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心理

2024-08-09

声乐教学心理(精选十篇)

声乐教学心理 篇1

声乐教师对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暗含的期待, 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而且影响着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 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既当严师, 又当慈母。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个性和不同的方言习惯。教师对每个学生情况知道得越清楚, 了解得越透彻, 解决每个学生具体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1. 倾注爱心, 感染学生

教师在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要做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适应不了学校艰苦的环境, 想家恋家, 学习不安心, 教师要向学生讲述名人逆境成才的故事, 或介绍名人传记让学生阅读。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要在经济上或物质上“雪中送炭”。在教学中, 对方言习惯顽固的学生要有耐心。教师对学生的爱, 既应细致又要平等, 对每一个学生都应倾注同样的爱, 不论家庭贫富、不论声音条件好坏、不论声乐有无基础, 都应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特别在声乐集体课的授课中, 在安排座位时, 要打破排排坐的习惯做法, 应排成圈形,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直接面对教师, 这样便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 产生共鸣。在课堂检查时, 教师要面向全体, 千万不可偏心, 只请个别唱得好的学生唱, 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自负的学生磨掉一些傲气, 使那些自卑的学生对你敞开心扉。师生的心理距离才会在不断的交往中逐步缩小,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2. 调整心态, 欣赏学生

声乐教师除了有爱心之外,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教师有责任心, 才能唤起自己对事业的满腔热情, 不管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挫折, 但在上课时都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学生态度要和蔼、慈祥, 用幽默的语言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创造一种宽松欢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欣赏学生。众所周知, 学生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 需要一个艰苦、漫长的训练过程。在训练时,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正确面对学生不断出现的发声问题, 允许学生的声音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生在初学时, 发出的声音有可能不堪入耳, 教师不能全盘否定, 要看到学生点滴的进步, 及时予以肯定。

二、学生的学习心理

声乐教学心理也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 那么学生的心理应关注什么呢?

1. 信任教师, 激发兴趣

学生只有信任教师, 才愿意听教师授课, 才会把课堂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 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态度, 注意了解教师的长远意图和具体要求, 把学习中的每一阶段的变化看成是达到最终目的的过程而不是终点, 对于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会用敏捷的思维和坚强的毅力去战胜。

2. 勤思苦练, 锤炼意志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声乐技能是在不断练习中形成的。要学好唱, 光有好嗓子不行, 还得有一个好脑子。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要配合教师独立思考外, 在课后练习时, 更要善于开动脑筋多思多想。练习的效果取决于一定的条件: (1) 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练习中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 每次练习就有了目标, 这种目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促使学生把练习的动作和目标进行对照, 发现差距, 并思索如何改进动作达到目标,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的练习比简单的机械重复更为有效。 (2) 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掌握了正确的练习方法, 就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 提高练习效率。 (3) 要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若要较快、准确地掌握发声技能, 练习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不能一次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 先简后繁, 由易到难。 (4) 要正确掌握练习进度, 保证练习质量。在练习初期, 不要急于求成, 速度要适当放慢, 这可以保证练习的准确性, 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和困难。学生要重视声乐基本功——歌唱呼吸的训练。如练“蛤蟆气”时先慢速呈“抽泣”状练习, 待横膈膜能自如弹动后再加快速度练习。 (5) 要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声乐训练如果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练习次数太多, 练习时间太长, 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 而且容易引起嗓音疲劳, 降低学声乐的兴趣。 (6) 要充分利用反馈的强化作用。学生在每次声乐训练后如能及时知道些练习的结果, 并对结果有所分析, 就能对自己的技能做出正确评价。

分析声乐教学的兴趣心理 篇2

从本质意义上来讲,普通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育人工程。为达到此目标,通过歌唱、器乐、欣赏等手段,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促使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实现审美教育应有的效能和价值。所以,音乐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授,而是以音乐为“中介”的双向心理交流活动。开启心灵的窗扉,激活音乐学习心理,无疑是优化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这里拟就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心理协同效应发表一管之见,求教于同行和专家。兴趣的内驱动力与局限性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对某事物或活动具有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因而产生出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是这种潜在的心理机制一旦激活,就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动力,迅速地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应。因此,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就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首要的基本理念。

兴趣是天生的心理基因,但它又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简单地说,一个人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产生兴趣的条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象的品质特征要适应并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然后通过“亲密接触”,激活了心灵密码,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这一基本论点来看,爱美是人的天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它以音响为载体,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为中介,通过听觉感受激起心灵反应,因此具有很强的激活兴趣心理的品质特征。这种审美心理活动不仅“成本低”、易普及,而且很容易产生艺术魅力,这正是音乐容易激起兴趣心理的真谛所在。音乐与兴趣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婴幼儿时期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例如当婴儿啼哭时,播放乐曲就可以使之止哭而聆听音乐,甚至产生愉悦的表情。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普遍喜欢唱歌、听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心理资源。因此,“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由于兴趣选择性是个性心理的表现,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具有不稳定性,兴趣的淡化、转移,乃至消失,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事。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课程内容的育人活动,尽管是通过审美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有明显的愉悦性,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娱乐活动,必须结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来进行。因此,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的难度,往往成为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因,实践证明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说明了兴趣不是万能的,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里,联想到流传的一句热门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富有判断性的警句,凝聚着大家实践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交流、借鉴价值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考虑,则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其一,老师是人不是神,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其二,即使兴趣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爱好,增加学习动力,但是其本身所特有的不稳定性、易转移性,使其不具备“最好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兴趣也好,老师也好,都不是万能的。而要寻求更好的音乐教学心理效果,就必须注意开阔视野,寻求多元心理因素的互补作用。就兴趣心理而言,必须发掘与意志心理的协同效应。意志的精神力量及其艰辛性和兴趣相比,意志是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是人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由于它的获得和实现是和困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艰辛性。意志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到行为的价值意义后而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能够以顽强的毅力,有目的、有信心地解决一个个难题,直到取得成功。所以意志既反映了人对于主客观现实的肯定性认识,也表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点,这些“拦路虎”常常吓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丧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意志心理,强化学习毅力,增强克服各种技术困难的动力,以保证音乐技能的正确掌握。例如,在儿童学钢琴的社会热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这门演奏艺术,长大成为音乐人才,而不惜重金买钢琴、请老师,但中途弃学的孩子却不在少数。那些成为小钢琴家的孩子,则无一不是认识到学琴的目的,而主动自觉地克服了从识谱到演奏姿势、指法等一系列困难,在艰苦的练琴过程中,通过意志心理的主导,不仅体验了音乐美的愉悦,也发现了自我价值,于是不断攀登新的学习目标,从而逐步步入了成功的殿堂。意志和兴趣虽然都是潜在的心理基因,但是相比而言,意志的激活比兴趣要困难得多。因为意志获得的先决条件是面对困难条件下的自觉意识占主导地位。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许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就难以掌握,虽然也可以有限度地进入审美活动,但是只能够停留在音乐的“必然王国”,到达不了音乐的“自由王国”,“音乐课标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意志固然属个体性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先天基因,但是这种自觉性的动力主要靠后天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方面的心理引导和启发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是解决认识问题的关键。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许多大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出意志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教材资源,可以灵活地利用。还有,就是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应该生动活泼,多启发,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传统经验虽然缺乏具体分析,但是恰当应用,或许可以增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有助于意志的形成。从宏观方面来看,意志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力量;就微观而言,意志是立人之本。如果意志薄弱,甚至完全丧失意志,必将“一事无成”。所以,作为培养一代合格新人的音乐美育,必须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运用。但是,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告诉我们:它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生的兴奋与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间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随意运动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处于生命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大脑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成长阶段,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薄弱。加之意志本身具有艰辛的属性,其意志力虽可以激活,但是不稳定,难以持久。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意志的心理特征,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而将意志与兴趣心理有机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心理学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前者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后者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其中,兴趣属个性倾向性心理,而意志则属于心理过程。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许多心理活动都会参与,而且呈复杂的运动态势。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功能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外许多音乐家的孩提时代,以兴趣爱好步入了音乐世界,而进入到艰辛的技艺磨炼阶段,无一例外的都是将对音乐的挚爱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再协同其他心理活动才战胜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成功的。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不是培养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心理规律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注重平衡和协调各种心理功能,以获取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无疑是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兴趣和意志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既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或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相反相成的哲理,寻求兴趣和意志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构建学生成熟的审美心理,促使教学效果优化。

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3

1什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认为:所谓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思维能力、想象力、情感、气质、意念等因素都属于心理范畴。心理素质既能给人带来心理障碍对人的行为效能造成不利影响,也能改善和提高人的行为效能。

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声乐表演的成败。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平时在台下能够演唱的很好,可是一上台情况就大变,常常会出现脸色发白、手冰凉、腿发抖、口干舌燥,演唱中出现气息上浮、节奏不稳、忘记歌词、走音里调等现象,以致影响演唱效果,真实水平得不到发挥。这种状况的出现,大多是由于紧张、胆怯等心理因素给声乐演唱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艺术是多么的重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表演者进行表演的必要条件,也是使表演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那么,什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就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而言,我们把那些积极向上的,能够促进社会活动向成功的优秀的声乐表演,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保障。

2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很多声乐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歌唱过程中的心理素质能力,在他们谈及歌唱艺术时,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如意大利歌唱家卡罗索在《怎样唱歌》一书中,谈到紧张心理对歌唱者的困扰时说:“歌唱者的艰苦命运,广大观众很少知道,歌唱者有时由于极度神经质而痛苦到何种程度,以及他们在出场前如何处于舞台激动的影响。”成功的歌唱艺术家都会在他们舞台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使他们的艺术常青。

2.1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自信心

无论你从事哪个领域工作,都不能缺乏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让成功离我们更近。当然,在声乐学习和表演中,更需要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正因为如此,声乐课堂教学才采取一对一的模式,这不仅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心”,同样对控制一些不良情况的出现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笔者发现只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多称赞他们,表扬他们,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课堂就会非常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在相对愉悦的氛围中找到一些突破,不再紧张与不安,能完整地完成一部作品。在教师的微笑中,学生也感受到了歌唱的喜悦。

2.2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个人的心理障碍是在诸多表演艺术中最为突出的。对声乐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可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课堂上,甚至于以后的表演中时能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出最优的艺术水平。只有在不受到心里约束的环境下,才能完全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更好地去解读艺术魅力。同样更好地解读了艺术的魅力后,心理素质的能力也会随着对艺术理解的加深而渐渐增强。

3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声乐表演临场前的紧张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甚至有些歌唱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严重者会出现气息上浮,跑调,忘词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究其根本原因:

第一,缺乏自信心。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大家错误地认为展现自己是一种不虚心的表现,只知道谦虚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自信更是一种美德。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

第二,单纯的技术观点,有些同学酷爱声乐,非常认真寻求歌唱的方法,对理论也能说出几点,但只要一唱,他便精神紧张地想到所有“方法”,结果是什么也没用上。原因是他的歌唱心理已经极度紧张,故而气不通顺,浑身僵硬,声音难听。

第三,个人的得失感太重。这类学生演唱时杂念很多,怕丢面子,他们在考试或上舞台时心理紧张。完全顾不上表达歌曲的感情;另外,在技术、心理都不到位时就想唱大歌,结果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了过重的负担。

针对这些原因,许多表演艺术家和声乐教育家们结合自身的表演经验,提出了一些克服紧张和怯场的有效方法,笔者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正确积极的表演态度。切忌心存侥幸心理和虚荣心,对自己的表演作更高的期望,如:成名成家,一炮走红等等,那样就会对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适得其反。只有真正地热爱音乐,为了表现音乐而演唱,才能从根本上端正表演态度。

第二,加强舞台实践。频繁的演出会使表演者更快地适应不同的表演环境。演出得越多,得益越多。这是避免临场紧张和怯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表演者必须熟悉自己的身体部位和表演动作在紧张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即使出现紧张地情绪,也会随机应变,不至于在舞台上出丑。

第四,反复地练习所演唱的曲目,以加强表演的自信心。中国有句话叫“艺高人胆大”,意思是在艺术上只有具有充分地实力,才能在表演时无所惧怕。

将这四点努力做到,临场的紧张和怯场相信是可以克服的,至少可以将影响降至最低。此外音乐表演不是纯技术性操作活动,它的使命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精神内涵,一个真正地音乐家表演艺术家不仅要具有完善高超的技巧,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音乐是以感性形式出现的,但在形式内部却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一个音乐表演者对艺术和生活没有深刻了解,就不可能真正领会创造者在其创造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声乐学习者必须注重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更加完整地、完美地演绎好一部声乐作品。

论声乐教学中的歌唱心理 篇4

一、歌唱是心理的

(一) 歌唱过程中心理系统的反应

人的身体肌肉、发声器官都充满了神经, 这些神经组成遍布全身各种器官的联络网, 那些从身体表层通向大脑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是把外部信息传送给大脑, 传出神经是把内部信息传给肌肉, 使各部器官按照内部信息进行运动。这种心理反应系统恰恰就是声乐学习通过传入神经吧教师的机能信息传给大脑司令部, 然后形成大脑司令部的意志。

(二) 歌唱是心理的

如果说, 歌唱是心理学的, 那么歌唱活动可以说是一种独特而高级的行为。人的任何动作, 总要包含一定的内部的心理成分, 即心理意识的支配。完全不包含心理成分的动作是不存在的。概括地说, 歌唱与发声的动作机制和机能, 就是由于生理事实而一汽的心理反应, 反过来心理反应又指导或影响着生理动作。动作是歌唱与发声根本因素, 动作的实施与贯彻不是随意就能实现的, 而是依靠意识和意志强制去完成的。因此可见, 歌唱的生理动作必定受心理的注意、意志、意识的支配和控制。

综上所述, 歌唱与发声是生理的, 也是无力的, 但归根结底歌唱是心理的, 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歌唱心理的重要性

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歌唱活动的高级行为是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生理反应, 歌唱艺术是人的心情艺术。由此看出声乐艺术心理学在声乐教育学中具有神圣和崇高的地位。

意大利声乐学派奠基人, 博得声乐文献巨大声望的恩里科·卡鲁索说:“为了要求得到正确的、固定的发生方法, 必须设法有意识地把咽部打开。”卡鲁索在他的《我的声乐经验》中, 有不少关于歌唱心理的论述, 如:“一定要留心自己内心所要歌唱的全部歌声, 能全面地完美地给人们最深的感染。如果不是这样, 他的歌唱就没了感染力。”

一位杰出的声乐教育家荷博特—凯撒利在他的《歌唱的科学和感觉》《心的歌声》两本著作中, 都谈到了感觉心理、意志心理、想象思维等对歌唱与发声的重要作用。谈到歌唱活动时, 他会所, 很多歌手进行这样一种可怕的歌唱工作——好像是在进行真正艰辛的苦役, 心理上的劳动一样。其实, 好的歌唱主要是一种心理创作, 是通过精神操作的。在谈到歌唱的情感时, 他说, 思想总是由于情感而得到增强, 感情使思想具有生气。在谈到歌唱状态时, 他说, 当歌唱的时候, 不要处于静止状态, 站在那里像根木头, 却期望声音去做一切。要有动力, 要在生理上生气勃勃和机敏, 要处于兴奋状态中, 用思想和神经把声音振奋起来。

由此可见, 歌唱中的心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它影响着有关声乐活动的一切活动, 歌唱心理的地位是神圣和崇高的, 所以凡具有表现力的歌唱活动, 都离不开歌唱者自身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制约, 歌唱艺术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再创造活动, 技能技巧决定了它的根本属性和基本规律及原则, 人的嗓音, 出来与其他乐器有质地差异外, 还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区别, 即它属于人体器官的一部分, 它直接受控于人的心理和生理。

三、歌唱心理包括的内容

歌唱心理包括心理反应、注意、意志、想象、情绪和情感, 能力及思维原理等诸多方面。

(一) 歌唱的心理反应

歌唱与发声含有反射行为、本能反应、后天反应。所谓反射行为就是因生理事实而引起的心理反应。歌唱活动的各个环节, 各种技能与技巧都是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对各个器官下达的指令, 互相协调地进行动作。所谓本能反应, 就是先天具有的反应, 正如婴儿吃奶、疼痛、舒适、哭叫、呼吸等都是本能反应。歌唱发声时呼吸器官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所谓后天反应, 就是人的心理意识和感觉。人的意识具有极大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它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实, 而且还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改造客观事实。

(二) 歌唱中的注意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动作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但它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 并始终伴随着歌唱与发声的心理过程。在声乐教学中, 学生集中注意看教师示范动作, 集中注意听教师发出的共鸣声音, 集中注意听自己发声的印象效果及语言是否准确, 集中注意想象声音的共鸣位置。

歌唱与发声中的注意具有三个重要作用:第一, 它能使歌者的心理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有目的、有计划地连续进行, 否则, 人的心理活动就会杂乱无章。第二, 它能把人的心理活动组织维持在歌唱与发声的动作上, 活动任务不结束, 注意就伴随着人的心理活动继续发挥作用。第三, 注意能根据一个人的信念、兴趣和爱好, 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某一个对象上, 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三) 歌唱中的意志调控

歌唱与发生意志是一种有意识, 有目的的歌唱心理过程。歌唱是肌肉与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歌唱意志行动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自始至终, 只要有歌唱或发声, 就有意志伴随。意志是歌者的心理动力, 即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坚强的意志行动是排除恐惧心理的最有力宝。紧张这个魔鬼总是欺负着意志薄弱的人。实践证明, 意志坚强、勇敢的人, 登台演唱, 不但不打折扣, 反倒比平常发挥的更好。相反, 意志薄弱, 胆小的人, 登台演唱比平时的演唱打折扣太多。这说明, 歌唱表演需要意志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 歌唱中的联想与想象

演唱中的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联想与想象似乎给人以超越现实的感觉, 实际上, 歌唱与发声中的想象同其他的心理现象一样, 也是歌者头脑对客观的反应, 并且是一种创造性的反应形式。

演唱者在表现情感之前, 首先要使自己进入想象境界, 将情感化为意象。具体地说, 就是把情感联想在美丽的画面、激动人心的情境或栩栩如生的事态中。这些联想不是随意的, 而是与所表现的情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装饰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时, 回忆家乡农村的景象:“炊烟飘荡”“小河流淌”“果园“等。又如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时,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等, 这些都是生活经验留给我们的表象。

四、自我调控, 克服演唱中的紧张心理

(一) 演唱中的紧张因素

演唱时的紧张, 主要是心理因素, 也就是心理状态不正常。心理状态好比是心理活动的背景, 一切心理活动都在它上面进行, 在不同心理状态下, 心理活动规律就可能表现出很大差异。下面是克服紧张心理的一些具体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二) 克服紧张心理, 进行自我调控的方法

克服紧张歌唱心理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控, 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演唱前的充分准备

如何做好歌唱前的充分准备?第一, 对于即将演唱的歌曲, 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 训练乐谱, 注意音准、节奏、速度。第二、背熟歌词。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 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词、忘词。第三, 要多合伴奏。在合伴奏时, 就像亲临舞台一样。第四, 解决歌曲的难点。第五, 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

2. 建立获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 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心理, 导致演唱的失败。因此, 建立成功和获胜的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

3. 应付外来精神刺激是指如何应付生活和演出时间而言, 应付内部精神紧张的方法, 是指应付演出心理过度紧张而出现的心跳加快、浑身出虚汗、两腿发抖等。

以下几点可以应付内部精神紧张。

(1) 自我镇静, 自我克制。尽量不去考虑引起精神紧张的事件, 如果涌现心头, 就尽量用意志抑制下去, 以求心理平静。

(2) 自我超越, 自我摆脱。设想发声的演唱失误与自己无关, 采取旁观者的态度, 置身局外;控制消除与演唱伴随的任何不良情绪反应。

(3) 自我否认。对于演唱的意外失误, 认为不可能发声这样的事情, 或者认为这个失误对全局影响不大, 或者认为观众没有发现等。如在演唱中出现失误, 坚决不予理财, 注意力集中地将演唱继续下去。

(4) 休息、睡眠。在演出之前, 要充分休息,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增强体力, 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

以上是集中行之有效的克服紧张心理的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良好的歌唱心理, 是完美歌唱的先决条件。

摘要:心理研究主要是心理反应、注意、意志、想象、情绪与情感、能力及思维原理等诸多方面。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技能技巧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歌唱活动的高级行为是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生理反应, 歌唱艺术是人的心情艺术。

关键词:心理,情感,歌唱心理

参考文献

[1]黄晓燕.《歌唱心理在教学中的作用》[J].沈阳学报, 2001.11

[2]李锋.《声乐教学的情感心理》[J].中国音乐教育, 2002.1

[3]张凯.《音乐心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5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篇5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唱歌曲,许多学生除了考试实在没办法,就很少有机会或信心到台上去演唱,通常都是在琴房练唱,在其他人的面前都很少唱,羞涩,自信心不足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受嗓音条件的限制,个人外在形象的制约等等也是他们不敢真正走上台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能够走到台上,是否能够发挥的很好,表演的完美,则受到演唱动机、情绪、意志、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就这些因素在这里略做阐述。

首先对于演唱动机来讲,不良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机会上台演唱完全是为了赢取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注,为了自己能够在校园里“出名”,在内心深处缺乏对声乐艺术的挚爱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演唱注意力就会放到对自身的表现上,而忽略了演唱本身,当然也就不可能会有好的演唱效果了。二是功利性太强,演唱动机不良,上台演唱完全是因为可以获得收益,因此他的演唱会完全以功利为目的,根据他获得的效益和演唱的环境、对象所付出的演唱情感不相同,对于这样一个演唱者来说,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因而也就不会有好的演唱效果了。

其次是演唱中的情绪、意志也是影响演出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演唱者来说,虽然他有对声乐的满腔热情,可是如果在演唱前他的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和家人或是同学产生摩擦,或是在其他的事情上有不如意的地方,再或是情感上受到了快乐、悲哀、兴奋等等的刺激,在演唱中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去控制和调整,演唱中就难免会带出他自身所持有的情绪,这样在完成歌曲演唱的时候,就不能够把自身与歌曲的情感完整的融合在一起,而是夹杂了自身的情绪在内,所以也就必然不会有好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表演的心理调控

(一)做好充分的演唱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在演唱之前,对自己所要演唱的曲目不熟悉,了解的不够深刻,包括不知道演唱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歌词记忆不熟练,合不上伴奏等等这些造成心理紧张和怯场那就是必然的,因此想要消除这些紧张的因素就必须要做到:首先是对所演唱的曲目每一句每一段都要熟记于心,什么时候换气、节奏的变化、强弱的对比要了然于胸,歌词熟练到出口成词的程度,对歌曲表达的内容要反复思索,理解透彻,多次与伴奏合作,要完全作到“曲声合一”的境界。其次是要对所演唱的作品在技术技巧上能够胜任,决不贪大,选择自己能够轻松胜任的曲目来演唱,确确实实的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再就是在演唱之前多次练习,并要主动的邀请同学、老师、亲朋好友听自己演唱,锻炼自己的临场能力,还可以让他们给予自己各个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自身也要苦练基本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艺高人胆大。”最后是在上场前的静态练习,把整首歌曲在心中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力,消除演唱中的不良情绪

演唱情绪对于演唱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由于受到心理暗示和生理上极其精神上的刺激,人的情绪就会产生不稳定,而这种情绪会严重影响歌唱的效果。比方说在演唱的时候出现了声带或是身体上的不舒服,情绪不稳定或是和同学、家长、老师、朋友有了摩擦,再或是有特别激动开心的事情使得情绪极为高涨,这种情况都会给演出效果带来跗面的影响,那么在实际的演唱当中就要做到不可以把个人的情绪搀杂在里面,集中精力去想自己要演唱曲目的内容,深呼吸,调整自己的呼吸状态,放松双肩,打开喉咙,轻松的把每个字送出来,让气息轻松连贯的运行。

(三)加强锻炼,树立必胜信心

想要取得成功的演唱效果,演唱经验必不可少。众多的成功者都是在不断的磨练中锻炼起来成长起来的。给自己一个机会,敢于多次上台演出,在多种场合锻炼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状态下演唱,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练自己,调整自己。

三、声乐教学中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

声乐的学习过程是讲究身体整体协调性的,有时一个局部的问题会牵动整体的歌唱状态,而有时一个局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不仅能够准确的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更应该拥有解决该问题的多种手段。这些手段可以直接针对问题本身,也可以从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源着手。其次,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方面加以引导,针对该学生的性格特点,变换手法与角度来调整教学状态。例如:一个学生下巴总是很紧张,而教师一味地去强调不能紧张,结果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这种紧张的压力会转化成为身体上的僵硬,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如果教师选择另一种方式,暂时避开下巴的问题,先从气息练习开始,分散他对下巴的过分关注,然后引导学生正常的朗读,轻声地、作微笑状的表情,并保持舌头始终处于放松平铺的状态,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下巴便容易做到自然放松的状态。

在整个声乐演唱教学的实践中,歌唱的想象力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对歌曲思想感情的体验、艺术的再创造等过程,都是通过歌唱者的想象和联系来进行的,即使是最平常的发声练习也必须通过想象力去感知、体会和理解,从而掌握较为正确的发声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这声乐中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功。因为无论在发声练习时,还是在视唱或者演唱时,都离不开音乐思维,甚至有时不发出声音,脑子里也有“声响”,这种“心里声响”在视谱时就仿佛能听到谱子上的旋律的音调,并随着音调激起想象。

声乐中的心理学问题,绝非单纯的文字的能表述清楚,它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体会、领悟。要獲得一个较为理想的声音,就需要对声乐理论进行研究和对实践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陶联合.歌唱训练和艺术实践中的声乐心理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05).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 篇6

验及各方面的信息搜集对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心理进行分析, 进而从师生互动中探讨如何达到相互促进教与学的效果。

1.合作性互动效益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彼此之间的配合所产生的心理互动效应是合作性互动效应。其以行为配合为基础, 认识和目标都彼此接近或相同。声乐教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情感教学, 教师和学生都以自身的情感去理解和演唱音乐作品, 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情感关系。所以, 在声乐教学中活动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 教师应当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展开教学, 以善意和亲切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与学生相互交流沟通, 才能产生良性的、和谐的课堂心理互动。

2.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

声乐教学包含了较强的技术性, 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进行直接的交流, 这样教师能够迅速的接受到学生的反馈。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任何一方的消极心理带来的对抗性心理互动, 以免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当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不仅在形式上参与课堂互动, 而且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 这也是产生心理互动的基础, 如果一方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表现欲望, 在加之以教师的积极引导,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使教与学的心理互动产生良心的循环。

3.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

声乐课的课堂教学心理互动效应包含学生之间的竞争性心理互动。声乐课由于其形式上的特殊性, 有较多的二人节、三人节。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 教师在个别讲解示范也容易促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性心理效应, 但是这样产生的心理效应对声乐课影响作为教师并不需要特别关注, 而应当使用间接诱导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引导, 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暗示和期望去行动, 促使学生的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产生良性的互动效果, 走上正确的轨道。

4.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心理互动

众所周知, 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角色,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极为复杂的职业,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发展一定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优化审美教育心理, 是获得良好心理互动效应的必要条件。

(1) 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 老师的心态可以感染学生。教师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 教师要保持对缺点不掩饰, 对优点不夸大, 不缩小, 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状态。每个教师, 都会具有自身特有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注意、记忆、思维、感知等各方面心理因素。教师对这些心理因素的认识和评价, 影响着教师的行为。

教师自身也应该自觉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 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教学的任务在于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调控功能, 使这种互动效应能够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教师职业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所以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 增强其复苏意识, 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此外, 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消除疲劳、使教师的情绪得到放松, 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增加教师的知识面。而新的兴趣、新的眼界, 有利于扩展教育思路, 新的活动、新的知识, 有利于教学上的成功。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艰辛的, 需要休息和放松。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 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2) 良好的教学心理

教学过程的实施中, 教师必须发挥先导作用, 运用歌唱艺术的特有魅力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有优势,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多方面调动与启发他们的积极心理, 多与她们沟通与交流, 诱发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 参与到可以从情感是调控学生的心理, 对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或者从事乐教育的工作者来说, 丰富的情感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心理品质, 情绪与情感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 因此, 教师只有充分而有效地运用情绪情感具有的动力、调节、信号、感染功能, 才能唤起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富于丰富的情感体验去学习声乐知识。第二, 从语言上调控学生的心理,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诚恳、热情和富于激励性,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给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要及时给学生表扬、鼓励, 当学生有错误的看法时, 教师也不可进行指责, 应运用中听、含蓄、委婉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得到启发, 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诲, 积极纠正自己的错误看法。第三, 从歌唱示范中调控学生的心理, 让学生在示范中进入情境, 缓解其课堂压力, 教师的范唱不进可以交给学生以歌唱技巧, 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总结方法与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唱出自己的风格。最后,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 例如与学生聊天、散步等轻松的环境和方法, 谈谈自己学习、歌唱心理及克服缺点等方面的经验, 与学生拉近距离, 产生亲和力,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课堂的紧张氛围, 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恐惧, 从而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心理调控的声乐教学研究 篇7

声乐教学是很多艺术类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等多种类型。需要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情感的把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过于内向,表现的羞涩,自卑,心理素质比较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自卑心理导致压力过大

很多学生先天条件一般,在面对某些具有超高天赋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我太一般了”,“我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追上人家的。”尤其是在经历过一些失败后,往往会变得自卑敏感,不敢开口唱歌,在当众表演时,往往会表现为表情僵硬,声音颤抖,有的甚至会吐字含糊,紧张发汗。尤其是对于高音的学习,很多学生出于对自身条件的不信任,往往在心理上抗拒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开口或者发出颤音,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过于重视结果导致心理负担重

相较于上一种的不自信,这一般发生在一些自身条件较好的同学身上。由于自己对于自己能力的认同和周边同学老师的赞赏, 导致他们对于自己的表现要求严苛,不允许出现任何瑕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过于慎重开口,即使开口也总是过分关注观众的反应,害怕受到别人的议论和质疑,从而不敢接受挑战,在演绎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时,思想包袱比较重,难以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心理素质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热情,长此以往也将会对他们的声乐方面的造诣和发展产生阴影,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调控,很多声乐大师都提出过心理素质对于演唱事业的重要性。很多演唱也都是首先在内心建立起对声乐的认知和概念,再结合自身条件和教师的指导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演绎出完美的声音。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一些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进行有特色的声乐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自信面对挑战。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论是对于自己能力的不认可产生的自卑,还是过于追求自己的变现完美而压力过大,其实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都是出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但是由于心理导向不同从而有了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在学生表演结束后进行赞美、鼓掌,进行一些有趣的声乐小游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放下心理包袱去自由表现,当然根据多年的调查和研究, 我们也发现在声乐教学中,一对一教学,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不自信,学生也会出于老师对于自己的认可,而变得充满自信,体会到学习声乐真正的乐趣,从而从内到外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其次,提高学生的歌唱表现力。单纯的自信是不能取代他们学习的,如果学生没有对有歌曲的表现能力,那么他们的自信也是盲目的,脆弱的。很多学生遇到的心理障碍往往也多是发生在表演过程中。因此对于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某些心理障碍的消除和调控,教师应该对症下药。我们不妨先教会学生去解读声乐艺术本身的魅力,从心理上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产生认同,对于表演产生强烈的渴望,从而在源头上刺激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当学生有了表演欲望还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于不同形式的声乐艺术进行分类,并且选择一些代表作和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熟悉每一种表现形式的深刻内涵,学习每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的差异,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表演或者播放优秀艺术大师的曲目,进一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吸收,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并提出合理性评价和建议,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提高,不仅可以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表演过程中拥有最好的心理状况,发挥出自己的良好艺术水平。

此外,学校可以在固定时间安排一些心理辅导,通过与学生谈心和做游戏的方式了解问题并和教师一起配合制作解决方案,或者举办一些开放性的声乐性质比赛和交流会,让学生放下心里负担,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体会音乐之美,还可以间接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无论哪一种形式对于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产生良好的辅助作用。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学生自我的心理调控,只有学生主观上的自我心理控制,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并积极配合老师在教学中的有效心理调控,才可以走出心理阴影,体会到声乐艺术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歌唱心理对声乐教学与演唱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歌唱心理,情绪,个性,意识

一、歌唱心理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歌唱心理与声乐教学和演唱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歌唱活动的高级行为是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生理反应。歌唱艺术是人的心情艺术,歌唱离不开知觉,感觉、意识、意志、记忆、想象、情感、气质、思维等重要心理因素。歌唱心理受到每个人心理因素中多方面的影响,了解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就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个性对歌唱的影响

所谓个性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性格特征。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

人的性格、气质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为外向型,而粘液质与抑郁质则属内向型。外向性格的人重视于外在世界,一般性格开朗、爱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在登台演唱中,一般不会有“怯场”心理,就是有也比较容易消除。而内向型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缺乏自信,比较孤僻。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或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的人怯场心理矫治起来相对困难。而我们大多数人则属于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间型。

2. 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一一喜、怒、哀、乐等等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

古人云:“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在这里,情绪被分为对立的两端,这就是情绪的两极性。两极性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前者可以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后者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皆为“心”之所使,内部的情绪是通过外部的表情来实现的。现代声乐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皮层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反控制来协调。因此,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感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等问题。由此可见,歌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心。

3. 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我们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速度、力度,音量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所以反映比较缓慢。后者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我们平时在声乐训练时,不断使声乐有关肌肉活动按一定运动轨迹行动,久而久之形成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天性的,由潜意识控制。声乐活动是多动作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而人的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动作,所以,在声乐活动时,我们只能把有意识用于应付主要的动作,而其它动作则要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顾虑重重,否则将会顾此失彼。当然,有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之前所述有人在舞台上演唱时不能发挥平时所应有的水平,而有人则正好相反,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的意识强调有关。

二、克服紧张心理

演唱时的紧张,主要是心理因素,也就是心理状态不正常。许多歌唱者在演唱时,由于神经过度紧张,不能进行自我控制,造成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走音跑调等。造成歌唱者紧张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演唱技能技巧不过硬;二是心理素质较差。充分准备与熟练的技能技巧会增强心理状态稳定,较好的心理素质是发挥实力的动力。

1. 演唱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个歌唱者对于自己演唱的曲目,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害怕出现问题。或许对歌词不够熟练,而害怕忘词;或许伴奏没有合好,而担心在台上出丑等。可想而知,当歌手演唱一首非常生疏的歌曲或是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作品,肯定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所以,一定要做好歌唱前的充分准备。

第一,对于即将演唱的歌曲,要有足够的视练时间,熟练乐谱,注意音准、节奏,一丝不苟。

第二,熟背歌词,歌词要纯熟,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词、忘词。

第三,要多合伴奏。在合伴奏时就像亲临舞台一样。

第四,解决歌曲难点,要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分别一解决。如对某一个音,某一个字,某一唱段,某个间奏等都要准确无误。

第五,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如果对于演唱的歌曲音域不合适,可反复试验,定出切合自己最佳音域的调,使之演唱时,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果改调后还是力不从心,就应当机立断,改换歌曲。

第六,公开练习。在演唱之前进行公开练习是为了多锻炼自己,平时可请同学、同行、同事、老师听自己练习演唱,演唱好了可积累经验,演唱不好可吸取教训。这种公开练习会减少考试、演出、比赛时的紧张程度。

第七,每当上场前,一定要从脑子里静过一遍。无论歌曲的生熟,在上台演唱前,集中精神,像实际演唱一样,小声地静过一遍这不但熟悉曲目,也会减少紧张程度。

第八,苦练基本功。有些学生平时练习基本功不刻苦,到了考试时,就紧张的不得了,不是怕气息上浮,就是怕声音出不来;不是怕低音下不去,就是怕高音上不去,一上场就会紧张的不得了。因此,只有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演唱技巧,才能信心百倍,收到好的效果。

2、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导致演唱失败。因此,建立成功和必胜的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

歌唱者在演唱之前,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正常发挥,不知道自己能否自如地演唱,就不会有成功的信心。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信心越大,心理就越放松,演唱水平就越高;信心越小,心理就越紧张,演唱水平就越差。因此,信心是克服紧张情绪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歌唱者树立“我一定能演唱成功,我一定能获胜”的信心,就会大大削弱紧张情绪,就会沉着冷静地演唱。怎样来树立必胜的信心呢?

第一,树立成功映像。在演唱的前一天或唱前做准备时想象即将成功的映像,并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想象中,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越来越多的获胜或成功的细节上。如获胜和成功的总体感觉,兴奋感觉,放松意念,思维敏捷,竞技能力,演唱欲望等。

第二,进行放松学习。做集中注意力练习,坚守镇静的意念。演唱前尽量避免会友交谈、兴奋等,要牢记自己的目标,把注意力、意志集中到演唱的过程中去。演唱前做适度的扩胸运动、伸展运动,在后台静静地走一走,准备自己的服饰,与自己默默地交谈,这样.能起到自我心理调节作用。

三、培养正确的歌唱心理

在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与爱好。从古至今,大多数科学家和艺术家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当初是从兴趣开始,它是兴趣的升华。这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只有你爱上了这门学科,你才会执着的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因为声乐艺术正是通过情感的抒发来提示事物的意义,并在情感交流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

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如果学生在练唱时思想不集中,缺乏激情,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声音。因此,与其说是用喉部来唱歌,还不如说是用智慧来唱歌。教师应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歌唱激情,使学生在歌唱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唱好,这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验证明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多肯定、少否定是培养学生确立自信心的有效途径。肯定对学生的心理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学习的非直观性,也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声乐技巧教学的知识没有规范化或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述,故有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述和要求感到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感觉和心理上的指导。教师可抓住学生演唱中某个好的、合乎歌唱要求的某个音或乐句,提醒学生注意到这个音或这一乐句的演唱,因为这在学生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这个音或乐句从感性的演唱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无意识的演唱逐步转为有意识可控制的演唱,通过多次练习巩固,能做到随时再现,并以这个音或乐句为标准,来带动和指导其他音或乐句的演唱。其中还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演唱,使学生对一个合乎歌唱要求的声音有直观的印象,起到语言解释所起不到的作用。这样练习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对于正确的,良好的声音逐渐建立心理上和感觉上的认识。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重要性 篇9

一、良好的歌唱心理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重要性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首先是从最基础的技巧训练开始入手, 通过分析、讲解、归纳、总结、示范, 让学生获得认知, 在认知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各个发声器官的感觉获得记忆, 并通过自己的体验反复进行练习, 根据教师的指导获得不断地修正, 达到最满意的感觉效果, 形成巩固。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 需要学习者各个发声器官积极参与, 也需要大脑和心理的积极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紧张、不自信的心理, 由于有这种心理的存在, 他们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现力都会大打折扣。声乐学习非常讲究方法、激情、想象和表现力, 而这几种都和良好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在声乐学习中, 首先要克服紧张的心理, 由于紧张会造成我们的各个发声器官处于一种非最好状态。比如, 一紧张就会显得口干舌燥, 气息上浮, 并且混乱, 这样发出的声音比较干涉, 不够圆润, 而且声音流动性明显不够。由于气息较浅, 声音的立体感也不好。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讲解分析, 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遇到这些问题是否正常, 并该如何解决, 这样让他们做到了心里明了, 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 经过每节课的努力, 逐渐让学生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 就会取得让他们自己都感到满意的结果。声乐学习过程中, 不自信的学习心理, 危害是相当大的, 他会直接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会间接对老师的教学热情造成一定的影响。他们不敢轻易唱高音, 发出的声音也没有激情和感染力, 对于声乐作品的二度演绎, 就很难做到声情并茂。长时间有这样的歌唱心理就会直接导致在登台演出和实践活动中畏难不前, 更谈不上良好的舞台表演效果和实践表现能力。如果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培养并保持良好的歌唱心理, 并和声乐技巧的学习形成积极的互动, 积累舞台表演经验, 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和演唱效果。

二、不良的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危害性

(一) 教学和演唱中的畏难、害羞和恐惧心理

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老是对声乐学习有一种畏难情绪, 总是认为自己学不好。由畏难逐渐过渡到一种恐惧的心理, 由恐惧直接导致不好意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演唱, 更羞于登台面对观众。这些不好的心理活动在声乐学习中危害性都比较大。这种心理的出现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化的均衡受到破坏, 兴奋和抑制过程出现紊乱, 从而导致学生一站在老师和观众面前就手足冰凉, 浑身发僵, 或是满脸通红, 羞于开口, 这种心理状态不用说大家都会预测到是什么样的学习和演唱效果。

(二) 过分强调声音技巧, 忽略声乐作品的情感

声乐演唱一定要注意以声促情、以情带声, 二者做到很好的融合, 声情并茂的演唱是歌唱的最高境界。而在声乐演唱中有很多学生都特别喜欢把重点放到声音的技巧上, 总是考虑自己的高音是否通畅嘹亮, 音区之间转换是否自然, 声音的位置是否到位, 而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重视不够, 这种演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是非常片面和错误的。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是进行声乐演唱的指挥者, 需要合理均衡的全面调度。如果我们只注重声音的技巧, 忽略了和情感的呼应, 这样即使发出了我们认为的所谓有技巧和好听的声音, 但她都是片面的、空洞的, 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危害性较大的歌唱心理, 一定要引起每一个演唱者的足够重视。

三、不良歌唱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 自信不足

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形成的不良演唱心理, 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表现是很多的, 危害性也比较大。自信心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无论是教师和学生, 都要高度重视, 有一句话叫“艺高人胆大”, 这充分揭示了自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基本功不够扎实, 技能技巧掌握还不够, 其次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也是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原因之一。学生自身的性格, 舞台经验的积累,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也是影响学生自信的因素。以上几个方面, 由于基本功不够, 嗓音条件的不好, 造成的自信不足, 这是需要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来弥补和提高, 技巧和自信是紧密相连的。技巧是歌唱的基础, 没有好的发声技巧就不容易产生动听的发声效果, 很难让演唱者获得自信;自信的建立是在不断地得到自我肯定和他人认可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需要得到这些认可, 与舞台经验的积累、观众的掌声、良好的演出效果密不可分。如果一个没有舞台经验, 演唱技巧不好, 演出效果不好的人, 他的自信是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教师在学生的自信心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位从未表扬过一次学生, 总是呵斥和指责的老师, 能教出自信心强大的学生吗?所以由于不自信造成的不良演唱心理, 除了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有较大的关系。这种不良的演唱心理, 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纠正, 就会导致学生上台害羞、紧张, 甚至不愿登台表演。一谈到单独演出, 就会心情不好, 总是找各种借口进行拖延和回避。即使硬着头皮上去了, 也会身体发僵, 动作机械, 面无表情, 声音干涉, 哪里还谈得上舞台效果和表现呢!

(二) 学习不努力

学习的效果是和学习的过程密不可分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 不认真努力, 就不会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也不容易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声乐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需要师生认真努力, 形成良好的互动, 并投入极大的热情。如果缺乏认真努力学习的精神, 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走得不够顺畅, 获得的肯定和掌声就会相应较少。当然, 良好的歌唱效果也不会从天而降。由于得不到自我和他人的肯定, 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从而形成一种不自觉的不良学习和演唱心理。

(三) 失败次数多, 舞台经验不足

声乐艺术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艺术。不管学习过程如何, 最终目的一定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比如, 学生的声乐考试, 声乐比赛, 音乐会或大型演出。我们在教学中也常遇到这些情况, 如有的同学遇到一两次声乐考试没考好, 以后一到考试就会紧张得睡不着觉, 还有的同学在参加声乐比赛或演出中失利, 就会显得自卑, 下一次上台就紧张得不知怎么办。本来准备得很好的声乐作品, 也会唱得毫无感情, 甚至连气息也很乱。这些怯场和失误, 与自己舞台经验不足, 遭受的失败过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没有谁天生站在舞台上, 就会得到观众的肯定。他需要在舞台经验的积累中得到提高, 也需要在失败中进行总结, 并不断努力学习, 在提高中得到大家的认可。

(四) 不当的学习方法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 不是很恰当, 长久会造成不良的心理, 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只在自己喜好的部分下功夫, 忽略了声乐学习的全面性;有的学生只重视发声技巧的训练, 对于发声和演唱怎么结合起来, 却不肯下更多的功夫。下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针对喜好性来说, 有的学生重视部分, 忽略全局。比如有的学生中声区音色比较好, 也比较放松, 练起来和唱起来都比较舒服,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就经常把练声的范围放在中声区, 而对低声区和高声区却心存畏惧, 不肯涉足, 至于音区的衔接和转换就更不肯下功夫了;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好一些, 就老是喜欢在高声区上炫耀, 不肯在中低声区下功夫, 结果一唱歌声音就下不来, 中低声区几乎听不到声音, 这样就形成了声音的局限性, 完整性不够, 声区也不够通畅, 有的上不去, 有的下不来, 所以很多声乐作品他们根本没法演唱, 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挫折感, 直接影响歌唱心理;还有一种情况是只重发声技巧, 不肯在分析作品上下功夫, 也没法做到两者之间很好的衔接, 就像有的学生说的, 我练声还不错, 声音也好听, 怎么一唱歌就不行了呢?其实他们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 对情感的表达, 对气息的转换, 各个方面都分析不够, 当然不容易唱好了。唱不好歌曲, 得不到肯定, 时间久了, 自然会形成不良的演唱心理。

四、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这种主动参与, 往往就会在不自觉中忽略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声乐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点, 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适的方式方法。如在声乐课堂中多采用肯定和表扬的办法, 竞争与对比的办法, 适时展现的办法,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往往是他们崇拜和模仿的对象, 而对自己的学习表现, 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老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多给学生以鼓励, 尤其是学生在确实做得不错的时候, 他们对自己的发声都感到满意的时候, 老师的一句表扬, 会让他们满脸都写上幸福和喜悦, 就不会去想假如没唱好会多么难堪这些无聊的事情。竞争与对比会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会让在竞争中获得表扬的学生由一种成就感。当然, 这种竞争老师要把握好度, 保持好一种平衡, 让较弱的学生也能在竞争中找机会取得胜利,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你追我赶, 不停地进步, 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而把影响歌唱心理的不利因素忽略掉。

(二)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一个人的气质表现之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自信是人的重要心理活动之一。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具有进取型的心理活动。他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办事的积极性, 提高效率, 所以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应同时并重。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 都渴望得到老师、同学、观众的认可。但他们往往对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准无法做出正确的估量, 需要通过一种外在的肯定来推动自我肯定。对一个声乐教师来说, 生动活泼的语言,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友爱耐心的教学态度, 都能帮助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学生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不断进步。在这个成长过程中, 不自觉地加强自我肯定, 并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不断认可, 自信心就会逐渐提高。有了这种良好的气质和歌唱心理, 反过来会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在困难面前不会退缩, 在问题面前更加较劲, 学习会更加全面和细致, 而且这种热情会感染老师, 推动教师的教学激情, 形成师生的良好互动, 达到一种完美和和谐。

(三) 重视专业能力的提高

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最盼望的事情, 也是声乐教学的根本。如果没有掌握全面过硬的专业技能, 没有熟练的演唱技巧, 没有驾驭高音演唱的能力, 真假声混合的能力, 强弱对比的能力, 就不具备成功演绎声乐作品的基本条件, 所谓的舞台表演风格、音乐表现力, 就成了空中楼阁。从“艺高人胆大”这句话可以看出, 过硬的专业能力的重要性, 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的阶段都能掌握好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能力。要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技能技巧训练, 尤其是具有相当难度的技能技巧, 如女生的花腔训练、男生的真假声混合、高声区的共鸣与穿透力、音区转换自然等。有了好的技能技巧, 就具有成功演绎声乐作品的必备条件。专业能力提高的过程, 也是学生增长知识, 积累信心, 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取得成功打下坚实基础的一个过程。专业能力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 是和良好歌唱心理紧密相连, 互相推动, 有益结合的过程。

(四) 丰富舞台实践经验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 声乐教学的终极目的是用于实践和演出, 所以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更能帮助我们的演唱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多次的登台演出会让我们心中更有底, 上台时会步履从容, 表情自然, 更容易让观众所接受。舞台上的演唱并不是一种纯声音的活动, 他应辅以得体的着装, 自然合适的表情, 和谐的肢体语言, 具有情感和生命力的眼神, 每一个歌唱器官、肢体语言都要和声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全面地展现声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如果让自己和观众都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陶醉其中, 这就是最高的舞台艺术表现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应做好充分准备, 要从每一次舞台演出中, 积累经验, 也应在每一次登台演出之前, 做好全面而精心的准备, 如心情准备、着装准备、作品熟悉程度准备、作品分析与情感准备、二度演绎与表现力的准备、和观众互动的心理准备等, 同时也要有面对舞台突发情况的心理准备。一个有丰富演出经验的人, 对于舞台上出现的突发灯光问题、伴奏小失误问题, 都会巧妙地对付过去, 而不会显得惊慌和手足无措。一个聪明的演出人员, 一定会善于总结经验, 并懂得在舞台上如何得体的展现自己。观众对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 他们不仅希望听到悦耳动听的声音, 而且也希望看到一个台风很好, 能够运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辅助声音, 完美表现歌曲意境的人。这都需要演唱者在多次的舞台演出中进行总结, 不断完善, 并向其他优秀演出人员学习, 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出风格。

(五) 注意想象力的培养

声音演唱都是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创作者的创作心理、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与感情进行分析理解, 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的二度呈现。这个呈现过程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但这个想象力一定要忠实于原作者的创作思路, 同时也给自己留出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样的演唱才会有自己的个性。我们要拓展自己的思维, 扩大自己的视野, 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重视生活的积累, 并从中找出体会和心得, 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 善于把握各种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特征, 并且要有意识的去记忆, 通过积累来丰富扩大自己的想象力。声乐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艺术, 老师在教学中, 不可能像做操一样让学生照着做。很多声乐技巧的掌握, 需要老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并进行适度的模仿、体会、修正, 最终达到最正确的体会, 并进行记忆与保留。声乐教学就是在讲解、想象、示范、体会、修正中, 确立正确的技巧, 所以音乐想象无论对技巧的掌握还是声乐演唱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 歌唱和心理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良好的歌唱心理对于声乐学习和声乐演唱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要做到专业技能技巧的传授与歌唱心理的培养同时并重。在实践活动中, 尤其是声乐舞台演出, 更应重视歌唱心理的培养。只有做好这一切, 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和学生的声乐演唱中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基本功训练, 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技巧, 让学生具有更完善的演唱能力。这大致包括良好的演唱技巧和能力, 也包括满意的演唱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很多老师都非常认真地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而对学生的演唱心理重视不够, 造成学生在表演时虽然具有较高的演唱技能, 却由于过度的紧张不能对声乐作品进行情真意切地表达, 导致在关键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展现自己的实力, 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应做到基本技巧的训练与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两者并重, 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歌唱心理,培养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

[2]歌海.《心理素质与声乐演唱关系》.天津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1年.

浅议声乐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篇10

关键词:歌唱心理;声乐教学;紧张心理

一、心理学与声乐教学的联系

人的身体肌肉、发声器官都充满了神经,这些神经组成了遍布全身的联络网,那些从身体表层通向大脑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或叫感觉神经。当你采取某个步骤,把信息传给你的肌肉时,就叫做传出神经,或称运动神经。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是人的一个先天的、完整的心理反应系统。传入神经是把外部信息传送给大脑,传出神经是把内部信息传给肌肉,使各部器官按照内部信息进行动作。这种心理反应系统恰恰就是声乐学习通过传入神经把教师的技能信息传给大脑司令部,然后,大脑司令部通过传出神经给肌肉下达命令,贯彻实施大脑司令部的意志。意志实施与贯彻的好坏程度、正确与否,又通过听觉传入神经反馈给大脑,大脑再进行调整、纠正或重新发出命令,使肌肉更准确的运用。事实上,要经过不断反复的反馈、调整,才能正确地实施大脑意志。这种心理反应正是学生学习声乐的全过程。

二、声乐学习者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

心理知识告诉我们,人们的各种行为,都是人体对外界和身体内部各种刺激的反应。进行声乐学习的人在演唱时的紧张,主要是心理因素,若歌唱者心理状态不正常必然会出现紧张、怯场的情况,这将是歌者的水平大打折扣而造成演出不尽人意甚至失败,因此,历来歌唱家对这种情况都十分重视。

为什么会产生紧张心理呢?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不良心理状态产生的生理原因。解剖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神经系统通常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脑是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大脑皮层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的器官。巴甫洛夫指出:“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是由神经过程发生时的强度、灵活性和均衡性决定的。如果均衡遭到破坏,兴奋和抑制过程出现过度增强或减弱的情况,都可以是高级神经活动陷于絮乱状态。”这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过程是相互平衡的,当歌唱者当中歌唱时,许多平时不存在的情况就出现了。例如,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是否适于进行演出?要演唱的歌曲是否准备充分?演唱时有什么人听?听众是内行还是外行?……这样许许多多的情况就从内部和外部对歌唱者形成刺激,引起不良心理反应。若此时歌唱者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控制,则会出现心跳突快、口干舌燥、手脚冰凉、双腿发抖、脸色苍白、汗流浃背、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走音跑调等等多种对演出成功极具威胁的不良反应。造成歌唱者紧张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歌唱技能技巧不过硬,准备不充分;另一方面就是心理素质较差。熟练的歌唱技能技巧和充分的准备会增强心理状态稳定,然而叫好的心理素质是发挥技能技巧的动力。

三、如何克服紧张心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歌唱者获得最佳歌唱状态的心理基础。所以,如何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克服紧张心理、保持最佳歌唱状态,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在此,就此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一)建立获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心理,导致演唱的失败。因此,建立成功和获胜的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信心,要看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难用于向强的品质。

(二)提高学生的声乐技术、为演唱做好充分准备

演唱实在观众面前产生的激动想象,即使是著名的歌唱家也在所难免。但他们高超的声乐艺术水平却保证了演出时的激动不会妨碍他们大脑皮层中正确的神经活动过程。所以说:“艺高人胆大。”高超的声乐技能,可以使歌唱者产生强烈的歌唱愿望,并使整个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满怀信心的走上舞台。因此,歌唱者首先应该在学习声乐技术、技巧方面狠下功夫,顽强进取,为良好心理状态的产生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演唱曲目的难易程度要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切勿好高骛远,盲目演唱超出自己驾驭能力的曲目。

(四)要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许多声乐作品都是和文学作品有着密切联系的,要想得心应手的完成声乐作品,没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不可能做得很好的,因此,学习声乐者不能仅仅将注意力仅集中在技巧学习上,还应该多读一些文学作品,这样在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把握上会更容易一些。

(五)演唱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歌唱者演出时,要抛开一切个人的私心杂念,正确估计自己,不要考虑演出后果。增强演出的信心和决心,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品的演唱上去。从生理上说,集体进行主要活动一演唱时,一切其余的活动都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时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兴奋状,是为了要实现演唱时所必须的一定的肌肉活动。多余的、不必要的活动被抑制了。所有与此有关,有碍于主要过程的活动都处于从属地位,从而良好的心理能够得以产生。声乐教师在平时上课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投入到自己演唱的声乐作品中,做到注意力集中。

(六)加强舞台艺术实践

理论必须联系实践,这样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提高,这是一条真理。许多声乐学习者在当众演唱时产生不良心理状态,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舞台演出锻炼,也许这些学习者在台下自己歌唱时会发挥的很不错,但是已经站到舞台上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时的各种刺激了,所以导致演出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以失败告终,从而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对歌唱者来说,舞台就相当于战场,战士要想打胜仗如果对战场地形不熟悉很难有取胜的把握。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能够让他们锻炼的舞台,当然不一定是正式演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搞一些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的积累舞台经验,逐步克服怯场、紧张等不良心态。

总之,歌唱与心理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心理又总是对歌唱发生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歌唱是在心理支配下的生理运动。声乐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怎样运用心理调控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去对歌唱或发声进行自我调控,使学生反复体验、反复验证,使得学生不仅掌握歌唱的技术技巧,而且在实际的声乐演唱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克服紧张心理,做到泰然自若,运声自如,从而到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徐行效.试论歌唱者的心理训练[J].河南大学学报,1986(06)

上一篇:学习视角下一篇:机器人走进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