总平面布局

2024-07-24

总平面布局(精选十篇)

总平面布局 篇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建筑日趋密集且建筑高度日益提高。城市中能得到日照的空间越来越少,日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国规定主要的窗户应获得至少25%的全年日照时间,其中至少5%的全年日照时间应在冬季(9月21日-3月21日),另外还规定在3月21日,花园和其他休闲区域中,没有日照的区域不得超过2/5,最好不要超过1/4。韩国规定住宅高度“在同一地块内二幢以上的建筑物互相面对的场合下,从相对的外墙各部分到另一面相对外墙各部分的距离的1.25倍以下或者当地所有住户同时从9点到15点之间按建筑条例规定的时间以上确保日照的高度以下。德国柏林建筑法规定,所有居住空间在一年中的250天,必须符合2小时/天的日照规定。由此可知,日照标准无外乎两类控制:①建筑本身得到的日照,②外部场地得到的日照。我国的日照标准主要是按照建筑在固定的某一天得到日照的时间来作为标准的。因此,福州市城乡规划局于2008年1月1日试行了建设项目日照分析。且于2009年2月1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福州市建设项目日照影响分析相关事项的通知》,并在颁布之日起执行。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日照分析如何影响总平面布局,为总平面设计者提供参考。

2 日照分析适用范围

建设项目日照分析适用于拟建建筑或建筑群及其周边受影响建筑,其中的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和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等建筑。居住建筑是指居住用地内建设的住宅建筑。

3 日照标准

(一)根据《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划定的第一类建设区项目内住宅间距应符合主要朝向的居室大寒日日照时数不低于1小时的标准,项目外与其直接相邻的北侧主朝向受遮挡建筑居室大寒日日照时数不低于3小时的标准。其他地区应符合主要朝向的居室大寒日日照时数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

拟建建筑周边受遮挡的住宅建筑属于规划拟实施改造的旧屋毗邻区时,对现有建筑遮挡可不执行上述标准,应根据地块改造规划的用地性质和指标进行方案模拟、日照分析。

(二)受遮挡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的生活用房、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及学校教学楼、

老年人居住用房等日照标准按国家规范执行。

(1)敬老院、老人公寓等特定的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其居室冬至日的有效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

(2)托儿所、幼儿园生活活动用房的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应低于3小时。中小学教学楼教学用房冬至日有效日照(一般为南外廓)不应低于2小时。中小学学生宿舍的日照要求参照住宅建筑。

(3)医院病房楼的病房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应低于2小时。

(三)满足以上日照要求时即视为日照不受影响。

(四)福州市在推进旧城区改造中部分旧改项目可执行住宅建筑内一外一的标准(即拟建住宅满足大寒日一小时,对外部的影响住宅建筑也满足大寒日一小时)。

综上所述,福州市目前执行的日照标准共三种:a内三外三,b内一外三,c内一外一。

4 日照投影模式分析(福州地区)

客体范围系数取1.4的客体阴影范围(大寒日日照)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拟建建筑影响范围为建筑高度的1.4倍,扇形角度为114度的区域。本人依据天正日照软件绘制出建筑在大寒日各个有效时间点的日照分析图表如图2:

由此可分析得:大寒日有效日照8:00-16:00之间共8小时的日照水平角度在各个时段的角度均不同。其中在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高,建筑投影为建筑高度的1.05倍。上午8点及下午16点太阳高度角最低,建筑投影为建筑高度的3.58倍。依此,可考虑在布置总平面中位于受遮挡建筑正前方的建筑通过降低建筑高度达到日照要求最为有效。另外,建筑正面同一时长内(正午期间)比建筑两侧间(早晨及傍晚)太阳掠过的水平角度要大,例如11点至12点以及12点至13点间日照扫掠的水平角度为均为19度,占总日照影响水平角度的19/114=16.7%>1/8,8点至9点以及15点至16点间日照扫掠的水平角度均为10度,占总日照影响水平角度的10/114=8.8%<1/8。

5 各种日照标准要求下总平布局分析

由日照分析模式可得,位于受遮挡建筑正南面的主体建筑需比两侧建筑之间山墙间距更大才能在建筑山墙间透过日照。即在降低正南侧建筑高度得到日照效果不佳的情况时,可考虑加大南面两侧边建筑之间的的山墙间距以有利于阳光在两侧建筑山墙间的渗透。

据此三种日照标准要求的总平面布局各不相同,分析图表如图3:

(1)内三外三日照标准下的总平面布局:

a、由图3可分析得在无法得到正南侧建筑上空日照的情况下,南侧建筑间的山墙间距之和与南北平行的建筑之间的间距比值应大于(45.7+47.9)/67=1.4。

b、由图4可分析得在仅能从正南侧采光的日照模式情况下,南侧建筑间的山墙间距与南北平行的建筑之间的间距比值应大于83.9/67=1.25。

由以上分析可得,此种布局模式下的建筑总平布局宜选用南侧建筑面宽小,且住宅间山墙大的平面布局模式。

(2)内一外一日照标准下的总平面布局:

a、由图5可分析得在无法得到正南侧建筑上空日照的情况下,南侧建筑间的山墙间距与南北平行的建筑之间的间距比值应大于(17.5+17.5)/67=0.52。

b、由图6可分析得在仅能从正南侧采光的日照模式情况下,南侧建筑间的山墙间距与南北平行的建筑之间的间距比值应大于27.5/67=0.41。

由以上分析可得,此种布局模式下的建筑总平布局相对于日照三小时标准的总平面布局建筑面宽可以相对放大,山墙间距亦可缩小。

(3)内一外三日照标准下的总平面布局:

可结合前两者日照的分析,在地块北面一排建筑采用内三外三日照标准下的平面布局,其余部分可采用日照标准内一外一的平面布局模式。

6 各种日照条件要求下建筑户型的选择

近几年来福州市的住宅建筑以高层建筑为主,如何选择建筑样式对于总平面规划日照分析至关重要。

(1)对于板式高层建筑作为客体建筑(被遮挡日照的建筑),在南面无建筑遮挡时对于日照的影响分析示意如下:

板式建筑在南面无建筑的情况下,自身受日照的条件较为优越。可作为客体建筑的优先选择户型,但板式建筑由于面宽较大,作为主体建筑(遮挡他人日照的建筑)时对客体建筑的日照影响较大(板式建筑面宽大,遮挡的太阳有效时间段较长)。

(2)对于点式高层建筑作为客体建筑(被遮挡日照的建筑),在南面无建筑遮挡时对于日照的影响分析示意如下:

点式高层建筑(以T型建筑为例)在南面无建筑遮挡的情况下,由于自身建筑形状的限制,T型两翼住宅户型日照在正南北布置的情况下,日照均约为4小时(即只有有效日照8小时的一半)。若点式建筑倾斜角度过大,则其中一翼的住宅套型在无其他建筑遮挡的情况日照也可能低于三小时。

综上分析,对于大寒日三小时的日照建筑不宜选用点式建筑,而且点式建筑倾斜角度尽量小,以保证点式建筑各层平面上各套型住宅均能达到日照三小时要求。

7 上述研究下的具体应用

福州市绿景嘉园位于鼓楼区洪山社区,为商品房,日照标准为内三外三。该方案即采用短板的建筑平面形式,达到日照标准要求。

福州市园中新苑社会保障房位于三环外,东山苗圃附近,为社会保障房。其日照标准为内一外三。该方案考虑到位于重要的道路边建筑景观较为重要,且日照仅要求对内大寒日一小时遂采用点式的建筑平面形式,更有利于达到大寒日一小时的日照标准要求。

福州市鼓楼区龙峰里山头角为旧改项目,日照标准为内一外一。该方案即采用点式和板状结合的建筑平面形式,达到日照标准要求。

8 结语

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中对建筑间距的要求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以住宅为例),二类建设区(朝向为南北向的)多层及中高层建筑之间间距为1:1。按照此标准,仅需稍微加大间距或增加山墙间距即可满足日照标准。故本文对非高层建筑间的日照不做分析。

另外,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中对高层建筑间距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即在一类建设区间距为南侧建筑高度的0.35倍,二类区为0.4倍。山墙间距均为13米。依此规定可知,北侧高层建筑若按照此间距标准,即使建筑间距增加为技术规定标准的两倍即0.7-0.8倍间距依然无法得到南侧建筑上空的日照。因此,高层建筑特别是建筑高度高于50米的住宅主要考虑由南侧建筑山墙间渗透的日照。

为此,对于内三外三的日照条件,建筑宜选用板式建筑,且面宽宜小(一般小于50米),山墙间距宜大。对于内一外三的日照要求,建筑在地块北面的一排建筑宜选用点式建筑山墙间距宜大,其余的建筑可选用点式或者板式。对于内一外一的日照要求,建筑既可选用板式亦可选用点式建筑且建筑之间山墙相对内三外三的间距较小。详见表14

参考文献

[1]王劲松.谈日照分析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2,38(21):12-14.

[2]李成刚,朱小红,凌玲,胡于进.面向住区规划设计的日照分析研究[J].计算机应用于软件,2011,28(8).

神木博物馆平面布局说明 篇2

平面布局决定着博物馆的展陈艺术效果、观展线路的合理性等,是决定展示成败的关键一环。神木博物馆的平面布局综合了文物数量、体量以及空间的局限性等因素,且历经数稿反复推敲形成。主要综合因素有:

1、博物馆的空间局限

神木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基本是异形结构,实用面积非常有限,因此在作通史处理上,需要对展示内容及文物进行精挑细选并形成流畅的观展线路,以此达到人文关怀的诉求。

2、文物数量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优化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篇3

摘要:总图设计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和管线综合等方面的内容,总平面布置是总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和专业知识,在对日常工作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对煤矿项目设计中总平面设计的作用以及如何做优煤矿总平面布置做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阐述。

关键词: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建筑环境

煤矿总平面布置就是在既定厂址和煤矿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生产、使用、安全、卫生等要求,综合利用环境条件,合理地确定场地上所有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运输线路、工程管线、绿化和美化等设施的平面位置。

影响煤矿设计的范围广,因素多,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工作,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结合实际情况,从技术、经济两方面全方位、多方案进行比较,择优选择。

要做好煤矿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总体规划要求,使总平面布置与其适应

对一个矿区来说,都有自己的总体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对该矿区的各个煤矿的规模的大小、井田范围的划分、工业区、辅助生产区和居住区场地的确定、以及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等都有一个合理地布局,同时还要做好与当地城镇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的结合。以便了解煤矿建设的环境情况和外部条件,使厂区、厂前区、生活居住区与城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生产,又方便了生活。

二、满足煤矿生产要求,力求工藝流程合理

总平面布置是为了给煤矿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使企业在良好的环境在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所以,必须使总平面布置满足生产要求。为此,首先要熟悉生产,了解生产工艺,这是进行总平面布置的基础。在熟悉生产和工艺的基础上,使总平面按工艺流程顺序布置,并使工艺流程顺畅合理。

煤矿工艺流程的主线就是煤的生产、加工、运输,同时伴随有辅助材料的加工和运输。工业场地的所有建构筑物都是围绕着一条主线服务的,原煤从井口出地面后进入了一套完整生产系统,对原煤进行筛分、破碎、去矸石、洗选的工艺设计最终生产出产品煤。

主井、副井、和风井三个井口以及煤矿地面的主生产系统,它们位置的选择和布置决定了整个煤矿场地总平面的布置和面貌,是煤矿总平面布置的重中之重。因此合理地协调井口的位置和生产系统关系是煤矿总平面布置的基石。

接下来要满足生产要求,还必须合理地选择厂内运输方式使煤和物料运输通畅,生产作业线短捷,并使加工和运输有机结合,实现在运输过程中加工,在加工过程中运输。而在煤矿设计中,皮带栈桥和道路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最为普遍。

此时还应注意辅助设施的机修、材料等车间的靠近副井口布置,方便材料上下井运输,生活污水处理站尽量安排在场地最低处,井下水处理站尽量安排在井口布置,生活水设施和用电设施尽量布置在需求和负荷最大的地方,同时供水、供电设施应靠近主要外部水源和电源,方便进线。

三、充分利用地形、地质,因地制宜进行布置

熟悉地形、地质条件,主要了解建矿地区自然地形变化情况,自然坡度大小——平坡、缓坡、中坡或陡坡,有无突变;场地地貌情况——居住、种植、坟墓、坑穴、拆迁项目及其数量;适宜建矿的场地形状及其范围大小;同时,还要了解建厂地区周围的环境情况——交通运输、村镇居住情况、有无江河和天然沟渠,能否做为水源处等等。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进行总平面布置,合适宜建矿条件的场地范围、形状、外部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地选择总平面布置形式。结合地形、生产要求,运输联系及大多数建筑物对朝向、日照、通风的要求,确定煤矿厂区方位、主要通道走向、主要道路方向、大多数建筑物朝向、主要出入口位置等因素。

为了节约土石方工程量,方便运输联系,厂区方位宜与自然地形的等高线平行或大致平行。

由于除内蒙古煤矿项目和个别陕北的煤矿项目外,基本都位于山区中,因此结合建矿地区的自然地形坡度,选择合理地竖向布置形式。当场地的自然地形坡度较小时,厂区可采用平坡式的竖向布置形式;当场地的自然地形坡度较大,采用平坡式竖向布置形式将导致土石方工程显著增加或填挖挖深度不太合理时,可选用阶梯式竖向布置形式。

同时还要了解建厂地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布置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同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不同。在进行总平面布置时,应将荷载较大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地基承载力较大的地段。要避免布置在土质不均、地基承载力悬殊的地段,以免引起不均匀沉陷。

四、风象、朝向,减少环境污染

在进行总平面布置时,考虑风象问题主要是为了利用风象条件合理地确定煤矿厂区建、构筑物位置。特别是由于煤炭的特殊性,在煤矿建设和生产中都会带来很多的粉尘,这是在煤矿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的因素。尽量将办公生活区和环境要求高的井口、供水、供电、机修设施布置在上风向,将生产系统,装车系统、材料堆场和通风机房等布置在场地下风向,减少二次污染。

建筑物的朝向与厂区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厂区方位及建筑物使用要求等因素有关。由于我国大部分煤炭储量都在北方地区,决定了煤矿企业北方居多的特点。所以从自然采光、日照和自然通风的角度出发,大多数建筑物宜南向或南东向或南西向布置,尤其是办公楼,单身宿舍等民用建筑。在炎热地区应避免西晒。在寒冷地区应避免寒风袭击的朝向。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有些地貌的因素造成的局部地方小气候的形成,建筑物朝向也可参照当地民房等设施的经验。

除有良好的朝向外,建筑物之间还应保持一定的日照间距。日光对寒冷的北方冬季无论是生产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防火、防爆、防振、防噪

砖厂工艺平面布局设计分析 篇4

1 存在问题

1.1 投资者对工艺布置不重视

企业家在项目决策和准备阶段更关注生产线投资、产量、利润等问题, 不会对工艺细节做过多研究, 所以在决策土地面积、尺寸等问题时容易忽视生产工艺要求, 给后续设计带来困难, 如再遇上不负责任的设计方案, 问题就更严重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个别施工单位为承接工程而肆意附和甲方, 误导决策, 企业往往因为技术力量薄弱, 无法辨别方案是否合理, 又不能充分认识设计重要性, 半推半就被施工方牵着鼻子走。孰不知, 施工方第一要务是让项目尽快开工以确定自己能干工程, 而不是指导企业通过方案论证选择最合理设计方案。笔者遇到几个企业家咨询, 都是同类问题, 无论改造与不改造, 受损失的都是企业。

1.2 设计方对工作不严谨

工厂工艺设计既包括车间内工艺设备、电气等工艺布置设计, 也包括原料堆存、成品堆放、人流物流通道、消防、环保等总图设计, 是一项多专业配合的技术工作, 既要保证工艺流程顺捷、物流运输距离短、避免交叉与往返, 又要布置紧凑合理, 以使厂区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这是工艺设计最基本原则。部分设计人员缺乏基本设计素养, 对厂区规划缺乏整体意识, 使厂区布置凌乱分散, 厂区利用率低;缺乏长远意识, 对现有方案存在问题不能提出正确意见, 仅满足于在现有场地上布置上车间, 不考虑企业发展规划需要, 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1.3 场地平整重复施工

厂区规划设计既包括空间范围构筑物位置确定, 也包括基于地质情况和工艺需要的车间分布。不同车间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一样, 对车间标高要求也有差异。很多厂址并不是一块平地, 特别是在山西、陕西、四川等地, 多以狭长的高坡、山地为主。部分企业拿到土地以后首先就是厂区平整, 花了几百万造出一块平地再去规划设计, 又是一通挖填, 结果造成很多重复施工, 前期投入多有浪费。而且因地基处理不到位导致建成后车间不同部位受力不匀而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不在少数。

2 工艺平面布置设计要点

2.1 统筹考虑全局

生产线建设要根据产量需求确定厂区各位置功能区分, 同样, 厂区大小决定生产线建设规模。实践中, 我们遇到很多情况是在确定好的厂区里布置生产线, 那就要求从实际出发, 统一考虑生产线各个车间需要场地大小, 在此基础上确定产量大小。首先, 充足的原料储存是生产线连续生产的第一道保障, 切不可因为场地狭小忽视这一环节;其次, 陈化是工艺过程中重要一环, 部分生产线忽略此环节, 实不可取;最后, 成品堆存也是必须考虑的一大问题。有些生产线满满当当把生产线放下, 运输通道狭小, 必要环节不是砍掉就是瘦身, 似乎厂区利用率很高, 可是产量如何保证呢, 没有稳定原料供应、成品无处堆存, 哪个问题都能制约生产线产量。在北方地区, 要保证冬季正常生产, 不仅要有原料库, 还要在库里做好保温工作, 成品堆存要考虑4~5个月的产量;在南方, 要考虑多雨对生产造成影响, 原料储存量也要大于20 d的生产用量, 成品堆场可以小一些, 也要根据当地市场确定好成品堆场。

合理工艺布局可以挖掘生产线最大潜力, 实现产量最大化;不合理布局徒增初期投资, 生产线无法发挥最大产能, 变相增加企业成本。

2.2 设计要从实际出发

工艺布局时要面对既有厂区地形地貌、地形走向、排水方向、主要风向实际情况等, 这些是无法改变的, 要善于利用既有条件, 确实需要改变时, 要有科学合理施工措施。工艺布局既要考虑工艺平面布置, 也要考虑竖向布置, 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河南三门峡一处生产线建在不规则山地上, 如果把各个车间连在一起土方量极大, 施工难度也大, 设计中把破碎车间、筛分车间、陈化车间都分开, 依地势而建, 利用山地高差, 节约了建设投资 (图1) 。黑龙江尚志的生产线建在页岩山坡处, 页岩就是企业日后主要制砖原料, 设计中就采用提前开挖页岩山的方法, 挖出页岩堆存到闲置地方作为日后生产原料, 有了空间可以更紧凑布置车间, 此处就不宜依地势建厂了 (图2) 。厂区设计首先要解决排水问题, 排水不畅将会对地基产生很大影响, 山体排水通道一定不要通过主建筑群, 必要时要深挖隔水带, 地下水往往会对生产线地基产生影响, 造成不均匀沉降, 地表水如果不能及时排出, 也会产生此类影响。个别生产线所在地区明明是北风居多, 隧道窑还是南北向建设, 厂房既简陋, 又没有隔风措施, 一到冬天, 车间满堂风, 生产的都是欠火砖, 还极大增加能耗。无法改变布置方式时, 就要从工艺设计上采取补救措施, 一套方案走遍天下实不可取。

2.3 工艺要为效益服务

建厂是投资建设的第一步, 是企业日后生产经营的载体, 投资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 只有实现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工艺布置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两者不可偏颇。有些生产线配置先进, 现代化程度高, 生产出的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但就是产量低, 无法实现应有产能, 企业生产成本高, 市场竞争力低下。河北承德某企业就是这种情况, 设备配置很高, 电气控制系统也很先进, 隧道窑也没问题, 就是产量上不去, 经调研发现, 原来是存坯系统设计不合理, 没有足够的存坯线, 导致干燥速度极慢, 严重影响了正常烧结, 然而各个车间布置已无法变动, 改造相当困难, 企业陷入两难境地。究其原因, 在山西很多地方烧砖还以粘黏土为主, 破碎工艺很简单, 也无陈化库, 隧道窑建设简陋, 保温性能差, 但这类窑产量却不低, 烧出的砖质量不稳定但是都能卖出去。于是建窑公司到处介绍其所谓先进经验, 一套方案走遍天下, 建了不少孪生线, 效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从根本上说, 不同地方烧砖所用原材料不同, 气候也不同, 怎么能用同样方法处理完全不同的原料呢, 不同原料理化指标会有很大的区别, 其成型性能、干燥特点、烧结速度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工艺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 切不能照搬照抄别处的经验。

工艺设计目的不是将各个车间堆砌到一起, 而是将生产需要的各个工艺段串联到一起, 使各自发挥最大能力, 最终实现产量和质量。工艺设计不单为某个环节设计, 设备、窑炉都是重点, 但都只是点, 而不是全部, 生产线各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 组成了一个面, 切勿只看到点而忽视了整个面。工艺设备选择要根据原料特点确定, 原料种类、易碎性、含水率等决定破碎设备型号, 产量决定破碎工艺规模;原料塑性决定陈化时间长短和制砖机选择;干敏性决定存坯及干燥工艺设计, 易烧性决定隧道窑各温度带长短;烧结速度决定卸砖工艺布置, 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哪里出了问题, 哪怕是极小的环节, 都会使整条生产线不流畅, 严重时会影响产量。流畅的生产线设计能降低电耗, 减少岗位工数量, 减少设备台数, 降低事故发生率,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窑车运转是否流畅是影响产量的一大因素, 尤其是烧结速度很快的生产线, 应尽量避免窑车重复调运, 单一方向运转会减低运转设备负荷, 存坯线与卸砖线不要混为一处, 使窑车交叉往返, 降低运行效率, 影响产量。

2.4 工艺布局要兼顾基础处理成本

工艺布局要考虑工艺过程合理性, 在力所能及情况下也要兼顾基础处理成本。厂区工艺布置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基础之上的, 这里包括建筑物所在区域地基承载力、地下水位情况、土层深度、是否为采空区、是否有墓穴、土壤湿陷性等情况。在考虑工艺布局时应将主要建筑放置在地基情况最稳定的区域。干燥室、隧道窑对地基要求最严格, 不允许有不均匀沉降。在设计时尽量将干燥室、隧道窑建在实基础上, 减少基础处理投资。确实遇到地基不稳定时, 不能马虎过关, 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常见基础处理措施有强夯、桩基等, 桩基施工速度快、成本低、质量稳定, 多被采用。

2.5 工艺设计要符合相关要求

环保、节能、消防等要求日益严格, 相关新标准均已出台, 有些地市还有更为严格的地方要求, 在进行工艺设计时, 相关除尘设备、脱硫设备、消防设备要配套齐全, 在规划时留出足够空间, 防止生产线无法通过验收。

3 结论

工艺平面设计是在综合各生产要素基础上完成的总领性文件, 既包括总平面布置, 也包括生产工艺过程设计, 工艺平面布置合理性要符合工艺流畅性和产量质量的要求, 也要符合合理的降低投资成本的要求。项目动工之前首先要明确工艺平面设计方案, 不可随意变动。

工艺平面设计方案应坚持从实际出发, 符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 照搬照抄别人经验存在巨大风险。

投资决策和项目准备阶段对项目能否实现投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投资建厂首先要充分调研, 选择有资质咨询设计单位合作, 充分利用设计单位技术优势, 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布置方案, 避免出现投资失误, 无法实现投资目标。

摘要:分析砖厂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因工艺布局不合理导致的问题, 对新建项目提出工艺布局设计要点, 指导企业从本厂实际出发, 选择有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合作, 制定科学合理工艺平面设计方案。

关键词:工艺平面布局,工厂工艺设计,隧道窑,脱硫除尘

参考文献

[1]GB 50701-2011[S].烧结砖瓦工厂设计规范.

也谈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和管理 篇5

关键词:施工总平面图 布置 管理

0 引言

施工总平面图是指在施工用地范围内,对各项生产、生活设施及其他辅助设施进行规划的总布置图。它是按照施工部署、施工方案和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对场地内的道路走向、材料堆放位置、临时建筑和临时水电管线布局等做出合理规划,它是正确处理整个施工场地各种关系的总图,也是施工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正确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安全文明施工的基本条件。对施工项目管理人员来说,合理科学地进行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和管理显得至关重要。

1 要掌握施工总平面图的参考资料和编制内容

1.1 参考的资料有:①项目所在地区的原始资料,包括建设、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标明原有和拟建工程的位置和尺寸及地形变化的建筑总平面图。这是正确决定仓库和加工厂的位置,以及铺设工地运输道路和解决工地排水问题所必须的资料。②与本建设工程有关的一切已有的和拟建的地下管道位置。这是为了避免把临时建筑物或仓库布置在管道上面,这是考虑是否可以利用永久性管线为施工服务的要求。③施工部署和主要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总进度计划,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调查收集到的地区资料,由此可以了解各个建设阶段的施工情况以及各建筑物的施工顺序。这样可以考虑把属于后期施工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场地,作为某些临时建筑或仓库的场地。④各种建筑材料、半成品等供应情况及运输方式,施工机械及运输工具的数量,工程业务量及其他有关参考资料。这些资料便于规划工地内部的运输线路。⑤构件、半成品及主要材料需要量计划。⑥水源、电源及建筑区域的竖向设计资料。可以据此布置水电管线和考虑土方的挖填调配。

1.2 编制内容有:整个建设项目的建筑总平面图,包括一切地上、地下的已有和拟建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尺寸,施工用地范围、围墙、入口、道路的位置,建筑材料、构件的仓库和堆放地点,半成品加工场地,取土及弃土位置,大中型机械设备的位置,管理和生活用临时房屋,供电、给排水等管线和设施,安全消防设施,永久性、半永久性坐标的位置,特殊图例、方向标志、比例尺等。

2 要了解施工总平面图布置的原则

①根据施工部署、施工方案的要求,结合工程进度计划进行分阶段分区域布置;②分开设置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③尽可能缩短运距、减少二次搬运、减少占地;④减少扰民,做好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⑤充分利用各种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原有设施为施工服务,降低临时设施的费用;⑥充分考虑劳动保护与职业健康的要求,同时满足安全生产和消防的要求;⑦遵守当地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关于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相关规定。

3 要熟悉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流程

3.1 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流程是:①设置大门,引入场外道路;②布置垂直机械设备和大中型机械设备;③布置仓库、堆场;④布置加工厂和搅拌站;⑤布置现场运输道路;⑥布置临时房屋和设施;⑦布置临时水电管线网和其他动力设施;⑧绘制图例。

3.2 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要点

3.2.1 设置大门,引入场外道路。一般来讲,施工现场要设置两个以上大门。大门应考虑周边路网情况、转弯半径和坡度限制,大门的高度和宽度应满足车辆运输需要,尽可能应与加工场地、仓库的位置要求一致。

为了便于场地的充分利用或在场地较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前修建永久性的道路,为工程服务。当然要考虑进场位置和转弯半径,若部分不满足要求可以修建临时道路。

3.2.2 布置垂直运输机械设备。固定式垂直运输设备的布置,要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高度、材料、构件的重量,考虑机械的负荷能力和服务范围,做到便于运送,便于组织分层分段流水施工,便于楼层与地面的短距离运输。布置塔吊时,应考虑其覆盖范围、可吊物件的运输和堆放;布置混凝土泵的位置时,应考虑泵管的运输距离、混凝土罐车行走方便。

3.2.3 布置仓库、堆场。考虑到运输和装卸料的方便,仓库和材料堆场、构件堆场的位置是应尽量靠近使用地点或在起重能力范围以内,以缩短运距,避免二次搬运。仓库一定要位于平坦、宽敞、交通方便之处,并有一定的装卸区,满足技术安全方面的规定。

3.2.4 布置加工厂和搅拌站。总的布置原则是尽量减少材料和构件的运输次数,将有关联的加工厂集中布置。大多数情况下,把加工厂集中在一个地区,布置在工地的边缘,这样既便于管理,有能降低铺设道路、动力管线及给排水管道的费用。混凝土搅拌站的布置有集中、分散、集中与分散布置相结合三种方式。砂浆搅拌站多采用分散就近布置。木加工场地、水电管道及钢筋的加工棚宜布置在建筑物四周的较远处,并有相应的材料成品堆场。

3.2.5 布置现场运输道路。首先根据各加工厂、仓库及各施工对象的相对位置,设计运输路线图,修筑临时道路,区别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主干道两侧应有排水设施。也可提前修建永久性道路的路基铺设简单路面为施工服务,原则上临时道路要把仓库、加工厂、堆场和施工点贯穿起来。按货运量大小设计双行干道或单行循环道要满足运输和消防要求。根据规定,主干道宽度单行道不小于4m,双行道不小于6m,木材场两侧应有6m宽通道,端头处应有12m×12m回车场,消防车道不小于4米,载重车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5m。

3.2.6 布置临时房屋和临时设施。临时房屋的修建可采用可拆装的活动房屋。有已建房屋时,可利用已建的永久性房屋。当条件允许时,做到生活区、办公区和施工区三区独立布置。现场无条件时,现场只设置办公用房。办公用房宜设置在工地入口处。

作业人员宿舍一般宜设置在场外,并避免设在不利于健康的地方。职工宿舍内必须保证一定的生活空间,室内净高不得小于2.4m,通道宽度0.9m以上,每间宿舍居住人员最多不得超过16人。作业人员用的生活福利设施,宜设置在人员较集中的地方,或设置在出入必经之处。食堂宜布置在生活区,也可视条件设置在施工区和生活区之间。

3.2.7 布置临时水电管线网和其他动力设施。临时总变电站应设置在高压线进入工地处,避免高压线穿过工地。在用水中心和地势较高处设置临时水池、水塔。管网一般沿道路布置,供电线路应避免与其他管道设在同一侧。要将支线引到所有使用地点。

3.2.8 绘制施工总平面图。施工总平面图是施工组织总设计的重要内容,是要归入档案的技术文件之一,因此,在正式施工总平图前要综合考虑,反复修改,方案比较,最后确定下来,按正式绘图规则、比例、规定代号和规定线条绘制,把设计的所有内容一一标绘在图上,标明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标记并附必要的文字说明。

4 要加强对施工总平面图的管理

施工总平面图应随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一起报企业技术负责人和总监理工程师审批。

加强施工总平面图现场管理就是为了展示企业形象,整洁场容场貌,方便施工,确保安全,从而更好地开展施工现场各项活动,提高生产效率,便于贯彻相关法规,取得参建各方的认可,赢得社会信誉。

总体要求就是:安全第一,文明施工,秩序井然,整洁卫生,不扰民,不破坏生态环境。

4.1 出入口的管理。施工入口处应设置门岗,并落实保卫制度,安排保卫人员轮流值班,负责人员出入登记、材料设备运输出入登记和检查,闲杂人员禁止入内。现场大门应设置警卫岗亭,安排警卫人员24小时值班,查人员出入证、材料运输单,做好安全管理。

根据《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规定:施工现场出入口应标有企业名称或企业标识,主要出入口明显处应设置工程概况牌,大门内应有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和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制度牌。

4.2 加强现场消防和环境保护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现场临时道路应满足施工期间的消防安全要求,防火报警系统要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在宜发生火灾的场所和储存易燃易爆器材的仓库,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禁止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施工现场动火作业必须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审批手续,并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4.3 加强卫生防疫管理。加强对工地厨房、餐厅、厨房工作人员和餐具炊具的管理。工地食堂必须办理卫生许可证,厨房工作人员经体检持健康证上岗。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食品卫生,不得发生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故。同时落实防暑降温措施。

设专人按时清扫卫生责任区,对有尘土飞扬的施工作业区和临时道路适当洒水清扫,及时清理各类垃圾。对现场道路和主要场地做硬化处理,并沿路设置通电的排水系统,同时按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对施工中可能引起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的行为进行防治。

5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是施工项目管理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计划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的重要依据。只有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和管理,才能使施工现场秩序井然,从而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总平面布局 篇6

《规范》实施后, 国内省级、市级大型医院手术部的新建、改建已进入一个高峰期, 大部分设计院设计建筑时开始把手术部平面布局的合理性考虑进去。但部分中小型医院在建立项目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建设洁净手术部, 到大楼建筑主体完工了才意识到建设洁净手术部的重要性, 而此时洁净手术部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已受到大楼条件的限制。

洁净手术部建设应符合《规范》要求的原则, 而中小型医院往往受建筑条件、资金制约等因素影响, 这里对此类医院的平面布局进行探讨。

1 洁净手术部平面布置原则

1.1 应符合卫生学和医学流程的要求 (无菌技术、人流技术及洁污分明) 。

1.2应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污染途径 (包括手术部空气净化, 无菌物品发送, 储存, 无菌技术操作及使用后物品的消毒处理)

1.3 流线简明、快捷、高效的原则 (所有人流、物流工作轨迹、环节都能及时、周到、方便) 。

1.4 符合洁净手术部管理要求。 (见图1)

2 平面设计方案说明

2.1 手术部的平面设计类型:

人员及物品是洁净手术部两大因素, 人员包括:患者、医师、护士、工作人员实习及参观人员等。物品包括:器械、敷料、药品及其他相关医用物品。依据洁净手术部平面布置原则, 人、物的流向可分为:

a.手术前患者流向;

b.手术后患者流向;

c.手术前医务人员流向;

d.手术后前医务人员流向;

e.使用前无菌器材及敷料流向;

f.使用后器材及污物流向。

国内洁净手术部平面类型多属于洁、污双通道外廊回收型, 从防止感染的观点出发, 使用后被污染器材、物品的处理被认为是最大的污染源, 必须从外用清洁走廊送出, 而术前无菌器材、物品、工作人员、病人则由中央洁净走廊进出。这种外周回收型是一种国内外目前使用最多的平面设计类型, 在一次性医疗器材、用品大量使用而带来废弃物日益增加的今天, 外周回收型越来越被人们所推荐和接受。

按照便于疏散、功能流程短捷、洁污分明、区域沟通便利的原则, 我们可以把手术层平面布局分六大区域:a.手术室洁净区 (含Ⅰ~Ⅳ级洁净手术室) ;b.十万级洁净区 (含洁净走廊及相关辅助用房) ;c.三十万级洁净区 (含清洁走廊及相关辅助用房) ;d.卫生通过区;e.医务人员办公区;f.家属等候区。

2.2 洁净手术部人、物流程序

2.2.1 手术患者流程

a.患者由外部护士推车至手术部进入换车间, 由手术部内的护士换车推送至手术室。

b.患者手术完毕, 全麻或垂危病人应由麻醉师护送到苏醒室或从换车间送至ICU重症监护单元。

2.2.2 医师、护理人员流程

a.换鞋、更衣淋浴后通过缓冲室进洁净手术部。

b.手术过程如需与家属沟通或签字, 不用离开洁净区, 在医生谈话间即可, 手术完毕后医生稍做休息, 留医嘱, 经更衣换鞋间的逆程退出。

c.如有间歇手术, 医护人员可暂时在办公室内休息。需要进行下一台手术时不用再经换鞋更衣。同时, 办公区也可作为教学、手术会诊的地方。

2.2.3 手术药品、器械及敷料流程

无菌器械敷料由中央洁净走廊进入, 暂时存放在无菌器械敷料室, 药品及一次性物品可存放药品室。

2.2.4 手术后物品

洁净手术部手术后的敷料、器械经过清洗间清洗打包处理后, 送至中心供应室处理, 从而实现一个物的循环。不能重复利用的物品进行废弃处理。

2.3 洁净辅助用房的设置

药品、一次性物品间:对于很多小型来说, 由于受建筑面积、医院或者为了减少投资, 对无菌物品的保护考虑不周全, 从中心供应室至洁净手术部多数不设置专用通道。针对这种情况, 无菌物品可从换车间进入洁净手术部, 但是进入时间应尽量与病人进出时间错开, 避免路线交叉。

洁净手术部内设置一次性物品库, 应设置拆箱、拆包的库房, 在这两个区之间还应设置缓冲间。如果一次性物品脱包在供应室内完成, 这三个房间都可以。

无菌器械敷料间:由于洁净手术部器械及敷料使用量不是太大, 在中心供应室距离洁净手术部太远, 且手术部平面允许的情况下, 可在手术部所在楼层设置清洗消毒设备及配套房间。循环使用的器械及敷料经消毒灭菌处理直接进入无菌库房, 避免了中心供应室距离洁净手术部太远, 物品运输路程上引起污染。但初投资相对较大。

预麻室 (麻醉准备间) :病人进行手术前在预麻室进行麻醉, 但如果洁净手术部面积不够且医院每天的手术量不大, 可不设置麻醉准备间, 病人直接在手术室的手术床进行麻醉处理。

谈话签字室:手术过程或者手术结束需家属签字、交谈或流医嘱, 在洁净区与家属等候区交界处专门设置家属谈话与医生谈话间, 医生可以不离开洁净区, 以最短的路线到达等候区。家属可以在等候区休息等候, 接到公共广播通知 (洁净手术部内一般设置公共广播系统) 进入一个独立的家属谈话室与医生交流。家属谈话室与医生谈话室是两个不同的区域, 医生始终是在洁净区里活动, 而家属则都是在非净化的家属等候区内活动。

护士站:护士站设置在换车间旁边, 通过靠近换车间气密窗可以看到换车间里的活动, 在护士站设置工作站, 通过呼叫系统或公共广播系统收集或播放信息。同时, 护士站也可作为护士休息的场所, 不必在手术部内设置专门的休息场所。

消毒间:洁净手术部内设置集中消毒间, 不用在每间手术室设置消毒室或前室, 可节约投资, 最大限度利用楼层面积。

刷手间:洁净手术部内可集中设置刷手间, 集中设置刷手池对给排水布置也更加集中;如手术部内面积有限, 可充分利用洁净走廊与手术室的夹墙间的空间进行布置, 这样的缺点是给排水布置点比较分散。

办公辅助用房:手术部医务人员的办公区域与洁净手术部相邻, 相对独立成一区域, 可进行办公、教学、会诊及休息等活动, 这些活动又与洁净手术部密切相关。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把这个区域作成三十万级的洁净区。

参考文献

[1]许钟麟, 梅自力, 于冬.洁净手术部建设实施指南, 2004.

总平面布局 篇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国内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各种公司迅速增多, 由此对办公空间的面积大小也提出了不同需求, 同时也对办公建筑设计及销售租赁等提出不同的要求。面对如此形势, 把灵活分割的销售和租赁策略放在首位加以研究, 创造高效率办公空间构成方法和高质量办公环境, 对办公建筑建设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办公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要素、立面形式和构造节点处理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建筑功能和社会需求。高层办公建筑与普通办公建筑相比, 更突出地表现为空间的可变性、内涵的文化性、外观的艺术性、办公的资讯性、环境的休闲性和建筑的地域性等一些特征。

办公建筑的建设和设计是与其销售和租赁密不可分的。写字楼不同于住宅, 一般为框架结构, 除了核心筒剪力墙、柱子等主要承重结构外, 一般没有其他承重墙影响, 空间可以较随意的组合和分割, 以满足企业客户对办公面积的不同要求。写字楼的销售也会变得十分灵活, 可根据客户的要求, 灵活分割产品, 进行单套、多套、半层、整层及多层的房间组合销售。因此, 如何在工程实践中结合特定条件, 把握现代高层办公建筑的时代特征, 满足不同层次客户对办公空间大小、环境条件等多方面需要, 是房地产开发商及建筑师求索的目标。

下面结合正在建设的某高层办公建筑工程项目, 根据销售和租赁提出的单元分割具有极大灵活的策略要求, 对其大体量平面的布局方式进行不同的探讨和分析, 创造出一个可以较随意的组合和分割办公单元空间, 以满足不同企业客户对办公面积的不同大小需求。

2 工程基本情况

该工程的建设基地位于北京CBD地区, 紧邻东三环。场地不是很规则, 东西方向长约200m, 南北宽约100m, 大体呈倒L型, 比较狭窄, 建设用地面积约22 000m2。工程建筑规模25×104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9×104m2, 地下建筑面积约6×104m2。基地东侧因在日照上避让遮挡北侧建筑, 建筑主体需退后一定距离。该建筑是以写字楼为主体功能的高标准现代办公建筑 (1层、2层有部分商业) 。建设单位经充分论证分析, 综合建设基地条件、工程投资、经济效益及建设工期等方面内容, 经过比较多个建设方案后确定建设为2栋塔楼, 如图1示意。项目高度控制在100m左右, 层数约23层。由于工程规模较大, 地上建筑面积达19×104m2, 而高度也不是很高, 这使得塔楼的平面体量比较大 (每栋塔楼约65m×65m) , 较一般常见的写字楼平面 (约40m×40m) 大许多, 形成大体量平面布局型式。

3 销售及租赁策略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需求是引导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办公写字楼的建设, 最终目的是为客户服务, 满足客户的工作需要。因此, 销售和租赁与办公楼的建筑设计是密不可分的。购买或租赁的潜在客户, 应是多元化的。例如, 在行业性质上, 有通讯、服务、贸易、顾问咨询、传统制造业和金融保险投资等行业;在规模上既有大型跨国企业, 也有成长型中小型公司。因此, 对办公面积的需求, 可能是整层、多层或整栋建筑, 也可能是一小间、几大间或半层。目前市场上的办公建筑项目常见销售和租赁单元, 许多也是力求能够进行某种灵活分割, 如图2示意。

销售和租赁部门对该项目工程平面分割提出了如下销售和租赁要求, 实行多元化划分方式, 如图3示意:

1) 可以分割为几十平方米至一二百平方米的小单元和中等单元的形式。

2) 可以分割为1/4楼层单元或1/2楼层单元和整层形式。

3) 划分为1/4楼层单元或1/2楼层单元方式的, 各个单元可具有相应独立的卫生间及设备机房、相对独立的安全疏散出口等。此外, 各个单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尽量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

兼顾提高办公使用率, 获得更多的销售和租赁面积。

4 几种平面布局方案分析比较

先对建筑平面造型选择作简单分析。建筑平面基本形状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弧形和圆形等, 或者是由上述几种形式的演变和组合体。平面造型主要取决于建筑师的总体构思、所设计对象的功能要求、面积和建筑技术条件和地址具体环境。按几何平面的形状、数量以及各个几何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组合、组群, 在平面构成上又可分为单体式、双体式、变平面式、群体及自由式。单体式的特点是结构受力性能好, 计算简单和施工方便。双体式常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双体式的采用要避免建筑功能与经济上的不合算, 因此, 一栋规模较大的建筑, 一个塔楼不够时, 就可能出现对称的塔楼, 其造型形式完全一致。联体式是异于双体式的独立塔楼, 联体式建筑则是用一个核心筒把2个或几个对称的塔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 这种平面构成可以使建筑形象更加丰富。变平面式是在整个建筑高度上呈现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几何平面, 打破方盒子建筑千篇一律的单调感, 使高层建筑立面丰富多变。另外, 群体式、自由式都是建筑师因地制宜、按建筑格局需求而出现。实际建筑的平面与体型是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上述几种形式的平面与立面构成不能概括所有建筑的造型设计, 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通过建筑师创造性的劳动, 必然创造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建筑形象。基于建设场地及建设规模的实际情况, 本项目的平面型式就采用了双体式, 两栋塔楼的间距以满足防火距离为控制尺度, 参见图1示意。

简而言之, 象这样大体量的平面布局, 关键是核心筒的设置, 其中包括疏散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卫生间和机电设备房等主要功能房间的合理安排。只有充分考虑了消防要求、设备安装与布置、销售和租赁以及办公使用率等综合因素, 才能合理布置平面功能空间, 使得在单元分割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例如, 分割成1/4单元后, 既要保证每个单元有两个安全疏散楼梯, 每个单元又能够使用货梯 (兼消防电梯) , 同时走道占用的面积最少, 以获得更多的可销售和租赁面积。本项目还要兼顾销售和租赁所提出的分割要求, 能够划分为多种形式单元, 特别是划分为1/4单元的形式, 为了使得各个单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 各个单元可能需要相应独立的卫生间及设备机房等。因为两栋塔楼是对称的, 在随后的分析中仅以其中一栋为例。下面介绍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布局形式。

1) 布局方案 (一) 、 (二)

布局方案 (一) (见图4) 是将楼梯布置在核心筒的四角, 而卫生间、设备机房等布置在中部, 通过近似“丰”型连接, 电梯厅可以贯通。但通道较长, 单元划分后还需增加一道通道, 例如, 划分为1/4单元形式后, 为满足每个单元至少有2个安全出口的要求, 需另外设置一道通道, 使得公共走道的面积很大, 影响办公面积使用率, 如图5示意。

将此布局方式进行适当修改, 即调整疏散楼梯入口位置方向, 形成方案 (二) , 如图6示意。这样在划分为1/4层单元形式后不需增加通道, 并能满足每个单元至少有2个安全出口的要求。但划分为小单元后还是需增加一道通道, 使得平面具有两道公共走道, 同样影响办公面积使用率, 如图7示意。

2) 布局方案 (三)

此布局方式 (见图8) 将疏散楼梯设置在核心筒每个边的中部位置, 卫生间设置在核心筒中心位置, 而设备机房设置在外层。这样的布置划分为相应的单元形式, 解决了疏散出口的问题, 例如划分为1/4层单元形式后, 每个单元有自己独立的出口, 单元之间相互影响较小, 如图9示意。另一方面, 卫生间入口与电梯厅在相同平面空间上, 对电梯厅存在某种影响, 如使用上不是很方便, 人流交叉。

3) 布局方案 (四)

此布局方式 (见图10) 的疏散楼梯同样设置在核心筒每个边的中部位置, 但布置方式更为灵活些, 如位于左右两侧的楼梯间前室布置2个入口, 这样两个电梯厅均可以直接使用而不需穿越其他功能空间。电梯集中布置, 形成统一美观的电梯厅, 方便使用。此外, 卫生间、设备机房等设置在外层四角, 便于设备管线进出办公区域。最终确定以该种核心筒布置型式进行平面布局, 其单元组合方式详见后面论述。

5 灵活空间组合方式

根据上面确定的布局方案 (四) , 按照销售和租赁对单元分割的要求, 对平面图进行单元初步划分, 分析各种单元组合方式。

1) 1/2楼层单元分割方式

将平面按半个楼层进行分割 (见图11) , 每个单元有独立的电梯厅、安全疏散出口及货梯 (兼消防电梯) , 两个单元之间相互干扰相对较少。每个单元方向所增加的走道是为便于机电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相对而言公共走道所占的面积不多。这种平面单元分割方式, 每个单元面积较大, 适合集团公司或大中型公司办公使用。

2) 1/4楼层单元分割方式

在上述1/2楼层单元的划分基础上, 进一步分割成1/4楼层单元 (见图12) 。可以看出, 每个单元有独立的卫生间、茶水间及新风机房等, 每个单元都有2个安全疏散出口。2个单元共享1个电梯厅和1部货梯 (兼消防电梯) 。单元间的相互影响也不大, 独立性还是很好的。与1/2楼层单元相比, 面积适中, 适合中小型公司办公使用。

3) 小单元分割方式

除了上述大单元平面分割方式外, 还可以将平面分割成小单元形式, 使得在销售和租赁以及使用上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只需根据平面布局情况, 在划分小单元时增加一圈公共走道, 以保证各个单元进出畅通 (见图13) 。这种小单元分割方式, 面积大小多元化, 从几十平方米到二三百平方米不等, 可以满足更多不同客户的需求。可以看出, 这种小单元的分割, 电梯厅、卫生间等均是作为公共空间使用, 户数相对较多, 相对独立性稍为欠缺, 相互间可能存在某些影响。尽管如此, 使用起来仍然是十分便利的。

除了上述几种单元划分方式外, 还可以分割成其他单元形式, 例如, 将某两个或多个单元合并, 可以得到面积大小不等的多种空间组合, 具有更为机动的销售和租赁灵活性。

6 结语

总平面布局 篇8

关键词:装载机,备料车间,工艺设计,车间平面布局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 国内对于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 为工程机械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内主要工程机械企业集团年产销都在数百亿元, 单一工厂产销规模可达百亿规模, 年钢材消耗量数十万吨, 备料车间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装载机是工程机械产品中土石方施式机械的一种, 主要用来铲、装、卸、运土和石料一类散状物料, 也可以对岩石、硬土进行轻度铲掘作业。广泛用于铁路、公路、港口、建筑、水电、矿山等建设工程。由于装载机具有作业速度快、效率高、机动性好、操作轻便等优点, 因此它成为工程机械的主要机种之一。

装载机主要结构件占到整机重量的60%~80%, 国内主要整机生产企业的结构件备料主要依靠自制, 均设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备料车间或备料中心。备料作为产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 它的质量高低, 直接影响到后续工序的质量控制, 尤其对高效、高精、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上的制约, 最终导致产品合格率下降。因此, 备料车间也是生产环节中重要一环。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针对某公司的装载机扩建项目为案例, 阐述了备料车间的工艺设计思路。

2 备料车间的工艺设计

2.1 车间任务与生产纲领

某厂装载机产品备料车间规划年钢材下料总量约为30×104t, 主要包含以下工作内容:钢板预处理、卷料开卷、钢板数控切割下料、剪板下料、型材下料、零件清渣打磨、坡口加工、零件校平、折弯、卷板、液压成型, 以及零件机械加工等。

最大最重件为钢板, 外形尺寸 (长×宽×厚) :12000mm×2000mm×70 mm, 质量为13.3t。所用钢板材质主要为Q345A热轧钢板, 少部分薄板为Q235A热轧钢板, 厚度范围为6~70mm。

2.2 生产工艺流程

装载机生产工艺流程如下:钢材入库→预处理→数控火焰/等离子切割→去毛刺清理→板料校平→坡口加工→成型 (折弯、压型、卷圆) →机械加工 (车、铣、钻、镗) →小件焊接→送结构件焊接车间。

2.3 工艺设计方案

根据备料生产工艺流程, 车间主要由钢材库及钢板存放区、钢板预处理区、卷料开卷区、数控切割下料区、零件毛刺清理打磨区、零件成型区、零件机械加工区, 以及其他辅助区域组成。各个区域的工艺设计方案如下。

1) 钢材库及钢板存放区

根据生产纲领, 备料车间的钢材日用量非常大, 为了减少原材料的周转量, 备料车间原材料存放采用室内钢材库的形式[1], 即钢材库与下料设备布置在同一车间内。

钢板、钢卷材及型材等原材料经外协厂商大型平板挂车送入备料车间钢材库存放。

在钢板预处理上线、下线区分别设置未处理钢板、已处理钢板存放区。

2) 钢板预处理

外协运来的热轧钢板表面通常都有氧化皮覆盖和不同程度的锈蚀, 采用切割下料前钢板抛丸预处理的方式, 不仅减小了后续焊前焊缝的清理工作量, 而且大大降低了结构件涂装前抛丸清理工作。

本项目采用下料前钢板抛丸预处理的方式, 钢板预处理线采用通过式抛丸清理生产线, 一般就近设置在钢材存放区旁。用于钢板下料前的表面抛丸预处理工序, 以去除钢板表面的氧化皮, 提高结构件的焊接质量。设备生产效率高, 能够满足车间“无锈化”生产要求。

3) 卷料开卷下料

当生产批量较小时, 铲斗斗壁板可采用单张钢板切割下料的方式即可满足生产需求, 但是生产批量较大时, 采用卷料开卷的方式较为快捷。

由于本项目生产纲领较大, 对铲斗斗壁板采用开平线剪切机下料, 开平线含纵、横剪, 斗壁板尺寸可直接剪到位。

4) 数控切割下料

装载机结构件所用钢板厚度范围为6~70mm。对于厚度大于40mm的厚板下料, 采用数控火焰切割机完成;厚度小于40mm的钢板, 由精细等离子切割机完成, 钢板变形量小, 切割速度快, 切割精度较高, 生产环境较好。

精细等离子切割机自带通风除尘系统, 可将切割钢板时产生的大量切割烟尘抽入除尘系统中, 经净化处理达标后, 清洁的空气被直接排放到车间内。

数控切割机的上下料通常与电磁吸盘式起重机配套使用, 上钢板时采用带电磁吸盘的起重机将钢板直接吊到切割平台上。结合精细等离子切割高速、高效的特点, 为配合切割机节拍, 减少切割完吊料的时间, 整张板切割完后由电磁吸盘式起重机将零件及废料整体吊转到零件清理区集中拣料、清理, 可提高下料效率。

5) 零件校平

切割下料后大部分零件会产生翘曲变形, 为保证结构件的焊接质量, 在成型前需要对这些零件进行校平处理。根据生产节拍、零件尺寸及板厚, 校平处理可采用多辊校平机、液压机校平等方式。

6) 坡口加工

装载机都为焊接结构件, 零件焊前需进行坡口加工, 坡口加工方式有:铣边机、刨边机等机械加工;手工或半自动火焰切割坡口;机械手自动切割坡口。

本项目厚板较大坡口使用火焰机械手切割, 中薄板坡口使用等离子机械手切割, 变形量小, 切割效率高。

7) 零件成型

装载机结构件的零件成型工序主要有折弯、压型和卷圆等。对于前面板、小L形和U形件等利用数控板料折弯机来折弯, 折弯效率高;对于U形横梁、前车架弯板、桥支板等零件的压型工序, 针对零件的特点, 为提高零件质量及压型效率, 可采用一次成型模具和专用压型模具;铲斗壁板及变型产品卷圆件采用数控卷板机完成, 卷板机采用自动上料平台, 辅助时间少, 效率高。

8) 零件机械加工

需钻孔的单板件使用龙门数控钻和立式数控钻加工;铰接板镗孔采用数显镗床;铰接板及立柱铣端面采用铣专机;桥支板等多孔集中件采用多头钻专机加工。

9) 车间物料输送

备料车间每跨钢板数控切割机均配备电磁双梁桥式起重机, 主要用于钢板的上下料;

钢板的过跨转运采用低压电动轨道平车;

零件的毛刺清理打磨区主要采用半龙门式起重机;

坡口加工区、成型区、机加工区内的运输主要采用轻型柔性KBK起重机;各工序间零件的转运采用托盘搬运车;加工好的零件采用电瓶拖车送往结构件焊接车间进行组焊。

3 备料车间平面布局方案探讨

对于备料车间来说, 主要的生产过程包括钢材预处理、开卷、切割下料、零件成型、机械加工等, 同时还应考虑到生产辅助设施及管理服务部门的设置。因此, 在备料车间布置方面, 考虑主要生产部门:钢材预处理区、切割下料区、清理打磨区、零件成型区、零件机械加工区等;辅助和仓库部门:辅料库、中间半成品库、工具间、车间变配电室等;服务和生活部门:车间办公室、资料室、休息室、卫生间以及更衣室等[2]。备料车间平面布局就是根据生产纲领、生产工艺流程将上述车间所有的生产部门、辅助部门、仓库和服务生活设施有机而合理地布置。

3.1 车间平面布局原则

备料车间工艺平面布局总的原则是使工艺路线尽量最短, 避免零部件在车间内发生迂回周转的现象, 其工艺路线的选择原则如下。

1) 针对装载机产品的特点, 在生产过程中抓住主要大型部件的零件下料、成型的物流输送与生产组织是工艺设计的重点, 重点解决生产流水线式工艺布局的整体物流相互关系。

2) 尽量减小物流交叉、倒流和过跨运输量, 力争物流最短。下料区与成型区, 成型区与焊接区之间应物流顺畅, 运输距离最短, 工艺、物流合理。

3) 车间内生产单元按下料、成型、机械加工、小件焊接等生产工序划分, 设备布局既满足流水线生产, 又尽量按集群式布置。

4) 生产部门、辅助部门、仓库和服务生活设施之间布置要协调、方便、合理。

3.2 车间平面布局方案

图1是某公司装载机项目的布局方案一。此种方案采用钢材库与备料区垂直布局的方式, 即上面一个横跨作为钢材库, 钢板在此进行预处理及存放, 下面与其垂直布置的十个竖跨作为钢板下料、成型、机械加工区。横跨的钢板通过轨道小车被送到各竖跨内进行数控切割下料、成型、机械加工等工作。

该方案的优点是钢板到切割备料区的转运路线最短, 缺点是每个竖跨都要设置轨道平车, 且起重机每吊一次钢板都需要将钢板旋转90°才能运送到数控切割机旁。缺点在于每跨均需要平车转运, 平车数量多, 占用空间大, 且转运前钢板分拣工作量大。且各跨均需有针对性的布置成型设备, 导致部分设备利用率不高。

图2是该项目的布局方案二。此种方案采用钢材库与备料区平行布局的方式。上面第一跨作为钢材库, 下面三跨作为备料, 完成钢板下料、成型、机械加工等工作。钢板从第一跨经抛丸预处理后, 通过车间两边的轨道平车分别输送到下面三跨数控切割机端头, 切割后的零件经毛刺清理后吊转到中间进行成型和机械加工。

该方案采用钢板集中预处理、集中切割下料、集中零件成型的方式, 因此既能综合方案一的钢板预处理后转运问题, 又能解决成型设备利用率的问题。

在钢板转运过程中, 相对于方案一, 这种方案只需要设置2条轨道平车线, 节省了物流通道。

对于这种方案, 车间所需的辅助部门和办公、生活设施则可以贴建在厂房边上。

对于大批量生产, 方案二更加有利。

4 结语

备料车间的工艺设计是由生产纲领和工艺流程决定的, 本文按照年备料任务30×104t为例, 介绍了装载机主要结构件的备料工艺设计思路及布局方案, 从上述备料车间工艺设计的几个关键环节做了详细的阐述, 灵活把握住这几个关键环节, 有助于备料车间的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王祥.工程机械行业备料车间厂房布局形式[J].建筑与结构设计, 2008 (12) :34-36.

总平面布局 篇9

1影响街道建筑空间视觉秩序因素分析

街道的发展往往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 精彩的发展历程和一定的人文特色, 街道建筑作为街道布局的重要部分, 也会受到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生活场景、空间序列、形态肌理、功能关联等内在秩序。当街道建筑走进人们的视线, 人们就会自动形成一定的视觉秩序, 但由于建筑平面布局的丰富多样, 使街道的空间形态的尺度、空间闭合、空间划分等受到破坏, 街道的视觉秩序也因此受到影响, 一方面不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 不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不利于城市规划, 对城市的建设发展也造成较多的不良影响, 故而要切实提高街道建筑空间的视觉秩序。

2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人文特色

2.1延续城市肌理

所谓的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细微结构, 无论是从色彩方面还是从纹理变化方面, 看似对空间影响微不足道, 实则可以赋予空间美感, 更有助于人们对空间形成独特的知觉, 更好的感知空间的内涵。 而城市的肌理可以认为是街道建筑等实体的结构组织、方位、格局、 大小等, 这些与建筑息息相关的细节问题, 无一不影响着建筑的视觉秩序, 且可以说, 城市肌理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故而在实际的建筑平面布局形态设计要建立在原有城市肌理不被破坏的基础之上进行, 对建筑物临街处的组合方式、面宽、体量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得建筑文化得以延续。

2.2保持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也是街道人文特色中的重要内容, 同样影响着街道建筑空间的视觉秩序。地域特色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来说十分重要, 在建筑平面布局形态设计过程中要给予地域特色保留足够的重视, 切实做到保持地域特色的前提下, 提高街道建筑空间视觉秩序, 促使地域特色成为城市特色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3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视觉美学规律

3.1节点空间

通常来讲, 对于那些长度大的街道, 要适当的进行节点划分。从设计的角度讲, 节点设计是一种艺术, 是街道美感与层次感的重要体现。利用建筑平面布局等要素, 对街道空间进行恰当的尺度划分, 可以增加街道的趣味性。如果长街道没有节点空间设计, 势必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乏味。如果缺乏明晰的层次, 就会使街道变得平淡。当然, 为了确保节点空间设计更好的应用在提高街道视觉秩序中, 节点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根据街道地势地貌变化、街道转折处和交叉处、绿化广场、标志性建筑、历史性建筑等特点。例如根据标志性建筑物设计节点空间, 节点之外的建筑平面设计采用整齐的布局方式, 节点处的建筑平面布局可以在平面形态、体量、距离、方向、组合方式等方面突出设计彼此间的差异性, 形成强烈的主要空间、次要空间, 塑造出具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的整体形象。

3.2空间层次

在街道空间层次的设计中, 可以采用主从法进行明晰, 主要是突出视觉的中心和街道的重点, 将街道次要要素进行弱化。可以利用形态变异的基本原理, 在进行建筑平面布局时利用对比街道动与静、规则与特异、繁杂与简洁、大与小的方式, 或者通过位置、方位、 构图、轴线等明晰空间的主次。例如在严整的街道建筑空间构图中, 在轴线中心位置上的建筑和中轴线位置上的建筑, 使整个建筑布局中的最重要的建筑。而在不对称的街道建筑空间中, 中心位置是最为重要的。如圣马可广场上的钟塔。

4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自然特征

4.1地形特征

在平坦的街道中, 通常以交通性来进行构建街道视觉秩序, 重视顺应街道的实际走向, 同时削减街道的单调性, 在视觉感知能够连续的基础上, 对建筑和街道进行有节律的组合。在街道地形起伏的情况下, 就会增大可见范围, 与街道相组合的建筑艺术的构图也不存在视野限制的问题。当街道两侧的地形存在高差时, 就会增加街道两侧建筑的景深层次, 从而增加视觉在平坦处的停留视点, 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建筑间的层次关系, 突出地形的特征, 根据地形形态的风格进行协调的设计, 达到丰富街道景观、强调街道地形特征的目的。

4.2自然要素

街道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植被要素、自然水体要素。植被要素和自然水体要素中的味、影、色、光、形等是城市进行街道建设和建筑设计时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在街道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精心设计、审慎利用, 为街道设计增光添彩。当面对点状自然要素时, 应当将其设计为视觉秩序中的焦点, 根据使用需要和地形特征可将建筑平面设计成众星捧月形或原地退让, 以此来节省出更多的节点空间, 使街道和建筑平面形成独特的标志性场所。当面对线状自然要素时, 可以根据建筑平面之间的排列特征, 设计出相应的街道特征空间, 建设人们休闲的场所。

结束语

综上浅述, 街道建筑空间的视觉秩序对于城市建筑的发展建设及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切实的提高建筑的视觉秩序, 不仅要从建筑外观设计着手, 还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建筑平面布局形态设计上。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密切联系街道人文特色、视觉美学规律、街道自然特征等, 尽可能的完善平面局部形态设计, 切实构建出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秩序的街道建筑, 为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 为城市建筑合理规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为我国街道建筑空间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现阶段, 建筑行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平面布局与视觉秩序, 不仅仅关乎建筑空间的美感, 还影响着城市建设规划, 提高街道建筑空间的视觉秩序已逐渐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以建筑空间视觉秩序为切入点, 切实探讨如何在平面布局形态设计中提升街道建筑空间的视觉秩序, 促进我国建筑布局合理化发展, 提升建筑美感, 建设出更为美观的、舒适的街道建筑空间, 推动建筑行业实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街道建筑空间,视觉秩序,平面布局形态,设计

参考文献

[1]梁岑.城市外部空间构形手法对建筑复合空间设计的启示[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3.

[2]杨书群.现代建筑创作中结构与建筑形态关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浅谈总平面设计 篇10

1问题的提出

在实践中, 今天的社会建设活动愈来愈系统化、组织化、专业化、工业化, 建筑设计活动也不断向集约型、大规模化发展, 与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结合日益紧密, 继而设计活动要解决的各种制约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而具体, 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 所涉及的领域从社会、文化、经济信息、资源、环境、技术、心理等等几乎无所不及, 建筑学逐渐成为一门交叉学科。现代的建筑学科被不断细分, 原来的学科理论和体系已不适应这种分化的需求,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场地设计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分化独立出来。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强化建筑师的法律和社会责任, 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需求, 与国际社会接轨, 我国实行了注册建筑师制度。在注册建筑师考试科目中, 场地设计被单独划分出来, 与建筑设计、结构、设备、经济管理并列, 突现了场地设计的重要性。

总平面设计, 是场地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技术性、功能性、工程性应用, 过去一些建筑师往往注重于建筑方案设计, 对总平面设计既没有足够的重视, 也缺乏实际的综合协调能力, 往往变成了建筑方案的总平面化, 导致的的直接结果是与城市规划和总平面使用功能的矛盾, 同时反过来降低了建筑方案的质量, 使方案出现结构性矛盾, 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总平面设计的制约因素

总平面设计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从城市规划到相关法规规范、场地现状、使用功能要求甚至风水理论。实际设计中要从各种制约因素入手, 综合解决各种矛盾, 反复推敲, 反复调整, 反复比较才能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 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城市规划的要求 城市规划对总平面的控制体现在对用地性质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 具体体现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 以规划条件书等形式制约总平面设计, 包括用地性质、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停车库、建筑高度、日照系数, 建筑物后退红线以及场地交通出入口等内容, 影响和决定着场地布局形态。

(2) 相关规范的要求 它们是一些具体的功能和技术上的制约, 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 对场地内建筑物的布局, 相邻关系、建筑物突出、与红线关系, 道路设置、对外出入口、绿化、管线、竖向设计、建筑防火间距, 通风采光、消防等问题均有严格的限制要求。这些实际上也是总平面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

(3) 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它是总平面设计的直接依据之一, 也是总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工作目标。总平面设计的成果实现了场地内各种使用功能需求, 并进一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使用功能。

(4) 相关专业的要求 如结构专业 (结构形式、柱网尺寸、基础形式、地下室工程) 、水电设备专业 (如各种管网、场地排水、空调机房布置、室外架空管网) , 这些专业都影响着总平面的布局。

(5) 基地的自然条件、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城市系统, 场地现状条件的要求。

(6) 业主个性化的要求 在一些地区客观上还存在地理风水方面的要求, 甚至有的业主还有个人属相相生相克的迷信要求等等不一而足。

综合上述种种制约因素, 反映出总平面图设计工作实际上需要理性客观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加以对待, 在具体设计中应予以高度关注, 是整个设计活动中相当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环。

3建议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总平面设计图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场地内的落实后与建筑方案设计前期的衍接阶段, 反映了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总平面化两方面的成果, 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控制落实:

3.1 总平面布局

它包括场地分区、实体布局、交通安排、绿地配置, 从宏观上进行大块安排, 是总平面设计的核心工作, 它确定了各构成元素的各自形态以及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 确定了整个场地的基本形态。

首先, 根据场地的使用功能内容进行分区, 采用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场衡布置的手法落实各项功能内容, 并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 粗略地把场地分为几个功能块, 然后进行实体布局, 包括场地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由于这些元素具有明确的三维体形体量, 由此开始形成了建筑方案的空间雉形, 也形成了场地的“图底”关系和整体形态。这一步是设计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步, 往往花费建筑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须反复修改、反复调态, 甚至打倒重来。

在注册建筑师考试的场地设计和建筑方案设计以及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 很多人往往在这个阶段举棋不定, 导致在没有充分考虑清楚的情况下就匆忙进入下一步的建筑方案阶段, 致使设计方案出现严重缺陷和结构性矛盾, 给业主带来浪费和使用上的不便。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 建议把这一阶段单独提出来成为设计过程独立而重要的一个步骤, 克服急于上方案设计阶段的盲目冒进心理, 冷静处理各种矛盾。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首先要与业主进行充分的解释交流, 理解设计任务书各项要求的具体内容, 尤其是关于业主对整个场地的功能要求。业主总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场地, 但又缺乏规划、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 早在取得土地以前就有一套自己的总平面布置方案, 加上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不连续、不健全, 业主往往会拿已建的同类工程 (有些是违章的建设工程) 作比较, 争取尽量多地安排使用功能, 讨价还价, 这时作为为业主提供设计服务的建筑师一定耐心解释规划条件书和规范规定的相关条文, 从保障社会和业主两方面的利益这个角度陈述利害, 在保证不违反城市规划和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多从业主的角度考虑, 实现业主的使用要求。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既是业主权衡利益的过程, 也是建筑师深入社会实际、调整设计思路、修改设计的学习过程, 过程复杂而漫长, 需要耐心认真对待。通过这一过程, 完善和充实了总平面设计, 同时为下一步建筑方案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逐步形成构思思路, 避免方案阶段的多次反复, 提高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和成功率。

(2) 与业主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总平面设计后, 预先与规划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把规划条件书目中尚未明确的因素确定下来, 调整和充实设计, 争取规划审查部门对业主的使用要求和总平面设计意图的理解和支持。保证设计不与规划发生矛盾冲突, 审批时能一次通过。

(3) 与勘察、结构、水电设备各专业设计人员沟通交流。这一过程主要是为了避免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各专业发生大的、结构性的矛盾, 造成设计上的先天性缺陷或返工。

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果是项目策划和设计任务书的具体落实, 直接影响着土地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 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造价。这一过程能避免造成下阶段方案图、建筑、结构、水电设备等施工图的重大修改和返工, 客观上提高了方案的设计质量, 整体加快了设计进度, 建筑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执业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从而提高对这一阶段的控制能力, 有效控制, 服务社会。

3.2 详细设计

它是总平面布局的充实和延伸, 也是调整布局、修饰和完善场地细部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有场地内道路骨架布置, 停车场布置、竖向布置、管网布置、园林绿化布置等, 这一阶段多是具体性和实在性的工作, 偏重技术性和规定性, 是总平面布局的细化量化过程。建筑师应用专业知识, 与水电设备和环境园林设计专业密切配合, 最终完成总平面设计。

有经验的建筑师从一张总平面设计图上就能看出设计人员的功底, 也能想象出功能使用情况和整个场地的空间形态。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总平面图设计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结合设计实践, 提出解决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制约因素的对策和工程设计实践中的操作方法, 一方面以此来增强建筑师的执业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提高建筑方案的质量。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设计产品, 服务社会。

关键词:制约因素,综合协调

参考文献

[1]闫寒.建筑学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基因科技下一篇:时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