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发育异常

2024-07-28

子宫发育异常(精选十篇)

子宫发育异常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16例, 年龄19~51岁, 平均29.5岁。

1.2 设备

使用美国GE LOGIQ 200型超声诊断仪, 超声探测频率3.5MHz, 受检者适度充盈膀胱, 经腹多切面扫查子宫及附件。可疑病例辅以子宫声学造影。

1.3 检查方法[2]

初检可疑病例取仰卧位, 垫高臀部, 按输卵管通水操作, 先从宫颈注入生理盐水10~20mL, 再注入2%双氧水20mL, 同时经腹扫查并实时观察。

2 结果

超声检查与手术和妇科检查一致者43例, 检出率2.37%。本组分类及检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各类子宫发育异常中, 先天性无子宫、始基及幼稚子宫均以原发闭经或不孕就诊, 超声结合临床检查容易诊断。

对称性子宫发育异常, 超声对此类患者检查准确率高, 双子宫为两个并列的宫体及宫颈;双角子宫底部增宽向两侧突出, 横切面呈鞍状, 双 (角) 子宫一侧妊娠时可见该侧妊娠征象, 双侧同时妊娠时两侧均可探及孕囊及其中的胚胎组织;双角子宫一侧早孕应注意与间质部妊娠鉴别, 妊娠中期应警惕将未孕侧宫角误为子宫肌瘤的可能, 纵隔子宫外形正常, 它有时可见宫内条索状间隔。实时观察下子宫声学造影时, 双角子宫表现为对比剂强回声迅速向两侧角部充盈, 横切面呈带状;纵隔子宫可显示纵隔结构及被分隔为两部分的宫腔。

先天性阴道斜隔, 系苗勒管向下方延伸时未能到达泌尿生殖窦而形成一个盲端, 其解剖特点是:有阴道隔膜, 多伴有双子宫、双宫颈畸形及斜隔侧肾脏缺如[3]。本组先天性阴道斜隔1例, 附道流脓2年, 系因闭锁侧阴道隔膜上方有一小孔, 其中积血伴化脓性感染。本病声像图有以下特征:探及双子宫、双宫颈;穹隆部囊性包块;阴道斜隔侧肾脏缺如。

残角子宫系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受阻所致, 以往术前诊断较为困难[4], 本组共发现6例为术后证实。临床按残角子宫有无宫腔以及是否与对侧子宫相通分成三型:Ⅰ型相通, 经血外流无阻, 非妊娠期很少有症状;Ⅱ型虽有宫腔但颈管闭锁, 经血积滞时声像图可为充满细小光点的囊性包块, 易与巧克力囊肿混淆;Ⅲ型无宫腔为宫外实质团块, 常无特殊临床表现。残角子宫妊娠是较罕见的异位妊娠, 表现为妊娠包块位于宫外, 外形规则, 与子宫分界明显, 无延续关系, 妊娠囊居中, 多在妊娠中期发生破裂, 子宫声学造影显示对比剂强回声不能进入其中。因此, 对探及宫外孕囊、具有上述声像图表现, 临床无宫外孕症状者即应考虑为残角子宫妊娠。

子宫发育异常患者妊娠, 产科并发症多, 妊娠失败率高, 人工流产时易发生漏刮及流产不全, 或因判断子宫方向和大小有误而导致子宫穿孔, 足月妊娠者易造成产道梗阻。残角子宫妊娠如不及时诊断、处理, 一旦破裂可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 尽早发现、及时处理对于预防和减少母婴并发症, 保障妇女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显像简易无损, 对绝大多数子宫发育异常能迅速做出正确诊断, 是诊断本病的主要辅助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对体检人群进行子宫发育异常超声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16例门诊体检中的子宫发育异常阳性检出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筛查出各类子宫发育异常43例, 检出率2.37%。结论超声检查简单易行, 是诊断子宫发育异常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子宫疾病,超声检查,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薛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 28 (15) :1829.

[2]陈常佩, 陆兆龄.妇产科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4.

[3]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109-1110.

警惕孩子发育异常 篇2

孩子正常发育与否的衡量指标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形态和各部分比例变化很大。充分了解儿童各阶段发育的规律、特点,正确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予以适当的干预,对促进儿童的健康生长十分重要。最常用的评价儿童体格生长状况的指标为体重、身长。

体重是体格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反映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儿童的体重增长非等速增加,年龄越小,增长速度越快,其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岁以内的婴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正常足月婴儿在生后前三个月体重增加速度最迅速,平均每月增加约1~1.2公斤,生后3个月的婴儿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婴儿3~6个月时每月体重增加约0.5~0.6公斤;6~9个月时每月平均体重增加0.25~0.3公斤;9~12月时,每月平均增加体重0.2~0.25公斤,至1岁时体重增加至出生时体重的3倍,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体重的4倍;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增加减慢,稳速生长,每年增加约2公斤;青春期开始后体重又猛增,年增长4~5公斤,持续2~3年,是人的一生中第二个生长高峰。

身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身长平均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生后前3个月身长平均每月增长约4厘米,3~6月时每月平均增长2厘米,后半年每月增长约1厘米,1周岁达75厘米;第二年生长速率减慢,平均约11~12厘米,2周岁时身长约87厘米;2岁以后至青春期前每年长约5~7厘米。青春期再现生长高峰,男性1年身高约增加9厘米,女性约8厘米。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项发育指标的监测非常重要,即孩子的身高、体重与同龄人相比,是不是在正常范围?每年增长了多少?这些数据都很重要。建议家长们在孩子生长发育期间,务必要至少每半年为孩子准确测量一次身高、体重,并对照儿童生长规律,初步判断孩子是否出现了生长发育风险。如果发现孩子发育异常,应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

孩子比同龄人矮小的检查及治疗、调养方案

如果发现孩子生长缓慢或者个子比同性别同年龄的孩子矮小,务必要提高警惕,及早去专科就诊,进行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染色体核型分析、生长激素和骨龄测定、脑垂体的影像学检查等,寻找生长缓慢的原因,及早发现问题。在临床上发现,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身高低于正常人时,误认为孩子身高增长要到十七八岁,没有必要过早干预,因此到了孩子十五六岁时才到医院检查。此时往往为时已晚,一旦骨骺线闭合,再权威的专家也无能为力。

预防孩子身材矮小,首先要注重营养,合理充足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要注重科学喂养和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加强运动,体育活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方法。运动可刺激生长激素分泌,促进骨骼生长,肌纤维变粗,还可消耗多余的脂肪,预防肥胖。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以弹跳、伸展运动为最佳,如跳高、跳绳、游泳等。三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长激素在睡眠状态下的分泌量是清醒状态下分泌量的3倍,所以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长高。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异常的生长情况。如骨龄落后或提前,性激素水平较高,发育前已偏矮,发育中又无身高突增者,要及时到专科就诊。

孩子增高过快应观察孩子第二性征是否过早出现

8个月的女婴乳房开始发育、2岁的女孩出现外阴出血,这些让人难以置信的症状,近年来在儿科内分泌门诊屡见不鲜。原因何在?

其实,儿童性早熟发病的原因,除了神经、生物、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以外,环境因素更为重要。孩子们爱吃的的小零食、饮料、快餐等含有一些添加剂,甚至有些家长总担心孩子营养不良,买一些保健品、补品给孩子补充,由此病从口入,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食欲,更为严重的是孩子摄入了大量的外源性性激素,加速了骨龄成熟,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

孩子的身高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在青春前期出现了身高突增,家长们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的出现。目前认为,女孩在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孩9岁前有睾丸增大,阴茎增粗,12岁前出现遗精,即属于性早熟。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早诊断、早治疗。

孩子过于肥胖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调节办法

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发生率猛增,与孩子们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如食用高脂快餐、饮料、甜点等“垃圾食品”;家长营养知识的缺乏,逼迫式劝食,重肉轻蔬、过度喂养;体育活动少,运动量小,以看电视、玩游戏等静坐为主的生活方式增多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胖一点,营养好,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是不正确的。

儿童肥胖可以给生长发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肥胖儿童体内蓄积的过量脂肪使脑垂体后叶脂肪化,阻碍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生成,从而危害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生殖发育和性发育成熟。女孩肥胖可出现青春期提前,过早乳腺发育及过早初潮,比普通孩子略提前1~2年,提前生长加速,骨龄加速成熟,影响最终身高。男孩肥胖易出现小睾丸、小阴茎,生殖器发育停留在儿童期。

正确处理饮食调整和体育活动的关系是控制体重的关键。运动是增加消耗、防止热量在体内积累的有效途径,但一定要持之以恒,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合理地控制饮食,从平时的一日三餐做起,少吃甜食、快餐等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要平衡膳食。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有规律的生活环境,注意饮食、睡眠、运动等各方面的调节,从而避免肥胖的出现。

孩子过于瘦弱可能是营养不良

孩子食欲不佳、身体瘦弱等亚健康状况,也会影响体格的生长发育。建议要充分保证孩子身体营养物质供给,多样化食物合理搭配,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水分,少吃零食和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不挑食、偏食,不强迫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孩子身体各器官正常发育。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吸收代谢各类营养素的能力。

重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早认识,早预防,全面了解孩子的生长状况,调整日常的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的培养,孩子才会健康茁壮成长。千万别因为我们的疏忽大意,给孩子造成莫大的终身遗憾。

子宫发育异常对妊娠分娩的影响 篇3

1 不 孕

子宫发育异常自然妊娠率低于子宫发育正常者, 不孕者中约有6.3%的患者合并子宫发育异常。由于子宫发育不良、解剖形态异常或并存卵巢功能低下等原因, 一方面使生殖器官对精液和精子容受能力差、精子不能获能, 另一方面不利于孕卵着床、植入和胚胎发育而导致不孕。发育异常的子宫本身并非绝对不孕因素, 当发育异常的子宫内膜层及肌层发育严重不良时才导致不孕。但发育异常的子宫维持正常妊娠至足月的能力下降。例如双子宫和双角子宫的患者基本不影响受孕, 但复发性流产、早产中有25%为双角子宫妊娠。双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38%, 中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3%~21%。因此子宫发育异常导致的内膜异位症发生率增高, 子宫发育异常合并经血受阻和生殖器官慢性炎症也可能是导致不孕的原因。

在排除其他原因不孕后, 对不孕合并子宫发育异常者, 可行子宫畸形矫正术。术式根据发育异常的类型不同而异。子宫中隔在宫腔镜下切除, 具有损伤小、术后病率低等优点, 部分患者须在腹腔镜监护下进行。对于双子宫, 曾行子宫联合术 (strassman reunification) 、单侧子宫切除术 (hemihysterectomy) 治疗, 但此类手术损伤大、难度高, 并不能改善患者生殖能力, 还可能导致宫颈机能不全或狭窄。因此, 现一般仅在双子宫合并阴道横隔, 存在软产道梗阻、性交困难、阻碍精子进入宫腔等不孕因素时, 行阴道横隔切除术。双角子宫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但如果夫妇均排除其他不孕原因后, 可行子宫整形术。关于辅助生殖技术前子宫发育异常的处理尚有争议。以中隔子宫的处理为例, 2000年以前, 欧美多个生殖中心主张行矫正术。之后, 有学者提出完全中隔子宫妊娠预后好, 在孕前不必行中隔切除, 且中隔切除术后放置IUD, 有增加宫腔粘连和感染的风险。最近一项配对研究结果显示, 部分中隔未整形病例的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和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后流产率为78.9%, 而对照组流产率为23.7% (OR=12.8) 。完全中隔未整形病例的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和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后流产率为83.3%, 而对照组流产率为16.7% (OR=25.00) 。因此认为, 部分和完全中隔子宫均为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和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后自然流产的高危因素。宫颈闭锁行宫颈重建术的病例尚少, 术后妊娠、分娩率约为10%~22.2%。

2 流产和早产

发育异常的子宫妊娠易发生复发性流产、早产。除上述不孕的原因外, 发育异常的宫颈肌肉成分增加、结缔组织减少, 宫颈无力对抗妊娠后增加的不对称宫腔压力是导致流产、早产的原因。晚期妊娠时, 由于子宫发育异常或相对宫颈机能不全, 胎位异常发生率增高, 可能是晚期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等发生的原因。此外孕卵着床于发育不健全的子宫壁或中隔, 都可因胎盘血供不足影响胚胎和胎儿的生长发育, 导致流产、早产。晚期自然流产有15%~22%由子宫发育异常引起。子宫发育异常在复发性流产的人群中占25%~38%。中隔子宫妊娠失败率最高, 其复发性流产达79%, 胎儿存活率仅6%~28%。正常妊娠早产发生率为9%~12%, 副中肾管发育异常的孕妇与正常子宫孕妇相比, 发生早产的相对危险度为1.98, 产科并发症、围生期发病率、死亡率等均升高。Paul (2004年) 统计不同类型子宫发育异常早产发生率分别为:单角子宫43.3%、双子宫24.4%、双角子宫25.0%、中隔子宫10.0%、鞍状子宫5.1%。单角子宫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4020, 合并妊娠时, 异位妊娠发生率为2.7%, 孕早期和中期妊娠流产率分别为24.3%、9.7%, 足月产率为20.1%, 宫内胎儿死亡率为10.5%, 活产率为49.9%, 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高达50%。国内文献报道子宫发育异常致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出生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12.77%、31.91%、14.89%、14.89%、10.64%。复发性流产中大约12%为与己烯雌酚有关的子宫发育不良有关。

由于发育异常的子宫引起的反复流产、早产等, 可于非孕期给予畸形子宫整形术。对于中隔子宫, 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除术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流产率从80%下降至17%, 活产率从18%升高至91%。双角子宫致复发性流产、早产患者可考虑行手术重建, 如经腹手术重建后患者的足月妊娠率近90%, 活胎出生率从2%~21%上升至60%~86%。双子宫被认为是正常单子宫的复制, 因此妊娠结局与正常子宫相似。有学者建议, 对于发育异常的子宫合并妊娠有反复流产、早产史者, 可在妊娠10~11周施行宫颈环扎术。对于己烯雌酚有关的子宫发育不良, 行宫腔镜整形术后, 出生率从3.8%升高为63.2%。

3 子宫破裂

包括人工妊娠终止手术损伤及妊娠期自发破裂。由于子宫发育异常造成人工流产手术困难, 易导致子宫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者可合并盆腹腔脏器损伤。术前应仔细检查盆腔, 常规在B超监护下手术, 操作过程认真、细致, 杜绝盲目、暴力操作, 可防止穿孔等损伤发生。所谓操作经验和技巧, 都是建立在对发育异常的子宫类型的正确诊断基础上的。米索前列醇等术前辅助用药, 可软化宫颈, 对手术有一定帮助。术前未明确子宫发育异常诊断的病例, 行人工流产术时如遇操作困难, 应警惕子宫发育异常的情况, 手术改在B超监护下进行, 可以避免误伤子宫, 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残角子宫妊娠为少见的异位妊娠, 通常在破裂时才能诊断, 仅有5%的病例在破裂前诊断, 超过89%的残角子宫妊娠在孕中期破裂, 仅有1%的几率为活产。非交通性残角子宫占残角子宫的90%, 其合并妊娠破裂极易误诊, 并且是危及孕妇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提高对残角子宫妊娠危害的认识, 在破裂前应作出正确诊断, 是防止该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孕早期的盆腔检查十分重要。超声特点与输卵管妊娠不同, 在宫旁区的孕囊周围可看到厚的子宫肌层包绕, 纵切同时可见孕囊和内膜线, 孕中期清楚可见胎盘边缘。磁共振成像 (MRI) 对诊断有较大价值。对反复人工流产或中期妊娠引产失败合并盆腔包块患者, 应考虑到残角子宫妊娠。中期妊娠出现急性腹痛伴内出血者, 应警惕残角子宫妊娠。虽然有少数残角子宫妊娠可持续至足月的报道, 但原则上残角子宫妊娠一经确诊, 不论孕期长短, 均应剖腹探查, 切除残角子宫终止妊娠。如诊断内出血, 应及时果断剖腹探查, 处理过程中应分秒必争, 任何迟疑和延误均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此外双子宫妊娠、子宫中隔切除术后妊娠也均可能发生子宫破裂。

4 难 产

子宫发育异常导致难产通常为胎位异常、宫缩乏力所致。副中肾管发育异常的孕妇与正常子宫孕妇相比, 发生胎位异常的相对危险度 (OR=9.03) , 剖宫产率达68.25%~80%, 其中85%为胎位异常所致。同为头先露妊娠, 子宫畸形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于正常子宫组的新生儿, 发生严重生长受限比率高于正常子宫组的新生儿, 而Apgar评分没有明显差别。横位发生率为7.49%、较正常子宫妊娠高39倍。国内报道子宫发育异常臀位的发生率在34.04%~39.68%, 为正常子宫妊娠臀位发生率的8倍。胎位异常原因有:①子宫轴向失常;②宫腔形态异常;③早产率升高。剖宫产的指征常为软产道发育异常和胎位异常。阴道横隔位置较高或不全阴道纵隔易发生梗阻性难产。此外双子宫妊娠分娩时, 应注意非妊娠子宫可在盆腔阻塞产道, 造成梗阻性难产。子宫发育异常患者常因第一、二产程和胎心异常、严重子痫前期等行剖宫产。发育异常的子宫合并妊娠临产后易发生宫缩乏力及胎盘滞留、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 因此产后并发症也相应增加。

发育异常的子宫妊娠属高危妊娠。应加强孕期保健, 酌情应用子宫松弛剂。胎位异常拟行纠正时, 应结合发育异常的子宫类型正确评估其可行性, 以免诱发早产等并发症, 有流产、早产史者不宜施行胎位矫正。分娩时应严密观察产程, 根据产力、发育异常的子宫类型、产道及胎位等情况全面分析以确定分娩方式。除残角子宫外, 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妊娠均可密切观察, 尽量期待至足月。胎位正常无剖宫产产科指征者可经阴道试产, 剖宫产可适当放宽指征。术中对部分下段形成较差的双子宫, 行子宫下段竖切口或斜切口, 以防止横切口向两侧撕裂出血。对有中隔子宫者, 术中行子宫中隔切除术。由于妊娠期血管丰富, 对其他畸形, 一般不在剖宫产时行矫正术。阴道分娩者注意防止胚胎物残留, 如及时探查宫腔等。有阴道纵隔的先行阴道纵隔切开术, 待胎儿娩出后再行隔膜切除。

性发育异常疾病9例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性发育异常疾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9-02

性发育异常疾病在临床上时有遇见,它的表型及分类一直困扰着许多临床医生。患者的表现外阴可呈女性化至完全男性化,性腺为睾丸、卵睾、卵巢。社会性别或男或女。诊断较复杂,治疗上有一定的差异,且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影响较大且持久。我院1998 年4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9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例患者有7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者,1例睾丸退化患者,1例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6例患者乳房发育,但其乳头、乳晕发育不良,另有3例乳房未发育。8例有腋毛,但阴毛稀少,其中3例阴蒂肥大,长1.0~3.5cm, 其中两例肥大阴蒂各长约2cm、3cm。患者于晨间或小便后偶有勃起,尿道开口于阴蒂下前庭部。1例患者无阴道,8例患者有不同深浅阴道,2~7cm,均为盲端,其中1例患者同时发现有阴道纵隔。具体见表1。

1.2治疗措施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单纯行会阴或腹股沟区肿物切除。7例患者行腹腔镜探查术,探查术中发现性腺组织均行手术切除,3例阴蒂肥大患者均请泌尿外科医师行外阴整形术,1例患者同时行阴道纵隔切开术,1例患者行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具体见表1。

2结果

8例切除性腺患者手术顺利,术后予以雌激素替代治疗,1例患者术中未见性腺,仅行人工阴道成形术。

3讨论

3.1性发育异常疾病的临床诊断

3.1.1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临床较为常见,占原发闭经的6%~10%。它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最早1953年Morris详尽描述了该病的临床表现,称此类患者为“睾丸女性化”[1]。目前发现其主要病因是雄激素靶器官上的雄激素受体出现障碍而导致对雄激素不反应或反应不足,前者致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后者则成为不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patial androgen-insensitivity syndrome,PAIS)。本组病例中有3例诊断为CAIS,4例诊断为PAIS。CAIS的患者中有一例在婴幼儿期因腹股沟或大阴唇包块就诊,行疝修补术,术时发现疝内容物为睾丸。成年后临床表现较一致,原发闭经,女性体态,青春期乳房发育但乳头发育差。阴、腋毛稀少,女性外阴,阴道呈盲端,无宫颈、子宫(19.2%~35%有始基子宫)。性腺可位于大阴唇、腹股沟或腹腔内[2],这个在本组病例中有体现。PAIS的患者临床表现范围变化极大,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的两性畸形,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完善,青春期有阴腋毛发育,本组病例患者中有3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蒂男性化。该病需与17α-羟化酶缺乏、5α-还原酶缺乏相鉴别。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前者HCG刺激后血睾酮和雌二醇无变化,孕酮升高明显,后者血睾酮和双氢睾酮均不升高。临床遇到有高血压、低血钾及原发闭经、性激素低下、第二性征不发育的患者应考虑17α-羟化酶缺乏的可能。

3.1.2睾丸退化(testicular regression syndrome)是一种临床罕见的性发育异常类型,此疾病在泌尿科和儿科更为常见,此类患者性染色体为46,XY,目前认为本病的成因系胚胎期睾丸血管的意外或睾丸扭转致可能,但也有一些家族性病例报道,这提示了至少在部分病例中这种综合征是由某一稀有的突变基因引起。临床表现多因胚胎时期睾丸功能发生缺陷相应孕周而不同,可有阴唇融合,阴蒂稍增大,尿道口在阴蒂根部。患者性腺切除术后,性腺病理多为发育不全的睾丸或条索状性腺,甚至没有性腺[3]。本组病例有1位患者系该病,术中发现性腺位于盆腔,术后病理提示性腺组织纤维化。在诊断时该患者尚需与46,XX的21-羟化酶缺乏、单纯性性腺发育不全、睾丸间质发育不全等病相鉴别。

3.1.3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XY pure gonadal dysgenesis)目前认为,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的主要病因是由于SRY基因的一种活SRY蛋白作用所必须的另一种基因的功能丧失,此类疾病因在胚胎早期睾丸不发育,未分泌激素,导致未能向男性发育,副中肾管发育为输卵管、子宫、与阴道上段,外生殖器发育为女性外阴。此类患者内外生殖器均发育幼稚,染色体为46,XY,由于患者自幼缺乏性激素,此类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于正常。采用人工周期可有月经来潮。

3.2性发育异常疾病的临床治疗性发育异常疾病治疗方案重点在于性别选择和性腺处理。性别选择应根据外生殖器、生殖道、性腺的优势以及患者本人及家属意愿、社会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本病成年患者多选择女性性别。性发育异常疾病治疗可通过手术或药物进行治疗。

3.2.1AIS的治疗CAIS患者,社会性别多为女性,尽管核型为男性,通常选择女性性别,为预防性腺发生恶变(1981年Scully总结AIS睾丸发生肿瘤的危险性为6%~9%),应行双性腺切除术,必要时行外阴整形或阴道成形术,阴道过短的患者(<5cm)可进行适当的治疗,包括阴道再造整形术或阴道压力顶压法。术后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维持女性第二性征。PAIS患者,应考虑阴茎的发育情况选择性别,Hannema等[4]曾用计算机分析,AIS青春期前发生肿瘤的危险性为3.6%,因而建议25岁后切除性腺,以便女性第二性征更好地发育。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尽早切除性腺,其优点在于既可防止或减少患者的心理损伤,又消除了患者依从不佳带来的危险性,从而避免恶性变的可能。该组7例患者均选择女性性别,手术行性腺切除,术后激素补充治疗。

3.2.2睾丸退化综合征的治疗此类患者诊断多系手术性腺切除病理诊断。患者适于按女性生活,用雌激素发育第二性征。成年后考虑阴道成形术。

3.2.3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的治疗 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是性发育异常中最易发生肿瘤的病种[5]。因此,对所有的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患者应切除条索状性腺以避免肿瘤的发生。青春期后,给予周期性雌-孕激素替代治疗以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并预防骨质疏松。

参考文献

[1]Morris JM,MaheshBV,The syndrome of testicularfeminization in male pseudohermaphodites[J].Am J ObstetGynecol, 65:1192-1953.

[2]田秦杰,刘慧,郎景和.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变异[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2):723.

[3]田秦杰,林姬,陈蓉,等.睾丸退化的临床特征与鉴别诊断-附5例临床报告[J].生殖医学杂志,2008,17(3):178.

[4]HannemaSE,ScottIS,Rajpert-De MeytsE,etal.Testicular develop- pment in the 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J].J Pathol, 2006, 208(4):518-527.

[5]郎景和.青少年妇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7.

MRI对子宫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 篇5

1 MRI检查技术

1.1 MRI扫描序列

MRI扫描主要包括5个序列:冠状位大FOV (视野) T2加权像 (T2WI) , 该序列应该包括肾脏, 以除外子宫发育异常伴有的肾脏异常。其他有矢状位T2WI、轴位T1WI、斜轴位T2WI (子宫轴位) 和斜冠状位T2WI (与子宫底平行) 。最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抑脂序列、弥散加权成像 (DWI) 序列、增强扫描和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序列。其中①T2WI序列:组织对比良好, 清晰显示子宫外形和宫腔形态, 分辨子宫各层及分隔组织的信号特点, 观察分隔组织的厚度和延伸范围, 可对子宫发育异常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②T1WI序列:图像信噪比高, 子宫肌层信号与横纹肌信号一致, 但无法分别子宫肌层与结合带。③抑脂序列:T2WI抑脂序列可对子宫发育异常是否伴发脂肪瘤、畸胎瘤等含脂肪组织的病变具有定性作用。④DWI序列:用于区别正常子宫组织或病变组织。正常子宫肌层组织的DWI呈略高信号, 肿瘤组织呈高信号;子宫内膜呈高信号。⑤增强扫描:伴发先天性肿瘤时注射造影剂后鉴别病变的富血供或乏血供具有临床意义。⑥SWI序列:子宫检查还在试验阶段, 对含铁血黄素的检出非常敏感。所以综合分析MRI各序列信号可以作为准确鉴别子宫内膜、纤维组织、肌肉组织、出血或积血的定性依据。

1.2 MRI扫描断面价值比较

扫描断面对子宫发育异常的显示影响较大。冠状或斜冠状位成像在子宫形态观察中具有重要作用, 能整体、直观地显示宫底形态及宫腔结构, 能在同一层面显示各种畸形的存在, 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矢状或斜矢状位图像只能通过连续的层面推断可能存在两个子宫而诊断双子宫畸形, 且对分隔子宫、双角子宫及阴道纵隔均不能直接做出诊断, 需要结合其他序列成像方能做出诊断, 不能作为子宫发育异常的主要诊断序列。而对子宫位置、子宫长轴、子宫、宫颈及阴道的连续性显示较好。轴位或斜轴位图像诊断准确性亦较高, 但不能在同一层面显示各种畸形的存在, 只能通过连续的轴位图像加以证实, 不如冠状位图像直观。因此, MRI各扫描断面全面综合观察, 可以明显提高对子宫发育异常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显示不同子宫畸形的宫腔结构及宫底外观形态、各种复杂畸形及并发的其他病变, 对子宫畸形做出准确诊断。

2 子宫发育异常的MRI表现

2.1 正常子宫的MRI表现

正常子宫在轴位上呈椭圆形, 矢状面上为倒置梨形, 冠状位多呈倒置三角形。T2WI可较好地显示子宫的三层带状结构:高信号的子宫内膜, 低信号的结合带以及中等信号的子宫肌层组织。各层的宽度和信号强度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子宫内膜的厚度:增殖期 (月经第6~14天) 内膜厚达1~3 mm;分泌期 (月经第15~28天) 内膜厚达5~7 mm;月经期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保留基底层。育龄妇女的子宫三层结构显示清楚;月经初潮前女孩的宫体较小, 结合带形态很模糊。宫颈的分层解剖与宫体相似, 亦分三层并与宫体相延续。阴道只有两种信号, 即高信号的阴道内分泌物和低信号的阴道壁。育龄妇女的卵巢在T2WI显示明显的带状解剖形态, 低信号的皮层包含高信号的卵泡和中等信号的髓质。DWI序列月经期卵巢基质呈低信号, 排卵期卵巢因T2WI穿透效应可能呈高信号。

2.2 子宫发育异常的MRI表现

根据美国生殖医学协会的分类, 子宫发育异常分7型:Ⅰ型, 子宫发育不全或不发育:a型, 阴道;b型, 宫颈;c型, 宫底;d型, 输卵管;e型, 混合性。Ⅱ型, 单角子宫:a型, 残留宫角内膜腔与单角子宫相通;b型, 残留宫角内膜腔与单角子宫不相通;c型, 残留宫角无内膜腔, 仅通过纤维条束与单角子宫联接。d型, 无残留宫角。Ⅲ型, 双子宫。Ⅳ型, 双角子宫:a型, 完全性——双子宫角的内缘分离未达宫颈内口;b型, 不完全性——双子宫角的内缘分离未达宫颈内口。Ⅴ型, 中隔子宫:a型, 完全性——中隔超过宫颈内口或外口;b型, 不完全性——部分中隔。Ⅵ型, 鞍状子宫。Ⅶ型, T型子宫 (已烯雌酚相关畸形) 。

2.2.1 Ⅰ型

子宫发育不全或不发育:子宫和阴道上2/3节段性不发育或发育不全。两侧苗勒管向中线横行伸延会合, 如未到中线前即停止发育, 则先天性无子宫形成;会合后不久即停止发育为始基子宫;妊娠晚期或胎儿出生后到青春期以前的任何时期子宫停止发育为幼稚子宫。

MRI表现:①Mayer-Rokitansky-Kuster (MRKH) 综合征是Ⅰ型子宫发育异常中最常见的形式, 同时包括子宫和阴道异常, 为阴道未发育伴有不同程度的宫颈和子宫发育不全, 其中90%先天性无子宫, 剩余10%可能为梗阻或较小的残角子宫。该病变双侧卵巢可以显示正常。②先天性无子宫:MRI观察无子宫结构显示, 合并先天性无阴道时, 沿阴道走行区无阴道的信号结构, 可有正常的输卵管与卵巢结构与信号。③始基子宫:子宫很小, 多无宫腔或虽有宫腔而无内膜生长, T2WI不显示高信号的子宫内膜信号。④幼稚子宫:子宫体比正常小, 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或2∶3, 宫腔变小, T2WI序列高信号的内膜厚度减薄, 肌层厚度下降;T2WI显示子宫壁信号变低, 层状结构不清;宫角间距离<20 mm, 常合并阴道发育不全。

2.2.2 Ⅱ型

单角子宫:占苗勒管发育异常的20%, 其中40%常伴有同侧肾脏发育异常。系一侧苗勒管部分或完全发育不全形成残角或无角。

MRI表现:子宫呈长条状、弓形或香蕉状外形。单角子宫内膜与肌层厚度及比例正常。对侧有或无残留的宫角;残留宫角内膜腔与单角子宫相通时, 残留宫角带状解剖结构仍存在, 内膜与肌层厚度下降。残留宫角内膜腔与单角子宫不通时, 因反复的月经出血可形成较大的残留宫角内出血, 形成占位效应, 压迫单角子宫, 影响观察。宫腔内血液在MRI各序列均呈高信号。部分残留宫角仅有肌层, 正常的子宫三层带状解剖结构消失, 无T2WI高信号的内膜显示, 仅见纤维条索征象。

2.2.3 Ⅲ型

双子宫:占苗勒管发育异常的5%。系由于苗勒管发育后完全没有会合, 各具一套输卵管、子宫、宫颈及阴道。双子宫可有或可无阴道纵隔。

MRI表现:显示两个各自独立大小的子宫体、宫颈或阴道。T2WI高信号的子宫内膜与肌层厚度及比例正常。如果阴道出现横隔, MRI各序列呈现低信号纤维隔信号, 可能导致子宫阴道及输卵管积血, 宫腔膨胀, 宫壁变薄。

2.2.4 Ⅳ型

双角子宫:占苗勒管发育异常的10%。系两侧苗勒管尾端已大部会合, 末端中隔已吸收, 故有一个宫颈及一个阴道;但相当于子宫底部会合不全, 导致子宫两侧各有一角突出, 称双角子宫。

MRI表现:宫间角距增大, 宫底外缘凹陷;T2WI高信号的子宫内膜与肌层厚度及比例正常;宫腔内分隔组织信号特征与子宫肌层一致。

2.2.5 Ⅴ型

中隔子宫:占苗勒管异常的55%。系两侧苗勒管会合后, 中隔未被吸收, 将宫体分为两半, 但子宫外形完全正常。有时中隔不完全, 导致两个分开的子宫-宫颈间有小通道, 故称相通子宫。常伴有阴道纵隔, 通道常位于子宫峡部。有时一侧阴道部分闭锁, 潴留的经血可通过峡部通道向对侧通畅阴道缓慢流出。

MRI表现:子宫外形、大小及宫间角距正常。子宫内膜与肌层厚度及比例正常。子宫中隔在MRI各序列均呈低信号。两个子宫内膜逐渐融合, 则诊断为不完全中隔子宫;如两个宫内膜一直不融合, 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则为完全中隔子宫。如伴有阴道纵隔, 有时一侧阴道部分闭锁, 潴留的经血在各序列均呈高信号, 有时可见液-液平面, 抑脂序列无变化。

2.2.6 Ⅵ型

弓形子宫:又称鞍形子宫、心形子宫, 宫底凹陷, 程度可不同。部分学者认为子宫变异, 也有学者认为发育异常, 应归入中隔子宫的轻型。

MRI表现:子宫外形、大小及宫间角距正常, 有时可见宫底外缘平坦或轻微凹陷。子宫内膜与肌层厚度及比例正常。宫腔分隔较短, 信号与子宫肌层近似, 对确诊有重要意义。

2.2.7 Ⅶ型

T型子宫 (已烯雌酚相关畸形) :为医源性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 常见于其母亲孕期有服用已烯雌酚病史者, 其发生率达到15%~31%。受已烯雌酚影响, 子宫发育不全或子宫增大, T形子宫宫腔内出现纤维肌性缩窄带或子宫角, 子宫任何部位发生缩窄或子宫下段相对宽阔, 宫腔边缘不整齐或息肉状病变, 宫腔粘连等。

MRI表现:典型表现为宫颈管狭窄, 形态不规则;子宫腔较小, 上段变短, 子宫下段相对宽阔, 致宫腔形态呈特征性的T形。T形子宫宫腔内除T2WI高信号的内膜外还出现低信号的纤维肌性缩窄带, 宫腔边缘不整或息肉状改变, 宫腔不规则等征象。

2.3 子宫发育异常的鉴别诊断

2.3.1 双子宫和双角子宫的鉴别

主要为双子宫常有双宫颈、双阴道及阴道纵隔, T2WI序列显示高信号的子宫内膜与双角子宫为单宫颈、单阴道易于鉴别, 其次, 双子宫的两子宫之间的间隙较后者宽大。

2.3.2 双子宫合并单侧子宫阴道及输卵管积血时与单角子宫合并残留宫角内积血鉴别

MRI如果能显示双子宫高信号的内膜, 双宫颈和双阴道的信号, 则可确诊为双子宫。

2.3.3 中隔子宫和双角子宫的鉴别

中隔子宫的间隔在T1WI及T2WI上多呈低信号, 子宫底轮廓平坦或轻度凹陷 (≤10mm) 。双角子宫分隔的信号强度呈低信号或者与子宫肌层一致, 子宫底轮廓凹入较深 (>10 mm) 。宫角间距和宫角间角测量有助于鉴别诊断。中隔子宫, 宫角间距<40 mm, 宫角间角<60°;而双角子宫的宫角间距>40 mm, 宫角间角>60°。

子宫发育异常 篇6

关键词:子宫发育异常,妊娠,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的妇女易发生不孕症, 约占不孕者的6.3%[1]且在妊娠与分娩过程中母儿并发症高于正常分娩者。有文献报道子宫发育异常合并妊娠的流产率及早产率均增加, 未治疗者的足月妊娠率仅50%, 流产总的发生率未44.3%, 胎位异常的发生率未23.5%~35.5%。

同时胎位异常及早产率的增加也导致了剖宫产率的增加[2]。对我科分娩的104例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合并妊娠的孕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在我科分娩的104例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合并妊娠的孕晚期患者作为畸形子宫组及随机抽取104例正常分娩的孕妇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未合并其他内、外科疾病。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参照第6版《妇产科学》第37章第2节 (五) 子宫发育异常的分类方法将子宫畸形分为双子宫、双角子宫和鞍状子宫、中隔子宫 (完全中隔与不全中隔) 、单角子宫、残角子宫。子宫发育异常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检查、超声、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腹腔镜及剖腹手术等方法证实。检验方法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 组临床特点比较:

畸形子宫组与对照组比较, 分娩孕周 (37.1±3.0) 周vs (38.7±4.2) 周、剖宫产率 (61.54%vs 17.31%) 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分娩结局比较, 畸形子宫组的先兆流产、胎位异常、早产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围产儿死亡率 (P=0.05) , 及产后出血率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子宫发育异常者在妊娠后, 由于子宫肌壁的延展性受限, 子宫容积小, 宫腔狭小, 孕晚期胎儿活动受限, 加上子宫供血不足, 不能够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 从而导致流产、早产、胎位异常等结果。宫缩发动后由于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和极性异常, 阴道分娩困难;加上术前诊断的一部分孕妇在分娩时会行选择性剖宫产术, 这些都导致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

子宫发育异常者在分娩时应严密观察产程, 根据产力、畸形子宫类型、产道和胎位等情况, 全面分析以确定分娩方法。另外, 子宫发育异常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子宫下段发育不良, 肌层较薄, 行剖宫产术时, 选择子宫切口的高低和大小应要有充分的估计。在撕开子宫切口前应探查双侧圆韧带的位置, 保证切口居中, 避免在胎头娩出时切口延裂至宫旁血管, 造成不必要的多出血。胎盘娩出后一定要仔细检查宫腔及输卵管的形态, 尤其是子宫下段向下是否通畅;在宫颈处是否有裂缝通向另侧子宫, 是否存在闭锁的阴道斜隔。凡是子宫发育异常者的剖宫产术在缝合子宫切口前一定要探查清楚宫腔、宫颈及与阴道的关系, 这不仅关系到确切的诊断, 也关系到产后恶露的引流, 还能避免误将分隔组织连同切口一起缝合。

参考文献

[1]陶光实.子宫发育异常对妊娠分娩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9) :521~523.

子宫发育异常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通过病理检查确诊的60例子宫先天发育异常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的年龄21~42岁,中位年龄为32.5岁;均有性生活史;其中18例患者表现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11例患者表现为习惯性流产、8例患者的月经量明显增多、合并早孕的患者4例、此外19例患者合并附件肿块或子宫肌瘤,没有其他不适。

1.2 方法:

采用美国进口GE三维超声诊断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查,将探头频率设定为7.5MHz,在扫查之前嘱咐患者将膀胱排空,采取截石位。首先应用二维超声进行全面子宫扫查,重点对子宫的外形、大小以及子宫内膜形态进行观察,记录子宫的正中矢状切面;然后使用三维容积探头继续扫查,对探头进行固定后进行子宫、子宫颈全长体积模块扫描,获得患者子宫的三维容积数据,调节图像获得满意的结果之后旋转,得到子宫冠状切面,清晰地展示出子宫的轮廓与子宫内膜形态。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文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60例患者中,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确诊的患者有28例(46.67%);经三维彩超诊断确诊的患者有49例(81.67%),其中双子宫患者5例,其中1例合并早孕,主要超声影像学表现为管状面扫查结果提示左右两个子宫,完全独立,分别有子宫壁和子宫内膜,4例患者大小不相等、1例患者大小相等;双子宫角患者12例,其中2例患者合并早孕,扫查结果显示子宫的外形轮廓异常,子宫底部凹陷,深度约为3cm,宫底的外向呈现“马鞍状”;不全纵隔子宫患者13例,其中2例患者合并流产;完全纵隔子宫患者15例,三维彩超结果提示子宫外形症状,或者宫底出现深度小于1cm的凹陷,宫底较正常要宽。宫腔中可见与子宫壁回声相似的区域,从子宫底部向宫颈延伸,有两组独立内膜,也就是完全纵隔性子宫。不全纵隔子宫表现为内膜在宫腔中下段合二为一;单角子宫2例,影像学结果提示子宫外形不规则,向一侧偏离、横径小,一侧宫角缺失,外形表现出香蕉样;弓形子宫2例,子宫底部外缘出现轻度凹陷,内膜表现为圆弧形,子宫底肌壁增厚并向宫腔内凸出;特殊类型子宫发育异常1例。两组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从生理解剖学上来说,子宫是胚胎时期由双侧副中肾管向中线横向延伸汇合而成的器官[4],在胚胎发育阶段,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某一阶段发育异常,进而出现子宫畸形。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子宫畸形逐渐增多,且朝向复杂的方向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子宫的外形轮廓正常,呈现倒梨形,子宫内膜呈现倒立的等腰三角形。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子宫发育异常的现象越来越常见,由于肌层发育异常对孕囊和胚胎发育造成影响,还可能导致流产、早产以及胎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尤其是纵隔子宫与双角子宫,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性非常高,临床中一般通过宫腔镜下纵膈切除予以干预,而双子宫与单角子宫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对子宫发育异常进行诊断非常关键。传统的二维超声仅能够提供某一断面的二维图像,临床医生需要根据行医经验对其进行合成分析,以了解解剖结果,因此对于不全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特殊急性的鉴别率较低。而三维彩超能够多方位显示子宫形态,从横切面、纵切面及冠状切面显示子宫与子宫内膜轮廓,得到立体化图像,清晰的现实宫腔内膜形态与宫底轮廓,子宫底、子宫体以及宫颈的解剖关系也能够较好的呈现,同时还可以对宫底深度以及纵隔的长度进行测量,避免了由于经验以及空间现象不足而造成的误诊或漏诊现象,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本研究中,完全纵隔子宫、不全纵隔子宫和弓形子宫占有较大的比例,有研究发现发生子宫畸形的不孕患者最常见的类型为纵隔子宫,而反复流产人群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弓形子宫,这与相关报道中的结果一致。临床中对弓形子宫的误诊率较高,由于弓形子宫的横断面结果与不全纵隔子宫一样,显示出宫腔内膜分离的现象,如果认识不足或扫查不仔细,很可能导致误诊。两者的区别在于不全纵隔子宫的宫底见隔,子宫内膜呈“Y”形、内膜夹角不超过90°。而弓形子宫宫底的肌层向宫腔中隆起,宫底内膜中凹陷,两内膜的夹角在90°以上,以此进行鉴别诊断。需要注意的是,三维彩超对子宫先天发育异常图像重建工作需要以二维图像作为基础,所以诊断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二维图像的质量,要加强控制。同时,本组中还出现了不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子宫畸形现象,通过三维彩超发现为管状子宫,该患者有3次流产史,检查子宫外形正常、横径较正常要窄,内膜呈现长管状、三角形内膜结构缺失。因此,笔者在此建议不孕症或者怀孕后反复流产的患者应当及时进行三维超声检查,排除子宫先天发育异常的情况,发现异常后及时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赵艳美.三维彩超对子宫先天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205.

[2]何敏,罗红.特殊类型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2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9):1711.

[3]吴锡金,甘柏柳,陈桂荣,等.三维冠状切面成像在子宫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2009,4(2):101-103,封4.

胎儿发育异常的超声诊断 篇8

关键词:胎儿发育异常,超声诊断

本文通过对临床分娩36例畸形胎儿的回顾分析, 探讨超声在胎儿畸形筛查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 南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住院产妇12周以上共5613例, 年龄18~42岁, 孕周为12~41周, 在院分娩畸形胎儿36例, 产前常规进行胎儿系统的超声检查, 超声发现胎儿畸形29例, 后经引产或足月产证实, 漏诊7例, 为产后发现畸形。应用ALOCK-5000型超声诊断仪, 凸阵腹部探头, 频率3.5MHz。

2 结果

在院分娩的畸形胎儿36例中,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11例 (脊柱裂4例, 无脑儿1例, 脑积水6例) , 消化道畸形9例 (直肠肛门闭锁4例, 先天巨结肠1例, 内脏外翻4例) , 唇裂 (或合并腭裂) 7例, 肾积水 (双侧) 1例, 尿道下裂2例, 肢体异常 (短缩或缺如) 5例, 胎儿后腹膜畸胎瘤和胸前壁血管瘤1例, 其中7例为两种以上复合畸形, 超声漏诊的7例包括, 直肠肛门闭锁1例, 尿道下裂2例, 唇裂2例, 急诊入院未行超声检查, 分娩后发现肠外翻1例, 肢体 (左上肢) 缺如1例, 畸形检出率为 (29/35) 83%。

3 讨论

胎儿发育异常也称出生缺陷, 包括形态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近年来, 随着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孕期规范的产前检查使尽早发现胎儿发育异常, 及时中止妊娠成为可能。在优生优育及降低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方面, 超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主要包括无脑畸形、脑积水、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脊柱裂等。其中以无脑儿较为多见。超声表现为缺少颅骨光环, 胎头端可见瘤结样团块, 典型表现为“蛙眼症”。最早可在12周检出。脑积水指颅腔内有异常多的脑积液积聚, 贮积量多者可超过1000mL, 脑实质受压, 脑体积增加, 易导致引产时梗阻性难产的发生, 临床20周前侧脑室可有暂时性失调, 不轻易下脑积水诊断。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是颅骨先天性缺损的一种表现, 枕部最为常见。脊柱裂多发于腰骶部, 由先天椎管闭合不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均有典型的超声影像, 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畸形同时存在, 并多伴有羊水过多的表现, 超声不难检出, 诊断率可达100%, 不失一种好的筛查手段。

消化系统畸形包括消化道闭锁, 内脏膨出和内脏外翻。消化道闭锁影像学容易漏诊, 常于产后无胎粪或喂奶呕吐发现, 本组研究中1例直肠肛门闭锁漏诊, 其余3例因合并其他畸形引产后发现。内脏膨出 (脐疝) 或外翻指脐环增大或腹壁中断, 肌层缺失形成。疝指腹内脏器外包裹一透明疝裹 (超声下) [1], 而内脏外翻无膜包绕, 超声下腹壁缺如, 内脏肠管等漂浮于羊水无回声区中, 缺损多发生于脐右侧生理薄弱处, 或由胚胎发育期营养障碍或胎儿发育期脐静脉循环障碍引起, 临床在妊娠12周后结合超声影像不难诊断, 消化道的畸形, 尤其闭锁, 多合并有羊水过多的表现。

超声显像能够发现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包括肾不发育及肾发育不全、多囊肾、肾积水、尿路梗阻或闭锁。诊断多在20周后进行, 常合并羊水过少。本例双肾积水与下尿路闭锁同时存在。超声提示肾窦分离, 呈无回声区, 膀胱无回声区增大。

肢体异常主要包括缺肢、无肢畸形、断肢畸形和手足畸形。根据声像图表现可作诊断, 小的畸形需仔细寻找, 本组1例左上肢缺如漏诊后足月分娩, 完全可以避免, 系粗心之过。

唇裂发生率介于1∶800~1∶1300新生儿之间[2]。多因中央前唇与一侧或两侧的中胚层团块未融合所致, 正常在胚胎发育的4~7周完全融合, 24~30周为观察唇裂的最佳时机, 目前该病发病机制不清。超声检查容易漏诊, 本组漏诊率29%。

胎儿肿瘤较为少见, 发病形式多样, 多同时合并多种胎儿畸形和羊水过多的表现。肿瘤较大时可造成分娩困难。本例后腹膜畸胎瘤, 胸前壁血管瘤, 同时合并房间隔巨大缺损和肝脾大。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优生优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超声作为无创, 方便的检测手段, 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成为临床筛查胎儿畸形不可替代的首选方法, 同时胎儿畸形的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使对孕妇的伤害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修订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5.

髋关节发育异常,半岁内治疗最好等 篇9

如何及早发现问题

在卫生条件好的地方,产科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把患儿介绍到儿童骨科专业医生那里接受诊断和治疗。如果产科医生没有发现问题,就得依靠家长在护理小孩子时发现异常。比如,在抱孩子大小便时,如果听到髋关节有一些弹响,感觉不正常,就应该找专业医生诊断。如果发现孩子两边大腿的皮纹不对称,也要提高警惕。此外,在孩子大小便时,如果发现一条腿或两条腿分不开,也要怀疑髋关节发育不良。

早诊断早治疗最关键

如果能在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发现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方法比较简单:有条件可以用保持髋关节屈曲外展位的吊带:没有吊带,可以把孩子的髋关节外展,用尿布把它们分开。

如果是6个月后发现髋关节发育不良,采取的方法相对复杂一点,如用支具,上石膏。这些方法会给患儿和家长带来更多麻烦和负担,如要加强护理,还要找专业医生复查。此类治疗需要时间更长,一般需要3~6个月。

如果孩子已经18个月了,髋关节还没有复位,应尽早接受手术干预,以保证复位和功能恢复。如果年龄到了5~10岁需要做更大的手术。

总之,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最好在半岁之内(3个月之内更好)发现并治疗,而且越早效果越好。如果错过了这个黄金时间,也最好在半岁到1岁时治疗,或者说在孩子行走年龄之前得到治疗。而18个月后,则多用手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如果能在早期诊断、治疗,有问题的髋关节有可能发育成为正常的髋关节,如果没有早期诊断和治疗,治疗效果会差一些。

检查髋关节发育不良时,使用三维CT为什么最好在2~3岁后?治疗过程中康复疗法能起哪些作用?真性性早熟与假性性早熟有哪些区别?药物治疗性早熟会不会有副作用?要了解更多更精彩的内容,请上《大众医学》官方网站WWW.popumed.com,点击“视听播客”栏目观看。另外还有100多个涉及各种健康问题的精彩视频供您观看和下载。

孩子要长高,靠哪些办法

俞建

很多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身高问题。其实,首先要对身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人的身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遗传因素占60%~70%。有个公式可以预测一个人的遗传身高范围,即男孩身高=(母亲身高+13厘米+父亲身高)/2±10厘米,女孩身高=(父亲身高-13厘米+母亲身高)/2±9厘米。

身高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以外,30%还与后天因素有关,具体包括:①孩子出生时是不是足月。②孩子在O~1岁时是不是得到合理喂养、能够正常生长。③孩子学龄期营养是否充足。④孩子在青春期,是否得到合理营养,是否能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是否有充足睡眠,是否参加了适当的体育锻炼。此外,青春期还要防止性早熟,以免骨骺提前闭合,影响身高。性早熟的标准是:女孩在8岁之前出现第性征,乳房发育等;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

子宫发育异常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7-2009年滨州职业学院的新生在入学体检时进行口腔检查,共计9 712人,其中男生4 529人,女生5 183人;年龄17~21岁。

1.2 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在自然光线下直接观察牙齿的数目和形态,并询问拔牙、充填等牙科治疗史、外伤及牙片拍摄史。先天缺牙的诊断为口内恒牙缺失(第三磨牙除外)且该牙位无拔牙史,并曾拍摄X线片明确诊断为无恒牙牙胚者。牙齿畸形的诊断参考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口腔内科学》[1]。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患病率统计,并对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和不同牙位恒牙发育异常的患病率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新生牙齿形态异常患病率比较

总体患病为918人次,患病率为9.45%。男生患病410人次,患病率为9.05%;女生患病508人次,患病率为9.82%,男、女生各类恒牙发育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异常恒牙的种类及好发牙位

1 325个形态发育异常的恒牙中,上颌高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6,P<0.05)。上颌侧切牙最多,共547个,占41.32%,高于其他牙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各类畸形牙发生情况

本项调查显示,各类畸形牙中锥形牙最常见,占50.34%,并且主要发生于上颌侧切牙,占81.53%;其次是先天缺牙,占35.19%,主要发生于下颌切牙,占80.45%。

2.4 牙齿畸形共存现象发生率

调查中有2种或2种以上牙齿畸形的人数65例,占调查总人数的0.67%,占牙齿畸形人数7.62%。其中锥形牙与先天缺牙并发为31例,占2种或2种以上牙齿畸形人数的47.69%,明显高于其他异常并发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种牙齿数目和形态异常的患病率低于吴华等[2]的调查结果,但高于焦建军等[3]的报道结果。女生锥形牙、畸形中央尖和先天缺牙的患病率与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吴华等[2]的研究不符。不同性别大学生患病率的差异是否与调查对象的地区差异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锥形牙先天缺牙伴发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异常伴发。有学者提出,各种牙齿发育异常常伴发,可能是同一病因机制的不同表现[4]。

恒牙发育异常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凡能

影响牙胚发育的各种外来因素,如外伤、压力、放射线照射、化学药物中毒以及病理代谢产物感染等均可导致牙齿发育异常[5]。在大学医疗保健工作中,应重视学生口腔卫生保健,定期做口腔检查,利用“爱牙日”宣传活动和开设口腔卫生保健选修课,加强对大学生口腔预防与保健知识的宣传, 以及时发现、治疗异常牙。

参考文献

[1]张举之,主编.口腔内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7-98.

[2]吴华,冯海兰.6 453名17~21岁青年人恒牙发育异常的调查.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40(6):489-490.

[3]焦建军,张学强,陈京奕,等.邯郸市中学生恒牙形态发育异常调查报告.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1,11(5):339-340.

[4]张晓霞,冯海兰.多个牙先天缺失的病例分析及临床分型.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4):266-268.

上一篇:余热发电节能效果显著下一篇:预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