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冲击

2024-09-08

北京冲击(精选三篇)

北京冲击 篇1

该住宅采用超现代主义风格,结构为框架体系,主力户型为零居室紧凑小户型,面积范围约32m2~55m2。SAKO建筑设计工社倡导简约、精致的设计风格,力求零隔断空间、格局方整、收纳空间大,旨在向新生代推出效率化、多元化、多维度的生活。

所有楼座向东南45°偏转,以求得更佳日照及采光,并保证从社区四周通向中心商业的交通流线顺畅,使塔式住宅亦可享受板式的通透。

北京是以东西轴和南北轴为基础而建造的城市,几乎所有城区都成长方形,建筑物及其外观也都是按照正南正北或者正东正西方向建造。建筑密度低时,街道整齐美观,正向建筑的优点可以充分体现。但是密度一旦超过300%,相邻建筑的立面距离过近,北向居室的增加等问题就会产生。“北京冲击”是容积率超过350%的开发项目,设计通过将地块的南北轴线旋转45°揭示了适合高密度建筑的新方法。45°的“摇摆”使得相邻建筑的立面错开,各自转向其他方向。同时正北向居室消失,所有立面都可以在冬至时节充分享受日照。

商场入口正好居于东西道路中央,“45°摇摆”将地块四周至商场入口的距离缩至最短,同时实现了吸引过路者进入商场的目标。

住宅楼两层为一个单位,每个单位之间错位2m,重复堆积至80m高。错开的部分可以作为阳台使用。黑白两色上下左右交错配置,既明确了“错位”也强调了凹凸起伏的建筑轮廓曲线。此外,窗户、镜面窗户、室外机百叶罩的尺寸均统一为一平米见方、随意排列,淡化了柱、梁的存在,突破常规超高层建筑所强调的垂直性,成为水平连接的超高层的典范。

7层的商场也是利用错位部分作为阳台。另外,体块单位作为悬臂梁从立面突出9m之多,也强调了商业设施的活跃气氛。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北京冲击

建设地点:北京市丰台区

业主:北京鑫丰信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资合信百货商场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SAKO建筑设计工社

建筑高度:地上26层,地下3层(高层)地上8层,地

下3层(商场)

建筑设计:迫庆一郎,藤井洋子

照明设计:Masahide Kakudate Lighting Architect

占地面积:1.7hm2

建筑面积:10.3万m2

设计时间:2005年8月

北京冲击 篇2

2014年,北京卫视宣告成立京视卫星传媒,启动广告独立运营,通过打造有创意、正能量的自制节目,从昔日省级卫视收视排行第8位提升至第4位。

经过2014年各大卫视的角逐,2015年全国卫视收视竞争从今春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状态。对于北京卫视而言,这将是改制破冰之后开创新局的关键时期。

周末季播节目 品味与视野兼具

在季播综艺节目占据半壁江山的当下,北京卫视2015年二、三季度推出5档周末季播节目,包括《最美和声》和《我是演说家》两台已有的品牌节目和《环球少年派》《幸福驾到》《音乐大师课》三档新节目,涵盖音乐、语言竞技、亲子、旅游、游戏、动物等热门的真人秀元素,并打通情感融合、网台互动的渠道。

《最美和声》已播出两季,节目第二季“创新推出了两大发明——将导演室与候唱室合二为一的玻璃房和按键即能送上话筒的‘智能機械手’”,令明星导师和学员们的“和声”更具默契与美感。2015年第二季度每周六21:08,《最美和声》将邀请张杰、杨坤等歌手三度唱响。

《我是演说家》第二季将于2015年第三季度每周五21:08播出,节目组将邀请更知名的导师、更优秀的选手,打造更激烈的赛制、展现更精彩的比拼。

新推出的《环球少年派》让久居都市的明星父母带着孩子走进自然、环游世界、与各种动物亲密接触。明星父母和孩子们将在猎奇和探险的过程中,环游世界五大洲,进入人迹罕至的地区,通过孩子纯真的视角去发现自然界的神秘、壮美、和谐与冲突,展现两代人的温情对话及生命感悟。节目将于北京卫视第三季度每周六21:08播出。

《音乐大师课》已于3月21日晚9点播出。节目中16位6至13岁的少年在韩磊、杨钰莹、林志炫、曹格等四位音乐老师的辅导下,学习传唱近百首经典歌曲。这档节目发掘富于音乐天赋的少年,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关注孩子的性格和成长,”其不仅是一节音乐课,更是一节献给孩子们的人生课。“

《幸福驾到》作为一档全新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将于2015年第二季度每周五21:08播出。每期节目中,明星和普通人将接受一系列智力、体力的挑战游戏,并依据成绩来为广大观众决定现场商品的折扣力度。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一边欣赏明星们的挑战游戏,一边在线上实时抢购商品。

周间季播节目 主打“精品”牌

除了5档季播节目,2015年北京卫视还将推出5档精品周间季播节目。这次全面变阵,意味着北京卫视将周间节目季播化、季播节目周间化变为常态。

《我的歌声里——卫健音乐时光》将打造“卫健会友,说唱谈心“的音乐客厅,汇聚的都是两岸三地流行乐坛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唱的都是具有治愈力量、传唱度的经典音乐作品。《我的歌声里》将于2015年第二季度每周一22:00温馨上映。

《杨澜访谈录——心灵的演讲》将从2015年第二季度起每周三22:00播出。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主持,集结社会名流与能说会道的普通人。24位顶尖演讲者,与普通人进行思想交汇,分享人生转角处的智慧抉择。

作为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暖暖的新家》将于2015年第三季度每周一22:00播出。节目聚焦12个进行装修改造的家庭,为每家提供30万的装修基金,并邀请来自中国艺术设计院等亚洲设计师助阵,在60天的时间内呈现这些家庭的故事、选择、冲突、情感和梦想。

由《生命缘》原班人马打造的《平安缘》作为国内首创模式,聚焦在车水马龙、万家灯火中维护城市秩序的人民警察。节目将讲述百姓安居乐业、祥和生活背后那些平凡而感人的警界故事和真实人生。节目将于每周一至周三的晚间9:20黄金时段播出。

此外,《生命缘》也将在2015年第三季度每周三21:18回归。

北京冲击 篇3

以柔克刚

在陆建衡的技术体系中, 最重要的就是建筑物的防震。陆建衡介绍说:“过去我们的抗震设计原理是将整个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设计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插入地球, 由此接受地震的打击就是硬抗式的打击, 换句话叫做死抗。地震对建筑物有冲击, 建筑物就必须死抗, 如果抗不住, 那就是处于毁灭状态。”作为多年从事桥梁建筑的工程师, 陆建衡发现, 桥梁专家在桥面与桥墩之间安装了一个可以滑动的减震装置, 来解决火车运动对桥墩产生的冲击。受此启发, 陆建衡脑中诞生了一个变硬抗震为软抗震的思路。

“如果把火车冲击力视为地震冲击力, 把桥墩视作建筑物, 既然火车压迫桥墩的时候冲击力传递不下去, 那么如果采取软抗震技术, 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同样也不会传递下去。从力学上分析, 是因为没有传递通道, 这个传递通道被切断了。”

仿效铁路桥的结构, 陆建衡在建筑物的地基与立柱之间安装了一个隔震装置。这个装置在地震波的冲击下, 也是可以滑动的。这样, 地震通过地基打击上部建筑的通道就完全被切断了。同时, 还在建筑的外围加装了一些具有很大弹性的消震装置, 这些装置可以跟随地震波的振动而伸缩, 把地震波挡在建筑地基以外。新技术设计依据的是以柔克刚的动态平衡原理, 以柔克刚, 才能达到建筑物在地震冲击中的动态平衡。据陆建衡介绍, 实际上隔震减震在很早以前就提出来了。最早是在苏联, 当时他们用的是“沙垫层”, 但局限性是在高层建筑物中, 沙的承载力不够, 抗震作用就会大大减弱, 而且相对的投资成本也很高。其他措施还有在建筑中加入抗震装置, 比如美国的一些建筑就是采用加入橡胶作为抗震装置, 这样可以增加建筑的韧性, 但是这种方式在大的地震面前无法阻挡来自地球强大的震动力, 反之, 加上橡胶会使建筑物晃动得更加强烈。

而陆建衡的技术核心克服了桥梁只能在两个方向滑动的局限性, 还克服了以上抗震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针对地震的方向不定性, 可以保证建筑物在任何方向都能够滑动, 而且还能降低地震对建筑体的作用力。

陆建衡的抗震技术可以在不影响旧建筑物的情况下使用, 也可以在不用搬迁的情况下进行, 比常规抗震更加安全, 还节省40%左右的投资;用于新建筑中, 比常规设计节省20%左右, 并能完全达到地震设防要求。

孕育建筑新标准

针对建筑抗震标准的问题, 陆建衡介绍说, 目前许多国家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案中, 已经出现了新的结构, 如:美国纽约的42层高层建筑物, 建在与基础分离的98个橡胶弹簧上, 日本的建在弧型钢条上防地震建筑物, 前苏联的建在与基础分离的沙垫层上的建筑物等都反映了现行抗震硬抗、死抗地震打击设计规范的动摇, 本质上也是改变了建筑结构受力体系, 而不在视地球为绝对静止不动的惯性参考系了。

据悉, 中国的建筑物抗震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从1974年发布第一版《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至今, 国家已先后制定发布了三版规范。但在地震面前, 旧的建筑标准已经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他主张将这种减震抗震技术纳入建筑标准体系中。

用人工释放地震能量

不仅在建筑上“出格”, 陆建衡又提出了一个更加“出格”的想法。

他表示, 尽管抗震技术很先进了,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 人们还是在躲避地震。这种躲避是很消极的。汶川地震又一次给人类敲响警钟。他提出“地震能治理了”!这对大多数人来讲似乎有点“异想天开”。

众所周知, 地震是地球内力在地球薄弱的地方释放出来。地球是一个动态体, 通过这些内力的释放来达到它本身的动态平衡, 这本身就是地球的客观自然规律之一。在地球内部不断循环下去, 形成了地球生态平衡的必然规律。可是反映到表面上的时候就是灾难。

陆建衡认为, 既然是自然规律, 那么人类就可以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 实现“和谐”共处。人类要掌握地震的规律, 能动的改造它, 可以通过人为的力量, 将其内部的力量释放出来, 而不是让地热以火山或地震的形式爆发出来。如果人类像给病人治病一样, 给地球“打针”, 将其内力释放出来, 就不会有地震发生了, 而释放出来的热量人类也可以加以利用。

按照陆建衡的设想,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 在所有的地震带上, 开出释放口, 完全经过计算机控制, 每隔几年释放一次。即将无规律的爆发变为有规律的释放。如此, 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灾难就再不会有了, 人类也将不会再有对地震的恐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北京冲击】相关文章:

冲击05-07

环境冲击05-06

冲击韧性05-10

金融冲击06-07

冲击载荷07-20

冲击系数07-24

冲击建设08-01

碎石冲击08-05

国际冲击08-08

冲击系统08-18

上一篇:纠纷体会下一篇:改进初中作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