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课

2024-08-23

绘画创作课(精选六篇)

绘画创作课 篇1

绘画中的“表现”有其独特的魅力, 对于绘画有一种内在的活力, 可以说“表现”直接决定绘画存在的意义。从古自今, 流传下来的绘画形式无不具有“表现”的特征。如中国画是以“线”的表现力为动力的。在顾恺之“传神论”、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等的提倡下, 中国画的用线表达, 很快便能抓住绘画中的主要脉络。所谓绘画中的“表现”, 不是说绘画一个定要强悍、强烈、充满独异, 它应有各式各样的手段和各种各样的感觉:它可以轻松踱步, 也可以一泻千里, 它可以反复渲染, 也可以一挥而就;既可以是文雅的, 也可以是粗犷的。西方的“表现主义”不过是表现性绘画中的一种粗犷的形式而已。然而作品中的“表现性”不是说凭空而来, 它要求绘画者对美术有一定的修养和对生活的感悟, 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当然儿童画也充满了表现因素, 但不是有意识而为之的) 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有美的因素, 其中一点就是要有某种美感。

美感是以美的直觉为中心的美的意识活动, 不是说画一个美人才有美感, 可能一堆垃圾、一座废弃的工厂,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都会成为绘画创作的对象!它与审美观念的得失, 修养的层次高低息息相关, 并通过美的形态、境界与趣味呈现, 因此, 对于美感的培养画者应具备德、识、才、学等诸因素综合的体现。在有限的空间和静止的画面上, 由点、线、面等造型元素的大小、长短、方圆、虚实、强弱, 疏密、聚散的组合, 会引起运动感, 展现时间过程, 并且是有规律的全方位的呼应, 这些因素会形成既对比又协调的美感, 即时间和空间节奏韵律美感。如文人画, 就在有限的空间里以单纯而流动的笔墨展示了时空关系中节奏韵律之美感。

艺术作品的美感, 还有一点就是要讲究“有意味的形式美”, 如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 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 用线也是比较严谨的, 早期的铁线描, 秀劲流畅, 用于表现潇洒清秀的人物, 如西魏的诸天神灵和飞天, 线描与形象的结合是完美的。随着时代的不同, 审美观点不同, 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敦煌壁画早期变形程度较大, 较多浪漫主义成分, 形象的特征鲜明突出;隋唐以后, 变形较少, 立体感较强, 写实性日益浓厚。唐代流行兰叶描, 中锋探写, 圆润、丰满、汗厚, 外柔而内刚。因此, 不同的时代, 产生了不同的意味, 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神韵”是“有意味”或者说是“意象美”的最高形式。中国画讲的气韵生动, 是中国传统艺术造型美学的最高规范和审美标准。“气韵生动”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 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洋溢的状态, 人的精神气质通过中国画特有的材料, 以笔墨为载体来呈现的。明代董玄宰论“以径之奇怪论, 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 则山水决不如画。”这阐明对“意象美”和“现实美”的关系, 通过笔墨的表现, 画中之物远离了物象的真, 但感觉上还是山和水, 只不过是胸中之山, 胸中之水。它是“似以不似之间”, 通过笔墨表现, 从自然美具体到美学的意象之美。此外, 还可以在我国古代壁画及各种民间美术中、国外远古岩画或现代造型艺术中寻找神韵美感的营养。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 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 这都是任何自然事物所不能做到的。中国画摒弃了不必要的自然主意色彩, 即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追求艺术理想的真实, 通过取舍、夸张、写意等手法, 以“意象美”的形式, 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创作中, 创作主体要对客体作相应的取舍, 强化对象的某种感觉, 捕捉有意味的特征, 具体落实到画面就是作意象造型, 做出某些审美变化, 最终作品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画中之竹如此, 画中之山川、动物、人物亦如此, 一切观念意识形态的形象皆如此。怎么实现意象造型呢?这就要通过绘画者的能力, 把具体物的形象转变为意识形象。在造型过程中, 有意识地夸张对象的特征和不失常态的变形, 使之以神写形, 以神造型。不同时代, 不同层次的画家作品肯定有着某种意味和反映时代的某些特征。所谓“不根而生从意生”意象造型的最高体现正是以神造型。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很好的做到以神造形, 是需要有相当的实践才能达到的。

从作画技巧方法来看, 不管是中国传统技法, 还是西方传统、现代技法, 都可以按其所需借鉴作画。传统中国画的“线”是非常灵活的, 在“骨法用笔”, “传神”等画论下, 它不拘泥于物象的具体细节, 也不脱离物象的本质, 且“线”本身独具的线型魅力和审美特色, 它完全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这是传统绘画的精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艺术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借鉴西方传播来的其它绘画技法, 那么现代中国画仍继承以线为主的一些图式, 但在渲染技法上不同于传统画法的层层渲染, 如运用新的材料、肌理、贴印、使画面的语言更加的丰富了, 体现着更强烈的节奏和韵律。或在画面形式上, 姑且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作品, 新材料的运用也增强了画面表现力, 体现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和时代感。西方古典技法的透明画法, 和中国工笔画技法有着一些相似性, 只不过材料上有所差别, 甚至西方的现当代艺术, 也可以看出画种的互渗。但由于文化的差异, 审美的指向不同, 画面呈现的味儿是各不相干的, 即便是服务于皇室的西域东渡的画家郎士宁, 其作品骨子里的文化内涵还是西方整体科学性的体现。我们再回从石涛“一画”论所指的千笔归于一画, 从本质上区分了中西绘画技法的差异。因为西方的画法大多是在反复较正或逐步推移呈现中寻求精神的表现, 这对大多数画画的人是比较能够把握的。石涛的“一笔”论则要求下笔是画, 笔笔是画, 追求意象的表现, 它要求在熟练的基础上进行, 这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经验总结才能实现。总之, 认清了各种画种的差异, 找到适合自己心性的表达方式, 那么, 在创作实践中就会更加轻松自如。

摘要:在绘画创作中, 作品的形成无不是都通过“表现”, 艺术家的感触、精神、思想、阅历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审美倾向, 以及绘画技法的精湛或独创来实现的。绘画作为人类思想活动的另一种视觉表达, 对创作的探究, 是艺术家的终生课题。

关键词:表现,美感,意味,意象美,形式,画法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绘画创作课 篇2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一般人总认为就是教孩子画画,总认为最容易不过了。上课时随便出个题目画个东西或放些物品作写生之用就算交代了。确实,当我走出校门,当说起自己是一个美术教师时,很多人都说:“你教的学科简单,只要说几分钟,让学生自己画就行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从事美术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特别是上绘画创作,更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绘画创作课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扩大生活视野和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地运用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重要课业形式。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虽然大部分绘画基础差,见识不大广泛,但画面自有其独特的地方。因此,我觉得绘画创作课也应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重点抓好的课程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下有几点体会:

一、课堂导入以新、奇、趣为根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上课时,利用热情洋溢的导语、小故事、小谜语等方法,能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创作画,并不是只能在学生造型能力强了以后才能画的。热闹的节日,难忘的旅行,丰富的活动,激烈的比赛,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完全有能力把他们生动地描绘出来。这就要看老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点燃他们创作的激情之火。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上,我尤为重视,力争以新、奇、趣取胜。例如:在《设计吉祥物》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出示北京2009年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要学生猜他们的名字,学生看到了都显得很兴奋,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然后再逐步进入设计创作的指导就容易多了。又如:教《漫画》第一课时时,其内容稍有难度,导入时,我就采用了娓娓动听的故事引入,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漫画图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对自己创作一幅生动有意义的故事画都跃跃欲试。

二、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学会添画。所谓添画,是指在已画好某些形象的画面上,启发和指导学生添画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人物或其他物象,从而使画面构图形式完整,内容具体而充实。添画是绘画创作的初级阶段,更是创作的基础,因此,我在给学生上临摹课时,经常鼓励学生添东西,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适当地修改。如:我教《漫画》第二课时时,我先讲了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并画成漫画,有的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添画了很多的东西。有的给故事添画了更多的角色;有的添画了树木、花草等等。学生会问我“老师把自己画进故事里行吗?”“我把背景换一下可以吗?”我每次碰到这些类似的问题,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可以呀!你的想法挺不错的。”因为我觉得,让学生添画,其实这里已经开始包含着创作的雏形了,如对构图的安排、情节的处理等。

其次训练学生多画记忆画。所谓记忆画,就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以有的记忆,通过脑海中已有的表象,经过回忆,把某一件事再现在画纸上。应该说,记忆画比一般的临摹画更接近创作画。让学生练习画记忆画,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独立地安排画面、设色等步骤,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美术打下基础。例如:上《手绘线条图象的表达》第三课时,我尽量启发学生回忆在学校里的愉快生活,选择印象最深、最有兴趣的事物,进行记忆描绘。学生在学校里有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等,都能成为记忆画的好题材。此外,偶尔在安排机动课时,我会出一些记忆画的题目,像《我最喜欢的动物》、《我的一天》、《我的好朋友》等。我想这样也是训练学生一步步地走向创作的好方法。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多画想象画。想象是人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也如同思维一样要鼓励、要引导,在观察同一事物时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想象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引发学生的想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西班牙画家哥雅也有这样一句名言“

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因为,没有想象力也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其实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想象的火种也是很容易被点燃的,因为他们经历的事情不多,对世界的许多认识还不得不靠想象来填补,这反而是他们的优势,我曾让七年级的学生画以在阳光下成长为主题的创作画。有个学生拿了张小构图给我看,只见画上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主角小女孩和许多小动物在森林里聚会。我就问她:“你为什么想画森林聚会呢?有什么意义吗?你想表达什么?”这个学生非常自豪地告诉我:“这些我都收集资料加上自己的想象画的,这些森林里的动物和小女孩就代表我们学生,我们个个都快乐地生活在美丽的森林校园里,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仅仅从这么一张小小的画中,我却看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纯真的心。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形象资料,运用电影、录像、范画、图片等手段使其表象素材增加,同时也提倡学生回家后看些电视中的有益节目,如《人与自然》、《探索奥秘》《动物世界》等,从而使他们的知识与表象再丰富起来,推动想象力的发展。偶尔有几次,学生的想象画作业交到我办公室,有的老师说:“一点都不象,这是什么呀?”是的,很多学生画的都“不象”,但正是在这种种的“不象”之中,都流露出了这些乡村的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和天性,表现出了他们想象画独特的魅力。

三、巧用电教媒体,将创作课化难为易。

创作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电教媒体的运用会更使学生觉得绘画创作生动有趣,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素材。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生活虽然比较丰富多彩,但要创作画,尤其是命题画时,往往不能准确地从生活中选材来表现一定的主题。因此,需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搜集素材、表现感受。所以,我尝试利用幻灯、录音、VCD等电教媒体,向他们展示和揭示内容,帮助他们回忆、联想,以达到开拓思路,表达感受的能力。

四、以鼓励为主,重视创作评价。

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来说,赞扬的效果远胜于批评。很多学生不够自信,但学生们听到教师夸奖他画的好,会高兴,进而让他们更有信心。表扬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使他们更有勇气继续去绘画。因此,几乎在每堂的创作课以后,我都会抽一定的时间进行评价反馈。有时学生自评,有时让学生互评,有时我也会给出一些意见。在这么多的评价方式中,尤其是学生互评,作用最大。因为他们特别在乎老师的评价。表扬他们一下,他们会开心好几天。学生都渴望教师表扬自己,所以他们会毫不客气的指出其他同学画中的不足。如:一个学生画了创作画《未来的世界》这张画画面上空白的地方太多了。我就问:“那你觉得可以作哪些修改呢?”他说:“上面还可以添画些树木、小朋友们的活动等。”旁边也来提意见“最好是有前后的层次关系,这样,画面就更丰富了。”瞧,这些就是农村中小学学生与众不同的地方。而类似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陶瓷绘画创作探索 篇3

关键词 陶瓷 绘画 创造 探索

陶瓷绘画的创作难度巨大,需要创作者对陶瓷绘画的过程进行细致的构思和研究,同时不断充实生活阅历,提高绘画技巧,这都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书籍阅读工作,掌握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趣,才能对陶瓷的绘画内容进行更加生动形象的创作。要创作出一个完美的陶瓷绘画,还需要创作者对绘画内容在色彩、构图、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构思,在绘画技巧以及工具使用上进行细致的选择,才能够制作出完美的陶瓷绘画作品。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陶瓷绘画的基本观点,以供参考。

一、陶瓷绘画创作的题材选择

进行陶瓷绘画创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相关题材的选择,创作者只有知道自己想画什么、要画什么,才能够对绘画内容的细节进一步的进行创作和构思。在题材的选择上,也需要通过创作者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才能积累大量的创作素材,还需要创作者将自身融入的生活当中,去体验生活、去了解生活,将心中原本概念化、平面化的生活素材融入情感,使其成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绘画内容。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够画出触动人心、形象丰富的陶瓷绘画作品。在培养创作者进行绘画题材选择的能力上,创作者可以通过搜集生活素材、细致观察生活、捕捉生动瞬间进行素材的积累,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只有细致的生活观察,才能够将自身的感受融入到生活,激发创作者更多的想象能力,才能够进行具有丰富情感的陶瓷绘画创作。

二、陶瓷绘画创作的艺术风格

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特点是构图清晰朴素、内容丰富有力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能力,能够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充分的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只有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作品,热爱自己的创作工作,才能够创造出寓意吉祥、积极向上的陶瓷绘画艺术。在绘画创作的艺术风格上,创作者需要努力保留自己的创作风格,通过创作者自身的生活阅历、对人生的体验和感知,同时结合创作者自身对作品内涵、绘画技术以及整体绘画神韵的理解来表现整个陶瓷绘画内容。通过创作者对不同题材的不同理解,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陶瓷绘画艺术。

三、陶瓷绘画创造的艺术境界

没有灵魂没有内容的陶瓷绘画创作仅仅简单的描绘出画面反应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物,无法在思想上、内心上吸引人们的关注。只有做到主体丰富、画中有诗、意境唯美以及画面与作者情感水乳交融的境界,并能够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才能称之为完美的陶瓷绘画作品。这对创作者自身感情的融入能力、绘画的技巧、相关情景的融合、意境的体现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要使其他人在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能够触景生情、能够体验到了解到绘画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感召力和生命力,这才是一个出色创作者特有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进行陶瓷人物绘画创作时,对创作者的绘画技巧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如果绘画技巧不成熟,极其容易造成人物内容呆板无生气,情感神韵无法表现,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共鸣和感召能力。创作者需要注重人物自身情感以及内心世界的表现,通过人物的双眼以及肢体动作、举手投足间的风韵、人物的一颦一笑将其内心情感完美的表现出来,才能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陶瓷绘画创作中的色彩调节

陶瓷绘画中最为重要的绘画技巧环节就是色彩的运用,这对创作者自身的绘画技巧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是陶瓷绘画作品生命力、情感内容的重要表现途径。在漫长的绘画发展道路中,对于陶瓷绘画的色彩运用已经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已经从空间距离远近决定色彩浓淡的传统理念过度到根据创作者自身对生活的感知、情感的理解对绘画色彩进行自由的运用,根据画面的需求对色彩的强弱、浓淡进行重新的分配和做好,使画面在色彩运用上更加的丰富鲜明,使观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画面中所包含以及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和情景,从而使画面更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使其成为具有情感内涵的鲜活作品。

五、陶瓷绘画创作中的画面处理

在创作者完成绘画构思以及基本绘画创作后,就需要将画面的整体颜色、线条进行细致的处理,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绘画内容。从画面的结构、布局上完善绘画整体表现,使其整体成为具有一定特色和神态的、相互融会贯通的生动陶瓷绘画。这就要求创作者具有一定的耐心,能够从绘画线条、结构等每个细小的因素和环节进行调整和修改,要求创作者具有熟练深厚的笔触功底,才能做到画面内容的生动、精致、严谨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强调画面的细节内容。

六、陶瓷绘画技术未来的发展

作为我国国粹的陶瓷,与我国特有的绘画技术相结合,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独特魅力的艺术绘画,是当今世界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文化。我们所倡导的情景交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想,以及创作者自身情感与作品的融汇贯通,能够创作出具有深厚生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绘画作品,使我国当今的陶瓷绘画作品具有了行云流水、神韵自然的独特魅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陶瓷绘画创作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作品内容大多崇尚自由,展现生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能够使观者融入到绘画创作的情景当中,对创作者的情感能够有进一步的体验和感知。其中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内心情感以及作者的生活态度也是其他绘画作品无法企及的。

参考文献:

[1]石峰,徐亚琴.略述写生对陶瓷绘画创作的重要性[J].陶瓷研究.2011(02)

[2]刘敏.陶瓷绘画艺术和返朴归真的陶瓷山水画[J].景德镇陶瓷.2006(04)

[3]李绵璐.爱祖先血脉 强中华魂魄——李小聪陶瓷艺术[J].中华文化画报.2008(02)

如何指导孩子绘画创作 篇4

一、取材“ 小”一点。

孩子天生就具有及强的概括能力,他们的笔下可以让繁杂的东西变的简洁和明白,也可以让简单的东西变的丰富和具体。鼓励孩子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捕捉生活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细节,它不一定要有什么深刻的主题,但一定要生动真实而有情趣,如孩子们画的“老师生气了”“妈妈给我梳头”等题材。

二、形象“大”一点。

形象尽量要画大一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许多孩子都把形象画的很小,零零散散地摆在画面上,相互之间缺少内在联系,画面显得平板、单调,要鼓励孩子尽量画大一点,即使大的变了形也比平平淡淡、中规中矩的画面要好的多。

三、构图“满”一点。

鼓励孩子将内容画多一点,构图尽量饱满,前后层次丰富,表现出孩子五彩斑斓、丰富多姿的内心世界。

四、比例“变”一点。

绘画不同于摄影,不是生活的照搬和复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的放大和缩小物体的比例,认为美的地方可以放大,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缩小,有时可能人比房子还高,蜻蜓比长颈鹿还大,这样的画出的画面可能不符和生活的真实,但更符合艺术的真实,也更有情趣。

五、造型“异”一点。

不要太多考虑客观对象是什么样子,鼓励孩子们大胆的造型,可以无中生有、可以张冠李戴、可以异想天开,还可以移花接木,塑造出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形象,每个孩子笔下的小鸟都是不同的,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中造型不同的小鸟。

六、表现“新”一点。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采取多种综合材料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力求独特。表现内容无拘无束,随心所欲,鼓励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一切界限,消除时间差,将远古和现代、白天和夜晚等不同时间里的特有现象或事物综合在一起,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空间上打破天上地下、水面陆地等一切空间限制,让学生重新构筑一个新的理想的世界。

七、色彩“怪”一点。

自然界的色彩丰富多姿,变化无穷,但如果按照真实的色彩来表现对象就不一定很美,鼓励孩子按照画面的需求或根据自己的心情任意改变色彩,打破常理来涂色,把树叶涂成红色、紫色,人的脸部可以涂肉色,也可以涂黄色、蓝色,甚至半边红半边蓝。这样的涂色方法会使画面更有情趣,也更具个性。

儿童的绘画有着自己的特点: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这些特点直接体现儿童的思维。分析儿童思维和绘画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绘画。我们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情况,结合儿童的绘画特点,来指导儿童学习绘画。

通过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儿童绘画特点

儿童在绘画时,不断地将现实、主观意向和绘画活动几个方面进行协调。而绘画本身也是一个协调过程,通过儿童的绘画表现可以更直接地体察到其心灵轨迹。

透明儿童在绘画时,有很多的形象表现就象说话一样,总是想要说的清楚。在处理形象时想要画的全面。遇到被遮挡的情况,有时就用透明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更多地表现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

俯视儿童在画比较大的场面时,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的进行表现。很多的时候用了“鸟瞰”的方法。就像画一张比较具象的地图。这种方法有很强的示意性。

多视点有些时候儿童想把各个方向看到的形象表现在一张画中,采用的一种把很多视点看到的形象画在一幅画中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视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结合问题。比如:画河的两岸;表现公路的两边;画一幅比较长的画。)适合形象求全而不被遮挡,是一种能够满足儿童求全需要的一种方法。也是对真实的空间关系缺乏认识的表现。参照在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时,邻近的形象参照比较多,整体的参照较少。注重局部的观察和感受。是整体把握能力、整体意识不强的表现。

水平根据水平视点的感受,水平线分割画面。追求形象与水平线的相对位置,表现不同的环境或远近关系采用的一种安排画面的一种方法。是处理形象与环境关系的较为简单的方法。

通过绘画中表现出的特性看儿童绘画特点

率真性很多儿童通过绘画表现出诚实、坦率和真诚的特点。他们的真实与成人的客观写实不一样。客观的真实和逼真他们是做不到的。儿童绘画标准更侧重的是对不对,而不是象不象。孩子不断地表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状况,往往没有成人的伪装,而是自然流露。

求全性儿童绘画时,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并且把从外部看不见的物体也画出来,画成各物体之间互不遮挡;这种求全性,还表现为宁肯让部分重叠出现,也不肯少画。如画侧面的人像也要画两只眼睛。求全性表现出了儿童的认知特点。这种求全性源于儿童对事物认识的渴求,源于儿童对世界认识的不完整性。

夸张性儿童在绘画时表现的夸张与感受特点和注意力有关。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感兴趣的形象上。在绘画时,有兴趣的形象和部位表现较大,相对具体,有夸张倾向。其它形象相对简单、概括。在色彩方面,一般是主观意向色彩和个人偏爱的色彩。特点是色彩强烈、明确。

抽象性不如实摹写客观物象及其许多特征,仅仅保留其最基本的形式。比如:儿童通常是用简单抽象的线条来描绘对象,画人像是抽掉了人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外貌的人物特征,仅保留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特征。这种抽象性是儿童无意识的,力不从心的表现,是对描绘对象的简化和概括。

稚拙性所画物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或扭曲。表现为绘画形象与客观形象差距较大。如画人,常是头大身体小,眼睛和嘴巴画的显著,动作幅度夸大,这种稚拙性是儿童认识事物不完善,表现力不足决定的。

动态性指儿童喜欢画有趣的、活动的对象,不喜欢画静止状态的对象。比如:喜欢画各种动态的人、动物、车船、飞机等等。常常边画边说,模拟物象的声音,进入绘画中的角色,甚至忘掉自己。这种动态性,反应了儿童好奇好动,富于幻想的特点。

开放性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对儿童自身来讲约束少、定式少。思维开放、动作开放、绘画要素开放。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看起来真是“胆大妄为、异想天开”。

总之,儿童在绘画时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办法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还缺乏理解和认识。更不能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应不断地引导儿童观察感受周围的事物,扩大知识面。提高各种能力(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让孩子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

儿童为什么要学画画?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在家到处乱涂乱画比较喜欢画画,于是找个地方让他学画,期望孩子以后在绘画方面有所出息。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家精力充沛,只顾看电视和玩耍,于是找个地方让孩子学点东西,免得荒废了孩子的时光。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比较调皮,担心空余的时间孩子在外面打闹,家里又无人照应到孩子,于是找个地方学习,既可以约束一下孩子,又多少能学到一点东西……无论出于什么动机,似乎都没有真正明白孩子学画的目的。

我们平常在教学中最常强调的教学目标就是:敞开心灵,提高素质,教会绘画,培养人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不仅仅是教会儿童画画,更主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在绘画中充分表现自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绘画把自已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尤其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毅力、耐力。所以说培养孩子学画画是针对每一个孩子,而不仅仅是有绘画天赋的孩子。

例如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画了一幅画,题目为《妈妈生气了》,画面表现的是爸爸躺在床上睡大觉,小朋友坐在地上摆弄玩具,房里摊得乱七八糟,这时,妈妈回来了,看见这情景很是生气,既气小朋友只顾玩耍不学习,又气爸爸只顾自己睡大觉而对孩子不闻不问。

通过画面作者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表现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受。因此说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幅作品后来在全国世纪之星儿童绘画大赛中获得金奖。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由于其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局限,绘画成为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孩子们通过涂鸦,绘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培养儿童绘画兴趣是美术教育的先导。儿童绘画有一个心理发生过程和规律,画面是与他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的,儿童学画画应表现儿童的感受和天性,应具有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具有天真、童稚。有的人不理解这些,用成人化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对儿童的画妄加评论,过份挑剔。常有家长在教孩子画画时说:“这东西画得一点都不象,应该这样画,应该照书上画,照老师的画”“这孩子尽瞎画,哪有把鱼画在天上的?”“这张画颜色涂得一点都不均匀,用的颜色也不对,人的脸哪有绿色的,难看死了!”……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儿童画,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画,画不好就命令:“擦了再画!”反复的指责和否定,限制了儿童的自由想象空间,使儿童对画画产生畏缩情绪和厌烦情绪,最终导致孩子失去对绘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注意对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按儿童心理特征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式教学方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自由表现内心想法。在辅导过程中多引导,多鼓励,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其学画的积极性。例如:在故事创作绘画《龟兔赛跑》一课中,我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改编故事内容和情节,在画画过程中进行辅导,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们从绘画的形式到内容都有各不相同的表现,然后再根据孩子们的具体作品进行点评,让孩子相互交流,拓宽他们的思路,有的孩子一连画了三四张还要画,兴致很高。此外,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绘画热情,对画的好作品奖励评优,举办画展,网上发表……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肯定。其次,我们还要求家长对儿童画有个正确的认识,学会保管好孩子的绘画作品,在家庭教育中循循善诱,扩大孩子的思路和眼界,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陶冶美的情操。

如今的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接触的新信息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宽,语言能力强,思维能力发展快,加上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儿童往往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缺陷,只喜欢听表扬,当宠儿,经不起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儿童成才除要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之外,最重要的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美术教育培养人的思维,陶冶人的情感,使人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同时,绘画能促使儿童身体机能的成长和发育,通过绘画可以使儿童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平静愉悦,同时也能充分锻炼孩子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童年类主题绘画创作 篇5

关键词:儿童题材;童年;纯真;纯粹;矛盾

儿童常常被认为是活泼可爱、不解人世、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纯粹生命的代言词,他们的生活充满着欢乐与无忧。本文简单介绍一些当代儿童形象的代表人物,如卡通形象的代表画家陈可、刘野,异化反讽的代表画家唐志冈、曾健勇等。通过对画家的介绍及其作品的分析来说明当代艺术家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映的现象和个人的情愫所表现的关心和思考。

一、当代儿童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浅析

(一)当代绘画中的儿童形象

当代绘画中出现的儿童形象的确立有着特殊意义,应把儿童题材在绘画中的形象同其他形象一样做为成人的手段和方法的自我理解,而儿童形象的观察视角更为特殊。当代绘画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并不是儿童自身的反映,因为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是由当代艺术家成熟的现状,做为融合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产品,他们将从成人世界的理解并不单单是儿童本身,即儿童形象是成人世界的映射,也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当代中国大量绘画作品中,有许多画家使用儿童形象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隐喻自己的生存状态,指涉社会现实。总的来说有几种方式来表达,本文简单介绍“异化反讽”的儿童形象和“卡通”式的儿童形象,这些作品对儿童形象的运用方式和效果给了笔者很大启发。

(二)国内当代表现儿童形象画家的作品分析

1.卡通式的儿童形象代表画家——陈可、刘野

(1)陈可

陈可顶着圆鼻头的卡通式人物形象,表现为叙事性的绘画方式,表现一种生活状态,一切都显得娓娓道来,看上去不费劲,给围观者带来视觉美好感受的同时还会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就像陈可在访谈中的回答:“卡通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让你可以跨越所有和绘画之间的障碍,直抒胸臆。卡通是一个很平民化的东西,我喜欢平民化。”

作为卡通一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陈可毫不费力地让观者接受了她所描绘的一个个荒诞不经的世界。在这里突出表现了人们对感觉的情有独钟,而这种喜爱正是人类的求知性,画家陈可的卡通儿童形象正是对纯粹自我感觉的表现,艺术家将她成长过程中所见的世界与幻想中的世界构成一个属于她的超现实的世界,那一个个很私人却能引起共鸣的画面,陈可用卡通化的视觉语言来传达,这是她忧伤叙事下传递的小情愫。

卡通是这一代人共同的童年回忆,但当这幅画的主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复制品,大部分作品将趋于平庸。不仅能赢在她的“悲伤的叙事”,更重要的是,她的作品除了画面本身所带来的视觉语言和想象力外,其所营造的情绪和氛围更容易莫名地感染观者的内心。

(2)刘野

刘野的作品中可爱、漂亮、明亮的画面,外加圆头圆脑的小孩形象,乍看起来像卡通画,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其实不像卡通画那么简单。他经常使用的手法,与典型的刘野风格的圆头圆脑的小孩出现在一起的,还有蒙德里安的方块、Dick Bruna的小兔子、马格里特的超现实主义帽子或者扬·范·艾克的古典主义圣母,他实际上在向喜爱的大师致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丽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丝“邪性”,这就是一个“卡通一代”的绘画语言来描述“成人”心里故事的艺术家刘野。

刘野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一些成年人般的孩子或儿童样的大人,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怎么看也不应该是他们这个年龄该有的游戏和行为。刘野用卡通形象讲述成人的故事,他的作品充满了童趣,画面里运用儿童形象,背景空旷,看似欢乐的背后,隐藏着忧伤。于方力钧营造出来的光头泼皮,要把对世界的宣泄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这种忧伤是外人看来的幸福感带给他的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忧伤,这种忧伤在他内心深处真实而深刻。正是这种欲盖弥彰使他的作品愈加产生触动观者的特殊魅力。他的作品对美好生活极度夸张的美丽赞美,让人想起王尔德说的“人生因为有悲剧才美”。刘野的作品对中国当代前卫美术是一种期待,使他成为中国艺术家靠自身的美感和人味儿感动世界的先驱。

2.变异反讽的儿童形象代表画家——唐志冈、曾健勇

(1)唐志冈

唐志冈的艺术,与他的人一样,骨子里的不安分透过表层的轻松玩乐显现出来。对于唐志冈而言,艺术总是追求打破常规和表达难以言表的事物,他常常带一点无奈的自嘲意味说自己“半身从戎”。

唐志冈,在技法和观念之间不断完善自己,他的语言手法愈发简洁凝练,这与在中国传统写意画中以神写形删繁就简的精神相符。而他的色彩富有更加强烈的当代感,变得越来越鲜亮,越来越表现出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独特的着眼点。他关注所处的环境,身临其境于当代人们普遍的心态和与这个时代散播着的焦躁和心理负担,最终通过他惯有的轻快、活泼的儿童形象将这种沉重感消解掉,而唐志冈的高明与智慧在于反讽意味,他是借用了西画的语言,讲述一个中国的童话。

(2)曾健勇

“童年记忆”是绝大多数观众看到曾健勇绘画之后的第一印象,人们通常都是将“童年记忆”作为一种共同的社会记忆来认识和理解。正如尼采所言,如果人类没有记忆,就完全不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任何事物。童年的记忆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漫长的岁月中,仍然不会被埋没。他的绘画中记忆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真实与虚拟的矛盾使得“记忆”成为讨论其作品的核心关键词。

看曾健勇的画,在纯净的背后,曾健勇借助他创造的主角和特有的氛围向现实表达和窥视,并用一种矫捷与戏虐的方式感染观众。快乐、轻松是童年的重要特征。曾健勇选择的对象、表现的方式则与之相悖。人物通常是静态的,而非少年典型的活泼运动场面,满脸稚气却郁郁寡欢,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中国画材料温润的形式特征。物理上的“屏障”同时也表现为心理上的“封闭”——很明显地表现出与童年相反的心理情绪。

二、关于儿童题材水彩画创作

(一)关于水彩

水彩画是充满流动神韵的西方画种,源自英国,在100多年前传入中国,水彩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绘画的,“水”顾名思义给人一种通透清爽之感,它的独特魅力在于水与彩交融所产生的那种难以名状、自然天成、神奇美妙的艺术效果。水彩画不仅体现在颜料本身的通透性,还体现在绘画中水韵的流动感,水彩的干湿浓淡变化以及在纸上的流动渗透效果使水彩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产生了透明酣畅、淋漓清新的视觉效果。

水彩这种通透的材料适用于儿童题材绘画表现,这种涂层与涂层之间的错落搭配会产生微妙的视觉,乃至心理上的丰富感受。

整幅画色彩比较透明、轻快、活泼。他的人物画蕴藏着无声的语言,一张面孔可以告诉你许多许多的故事。这样的面孔同样蕴藏着音乐的旋律,让人激动不已。绘画和音乐一样.也是在寻求优美的旋律与节奏,整幅画色彩比较透明、轻快、活泼,足以说明他的绘画功力深厚。水彩画自身语言的传承与突破是必然的,一个从西方传入的画种,如何创新与延续,成为许多当代艺术家思考的问题,真我的表露和水彩的语言在儿童题材上给人以新的诠释。如李建勋作品(图1),画作中的人物那半睁半闭的眼神,似睡非睡的神情,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又像在诉说着什么,画中少年安静宁和,不但利用了水彩画独特的表现方式,其所画的颜色微妙且淡雅,色彩和谐统一使画面所体现的意境彼此相融,恰到好处。

三、结语

通过对以儿童题材为代表的艺术家的分析以及本人在水彩创作儿童主题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发现当代绘画作品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在不同风格和内涵的作品中儿童形象承担着不同的审美作用。用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对儿童的天性进行表达与反思;用一种矛盾感来表达一种单纯与狡黠、天真与诙谐;用超出简单意义上并不单单是对童年记忆题材的表达方式,都是艺术家对当代艺术文化的积极参与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春芽 《走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中国艺术网

[2]访谈陈可 雅昌网

[3]陈可.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今日艺术家《刘野》河北教育出版社; 第1版

[5]黄燎原《天然氧吧—刘野和他的画儿》刘野官网

[6]林似竹《与唐志冈的访谈》雅昌艺术网

[7]吕澎.艺术家唐志冈和他的中国童话:记忆的改写[J].画廊,

[8]曾健勇.曾健勇[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9]魏祥奇《寓言·异象:曾健勇的绘画》雅昌艺术网

[10]陈荣义《曾健勇:制造“童年艺术”的陌生感》雅昌艺术网

作者单位:

浅谈儿童绘画创作 篇6

一、激发创作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美术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美术的热情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是美术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美术课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欲。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课前的导入。其次,巧用多媒体。多媒体不仅让课堂充满了童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神奇的大海》,我们这里不是沿海地区,所以学生对该课兴趣很浓。一上课我就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探索海底的秘密。”说完就点击屏面,马上就出现了海底的录像,还以《潜海姑娘》为背景音乐,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再次,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勇气,增强其自信心。美术课本来就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情景表演、游戏、抢答、小小的画展等,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兴趣才能保持逐渐形成爱好。

二、欣赏美术作品

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我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为创作做最好的铺垫。

1.欣赏同龄儿童的绘画作品。儿童画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在相互学习观摩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儿童欣赏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通过指导和唐发,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欣赏画家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引导儿童欣赏名画家的作品。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如毕加索、梵高、米罗、莫奈、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作品,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美术里的形式感美,如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等,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感受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造型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三、创作命题

人物、风景、动物或者想象中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儿童绘画创作的题材。教师命题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印象深刻、感兴趣的题目。如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去春游,回来后第一节艺术课,我提前到教室跟学生聊天,一起回忆昨天春游中有趣的事,正当议论得兴高采烈时,上课铃响了,我随即命题《春天里》让学生们绘画。春游让学生收获不小,既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丰富的绘画素材,最后他们创作出自己熟悉的活动场面。

四、构思绘画创作

1.构思。定好命题,收集了创作题材后就要开始构思,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儿童解决构图和造型的问题,告诉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开始,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可以加工改造把它画漂亮。有时可用童话形式表现,也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想画却画不出来的情况,教师要给予讲解,提供资料,让学生的感知越来越多,想象一步一步地被激发,使其要表达的图像、内容在脑中逐渐清晰,才能表现得更充分、更生动、更富有想象力。

2.选定绘画手法。构思好内容,画好构图,最后就是完成作品,这一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有了好的构图,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作品。如果选定绘画手法不当,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时,教师要根据画面内容需要。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如有的内容宜用国画,有的内容则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纸版画制作等。手法也非常重要,我常教学生用些比较简单的绘画手法,如喷色画、吹画、蜡笔画、蜡笔水彩画、磨拓画等形式画画。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七彩蝴蝶》,学生知道了蝴蝶的对称美,就可尝试用一些简单的表現手法,如拓印法,拓印法是用颜料涂在刻好的吹塑纸上进行拓印,然后再用油画棒画边线。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内心的感情用绘画的方式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儿童绘画创作为儿童创造了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在绘画学习中宣泄情感。教师在培养学生创作儿童画时,应明白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培养美术家,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独立性,培养他们对美术浓厚的兴趣,画自己想画的画,这样才能使学生绘出美丽的、有创意的画。

上一篇:剥离去污下一篇:煤矸石的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