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模式

2024-07-30

青岛模式(精选十篇)

青岛模式 篇1

(一) 有利条件

1.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青岛市凭借其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2008年成功承办奥运会帆船比赛之后, 青岛市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实现了经济的大幅增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786.25亿元, 到2011年达到6615.60亿元, 增长了74.7% (见表1) 。

数据来源:青岛市统计信息网《2011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2008年青岛统计年鉴》

另外, 青岛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7年的292.58亿元增至2011年的566亿元, 增长了93.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2007年的321.18亿元增至2011年的658.7亿元, 增长了105.1%。由此可见, 青岛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2011年, 青岛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7元, 同比增长14.3%,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297元, 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0元, 同比增长17.3%,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61元, 同比增长15.0%, 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拥有众多国家名牌企业和产品。截至2011年9月, 青岛市共有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42件、省著名商标271件、市著名商标265件。这些企业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达到了4708亿元。

2008年奥运会之后, 青岛市更加致力于打造开放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海洋科技城市、品牌城市及奥运城市六大品牌, 并在2011年获得了“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 而且在“绿色发展指数城市” “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创新能力” “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品牌创新能力”等排名中都跻身全国前十行列, 城市综合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3.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青岛市在2000年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后, 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0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达113.86亿元,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7%, 空气质量已连续10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19203公顷, 比2007年增加22.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8%, 比2007年增长14.8%;人均绿地面积为14.58m2, 比2007年增加9.6%。另外, 在环境污染物减排方面也取得了进步, 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7541吨/日, 比2007年增加10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12762.72吨, 比2007年减少8.3%;烟尘排放总量为23171.1吨, 比2007年减少31%;工业“三废”的排放达标率均达到很高标准。

截至2010年, 青岛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市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 共计14处。

4.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青岛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严格遵循《循环经济促进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05) 22号) 和省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 (鲁政发 (2005) 83号) 的精神, 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如2006年的《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关于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 2007年的《青岛市2007年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并且, 青岛市还大力展开试点工作, 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打造3个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基地、3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区、20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和100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青岛市高度重视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的推广, 于2011年7月公布了第一批共20项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

(二) 不利条件

1.资源短缺与浪费

在土地资源方面, 青岛市山丘区面积为5526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2%;并且, 水土流失情况较严重, 面积达到了5090km2, 占到土地总面积的48%。另外,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建设用地过度扩张, 水土流失问题凸显、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在水资源方面, 青岛市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2m3, 与联合国规定的生存最低标准人均1000 m3相差甚远。同时, 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现象, 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53.5%,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足20%;而且大量中小企业废水排放不达标, 致使城市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青岛市的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炭为主, 而且能源利用率较低, 在能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

2.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青岛市原有的良好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环境污染日益。虽然全市空气质量标准已经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但局部地区大气污染仍比较严重, 如工业集中的四方区和李沧区、居民区及交通枢纽地区, 而且冬季尤为严重。此外, 由于技术不完善和资金缺乏, 导致大量工业企业的固体废弃物不能重新利用, 并且未经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 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 工业企业排放大量的未达标废水, 使得水环境污染也很严重,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仅为60%,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仅为70.3%, 尤其是李村河、大沽河及胶州湾等水域污染最为严重。

3.对发展循环经济存在认识误区, 缺乏公众基础

近年来, 虽然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一种共识, 但是在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主张以理想化的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 有的过于强调借鉴发展循环经济较成功地区的经验, 这些都忽视了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实际的基础和现状, 将会导致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向畸形。另外, 对于循环经济更深层次的内涵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和具体实践的理解, 都仅限于专业人士这一小范围内, 社会公众对此仍缺乏足够了解, 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公众基础。

4.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 青岛市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及文件, 但是还未明确建立管理机制, 也未普遍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同时, 由于现有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制约及规范标准工作的复杂性, 对规范标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 导致规范标准的不完善, 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 不断完善有关规范标准, 建立健全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二、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一) 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

青岛市全面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还田、沼气发酵等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积极发展有机农产品, 到“十一五”时期末, 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已提高到60%以上;大力推广“四位一体”的生态大棚技术, 形成“生态种植业—生态饲料加工—生态养殖业—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业”循环产业链, 到2010年, 全市共建成2000个“四位一体”生态大棚;积极推广防渗渠、喷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建立节水灌溉体系, 截至2010年, 全市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600km2,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将畜禽粪尿加工成农田肥料, 截至2010年, 全市农牧结合、规模化养殖畜牧产品的比重已经达到60%;积极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 推行混合养殖, 建立完整的水产养殖生态体系, 推广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 建设自净式水产养殖场。

(二) 建立健全循环型工业体系

1.强力推行清洁生产

近年来, 青岛市以清洁生产企业建设为抓手, 将清洁生产自愿行动与强制审核结合起来, 坚持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和政府引导推动、清洁生产咨询机构全程跟进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依法推行、建立机制、量化考核、动态管理”的工作思路,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走出了一条“青岛特色”的推行清洁生产之路。在2011年工信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工业清洁生产工作会议上, 青岛作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介绍了清洁生产的工作经验:到2011年底, 全市清洁生产企业已达713家,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15%, 超过全国9%的平均水平;17个重点示范项目完成投资8亿元, 3个项目竣工投产;在2012年突出抓好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建设, 重点推进20个投资过1000万元的重点示范项目, 并建立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储备库, 储备项目达200个以上。

青岛市还以财政资金引导企业组织实施中、高费方案为抓手, 引导企业将清洁生产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结构和资源消耗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 促进了节能减排技术进步;2011年市财政安排资金1000万元, 支持24个清洁生产中、高费项目, 拉动企业投资47263万元, 实现全年节约标煤24036吨、节水277万吨、节电337万千瓦时, 减排废水278万吨、减排SO23559吨、减排CO2460511.7吨、减排固体废弃物77900吨;2010年,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天盾橡胶有限公司5家企业列入工信部组织的全国120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

2.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青岛市在推进清洁生产的同时, 将重点企业取得的经验在整个行业中推广, 建立投入—研发—生产—增值—回收—再投入—再增值的良性循环体系, 相当于在行业内推行企业主导型生态工业园区;市主管部门还积极协调和推动多个具有工业共生关系的企业合作, 使工业固体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 建立起虚拟生态工业园区;青岛市还积极引导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 引进高新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快原有生态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到2011年底, 全市共有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个、批准开展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的单位1个。

(三)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

旅游业作为青岛市的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发展迅速, 尤其是朝着绿色生态旅游方向快速发展。青岛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旅游景点3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市级自然保护区1处, 另有多处海洋、海岛生态旅游景观。近些年, 青岛市对这些旅游资源加大了保护力度, 努力减少人为破坏, 尽量保持其原始生态。2009年, 青岛市获得了“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称号;2010年, 青岛市确定了51个重点推进的大型项目。另外, 青岛市还建立了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和工业生态旅游模式。

(四)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1.海洋水资源

青岛市积极推广海水利用技术, 在合适的领域内采取海水直接利用, 如在工业领域内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工业冷却水, 在生活领域内用作冲厕、消防、游泳等用水, 尤其是冲厕用水已经从试点开始向全市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在高层次的海水资源利用方面采用海水淡化技术, 目前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超过20万m3/天, 市民有望直接饮用淡化海水, 海水淡化产业年总产值可达到60亿元。

2.海洋生物资源

青岛市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海产养殖业。近年来, 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海洋水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 也加强了海洋法规建设和依法管海、用海方面的工作, 积极治理海洋污染, 打击过度捕捞, 大力研发海洋生物科技, 充分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3.海洋能源资源

青岛市对海洋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样非常重视, 现今已建成的风力发电、海浪发电、潮汐发电等项目已可以满足少数居民的基本生活、生产等用电需求;同时, 青岛市还在积极发展海洋科技, 探索新的海洋能源, 使更多的海洋能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所用。

三、加快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青岛市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加快调整目前的产业结构, 使之更加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 重点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技术, 加快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采用高产值、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 推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使之与现代制造业协调发展, 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

(二)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目前, 青岛市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 利用率低下。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应采用先进的能源开采和利用技术, 以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 提高利用率。同时, 还应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和海洋资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此外, 针对青岛市淡水资源缺乏的状况, 应该积极采取节水、海水淡化以及中水回用等有效措施, 以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 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加强环境保护与防治, 需要从源头做起, 这就要求继续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根据青岛市的实际情况, 应加大对清洁生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 在全市各行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同时, 还应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鼓励环保产品的开发与使用, 加大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加快建设环保产业园、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 使环境保护体系尽快得到完善, 为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部门要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强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 有效引导企业抓好各项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 努力完成青岛市“十二五”规划任务。

(五)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虽然青岛市已经出台一些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 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 应不断进行探索并加以完善, 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从资源开采到消费的全面管理制度等。还应制定一些鼓励和优惠性政策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财政补贴、贷款融资优惠、税收优惠以及奖励等。

(六) 加大科技投入

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需要大量的高新科技和绿色技术支持, 因此青岛市应该积极研发和应用各种高新绿色技术, 如再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产业链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等。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 培养大批高新技术人才,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七)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的积极参与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青岛市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 引导公众建立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的意识等, 不断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能力;同时通过立法辅助, 界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形成人人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行怀勇, 王宝海.青岛市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 2011 (8) .

[2]青岛市清洁生产工作年度报告 (2010年度) [R].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 2011-03-23.

[3]林刚.青岛清洁生产企业超过700家[N].青岛日报电子版, 2012-03-12 (08) .

[4]袁守奇, 闫杰.青岛市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5) :67-68.

青岛市首创互助式养老模式 篇2

今年起,我市提高了养老扶持补贴标准,并且实行税费减免、保障土地供应等方面政策扶持,加快建设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计划到“十二五”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50%的农村社区,城乡养老床位达到5万张。

老人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32.7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到2015年,预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60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9.3%,而80岁以上老年人21万多人,失能的18万人左右。

首创互助式养老模式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困扰子女的一块心病,更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十一五”期间,全市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在城区建立了市、区、街、居四级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市内四区建立的39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娱乐室,承担着日间照料和支持居家养老两大功能,面向全社会老人提供有偿、低偿和无偿服务。

创新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为独居、困难、空巢老人送奶、送报、送爱心、送家政、送午餐、送保险的“六送”服务。

除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外,青岛市充分把握区域特点,首创了特有的家庭互助式养老。市财政每月为每个互助点发放运营补贴100元,区财政统一配备棋牌等娱乐设施。目前,青岛市已建立养老互助点2110处,参与老人达1万多名,有效解决了老城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不足的难题。加强养老设施建设 今年民政部门将继续加强养老设施建设,落实养老机构建设标准、等级管理办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等政策。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统筹推进城乡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从市内三区向其他区市扩展,为半自理和不自理老年人提供送时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购买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家政维修等服务或给予服务补贴。(记者 吴帅

互助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作为社区养老的补充,互助养老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的帮扶与慰藉。

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肥乡县探索出“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较好解决了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需求问题,既体现传统居家养***俗,又促进了家庭和睦。该模式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村级主办”就是由村委会利用集体资金、闲置房产或租用农户闲置房产设施,村集体量力而行地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转费用。“互助服务”就是由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入住,衣、食、医由本人和子女保障。

院内老人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

“群众参与”就是由村集体组织、动员和鼓励村民、社会力量和志愿者,特别是外出经商“成功人士”回报乡亲,为互助幸福院提供经济支持或服务。

“政府支持”就是由各级政府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

“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覆盖率达到40%以上”,这个目标作为2012年全省“十件惠民利民实事”之一,写进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农村“互助幸福院”是农村基层群众根据自身需要创造的互助养老方式,符合农村实际,已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1454所,占全省农村总数的22%。

互助式养老调查:低成本提升幸福感

http:// 2012年04月20日11:15 半月谈

“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河北省在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力而行的原则下,对村集体闲置学校、民房以及废旧厂房和文化大院等进行改造,建成幸福院,探索出一条低成本的互助式养老之路,受到民政部的肯定。

有儿有女也“空巢”,日子越过越心慌

“子女们出去打工有时候整年也难见一面,日子越过越心慌,闲下来时更觉得不踏实。”半月谈记者近日在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采访,77岁的张氏老人说,她老伴去世早,有两儿一女,家庭条件还不错。两个儿子常年开车拉货搞运输,女儿搞大棚种植,平时都忙得很,偶尔来送点东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她独自待在家里。

据肥乡县民政局局长李抬一介绍,当前农村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有儿有女的老年人面临养老困惑,特别是单身独居老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村老人都不同程度患有老年疾病和慢性病,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犯病后救治和护理都不及时,普遍是小病拖、大病扛。有位老人晚上发病,熬到天亮才自己艰难地到村卫生所求助;甚至有个别老人在家里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李抬一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前多数农村老人经济上不存在问题,关键是生活圈子小,交流沟通少,疾病等突发情况更不好解决。

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古怀璞对半月谈记者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河北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934.2万,65%生活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空巢老人不断增加,养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农村的养老机构、服务设施远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要,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需求压力业已凸显。

低成本“抱团养老”,让老人就地享福

温暖的阳光下,20多个老人悠闲地生活着,有的在打麻将下棋,有的摸起老式纸牌,有的闭着眼睛晒太阳……半月谈记者在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看到,院里设有健身器材,院北一排平房是集体宿舍,里面有电视、影碟机、电话等;院东侧是厨房和餐厅,配备了锅灶、天然气等;院南有一小片地供老人们种菜

前屯村是河北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最早的村。村支部书记蔡清洋告诉记者:“针对农村养老特别是单身老人问题,我们曾参观过一些养老院,但是投资太大,不符合农村实际。大部分老人也不愿选择养老院,他们觉得在家养老天经地义,到外面养老丢人,怕孩子担上不孝的罪名。但现实是老人大都没办法和子女住在一起,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无法满足需要,互助幸福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007年8月,村里把废旧小学房屋用少量投资装修了一下,新建厨房、餐厅和储藏室,安装上空调、电扇,创办起互助幸福院。村里成立了管理办公室,制定老人入住条件和程序,即年满70岁、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单身老人,经儿女申请、本人同意,与村里签订协议后即可入住,其他老人由本人申请,村两委研究批准后入住。“来这里的老人自带米面油就可以了,每位老人每月花销折合人民币不过二三十块钱,经济实惠,一下子吸引了许多老人前来。”蔡清洋说。

在曲周县安寨镇东屯村互助幸福院采访时,刘春芳老人告诉记者:“住这儿比在家里还要强,有说有笑又热闹,少给孩子找麻烦,在这儿俺心里舒畅。”肥乡县前屯村69岁的尤新太是互助幸福院的义务副院长。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当院长要比别人干得更多,我自己不仅当电工、维修工,还教大家扭秧歌、吹唢呐、敲锣鼓,不仅高兴,也活动了身体。”

住在互助幸福院里的老人,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得到救助。一天夜里,东屯村互助幸福院里的吴付琴老人突然呕吐不止,幸亏其他老人及时相助,才得以救治。

“互助式养老”模式被推广

肥乡县委书记宋仁堂告诉半月谈记者:“这种农村养老模式离家不离村、„抱团养老‟,体现了传统居家养***俗,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同时,参加互助养老的老人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大家每日里闲谈聊天、下棋打牌,其乐融融。”

“互助幸福院不是把老人像敬老院一样集中起来奉养,而是相对来去自由,可以说是对居家养老的一种延伸。”大名县委书记边飞说。

目前,河北省开始大面积推广“互助式养老”模式,每个养老院给予适度补贴,并在健全组织、完善制度等方面下工夫:一是签订协议,老人、子女和村委会签订入住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二是选好院长,把那些有责任心、有威望、肯吃苦、能奉献的人选为院长;三是相继健全院长职责、院民守则、伙管食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各项规章制度。

据了解,目前河北省已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1454所,占全省农村总数的22%,解决了10余万名留守老人的难题,使他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据河北省老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目前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已经形成了福利型、补贴型、互助型、慈善型4种模式。

福利型就是富裕村解决全部建院和入住费用;补贴型就是村集体建院,为入住老人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互助型也称为自助型模式,就是村集体建院,由老人或子女负担日常生活费用;慈善型就是由社会人士捐赠建院,并提供日常管理服务费用。

同时,幸福院还成为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全村男女老幼喜欢汇聚的场所。它为农村子女外出安心就业创造了条件。(《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4期,记者 杨守勇 齐雷杰)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不离家不离村,幸福享受晚年生活。

日前,记者在郎君镇程谢村“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活动中心看到,活动室里聚集了不少老人,她们有的打牌,有的阅览书籍,有的在活动健身广场锻炼身体,一派和谐温馨的景象。

同期声:郎君镇程谢村村民 杨桂芳

这个活动中心办的蛮好,我们老年人在一起打哈牌,跳哈舞,我们老人不感到寂寞。

据了解,郎君镇程谢村有60岁以上老人217人。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程谢村在我市率先成立了互助式养老协会,创建了“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活动中心。

同期声:郎君镇程谢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李玉林

我们老年人的比例不小,大概占15%,我们经过慎重研究之后,先后投入50万元,建立了影视厅、棋牌室、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等一些设施。让老年人聚在一起有个沟通,有共同语言。

活动中心设立的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影视厅等10个功能室,可满足农村老人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需求。

为了不断提高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程谢村还将加大对老年人活动场所设施的投入,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同期声:郎君镇程谢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李玉林

下一步我们还准备逐步的提升,扩大这些功能,我们准备在硬件上进一步的完善,在服务方面要尽量做到周到,让老年人有一个安心休闲的娱乐场所和活动阵地。

面对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今年,我市将大力推广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让农村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幸福安度晚年。

同期声: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股股长 陈国才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我们根据省、孝感市民政局有关精神,积极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工作,今年我们在去年程谢村示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杨岭镇祝村,潘集村,陈河镇梅岭村作为示范点,来全面推进农村互助式养老工作,力争农村互助式养老工作覆盖30%的行政村。

英国路透社5月19日文章,原题:中国农村老人照顾更老的老人

尽管还有两年就70岁了,张国胜(音)平时还要照顾一名81岁的村民,从洗衣服、送饭,到陪老人聊天,这已成为他的日常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需要同样的照顾为止。“住在这里比一个人住家里好,我们互相照顾,也有共同语言,”张国胜说,“我们在一起很快乐。”民政部预测,到2030年,每4名中国人中就有一人超过60岁。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专家王德文(音)表示,超过95%的中国农村老人还依靠传统的“儿孙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到大城市打工,家人渐渐靠不住了,老年人只能互相帮助。也有人对这种养老模式发出质疑之声——“上了岁数的人身体自然不那么硬朗,让一个60多岁的人照顾90多岁的人,他们能行吗?他们自己是否足够强壮、是否接受过照顾患病老人的训练呢?”美国养老服务提供商“国际家庭”的经理布凯里这样认为。

面对布凯里的疑问,“互助养老”发起人蔡青阳解释说:“患有重病的老年人需要更无微不至的照顾,这里的养老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眼下这是老人们养老唯一可行的方法。政府和乡镇显然无法负担每一名老人的养老需求。”2008年,蔡青阳将几间闲置的砖房改建成“老人互助幸福院”,当时25位老人搬进11个房间,他们互相作伴、一起吃饭、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蔡青阳的创新养老模式得到政府的肯定,眼下已有超过12个省的农村效仿这种模式。

互助式养老模式构想

耕夫

老龄社会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养老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承载不起未来养老的重任,社会养老还未步入正轨。未来养老的重点并不是解决生活费的问题,而是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和临终关怀问题。

两年前,父亲摔倒送医院抢救,我们四兄弟轮流在医院守护半个月。我们这一代都只有一个孩子,那时我就想,我们老了生病的时候怎么办?看到同病房的护理人员(包括部分老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料时,就谋生出一种想法,互助式养老应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方式。

一、互助式养老的初步设想 由政府提供基本的养老条件,包括基本的医疗和救理条件,老人们在一起集中生活,相互交流、相互娱乐、相互帮助和照顾,共同度过快乐的余生。子女们可不定期的去探望老人。

二、养老公寓建设

选址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方,由政府投资或社会捐资修建,配备必要的生活、学习、医疗、健身与娱乐设施,把养老公寓建成老年乐园。

三、入住

采取老人与子女自愿的原则,与养老公寓签订协议后入住。

四、管理

1、养老公寓为公益类服务机构,由政府配备适当的医疗、护理和后勤人员,统一管理。医疗、护理、后勤人员的工资由政府发放。

2、生活费由老人或老人的子女按要求交纳,医疗费由政府买单。

3、倡导入住者互帮互助,即身体好的帮助身体差的,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从而减少护理与后勤人员,减轻政府的负担。

五、可行性

1、设想的养老公寓是老年乐园,那里有学习、健身、娱乐设施,还可享受免费的医疗,应该说,有老人愿意去养老公寓养老。

2、老人们集中生活,有共同语言,容易沟通交流,不孤单寂寞。

3、老人们相互帮助,生病时喜欢照顾,可以避免孤寡老人个人在家病、死后无人知晓的尴尬与无奈,子女可以安心工作,也可减少子女的部分负担,肯定会获得子女的支持。

4、互助式养老可以减缓我国护理人员紧缺的矛盾。

互助式养老于老人、于家庭、于社会都是有力的,是可行的。

六、实施

1、由政府提供条件,先安排平时就相互友好、合得来的老人集中生活,探索互助式养老的经验,成熟之后再推广。

2、可按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分步分区实施。

以上只是个人想法,肯定有不周全、不成熟的地方。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共同为养老事业尽一份力。

文化青岛的市北模式 篇3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文化浪潮中,市北区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稳妥地推进着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围绕发展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市北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像清新的春风,疾吹于文化市北间,带来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文化发展新春天。

文化事业发展提升软实力

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影响力提升软实力。

文化引领,特色市北。市北区委、区政府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加速崛起的市北,沿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并进的“路线图”,绘就市北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画面——

市北区依托市北文化街、市北影视制作基地、中联2,5产业园、市北1919创意产业园等产业载体,重点发展演艺娱乐、发行印刷、创意设计、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依托特色街区和博物馆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以购物、美食、工业、婚庆等旅游产品为重点的特色旅游产业;依托“一街一区两园三基地”,加快创意产业的推进,有力地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城区的综合实力。

市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突出民俗文化特色,组织了2010年市北(市北)第二十届萝卜会·元宵山会、《我的市北·我的家》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场周周演、夏季文化活动月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惠民巡演”活动,策划第九届社区特色队伍原创节目展演、社区特色家庭原创节目展演及特色队伍评选活动,全年完成各类文艺演出950余场次,做到了“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

2010年,市北区图书馆组织开展了“全民读书月”活动,成立社区读书小组nO个;征集读书感言213篇;收集捐赠图书近万册,全部发放到特困家庭手中;在全区开展了居民自捐自建图书室试点,采取居民自发捐赠图书的方式建立图书室3处,为创新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手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了“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活动,并利用图书流动车通过“午读时间”、“绿色书苑”、“书吧”、“图书角”等形式,向在校中小学生提供读书便利,受到广泛欢迎。市北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和山东省“最受读者欢迎图书馆”。

文化体制改革舒张活力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哪里就有新气象。

市北区文艺创作演出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市场体系竞争有序……目前市北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极大地激活了市北文化的创造力,增强了市北的文化魅力,也提升了市北区的软实力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2010年,市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多方扶持演艺公司做精做大做强。山东舜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市北SY实验剧场陆续推出了多台热爆话剧:由香港演员参演的爆笑贺岁话剧《逃跑新娘》、讲述剩男剩女寻找真爱的爱情离魂喜剧《与丘比特同谋》、孟京辉小剧场经典作品国家话剧院演出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爆笑穿越话剧《满城全是金字塔》、怀旧青春话剧《李小红》等。其间还成功举办了市北市首届大学生话剧节。在去年九月推出了周年庆演出季,五部话剧轮番上演,并引进了孟京辉的经典神作《恋爱的犀牛》作为演出季的压轴大戏,在岛城的话剧市场引起了轰动,丰富了岛城居民文化生活。

青岛模式 篇4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 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 创造需求, 引导消费, 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 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新兴性五大基本特征。

二、青岛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从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情况看, 截至2008年底, 青岛金融机构服务业贷款余额1365.56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17.5%, 低于同期全部贷款余额增速2.4个百分点, 服务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低于2007年0.6个百分点。服务业贷款内部结构不均衡, 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个行业贷款余额便占到服务业贷款余额的三成左右。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总量等方面原因, 目前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和影响因素, 其中金融支持问题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 政府投入有限。

现代服务业中很多产业属于高投入行业, 一些重点项目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完成, 政府投入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保证。青岛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这些先天优势在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投资, 政府的先期投入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青岛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 许多方面的建设都急需资金, 受制于此, 使得对现代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总量比较有限。

(二) 信贷投入有待加强。

除房地产企业以外, 青岛现代服务业企业多数存在固定资产少、轻资产运行的特点, 在寻求信贷支持时往往遇到抵 (质) 押物不足的问题。加之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经营机制较为灵活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在针对现代服务业特点进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 导致实际融资规模较小, 贷款增速较低。

(三) 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从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看, 由于企业规模、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原因, 利用直接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需求的不强。目前青岛市仅有2家主营现代服务业的上市公司, 而近几年新上市的公司主要是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仍然未有突破。

(四) 现代服务业金融产品创新有待突破。

现代服务业不同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存在差异。例如同属服务业的房地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金融需求就截然不同, 房地产企业更多倾向于优惠贷款、上市融资等, 但文化产业对无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市场、担保体系建设等需求迫切。而从青岛实际看, 目前服务业信贷产品仍主要以传统产品为主, 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贷产品还比较少, 缺乏差异化金融服务产品, 总体金融服务环境仍有待改善。

三、金融支持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应结合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实现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润滑经济交易等功能, 大力推进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一) 发挥各自业务优势, 找准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切入点

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社会融资主渠道作用, 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调整客户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机制灵活等优势, 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要准确定位, 以服务社区经济发展为己任, 重点为中小服务业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要立足三农、面向县域经济, 大力支持农村服务业发展。

要紧密结合青岛实际, 重点加大文化、旅游、物流、会展、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扶持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不断提升青岛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实力。

(二) 加大金融创新, 增强金融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念

应积极挖掘现代服务业中新的金融业务增长点, 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 开发多层次的信贷创新产品, 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 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 适度扩大授信额度, 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托管和对公客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等特定资产项下信贷业务品种, 支持其做大做强;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 可适度发放企业主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 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 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 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或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同时, 政府应适度为相关企业融资提供贴息、担保等政策扶持, 有效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 完善服务业信贷管理体系, 健全信贷营销和激励约束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制度创新, 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等规章制度, 从业务处理、运作程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 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信贷政策, 建立高效的信贷管理体系, 提高金融服务的程序化和标准化水平, 实施有效风险控制, 可持续支持服务业发展。

(四) 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资金流向高收益企业和行业, 尤其是具有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对于风险较大但又十分重要的薄弱产业,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 应通过财政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给予支持。此外, 青岛作为出口外向型城市, 汇率体制改革也有助于现代服务业的进出口和参与国际市场, 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也能带动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通过国际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五) 发挥金融机构信息资源优势, 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 积极搭建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政策信息、信用信息等平台, 减少银政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完善支付结算体系, 加快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 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为安全、快捷和便利的支付结算手段。

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选择重点企业进行上市培训, 协调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上市融资服务, 培育和支持一批现代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 积极鼓励、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工具进行融资,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降低融资成本。

(六) 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 为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要围绕提升金融业整体水平, 重点引进金融业法人机构和区域管辖机构, 增强金融辐射带动功能, 打造半岛金融中心。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跨区域开展业务, 增强服务功能。三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 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 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四是增强金融创新活力, 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

(七) 以信用体系建设为载体, 搭建金融支持服务企业发展平台

应通过整合工商、税务、商检等信息, 进一步健全征信系统, 推进企业资信评级工作, 构建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等措施, 进一步改善服务企业的融资环境, 打造金融支持服务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提高服务企业融资能力。

(八) 加大内外部引资力度, 构建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

对于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 以及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行业,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少量引导性的投资, 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现代服务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体系。同时, 青岛还应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 积极寻求国家对现代服务业资金投入及政策倾斜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青岛统计局.2008青岛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2006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青岛日报, 2007-02-07 (1)

青岛模式 篇5

模式行业纳税评估突显特色

专业化征管体系运行以来,贯彻市局工作思路,李沧国税局积极探索实施新的纳税评估管理模式,依托一体化联动机制,从行业和项目入手,增强评估检查工作的主动性和视野敏锐度,提高案头分析质量,通过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式摸清了行业管理的共性问题,积累了行业管理经验,提高了税源管理水平。

2010年1-8月份,该局共对市局下发的16个评估项目和本局立项的20个评估项目加大评估力度,先后对物流行业、种植业、房地产企业、小汽车销售行业、纺织业税负率偏低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税负率偏低企业等行业集中开展了专业化评估,共评估税款1405.44万元,加征滞纳金4.11万元。根据行业特点,重点对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低的行业进行评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市局第三次讲评会通报,该局所得税应纳税额与利润之比2009年为11.99%,2008年为8.50%,提高41.06%。

(一)“两分析、两约谈”,严把约谈质量关。

评估过程中,该局严把约谈质量关,注意找准突破口,制定详尽的工作预案。约谈中按照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循序渐进的发问方法,因势利导,做到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取得纳税人的积极配合,增强征纳双方的互信度,努力实现“以评促管”。前期,该局对物流行业所得税集中开展了专业化评估,通过“两分析、两约谈”、逐步深入的方式摸清了行业管理的共性问题,积累了行业管理经验。

一期约谈时,通过案头分析摸清疑点问题的具体特点,找准突破口,分别选择法人、财务人员等有的放矢地进行约谈举证、验证疑点。告知企业疑点信息,宣传相关税收政策,教授自查方法,引导企业自查自纠。一期约谈结束后,我们对纳税人的自查反馈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汇总,选取3户问题明显的纳税人进行实证,初步总结了该行业的共性问题,并制作了模板式约谈笔录《物流行业纳税评估对照检查建议书》进行二次集中约谈,二次约谈主要通过企业自查反馈,详细了解核实以下问题:一是了解企业运营能力。包括企业自有和租赁运营车辆数量,载重量和运输路经,测算其运营能力与其营业收入是否匹配;二是了解企业挂靠经营和租车大包问题。包括企业是否有挂靠经营,是否为挂靠营运者代开发票,是否将挂靠营运者的运输费用列入本企业营运费用;三是了解企业是否存在隐匿收入情况。包括挂靠管理费是否入账,是否存在“回程零散配货收入”不入账问题;四是了解企业是否存在虚列费用问题。包括未投保的工人工资列入经营费用;假发票列支;虚列油费和路桥费等费用问题。

通过“两分析、两约谈”,物流行业企业自查补税面均达到100%。评估的16户疑点纳税人09年所得税贡献率达到1.38%,是08年(0.19%)的7.26倍,其中两户实证企业09年所得税贡献率分别达到1.43%和1.89%,分别是08年(0.14%和0.03%)的10.21倍和63倍。

(二)典型引导,建立行业管理长效机制。

为有效解决以往的纳税评估工作中追求短期效应,分析评估补税结束后,由于后续管理跟不上造成相同问题重复出现的弊端,该局确定行业评估的目标是实现分析一个行业,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建立行业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税收征管质效。按照正常的程序完成行业评估后,根据本行业评估的共性特点,本着企业自愿的原则,从该行业中选定1-2个遵纪守法、配合工作的典型企业建立评估分析联系单位,进行长效跟踪。一方面我们随时通过该联系单位及时发现行业共性的指标数据在该企业产生的动态变化和差异,及时改进征管措施;另一方面,给与该联系单位税收政策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通过对评估分析联系单位实施个案评估跟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指导整个行业的监控管理,力争做到评估一个行业,就建立一个行业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规范行业的长效税收征管。

(三)阳光评估,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

从制度层面对分析立项、约谈自查、实证调查、复查评价等环节规范评估程序。立项前先进行深入细致的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约谈、实证。评估过程中,实行项目负责制,每一个评估项目对评估对象和评估人员的安排均实行随机设定,并随着评估项目的更新实行流动管理,建立回避制度和交叉评估制度,从管理体制上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流程。通过实施阳光评估,杜绝垄断式评估和暗箱操作,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

(四)确立“服务型”的纳税评估,促进税收公平。

一是突出纳税安全服务理念,引导纳税人合理防范纳税风险。该局将纳税评估作为一项深层次的纳税服务手段,把纳税评估寓于纳税安全服务之中,通过纳税评估促进安全纳税。评估过程中通过纳税辅导达成共识,突出为守法纳税人防范纳税风险,综合运用评前告知、约谈提醒、先行自查、自纠轻罚、税务建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向纳税人宣传税法,督促纳税人及时自查自纠,提高纳税遵从,构建征纳和谐。

二是以纳税评估促进税收公平。纳税评估作为税收征管的重要环节,是联结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重要纽带,又是为纳税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法律环境和提高专业化税源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纳税人各项纳税指标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申报中的错误与偏差,有效遏止偷税、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为纳税人公平税负,创造纳税风险可合法规避的税收环境,体现税收公平。

(五)创先争优,提高纳税评估队伍技能。

青岛财经职业学校发展新模式 篇6

近年来,在教育局的支持和领导下,学校制定了《重振财经学校足球运动实施方案》,积极扎实地做了一些相关工作,扩大了学校的足球影响力,为青岛市足球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青岛财经职业学校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抓,由学生处牵头积极实施,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校园足球在职业学校如何发展、衔接的新路子。在学校招生宣传工作中,将招收足球运动员作为特色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举办“财经杯校园足球邀请赛”、“交通银行财经标”足球邀请赛等一系列活动,还成立了教工足球队并不断加大了硬件建设和投入。

2015年11月19日,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与青岛财经职业学校签订了《校园足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继续探索职业体育俱乐部与职业教育学校相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新模式。

据介绍,青岛中能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青岛财经职业学校提升足球水平和足球人才培养,在学校设立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通过俱乐部专业指导,发掘并吸收符合条件的学校运动队队员注册为梯队队员,为这些队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

青岛财经职业学校则对青岛中能提供16岁以下(U16)梯队的“三集中”服务,包括集中食宿、集中训练和集中学习,“一站式”解决青训梯队所面临的训练场地和教育等问题。

2016年青岛财经职业学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开设了体育设施管理与经营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为青岛中能俱乐部不同年龄段梯队队员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提供保障,帮助俱乐部培养文化水平与足球技能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并设立“青岛财经职业学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训练基地”。

青岛模式 篇7

一、国际海岛旅游特点

1. 岛屿性

岛屿与陆地隔海相望,环境相对脆弱,土地、空间、淡水等自然资源有限,基础设施缺乏,经济基础薄弱。这些因素使海岛旅游发展面临诸多的困难,资源、空间的限制及交通制约,严重地制约了海岛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形不成海岛旅游的规模效应,再加上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各种旅游服务及管理人才短缺,服务水平有限,而且大部分旅游及生活用品都需要从岛外输入,造成海岛旅游产品不具有任何价格优势,高昂的成本反过来又制约了海岛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这种资源与空间的岛屿性特征成为海岛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这种岛屿性又是吸引海岛游客的一个关键特色,尤其是对于那些向往海岛休闲和度假的游客而言,岛屿清新的自然环境、空间的隔离性、放松的生活方式和紧密联系的社区[1]对于那些梦想远离尘嚣的都市居民而言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也是海岛旅游有别于滨海旅游的主要特征。

2. 季节性

受到海洋性气候及海岛旅游类型的影响,绝大部分高纬度地区的海岛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海岛旅游还受到天气的影响,风浪等恶劣天气直接影响海岛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一般传统的海岛旅游高峰期出现在春夏季,持续16周左右,然后是10周的下滑缓冲期,随后是长达26周的冬歇期[2],海岛旅游的季节性对于海岛旅游经营者、海岛运输及当地社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 地理差异性

地理差异对海岛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景观及距离都市区的远近等因素上,世界海岛旅游热点主要集中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如,东南亚、加勒比海及地中海地区。在这些海域的岛屿经济中,旅游占有相当比重;而寒冷的北方岛屿由于居民稀少,环境条件恶劣,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对于当地的经济贡献有限,但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却可能很大。从现有的世界海岛旅游发展格局来看,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成熟岛屿的旅游活动以大众旅游为主,形式多样,但产生的环境问题相对突出;而北部相对寒冷海域的岛屿旅游活动相对单一,规模也明显低于南部地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每年的游客数量只有3万人,主要是由于小型船只或飞机的长途旅行阻碍了大多数游客的出行,主要游客是少数执着的高端游客[4],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游客可以享受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分享不同的游历体验。

4. 旅游休闲化

海岛旅游活动包括大众型海岛休闲度假和生态型海岛观光游两大类。海岛休闲度假活动主要以海岛度假村或海岛渔村为载体,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是体验隔离的海岛生活氛围和特有的海岛自然文化景观。如,地中海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大众型海岛旅游活动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度假群体为主,以阳光、沙滩、海水及独特的海岛文化特色为主构建旅游产品;而生态型海岛观光游活动则以年轻人为主,主要是放松身心并体验岛屿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5. 产业支柱化

旅游产业开发在世界很多海岛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以旅游开发为主的加勒比海及地中海地区。在海岛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加勒比海地区,28个国家中有16个国家的最大外汇收入来源是旅游业。1999年,旅游产业吸引了整个地区41%的外来投资。本地区1/4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每年的总收入超过20亿美元[8],旅游收入占其GDP的比重都很高。如,安吉拉岛达到91%、Turks&Caicos岛达到81%、英属维京群岛达到82%、美属维京群岛达到59%、开曼群岛达到49%、巴哈马达到47%[9];在欧洲,岛屿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是欧洲70%岛屿的主要经济收益来源,其中1/3的收入占其GDP的比重超过50%,每年的游客数量超过4 000万[10]。瑞典欧蓝德岛每年的游客达到250万人,居民却只有2.5万人[11];在台湾,面积只有6.8 km2的小琉球群岛,2003年游客数量达到133 538人[12],而位于澎湖列岛南部的望安岛2002年的游客数量也达到48 995人,总经济效益预计在700万~900万美元[13],是当地海岛社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青岛市海岛概况

根据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最新的海岛调查资料,青岛全市共有77个海岛,除去人工陆连的海岛外,真正意义上的海岛有67个[14]。从海岛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全市海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海岛面积普遍较小,不适合大规模旅游设施建设

青岛市沿海各岛屿面积普遍较小,总面积只有21.12km2。除去已经人工陆连的10个海岛外,面积超过1km2的只有两个,其中灵山岛面积最大,为7.22km2;第二大岛田横岛只有1.262km2;另外,还有13个海岛的面积超过0.1km2(不含人工陆连岛),其他海岛的面积都小于0.1km2。在全市所有海岛中,有常住居民的只有10个,还有8个海岛有临时居民进行养殖作业等。可见青岛近海诸海岛中,除了灵山岛和田横岛有一定的土地空间条件进行规模化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其他各岛均不适宜进行规模化的旅游开发建设活动。

2. 海岛受天气影响较大,限制了海岛旅游发展

由于海岛旅游属于海上旅游,多数旅游活动离不开海滩和海上交通,受近海及海岛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岛近海气候条件的限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青岛海岛旅游活动的旺季在春夏两季,而此时青岛沿海地区盛行东南风,沿海各岛屿均处在开放海域,受海上风浪影响较大,再加上海雾天气多,海上能见度低,而且潮差较大,对海岛旅游交通安全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那些远离海岸,缺乏基本的码头靠泊条件或海上交通设施简陋的小型岛屿影响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岛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

3. 海岛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青岛近海岛屿多为基岩岛,土层薄,土地空间有限。除了灵山岛、田横岛、大小管岛等少数植被茂密的面积相对较大的海岛外,其他岛屿多数缺乏林木覆盖,除了少量茅草灌丛外,土壤和植被缺乏,大部分基岩裸露。如果开发不当的话,会造成现有的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增加海岛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由于各海岛土层薄,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有限,造成海岛淡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岛上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以井水或雨水为主,少数几个海岛从陆地输入淡水或进行了少量的海水淡化,但远不能满足大众旅游度假开发的需求。

从海岛交通来看,有居民海岛都建有简易的渔港码头可供小型船舶停靠,但只有灵山岛、田横岛、大管岛和斋堂岛等几个大岛有不定期的航船通航,限于小型船舶,且受自然天气条件影响大,对海岛的进出性有很大影响。另外,各海岛都没有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除了田横岛、灵山岛等海岛能进行简单的固体垃圾集中填埋及生活废水沉淀过滤处理外,普遍缺乏有效的废物/废水处理能力,各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海岛周边海域,对海岛有限的空间资源和近海海水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4. 海岛特色旅游资源少,海岛旅游规模有限

青岛沿海各海岛地质、地貌类型相对单一,缺乏有旅游吸引力的海蚀地貌景观,如,海蚀桥、海蚀洞等奇特的地貌特色,且多数海岛岸线为平直的岩礁海岸,缺乏优质的沙滩和海湾景观。在陆地植被覆盖上,除了灵山岛、大管岛、长门岩等少数岛屿有一定特色的林地景观外,其他海岛植被类型单一,多数以黑松等防风林和茅草灌丛等植被为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旅游吸引力。海岛周边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也随着近海高强度的捕捞压力和无序的养殖业发展而受到严重破坏,多种优质海洋生物资源近年来明显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显著地减少了海岛休闲渔业的发展潜力。在人文景观方面,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岛渔村文化习俗,且现有海岛文化特色多数为传说,没有明确的历史遗迹或实物遗存,形不成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青岛市海岛旅游模式选择

1. 生态旅游模式

由于青岛沿海海岛特殊的自然地理属性和人文特点,决定了其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与大陆旅游的显著差异。海岛旅游目的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属性开始阶段可能吸引一部分大众游客,但随着海岛旅游开发的发展,旅游景观单调及吸引力下降等因素开始凸现,再加上大量游客因受到海岛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旅游认知导向等因素的制约而难以成行,使得按照一般陆地旅游发展思路进行的大众旅游开发面临诸多困难。这在田横岛的旅游开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游客数量从开发初期最高的十几万人次/年下降到现阶段的5万人次/年左右,前景不容乐观。从青岛市过去十几年的海岛旅游开发实践来看,以滨海及崂山为特色的大众旅游开发模式并不适宜海岛旅游开发,这也是青岛海上旅游落后的根源之一。要想实现青岛市海岛旅游,乃至海上旅游开发的突破,需要从不同的游客需求出发,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海岛生态旅游产品来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以高端度假游客和海岛生态游客为主体的,以生态环境维持为方向,以岛屿自然生态空间为对象的生态旅游模式是青岛市沿海海岛旅游可行的选择。

同大众旅游一样,海岛生态旅游也会给海岛带来各种环境影响,尽管影响程度可能相对较弱。海岛生态旅游最大的卖点在于其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海岛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持是维持海岛旅游吸引力的关键,这需要从当地居民和游客两个层面加以体现。如果当地居民能从海岛生态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并意识到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负有责任,就会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海岛目的地的资源免受各种开发活动的破坏;同样如果游客专注于海岛生态旅游活动,他们也会主动地珍惜和爱护带给其高质量游历体验的海岛自然环境。海岛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质量的维持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基础上的,缺乏经济效益考虑的环境保护措施是苍白的,只有建立在环境与经济收益联动机制基础上的海岛生态旅游开发才是有效的和长久的。此外,合理地开发收益分配体系是确保海岛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只有显著地减少海岛生态旅游的收益外流率,建立有效的地方经济激励机制才能确保当地社区的合作,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对海岛环境保护的动力。但现实问题是海岛旅游开发真正的决策力不在当地社区的控制和影响范围内,外部力量主导了海岛旅游的主要话语权,而这种依靠外部力量引导的大众型旅游开发模式并不适合青岛市沿海岛屿的开发需要。

2. 海岛游客类群

作为一种有别于陆地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海岛生态旅游开发的潜在目标群体多种多样,但其现实群体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参照黄正德对台湾兰屿游客的分类[15],青岛沿海岛屿潜在游客群体可分为三大类,即岛屿热衷型、追逐时尚型和大众观光型,其具体需求和行为特征见表1。

3. 主要海岛旅游产品设计

(1)休闲渔业

相对于大陆沿海,岛屿周边的海洋环境相对完好,海洋生物多样性也相对丰富,尽管渔业资源已显著衰退,但可进行休闲垂钓的生物资源和海域空间仍有很大潜力。结合海岛特别保护区和海洋牧场建设,海岛开发休闲渔业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优势。目前,青岛沿海海岛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渔业,海岛居民的主要专长也集中在捕捞及养殖技术上。海岛休闲渔业的开发可以与海岛现有的捕捞活动和养殖生产相结合,充分发挥海岛居民已有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有效地缓解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所产生的“三渔”问题,值得尝试。海岛渔业劳动力由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的转移不仅可以减轻海岛近海海域的捕捞压力,也可以有效地增加渔民的收入,实现海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海岛休闲渔业包括娱乐性渔业活动、体验性渔业活动、教育性渔业活动和生活文化性活动四大类。青岛沿海海岛休闲渔业开发应以海上牧场开发为起点,以海岛社区为基础,充分调动海岛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以渔船改造为契机,重点开展海岛垂钓、海上船钓、海滩采集、海岛潜水、海岛民俗体验等与渔业密切相关的休闲活动。海岛休闲渔业开发应以本地垂钓爱好者为主,重点开发海岛包括竹岔岛群、大小管岛群、大小福岛群、三平岛群以及象里和中连岛群,主要结合海洋牧场建设,以海岛垂钓为主,海岛潜水为辅进行休闲渔业开发。

(2)休闲度假

与大陆隔离的海岛氛围和优越的海洋空间造就了海岛独具特色的生存环境,远离尘嚣的隐士般的海岛生活氛围对于很多追求自然生活风尚的年轻人、清修的中老年人以及短期想逃离尘世喧嚣和生活烦恼的城市居民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引力,因此海岛休闲度假,甚至定居受到西方很多富裕人群的青睐。在很多国家,居民的第二房产与岛屿具有紧密联系。如,在瑞典,大约有16%的第二房产位于岛屿上,休闲度假旅游成为影响海岛开发的重要因素[16]。

青岛沿海各岛面积都不大,受到可开发土地空间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大规模的度假房产开发尚不现实,但以公众游憩为目的,以短期海岛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海岛度假村开发,结合海岛野营、渔村体验和海鲜品尝等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海岛生活体验活动是可行的,也可成为海岛旅游开发收益的主要来源。从长远来看,结合青岛游艇度假基地建设,在灵山岛、田横岛等土地空间相对丰富的海岛适度开展高档度假村及休闲社区开发是解决岛屿旅游季节性变化的基本方向。青岛沿海海岛休闲度假开发初期的主要目标群体是青岛本市及省内城市的高端度假游客,中远期可考虑国内大中城市的中高端度假游客。重点开发岛屿包括田横岛、灵山岛、斋堂岛等面积较大、资源相对丰富并且适宜游艇码头建设的海岛。

(3)生态观光

从生态观光的角度来看,具有独特生态景观的青岛沿海岛屿并不多,大部分海岛地质地貌景观类似,而海域景观又非海岛独有,缺乏有吸引力的海岛风光特色。相比较而言,除了共有的岛屿特色外,青岛沿海岛屿对生态观光游客有吸引力的海岛景观包括灵山岛及马儿岛的海岛地质地貌景观、长门岩岛群和大管岛的耐冬、红楠景观、沐官岛的海滩景观、大公岛的海鸟景观、灵山岛海域的鲸鱼以及小青岛的灯塔等。作为青岛市海上观光和豪华游船开发的重要海上节点,海岛生态观光对于青岛海上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岛开展海岛生态观光旅游的主要适宜海岛包括灵山岛、大管岛、沐官岛、马儿岛、大公岛、长门岩以及小青岛等具有独特岛屿景观的各类海岛,主要开发活动应以围绕海岛特别保护区建设展开,包括灵山岛国家地质公园、灵山岛鲸鱼及海珍品保护区、大管岛群海洋特别保护区、大公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长门岩海岛自然保护区。通过海岛特别保护区的保护来推动海岛生态旅游的开展,并与滨海旅游开发一起共同推动青岛海上旅游的深入发展。

四、海岛旅游开发影响

从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资料及青岛海岛自身的旅游发展现实来看,其海岛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田横岛、灵山岛等海岛快速增长的旅游开发带来了对海岛基础设施的大量需求,包括港口码头建设、海岛度假村、旅馆、民俗村改造、野营地、海岛道路以及水、电管网设施建设等,给青岛沿海海岛有限的土地空间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码头建设改变了岸线的原始风貌和原有的水动力环境,对海岛局部海域的水动力循环产生影响,有些可能对为数不多的海岛景观岸线产生破坏;海岛度假村、旅馆、野营地及水电管网建设造成对海岛山体和植被的破坏,可能引起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同时对原有的海岛自然景观产生不利影响。在田横岛,无序的度假村和人工景观建筑已经对海岛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灵山岛的环岛道路建设也对山体及其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一些小型岛屿的简易码头建设则直接对海岛有限的岩礁岸线景观产生破坏。这些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破坏了海岛原有的地貌景观及植被,也影响了海岛本身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尤其是海岛迁徙鸟类及海岛潮间带生物,降低了对海岛游客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具有较高期望值的海岛休闲度假游客。

2. 游客消费活动的影响

海岛游客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当地居民。随着游客数量的增长,造成大量生产、生活用品自岛外输入,再加上岛内部分旅游相关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及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旅游及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垃圾与生活废水急剧增加,给海岛自身的环境带来很高的环境处理成本。从目前青岛沿海各海岛的废物、废水处理来看,基本还处在原始阶段,除了田横岛、灵山岛等少数几个大岛进行了初步的固体垃圾填埋处理外,其他所有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海岛周边海域,固体垃圾则随意地在海岛上堆弃。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垃圾和废水处理日渐成为制约海岛旅游发展的大问题,直接影响到海岛生态旅游发展的档次和长远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以及海鲜消费量的上升,游客对海鲜产品及其他海洋生物纪念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加剧了对海岛周边经济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的捕获压力。尤其是海岛周边海域养殖密度的增加会直接威胁到海岛近海的海域生态环境,对当地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对海岛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海岛植被的破坏和对海滩生物及纪念品的捡拾也对海岛生物多样性景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海岛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

海岛旅游业的发展将对传统的以渔业为主的海岛经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海岛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海岛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传统的粗放式的农业种植、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将围绕旅游业的发展开始转变,为游客提供服务及相关产品的旅游服务业及相关制造业将成为岛屿经济的主体。旅游食品及旅游商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更多的垃圾和废水,同时需要更多的淡水和能源,进一步加剧海岛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短缺的压力。同时,外来游客所带来的城市大众消费文化会给当地居民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从而改变岛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大进大出的开放式工业消费文化将取代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式渔村文化,大幅度提高当地居民对海岛有限的空间、淡水及能源等资源的消耗水平。

五、海岛旅游开发保护对策

针对沿海海岛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长远的环境保护解决方案应从法律、法规和规划制订的层面着手,改革现有的海岛管理体制及执法机制,具体行动对策可考虑包括:

(1)针对海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从国家法律或地方法规层面上制订海岛开发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制订海岛开发建设规划,全面评估海岛环境承载力,严格控制海岛建设行为,包括房地产开发、码头及道路建设。除了田横岛、灵山岛等少数旅游、渔业共用码头建设外,其他小型岛屿旅游专用码头一律采用临时性浮码头或木质简易码头,严格限制对岩礁岸线及海岸水动力条件的破坏;鉴于青岛沿海岛屿面积都不大,海岛内原则上禁止机动车行驶,如有需要可适度考虑环保型的电动车或燃气车。海岛道路以原始型的步行便道为主,辅以少量的硬化道路,禁止大规模、破坏性水泥公路的建设;除了少数度假型海岛需要进行适度的海岛度假村、旅馆开发外,严格禁止海岛人工景观建筑,其他海岛要严格限制海岛度假村及旅馆开发,旅游接待应以现有的渔村民居和部队营房改造为主进行。所有海岛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海岛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所有开发建设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满足海岛环境保护的需要。

(2)针对海岛游客消费影响,制订海岛游客消费行为规范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和指导,并通过游客宣教活动提升海岛游客的岛屿环境保护意识。限制对公共固体垃圾的简单填埋处理,采用经济或行政手段引导固体垃圾的分类处理,可以就地处理的就地处理,如,有机生活垃圾可以采用生物堆肥处理,不能处理的全部外运到岛外处理,同时采取激励措施从源头减少固体垃圾总量,并引导生态观光型游客将自身产生的固体垃圾随身携带出岛。在旅游开发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岛统一建设污水深海排放系统,对度假村、旅馆等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进行强制一级处理,对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经统一管道排放到深海海域,避免对海岛周边海域的直接影响;科学规划海岛垂钓及海产品养殖区域,结合海岛特别保护区建设实行分区管理。科学划定休闲渔业区域,严格限制休闲渔业的方式和对象,制订休闲渔业指导手册,禁止对允许垂钓物种以外及不合格海洋生物个体进行捕捞,并严格禁止底拖网、刺网等破坏性渔具的使用。在海岛岸线上禁止破坏性的筑池养殖行为,鼓励生态型海洋牧场建设。此外,还需要对海岛游客的游憩行为进行规范,禁止各种破坏性的植物采摘、海滩捡拾和捕鸟行为。

(3)针对岛屿本身的社会经济变革,从长远出发制订各具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除了必须要发展的支柱产业及相关辅助产业外,限制其他一切污染型及高耗水、耗能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运用经济和财政手段调节海岛投资方向,引导海岛产业向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化发展方向转变,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渔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提升海岛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要注意对传统社区文化和社区组织的保护,引导居民向健康的循环型消费方式转变。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岛屿居民向大陆迁移,减少海岛上的常住人口数量,发展专业化的旅游度假岛,减轻海岛旅游开发的人口压力。

六、结语

为了促进青岛沿海岛屿的发展,尽快提高海岛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海岛旅游开发势在必行。但鉴于海岛独特的自然地理及人文特色,其发展模式选择须具有长远观点,从岛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海岛旅游资源已成为共识。青岛市“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明确了青岛近海海岛的旅游开发定位为海上旅游发展的节点,以海岛旅游开发与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青岛市海岛利用与保护规划也已完成,海岛旅游开发将成为突破青岛市海上旅游发展的关键一环。

依据各海岛不同的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选择适宜的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是确保全市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特征决定了一切海岛开发行动必须建立在海岛有限资源与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基础上,离开了海岛生态环境的健康就谈不上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海岛旅游业发展缺乏与自然、文化及人文环境的整合,缺乏当地社区的支持,很容易造成海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可弥补的损失。海岛生态旅游开发对于海岛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要远高于陆地大众化的旅游开发,优美的海岛自然环境是保障海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

海岛旅游市场与大陆旅游市场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市场发展空间的制约,不仅包括旅游产品开发空间的限制,也包括目标游客类群的限制。与大陆沿海相比,海岛的特色在于环境幽闭、生活方式独特,而且周边的海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为特定的游客类群提供了一种迥然不同于大陆沿海的游憩体验,包括海岛度假、海岛垂钓以及生态观光等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的潜在游客群体,差别化的海岛旅游产品是推动青岛海岛旅游发展的关键。结合青岛市海上旅游开发和游艇经济的发展,推动青岛沿海海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海滨旅游、海上旅游与海岛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海洋牧场建设和海岛特别保护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发生态型的海岛休闲旅游产品,可以有效地推动青岛市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发展。

摘要: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旅游业发展成为世界沿海岛屿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与大陆旅游发展相比较,海岛旅游具有鲜明的特点。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旅游强市,青岛市具有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海岛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海岛地理空闻狭小、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脆弱以及海岛旅游产品单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面向高端休闲度假及生态旅游游客,开发海岛生态旅游度假产品将成为青岛市未来海岛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海岛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从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海岛环境保护与监测以及海岛旅游产品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青岛市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青岛的启示 篇8

城镇化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 城镇化的内涵

1. 城镇化涵义

城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转化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这一过程是包括城市、县镇、农村在内的不同“地域单元”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人口、产业、地域、文化等方面集聚与扩散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之一, 传统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口变化, 即人口向城镇集中, 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经济变化, 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及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社会变化, 即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其中, 前两个因素是衡量城镇化的基础, 后一因素是衡量城镇化的核心。由于人口向城镇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以及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 加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以城镇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镇化水平, 故这一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方法受到不同学科的普遍接受。

2. 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 更是诸多因素共生催化的过程, 其内涵可以用“一个统领, 五个重点”来概括, 其中, “一个统领”为科学发展观, “五个重点”为:以产业集聚为支撑, 与工业化、信息化相适应;要合理布局,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要重视文化建设, 努力塑造城市特色和风格;要统筹城乡发展,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扬弃, 它吸收了传统城镇化的精髓, 如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作用;同时摒弃了传统城镇化中的缺陷, 如忽视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区别在于: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 追求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协调互补发展, 追求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而不是城乡分制, 城市单独发展;强调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多元支撑体系而不仅仅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强调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而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而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而不仅仅是土地空间的扩张;更加注重多元体制的综合改革而不仅仅是建设口层面的改革;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比较见表1。

(二) 国内外城镇化模式分析及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1. 国外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必然选择。但在道路选择上,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推进方式不同, 结果也各有不同。

(1)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

英国的城镇化:英国 (欧洲) 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在城市化进程中曾遭遇过一系列严重问题, 但也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了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

美国的城镇化:过分依从市场需求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导致城市无序蔓延, 或者称为极度的郊区化, 在资源和环境上付出巨大代价, 成为世界各国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

(2) 东亚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

日本的城镇化:根据人多地少和资源极度匮乏的国情, 日本政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干预作用, 以较小的社会和环境代价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日本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 (以东京、京阪神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核心) , 获取了资源配置的集聚效益。

韩国的城镇化: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韩国的经济腾飞伴随着以首都圈为核心的空间高度集聚的城镇化进程, 政府的公共政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拉美国家的城镇化:过于强调市场机制而排斥政府作用, 奉行土地私有制, 加剧了农村土地兼并, 迫使大量农民失地破产而涌入城市。拉美国家是“过度城镇化”的典型代表, 城镇化水平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水平。

南亚国家的城镇化:一些南亚国家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爆炸, 由此导致大都市及其周边城镇和村落形成连绵不断的空间集聚形态。尽管在空间上具有城市形态特征, 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都显现出乡村性, 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非洲国家的城镇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 非洲国家相继获得政治独立, 但在经济上仍然依赖于欧洲宗主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经济停滞不前和人口迅猛增长, 加上连年战乱, 使非洲国家的城市危机加剧。50%以上的劳动力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寻找就业机会, 70%以上的市民居住在自发形成的大片贫民区, 绝大部分市民生活每况愈下, 人口死亡率升高。同时, 农业劳动力的过度流失也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造成饥荒。

2. 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及发展战略

(1) 我国城镇化模式

以城镇群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城镇群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自然反映。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在更大范围内逐步形成以一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 中小城市集群协调分布, 城镇间保留一定的农田、林地、水面等绿色空间, 并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走廊相连接的城市群 (大都市连绵区) 。这种城市群地区, 既是人口居住的密集区, 也是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 如长株潭一体化城镇化模式。

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以县域经济为核心的小城镇是我国整个城市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大城市功能扩散推动型,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人口压力和用地矛盾的产生及城市交通设施的逐步改善,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由于具有一定的人口与人力资源优势、土地优势、区位优势, 能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人口流动等, 进而迅速发展。外向经济推动型,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 因为毗邻港澳、交通便利, 云集了众多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 通过“三来一补”成为香港和澳门等地加工业的外迁地, 外资企业异军突起, 带动了外向型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也带动了一批城镇的兴起和农村繁荣。乡镇企业推动型, 即“苏南模式”, 特点是“四为主一共同”, 即“以集体经济为主, 以乡镇工业为主, 以市场取向为主, 以政府推动为主, 走共同富裕道路”。民营经济推动型, 即“温州模式”, 以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 以市场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发展以专业市场为基础的专业镇。资源开发型, 新中国成立以来, 开展了大规模的资源开发, 推动了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工业化进程, 兴建了一大批“资源型城镇”, 形成了典型的“矿城模式”。

(2) 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演进。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提出,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从现实看, 如何既加快推进城镇化、满足各方面对城市发展的需要, 又防止出现“城市病”, 一条有效途径是发展大中小城市规模适度、分工科学、功能配套的城市群。这样, 既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 又可以促进中小城市发展, 从而推动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我们应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 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 以大城市为依托,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期。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前半段, 估计到2020年前后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城镇化也进入加速期。2000年到2010年, 城镇化水平从36.2%提高到47.5%, 平均每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底, 我国有建制市655个, 其中地级以上287个, 县级建制市368个。从总体上看, 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已达2160个, 其中地级建制市162个, 非建制市的地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50个, 县级建制市368个, 非建制市的县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1580个。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经济总量从改革之初的世界第12位跃居到目前的世界第2位, 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报告中指出, 从“十二五”开始, 我国将用20年的时间解决“半城市化”问题, 使我国的城镇化率在2030年达到65%左右。

(三) 国内外不同城镇化模式对青岛的启示

1. 城镇化发展必须与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速度相适应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不能简单地把城镇化等同于城镇建设, 片面追求城镇化率。特别是由于我们现在是按照行政区来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若不顾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约束, 人为拔高城镇化率, 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实际意义。过度城镇化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城乡矛盾加剧、地区发展失衡、农村产业凋敝。这在一些国家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推进城镇化没有也不会有一个固定模式, 青岛的总体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适应, 选择符合本地特征的发展模式。

2. 处理好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过度城市化”问题, 主要是没有处理好城镇和工业发展与农村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追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支配下, 普遍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是在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不能就城镇问题谈城镇问题, 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范围内寻求农村发展思路。实际上, 许多城镇问题虽然突出表现在城镇内, 但根子却在农村。同样, 许多农村问题根子也在城镇。青岛的城镇化必须从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 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是否适宜。城镇化模式是受工业化模式影响的。城镇化如果没有工业发展作基础, 往往会出现城镇化超前的情况。同样, 如果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工业化没有城镇作为依托, 也难以持续推进。青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确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战略, 但工业化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工业发展, 而要理解为三次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竞争力水平实现科学发展及三次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

4. 处理好城镇体系内层次和规模的关系

城镇化过程中能否形成大、中、小城镇层次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分布均衡的城镇体系, 是决定城镇化能否在经济发展中起积极作用的重要因素。如果城镇不分层, 所有的交易活动集中在一个城市中心进行, 就会带来额外的交易费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在城镇体系内部, 首位城市极度膨胀, 工业生产集中在一两个城市, 发展潜力受限。青岛尽管还没有出现中心城市极度膨胀的现象, 但城市体系内部规模和层次也不尽合理。要大力发展小城镇, 使之成为中心城市资金、信息、技术向外扩散的一系列中间节点, 形成合理的城镇层次和规模结构, 增加城市与其经济腹地间的联系。

5. 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关系

城镇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只有市场机制能合理配置资源, 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 吸引生产要素在城镇集聚, 加快城市化进程。但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涉及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迁、城镇合理布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政府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是城镇化能否积极稳妥推进的重要保证。要有一个科学性和权威性都很强的高质量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 特别是针对青岛空间连贯薄弱、城乡差距较大的现状, 积极发展小城镇, 带动城镇群发展;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公用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或市场失灵领域, 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程兴田.我国城镇化道路与中心镇建设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2005, 11.

[2].彭红碧, 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 2010, (04) :75.

[3].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J].中国城市经济, 2007, (04) :14.

青岛模式 篇9

盈利模式是企业经营者通过对企业的经营要素进行价值识别和管理, 在经营要素中找出盈利机会, 即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产过程以及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1]。简单的说, 盈利模式就是企业的赚钱模式, 即通过何种方法和渠道来赚取利润。任何一个企业都会设法在市场中探索适合自身且短期内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盈利模式, 从而使其长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获得市场超额利润。

2 我国主题公园行业的经营现状

目前我国有大大小小上千个主题公园, 普遍经营状况不佳, 甚至不少主题公园开业不久就因亏损而倒闭。据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徐汎委员提供的研究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高达七成的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 约有两成的主题公园盈亏持平, 而能够盈利的主题公园占比不到一成。据统计, 2012年我国一百多家大型主题公园共接待游客1.72亿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257.73亿元人民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2012年迪士尼集团在全球接待游客1.21亿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370亿美元, 双方差距巨大[2]。因此,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我国的主题公园急需寻找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以尽快缩小与西方大型主题公园之间的差距。

3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盈利模式分析

3.1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现有主要盈利模式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由大连海昌集团投资2亿美元建成, 以极地海洋动物馆为核心, 主要展示来自南北极的极地海洋动物,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白鲸、海豚、海狮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精彩表演。公园自开业以来备受游客青睐, 成为青岛旅游的“招牌产品”, 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总结一下, 其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 门票收入。

门票收入模式即主题公园主要通过出售门票获得经营收入的一种模式。目前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主要采用这一盈利模式, 门票收入占其经营收入的绝大部分。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开业第一年就接待游客120多万, 开业头五年接待游客总数超过800万人[3], 公园现行票价是180元, 即使将折扣票价考虑在内, 预计其开业至今实现营收超过14亿元, 这个数字基本等同于最初投资建设极地海洋世界花费的2亿美元, 由此可见门票收入模式的重要性。

3.1.2 餐饮收入。

除了出售门票外, 主题公园通过在园区配套餐饮设施, 为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获取经济收入。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除了售卖简单的饮料和快餐, 还设有主题餐厅, 馆内二楼有一个叫“企鹅王国驿站”的主题餐厅, 餐厅设计非常有特色, 内部冰山掩映, 形态各异的企鹅分布在周围的冰山上, 非常可爱。在餐厅里可以一边用餐, 一边欣赏极地动物, 除了企鹅外, 还能看到白鲸池中游弋的大白鲸, 很受游客欢迎。

3.1.3 纪念品销售收入。

通过向游客出售以纪念品为代表的一系列商品, 也是主题公园获利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出售体现公园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能获得收入, 还能借旅游纪念品宣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 可谓一举两得。青岛极地海洋世界设有专门的纪念品商店, 有各种海洋玩具如小企鹅、小白鲸、小海狮的玩偶, 栩栩如生, 非常可爱, 尤其招小孩子们的喜爱。还有各种海洋装饰品, 有珍珠项链、极地可爱动物的项链、挂件以及各种贝雕、水晶、玻璃材质的海洋动物雕像等, 做工都非常精致, 尤其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比较大。

3.1.4 特色服务收入。

主题公园除了门票、餐饮、购物等收入来源, 还可以通过向游客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获取收入。例如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为增加游客的游兴, 专门设立了游客喂食海洋动物的环节, 即游客可以通过购买饲养人员准备好的食物, 亲自喂食海洋动物, 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目前价格是喂食海豹、海狮20元, 喂食白鲸50元, 由于一次喂食量很小, 可间歇性的接待数量较多的游客。同时, 在驯兽师的帮助下, 游客还可以与海洋动物们亲密合影, 价格是50元一张。通过这些服务, 既增加了游客的玩兴, 又增加了公园的收入。

3.2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3.2.1 以门票收入为主, 票价偏高。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盈利模式较为单一, 门票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来自购物、娱乐和餐饮的收入相对较少。公园目前门票价格是180元, 相对较高, 一方面, 对门票收入的过分依赖使公园不得不提高门票的价格, 另一方面, 过高的门票价格又抑制了旅游的需求, 这显然是有待改进的。

3.2.2 餐饮、购物、娱乐等项目开发水平低, 缺乏吸引力。

正因为对门票收入过分依赖, 导致了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对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项目的开发重视程度不够, 项目缺乏特色, 吸引力差, 游客消费热情不高。园区一般的普通商品价格通常高出市价几倍, 比如一瓶矿泉水就要5元, 一个冰淇淋最便宜的也要15元, 导致很多游客要么自带饮食, 要么干脆游玩完出去吃饭, 很少在园内消费。主题公园内售卖的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 很多在外面也能买到, 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由于售价较高, 买的人也不多。

3.2.3 行业内竞争激烈。

目前, 青岛市有青岛海底世界和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两家海洋主题公园, 在内容设置上, 青岛海底世界主打海洋生物观赏、标本展示、海洋科普教育等主题,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主打极地动物表演主题, 但其实两个主题公园在很多游览项目方面存在雷同现象, 大多游客只会选择其中一家游览。在旅游旺季客源充足的情况下, 这种竞争表现不明显, 但在旅游淡季, 这种竞争关系就表现的尤为突出。

3.2.4 季节性明显。

青岛市旅游业季节性特征明显, 由此导致青岛的主题公园也具有明显的淡旺季分明的特征。每逢夏季或五一、十一假期, 大量外地游客涌入青岛, 作为青岛市招牌景点的极地海洋世界备受游客的青睐。例如,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在旺季曾创造过一天接待游客近3万人的记录[4], 远超其最大承载量1.5万人的标准, 既给旅游接待以及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 也影响了游客的旅游感受。而到了淡季, 每天进园参观的人数迅速降到了一两千人, 甚至更少, 季节性非常明显。

4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盈利模式的建议

4.1 实行弹性门票制

由于接待的季节性明显, 青岛市的主题公园很有必要通过弹性的门票定价来调节客流量, 从而保持经营业务的稳定。青岛极地海洋世界旺季票价180元, 淡季150元, 这种门票定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季节性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淡季游客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纵观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较好的城市, 主题公园的客源还是主要依赖本地及周边游客, 因此青岛市极地海洋世界十分有必要在本地市场上下功夫, 改变现有的游客结构。事实上青岛市本地市民对主题公园类产品的需求潜力十分大, 只是受制于门票价格原因, 没有被激发出来, 一旦合理调整门票价格, 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4.2 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吸引游客购买增加旅游收入, 还能对旅游地和旅游景区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例如, 美国的迪士尼乐园在旅游纪念品的经营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其借助迪士尼动画公司为世人熟知的卡通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兔八哥、白雪公主等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旅游纪念品, 从文具、杯子、书包到各种毛绒玩具、服装, 应有尽有, 且公司对这些产品具有知识产权, 别的商家未经允许不得仿制、销售。任何一件在迪士尼销售的纪念品都深深地打上了迪士尼的烙印, 即使价格昂贵, 游客仍然愿意购买,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5]。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作为海洋主题公园, 至今未设计推出属于自己的卡通吉祥物, 只是陈列着各种毛绒玩具、贝壳、珍珠饰品等, 缺乏特色且价格相对较高, 游客购买热情不高。当务之急, 青岛市极地海洋世界必须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2.1 打造一款体现自身主题文化特色的核心明星产品。

旅游纪念品最怕没有特色, 同质化的产品难以引起游客的购买兴趣。比如,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可以选择某一种海洋动物作为自己的明星吉祥物, 对其进行独有的卡通图案设计并申请专利, 开发一系列的相关产品。同时, 吉祥物的图案可以体现在主题公园的形象标识中,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 使之为世人所知, 塑造起独有的品牌形象。迪士尼的一系列旅游纪念品虽然价格昂贵, 游客仍然踊跃购买, 关键就在其独有的品牌形象。

4.2.2 合理定价。

目前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内的旅游纪念品普遍价格较高, 加之产品缺乏特色, 游客购买不积极。主题公园不能为了较高的利润率, 单纯用高价将游客挡在门外, 而是应采用合理的定价策略来吸引游客。建议公园将旅游产品分为高中低三档, 从高到低制定不同的价格, 以满足不同游客的购物需要。

4.2.3 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

很多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动机是为了馈赠亲友, 因此精美的包装设计既能提升产品的形象, 又能满足游客的购物心理。因此, 建议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统一开发设计旅游纪念品的包装, 将主题公园的名称、形象标识、吉祥物图案等要素融入其中, 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促进纪念品的销售。

4.3 提升餐饮设施的吸引力

现代主题公园必须提升其餐饮设施的吸引力, 将游客留在园区内消费, 从而带动经济收入的增长。目前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在园内提供各种饮食, 但消费人数不多, 收入有限。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游客嫌贵;二是游客觉得饮食没有特色, 不愿意消费;三是游客在园区游览停留时间短, 无需消费饮食产品。因此,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必须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提升其餐饮产品的吸引力。当前, 主题餐厅的消费成为餐饮业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各种类型的主题餐厅纷纷出现, 只要有自身特色, 大都受到游客的欢迎。在此形势下, 主题公园借助自身主题特色, 打造自己的主题餐厅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很多主题公园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开发了唐文化主题餐厅, 深受当地民众和外地游客的喜欢, 到“大唐芙蓉园”吃饭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消费时尚。因此, 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可以借助自身海洋文化主题打造诸如海底餐厅、动漫餐厅、魔幻餐厅等主题餐厅, 通过对餐厅环境的设计使游客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开发以海鲜产品为主的一系列特色饮食, 全方位的为游客打造一个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的盛宴, 从而为公园带来丰厚的利润。

参考文献

青岛模式 篇10

关键词:高铁商务区,圈层模型,空间布局,青岛西站

1 高铁商务区发展概况

近几年中国高铁发展高歌猛进———根据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 其中“四纵”包括京沪、京广、京哈 (北京-哈尔滨/大连) 和沪深客运专线;“四横”包括徐兰、沪昆、青太和沪蓉客运专线。中国高速铁路网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 进入高铁时代。

随着高铁及站点建设的同时, 周边区域会出现相关的配套设施 (如商务、商业、休闲、居住、仓储等) , 因此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功能区,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选址, 对站点周边区域成片的开发, 达到可以承担一定的城市特定功能, 这就是“高铁商务区”。但是城市就一定能围绕高铁站点的建设发展商务区吗?商务区的规模到底多大?目前我国的高铁商务区和高铁新城的建设均处于建设阶段, 需要一定的实践来评估。

从世界范围来看, 目前欧洲高速铁路发展比较好的国家主要是法国和德国。2014年, 欧盟15国高速铁路建设总里程达到3100km。其中以法国 (TGV) 和德国 (ICE) 居多。日本新干线 (Shinkansen) 目前总共形成了5条线路, 约2000km, 约56个车站。这些国家对高铁建设的相关研究, 主要从经济、交通和空间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如高铁是否会带来经济增长?高铁经济增长对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拉动作用多大?高铁站周边交通如何组织?高铁站辐射影响范围等方面, 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中国目前暂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

2 高铁商务区的圈层模型研究

目前中国高铁地区规划呈现两个趋势: (1) 认为高铁地区将会对城市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围绕车站地区必将有大量的商务增加; (2) 高铁的辐射影响范围较大, 且规划的用地规模和建设总量规模巨大。

青岛西站周边片区规划引入了“三个发展区的结构模型”理论, 从空间层次和设施分类出发来研究站场周边区域功能布局模式。

2.1“三个发展区”的结构模型

Schutz (1998) , Pol (2002) 等人结合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开发的案例研究, 提出了“三个发展区”的结构模型, 研究了发展区域与高速铁路站点可达性的相互关系 (见表1) 。

2.2 从空间层次出发的站场周边地区功能圈层模式

从空间层次出发, 站场周边地区分为三个圈层, 如下:

第一圈层:核心圈层, 服务半径为500m。

主要由与火车站使用密切的相关的配套及附属设施, 形成车站站前区。

第二圈层:拓展圈层, 服务半径为1000~1500m。

在步行范围内, 主要由车站带动引发的周边用地较高强

度综合功能开发建设, 形成车站核心区。

第三圈层:控制圈层, 服务半径为2000m。

车站核心区外, 主要以居住功能、生产功能为主的混合开发建设, 形成车站拓展区。

2.3 从设施分类出发的站场周边地区功能组合模式

从设施分类出发, 站场周边地区分为三个圈层, 如下:

第一圈层:站点设施———火车站。

TOD模式将促进地区发展, 火车站是本地区发展重要引擎。

第二圈层:配套设施———U、S、T。

交通市政设施、公共停车场、广场等公共设施, 设置在站点周边, 紧凑布局, 是车站的必要补充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三圈层:发展设施———物流、商业等。

由车站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集散功能发展的设施, 能充分体现车站周边地区的重要活力。

3 项目概况

青连铁路北连京哈线, 南接沪深线, 是构建我国“四纵四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沟通东部沿海港口, 完善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青连铁路于2014年11月已正式开工建设, 为了更好的管理和规划站场周边的开发建设工作, 西海岸新区第十大功能区———高铁商务区成立, 并组建了高铁商务区建设指挥部, 标志着青岛西站建设迈入了新的征程。

规划区地处青岛西海岸新区 (中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 , 东邻胶河路, 北邻邓陶水库、双凤山, 西至铁山镇工业区, 南邻东岳西路、铁橛山路, 总用地面积1011.35hm2, 基地为平原地形, 地势平缓。

4 基于圈层模式下的空间布局规划

青岛西站周边片区规划在分析了圈层模型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项目的特点, 从规模预测、产业业态选择与布局、整体空间形态研究、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与布局。

4.1 规模预测

本次规划结合圈层模型, 在高铁商务区的规模上进行了科学预测, 规划青岛西站核心区范围40hm2, 控制区范围4km2左右, 拓展区范围12km2左右。

4.2 产业业态选择及空间布局研究

规划通过研究老城区型火车站与新市镇型火车站周边产业特点, 对法国里昂高铁站、台湾台中站、杭州东站、长沙火车南站等案例进行分析, 总结出主要开发业态类型及对站场的依托性如下:

开发业态类型: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等最适宜在高铁站周边发展。

各种业态对交通枢纽的依托性依次为:商业、商务、居住、休闲, 居住区离站体较远, 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分布于商务区和居住区之间。

圈层开发:核心区一般布局高能级的商业商务功能, 而外围影响区则是休闲和中低密度的居住功能。

4.3 整体空间形态研究

从国际成功案例来看, 车站周边地块混合用地的开发容积率约在5.0左右, 最高则可高达10以上。

与土地利用性质的分布相对应, 土地利用强度以车站及其毗邻用地为最高, 即在车站周围形成峰值, 从车站向外围递减。这种土地利用形态 (塞维诺称之为“婚礼蛋糕”) 对实现高效组织客流集散十分有利。依据对案例的研究, 结合TOD开发理念, 火车站地区的三级功能圈:核心区、拓展区和影响区, 开发强度如下:

核心区———主要是对外服务功能, 半径为500m左右, 为直接吸引区, 高密度开发;

拓展区———对外对内服务功能相互混合, 半径为1000~1500m左右, 为重点开发区, 高强度利用;

影响区———主要是对外服务功能以及为主体功能服务配置的功能, 半径在2000m以上, 为一般开发区, 一般强度开发。

对于网络型综合体, 车站独立设置, 主要发挥交通集散作用, 为保证最核心的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环境和景观效果, 作为核心区的内核, 火车站通常作为严格控制区, 这种情况下核心区的开发强度呈驼峰形态, 即在0~500m范围内, 总体趋势都随站点距离增大而上升。500m范围之外普遍表现为随距站点距离的增大, 开发强度逐渐降低的趋势。

4.4 空间布局规划

整个规划区形成“一核两轴两心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一核两轴:规划以高铁枢纽站构筑片区核心, 功能辐射。规划商业商务、生态居住、商住混合、仓储物流四大板块, 通过城市发展主轴和城市发展次轴共同构成城区基本架构。

两心多节点:在城市发展主轴南端规划的中心公园, 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打造区域内生态休闲中心;在城市发展主轴北端构筑文化广场, 通过高铁站枢纽二层平台的连接, 与中心公园串联。结合区域内的次要节点, 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5 结语

“青岛西站高铁商务区”的城市建设提出的圈层发展模式, 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希望可以为其它高铁商务区空间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规划的前瞻性和长期性, 灵活的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综合考虑, 使高铁商务区的圈层布局模式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湖南千府城市设计有限公司.青岛西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2]郑德高, 张晋庆.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商务区规划研究---以上海虹桥枢纽和嘉兴南站地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11 (10) :34~38.

[3]张楠楠, 徐逸伦.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3) :32~36.

上一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下一篇:火电厂继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