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原因

2024-05-27

财务造假原因(精选十篇)

财务造假原因 篇1

随着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核算制度的调整变化, 新的财务造假行为不断出现, 而且手段翻新花样繁多, 几乎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有严重的虚构交易、虚构收入和利润的财务欺诈, 有利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缺陷来操纵利润、调节资产, 也有利用其他手段进行财务造假的行为。防范和治理财务造假刻不容缓, 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打击财务会计造假行为。遏制财务会计造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

1 会计造假的原因

1.1 根本原因———两权分离

会计造假的原因众说纷纭, 大多以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究。如果透过表象来思考这一问题, 人们不难发现, “两权分离”才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

“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 (表现为投资者拥有的投入资产权) 和资本运作权 (表现为管理者经营、运作投资者投入资产权) 的分离。也就是说, 所有者拥有的资产不是自己管理运作, 而是委托他人完成管理运作任务。

1.2 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利益驱动

1.2.1 政治利益。

仔细地分析一下会计造假的公司不难看出, 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 它们大多是一些在全国或地方比较有些名气的大公司。大企业, 甚至是地方的支柱产业,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 企业的领导人也都是一些头面人物, 有着较深的政治背景。但是, 市场在变化, 竞争格局在变化, 这些企业没有跟上变化了的形势, 管理模式依旧, 产品式样如故, 从而使过去的优势逐渐消失。为了保住昔日殊荣, 维护企业领导形象, 甚至有个别企业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 不惜一切代价, 账上添彩, 表中生花, 虚报产值, 虚报收入, 虚报利润。更有甚者, 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 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 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 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

1.2.2 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筹措资金。《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 比如上市前三年应连续盈利等。为此, 有些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上市, 大肆包装财务数据, 甚至聘请一些会计“高手”来玩弄数字游戏, 以实现“最近三年内净资产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 计算期内任何一年都必须高于6%”的配股资格线。有些上市公司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不景气, 面对“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应暂停上市的政策, 不是依靠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解决危机, 而是在单、证、账、表上做文章, 以此来保住其上市的“牌位”。二是为了偷逃税款。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1998年有八成以上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1999年有九成以上企业的会计要素失实, 剔除客观失真因素, 占有较大比重的是为了偷逃税款。

1.3 会计造假的间接原因———监督不力

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 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仍有许多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将从某种意义上削弱审计应有的功能, 使审计的监督处于疲于奔命、力不从心的状态。监督不力, 在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孤, 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2 防范企业财务造假的措施

2.1 提高会计诚信, 净化社会环境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即客观公正, 不偏不倚地把客观经济活动反映出来, 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 为了减少、避免财务造假现象的泛滥, 我们应提高会计诚信, 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 净化社会环境。

2.2 完善会计规则, 减少会计操纵空间

2.2.1 改善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首先, 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向社会公众公开更多的己有的相关会计知识, 特别是世界各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熟经验, 以便社会公众结合其所处环境, 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其次, 应建立更加公开化、制度化的征求意见制度, 即使是会计准则正式颁布之后, 这种制度仍然是必要的, 因为知识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会计准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订则是必然的。

2.2.2 完善会计法规的内容

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会计国际化已成为必然, 我国必须加快深化会计改革的步伐,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 规范会计行为, 避免主观随意性, 缩小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的差距, 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 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 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 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 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审核。二是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要求, 适时出台一批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 规范会计信息披露。三是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奇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 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 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四是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 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 操纵企业利润。五是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在对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规定应更加具体。

2.3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财务造假成本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 其一切行为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财务造假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 企业是否会选择违约, 主要还是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财务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时, 企业很难不产生造假的冲动。因此, 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 提高财务造假成本, 无疑是遏制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而目前的状况是:守信者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也未得到严厉的制裁, 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加上造假者受到惩处的仅是极少数, 许多企业和个人都从“失信”中捞到好处, 一些擅长做假账的人还成了一些企业竞相聘请的人才, 非常“走俏”。在这样一个失信成本过低的环境下, “好人也会变坏”。要改变这一局面, 惟有加大处罚力度, 大幅度提高财务造假的成本和风险, 使造假者得不偿失、无利可图。

2.4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核心, 它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为了贯彻落实《会计法》, 促进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设, 加强内部会计监督,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财政部于2001年6月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之后, 财政部、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法规及其配套规定, 这对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会计监管、防范会计错弊发挥了重要的“人工屏障”作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应以控制目标为导向, 以业务流程控制为基础, 以控制程序和确定关键控制点为手段来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实务设计。主要包括筹资业务控制、对外投资业务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货币资金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担保控制等内容。

摘要:会计造假是一个历史问题, 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将来不可避免的还会出现, 人们无需大惊小怪, 惟有夯实法治建设基础, 加大经济监督力度, 完善经济监督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从产生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理性的、深入的分析, 并对我国会计造假的成因、治假的对策作以下粗浅的探索。

财务离职原因解析 篇2

1、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情况,我深深觉得能得到您的赏识进入__公司工作是我莫大的幸运。我一直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在公司工作几年里,我受益良多:无论是从财会专业技能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感谢公司提供的发展平台和锻炼机会。我很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最大的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才是对公司对您以及对我自己的负责。但我发现自己对于从事__行业工作的激情已经大不如前,按照我目前的状况下已无法完成公司的托付,未了不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决定提出辞职,请您支持。

2、我已经意识到由于您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我做兼职会计已经不能胜任企业的任职要求,您需要一名专职会计人员,这对企业的发展有好处;

我妈妈的身体近期不太好,年前年后住院两次,现在她的身边不能离人,弟弟妹妹的工作都很忙,只有我舍弃心爱的工作前去照顾她老人家。

主要是第二条的原因,我就要离开我的工作岗位,真的很舍不得。舍不得您这样的好老板。舍不得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各位同事。虽然离开了设备厂,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我会全力以赴。

3、来到公司也有接近半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公司的领导对我十分照顾,同事们对我也十分友好,对我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虽然工作有时会累一点,但是那微不足道付出跟我在这里得到的相比,如同滴水之于汪洋。

在不久之前我还在庆幸自己被这个集体接受,并认为能在这里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现实是讽刺的,由于家庭种.种原因我不得不选择离开。

4、我在财务部的主要职务是查账目,设计会计制度等,这些跟我大学里头写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也跟我心中理想的职业不一样。

在企业里,我还进一步了解会计总论、会计科目、帐户与复式记帐的应用、会计凭证、帐簿及报表、会计核算及会计工作组织等会计常用知识、资产负债及所有权者权益、营业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法、税收法规及税收证书管理手把手教做账、电脑上教做帐。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头我已经从一个刚毕业大学,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这些我都需要感谢公司。然而,我的工资待遇还是跟我刚毕业那会一样,都两年了,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加薪。综合以上几个原因,我决定辞职,

5、但是,由于我婆婆最近身体不太好,不能尽心地照顾我家宝宝。小孩子现在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我婆婆一个人顾不过来了,所以,我想辞职回家照看宝宝。

财务离职交接工作

1、如果管理合同,还要交接所有合同,并核对金额;

2、以前年度的所有凭证、所有账本;

3、财务章交接;

4、将银行对账单和账目上进行核对;

5、交接发票,并核对数量;

6、交接最近3年的纳税申报底单;

7、公司的进出货往来有关的账本,有利于了解进贷成本和渠道路财务章交接。

8、交接现金,并和现金账进行核对;

9、各类总账、明细账核对后填写有关交接报告,双方、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签字。

财务离职注意事项

第一:交接表要写清楚。看交接表上的内容与事实是否相符。

第二:发票要看仔细。发票本数与事实相符。企业账要与银行账相符。现实和实务往来是否相符。保管账与实务是否相符。要清点仓库。固定资产也要盘点。

第三:有时间的话,单位往来账要相核对。个人账要核对。

第四、打印银行对账单;

第五、需向接收人员交代所有纳税申报方式,并逐一进行实验;

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会计造价原因对策

0引言

会计造假对我国并不十分完善的证券市场机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为什么要造假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1会计造假的原因

1.1根本原因——两权分离会计造假的原因众说纷纭,大多以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究。如果透过表象来思考这一问题,人们不难发现,“两权分离”才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表现为投资者拥有的投入资产权)和资本运作权(表现为管理者经营、运作投资者投入资产权)的分离。也就是说,所有者拥有的资产不是自己管理运作,而是委托他人完成管理运作任务。两权分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资本的所有者还是资本的运作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最大化的盈余。但是,在实现这个最大化盈余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对盈余的分配比例问题,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盈余,而资本运作者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生产经营,甚至还要考虑自身的回报(表现为薪水、福利等)。这样必然会出现资本所有者与资本运作者的矛盾,矛盾的最终结果是:资本运作者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会计造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1.2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利益驱动

1.2.1政治利益仔细地分析一下会计造假的公司不难看出,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它们大多是一些在全国或地方比较有些名气的大公司。大企业,甚至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企业的领导人也都是一些头面人物,有着较深的政治背景。但是,市场在变化,竞争格局在变化,这些企业没有跟上变化了的形势,管理模式依旧,产品式样如故,从而使过去的优势逐渐消失。为了保住昔日殊荣,维护企业领导形象,甚至有个别企业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不惜一切代价,账上添彩,表中生花,虚报产值,虚报收入,虚报利润。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

1.2.2经济利益经济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筹措资金。《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上市前三年应连续盈利等。为此,有些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上市,大肆包装财务数据,甚至聘请一些会计“高手”来玩弄数字游戏,以实现“最近三年内净资产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计算期内任何一年都必须高于6%”的配股资格线。有些上市公司竞争意识不强,经营不景气,面对“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应暂停上市的政策,不是依靠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解决危机,而是在单、证、账:表上做文章,以此来保住其上市的“牌位”。二是为了偷逃税款。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1998年有八成以上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1999年有九成以上企业的会计要素失实,剔除客观失真因素,占有较大比重的是为了偷逃税款。

1.3会计造假的间接原因——监督不力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仍有许多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将从某种意义上削弱审计应有的功能,使审计的监督处于疲于奔命、力不从心的状态。

1.3.1监督力量不足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国家(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社会)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却基本保持不变,造成现有的审计力量无法应对迅速增长的审计业务量。国家审计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等原因,迫使其不得不把“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职责转向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因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慢慢开始弱化。民间审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已经成为审计监督的主力军,但其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可以说已不堪重负。

1.3.2监督力度不够国家审计的重点已经位移,企业的审计监督只能依靠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进行。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不仅如此,有些内部审计机构反而对会计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企业会计造假出谋划策,成了会计造假的帮凶。

监督不力,在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獗,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2防范会计造假的措施

加大会计造假的风险,使之与造假收益对称,是杜绝会计造假行为的良策。风险一词在韦氏词典中被定义为“面临损失或伤害的一种灾难、一种危险”,或者说风险是其实际结果对其预期收益的背离,背离程度愈大,风险也就愈大。因此,风险可用收益的方差和标准差来度量,方差和标准差的值越大,风险也越大,但在研究会计造假收益与风险对称关系中,我们还必须引入变异系数,也称标准差系数,它是风险与期望收益的比值,其大于1时,表明会计造假者付出的代价大于其得到的利益,这样才能使其不敢造假。而我国目前会计造假标准差系数虽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上升,但仍小于1,为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2.1改革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审计管理会计制度。根据《会计法》,国家财政部门主管中央和地方会计工作,但限于人力,各级财政部门很难控制好本地区的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在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建立会计检察处(科),其职责:一是检查、评估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对违反会计法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由会计检察部门代表国家作为公诉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否则以渎职罪论处。笔者认为,由国家审计管理会计工作主要有三个理由:①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独立性,这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所无法比拟的;②国家审计机关拥有一支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审计队伍,有能力胜任会计信息检查工作,而财政部门虽也拥有一批会计专家,但查错防弊的人员数量、实际经验与国家审计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差距的;③在国家审计建立会计检察制度,有利于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成本,避免多头监督的重复劳动,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2.2明确会计责任,单位负责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分散风险。《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不是单位负责人自己直接从事会计工作,而必须是通过有关制度委托、授权、督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章办事。单位负责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即使确实没有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造假,也应承担用人不当、管理不严之责,接受有关部门处理。

2.3理论界与实务界紧密配合,建立会计信息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定性上很难把握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因而很难给违规者以恰当的处罚。故:①依据简明、公正、效率原则,建立若干考核指标;②依据会计信息虚假程度,如虚假利润与实际利润的比率扣分,不论扣分多少均应接受有关部门组织的会计教育和相应的经济处罚,在这方面,交警部门对驾驶人员违章处罚的方法值得借鉴。如会计人员拒不接受教育和处罚,应吊销其会计资格证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一律无效。

2.4严惩不能诚信履职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被誉为“不吃皇粮的经济警察”,理应依据法规和职业道德,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作出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但在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少数人见利忘义,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因此必须坚持“乱世用重典”原则,对不能诚信履职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厉惩罚。通过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来防范虚假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发布。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4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描述

(一) 基本情况

科龙电器全称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000921, 于1992年12月1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1996年7月23日, 公司的459589800股境外公众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1998年度, 公司获准发行110000000股人民币普通股, 1999年7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科龙主要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 产品内、外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 运输自营产品。公司有关高管情况为:刘从梦为现任代理董事长兼总裁, 原董事长为顾雏军。顾雏军同时有一家全资所有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并且是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2001年10月底, 科龙电器同时在深港两地公告, 广东科龙 (容声) 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20447.5755万股法人股份转让给顾雏军全资所有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转让价为5.6亿元人民币, 2002年4月, 格林柯尔公司占科龙股份数为20.64%, 到2004年10月增至26.4%。2001年11月2日, 公告显示, 科龙电器现有董事会将有变动。同时, 顾雏军提早入主科龙董事会。2002年4月18日, 股权转让完成。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科龙2002、2003、2004年度报表的审计, 2002年和2004年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其出具的保留意见均与科龙现金流无关, 2003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005年11月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后辞去了审计师职务。科龙现任审计机构为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德豪嘉信会计师事务所。

(二) 舞弊手法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 就已经瞄准了科龙。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 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 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德格林科尔这一购并平台后, 科龙电器的梦魇也开始了。

2002年在江西南昌, 没有任何实力进行投产的格林柯尔通过信口开河的承诺诈骗国有土地, 并骗取了本应由科龙电器全资子公司江西科龙获取的优惠土地使用权相关利益。2003年开始, 顾雏军私自以广东科龙电器名义在广发银行开设秘密账户, 并先后违法划转资金高达3.55亿元。2005年没有实际履约能力的深圳格林柯尔通过关联交易从科龙电器中吸取17560.912万元的销售款, 同时强买强卖, 以其他公司的名义强行出售制冷剂给科龙电器, 诈骗货款4080万元。为了掩盖罪行, 顾雏军开始利用编制虚假银行收付款凭证、银行存款账簿记录、银行对账单等低劣的手段, 隐瞒每笔资金的转入转出, 同时伪造公司印章, 虚构科龙的销售收入, 并且通过少提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等编制虚假报表。这些行为使得近几年科龙电器的财务报告严重失实: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虚增利润1.2亿元、1.19亿元、1.49亿元;2003年的现金流量表少计“借款收到现金”30.255亿元, 少计“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1.36亿元, 多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8.897亿元。2006年8月份, 格林科尔集团老总顾雏军被拘。证监会公布的顾雏军几宗罪是“财务造假、虚假信息披露、通过关联交易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有专业人士指出, 财务造假和虚假信息披露是手段, 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因此, 顾雏军的问题集中起来, 就是“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法

(一)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科龙舞弊手法之一:经查, 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 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 (其中, 2002年1.1996亿元, 2003年1.1847亿元, 2004年1.4875亿元) 。仔细分析, 科龙2001年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 净利1975万元, 可是到了年报, 则实现收入47.2亿元, 净亏15.56亿元。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到了2002年, 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 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可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 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 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 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 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可见, 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 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二) 虚增收入和收益

科龙舞弊手法之二: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 虚构收入, 虚增利润, 粉饰财务报表。经查, 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33亿元, 虚增利润近1.2亿元。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 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 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 其中向一个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2.97亿元, 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审计时仍然没有收回。此后的2003年和2004年, 同样是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操纵下, 科龙年报又分别虚增收入3.048亿元和5.127亿元, 虚增利润8935万元和1.2亿元。这意味着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所出具过的3份公司年报都存在财务造假, 将不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

(三) 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科龙舞弊手法之三: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经查, 科龙电器2002年至2004年未披露与格林柯尔公司共同投资、关联采购等关联交易事项, 2000年至2001年未按规定披露重大关联交易, 2003年、2004年科龙公司年报也均未披露使用关联方巨额资产的事项。

顾雏军入主科龙不久便开始在各地疯狂收购或新设控股子公司, 通过收购打造的“科龙系”主要由数家上市公司和各地子公司构成。到案发时, 科龙已有37家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 28家分公司。由顾雏军等在境内外设立的私人公司所组成的“格林柯尔系”在国内亦拥有12家公司或分支机构。此间“科龙”与“格林柯尔”公司之间发生资金的频繁转换, 共同投资和关联交易也相当多。科龙公司在银行设有500多个账户都被用来转移资金。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 格林柯尔系有关公司涉嫌侵占和挪用科龙电器财产的累计发生额为34.85亿元。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一)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危害

上述造假手法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 中小投资者权益受到损害。德勤对科龙电器的审计行为涉嫌违反《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的规定, 其将受到行政处罚是应当的, 也是必须的。但无论行政处罚结果轻重如何, 也只能给投资者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而对于经济上的损失, 通过民事诉讼进行索赔仍然是一条不可避免的道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 中小投资者处于弱势地位, 投资者的诉讼索赔过程漫长、成本高昂。面对证券违法违规案件, 司法机关不去贯彻落实《公司法》、《证券法》对投资者保护的各项制度, 甚至消极对待证券民事赔偿诉讼, 使得投资者维权之路走得艰难而又艰辛。

(2) “一控多”往往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顾雏军打造的格林柯尔系, 不仅拥有内地4家上市公司和香港1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科龙下面又有37家控股或参股公司及28家分公司。这些公司不仅涉及白色家电, 同时涉足了汽车、轴承等行业。在顾雏军控制的公司中, 关联交易及资金往来频繁, 科龙公司在银行就设有500多个账户, 连不起眼的公司内部工会组织的账户, 都被借来转移资金。这样的“一控多”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一是涉及的上市公司多, 一旦一个公司出问题, 会导致一批公司出问题, 从而影响到整个市场;二是在一家公司控制多家公司的情况下, 由于管理链条长, 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资金融通导致公司风险向银行转移, 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3) 造成诚信缺失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假使上市公司在监督之下都造假, 更不要说那些非上市公司了, 投资者会逐渐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信任, 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 如果长此以往, 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将日渐萧条, 真正想做企业的公司将难以融资, 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是巨大的。

(二)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上述造假手段之所以能够得逞, 其根本原因如下:

(1) 高管舞弊层出不穷, 重点出击严加防范。财务造假动因各不相同, 但根本在人, 主体在企业高管。粉饰业绩获取超额利润也好, 资金腾挪移跃、抽空上市公司也罢, 根本的原因是利字当头、利欲熏心。科龙电器的高管舞弊具有手段隐秘、危害巨大、监守自盗、难以发现的特点。更为严重的是, 近年来频发的造假事件更暴露出令人不安的现象是高管舞弊向第三方公信机构蔓延, 个别银行、券商参与到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中, 使得造假案件越来越复杂。该类案件令人防不胜防, 不仅受蒙蔽的审计师无从发现, 普通民众更无从分辩真伪, 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遭受严重打击。

(2) 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 不能很好履行职责, 有的违背职业道德, 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 为造假者服务。科龙电器财务报表的违规事实和德勤为此出具的审计意见可以看出, 德勤的审计行为不够独立、客观、公正, 未能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 违背了《注册会计师法》相关规定。

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建议

(一) 认真学习, 全面贯彻和执行《会计法》

首先企业法人和单位领导要懂法和守法, 只要他们能遵纪守法并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 提高认识, 增强法制观念, 对解决财务造假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 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

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再监督工作。通过建立和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办法, 逐步理顺委托关系, 由企业直接委托改变为由信息使用人进行委托并支付费用, 增强事务所具体工作的透明度。

(三) 加大处罚力度

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 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行政, 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 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四) 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 加强企业内部的异体监督力度

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在委任财务总监的基础上, 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委任制核算制度。成立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会计服务机构, 负责对会计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培养, 负责提供派出会计的应有待遇, 使会计与用人单位不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会计服务机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又能向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对失职的会计人员, 会计服务机构视其具体情况进行处罚, 这既能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又能切实改变财务造假的状况。

(五)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高、专业知识丰富扎实, 才能为企业所有者、主管经营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反之,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 就难以处理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二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会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 不谋私利, 廉洁奉公,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 时刻坚持“以德治企”的原则, 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反之,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差, 可能因图谋个人私欲, 编造、篡改会计数据, 造成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六) 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要加强会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提出会计信息形成与提供的规范或准则, 克服会计信息失真。同时通过会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促进会计工作紧跟社会时代的潮流, 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财务总监离职原因分析 篇5

工作压力太大

据统计,在今年财务总监离职的29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明确称财务总监的辞职是因个人身体和个人精力问题,其中包括聚光科技的匡志宏、雅本化学的马立凡、太阳电缆的郑用江、洪涛股份的卢国林、九安医疗的张凤云、阳谷华泰的贺玉广和_ST炎黄的李世界。这7人中,匡志宏、郑用江和李世界是彻底辞职,而其他人只是从财务总监这一职务上卸任,却并未离开公司。如马立凡继续担任雅本化学董事、副总经理;卢国林继续担任洪涛股份董事;贺玉广继续担任阳谷华泰董事、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张凤云继续担任九安医疗工会主席。业内人士认为,他们因工作压力而离职的可能性较大。

上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陈甲乙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披露越来越规范和严格,而公司要求财务总监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又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除了会计核算,定期、及时给出真实健康的财务报表,他们还负责企业财务管理,包括资金、单位财产的整体统筹安排……这还远远不够,账房先生式和总会计师式的财务总监已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的需求,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更重要的职责在于要有财务战略,会资本运营。

“压力大,不仅在业务上,心理层面也会不平衡,财务总监的‘功劳’往往被董事长、总经理淡化,甚至漠视,有时会与董事长、总经理不合拍,而且还可能卷入到控股股东或管理层的矛盾中。”陈甲乙说,换个环境,轻松一点工作,这也是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离职的最单纯想法。

业绩变脸之忧

上市公司业绩不佳或发生较大变动,也会给财务总监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尤其是新上市的公司。这也是为何财务总监会在年报披露期扎堆辞职的一大原因。

本轮IPO重启以来,特别是创业板开板之后,上市后即发生业绩变脸的公司不时出现。拿上市的次新股来说,Wind资讯统计,截至4月16日,共有195只次新股公布了20年报,其中43只次新股的净利润同比出现负增长。

“不排除财务总监最了解公司发展情况,发现公司绩效并不如想象中好,又不愿意账目持续粉饰作假,所以选择离开。”海通证券投行人士程江告诉记者。

而这个离职原因,在上月从万安科技辞职的郭志林身上或可看到影子。2011年6月10日,万安科技成功登陆中小板,郭志林曾十分自豪地说:“万安科技上市过程中,财务没有走过弯路,一条直路到了证监会。”然而,今年2月21日,该公司发布首份成绩单——2011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当期净利润同比下滑39.58%。3月23日,其又发布了一季度业绩预告,净利润继续下滑,同比下降50%-80%。业绩变脸让万安科技一时间陷入了包装上市质疑的尴尬,股价也应声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季度业绩预告发布那天,郭志林提交了辞呈,同时辞职的还有内部审计负责人周佳飞。4月17日,万安科技发布了2011年业绩快报修正公告,称经会计师事务所预审计,对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及费用跨期核算等会计事项进行了调整,导致净利润进一步减少。此前,或因公司业绩变脸而辞职的财务总监还有应建森,在露笑科技上市了3个多月后即“起身告辞”。

财务造假之困

“一些企业在上市前,往往大玩各种会计手法和资本运作伎俩,以期在投资者和发审委面前制造高成长假象,助其顺利通过IPO审核,并在发行中获得更多融资。”上海一家担当了多家上市公司审计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陈敬这样说,“不过,‘纸包不住火’,财务造假的风险颇大,一旦事发,尽管财务总监是授意而为,也难辞其咎。”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如今的A股_ST大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4月17日,_ST大地发布重大诉讼进展公告称,203月29日,公司已收到昆明市中级法院刑事裁定书,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原审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重审。这就意味着,公司前董事长何学葵、前财务总监蒋凯西、庞明星等很可能获刑加重。此前的3月15日,因昆明市检察院抗诉一审量刑过轻,被称为“银广夏第二”的绿大地造假案在昆明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不过,没有当庭宣判。

今年3月底,包括总经理王光中和财务总监李鹏在内的一批高管集体从绿大地辞职,众所期待云投集团的入主能为绿大地带来生机。在王光中看来,正是当年何学葵不顾现实条件强行上市才带来了现在的悲剧。据悉,绿大地曾组建造假团队专攻上市,这个团队就包括由何学葵不惜让出部分原始股权“引进”的财务总监蒋凯西,以及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同时又在公司担任上市公司顾问的庞明星。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崔学刚认为,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总监频频辞职与证监会日益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也不无关系。“别说是财务作假,即使是业绩包装,在未来披露财务数据时也会有很多难做的事,且会如影随形,越来越难。尤其是财务数据存在问题的时候,财务总监处境艰难。一些财务总监深知这一点,因此,纷纷在公司上市不久后及时离职。”

追求更高薪酬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跳槽、追求更高薪酬,也尚可算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离职较为单纯的想法。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财务总监的“价值”也逐渐受到企业和资本力量的关注。据杭州猎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首席顾问郎越时介绍,当下优秀的CFO人才正成为广大企业、尤其是拟上市企业的头号需求,即使许多求贤若渴的企业开出了不错的条件,也难以很快觅到一位合适的“良臣”。他透露,在过去几次成功的人才牵线中,一批优秀的CFO成功推动了企业上市,个人身价也水涨船高。如今在杭州,经验丰富的资深CFO身价都在千万级,在拟上市企业中,更有“极品”CFO身价可达5000万元。

据记者观察,目前,上市公司之间财务总监一职的薪酬差距也很大。从已披露了2011年年报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情况看,财务总监年薪从0.6万-656万元不等。而单从今年辞职的财务总监薪酬情况看,虽然在各自的公司中,他们的薪酬均位于前列,但对比下来,差距也不小,年薪由10多万元到40多万元;有的持股,有的没有。

从星星科技辞职的袁春申在今年离职的财务总监中年薪算是比较高的,为43.67万元,其在公司上市5个月前的2011年3月24日入职,一年之后即辞职不干。有业内人士推断,或与薪酬不满有关,该公司的几位副总经理均持有百万股以上的公司股份,以昨日收盘价计算,价值2000万元以上。

“我个人认为,财务总监因追求高薪而离职很正常。一些财务总监自认对公司贡献不小,虽然公司上市也涨薪了,但与其他持有公司股票的管理层一夜暴富相比,这点回报就显得不值一提,跳槽就成了自然的事。”程江亦表示。

原始股的诱惑

相对于年薪,上市公司的股份对于财务总监们来说更有吸引力。“猎头”郎越时向记者表示,在他们接到的拟上市公司的委托中,一般给CFO职位提供的条件除了年薪外,都还有一定的股份,1%-2%较为普遍。虽然乍一看并不多,但企业一旦上市成功,这部分股份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有分析人士指出,很多财务总监在公司筹备上市时入职,上市后就离职,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获取原始股份。从华昌达离职的李树辉较为典型。资料显示,李树辉于11月12日加入华昌达,任职财务总监。一年后的2011年12月16日,该公司上市。而上市刚满3个月,他即提出辞职。这一年多时间,他换得的是近50万元的薪酬和以3.98元/股购得的60万股股份。明年8月31日,这部分股份将解禁流通,以4月18日华昌达收盘价19.13元计算,账面价值1147.8万元,除去成本,浮盈909万元。

据悉,在加入华昌达前,李树辉在北斗星通任财务总监,辞职当日,北斗星通董事会通过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的第一个行权期可行权的议案,李树辉的辞职直接导致个人“账面”损失超过500万元。不过,两相对比,他的跳槽还是大赚了一笔。

同样追求原始股的还有从恒立油缸辞职的王喜阳。王喜阳4月曾入职苏州恒久,任财务总监。那时苏州恒久正处于上市关键期。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一年之后,苏州恒久虽然过会,却因种.种原因而被停止发行,王喜阳随即离开。208月,他又进入了正在筹备上市的恒立油缸,担任董事、财务总监。入职前,他通过参股智瑞投资间接获得了126.3万股股份。目前账面市值近2500万元。

职业CFO的交易

对一家谋求上市的企业来说,一名优秀CFO的重要性,有时甚至在CEO之上。这也是为何很多拟上市企业不惜“奉献”原始股以吸引人才。虽然李树辉和王喜阳分别从华昌达和恒立油缸离职后的去向尚不得而知,但据上海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推断,尝到了“突击入股”的甜头,他们很可能已经变成了职业的CFO,即专门入职那些拟上市企业,以低价获得原始股为目标。

“这样的人,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中已越来越多。我的一位从事财务总监工作的大学同学,以前因追求高薪而相继跳槽了两三家上市公司。前两天,他突然告诉我,已从那家很好的国企上市公司离职,入职了一家拟上市公司,他说,以后将只为‘股份’而战,这家上市了就换下一家。”上海三升投资公司总经理赵袭向记者描述说。

其实,从当当网离职的财务总监杨嘉宏,现在也被业内认为是一位职业的CFO。据资料显示,其曾在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Sherwood以及高盛等多家著名投资银行任职,有丰富的投行经验。进入当当网之前,他任职于航美传媒,曾操盘航美传媒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

杨嘉宏喜欢的一句话是“挑战极限,是一种乐趣!”他离职的消息公布后,很多人通过微博询问其去向。在回复中,杨嘉宏透露,未来可能到上海就职……

财务总监离职理由怎么说好

1.单位有工作人员是领导的亲戚或朋友,而自己则是应聘进去的,很多好的机会总轮不到自己;

2.你自己是经人介绍去的单位,无论做出什么成绩都会被人任为是得到了领导的照顾,所以自己想换个工作,这样更能体现自己的能力;

3、可以说是为了换一个工作环境,学习新业务;要么就说原来的公司路远,想找个距家近点的;

4、个人创业失败,不想再创业了;只能继续求职工作了。

5、个人在公司已经好多年了,算是一位资深人员,但公司没有给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想寻求突破。6、因为和男朋友(或女朋友)是在一个公司的,快结婚了,公司政策不允许。

7、根据要面的工作不同就说不同的吧,比如工作要喜欢拼搏的,就说以前的工作一成不变,自己喜欢挑战,所以想改变下就离职了;u如果工作很繁琐的,我是需要稳定的人,就可以说以前的工作比较不稳定,想要稳定什么的;

8、或者谈理想:比如说你以前公司是搞机械的,但你现在要面试的公司是做贸易的。你就可以说,你一直以来就想做贸易方面的工作,想学习贸易方面的知识。

财务总监离职会对公司股票造成什么影响

对于财务总监离职对上市公司股票造成的影响,主要看离职原因,通常情况下都会有一些利空的影响。

由于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透明化越来越规范和严格,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要求财务总监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完成难度进一步加大,财务总监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而财务总监离职的原因通常有:

上市公司业绩存在变脸之忧。上市公司业绩不佳或发生较大变动,也会给财务总监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尤其是新上市的公司。这也是为何财务总监会在年报披露期扎堆辞职的一大原因。

要求财务造假造成困扰。上市公司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财务公开,但这个公开有没有水平就要看财务总监的能力了。部分企业在上市前,为了塑造出一个企业假像,往往会要求财务总监想尽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只是想其顺利通过IPO审核,并在发行中获得更多融资。

而有些情况财务总监自身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有些财务手法是可以用,但有些是不能用的,如果被发现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而作为企业老板,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要求结果不想听过程,因此,也会造成财务总监辞职的原因。

为了更高的收入而辞职。

有能力的人世界有很多,而有些财务总监的关系与能力都是很出众的,因此,他们的身价也随之而上升,而作为财务总监他也很清楚公司的赢利情况,因此,当他们觉得自身的产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时,他们会提出加工资,如果不行就会选择辞职。

财务造假原因 篇6

【关键词】 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 防范 控制

前言

在财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形成有其一定的原因,这与当今社会的经济形式有很大关系。如何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成了诸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找到防范企业财务的风险对策,能够让企业降低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概述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财务的各项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通常会遭遇很多不抗力因素,导致财务状况产生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有可能会致使企业蒙受损失。企业的财务风险按活动环节主要分为投资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按可控制的程度分为不可控及可控风险。

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客观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所具有的客观性指的是财务风险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它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几乎无处不在,人们并没办法回避或消除它。人们必须通过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应对财务风险,以减少或者防止风险带给企业的损失。

1.2全面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所具有的全面性特征,指的是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都会存在,而且在很多种财务的关系上都有所体现。企业在筹资、积累及分配资金的财务活动当中,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1.3不确定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特征,指是的财务风险有一定可变性,一定条件或一定时间下都有可能会发生,同时也可能不会发生,这就表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

1.4雙重性

收益性和损失性是企业的财务风险所具有的双重性。风险并不等同于冒险,风险并不代表着一定会产生损失,它与企业收益成正比,风险如果越大,收益也会越高。只要正确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恰当运用财务的风险性,可以为企业单位带来更多收益。

2.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解析

人们创办企业的目的大都是想赚取更多的钱,企业所具有的首要特征就是赢利性。赢利性企业工作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赢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财务性问题是非常多的。企业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发展共存,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所具有的复杂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原因非常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最主要的就是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及金融环境。

国家的法律修订,通货膨胀等因素都可能对企业产生一定影响,有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如果企业不能够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将会导致企业蒙受很多损失。

2.2企业的决策失误

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财务的决策失误。当前我国的企业财务决策大都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的现象,进而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时常发生,致使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失误、对外投资的决策失误和筹资结构的决策不当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由于很多企业对固定资金的投资项目认识不足,并不能够切实的认识到投资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致使投资没有办法按期收回。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主要包括联营投资和有价证券投资,很多投资者对于投资风险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致使企业盲目的投资及决策失误,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盲目扩大规模,而其自身资金却不足,只能够向外界筹集大量资金,致使财务负担过于沉重,产生风险。

2.3企业的理财风险意识低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国很多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者都缺乏风险的意识,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淡薄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2.4企业的收益分配不合理

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其所采取的收益分配政策也不相同。企业的收益分配方法间接的影响着企业资金来源。

2.5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内部的财务监控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它能够充分挥自身的作用,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完整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来保证整个企业财务监控体系的运行。现今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控制度,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发生。

3.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不能够及时规避的话,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做好相应的防范及控制,才能够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机率。企业自身要做到以下几点:

3.1企业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当今社会的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经济体制之下,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经营风险,所以企业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企业应当针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出多种应对措施,调整好经营策略,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3.2制定科学有效的投资计划

企业一定制定合理、科学的投资计划,明确项目投资所需要的资金金额,以防在项目建设当中的实际资金与预算资金差额太大,致使资金不够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理,严格控制款项收支,减少库存的积压,加速流动的资金周转。而且,在年初制定预算时,企业还应当对整个年度的现金流量及资金缺口等做好预算,提前做好融资方案。

3.3规避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防范财务风险的首要对策就是如何规避风险。对于明显可能会致使企业亏损的项目要及时放弃,以便规避风险。

3.4减少风险

企业首先要从培育的核心能力方面来提高企业的预防风险能力,通过控制风险来减少风险发生,通过控制风险的发生频率来降低风险的损害程度。

3.5转移风险

企业可以采取一定方式或一定代价将企业风险转嫁于他人,来避免风险有可能带给企业的损失。风险的转移主要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方式。保险转移指的企业通过财产保险的购买等方式将风险转嫁于保险公司,非保险转移指的是企业将特定的某些风险转给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承担。

3.6接受风险

对于损失不太大的风险,倘若企业有能力承受,可以自行承担风险。自行承担风险指的是损失发生的时候,直接将这些损失摊入到成本的费用当中,或者冲减利润。风险自保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接受风险方式,指是的企业通常会预留出一笔风险资金有计划的计提风险。

结束语:

现代企业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在市场经济这一条件下,多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所以企业在财务的管理工作当中,一定要认清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尽量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以保证企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薛云峰.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09年第09期.

[2]全晓红,康卫平.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及防范对策[N].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年3期.

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其对策 篇7

会计造假对我国并不十分完善的证券市场机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为什么要造假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1 会计造假的原因

1.1 根本原因———两权分离会计造假的原因众说纷纭, 大多以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究。

如果透过表象来思考这一问题, 人们不难发现, “两权分离”才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 (表现为投资者拥有的投入资产权) 和资本运作权 (表现为管理者经营、运作投资者投入资产权) 的分离。也就是说, 所有者拥有的资产不是自己管理运作, 而是委托他人完成管理运作任务。两权分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 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 无论是资本的所有者还是资本的运作者, 都是为了一个目标, 即实现最大化的盈余。但是, 在实现这个最大化盈余的过程中, 必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对盈余的分配比例问题, 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盈余, 而资本运作者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生产经营, 甚至还要考虑自身的回报 (表现为薪水、福利等) 。这样必然会出现资本所有者与资本运作者的矛盾, 矛盾的最终结果是:资本运作者虚列成本, 虚计收入, 虚报盈余, 会计造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1.2 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利益驱动

1.2.1 政治利益仔细地分析一下会计造假的公司不难看出, 不

仔细地分析一下会计造假的公司不难看出, 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 它们大多是一些在全国或地方比较有些名气的大公司。大企业, 甚至是地方的支柱产业,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 企业的领导人也都是一些头面人物, 有着较深的政治背景。但是, 市场在变化, 竞争格局在变化, 这些企业没有跟上变化了的形势, 管理模式依旧, 产品式样如故, 从而使过去的优势逐渐消失。为了保住昔日殊荣, 维护企业领导形象, 甚至有个别企业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 不惜一切代价, 账上添彩, 表中生花, 虚报产值, 虚报收入, 虚报利润。更有甚者, 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 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 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 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

1.2.2 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筹措资金。《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 比如上市前三年应连续盈利等。为此, 有些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上市, 大肆包装财务数据, 甚至聘请一些会计“高手”来玩弄数字游戏, 以实现“最近三年内净资产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 计算期内任何一年都必须高于6%”的配股资格线。有些上市公司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不景气, 面对“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应暂停上市的政策, 不是依靠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解决危机, 而是在单、证、账、表上做文章, 以此来保住其上市的“牌位”。二是为了偷逃税款。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1998年有八成以上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1999年有九成以上企业的会计要素失实, 剔除客观失真因素, 占有较大比重的是为了偷逃税款。

1.3 会计造假的间接原因——监督不力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

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 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仍有许多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将从某种意义上削弱审计应有的功能, 使审计的监督处于疲于奔命、力不从心的状态。

1.3.1 监督力量不足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国家 (政府) 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 (社会) 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近年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 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却基本保持不变, 造成现有的审计力量无法应对迅速增长的审计业务量。国家审计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等原因, 迫使其不得不把“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职责转向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 因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慢慢开始弱化。民间审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已经成为审计监督的主力军, 但其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 可以说已不堪重负。

1.3.2 监督力度不够

国家审计的重点已经位移, 企业的审计监督只能依靠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进行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 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 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 不仅如此, 有些内部审计机构反而对会计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企业会计造假出谋划策, 成了会计造假的帮凶。

监督不力, 在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孤, 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2 防范会计造假的措施

加大会计造假的风险, 使之与造假收益对称, 是杜绝会计造假行为的良策。风险一词在韦氏词典中被定义为“面临损失或伤害的一种灾难、一种危险”, 或者说风险是其实际结果对其预期收益的背离, 背离程度愈大, 风险也就愈大。因此, 风险可用收益的方差和标准差来度量, 方差和标准差的值越大, 风险也越大, 但在研究会计造假收益与风险对称关系中, 我们还必须引入变异系数, 也称标准差系数, 它是风险与期望收益的比值, 其大于1时, 表明会计造假者付出的代价大于其得到的利益, 这样才能使其不敢造假。而我国目前会计造假标准差系数虽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上升, 但仍小于1, 为此,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改革现行会计管理体制, 建立国家审计管理会计制度。

根据《会计法》, 国家财政部门主管中央和地方会计工作, 但限于人力, 各级财政部门很难控制好本地区的会计信息质量。为此, 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 在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建立会计检察处 (科) , 其职责:一是检查、评估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对违反会计法规, 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 情节严重者由会计检察部门代表国家作为公诉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否则以渎职罪论处。笔者认为, 由国家审计管理会计工作主要有三个理由: (1) 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独立性, 这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所无法比拟的; (2) 国家审计机关拥有一支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审计队伍, 有能力胜任会计信息检查工作, 而财政部门虽也拥有一批会计专家, 但查错防弊的人员数量、实际经验与国家审计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差距的; (3) 在国家审计建立会计检察制度, 有利于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成本, 避免多头监督的重复劳动, 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2.2 明确会计责任, 单位负责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 分散风险。

《会计法》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并不是单位负责人自己直接从事会计工作, 而必须是通过有关制度委托、授权、督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章办事。单位负责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 即使确实没有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造假, 也应承担用人不当、管理不严之责, 接受有关部门处理。

2.3理论界与实务界紧密配合, 建立会计信息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内容多, 范围广, 定性上很难把握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 因而很难给违规者以恰当的处罚。故: (1) 依据简明、公正、效率原则, 建立若干考核指标; (2) 依据会计信息虚假程度, 如虚假利润与实际利润的比率扣分, 不论扣分多少均应接受有关部门组织的会计教育和相应的经济处罚, 在这方面, 交警部门对驾驶人员违章处罚的方法值得借鉴。如会计人员拒不接受教育和处罚, 应吊销其会计资格证书, 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一律无效。

2.4严惩不能诚信履职的注册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被誉为“不吃皇粮的经济警察”, 理应依据法规和职业道德, 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作出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但在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少数人见利忘义, 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因此必须坚持“乱世用重典”原则, 对不能诚信履职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厉惩罚。通过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来防范虚假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发布。

浅析财务审计失败的原因 篇8

关键词:财务审计,审计失败,原因

引言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信息使用者使用此审计意见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或决策。通常表现为在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审计意见。并因此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主观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屡屡发生,“安然事件”、“银广厦事件”等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

一、审计失败问题的由来

首先是安然事件,从1997年到2000年,安然公司隐瞒负债达25.85亿美元,而股东权益则多列12亿美元。巨额的负债不列入财务报表、关联方交易及利益输送不充分披露、巨额盈利及股东权益的高估和虚增,给安然公司带来了“粉饰的繁荣”。对此触目惊心的会计造假,安达信违背职业道德规范,销毁审计档案,令社会各界为之瞠目结舌。

然后是银广厦事件,2000年,银广夏实现盈利4.17亿元,比1999年增长226%;每股收益更是由1999年的0.51元攀升至2000年的0.83元;而生产用电的费用却在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情况下却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下降;以上这些都是有违客观规律的,是不合常理的。如果审计人员能多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就能发现这些财务比率的异常变动和财务数据间的不合理配比,但遗憾的是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现或者没有予以报告。等等。

二、对审计失败原因的探讨

有这样一句话:成功的审计原因恐怕都是一样的,失败的审计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

1. 会计报表的不真实表达

会计报表表述不实主要有两种:错误和舞弊,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其中,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和漏报。包括原始凭证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等等。舞弊是指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蓄意粉饰会计报表,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真。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等。可见,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重要错误或舞弊是形成注册会计师过失或欺诈、审计风险和审计失败的重要前提之一。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不存在重要的错误或舞弊,而注册会计师要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一般会提出异议,审计风险特别是审计失败就难以形成。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存在重要的错误或舞弊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如果不严格按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未能查明重要错误或舞弊,那么他就有过失或欺诈行为,就可能使他面临的审计风险显化为审计失败。

2. 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或欺诈

过失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没有完全遵循或完全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而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行为。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有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一般过失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准确理解和全面充分地遵守《独立审计准则》,没有保持作为一个审计师所应保持的职业谨慎态度。重大过失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基本没有遵守《独立审计准则》,没有保持作为一个普通正常人所应保持的谨慎与认真的态度。注册会计师欺诈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为了达到欺骗他人或坑害他人利益的目的,明知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或舞弊,却故意予以虚假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行为。还有一个与欺诈相关的概念叫“推定欺诈”,是指虽无证据表明注册会计师有故意欺诈或坑害他人的行为,但存在极端的和异常的过失。

3. 审计方法的缺陷

从审计方法来看,审计人员过度依赖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及内部审计结果。内审和内控制度测试固然是审计的重要环节,但是内控制度的运行受到单位管理的局限,特别是当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较差,会计信息失真时,内部审计本身就意味着错误与失败。另一方面,审计在采用传统的统计抽样方法下,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风险性,当取证采样存在不同或不均衡,特别是当样本情况复杂或遇到新的问题时,容易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三、审计失败所造成的影响

审计失败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最严重的事件,它可能引起事务所、签字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也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损失。审计失败的发生,首先影响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当然,审计失败也会殃及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这就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事务所本身的影响。一旦审计失败就有可能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这种受损的声誉不仅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其散失潜在市场。使客户利益受损,其忠诚度呈“下降”趋势,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造成业务量的大量的大量减少。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法律诉讼从而威胁到事务所本身的存在。其二为社会影响。由于审计失败会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失公和失败,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审计市场与审计监管[J].审计与理财,2003,(1);

[2]赵宝柱,风险导向经营基础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第3期

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篇9

一、财务信息失真的表现

财务信息失真即财务信息不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现实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其表现形式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其主要表现在企业资产账面的价值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状况,有不少企业的账面应收账款额较大,账龄较长,对无法收回的呆账和死账既不按规定提取坏账损失,又不及时清理,长期做挂账处理。

2.企业正常的交易活动不能在规定的财务期间内如实反映

其主要表现在成本费用乱挤、乱摊,虚列成本问题严重。有些经营者为了粉饰业绩,采取多记收入,少提固定资产折旧,少摊应摊费用,少计银行贷款利息等手段,捏造利润,虚盈实亏或少报亏损;还有的为偷、漏国家税款,有意增大成本,乱列乱支,隐瞒实际利润数或名为亏损实为盈利,导致经营成果失真。

3.收入与收益的不真实入账

有些企业向税务局申报纳税时为了少交税款,隐瞒利润,人为的调节收入和入账时间,将部分应计入当期的销售收入不入账,有些企业为了完成利润目标,人为地夸大收入,故意编造虚假经济业务,伪造并非发生的收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造成财务信息不真实。

4.企业管理混乱,造成财务信息失真。主要是指企业账目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有的企业长期大量资产账外循环,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

5.伪造原始凭证,反映虚假的经济业务。使成本费用支出等业务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在账本上,成为虚假数据,造成财务信息失真。

6.随意变更费用、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企业成本、费用的确认应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操纵成本、费用的方式主要有:(1)将费用作为资产挂账,导致当期费用低估,资产价值高估,误导信息使用者;(2)将资产列作费用,导致当期费用高估、资产价格低估,既歪曲了利润数据,更不利于资产管理;(3)随意变更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造成成本数据不准确。

二、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原因

1.财务制度的原因

财务工作是根据相关规定与制度进行的,而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财务制度没能与时俱进则难以确保信息不出现偏差。另外,制度的可选择性也是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任何一个财务准则或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涵盖一切,每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的时候,可能很难找到相关制度。再者,有时财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同样导致财务政策选择的偏向性。例如,财务计量方面的区间规定以及财务计价方法的多样性规定等,虽然制度规定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计价方法要保持一致,但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其政策选择范围也随之增大,财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加大。

2.单位负责人原因

(1)动机不良。单位负责人往往授意或暗示财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来实现其不良动机。根据《证券法》、《公司法》等有关规定,申请股票上市的公司必须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并要求配股的上市公司前三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股票发行价格也是以每股收益或每股收益后的利润为依据。一个财务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出于筹资的目的或出于其他局部利益的考虑,往往通过包装其财务报告提供不实信息来“圈钱”。地方企业为了赢得政府支持或获得银行贷款,往往也会夸大业绩。另外,单位负责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提供虚假的纳税申报,隐瞒企业和自身的收入来偷税漏税。

(2)意识不强。首先,法律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存在设立二套账、三套账,私设“小金库”等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法律意识的薄弱。其次,依法纳税意识不强。这表现为部分单位负责人依然把纳税看成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盘剥”,而未看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税收为企业建立良好宏观经济环境的作用。

3.财务人员原因

一般来说,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财务信息质量成正比。然而在现实中,因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造成的财务信息失真却十分普遍。部分单位存在任人为亲的情况,这使得部分滥竿充数者混迹于财务队伍之中;另一方面,在“财务热”的影响下,造成学校的教育产品—财务人员知识素质不高。部分单位忽视了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新的财务知识和财务处理方法得不到传授和应用,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自然很难提高。另外,从财务人员从业环境来看,财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也是财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三、治理财务信息失真的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财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也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财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财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可以对财务人员实行委派制,这就是降低信息失真状况的尝试。在确认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财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财务信息谋取利益。

2.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虚假财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财务法规对财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财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财务法规在治理财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部门对财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假财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财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只有加大财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财务法规在治理财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财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健全的内控制度能为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其中扎实的基本工作,要从原始凭证的索取到财务报表的核算,规范必须的程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对财务资料要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强化内部控制监督,防止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原始凭证,强制财务工作人员必须依据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而作为企业的领导对财务信息质量应进行充分了解,把好财务信息质量的关口,从而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4.明确企业负责人的责任

《会计法》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企业负责人和主要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企业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完整。”有了这样的法规,就是通过责任风险促使负责人主动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法律秩序的范围,让他们做到知法守法,不敢轻易利用权力强行指使财会人员做假,不然就要重重地对负责人进行处罚。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财会资料失真的问题,必须从源头上阻止造假行为的发生。要求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建立一只具有公信力的职业财会队伍。

5.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原因 篇10

1 财务危机的涵义

财务危机 (Financial crisis) 又称财务困境,是指公司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其极端形式就是破产。企业财务危机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危机会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对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监控上市公司质量和证券市场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内生因素

2.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运行是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决定性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表现在:

2.1.1 控股股东不履行忠实义务。

由于控股股东可以在支配权交易、关联交易、内幕交易以及一些排挤小股东的交易中占有优势地位,从而使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在我国控股股东履行忠实义务的法律基础尚不牢固,存在许多漏洞。

2.1.2 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国有独资公司中,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几乎都由政府人事部门直接任命和委派,并且保留国家干部身份和行政级别。由国有独资公司发起设立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往往也是由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或高层经理担任,虽然履行了《公司法》规定程序,但实际上仍然由政府“间接”任命干部。

2.1.3 监事会的功能弱化。

我国上市公司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

2.1.4 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由于国有股东缺位和公众股股东对经理人缺乏直接控制力,没有形成对经理层的股权约束;而在另一方面,公司经理人尤其是受托经营国有资产的高级经理人员,在股权结构中没有相应的股权比例,其利益不能通过透明的激励机制来保证,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2 公司监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发展与规模的壮大,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也经历了一个走向规范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中国股市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许多大股东和管理层侵害公司利益的丑闻。中国上市公司监理机制不健全。这些原因造成信息不对称局面,小股东缺乏必要的信息判断企业策略的好坏,大股东 (兼管理当局) 便有机会剥夺小股东的财富,导致企业绩效不佳,甚者发生财务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管理当局挪用公司资金。

在多家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中,有不少公司就是起因于管理当局 (兼大股东) 涉嫌直接挪用公司资金,往往会出现大股东 (兼管理者) 不好好在企业经营上下功夫,却进行违法炒作股票甚至中饱私囊,随意处置上市公司资产,直接侵占资金现象。兰生股份 (600826) 原副董事长、总经理常中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2003年9月,常中在海南橡胶批发中心市场,为炒期货不惜告贷,拿出5.79亿元巨资,不料在空方极力反扑之下,兰生股份亏损累累,最后被迫在超低位平仓出局,亏损高达数亿元。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老总,他的所作所为却能避开董事会、监事会、其他高管,甚至巨额借贷资金的用途连银行信贷员也不知晓,说明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2..2.2 大股东掏空公司资产。

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突出特点是流通股比重非常低,绝大部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非流通股过于集中,流通的公众股股权高度地分散于个人股东之中,机构投资者比重过小,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通常为一家控股公司,而不是自然人。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本结构导致股东监督真空,造成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平行式或金字塔式的控股结构刺激和便利了大量的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刺激和便利了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利用非常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内线交易、掏空公司资产,造成公司发生财务危机。2003年每股亏损高达2.844元的*ST江纸就是大股东占款的典型牺牲品。

2.2.3 公司战略决策不当。

迈克尔·波特指出,一家企业经营的成败通常取决于策略运用是否妥当。一些上市公司缺乏投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的风险测算,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因面临竞争、进入时机、管理失控等风险,导致公司并未获得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空间,相反却背上沉重的包袱。比如珠海巨人集团的破灭,就是主业不明,盲目扩张的结果,这种情况势必导致企业现金流入量减少,支付能力弱化,难逃财务危机之厄运。实际上,多元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心和主导产品,效果佳的多元化战略往往是以主导产品为中心,为主营业务服务。比如,江苏春兰集团始终以压缩机的制造为主,围绕压缩机开展多角化经营而获得成功。然而由于多数公司对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没有充分的认识.对新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结果盲目多元化经营.不但没有提高公司业绩。而且由于放松了对主业的经营.使得现金流量拮据。

2.2.4 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比率过高。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发展脉络。一般都是以同一笔资金,根据某种需要,辗转注册成立了数家企业,形成一个集团的架构。然后,集团为了做大,常常不计成本不择手段进行融资,不顾风险盲目扩大其规模。在开发经营机会的同时,利用这些企业的不实资产和业绩,以抵押、担保,甚至重复抵押、提供虚假资料等方式进行融资套现,支撑企业的经营运作。而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发生的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吞噬着企业的现金流,又必须不断以新的更大的资金融入维持还本付息和资金消耗。这些企业往往是靠银行的输血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其本身又是缺乏造血功能的,一旦银行停止输血,企业的结局就是衰亡。

2.2.5 公司财务管理不健全,应收账款数额巨大在维持公司正常运转时。

公司由于资金管理和调度不当.会造成支付能力不足。这种技术性失败所引起的困难可能是暂时或局部的。若不能采取恰当措施加以补救.就会使财务状况整体恶化。并诱发财务危机。另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公司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就会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严重影响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诱发财务危机。

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外生因素

3.1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

3.1.1 货币政策

2001年下半年,为了抑制当时房地产业发展过热的现象, 央行开始规范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降低了按揭贷款的比例。使得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2001年房地产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了1.14%。而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税后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下降25-30%。一些经营状况较差、融资渠道单一的公司因缺乏资金而发生财务危机。

3.1.2 税收政策

2006年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降低能源需求战略,4月份国家提高了高档手表、大排量汽车和实木地板消费税率,提高的幅度从5%到20%不等。此次税率的调整,将使一些与其有关联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受到影响。向大排量汽车征收消费税,对轿车销量影响不大,但对利润影响较大,中信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轿车行业利润率将可能因此下降约0.3%。整体利润将因此下降约8%。

3.2 体制因素

目前我国一些政府部门仍对企业进行过度干预.使企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以我国的造纸业为例.我国造纸公司的纸浆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进口.目前国外纸浆市场竞争激烈.为缓解原材料供应压力.我国提出了“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战略。但由于我国造林与造纸采取分部门管理的体制.造林属林业局管理范畴.造纸却归属于原轻工业部.所以“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行缓慢,加之资金投入不足、造林周期长且不能持续进行、盈利回收慢以及我国推行的保护自然林政策。使得从事造纸的上市公司愈发面临窘境。

3.3 行业背景

Michae1.E.Porter认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根本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并非所有行业都提供均等的持续盈利机会,行业间盈利能力的差异是决定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2004年世界石油供应陷入极大的困境。一方面欧佩克产能正在接近上限;另一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俄罗斯、挪威等由于投资不足.无法立即大幅度增产。这一年世界石油的库存量也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而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因局势恶化、恐怖袭击的不断发生,无法恢复到预期的水平。在国际原油价格猛涨的背景下.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中损失约5.5亿美元 (合人民币45亿元) , 被迫进行债务重组, 陷入财务危机。石油行业的国际竞争背景是"中航油"产生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3.4 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我国某些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公司之间大打价格战,销售利润急剧下降,使公司严重亏损,陷入财务危机。例如,ST厦华在2001年年报中分析财务危机时解释说,“报告期内,国内视听、通信产品市场爆发了最为激烈的恶性降价竞争,许多产品已出现零毛利的情况, 严重危及到公司的生存。”

摘要: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 我国上市公司遭遇财务危机的现象屡屡发生。本文介绍了财务危机的涵义, 分析了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投资决策、融资能力等内部因素, 以及自然、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外部因素。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内生因素,外生因素

参考文献

[1]胡海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研究[D]安徽大学, 2006.

[2]陈晓.上市公司的变脸现象探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

[3]毕金玲.关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原因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19) .

[4]常立华.企业财务危机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5]赵国忠.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因及相关对策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上一篇:山羊的繁殖周期下一篇:服装体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