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

2024-07-29

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精选七篇)

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 篇1

_建筑工业化是解决环境、劳动力成本高企、保证工程质量的较好方式。

2013年11月7日, 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建言“建筑产业化”。2013年11月9日至12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转型升级箭在弦上, 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整个行业的必然选择。

建筑产业化在中国亟待发展

在2015年1月的一次媒体采访中, 广西建工集团的邓绍超作为一位建筑人提出, 当前传统建筑业转型的迫切要求是如何解决产业化生产的问题以及建筑业内对中国建筑工业化的期盼。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 倒逼着中国建筑产业化的推行迫在眉睫。由于建筑产业化优势明显、大规模生产成本降低且能保证建筑生产的品质, 所以大多数建筑企业也认同产业化将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 占世界的一半, 其中住宅面积约14亿平方米, 占70%以上, 但我国住宅建造的模式仍属于粗放式, 产业化比例不到1%, 建筑产业化发展规模极其弱小。

当前,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 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0%, 采用节能降耗的工业化建造模式, 可有效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区内建筑业亟待通过推进建筑工业化来转变建设模式, 引导绿色低碳住宅消费,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整体科技水平, 推进区内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对建筑品质、人居环境和生态城市的要求, 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建筑企业可借助新型城镇化“东风”, 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发展产业化, 摆脱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 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 我国建筑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行业, 还在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施工, 不仅建筑质量、进度、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更带来了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增长, 建筑业劳动密集型的优势不再, 劳动力成本、环境和资源的倒逼, 都将迫使建筑企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从目前来看, 建筑工业化是解决环境、劳动力成本高企、保证工程质量的较好方式。产业化建造模式的优势性, 充分地说明了建筑产业化在现代中国建筑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999年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门提出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 提出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强调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2013年初,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1号) , 提出了支持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2013年开始, 国家层面接连出台几个重要文件, 力推全国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在地方层面, 北京、沈阳、深圳、上海、安徽、济南、河北、江苏等地也纷纷出台了建筑产业相关的技术与经济政策, 显示了支持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决心。

2014年初, 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纲要当中又提出了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的要求。2014年5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合肥召开的全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暨工程质量安全会议进一步强调:要通过采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技术研发推广与标准制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研究配套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等措施,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2014年底, 住房城乡建设部又下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 (建市﹝2014﹞92号) , 又明确提到了要推进建筑工业化, 加速国内的建筑业产业化升级。

沈阳成为全国首个示范城市

在建筑产业化推进的进程中, 沈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1年, 沈阳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定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2014年, 沈阳又成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 实现了“两化合一”。

沈阳能成为中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首个典范, 得益于沈阳是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这里存在着工业生产的产品过剩问题, 利用工业优势生产建筑部品和建筑装备, 不仅为沈阳提供产品, 还可以辐射东北甚至全国。沈阳市的建筑产业化先从试点起步, 预制水平由低到高。2009年, 在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项目试点, 预制水平在10%左右。2012年, 建筑产业化项目总建筑面积已达300余万平方米, 预制水平达20%。

此外, 沈阳市还从政策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力度, 为当地建筑产业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快速地促进建筑企业向建筑产业化转型。首先具体表现在优先返还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基金等政策;其次是要求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区域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 并将预制装配化率、全装修面积比例等内容加入土地出让条件, 并要求沈阳市二环以内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项目装配化率达到20%以上;还规划建设50平方千米的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 对入园企业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给予用地支持或租金补贴, 发展建筑产业化装备、建筑部品部件和建筑产业化服务业。

如今, 沈阳以发展现代建筑产业为导向, 以建筑工程机械及建材装备制造业、建材产品和建筑部品制造加工业为重点, 以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建筑产业基地为目标, 实施建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建筑产业、房地产业联动的发展战略, 逐步建立绿色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建筑经济发展新模式。

城镇化推动广西建筑产业化

与国内发展进程最好的沈阳相比, 广西的建筑产业化仍处于努力追赶的初期发展阶段。由于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广西建筑业近10年间的发展规模, 可以从广西城镇建设的相关数据中体现出来。广西建筑业增加值从2001年131.64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1113.39亿元, 并在2012年突破1000亿, 年均增长接近10%。广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底, 广西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8.2%增长到41.8%, 增长了13.6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1487平方千米增加到2308平方千米;城镇人口由2001年的1350万增加到1942万。10年间, 全区有592万人从农村转入城镇就业和生活, 广西“四群四带”城镇空间格局逐渐形成, 全区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截至2011年底, 全区拥有特大城市2座、大城市3座, 中心城区10万人以上的城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全区的83.84%和90.63%。至2013年,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8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0.1平方米, 增长0.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6.8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 增长2.3%。

_工厂化预制生产的构配件, 设备精良、工艺完善、工人熟练、质控容易, 施工质量大大提高。

_由于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完成, 并且工厂根据现场需要陆续提供构配件, 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大大改善, 噪音、垃圾、粉尘等污染大大降低, 既保护了工程施工人员, 也保护了工地周围的人员。

在建筑产业化发展推进的过程中, 广西建工集团的转型则走在当地建筑企业的前列。广西建工集团是一家有60多年发展史的建筑企业, 2010年其在“中国企业500强”里排名第398名, 2013年上升至第220名;利润率由0.2%提升到1%以上。但要打造百年强企,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转变发展方式。2014年, 广西建工集团发现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是关于资源如何优化配置。通过几年的调整, 其已经实现从原来单一的建筑承包企业转变成一个综合性企业, 形成了基础设施投资、设计、施工、安装和项目后期运营管理的系列产业链。但是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产业结构失衡, 施工仍占大头, 随着新常态、新挑战的来临, 人工成本压力骤增、环境和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使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显得更为迫切。目前企业创新的核心已经从提高效益专项变为提高资源配置能力。走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将传统建筑业从提高工艺生产水平转向流程的再造。过去, 建筑生产过程和产品相对固定, 而工艺或者生产是流动的, 如果推行建筑工业化, 这种形式必然被改变或者说大部分被改变, 因为建筑行业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最复杂也是最迫切的。

为有效推进广西建筑节能产业化, 广西政府意识到培养和扶持本土企业的重要性, 开始扶持发展建筑节能试点工程产业化基地, 由1990年创建的金源公司是广西城市灯光节能产品研制生产的龙头企业, 以生产CDK城市灯光节能系统、监控系统为代表的一系列节能产品和一批大型应用软件为主, 2009年被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为首家广西建筑节能试点工程 (照明节能技术) 产业化基地。

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 篇2

杭政办函〔2015〕161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推进我市建筑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151号)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建筑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政府部门做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引导和市场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与统筹推进相结合。发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公共建筑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分阶段、分步骤、分地区统筹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

3.坚持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整合资源,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建筑工业化应用水平,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二)发展目标。

1.2015年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2016年新开工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2017年起每年新开工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增加10%以上,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开工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

2.2015年起建筑单体预制装配化率(墙体、梁柱、楼板、楼梯、阳台等结构中预制构件所占的比重)应不低于15%,2017年起不低于20%,2019年起不低于30%;鼓励住宅建筑实施全装修,不断提高建筑工业化程度。

3.推广应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和装配整体式钢结构实用技术,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4.研究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关政策,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开发、设计、施工、监理和生产企业、设备、技术、人才等力量,加快培育产业链,尽快形成一批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

二、落实工作措施

(一)加快项目推进。

1.机关、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应积极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保障性住房项目每年至少有30%的项目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并逐年提高比例,其中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应全部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鼓励非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

2.自2016年起,市建委会同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住保房管局等部门结合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目标任务,编制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计划和各地目标任务。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应在辖区建设用地供地计划中落实新型建筑工业化目标任务。

(二)鼓励企业转型升级。

1.培育本市或引进市外先进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开发、设计、施工及部品构件生产龙头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发展设计、生产、装配一体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模式;鼓励中小型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以优势互补的方式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鼓励传统建材企业向部品构件生产企业转型。

2.发挥设计先导作用,推广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理念,发展一批掌握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技术的设计单位。鼓励设计单位提升综合设计能力,积极参与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

3.鼓励大型企业编制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规范。对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并编制省级及以上技术标准、规程的企业,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按规定享受相关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4.鼓励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国有投资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如设计和施工过程技术难度大、施工组织要求高、市场培育阶段潜在投标人数量少,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确定承包单位。

5.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和信息系统等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推行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管理网络化及全流程集成创新,全面提高行业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能力。在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评审中对具有BIM技术应用能力或建有BIM研究中心的企业给予加分。凡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在申报绿色建筑或评选勘察设计、施工等创杯夺优奖项时给予加分。

(三)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1.鼓励建筑工业化项目申报国家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对获得绿色运行二星、三星标识和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的项目及建筑,按照有关规定由各级财政给予扶持。

2.对建筑工程中使用预制墙体部分,经相关部门认定,视同新型墙体材料的,可优先返还预缴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基金。

3.鼓励企业引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线和先进设备。对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符合杭州市工业和科技统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的,企业可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市)申请本市工业和科技统筹资金。

4.对新型建筑工业化基地和项目建设实行专项补助,具体办法由市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5.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在开展建筑业务的同时销售自产部品构件,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对部品构件销售收入征收的增值税、建筑安装业务收入征收的营业税给予税收优惠。

6.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在杭银行机构加大对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融资租赁业等金融服务机构对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基地建设和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大型专用先进设备在融资额度给予支持,融资期限及融资利率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7.鼓励消费者购买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在公积金贷款优先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保障项目用地。

对明确需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规划部门应在土地规划设计条件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中明确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应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中予以约定。

(五)实行建筑面积奖励。

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其建筑单体预制装配化率达到规定要求的,给予建筑面积的奖励。奖励的建筑面积按照项目预制外墙或叠合外墙的预制部分建筑面积计算,总计不超过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单体正负零以上地面计容建筑面积的3%,奖励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面积。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在销售及办理产权证时,其建筑面积由房管部门根据房屋测绘规定测算。

(六)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

1.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的研究、编制,以满足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的需要。研究制定装配式住宅设计导则,加强部品构件管理。建立装配式住宅部品构件质量监督机制,强化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按照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及时补充、调整计价依据,将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的建设费用列入项目概算投资。

2.鼓励项目主动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未明确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项目建设单位主动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实施后经相关部门认定,可适用建筑面积奖励等相关政策。

3.强化合同履约监管。对未按照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要求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项目,由相关部门取消相应优惠政策,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责令责任单位限期退回或补交相关资金及承担其他违约责任。

4.开通绿色通道。运输不可解体且超长、超宽、超高预制构配件或运输线路经过桥梁、隧道等,涉及桥梁、隧道安全运行的,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提前办理特许通行手续,相关部门应当给予开通绿色通道。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在设计审查时,可给予开通绿色通道。对符合新型建筑工业化相关要求的商品住宅项目,可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商品房预售手续办理。

三、强化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

1.市建委:负责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计划和目标任务并组织实施;牵头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专家委员会。

2.市经信委:负责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企业的节能管理,支持部品构件生产企业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3.市发改委: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

4.市规划局: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提供区域规划意见,在土地规划设计条件或项目选址意见书中落实新型建筑工业化具体内容和要求。

5.市财政局: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负责制定扶持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发展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

6.市国土资源局: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负责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中明确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比例和具体要求。

7.市住保房管局: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建立新型建筑工业化商品房项目预售绿色通道。

8.市科委:负责利用科技发展资金,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科研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等工作;支持企业科技发展,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增加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的科研投入。

9.市城管委、市公安局:负责做好新型建筑工业化预制部品构件运输相关审批服务工作。

10.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做好新型建筑工业化部品构件公路运输管理和服务工作。

11.市金融办:负责出台对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基地和项目建设给予金融支持的相关规定。

12.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负责落实辖区内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目标任务,制定出台辖区新型建筑工业化扶持政策,及时上报新型建筑工业化基地、项目信息。

(三)强化技术指导。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专家委员会,负责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部品构件和建筑性能认定、标准编制、项目建设方案论证等相关技术指导工作;研究我市规模以上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对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认定、企业和建设项目享受优惠政策等提供技术论证意见。

(四)强化责任主体。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作为本地区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结合实际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做好组织推进工作。

(五)强化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导向作用。探索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融合产学研销,促进我市加快形成功能齐全的建筑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为新型建筑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六)强化培训宣传。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强对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宣传报道,发挥龙头企业的导向作用,提高公众对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加强对各类企业和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分类培训。促进建筑企业与相关高校、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实用技术人员。依托试点示范工程,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培养建筑产业化相关技术人员。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由市建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浅析 篇3

一、新型建筑工业化内涵

1.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 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结构装修一体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为特征, 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 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是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

2.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其他门类工业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比较而言, 建筑业发展缓慢, 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传统粗放手工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要改变我国建筑业现状, 促进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要摆脱传统模式路径的依赖和束缚, 努力寻求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路径。

3.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设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专业化、协作化和集约化。因为建筑工业化的最终产品是房屋建筑, 必须由不同专业的生产企业协同完成, 房屋及其产品的建造、生产必须兼具专业化和标准化, 具有一定的精细程度和规模化要求。

4.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造的工业化。绿色建造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建造健康、适用的房屋。建筑业是实现绿色建造的主体, 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都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 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国家全部终端能耗的27.5%, 是国家最大的能耗行业。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城乡建设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绿色建造的保证、是解决建筑行业发展模式粗放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1.和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 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的建造方式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也是革命性的, 传统的建造方式主要是靠建筑工人在现场采取现浇的方式建造, 用工较多、工期较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包括噪声的污染、建筑垃圾的产生、施工扬尘等。此外, 由于质量靠人工现场控制, 而工人素质参差不齐, 质量安全也难以控制。

2.新型建筑工业化将带来四方面的变化, 一是建造方式的根本变化, 也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手工劳动及湿作业的生产方式, 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施工机械装备水平和施工水平,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筑质量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 将绝大部分构件、部品、节点在工厂工业化预制, 现场采用流程化、工法化的连接、安装技术, 可以不受建造季节气候影响, 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整体质量。三是人居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大部分工作是在工厂完成的, 施工现场将以机械安装为主, 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将会大大改善, 噪音、垃圾、扬尘等污染会大大降低。四是生产效率将得到提升。随着机械装备率的提高, 施工周期将会大大缩短。以建筑施工为例, 目前的劳动生产率为32万元/人, 在装配化率达到50%的时候, 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一倍, 达到65万元/人左右。

三、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途径

1.政策扶持。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需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使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相协调。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 这给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明确提出了“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的要求。这为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2.管理创新。由于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 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 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 管理水平很难支撑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3.技术创新。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技术体系建设上, 需强化顶层设计, 从源头开始, 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开发、推广新材料、新技术。积极推进和实施建筑节能、智能化、太阳能利用、住宅全装修等。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程规模巨大, 标准化程度高, 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 还需要注重培育住宅市场需求, 提高消费者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产品的认同, 扩大消费需求, 增加开发企业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动力。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一个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概念,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需要有关部门、企业、消费者共同关注和强力推进。要通过开展社会宣传和行业培训, 大力宣传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通过新型建筑工业化博览会等形式, 让公众全面了解新型建筑工业化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认同度, 并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培训和宣贯活动, 使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成为社会和企业的自觉行动。

德坤集团顺势而上,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努力, 形成了符合新疆本土的钢结构镶嵌水泥基复合保温板建筑体系 (DSC建筑体系) , 该体系关键技术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并已取得了四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DSC建筑体系已在全疆35个项目运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报

[2]启明《住宅产业》杂志2014年第12期

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 篇4

1 建筑产业现代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技术集成型的规模化生产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手工生产方式, 以工业化制品现场装配取代现场湿润作业施工模式, 实现住宅部品部件生产的工业化、施工现场装配化的绿色建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可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降低建筑工程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 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产业基础逐步完善之后, 系统整合建筑业上下游企业资源, 实现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活动。建筑产业化不仅包括住宅, 也涵盖公共建筑;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与特点, 产业化技术路线也非一成不变。建筑产业化为科研、开发、设计、生产、产品、施工等各单位合作、共赢, 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1) 。

住宅产业化是以开发建设单位为实施主体, 整合设计、施工、设备、装修等专业资源, 形成住宅产业的创新联盟, 持续推进住宅设计标准化、产品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设备集成化、装修一体化的建造方式, 实现“四节一环保”的产业化目标。住建部一直倡导实施住宅产业化工作, 在推进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交流的基础上, 组织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工作, 同时陆续建成一批住宅产业化示范基础工程, 包括住宅开发、施工安装、结构构件、住宅部品等相关产业链企业, 为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广泛实施奠定基础, 并为建筑施工单位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 新型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运用最新生产技术及管理手段, 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生产方式, 通过模数化、标准化设计, 工厂化生产, 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 尽量减少施工现场工作量、湿作业和人力物料消耗, 达到高效建造节能环保的目的。

新型建筑工业化则是以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实施主体, 围绕主体结构建造过程进行优化配置资源, 改变传统施工方式, 采用机械化、工厂化、装配化的精细建造方式, 节能环保, 减少施工现场劳动力, 提高建筑质量, 实现建筑施工的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安全事故少及环境保护的目标。其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对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是建筑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和发展方向。

3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 适应建筑市场空间和发展速度

“十二五”期间, 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每年600万套, 3.6亿m2, 其中若有30%采用装配式建筑, 年产值将超过2千亿。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 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这3亿人口中, 每年逾6亿m2的保障性住房, 若其中30%采用装配式建筑, 年产值将近4千亿。

与此同时, 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通过出台住宅产业化鼓励政策, 例如, 保障性住房能够采用装配式的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商品住宅补贴开发部容积率提高3%, 建筑产业园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 土地挂牌出让须采用装配式建筑等激励措施, 推进产业化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

我国每年城市新建住宅约15亿m2, 到2020年10%的新建住宅采用装配式, 则每年有1.5亿m2, 年产值将超过3千亿。目前每年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不足2000万m2, 估计装配式建筑每年将增加2000万m2, 新增产值超过400亿元, 按照一个大型预制厂可满足50~100万m2建设需求来估算, 每年全国需要新增大、中型预制构件厂20~40个, 到2020年, 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年建筑面积过亿m2, 年产值将超过两千亿。据初步调查统计, 全国近两年的建设量大约在1 300 m2左右。2014年全国计划建设量预计在2 500 m2左右 (表1) 。

m2

3.2 有效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传统的现浇或砌体结构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模板、脚手架, 现场湿润作业过程中木材、钢材、水泥、水消耗量巨大且浪费严重, 能源消耗量大。而工业化生产的构件在工厂集中生产, 生产用水和模板可以循环利用, 能大量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 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工业化的建造方式还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 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 减少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 降低固体垃圾的排放, 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 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 工业化建造方式能提供高品质、高耐久性、节能环保的建筑产品, 解决长期以来建筑业存在的许多质量问题;工业化建造工期一般可缩短20%左右, 较短的建造周期可以提升开发商建设期的抗风险能力, 并提高投资资金的周转率, 改善财务状况, 提升盈利水平。

3.3 有效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建筑产业化是国家战略转型中迫切需解决的问题。建筑业具有能耗高、劳动力密集、安全事故易发等特点。众所周知, 能耗高所对应的就是排污大。

2013年中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7.2 t, 超过欧盟的6.8 t。按照总量计算, 中国的碳排放已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2013年, 人类碳排放量达360亿t, 其中, 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29%, 美国15%, 欧盟10%, 印度7.1%, 俄罗斯5.3% (图3) 。此外, 我国建筑垃圾排放量达到4亿t, 建筑垃圾占我国垃圾总量的40%, 居世界首位。我国建筑垃圾排放强度高, 回收率却极低 (图4) , 这些都与人民大众所期望的提高生活环境所不符。

3.4 改善施工作业环境, 降低劳动强度

中国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 人口红利正在减少, 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 (图5) , 若建筑行业能够产业化, 势必会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生产机械化与管理信息化, 将会大大减少劳动力所需数量, 缓解社会老龄化。

综上所述, 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利国利民, 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具有良好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是中国建筑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意义重大且非常必要。

4 对当前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4.1 对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历程的思考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 国务院针对建筑业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当时主要是从建筑业转变生产方式和角度提出的要求, 学习和照搬前苏联的建造模式。1999年8月20日,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9]72号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 《意见》分为: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加强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建立住宅技术保障体系;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 完善住宅的建筑和部品体系;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领导, 认真组织实施等6部分, 主要是为提高住宅建造质量、促进住宅建设技术进步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主旨不是建筑产业化。2013年全国政协第二次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 2013年底, 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因此, 现在所提的建筑产业化和20世纪50年代所提的建筑产业化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

4.2 对现阶段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面临困难的思考

现阶段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面临着研发应用基础薄弱, 国家行业规程不健全, 完全配套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预制件生产能力有限, 设计、施工人员对相应技术不熟悉等难题, 此外造价较现浇混凝土结构高, 甚至接近钢结构的造价成本也是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另外, 从现浇到装配式需要有个过渡, 不能片面强调装配率越高越好, 应先在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的基础上, 考虑水电、暖通的集成, 然后提高装配率, 不可只盯着装配率不放, 应遵循市场规律, 不能盲目用行政化手段推进。要培养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应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重点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建立企业自主的技术体系和工法。

5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 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5.1 集中研发力量, 加大研发投入, 进一步促进产业化进程

大力开展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快速钢结构建造体系、轻质装配式墙板、装配式箱式房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加强培育专业化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研究机构, 进一步促进专有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进程。建立并完善模数协调的工业化技术标准体系, 编制标准化部品目录, 积极研发相配套的软件系统平台, 争取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工业化体系。

5.2 打造企业差异化竞争力, 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

应深入推进对高端住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绿色产品线的模块化研发工作;深入推进产品线标准化研究工作;深入推进将研究成果固化为专有数据库和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相关研究工作, 积极推广装配式住宅建设, 切实做到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经营效率, 打造企业差异化竞争力, 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

5.3 提升传统建造方式

逐步升级传统的建造方式, 降低施工现场工作量、湿作业和人力物料消耗。加强大型智能顶升模架、工具化大型模板、工具化脚手架、预拌砂浆、施工现场小型机械设备、工具化施工现场临建、钢筋集中加工、配送、预制叠合楼板、预制楼梯、预制阳台或预制墙板、数字化测量和检验技术等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工作。

5.4 形成布局合理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充分利用好国内建筑工业化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充分利用好地方政府对建筑工业化的土地及税收方面的扶植政策, 抓住时机, 整合资源, 尽快建设一批有规模、高技术的现代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

6 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时代,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迫切需要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建筑产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不仅可以有效实施“四节一环保”的节能减排目标, 还可以实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施工安全、缩短建设周期等工程管理目标。

摘要: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实施主体, 围绕主体结构建造过程进行优化配置资源, 改变传统施工方式, 采用机械化、工厂化、装配化的精细建造方式,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对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是建筑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杨嗣信, 侯君伟.实现住宅产业化要“四化”并举[J].建筑技术, 2013, 44 (2) :102-104.

[2]蒋勤俭.中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研究报告[J].混凝土世界, 2014 (7) :10-20.

[3]蒋彦涛, 白洪源.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研究及其产业化道路[J].建筑技术, 2011, 42 (6) :542-545.

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 篇5

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必须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转变到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为主线。

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向质量效益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亟待改善和提升建筑工业化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向集成创新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要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向绿色低碳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四是向生产制造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应用推动生产建造方式变革,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产业链,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建筑产业的支撑能力。

从世界建筑产业化发展来看,“建筑工业化”主要是建筑主体结构工业化和内装工业化的两大领域,两者相依存,缺一不可。国内当前的建筑工业化主要是单一的建筑主体结构工业化,但对内装工业化的研究和实践还很缺乏。所谓的内装工业化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内装产业将会成未来的趋势。其次,“建筑主体结构工业化”不应一味地强调混凝土的工厂预制率,应该采用多元化多类型工业化方法。另外,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大量项目都是工厂工业化与现场工业化方式结合为主要建造方式,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构件部品制作都必须在工厂内完成,它也可以结合现场工业化建造方式进行“合理化”生产,同时主体结构的工业化包含混凝土的工业化和钢结构的工业化体系等多样化类型。

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 篇6

关键词:构件材料,稳定性,关键环节,技术条件

1 我国建筑(住宅)产业化的历程回顾

回顾我国建筑产业化的进程,可以归纳出两个方向的线路图。

1.1一是,以80年代的板块住宅样式为代表的,体现建筑产业化主要内涵的产业式样;它的退市主要是缺乏新材料、工厂化生产新设备、及适应拼装式建造的工艺和工法。但它体现了建筑产业化的正确方向,应该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以今天的材料和工业化生产设备和技术,完全可以克服其被迫退市的接口开缝、结冰结露、透风漏水等弊病。

1.2二是近几年出现的,大多标示为引进世界顶尖技术的、各种各样的,或者半成品材料工地浇筑组合,或者内、外功能板材工地拼接等等,虽然高声宣示“建筑产业化新技术、新进程”,但商业气氛大于实质价值,其中很难找到体现建筑产业化属性的新材料、新生产技术和新的施工工法进步。它不代表建筑产业化的方向。

1.3这种不同性能建筑材料,多重复杂工艺组合,非同一材料粘接剂作为封闭材料的组合,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开缝、结露、漏风、灌水的弊病;很难实现产业化建筑的性能保证与提升。不突破适用体现建筑产业化属性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法基础性的难题, 这种建筑产业化的属性目标很难实现。只有积极研发适用于建筑产业化的新材料、新生产设备、新工法,才是支撑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实在保障。

图 1 现行的“内浇外挂体系”和“预制整浇体系”

图 2 植纤建筑构件体系产品

图 3 各种节点原浆粘接及物理锁定图示

2 适用建筑产业化的材料研发,是建筑产业化的基础环节

2.1产业化建筑对其材料的属性需求是体系化的,全系结构的材料应该是统一属性的材料制造。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属性在诸多性能上差别万千,诸如伸缩率、吸湿率、硬度等,即使同一类材料由于用途、使用方法不同亦缺乏同协性,如果将这些非同属性的材料构件拼装到具体建筑中,必然出现难以克服的开缝、结露、漏风、灌水的弊病,建筑的基本功能丧失无存,大板房退市的结局将再次重演。

2.2 植物纤维轻钢混凝土建筑体系,完成了全部建筑主体构件的体系化。该体系的全部构件使用同一种材料制造,其伸缩率、吸湿率、硬度、弹性模数等性能同一,从而保证整体建筑具有极好的封闭性、动变协同性

2.3体系包括:承力结构的:轻钢防火保温柱、轻钢防火保温梁;围护结构的:自保温外墙、内墙、楼板、屋面板、保温窗等建筑主体全系构件。见图2

2.4该体系的全部构件,采用同一模数的配合启口,从而保证拼装施工便捷;构件采用大启口方案,扩大构件粘接面面积,增强粘接强度,保证接缝的密闭性能。见图3-(3)

2.5该体系使用与建筑构件同一材料制作的粘接剂,粘接剂凝干后,整个建筑形成一个伸缩率、吸湿率、 硬度、弹性 模数一致的无缝整体。整墙拼组时,除采用原浆饱和粘接外,同时在墙板与梁间用钻尾螺栓进行物理锁定,保证接缝永不开裂,彻底克服了不同材料拼组而出现的开缝、结露、漏风、灌水的弊病。图 3-(1)

2.6 植纤建筑体系中,钢柱由植纤保温防火层包覆,留有与墙板同模数的企口,使用植纤原浆为粘接剂,保证无缝拼接;钢紧固采用铰接方式,拼装便捷,动变柔韧,具有较好的防震性。见图3-(2)

2.7作为建筑产业化的基础保证,植纤建筑体系化的实现了建筑主体全系列材料同一性、建筑主体构件接缝原浆粘接、全体系建筑构件企口统一模数、几个课题,从而根本性的解决了目前建筑产业化中的顽疾。

3 保证和提升产业化建筑的性能,是建筑产业化的本质目标

3.1产业化建筑的性能保证,是通过建筑构件的性能来保证的。在诸多的建筑性能中,这里仅以直接关乎使用者舒适度的建筑节能性为例,对植纤建筑构件热工性能与常用的其他建筑主体构件做一个机关的比较。

3.2由表2可以看出,在产业化建筑的常用材料中,植纤建筑构件在热阻性能上数倍优于其他材料,就与最常用的混凝土预制墙板比较,高出5.6倍,即使混凝土预制墙板外加外保温层,结构热阻 亦在2.0以下, 植纤自保温 外墙热阻 值亦高出 其30% 以上。

3.3我们知道,具体一座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体现,是其综合材料、节点封闭、施工工艺后得到的平均热阻值所体现的效果。比较植纤与混凝土构件,在材料热阻值上相差5.6倍;在节点封闭热阻损失上相差10倍以上。由于植纤构件使用同材料的原浆做粘接剂,永久性的不存在开缝问题,可以忽略热阻损失;而使用非同一材料做粘接剂的,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量的开缝,即使前2、3年不出现,后期亦会必然出现,这将大大的降低整个围护结构的平均热阻值,建筑的必备性能降低,不但耗能加大,而且严重的损害使用者的舒适度,成为冬季通风、夏季漏雨的通透房。植纤建筑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保证并提升了产业化建筑的性能。

3.4在建筑集成化程度上,植纤墙体采用预先整墙拼组,大大提高了主体拼装的效力,装墙工序中只需将整墙组与柱做两端螺栓锁定,两道边缝的粘接,即可完成整轴墙的拼装工作,以一轴宽3.6米 * 高3米植纤外墙为例:三人组,20M完成,集成化程度极高,而且接缝数少量小,便于保证密封性。见图4

注 1: 导热系数、结构热阻的比值以植纤自保温外墙的数据比照。

图 4 整墙拼装工序做法

从图4可以看出,植纤集成建筑的工序可以极大程度的保证建筑的整体密封性。首先,在工厂预制的构件编号进入工地,在工地根据图纸要求将墙板与梁组成不同尺寸的整墙组合,存入墙库,拼装时将整墙组调运到位后,锁定柱与梁螺栓解除吊架单轴整墙拼装完毕。接着,一层墙装完,等于圈梁亦安装完成,直接装置L钢卡进行楼板安装;按序进行2层墙体 ?——屋架主体拼装完成。在上述工艺保证下,整个建筑为一无缝整体,这一建筑的热阻性能得到极好的保障,获得极好的平均热阻值,加之材料本身极高热阻性能,取得极高保温隔热效果,节能率高于80%。

3.5植纤建筑体系应用案例:2008年北京局部四层住宅楼工程

4植纤建筑构件广泛应用与混凝土、钢结构建筑,有利于提高集成度建筑性能

4.1植纤建筑构件不但是植纤建该体系的组成部件,亦广泛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可以较大程度上提高建设速度。

4.2以植纤自保温外墙为例:框架施工中只需要将在梁中连接外墙的预埋铁条与钢筋焊接,即可顺利完成植纤自保温外墙的整墙拼装;植纤整墙按照图纸,在工地预组成不同规格的整墙组,装墙施工时,只需将墙组调运到位,锁紧墙与梁的螺栓,解除调运夹具一轴整墙拼装完毕。一轴宽3.6米,高3米外墙,三人组( 吊车司机1人、上、下排螺 栓紧固员 个1人)20M完成。见图6

图 6 植纤自保温外墙与混凝土结构节点图示

图 7 混凝土结构大角包覆图示

4.3纤建筑构件用于混凝土、钢结构建筑,可以保证并提升建筑的各种性能。上述两种目前主流永久建筑,由于主体框架与二次结构配合时,其冷桥包覆、节点密封存在缺陷,在保障和提升建筑的保温隔热、隔音、防火等必保性能上有所欠缺。而植纤建筑构件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

4.4植纤自保温外墙为例:实现框架建筑外墙无缝全包覆。植纤外墙采用外挂方式,将所有冷桥全部包覆在植纤自保温外墙内,实现冷桥0外露;针对框架结构的大角包覆难题,植纤外墙采用了直角转弯方案,将角柱包覆在保温墙内;植纤自保温外墙具有2.7(m2. k) w结构热阻;隔音系数40d B;燃烧性A极;单颗螺栓的抗剪强度6.4吨的良好性能,加之无缝全包覆的工艺工法,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建筑,极好的保证和提升了建筑的保温隔热、隔音、防火性能。见图7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筑产业 化是近百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度不断加快,节能减排日益成为建筑业的硬性属性,积极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已刻不容缓。

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辅之以市场的力量,加之行政政策的推动,合力协动才能健康发展。

着力研发应用适用于产业化建筑的材料、工法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忽略了这个支撑点,一味渲染各种花式概念,必将使建筑产业化偏离正确的方向。产业化建筑不能牺牲建筑的必保性能,保证并提升建筑的性能才是建筑产业化的根本目的,脱离了这个目的,建筑产业化亦失去了意义。

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 篇7

1培养引进复合型人才

无论是管片还是管桩, 其技术要求都相对比较单一, 而生产建筑主体工程的构件, 需要即懂建筑工程的相关知识, 又要懂构件生产的相关知识, 涉及面很广泛。而我们在地铁管片积累的技术管理人员对于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不熟知, 所以需要引进复合型人才来适应新型建筑工业的需要。

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土工程专业较多, 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优势, 培养现有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换, 是企业如今的一大重点工作。企业应组织加大培训力度, 组织技术人员多参观, 多实习, 多动脑, 将所学用于生产实践当中, 这样才能较快的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直接引进复合型人才, 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较为快捷的实现方法。较培养人才来说, “引进”更加的快捷, 效果更快一些。招聘复合型人才需要企业有一双慧眼, 来辨识人才, 寻找建筑工业化真正所需的专业人员, 既懂得建筑工程方面专业知识, 又要熟知预制构件相关知识, 对于建筑工业化来说, 就是“复合”。

2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

目前PC构件生产主要采用方式:自动化生产线和固定底模模式。自动化生产线模式采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工、工序分解、人员定岗定位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固定底模模式是车间内布置长线台, 作业人员在一个固定的底模上面完成模具拆装、钢筋绑扎、预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挤塑板铺装、抹面、蒸养等全部工序施工后再进行下一块墙板生产作业。

比较两种生产模式, 固定底模模式作业人员是流动的, 模具是固定的。而自动化生产线模式模具是流动的, 人员作业区域是固定的。自动化生产线模式相比较固定底模模式的优势在于:

1、自动化生产线模式适合于大批量生产构件, 工序人员定编, 人均产值较高。

2、固定底模每天只能生产1翻构件, 而自动化生产线每天能够生产2-3翻构件, 模具周转率提高2-3倍。

3、由于使用蒸养窑, 生产线能够存放大量构件, 相比固定底模模式节省大量厂房面积。

4、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 构件平均制造费用将降低。

异型构件或结构尺寸较大不能在生产线流畅运转的构件适合采用固定底模模式生产, 如楼梯、PCF板等, 而构件外形规整、工序简单的构件适合采用自动化生产线模式生产, 如内墙板、叠合板等。

3完善生产运输管理流程

1、混凝土输送:

搅拌站在建立时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的运输问题, 避免运距长、使用车辆转运等问题, 充分利用机械工具, 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布置生产线、固定模下料位置, 将搅拌站建立在生产线车间及固定模车间中间位置, 使混凝土能够左右运输;调度人员根据搅拌站的出力能力及搅拌时间, 按照顺序协调搅拌站搅拌, 充分发挥搅拌站搅拌的能力, 提高搅拌站设备的利用率;这样可节省能源, 提高机械化程度,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产量。

2、钢筋运输:

钢筋加工车间位置要合理, 使钢筋半成品料及时运送到各工位, 提高工人绑扎效率;避免利用车辆进行倒运, 降低成本费用。半成品料的运输直接影响钢筋笼的绑扎效率, 绑扎工位的工作效率影响整个生产工序的时间, 提高钢筋运输速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我企业的实际状况, 钢筋倒运占用较长时间, 在车间内装车、卸车、运距浪费较长时间, 如布局合理, 可节约80%的时间, 整体效率将提高80%。

3、成本构件转运:

成品构件在车间内直接翻片, 避免占用室外吊车转运时间。生产线上安装翻转机, 使构件拆模后直接翻片, 减少二次挂钩的时间;同时避免了利用龙门吊翻片, 龙门吊运行速度较慢, 影响工作效率, 且二次挂钩翻片存在安全隐患;室外龙门吊为存储、装车专用, 可提高转运的效率。

4建立新型质量管理体系

工业化构件的种类型号较多、埋件复杂繁多, 同时生产工序复杂, 质量标准要远高于现浇施工, 所以给工厂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带来了难度, 那么如何能够更好的控制产品质量,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式进行构件生产, 在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进行控制, 避免人为操作产生的误差或不稳定。

(1) 构件及埋件尺寸控制:采用自动划线机对模板及埋件的位置进行定位, 将构件图纸输入到划线机操作系统中, 划线机会自动依据图纸尺寸进埋件位置在模板底模上划出定位线, 按定位线进行模板拼装和埋件安装, 能够保证模板和埋件尺寸的精确定位。

(2) 外观观感控制:振捣工艺采用整体式振捣台, 对整个构件进行整体振捣, 依据混凝土状态调整好振捣频率及振捣时间, 有够保证振捣密实及气泡有效排出, 并且外观质量稳定。

(3) 表面平整度控制: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平面振捣机对构件表面整体进行平面振捣及刮平, 能够保证表面平整度误差在2mm以内。

(4) 采用自动化抹光机对构件表面进行抹平压光, 表观平整, 质量稳定。

2、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质量控制

通过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植入识别芯片, 通过误别器扫描唯一性识别芯片, 并在移动平板显示器上显示相应质量流程管理信息。在对每一个质量流程信息进行确认后, 才能完成整个质量管理工作, 做出质量结论, 可以做到每道工序的信息有据可查。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实现对设计、生产、吊装运输、安装施工等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通过扫描识别芯片可以随时查看构件的设计图纸和生产施工各环节质量数据 (包括隐蔽工程照片、质量检查数据、流程文件) , 为建筑质量监督和管理的各参与方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 实现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5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企业工业化项目的增多, PC构件的产品种类及型号也越来越多, 需要统计的数据和信息也愈加繁杂, 用原始的EXCEL表格已无法满足生产统计需求, 并且手动输入的数据极易由于人为因素出现误差, 造成统计结果不准确。给产品的生产计划管理和产品库存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因为PC构件产品有自己的独特性, 以及特有的生产工艺流程, 用现有的成熟的ERP软件在使用功能上无法满足需要, 与生产工艺的实际不符。开发一款简单实用并满足PC构件生产需要的ERP管理软件, 能够方便产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目前采用的RFID射频ERP生产管理系统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目前己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ERP生产管理系统采用在墙板内植入芯片, 采用读写器扫描的原理进行数据统计工作。首先生产管理人员按生产计划在芯片中写入产品型号、生产日期、生产人员、质检人员等所有产品信息, 在墙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埋入芯片, 在产品拆模入库时采用手持读写器进行数据扫描, 通过无线网络自动存储到系统数据中, 获得准确的产品信息, 在产品出、入库时进行数据扫描, 保证产品统计的简便和正确性。

6做好技术工人队伍的培训

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产品质量更加不容忽视, 质量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命脉。保证质量的重要主体之一便是工人。技术工人队伍的操作方法是否专业, 日常作业是否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关系着质量的好坏, 所以需要企业对技术工人队伍做好业务培训, 严格按照年初拟定的技术工人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工作, 做好培训课件整理工作, 同时为了保证培训效果, 应组织工人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交流及课后试卷等方式加强培训效果, 留存培训记录。

可以说, 技术工人学习的机会有限, 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 来给工人更多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 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

7加强与合作方的沟通能力

目前建筑工业化体系正处于推广期, 市场认知度较低, 特别是开发商对政府出台的各项助推建筑工业化政策还不了解, 导致各施工单位、开发商对建筑工业化持有观望的态度。作为构件企业我们应以扩大战略合作范围及创新合作模式为方针, 利用企业自身技术优势和影响力向更多的施工单位和开发商宣传建筑工业化在环保、节能、人工少、总体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及对施工队伍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逐步扩大建筑工业化的市场认可度。

8做好售后服务

为规范售后服务工作, 满足用户需求, 保证用户在使用我公司产品时, 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制定售后服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售后服务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合同及技术协议的要求, 对保修期内, 因产品的制造、装配及材料等质量问题造成各类故障或零件损坏, 为用户维修或及时更换相应零配件。

2、对保修期外的产品, 通过销售中心报价 (包括零配件, 人员出差等) 费用迅速, 果断排除故障, 让用户满意。

3、对合同中要求进行安装指导的, 在规定时间内, 组织人员对产品进行按装指导及对用户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上一篇: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下一篇:医用耗材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