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传统音乐

2024-07-19

冀中传统音乐(精选四篇)

冀中传统音乐 篇1

一、冀中传统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冀中传统音乐”是冀中器乐乐种的统称,其中影响最大的核心层次是“音乐会”(北乐会),中间层次是“南乐会”(吹歌会),其外围形式还有十番会、吵子会(武十番)和吹打班等。主要流传于冀中平原的乡村,即廊坊、保定、沧州、定州一带的30余县市。冀中传统音乐会社作为活态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传承人演绎的曲目,更在于传统音乐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千百年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谐社会氛围,维系邻里关系的“乡俗礼乐”,为广大城乡的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冀中传统音乐与中国礼乐制度有着历史渊源,长期活跃和传承于民间,贴近群众生活。

目前,冀中聚集了整个北方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历史含量最深、艺术水平最高的鼓吹乐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村庄的乐社规模,参者众多,往往一个村里聚集了几个乐社,如涞水县南高洛、安新县赵北口,春节期间踩街奏乐,上百号民间乐师汇聚一堂,人数相当于一个交响乐团,声势啸空,气势非凡。这是只有“平平绵绵,天接四野”的平原、居住着上千人口的村庄才能具备的文化景观,也是其他地区不具备的特殊地理环境提供的条件。

二、冀中传统音乐与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相依存

冀中传统音乐会社与周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相依存,是庙会等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积淀丰厚,特色鲜明。之所以保护存续状态良好,就是因为与当地的民俗结合起来,以村为本,借乐结会,在祭祀、礼仪、丧葬以及春节、元宵节、盂兰盆节、火神会、冰雹会、鄚州庙会、“后土”庙会等民俗中演奏传承。

(一)冀中传统音乐与庙会

如保定市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沧州市辛安庄音乐会每年都有去鄚州药王大庙参加庙会祭祀药王的传统;易县燕子音乐会每逢观音禅寺诵经或有重大活动,村民便组成20余人的队伍演奏,表达对神佛的敬仰及祈求平安、欢颂盛世的朴素情怀;高洛音乐会主要为易县后山后土黄帝庙祭祀和民间丧葬仪式服务;定州佛光寺佛教音乐服务于当地的佛光寺。

(二)冀中传统音乐与民俗活动

如霸州市胜芳镇一直有在盂兰盆节放荷花灯的习俗。届时,村民们聚在中亭河大堤旁观看放荷灯,祈福事事顺利。胜芳寺庙还有佛事活动,胜芳“音乐会”参与演奏;冰雹会于建村不久即创办,至今已600余年,大义店村音乐会是为冰雹会服务的一个团队。

(三)冀中传统音乐与花会表演

冀中传统音乐多由农民组成,多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活动,音乐会在花会、踩街表演、婚丧嫁娶或农闲时节演奏。尤其正月十五前后,是密集时段,各村音乐会都要举行隆重的“串村”活动,使民间喜庆节日达到高潮。

三、探索冀中传统音乐的保护方式

近年来,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传统音乐会正在面临消亡、传承困难的尴尬局面,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积极探索冀中传统音乐的保护方式,通过合理利用得到传承与发展,促进抢救、保护、利用、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推进冀中传统音乐更好地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一)全面普查,摸清家底,让数据信息共享

开展对冀中传统音乐的普查工作,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为制定保护规划、开展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一是系统、科学地对冀中传统音乐整理、登记,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完整、有效、永久地保存冀中传统音乐的数据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等,建立完整的冀中传统音乐档案数据库、网站;二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冀中传统音乐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三是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处于濒危状态的冀中传统音乐项目。

(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让整体性保护与区域性保护共存

冀中传统音乐是河北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历史积淀丰厚,特色鲜明,保护存续状态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在当地很受群众欢迎,当地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支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保护措施有力。建设冀中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项的项目保护提升到与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是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保护方式,是当前大规模新农村改造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调动当地政府和人民大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传承、弘扬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河北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突出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维护文化生态平衡,营造一个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

(三)走进校园,让民间艺术与现代教育相融

将优秀的民间艺术教育普及纳入教学体系,传播教育活动纳入教学工作范围,使其相互融合,可以给予民间艺术更广阔的生存、传播、发展的空间。一是建立传播基地。传播基地的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弘扬,调动各大中专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与教学相结合。将冀中传统音乐纳入到当地中小学音乐课程,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及欣赏,使广大学生们切身体会、领悟民间艺术的魅力,提升艺术修养;三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冀中传统音乐承人走进校园,进行现场表演,激发广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四)创造平台,让广泛宣传与深化交流互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其传承、弘扬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参与,其价值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全社会的了解、认同。一是开展理论研究。通过组织研讨会、深入开展冀中传统音乐调查研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展演、比赛等活动,大力宣传冀中传统音乐,通过展览、讲座等宣传方式,提高人们对冀中传统音乐的认识和了解。

冀中传统音乐作为活的文化,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统音乐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千百年来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谐社会氛围,维系社会关系的“乡俗礼乐”,为广大农村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要:河北民间古乐历史悠久,乐种丰繁,风格各异,近年来,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传统音乐会正在面临消亡、传承困难的尴尬局面,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积极探索冀中传统音乐的保护方式,更好地将其保护、传承、发展下去,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传统音乐 篇2

—人文学院 思政0901 殷旦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很严重,尽管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群策群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但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传统文化渗透于美育之中,使学生不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自 觉地加入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一、何为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

久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时,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种类,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是通过音乐的语言而流露和反映出来。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同时音乐又是一种表情艺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或文字艺术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它是加强美育的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干渠道,同时也是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的重要课程,它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用歌记载历史,于是各民族便有了专门的叙事歌;人类起源歌、万物起源歌;人们用歌沟通人神两界、跨越时空,于是有了祭祀歌、鬼歌;有了各种各样的礼俗歌。可以说,在更深的层次上,唱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普遍手段。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音乐本身和文化背景方面整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

豪感。

三、传统音乐在当代教育中的现状

重视音乐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则是从清末才开始的。经过“戊戌变法”、“学堂乐歌”、“五四运动”时期的发展,传统音乐体系逐步发展建立起来。之后,一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们提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同时也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施教活动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我国音乐除了本土原生文化的传统音乐之外,又出现了两种新的音乐文化体系:一是属于本土次生的民族新音乐体系,二是属于外来文化的西洋专业音乐体系。1980年以后,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我国又增加了当代流行音乐体系,由此形成了差异明显的几大音乐体系并存的中国音乐文化新格局。这几大体系中,流行音乐体系源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这种具有商品广告性、纯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在人民生活中占了绝对优势,这种现象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阻隔作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当今的大学生很少有人会唱自己家乡的民歌,也很少有人会哼有自己家乡地方特色的戏曲。鉴于传统文化对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我们要对传统文化遗产

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四、传统音乐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传统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而且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传统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即“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他强调用教育点燃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学校教育的功能还体现在它的延续作用上。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优秀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传给新一代,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传统音乐多姿

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教育的文化是不可行的,没有文化的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培育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坚定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传统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传统音乐文化。

五、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历史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教学,通过学习和聆听传统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传统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经典的传统音乐伴随着音乐文化中的典故,能深深地启发和感染世世代代的人们,使它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也成为每个中国人深层心理意识的一部分。

冀中传统音乐 篇3

关键词:音乐会《普庵咒》,仪式,现状,保护

2006年5月, 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冀中音乐会”项目名列其中, 冀中音乐会也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音乐会”是指主要活动在冀中及京畿地区, 以奏乐表演参与民间习俗为主要活动内容 (特别是祭祀活动) , 对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具有类宗教性质的民间音乐组织。音乐会常用曲牌《普庵咒》具有重要的仪式功用, 每奏此曲, 必与一定的仪式相联系。对此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进行研究的最初目的。

一、仪式中《普庵咒》曲牌的功能

“音乐会”源于汉代鼓吹乐, 可以说, 今天的“音乐会”是汉代鼓吹乐的遗存。冀中音乐会经过数千年的生存与发展, 积累了丰厚的曲目。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普庵咒》曲牌是其代表性曲目之一, 乐师们演奏《普庵咒》曲牌必与一定的民间礼俗相联系。因此说, 对于《普庵咒》曲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庵咒》曲牌由南宋普庵禅师创作, 普庵禅师原名肃印, 生于公元1115年, 卒于公元1169年, 居住于江西袁洲南泉山 (今江西省宜春市) , 据《佛学大辞典》记载:“普庵为临济十二世之孙, 牧庵忠之法嗣……初师振化于袁洲之南泉山, 道场之盛甲于天下。没后有灵, 凡有祷者, 其应如响。”

至明代, 朱元璋首次将礼乐文化下放民间。处于草根阶层的农民开始有权享用贵族之礼乐, 冀中音乐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冀中音乐会演奏的《普庵咒》曲牌根源于佛教寺院, 它产生于南方, 后传至北方, 并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

文化局内人认为, 《普庵咒》音乐是十分“灵验的音声”, 具有驱鬼、驱邪和安神、悦神的功效。因此, 在“净街”仪式、“净宅”仪式、丧葬仪式和“祭神”仪式中一定要演奏这首乐曲。在这些仪式过程之中, 《普庵咒》音乐担负着重要的仪式功用。

在祭祀仪式过程中, 乐师们表情严肃, 演奏十分投入, 全心投入祭神活动之中。此时, 乐师们演奏的《普庵咒》音乐作为特殊的仪式符号, 起着沟通人神、联接阴阳的重要作用, 并影响着仪式参与者的行为。此外, 局内人认为, 走夜路之时——仪式之外, 默念此曲, 可使小鬼远离自己。这是局内人面对恐惧而实施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当然, 《普庵咒》音乐是否有如此之功效, 作为局外人是不知道的。但是, 人们在创作《普庵咒》音乐过程中投入了特定的情感, 成为具有一定指代意义的“符号”。仪式中的《普庵咒》音乐被局内人赋予了驱鬼、驱邪和娱神、安神的特定含义, 使它成为表现一定指向意义性的特定符号。可以说, 依据《普庵咒》音乐能够使内心慌乱和恐惧的的局内人得到心灵寄托和内心安慰, 从这方面讲, 《普庵咒》音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冀中音乐会《普庵咒》曲牌生存现状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1, 在冀中及京畿地区的音乐会中, 大多数乐社存有《普庵咒》乐曲, 该乐曲主要集中在保定地区, 占总数的89.29%, 廊坊地区占7.14%, 北京地区占3.57%。其中, 仅保定地区的涞水县就占总数的25%。可见, 涞水的民间音乐文化比较发达。而《普庵咒》音乐以“活态”保存较为完好的乐社应属涞水县高洛音乐会。当然, 涞水保留大量的民间乐社是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活动传承分不开的。

《普庵咒》的唱奏形式主要有人声韵唱、器乐演奏、人声与器乐的“对吹对念”三种形式。唱词用梵文音记写咒语, “唱念顺序极其繁杂, 可构成一特殊图形, 一般人很难清楚其韵唱顺序。”【2】笔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 能够演唱咒词的乐社主要集中在涞水、易县一带 (能够演唱咒词亦可人生与乐队“对吹对念”) , 其他地方的乐社一般只能进行器乐演奏了。当然, 在演奏中, 不能加入《普庵咒》曲牌的唱词的乐社, 可能在以前是有唱词的, 由于种种原因, 唱词遗失, 乐社便保留了器乐演奏形式。

三、冀中音乐会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随着世事巨变及人们生存环境和多元文化选择的冲击, 音乐会活动频率和乐社数量骤减, 有些乐社已不能演奏大曲《普庵咒》, 甚至有些乐社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近年, 党和政府加大了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特别是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部分专家认为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方法是成功“申遗”, 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政府中也有这种想法。而实际情况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申遗”成功后, 借文化遗产名气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结果是地方政府的“政绩”有了, 并没有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最终目标。如果仅仅通过“申遗”来保护文化遗产, 将对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国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 通过“申遗”保护是需要漫长的时间, 与当前的保护现状来看, 真可谓“杯水车薪”。

“申遗”是一种手段, 保护文化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能死死抓住“申遗”不放。传统音乐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论是否“申遗”, 它都是我们代代相传、不可丢弃的尊贵的宝物, 我们要自觉保护这份遗产。人们最初是自发的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的, 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一直传承至今。今天, 部分乐师们清醒地认识到传承后继乏人, 他们便竭尽全力鼓励年青一代学习, 只要有人习之, 他们就尽心尽力“传道、授业、解惑”。

党和政府的扶持有利于冀中音乐会的发展, 但冀中音乐会始终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 它的发展离不开民间这块沃土。政府的积极、正确引导有利于音乐会的健康发展。乐师也要自觉的保护、传承祖上留下的优秀文化, 积极招纳新成员, 培养新知音, 传统音乐最大的价值是大众的需要。

总之, 处于自发状态下的传统音乐, 需要我们自觉保护传统文化, 需要我们有一种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珍惜,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子孙后代负责, 尽一切可能将这份遗产“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经过世事变迁而保存下来的传统乐社, 尽管在当前急剧变化的社会浪潮中经受了极大地“冷板凳”, 依旧显示出其旺盛的活力。然而, 在部分地区, 民间乐社不能正常参与活动, 甚至有些乐社已经陷入瘫痪的境地,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艺术研究院张振涛研究员在1993年至1996年采访的冀中地区55家乐社中有8家乐社已经瘫痪【3】。时至今日, 更多的传统乐社不能正常活动, 更多的乐社已经瘫痪,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客观事实。加强保护处于困境中的民间乐社和那些承载着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民间乐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冯骥才曾对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说:“每

浅析影响家庭文化的几个因素

国艳华 (河北景县文化馆河北景县053500)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 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 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影响家庭文化的因素很多, 以下诸因素对今天社会家庭文化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主导性的特质。

一、家庭文化的历史性与民族传统

家庭文化的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家庭文化内容。另一层意思是随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家庭文化的内容、层次、品位等肯定要向前发展和提高。例如我们把五六十年代我国人民的家庭文化生活与今天的家庭文化生活做一比较, 就不难发现它们在内容、品位上的明显不同。所谓家庭文化的民族传统, 是指随着民族的产生, 民族文化逐步地产生和发展, 使得家庭文化因家庭民族不同所具有的文化差异, 从此表现出来的家庭文化特点。一个汉族家庭文化的形式内涵与一个维吾尔民族家庭文化的形式内涵有很大不同, 这就是受他们各自家庭民族传统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确定的大的社会政治背景下, 一个社会的细胞——家庭及家庭文化肯定会受到这个特定环境的影响。因此, 这个大环境是灰色恐怖的还是光明祥和的, 是紧张严肃的还是宽松自由的, 就一定会辐射到家庭文化中来。例如, 在“文革”那种社会环境的重压之下, 每个家庭“弦”绷得过紧而终日面面相觑, 哪还有闲暇顾及家庭文化?当然也有开展家庭文化活动的, 然而这些活动也染上了浓重的“环境色彩”:或跳跳“忠”字舞;或“汇报”思想表表决心而已。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去考察环境因素。我们把社会环境放在同一个历史层面上, 然后把它缩小。具体而言, 就是在一个家庭的周围, 他的邻里、街坊, 家庭成员的同事、同学、亲戚、朋友等, 对这个家庭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家庭处在一个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环境氛围之中, 那么, 这个家庭的文化活动也必然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而显出健康向上的趋势。如果是相反, 那这个家庭的文化活动也可能是相反的趋势。据笔者所知, 搓麻将、唱卡拉、跳交谊好像都一阵风似的相互影响, 坐视这种从众心理, 足见环境因素的影响之烈。

一分钟都有遗产在消失, 文化就是我们的生命。”“有些没有文字记载的遗产, 全靠实物和传人, 实物、传人一旦消失, 这些遗产也就随之消失。”因此, 必须正视当代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意识, 必须加大对民族“基因”文化的保护力度, 让我们在世界面前自豪的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当前,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 政府应该积极倡导让农民做新农村文化的主角, 合理地开发蕴藏在民间的乡土文化资源, 大力激发乡土文化的活力, 对冀中音乐会的延续无疑将会起到积极作用。随着政府和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我们有理由相信, 冀中音乐会的复兴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 中国传统音乐的复兴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够实现。

三、大众传媒

现代家庭文化生活中, 大众传媒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般说, 现代家庭每天都要同大众传媒接触, 如电视, 因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和权威性等特点, 几乎成了现代家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样, 人们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 从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家庭文化生活。大众传媒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们说应做什么, 不应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无论是一位名人的严肃面孔, 还是一位佳丽的漂亮谎言, 人们都不可能不为之怦然心动。而事实上, 我们自己不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着传媒上的事物吗?这种主动与被动就是大众传媒对家庭及文化的独特影响。

四、家长的性格情趣与家庭的知识水平

这是一个对家庭文化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因素。先讨论性格特征。我们不妨观察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家长, 一个性格外向活泼, 一个内向沉静。那么, 在业余闲暇他们会有怎样的活动意向或安排呢?前者很可能多以出游、串门、逛街、作较大活动量的体育活动为主。而后者则可能选择下棋、读书、养花、看电视等活动量小、少涉社交的活动为主。这就是说, 性格情趣对家庭文化活动的选择是有影响的。家庭、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通常也会对家庭文化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一个家庭, 家长是博士学者, 家庭其他成员的学历也较高, 那么, 在这个家庭开展的文化活动可能会更“雅”一些;另一个家庭的家长是个体户, 文化较低。家庭其他成员的学历也不太高, 那么这个家庭的文化活动就可能会更趋于对“娱乐型”文化的选择。

五、家庭的经济状况

这一因素对家庭文化的影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 这就是古人说的“衣食足而知礼仪”的意思。几千年前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衣必常暖, 然后求丽;居必常安, 然后求乐……先知而后文。”所谓“先知后文”就是先要求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经济宽裕了, 有了余钱, 才能搞好文化。可以说, 经济状况的好坏优劣, 对于家庭文化的品位、档次、内容、形式是有很大影响的。经济决定文化, 实际上, 经济的落后, 也是多年来制约我国群众文化的重要原因。

以上我们从家庭以外的因素和家庭本身的情况两方面探讨了一些对家庭文化有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家庭文化的影响应该说是客观的。这些“因素”并非简单的排列组合,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的。因此, 我们必须注意这些因素, 提高家庭文化的品位和格调。

参考文献

[1].根据《中国音乐年鉴 (1994年卷——1996年卷) 》中, 钟思第、乔建中、薛艺兵、张振涛的《冀中、京、津地区民间“音乐会”普查实录》资料及笔者的考察资料。

[1]丁福保居士编纂, 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 《佛学大辞典》下卷, 2088页

[2]刘东兴, 南高洛音乐会乐曲《普庵咒》曲体结构分析[J]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3期, 62页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课堂教学 课外主题活动

一、背景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尤其值得关注。柯达伊曾说:“如果学生最初接触到的音乐是其本民族、独具历史感和文化价值的音乐,这将会引导他们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他们自己、生活、社会„„正是通过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文化的根落感及归属感才得以传承„„”由此可见,传统音乐是基础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载体。《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进行有效的传统音乐教学?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地感受与体验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根落感及归属感,形成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传统音乐进行有效地的传承、发扬与创新?笔者历经三年,在多次的实践与研究中,提出了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中学音乐教育中有关传统音乐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即课堂的主题教学内容与课外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如传统音乐的主题教学与主题活动,首先让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习得有关的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其次是学生在课外主题活动中表演与创新传统音乐,通过亲身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与实践

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实践与研究在八一学校进行了三届六次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师生的好评。2015届高一年级1月艺术节的主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扬与创新。首先,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了解中国传统音乐,领略绚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风采,了解各民族音乐的特点与风格,同时学习演唱几首风格各异的民歌、曲艺与戏曲唱段。其次,学生在音乐会中通过表演,直接的感受、体验中国传统音乐,从而增进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与认同,促进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学习与实践中了,学生们依据我国传统音乐的四大类(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及民间音乐的五大类(民间歌曲、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与乐种)内容结合本班的特长进行自主选择并创新表演。

(一)课堂教学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教师展示各个民族有代表性的民歌、器乐、歌舞等分析其民族音乐的主要音乐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引领学生探究民族音乐,并学习演唱民歌、曲艺与戏曲唱段。

2.展开研究课题

师生主动搜集与节目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并设计演出节目。

3.深入研究课题

通过前两个阶段知识的搜集、积累与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内艺术实践中感受并体验音乐,教师引领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并掌握知识与技能。

4.参与主题演出实践活动

总结研究内容,理解音乐,展示研究课题,参与主题演出实践活动。

(二)主题活动过程

艺术节的表演形式异彩纷呈,有歌舞、器乐、戏曲、音乐剧等。如高一二班的《水调歌头》让我们领略了宋代民间歌曲的风貌;高一六班的《惊鸿舞》仿佛让我们目睹了唐代女子“翩若惊鸿,宛如游龙”,轻盈优美、飘忽若仙的绝美舞姿;琴筝社曲鸣、高宇昊同学演奏的《阳关三叠》体现了古代琴曲所蕴含的韵味与文人们高尚的情操;高一三班的歌舞表演《浏阳河2008》把我们带回了民歌浏阳河唱遍了大江南北的时代,勾起我们的美好回忆;古筝社团演奏的筝曲《浏阳河》让我们领略了民歌《浏阳河》以不同的表演方式器乐演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更是让我们意会了“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古筝艺术令人神驰的境界;高一十班的《茉莉花》体现了江南民歌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的音乐风格;高一五班的《猜调》让我们依稀看到记忆中的江南,青砖灰瓦,潺潺流水,姑娘们哼着妙趣横生的小调,小伙儿们殷勤地应和,一幅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生活画卷;高一八班的《掀起你的盖头来》与高一四班的《阿拉木汗》让我们在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火一般的热情中,聆听着悠扬的铃鼓声,品味着吐鲁番的葡萄弥漫着甜如蜜的爱情故事;高一七班的《奔腾》则让我们置身于蒙古“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鲜碧如画,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中,看到携风裹雷,万马奔腾的壮观;兿缘京剧社表演的《孙悟空斗罗汉》让我们欣赏了古老的中国戏曲音乐迷人的魅力;高一九班的《唱脸谱》则展示了我当代少年对戏曲音乐、传统文化的演绎与诠释;高一一班音乐剧《梁祝》与国际部音乐剧《梦》的表演更是体现了当代学子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是当代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而创新更是当代少年肩负的重任。值得欣喜的是在本届高一年级艺术节中,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创新的火花与梦想。如高一七班的蒙古族舞蹈《奔腾》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创新。在这个节目中,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蒙古族舞蹈音乐的特点,其节奏明快,舞步轻捷,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处处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一特点恰恰是这个节目的灵魂,是对传统最好的尊重与继承。而在编排与表演中,我们又能感受到创新的火花。在《奔腾》音乐的创编与表演中,ABA曲式结构的创作与舞蹈表演的三段对比让我们感受到西方音乐、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冲突与融合,这是对传统最好的创新与发扬。这样的创新节目俯拾皆是,如高一二班以钢琴独奏、独舞、个人朗诵与合唱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演绎的《水调歌头》,让我们在感受钢琴、舞蹈、朗诵表演的独特魅力时有焕然一新的体验;如高一九班的《唱脸谱》,这首根据中国戏曲音乐创编的优秀、经典的戏歌,和着同学们独具匠心的编排、化妆、服装、舞蹈与合唱,让人耳目一新;又如高一十班的《茉莉花》出其不意的让江苏《茉莉花》与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剧中的《茉莉花》结合在一起,中西音乐的碰撞与交流,这样的创新令人振奋;再如高一一班与国际部的节目,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民族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映山红》、《渔舟唱晚》的理解,结合班级同学的特长创编了《梁祝》与《梦》音乐剧,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同学们妙不可言的创造才能。这是一场民族文化的盛宴,是青春和传统的交融,是青年一代用青春妆点、激情创建的传承、发扬与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盛会。学生们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示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风采,体现了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炙热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三、实际效果

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实践与研究历经三年,多次的实践与实施获得师生的好评。对学生而言他们在主题教学与主题活动表演中不仅获得了音乐知识与技能,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他们通过直接的音乐感受、音乐体验与音乐审美过程,用多种表演形式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用音乐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感。在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文化素养,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了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实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情感性与审美性的独特价值。如张可馨同学所说:“主题音乐活动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丽,领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再如束燕翀同学所言:“主题音乐表演让我对自己的古筝表演充满自信,我会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主题音乐活动对教师而言,不仅进行了音乐课堂主题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探索与研究;同时探索了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教学及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此案例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课外主题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性。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了解、理解和尊重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学习与主题活动中继承、发扬并创新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深深地热爱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素养。

四、特色及创新点

笔者历经三年、在多次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音乐课堂主题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其特色与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与实践中探索并提出了音乐课堂主题教学与课外主题活动对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让音乐课堂主题教学成为课外主题活动的主要理论阵地,让课外主题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实践阵地,从而对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教学与研究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其次,教师在案例中探索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音乐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主题活动中,通过师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与研究,将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付诸于课外主题活动中,从案例的构想、设计、实施、总结与反思中探索了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教学。

再次,学生在案例活动中充分的感受与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激发了他们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了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发扬与创新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音乐是中学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让孩子们在课内与课外实践中享受传统音乐的熏陶,激发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才能切切实实地在校园中实现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3]陈文雯,《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北京市八一中学校刊,2013.[4]《音乐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5]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第4期.[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刘沛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上一篇:企业合理信息化管理下一篇:药学服务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