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实践策略

2024-06-24

改革和实践策略(精选十篇)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1

1 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企业都要求员工上岗后能很快上手,能尽快地适应实际业务,尽可能减少岗前培训成本。因此,教学中应该做好各方面工作,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学校应强化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控基本的操作技能,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实践工作的需要。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会计理论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形成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2 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而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很不乐观,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2.1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相对较少

从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①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担任会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要求实训教师不仅具备原有的工商行业知识,还必须掌握各项行业知识(如金融、农业、保险等),事实上,现在会计专业教师所掌握的相关行业知识多来自自学,多数学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作相应的安排和保证。

2.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

由于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一方面没有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2.3 缺乏合适的会计实践教材

当前市场上关于按新准则重新编写的会计教材种类繁多,但精品很少,有的教材是高校教师编写的,重理论偏实践,只适合理论教学用。有的是由会计人员编写的,却重实践偏理论,只适合社会培训机构用作培训教材,而不适合用于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并且在这些教材中完全没有体现地方法规的业务,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具体业务时不知所措。

2.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

实践教学基地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会计实验、实习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各行各业对会计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就实验室的配置来看,由于经费短缺,实验室软、硬件设备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习、实训的需求,不能达到仿真的效果。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一般是为实训基地单位培养人才而设立,如果企业不需要人才,也就不愿意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另外,由于会计资料是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不愿意外人随便翻阅,所以一般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即使接受,也只是安排一些打杂的工作,不会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

2.5 学生实习流于形式

许多学校的实习都是放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年度,这一年有的学生忙于准备各类考试,有的学生忙于联系工作单位,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报告,自己通过各种关系找单位盖章表示到该单位进行了实习,还有的会计专业学生确实是在单位实习,但从事的是一些与会计工作不相关的业务,目的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报告。

3 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3.1 强化校内模拟实习

校内模拟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包括会计手工模拟操作和电算化操作。对于手工模拟操作,应从基础抓起,包括让学生认识各种凭证、熟悉账务核算程序。在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及会计资料的归档等一系列会计核算的手工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很好地进行引导,同时进行监督,真正达到模拟实习的作用。对于电算化操作,学校要引进相应的会计软件,建立功能相对齐全、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近的实验室,以便学生在更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拟实习,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以及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的目的。

3.2 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在当前教育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应用化的条件下,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不仅可以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又可以利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困惑。然而,当前很多中青年教师大都是应届毕业后就进入一线教学,可以说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很少。为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师资问题。

3.2.1 教师要加强学习

会计知识更新比较快,专业教师要及时了解会计准则的变比。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桶水”,为了把更多、更新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师必须坚持学习。学校还要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的各类执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和考试,如考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3.2.2 鼓励教师下企业

会计教师大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为了让教学更有操作性,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要求专业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进行短期、中期的培训。通过实践操作,帮助教师拓宽视野,了解市场,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3.2.3 聘请企业专家会计

积极引进或聘请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或者企业会计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等,到学校从事会计教育工作,这样效果更好。

3.3 优化校外实践方式

实习基地和分散实习相结合。针对当前学生多、实践基地少的问题,可以将实习基地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校外实践。会计专业原有的实习基地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为此可以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既可以节省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实践目的。

3.4 健全检查和考核标准

分散实习虽然解决了学生实习的去处问题,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权、自由性,但是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实习地点分散、教师指导困难;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弱、达不到实习目的甚至会弄虚作假。面对这些新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首先,实习期间学校可进行不定期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评定其实习期间的成绩,具体可采取电话抽查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实习的内容进行详述,以考察其实习的真实性。其次,实习结束后可以依据学生上交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定意见表等综合因素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4 结语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培养既具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是当前会计教育的大势所趋。为此,学校要整合校内、校外实习资源,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会计教学只注重灌输理论知识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分析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洁.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2]任松华.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5).

[3]陆萍.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8).

[4]贺湘.会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与教学应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2).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2

宁夏医科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改革与实践

按照教育部正式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并于9月实行.通过选取级一个自然班作为实验班,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并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作 者:张亚娟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外国语教学部,银川,750004 刊 名: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31(6) 分类号:H3 关键词: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3

【关键词】实践模式 创业教育 教学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47-01

1.前言

近年来,高校创业课程教育备受重视,高职院校逐步注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与实现实践教育并重的教学目标。创业教育课程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教育团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教学质量还有待提升,课程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创业教学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教学“实境”环境的重要性,探索高职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以便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创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优秀更合格的新型创业人才。

2.实践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工作,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加深体会和理解理论知识;经过实践活动,查漏补缺深化知识的认识,以更好理解创业流程。创业本身是一个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基础知识是创业的理论导师。由于创业环境背景错综复杂,实践手段和方式方法需要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开展,方可避免走弯路。

2.2促进创业课程教学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注重实践,需要持续性开展动手和技能训练活动,实现本专业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与施展。教师要因势利导,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设置高职学生更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促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促进创业课程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2.3符合高职教育改革方向

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手段。学校可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实习,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同时成立产业园区,创建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接触到本专业的创业点,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3.实践模式下高职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3.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让学生形成对创业的初步认识,如参观本学院的创业园区、熟悉创业项目等。在课堂创业教学中,可在班会、兴趣社团将创业知识穿插于此,还可举办创业大赛,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与进取心。

3.2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的营造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软环境与硬环境。软环境重在文化领域。针对创业教育教学,要不断的强化文化建设教学,进行系列创业宣传,通过校报、讲座、辩论赛等形式予以传播。硬环境指实打实的创业活动。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就业以及系列创業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激发其团队激情,增加学生自信心。

3.3完善创业课程

高职学校要不断的完善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比如,包括企业管理、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课程,同时开展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等辅助课程。高职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熟悉运用创业常识,开展创业活动,同时还要了解创业心理,熟悉本行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市场经济动态,促进学生更好就业和创业。联合企业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实习,做到有针对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胜任岗位工作,积累职场经验,增加创业体会。

3.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高职学校中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但部分学校和企业未能将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实际开展。学校没能从社会或者其他方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特别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创业实践基本项目少,难度太大,不适宜在校园开展,实际操作性差,学生创业受挫。为更好促进院校创业园区工作开展,学校就要积极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践资源,增加学生实践创业机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经过职业技能培训训练提升学生的职场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创业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是引导学生创业的主要力量,优秀的教师团队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加优秀合格的创业新型人才。

4.结束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人才,并且注重专业性。高职院校重视培养职业人才,并不断鼓励学生创业实践,促进在校学习期间均有机会接受企业实训,提前体验企业运转模式,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的适应职场生活。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实现重要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陶淑娟.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分析及教学模式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2(1):60-62.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4

一、职教园艺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现状

从现在职教园艺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 有很多毕业生对园艺专业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各知识之间缺乏融会贯通, 实践运用能力较差, 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园艺市场情况了解不够, 对园艺生产企业的管理缺乏了解, 因此, 很难适应新时期园艺业发展的需求, 因而, 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常常碰壁。

从在校生情况来看, 有大部分职教学生园艺知识掌握的不够好, 所学的理论知识一知半解, 不能在实际中运用。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 知识掌握得很也很好, 但是缺乏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和实践运用, 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变通, 思考问题死板、单一, 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则不会解决了, 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

二、职教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 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 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在职教园艺实践教学上, 我们可以根据要实践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 让职教学生带着问题, 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 解决问题, 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所学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针对某一问题有效展开讨论, 构建师生互动教学。这样既能够巩固理论知识, 使课堂新知掌握得更好, 又能够促进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提高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最后我们再给出答案, 并进行有效的强调。现在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上我校园艺专业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提高了职教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掌握。

2. 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积极协调各部门和园艺企业, 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人, 创建一个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实践平台。我们还要与一些园艺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办学关系, 使职教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 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创业。可以积极组织以“责任田”为中心的园艺实践教学, 让学生从花卉的种植开始到收获全程由自己栽培管理, 并进行小组比赛, 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合作。这样能够使教学和生产有机结合, 虽然工作量增大了, 教学任务重了, 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实干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 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3. 深入调查研究园艺市场现状, 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

实践教学时,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园艺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现在园艺市场现状和流通情况, 这样能够有效地开阔职教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从现在园艺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现状来看, 需要我们职教毕业生积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 才能适应新时期园艺业的发展, 有效实现自主创新, 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 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多走出去, 多了解园艺行业发展状况, 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 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效果, 因此, 在教师安排方面, 应严格把关, 让那些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实践课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入职之前一定要组织实践技能的培训, 并且通过见习、助教、一帮一、实地考察等方式, 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园艺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能力。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使我们教师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以保证我们有一支业务娴熟、素质高、技能强的园艺师资队伍。

5. 开展职教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积极开展职教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用过程评定取代结果性考核方式,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考核制度和方法。首先, 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题型要多样化, 占30% 的成绩。其次, 教学实践的报告记录要详实、准确、符合要求, 占20% 的成绩。再次, 平时实践活动考核占50% 的成绩, 记录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学习情况。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篇5

2013-11-8 阅读: 出处: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

读《温家宝谈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源远流长,任重道远。温家宝同志出身教师世家,心系教育,情系师生,对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使命感。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十年间,他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制定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他深入各地校园课堂,无论是灾区教室,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都留下了他对广大师生的真切关爱。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专家、学者选编的《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内容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及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全书紧紧围绕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论述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办教育的根本宗旨。从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同志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他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凸显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力求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2011年8月28日,他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项重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2012年9月27日,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完成了“两基”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我国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更大的挑战是“上好学”。今后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教育是民生”的思想,是我们党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崭新阐释,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真正确立。让人民享有发展的成果,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人民的权利,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凡是人民有需求的地方,就是我们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凡是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们要下决心改革的地方。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二、坚持教育强国,着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站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抉择,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温家宝同志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反复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石。2009年9月4日,温家宝同志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与教师代表座谈时指出:“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进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建议中,温家宝同志进一步强调,“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温家宝同志强调,要在总体战略中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无论是在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的斗争中,还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无论政务多么繁忙,他都一如既往关心教育,把教育作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规定国务院每年定期研究教育工作,要求各级政府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2011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重承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012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明确要求:2012年中央财政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2013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从1993年4%目标提出,到2012年4%目标实现,经过了20年。4%目标的实现,是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近年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

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2009年5月3日,温家宝同志在与清华大学即将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座谈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期望: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要做到成才报国;要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培养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学会学问,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要有才能,做一个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针对我国的教育质量和人才水平还不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不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的状况,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学校制度等由来已久,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改变起来绝非易事,也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但要想提高教育质量,不改革肯定是不行的。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经过多次召开教育座谈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温家宝同志围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想和要求。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更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也就是要搞“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要搞“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第二,要改变教学方式。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励个人兴趣;要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第三,要合理设置课程。各阶段教育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标准,切实解决课程和作业偏多、偏深、偏难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第四,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压力大,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有把学生、教师和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第五,要改革办学体制。一是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行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和监督,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自己的品牌。二是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要改变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管理和办学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这是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和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各级各类教育如何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和政策逐步确立。温家宝同志指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温家宝同志一直致力于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他指出,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他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他指出,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人生起点的公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要把办好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他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他引用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一所大学来说,有了好的老师,就像一座大厦有了支撑的柱子一样;如果没有大师,楼盖得再多也没有用。

温家宝同志还十分重视农村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他反复强调,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农村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他提出,要采取办好寄宿制学校和村教学点等措施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尽快使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2012年,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64.5%,比2002年提高了27.7个百分点,“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2.1%,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政策的推动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比2002年提高42.2个百分点,几乎翻了一番;通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等一系列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普职比接近于1∶1,职业教育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我国正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就要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根据我国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层次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提高和普及程度逐步深入,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五、扎实推进教育公平,人人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等重大论断,阐明维护人民群众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

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他指出,社会公平首先是教育公平,孩子们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和希望。要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好学”的问题。他在对待教育公平问题上充满辩证思维,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不主张削峰填谷,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给人民群众合理的选择。

均衡发展是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温家宝同志指出,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等资源配置的差距也很悬殊,由此出现“择校热”等突出问题,形成了新的不公平。加快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其中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温家宝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推向全国。2005年开始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实施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初步解决了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至此,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1亿多名适龄儿童少年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2011年,温家宝同志进一步指出,为了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下一步要着重解决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的少量孩子辍学问题等。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同志指出,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人生起点的公平,有利于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为每个儿童提供良好的人生开端,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3年,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就提出要求,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切实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2003年,国务院就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其中一部分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06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8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2009年出台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2012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0年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2011年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9月29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研究生。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制度设计不断完善,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延伸,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和财政支持。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家宝同志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好孤儿照顾和教育工作。2005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来到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语重心长地说:社会上最值得关注的是孩子,最值得关注的是困难、残疾儿童,要求社会各界“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信心”,给孩子们一个活泼的童年。他极其关注残疾儿童教育,在2006年“六一”儿童节给残疾儿童的慰问信中指出,国家批准了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基本普及残疾儿童教育目标。他还视察强制戒毒所,看望和接待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患儿,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阳光,鼓励他们健康成长,做社会有用的人。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教育在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特别是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不但成就了亿万孩子的人生梦想,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温家宝同志高度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9月7日,他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师要时刻加强师德修养,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必须办好师范教育,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制度;要改革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要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成长,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地区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和表彰。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同志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敬业奉献。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奉献给培育下一代的神圣事业。二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做人的模范、道德的模范、学习的模范。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进取精神教育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热情和决心。三要严谨笃学,追求真知。严师出高徒。教师只有严格教学,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应该诲人不倦地为学生解疑释惑,并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温家宝同志身体力行倡导尊师重教。2006年7月至11月,温家宝同志在北京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同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亲切交谈。他提出,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国城乡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温家宝同志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制度。2007年教育部直属的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等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讲话时指出:“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实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在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使1000多万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有了可靠保障,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教师。二是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以来共招收7.2万名免费师范生,9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22个省区市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三是实施“特岗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2006年以来招聘35.6万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和国家扶贫重点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留任比例连续四年达到87%以上,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自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施展才华。四是启动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培训了350万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许多农村教师第一次有了进城学习培训的机会。五是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试点覆盖近百个地级市,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提高到正高级。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价值的认可,是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六是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中央投入108亿元,有效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七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大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实施“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计划。到2011年,高校共引进“千人计划”创新人才1171人,占全国总数的64.4%。八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师学历水平、职称结构有了大幅改善,近40%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2011年启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十二五”投入26亿元,支持45万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万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6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我国推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自进入21世纪以来被人们热议,从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起,距今15年的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国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发生巨大改变,在基础教育方面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有更高要求。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而言,就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教学阶段的特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定位分析

我国对于化学知识的教学,遍及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小学教育中的《自然与科学》部分有着零散的化学知识分布,真正形成化学知识系统教学的阶段,依旧是以初中的教学阶段为主,所以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定位分析尤为重要。

1.初中化学实验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启蒙教学。

初中是学生正式系统地接触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的开始,做好初中阶段化学实验课程的启蒙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化学知识更系统的学习。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准备工作细节,都能够极大影响学生化学实验操作的习惯及化学课程学习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2.初中化学实验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开发。

相对于化学知识理论的教学而言,实验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将化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新鲜事物知识的接收程度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对学生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学习动力产生的重要因素。因而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开发与引导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着眼点。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1.加强德育知识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

化学知识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利于社会科学的进步,更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反之则产生重大的社会弊端,因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化学学习理念,不仅是对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的负责,更是对于学生安全的负责。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些危险性的化学用品已经被少量运用到化学实验之中,例如试管的加热行为,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等,在操作过程中如若没有正确的学习理念,则必然会对学生与社会造成巨大伤害。例如2015年所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即是如此,学生将含有剧毒的实验用品用作伤害同窗的工具,在其实验知识的运用上而言不失为一种完美的表现,但在其行为后果上而言则是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及法律,足以看出目前我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德育引导的空白。

因而,在初中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极为必要。教师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化学实验的剧烈反应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用品的危险性,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有着清晰的辨别,例如通过对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等初中化学知识中有毒物质的实验反应,引导学生对于其危险性的认知。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素养知识教学,通过如居里夫人、侯德榜等知名化学家的化学实验故事分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化学学习观点与道德引导。

2.加强初中化学实验室的建设,确保学生化学实验的开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初中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就是对于学生化学知识实践开展的平台保障。在目前的初中化学实验课程中,基于地区教育投入的差异现状,大部分学校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依旧是通过教师在常规教学课堂之中的实验演示完成,学生自主的实验操作仅限于基础简单的实验部分,例如对试管加热,滴管使用等基础的化学实验,学生缺乏对于初中化学实验的操作空间,局限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是对学生实验课程学习保障,学校与教师应当从启蒙学生与培养学生积极性两个角度,进行化学实验平台的搭建。首先,增加适当的初中化学实验设备投入,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初中化学实验中。例如,搭建专业的实验室而非在普通的教室中开展实验教学,配备充分必要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具备参与到实验过程中的基础而非通过教师的演示完成实验的理解。其次,转变实验教学方法,以实验任务布置、学生自主实验开展、教师实验监督指导、实验总结的顺序模式,加强与引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到初中化学实验的探索中,完成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引导,以此强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3.开展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

在目前的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更多的是根据教师所教授的实验流程完成,学生完成化学实验的方式仅仅是通过对于教师实验流程的复制,对学生带来照本宣科学习方法的误解,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与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树立。因而,改进学生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方式就显得极为必要,例如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为例,教师往往将氧气的性质进行知识讲解后,会进行具体实验的步骤解读包括实验器具的组装、过氧化氢溶液及二氧化锰等实验材料具体的运用比例进行细致步骤的罗列后,学生通过流程一步一步实施,学生在效仿过程中进行思考。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执行,则是可通过改变实验的顺序进行探究式教学,比如教师进行关于氧气及实验材料的特性讲解之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指导流程自由的选择制取方式进行制取,在通过教师的监督与总结完成氧气制取的实验,让学生保持疑问探究的状态而非照本宣科的实验态度进行实验,以引导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形成。

三、结语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利于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更直观的学习与理解,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长期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逐步转进丰富初中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不仅掌握单一实验技巧,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道德及学习方法,以此推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方仕忠.初中化学分享式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

论高师钢琴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篇7

在笔者看来,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虽然采用了小组课作为钢琴教学的重要组织模式,然而教师对于小组课这一模式的特点认识不清,定位不准,难以将灵活的教学策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目前,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学对于教师进行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并未能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这两个方面的教学。许多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的即兴伴奏教学仅仅以选修的形式存在;3.未能在钢琴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审美教育,难以有效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也难以令毕业生适应中小学校音乐“新课改”突出强调音乐审美教学的要求;4.钢琴教学的评价模式单调,仍以期末的考试为单一的评价方式,致使部分师生为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每学期仅反复精练一两首曲目,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笔者认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是当前高师院校钢琴教学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革:

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小组课”这一组织模式的定位。钢琴“小组课”教学设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水平相近的一组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兼顾对于个性化问题的点拨。从而达成与“集体课”、“个别课”教学的优势互补与有效衔接,成为高师钢琴教学的重要模式。因而在“小组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扬这一教学组织模式的优势。比如,可以在精讲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来让学生集思广益地进行研究、探讨。这样一来,学生在小组课学习当中不仅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达到共同的提高;而且能够激发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来培养自主解决艺术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高师钢琴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其次,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切实培养、发展学生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的能力。由于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与曲式、和声、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关系至为密切,故而高师钢琴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应有意识地成为学生对于这些基础课程所学知识、技能进行运用的“实践拓展平台”。具体来说,钢琴任课教师应同曲式、和声、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制定联合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在上述基础课程当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选取钢琴教师授课时的常用曲目为例,来讲解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而在钢琴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有意识、有重点地点拨、提示曲目训练中所应用到的曲式、和声方面的知识以及视唱练耳的基本技能,以便令学生有意识地将普遍意义上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与钢琴演奏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即兴伴奏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小组课教学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双钢琴即兴演奏或“我唱你弹”、“自弹自唱”等科目的训练,通过艺术实践取长补短,来培养扎实的即兴伴奏能力。

再次,在高师钢琴教学尤其是在小组课与个别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性地提示、点拨钢琴练习曲目中各个音、各种音乐技术现象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表现音乐美感所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意义,并点拨、提示音与音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上述这些要素,就是器乐演奏乐感培养的核心要素。我们不否认乐感的培养需要依靠长期艺术实践及经验的积累。但通过上述具有针对意识的点拨,却可以对学生培养自身乐感起到指明方向及加速促进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在一点一滴中渗透性地培养学生钢琴艺术审美的意识和能力,达到同时提升学生乐感及音乐审美素养的“双赢”目的。

最后,应改革高师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一方面,要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切实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策略改进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30%以上的份额计入总成绩;另一方面,对于期末的考试,应增加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的内容。而且教师组成的考委会应按钢琴演奏及伴奏的各项表现要求进行分项枚举与细化评分,要让学生拿到一张能够定位自身欠缺之处的成绩单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分数,以便明确未来学习中努力改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应从发展小组课教学模式、切实发展即兴伴奏教学、渗透审美教学及乐感培养、改革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以期令学生的培养规格适应中小学“新课改”的全新要求。

摘要:近年来,如何改革、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以便令其适应中小学校音乐“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成为音乐教育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本文中,笔者拟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问题。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8

1 高校考试评价改革的困境

1.1 教师参与考试评价改革的动力不足

考试评价改革不论是由上而下, 还是由下而上, 最终的推动者还是教师, 改革实施必须有教师全面参与。而任何改革的发生, 除了外在的动力, 还必须触及到改革者的内在需要, 但从目前促使教师参与考试评价改革的动力不足。原因在于:

观念保守, 思维惰性。从传统考试模式看, 知识本位的标准化考试, 操作简单、便利, 对于规模化的人才培养具有高效性。换句话说, 教师无论是出题、批阅、统计、分析、归档整理等都更省时省力。对于学生来说, 只要死记硬背教材上划定的重点范围, 基本可以通过考试。这种实施多年的传统考试评价在师生中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和行为模式。因此如果变革不能触及到人们的根本利益, 尽管考试评价改革的愿景非常美好, 仍会受到来自这种保守观念和思维惯性、惰性的抵制。

回避风险, 抗拒焦虑。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来的制度框架, 改变固有的行为习惯, 以及利益与资源的分配格局, 并且具有结果的不确定性, 或成功, 或失败, 当人们处在这种无法把控自己未来的状态下, 必然会在情绪上、心理上产生焦虑感、不安全感。对于考试评价改革亦如此, 教师参与改革, 就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会给教师精神上、利益上 (至少时间、精力等) 带来损失和极大的压力。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教师在参与改革之前, 必然会权衡利弊得失, 不愿意去承担因改革而带来的风险。

1.2 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

考试评价改革要求考试评价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反馈及时性等等, 这无疑使试题研发、考试方式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各种评价工具的使用、试卷的批阅和分析等更为复杂、难度更大, 不论是工作的量和质的要求都较原来高得多, 特别是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需要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更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更多地反馈调整环节等, 这些必然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完全改变,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但目前对教师教学工作绩效的评价制度不够完善科学, 不能真正全面反映教师的劳动付出, 表现在:首先, 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不合理。除了按课时计算教师教学工作量外, 教师课外备课、作业辅导, 包括考试评价中试题的研发、试卷批阅、反馈和分析等工作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少, 不太受到重视。因此考试评价改革的实施必须考虑这一重要因素。其次,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 也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和教学改革上花费过多时间精力。高校教师的评优、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外出培训机会的获得等都与科研成果挂钩, 必然导致教师在科研工作上的付出更多, 而对教学工作采取应付态度, 对于教改的积极性不高。

1.3 考试评价改革推行的现实条件不足

考试评价改革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基础性条件的保障, 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的条件是不足的。首先, 从人力上, 目前我国高校的规模化培养, 学生数量众多, 基本采取大班教学, 对于实施过程性的形成性评价存在很大困难, 就拿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来说, 对于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教学班来讲, 在有限的课时里, 根本无法覆盖到所有学生。反馈环节也是如此, 将每次作业、测验、实验报告等进行集体反馈都不容易做到, 个性化的反馈指导就更加不可能完全实施。另外, 随着高校扩招, 很多学校教师缺乏, 常常是一个教师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 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不易, 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 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 而考试评价改革费时费力, 必然给教师增加很大负担, 遭到教师的反感和抵触。其次, 从物力和财力上, 考试评价改革需要资源保障, 如足够的教学仪器设备 (实验操作考核) 和各种考试评价的工具, 试题库和网络评价系统等的建设, 都需要足够的经费, 但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 特别是目前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还很紧张, 能投入到考试评价改革上的经费更是有限。

1.4 教师的考试评价素养和改革能力欠缺

考试评价改革需要实施者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评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高校非教育学专业的教师系统化的教育理论知识较欠缺, 对现代教学评价理论知识的掌握有限, 使用各种评价工具和技术的能力不是很强, 缺乏专业的培训, 对于完成考试评价标准的建立、考试评价方式方法的设计、考试评价内容的选择、考试评价结果的使用、考试评价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分析等等专业性很强的任务, 缺乏专业能力的支撑。这必然影响考试评价改革的具体实施, 考试评价改革的成效会打折扣, 甚至出现较大的偏误, 反而引起人们对评价结果的质疑, 甚至对考试评价改革意义的否定。

另外, 考试评价改革要求相应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内容, 课程、教学、评价要相互匹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学需要更大的创造性。教师不能象过去一样照本宣科, 必须具有系统化的跨学科知识, 以及获取、检索、甄别、组织加工新信息的能力, 并要整合利用多种教学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处理。这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师搬运工的角色, 教师更体现为教学中的合作者、推动者、创造者等, 需要一个有效的培养制度和体系, 帮助教师实现这种角色转变、知识结构的重构和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否则, 教学方式与考试评价改革就会脱节, 导致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的矛盾冲突, 相互抵触, 反而引发师生对考试评价改革的反感、质疑、抵触。

2 考试评价改革实践困境的破解策略

2.1 创建考试评价改革良好的制度环境

建立一系列相关制度, 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保障考试评价改革工作的常规化、规范化和持续性的推进。首先, 转变观念, 建立制度。任何改革都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开展的,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 考试评价改革也必须转变观念。目前我国高校的很多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 因此领导要转变观念, 并引导广大师生员工重新认识考试评价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 学习现代考试评价的新理论, 树立新观念。推行制度的全面变革, 进行资源的重组, 保障考试评价改革的实施。其次,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民主、平等、开放、公平的文化环境里, 人们的精神才能得以放飞, 创造性才有充分释放的空间。因此, 要形成一种尊重个性差异, 倡导独立思考和打破陈规, 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支持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 不怕失败, 即使失败, 也要对教师的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 而不是嘲笑和惩罚, 给教师一颗“定心丸”, 从而使改革创新成为一种风尚。最后, 给予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就要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可以根据学科课程性质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自主选择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方式方法、内容等, 自主地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把控和调整。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 才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而愿意主动投入到改革中。

2.2 改革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改革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设计非常重要, 直接决定着对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是否全面、客观、有效。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评价指标看, 很少将考试评价工作纳入其中。考试评价与教学过程密不可分, 因此,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该有所反映, 既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考核, 特别是形成性评价, 也包括课程结束后终结性评价考试所要完成的工作的要求。同时要合理测算工作量, 将考试评价工作指标进行量化, 量化指标要非常具体而清晰, 不能笼统以课时量来计算, 并恰当体现在报酬里。

考试评价改革也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科研的项目进行推进, 作为奖励、晋升、评职称等的考核指标之一。使教师在教学改革上的投入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 。让教师感受到参与考试评价改革等教改工作的价值所在, 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 就会增强改革的积极性和动力。

2.3 加大经费投入和提供人财物的保障

人财物的保障是考试评价改革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首先, 学校要加强引进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保障教学有足够的师资, 减轻一线教师的工作负担, 保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考试评价改革。其次, 加大经费投入, 因为题库更新与建设、考试评价工具和现代化技术设备等完善, 加之考试评价改革的研究等都需要有经费的支持, 学校应该为考试评价改革提供资金和资源保障, 才能使考试评价改革落到实处。

2.4 加强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和能力培训

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 通过外送、内培, 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 加强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系统性培养, 提高教师教学评价理论知识和技能, 扩展跨学科知识结构。同时, 对于日常的教学评价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 进行规范, 使教师通过日常教学评价的实践, 积累经验, 提升评价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 教师相互学习、合作、指导, 如共同研发试题、分析评价结果和质量等, 共同提高评价素养。

摘要:高校考试评价改革因教师参与改革的动力不足, 教学工作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 改革推行的现实条件不足, 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和改革能力欠缺等因素影响而遭遇困境。为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考试评价,改革实践,困境,策略

注释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9

一、职业院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现状

(一) 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高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是高考后录取,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 作为高考最后一个录取批次的高职学生, 基础知识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另外, 高职学生的来源还有“五年一贯制”、“3+2”转段、优秀中职直推生、单独招生考试等, 种类多、基础知识差且不均衡。总体上, 高职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强, 缺乏自学能力, 不适应高校的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主动性不够。

(二) 对《概论》课有所偏见。

虽然《概论》课是一门的基础必修课, 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都持有偏见的观点。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对共产党的先进性产生疑问, 有些同学甚至认为这门课是在洗脑。因此, 许多学生对《概论》课没有任何的兴趣, 经常在课上开小差、玩手机、睡觉, 有些甚至旷课不来。还有的学生知行不一, 理论上能接受课程的内容, 但在生活实际中却未能真正贯彻执行, 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 实践教学方式归于单一或是“走形式”。

虽然高职院校把实践教学写入《概论》课程大纲, 进行教学改革。但是,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方式都过于单一, 或只是“走形式”。有些高职院校根本没有进行实践, 随便让学生完成几次实践报告或是实践作业就当做实践教学。有些教师仅仅安排学生课后看些电影, 写一下观后感等等。这种“走形式”或是单一的实践方式根本没有达到《概论》教学大纲中实践教学的要求。

(四) 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部分不重视。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普遍带有实用主义性质, 侧重于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 忽视文化基础知识的提高。作为政治思想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更加得不到重视。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但是常常是“口头说起时重要、落实行动时次要”。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研经费得不到保障, 甚至难以满足教师的培训和科研经费, 最终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更别提实践教学效果了。

二、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改革策略

(一) 矫正学生对《概论》课的偏见。

矫正大学生对《概论》课的偏见, 要从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舆论三方面下手:1.培养高职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观;2.重视提高《概论》理论课的教学效果;3.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只有提高对理论教学的兴趣, 才能很好的进行实践教学。

(二) 开阔《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视野。

面对中国社会新的形势, 必须对《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开拓《概论》实践教学的新视野。1.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模式。利用课外时间从事实践活动是不够的, 这就要求将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在课内,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2.校园实践与基地实践相结合模式。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就需要建立较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校园实践与基地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这需要校方积极和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工厂合作。3.加强实践教学与综合测评相结合模式。为了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必须将该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综合测评有机结合起来, 制定实践课的评分标准, 将《概论》实践课的成绩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一部分。4.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首先, 教师要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其次, 课后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选题, 如何进行社会调查, 如何分析的数据和资料;最后, 指导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并进行考核评分。5.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内容应该把理论、专业和当时社会热点联系起来。这种方式生动、直观,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加强《概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监控与评价。只有不断监控才能及时了解改革的成效, 并且还要对改革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 加大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

任何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都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首先, 扭转高职院校侧重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文化基础知识提高的思想观点。其次, 加大学校领导、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最后, 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科研经费以及项目的资金投入。

总之, 新时期要提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这对于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提出了几点实践教学的改革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概论》,实践教学,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陶青春, 郭志康.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方法浅探[J].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5, (2) .

[2]陈然, 郭建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03) .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10

一、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在传统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客体才是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人翁,在课堂上以给学生传授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为主,授课模式也是“单向灌输式”,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学生对于这种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教学并不感兴趣,因此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正确认识为用人单位和国家培养有机化学方面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最终教学目的;把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强调和突出有机化学教学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操作课程,努力转变自身固有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优化、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改变原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复杂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看。比如在对环烷烃的构象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它们做成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配上简洁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迅速了解教学内容,有效帮助学生降低学习有机化学的难度,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

(3)对学生分层次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的时候应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化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巩固和夯实基础的化学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放慢教学速度,耐心细致地讲解教学内容;对于化学基础好的学生,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帮助学生强化对基础化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学生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增加实验课程。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在原有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原来在课堂上干巴巴讲授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全部融入实践操作课程中来,让学生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强化其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5)完善考核制度。以前对学生进行考核,主要是用笔试来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部分学生可能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不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入实验考核,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化学实验来全方面地考查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综合掌握能力,这样的考核制度才更加完善。

总而言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仅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位、应用型的有机化学人才。所以,广大职业院校教师还应该增强有机化学的实用性教学,更好地促进有机化学教学的深入改革。

摘要:职业院校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因此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升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简要研究分析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宁波.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析[J].才智,2013,(5):130.

上一篇:ITS分析下一篇:城市群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