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相关性胃炎

2024-05-08

Hp相关性胃炎(精选八篇)

Hp相关性胃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Hp相关性胃炎80例,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21~56岁, 平均 (37.9±12.3) 岁, 平均病程 (2.7±1.9) 年。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中医诊断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相关标准。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近2周内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与Hp阳性慢性胃炎相关诊断标准符合;近2周内未应用过抗生素、抑酸药等药物;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胃癌伴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者;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者;有精神类疾病及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患者;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本组常规应用三联疗法。阿莫西林胶囊1000 mg/次, 1次/d, 共用2周;克拉霉素缓释片500 mg/次, 1次/d;共用2周;奥美拉唑肠溶片, 20 mg/次, 1次/d, 共用4周。观察组:在三联疗法基础上, 取夏连抑幽胶囊应用, 4粒/次, 3次/d, 共用4周。

1.4 指标观察

依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对常见临床症状评分, 划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按上述等级, 苔黄腻、胃脘疼痛主症分为0、2、4、6分, 大便黏滞、胃脘灼热、恶心呕吐、口苦口臭划分为0、1、2、3分。并统计Hp根除率 (根除标准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在疗程结束后检测, 根除:结果为阴性;有效:阳性程度呈1级以上减轻;无效:阳性程度不减轻或加重) 。检测IL-8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盒检测) 。

1.5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 痊愈:疗效指数≥95%, 主要体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70%≤疗效指数<95%, 主要体征、症状明显改善;有效:30%≤疗效指数<70%, 主要体征、症状明显好转;无效:疗效指数<30%, 主要体征、症状改善不明显[2]。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胃脘隐痛、大便黏滞、苔黄腻或黄厚、恶心呕吐、口苦口臭、胃脘灼热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均有下降, 但观察组更为显著,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Hp相关性胃炎患者总有效率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77.5%,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见表2。

2.3 Hp根除情况

观察组Hp根除总有效率为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P<0.05) ;观察组复发率为11.4% (4/35) , 明显低于对照组42.86% (12/2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IL-8对比及不良反应

观察组疗后IL-8为 (0.3±0.1) ng/ml, 明显低于对照组 (0.5±0.1) ng/ml (P<0.05)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研究示, 粒细胞集落因子 (G-CSF) 和IL-8与Hp感染关联密切。Hp感染对胃黏膜炎症细胞释放和合成IL-8有诱导作用, 作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IL-8可将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趋化、激活到达受损部位, 进而引发黏膜损伤。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IL-8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夏连抑幽胶囊可促胃黏膜修复[2]。

中医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范畴, 病发多与先天禀赋、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因素相关。病机在肝、脾, 病位在胃, 患者多有肝郁气滞、脾胃虚弱症状, 肝郁气滞为标, 脾胃虚弱为本[3]。另外, Hp相关性胃炎易反复, 病程长, 正虚邪实、胃络瘀滞为其主要病机, 临床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益气健脾为治疗原则。本次观察组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的夏连抑幽胶囊, 其中黄芩、黄连可燥湿清热;半夏和胃降逆、燥湿散结;干姜温中散寒;甘草、党参益胃生津、健脾益气;厚朴除满散寒宽中, 诸药共用, 共起调气畅中、健脾益胃、清热化湿之效。且西医药理学研究示, 黄连、黄芩有明显抑制Hp作用, 黄连还可使基础胃酸分泌减少;半夏可对胃酸分泌抑制, 使胃液酸度降低, 保护胃黏膜;党参可促机体免疫功能改善[4]。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 观察组症状积分改善, 总有效率、Hp根除率均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且具较高安全性。

综上, Hp相关性胃炎采用三联疗法与夏连抑幽胶囊联合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无明显不良反应, 在降低复发率, 改善远期预后方面作用理想。

参考文献

[1]夏态军, 唐跃华, 王双养, 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5, 17 (3) :391-392, 393.

[2]郑佳, 盛显仓.抗抑郁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5) :2264-2265.

[3]杨少河, 郑长春, 朱瑞容.序贯疗法和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 2013, 35 (13) :1976-1977.

Hp相关性胃炎 篇2

【摘 要】 Hp耐药性增加、根治率下降等致Hp相关性胃炎的症状反复,久治不愈。迟莉丽教授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分三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多获效验。第一阶段当以调理脾胃功能为要,兼加驱邪,中医辨证予清热化湿、疏肝和胃、化瘀通络、温中健脾、益气养阴;第二阶段运用标准三联或四联疗法彻底根除Hp;第三阶段益气养阴或温中补虚,健运脾胃,防病反复。

【关键词】 Hp相关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迟莉丽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56-01

我国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平均感染率高达58.07%,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目前推荐用于根除Hp治疗的6种抗菌药物中,甲硝唑耐药率达到60%~70%,克拉霉素达到20%~38%,左氧氟沙星达到30%~38%[1],由此而导致使用最广泛的传统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已经下降至55.3%,即使是改进后的四联疗法,Hp根除率也仅达到80.8%[2]。不仅如此,传统“三联”或“四联”疗法还存在易复发、诱导耐药菌株流行、药物副作用和病人依从性差等弊端[3]。Hp根除不彻底,致耐药性增加,临床症状反复,久治不愈,患者失去信心,乃至消极对待该病的治疗,反复更医换药,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大困难。迟莉丽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20余载,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经验丰富,遣方用药多获效验,认为中西医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分阶段而治,现将具体思路方法阐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从中医来看Hp相关性胃炎多属“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Hp感染属中医“邪气”,且多具“毒”的性质。《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又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正气虚弱时,邪毒趁虚而入,内客于胃,导致胃炎的发生,并可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脾胃虚弱的程度,使机体无力抗邪、不能根除Hp。迟教授指出本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以脾胃虚寒为主,少数为胃阴不足,实则为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瘀血内停或者痰湿中阻。

2 中西医结合分阶段论治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程度不同,可将本病分为三个阶段。治疗上针对Hp相关性胃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阶段治疗。

2.1 第一阶段 Hp相关性胃炎第一阶段以正邪交争,正虚邪实为主,临床可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辅助检查C13或C14尿素呼吸试验检测Hp为阳性。当机体正气亏虚时,Hp乘虚侵犯胃腑,酿湿生痰,阻滞气机,日久瘀血内生、湿郁化热,诸邪干胃,诱发诸症。迟莉丽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分析指出,治疗上虽有“急则治其标”之说,但考虑到驱除Hp邪毒之药性多寒凉,苦寒败胃,致胃痛、胀满等症难除,而本病脾胃本虚,应用过多攻邪药会加重其虚,使机体难以耐受攻邪,致Hp根除不彻底,耐药性增加,临床症状反复,久治不愈。故此阶段治疗不应拘泥攻邪、过用寒凉,而当顾护正气、调理脾胃功能为要,兼加驱邪。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中说:“凡欲查病者,必须先查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本阶段中医证型多见脾胃湿热,胃络瘀血,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不足之症,其中以脾胃湿热最为多见。辨证治疗上,脾胃湿热证治以清热化湿,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芩、黄连、党参、茯苓、枳实、干姜、炙甘草等)。胃络瘀血证治以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方用四逆散合丹参饮加减(柴胡、炒枳实、白芍、丹参、檀香、砂仁、麦芽、山萘等);肝胃不和证治以舒肝和胃,方用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苍术、川芎、香附、栀子、神曲、枳实、白术等);脾胃虚寒者,治以温中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炮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高良姜等);胃阴不足者,治以益气养阴,方用益胃汤加减(太子参、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草等)。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可以适当加用黄芩、黄连、大黄、黄柏、桂枝、紫花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姜、乌梅、山栀子[4]等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Hp作用的药物。空腹胃痛、夜间胃痛或烧心明显时配PPI类药物制酸止痛,伴明显消化不良者配以消化酶。

2.2 第二阶段 本阶段多由第一阶段演变而来,Hp趁虚侵犯人体后引起Hp相关性胃炎,经扶正驱邪、调理脾胃功能后,邪毒之势不再亢盛,正盛邪衰,正邪交争不剧,临床胃脘部疼痛、痞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基本消失。此阶段正气渐充,脾胃健运,一般均能耐受攻伐Hp之药物。迟莉丽教授指出,Hp相关性胃炎第二阶段当一鼓作气,重锤猛击,彻底根除Hp。此时宜采用标准的三联疗法(PPI+两种抗菌药物)(药物选择、剂量及用法见表1、2),或者经典的四联疗法(铋剂+PPI+两种抗菌药物)(枸橼酸铋钾220mg,2次/d;余药物选择、剂量及用法见表1、3)[5]。服药2周为1个疗程,停药4周后复查。

2.3 第三阶段 经第二阶段三联或四联根除Hp治疗后,邪毒殆尽,正气耗伤,脾胃虚弱之根本复显。此阶段邪去正伤,可表现为痞满、嗳气、纳差等脾胃功能失调之症状。治病求本,对于此第三阶段的治疗,迟教授指出,本阶段邪去正伤,加之脾胃本虚,多数患者处于脾胃气虚状态,少数患者表现为胃阴亏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言:“四季脾旺不受邪”,迟教授分析指出,此阶段治疗主要以温中补虚为主,方用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饴糖、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减;胃阴亏虚者,治以养阴益胃,方用益胃汤加减(太子参、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草等)。根据西医药理研究,此期可配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甘温之品如人参、甘草等,以健运脾胃,防止Hp毒邪再次入侵。除服药调理之外,尚要嘱患者注意日常调护,清淡饮食,保持情志舒畅。

3 结语

Hp相关性胃炎病机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病理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湿滞、郁热、气滞、血瘀、痰阻等病理变化为Hp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此即东垣所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临床上正虚、邪实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因此将本病分为三个阶段。治疗上第一阶段不可拘泥于驱邪、过用寒凉,而当顾护脾胃,先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待正气充盛,选用三联或四联方案,一鼓作气根治Hp,提高根治率,减少耐药。第三阶段邪去正伤,须辨证调理,温中补虚或益气养阴,并注意日常饮食、情志调护,减少Hp再次感染。因人、因时制宜,灵活处理扶正、驱邪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以改善Hp相关性胃炎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成虹,胡伏莲,谢勇,等. 中国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以及耐药对治疗的影响—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J]. 胃肠病学,2007,09:525-530.

[2]易正凡,熊理守. 四联疗法及三联疗法根治Hp的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1,34:132.

[3]何沛逊,杨海,张宪文.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的治疗[J]. 中外医疗,2009,26:28-30.

[4]王霞丽,李安源.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近况[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06:59-61.

[5]刘文忠,谢勇,成虹,等.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 胃肠病学,2012,10:618-625.

Hp相关性胃炎 篇3

1 符思治疗Hp相关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辨证思路

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作胀、嘈杂、反酸、嗳气、呕恶等,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和Hp感染有关。中医对Hp没有明确认识,多数医家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加之饮食劳倦、忧思恼怒、起居无常、寒温失调致肝脾胃功能失常,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和、损伤胃络而为病。只有张闽光等[3]认为湿热之邪和Hp在病因学上应该是等同的,属于同一病原,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符教授认为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感受湿热毒邪、侵淫日久、胃络瘀滞、壅积化热、热灼胃络而发病。湿热毒邪是致病病因,胃络瘀滞是病机,湿滞、寒凝、气滞、血瘀是病理结果。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1 Hp是湿热毒邪

研究显示Hp适合的生长温度为37℃,适合的湿度为98%左右[7],由此可见,Hp是喜温喜湿的,因此其具有温邪及湿邪的特点。又因其传播途径有粪-口、口-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其致病过程中释放大量毒力因子,刺激胃酸分泌,诱发炎性病变,使胃黏膜损伤[8],具有中医毒邪的性质。因上述两方面的特点,符教授认为Hp具有湿及热的性质,又有中医毒邪的性质,因此认为Hp为湿热毒邪。

1.2 胃络瘀滞是病机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气以降为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气以升为顺。同属中焦,上通下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感受湿热毒邪,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阻遏,胃络瘀滞。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易耗伤阳气,致虚寒内生,脉络瘀阻。热为阳邪易耗伤气阴致虚热内生,热灼胃络,胃络损伤。

2 临床分型

符教授认为本病外感湿热毒邪属实邪,初起病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深入血分,湿热郁于血分日久,则热从毒化,瘀从毒结,致胃黏膜糜烂。根据本病病理演化的过程,疾病初期病在气分,临床上以肝胃郁热明显,出现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的表现。中期湿热毒邪与机体正气交争,热毒入血分,致胃络瘀滞,出现胃络瘀血的表现。后期迁延日久,损伤正气,脏腑功能虚弱,出现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的症候。《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由此,符教授认为初期及中期正盛邪实,以实证为主,根据其临床表现,包括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络瘀血三种证型。后期正虚邪实,以虚证为主,包括脾胃虚弱(虚寒)、胃阴不足两种证型。临床上诸多医家对本病也多有论述。魏守建[9]把慢性糜烂性胃炎分为3个证型论治:肝胃不和型、肝郁脾虚型、脾胃郁热型。潘勇中[10]将本病分为脾虚湿阻型、脾虚肝郁型、脾胃阴虚型。罗云玲[11]以痰凝血瘀为本病的病机立论,从阴虚、阳虚进行辨证施治,将本病分为阴虚夹痰瘀及阳虚夹痰瘀型。符教授根据本病的病理演化特点,在辨证上以虚实辨证为主,将本病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种证型。

2.1 实证型

肝胃不和型:易因情志发病,胃脘胀或痛窜两肋,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苔多薄白,脉弦。

脾胃湿热型: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吐,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多黄腻,脉弦滑数。

胃络瘀血型: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拒按,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2.2 虚证型

脾胃虚弱(虚寒)型: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缓解,泛吐清水,大便溏泄,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薄白,脉细或沉细。

胃阴不足型:胃灼隐痛,伴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数。

3 中医治疗

3.1 用药原则

符思教授认为Hp相当于外邪,具有湿热及毒邪的性质,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主。遣方用药时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这些药物既能入肝、脾、胃经,又能清化湿热。具体为蒲公英、黄芩、黄连、龙胆草、金银花5味中药。蒲公英,归肝、胃经,《本草衍义补遗》:“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黄芩,归肝、胃、大肠经,《别录》:“疗痰热,胃中热。”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止中部见血,六也。”龙胆草,归肝、胆、胃经,《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与黄连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清。金银花,归肺、胃、大肠经,《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实热,解瘟疫秽恶浊邪。”现代研究显示这5味中药对Hp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12]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水谷气血之海,主受纳腐熟。位居中焦,其气以降为顺。因此组方时以芳香药木香、香附、藿香为君药,一方面行气理气,一方面芳香化湿,使胃络得通,湿邪得去,三药合用,取辛香通络之意[13]。清热药物性多苦寒凝重,苦寒易伤阴,凝重易生湿,为防伤阴,湿困脾胃,加白豆蔻、炒白术燥湿健脾。焦槟榔、莱菔子、厚朴、枳实助君药行气理气,调畅中焦气机,使升降有序,胃络通畅。疾病后期,往往正虚邪恋,病情缠绵难愈,加党参以健脾益气,扶助正气,脾健运得行,水湿得以输布,湿去则热消,邪去正安。

3.2 治疗方法

以自拟加味三香汤为基本方:木香10 g、香附10 g、藿香10 g、焦槟榔20 g、莱菔子10 g、白豆蔻10 g、厚朴10 g、枳实10 g、党参20 g、炒白术15 g。佐以抗Hp中药:蒲公英10 g、黄芩10 g、黄连3 g、金银花15 g、龙胆草3 g。临床随症加减。实证型见肝火旺者:加栀子10 g,柴胡10 g。见湿热重者:加生薏米、炒苍术。见瘀血者:加三棱10 g,莪术10 g。虚证型见阳虚者:加干姜5 g,肉桂5 g。见阴虚者:加石斛15 g,北沙参15 g,麦冬15 g。同时又有兼次症者,如腹胀明显者加川楝子15 g,大腹皮15 g。疼痛甚者加白芍30 g,炙甘草10 g。反酸明显者加乌贼骨20 g,煅瓦楞子20 g。每天1剂,水煎服,每天服2次,每次150 mL。4周为1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

3.3 治疗要点

本病治疗上以清热解毒,辛香通络为主。在临床诊治时强调虽以虚实论治,但纯虚者少,纯实者亦少,因此遣方用药时注重扶正达邪,攻补兼施。

4 讨论

根据前人“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的观点,治疗Hp当以清热解毒为原则,以苦寒药治之。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而在药物的选择上以入肝、脾、胃经且以清泄肝、脾、胃经之热为主的药物。代表药物为黄连、龙胆草、黄芩、蒲公英、金银花5味药。调畅中焦气机,疏通胃络,则以辛香通络为原则。药物的选择多为芳香理气之药,味辛,具有升散走窜之性,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主要归脾、胃经,气香悦脾开胃,正如李东垣所述“芳香之气助脾胃”。其次入肝、肺经,气香能开发胸肺之气,而宽畅胸膈,引诸阳之气而止痛。方中木香理气疏肝,健脾消食;入中焦善行气导滞,而除胀止痛。香附理气解郁、疏肝和胃、通调三焦气机;藿香和中止呕,醒脾化湿开胃。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与其他药物配伍后,能发挥更广泛的疗效[14]。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补中祛湿,脾气得健,运化得行。炒枳壳、厚朴、焦槟榔、莱菔子理气消痞,行气宽中;白豆蔻助藿香醒脾化湿,行气止呕。并据兼症,临证加减。诸药合用,消补同施、标本兼顾,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脾胃纳化有司,故能有效地消除临床症状。

5 典型病例

患者,女,60岁,2015年12月1日就诊。主诉:反酸、烧心2周。现病史:患者自述因饮食不规律出现反酸、烧心,伴胃脘胀痛,饥饱均胀痛,食后更甚,食欲欠佳,大便不爽,无腹痛及腹泻。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细弦。辅助检查:经胃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伴Hp(+)。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腹平软,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C13呼气试验Hp为10.5%。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治法:清热化湿,辛香通络,健脾益气。处方:加味三香汤加减。木香10 g、香附10 g、藿香10 g、焦槟榔20 g、莱菔子10 g、白豆蔻10 g、厚朴10 g、枳实10 g、党参20 g、炒白术15 g、砂仁6 g、生山药10 g、海螵蛸先煎20 g、煅瓦楞子先煎20 g、炙甘草10 g、白芍30 g、焦三仙各15 g、蒲公英15 g、黄芩10 g、黄连3 g、金银花15 g、龙胆草10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7天后复诊:上述症状明显减轻,仍觉轻微胀满,偶有恶心,食欲欠佳。上方去白芍、炙甘草,加炒苍术15 g、苦参15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7天后复诊:药后诸症消失。嘱其守方继服2周后复查。经C13呼气试验Hp为4.5%。

Hp相关性胃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10例幽门螺旋杆菌 (HP) 阴性的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随机分组, 治疗组 (帕罗西汀组) 56例, 其中男29例, 女27例, 年龄29~57岁, 平均 (45.54±5.3) 岁;对照组 (常规治疗组) 54例, 其中男28例, 女26例, 年龄31~59岁, 平均 (47.69±4.7) 岁, 两组间性别、年龄等指标在治疗起始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帕罗西汀10mg, 日一次晨服。对照组:常规的治疗 (奥美拉唑胶囊30mg日一次口服) , 疗程1个月。

1.3 评价标准

1.3.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于每个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进行调查, 采取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价表, 选取问卷中的焦虑, 抑郁, 心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生活质量状况与心理的分值呈正相关, 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生活质量状况与焦虑、抑郁得分呈负相关, 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1.3.2 临床疗效评价

(1) 显效:症状完全改善。 (2) 有效:症状较前有所减轻。 (3) 无效:症状未得到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中焦虑疗前 (分) (15.2±4.7) , 抑郁 (分) (16.5±3.4) , 心理 (分) (12.5±2.9) , 疗后焦虑 (分) (10.2±3.4) , 抑郁 (分) (11.5±2.1) , 心理 (分) (17.5±3.7) , 对照组焦虑疗前 (分) (14.9±4.9) , 抑郁 (分) (15.9±6.5) , 心理 (分) (13.4±3.2) , 疗后 (分) (13.8±5.4) , 抑郁 (分) (14.5±5.1) , 心理 (分) (15.5±3.7) ,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显效:50例, 有效: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4%, 对照组中显效:29例, 有效:1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81.5%, 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迄今, 对于慢性胃炎的病因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不仅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还与精神心理因素方面有关, 相关研究表明[2]其一可能是神经-内分泌-体液机制的影响, 由于患者心理因素的异常变化, 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通过下丘脑向下传送神经递质, 导致神经功能发生变化, 最终引发胃肠功能的紊乱失调;其二患者在抑郁时, 机体对于胃的消化与排空延长时间, 焦虑时对于胃肠的运动可以加快, 从而导致胃肠运动的紊乱失衡, 并最终影响内脏感觉而引起一系列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

结合本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抑郁药帕罗西汀, 其是一种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 通过阻止5-HT的再吸收而提高神经突触间隙内5-HT的浓度, 从而产生抗抑郁和焦虑作用[3,4,5]。本组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健, 李健生, 陈香宇.食管运动功能与抑部障碍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2006, 26 (4) :269.

[2]程瑞艳.心身疾病概念及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4 (1) :1.

[3]张万岱, 姚永莉.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3, 11 (5) :313-315.

[4]赵国祥, 成恒仙, 郑丛银.内镜下局部药物治疗56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 2004, 17 (3) :219.

Hp相关性胃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消化内科在2014年1—12月收治的100例2HP感染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条件下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为21~65岁, 平均年龄 (32±1.2) 岁。浅表性胃炎18例, 萎缩性胃炎12例, 异型增生20例, 平均病程为 (8.2±1.5) 年;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为23~67岁, 平均年龄 (34±1.2) 岁。浅表性胃炎21例, 萎缩性胃炎12例, 异型增生17例, 平均病程为 (8.1±1.2)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医药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规格为20 mg的奥美拉唑 (国药准字H20083763) 、500 mg的羟氨苄青霉素 (国药准字H20073237) 以及400 mg的甲硝锉 (国药准字H20066378) 药物治疗, 2次/d, 连续用药2周。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 药方的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以及半夏等, 使用开水煎服, 1剂/d, 共服药2周。

1.3 疗效判定

根据《胃健康与胃病调养》中的相关介绍总结出本次研究的疗效判定标准, 共分为: (1) 治愈:患者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经胃病检查后胃黏膜恢复正常水平; (2) 显效:患者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经胃病检查后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3) 有效:患者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经胃病检查后胃黏膜70%以上恢复正常水平; (4)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1) + (2) + (3) /n×100%。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以χ2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3.1 西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认识

(1) 细菌、病毒和毒素:在患者急性胃炎发作后, 机体免疫功能会随之下降, 在此时一旦有细菌或病毒侵入, 就会使胃黏膜发生病变,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逐渐引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2]。在人体器官中, 如鼻黏膜、口腔以及咽喉等部位都是慢性感染病原的病灶, 比如说齿槽脓化感染、扁桃体发炎以及鼻窦炎等病菌的长期浸润, 都会对胃黏膜起到一定程度的刺激的作用而形成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3]。通过阅读目前已存在的临床资料能够得知, 绝大多数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症状[4]。

(2) 吸烟:由于烟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烟焦油、烟碱等有害物质, 患者在长期吸烟过程中此类有害物质进入到患者体内之后, 将会致使患者自身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胃酸分泌过多, 从而造成胃部的血管收缩过量、胃黏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形成病变, 最终形成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5]。

3.2 中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认识

通过中医研究能够了解到,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为患者脾胃虚弱, 并且一旦患病将会呈现出病情反复、病程时间长等特点。因此结合中医治疗的原则应为健脾补气, 常见的党参、白术等均具有健脾的作用, 在应用中可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6]。

3.3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治疗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 养生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患者对临床治疗安全性需求愈发强烈, 常规西药治疗由于具有较大的副作用, 不仅会对患者身体机能造成严重损伤, 也会导致患者短期治疗效果显著, 中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复发或反复出现, 加剧了患者治疗费用及临床治疗难度[7]。近些年来我国中医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完善, 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应用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患者中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新方向[8]。通过该研究能够得知:应用单纯西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对比其他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能够得知, 单纯西药并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治愈率低, 该研究结果符合其他文献研究, 说明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后能够显著改善病症,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显著提高, 同时不良反应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临床治疗工作进一步发展。

摘要:目的 分析2HP感染性胃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普外科在2014年1—12月收治的100例2HP感染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条件下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治疗中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的方法上结合中医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 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2HP感染性胃炎,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能提升HP的转阴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曾光华.中西医结合疗法在HP感染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3 (12) :61-62.

[2]谢峰.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4 (9) :155-156.

[3]陈治水, 陈宁.中西医结合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1, 19 (4) :273-276.

[4]谢子琪.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5]罗运花.超微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 (肝胃不和型) 临床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

[6]姜春京.柴夏调中汤治疗湿热阻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7]郭慧娟.胃复春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Hp相关性胃炎 篇6

关键词: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泌素,幽门螺旋杆菌,T淋巴细胞

老年人群因某些身体机能及免疫能力的下降, 极易罹患各种疾病。慢性胃炎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及多发病, 它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按病情严重程度一般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腺体呈现萎缩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界定为胃癌前期状态, 萎缩性胃炎可能伴有多种癌前病变。老年胃炎患者大多有长时间的浅表性胃炎病史, 极易转变为萎缩性胃炎, 更有癌变风险。因此, 要着力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阻止胃癌的发生。虽都是胃炎, 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治疗、预后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 需确诊后对症治疗。老年人一般难以接受胃镜检查导致诊断困难, 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胃泌素水平、Hp感染及T细胞亚群改变状况的联合检测手段对老年胃炎病情发展及预后给出依据和指导, 可用于大范围老年胃炎疾病的筛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将2013-04~2014-04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老年胃炎患者 (60岁以上) 共72例列为调查对象。所有胃炎患者经过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验后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38例, 其中男28例, 女10例;年龄66~85岁, 平均 (74.21±3.46) 岁;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共34例, 其中男25例, 女9例;年龄62~83岁, 平均 (73.55±2.83) 岁。所有被调查患者胃镜检查同时还要进行14C呼气试验和快速尿酶试验, 并通过W-S银染色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再对每位患者的胃泌素及CD4、CD8、CD4/CD8等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

1.2方法

1.2.1胃镜检查及病理检验[2]

全部被调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于胃窦部位取出3块标本, 分别用于快速尿酶试验和免疫组织的化学检查及常规病理学检验。病理检验时, 将上述胃窦部位所取标本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 经过常规操作—先乙醇脱色、使用二甲苯使其呈现透明态, 再用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得4μm薄片, 最后进行HE染色。对该切片进行显微观察, 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以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所得共识[1]为基准, 最后得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 浅表性胃炎34例。

1.2.2胃泌素测定

72例老年胃炎患者晨起保持空腹, 各抽血2m L, 离心分离血清等后放置于零下20℃条件下待检, 使用发射免疫法进行测定。

1.2.3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检查

将快速尿酶试验和14C呼气试验及病理学银染色检测结果同看, 其中若有两项及以上呈阳性, 可认为该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即Hp阳性。

1.2.4 T细胞亚群CD4、CD8等的检测

取混合充分且均匀的100μL不易凝外周血, 再加入25μL的CD4-FITC/CD8-PE等相应标记物, 另以已加入标记物的小鼠单克隆抗体为阴性对照, 于室温避光条件下反应20min, 补加溶血剂, 再室温避光反应15min。离心分离5min, 弃上层清液, 用2m L PBS清洗几遍, 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根据结果再计算CD4/CD8的值。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以 (平均数±标准差) 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 选取0.05为显著性水平,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可比性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患者两组年龄、性别等进行组间比较, (P>0.05) , 显示两组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2.2胃泌素水平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泌素水平相比于浅表性胃炎组降低明显 (P<0.05) ;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呈Hp阳性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组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萎缩性胃炎组内Hp阳性与Hp阴性组组间比较也有差异 (P<0.05) 。见表1。

2.3 T细胞亚群

萎缩性胃炎组中的CD4明显低于浅表性胃炎组, 两组间的Hp阳性组也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CD8的趋势相反, 在萎缩性胃炎组内含量较高并与浅表性组有显著差别;CD4/CD8比值在萎缩性胃炎组中较低, 且显著低于浅表性胃炎组, 在Hp呈阳性组该结果更显著。见表2。

2.4胃泌素、Hp感染及T细胞亚群联合检测对老年胃炎诊断价值分析

以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38例) 为观察组, 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34例) 为对照组, 做胃泌素、CD4、CD8及CD4/CD8的特征曲线, 并根据相应曲线计算得到联合检测在诊断老年人群不同类型胃炎的最佳至、相应敏感性及特异性。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采用胃泌素、幽门螺旋杆菌和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对老年胃炎的病情发展及预后进行有效评估和判定, 血清中胃泌素是胃窦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 在人体内主要作用是促进胃酸、内因子分泌并刺激胃蛋白酶提高其活性, 最终能促使胃黏膜血流量增加, 对胃黏膜起到营养滋润和保护的作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胃黏膜腺体的萎缩, 会导致胃泌素分泌量减少, 即便在其他因素刺激情况下, 胃泌素分泌也难有显著性增加, 因此, 可通过检测血液中胃泌素的含量简介显示出胃黏膜的萎缩状况[3]。而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被公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 幽门螺旋杆菌的诸多毒素因子对胃黏膜有刺激性, 会加重炎症现象并推进病程, 使病情加重。有大量研究显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并Hp感染阳性者胃泌素水平较高, 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患者, 其原因与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窦G细胞功能障碍, 胃泌素分泌不足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泌素水平相比于浅表性胃炎组降低明显 (P<0.05) ;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呈Hp阳性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组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萎缩性胃炎组内Hp阳性与Hp阴性组组间比较也有差异 (P<0.05) 。由于研究中所取标本来自胃窦[4], 可合理推测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泌素水平处于低位, 再因Hp感染后自身免疫功能难以将其完全清除, 造成炎症长期持续, 最终导致正常胃黏膜结构遭破坏并腺体萎缩。综上可认为, 胃泌素低水平并Hp感染呈阳性者患慢性萎缩性胃炎风险增高。Hp感染后的自身免疫过程主要通过T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T细胞功能异常会极大程度会影响免疫过程。有研究资料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免疫功能有所减弱, 出现外周T细胞亚群紊乱, CD4、CD4/CD8值下降, 而CD4/CD8比值失调即是T细胞功能异常的指标, 恰反应了宿主T细胞亚群的紊乱情况。本研究中, 观察组CD4、CD4/CD8均低于对照组, 与文献一致, 进一步说明了老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免疫密切相关。若免疫功能正常时, 出现的癌细胞均能被清除, 可阻止萎缩性胃炎向胃癌的发展;一旦免疫功能异常, 监视和清除癌细胞功能下降, 胃癌发生率回执增高, 因此对老年人群中慢性萎缩性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定期监测对其病情发展的掌控和预后尤为重要。

老年人群大多患有多种疾病, 普遍存在与心脑血管和肝肺等部位, 进行胃镜检查风险较高, 接受程度低, 这使老年胃炎的诊断出现了一定困难, 不利于早期胃癌的干预和监测。因此, 本研究将胃泌素、Hp及T细胞进行联合检测, 得到特征曲线, 计算优良诊断下的最佳条件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胃泌素、CD4、CD8、CD4/CD8对老年胃炎的最佳诊断值分别是8.9pg/m L (敏感性0.711;特异性0.982) 、26.50 (敏感性0.742, 特异性0.496) 、27.60 (敏感性0.791;特异性0.853) 、0.92 (敏感性0.631, 特异性0.780) , 诊断准确性较高。

综上, 笔者认为将胃泌素水平检测这种非侵入性方法与T细胞亚群变化及Hp感染情况相结合进行的联合检测, 可对老年胃炎病情发展及预后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利于及时消除病因, 阻止胃炎向胃癌的发展, 可用于大范围的检查诊断, 临床使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房静远, 刘文忠, 李兆申, 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 2013, 1 (18) :24-36

[2]魏丽娟.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及Hp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3]孟云霞, 杨华, 余爱玲, 等.胃泌素及T淋巴细胞在不同程度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中的表达[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2) :46-47

Hp相关性胃炎 篇7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胆汁反流性胃炎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及饮食结构改变,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明显增多,传统疗法多为抑制胃酸,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症状容易反复,无法获得持久疗效,给患者心身造成严重影响,笔者2010年2月至2014年3月之间我科开展160例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2月至2014年3月之间我院中医科住院患者按随机选1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病程1~3年,平均病程为2.1年,患者的年龄20~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病程1~4年,平均病程为2.5年,患者的年龄19~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胆汁反流性胃炎[1]。排除标准(1)对中药成分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过敏;(2)妊娠期妇女;(3)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病患者,不能按照医嘱进行服药。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忌辛辣饮食,劳逸结合,均在口服多潘立酮的基础上,观察组用加味半夏泻心汤即:(半夏10 g,黄芩15 g,黄连12 g,枳壳12 g,厚朴12 g,党参12 g,干姜10,玫瑰花12 g),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每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2粒,每日3次.克拉霉素分散片2片,每日2次口服,观察第4周时疗效情况及对HP的影响。

1.3疗效标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幽门口反流消失,食管下端胃黏膜发红.糜烂.水肿消失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幽门口反流减少,食管下端胃黏膜充血,糜烂及组织学改变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胃镜见幽门口反流减少,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无效:症状体征及黏膜组织性无变化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治疗4周时2组疗效比较如下:观察组80例,痊愈21例(26.25%),显效32例(40.00%),有效25例(31.25%),无效2例(2.50%),总有效率97.50%(78/80),对照组80例,痊愈17例(21.25%),显效25例(31.25%),有效26例(32.50%),无效12例(15.00%),总有效率85.00%(68/8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4周时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P均降低,观察组HP根除率77.50%(62/80),对照组治疗后为82.50%(66/8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炎症病变,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因素之一,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此病病位在胃,与肝胆密切相关,病机基础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胃以降为顺,气以通为和,肝主疏泄,有效调节胆汁分泌及排泄,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胃失和降,发为本病,升降并用使脾得以升,胃得以降,恢复其生理功能,因为胃不降则滞,反升则逆,久之形成气滞.食滞,湿阻,血瘀,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半夏辛苦温,化痰散结,降逆止呕,干姜辛热散中焦寒,党参甘温,补脾胃之气,黄芩,黄连苦寒清中焦热,枳壳苦辛,行气以消痞,厚朴辛苦温,行气消胀,燥湿除满,玫瑰花以疏肝理气,因为《临证指南医案》有“治肝可安胃,肝主调达,胃不受悔”的古训,具相关研究半夏泻心汤增加HP感染大鼠模型胃黏液层磷脂,进而保护胃黏膜屏障[3],现代医学研究枳壳可以促进胃排空,调节胃肠动力,防止胆汁反流,半夏有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酸度,保护胃黏膜及镇吐作用[4],黄连、黄芩抑制胃酸分泌,抗炎作用[5]。

总之加味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疏肝理气,健脾和中,完全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而且对HP有抑制作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泽华,陈刚.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分析及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6):133-134.

[2]胡镜清,任德权,刘平,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四诊客观化专家共识[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327.

[3]刘韶瑞.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15,21(10):2189-2190.

[4]龚道锋,王甫成,纪东汉,等.中药半夏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毒理活性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8):77-79.

Hp相关性胃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确诊并接受治疗的8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40例)。A组40例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为50.5岁;B组40例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为(48.o±4.7)岁。所有患者经尿素酶试验以及14C呼气试验均检验为Hp阳性,通过胃镜检查均诊断为HP感染性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差、胃灼热、胃痛、胃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症表现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实施10d序贯疗法治疗,前5d的治疗给予口服阿莫西林1 g+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后5d治疗给予口服克拉霉素0.5g+替硝唑0.2g+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B组患者实施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lg+克拉霉素0.5g,每日两次,疗程l0d。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停药1个月后观察Hp根除情况,临床、内镜下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评定方法:

根据相关症状评定标准可将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以及痊愈3个等级。无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内镜下胃黏膜症状没有明显变化;有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内镜下胃黏膜症状有所改善;显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内镜下胃黏膜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除;痊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内镜下胃粘膜恢复正常状态。患者治疗结束停药1个月后复查Hp,Hp检测为阴性为根除。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肠道改善情况:

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B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A、B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Hp根除情况:

A组患者治疗后复查Hp,34例患者Hp根除,根除率为86%;B组28例患者Hp根除,根除率为70%。A组Hp根除率高于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A、B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A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头痛症状,B组2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恶心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B组比较:*P<0.05

3讨论

Hp是一种很常见的细菌,可长期寄生于人体胃部的各个部位,是多种胃病的重要诱因。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人的胃里有一种螺旋状微生物,但开始并没有对其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从慢性胃炎患者胃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该微生物,医学界才开始对Hp引起重视。Hp可以在胃酸环境下生存是因为Hp含有丰富的尿素酶,相当于拥有400倍变形杆菌的活性。而尿素酶通过分解二氧化碳和氨将菌体所处环境维持碱性状态,中和胃酸,以便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尿素酶就是利用产氨的作用让细菌可以在高酸环境下生存,并分泌空泡毒素A等有害物质,损害细胞以及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进而对胃粘膜造成损害,引发慢性炎症等相关疾病。Hp的致病性和毒力性很强,与多种消化道疾病有关,其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等疾病的作用和影响都已被证实。也有研究显示Hp与肝脏疾病、胆石症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甚至还涉及到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免疫性疾病、口腔溃疡以及不明原因贫血等其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的概率超过95%,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胃黏膜萎缩,甚至进一步发展为异型增生,进而导致癌变。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90年代将Hp确认为I类致癌因子,并提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抗Hp治疗[3]。Hp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生素,以三联疗法最具有代表性。如今随着抗生素应用的不规范操作导致Hp耐药性逐渐上升,三联疗法的治疗效果也随之下降,即使延长治疗疗程,Hp的根除率仍然很不理想。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发现,抗生素的使用顺序对Hp的根除率有一定影响,于是提出了10日序贯法。目前国内外进行有很多临床试验来比较三联疗法与序贯疗法用于根除Hp的实际效果。大多数研究试验证明,序贯法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三联疗法,本研究结果与此相吻合。本研究还显示序贯疗法对Hp相关性胃炎临床症状以及胃镜表现的改善明显优于于三联疗法。两组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绝大多数研究报道相符合,有研究结果显示序贯疗法出现的不良反应略低于传统三联疗法[4]。多数研究报道了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头晕、腹泻以及便秘等症状,其中以抗生素不良反应为主,表现为脏器、系统的毒性、过敏反应等[5],而序贯疗法中抗生素的服用时间较短,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总之,序贯疗法在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Hp的根除率明显高于三联疗法,对胃炎临床症状以及胃黏膜炎症改善情况明显较优,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桂清,程冬生,易圩生,等.雷贝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良性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0):6-8.

[2]尚惺杰,王昌雄,陈光兰,等.7雷贝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活动性胃溃疡36例[J].医药导报,2010,29(8):1010-1012.

[3]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Schistosomes,live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L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n carcinoeenic risks to humans.Vol61[M].Lyon:LARC,1994.

[4]蔡田恬.质子泵抑制药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Meta分析[J].医药导报,2011,30(4):521-523.

上一篇:声学测量下一篇:安全缺陷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