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参与

2024-07-20

儿童参与(精选十篇)

儿童参与 篇1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研究表明, 集中力是人类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不仅是在学习的时候, 即使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我们也需要集中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吸引目光的东西愈来愈多, 尤其是儿童, 患有集中力障碍的人数都在急剧增加。其中, “多动”的儿童愈来愈多, 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

我在教学中也发现, 总是有那么几个学生课堂上不能坐正, 一会儿叩桌子, 一会儿转向旁边的同学, 一会儿悄悄地做各种小动作, 咬铅笔、吮手指、切橡皮等。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时, 也只是自己玩游戏, 并没有运用英语与同伴进行交际, 只是独自地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就阻碍了他们的学习, 不利于他们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我把这类学生定义为“多动儿童”。他们便成为我关注的目标, 探索帮助这类“多动儿童”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途径便成为我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多动儿童”问题的提出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俗称,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 与同龄儿童相比, 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特征。本文中的“多动儿童”是指那些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集中持续的时间短、活动过度的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发现, 这类学生无论处于何种场合, 都不受外界规矩的限制, 即便是在严肃、安静的场合也显得活动过多, 甚至会影响别的学生学习。

二、“多动儿童”不愿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因分析

1. 缺乏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 英语口语水平要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得到提高。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希望自己和课文中的孩子一样处于一个宽松、活泼、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 利用游戏、歌曲、猜谜、对话等活动交流自己的情感, 施展自己的表演欲望以及语言能力, 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获得成就感。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 他们很少或几乎没有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 口语练习也局限于书本上机械的操练, 没有良好的语言训练空间, 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随之抵触这种课堂。

2.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只有15%的学生注意力能跟随教师去思考学习, 55%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困难, 还有30%的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羞于说英语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喜爱说英语的, 也愿意参与英语课堂活动, 但是有50%的学生因为害怕出错, 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尤其是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 怕语音语调不标准, 缺乏自信而不敢开口说, 怕出错被老师批评, 怕同学笑话, 不愿意与人交流, 学习上缺乏自信心, 学习无主动性, 慢慢地就成了哑巴英语, 因此很难获得学习上的一种成就感,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交流

学生喜欢得到教师的关注, 尤其是这类特殊的“多动儿童”更需要教师的关爱。这类学生因为爱动, 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自信心随之缺乏, 继而引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如果不及时疏导, 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倾听、沟通、谈话等技巧与学生达成共识,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三、“多动儿童”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途径

1. 教学设计提升“多动儿童”参与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始终遵循语言教学规律, 在课堂上应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目标, 形成和发展“多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并内化成其自身的技能。

在5A Unit 2的教学中, 我以“多动儿童”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喜爱新奇事物的特性, 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任意提取拖动、增大或缩小、隐藏或显现、书写涂改、聚光灯、幕布、遮盖等功能的使用, 以及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的呈现, 为“多动儿童”提供了一所“new house”以及非常丰富的感性材料。一方面, 有利于“多动儿童”直观地感知本课新授单词和句型, 有效突破重点、难点。另一方面, 有利于激活“多动儿童”的思维, 提升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以案例研究增强“多动儿童”参与的信心

在成长的过程中, 这类“多动”的儿童总会成为教师的“宠儿”。也正是因为这样, 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的发生着变化。作为教师, 我们除了关注儿童的学业成绩, 更要关注儿童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儿童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 其实都源自内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走近“多动儿童”, 我开始进行案例研究。

在案例中, 我采用了代币制, 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 矫正不良行为, 将他的不良行为表现列成表格, 如上课打扰别人、自己轻声唱歌、抠桌子等, 如果每天能减少一项行为便可得到1张小奖状, 5张小奖状可换一个小礼物或者帮助他实现一个小愿望。当他达到简单的要求后就开始设计更高的要求, 儿童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此外, 我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 关注儿童的细微变化, 用自己的真心赢取儿童对我的信心, 让儿童从心理上接受我, 接受英语这门课, 进而才会用心去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3. 课堂实例再现“多动儿童”参与的本色

(1) 营造氛围, 让儿童少动。在研究中我发现这类学生思维敏捷, 只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需要教师的督促、同学的提醒。课前用歌曲营造轻松的氛围, 让学生随着轻快的旋律进入课堂。再利用“T:One, two, three.Ss:Three, two, one.T:Are you ready?”等警示语提醒他们要减少活动, 回归课堂。

(2) 增强信心, 让儿童多动。利用“猜谜语”“chant”等形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对儿童来说能激起兴趣, 简单的谜语、chant能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愿意主动参与, 从而去获取这种成功的满足感。在学习过程中, 适时地给予评价 (用“Good!”“Well done!”等激励性的评语或者给出小奖品) , 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同样使用代币奖励制, 只要“多动”的儿童能够认真听讲、减少多余活动或者回答出问题我便奖励1张贴纸, 集满5张贴纸便可以和我换取一张“表扬信”, 利用正强化的方法, 使“多动儿童”减少多余活动, 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3) 搭建平台, 让儿童真动。“多动”的儿童注意力往往是分散的, 无论对哪一件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基于“多动儿童”爱展示的特点, 针对知识结构, 为儿童搭建平台。例如设计小记者采访和汇报活动, 在游戏中体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儿童在小组活动采访过程中, 可以减少学习新知识的压力, 加深彼此的了解, 团体参加, 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 教师要走近儿童, 关注他们的语言分工的时效性, 让每个儿童都有事可做, 真正的“动”起来。

(4) 创设情境, 让儿童心动。英语学习不仅是“听”“说”“读”的训练, 而且还有“书写”能力的培养。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 创设情境, 例如设计书信环节, 呈现教师的周末活动的信件, 让儿童的心跟着教师的周末活动“动”起来, 给教师回信。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能够更好地体会并运用语言,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儿童参与 篇2

六月的风儿和谐温暖,六月的天空色彩缤纷。“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为了给全体业主孩子们送上节日的祝福,惠润物业计划于2010年5月30日举办“庆六

一、迎亚运”小型社区文化活动。以此弘扬全民健身精神,促进社区和谐文明,同时增进业主间的沟通与情感,营造和睦的社区文化。

届时将有轻松的少儿游戏与精美的小礼物等待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欢迎国贸新天地的小业主们和家长积极参加。

一、活动内容:

1、轻松的少儿游戏;

2、主办单位向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发送节日礼物。

二、活动时间:2010年5月30月上午8时45分至11时30分;

三、活动地点:国贸新天地五层空中花园;

四、参与范围:国贸新天地全体半岁至10岁以下小业主均可报名参加。

五、报名地点:国贸新天地物业管理处,报名截止时间5月28日,因礼物数量有限,此次活动只计划接待100名儿童报名,一户只能接受一名儿童报名。报名咨询电话:2609171 温馨提示:

1、参加活动人员请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在指定位置参加游戏;

2、业主子女请穿着休闲运动服装,按时到场参加活动;

浅谈我国儿童参与的现状 篇3

【关键词】儿童参与 儿童权利 保护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2-01

1989年11月20日,随着《儿童权利公约》的提出,儿童权利在世界范围内终于有了国际性的法律约束。1990年,中国成为第105个签约国,《儿童权利公约》在1992年正式对中国生效,这是继《未成年人保护法后》又一部针对儿童保护和儿童权利的法律,也意味着中国在儿童权利的议题上正式与国际接轨。在我国,儿童也被称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与成年人同等权利的权利主体。

儿童参与权 (child participation) 是《儿童权利公约》里提出的“儿童四大权利”之一,这四大权利分别是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和参与权。儿童参与权指儿童参与到家庭、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其中包括鼓励和赋权儿童,让他们的建议和声音被成人所听取和接受,不再是被成人操控的附属品。Roger Hart在1992年的文章“儿童参与——从象征主义到公民身份”(childrens participation: from tokenism to citizenship)中首次提出了儿童参与的“八大阶梯”,以这八个维度去衡量儿童在参与公共事务和活动之时的参与程度。从第一阶梯的“儿童被操控”到第八阶梯“儿童提出事项并以主体身份邀请成人一起讨论并作出决定”前三个阶梯被定义为“非参与”,也就是说儿童参与这样的活动是象征性的,是没有意义的;而后五个阶梯被定义为“参与”。随着梯度的增高,儿童参与的程度也逐渐提高,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活动进程和决策。

一、中国儿童参与现状

在中国,传统的“父父子子”的儿童观根深蒂固地植入人们的心里,认为儿童生来就是家庭的附属品,应该听从长辈和家庭的安排。即使当代儿童话语权和权利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范围其实也仅限于城市地区的儿童而已,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儿童仍要承担起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家务活和农活。缺少福利保障和必要的社会权利教育,自然对“话语权”不甚了解。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儿童参与社会教育的程度很低,而且城乡之间的差距过大,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难以从制度上对儿童参与权提供有力保障。社会上虽然不乏为儿童举行的活动,如国际六一儿童节,但主题都以宣传童真与快乐为主,少有宣传儿童权利的活动举行。

二、提高儿童参与度的意义

1.表达自己,了解自己的价值和权利

“自我价值”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通识教育里提及的概念,而让儿童从小了解自我价值是让他们懂得表达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有能力捍卫个人尊严和幸福的。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传统的儿童观仍然占主导地位,仍然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应该“听话”;甚至有很多家长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自我价值”,只要以后能赚钱就可以了,但这样的忽视无疑为以后的儿童人身安全留下隐患。

有研究指出,这样陈腐的教育观念如果不及早改变的话,对儿童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例如这样的观念会直接侵犯了儿童的权利,并让他们身心受到摧残,束缚成长。

2.保护自己

现在的新闻不乏儿童长期被性侵或虐待但是过了很久才被偶然发现的事情发生,如果及早发现,也许孩子会避免遭到更严重的伤害,但是为什么孩子们没有主动告诉父母或者警察?而且学生集体沉默、惧怕的事件并不孤立存在。如果孩子们从小了解自己的价值和权利,便能勇敢地拒绝这些伤害到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惧怕权威,做一个“乖孩子”。

3.青少年犯罪预防

儿童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保护他们免受伤害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成年人主导下的儿童常常是被动的,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关颖在一篇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中说到,预防犯罪不仅是要帮助未成年人维权,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增权”,也就是通过提高儿童参与度,重视儿童提出的有关于他们自己的事项,鼓励儿童“自我运作、自主发展、自我治理”,达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儿童参与这个概念在我国只被社会学家、人文学者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但推动儿童积极参与到文化、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有效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权利,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9月,联合国

[2]包运成,论我国社会教育中的儿童参与权法律保障,《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4年9月

受教育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初探 篇4

关键词:儿童,教育研究,价值

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以这一阶段的受教育主体儿童作为教育研究者的教育研究确是鲜有所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诚然, 儿童对教育的研究领域必然是与其自身认识、建构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

一、儿童依受教育经历研究的具体教育问题

( 一) 教师教学环节

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 儿童内心对教师的期望。儿童接触到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术、历史, 物理等, 囊括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知识, 当然其中包含小学和中学课程的一个划分, 是针对儿童身心发展不同阶段设置, 儿童即是通过这些课程接受知识内化伴随其身心不断成长。儿童清楚自己必然要随着对这些既有课程学习的步伐走下去, 但是由于每个儿童的天性以及自身活动的差异性, 自身不断显现的兴趣和需要也各有不同, 进而儿童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不同的期许, 诚然这种期许也正是儿童对教育研究的一个着眼点。越来越多儿童的个性差异, 表现出对既有课程不同偏好, 以及不止仅对既有课程学习的兴趣, 还会引发对不同程度知识的渴求, 这很大程度上也是跟教师教学相关联的。那么, 儿童依据自身受教经历可能会认为教师教学应能够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切实和学生有效沟通, 充分认识、了解学生, 能和学生亲切相处, 并能够在真正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授课内容以学生易于乐于接受、最佳的方式传授, 并不仅局限于既设课程, 针对学生对不同知识渴求的偏好, 教师都应有能力驾驭, 教学应能跟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呼应, 唤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共鸣, 进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 二) 儿童学习环节

学校、班集体发挥应有角色, 提供良好环境。儿童学习并成长于学校, 处于一个学生群体之中, 拥有一个班集体, 儿童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经历认为, 教育工作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不同的意向以及学生状况的差异性, 纯粹是为了学生自身想要发展的方向切实有效的服务, 学生渴望学校应该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有处于学校学习自身安全等受保护的需求。当然, 儿童在学习过程当中会感受到枯燥乏味, 以及学习的乐趣不敌玩耍的乐趣大, 故而儿童会认为致力于教育, 应该使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性, 同学们之间有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及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渴望被认可, 应该能够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老师应能为学生学习渴望达到的程度发挥很好的作用, 学生归属于一个班集体, 这个班集体应该在班主任以及各位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团结一致, 温暖和谐。

二、儿童参与教育研究的价值

( 一) 儿童角色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有利转换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 教师应该变成小孩子, 他说: “你若变成小孩子, 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 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你立刻觉得和小孩一般儿大, 一块儿玩, 一处儿做工, 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同理, 虽然儿童不会觉得和教育研究者一般儿大, 但是他们能更多地理解教师教育教学现象及教育活动等, 并能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去。儿童参与教育研究, 不仅能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对教育目的、教育现象、教学活动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而且让他们身为儿童群体中的成员, 能切实感受不同儿童的真实状况及差异性, 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学的是什么, 进而根据自己以及其他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来选择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

( 二) 有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我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强调“顺从”“服从”儒家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人的批判思维较不发达, 批判性思维不是对所有事情都否定, 而是换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让儿童参与教育研究, 正是以这种“换位”的方式让儿童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客观地看待其受教育的过程, 并对其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这非常有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的重要支撑, 儿童参与教育研究, 可以创造出除去以往教师以成人对儿童的理解基础上设计的教材、安排的教学活动等而符合儿童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逐渐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 从而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 三) 做自己的主人, 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的尊重

一直以来, 教育者在呵护对待儿童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对待儿童的不正确观点, 认为儿童自身的思想、社会性尚未形成完善, 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其进行干预, 实际上儿童渴望教育应遵循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 渴望用适合的而非成人的逻辑去分析、欣赏他们的行为, 渴望用宽容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发展。通常, 教育专家或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 往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感受不了解, 对学生认知结构, 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测定和评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那么, 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后, 参考其研究成果做一些教学或课程的变化, 则能让儿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 四) 引发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类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教育不断地改革也是为了使学生幸福, 儿童参与教育研究, 可以使儿童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设置合理性的一面, 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以较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所受的教育, 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原因, 而其研究成果也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从而有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还可以切实反映出儿童对现在教育的一些看法及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和倾向, 儿童在教育过程当中内心真实的声音就能被听到, 这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启示, 使其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 对其教育工作的创新、实效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尽可能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总之, 尽管儿童不能形成太多关乎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观点, 但其受教育过程当中对教育的感受和认识颇丰, 并且因其自身受教育经历各有不同, 参与教育研究必然各有想法, 各有侧重, 这种做法对儿童自身、对教育事业、对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小桃.论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的责任——从孩子的心声看儿童教育理念的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1) .

儿童参与 篇5

【关键词】儿童; 画展;艺术校园;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谁是校园的主人呢?从学校发展层面考虑,主导权在校长,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风建设。从教学质量层面考虑,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水平。但从学生终身发展层面考虑,小学阶段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决定了儿童终身有质量发展的宽度和长度。现在的班级管理中,已经重视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但在校园的整体规划和纪律设置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服从、接受、适应,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和话语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否合理?应该说,小学阶段儿童的规划能力的确没有发展到可以自主从事系统设计的水平。但是儿童的规划设计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力,搭建适应的平台,是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的。从促进儿童现阶段及终身幸福发展的目标出发,在小学阶段,适合儿童发展的校园规划主要侧重于运用艺术手段进行校园环境的创设和优化。如儿童绘画作品展示、立体造型陈设、背景音乐播放、提示标语设计、园林种植设计等方面。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多形式的儿童画展构建校园艺术环境。

二、拓宽表现途径,丰富画展内容

画展即绘画展览会。在学校中,所有的儿童绘画展示,都可以称为儿童画展。现在学校画展基本是延续每名孩子在纸上画一幅画再由老师挑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展示的模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老师便于管理,儿童便于操作,缺点是限制了儿童创作。7到12岁儿童处在图式期和写实倾向期阶段,此年龄心理将绘画当做游戏,正在由丰富的想象画向观察描摹现实生活过渡时期,如果老师一味的限制方法,要求写实,很容易在这个转型期折断儿童绘画兴趣。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抒情表意自主发挥,为了拓宽画展途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墙面画展,培养构图和用色的感觉

儿童接受并掌握构图和配色的知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用说教的方法介绍只能让儿童死记硬背知识,而自主尝试体验才能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表现能力。学校墙壁1.2米以下贴了光面瓷砖,可以反复涂抹擦拭。孩子用水粉笔蘸颜料在长长的瓷砖墙上任意挥洒作画,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还掌握了调试水粉浓淡的方法。通过近看和远观的比较,发现画面构图中应该突出主要物体,也就是孩子们说的:“画大一些。”色彩方面,“主角”和周围的颜色区别要明显,自己才能一眼看到“主角”。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儿童不断的自觉调整,探索绘画表达的技巧。

(二)材质丰富的材料作画纸,培养敏锐的感觉

每种平面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质感,泡沫纸柔软,水粉纸的厚重质感,砂纸粗糙,布的晕染效果,各种瓶子表面,贝壳、石头、网状包装纸、瓦楞纸、木材、水泥地面的不同手感和肌理等等。多数儿童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体验之前,没有细腻主动地体验。三年级有一个阶段,我发现学生有点偷懒,构图完成后不想涂色。分析了一下,可能是觉得涂色太费时间又费力气的缘故。后一次美术课上,我没有使用作业本里配送的作业纸,而是把家里装潢剩下的砂纸发给大家。孩子看着灰不溜秋的砂纸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我让孩子们用手摸一摸砂纸,说说是什么感觉。再用油画棒在上面轻轻划一下,说说有什么感觉。在他们互相讨论交流经验后,再画的砂纸画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构图都达到了他们自己很满意的水平。还有泡沫纸版画,孩子们初次接触时的惊喜、沉醉,让我看到他们的眼前又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有的孩子后来还发明了用橡皮刻印章、用面团做藏书票等等,让我感叹给孩子一个种子,他真的可以举一反三长成一片花园。

(三)自主规划画展,二次提升设计能力

作者完成作品后,有被认可的需要,这是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之一。作为给孩子欣赏的儿童作品,当然以儿童评价为标准。从三年级开始,多数学生对儿童画表现的天真、幼稚并不喜欢,更羡慕大孩子和成人的绘画。这阶段开始,老师要多与儿童交流关于构图、色彩、主题思想等表现元素的想法,欣赏类似儿童表现手法的大师作品,如亨德瓦赛的《韦雷德里克斯的农场》等等。举办画展时,将幼儿和大师作品都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包装。学生在精心包装作品时,端详颜色,比量大小,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在准备画展的整个过程中。

为了更大的发挥画展的效益,笔者在组织儿童画展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即时展示。每班都开辟了一片绘画作品展示区,位置就是瓷砖墙上方的墙壁,学生随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悬挂或张贴在此,要求他们将整面墙当成一幅大画安排自己作品的位置,还可以随时在瓷砖墙上绘画作品,组合为班级艺术走廊。

二是自主包装。学生要使用画框等包装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包装可谓千奇百怪、花样繁多,有的将妈妈的化妆瓶包装盒拿来做画框,有的用鞋盒,有的用芭蕉扇,有的用蒸笼,有的用旧台历……是美还是丑,老师不做评价,让孩子们自己评价、互相评价。

三是定期宣传。每班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面向全校的画展,开画展前要大力宣传,参观画展的同学越多越成功。为此,特地学习了宣传画设计要领,欣赏优秀作品。为了宣传自己的画展,每班学生都会绞尽脑汁考虑怎样吸引眼球,几乎每班都会张贴宣传海报,有的附上班级方位图,有的写上作者介绍和作品简介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应用于生活实际需要的设计练习,有效地提升了儿童的设计规划能力。

儿童参与 篇6

1 以学生日常生活知识积累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例如,讲小儿喂养与膳食一节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1)6个月的婴儿应怎样添加辅食?(2)怎样为母亲做好哺乳技术指导?要求学生先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回答,然后自学,验证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教师起指导作用,对回答错误的加以修正,对回答欠完整的加以补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这样一个反复学习、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使其主动学习。

2 以病例创设问题情境

病例必须覆盖本课教学内容,应具有实用、科学的特点,且病例要真实、典型。例如,讲小儿各系统疾病及护理时,利用多媒体展现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要求学生分析病例,写出护理诊断与措施,并书写护理病历。通过讨论和学习病例,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书写能力,学会查阅和利用资料,并培养其自学能力。

3 以开展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讲小儿体格发育及评价一节前,组织学生复习各年龄段小儿体格发育的常用指标及小儿动作、语言和能力发育的知识,到幼儿园测量小儿的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腹围、皮下脂肪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很快熟知小儿体格生长、感觉、运动功能、语言的发展及心理特征。通过感性认知—自学—讨论—推理分析—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4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

问题情境创设后,可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开展“小组讨论竞赛”“当小老师”等活动,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小组学习主体的互动、互补作用。在小组讨论时,以学生为主体,尽量使每位学生均有主持讨论的机会。学生在讨论前主动查阅教科书及参考资料,讨论时就可积极发言,并能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讨论重点,并使学生逐步具备临床多向思维及推理能力,必要时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避免单纯小组讨论时忽视基础理论或缺乏系统性的缺点。另外,还可采用创优争先的方法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其在互相帮助、互相检查和鼓励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

5 实施参与式教学的效果

5.1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师生能够互相交流,情感融洽,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

5.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增强

参与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自学、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会学、善学、乐学。

5.3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到做、由做到创,积极思考,讨论重点,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5.4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参与式教学提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个体与群体的合作,并鼓励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式教学的开展,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开朗,学生间关系更融洽,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在儿童护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并实施参与式教学,角度要新颖,目标要明确,难度要适宜,格局要开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儿童参与 篇7

近年来, 国内掀起了打拐狂潮, 数千名被拐儿童获救, 一个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打拐战役中的重要堡垒。该微博是由于建嵘教授创办, 为解救乞讨儿童提供一个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 截止到2011年12月3日, 该微博已拥有超过21万个粉丝, 微博数达6000多条, 其中大部分为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的照片。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中, 网友积极参与进来, 关注身边的乞讨儿童, 积极转发关于乞讨儿童的照片, 并且呼吁政府部门关注乞讨儿童, 成为推动解救乞讨儿童事件的中流砥柱。该微博成为社会力量的聚合点, 成为公众参与的重要平台。

1 社会技术的发展使微博引发公众参与成为面临的巨大机遇

1.1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更加便捷

当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互联网、微博、ipad等广泛普及, 成为“流媒体”广泛的发展平台, 使得信息实现了实时传播, 并且以几何速度放射式到达受众群, 大大提高了传播的速度, 改善了传播的效果。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传统“官方信息源控制着新闻”的现象在一点点被改变。与传统媒体相比,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每个网络终端的个体可以分享信息, 信息传播的方式由官方转到民间, 大众获得信息方式更加便捷, 成本更加低廉,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网络媒体获取信息。

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2011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 报告显示, 网民年龄趋于成熟, 30岁以上的用户达41.9%, 其中学生占29.9%, 这表明, 互联网用户对于网络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使用能力, 对信息有较强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而且已经拥有独立的社会关系群体。

由此可见, 网络影像传播需要面对不同阶层, 不同社会背景, 不同知识水平和不同经验的受众, 具有巨大的市场, 这使得网络微博较之传统媒体对于照片的传播者来说更有吸引力, 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随手拍着解救乞讨儿童”微博目前拥有粉丝21万余人, 这意味着照片在微博上发布之后, 就会受到21万人的关注, 而且这些人都是对通过微博解救乞讨儿童持积极态度的受众群, 他们会积极关心解救的事件, 并且对微博上的照片进行转载, 这样, 照片经过粉丝的二次传播, 便到达“粉丝”的“粉丝”中, 如此看来, 影像在微博中拥有巨大的传播空间, 达到了“广而告之”的呼吁效果。

1.2 当今社会现状为网民提供了动机

在日常生活中, 几乎人人都会在公共场所看到乞讨人的身影, 或年事已高, 或身体残疾。现在出现了许多儿童参与到乞讨的行列中, 他们有的被大人领着, 有的独自乞讨, 他们在应该受呵护的年龄上街上街乞讨, 风餐露宿。在“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成立以来, 众多观察生活中的乞讨儿童, 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样貌, 通过微博中关注与“@”的方法和于建嵘教授取得联系, 使“微博打拐”这项公益事业没有像其他网络热点事件一样一阵狂热之后销声匿迹, 仍然在为乞讨儿童寻找亲人, 呼吁大家解救乞讨儿童。

1.3 受众在参与过程中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根据马斯洛提出人需要的5个层次,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还有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网民在网络中可以交换意见, 联络感情, 关注时事, 发表看法。天真无邪的儿童被拐骗为乞讨儿成为人贩子的赚钱工具, 这种违背道德和法律甚至令人发指的行为激起了网民心中愤怒。网民的社会正义感被这个事件触发, 他们的行为受到人们的尊重, 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满足了心理需要。

2 影像本身具有独特的传播效果, 使得影像在互联网传播中, 具有独到的优势

新闻影像总是以它深刻的内涵思想和明晰而又简单的外在形式吸引这受众, 它可以从破各种语言、文字以及专业知识所设置的最爱,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成为不可阻挡的主力军。”[1]

首先, 从影像特点考虑, 影像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 即影像是信息的符号。影像较之文字更具真实感, 更加客观, 同时更加引人入胜, 容易理解和接受。影像更具观赏性, 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眼球, 并且通过色彩因素影像受众的情绪和情感, 容易和画面产生共鸣。因此, 为了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者更加倾向于使用图片。在“随手拍照片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中, 网友无需过多描述乞讨儿童的长相, 只需把儿童照片放到网上, 便可以十分直观地展现乞讨儿童的体貌特征, 让儿童的父母亲人很容易判断。

其次, “影像作为一种可以深度描述日常生活的再现形态, 影像为我们接近事实提供了途径。”[2]从“宜黄强拆事件”, 到“微博打拐”, 这些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反映出显示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能够引起网民的广泛共鸣。网络媒体为公众关注提供了一个快速直接的方法。

最后, 将影像通过微博进行传播在对于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乞讨地点很不固定, 人员流动十分频繁, 因此, 影像将所看到的景象记录下来, 及时传播到互联网上去, 可以确切反映乞讨儿童的地点和状况, 缩短了乞讨儿童乞讨地点变化和传播到受众之间所用的时间差。因此, 影像的生动性和及时性在解救乞讨儿童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

3 对于如何解救被拐儿童的思考

网民对于事件的推动在解决乞讨儿童事件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网友的眼睛直击社会现实问题, 将乞讨儿童的生存状况再现出来, 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照片在微博中的流行引发了大量的围观, 但是, 这种网络围观只能起到引起注意的作用, 对于真正解决乞讨儿童问题, 还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等国家力量。面对这种情况, 网友可以呼吁慈善机构, 或成立基金, 对于乞讨儿童进行解救, 并且为他们寻找一个安定的处所加以收养。

国家应该对拐卖儿童的案件进行严加处理, 防止有儿童拐骗。在国家出台法律之前, 网民应该继续关注乞讨儿童的生存问题, 防止被拐儿童上街乞讨, 网民的关注是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社会力量。舆论监督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单个公民无法与政府或者社会强势群体向抗衡, 便自发地成为消息源, 通过传播信息对于国家权力机构进行监督, 并且自发组成团体, 对于妨碍当事人利益并且有悖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斗争。

参考文献

[1]刘洪.关于图像传播的思考.理论界, 2006 (4) .

儿童参与 篇8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是由原青岛市儿童医院、青岛市妇产医院、青岛市妇幼保健所组建而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国家三级甲等标准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1000床大型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本案项目基地为不规则形,位于青岛市北区福州北路以东,辽阳西路以南,面向西北坡地,规划用地面积约68000平方米。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到北落差近23米。基地内东北侧有一水库。

2 景观设计理念

现代医院,因功能需要,通常都是较为庞杂的建筑群,会令来访者感到困扰。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比较紧张。繁忙的医护人员也要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因此,现代医院景观设计要考虑的是,在满足交通到达、空间分隔等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为医院的两大主要使用人群——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优美的视觉效果,营造轻松、宁静的室外环境氛围,舒缓压力,鼓励积极情绪。

2.1 景观分区

本项目根据功能、地形,有意识创造了一系列设计语言有所不同的景区,景观特征明显,便于记忆、识别,从建筑内部不同区域看出去的风景也是独特的,将方便使用者在大型且复杂的医院区域辨明方位。

2.2 地形处理

充分利用基地现有高差较大地形,便不利因素为有利,创造起伏变化的效果。景观尽量采用自然草坡,有些部位必须设置挡土墙,这也给垂直景观提供展示的舞台。当前,垂直景观日趋重要,在拥挤的城市很好的改善了环境。绿墙技术、精选攀爬,悬垂植物,辅以自动灌溉控制及攀爬网等一系列技术支持,以起到理想的景观和生态效果。

利用基地现有水库,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湖区。湖区南北两端设亲水平台,考虑儿童安全,靠岸边为浅水区,以避免意外。湖底以缓坡向湖心方向逐渐加深。

2.3 种植设计

在医院的围墙周边分别布置了由乔木、灌木和绿篱组成的隔离带,防止来自街道的烟尘和噪音污染。在建筑的前庭多处设置了模纹绿篱,营造出清洁整齐的绿化氛围。建筑周围的绿地以美化及装饰为主,并疏植一些大乔木,其下设置座椅,供患者休息赏景或者日光浴,使患者振奋精神、提高药物疗效。大树的位置远离建筑5米以外,避免影响室内日照和采光。

本设计选择了具有杀菌作用且具有优美树形、抗性强的合欢、杜仲、樱花作为行道树,在其他绿化树种选择上以常绿树为主,大量应用雪松、银杏、水杉、石楠、丁香、红叶李等具有杀菌作用且抗性较强的树种,避免选用有毒液、毒刺、飞絮或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

2.4 室内景观

室内景观与建筑设计结合,引入植物和阳光,将营造出最现代生态型医院的舒适环境。室内景观带来的好处是:滞留微尘、释放氧气、使医院人群拥挤的大厅空气干净、清新;生长的植物比人工制造的植物颜色更自然生动,合适的温度更可达到四季常青、鲜花常开、与室外景观呼应;缓解患者急躁情绪,将被动等待的空间也成为欣赏植物的愉悦空间。

对于本项目的室内景观设计,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区域选用不同植载主题,迥异的植物形态,与医院分区标识一起帮助使用者辨明方向。儿科门诊大厅、妇产门诊大厅、住院大厅都是设置集中室内景观的合适位置。尤其是建筑设计中中庭采光顶的设计,为各大厅带来充足光线,非常有利室内植物健康生长。为达到植物生长最佳效果及种类多样化,可设置室内花坛。较小空间及狭长空间则可使用盆栽植物,综合考虑植物类型、形态,及种植容器,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配合,可以带来良好视觉效果,同时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移动位置。

2.5 灯光效果

所有交通区域在夜晚都有充足的光线以满足需求、主广场上具有现代感的灯柱与建筑相映生辉。特殊的灯光效果在晚间赋予不同风格的景区以生命力,使人们可以更长时间的享受室外环境。景区灯光将在深夜熄灭,植物及昆虫将享受一段符合自然界规律的黑暗休憩时间。

2.6 持续发展

配合建筑分期规划,景观概念以一期为基础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二期建设,二期建筑用地的景观设计以草地、小型灌木为主,避免乔木,以减轻二期移除的工作量,减少浪费。

3 景观概念主题

根据医院以儿童、妇女、产妇为主要使用人群的特点,将景观概念的主题定位为:生命--动态、生态与参与。

3.1 动态景观

流水、喷泉、及以生命为主题的动态抽象雕塑作为室外环境的视觉焦点,吸引儿童及其他使用者视线,增添趣味性。季节变化明显的栽植与常绿植物相结合,春花夏果秋红叶,自然界的动态变化使人心情愉快,将有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精选生态植物、吸引蝶类、鸟类(包括水鸟)它们是景观环境中自然的动态元素,深受人们喜爱。随之而来的赏蝶、赏鸟将增进与环境的参与感。

3.2 生态景观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的趋势。青岛市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主题是保护哺育青岛人民的母亲河——大沽河及大大小小的河流水库的生态环境。而基地内的水库正是海泊河的发源地。生态景观设计成为必需。除必须的交通出入,停留等待为硬质铺地外,尽量采用软景观,有可能的情况下,硬质铺地采用可渗透性材料,增大水源地涵留雨水能力。选择生态植物吸引蝶类、鸟类,在带来动态观感的同时,对于生物链的形成也大有帮助。有益昆虫传花授粉,鸟类捕食昆虫,将很大程度提高所有植物的生存环境,使植物富有生机,达到最好效果,也降低维护成本。

从更大范围来看,绿色生态的新院址将成为城市脉络中重要的“绿色步石”,联系其他绿地,为鸟类及其他生物提供迁徙停留地,为整个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更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人服务,空气清新、浮尘减少、噪音降低,病菌减少都是随之而来的益处。

3.3 参与景观

景观不只是风景。我们的设计所有不同能力的人群都参与到室外环境中来,赋予环境以生命力。

考虑患者、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就是关爱生命。医院是行动不便者比例较高的地方。设计理念是使所有不同能力的人群都参与到室外环境中来。尽管新院址高差较大,仍尽可能设计缓坡,使几乎所有景观区域都可以方便轮椅使用者到达。

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救死扶伤,是对生命负责。高水平的医院吸引更广地域范围的患者,工作强度通常也较高。在某些时候,焦急的患者也会给医护人员施加格外的压力。医护人员也是长期使用医院环境的人群。因此,设置不被其他人群干扰的医护专用花园也就十分有必要。

4 景观节点

4.1 医院主入口

车行部分:两个绿岛是起伏的缓和草坡,与基地整个山地地形呼应。靠近车道,配以色彩鲜艳的地被植物带。最外面的绿岛前部有醒目的医院标识,缓坡顶设大型抽象动态雕塑,作为医院的象征。中心绿岛设水景雕塑,将成为到达医院及从建筑主入口出来的对景。环绿岛不设人行道,不鼓励行人穿越车道进入绿岛,以免造成交通混乱与危险。见图1。

人行广场:主入口广场是最繁忙也是人们需要清晰指向的区域。人们或急匆匆穿过,或等待亲友到达,或于检查治疗后略作休息。设计的理念是不强调形式感,以自由形式,层次丰富的花坛、树木形成围和,与车行区在空间上分开。舒适的座椅、灯具及其他室外设施营造类似公园的安静舒适的氛围,以缓和匆忙赶来的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树冠较大的大型乔木,在住院部前形成丰富的垂直空间层次。见图2。

4.2 妇产入口与叠水园

妇产入口与主入口广场有5米左右的高差,处理好高差关系成为重点。入口对面利用地形,形成层层跌落的水池,成为入口处丰富的对景。不同标高的休息区域散布其中,孕妇可在此等待,休息,欣赏游鱼、睡莲,漫步于小路、石桥,体力许可,小路还向上通向院区西南处的生态植物区的观景平台。见图3。

4.3 中心庭院

需满足从三层不同标高欣赏的需求,尤为重要的是三层儿童部入口大厅的对景,也是二期建成后自辽阳北路透过建筑可以看到的精彩对景,为整个基地南北向景观通廊的重彩之处。一般的植物设计从三楼高度仅能看到树顶。此设计以英国成熟并位于世界前沿的垂直景观技术为基础,考虑儿童心理特征,提出“空中花球”概念。钢柱由庭院升起,支撑高低错落的球形种植池,开花植物随季节变化颜色,强烈的形式感将有助于形成妇儿心中的标志景观。位于三层的室外平台为等候的儿童及家长提供有趣的室外空间。各层使用者均可进入庭院空间,体验不同高度的不同空间感受和视觉效果。庭院底层以条石与室外木质步道的铺地、自然形态的座椅,安静的涌泉体现宁静、和谐的氛围,适合进行体检的孕妇等待、休息。见图4。

4.4 湖景区

湖区南侧靠近住院楼,但是湖面与道路由10米高差。设计理念是满足各种能力人群的情况,在不同标高设置观景平台,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人们可以量力而行,可以闲坐于道路标高相同的平台,远距离欣赏湖水美景,也可以拾级而下,直达亲水平台,观赏荷花、喷泉、甚至穿行湖中步道,于湖心亭小憩,到达彼岸平台,回望层层叠叠的对岸观景效果。沿湖东栈道将把人们带到更加生态自然的区域,岸边种植自然形态的生态植物,以及乡土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吸引水鸟。

湖西岸设宽敞、坡度缓和、适合残障人士、轮椅使用者的栈道,逐渐将高度降到亲水高度,使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湖区北侧配合建筑师的理念,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下沉广场中间是可以进入的点状喷泉群,成为动态的视觉中心,也将深受儿童喜爱。见图5、图6。

4.5 屋顶花园

绿色屋顶是目前最生态的屋顶形式,几项主要好处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延长屋顶寿命至少一倍;天然保温层使顶层室内冬暖夏凉,增加宜人度,减少能耗;增加绿化面积,提供更多容易到达的休闲环境;减少雨水流失,降低雨水排水系统造价。医护人员可以便捷的通过电梯到达,时间较短的午休也可前来放松。位于屋顶也便于管理,利用女儿墙和较少的围栏既可与其它场地分开。植物设计通过选址营造轻松氛围。散落花坛间的木质座椅营造休闲、轻松氛围。配合建筑区域标志理念,独特的绿色屋顶景观与建筑体一起形成地标形象。

4.6 包容性儿童乐园

玩耍游戏是所有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包容性儿童乐园是指经过特殊设计,适合各种能力儿童使用,游戏的场地。这一概念在欧美逐渐推行,在英国更有法律规定所有新建设施必须考虑残障儿童的需要。

医院的残障儿童比例较一般公共场所高,还有病人因手术等原因暂时失去一定活动能力。包容性儿童乐园的各种游戏设施,都综合考虑了这些需要。行动能力受损的儿童,如使用轮椅者,感官受损,如视力受损,智障儿童等等以及健康儿童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

摘要: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该项目的概况及景观设计理念,并分析其景观概念主题和景观节点设计。

儿童参与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对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智障康复部收训的50名0~6岁智障儿童家长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家长深度式参与教学,主要内容有运动、精细、智训、语训、口肌等。

1.2 方法

1.2.1 康复技能学习

康复技能学习分为:日常化的家长培训、家长同步式培训、集中式家长培训。日常化的家长培训是指通过每日两次家长接待,观看当天康复训练视频资料,配合老师讲解与家长抄写作业同步开展的形式,分析智障儿童训练中所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方法,做到手把手进行教授,并要求家长必须反馈家庭康复情况,对家长反馈的资料每两周进行公布,评选出优秀家长;家长同步式培训是指针对本周主题,结合IEP,向家长介绍重点训练项目以及使用的康复方法,了解当周主题、训练内容和基本技巧,拓展交流家长心得体会,每周一次,时间约为一小时;集中式家长培训是指制定家长培训计划,根据内容邀请相关专家和老师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每次培训严格考勤,并进行结业考试,对态度认真、积极参与的家长及时表扬,并优先享有来年继续训练指标。康复技能学习有利于智障儿童家长养成良好的康复教育习惯,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

1.2.2 康复技能考核

是继康复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推出的家庭康复手段,此类康复技能考核每半个月一次,考核内容均为家长需要掌握的基础性康复知识和技能,如语言呼吸训练操、口肌训练操、唇面部训练操、发音训练和运动训练等实操部分,所有家长必须参加。考核通过者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优先保留来年入训资格。而因家长配合不到位、康复技能较弱造成智障儿童评估考核成绩不理想、进步微小,采用“末位淘汰制”对此类儿童进行转向,以此激励家长主动开展家庭康复,保障康复训练成效节节上升。

1.2.3 教学观摩

分集体课听课和个训课听课,教师需结合当周主题和IEP,向家长介绍课程内容;家长需根据听课内容做好笔记,一是了解本节课的结构,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及时间分配,二是找出重点难点的突破,三是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四是观看课堂气氛,五是理出教学细节,六是发现闪光之处[3];课后教师与家长讨论并反思课程的主题、运用的方法、课程的效果、儿童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议等。通过每日一次的教学观摩,增强康复教师的责任心及专业素养,加强家长对机构训练模式及训练方法的了解,为家长参入个训及集体课教学做好铺垫,也为家长开展家庭康复教育做好准备。

1.2.4 参与教学

为参入家长集体课教学和个训课教学,时间是每周一天,家长在教师指导下写好教案,做好教具,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后教师及时给家长提出反馈和改进的意见,引导家长克服语速快和语言枯燥的毛病及面对突发情况如何处理,积极帮助家长端正心理状态。通过家长上课、老师指导的形式,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提高家长康复技能,促进家庭康复效果快速提升。

1.2.5 教学比武

为了促进家长加强康复理论学习,认真研究康复教学中的问题,开展家长科内比武教学或偶的那个,提供结节问题的方法及策略,这种比武方式的重点是对基本功进行比较,共包括实践操作和讲课两个方面,实践技能是展示家长的基本教学素养,包括知识功底、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及教学设计能力,让学生家长掌握教学板书、教学示范;讲课的目的是阐述本堂的重点、难点,介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教学过程设计[5]。每月开展一次,个训课与集体课交替进行。每次由4名家长参赛,人选可自己踊跃报名或者由康复教师推选,每次评选出一名优胜家长。获奖的家长名单在本部门的宣传栏中进行全面公示,并颁发荣誉证书,同时将授课的视频资料以不同形式循环播放,并在中心《康复通讯》上撰文表扬。通过教学比武,家长们提高了康复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

2 结果

2.1 家长对深度式参与教学的满意度调查

见表1。

由表1可见,98%的智障儿童家长非常支持开展深度式参与教学活动,并对该活动安排的内容、时间、次数感到很满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家长对康复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学习结束后,采用问答、简述的形式进行各部分理论知识考核并对家长进行基础操作技能考核,50名家长考试成绩合格者为49,合格率为98%,其中优秀人数为26名,优秀率为52%。对10期家长康复技能学习掌握情况(优秀90、良好75、合格60分及以上,不合格为60分以下)效果进行调查和评估,见表2。

2.3 家长教学比武情况调查

见图1。

由图1可知,一期参赛家长教学比武平均分为52分,每期分数都以递增的方式快速增长,九期的平均分为93分,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康复技能学习、康复技能考核、教学观摩、参入教学等手段可以提高家长的康复教学能力。此外,六期家长教学比武时分数出现少许下滑的情况,原因有二:一为学习的高原现象,二为准备不够充分。

3 讨论

在家长深度式参与教学实施中,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主动参与深度式教学,能全面提高他们的康复知识和技能,促进儿童、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智障儿童争取更多的康复支持[6]。

3.1 增强了智障儿童的有效训练时间,培养了智障儿童与家长的亲子感情,减少了智障儿童在家长面前的依赖性

从表1可知,家长深度式参与教学延长了儿童的康复训练时间,培养了亲子间的感情,建立了儿童独立地完成事情的能力,减少了在家长面前的依赖性,提高了康复效果。智障儿童除了有与健全儿童相同的需求外,还有独特的医疗、康复需求,这些需求在得到合理满足后,才能获得成长的空间,这些需求需要家长及积极干预,但是仅限于此不能完全达到康复的效果,还需要强化教育机构与家长的沟通,达到教育机构与家长联合教育的目的,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儿童恢复其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最终目的是帮助儿童与机构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些都能帮助儿童克服发展中的困难,有利于其康复效果的恢复,因此家长参与深度式教学可以体现家庭与儿童的利益得到尊重,使教育成果更加明显。

注:横轴代表家长教学比武的次数,纵轴代表参赛家长教学比武获得的平均分数(其中教学内容占30分,教学方法占50分,教学态度占20分)

3.2 让家长更加了解机构的训练模式与性质,提升家长在智障儿童相关知识上的素养,增强了家长的家庭康复训练能力。

从表2及图1可知,家长们在本方法中学到了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与技能,改变了原有的教养态度,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正确认识,大部分的家庭增加了家庭教育及家庭互动时间,应用所学到的教学策略进行家庭教育训练。通过康复技能培训和考核,家长们提高的不只是理论和技巧,更多的是转变了原有的康复理念,主动地发现儿童存在的每个问题,这是家长对孩子未来康复的长远保证。

3.3 减轻了康复教师的负担,增强了康复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责任心,培养了康复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和信任。

从表1中可以得知,在教学观摩中展示教学水平并与家长及时交流,不仅使家长受益,因为每次观摩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从侧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使康复教师及机构受益,因为教学观摩加强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增强了家长对康复效果的认可度,提供了家长了解康复教师及机构压力的机会,及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众多周知,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而言,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教育专家,因此,教师能从家长那里学习到教育智障儿童的丰富经验,通过家长提供的医疗记录、过去康复经历、测量评量、孩子性格喜好等信息使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而家长可以利用自己在阅历上、学历上及特长上的优势来帮助机构培训教师,此外,家长还可以采用加入志愿者的形式来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以解决学校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来对学校进行人力、物质上的帮助以提高教学质量,家长通过参与机构教育,了解机构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以便结合儿童的自身特点及家庭情况,对孩子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对机构教育的有效补充,促进机构康复效果的提高。

4 结论

实践证明,应用家长深度式参与教学,能将家长、教师、儿童融为一体,家长们学习热情高,理论和实操掌握牢固,康复效果好。家长们能很快地进入家庭康复训练中,胜任教师的角色,为智障儿童的早日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Molly Albers, 魏国荣译.与家长一起工作[M].香港: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会中心, 2008:3.

[2]严小琴.学校本位智障儿童教育训练的家长支持模式之构建—以重师特教学院儿童实验学校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07.

[3]李小红.听课方法初探[J].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11 (3) :55.

[4]张志锋.解析说课的方法与技巧[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5 (z1) :55-58.

[5]许家成.智力残疾儿童系列康复教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6]张文京.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175.

儿童参与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 健康; 体育参与

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5-0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且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我们体育工作者可以从体育学的视角,对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体育手段、体育方法等体育功能与教育途径对这种特殊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与改善作用。

一、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现状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性格孤僻不合群。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具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某段时间里不爱沟通、不愿和他人交往、性格抑郁封闭,具有焦虑与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产生羡慕非留守儿童的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和扭曲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抵抗思维严重。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转变或偏移,道德意志薄弱。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儿童尚未具备自律道德的能力,在这一时期就需要外界的帮助,那重要的就是外界给予的帮助是否起到教育的作用。

2.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通过调查,得到数据利用BMI指数来评定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程度。调查结果见表1:

注:BMI指数越高,说明体质健康程度越差,两组差异在1%以上为差异显著。

表1充分说明,普遍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在辽宁省特别是辽西北和辽中地区差异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辽东半岛经济發展相对较快,促使外出打工人员较少。在调查中也体现出辽东半岛的留守儿童相对数量较辽西北和辽中地区较少,所以辽宁省留守儿童问题重点在经济欠发展地区。

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问题的情况如下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的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

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通过调查得知,辽宁省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完全没有普通学生的体育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项目。农村还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又都是靠双手劳动获得收入,那么繁重的农田劳作,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因此留守儿童基本就丧失了家庭体育的权利。

2.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师资概况。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学校调查表明,有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应有的事业心。更多的体育教师缺乏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进取心,应该体现出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作风,教学中要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规范教学,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日常工作中“不拘小节”,作风严谨。在工作业务上,以学习新课程改革为工作契机,发扬创新精神,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创新场地规则,发明实用器械。创新教法,更新教学内容。

3.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形式。调查显示,学校体育设施紧缺,除了单双杠以外,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体育设施,在玩的过程中,留守儿童显得特别被动,有时没有得到同学的允许,只能在一旁观看,这样对留守儿童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的体育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也有现在流行的滑板、轮滑、呼啦圈等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富裕,温饱都是问题,更不用说玩了。

三、结语

辽宁省农村还有十几万留守儿童,是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运用体育干预,通过体育教学手段,消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体质,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玉军等.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青年探讨.2005(6)

[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0):21-2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儿童参与】相关文章:

浅谈特殊儿童家长参与教育的误区和做法12-05

建设服务型政府:社会组织参与留守儿童保护服务09-11

公众参与04-15

有限参与05-02

参与05-03

重在参与05-05

参与作用05-07

全程参与05-10

员工参与05-14

动手参与05-16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下一篇: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