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赢

2024-08-25

共生共赢(精选七篇)

共生共赢 篇1

基金论文亮点再现:

昆医急诊科ICU张玮的滇自基项目“靶控输注异丙酚在ICU危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使用TCI技术输注进行镇静治疗与传统恒速输注方法相比,在提供更为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镇静的可控性与灵活性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

首医大学中药院谢小磊的京自基项目“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肌瘤大鼠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测察证实外源性激素诱导子宫结构和病理组织形态改善。

南京中药大马俊杰的宁科资项目“补肾活血方对跳台反射法致动物耳鸣模型的实验研究”一举两得,即跳台反射法耳鸣动物模型可验证水杨酸钠动物耳鸣的产生,又确证补肾活血方对该类耳鸣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河北沧州市传染病院王雪梅的冀沧州科项目“286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干预”,表明心理状态与慢性乙肝患者的疾病转归密切相关。心理干预能减弱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暗示心理干预或许对医疗技术上仍无根本性突破的病例的另辟选择途径。

上中药大学附院贝鹏剑的沪教科项目“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中医药研究概况”,对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临床指导作用诸家论点做了综合,并提出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刘婵娟的冀创专项目“金银花叶的研究进展”,金银花叶药理活性功效除受绿原酸含量的影响外,还与其他活性成分有关,如黄酮类、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有必要深入地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赵红霞的院自主选项目“中医学“邪气”源流考”,把“邪”分为外感之邪和内生之邪两类,梳理清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邪气”概念。

栏目点睛

临床医学栏目:潘锋丰的“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聚集对肺功能的影响”,再次聚焦这一在美国患病率为22%~24%。中国城市社区20岁以上成人中也高达14%~16%的病征,其对全身各脏器的影响为医学界所关注,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更是受到广泛重视,但其和肺功能的关系研究较少。孙宝谦的“颅骨修补与颅骨保存研究进展”,认为目前自体颅骨瓣深低温保存存在技术瓶颈,随着技术的成熟,自体骨瓣颅骨修补术有望临床推广。李红的“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宜手术方式临床研究”,得出结论根据病情变化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符合微创原则。

药物临床研究与应用栏目:沈颖的“丹参川芎嗪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对于临床常见肾小球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组症候群,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在传统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可起到协同积极的作用。谢丽莲的“克霉唑联合两性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观察”,其揭示了对付这种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病有较好的疗效,费用低,全身不良反应少。李国栋的“小剂量阿司匹林门诊药物使用分析”,再一次提醒作为经济效益比最高的药物之一,仍不能忽略其药物不良反应。

基础研究栏目:刘达的“清肝方在ConA诱导的肝损伤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解决世界上肝细胞癌发生的最常见病因之一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进展问题,根据临证经验,从历代医家治肝惯用方中,撷取精华,以“清热利湿,柔肝缓急”立法,组合成“清肝方”,旨在利用ConA诱导的类似肝炎病毒感染时导致肝损伤的过程,为延缓肝纤维化进程进行前预防性研究。

临床护理栏目:余艳丽的“循证护理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术后并发症预见性护理中的应用”,在护理实践中将科学的证据与临床经验和患者需求相结合,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她们对胸腔镜下胸腺瘤切除手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和实施并发症预见性护理措施而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赢 篇2

蓝庆毅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

中国拥有12亿人口, 是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大国。世界上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 都曾经造成过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么, 中国目前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呢?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是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 就是片面经济利益和全面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 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平衡问题。尽管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早期经历过严重的环境恶化, 但这只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 通过政策设计和调整, 完全可以避免重蹈覆辄。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鱼和熊掌不得兼得”。有些人认为,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是这种“不可兼得”的关系: 发展经济必然导致环境污染, 如果注重环保, 则必须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而是源和流的关系, 是鸡和蛋的关系, 如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无异于杀鸡取卵, 竭泽而渔。很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经历了“发展-污染-治理”这样一种三段式过程, 中国绝不能走这条老路, 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之前, 必须进行环境评估。专家指出, 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如果置环保于不顾, 或者忽视环保, 那无疑是本末倒置, 即使经济发展上去, 也是毫无意义的。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存,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片面地追求了经济增长而相对忽略了环境保护的事实,然而它们不是天生的矛盾,它们只是一对人为的矛盾。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观念已代替了片面追求经济的错误观念。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高峰会,从此环保成为了国际上政治和经贸谈判的主题。中国副总理温家宝在第二届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中国的经济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坚持发展与环保的综合决策。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命题。按照国家法律,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不但要看经济指标,还要与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挂钩。在吃够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搏取眼前利益而造成得不偿失的恶果后,绿色GDP终于被引入中国发展决策,环保从“最后才被想起”移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位置。

环境保护可以影响和促进经济发展,环保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应当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视为一个整体, 而不应把两者割裂和对立起来。就某种意义而言,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如果不把环保纳入市场范畴, 就不能展开切实有效的环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既彼此矛盾, 又相互支持。目前在所有工业发达国家里, 环保都是规模很大的产业, 具有直接经济效益, 而只有把环保变为经济效益实体, 才能获取最佳的环保效果。

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具有环保意识的经济学家指出,成本、企业效益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核算必须将环境和资源的因素考虑在内,即所调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举例来说,假设生产一辆汽车的材料、技术、制造、工人工资等成本为1万元,但生产这辆汽车过程中造成了折合2000元的环境污染损失.那么这2000元应该同样计人汽车成本。如果原来造一辆汽车可获得1000元的经济收益,那么,计算环境成本后,其实际效益竟然是-1000元。统计国民生产总值时也是一样.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严重腐蚀房屋、金属、公路、桥梁,迫使这些建筑经常支付额外的维修费用,水污染造成的城市或农村的用紧张,则直接影响当地工农业产值的增长,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引起频繁的水旱灾害。这些数字均应从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中扣除。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整合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当前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打破地方与部门分割,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污染治理设施资质运营制度,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当然,保护环境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对于传统产业部门来说尤其如此。如一些国家的化学、能源和造纸等部门在环保方面的投资目前已占其总投资的10%至20%。但是,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环保也带动了其他一些工业部门,首先是“环境工业”的发展。法国经济情报及预测局预计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西欧国家每年投入环境保护的费用将出480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这就为环境工业提供了一个颇具潜力的市场。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还开辟了新的市场。无铅汽油、无汞电池、无磷洗涤利、无苯矿泉水以及可为生物分解的塑料和没有噪音的轧草机等等、各种各样的所调“生态产品”应运而生,这类通常带有绿色的标签。民意测验数字显示,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居民宁愿花更多一些的钱购买那些设计、生产及消费过程中不会损害环境的“绿色”产品,也不见愿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产品。西方国家适应环保潮流,每年推出成千上万种带有形形色色“绿色”标志的产品,如绿色计算机、绿色轮胎、绿色纸乃至生态时装、绿色建筑物等。层出不穷,从而获得明显的市场收益.日本、美国、德国的汽车厂商都在油耗、减少排污上狠下功夫。著名的奔驰公司别出心裁地在广告中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装备有废弃后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瓶,符合最新环保理念,赢得了消费者好感。绿色产品的崛起,带来环保产业的兴旺.除了环保设备生产部门外.各行各业都加强了节能防污的设计开发工作,环保技术、环保信息、环保咨询等一批新兴产业也应运而生。

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共赢十分关键,环境保护好了,可以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也可以衍生出环保产业增加经济总量;经济发展了,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生态保护中,使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发展。

共同富裕的前提:共生与共赢 篇3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但目前我国仍存在较大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做到“共生”,然后实现“共赢”,最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生;共赢;共富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6001403

Abstract: Despite common prosperity being the essence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socialism,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current China. As it is a long and demanding proces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accomplish “symbiosis” and then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before common prosperity can be ultimately fulfilled.

Key words:symbiosis; win- win situation; common prosperity

实现“共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但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依然突出,依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同富裕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1]这些论断表明了我们党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先实现“共生”,然后实现“共赢”,最后才能实现“共富”。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共生

所谓“共生”, 就是共同生存,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只要有劳动能力、劳动愿意,都能够体面地生存,没有生存危机或者生存困境;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政府给予基本的生活救助,也无饿冻之虞。事实上,尽管我国居民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还存在少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众,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存在较多生活困难的群众。本不应该出现的孩童、老人饿死的报道虽然是极端事例,但与我们的时代极不相称,也从一个侧面映证了在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今天,部分人还存在基本的生存危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有底线思维,要补上短板,兜住底线。解决所有人群的基本生活问题,即“共生”问题,就是底线思维的具体表现。的确,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的,要实现“共富”,首先要做到保底,“共生”就是保底。当前的“共生”,就是要让最底层人群拥有与其他阶层一样,共同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有尊严的生活。做到“共生”,保住我国民生的底线,当前需要解决下列问题。

1.解决少数困难群体的温饱问题

根据马斯诺提出的人的五大层次需求理论,生理需要(衣、食、住、行等)是最基本的需求,解决温饱问题是人获得生存的基本前提。然而直到今天,我国还有极少数人的温饱问题,即基本生活问题没有解决。

要实现“共生”,就应该先帮助这些连生存都成问题的绝对贫困人群实现温饱。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口素质低下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要由靠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为由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二是要增加资金的投入,既包括国家无偿援助金和物资的投入,也包括社会慈善机构以及先富者的资金捐赠,特别是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三是要加大贫困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四是严格控制贫困地区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充分就业才能够保证劳动者的收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有工作叫做“有饭碗”,丢掉工作就是丢掉“饭碗”,就业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据统计,到2013年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光明日报,2014年1月20第1版,新闻稿。,至少有6 560万人口处于失业状态,这些失业人口已经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因此要实现“共生”就必须先解决好这些失业者的就业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力发展经济。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越快,就业增长率也就越高。当前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培训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素质;三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并重,增强自主创业能力。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十八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保基本,保民生,促公平,实现社会“共生”。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存在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统筹层次低、法律不够健全、监督执法系统不完善等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特别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农村医疗保障以及失业保障的覆盖范围。二是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保障、安置保障、商业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以及住房保障。三是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建设,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事业有法可依。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将各项托底性救助

制度统一起来,使困难群众受助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四是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部门,全面负责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五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全国性、权威性的统一协调管理社会保障相关部门的领导机构。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二个前提:共赢

所谓“共赢”,就是互利互惠、共同受益,就是各阶层、各群体在发展中平等受益,在改革中共享红利,决不能把一部分人的收益建立在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的基础上,决不允许出现利益集团、已经出现的要让其瓦解,决不能把一部分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讲到“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3]。这一理念作为我国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同样适用于国内各阶层、各群体的关系。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把生存状态提高到生活状态。生存是一种物理状态,而生活才是生命的意义。只有促进共同发展、平等受益、互惠互利,人民才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幸福。在社会贫富差距已经较大的今天,实现“共赢”,要突出解决如下问题。

1.尽快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有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实现了先富起来的目标,但先富群体中,有部分人没有、也不愿意承担起带动后富的责任。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3年到2012年持续十年在0.47以上,表明当前国内居民贫富差距较大。而贫富差距过大则容易导致犯罪现象多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说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4]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缺乏安全感,富人嫌贫,穷人仇富,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自然会缺乏安全感,自然没有“赢”家。由此可见,实现“共赢”,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尽快扭转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让人们切实看到共同富裕的希望。

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首先是要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让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获取观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其次要完善税收制度,采用行政手段及税收政策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真正做到“控高提低”。再次要平衡城市和农村、发达和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特别加强薄弱学校的投入以促进教育公平。最后要完善法制,做到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严打偷税漏税行为。

2.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使命,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赢”。

目前我国国企和垄断行业在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基本分配制度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较低,作为所有者的全国人民和人民政府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第二,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国企内部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第三,国有企业和主要垄断企业的相关人员有巨额灰色收入。第四,垄断行业垄断就业,一般只招收内部职工子女,外部普通老百姓则很难进入。私营企业收入分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工人工资经常被压低、拖欠、克扣,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内容不规范,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恶劣等。以上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有损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赢的基本途径。当前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逐渐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二是合理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即国企负责人的年薪应建立在合理评价国企效益和个人业绩的基础上。三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国企及垄断行业的劳动人事制度,人事招聘应公开考核。四是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劳动合同、劳动制度、劳动条件、工资福利等各方面合法权益的保护与监管。五是政府机关要加强对各类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六是加强立法规范国企、垄断行业及私企员工的工资薪酬。

3.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共赢”的利益共享格局

当前,要构建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共赢”的利益格局,就必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广泛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各阶层人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共赢”,促进共同富裕。

我们说目前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涉险滩,其中一个原因是指部分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罔顾普通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破除部分社会阶层、利益集团的不合理利益,就必须发扬抓铁有痕、壮士断腕的精神。

当前,为了让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构建“共赢”的利益共享格局,首先必须进一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大,这是共享改革红利的前提。其次要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使人民的主张和利益诉求在政府决策中得以体现,实现其民主权利, 从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三是要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第四是要完善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为民众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让改革的红利更好地惠及大众。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6]“共富”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步实现的。我们只有在党的带领下,彻底解决“共生”问题,真正实现“共赢”,才能够实现“共富”。所以,做到“共生”和“共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大前提。只有解决了人们基本的温饱和就业问题,当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称得上是做到了“共生”。在“共生”的基础上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不断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改革的红利公平公正地惠及群体人民,才能做到“共赢”。实现了“共赢”后,再继续向前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共富”。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5(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2).

[4]阿瑟·刘易斯.发展计划[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18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共赢研究 篇4

一、共生与区域旅游发展

共生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生物学界, 意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 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 是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需要按照某种方式互相依存、相互作用, 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化的关系, 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要素构成。共生组织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能够产生新的共生能量和物质结构, 提高共生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系统中, 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系统之中, 共生思想开始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研究的诸多领域。

区域旅游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旅游发展现象, 旅游供给的分割性和游客对整体旅游产品的依赖性, 决定了旅游协作是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元素。在区域旅游协作发展过程中, 不同主体 (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自然人等) 为实现更大的共同利益, 将旅游系统中的生产力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 形成规模更大的旅游市场体系。区域旅游协作的机理在于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系统, 由若干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单元构成, 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差异是客观事实。共生理论所研究的生物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及协作共生模式和环境, 对区域旅游协作问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适用性。

二、京津冀旅游协作的共生关系

(一) 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的产生。

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特指各旅游主体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在抽象意义上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机制和模式形成的关系。根据共生理论, 京津冀旅游共生关系的构成应包括以下条件: (1) 旅游资源基础与空间联系; (2) 旅游共生界面; (3) 存在旅游交流。

京津冀三地地域相邻、唇齿相依, 基础设施相连, 社会经济交流密切, 是全国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协作的地区, 完全满足旅游共生关系的各项条件。京津冀三地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 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协作, 虽然后来因为多种因素没能够坚持下去, 但对三地旅游协作做出了前期的探索和尝试。目前, 旅游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在推动旅游协作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总体来说, 比起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协作, 还没有深入的发展, 还停留在探讨、签订框架协议等阶段, 相互之间共生不足。

(二) 京津冀旅游共生单元。

当把京津冀区域旅游协作看成一个共生体时, 参与旅游协作的京津冀省级单元就成了一个个共生单元。在旅游协作实际运行中, 京津冀旅游共生体还包括许多子共生单元, 它们可以是各市县地方政府, 也可以是各类旅游企业、旅游非政府组织、社区等主体, 这些子共生单元形成了众多子共生体。京津冀旅游协作就是各共生单元之间互利互惠、和谐共赢的发展方式, 本质是发挥规模效益、获得成本优势、增强抗风险能力, 目标是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全局共赢。

参与旅游协作的京津冀各共生单元, 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近, 使得本区域具备了旅游协作发展的天然基础。从地理位置上可以清楚地看出, 京津冀是彼此难分的区域。这样的格局对发展区域旅游协作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京津冀旅游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旅游开发水平、旅游产品种类特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有利于构成相互补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该区域整体上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 强化了各共生单元的相互关联程度。因此, 协作发展旅游业、共同分享区域内部客源市场, 不仅能降低游客的出游成本, 提高出游效率, 增加旅游企业的收入, 而且还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较高的公共管理成本, 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同时, 也需要注意到在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进程中, 共生单元较为单一、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三、京津冀旅游协作的共赢模式

(一) 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

区域旅游共生模式按组织程度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模式。作为区域旅游共生而言, 一般最终目标是一体化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就是共生单元之间具有稳定的主导共生界面, 形成了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 存在全方位的交流和相互作用, 共生关系稳定。

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共生就是京津冀各共生单元之间, 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自愿通过市场共建, 通过文化、资源或政治上的联系, 采取全方位旅游协作, 包括资源、产品、市场、品牌、信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制度等的一体化协作。即京津冀旅游协作在空间形态上聚集, 形成复合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成为各种旅游要素流动的枢纽和旅游产品创新的孵化器;在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组织上,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实施资源整合, 实现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客源、品牌共享, 完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在旅游设施保障上, 加快城市通道和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衔接, 实施信息、教育、培训、研发的共享, 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规范各地政策和制度等。

(二) 互惠共赢的行为模式。

区域旅游共生模式按行为方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等四种。寄生是指那些完全没有游览价值和生存能力的旅游共生单元 (寄生者) , 主要依靠摄取其他共生单元 (寄主) 的营养 (游客) 而生存, 这类共生单元对寄主会产生较大危害;偏利共生也称附生, 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多个共生单元在空间上紧密相连, 其中有些共生单元 (附生者) 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本区的某一主体共生单元, 而对主体共生单元 (被附生者) 的生存与发展不会产生明显的损害;互惠共生是区域内各共生单元都会对其他共生单元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其中, “对称互惠共生”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是共生系统进化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法则, 是区域旅游协作的理想行为模式, 同时也是最佳激励兼容状态或最佳资源配置状态。

京津冀互惠共生共赢就是三地在承认竞争的前提下, 在强调差别化战略的同时, 主张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京津冀通过利益的共享和义务的共担, 在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 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 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从而获得任何单个共生单元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

京津冀在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上差异性明显, 旅游市场规模和结构都很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使得三地旅游协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位置, 短期内实现互惠共赢的行为模式有很大难度。但无论是从旅游消费趋势还是旅游活动的空间扩散规律来看, 京津冀内部旅游市场将成为主流, 互惠共赢的模式会逐步形成。要实现京津冀旅游互惠共赢的行为模式需要各共生单元以政府协调为协作保障, 以地方利益为基础, 通过存异求同、统筹管理等方面的协作, 充分发挥各共生单元的比较优势, 互利互惠, 发挥规模效益, 实现全局共赢, 实现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目标的最大化。

总体上, 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和互惠共赢的行为模式是实现京津冀和谐共生、协作共赢的理想模式和协作共生的目标。当然, 旅游发展实际中, 共生、间歇共生等组织模式和寄生、偏利共生等行为模式是普遍存在的, 表现为多个共生单元中的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主导力量, 这种主导力量可能是非常著名的风景区或旅游目的地, 多数单元处于附属地位;或者在产业发展上, 共生单元之间只是在某些方面关联性很强, 联系密切, 全方位协作和整体意识不强等。这些现象和协作方式的运行效率比较低, 给区域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实际操作上, 当前还是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逐步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统一市场, 通过龙头带动实现区域内品牌打造、旅游线路互联, 逐步增强共生单元的关联性, 促使京津冀旅游共生体向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冷志明, 张合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J].经济纵横, 2007.4.

共生共赢 篇5

前不久,一家著名商务网站老总抨击银行“嫌贫爱富”的言论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引起很多共鸣。一方面,很多银行承认中小企业是商业银行的蓝海;另一方面,很多银行又对中小企业融资避之不及。在此情况下,发端于深圳经济特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却通过供应链贸易融资成功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其授信总额超千亿,保有授信余额的中小企业近5000家,不良率仅千分之七。深圳发展银行是如何看待当前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机遇和风险呢?

肖遂宁:经过党中央、国务院坚定有力的政策调控,当前中国经济逐步在危机冲击下复苏,从更宽广的视角看,这次危机将成为中国经济在全球崛起的新起点。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之后,那些克难成长的中小企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

经济的调整如同一次体检,一批简单粗放经营的企业被迅速吞噬,但那些独具智慧和竞争力的企业依然成长。危机让银行得以更直观地考察市场,更准确地把握中小企业的经营健康度和经营风险。这正是银行顺应经济大势,发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大好机遇。

一方面,危机之后,需求回升,竞争对手减少,中小企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期和成长期。另一方面,渡过经营困境的中小企业,一般具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强、经营审慎、管理规范等特点。在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分野,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因素高度相关。危机就像一面镜子,真实检验和反映了中小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借助这面镜子,银行可以把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信用状况看得更准。

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过去,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中小企业经营是实质增长还是短暂反弹,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评审与风险防控将形成挑战。但是,那些构成实体经济成长的基础活动,比如企业购销或者说生意,形成的长期较为稳定的贸易融资需求和信贷市场,并未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其运行机制和基本面,那些始终强调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和创新服务仍然维持着较好的资产质量。这是把握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机遇的重要基础。

记者: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发展中小企业信贷,这一点从政府监管层到商业银行高层,都非常重视,认识非常统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是那么让人感到乐观。像是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不久前就表示,“目前金融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现状还远非理想。”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任务”。

肖遂宁:实际上,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往往在业内声誉很高,商业模式(或者说,企业赚钱的方法与能力)往往持续稳定。如果能把他们的商业信用转化成银行可以考量的信用,对中小企业融资就可能是潜力巨大的富矿。

很多中小企业往往依托一些大型的企业,在一个长长的生产和交易链上提供一段或者几段服务,生产一阶段或者几阶段的中间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充分依靠大型核心企业,发挥自己生产经营高度灵活而且成本较低的优势,为自己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也成为了这个产品、服务或者交易的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如果充分地理解了这些供应链的生成和运行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一大批优质的中小企业,它们信用良好,经营稳定,业务成熟,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优选对象。

深发展重新审视了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与关键能力。发现,“差报表”的企业也能做“好生意”,并且还“很赚钱”。我们想,为什么不转个方向,考察一笔笔持续不断的“生意”的信用呢?

因此,我们很早就提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概念。进而沿着贸易链条推出了“1+N”供应链融资业务(2003年)。2005年,在全行广泛开展供应链业务基础上,我们组织了行内几十个专家封闭开发了《自偿性贸易融资授信评级办法》,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基于企业一笔笔生意的债项评级信贷评审办法。

这样,我们跳出了银行传统的依靠简单地看企业报表来决定信贷发放的模式。我们通过全面审视每一个中小企业在它所处的供应链上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全面审视它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通过了解它的上下游交易对手的经营状况,通过判断整体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由此对发放中小企业信贷有了一个全面的和全新的认识。我们创造了深发展独特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记者:可以说,深发展独特的“1+N”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群体的融资需求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本。银行可以赚到利润,又可以很好地控制风险,这可以说是一个大胆创新。这时候,我们怎样理解风险控制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呢?

肖遂宁:有的朋友问我一个很敏感的话题金融创新还要不要?我说创新一定要,因为创新是银行发展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高速发展,会有结构调整,也会产生更多的内生性需求,这都需要金融产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我们要用不以增大风险资本为代价的、能带来安全收益的、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另外,创新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益。整个社会效益改善了,我们银行就能从中分到应得的那一点点,即提高自身效益,从而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不断提高的效益。

这里我要与各位分享几个概念:创新与控制风险并不矛盾。只有减少风险、创造效益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创新不等于冒险。如果创新以制造风险或挑战风险控制为代价,那就是冒险,是要坚决制止的。创新等于风险控制和大胆尝试。风险控制是银行永恒的主题。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对我们不可能没有外部的压力。如何把危机、危险变成机会呢,唯有审慎经营。在后奥运时代和金融海啸中,我们要更加小心谨慎地管控风险,让公众对我们增强信心,增加信任。

记者:创新不忘风险,开拓步步谨慎。2007年,这位深圳发展银行后来的当家人肖遂宁来到深发展之前,深发展开了董事会。有12个董事投了赞成票,但却有1位独立董事持保留意见。他投出弃权票的理由是,肖遂宁年龄偏大。事实证明,年龄也许恰恰正是肖遂宁的优势所在,老骥伏枥,老成持重,老当益壮。几年下来,深发展给企业授信额在1千亿以上,而不良率,包括去年金融风暴的冲击,依然控制在千分之七以下。这是肖遂宁创造的经验,难能可贵,银行和企业达到了共生、共赢。■

共生共赢 篇6

1.旅行社的特殊性。旅游业的关联性极强,与其直接相关的就有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类企业,这些企业类型多样、空间分布松散,而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对产品的需要是整体的和统一的。旅行社成为各类企业与旅游者的中介,使各类服务供应变得相对协调有序,对于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旅行社的业务内容和经营特点及其在旅游产业链中的中介位置决定了它与众多行业存在必然的复杂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旅行社比其他行业更具有脆弱性、依赖性甚至寄生性的特点,其经营的风险性也比较明显。所以,旅行社需要极力关注各类客户的需求才能保证其持续稳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1]229,对旅行社客户档案的探讨就很有必要。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方面,对旅行社客户档案的重视远远不够。

2.旅行社客户的类别。从狭义上看,旅行社的客户只是旅游者;广义上的客户是各类与旅行社有经济和业务来往的产品购买者、产品生产的关联商、其他服务机构和竞争对手,具体包括旅游者(顾客)、旅行社的供应商、其他服务机构和具有合作或竞争关系的其他旅行社等,他们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并决定旅行社在区域内的地位。从广义概念上认识旅行社的客户类别,进行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等活动,可以使旅行社时刻处于主动的位置,对旅行社竞争力提升的意义更大。当然,科学的客户档案管理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保障。

二、旅行社客户档案的内容与特点

1.旅行社客户档案的内容。旅行社客户档案是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中与相关部门或企业发生各种业务关系的历史记录[2]45。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旅行社单纯依靠管理和控制企业内部资源是不大可能获取成功的,这就需要旅行社开展广泛的关系营销,而关系营销的主要基础是完善的客户档案。旅行社与旅游者、供应商、合作商、竞争商等各类客户主体发生着频繁的业务往来,也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和业务交流和联系,在这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一系列的历史记录。旅行社建立客户档案,就是本着科学、客观、延续、系统的原则,将与其经营管理有密切联系的企业或个人的基本情况、产品偏好以及与其发生的经济和业务关系情况,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记录、整理的过程。旅行社可以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来建立、管理客户档案,统计客户需求,进行售后服务,使客户对旅行社产品满意和忠诚,进而提升旅行社的竞争力。

2.旅行社客户档案的特点。首先,旅行社客户档案具有动态性特点。随着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客户的需求也在变化,旅行社与客户的关系就不容易稳定,旅行社通过努力不断争取到新客户的同时,部分老客户因为需求变化或竞争者的吸引而流失。其次,旅行社客户档案要更加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消费经验日趋丰富,旅游者开始追求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旅行社在对客户档案进行管理时,关注客户个性化需求,才能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

3.旅行社客户档案的必要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客户的信任和满意。客户档案管理实际上是分析、创造和巩固客户价值的过程,能够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客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旅行社实施各种营销手段和赢得竞争机会的基础,有利于获得顾客的全面信任,确保顾客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能够为旅行社带来更大的效益。

三、旅行社客户档案的管理方法

1.分类按序管理。旅行社的客户类型多样,而且涉及较大的地域范围,即使同一类客户,其性质也往往有很大差别。比如酒店、景区是提供旅游要素的供应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甚至个人是重要的客源市场,广告公司是市场营销的重要途径。不同类型的客户对旅行社经营管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客户进行分类是建立客户档案的基础。旅行社可以先按照旅游者、供应商、合作商、竞争商等来对客户进行分类,建立各类客户档案,然后再对每一类客户档案按照一定顺序科学排列,如按客户名字的笔画多少、首字母顺序、重要程度等为序排列,这样能够做到快捷便利的查询档案。

2.分级管理。旅行社在对客户档案进行管理时需要建立客户的分级制度。根据该客户对旅行社利润和未来发展的贡献能力可以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忠诚的客户、多次交易的客户、游移的客户等。对客户进行分级的标准包括客户实力(人力和财力等)、所在地、客户素质、交易情况(交易量和交易频度)、资金信誉、为旅行社创造的利润、推荐新客户情况等。

3.突出重点客户。在客户档案管理中,对客户也要区别对待。知名度较高、对旅行社经营有特殊贡献、重大影响或频繁购买本社产品的客户是重点客户,应为其建立VIP客户档案,档案要尽可能详细并及时更新,以确保与其合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为客户设立重要档案的原因在于建立与他们稳定、便利的联系方式,强化客户关系。这些都是旅行社宝贵的财富,除了要给予价格上的优惠外,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一些特殊优待,定期举行一些联谊活动,充分重视他们的建议和要求。

4.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比建立档案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好档案,及时整理、更新与维护,保证其准确、有效,所以要定期对客户档案进行分析,使之成为经常性行为,甚至制度,为巩固客户关系、提升竞争力打下基础。对客户档案的分析主要从交易变化等情况着手,定期研究旅行社与各客户交易情况的变化,及时了解旅行社的服务、产品差异,并分析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巩固客户关系可以采取及时回访、节日提醒、提供市场信息、邮寄印刷品等方法。通过程序化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使客户档案不断更新,跟踪客户需求的新变化。

四、基于档案管理的旅行社与客户共生共赢的策略

1. 旅行社与旅游者的共生共赢。旅游者是旅行社产品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服务的认可,能够使之成为忠诚客户,而且也会带来口碑效应,从而扩大旅行社的知名度与市场。收集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参加旅行社出游的档次规格等信息,创建旅游者档案,并合理利用、管理对旅行社来说非常必要。据此可以识别出不同价值的旅游者,然后了解、跟踪旅游者,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通过建立销售网络,实现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共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

2.旅行社与供应商的共生共赢。供应商是位于产业链上游、为旅行社提供必需生产要素的企业,包括饭店、交通、景点、购物、娱乐等企业。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共生关系的核心是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经济关系,即二者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协作、合同、契约、特许等方式联合起来,建立稳定的共生共赢关系。旅行社以较低的价格从供应商那里批发产品,然后进行打包组装,加上自身的特色服务,形成旅游产品销售给旅游者,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各供应商经营中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固定成本很高的交通、饭店等企业更是如此,如出现剩余座位、床位时,其部分价值便会丧失,而通过与旅行社的合作可以缓解这一状况,双方利益均得以实现。旅行社业务强烈的季节性和对旅游者需求的保证供给决定了共生关系的必要性,旅行社要通过建立档案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调整,对同一类型应至少保留两家供应商的记录,以防不时之需并形成竞争。

3.旅行社与合作商的共生共赢。随着业务量的增大,旅行社可以依法设立分支机构,包括分社和门市部等。法律规定,旅行社必须为旅游者提供规定的保险服务。如分支机构、地接社、导游公司、保险、金融、电信、广告等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实现双方共生、互利共赢的企业,我们称之为合作商。在实际操作中,旅行社与合作商的共生关系具有一定差异,可能表现为隶属关系、单一合作、松散合作、稳定合作等不同类型,应区别对待。总体而言,组团社与地接社之间是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经济合同关系;旅行社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对分支机构的统一管理和共生;旅行社与导游公司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共生的基础;旅游保险对保护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避免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为旅行社和保险公司提供了共生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与金融业的联合,发行信用卡和旅行支票等。

化工与城市两者既已共生当求共赢 篇7

但无论如何, 化学工业产品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要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迈进, 化学工业与城市、与城市市民的关系无法绕开, 三者的和谐共生将是唯一的、最终的发展趋向。

“要正视矛盾, 凝聚共识, 探索办法, 从战略高度解决问题。”赵俊贵认为,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化工行业应成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美好城市的建设者, 应自觉树立绿色化工的理念, 把化学工业转型升级与建设和谐生态城市的美好愿望统一起来, 推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不断融合与进步。

城市与化工如何和谐发展?

时代在变迁, 城市在扩展, 许多曾经远离城市的石化企业越来越成为城市的近邻, 甚至成为城中的工厂。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拷问就是, 城市型石化企业该何去何从?”中国石化九江石化的副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杨爱蓉提出了化工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要实现化学工业与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要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赵俊贵指出, 一是化学工业为世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化学工业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迅速进入百姓生活, 从工业产品更多地变成民用产品, 这是化学工业进步的表现;三是社会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心、关注城市和化学工业的和谐发展, 这是人们环境意识提高, 公众意识、法律意识增强的表现, 说到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四是目前化学工业确实存在着能源消耗高、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环境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 化工企业必须正面回应人民群众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和法律的监督;五是中国化学工业存在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必须也只能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既不能因噎废食, 也不能麻木不仁, 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走绿色发展道路;六是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化学工业是可以与城市和谐发展的, 化学工业必将对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石化企业与城市既已共生, 当求共赢, ”杨爱蓉表示, 这需要企业、政府、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首先, 企业自身要自觉、自律、自救, 从关乎生死存亡的高度, 以绿色低碳提质增效谋求生存权、发展权;政府应在统筹多方利益的基础上对石化产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并强化监管;公众应尽量对共生、共存多年的石化企业多些开明, 理性对待, 当然这首先取决于石化企业是否值得信任、令人满意。

城市居民能否接纳化工企业?

“石化企业要想取得公众信任, 至少应该从5个方面下功夫。”杨爱蓉提出, 其一, 抱定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理念, 千方百计确保安全生产, 打造平安石化, 让人们不必因事故而担惊受怕;其二, 绿色低碳要提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 倾心倾力地打造绿色石化, 让人们免受污染的困扰;其三, 主动扛起经济责任, 社会责任, 打造尽责石化, 让人们看到企业在关键的时候靠得住, 有担当, 能作为;其四, 多渠道为乡邻办实事解难事, 打造友好石化, 让人们在分享中和谐共赢;其五, 开门开放办企业, 现场交流真诚沟通, 打造开放石化, 让人们消除误解增进信任。

“试想, 如果我们的石化企业真正能够做到平安、绿色、尽责、友好、开放, 为何不能实现与城市的共生、共赢、共发展呢?”杨爱蓉说。

据介绍, 九江石化近年来在提升环保水平的同时, 实施开门、开放办企业的做法, 也让他们获益匪浅, 尤其是在九江石化PX项目的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 诸多反对者的现场参观为缓解这一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海华谊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深刻感到需要社区, 需要周边老百姓的支持和和谐的共建, ”上海华谊集团董事长秦健表示, 所以他们也设立了开放日,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定期邀请周边的人大代表、社区委员和居民来企业实地考察交流。同时, 华谊也奉献爱心回馈社会。

城市离得开化工吗?

一个名为“城市·人”的计划正在中国实施。

“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希望每座城市都展现自己的特性, 让城市人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阿克苏诺贝尔公司中国区总裁林良琦介绍说, 计划包括色彩、文化遗产、交通运输、运动、教育、可持续发展6个方面。

“美丽中国, 多彩开始”。林良琦认为, 想要改造和塑造一座城市, 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是把它推倒重建, 而是为它注入更多的活力, 色彩能够为人们带来神奇的力量, 能够让人们对这座城市拥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就是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谈起这座城市的时候会骄傲地说:“这个就是我的城市。”而在他看来, 化工涂料可以轻易地让城市多姿多彩。城市古迹、遗迹让人神往, 但历史往往斑驳, 人们呼吁保留原貌, 但如果不加处理, 这些原貌也会自然消失。古迹的恢复和保护, 仍然离不开化工产品。

“未来城市的健康, 取决于我们用更少的资源提供更大的价值。”林良琦表示, 而诸多的化工产品正在实现这一目标。

更耐用的日用品, 更清洁的燃料, 更轻便、节能的交通工具, 更安全的电缆……未来智慧城市的几乎一切细节, 都将依赖于化工产业的进步和创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共生共赢】相关文章: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赢04-10

化工与城市两者既已共生当求共赢02-27

环境共生05-19

共生理论06-07

共生规划06-16

共生研究07-09

共生课堂07-16

共生系统07-24

社会共生07-24

共生思想08-15

上一篇:信息化和社会化下一篇:办公楼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