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镇痛

2024-07-11

治疗镇痛(精选十篇)

治疗镇痛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在该院产科分娩的产妇200例,纳入标准为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初产、无阴道分娩禁忌症的孕妇,排除标准为伴有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皮肤严重过敏尤其是腰背部皮肤有皮疹或破损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患有精神性疾病不能配合者。100位自愿选择镇痛电子治疗仪进行分娩镇痛治疗者为观察组,另100位未选择分娩镇痛电子治疗仪进行分娩镇痛治疗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年龄(24.89±3.35);孕周(39+4±1+3)。对照组平均年龄(24.54±3.21);孕周(39+1±1.0);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年龄、孕周方面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设备与方法

1.2.1设备采用YZT-01型镇痛电子治疗仪。

1.2.2方法观察组在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宫缩持续时间≥30 s,间歇时间5~6 min,阴道检查宫颈扩张≥3公分,进入活跃期,胎头位置正常,为产妇正确使用YZT-01型镇痛电子治疗仪进行分娩镇痛,同时使用胎儿电子监护仪对宫缩及胎心音进行监测,按规定检查宫颈口扩张情况,当宫口开全时停用镇痛电子治疗仪。观察组按常规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施行常规护理措施,不使用镇痛电子治疗仪进行分娩镇痛。

1.2.3疼痛评估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评分<8分为镇痛有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镇痛效果评分采用ridit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活跃期平均时间、平均出血量、Apgar评分用(±s)表示,对比均采用Z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镇痛效果评分采用Ridit分析,结果显示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剖宫产对比

观察组5例剖宫产,剖宫产率5%,对照组7例剖宫产,剖宫产率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原因多为胎儿宫内窘迫以及不愿忍受分娩疼痛。

2.3 两组活跃期各项指标对比

两组产妇中经阴道分娩者在活跃期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的比较结果,其中活跃期平均时间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平均出血量和Apgar评分对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分娩镇痛

表1统计结果说明YZT-01型镇痛电子治疗仪在分娩镇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评分<8分者有85例,镇痛有效率为85%,该结果略低于刘霞[4]等的研究结果,其显示的镇痛有效率达95%,可能原因是本组研究的例数相对较少以及对于阵痛电子治疗仪的使用方法和时机等差异导致。由于孕妇对分娩的过程认识不够,外加对分娩的恐惧、焦虑及疼痛,导致产妇的心里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极大的影响,这种不良的精神状态,会导致产妇酸碱平衡失调,产生应激反应,进而会影响胎儿的健康[5]。因此,缓解分娩期疼痛是产科护士在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作为产科护士有责任有义务为待产妇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有效缓解分娩疼痛,提高分娩过程的舒适感,让每一位待产妇能够顺利度过分娩期,同时能够享受分娩的喜悦和快乐,促进产后恢复和亲子行为的建立。分娩镇痛还可降低产妇因惧怕产痛要求实施无指征的剖宫产率[6]。理想的分娩镇痛:对母儿安全;对产程无影响;起效快,作用可靠,方法简便;产妇清醒,能配合分娩[7]。分娩镇痛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药物镇痛与非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法包括精神安慰镇痛分娩法、针刺麻醉、经皮电神经刺激仪、水下分娩等。选用YZT-01型镇痛电子治疗仪进行分娩镇痛正是非药物镇痛的方法,可促进皮质醇等活性物质产生,可以疏通经络,更好的启动分娩机制,提高痛阈,缩短产程;通过脉冲阻滞痛感向大脑神经中枢传导并刺激内源性阿片肽的分泌,双重镇痛,持续有效。

3.2 剖宫产分娩率

该次收集的资料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剖宫产分娩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但是,有效的缓解分娩疼痛,提高分娩过程的舒适感可明显降低因害怕分娩时疼痛以及担心产程较长引起胎儿损伤而选择剖宫产的比例是毋庸置疑的。对分娩疼痛恐惧而选择剖宫产人为的增加了疤痕子宫的人数,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增加了产科风险。有剖宫产手术史的产妇再次妊娠选择自然分娩有子宫破裂的危险,如果选择再次剖宫产,手术后的风险也会增加[8]。进行二次剖宫产时,前置胎盘与侵入性胎盘的机率也很高[9]。通过镇痛就会缓解产妇因为疼痛产生的分娩恐惧及焦虑情绪等,进而使产妇能够保持好的体力进行正常的分娩[10]。因此,积极开展分娩镇痛,既可降低选择性剖宫产率,还可降低产科风险,有效保障母婴安全。

3.3 产妇活跃期时间

从表2中看对照组活跃期平均时间为(328.45±59.38)min,观察组为(156.23±48.38)min,P<0.05,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有效的分娩镇痛可因缩短活跃期而明显缩短产程,进而增加分娩过程的舒适感,另一方面可减少分娩过程的体力消耗,促进产后恢复。体力消耗少,产后恢复快,使产妇在产后有更多的体力与精力参与到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促进亲子行为的建立。

3.4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的对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分娩镇痛治疗仪进行分娩镇痛,并不会对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符合理想的分娩镇痛的要求。

3.5 护理对策“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好的治疗方案要取得好的治疗效果,护理是关键,分娩镇痛也不例外。除了按护理常规在第一产程中做好心理护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促进舒适外,护士在分娩镇痛过程中还应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方能获得有效的镇痛效果。

3.5.1 履行告知义务,取得知情同意

将分娩镇痛治疗仪的作用原理、使用方法、镇痛效果及对母婴无害告知孕妇及家属,以免其担心镇痛治疗仪会给母婴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焦虑、恐惧而影响镇痛效果,同时还应告知应用镇痛治疗仪后因个体差异并不是100%都能得到满意的镇痛效果,也不是100%都能经阴道分娩,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胎儿宫内窘迫等异常情况也还是可能要通过剖宫产术结束分娩,并告知费用情况,使产妇及家属知情、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免因未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发生医疗纠纷。

3.5.2 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

注意选择适合的对象,详细了解孕妇的一般情况、产前检查情况,及时发现不宜或可能无法经阴道分娩的孕产妇,以免盲目使用,既达不到分娩镇痛的目的,还增加孕产妇的医疗费用。禁忌症有:伴有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皮肤严重过敏尤其是腰背部皮肤有皮疹或破损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患有精神性疾病不能配合者。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情况,发现局部皮肤严重过敏者应立即停止使用。

3.5.3 正确使用分娩镇痛仪

准确定位四大穴位,即胆俞穴、胃俞穴、次廖穴及下廖穴,根据蓝黄红绿颜色的主导线分别正确连接导线,切忌交叉。根据产妇的体质、宫缩的强弱、宫口的开大情况、产妇的感受、耐受情况、舒适度选择通道、对应模式方案和刺激强度,设置仪器工作时间30 min,暂停5~10 min,以避免机体产生耐受,影响镇痛效果。5~10 min后再根据宫缩的强弱、宫口的开大情况、产妇的感受、耐受情况、舒适度情况选择适合的通道、对应模式方案和刺激强度,在宫口开全之前如此反复评估-调整方案,以得到最佳镇痛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应重视孕妇的主诉,了解其主观感受,适时做出调整。

3.5.4 重视心理护理,提升镇痛效果

在应用镇痛电子治疗仪进行分娩镇痛的同时,要重视心理护理,适时给与鼓励、支持和安慰,使产妇相信自己在分娩镇痛仪辅助镇痛治疗的情况下有能力战胜分娩疼痛,对分娩有信心,有助于提升镇痛效果。及时将产程进展情况告知产妇及家属,增强对分娩的信心。

3.5.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仪器使用后认真做好终末消毒处理,电极一次性使用,每人一套,使用后的电极按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4 结语

镇痛电子治疗仪在分娩镇痛中应用镇痛效果明确,符合理想的分娩镇痛的要求,可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也符合人们的不但要求分娩过程要母婴安全,更要求分娩过程舒适、无痛苦的需求,再配合相应的护理对策,更能获得孕产妇对待产分娩过程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摘要:目的 探讨镇痛电子治疗仪在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及护理。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7—12月在该院产科分娩的产妇200例,100位自愿选择使用镇痛电子治疗仪进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100位未使用镇痛电子治疗仪进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活跃期时间、分娩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比较在镇痛效果评分采用ridit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R=0.3766,对照组R=0.6234,P<0.05,镇痛效果显著;在缩短产程时间分娩有明显效果,观察组活跃期平均时间(156.23±48.38),对照组活跃期平均时间(328.45±59.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镇痛电子治疗仪在降低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时间有明显效果,但良好的护理是保证镇痛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镇痛电子治疗仪,分娩镇痛,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7.

[2]王江梅.分娩时疼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7):1014-1015.

[3]张彬彬,王立媛,刘红,等.导乐陪产联合电脑疼痛治疗仪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7):4504-4505.

[4]刘霞.妇产科镇痛电子治疗仪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医学,2014,49(11):1269-1270.

[5]万艾红.全程导乐分娩对缩短经阴道分娩产程及减少产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2002-2004.

[6]王小兰,王喜荣,罗芸,等.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监护模式改良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10,45(8):760.

[7]魏碧蓉.高级助产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5.

[8]唐帅,王长明.两种给药方法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和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2014(28):150-151.

[9]张志英.分娩镇痛在临床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20):62.

治疗镇痛 篇2

(二)五、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原则

应根据患儿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镇痛和镇静药物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患儿产生焦虑躁动及疼痛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祛除或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在诊疗操作方面,应尽量将各种操作及检查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尽可能避免打断患儿睡眠周期。护士一对一的护理以及家长随时可以探视等措施均有利于缓解PICU患儿紧张焦虑的情绪。

六、PICU中常用镇痛药物与使用方法

PICU中常用镇痛药物有三类: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镇痛药及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一)阿片类镇痛药(表4)

1.吗啡(Morphine):是目前PICU中最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适宜术后镇痛和各种疼痛性操作。吗啡可导致组胺大量释放,抑制代偿性交感反应,进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这种反应可被纳洛酮拮抗。纳洛酮0.1 mg/kg可特异性拮抗吗啡产生的呼吸抑制。

2.芬太尼(Fentanyl):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强效阿片类药物,起效迅速,镇痛效价为吗啡的100~180倍,由于对循环系统影响小,尤其适用于循环功能不稳定者或仅需短时镇痛者,特别是有肺动脉高压的术后又需频繁吸痰的患儿。

3.舒芬太尼(Sufentanyl):其镇痛作用明显强于芬太尼,使用的安全范围也大于吗啡和芬太尼,适宜术后镇痛。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舒芬

太尼可安全用于成人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术(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但在术后镇痛的实施中,PCA的可操作性差、实施困难,故多采用持续静脉输注的方法。

(二)非阿片类镇痛药(表5)

氯胺酮(Ketamine):是唯一低于麻醉剂量时仍能产生镇痛作用的静脉麻醉药,氯胺酮既可镇痛亦可镇静,同时可产生遗忘效应,在PICU中可用于疼痛性操作。能使呼吸道腺体和唾液腺分泌增加,用药前应加用阿托品0.02 mg/kg以减少气道分泌物。

(三)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表5)

NSAIDs以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为代表。NSAID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尤其是以炎性疼痛为主的镇痛治疗。NSAID虽有相当的镇痛效果,但并不能取代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对于剧烈疼痛,则需与阿片类药物合用,与阿片类药物不同,NSAIDs不抑制呼吸,也不会产生长期依赖。

(四)PICU常用镇痛技术

1.阿片类药物持续静脉输注(Continuous intravenousinfusion of opioid drugs):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镇痛技术。非麻醉状态患儿按首剂给予负荷量后再持续静脉输注,麻醉状态可直接持续静脉输注。该方法的优点是起效迅速,血浆内阿片类药物浓度平稳。但也有学者指出,阿片类药物持续静脉输注可至机械通气时问延长,住院时间过久,以及无法评估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等缺陷。

2.PCA:是由医护人员确定给药方式,患儿根据疼痛的程度调节给

药速度,可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由于儿童年龄、意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因素影响,PCA在PICU中的使用有限。

3.局部麻醉:用于小儿外科的清创,动静脉导管的置人,腰穿,胸引导管置人等。局部麻醉最常用的是含有利多卡因的局部渗贴膏、乳膏或局部注射等。

4.平衡镇痛法:是根据手术的部位及大小,选择作用部位及机制各不相同的药物和不同的方法联合应用的镇痛方式,不仅可以使镇痛效果更为确切完善,而且可以减少各种药物的剂量,也减少其副作用。

5.多学科综合治疗:治疗疼痛成功的标准不仅仅是减少不适,更重要的是要恢复正常生活和自信。因此各种治疗团队的相互配合更为重要。总之,疼痛的处理是对所有儿童的精致细微的人性关怀,而不仅仅只是止痛。

七、PICU中常用镇静和肌松药与使用方法(表6)

1.苯二氮革类:是PICU中最常用的镇静药,我国目前以地西泮、咪达唑仑最为常用。

(1)地西泮:由于其半衰期长,容易蓄积,易造成静脉炎。特别是地西泮对呼吸抑制作用较强,现已逐渐被咪达唑仑替代。地西泮抑制呼吸的副作用与输注速度有很大的关系,而与最大剂量关系较小,PICU输注速度应控制在1 mg/min以下。

(2)咪达唑仑:由于咪达唑仑半衰期短,常规使用蓄积少,无静脉炎,对呼吸循环抑制小,而药效比地西泮强4倍,因而更适用于儿科患者。此外咪达唑仑可诱导患儿顺行性遗忘,不影响患儿既往记忆,在镇静

效果很轻微时就能起到顺行性遗忘的作用,可显著减少PICU患儿的不愉快回忆。

2.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戊巴比妥作为单纯的镇静催眠药现已少用。

3.水合氯醛:该药胃肠刺激轻,镇静效果良好,可以口服和直肠给药,不干扰睡眠状态和睡眠周期,故常用于非创伤性操作和影像学检查之前。

4.以-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在国外PICU作为一线镇静用药,但国内儿科缺少用药经验。右旋美托咪定因同时具有镇痛镇静及抗焦虑作用在成人使用越来越广泛,国外PICU亦有使用报道,但药品说明书尚无儿科相关适应证及使用剂量。

5.麻醉药:丙泊酚为短效镇静催眠药,因在儿童可能引发丙泊酚输注综合征,故不推荐作为儿童持续镇静药使用。

6.抗谵妄药物:氟哌啶醇是治疗谵妄的常用药物,须在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7.肌松剂: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儿有时需要使用肌肉松弛剂(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NMBAS)以减少人机对抗。但NMBAS也容易导致肺不张,咳嗽反射消失、干扰镇痛镇静效果评估,此外带机时间延长、延长的肌肉麻痹状态及引起神经肌肉病等都是使用NMBAS潜在的问题,因此不建议NMBAS常规用于机械通气的患儿。维库溴铵是常用的肌松剂。

八、镇痛镇静药物的撤离

多数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周,若因病情无法好转或长时间需用机械通气,建议可尝试变换不同种类镇痛镇静药物以避免单一药物的蓄积与依赖。对使用时间超过1周的患儿应逐步停药,以避免戒断症状,可每日按15%一25%的用药剂量递减,同时观察患儿有无烦躁、出汗、病情加重等临床表现,若有,再恢复到上一剂量,以更小的减药幅度撤离;若无,则逐步减量直至完全撤尽。

九、镇痛镇静常见并发症与预防策略在进行镇痛镇静时,应严格遵守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

过度镇痛镇静是减少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

1.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与呼吸抑制发生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呼吸抑制发生时,只要立即停止使用吗啡和其他镇静剂,同时给氧、呼吸支持和纳洛酮(0.1 mg/kg)拮抗,均能迅速控制。苯二氮革类药物对呼吸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程度与输注速度和剂量相关。与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合用,可加重呼吸抑制的发生,咪唑安定的拈抗剂为氟马西尼。

2.低血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低血容量或交感神经张力升高的患儿应用阿片类镇痛药与苯二氮革类药物时均易引发低血压。芬太尼对循环的抑制作用较吗啡轻,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血容量的患儿宜选择芬太尼镇痛。

3.戒断综合征:无论镇痛还是镇静药物,在长时间应用后若突然停药或快速减量,均可引起戒断综合征。因戒断综合征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临床常难以识别,最易与神经系统疾病混淆。PICU目前尚无

治疗镇痛 篇3

【摘要】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加滞针手法对偏头痛的即时镇痛效果。方法:将52例偏头痛患者分不同时段观察。结果:最快5分钟起效,45分钟后起效率100%。结论:董氏奇穴加滞针手法治疗偏头痛起效迅速,疗效显著。

【关键词】 董氏奇穴;滞针;偏头痛

曾闻董氏奇穴是一种疗效高、应用容易的针灸疗法,故在临床中运用董氏奇穴加滞针手法治疗偏头痛,取得了满意的即时镇痛效应,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5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及神经内科。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18-58岁,根据体格及各项检查,排除占位性与器质性病变,选取(1)血管性与神经性(2)单侧性,疼痛發作至少3次以上(3)发作时伴恶心、呕吐、畏光、表情痛苦,并影响日常活动且受限的中或重度者(4)正在发作且平时发作常使用止痛药,但此治疗前由各种原因未使用止痛药者。2  治疗方法

董氏奇穴:侧三里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起始部之间凹陷中即四花上穴,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即是) 侧下三里穴(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两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即治左侧头痛取右侧穴,治右侧头痛取左侧穴。

手法:直刺进针,得气后重捻转约30秒左右,不提插,5分钟之内重复捻转2-3次,然后产生轻微滞针,留针45分钟。留针期间可视疼痛程度重复捻针数次(约10分钟左右捻转1次)。拔针时仍重捻转后产生轻微滞针,然后拔针。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自拟)

即时镇痛时间规定为从进针至拔针45分钟。起效时间观察:5分钟、10分钟、20分钟、45分钟为观察时段。起效标准:头痛有所减轻,伴随症状如痛苦表情有所缓解。显效标准:头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如痛苦表情明显缓解者。痊愈标准: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3.2 观察结果:从进针得气后,5分钟时起效者9例,约占17.3%;10分钟时有13例起效,共起效22例,约占42.3%;20分钟时又27例起效,此时共起效49例,约占94.2%;45分钟时观察起效52例,全部起效,占100%。45分钟后观察:显效28例,痊愈22例,显效加痊愈为96.15 %。4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是周期反复发作性疾病,发病率高,发作时患者痛苦,并影响工作和生活。目前治疗以镇痛西药为主,不仅副作用大,且有成瘾危险。而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好且安全,已被广泛采用。但取穴多以头穴为主且穴位较多;运用董氏奇穴治疗本病取穴少,只单侧肢体两个穴位,且起效迅速,快则5分钟起效,疗效满意,起效率为100%。

本治疗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法,针感强烈,则可达到激发经气运行,促使循经感传,加速气至病所的目的。患者头痛明显,思想集中于头部,轻微滞针不会造成明显疼痛而增加患者痛苦。

本病发作时疼痛明显,头部惧怕碰触,不取头部穴位,而取肢体穴位,以减少患者心理负担;且研究发现经络的感传速度是;小腿传导速度比上臂......以及头颈部速度都快。故取此两穴位比头部穴位起效迅速。

散结镇痛胶囊治疗继发性痛经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122例确诊继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年龄18~32岁,平均24岁;对照组62例,年龄20~34岁,平均25岁。临床症状:月经前、月经中或月经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腰骶部酸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全身出冷汗、晕厥等全身症状。其中治疗组确诊子宫内膜异位者36例、盆腔炎性粘连、包块等20例、宫颈极度屈曲者2例、宫颈狭窄者2例;对照组确诊子宫内膜异位者37例、盆腔炎性粘连、包块等23例、宫颈极度屈曲者2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散结镇痛胶囊,3~4粒,3次/d,连服3个月(月经期不停服)。对照组:月经期给予口服布洛芬50mg 2次/d,不适症状消失后停止服药。治疗过程中观察肠、胃部不适或皮疹、头痛等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

治愈:腹痛等症状在第3个月完全消失、或盆腔包块消失;好转:腹痛等症状在第3个月明显缓解、或盆腔包块缩小;无效:腹痛等症状及体征在第3个月无明显缓解。

1.4 不适及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和记录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判断其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及时处理和报告。不良反应观察表明,治疗组用药后有6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口渴、便秘、胃脘不适、头晕、皮疹、皮肤多油等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率为10%,对照组有较多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肠、胃部不适或皮疹、头痛、耳鸣等可疑不良反应症状9例,2例转氨酶升高,共计11例患者,出现率为32.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结 果

治疗组60例中治愈25例,治愈率41.7%,好转者23例,好转率40%,无效者12例,总有效率81.7%。对照组62例中治愈12例,治愈率19.3%,好转者11例,好转率17.7%,无效者39例,总有效率53.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 论

3.1 月经期疼痛,也称痛经,它困扰着40%~90%的女性[1]。虽然发病率很高,但目前对痛经的病理生理学及其与女性其他疼痛综合征之间关系的理解仍然有限。继发性痛经是有潜在病变(如子宫或卵巢损伤)的月经痛。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0%[2],原发痛经和继发痛经在疼痛强度和敏感度上差异不大,但区分二者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3.2 “散结镇痛胶囊”是由古方血竭散(《增效产乳备要》),及消瘰丸(《医学心语》)化载而来。方中龙血竭、三七专入血分以攻其瘀,使瘀去则新生,浙贝母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意在湿祛热除,以利气血畅行,自行淤滞之弊[3]。上述几味药为临床常用中药,为药典所载,无十八反、十九畏之忌。是国家中药注册分类第六类新药。经动物试验表明,该制剂无任何不良反应,其主要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点:(1)具有一定的镇痛、抗感染和解痉作用;(2)能降低血浆PGFIa、TXB及血清雌二醇的浓度、升高血清黄体酮的含量;(3)动物实验中可提高小鼠的机体免疫功能并改善微循环。

3.3 利用散结镇痛胶囊的解痉、改善微循环以及降低血浆PG浓度、升高血清黄体酮含量的作用,正好对抗PG引起的子宫收缩,并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松弛、抑制神经系统的疼痛中枢,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通过临床实验验证,该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进行6个月跟踪调查后,远期效果较为显著[3],因此散结镇痛胶囊是治疗痛经比较有效的中成药之一。相对于PG合成酶抑制剂布洛芬而言,散结镇痛胶囊的不良反应及长期服用的不良反应均降低。

3.4 散结镇痛胶囊具有一定的镇痛、抗感染和解痉作用,方中浙贝母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故按疗程服用对治疗慢性盆腔炎所致继发性性痛经及盆腔炎性增厚、包块等亦有效。

参考文献

[1]李胜光译,王锦琰校.痛经:当代视角[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1):1.

[2]江森.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的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10):624.

麻醉镇痛效果评价 篇5

7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评分)

2520151050例数例数0分1分2分3分4分图表分析:7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41例,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1例,2分15例,3分4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90%,3分4例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0%。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

0分1分2分3分4分好,患者满意度高。下一步工作过程中逐步提高麻醉手术后镇痛的使用,最大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因手术切口带给患者的疼痛刺激,减少 术后并发症。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8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评分)

***51050例数例数0分1分2分3分4分图表分析:8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93例,相比较7月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7月份手术量增加有关。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3例,1分46例,2分33例,3分5例,4分6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89%,3-4分

0分1分2分3分4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1%。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对麻醉手术后镇痛认可程度加强。评分为4分的主要为骨科的患者,麻醉手术后疼痛刺激大,有些患者影响睡眠。下一步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镇痛泵的配药剂量,制定个性化方案,做到持续改进。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9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评分)

302520151050例数例数0分1分2分3分4分5分图表分析:9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63例,相比较月份例数减少,这与9月份手术量较少有关。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9例,2分22例,3分4例,4分6例,5分1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82%,3-4分

治疗镇痛 篇6

1976年舒芬太尼首次合成,1984年临床使用,欧美各国用于手术麻醉镇痛已有20余年,我国临床应用却是近年的事情。本观察就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皮下术后镇痛方面进行对比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80例ASA I~III级的下腹部手术病人,男性70例,女性110例,年龄18~75岁(平均43.17±15.83岁),体重40~105kg(平均59.73±10.73kg),无长期服用镇静、镇痛药物史。病人全部为下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后镇痛,手术时间不超过3小时。

1.2 分组及观察方法:180例病人随机分成舒芬太尼(S组)和芬太尼(F组)对照观察,每组90例病人入室后,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穿刺间隙在T11~12 ~L2~3间选择),0.2%地卡因+1.6%利多卡因混合液,2~3ml试验量观察5分钟无异常,加诱导量,待麻醉效果确切,平面达到要求后开始手术,术中不用镇痛、镇静药,硬膜外腔也不用局麻药外的其他药物。术毕前0.5~1小时停止椎管内加药,任选一侧上臂套管针行三角肌皮下穿刺,接镇痛泵术后病人自控镇痛。S组配方:舒芬太尼100μg+利多卡因200mg——地塞米松10mg;F组配方:芬太尼1mg+利多卡因200mg+地塞米松10mg。两组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2ml/h持续泵入,追加给药1.5ml/次,锁时20min。分别观察术后4、8、20、48小时的镇痛镇静效果、药物追加按压次数和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舒芬太尼和芬太尼注射液均为湖北宜昌人福药业公司生产。

1.3 疗效评定方法及标准:镇痛效果评价采用VAS(模拟视觉评分法)评分:制一把标尺,以0~10为刻度,均匀标在尺上,0为无痛,10为剧烈疼痛,以每位患者自身感受为标准,在各个时间点分别测得数字化的疼痛程度。镇静评分:0分:清醒,能环顾四周;1分:嗜睡,与之交谈时能唤醒;2分:熟睡,轻叩其眉间能唤醒;3分:镇静,难以唤醒、反应迟钝。恶心评分:0分:无恶心;1分:运动时轻度恶心;2分:休息时轻度恶心;3分:休息时有剧烈恶心。呕吐评分:0分:无呕吐;1分:呕吐1~3次;2分:呕吐3~5次;3分:呕吐>6次。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属资料经检验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X2检验。

二、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及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观察的全过程中F组有2例病人出现左上臂皮下穿刺点麻木胀痛,换手重新穿刺后消失;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并发症。镇痛效果评分S组在各个时点上都低于F组,各时点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两组各有2例病人术后4小时内肌注哌替啶50mg、异丙嗪25mg强化止痛。自控按压次数为F组60次,S组106次,各时点次数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镇静和恶心、呕吐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舒芬太尼的价格略高于芬太尼,本研究中的镇痛治疗差价65.70元,其用量及占总费用比值(见表5)。

三、讨论

芬太尼与舒芬太尼都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芬太尼在临床应用多年,镇痛效果已得到公认。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N-4位取代衍生物,是选择性μ阿片受体激动药,亲脂性是芬太尼的2倍,更易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1],是芬太尼家族中镇痛作用最强的人工合成阿片药。用于术后镇痛已有不少报道,多数为硬膜外或静脉途经给药。其与芬太尼相同,静脉注射后3~5分钟内达到最大效果,特别是长时间持续输注后,排泄半衰期(160min)比芬太尼(240min)有明显优势。舒芬太尼由于镇痛强、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长期应用在体内无蓄积等特点,用在自控镇痛方面有突出的优点[2]。

两药等效剂量皮下镇痛比较情况如何?本观察发现皮下镇痛时,舒芬太尼取得了与其他给药途径(硬膜外、静脉)相同的,优于芬太尼的效果。两药4小时内各有2例病人肌内注射哌替啶和异丙嗪强化镇痛,可能是手术结束时未加用任何麻醉和镇痛药,两药最低有效血浆浓度分别是0.02ng/ml和0.2ng/ml,短时间内血药浓度尚未达到这一浓度所致。从两药的镇痛评分表可看出,4、8、20、48h的评分均值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药量的增加,两药的镇痛效果随之递增。

病人自控按压次数舒芬太尼多于芬太尼,但是各时点对比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配方中使用地塞米松目的是减少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副作用[3]。两组病人的镇静作用和恶心呕吐出现的情况看似有差异,但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嚴重并发症。

舒芬太尼50μg/ml/支,用药量100μg(两支);芬太尼0.1mg/2ml/支,用药量1mg(10支)。使用舒芬太尼较芬太尼更方便、快捷。

芬太尼的LD50(半数致死剂量)小鼠皮下注射62mg/kg,静脉注射11.2mg/kg,两者相差了5.54倍,其差异性显示皮下用药的安全性远大于静脉用药。皮下给药操作简便,病人带泵活动的不适感轻微,有利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长时间留管没有血行、硬膜外腔感染等风险。安全性和舒适性都优于其他给药途径。舒芬太尼安全域范围宽,大鼠最低麻醉的LD50/ED50(半数致死剂量/半数有效剂量)比值25211,远大于芬太尼的277和吗啡的69.5,更易于术后镇痛。

四、结论

舒芬太尼皮下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且有操作更简单,安全性、舒适性更好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4.

[2]余守章.新型阿片类药在病人自控镇痛中的应用.麻醉与监护论坛,2005,12:34~39.

治疗镇痛 篇7

1.1 资料

从2008年11月至2012年5月共160例心功能 (ASA) Ⅰ~Ⅱ级的胸腹部肿瘤术后患者, 平均年龄 (50±12) 岁;平均体质量 (58.85±10.50) kg,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80例。A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注射盐酸哌替啶稀释液镇痛, B组采取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针镇痛。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病程等方面差别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A组患者术后常规采用:镇痛泵: (生理盐水50m L+盐酸哌替啶针100mg) 注入50m L注射器, 置入微量泵, 连接微量泵延长管, 头皮针, 连接患者静脉留置针, 持续静脉给药, 起始剂量为2m L/h, 根据个体差异调节剂量为2~8m L/h, 用药24~72h, B组患者采用:在患者疼痛时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针镇痛。

1.3 观察指标与疼痛评定

对疼痛治疗间止痛效果的评估方法[1], 采用自我评估法, 又称为“可视模拟标尺法 (VAS) 。对疼痛治疗间不良反应的评估方法: (1) 恶心评分。0分无恶心, 1分休息时无恶心, 活动时有恶心感;2分休息时有间断的恶心感;3分休息时有持续的恶心感, 活动时有严重的恶心感。 (2) 呕吐评分, 0分无恶心;1分, 轻度恶心1~2次/d;2分, 中度恶心3~5次/d;3分, 重度恶心>6次/d。 (3) 呼吸困难的评分, 0分无呼吸困难, 1分信息时无呼吸困难。活动时有呼吸困难;2分休息时稍感呼吸困难;3分, 休息时感呼吸困难, 活动时呼吸困难加重。 (4) 排尿障碍评分, 0分, 无排尿障碍;1分, 有轻度排尿障碍。排尿时间延长;2分, 排尿障碍明显, 尿液呈点滴状排出;3分, 重度排尿障碍。尿液不能排出, 需要导尿。

1.4 统计学处理

所采用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表示,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2种疼痛治疗方法在疼痛治疗期间VAS评分, 以及在各组中所占的构成比, 2种疼痛治疗效果组间的VAS评分比较的构成相同 (P>0.05) 。每种疼痛治疗方法组内的VAS评分构成比不同 (P<0.05) 说明镇痛泵可以达到满意的疼痛治疗效果。见表1。统计学分析:经卡方检验χ2=9.608, P=0.018,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2种疼痛治疗方法在疼痛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评分表见表2。说明镇痛泵镇痛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肌内注射法。统计学分析:经卡方检验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护理体会

3.1 镇痛泵的优点

使用镇痛泵患者的VAS评分感觉疼痛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肌内注射组, 不良反应也明显低于肌内注射组。微量泵给药符合镇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原理, 能维持最低有效镇痛药浓度, 药效能及时迅速发挥, 有利于患者在任何时刻, 不同疼痛强度下获得最佳止痛效果, 基本解决了止痛药的个体差异[2], 减轻疼痛所致的不良反应。

3.2 术前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镇痛泵的优点。

3.3 生命特征监测

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镇痛泵护理的重点, 由于盐酸哌替啶属阿片类镇痛药, 过量可引起, 呼吸抑制, 降低心肌的应激性, 扩张外周血管引起血压下降, 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循环衰竭, 危机生命, 因此护士应该每小时监测生命特征, 评估患者呼吸情况, 精神状态, 皮肤, 口唇的颜色, 呼吸深度, 呼吸频率, 疼痛程度, 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直到镇痛泵使用结束。

3.4 确保镇痛泵给药途径畅通

应单独使用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匀速衡量进入人体内。微量泵延长管应保持一定的长度, 防止导管滑脱, 应妥善固定, 保持无菌。

3.5 局部穿刺部位的护理

深静脉处应每天换药, 导管用生理盐水3~5m L冲管q4h, 保持通畅, 若为浅静脉留置针每3d更换一次, 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外渗, 及时处理。

3.6 护士应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疼痛治疗效果, 调整用药量, 发现处理并发症, 使患者达到舒适安全状态, 促进肿瘤术后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罗爱伦.自控镇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31.

治疗镇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均为前臂压榨性损伤致截肢。女8例,男12例;年龄16~28岁,左侧截肢8例,右侧截肢10例,双前臂截肢2例。保留腕骨的3例,尺、桡骨中远端截肢17例。所有病例平均获得9个月以上随访。

1.2 方法

1.2.1 手术前处理

患者入院后询问病史,查体。确定无上肢以外复合损伤,用厚棉垫包扎伤口,夹板固定患肢,减少疼痛刺激,肌注度非合剂(度冷丁50 mg+非那根50 mg)。半小时内送手术室麻醉。待麻醉完全生效后,在患者完全无痛的状态下开始清创消毒。

1.2.2 手术中处理

寻找血管残端,充分游离周围软组织后再结扎止血,避免将细小的神经分支扎入缝线中。术中解剖神经残端时,不要钳夹神经束,固定外膜后避免过度牵拉,用2%利多卡因局部阻滞后,用快刀无张力下切断神经,使断面整齐,并使神经断端自然回缩到软组织丰厚的部位。将肌腱断端用1号线缝合固定于骨膜上。骨端用骨挫磨圆顿,用盐水反复冲洗创面,清除骨残渣及异物。无张力缝合伤口,修整残端为圆柱状,将创口留在掌或背侧。伤口留置引流条。

1.2.3 手术后处理

术后置静脉自主镇痛泵[1]72 h,残端用5层厚棉垫包扎,石膏托外固定。悬吊于床边架,距离床平面30 cm以上。48 h换药拔引流条,改用2层棉垫包扎。指导患者做患肢肌肉等长运动。12 d伤口拆线,局部蜡疗,摩擦法脱敏,主动屈伸肩肘关节。术后3周佩戴义肢功能锻炼。

1.3 手术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2](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估,线段长度为10 cm。

让患者的疼痛程度在线段上指出相应的点,观察记录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后第1、3、21天疼痛程度,治疗前评分均在包扎伤口后进行。治疗后评分均在下午完成当天治疗后进行,由同一医生评估。

1.4 3周后的疗效

治愈:疼痛消失或偶有痛感,睡眠、日常生活正常;显效:疼痛明显减轻,睡眠、日常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好转:仍有阵发性疼痛,但较以前减轻,睡眠、日常生活状况稍有改善;无效:疼痛过敏,幻肢痛,睡眠、日常生活状况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数+显效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5~18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 AS)进行疼痛评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疼痛是机体对损伤的生理反应,发生在整个创伤到愈合的全程。伤害性感受从创面通过周围神经、脊髓传递到前脑,并在不同水平受到调节,疼痛反应具有可塑性[3]。对创伤性截肢患者残端痛、幻肢痛的无痛化康复治疗也应起始于创伤初期,直到愈合完全。

阻止术后慢性疼痛,首先就是要阻断疼痛的发生,其次就是尽量减少脊髓背角的高敏感性,并努力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创伤性截肢患者,经检查无复合伤,可在进入手术室前安全的进行镇痛,这种充满人性化的处理方法称为超前镇痛[4],将伤害性刺激阻断于起始期。患者入院后由于搬运、体查产生的二次疼痛刺激将进一步增强致痛物质的产生。如在麻醉尚未完全生效时,开始清创,强烈的物理化学刺激使疼痛的记忆延迟到术后数月,甚至无法消退。在大脑皮层形成疼痛灶,出现幻肢痛、抑郁症状。疼痛的记忆和恐惧,使患者无法接受换药和功能锻炼产生的轻微刺激,出现痛觉过敏。处理骨残断时遗留在软组织内的骨粒,诱发异位骨化,产生贴骨瘢痕。残端神经瘤形成,神经纤维被无意中结扎,均可造成术后神经卡压痛。预防性的阻断术前,术中可能产生的疼痛刺激,采取术后镇痛、无痛换药,消除对疼痛的恐惧心理。用物理脱敏的方法治疗痛觉过敏,早期佩戴义肢进行功能训练,可以完全消除术后残肢痛、幻肢痛。

参考文献

[1]朱珂.手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09,2:207.

[2]杜冬萍.临床疼痛的评估.疼痛学杂志,1994,3:127-129.

[3]张天锡,印其章.疼痛机制与疼痛治疗.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 1:附1.

治疗镇痛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晚期癌症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0±6.9)岁;肝癌12例,肺癌9例,胃癌7例,食管癌3例,直肠癌术后复发8例,胰腺癌4例,乳腺癌2例,宫颈癌9例,卵巢癌4例,前列腺癌骨转移2例。所有患者疼痛程度均在中度以上。

1.2 方法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肌内注射吗啡(Ⅰ组)和皮下自控泵镇痛(PCSA)(Ⅱ组)。PCSA选取左或右上臂平整处,22G 10 cm静脉留置针,无菌操作埋置于皮下,连接上海博创电子镇痛泵,外用敷贴覆盖。镇痛液组成:吗啡40 mg+2%利多卡因20 ml+氟哌利多2.5 mg+0.9%氯化钠至100 ml。采用佳士比9300微量电子泵,负荷量为10 ml,背景剂量为每小时2 ml,自控量为2 ml,锁定时间为15 min。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后1、2、3、7、10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镇痛效果。0分为无痛,<3分为优,3~5分为良,>5分为差。统计患者48 h内吗啡的用量及对镇痛的满意度。观察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皮肤搔痒、幻觉等毒副作用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吗啡用量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副反应情况比较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Ⅰ组比较,#P<0.05,△P<0.01

注:与Ⅰ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晚期癌症疼痛为慢性疼痛,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对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刺激可引起患者的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如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对机体造成不良反应[4]。吗啡作为阿片受体的完全激动剂,是治疗癌痛的首选药物,其药理作用为激活存在于脑、嗅三角、扁桃核、尾状枝头部,以及脊髓的后角和后根等处的阿片受体,发挥镇痛效应[5,6]。反复大剂量应用吗啡,副作用随之增加,也容易成瘾。1992年卫生部推荐的三阶梯镇痛疗法,仍有10%~20%患者达不到满意的镇痛效果[2]。传统的肌内注射镇痛药物,是“按需给药”,从疼痛发作到给予镇痛药物常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患者需要在这段时间忍受疼痛。而且肌注镇痛药物血药浓度波动大,用药剂量难以掌握,维持镇痛时间的有限。

鉴于癌症疼痛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特点,镇痛治疗需要长期、连续的过程。癌痛止痛的目标是使患者在夜晚安静入睡不感到疼痛,在站立或活动时疼痛能耐受。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第1、2、3、7、10天,Ⅱ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Ⅰ组。PCSA采用小剂量持续给药镇痛,使血药浓度大致维持在使患者不痛的最低水平,即镇痛所需最低血药浓度,纠正了采用间断肌注止痛药血药浓度波动大的缺点,避免波峰和波谷现象。本研究中两组患者48 h吗啡用量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CSA可减少镇痛药物的给药剂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镇痛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同时,Ⅱ组患者自行控制,满足了患者对镇痛效果个体化的要求,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设定锁定时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对药物的滥用。PCSA既无硬膜外镇痛尿潴留、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之忧,又无静脉自控镇痛静脉炎、局部渗血、导管堵塞之虞[7]。而且微量泵体积小,便于携带,方便灵活,便于患者翻身、下床活动,可明显减少便秘、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PCSA是一种镇痛效果稳定持久、经济安全、操作简单、实用易行、易被患者接受的镇痛方法,在晚期癌症的治疗中受到患者极大欢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富强,胡丹,时飞,等.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J].中国癌症杂志,2008,18(11):854-856.

[2]程平瑞,黄政通,曹小龙,等.氯胺酮辅助静脉吗啡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12(2):165.

[3]宋晓阳.盐酸吗啡片治疗晚期癌痛79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48-49.

[4]朱涛,王焱林,刘菊英,等.皮下自控镇痛对皮质醇和内啡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2004,20(3):171-172.

[5]Devulder JE.Subcutaneous morphine is superior to intrathecal morphinefor pain control in a patient with hypernephroma[J].J Clin Anesth,1998,10(2):163-165.

[6]Kalso E,Smith L,McQuay HJ,et al.No pain,no gain:clinical excel-lence and scientific rigour-lessons learned from IA morphine[J].Pain,2002,98(3):269-275.

治疗镇痛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2月180例完成骨科手术后出现疼痛的患者, 其中男98例, 女82例;最小年龄为20岁, 最大年龄为88岁;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1组与A2组。A1组的90例患者, 采用塞来昔布+谷维素的方法进行治疗, A2组患者不采用镇痛方法, 关键时刻对其使用曲马多进行镇痛治疗。在准备进行手术之前, 将使用阿片类药物大于30d的患者进行排除, 将对相关抑制剂具有过敏史的患者进行排除。所有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都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5) 。

1.2 方法

A2组患者不采用任何方法加以镇痛治疗, 如果患者的疼痛感觉非常强烈, 可以服用曲马多加以治疗。A1组患者在准备对其进行手术的前50min左右, 采用塞来昔布进行治疗, 要求药物剂量为200mg, 每天服用1次或者2次。在此基础上配合使用谷维素进行治疗, 要求药物剂量为20mg, 3次/d。所有患者在入选之后, 要求责任医师、护理人员、患者自身以及患者家属全部参与进来, 医疗人员与护理人员在患者就诊的过程中以及对其治疗的过程中, 要做好围手术期的宣教工作。主要对患者宣教有关疼痛知识, 使患者能够详细了解疼痛的具体机制以及对其进行无痛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使患者能够自主对疼痛进行认真地评估与相关处理。开始进行手术后, 需要准备好完成手术后的随访工作, 一直到完成手术后的第3天。详细记录患者镇痛剂使用的剂量、使用的时间、使用的类型以及患者产生疼痛的程度。在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估的过程中主要应用VAS评分法[3]:首先在纸上画一条横线, 要求长度为10cm, 在横线的一端为0, 代表没有产生疼痛 (无痛) , 在横线剩下的一端为10, 代表产生剧烈的疼痛 (剧痛) , 中间的范围表示程度有所不同的疼痛。之后让患者凭借自我感受在横线上标注一个记号, 代表疼痛的程度。如果患者最后的VAS评分程度超过6分, 可使用曲马多对患者进行镇痛, 使用剂量为10mg, 要求肌内注射[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的6h、12h、25h、49h、73h这些时点VAS的评分情况、曲马多的使用情况, 观察用药之后有无出现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利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利用t检验表示两组之间数据比较的情况;利用率有效表示计数资料, 利用卡方表示两组之间数据比较的情况, 以P>0.05为不存在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VAS评分的情况以及曲马多使用的剂量

A1组患者非常配合治疗, 在准备进行手术之前全部服用药物, 并且全部配合问卷调查, 没有出现有过敏反应的情况。A1组患者在不同时点VAS评分的情况以及曲马多的使用剂量显著低于A2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同A2组患者进行比较, *P<0.05。

2.2 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用药之后均出现了胃肠道不适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组间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术后镇痛在医院骨科手术中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以往使用的药物主要有氧可酮、氢可酮等。但是使用上述药物加以镇痛患者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 比如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塞来昔布能够有效抑制患者外周以及中枢COX-2的表达, 针对痛觉超敏也能够进行有效抑制, 最终能够充分起到双重镇痛的作用。在对患者准备进行手术的前30min对其采用剂量为400mg的塞来昔布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在完成手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

针对骨科手术的患者采用塞来昔布+谷维素进行有效止痛与抗焦虑起到了显著的疗效, 可以成功降低患者鸦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 在用药之后即使出现了不良反应症状也较为轻微[5], 经过对症治疗后均能够痊愈, 不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任何影响, 临床上具有显著的应用意义[6]。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完成骨科手术后产生疼痛的患者, 对其采用镇痛联合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效果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2月完成骨科手术后出现疼痛的患者180例, 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A1组与A2组。对于A1组的90例患者, 在手术之前的50min左右采用塞来昔布联合谷维素进行治疗, 从手术当天到对完成手术后的3d, 利用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 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A2组患者不采用任何方法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效果。结果:A1组患者完成治疗后, VAS评分情况以及患者在完成手术后使用的曲马多剂量, 显著少于A2组患者 (P<0.05)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 都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症状, 没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在准备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的50min左右, 采用塞来昔布配合谷维素对其进行治疗, 成功降低了患者在完成骨折手术后产生的疼痛感, 并且也能够有效将鸦片类药物具体的使用剂量进行降低。

关键词:塞来昔布,谷维素,疼痛,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凌晓芳, 倪穗琴.氨酚曲马多片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8 (15) :155-159.

[2]袁宝珠.护理干预影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学术版, 2008, 11 (20) :199-205.

[3]Zhang H, Zhou F, Li C, et al.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nalgesic property of intrathecal dexmedetomidine and its neurotoxicity evaluation:an in vivo and in vitro experimental study[J].PloS One, 2013, 8 (2) :1426-1427.

[4]曹学伟, 路嵘, 万朝军, 等.抗焦虑治疗对减轻骨科术后疼痛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22) :3511-3512.

[5]周敦, 姚存锁, 董红华, 等.镇痛与抗焦虑药物联用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4) :59.

上一篇:红景天胶囊下一篇:再加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