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投融资体系

2024-07-09

林业投融资体系(精选八篇)

林业投融资体系 篇1

1 我市林业投融资体系的现状

1983年以来,我市林业建设的投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依靠国家和省部的项目投入,完善各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如部省联营商品林基地建设、国家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国家名特优高产优质示范基地、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退耕还林、种苗工程、森林病虫害治理项目、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贫困林场扶持项目等;二是积极利用国内外贷款,加快林业发。如林业贴息贷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湿地松采脂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日元贷款造林项目等;三是分成的林业规费。主要用于弥补林业行政执法和事业单位经费不足。

2 当前林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虽然林权制度改革使山区、林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民得到了实惠,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拥护,也激发了山区林农造林的积极性,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投资渠道不多,且长期以来有限的林业项目投入仅仅只能作为林业基础建设和公益林业事业的补充;而林业贷款项目,又由于风险约束机制不健全,不敢贷给私有者,林农和个体很难得到,而以林业权益担保为核心的各类金融贷款,我市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还不愿接受,所以,林改后我市林业投融资存在以下问题:

1)林改后,政府对林业建设的责任主要是生态建设,但公共财政投资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资金严重不足,且缺乏稳定的渠道。

2)林业投资标准与林业的实际不相符,投资标准太低,难以调动公益林建设主体和造林主体的积极性。如公益林的补助标准就太低。林改后,由于减税减费,木竹销售价的上涨,加上公益的补偿标准每年每亩只有5元,实际发到农户手上只有4.5元/年亩。许多农户不愿将自己的林地、林木列入公益林进行建设和管护。

3)林业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狭窄,缺乏与资源相配套的资金支持体系。我市林业资源丰富,林木开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强劲。据二类资源调查,全市用材林蓄积量4 543.1万m3,可供抵押的林木资产约150亿元,按10%的融资需求计算,潜在的信贷需求约15亿元。加上已形成规模的江西绿洲、江西绿盛、金星木业等木竹加工产业,进一步扩大了林木采育、加工等相关产业的资金需求。但由于受地方财力限制,我市尚未建立林业贷款担保基金,导致大部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不愿为林业尤其是个体林业贷款。

4)没有建立有资质的林业评估机构,商业银行对林业评估机构的信用认可度低。目前林木资产的评估大多由林业部门下属的调查队负责,但由于这些评估机构不是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此前也未与其建立充分的沟通协作,对其评估的认可度较低。

5)高效、专业的林权转让市场不完善。目前虽然我市所有的县(市、区)均已成立林业要素市场(或交易中心),为林农和金融机构提供确权、评估、登记、监管等服务,但林权转让的市场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旦因林农无法按时还贷,可能出现林权变现困难,造成贷款逾期。

6)林业产业的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原料基地培育问题尚未解决。众多木竹加工小企业,与大企业互抢有限资源,林业产业存在低层次竞争、重复建设、浪费资源问题。另外,大企业的原料基地培育问题凸现,如江西绿洲的中纤板16万立方米项目、面临着原料基地培育问题。

7)林业贷款缺乏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林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影响大,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如人工造林管理中常见的病虫害、火灾、人为盗伐等因素,给林业贷款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保险公司仅开办个别火灾保险业务,且投保面极低,加上农村保险长期缺位,亟需拓宽林业保险业务。

3 完善林业投融资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对林业的公益性投资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并成为一项规范性的制度,而且要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资力度。我市有林业用面积173.32万hm2,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68.29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9.56%。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28.73万hm2,地方公益林面积39.57万hm2。按5元/666.7m2计算,每年就需5 121.4万元,对这一块生态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纳入公共财政预并逐年增加到公共财政补助与林地收益的期望值基本相等,逐步建立政府投资购买非国有公益林的制度。

2)要重新修订造林的投资标准,并使不同的林业经营主体公平享受政府对林业发展的扶持。近几年国家对生态项目造林的投资标准约150元/666.7m2,与实际相差较大,而目前由于力资的大幅度提高,加上生态林不允许炼山,造林、抚育的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因此,投资标准应在600~800元/666.7m2才比较合理。同时,对不同的林业经营主体只要有积极性建设生态公益林的,都必须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3)紧紧把握有利形势,积极发挥国外贷款林业项目实施成效,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林业利用国外资贷款不论从贷款来源、贷款规模,还是从贷款使用成效上看均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并加大对林业投资的力度。但保护森林资源、全面发展林业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林业发展中的资金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利用国外贷款已经成为我市林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而利用国外贷款最直接作用是有大量资本的流入,进而影响林业资本形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和集团性国际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希望以各种形式对我国林业提供贷款。这些都为我国林业扩大利用国外贷款规模提供了机遇。我们应紧抓机遇,大胆引进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性贷款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

4)加快林业建设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加大对造林投资主体的信贷扶持。政府应出台林业投融资的办法或意见,明确林业经营者申请林权抵押贷款时,只要持有林业部门颁发的《林权证》,其申请用于抵押贷款的森林资源资产经具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和人员评估,就可向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并依法以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直接向银行抵押贷款。

5)建立健全和完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通过政府明确森林资源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条件和批准机关,各类森林资源评估则必须由具备资质的森林资源评估机构和人员承办,同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森林资源评估机构及其人员的管理。

6)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林业服务中心,为林业经营者、各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提供确权、评估、登记、流通转让、采伐、监管等服务。每个县都要建立林业要素市场,完善林权评估、登记和产权交易服务等软硬件设施建设,为金融支持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建立林业贷款担保机制,贷款金融机构先同林业担保机构签订担保合同,持有林业部门颁发的《林权证》的借款人(林业经营者)依法以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与林业贷款担保机构签订反担保合同,如贷款出现风险,先由担保机构承担还贷责任,解除金融机构贷款后顾之忧。

7)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注重原料生产基地的培育。一要整合有限资源,通过对林产企业的进一步整顿,保证全市几个品牌产品的生产用料,防止资源浪费。二要注重原料生产基地的培育,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类扶持基金,保证大项目、大企业的生产原料的基地供应。三要强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以强强联合、内外联合等形式,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壮大企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8)建立支持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风险补偿机制,探索森林保险试点。根据生态公益林、国有林、个私林场和林农的特点进行分别设计、分类指导,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保险条款。一要通过各级政府或林业部门划拨一块专项资金用于林权担保贷款贴息或保险补贴,以降低林业筹资成本负担,提高林业融资与参保积极性,从政策上引导和推动林权担保贷款业务发展。二要通过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扩大开办有关现代林业产业的相关保险险种。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设立政策性保险机构,以分散银行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典型经验汇编[R].南昌,2006,8.

[2]江西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干部谈林改汇编[R].南昌,2006,8.

浅谈林改后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 篇2

林经05-1班 申津羽 050664118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林业投融资体系的发展进行分析,从我国在林业投融资目前在投入不足、渠道窄、主体不明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了适合我国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模式,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有助于我国林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林改 林业投资 构建

Discuss on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fter forestry reformed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system 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in our country, explored the mode which is appropriate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problem of forestry system 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uch as shortage of investment、narrow channel、perspicuity main body, And gave some useful suggestion to make better development to our country forestry.Key word: forestry reform;forestry investment;construction

一、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背景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稳定投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林业,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果从层次角度看,林业投资被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林业投资把资金投入作为衡量标准,将林业投资定义为林业投入要素的货币表现,划分为产业性投资和生态性投资。田治威把林业投资定义为投入林业各生产领域资金的总称,包括投入到营林生产、木材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及林业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资金,涉及林业行业所属各种性质的生产经营单位。广义的林业投资是指从生产能力上投入林业的资金、物力、财力,以及从质量和效率上增强林业发展能力的相应制度、法规、科教等方面的投入。

张长交从资本运营的角度定义林业投资是:为实现林业资本运营的社会化、高效化、市场化目标,将一定数量的资财(有形的或无形的)投放于营林基础产业、林产工业和林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以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是林业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投资的成败在微观上直接影响投资主体的收益和损失,在宏观上影响林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参考以上各种观点,可以将林业投资定义为:为发展林业,以直接、间接或资本运营的方式将资金、物质、劳动等硬要素和制度、科技等软要素投入到林业生产中的活动。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9%,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8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7%。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发展难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林业仍然是国民经济链条上发展较弱的产业。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据预测,2015年国内木材缺口将达到1.4亿-1.5亿立方米。随着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一方面,国家财政投入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林业投融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林业的发展。集体林权改

1革,确立了林业的经营主体和投融资主体,为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能。

(一)国家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林业投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近几年来国家对林业的投入虽有增长,但数量有限,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林业产业建设肩负的任务相比,还存在突出的矛盾。投资总量不足仍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林业投入总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远不能满足林业生态建设的客观需要。例如,全国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九五”规划投资257.31亿元,而实际投资只有167亿元,缺口达90多亿元。根据林业“十五”规划,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家投资分别为58亿元和243亿元,年均11.6亿元和46.6亿元。而2001年这两项投资实际却仅为2.1亿元和6.6亿元,资金满足程度只有18.1%和14.2%。同时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上,而投向后续管护的比例很低,严重影响了林业建设成效的巩固,不利于森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二)投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林业建设投入多以国家投资、专项贷款及林业自筹投入为主,投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的林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无偿投入,包括财政拨款专项拨款、基建拨款、专项资金提取、征收和拨入等主要表现为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经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金、中央财政林业专项经费以及国家科技推广项目和地方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

(2)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贷款及国债资金,包括林业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山区综合开发贴息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等。

(3)林业基金。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央级和省级林业基金制度。现在,除了早已建立的中央级林业基金外,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省级林业基金制度,主要包括育林基金、造林建设基金、绿化基金等。

(4)证券融资。目前,沪、深股市有几家林业上市公司,包括永安林业(福建)、吉林森工(吉林)和景谷林业(云南)。

(5)外资。外资一般来源于官方和非官方两种渠道。官方来源主要包括:外国政府及政府机构提供的援助和贷款;国际组织(多边机构)提供的援助和贷款。非官方来源主要包括:商业供应厂商和制造厂商为购买其货物提供的出口信贷;商业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和现金贷款;国外私人投资者向我国企业投资,寻求企业中的持久利益(直接投资),或者购买我国公司和政府发行的股票与债券(证券投资)。

“九五”期间,林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国家预算内资金、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所占比重分别为50%、24%和10%。林业建设资金一半是国家的投入,而民间投资、外商投资等广阔的投资渠道尚未大规模开发。

综上,目前政府仍是我国林业投资的主体,虽然近年来林业投资总量不断增加,但是与林业建设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我国林业的发展仅依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增加林业投资,是解决林业建设资金不足,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林业投融资制度改革成为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经营主体与投融资主体逐渐到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项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确立森林资源培植的市场主体身份,这是接受社会投资和进行市场融资时的必具条件。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森林资源明晰了产权主体,初步形成以森林资源培植为主要营利目的的林农自营自治模式、森工企业营林经营模式、国有林经营模式、民营林场模式等四大类型的“经营主体”,这四类各具特征的“经营 1 http:///lnlin/kyssite/showinfo.jsp?infoid=1000029502 主体”,体现着不同的组织层次、代表着不同的生产经营水平,体现着当前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的多元化的林业经济结构特征。

显然,林权制度改革在确立经营主体的同时,也确立了投融资主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各个经营主体自身既是一个投资主体,也是融资主体。经营主体将自己的储蓄、留存盈利等转化为投资时,就是经营主体内部融资,即主体投资;然而,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很难满足森林资源培育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利用外部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此时,森林经营主体就成为外部融资的载体。

二、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存在的问题

信贷资金不足、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偏高。目前农村信用社吸收的资金主要满足以普通种养业为主的农户的贷款需求,制约了对林业的信贷发放,即使给林业贷款了,林业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也难以匹配。林业从投入到产出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而金融机构很难发放期限为几十年的贷款。同时,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融资成本较高,机制不够灵活,借款人除了付贷款利息外,还要承担抵押物的评估、登记、担保、保险等费用。

林权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的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至今没有国家认定的专业评估师,对林权评估没有统一标准,部分地区存在评估价与林木实际价值相背离、评估费用过高的现象。由于林木的优劣、年限相差甚多,且林木评估市场还不完善,造成一些用于抵押的林木价值评估虚高,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森林保险不配套。目前全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尚未办理森林资产的保险险种,即使有部分办理也是针对国有大型林场或者林业经营大户,个体或散户很难介入。2005年,福建的南平、三明、龙岩三个地市森林保险保费收入为158万元,森林保险已决赔款256万,赔付率为162%,亏损较为严重,森林保险业务仍未跳出“高风险、高费率、高赔付和低保障、低覆盖、低投入”的怪圈。

木材采伐指标的不确定性。按现行木材采伐指标管理规定,采伐指标是由林业部门分配到各乡镇,由各乡镇林木经营者向乡镇林业站申请参加抽签分配,造成一些林农的林木到了砍伐期或间伐期,因无采伐指标不能采伐,借款的林农又无其它资金归还到期贷款,只能拖2欠贷款。

三、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的构建

在现有林业投融资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林业投资和融资体制,还需要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考虑:

(一)拓展公益林融资渠道

一般所称的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为目的,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的林木、林地。对于公益林业中的禁伐林来说,其资金只能来源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主体。这是因为这种禁伐公益林作为一种公共经济具有成本高、规模大、周期长和在目前的情况下几乎没有直接收益等特点,因此,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主体没有激励来进行投资。笔者认为其融资渠道主要有本国政府投资和外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及非获利性国际金融组织的投资。政府一般拥有动员大量社会资源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因此有条件、有能力来从事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非营利性的公共经济活动;赠款和慈善资金等国外资金的投入也多数是为了公益目的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不断完善,也有可能出现财力雄厚的大公司投资于此种公益林业。

总之,生态林业的外部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应采取以财政为主、市场为辅的融资机制。通过国债,形成调节当代人和后代人经济利益关系的生态林业工程投入机制;通过森林生态效益税,形成调节生产者与受益者经济关系的生态林业日常经营投入机制;同时还需关注市场 2 http:///jjdt34.asp?id=18721&ds=1 机制在生态林业融资中的作用,在产权明确、产品经济效益可以量化的条件下,应积极培育森林生态环境效益服务市场。

(二)拓展商品林融资渠道

1、确立商品林林农的投融资主体意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公而大、大而空”的集体林所有制结构,美其名是“财产权共同所有”,这种“太多人的共有”实质是“大家都没有”。数十年的集体林经营历史,事实上林农并没有得到实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自主经营的地位已经确立,基本具备完整功能的独立经济体,即确立了“林农是森林资源培育的投资主体及林业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问题。经营主体主动介入森林资源培育的投融资,其目的就是谋求森林资源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最大的投资效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期,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虽已基本确立,但正如任何经济制度的变革一样,从大集体体制到个体民营经济的变迁,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系统化的配套改革措施,特别是对森林资源培育的投融资政策引导,以进一步树立林农的经营主体意识。

2、多种融资模式选择

目前,各地根据实际,探索出五种“商业性信贷+政策性信贷+商业性保险”的组合模式:

(1)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即林权所有者直接以《林权证》提供抵押向金融机构借款;

(2)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即林权所有者以《林权证》向专业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由担保公司为林农提供贷款保证,银行发放贷款;

(3)农户联保贷款,即农村信用社结合农村信用村、镇的创建工作,借鉴农户信用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做法,以林农联保的方式发放贷款;

(4)政府信用贷款,即由政府组织协调,指定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统借统还,各林业中小企业及林农作为最终用款人使用并偿还贷款本息,当地农村信用社为委托贷款行办理贷款的发放和结算业务;

(5)企业资产抵押贷款,即林业企业以其固定资产评估值的一定比例进行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然后由企业与农户开展合作造林。

3、通过股份合作制,规范投资渠道。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由于我国林地资源只能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目前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经营形式应是林业股份合作制。林业股份合作制以股份形式来聚集资本,资本采取价值形式,并借助股份清晰地确定每个参股林农股金在总资本中所占的份额。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保证经济组织内部资本形成、投放、积累再循环过程的顺利实现。林业股份合作制,从形式上采用将权属及森林资产以价值形态折价作股,明确联营各方的收益权。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三明市,在股份设置上,分为山地股、基本股和投资股。山地股体现所有权,是国家或集体的山地折价入股,作为山地有偿使用的报酬;基本股是农业合作化以来,村民集体劳动创造的森林资产的再分配。基本股只享有利益分成,不能转让、买卖、继承。投资股是村民投入资金、技术、劳力以及按“谁造谁有”政策营造的林木折价入股。投资股所有权归折股投资人,可买卖、转让、继承。从而保证投资股权可以在特定的产权市场上进行货币资金与产权资本的置换,实现股权的流动性。传统的林业集体经济内部产权单一,而且每个劳动者的产权份额无法量化,几乎不存在流动性。通过山地股、基本股和投资股在营林生产中的组合,明确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林农个人利益的分配关系,有效地动员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4、建立合作、服务、扶持三大机制

要坚持林权贷款的合作机制。开展以林权证抵押贷款为内容的林业融资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中央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具体的指导性政策,以便各省有据可依。例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林业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尽快开展森林保险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对提供林竹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其开发符合林业生长特点和林业企业生产特点的保险险种,为林农生产和林业企业发展提供保障,降低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等等。

要完善林权管理的服务机制。加大林权流转市场的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二级市场或森林资源资产收储中心,为林权流转提供服务平台;要做好林权证的登记和管理工作,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保障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快资源评估体系建设,拟订诸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办法》等文件,适应林权抵押贷款的要求,培训确认一批森林资源资产注册评估师,严防道德风险而引发金融风险;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经营者按照市场需求自主采伐,保护森林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

要探索小额贷款的扶持机制。广大林农是林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现行财政金融政策,应降低标准门槛,安排贴息资金,简化贷款手续,为广大林农享受林权抵押贷款带来的融资便利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小议林业生态工程体系的构建 篇3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构建

0.引言

中国林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生态建设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本文就如何构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谈谈几点意见。

1.影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因素

1.1生态意识淡薄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过度地采伐森林,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没能将林业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贯彻到群众中去,从而导致建设工作进展慢,对建设成果保护不力等现象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

1.2资金投入欠缺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情况突出,人均拥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同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比较广,任务比较繁重,而国家投资总量严重不足,资金缺口较大,生态建设整体进度缓慢,生态治理的规模受限,导致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1.3林业效益低下

一些地区短期内退耕面积过大、退耕速度过快,带来不少问题。由于良种生产供应不足,导致劣质种苗被栽种,进而使得补植任务过大,既加大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质量不高。许多地区在造林上仍然是散乱作业的施工方式,“粗植滥造”问题严重,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在当前林业项目中还存在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不高;树种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林木质量不高、抵御病虫害能力差等问题。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监督力度不够

林业保护的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加大了对政府违法征用林地、毁林开垦、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为国家挽回数亿元损失。但是一些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仍然不够,对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占用林地审核制度的监督力度及对破坏林地案件的监察力度还未落到实处。我国部分地区农户认识低,自行开垦荒地,复耕退耕退林严重,破坏了退耕还林的成果,有使环境恶化的趋势,需要我们相关部门加以重视。

2.构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的实施途径

2.1加快生态建设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必须以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为依托,才能发挥其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要按照建设好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屏障的要求,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争取扩大天保工程覆盖范围。同时,应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适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任务,并与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退得下、稳得住、有收益。防护林工程要落实规划、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提升功能。同时,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等基地建设。

2.2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困难立地造林、森林抚育经营、生物资源开发等科技攻关,尽快破解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力争在林业生态作用发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强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启动“林业科技引领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地区间林业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探索建立以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效率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保障体制。

2.3提升装备水平

研究制定有利于增加林业生态工程投入的政策措施,吸引多方资金进入林业工程机械制造领域,落实林业机具补贴政策,推动林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支持林业先进设备技术研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林业设备和技术,培育大型林业装备企业集团,提升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装备制造水平。

2.4提高人员素质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不是由林业部门一家来实施的,而是涉及到农业、土地、畜牧、水利水保、公路、民政等多个部门;也不仅仅只涉及林业专业知识,还涉及到农学、农村社会学、环境保护学、水利工程学等多专业技术领域。因此,提高参与林业生态重点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显得非常重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乃至林区农民的培训,不仅能保障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的实施,还能促进农民致富、林区发展。不仅能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预期目标,而且使林业的发展真正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潮之中。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应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机制。政府投入主要在相对集中连片的国有、集体林地和重点区域自留山、责任山,在生态公益林区和水源涵养林区实施碳汇造林。同时,动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捐资投资,引导农民自筹资金或投工投劳,发动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造、补、改、封”相结合的科学手段,着力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体现整体协调的建设理念。实现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体的混交林覆盖,整体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精心打造精品生态工程,努力营造“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森林兴城”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杨忠平.着力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公民与法治,2012,17.

湖南林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思考 篇4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 林业要素市场交易行为逐渐活跃, 与此对应的是林业要素市场的建设显得滞后。2014年11月6日, 中部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在湖南林业设计院揭牌, 但是与之配套的森林资源评估、信用评估、担保、抵押、放贷等体系尚未完善, 导致林权流转受到局限。要建设绿色湖南, 发展林业产业, 进一步盘活湖南林业, 就必须解决资金的问题。但是林业金融工具创新不足, 在政策设计思路、内容范围、层次上存在偏差, 因此需要建立林业金融服务体系, 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应用,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促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实现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

一、湖南省林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 一) 绿色湖南建设的需要

根据绿色湖南建设及湖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方向以及我省的相关政策, 结合我国和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各级财政承受能力, 要达到中央财政平均每年拨入287. 51亿元、地方财政每年负担125. 65亿元的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亟需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

( 二) 民生林业建设的需要

林区多在边远山区, 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较差。林区客观存在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 只有彻底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充分调动林农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民生林业建设资金不但需要量巨大, 而且比单纯的生态林业建设需要更持久的资金。民生林业建设亟需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社会投入为主的投资融资体制。

( 三) 林业产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林业产业的发展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 又是国家资源战略的需要。我省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对资源的消耗很大, 而资金的供给和长久支持能力很弱。林业产业要大发展, 资金问题必须要解决。从我省省情出发, 林业产业发展也亟需构建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投资融资体制。

二、湖南省林业投融资现状

2013年, 全国实际 到位各类 林业建设 资金3799. 83亿元, 占当年GDP总量568 845亿元的0. 67% , 湖南省林业投资绝对额虽然逐年增长, 但是湖南省的林业投资近6年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林业投资增长幅度较大, 已经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省近年林业投资情况见表1。

三、湖南省林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 一) 投融资渠道不畅, 投融资方式单一

除了财政资金, 目前湖南省林业投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中短期信贷融资。中短期信贷资金对长周期性林业而言, 可能就是有毒的鸡肋。林业项目、林业企业和林农要通过目前的金融体系融通资金, 在项目盈利水平、企业规模和实力、可抵押资产、投资风险、中介服务的水平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下非常困难。

( 二) 投融资规模不符合林业发展要求

湖南林业特别是林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与目前的投融资规模存在巨大的缺口。湖南省主要林区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经济基础薄弱的基层联社资金供应能力难以满足林区林业贷款需求, 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商品林融资。林农和林业小微企业自身的素质也阻碍了投融资的顺利进行。

( 三) 市场主体对林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林业需要承担社会公益功能, 导致林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下降, 生产能力、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较差, 林业资产质量较差, 并且由于林业资源的特殊性, 致使林业资产使用、转让、抵押等处置成本高、难度大。同时由于市场主体对林业的认识有限, 致使林业对各市场主体吸引力较差, 对林业投资积极性不高。

四、湖南省林业投融资平台的运行目标和主体

( 一) 林业投融资平台的运行目标

湖南林业投融资平台运行的根本目标是为湖南省林业发展提供充分、有效的资金支持, 解决湖南省林业发展融资难, 投资效率低的问题, 弥补林业发展所需资金的巨大缺口。湖南省投融资平台的运行应是可持续的, 金融机构、投资者、服务机构、林业企业和林农、林业管理部门需要在林业投融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形成完整的林业投融资服务、保障链条和投融资运作通道, 保证各参与方、各市场主体有合理的收益、承担相应的责任, 使林业投融资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林业投融资平台才能可持续运行。

( 二) 林业投融资平台的运行主体

1. 政府主管部门

林业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及各政策性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各级政府管理机构作为运行主体, 在林业投融资平台中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作为资金供给主体, 通过财政投入, 发展公益林业, 进行公共品投资, 支持林业产业发展。二是作为制度和政策供给与实施主体, 制定和完善林业投融资保障制度和措施, 对林业进行政策扶持, 制定和执行相关产业政策, 推动我国林业事业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鼓励和帮助企业、社团、个人以及外资等各方面力量参与林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林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林业行业, 丰富林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三是监督管理主体。政府机构要监督和规范林业投融资平台运行中各主体的行为, 维护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为林业投融资保驾护航。

2.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投资银行、典当行、投资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林业投融资平台中主要承担两个任务: 一是资金供给, 包括债权和股权资本的投入; 二是提供服务, 如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在林业企业上市过程中提供的保荐和承销服务, 担保公司在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提供的担保服务, 商业银行则可为林业投融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 非金融专业服务机构

非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包括林业规划设计单位、信用评级公司、信用担保公司、资产评估公司、法律咨询服务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这些非金融专业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包括为林业投融资提供投资咨询、法律服务、信用担保、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服务、审计鉴证、管理咨询、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设计等投融资全过程所需要的服务。非金融专业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是林业投融资顺利进行所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是林业投融资市场化的基石。

4. 林业企业与林农

林业企业、林农作为林业投融资平台主体, 是林业投融资的起点, 也是林业投融资的终点。林业企业、林农应不断提高投资效果, 提升吸引资金的能力, 才能吸引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林业企业和林农。

五、湖南省林业投融资平台的构建

( 一) 成立林木资产评估机构

为深化林权改革, 巩固林权改革成果, 让林业要素市场顺利运行, 有必要成立省级森林资源评估中心, 即“湖南省森林资源评估机构”, 各县市以加盟方式设立分支机构, 构成湖南林业要素市场的一部分。主要业务是森林资源资产调查、核查及评估工作; 森林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占林地拆迁补偿调查与评估工作; 林业建设工程项目前评估、后评估; 林业碳汇调查与评估;与森林资源资产调查、核查、评估有关的省内标准化工作; 林业工程的规划、可研、设计及咨询工作;涉案森林资产的鉴定评估; 林业无形资产评估; 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有关方面的咨询和培训等。

( 二) 成立林业融资担保机构

由于湖南省投融资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存在, 湖南省林业信用担保公司应采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模式。由于林业担保的高风险及行业限制, 与林业保险公司类似, 目前林业融资担保机构最好采用国有独资的形式, 因而公司形式只能采用有限公司的形式, 在全省各地成立分公司来办理相关的业务。主要业务是为林业项目、林业龙头企业、其他林权持有人或林业经营者提供信用评级服务, 以及进行贷款担保、项目担保等担保服务。

( 三) 成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

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可以促进林业资源流转和有效配置的实现, 规范流转, 促进要素合理流动, 从而使湖南省有限的林业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是盘活林业资产、实现林业产权的需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确权客观上造成了林地破碎化, 导致林业小规模经营。林业要素市场适应林业经营的特点, 可以在林权分散的同时, 使林业经营能够集中, 并使农户的权利得到确认和保证, 农户对林地和林业的关切程度及林地的利用效率将大大提高, 使林业生产者的预期及行为长期化。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大量社会资金愿意流入林业行业, 需要一个对林业要素进行交易的专业市场, 林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为林业要素的流转和林业要素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主要业务是负责全省林木林地权属的登记和动态管理、林权流转管理、林权抵押管理; 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服务; 收集、发布林权流转交易、林权证抵押、市场交易行情等相关信息; 撮合林业生产要素流转、交易; 提供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咨询服务; 组织培训、提供林业科技服务等。

( 四) 成立林业投资公司

作为“第三方投融资服务平台”林业投融资服务公司的性质应以盈利和发展林业事业为基本目的, 由于湖南推行“县直管”改革, 林业投融资服务公司参与方以县级为单位比较适合, 目前湖南省共有122个县级行政建制, 各地的林业建设都需要通过投融资服务公司进行投融资活动。主要业务是为林业企业、林业项目和林农 ( 或林业实际经营者) 寻找资金, 为资金寻找林业机会, 为资金需求与供给方架设联系的桥梁, 实现金融资本与林业产业的融合。提供投融资过程中的投资咨询、管理咨询、人才培训、技术转让等服务。

六、湖南省林业投融资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

( 一) 出台林木资产抵押办法

早在2001年, 湖南省林业厅与中国农业银行首开先河, 通过提炼基层的经验做法和课题调研, 联合印发了《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 试行) 》,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这一新的融资方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08年9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湖南省林业厅发布《关于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和登记实施细则 ( 试行) 》, 对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进行了规范。2009年,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省财政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南监管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南监管局、湖南省林业厅共同发布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 林业局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 银发 [2009]170号) 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 这些办法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目前湖南省省情, 尽早出台新的林木资产抵押办法。

( 二) 构建林业投融资平台服务体系

1. 服务模式选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林业投融资服务的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 林业投融资市场化并不是林业部门不做了、不管了, 而仅仅是做和管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真正从亲自做, 到不分巨细管得很多, 最后到只做制度规定该做好的政务工作, 实现对本行业的超脱管理, 让市场在法规制度和市场规则下决定自己的事情。长远看, 法规制度下的市场化林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服务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根据林业产业的特点和目前投融资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林业投融资可以借鉴“第三方投融资服务平台" 模式所取得的经验, 对林业投融资服务进行优化和创新。它们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吸收民间资本, 为资金项目提供点对点的对接平台, 这类平台往往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实现资金项目的线上对接。具体地, 湖南省可由林业管理部门牵头, 金融企业、林业及其他有关企业和个人参与, 共同成立林业投融资服务公司, 针对林业项目进行项目融资服务, 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把各种来源的资金集中于林业项目, 为林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通过专门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 把政府投资、各种社会资本和国际组织的资金通过不同的直接和间接渠道把资金注入林业项目, 而林业项目通过生产经营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经济效益的一部分必须分配给提供资金和服务的部门和机构, 如政府、出资主体和林业投融资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生态效益可以参与碳交易市场交易获得收益, 社会效益能够通过各种政府补贴和优惠获得报酬。

( 三) 构建林业投融资平台保障体系

1. 保障体系的构成

林业投融资保障子平台包括政府保障条件和市场保障条件。在制度层面, 早在200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就明确了要统一投融资政策, 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 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 政府将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加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 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并予以优先安排。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有关金融机构对个人造林育林, 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 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 鼓励林业企业上市融资等一系列保障林业投融资的政策, 并逐步得到落实。同时, 在政策保障条件的基础上, 也在逐步构建市场保障条件, 主要表现在为保障林业投融资进入良性循环, 各地纷纷在林业管理部门主导下成立了政策性信用担保公司, 并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 为林业投融资提供了相应的市场保障条件。

2. 保障模式选择

由于林业长周期性、高风险性的特点, 林业投融资保障条件的建设如果走市场化途径是行不通的。通过市场主体参与, 并为这些市场主体提供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的林业投融资保障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3. 保障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目前对生态建设的林业投融资政府保障体系是真实存在并运行着, 如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 对林业项目各种形式补贴和优惠政策, 既有资金的直接支持, 也有在税收、利率、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在制度、政策、组织、资金及技术发展和人才培训方面都形成了一系列的机制。相对政府性保障条件而言, 市场性保障条件虽然正在逐步形成, 但还在起步阶段。目前正在建设的诚信保障机制主要通过林业管理部门成立的林业担保公司来实现, 风险保障主要通过林业保险来实现, 金融保障的力度还很小, 市场性保障机制运行得还不好, 市场性保障条件的建设还需要花较大的力气。

初探林改后的农区林业投融资途径 篇5

我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林业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而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是很难满足林业建设的融资需要的。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只重视国有林业的发展, 各种经济成份进入林业市场的门槛过高, 也影响了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的积极性。特别是林改在全国已基本完成, 而林改后的投融资途径的选择对农区林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林业投融资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林业投资以政府投资、社会公益性投资为主, 市场引导的产业投资为辅, 其资金来源渠道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投入。包括财政拨款、专项拨款、基建拨款、专项资金提取、征收和拨入等;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及国债资金。 (2) 林业基金。主要包括育林基金、造林建设基金、绿化基金等。 (3) 证券融资。如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如永安林业、岳阳纸业、中福实业等。 (4) 外资投入。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无偿援助等。

由此可见, 我国的林业建设资金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 虽然通过信贷资金、外资、自筹等多方面筹集资金有增加的趋势, 但实际上并不稳定, 而且比重也非常小。另外, 整体上我国林业建设资金的缺口仍然很大, 资金不足一直是投资中的主要问题。因此设法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 是解决林业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的主要途径。

2 林改后我国林业投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很多省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林业发展的新途径。虽然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 实现了“山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 农民得到了实惠,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山区林农造林的积极性。但我们更应看到:因为投资渠道不多, 长期以来有限的林业项目投入仅仅只能作为林业基础建设和公益林业事业的补充。林业贷款项目, 又由于风险约束机制不健全, 不敢贷给私有者, 林农和个体很难得到。所以, 我国林业投融资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林改后, 政府对林业建设的责任主要是生态建设, 但公共财政投资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资金严重不足, 且缺乏稳定的渠道。

(2) 林业投资标准与林业的实际不相符, 难以调动公益林建设主体和造林主体的积极性, 许多农户不愿将自己的林地、林木列入公益林进行建设和管护。

(3) 林业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狭窄, 缺乏与资源相配套的资金支持体系。由于受地方财力限制, 尚未建立林业贷款担保基金, 导致大部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不愿为林业尤其是个体林业贷款。

(4) 高效、专业的林权转让市场不完善。虽然已成立林业要素市场, 为林农和金融机构提供确权、评估、登记、监管等服务, 但林权转让的市场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5) 林业贷款缺乏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给林业贷款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保险公司仅开办个别火灾保险业务, 且投保面极低, 加上农村保险长期缺位, “高风险、高费率、高赔付和第保障、低覆盖、低投入”的普遍情况仍未改变, 亟需拓宽林业保险业务。

(6) 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农村信贷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 许多金融机构在农村没有分支机构, 只有一些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面对广大农户, 其吸收的资金主要满足以普通种养殖业为主的农户贷款需求, 制约了对林业信贷发放。即使给林业贷款了, 林业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也难以匹配。林业从投入到产出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而金融机构很难发放期限为几十年的贷款。

(7) 林业政策滞后, 影响林农积极性。目前, 国家有关林业政策始终严格控制林木采伐权, 致使林改后林农的产权不完整和投资产生很大的外部收益, 造成商品林经营本质上仍没有放活,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改革的深度发展。最直接表现就是采伐限额制度不仅制约了商品林的经营和流转, 还直接影响了林农投融资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因为, 林木的经济收益被放缓对林木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增加他们的经济压力。无形中又增加了林业投资的风险。

(8) 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缺乏规范标准, 影响林业投融资健康发展。各地现有的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至今没有国家认定的专业评估师, 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没有规范的标准可循, 或者由于地点不同、林木的品质优劣不一、年限相差甚多, 加之评估市场的不完善, 造成林木评估的不准确或者缺失。导致不少农村的林农投融资困难, 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积极性。

3 完善林业投融资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形成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是生态工程和循环经济投融资改革发展的方向,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不同作用。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利弊共存的现实, 二者应有节奏地进行进退取舍和功能转换, 从中构建起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首先, 在近期, 加强政策性金融, 完善商业性金融发展的环境, 构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补充的金融体系框架, 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政策性金融, 加强政策性金融商业化运作。同时, 积极完善商业性金融进入的环境, 合理划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进退领域。其次, 我们应积极推动商业性金融介入, 逐步健全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存的金融体系。在政策性金融机制得以完善和健全的同时, 商业性金融要逐渐渗透, 加大商业性金融的支持力度, 使其地位向主导化方向转变。再次, 通过制定灵活倾斜的金融政策, 加大政策性金融的倾斜力度, 引导、扶持商业性金融介入。着重发挥资本市场对生态和循环经济建设资金筹措的作用, 适当放宽信贷条件, 加强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与此同时, 发挥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 形成在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完善政策性金融的商业化运作机制。

3.2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基金

近年来, 投资基金在我国取得蓬勃发展,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有效的一种投融资方式。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作为投资基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扶持基础设施产业的成长以及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林业是基础设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当前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急需重视和利用投资基金这一融资手段, 以加快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我国有大量的银行存款金额, 为基金的建立提供了稳定的来源。还有像社会保险基金、养老基金以及住房公积金,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强化, 这两部分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大, 也可以作为资金的来源。

3.3 建立林业政策性保险

建立完善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 是我国林业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 也是政府主导林业产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林业政策性保险又不同于普通的森林保险, 它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林业保险的供给。林业是高风险的产业, 仅依靠林农和普通保险公司的力量, 难以建立高效的平抑风险保障机制。保险价格过高, 林农买不起, 价格太低, 普通的保险公司, 又难以承受, 难免亏本。因此, 政府应积极介入森林保险, 主导森林保险市场, 给予政策性的补贴, 来扶持林业产业。

3.4 建立和完善可供银行操作认可的林木价值评估标准和信用担保标准

建立和完善可供银行操作认可的林木价值评估标准是不少林农的迫切愿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农村经济活力的增强, 依托林木进行融资是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而林区林木价值评估标准的缺失使林农依托自身的林木资源融资的计划搁浅, 这就不能使农村的经济活力完全发挥, 与林改的初衷不相符合。加快制定适合实际的林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 用法律措施规范林业担保业务发展,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开办林业融资担保业务, 科学确定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积极提供林业生产发展的融资担保服务。

摘要:本文基于农区林权制度改革后, 通过分析现行林业主要投融资渠道, 指出林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广泛的融资体系, 加快推进林业资产评估体系建设、及建立政策性林业保险保障体系等途径, 来增强农区林业投融资的可操作性, 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

关键词:林改,林业,投融资

参考文献

[1]薛艳.资产证券化与林业融资[J].农场经济管理, 2006 (3)

[2]张丽萍.浅谈林业投融资机制改革[J].辽宁林业科技, 2007 (2)

[3]张学勇.我国林业投融资对策的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 2007 (3)

林业投融资体系 篇6

关键词:林权改革,信托融资,金融创新

在商业银行融资平台受到诸多限制之下, 林业与金融产品结合是现阶段林业融资的主要解决通道。在诸多金融手段之中, 信托融资具备多种平台优化组合优势, 以信托高级形态为核心, 通过信托的串接, 将多种金融工具进行优化整合, 实现一揽子组合融资解决方案。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要素市场的发展, 为林业信托融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信托融资将成为林业的新兴融资热点, 并成为与银行并驾齐驱的先行主流模式。

一、信托融资制度内涵及功能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规定,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 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意愿以自己的名义,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 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受托人采取信托机构形式从事信托活动。信托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一种财产管理制度, 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信托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 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优势:一是具有财产隔离的功能;二是具有组合投资和优化整合资源的功能, 并可提供全程金融服务。信托作为能够综合利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业市场的金融百货公司, 可以连通产业项目与金融市场;三是灵活发放, 可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利率 (收益率) 。

信托投资公司是唯一联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业市场的金融百货机构。在货币市场, 可以与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金融往来、同业拆借;在资本市场, 可以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 可以做投资银行业务;除了能够进行金融运作, 信托投资公司还可以直接投资于产业市场, 如果信托公司看好某个林业项目, 可以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信托投资公司正是因为这些优势, 有利于资源整合, 能发挥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信托投资公司适应市场需要, 在引进外资, 支持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托产品流动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以及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为多类型、多层次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林业信托产品将成为现实。这些都可以由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制度安排、创新设计并实施。信托产品能够比较灵活充分地适应和处理林业的多种经济和法律关系, 解决其他渠道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融资途径相比, 林业信托融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与银行贷款相比。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 银行贷款对于林业融资限制过多。虽然随着林权证抵押贷款的拓展, 林业贷款短缺困境得到部分缓解, 但总体上讲, 银行贷款还是不能满足林业信贷需求。而且, 相对银行贷款而言林业信托融资不但可以降低林业整体运营成本, 节约财务费用, 还有利于林业资金的持续运用和公司的发展。另外, 信托资金供给比较灵活, 集合信托资金计划可以针对林业开发项目本身特点和对资金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2.与债券融资相比。

由于对债券发行主体的要求严格, 规模相对较小、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林业企业往往难以符合要求。同时,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小, 发行和持有的风险均较大。长期债券同时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而且, 企业债券的利率也较银行贷款利率高。

3.与股权融资相比。

由于对股票发行企业资质要求较为严格, 上市过程长, 手续复杂, 成本较高, 大多数林业企业无法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基于林产未来收益权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进行组合融资, 是一种有益的林业金融创新探索。而且可以通过“资金信托+银行贷款”组合工具进一步深化林业金融产品创新, 即先利用资金信托完成项目前期建设, 使项目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然后再利用银行贷款方式进行融资。

以“信托+金融”组合工具构建林业融资模式, 融资数额需由以信托为核心的金融组合工具完成, 实现信托前端融资, 银行后端资金支持。信托在串接多种金融工具方面优势独具, 一是可以引入海外基金;二是可以充当国内的产业投资信托基金;三是可以固定回报的方式以股权投资方式进入项目公司;四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项目公司包装上市;五是可以完成项目前期建设使项目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巧妙利用信托串接各种林业融资工具成为组合融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关键。

二、林业信托融资模式可行性分析

林业项目具备初期资金投入量大、周期长等特征, 适合采用信托、投资基金、债券等为主的长周期的融资方式。但我国目前林业金融工具十分欠缺, 企业债券等受到严格限制, 产业投资基金无法可依更无可能, 唯独信托独具制度优势, 创新空间宽广, 并具有巨大的灵活性。信托可以针对林业企业本身运营需求和具体项目设计个性化的资金信托产品, 通过直接贷款、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 在不同层次、不同品位上为林业项目融资服务。林业资金集合信托计划, 通过信托公司这种专业性机构的介入和有效的管理, 可以降低林业直接投资的信息不对称性, 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投融资创新, 控制林业经营、市场风险。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金和信息将成为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的关键因素, 因而产业的发展都特别需要信托公司之类的金融服务机构, 作为其经济活动的中介和联系纽带。信托公司由于渠道广阔、经营灵活, 以及自身的经营特点, 能够满足企业经营及发展的各种特殊需要。在某些领域如在投资与招商的组织和产权股份投资等方面, 信托公司的中介能力是得天独厚的。信托的特点是“受人之托, 代人理财”, 这正好解决了现实中的一个难题, 一方面, 社会上有来自各方面的闲散资金, 汇聚起来会形成很大的资金规模;另一方面, 很多人不了解林业产业这个行业, 不敢把资金投向林业产业。信托正好为这两个难题的解决找到了契合点。对我国来说, 通过开辟林业信托融资渠道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必将成为推动林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一环。

2.从我国林业系统的现状看, 国家对林业的投资多采取计划的形式,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都比较粗放, 这就造成了许多矛盾与困境:国家投资资金的不足与资金不能融通形成了对立性矛盾;计划式投资使企业过分依赖国家, 责任心弱化, 不利于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计划式投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反应不够灵敏, 容易出现滞后或按习惯办事的现象;计划式投资缺乏检验投资效果的有效机制, 存在着不计经济效益和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倾向, 这是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通过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将以经济效益为目标, 从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它将起到推动林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要培育全国性的多层次的统一大市场体系, 不受条块约束, 使资源与要素在全市场范围内自由流动。但要形成这种市场和实现这样的流动, 必须首先建立发达的全国性的金融和产业服务系统, 由这些系统提供必要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服务, 以利于引进资本、设备和技术, 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扩大开放、交流与合作, 从而更好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增长。信托是企业走向市场经济、金融经济的一个新桥梁, 信托投资公司是金融信托系统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信托投资公司成为目前唯一全面涉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 这使商品林借助于信托融资可以获得更大范围的资金来源, 得到专业化的支持。

4.就林业产业本身来看, 其本身有很多具有稳定收益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项目, 比如:速生丰产林工业、造纸工业、人造板工业等, 都可以带来稳定可观的收益。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预测, 到2010年我国木材总需量为2.45亿m3, 国内最多供应能力8 000万m3, 缺口为1.65亿m3。其中杨木缺口最大, 目前杨木总需求为1亿m3, 而我国现有人工杨树用材林1 200万亩, 年可采伐量不足300万m3。为缓解国内木材市场的供需矛盾, 国家提出了建设速生丰产林工程,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项林业建设工程。速生丰产林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未来10年内林产业中速生丰产林建设项目的年投资收益率将保持在15%以上, 这为开展信托投资奠定了产业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 发展规范的林业信托计划, 既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业, 拓展林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创新林业融资模式, 同时也可以解决直接的“托管合作造林*”所引发的风险问题。托管合作造林公司在集资和招商行为中, 往往片面夸大投资造林的收益率, 回避限额采伐制度的限制。林木生产周期长, 投资造林收益受树木生长量、市场行情、社会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 “托管造林”存在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风险, 如果没有森林保险、市场风险规避手段等的发展, 直接投资林业必然面临较大风险。

三、林业信托融资的主要运行方式分析

2004年10月, 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推出了信托周期为两年, 资金规模为3亿元的“菲菲森旺经济用材林资金信托计划”, 这是信托资金首次进入林业市场推出的产品, 与此同时, 上海世华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与中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推出速生杨林木财产信托投资计划。通过设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进行林产收益权信托融资。2007年3月1日起实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指出, 所谓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是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 按照委托人意愿, 为受益人的利益, 将两个以上 (含两个) 委托人交付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运用或处分的资金信托业务活动。对于信托计划的运营与风险管理, 《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指出, “信托公司运用信托资金, 应当与信托计划文件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相一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时, 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 采取投资、出售、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租赁、贷款等方式进行。

以林木资产的未来收益权作为基础, 根据拟发展的林业项目资金需要状况, 设立信托计划, 向社会公开发行、募集信托资金。信托资金通过适当的债权、股权、物权等方式投向林业项目, 解决林业项目融资问题。《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关于信托财产管理运用的相关规定中指出, 林业信托融资可以采取的实现方式如下:

1.贷款信托。信托公司以发行债权型收益权证的方式接受投资者信托, 汇集受托资金, 分账管理、集合运用, 通过项目融资贷款的方式, 对林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以收取利息的方式实现信托收益。在项目融资中, 项目主办人专门为项目融资和经营成立一家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 以项目公司的名义向外申请贷款。在具体运作中, 项目公司以项目的经营权质押和机器设备等实物抵押。在项目融资贷款信托中, 信托公司以信托人的身份, 着眼于该项目的收益向项目公司贷款, 项目公司依赖项目投产后所取得的收益及项目资产作为还款来源。对于项目的主办人来说, 大额项目融资贷款不增加投资人的负债, 不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对于贷款机构来讲, 项目融资贷款担保合同的设计需要较高的技巧, 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也给贷款机构以较大的激励。原本由项目主办人承担的还债义务, 部分由贷款银行、政府和项目主办人之间分散, 各主体间的相互约束和制衡, 提高了项目的融资效率。

2.股权融资。信托公司可以发起林业产业信托投资基金, 为林业项目或林业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支持, 并从事资本经营与监督, 通过股权交易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基金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和国际通行的公司型封闭式基金的经营管理惯例, 结合中国现行的投融资体制, 通过制定一整套管理制度和一系列协议、合同、章程等法律文件的形式, 建立一个职责分明、相互监督、安全有效的基金运作机制, 实行基金公司、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的基金管理制度, 以保证基金股东投资的安全与回报。

3.融资租赁。林业项目投资中, 机器设备的购置可以大量运用融资租赁手段。《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 信托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项下依照规定可以运用的自有资金, 可以存放于银行或者用于同业拆放、融资租赁和投资。信托公司可以用自有资金开展此类业务, 而不需要像租赁公司一样向银行贷款。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 无论是融资贷款的成本还是降低租赁贷款的风险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四、林业信托融资操作模式与实施策略

(一) 林业信托融资操作模式

1.信托公司 (受托人) 制定林业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并面向公众投资者 (委托人) 发售, 投资者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并交付投资金 (汇集的信托资金为信托财产, 投资者为信托财产的受益人) , 信托计划的发行规模、期限、收益率等, 一般由信托公司与林业项目融资人共同研究商定。

2.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 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 将信托资金投到信托计划描述的林业项目中, 信托财产从现金形态转化为股权 (如采取合作造林方式的股权投资) 或债权 (如向林业项目发放贷款) 形态。

3.信托公司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 进行项目后期跟踪管理、相应信息批露, 并按时收取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来源于林产出售或林权租金、林业企业的分红、支付的利息) 。

4.信托公司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 扣除必要的管理费用和其它税费后, 向投资者支付投资收益并分配信托财产, 如果信托期满, 信托公司支付信托收益、分配信托财产后, 信托计划结束。具体操作模式如图1。

(二) 林业信托融资的实施策略

根据对林业信托融资运行方式和操作模式的分析, 在林业项目采取信托融资方式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以下问题:

1.林业项目投资方向选择。信托投资公司投资管理信托资金, 对选择投资领域应比较慎重。一般在林业项目投资中, 商品林投资的流动性小, 收效慢, 所以在这方面的投资比例不宜太大, 应注重对林产品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项目的开发。主要的投资方向为:①对技术含量高的林业产业和项目投资;②对快速发展, 管理科学的优秀现代林业企业投资。

2.权益保障问题。一方面, 可以委托具有履约担保资格的实力雄厚的信用担保公司提供履约担保, 使委托人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另一方面, 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 为经济林的种植提供火灾保险、自然灾害保险、偷盗砍伐等第三者责任险, 以降低受益人的投资风险。

3.信托政策问题。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 见效慢, 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 就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林业应受到政府的特殊关注和扶持, 并对林业信托给予优惠政策。建议适当放开对信托合约规模和林业建设项目担保的限制, 允许信托公司对林业集合信托计划做非特指性的广告和宣传, 并针对林业信托产品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4.权益退出问题。林业产业信托投资基金的退出或者信托产品的退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股权转让;②继续持股参与股份分红;③相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转让所持基金或信托份额;④通过“买壳”将投资项目作为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达到上市目的实现资本增值;⑤在投资前与所投资的项目或企业达成回购协议等。

参考文献

[1].秦涛, 环玉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现代林业投融资机制[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 (5) :21-24

[2].王前进.促进林业投资的政策框架构想[D].2004年中国林业投融资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6 (1) :24-27

[3].王永清, 曹薇.不同所有制林业辨析与投融资渠道探讨[J].林业经济, 2006 (3) :56-58

[4].周孝坤.林业企业债券融资探讨[J].林业经济, 2006 (10) :58-60

[5].张桦.信托在林业投资中的应用——非公有制商品林投资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2004, 24 (5) :287-290

[6].田治威, 秦涛等.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林业投融资体系 篇7

一、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林业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 林业经营是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 而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 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 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 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 (1) 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 被抛弃于经济循环之外, 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 (2) 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 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 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 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3) 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只包含经济成本, 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 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 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 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由他人无偿负担。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 利润虚增, 导致国家在宏观价格、财政、税收政策上的失误;二是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 环境资源的消耗不计入成本, 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日益严重, 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 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 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用生态林业理论解决林业会计核算体系问题

1.正确认识生态公益林效益的构成。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1) 生态效益。①可以涵养水源。主要表现在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质和调节径流三方面。公益林具有通过生化反应, 在大气、土壤和降水中吸收N、P、K等营养物质并贮存的功能, 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对降低下游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作用。可选取断面水质监测数据, 按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指标进行对比, 分析生态公益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是否明显。②可以保持水土。生态公益林中的活地被物和凋落物层层截留降水, 降低水滴对表土的冲击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同时林木根系固持土壤, 有防止土壤崩塌泻溜, 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以及改善土壤结构的功能。可收集公益林区几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方面资料进行比较, 分析公益林是否有助于水土保持, 减少地质灾害。③可以固碳释氧。生态公益林通过植被、土壤和微生物固定碳素、释放氧气, 表现为负氧离子浓度大, 空气清新。可根据林业部门提供的固碳数据进行比较。④可以净化空气。生态公益林具有对大气污染物 (如二氧化碳、氟化物、氮氧化物、粉尘、重金属等) 的吸收、过滤、阻隔和分解, 以及降低噪音、提供负离子和萜烯类 (如芬多精) 物质等的功能。树冠、枝叶的尖端放电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电效应均会促使空气电解, 产生大量的空气负离子。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如植物精气 (又叫芬多精) 等也能促使空气电离, 从而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 与氧气结合形成负氧离子。可采用反映大气质量 (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酸雨) 变化的数据, 利用专业仪器采点监测负氧离子浓度。⑤可以改善气候。生态公益林有降低风沙、干旱、洪水、台风、盐碱、霜冻、沙压等自然灾害危害的功能。可收集各气象观察站观测的雨量、温度、湿度、气象灾害 (如雪灾、台风) 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⑥可以保护物种。生态公益林为生物提供生存与繁衍的场所, 从而起到保育作用。通过比较生物物种和数量的增长情况显示公益林对物种的保护作用。

(2) 经济效益。①可以补偿收入。目前, 我国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对公益林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的补助, 包括补偿性支出和公共管护支出。补偿性支出包括损失性支出和护林人员劳务费支出;公共管护支出包括管理费用支出和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监测支出 (简称“三项费用”) 。拥有经营管理的责任山、承包山的林农个人、乡 (镇) 、村级集体、国有林场和国有大中型水库为补助对象。补偿基金为林业建设事业和国有林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增加林区的农户收入, 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实现政策性促农增收。②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在风景优美、空气质量好的生态公益林区开发旅游景点, 通过宣传吸引更多游客, 有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壮大, 旅游业已成为很多林区重要的替代财源和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③可以进行碳汇交易。国际上以森林为核心的碳汇项目成为清洁发展机制 (CDM)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展, 碳汇交易将成为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价值体现的形式之一。目前, 国内碳汇交易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3) 社会效益。①可以增强公众意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 生态公益告示牌等媒介宣传生态公益林建设意义、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 树立先进典型, 增强全民生态保护、防火护林意识, 减少森林火灾、乱砍滥伐现象, 有利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维护和管理。②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维护需要建立管护人员队伍, 同时, 随着旅游景点和游客数量的增加, 需要更多从事服务业的人员, 由此开拓就业渠道, 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分流安置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和闲置居民, 确保林区稳定。

2.生态林业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 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 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如果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 对森林采伐过量, 那么迟早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反之, 只保护却没有经济效益的刺激, 这种保护也不能持久。因此, 在生态利用原则指导下, 客观上要求林业生产者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 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 同时要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 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 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 真正使林业生产者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 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 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

3.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林业经营的目的只能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 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和社会功能。而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 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林业生产者又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 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 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论是林业生产提供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还是林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 林业会计都应对其进行计量、反映, 并向本地区、居民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 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关心林业,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提供依据, 也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以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4.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财会体制改革,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要求把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这两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根据生态利用原则, 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 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 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这样对商品林的会计核算除了计量其产品货币收益、经济成本外, 还应将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计入木材产品成本, 同时计量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而其生态环境成本集中表现在环境破坏的损失上。公益林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其产品属于社会公共商品, 并且产品以无形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因此, 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新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因此, 对生态公益林在会计核算上重点要求反映其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同时计量经营单位对生态环境的发展、维护成本, 为其进行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补偿提供依据。

林业投融资体系 篇8

关键词:生态林业,会计核算,指导

1 过去的核算体系面对的不利现象

在过去的时候, 我们国家的林业运作一般是停在过去的林业时期, 它在经济的发展时期展示的是资本积累的意义, 它的发展是将资源的破坏当成是前提的。此时的发展过分的关注利润, 没有将生态性和社会性等当成是非常关键的意义, 此时导致资源总数变少, 环境变差, 经常性的会出现一些灾情, 此时的发展陷入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之中。该项核算同样是结合木材的使用为重点而开展的, 未将林业资源等放到核算步骤之中, 所以, 过去的核算体系是存在很多的不利现象的。首先, 资源消耗的费用未放到总的费用之中, 被放到经济的发展体系以外的区域之中, 但是使用体系之外的育林费用开展相关的补偿工作。其次, 过去的系统中的利润要素只是分析在行业之中可以换置的利润, 而运作活动需要的生态以及社会利润等要素, 不管是在投入亦或是产出等层次之中都未获取精准的体现, 此时就导致运作的一些收益和总的社会利润无法保持一致。第三, 过去的体系里的成本要素只是涵盖经济性的内容, 不涵盖林业工作相关的环境要素的使用, 此时就导致一些生产机构的个别费用和社会费用之间存在偏差。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 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 (单位) , 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 , 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 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此类体系, 在实践工作中导致了很多的不利现象。第一, 使用的资源不放到木材费用之中, 首先因为资源没有价位导致木材以及别的一些产品的费用太低, 进而导致利润增加。除此之外, 用到用来应对资源耗损的实际成本的补偿要靠着政府的扶持才可以处理好。首先是财政资金的不真实的增加, 除此之外是资源的不断降低。这种现象是没有弄清物质的耗损和新的价值间的彼此关联, 其使得林业机构的收益分配活动发展无序, 进而导致了总的价位以及财政和税收等的不利现象的出现。第二, 林业的生态以及社会利润不被看成是利润, 其资源和环境品质的使用不被算到成本之中。首先, 林业相关的人员和组织在利润的干扰下, 只关注目前的利润, 而没有关注人的长久发展所要依靠的生态以及环境等要素, 进而使得生态破坏变得严重, 使得环境不断的变差。除此之外, 此类机构和个体对于利润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 由于资源总数不断的减少, 很多的不利现象发生了, 此时就使得环境不断的变差, 进而干扰到林业的发展, 干扰到它的利润的获取。

2 按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通过分析当前的具体状态我们得知, 过去的林业知识已经受到冲击, 新的发展模式已经出现。在新的背景之中, 林业不断要体现生态和社会性价值, 同时还要供应产品。随着立体林业模式、混农林业模式、生态林业工程复合模式在我国的成功实践表明, 我国的生态林业已起步, 而且在切实的发展。它的持续进步, 会合理的解决当前建设工作中的生态以及利润等等的一些不利现象。

当前的林业注重的是生态和经济以及社会等的高度综合, 规定这三个要素要互相的发展, 要形成一种综合化的体系, 假如只是关注当时的利润, 采伐总数太多的话, 就容易使得利润变低。相反的, 只是维护, 过分的忽略经济行动话, 此类发展也无法长久, 因此, 在“生态利用”原则指导下, 客观上要求林业生产者 (单位) 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 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 同时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 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 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 真正使林业生产者 (单位) 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 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 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林业经营的目的只能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 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社会功能。而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林业生产者 (单位) 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 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管是生产供应的生态意义亦或是生产运作产生的资源费用, 该项会计都要对它们开展计量以及分析等, 不断的向所在区域以及群众和社会公布相关的真实信息, 进而保证所有的人都可以明白林业, 都能够了解林业, 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信息, 同时还为运作机构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进而保证资源能够有序的使用。

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财会体制改革,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要求把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这两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根据“生态利用”原则, 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 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 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这样对商品林的会计核算除了计量其产品货币收益、经济成本外, 还应将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计入木材产品成本, 同时计量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而其生态环境成本集中表现在环境破坏的损失上。公益林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其产品属于社会公共商品, 并且产品以无形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因此, 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新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因此, 对生态公益林在会计核算上重点要求反映其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同时计量经营单位对生态环境的发展、维护成本, 为其进行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补偿提供依据。

上一篇:施工周期下一篇:弹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