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能大赛

2024-07-26

机电技能大赛(精选十篇)

机电技能大赛 篇1

一、以教、学、做一体化, 提升教学效率

可将课堂搬进车间中, 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这里强调的是根据教、学、做一体模式布置教学场景, 于实训车间构建专门的多媒体仿真教学室与教学研讨室。展开教学之前, 应由教学团队于教学研讨室中为学生讲解安全教育, 并介绍阶段性教学任务, 从而把学习任务及要求分发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们分组讨论, 使其更深层的了解学习目的与要求;再根据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来划分学习团队, 将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团体, 确保每个团体15人左右, 将其集中在一起展开专业知识学习和仿真训练及设备操作生产实践, 而再把各个团体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3-5人, 引导其互相交流, 从而更好的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二、以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 提升教学效率

可将教学和生产活动有效结合, 引导学生于实际生产中不断验证理论知识, 并掌握技能;以校办企业经营优势与实训车间设备优势, 与周围的企业积极联系, 使企业展开配套生产, 将产品生产引进教学实践活动中, 从而降低了教学消耗, 同时获得相应的收益, 而这里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生产中构建产品、工艺、质量的概念;再是用学生技能训练兴趣小组活动及其休息时间, 组织教师与学生参与设施维修及其实训室改造。其活动应该包括:1.组织教师与学生进行电气及机械加工;2.钳焊加工车间的设备布局和安装;3.配电线路改造;4.学生公寓楼配电改造;学生通过实际生产劳动, 其自身知识及技能均得到了锻炼, 也收获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三、以日常教学活动与业余兴趣小组活动结合, 提升教学效率

可将日常教学活动和业余兴趣小组活动有效结合, 积极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质。应本着自愿与择优的原则, 举办业余兴趣小组活动, 相应的实训室与实训车间应为学生开放。学生自愿报名或是教师推荐, 再进行详细的筛选, 确定有兴趣且有恒心的学生, 让其组成技能训练兴趣小组, 确保每个兴趣活动小组的学生为10-15人, 均利用业余时间且于教师的指导展开技能训练, 引导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种生产维修活动, 再是对表现十分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勤工俭学补助, 可推荐其参加各种技能竞赛。通过此类方式,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学生, 这些学生大都会快速成长, 并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亦或者是成为创业的典型。

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提升教学效率

参加技能竞赛可检验选手的能力, 同时也检验了学校办学成就。学生参加全区或者是全国技能竞赛, 可全面检验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效果, 并帮助学校及时找到差距, 从而积极的改进;且学生大都是层层选拔的, 以选手身份去参加竞赛, 会感到十分光荣与自豪, 这对其他的学生而言, 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与鞭策途径,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时就起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

结束语

可以说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成果全方位检验, 其可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职业教育, 让社会重视和支持其可持续发展。技能大赛的飞速发展下, 衍生了机电专业新型教学模式, 从而推动了教育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改革, 这也说明探讨关于技能大赛引导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对机电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本文探讨了关于技能大赛引导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措施, 强调以教、学、做一体化、以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以日常教学活动与业余兴趣小组活动结合、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来提升教学效率, 从而为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水平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 各级院校都纷纷加强自身院校的各方面改革, 而技能大赛推动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供了新平台, 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并有效推动了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确保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认可技能大赛, 企业也都很想招聘参赛选手, 从而推动了机电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探讨了关于技能大赛引导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措施, 为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水平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技能大赛,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曼.技能竞赛引导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问题与反思[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02) .

[2]周晓华.浅议技能大赛引领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 2014 (10) .

[3]李桂芹.新城疫抗体检测技能大赛训练探索[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1) .

[4]于浩淼.全国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8) .

[5]石小飞.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目标狠抓模块化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01) .

[6]石路晶.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1) .

[7]梁明亮, 张惠敏.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02) .

2014年机电系技能大赛总结 篇2

为了进一步推进煤炭行业的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适应煤炭行业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拓展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展示技工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良好局面的形成,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煤炭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资源类煤矿专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2014年6月13~15日,在江苏徐州机电高等职业学院举行。我院代表队参加了“采掘机电维修”、“综采电气维修”等几个项目的比赛,共取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6名的优异成绩。回顾整个大赛过程,有惊喜有收获,当然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总结的地方有很多。

一、值得肯定和发扬的经验

1、选手选拔细致

选手选拔时,采用深入班级宣传动员,理论考试初试,指导老师亲自面试,现场提问专业知识等方式进行海选,然后入围选手经过培训,再进行实操考试淘汰,最终确定参赛选手。

2、高度重视、强化责任

为了使技能大赛活动扎实有效、稳步健康的开展,学院领导按照上级文件的指示,制定竞赛方案,指定专门处室领导负责,并召开了由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大赛工作会议,对大赛工作进行了严密部署。大赛领导组成立之后,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严格训练,确保如期参赛。

3、认真准备,认真督导

大赛前,我院对大赛认真组织,总结以往的不足予以弥补,找出亮点予以发扬,保证学生在大赛中取得良好成绩。赛前积极调动学生热情,关心学生生活,使学生积极认真做准备。训练选手基础参差不一,采用从简到难,由难至简的循环训练。指导老师根据选手情况,制定统一训练计划,逐步实施。训练过程中坚持全程跟踪指导,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其余时间全部投入到大赛的辅导和培训之中。在集训期间所有选手都能遵守劳动纪律,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息,没有任何怨言。

二、本次大赛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尽管如此,在这次大赛中仍然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1、选手的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本次比赛情况来看,我们有的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及时完成任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操作速度需要加强。

2、参赛选手心理素质不过硬

选手在参赛用时较长的情况下,产生急躁的心理,导致操作的基本规范动作失误,忙中出错。例如,选手为了争取提前完成工作,停电时不按照操作规程作业,直接带负荷停电,从而导致失分较多。

3、要重视专业基础学习

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后盾,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很难再提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后盾,也就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一定要认识到专业基础的重要性。

4、加强交流与学习

集训期间,要鼓励选手与选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不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要及时了解其他兄弟院校的最新动态。

三、对今后集训的建议

1、建立大赛长效体制

我们必须建立大赛长效机制,这是今后大赛工作的首要任务。保障选手选拔的科学性、培训工作的长期性、选手培训的长效性、大赛指导教师的稳定性、课时申报的简化性、宣传报道的高效性、奖励兑现的及时性、分配方案的合理性、选手留校的保障性等。

2、优化培训方案,建立科学的训练模式

在今后大赛的集训工作中,我们必须按照优化后的集训方案,建立科学的集训模式,根据每一阶段时间的要求如期完成训练任务,避免训练工作的随意性。

希望通过认真总结,积累大赛经验,使今后的的技能竞赛取得更加满意的成绩!

机电工程系

机电技能大赛 篇3

近日,由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科技厅、总工会共同主办,广西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广西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举行。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区8个市和自治区直属职业院校共22支代表队、200多名选手参赛,设有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四轴)、加工中心操作工(五轴)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5个竞赛职业。其中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四轴)、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项目为单人赛项,分设职工组、教师组和学生组3个组别。加工中心操作工(五轴)项目为双人赛项,分设职工组、院校组2个竞赛组别。参赛对象为从事相关专业或职业的从业人员,职业院校教师和在校生。大赛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形式分别进行竞赛。

据悉,在本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名列前茅的职工组和教师组选手,除颁发荣誉证书外,经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后,将按规定确认为“广西技术能手”,按竞赛成绩分别晋升其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获得各竞赛项目第一名并符合条件的职工组选手,还可按程序申报“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同时,大赛组委会还将推荐本次大赛优胜选手参加第七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机电技能大赛 篇4

一、机电一体化江苏省赛分析

(1) 概述。中职组机电一体化比赛设备与以往相比虽然没有变化, 但对触摸屏功能的使用要求有所提高;编程的复杂程度没有增加, 但需要处理的细节较多, 增加了与比赛相关的理论考试。工作任务是次品处理设备的调试、拆卸分解和加工回收。

(2) 试题配分。安装40分, 调试功能5分, 运行功能27分, 原理图10分, 触摸屏15分, 意外情况3分, 共100分。

(3) 竞赛选手表现分析。 (1) 通过现场的观察可以发现各个选手工具新颖齐全、平时训练严格到位、操作工艺精湛、比赛速度快捷、技巧发挥好。 (2) 选手紧张情绪缓解。去年在比赛的前20分钟, 选手衣服基本湿透, 而今年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入场后的行为规范, 考生能熟悉自己的工位情况、有序清理器材、认真仔细阅读任务书;不清楚的地方考生能有礼貌地向裁判发问。 (3) 机械安装的准确度还不够, 测量时仍有一些尺寸误差;对未接触过的新流程编程 (如拆卸分拣部分) 需要加强, 比赛中少数选手只做了测试部分, 未能完成拆卸分拣、加工回收等主流程。

二、机电一体化国赛分析

(1) 试卷分析。 (1) 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江苏省参加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 江苏省的两只参赛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从国赛试题来看,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PLC基本指令和触摸屏画面制作, 并能灵活运用。2012年, 国赛试题对设备安装要求高, 工作量也较大, 对PLC编程的难度要求与去年持平, 但是PLC编程和触摸屏功能结合紧密, 整体工作量较大。比赛的评分更加细致, 不论功能或安装每项得分分值更低, 2012年国赛比赛时间又恢复到240分钟。 (2) 与以往不同的是2012年的国赛试题在硬件上增加了两个上料平台, 增加了工作过程记录, 工作过程记录内容与比赛实际工作任务密切相关。触摸屏操作主要涉及四幅画面:首页、领料界面、运行界面和领料记录界面。PLC编程和触摸屏功能结合紧密, 触摸屏上提示、显示、查询功能要求较高且工作量大。 (3) 试题的编程难度与去年相当, PLC输入输出口仍然被指定, 工作任务是自动领料装置的调试和运行, 有三种异常情况 (混料、缺料和掉料) 需要处理。

制出主动齿轮轴的部件, 从而完成整个项目锥齿轮的绘制工作。 (4) 绘制齿轮啮合图。该项目与上述项目3的完成步骤比较接近, 主要是绘制出啮合的圆柱齿轮以及啮合的锥齿轮, 因此重复上述步骤即可。 (5) 齿轮油泵的拆装与测绘。可以从整体上将该项目再进行拆分, 将其分为测绘齿轮油泵各个零件与读画齿轮油泵装配图两个小项目。而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 根据项目要求、项目目标逐一完成任务。在实现两个子项目的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相关的教学模块,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帮助学生成才。

(2) 试题配分。安装40分、调试功能13分、运行功能32分 (其中约15分与触摸屏直接相关) 、原理图10分、工作过程记录5分, 共100分。

(3) 国赛选手表现分析。优点:PLC程序编写, 基本指令已经能够熟练应用;大多数参赛队电路连接、气路的连接比较规范;能采用国家标准的图形符号、文字符号绘图;安装流程的规范性比以往有所提高。缺点:被检查时主动性不强, 未能将成果完全演示出来;触摸屏制作量大点多, 在无法全部完成的情况下, 没有做到有效地放弃;触摸屏无法与PLC通讯, 功能未能全部完成。

(4) 建议。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工程设计能力, 有工程背景对职业院校教师非常重要。尽可能多增加参与者, 使技能大赛真正促进就业, 促进学校广大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5) 赛项设置意义深远。 (1) 赛项适应了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助推了工业产品的升级转型。 (2) 赛项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引领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3) 赛题的形式和评价方式引领了职业学校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6) 对比赛的总结。 (1) 命题工作提前封闭进行, 避免干扰, 有利于做好命题的保密工作。 (2) 在参赛设备操作台面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命题组前期准备和讨论过程充分, 使命题更有新意, 更接近实际, 更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参赛选手将理论、实操、维修紧密联系实际, 充分考察选手全面的职业能力, 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 部分地区对选手的产生还不够科学, 没有进行层层选拔, 仍有部分选手对工艺的制作水平不高。 (4) 各省、市领导与学校非常重视。通过比赛结果可发现, 选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安全意识、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均逐年得到提高, 技能大赛对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出来。 (5) 故障排除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6) 与以前相比, 比赛题目灵活、更接近实际, 对生产工艺较为了解的参赛队普遍得分较高。得分较低的选手主要失分原因是对任务书要求不能正确理解。 (7) 要办好大赛,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安全和节能减排的理念。 (8) 在教育部与大赛组委会的精心组织领导下, 准备工作慎之又慎, 竞赛期间全程落实了紧急疏散等机制, 保证了大赛的安全。

总之, 以比赛为突破口, 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程少伟.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李永.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科

教创新导报, 2012 (3) .

[3]张小培.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机电专业技能教学初探 篇5

关键词:机电专业 技能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考核

机电专业作为学校重点专业之一,以能够培养直接上岗的一线生产技术工人为己任,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所需人才状况,不断改革与创新,经过几年对专业实训课模式与考核的探讨,取得较好成绩。

一、教学理念

(一)课程设置科学化

为了给学生谋求更好的发展,根据企业的需求,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将机电专业细分为不同的子专业,上课的课程侧重点不同,要考取的技能证书也不一样,努力将每一位学生打造成为适应岗位需求、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通过课程设置改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子专业,让学生从心里热爱自己的专业,从而转化成内驱力,认真学习,不断钻研

(二)师资配备合理化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有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或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考取高级技能证、技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同时,多渠道招聘教师,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

二、教学模式

(一)小班上课

根据道格拉斯曲线分析,当班级规模缩小时,学生成绩会提高。几年来,我校机电专业一直进行技能课大班化小班的尝试,充分运用现有器材及实验室,把大班分成两个小班,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实验室训练不同的内容,这样既减少了实验室投资,有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绝他们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分层与分组相结合

分层是提高教师能力及学生水平的重压方法和途径。在进行技能训练前,先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对专业课学习感兴趣,或是学习成绩一直处于较好水平,学习态度端正;B层智力正常,反应灵活,或对专业课兴趣一般,学习太对消极,自我控制能力差;C层反应较慢,智力相对较低,只停留在孤立学习和机械记忆阶段。每一层次的学生,教学要求不一样,A层技能达级中能取得优秀,B层取得良好,C层以双基为重点,技能达到合格,然后按“同组同质”原则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学习任务,使每个层次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启发与互动教学相结合

技能教学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技能教学时,在分层的基础上,经常使用启发教学与互动教学,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探讨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说明正确操作的必要性,分析违规操作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考核方式

(一)考核与计分相结合

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检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教师两周进行一次考核,采用主题考核、个个过关的形式。考核一般采用面批形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把考核结果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做到“哪弱补哪”,到达级考试前两周,纵观积分表,就可以看出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而学生也可以根据分数找出自己的差距。

(二)技能月考

根据学校要求,凡是有技能实训的科目都进行技能月考,月考由实训处负责,组织严密,出题、监考、阅卷、月考情况分析等程序都很规范,同时加强了横向比较,各个班直接爱呢也能找到技能上的差距,为以后的教与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证代考

每一个工种必须考取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证书考核,考试优秀者优先推荐就业岗位,通过资格考试的学生可以同时拿到该课程学分和资格证书,一举多得。考试不合格者,则重新参加相应的技能训练,一直到考核合格为止。以证代考制度使学生的技能水平普遍提高,专业素养得以增强。

四、职业思考

现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非常受各级领导的重视。同时各用工企业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生产实践方面的训练,强调理解知识、掌握的方法、培养独立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能力。

(一)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让学生安心学习以便学生毕业后安心工作

在学校里教师要注意言传声教影响学生,给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很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人、成功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要充分给学生以爱的教育,给学生一个归属感。在平时多给学生讲一些励志故事,也穿插一些就业教育,让学生安心的学习。不要个个只想当管理者,应当清醒的认识自已,摆正自已的位置。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以便在岗位上认真工作、刻苦学习以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走校企合作之路:学校应与就业对口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让学校学生去这些企业顶岗生产实习和就业;同时企业也可按自已的需求指导学校专业教学和管理;介绍推广机电技术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为企业员工提供岗位培训等。

(2)开展产学研结合:一是可以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为师生讲解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及发展方向。二是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并将企业对人才新的技能要求及时调整充实到教学中。三是紧密联系产学研环节,不断吸收、消化新知识、新技术,以学校各相关功能实习实训室和校外联合办学企业为基地,实行教学——见习——实习实训——生产一体化。

(3)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般应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安置单位。学校按其要求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人才,择优录用,同时,也可为其定期培训员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机电技能大赛 篇6

1 领导高度重视

接到竞赛通知后, 院、系 (部) 领导高度重视, 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迅速成立了竞赛工作小组, 由药学教研室4名教师组成, 具体负责队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在队员的选拔、培训过程中得到教务处、系 (部) 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进行全省选拔赛和全国比赛时, 院、系 (部) 领导都亲自到场指导鼓励, 为全队取得好成绩提供了精神动力。

2 积极备赛

2.1 选手筛选

2002年3月初接到比赛通知 (具体赛事安排还没出来) 后, 我们就在全系进行广泛宣传, 鼓励学生报名参赛。随后从报名的学生中进行第一次选拔赛, 通过理论 (笔试) +实践操作 (中药性状鉴别) , 选拔了16名学生进行初步培训。一周后进行第二次选拔赛 (面试+中药性状鉴别实践操作) , 选拔8名学生进行培训。一周后进行第三次选拔赛, 采用理论 (笔试) +实践操作 (中药性状鉴别、中药功效) , 最后选出4名学生组成两支参赛队伍准备参加全省选拔赛。在选拔过程中, 除了看学生的成绩, 还特别观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 选择综合能力最强的选手, 实践证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2.2 强化培训

确定4名选手后, 指导教师和选手一起详细研讨了全省选拔赛的赛事文件, 细化了项目和时间安排, 落实了培训计划和任务, 提出分两个阶段进行培训。第一阶段 (20天) 打基础, 制订培训计划并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 确保每天有教师检查进度。第二阶段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 根据选手在第一阶段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与选手一起制订个人实操、理论培训计划, 并对选手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讲解, 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对一辅导。通过强化训练, 选手操作的规范性、质量、速度、精度和心理素质都有很大的提升。最终两名选手在全省选拔赛中脱颖而出, 获得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

2.3 参加全国比赛

在对大赛指南进行详细分析后, 我们制订了3个阶段的训练计划。第一阶段, 主要任务是打基础, 对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和中药炮制的比赛内容进行全面讲解、训练, 之后进行了第一次模拟考试, 对选手的情况进行分析, 找出弱项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阶段训练。第二阶段训练每天制定训练任务, 每天检查进度, 并要求选手每天写训练小结,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训练结束后进行第二次模拟考试, 选手成绩基本达到良好。然后进入第三阶段训练, 主要是注重细节, 查缺补漏, 依然是每天有训练任务, 每天检查进度, 并要求选手每天写训练小结,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之后进行第三次模拟考试, 选手成绩基本达到优秀。经过精心指导和培训, 选手在比赛中沉着冷静, 反应迅速, 终获佳绩。

3 参赛收获

3.1 实现了师生双赢

本次大赛选手水平均较高, 竞争非常激烈。我校参赛的两名学生能获得好成绩, 离不开指导教师的辛勤指导, 也离不开学生的刻苦努力, 集中体现了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的良好效果。通过大赛的历练, 学生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和技能, 提高了竞赛水平, 增强了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教师也积累了培训和指导大赛选手的经验, 通过比赛找到了自身的差距, 激发了专业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将技能大赛更好地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从而提高比赛成绩, 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1]。可以说在这次大赛中我们实现了师生双赢。

3.2 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对参赛及获奖院校来说, 这更是一次难得的宣传院校知名度、影响力的契机。院校通过备赛、参赛, 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创新, 并获得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 促进了社会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风气的形成, 逐步建立起一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倒逼机制, 推动职业教育循着大赛的导向发展, 促进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 引领职业教育特性的本质回归, 实现可持续发展[2]。

3.3 促进了教学改革

本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设计赛项, 4个比赛项目——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中药炮制竞赛内容严格按照2 0 1 0版《中国药典》及部分国家职业工种的职业标准, 结合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 确定实操项目, 立足生产实际, 突出实战操作, 既涵盖了中药技艺传承的内容, 又兼顾了实用性, 不但考核选手的基本功, 更检验了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 对全国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将在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引领下进行相关课程的改革, 对课程内容选取、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积极探索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把大赛项目纳入教学计划, 面向全体学生, 借助技能大赛, 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 模拟技能大赛进行课程评价,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还积极组织校内外比赛, 不但每学年在系内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中药传统技能比赛, 还积极组织在系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大赛。做到既激励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校企合作、创造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 又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成绩, 充分体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通过教学改革, 把大赛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使每名学生都通过这样的实践来学习, 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的代表进行比赛, 充分体现基于项目进行教学和实践的特点[3]。

4 思考和建议

总体来看, 首届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的举办非常成功, 大赛有效促进了职业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各种能力。通过比赛我们感觉到必须把握住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标,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并在赛事组织细节和制度上进行恰当的约束和改革, 确保技能大赛的良性循环, 为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服务。笔者针对参赛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4.1 调整赛事, 减轻负担

如今, 参加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院校年度的常规工作, 2 0 1 2年4月省级比赛, 6月国家级比赛, 8月开始假期强化训练, 新学期开始筹备校内比赛, 一年下来, 备赛、参赛要耗费学校大量精力, 甚至已经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工作安排, 不少院校甚至感到“喘不过气来”。因此, 建议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最好每两年举办一次, 或者第一年为中职组下一年为高职组, 以减少其对学校教学、学生实习造成的影响。职业院校要将技能大赛与日常的技能教学和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将技能大赛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以赛促教, 使技能大赛渗透到所有学生和所有技能教育教学上, 要像关注大赛金牌那样关注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 把全面提高职业技能教学质量作为备战手段, 使技能大赛的“非常态备战”回归本位, 成为一种“常规化教学”, 这是赛事调整完善的要务, 也是举办技能大赛的初衷[4]。

4.2 规范制度, 适当制约

技能大赛的组织工作较为复杂, 实际效果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组织的严密性、评判的公正性、奖项设置的合理性等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技能大赛既可能有效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也可能产生各种负面效应。因此, 完善技能大赛管理机制, 制定必要的制约措施, 让竞赛过程更规范, 促进技能大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就显得非常迫切。如比赛地点的选择, 最好采取承办学校回避制或第三方承办制, 确保比赛过程流畅、程序良好, 在公正、公平、有序的前提下, 比赛的组织工作要尽量做到开放, 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

4.3 丰富内容, 完善项目

要努力发挥企业、行业参与比赛的积极性, 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首先, 考虑让企业参与制定比赛项目及内容, 使技能竞赛更切合生产实际。其次, 让企业选手与学校选手同台竞技、相互促进;同时, 建立持续投入的专项经费制度, 争取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赞助和支持。针对传统中医特点, 建议在赛事项目上增加“问病荐药”这一能够突出传统中医特色的比赛项目, 中药传统技能中最难但又最受欢迎的技能就是“问病荐药”, 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详细询问, 对常见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推荐合适的药物并进行合理指导用药, 这项技能也是许多基层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医药代表等岗位所要求的重要技能。增加该项目, 对于引领和促进高职院校中药专业教学改革、提升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推动中医药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虹, 胡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J].教育研究, 2011 (11) :76-81.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 2011 (9) :60.

[3]查建中.技能大赛要在“做中学”[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1) :64-6 5.

确保技能教学质量提升技能大赛成绩 篇7

一、推进课程改革, 强化技能训练, 进而提升技能大赛成绩

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 “依托技能大赛平台,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是学校又一重要办学理念。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 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 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大赛要求, 教改使适应大赛要求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现实一体教学模式成为主体, 多学科综合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模块化教学成为方向, 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改革改变原有教学方式, 实行项目教学法, 以实例、分项目, 与企业同步, 按最新标准要求教学。建筑工程测量以工程实例为任务的“任务驱动”进行教学。《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采用模块化等。而实训技能要求则综合各科内容, 以竞赛技能要求为目标制订标准。学校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 牢固树立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 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 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 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 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加强课程改革, 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 边学边做, 边做边学,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力,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的复合人才, 并在技能大赛中争创佳绩。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技能教学, 进而提升技能大赛成绩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 参加技能大赛, 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是积极实施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学校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纳入了教师考核体系, 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 尤其是对年轻教师, 要求他们参加技能竞赛, 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氛围, 提升专业能力。对学生而言, 大赛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 他们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教学规律与方法, 有较好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 又必须对行业实践有足够的了解和经验,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能理论联系实际, 能胜任专业技能训练。学校通过各类培训、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技能考证、鼓励自学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养,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经过数年技能大赛的锻炼, 学校迅速成长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教学骨干和金牌教练, 学校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 成立竞赛办公室, 加强对“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指导, 对技能大赛的主要内容、技术走向和对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 捕捉指导教学改革的信息, 然后转化为教学项目加以推广。通过这些名教练、名教师来辅导、训练, 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才能在技能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三、营造校园育人文化氛围, 优化技能教学, 进而提升技能大赛成绩

学校建立了竞赛长效机制, 对职业技能竞赛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扩大竞赛范围, 尽量拓展到更多专业和课程, 让技能大赛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个学生, 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 形成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育人氛围。

学校每年都举办校园文化技能节, 开展校内技能竞赛:一是课程教学中的分组竞赛——实现“人人参与”, 将专业教学的阶段测试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完成, 考察学生对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校级技能竞赛——实现“好中选优”, 重点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并做好优秀选手的选拔工作;三是市、省级竞赛前的集训淘汰赛——实现“优中选强”,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技能训练, 定期组织淘汰赛, 确定最终参赛人选。对于被淘汰的选手, 依然给予他们不断的鼓励, 让他们在专业项目教学中配合教师共同完成对其他学生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工作, 带动周围的学生一起进步。通过搭建校内大赛平台, 学校形成了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 实现了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 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 使技能大赛逐步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四、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办学模式改革, 进而提升技能大赛成绩

加强校企合作, 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办学, 对于促进学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促进教学改革,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实验、实训条件与生产现场基本同步, 强化办学特色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为技能大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 通过校企合作, 规范技能教学。

我校建工部引入企业先进技术, 分别与江苏三兴建筑集团、赣榆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上海三航奔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连云港中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 促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与新形势下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 促使学校的技能教学更规范、更标准, 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全力推进“双元制”教学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企业现场实景教学的交替, 让学生在“做中学”, 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 企业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施教者之一, 学生在由学校聘任的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成为学校教育在企业的延续。

通过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我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建立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实施教学改革、课程教学;通过吸引企业技术骨干来校承担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任务, 让我们的教学、训练内容吸纳行业和企业的最新工艺要求、操作规范等而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从而辅导更多的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奖。

2. 通过校企合作, 完善基地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对实训室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议, 跟踪技术进步, 科学设计流程, 配置全套设备, 设置充足工位, 基本实现了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在实训基地的使用中, 学校切实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保证训练工位数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 加强了对实训基地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 落实责任, 层层负责, 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 切实“建好、用好、管好”实训基地, 不断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 不断增强学生技能操作水平。

五、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保障技能训练, 进而提升技能大赛成绩

实训基地建设要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根据教学需要和大赛需要, 增加实验实训工位, 更新实验实训设备, 优化实验实训情境, 提高比赛保障能力, 不断提高建设与管理水平。几年来, 我校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完善了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护理技能大赛技能指导之前期准备 篇8

1 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分为案例分析和技能操作两部分, 采用百分制。

1.1 案例分析 (10%)

参赛选手首先对给出的临床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 以书面形式写出主要护理问题 (3个) , 然后针对首优护理问题列出主要护理措施 (4条) 。

1.2 技能操作 (90%)

各选手按抽取的参赛号依次进入相应的抢救室, 独立连续完成各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

2 案例分析前期准备

2012年给出的案例分析范畴为:高热、休克、昏迷、外伤、咳嗽、出血、中毒, 2013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疼痛。

针对此范围可总结出临床常见的症状或疾病有:上消化道大出血、脑梗死、脑出血、休克、骨折、昏迷、高热、消化性溃疡、心肌梗死、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急性CO中毒等。

2.1 针对每种症状或疾病, 查阅书籍

针对每种症状或疾病查阅书籍, 如查阅本科、专科、中职的相关教材, 编写症状或疾病参考资料, 包括疾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常见护理问题及针对首优护理问题写出护理措施。大赛是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 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 针对病人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因此,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不能脱离临床实际, 可请具有相关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修正及拓展内容, 使案例分析方案能够内容完整并且贴近临床。编写案例分析的辅导资料, 让学生能够对知识全面掌握, 为案例分析训练做好知识铺垫。

2.2 收集疾病案例, 训练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首优问题出现, 如骨折以大出血甚至休克为首优问题, 也会以疼痛为首优问题。因此, 编写案例时不可过于单一, 需多样化, 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避免形成死记硬套的学习思路, 要活学活用, 随机应变。

3 技能操作方案摸索方法及途径

2012年技能操作项目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氧气吸入+静脉输液;2013年技能操作项目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置胃管+口腔护理技术。根据大赛的考核趋势, 每年都会有新的技能操作项目出现, 因此, 即使具有指导经验的指导教师也需要对新操作进行研究和思考定位, 编写完善的操作规程, 包括每一个细节、动作、话语, 需要全面客观地符合大赛要求。

(1) 对于一项新的操作, 由于地域不同, 操作方法和用物都会有所不同, 因此, 对于操作规程和操作手法等必须明确。大赛指定的技能操作参考用书有:李晓松主编的《护理学基础》;张美琴主编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耿丽华主编的《护理实训教材 (基础护理学分册) 》。

(2) 参考技能大赛承办院校的操作指南及视频等。可在网上查找技能大赛承办院校的操作指南及视频等, 如往年该校参赛选手的操作视频, 然后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用物和操作规程的疑问之处找到合理的解释。比如静脉输液所给的用物中有治疗碗, 而我省的该项操作中并不会使用到治疗碗。查找并观看南京卫生学校2011年参赛选手的操作视频发现, 在静脉输液排气时, 我省是将药液排在弯盘内, 而南京卫生学校是将药液排在治疗碗内, 从而解答了疑问也确定了治疗碗的用途。

(3) 认真研究操作用物。操作中使用的用物将会决定操作的手法和处理方法, 比如技能大赛中使用的是5根独立包装的即开即封式棉签, 这就需要指导教师研究如何在遵循无菌原则的情况下快速取出棉签。同时, 用物的型号和尺寸大小都将影响用物在治疗盘内的摆放位置。

(4) 查找相关操作视频。从网上查找技能操作的各种视频, 可集合各个操作视频的优点及操作方法, 并融合在训练指导中, 通过观看视频可学习到一些新的方法, 拓展指导教师的思路。比如北京武警医院的静脉输液、无菌技术、单人徒手心肺复苏3项操作就可以为指导教师提供很多可学习和参考的地方。技能操作也需要指导教师总结出自己的特色。如在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时, 将送气量掌控在500~600 ml、送气时间控制在1~2秒难度很大, 即使是同一厂商提供的模型也会存在差距, 使得送气成功率不稳定。通过反复实验发现, 若将气体吹入改变成将气体呼入, 可大大提高送气的稳定性, 因为采用呼入式送气, 腮帮鼓起和嘴唇收缩相对固定, 送气量和送气时间就比较稳定。

(5) 详细编写技能大赛操作规程。在技能大赛操作规程的基础上补充需要完善的内容, 注意尽量不要随意变动操作程序。大赛的操作规程已将程序融入其中, 指导教师只需对操作细节进行完善, 例如哪个动作该怎么做、哪句话该怎么说以及该注意些什么都明确写入操作规程中, 这样选手在训练时就可以根据操作规程进行细节训练。一位指导教师在指导多位选手精力不够时, 操作规程即是“会说话的老师”。

4 操作信息的来源

4.1 大赛相关网站资源

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网、中职组护理技能比赛网、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等。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网上会及时更新护理操作的信息, 需要每日查看关注, 同时还有竞赛提问板块, 对于操作中的疑问可以在板块中提问, 获得专家的解答。该网站还有有关护理技能的专业板块, 可以从板块中浏览信息, 比如护理竞赛的视频和选手操作的图片, 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来研究其他选手的操作等, 还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研究竞赛场地和用物等。

中职组护理技能比赛网记录了历年的护理技能大赛情况, 比如大赛用物的规格等, 可以查找到很多与大赛相关的信息。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是与护理技能大赛合作的网站, 该网站会发布历年比赛优秀选手的视频和图片等相关信息, 同时该网站还提供所有选手比赛的视频光碟的订购服务。购买视频光碟, 分析视频中的操作, 对于初次参赛的院校作用很大。承办比赛学校选手的操作视频更为重要, 它可使我们在训练中做到有据可依, 明确操作的得分点, 知道操作规程的编写思路及考核标准。比如在训练中我们发现操作时间总是达不到要求, 观看承办比赛学校选手的视频, 就可以了解他们对操作时间的掌控方法。另外, 需要提示的是, 在近几年的比赛中我们发现, 很多选手出现平时训练时间充裕、比赛时超时的情况, 这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用物, 选手容易出现思维行动迟缓的现象, 但对于承办比赛学校的参赛选手来说就不存在此种问题。所以, 根据两次参赛经验, 指导教师在平时训练中至少要空余出2分钟左右的操作时间, 比如2012年操作规定时间为22分钟, 在平时训练时就要求选手必须在20分钟内完成。比赛项目越多时间就越长, 训练中的空余时间也应越长,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尽量化繁为简, 在选手能够很好地达到操作要求的情况下, 省去可说可不说、可做可不做的环节, 为学生操作赢得时间。

4.2 器材供应商

比赛中都会用到指定的模型, 模型供应商与大赛是合作关系, 他们生产的模型是按照大赛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改进的, 所以指导教师可与供应商联系, 了解模型的相关信息。比如:在心肺复苏的操作规程中, 按压要求是至少100次/分钟, 按压幅度是至少5 cm, 而模型的理想按压频率在100~110次/分钟, 按压幅度是5~6 cm, 因此, 并不是频率越快越好、力度越深越好。同样, 对于送气时间和送气周期也是有限制的, 送气时间在1~2秒, 送气周期在3~4秒最理想。

5 充分重视全国技能大赛说明会

5.1 做好充分准备

指导教师要充分重视说明会, 参加说明会的目的是明确操作规程中的要求, 消除疑问;明确操作用物的规格及厂商;明确比赛场地的布置及相关用物, 如模拟人、床单位、输液架、摇床把、窗旁桌的大小等。回去之后严格按照比赛场地来布置训练场地, 以便掌控训练中的时间。在说明会之前, 将训练中存在的疑问详细记录, 以便在说明会中全部解决。

5.2 参加说明会的注意事项

携带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 尽量往前排坐, 以便于录音和摄像;不要在一开始就提问, 利用好自己提问的机会, 操作中指导教师往往都存在共同的问题, 所以待其他指导教师问完后, 若还有疑问再提出来;抓住机会, 与其他省份的指导教师进行沟通, 获取信息;对于比赛用的模型人, 一定要与供应商的设计者进行沟通, 了解模型设置的原理及数据要求。说明会之后, 需再次对说明会现场的录像进行解读, 以免遗漏或误解某些信息, 同时与参赛选手一同观看, 让选手明确大赛的要求。此外, 还要随时关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网的信息, 查询变更、补充的信息等, 如说明会上的总结资料、说明会上遗漏的内容、没有介绍的用物等, 都会及时公布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网上。

6 结语

结合技能大赛谈谈计算机技能教学 篇9

一、目标

实践操作时有无目标对训练的效果影响很大。当学习者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动机下降或转移时, 目标可以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目标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他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如企业网中静态路由的配置, 目标是通过配置静态路由命令, 实现两路由器的互通。则学生就要围绕这样的目标去连接实际设备, 去配置相关命令并验证自己配置是否成功。当成功后, 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然, 目标的确定应当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及任务的难易程度, 要循序渐进。既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 也不要太低。定得太高, 达不到, 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定得太低, 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如静态路由的配置, 如是初学者就, 老师应该指导学生连接设备、规划好IP并指导学生配置相关命令, 让学生自己检测是否成功,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进一步学习, 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搭建、规划、配置两台路由器的互通;再进一步, 可以让学生们实现三台路由器间静态路由的配置。

二、认知

这里我说的认知, 是指对企业网技能的理论掌握。如学习制作RJ-45水晶头, 在制作之前, 先要学习制作的过程、线序标准、直通线和交叉线的制作方法。有位心理学家曾对电气装配工人进行过实验研究, 实验中被试分成两组, 一组工人只是简单地模仿, 重复学习, 另一组工人则在练习的同时讲解操作原理。实验结果发现, 两组工人最初的水平差不多, 随着练习的增加, 第二组工人的成绩逐渐超过第一组工人的成绩, 并且差距越来越大。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实践技能的获得不能离开理论知识的学习, 因此, 我们在培训学生技能的同时, 应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

三、指导与示范

在企业网技能的训练中, 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发现好, 还是加以指导与示范好, 心理学家D.R.Davies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 实验表明, 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 指导与示范是必须的。

在路由器及交换机相关配置中, 理论讲解后, 教师要示范操作过程, 让学生尝试练习, 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帮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学生由于某条命令的个别字母错了, 导致命令没有执行, 由于是英文提示信息, 学生不知, 就继续下一条命令了。无任他如何配置, 最后都不会成功。如果老师能及时指出之错误, 解释错误信息, 这就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

四、练习方式

实践技能的练习方式可分为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在这里可以引入项目课程的理念, 在企业网搭建及应用中, 整个是一个总项目, 可以进一步分二个项目:交换路由配置项目、Server和Linux安装及配置项目。对各个项目进行细分子项目, 如交换路由配置项目可以分为:网线制作、虚拟局域网 (VLAN) 、生成树协议 (STP) 、以太网链路聚合、VLAN间路由、三层交换、基于SVI接口VRRP的配置、静态路由、RIP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路由重分发、三层交换路由功能、ACL访问控制、端口安全、NAT网络地址转换、PPP协议、策略路由、VLSM技术等子项目。在教学中, 应该先进行各子项目的教学, 全部搞懂后可以进行项目的整体练习, 最后阶段进行总项目的练习。

五、反馈

通过练习是形成操作技能的基本途径, 但是没有反馈的练习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及时反馈, 让学生了解每次训练的结果。因为只有当学习者从他们的动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反馈时, 它才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所以在训练中, 要经常采用检查、评讲、比赛等方式, 对训练情况进行了解, 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了解自己训练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使正确运用不断强化, 巩固;错误动作及时得到纠正, 弱化。

六、因材施教

当前职业学校学校招生困难, 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于这种情况, 如何避免不顾学生个性差异的“一锅煮”, 在技能教学中我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即在技能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成绩、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综合情况,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对每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技能目标, 并在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上加以适当区别对待。这样, 能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 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成绩好的学生不致于“吃不饱”, 觉得知识学不完而兴趣盎然, 成绩中等的学生觉得学习有压力而刻苦训练, 成绩差的学生觉得学习有信心而迎头赶上。同时定期测试, 重新分组。这种方式利用学生了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极易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谈谈技能大赛 篇10

关键词:技能;比赛;水平;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75-02

职业技能大赛目前在各职业院校间形成竞争热点,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对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种组委会联合相关企业,针对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不同专业,建立不同的赛项,名目繁多。我作为指导教师,也连续带了三年的机器人技术应用比赛,因为深入到这项具体的工作,也会产生一些关于技能大赛的思考。

在职业院校之间展开关于职业技能的应用型比赛,最早也是发自南方城市。因为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来说,南方或沿海城市发展快,水平也较高,他们机制灵活,前店后校,与企业联合面宽,合作力度大。相比之下,北京市的各个职业院校的发展势头可能要弱一些。我们要严格按照教委的规定来制定学院发展战略,大型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提供学生的实习场所。北京市的技能大赛成绩在全国范围内水平也不算高,如何提高国赛成绩,加强我们的比赛指导工作?

去年年底我随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老师们一起来到山东省青岛市的两所职业学校参观学习。教科院组织了北京十几所职业学校的老师来学习,主要针对技能大赛的相关工作开展研讨。

我们先后来到了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青岛市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和胶南市职业教育中心。近几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青岛市几所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们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我们就想取取经。在这几所学校中我们都参观了他们的实训基地,占地面积大,设备齐全。之后的座谈,大家针对技能大赛的学校政策、选手选拔、训练安排、教师和学生的待遇等几方面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发问,各个学校的领导们也都做了一一回答。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学校政策优越

对于参加技能比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校制定了优惠政策。有的学校获得全国技能大赛奖项的指导教师,奖励与职称评定结合,直接上升一个级别,奖金统一由山东省颁发,两万左右;获奖学生直接获得本学校的学生奖学金,优先评优。由于学校对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奖励制度的制定上各所学校也有所不同。

二、选手选拔

参赛选手由指导教师在教学班或班主任推荐,并经过层层选拔考核,有笔试和操作,也可以通过课外班或社团来进行挑选。对于学生的素质来说,认真的工作态度更为重要。参赛选手的选拔要提前进行,最后筛选之后,不能是正好的人数,要多一两个备选,这样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比较,有压力,更助于提高效率。现在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选手的挑选是个难题,要早做准备。

三、训练安排

训练是关键环节,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提前制定训练计划,按步骤有序进行。训练大约从前一届比赛结束就应该开始了,前半年要上课,业余时间集中,后半年的时间基本上是停课训练,指导教师有的承担一些教学任务,有的全力以赴指导训练,不再分派其它的任务。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水平很关键,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解决。训练时加班加点是少不了的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训练场地打地铺是经常的。

四、训练设备投入

这个部分是资金投入比较大的,参加技能比赛就要买设备,几乎都是上百万的投入,有些校企合作的企业,也会出资赞助学校。

通过这次交流,北京市在备赛的环节上还比不了山东省,我们的学生都是边上课边训练,系统性差,周期短,指导教师的水平也急需提高,所以我们的成绩不如人家。当然,这些差距有些是我们自己的事,有些我们无法解决。鉴于技能比赛成绩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吸取人家的经验,调整我们的做法。

1.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因为政策的关系,我们在参加技能比赛之前,进行集训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在不影响学生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鼓励教师针对技能比赛项目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提前选拔出备赛的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进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虽然力度不如集训,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专职辅导。我们的大赛指导教师一直都是一边要完成教学任务或学生管理工作,一边再做技能比赛指导,精力和体力往往跟不上,也不利于教师个人技术水平的提高。本学期我们尝试针对某一国家级比赛项目,选出一名教师,专职做学生的训练指导工作,不再承担任何其他的教学工作。这样,训练的时效性得到保障,教师也可以有时间再深入研究赛项的相关内容。

3.加大奖励力度。可以借鉴山东省的做法,加大针对技能比赛的奖励力度,无论是参赛学生还是指导教师,付出辛苦的工作之后,都有丰厚的收获。利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寻常观念,鼓励大家参与这项工作,因为要想出成绩,毕竟要付出很多。有的时候,就是付出了,赛场上会有各种情况发生,也不见得就能有回报。

4.提高指导教师水平。技能比赛的赛场上,表面上是学生在比,实质上是教师之间的较量。往往学生的理论与技术水平的高低,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指导教师首先要是专业教师,并且要求他的专业水平要比较高。技能比赛要求实际操作,完成规定任务,那些一直在讲台上讲课,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就很难胜任了。就职业技能比赛的指导任务而言,我们需要提高教师的行业能力,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出更高水平的学生。

现在技能比赛成绩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很重要,从某一层面来说,已经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体现,我们一线教师也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本人其实还有一些别样的看法。投资几百万的比赛设备,由于数量有限,不可能作为教学使用,广泛铺开,最后其实就提供给几个参赛的学生来反复练习,这样做,设备的使用极具片面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的本质有差距。参加比赛的学生,为了出成绩要停课训练,他本人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就被破坏,这与教育的过程型、完整性相矛盾。针对比赛设备,学生长时间练习操作,为了增强熟练性,而放弃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要知道市场变化是很快的,岗位流通也很快,这样专门的训练有助于他今后的就业和改行吗? 这几点一直困惑着我,提出来大家共同思考。

上一篇: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光彩下一篇:功能型生物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