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应用

2024-05-29

基准应用(精选十篇)

基准应用 篇1

零件的机械加工艺的制定过程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涉及面也很广, 基准的选择是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制定的重要环节。基准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基准重合原则、基准统一原则、互为基准原则、自为基准原则。作为基准的点、线、面在工件上不一定具体存在 (例如孔的中心、轴心、对称面) 等, 而常由某些具体的表面来表现。这些表面可称为基面。例如, 在车床上用三爪卡盘夹持一根短圆轴, 实际定位表面 (基面) 是外圆柱面, 而它所体现的定位基准是这根圆轴的轴心线。[1]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三版陕西科技出版社顾崇衔等著)

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基准的点、线、面在工件上不存在, 而又没有具体表面能够体现出这些基准。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继续按照零部件某一具体表面作为基准进行装夹找正就会造成加工困难甚至大量的废品产生。

1 以具体存在表面为基准装夹找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图1为所示为某型连杆图纸, 该型连杆图纸为面对称零部件, 机械加工过程中我们选择对称面为加工基准。由于对称面通过距离为300mm的两个平面来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这两个面作为基面。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由于焊接工序焊接应力的作用, 两侧连接板极易发生倾斜。此时, 继续使用距离为300mm的平面作为基准面就会导致孔壁厚部分过薄、轴套端面加工余量不够等情况出现。最终导致废品率过高。为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使用了虚拟基准作为基面来定位、装夹此类零部件, 有效解决了毛坯件废品率过高的问题。

2 虚拟基准法装夹找正

2.1 虚拟基准定义及定位

以上述某型连杆为例, 这种连杆是中心面对称零件。两侧机加工表面以中心面为对称面, 两侧对称。我们在实际生产过程的装夹找正工序中, 所找正的基准面正式这个中心对称面。由于虚拟基准在实际零部件上是不存在的, 而又不能通过某一零部件表面体现出来。因此虚拟基准的定位比较困难。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是逆向找正方法, 即首先虚拟出毛坯件加工成成品工件的状态和特点并找出虚拟成品工件的对称中心面, 然后确定虚拟成品工件中心面与工件毛坯已存在表面位置关系, 通过这个位置关系来确定工件虚拟基准的位置。从而完成工件毛坯的装夹找正工作。

在实际装夹找正过程中, 我们首先通过对毛坯件的整体测量确定其虚拟基准面的位置, 然后通过虚拟基准面距离一侧连接板的定位尺寸B和定位尺寸A确定工件在机床上的正确装夹位置。

虚拟基准的选择和定位尺寸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根据零部件的具体形状特征来选择。总的来说, 虚拟基准找正方法描述的是虚拟成型零件与毛坯件的位置关系确定的问题。

2.2 毛坯件检验及尺寸公差控制

2.2.1 毛坯件的检验及判定

同样以图2所示情况为例, 虚线为零件加工完成后加工表面的轮廓线, 实线为毛坯面轮廓线。

首先, 设定零部件尺寸失效判定条件, 并根据零件加工完成后加工表面的轮廓和毛坯面轮廓之间的几何关系确定零部件失效判定条件的计算公式。

根据图2所示连杆的具体使用条件, 我们设定了以下三个限制:

其中:T1为连接板厚度, T2为圆套厚度, α为毛坯件毛坯面与实际加工成型表面的夹角 (夹角根据具体变形情况确定, 本文中假定两侧板变形角度、方向一致故使用同一角度α表示) 。

根据限制条件和限制条件计算公式判定毛坯件是否合格。

2.2.2 注意事项

第一, 失效条件及失效条件判定公式描述的是机械加工成型表面与毛坯件表面的位置关系。失效条件及失效条件判定公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加工零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 列举限制条件时应注意所限制条件的列举应该全面包含零件的质量要素, 防止因为要素列举不全导致检验计算出错。

3 总结

虚拟基准有两个特点:第一, 作为基准的点、线、面在工件上没有具体存在而又不能通过某些具体具体的表面体现。第二, 虚拟基准可以通过成品零部件的加工成型特征进行确定。

虚拟基准装夹找正的方法可以解决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基准的点、线、面在工件上不存在, 而又没有具体表面能够体现出这些基准的问题。但是, 由于虚拟基准装夹找正所耗用的辅助工时较长, 因此这种装夹找正方式比较适合应用在大型工件单件小批量生产场合。

参考文献

基准应用 篇2

单基准线向量解算法在GPS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GPS测量目前在三峡库区变形监测应用较为广泛,但常规数据处理中,网平差这一步骤导致了因某点测量误差偏大而导致的整个监测网中其他监测点测量误差偏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介绍了单基线向量解算法,并利用该方法对长屋滑坡2005年3月-2007年3月的.监测点数据进行解算,提出了该方法能减少测量误差和内业工作量,并能运用于实际工程.

作 者:李厚芝 LI Hou-zhi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成都,610081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年,卷(期):200732(6)分类号:P258关键词:单基线向量解算法 GPS 滑坡 变形监测 应用

基准应用 篇3

关键词:城镇基准地价;人工神经网络;BP网络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128-01

由于土地价格的高低随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土地价格处于连续的变动之中。在基准地价的评估和修改过程中,资料涉及的部门多、数据量大,数据处理也十分繁琐。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方法以实现基准地价在较高程度上的现势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类由大量基本信息处理单元通过广泛连接而构成的非线性的、动态的信息处理系统,具有非线性、非局限性、非定常性以及自组织性、自适应性、自学习性,恰恰弥补了传统地价评估方法的缺陷。

一、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人脑组织的成果基础上,用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神经元)广泛连接组成的复杂网络,模拟人类大脑的学习、记忆、推理、归纳等功能。人工神经网络的种类很多,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又称BP模型)是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多层结构的映射网络,与其他传统模型相比,有更好的持久性和适时预报性,所以一般用BP模型与GIS模型进行耦合。这种耦合模型是松散型的,一般是将GIS的空间分析数据转出,在ANN模型中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再返回GIS进行空间可视化。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基准地价的评估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神经网络模型和算法的不断提出和改进,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基准地价的评估研究也越来越多,总的来说,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基准地价的评估以BP神经网络模型最为流行。

二、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地价模型

1、BP神经网络城镇基准地价评估的基本思路

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只要已知部分土地样本的土地价值以及各影响因素的量化值,利用网络模型,将样本地价和各影响因素的量化值作为输入,样本地价作为输出,通过网络学习,确定具体的网络结构和参数,输入评估点的影响因素量化值,即可得评估地价。

2、基于BP神经网络地价模型的建立

笔者采用的是三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即输入层、隐层、输出层。输入层神经元数量要根据收集到的地价样本的特性来确定。在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测试样本的选择过程中,设置多少个隐层神经元取决于训练样本数的多少、样本噪声的大小以及样本中蕴含规律的复杂程度。在构建网络时,很难精确的得到这个值,因此在确定BP网络结构中隐层神经元的数量时,首先根据经验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再反复调整尝试,最终确定其网络结构。

三、基于BP网络的地价评估流程

1、数据准备

确定学习样本的位置和数量,并编号;确定样本地价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量化操作。对定性因素,可采用五级打分制来区分优劣,即优、良、一般、合格、不合格,并分别给予作用分5、4、3、2、1。对定量因素,则可采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求出该点的综合作用力。

2、参数输入

网络参数的输入可设置环境变量,采用计算机随机数的方法;样本参数的输入可在城市地理地图上用鼠标直接定位输入;地价的影响因素量化值可直接输入。

3、网络学习

地价样本数据归一化处理以及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完成之后,将所选取的训练样本集输入网络进行网络学习时,判断输出误差是否达到精度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则必须调整网络结构及学习参数,继续重复迭代计算,直到网络模型输出值与已知的训练样本输出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或小于某一期望值。

4、地价评估

可通过GIS定位待评估点并输入该点影响因素值,经网络计算,便可输出该点的评估地价。

5、测试分析

由于地价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在因素的选取上一般只取主要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取舍,因此具体到某一宗地时,还需对预测结果进行测试分析。

四、结语

人工神经网络是根据不同的土地用途分别进行评估的,不仅避免了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中的综合定级所存在的问题,更由于它不需给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而是通过网络学习自动映射出地价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避免了一般方法确定权重的人为性和一次性。将神经网络应用于地价评估领域能够充分发挥神经网络的优越性。

城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应用初探 篇4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价呈上涨之势,为了准确把握地价水平,合理使用土地,各级城市政府应当适时更新基准地价,并将更新成果向社会公告,为城市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本文结合秦皇岛实际对城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在土地市场管理中的应用

1.1 在一级土地市场管理中的应用

一级土地市场是指政府通过竞价出让或行政划拨方式把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的活动。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土地主要以出让为主,出让金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基准地价更新成果能反映土地在客观市场现实地价,为制定公开竞买底价、协议出让土地出让金等提供科学依据。

1.2 在二级土地市场管理中的应用

二级土地市场主要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受让土地后进行的开发建设经营,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在二级土地市场中的应用主要是用在商品房价格的制定与管理。在确定商品房价格时,应该以宗地价格为基础,根据土地用途不同,按各用途盈利程度分别定价,土地用途可在现有商服、居住、工业三类基础上再行细分。

1.3 在三级土地市场管理中的应用

1)采用定期公布基准地价的方法,宏观指导土地交易;2)利用基准地价成果来判断、区分是否存在土地投机行为等,以利于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土地投机等不正常交易行为,使土地市场走上规范化轨道。譬如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的,市、县人民政府采用优先购买权。

2 在土地出让、转让、收购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2.1 在出让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对协议出让土地评估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具体协议出让土地价格评估中底价采用基准地价修正及其他基本估价方法综合确定,这就减少人为操作,充分实现基准地价的政府控制和导向作用。

目前挂牌出让是最普遍的出让方式,在土地出让时,政府应在地价评估的前提下,根据正常市场情况下地块应达到的地价水平,决定土地出让最低价。

运用基准地价更新成果计算出让底价方法为:

评估地价=基准地价×(1+区域修正系数)×年期修正系数×容积率修正系数±开发程度修正值。

2.2 在土地转让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土地使用权转让,应坚持“认地不认人、房地产一致和效益不可损”三个原则。目前土地使用权转让分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和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

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是通过有偿出让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经一定时间的使用后,将土地使用权进行合法转让的行为。此类转让地价评估可直接利用基准地价更新成果进行基准地价修正评估,需要注意的是修正年限应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减去已使用年限后剩余的年限。

对于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等管理中补交出让金的收取标准应以建立的基准地价体系为依据确定。出让金具体标准按出让地价的40%收取。

2.3 在土地收购价格评估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及土地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秦皇岛市收购储备经验,土地收购价格评估思路和方法为:

如果收购的土地权属类型是国有划拨,评估它现用途同等条件下完全使用权的标定地价,按标定地价的60%初步确定收购价格,再考虑使用其他基本估价方法和宗地的实际划拨成本综合确定宗地的收购价格;如果收购的土地权属类型是国有出让,应评估土地被收购时用途的当前时点的土地市场价格,同时考虑该宗地的出让成本综合确定宗地的收购价格。

3 在土地资产量评估和土地税费征收中的应用

3.1 在企业清产核资中的应用

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1993]4号文件《清产核资中进行土地清查估价工作方案》中规定:“在清产核资中进行土地清查估价的主要任务是:彻底清查企业、单位使用土地的权属、界线和面积,进行土地登记,对土地进行分等定级估价,逐步将土地资产计入国有资本金,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根据上述规定,结合当前土地市场情况,土地资产评估技术上应以基准地价体系为基础,按照宗地实际情况及清产核资的具体要求确定土地资产价值量。

3.2 在股份制企业土地资产量评估中的应用

股份制企业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形式。土地作价入股亦涉及土地资产价值量的评估。在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基础上,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的方法确定股份制企业的土地资产价格。鉴于企业获得土地使用权方式不同,应分别对待。

1)以出让方式获得的土地“国有法人股”地价计算。以出让方式获得的土地,其土地股已被股份制企业拥有,成为其总资产的一部分,但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其土地资产额评估宜以基准地价体系为基础,按宗地实际情况,评估其宗地地价,不过此时土地使用年限应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减去原股东单位已使用的年数。2)以划拨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入股地价计算。按照《股份制试点企业土地资产管理暂行规定》中第4条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制企业,在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进行土地登记后,土地使用权由股份制企业所有”。因股份制企业补办土地出让手续与土地入股一般是同时进行的,故这种情况下土地使用权入股价格应以补交的出让金为依据。

3.3 在国家土地税费征收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现行土地税费政策,土地使用税、增值税、契税等都是从价征收,而基准地价成果集中体现了土地利用级间差异、土地级差收益,为防止国有土地收益流失及税费征收提供了可能性和征收标准。

在基准地价应用研究中,应探讨如何建立房地产征税额与土地利用质量相衔接,与各级别、各区域、各类用地的实际收益水平相匹配税收征管体系,防止国家税收流失。

4 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1 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各项城市用地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在空间上满足每项使用功能的要求是极其困难的。因而要利用土地价格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关系,按土地质量、价格状况、组织功能,优等土地优先提供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劣质则劣用,避免单纯按功能需求划分土地利用的弊病,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组合。

4.2 合理安排建筑层数,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对于低地价的土地,一般不应限定高容积率并不宜安排建设高层建筑;对于高地价的优质土地则应提高建筑高度及容积率,以充分发挥单位面积土地的效益,同时还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利用土地。

4.3 利用基准地价更新成果,拟定旧城改造计划

由于旧城区一般具有良好的商业服务设施及其他城市设施对居民的引力很大,以致各项城市职能都要挤在狭小的范围内,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因而规划部门可以利用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对位于旧城区的土地使用单位进行分类排队。凡占好地,而使用效率低,对其他部门又有严重干扰的单位,应考虑让其搬迁,而鼓励土地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在这个地区发展,进而达到合理配置城镇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产最佳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摘要:介绍了城市基准地价的定义,结合秦皇岛实际对城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别阐述了城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在土地市场管理,土地出让、转让、收购价格评估,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以期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基准地价,土地市场,收购价格,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城镇土地估价规程[S].

[3]国土资源部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4]张毅,卢荣安.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价格内涵浅析[Z].北京: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

[5]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理论与实践总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零基准预算制度 篇5

零基准预算的产生

零基准预算又被称做zbb,即zero-base-budgeting的略称,零基准预算制度。这个名符其实的零基准预算的构想,起初诞生于美国。1970年,总公司在美国的德州仪器公司(ti公司)首先开发这个零基准预算的方法。

当时ti公司在ic界处于不利的情况,被迫入苦境。为了突破当时的情况,提出零基准预算为政策。一经实施后,ti公司尽管销售减少,却成功地降低了成本,因而产生了大幅度的利润而渡过了公司创立以来的危机。

当时的乔治亚州州长,即日后的吉米·卡特前总统,注意到这种成果。于是,在1971年将其导入乔治亚州,借此机会而推展到整个美国国内。

而这个无意间与卡特前总统同时诞生的预算方式,在1978年被导入联邦政府后,日本也开始注意了,管理制度《零基准预算制度》。

零基准预算的含义

zbb是zero-base-budgeting的略称,如果说得更正确些,应该是zero-base

planning

and

budgeting

system的略称。

也就是说,零基准预算就是在零基准上的业务计划及预算方式。

此处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零基准这句话的意思了。零基准,就是从白纸状态开始,希望能打破预算,也可能说是从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出发的意思。

零基准预算在公司的预算编成中,须重新评估公司里各种业务的目的,去除已经不要的业务,找出眼前公司真正必须进行的业务。然后,就这些业务对公司的重要度编出顺序,再从优先顺位高的业务开始,从已定财源的范围内拨出预算以进行业务的作法。

零基准预算的操作方式

零基准预算的进行方式,大致上分为以下3个顺序进行。

1.个别业务计划表的制作

就预算设定对象的各个业务个案,制作成记载其目的、预测中的成果及必要费用等的个别业务计划表。

2.设定个别业务计划表的优先顺序

在此处,对于制作好的个别业务计划表,先由经营上的观点来设定优先度,再依其顺序进行。

3.决定个别业务计划的采用

略论裁量基准 篇6

摘 要 我国裁量基准制度开始蓬勃发展,同时在行政执法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理论层面上原因是,行政法学对裁量基准的一些重要问题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对裁量基准的概念、如何正确看待裁量基准的作用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 裁量基准 个案正义

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 2004 ]10号)。在这一《实施纲要》的指引下,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纷纷制定了各种裁量基准,我国裁量基准制度开始蓬勃发展。一方面,裁量基准制度体现了政府打造“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的决心,受到诸多的关注和肯定,但另一方面,裁量基准制度在行政执法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同一个事项存在多个裁量基准,而且这些裁量基准之间存在冲突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制度层面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原因之一,现行法律法规对裁量基准的设定主体、程序、时限等没有明确的界定;理论层面上,行政法学对裁量基准的一些重要问题存在争议,这种理论上的混乱也必然会呈现为实践中的混乱。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擬对裁量基准的以下两个基本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裁量基准的概念

在界定裁量基准这一概念之前,需要说明的是,“裁量基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用语,有的地方行政机关也使用“裁量标准”这一用法,如《无锡市消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等。

在理论研究中,概念的界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概念研究是一切研究的起点,可以说,正是因为对裁量基准概念的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混乱。然而,纵观对裁量基准问题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对裁量基准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相对明确的界定如“裁量基准的制度构架在于,行政机关本着裁量权制定出若干具有一般性意义的标准或条件,如果相对人符合这些条件或标准,行政机关将会采取某些决定①”为此,王天华先生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行政执法者在行政法律规范没有提供要件-效果规定,或者虽然提供了要件- 效果规定但据此不足以获得处理具体行政案件所需之完整的判断标准时,按照立法者意图、在行政法律规范所预定的范围内、以要件-效果规定的形式设定的判断标准②。”

通过对比这两个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第一个概念界定是非常模糊的,而在第二个概念界定中,设定裁量标准的主体(即行政机关)、设定裁量标准的条件(即行政法律规范对如何处理具体行政案件没有规定具体的判断标准,并且授予行政机关以裁量权)、设定裁量标准的依据是(即立法意图)、设定裁量标准的范围(即行政法律规范范围内)、设定裁量标准的方式(即“要件-效果”方式)尽在其中,非常完整详尽。本文对裁量基准的理解就建立在这一理解之上。

二、如何正确看待裁量基准的作用

在我国裁量基准制度的发展进程中,肯定和赞扬是主要的声音,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裁量基准制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的一个标志。当然,在这其中也不乏反思的声音。

台湾学者李震山对裁量基准的利弊进行了细致的考查。他认为裁量基准之利在于:“(1) 可以作为法律不可预测以及不易限制裁量权之间的缓冲器。(2)减少程序错误,明确行政责任,保障政策执行的一致性。(3)法律授权行政机关有裁量权行使的可能性,并非即授权‘行政人员’,何时由机关,何时由成员行使并非一成不变。(4)是行政拘束的表现。”而裁量基准之弊在于:“(1)如若已经可以制定裁量标准,就表示可以作为经常性行使的依据,那么应当修改法律以适应。(2)裁量基准的制定,排除或限制了裁判空间,违背立法目的,甚至有取代立法的嫌疑。(3)剥夺立法赋予的裁量权,等于裁量不行使,属于裁量滥用的一种。尤其是以行政规定、方针等形式来确立裁量标准,就不能针对个案履行充分行使裁量义务,是属于明显的裁量瑕疵③”可谓一针见血!

李震山先生对裁量基准弊端的思考主要在于对它取代立法的担忧,而另一项弊端则是,若把握不好度,它的僵化会导致对个案正义的违背。

以杭州市颁布的一项规则为例。2007年12月,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西湖景区大队制定并实施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行政罚款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以下简称为《规则》)。该规则将裁量基准以裁量公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根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规定,风景区禁止饲养家禽家畜,违反者处以20~1000元罚款。而依据《规则》中新制定的裁量公式,罚款数额= 最低额+ 自由裁量度×(家禽数量/ 10只),即执法人员口中所说的“养一只鸡罚118元,多养一只鸡多罚98元,养10只鸡罚999元。”

罚款公式的出台极大的限制了自由裁量的空间,因此对于防止自由裁量的滥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可以看到这项规则也存在诸多弊端:数量成为了裁量的几乎是唯一的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样是养20只鸡,无论是初犯还是屡教不改,罚款的数额都是一样的,这显然让行政相对人难以接受。在行政处罚中应该要考虑到多个因素,也就是说在公式中加入多个变量(即裁量因素),才能更好的维护个案正义。这种为了保证可操作性和简明性,将考量因素限定的如此单一的裁量基准,产生的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和正义,实质上反而是不正义的。

可见,如何裁量基准的制定和适用中,在规范裁量权和个案正义之间求得微妙的平衡,如何兼顾两者,是裁量基准的制定者应该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高知鸣.药品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研究.中国处方药.2008(4).

②王天华.裁量标准基本理论问题刍议.浙江学刊.2006(6).

基准转换在生产应用中的分析 篇7

设计基准是零件图纸上用来标注设计尺寸和位置时所采用的基准,工艺基准是零件在加工、测量和装配时所采用的基准。为了保证零件使用性能所具备的加工精度,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遵循基准统一原则[1],即在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时,应尽量使用设计基准做工序基准;在加工和测量中,应尽量使定位基准和测量基准与工序基准重合。但是由于生产类型、零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经常无法按照基准重合进行。对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的情况,通常是合理转换设计基准,再应用尺寸链的原理进行尺寸间的换算,通过保证其他组成环的精度来间接保证难于加工和测量的尺寸要求。但是,利用基准转换法[2]进行加工将会增加转换基准对原设计基准的加工要求,同时对各个组成环的位置要求均有提高。本文以槽形零件为例进行剖析。

1 问题的提出

生产中加工量具时经常遇见高精度对称的槽形零件,如图1所示。其中,Φ40mm孔的公差为4μm,精度为IT3;槽宽的工程尺寸为10mm,用B表示,尺寸公差为4μm,精度为IT4,槽与内孔的对称度为4μm,用T0表示,要求达到5级的精度。该零件加工的困难之处是既要保证槽的尺寸要求,又要保证槽的位置要求。生产上传统的加工方法是:以中心孔配加长的二类工艺柱[3],工具磨将加长部分夹持在Ⅴ型铁上检测对称度,并对槽进行磨削加工。钳工以同样方法对槽进行研磨加工,但是该加工每研磨一次槽的尺寸,需要夹持到Ⅴ型铁上进行一次找正,然后才能测量对称度[4]。同时,在加工测量中由于工艺柱和孔的配合具有一定的过盈量,当槽加工完成后,去掉中心柱会出现已加工完成的槽变大的问题,致使零件中槽尺寸的合格率很低。本文主要针对以上槽形零件加工中出现的“马蹄”现象,提出了基准转化的加工方法。

2 基准转换法

将零件中槽相对内孔的精度通过转换到以实体要素C面和D面为基准进行加工来保证,加工原理为:以内孔Φ40+00.004为基准,磨削C面和D面,C面与D面间的尺寸没有要求,钳工研磨C、D基准面后只需保证两面的实际中心平面与孔Φ400+0.004中心对称平行,其误差为Δ1,这样面C、D基准即为转换基准,C面与D面间长度为L;工具磨和钳工以C、D为基准对槽进行加工、检测,使槽的中心平面与C、D基准的中心平面对称平行,误差为Δ2,槽到基准D的尺寸为M,从而间接获得槽对内孔的平行对称,误差为Δ0(公差为T0,T0=0.004mm)。采用此加工方法,误差Δ1和Δ2是需要控制的,是组成环,最终槽对孔的对称误差Δ0是自然形成的,是封闭环。实际加工中,误差Δ1和Δ2应控制在一定经济合理范围内,设误差Δ1和Δ2需要满足的对称度公差分别为T1和T2,公差T1和T2的大小可以用工艺尺寸链的反计算[5]来求得,再利用误差和公差的关系即可求得误差Δ1和Δ2。公差示意图如图2所示。

3 不完全互换法确定误差Δ1和Δ2

首先确定尺寸链。确定尺寸链时,需对对称度这一类组成环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计算[6]。对称度误差是指被测表面的中心对称平面与基准平面的最大偏离距离,大小等于对称度公差值的一半,当实际中心平面与基准重合时,对称度误差为0。所以在尺寸链中对称度的基本尺寸为0,对称度的最大极限偏差和最小极限偏差分别为正负对称度公差的一半。图2中,槽对孔的对称误差是由D、C面对内孔的对称误差和槽对D、C面对称误差形成的,零件对L尺寸和M尺寸没有要求,槽宽B尺寸在研磨槽时直接控制,所以尺寸链是由3个0尺寸的对称度公差组成的,分别为:0±Δ1、0±Δ2、0±Δ0,Δ0值为对称度公差值T0的一半,为0.002mm。零件尺寸链图如图3所示。

尺寸链的各组成环都是分别按照对自己的功能要求而加工测量的,是一系列独立的随机变量[7]。在生产过程工艺稳定时,实际尺寸接近于正态分布,且分布范围与公差带宽度一致,分布中心与公差带中心重合,则封闭环的尺寸也按正态分布。所以按照不完全互换法分配封闭环的公差比较合理和经济。以下是求解组成环T1和T2的过程。

各组成环的平均公差为:

其中:m为组成环数,m=2。将相关参数值代入式(1)计算得到:T=0.002 8mm。

按照各组成环公差等级大致相等原则[8],由主参数L、B查表得:T1=0.003mm、T2=0.002 5mm。

校核封闭环的公差T0:

将相关参数值代入式(2)计算得到:T0=0.003 9mm<0.004mm。符合要求。

按照对称度公差的特点确定各组成环的极限偏差,分别为:0±0.001 5,0±0.001 25。即Δ1=0.001 5mm,Δ2=0.001 25 mm。采用基准转换后,零件的具体要求如图4所示。

4 基准转换法的应用分析

表1为传统方法与基准转化法加工对比,为了保证槽的加工精度,将基准由不易控制的孔的中心线A转换到平面D面和C面,即把直接控制的对称度转换成间接控制的,同时需要把原对称度公差分配到转换后的两项对称度上,所以转换后的精度要求均有所提高。虽然基准转换后加工面多了,精度要求高了,但是,转换后的基准外表面D平面和C平面方便加工与测量,可以很容易保证达到要求。生产实践表明:当零件采用基准转换法加工后,生产效率和合格率均有很大的提高。

5 结论

基于上述剖析可知,当零件中某几何要素相对不易控制的中心要素有很高的对称度、位置度等位置要求时,若直接利用设计基准进行加工则不易保证产品质量,这时可以采用基准转换法进行加工。利用基准转换法过程中需要解决3个问题:

(1)确定转换基准:转换基准一般取容易加工测量的外平面、实体尺寸或外圆。

(2)建立尺寸链:尺寸链中含有基本尺寸为0的位置公差,根据零件中的具体位置要求,需对对称度、同轴度、位置度等这一类组成环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计算。

(3)确定组成环极限偏差:采用完全互换法分配公差比较保守,组成环精度相对较高,忽略了尺寸链中各公差可以相互补偿,可能会出现误废现象,而不完全互换法考虑到了尺寸的正态分布特点及公差的补偿规律,故建议采用不完全互换法求解。

总之,在生产中正确使用基准转换法可以解决许多不易加工的实际问题。

摘要:以槽形零件为例,分析了槽加工中对称度和尺寸公差不易控制的加工难点,并针对加工完成后出现槽尺寸变大的问题,提出在加工槽时把基准孔转换到零件外表面上的实体平面的加工方法。同时提出在尺寸链计算中,将含有零尺寸对称度位置公差换算为对称偏差计入尺寸链的方法,并建议在尺寸链反计算分配公差时采用不完全互换法更符合实际尺寸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基准转换,不完全互换法,尺寸链

参考文献

[1]朱正心.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林晓华.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的判定[J].中国测试,2010,36(3):40-43.

[3]薛源顺.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周建民.反向研磨巧借料[J].金属加工,2015,38(3):54-56.

[5]高晓康.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兰建设,于玲.工艺尺寸链中零尺寸位置公差的判别和计算[J].装备制造技术,2007(6):105-108.

[7]汪荣鑫.随机过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基准应用 篇8

夹具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元件, 重复限制待加工工件上同一个或多个自由度的现象, 即为过定位现象。

2过定位的分类及应用

2.1定位基准为粗基准的过定位

以粗基准实现过定位, 多应用于薄壁件。例如精磨如图1所示工件内表面时, 工件装夹方式为大面积夹持其外圆柱面自动定心, 由于该工件为薄壁件, 承受过大夹紧力会造成工件严重变形, 影响装配质量和使用寿命。通过过定位的方式, 增大夹持面积, 均匀夹紧载荷, 可有效抑制变形的产生, 同时增加夹持可靠性。定位基准为粗基准的过定位, 一般不需要对于定位元件进行精密计算。

2.2定位基准为精基准的过定位

以精基准作为定位的过定位应用方式相对少见, 多应用于对工件加工精度要求很高的加工中, 同时其夹具特点可以减小因为机床等硬件设备的精度不足而造成的系统误差, 增强系统刚性, 例如在销孔配合中, 为保证工件的合理装夹, 达到预期的加工精度, 如图2所示, 需要满足的条件为:

式中:Dmin-工件定位基准部位 (孔、内圆柱面类) 的理论最大实体尺寸;d-夹具定位元件 (轴销类) 的直径;Xmax-工件定位基准部位的公差值即ES-EI;△t-位置度要求偏移量。

当该公式取等式时可以认为, 该尺寸d定位件刚好与合格工件无偏差契合。由于在夹具定位元件的制作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引入测量手段、制造手段、装配手段等造成的系统误差△系, 同时在过定位夹具系统中, 如图3所示, 不同的定位件及其数量也影响到整个夹具系统的综合偏差, 则已定系统误差按代数和法合成, 即设定位件1的系统误差为△系1, 定位件2的系统误差为△系2, 定位件3的系统误差为△系3, ……定位件n的系统误差为△系n, 即

式中:△系i-各分定位件误差分量的系统误差之和。

同时, 对于符合正态分布, 彼此独立的随机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 按方和根法合成, 即

式中:△ilim-各分定位件的随机误差或未定系统误差之和。

因此, 对于公式 (1) 可以扩展为

考虑到车间实际状况, 对于工件检验只按一次测量来判断, 对于工具设备等系统误差不做修正, 国家标准规定的验收原则是:所用验收方法原则上是只接收位于规定的尺寸极限之内的工件, 亦即只允许有误废而不允许有误收。

为保证上述验收原则, 采取规定验收极限方法。国标GB/T3177规定:验收极限可以按照下列两种方法之一确定:

方法1:验收极限是从规定的最大实体极限 (MML) 和最小实体极限 (LML) 分别向工件公差带内移动一个安全裕度A来确定。A值按工件公差T的1/10确定。

方法2:验收极限等于规定的最大实体极限 (MML) 和最小实体极限 (LML) , 即A值等于零。

根据国家标准及车间实际状况, 则式 (4) 可以扩展为:

在大批量生产中, 必须考虑生产制造成本, 在尺寸精度要求未达到精微情况下, 应设定磨损极限, 磨损极限设定取决于产品结构和功能的设计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 满足产品精度要求确定磨损极限。由于各应用单位在各种限制条件下可能做到无法严格按照公式要求进行计算应用, 笔者推荐应用如下经验公式 (即近似公式) , 即粗定

则式 (5) 可近似看作

以上的推论可以应用到大多数的精基准过定位配合中, 概括可得广义过定位公式为:

工件定位部位最大实体极限±安全裕度≥定位元件尺寸+综合允差

因此,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合理确定过定位夹具定位元件尺寸, 不仅能解决定位装夹困难问题, 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加工精度, 增强系统刚性, 同时如果工件无法装配时, 则证明工件定位部位加工不合格, 因而能快速判定不合格品, 有效防止不合格品流入装配生产线, 造成不必要的工时和生产磨耗的浪费。

例:已知待加工工件如图4所示, 现要求以过定位方式设计夹具, 加工2-准100+0.1mm两孔。对于此工装, 常规可以采用一面两销方式进行设计, 但通过过定位方式, 即一面三销的情况下, 以准40孔、2-准16孔以及图中零件背面端面作为定位基准, 则首先为保证工件正常安装, 在夹具主轴销与准40孔配合后, 需调整与2-准16孔配合的两定位销直径。

由公式 (6) 可得:

由于该孔无包容要求, 且该工序在工序能力Cp>1, 则根据国家标准, A=0, 此时Xmax=+0.1-0=0.1, △t=0.2, n=2, 则d≤16-0.1-0.2-2×0.2/10=16-0.34=15.66。

当定位销直径为准15.66时, 可保证工件正常安装, 若工件安装不上, 则该工件在总成装配时也必然无法实现该组件的装配, 因而可以对前道加工定位基准工序进行检验, 常规一面两销的定位状态无法对于系统误差造成修正, 即夹具制作安装过程等引起的误差及夹具使用中对定位元件轻微破坏无法察觉的情况下, 过定位更有利于对产品加工质量进行保证。

3过定位的影响

出现过定位现象, 容易导致工件无法正常安装, 但合理利用过定位, 可以有效提高工件定位基准之间以及定位元件的工作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 也可以改善薄壁工件受力变形的状况, 增强系统刚性和加工可靠性从而使产品加工质量得到更优良的保证。如何合理利用过定位, 是夹具设计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品.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2]浦林祥.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基准应用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厂电焊工人219人,电工139人,2个工种工人在文化程度、性别、吸烟、饮酒等方面经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样品采集及测定

心电图检查用十二导联心电图机进行,工人心电图异常按临床标准诊断:>100次/min为心动过速,<60次/min为心动过缓,同一导联上P-R间期差异>0.12 s为心律不齐,以1项异常作为统计对象。尿中锰含量采用岛津AA-67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软件包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用BanchMark Dose Software 1.4.1计算尿中含量的BMD及其95%可信限的下限(Benchmark Dose Lower Bound,BMDL)。

2 结果

2.1 2组工人尿中锰含量

2组工人直接测定的尿中锰含量范围无显著性差异,电焊工人的尿锰含量均值低于电工尿锰均值。见表1。

2.2 2组工人心电图异常率

工人心电图异常类型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不齐、P-R间期延长、左室高电压,T波改变、I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顺钟向转位。电焊工人组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电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5)。

2.3 工人和心电图异常率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某厂共有358人进入资料分析。根据尿中锰含量不同将2个工种工人分为不同的接触组,分别为:<0.364 μmol/L(A组)、0.364 μmol/L~(B组)、0.728 μmol/L~(C组)、1.092 μmol/L~(D组)、1.456 μmol/L(E组)、1.820 μmol/L(F组)、2.184 μmol/L~(G组)、2.548 μmol/L~(H组),分别统计各组工人的心律失常率。表3还显示,当尿锰含量超过0.871 μmol/L时心电图异常率为23.81%。

2.4 工人尿锰含量的BMD计算

根据表3所评定的计算工人尿中锰含量和心电图异常率的剂量-反应关系,用BMD软件计算的工人尿中锰含量的BMD和BMDL分别为1.420 μmol/L和0.510 μmol/L,基准反应(benchamark response BMR)的值设为5%,由于是二分型资料,因此,选用probit概率密度模型,Confident level=0.95。见图1 。

BMD=1.420 μmol/L及其95%可信下限BMDL=0.510 μmol/L

3 讨论

锰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锰是心、脑血管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驱脂作用,加速细胞内脂肪氧化,能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脂质代谢,并能减少肝脏内脂肪堆积,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有研究观察到动脉硬化患者心脏及主动脉内锰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认为心血管疾病与锰吸收不足有关,即缺锰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人群的剂量-反应关系呈U型曲线,有2个阈值,一个是缺乏引起健康危害剂量,另一个是过量引起中毒反应的阈值,微量元素缺乏与中毒之间存在适宜剂量范围,就是人体必需元素需要量。而锰的适宜剂量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是全血或血清锰以及尿锰排出量。全血锰参考范围为0.073~0.255 μmol/L,尿锰浓度应低于0.346 μmol/L。从表3可见,随着尿锰含量的增加,心电图异常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另外可以看出,有170人的尿锰浓度值低于0.364 μmol/L,其中电焊工人中有116人低于0.364 μmol/L,其中有心电图异常表现者有30人次,占25.86%。而电工中有54人尿锰低于0.364 μmol/L,其中有心电图异常表现者有8人次,占14.81%。因此出现电工的尿锰浓度均值高于电焊工人的尿锰浓度均值,而电工的心电图异常率小于电焊工人的心电图异常率的结果。

由表1可见,电焊工人尿锰均值为(0.535±0.541)μmol/L,而电工的尿锰均值为 (0.727±0.886)μmol/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首先,工人的净劳动时间没有得到准确计算;其次,由于2个工种工人工作时段不同;再其次,电焊工人备有绿色防护玻璃片的防护面罩,可以减少锰的吸收量。因此导致了电焊工人的尿锰浓度均值反而低于电工的尿锰浓度均值。

表2显示,电焊工人的心电图异常达57人次,心电图异常率为26.02%;而电工的心电图异常达22人次,心电图异常率为15.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电焊工人接触的健康危害因素种类很多。这些因素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2大类,前者有电焊烟尘以及高温电弧光产生的紫外线、红外线等;后者为电焊气溶胶的各种成分,固态有各种金属铁、锰、铝、铬、镐、镍,放射性元素等,气相部分有氧化锰、氟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等气体;以及来自钢板表面涂层的氧化锌、氧化镉、丙烯醛、甲醛等有毒气体和各种金属粉尘,由于焊接电弧的紫外线辐射,使空气中氧、氮元素形成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转化成的臭氧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气体,都会影响人体的体液和自主神经方面的功能[2]。以上的多种有害因素所产生的联合作用使电焊工人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电工。而电工没有接触到以上两类因素,因此虽然其尿锰浓度均值高于电焊工人,但心电图异常率却低于电焊工人。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统计的进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毒理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RfD)的方法——基准剂量法。最新的BMD法被认为是更准确定量的方法,是RfD计算的一个突破。目前BMD法已经被引入到定量危险度评价中,该方法可弥补未观察到不良效应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的不足[4]。

传统的危险度定量评价应用的NOAEL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NOAEL只强调没有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实际上NOAEL只是实验剂量之一,其次NOAEL忽视了剂量-反应曲线的整体,而且NOAEL不能确定一定剂量尤其是高于RfD所发生的风险[5,6]。BMD法从提出至今已在发育毒性研究、神经毒性研究和内分泌系统研究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Malsch等利用BMD法研究铬经呼吸道接触的毒性。目前,国内关于BMD法研究与应用的报道还不多。李颖等[7]首先将BMD法应用于烯效唑的致畸性研究中。金泰廙等通过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估测环境镉接触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的BMD。结果显示,镉所引起的肾脏损伤指标的BMDL值是不同的,大小依次为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同工酶B(NAG-B)、尿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尿白蛋白,说明NAG-B是监测肾小管损害的相对敏感指标[8]。田琳等[9]应用BMD法探讨职业性铅接触引起肾损伤的早期生物监测指标,认为尿NAG是反映肾损害的敏感指标。王彩生等[10]将BMD用于尿氟与氟斑牙相关关系的研究中。顾刘金等[11]在咪鲜胺锰盐亚慢性毒性研究中也应用了BMD。目前,用BMD探讨锰生物接触限值尚无前例。

此次根据BMD计算软件所绘的尿锰浓度与心电图异常率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上升比较平缓,由此计算出的尿锰BMD为1.420 μmol/L,远远高于尿锰的正常值。可见,心电图检查并不是检测锰中毒的敏感指标,但是,锰对心脏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至于将BMD法用于探讨锰所致的其他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损害效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尿锰的基准剂量(BMD)在锰所致心脏危害防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广东省某厂电焊工人和电工为调查对象,根据工人尿锰含量将工人分为8组,分别统计各组工人的心电图异常人次和心电图异常率。结果 随着工人尿锰含量的增加工人心电图异常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根据工人尿中锰含量及其心电图异常率的剂量-反应关系计算的尿锰含量的BMD和基准剂量下限值(BMDL)为1.420和0.510μmol/L。结论 根据该项BMD的计算结果可知,心电图异常率并不是制定尿锰生物接触限值敏感的生物指标。

关键词:尿锰,心电图,剂量-反应关系,基准剂量

参考文献

[1]周伟民,王涤新.慢性锰中毒39例临床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1,14(1):20-21.

[2]王建华,沈其萍,何继波.尿锰的火焰原子吸收测定法[J].职业与健康,2004,20(1):52-54.

[3]GBZ3-2002.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S].

[4]田琳.职业性铅接触的基准剂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4.

[5]田琳,路小婷.基准剂量在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4):290-292.

[6]赵启宇,阚海东,Haber L,等.危险度评价最新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4,18(2):152-160.

[7]李颖,薛寿征.化学物致畸作用阈值判断-兼论烯效唑致畸的测试结果与ADI的拟订[J].癌变.畸变.突变,1996,8(1):14-17.

[8]金泰廙,吴训伟.基准剂量在镉接触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20(5):335-337.

[9]田琳,赵春香,李建国.慢性铅接触者肾损害早期监测指标的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20(5):343-345.

[10]王彩生,陈晓东.儿童尿氟的基准剂量及其与氟斑牙相关关系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20(2):68-71.

基准分析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篇10

一、基准分析

1. 基准分析的概念

基准分析 (Bench marking) 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习日本的运动中, 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根据美国生产力与品质中心 (APQC) 的定义, 基准分析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过程, 通过不断将组织的业务流程与全球企业领导者相比较, 获得协助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 基准分析就是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企业在产品、服务或流程方面的绩效及最佳实践措施, 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 从而使自身企业得到不断改进, 赶超一流公司, 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与生搬硬套, 而是识别最佳实践, 并在自身的战略与企业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适当的改造, 使之为己所用。

基准分析至今已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程模型, 例如Xerox的十步骤流程、AT&T的十二步骤流程、IBM的十四步骤流程, 以及Camp的五阶段流程、APQC的四阶段流程等。尽管这些流程都不尽相同, 但其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先确定出企业功能领域的绩效评价指标, 然后去寻求在这些特定领域内表现卓越的参考基准, 也就是最佳实践, 通过资料收集、比较分析、跟踪学习、重新设计并付诸实施等一系列规范化的程序。将本企业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评价和比较, 分析这些基准企业达到优秀绩效水平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改进本企业绩效的最佳策略, 如转换企业业务流程, 来达到改善绩效、缩短差距的目的, 争取赶上和超过竞争对手, 成为强中之强。由此看出, 最佳实践分析属于基准分析的一部分内容, 而且是关键部分。基准分析蕴含科学管理规律的深刻内涵, 较好的体现了现代知识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本质特性, 因此具有巨大的实效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如今, 基准分析已经在库存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产品开发、企业战略、研究所管理、教育部门管理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不断拓宽新的应用领域。

2. 基准分析的方法

一般来说, 根据选择对象的不同, 可把基准分为内部基准和外部基准。内部基准是以自身企业过去的绩效表现作为参考对象, 虽然相关资料容易取得, 信息可靠, 实施起来也较简单, 但由于历史业绩中含有不合理的因素, 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承认了企业过去的不足, 并将其不足作为合理成分延续至今以至将来。因此, 一般选择外部基准作为参考对象, 例如公认的行业标准。如果选取行业标准作为参考基准, 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绩效基准有两种:公共性基准和竞争性基准。公共性基准是指由一个独立的机构组织, 面向各个行业、种类和区域的公司, 向参加绩效评价的企业收集信息并向其提供评估结果, 该机构组织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就成为公共性基准, 可以来自不同行业, 甚至不同的国家、区域, 评估结果可以被广泛应用而且是公开性的。竞争性基准是指以同一行业相似规模的其它竞争对手的实践和绩效为基准, 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与竞争者合作或者在竞争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 又或者行业咨询公司向各种规模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在收集了需要服务的企业的内部数据以后, 咨询公司就向该企业提供匿名竞争者的数据信息以及两者的比较分析。在某种程度上, 竞争性基准更能体现绩效的可比性, 使企业的目标更符合实际, 使其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流程。

3. 我国基准分析现状

我国基准管理模式的引入和提出较晚, 有关宣传、研究较少。虽然有些企业实际上也在朦胧地做这项工作, 但尚处在萌芽期, 远未纳入管理体系并形成自觉的管理行为。我国企业与国际社会全方位接轨势在必然。但我国企业无论在管理、技术还是在市场运作上, 与西方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就必须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所以, 我们要以极大的紧迫感和敏感度, 积极接受和引入基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阶梯和支撑。

基准分析是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 使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 从而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 这实际上就是模仿创新的过程。目前,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思想、经营运作等和西方先进企业相比, 许多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 模仿创新无疑是一条快速发展的捷径。所以, 基准分析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与发展空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真正能应用到基准分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很少, 这应该引起整个物流行业的重视。

二、SCOR模型介绍

1. 产生背景

SCOR模型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由美国供应链协会 (SCC) 于1996年11月发布, 至今SCC已经在北美世界供应链论坛上发布了SCOR模型的8.0版本。目前SCC的近千家成员企业都在使用和参考开发这一国际标准, 包括40%的实际从业者, 25%的技术能力提供商, 20%的咨询人员和15%的大学、行业协会及政府机构。

2. SCOR模型特点

SCOR模型是一个流程参考模型, 它将流程元素、评价指标、最佳实践和运作供应链的方法特征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架构中。与以往的流程分解模型不同, 它同时提供了横向 (交叉流程) 和纵向 (流程层次) 的供应链视图, 可以具体定位和配置供应链的流程元素, 并且将一系列流程模型以层次的方式集合在一起。它使得企业可以使用通用的术语和标准的描述方式进行供应链层面的沟通, 达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

SCOR模型将业务流程再造、标杆管理及流程绩效评价等方法集成为多功能一体化的模型架构 (如图1) 。在流程再造方面, 它先描述目前的流程状态, 之后通过改进得到符合期望的未来流程状态。在标杆管理方面, 它量化同类公司的运营绩效, 依据最佳标准建立公司内部目标。在绩效评价方面, 它描述了能够产生最佳绩效的管理实践和软件解决方案的特征。

整个SCOR模型的体系架构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一组识别和定义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快速建模工具;提供标准的评价供应链绩效的指标体系;发布供应链的最佳实践和标杆;识别实现最佳实践的软件功能。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基准分析方法

1. 业务流程建模

在业务流程建模阶段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模型。仿照SCOR模型, 按照类型、配置和元素三个层次, 描述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业务流程的层次结构。

2. 建立或提炼绩效指标

在业务流程建模完毕之后, 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建立或提炼绩效指标。笔者以SCOR模型的绩效指标为基础, 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特点建立第一层的绩效指标 (如表1) 。

3. 绩效考核

在绩效考核阶段采用的是记分卡 (scorecard) 方法, 描述如何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绩效指标进行操作, 为后面的流程改进方案的提出做准备。记分卡的绘制至少包括7个字段: (1) 绩效类型; (2) 相关层次的评价指标; (3) 企业当前对应指标的实际值; (4) 企业根据发展战略设定的关于对应指标的目标值; (5) 、 (6) 、 (7) 分别是同行类似规模企业中表现一般、良好、优秀的平均水平。通过记分卡, 企业可以清除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着重关注某些绩效类型下的指标。

笔者假设A企业的目标是全面发展, 尽量提高第一层模型所提出的所有指标值。首先, 企业根据第一层模型的绩效指标收集当前绩效水平以及目标值的数据信息。其次, 需要收集同业内表现一般、良好、优秀的平均绩效水平。把这些数据都填写到记分卡对应的单元格里之后, 分析现有指标执行情况和目标的差距, 归纳出这些指标绩效表现的情况 (见表2, 由于暂时缺乏实际的行业标准数据, 因此表中数据是自拟的) , 比较是否达到目标, 如果没达到, 与目标的差距有多大。

从表2中可以看出该企业在数量柔性、企业作业成本等指标上有较大的优势, 接近或等于优秀水平, 但也有很多指标都不如绩效优秀的企业。因此, 需要找出这些绩效指标对应于哪些绩效类型, 然后在第二层、第三层中寻找涉及到该绩效类型的业务流程 (每个业务流程都有相应的绩效指标, 如图2) , 这样就可以把企业运作中绩效表现不佳的环节和操作步骤体现出来, 使企业发现有哪些流程环节影响绩效指标的表现。

4. 基准分析

在基准分析阶段找出涉及到企业所关注的绩效类型的业务流程。从表2中可以看出A企业的“订单的完好履行”指标与优秀企业存在差距。A企业可从流程模型中寻找涉及到该绩效类型的业务流程, 如“顾客接收确认产品”流程。该流程对应的最佳实践是“货物追踪”。 (如图2)

5. 流程改造

流程改造阶段明确需要改进的环节和操作步骤, 并参考基准分析中的最佳实践及其运作特点, 对症下药改进存在问题的业务流程。需要指出的是, 最佳实践通常受企业资源的约束, 实施基准分析的企业在某一方面获得的性能指标的提高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际所能达到的最优, 而最佳实践通常是理想境界。笔者认为目标值的设定在整个基准分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加以分析。

6. 设定目标值

如表2, A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根据基准分析的结果, 结合自身实际设定企业将来的目标值。目标的设定可以依据同行业的表现值、企业要求的成长率, 也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决定最佳数值等等。

7. 实施流程改造

实施流程改造阶段实施流程改造确定的流程改进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又执行绩效考核, 然后继续执行下面的步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于基准分析的流程改进循环 (如图3) , 从而不断提高整个企业的绩效, 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四、结论

大量实践证明, 在第三方物流这种竞争性的市场上, 基准分析不仅是有效的防御手段, 更是对竞争者实施攻击性战略、赢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和武器。这对处在竞争发展中的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 具有普遍的借鉴与指导意义。基准分析与流程重组一样, 其基本思想是系统优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但基准分析站在全行业乃至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上寻找基准, 突破了企业的职能分工界限、企业性质与行业局限, 因而更具有特色。笔者提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准分析方法可应用于企业的流程重组, 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A.CoxandI.Thompson.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Bench marking[J].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vol.23, 1998 (3) :1-20.

[2]J.D.Young.Benchmarking Corporate Head quarters[J].LongRange Planning, vol.31, 1998 (6) :933-936.

[3]马士华, 李华焰, 林勇.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 (4) :5-10.

[4]黄培清, 张存禄, 揭晖.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再造[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4, (1) :60-62.

[5]ScheerAW/李清, 张萍.集成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ARIS) ——经营过程建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6]高萍, 黄培清, 张存禄.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与衡量指标选取[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4, (3) :49-52.

[7]叶艳, 鲁建厦, 陈勇, 兰秀菊, 谢列卫.面向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统计与决策, 2007, (1) :62-6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基准应用】相关文章:

应用TEQC软件对勘选到的GPS基准站进行质量分析11-26

基准刑04-08

基准模型05-01

基准利率07-07

工艺基准07-15

基准测试09-16

贷款基准利率04-26

行政裁量基准07-28

设计基准水位07-03

带隙基准07-28

上一篇:再审制度下一篇:演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