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

2024-09-06

党政干部(精选十篇)

党政干部 篇1

《人民论坛》杂志社近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七成多的党政干部读书的愿望强烈, 但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原因, 62.7%的受访者抽不出时间读书, 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 27.6%为3—6小时。此次调查为期16天, 共回收有效问卷10047份, 另有120位干部接受电话采访。其中, 局级及以上干部约占3%, 处级干部占12%, 科级干部占35%, 其余为一般干部。此次调查样本取自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浙江、江苏等地。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干部能够充分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在回答“读书最大的收获”这个问题时, 64.1%的干部认为是“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 提升人格力量”。63.7%的干部将不读书的危害归结为“思想僵化, 定决策、做决定往往凭经验、拍脑袋”。在“您是否喜欢读书”的选项中, 75.5%的受访者选择“喜欢”或“非常喜欢”, 选择“一般”的为19.3%, 选择“不喜欢”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5.18%。在“您认为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什么”的提问中, 70.3%的受访者选择“读书”;其他依次为“参加系统培训”、“他人的言传身教”、“听讲座”。

党政班子和党政干部考核评价办法 篇2

2006年,中组部印发《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日前印发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下简称《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这是着眼于选准用好干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为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检验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明确了综合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方法构成,要求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等具体方法进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

严格提名程序,扩大民主推荐。《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指出,选拔任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为进一步扩

大提名环节的民主,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在全额定向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差额比例进行二次会议推荐。民主测评主要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及领导干部德才表现。《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主要包括政治方向、精神面貌,贯彻科学发展观、执行民主集中制、驾驭全局、务实创新、选人用人、处理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围绕以上测评内容,设置了“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大局观念,工作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联系本地实际贯彻落实的能力”、“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代价”、“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履行廉政职责,班子自律”等14个评价要点。

对于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按照“德、能、勤、绩、廉”设置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工作思路、组织协调、依法办事、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履行职责成效、解决复杂问题、基础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根据以上测评内容,设置了“理想信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政治纪律,理论素养”、“发展观、政绩观,创新意识”、“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学习态度”、“分管工作完成情况,抓班子带队伍情况”、“遵守廉政规定,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与要求,接受监督,生活作风”等12个评价要点。

民意调查主要了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

会评价。《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规定,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民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群众直接感受到的工作状态与成效,设置了“群众物质生活改善情况”、“依法办事、政务公开情况”、“公民道德教育情况”、“城乡扶贫济困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等12个评价要点。

对领导干部的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工作作风、履行职责、公众形象等内容,设置了“开拓创新与敬业精神”、“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情况”、“分管工作完成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情况”、“廉洁自律和接受监督情况”、“道德品行”等6个评价要点。

《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实绩分析,主要通过有关方面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群众的评价意见,重点分析任期内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以充分体现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具体包括上级统计部门综合提供的本地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基础教育、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耕地等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和评价意见,上级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和评价意见,还包括群众的评价。

个别谈话是深入了解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状况和领导干部的德才素质的重要途径。《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个别谈话的方法,要求分别不同情况确定谈话要点,提前发放谈话

预告,提高谈话质量。对在现工作单位任职不满两年的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还可到其原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延伸考察,同时引入考察组集体面谈的方式,增强了个别谈话的针对性和深入程度。

综合评价是在全面掌握考核信息的基础上,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的意见,巡视组巡视、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参加民主生活会等方面反映的意见,以及其它平时了解的情况相互补充印证。通过考察组集体研究分析,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共分9章47条,适用于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领导班子成员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届中考核、年度考核,可参照执行。

党政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舆论 信息素养 媒介素养 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256-01

党政干部引导网络舆论能力的实质就是其执政素养,作为执政素养的重要构成,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体现为各级干部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运用大众媒体,以舆论的形式倡导主流价值观的方法、策略。这就必然要求广大干部必须具备一种复合能力,一种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并且主动、有效利用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执政素养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网民网络道德水平,增强自律意识和社会責任感

道德是非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方式,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发挥社会控制作用。当前我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对网民进行道德引导,培育和塑造与自身文明程度和国家地位相匹配的大国网民形象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党政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网民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唤起自觉维护科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道德防线,并与信息立法形成良性互动,使网络空间最终成为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首先,制定网络规范,引导网民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慎独自律和共存意识;其次,强化舆论的道德评价,利用传统新闻媒体,对网络信息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再次,在全社会加强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良心,使文明上网成为网民的自觉行为;最后,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建构舆论主体的自我意识,认识自身在网络媒体中的地位,积极参加网络自律活动,为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和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提升担负起自身应尽的责任。

2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媒介道德素养

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不仅是对党政干部的要求,而且是全体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加强两个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养、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该以媒体和学校为中心,进行全民终身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技术、思想理念上进行改变,在鼓励人们接近媒介、使用媒介的同时,对媒介及其提供的信息能够辩证地看待。首先,可以通过自身所控制的传媒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社会成员也对传媒的职业规范有充分的了解,帮助群众形成对媒体的正确认知。其次,在推广中可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将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3 改善“把关”方式,加强网络“把关”机制

网络传播使得网民也拥有了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成为特殊的“记者”队伍。而网民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性及本身带有的主观意识使得他们对信息的解读粗糙片面甚至误读,因此,新闻“把关人”的引导方式也应有所变化:“从过去的 ‘严把关’发展为‘巧指路’,从过去的让人们‘看什么’发展到教人们‘怎么看’,从过去对错误的舆论采取堵塞和封杀的方式,发展到允许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发表的同时进行积极的疏导”。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中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传受模式的转变,网络“把关人”也由单一转向多元。在多元的“把关人”队伍中,政府的把关是最重要的。学者彭兰认为:“在网络传播中,被削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功能。”因此,加强党政干部对网站的把关,是网站把关工作的第一步。此外,政府还要注意引导媒体,对信息内容精心优选,进而用评论引导舆论,把握引导的主动权,寓舆论引导于信息传播和服务之中。

4 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用主流的声音来影响引导舆论

虽然网络中传播主体多元化,但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国家与地方的重点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大众信赖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在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信息和纷至沓来的意见时,理性的网民通常会选择主流网站进行信息筛选和意见表达。这时,主流网络媒体可以发挥舆论引导力,适时对已形成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将网民的注意力引至既定方向,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制度,提高准确判断网络舆论态势和舆情走势的水平。二是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形成强大且正面的舆论声势。三是推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和沟通协调,形成理性的舆论合力。事实证明,主流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上适时发表的指导性的言论或点评,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途径。

5 建立网络舆论快速反应的引导机制

互联网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因此,能否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舆情,对网络舆论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发现舆情的速度与引导舆论的难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发现得越早,引导得越及时,引导的效果就越好。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相比,网络舆论引导既要讲究正确的导向,又要强调快速,一旦错过时机,网民先入为主,将大大增加舆论引导的难度。因此,首先党政干部要随时把握网络舆论发展趋势,善于发现重要舆情苗头。其次,建立舆论收集平台,要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收集舆情。即主动协调主要网站,为网民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以便了解民情民意,并利用这些平台,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网民反映的问题,满足网民的诉求愿望,使之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再次,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以引导网络舆论,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在网络上的新体现。

6 平衡商业利益与舆论导向,提升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其市场影响力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正相关的,即社会影响力越大,市场影响力就越大,但二者有时也存在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市场影响力愈来愈显重要,媒体本身对市场影响力的追求也越来越积极,对社会影响力的追求却日渐淡化。目前网络上仍存在着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有害信息多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应对,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随着虚假新闻的传播而滑坡。

7 探索网络宣传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网络舆论来源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对网上舆论的导向起着主导作用。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是每一个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网络媒体要坚持政治家办网,网上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突出什么、不突出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一个导向问题。从事网络媒体工作与以往的其他媒体工作一样,也必须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同党中央高度一致,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参考文献

[1] 孙宜山.网络传播中舆论引导的特点分析与实施[J].青年记者,2007.4.

[2]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1.

浅议党政干部素质培养 篇4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 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首先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着力于提高党政干部的素质。

个人认为提高干部素质是确保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提升党政干部形象的必行之路。党组织的优良与否与党政班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干部的素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干部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他们自身的素质, 包括学识、品德、涵养、才华以及威望等。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 干部自身素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是党心民心的巨大凝聚力。干部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是干部素质, 要在党组织中发挥巨大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干部素质提高了, 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二、党政干部应具备哪些素质

(一) 政治素质方面。

第一, 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 努力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善于开拓前进, 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 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尊重和重视群众的意见。

(二) 品德素质方面。

党政干部的品德素质是指党政干部个人在为人处事、日常言行中遵守社会规范的一贯表现。是涉及到一个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境界的问题, 也是直接关系到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成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为政以德, 模范遵纪守法, 保持清正廉洁,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觉拒腐防变, 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

(三) 理论素质方面。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围绕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党政干部的执政方式必须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转变。为此, 当前党政干部必须重点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一是要有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二是要有较高的市场经济理论水平。三是要有比较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各种理论知识固然重要, 理论思维和理性思辨能力更为根本。

(四) 人文素质方面。

人文素质, 是指人们在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修养和综合运用能力。首先, 人文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 人文素质是领导决策能力的基本保证。第三, 人文素质是领导创新能力的重要知识支撑。

(五) 科技素质方面。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素质, 特别是各级党政干部的科学技术素质。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新成果、新技术层出不穷, 并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 能否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系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前途。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其执政功能, 用好权, 掌好权, 就必须努力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现代技术技能。只有对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当代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有所认识, 才能把握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和竞争态势, 从思想深处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根本上把握上与自然的关系, 从行动上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根本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六) 心理素质方面。

心理素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关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禀赋和修养。

三、干部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干部的素质不是自发而成的, 而是通过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真正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竖立起来的。共产党人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这是历史证明和时代所需要的。回顾中国历史, 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全党, 并把它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才是中国走向胜利的保证。同时, 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在当前, 对我们来说最主要的是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使自己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还必须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精, 要管用。同时, 还要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 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理论境界, 提高总揽全局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本领和能力。

(二)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广大干部队伍中逐渐实行“四化”方针的推广之下, 我国广大的干部队伍的修养和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 全党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然而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前进, 对于知识技术经济在国际各方面的经济地位中占有主导作用的21世纪, 加强工作人员的各种科学文化技能知识和各种相关的专业能力、相关的领导能力的提升, 仍旧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艰难的任务。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毛泽东曾经说活: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搞建设更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所以, 提高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 自律。

即注重自身修养, 铸造优秀品格。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 江泽民提出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 是自律的具体化。

(四) 他律。

即建立强有效的监督和法制体系, 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力量。要加强舆论监督,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高尚思想道德、崇高理想的舆论导向作用和不良作风的抨击作用。制定一系列有关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制度和规定, 加强法制建设, 使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为有准则可循, 保证权力正常运行。

(五) 积极主动改进工作方法。

一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干好每一项任务, 不要坐等上级领导的安排。二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措施、工作对象、工作重点等等都要有针对性。三是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以防在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四是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科学地决策、安排和评估工作。五是增强培植性。要善于培植典型, 全面推进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提升素质, 增强能力, 使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贺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问题[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

[2]安身健, 刘建.信仰的选择与实现[M].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8

[3]谢忠平.试论党员主体地位[J].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 .

[4]王辉.党政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研究[J],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0.

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篇5

乡镇处在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十分重要,关系着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基层政权的巩固。我镇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我镇党政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乡镇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石杨镇辖9个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4.5万人,现有党政干部80人,其中公务员编制数45人,实有公务员34人,其他编制35人。现作如下分析:

一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公务员队伍中,30岁及以下8人,31-35岁4人,36-40岁9人,41-45岁4人,46-50岁6人,51-55 岁2人,56 岁以上 1人。

二是从学历层次来看。公务员队伍中,研究生以上1人,大学7人;大专1人;中专及以下25人。而且大专以上学历基本上是2007年以来新进人员。

三是从工作年限来看。在乡镇工作2年以下的5人;2-5年的3人,其中公务员1人;5-10年的5人,其中公务员4人;10-15年的11人;15年以上的67人,其中公务员21人。

四是从来源情况来看。公务员通过考录10人,上级机关下派2人,其他22人。

五是从时间节点来看。2007年后进入乡镇干部队伍的7人,1

其中通过考录5人,上级机关下派2人;事业编人员新进1人,由“三支一扶”人员转正而来。

六是从改任非领导职位来看。2007年以来,改任总人数3人,其中正科2人;45岁以下、45-50岁、51-55岁各1人。

二、乡镇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镇党政干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干部年龄普遍较大。全镇80名干部中,41岁以上的达59名、占75%,40-31岁的13人,30岁以下的只有8人。虽然近几年通过公开招录、选派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等措施,为乡镇基层补充了一些“新鲜血液”,但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乡镇基层干部普遍年龄偏大、部分专业岗位人才严重短缺,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均不合理。

二是交流轮岗机会少。一个岗位一干一般就是好几年,甚至几十年,一直埋头于繁琐的业务之中,没有正常的交流轮岗机制,导致这些人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处理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经验普遍存在不足。大家知道,乡镇工作繁杂且直接面对基层群众,他们需要的是能处理实际问题的干部,而不是纯粹的“业务高手”。

三是县镇交流的少。我们有的干部在乡镇一呆就是十几年,有的一干一辈子,没有经历不同的岗位和环境。现在流行的是从县直以上机关选派干部到基层锻炼,也可以考虑从乡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县直以上机关去锻炼。

四是部分干部综合素质不高、能力不强。部分干部由于年龄较大,学习热情不高,导致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工作方法单一,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层面来解决新时期的问题,缺乏依法行政的自觉性,缺

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主动性,缺乏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五是工作作风有待提高。工作懒散的现象普遍存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乡镇党政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直面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深刻剖析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缘由,我镇党委深入调研,广泛座谈,力求破解干部队伍建设的难题。

(一)以教育培训为抓手,着力提升干部软实力。建立和完善干部参加培训与学历教育的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安排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以有效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一抓常规教育。充分利用创先争优、保持党的纯洁性等先进性教育的契机,对干部进行系统性教育,切实增强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抓阵地教育。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在线等阵地作用,对干部进行政策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三抓实践教育。开展外出考察、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干部亲眼所见经济发达地方的变化,学习先进乡镇的发展经验,用亲身的体验为本镇的发展谋思路、定目标。同时,加大典型的培育力度,选树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典型,发挥示范、教育、带动作用,为干部队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以建章立制为重点,着力提升干部战斗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的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首问负责任,建立健全考勤、考评、学习、值班等方面的制度,对干部能力全面实行统筹,使干部干有目标、管有依据、评有尺码,进一步强化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更好地实施对权

力的配臵和限制。深入推进政务,增强工作透明度。

(三)以改进作风为抓手,着力提升干部执行力。“为政之要、贵在落、落实之要、贵在执行”。良好作风不仅能展现一个单位的工作风貌,更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讲务实。对待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党政干部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二是明责任。各部门制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任务,明确责任,定下的事情就雷厉风行去做,定了的目标就不折不扣去完成。三是重督查。镇要专门成立了督查办,不定期对镇村两级干部在岗情况和完成重点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对查实不在岗的人员在全镇大会上予以通报。

(四)以优化配臵为目标,着力提升干部发展力。一是选年轻的干部。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不仅能够改善现有的干部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为乡镇干部队伍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力。二是选专业的干部。在新形势下,如何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如何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这些都要靠技术,例如管理的技术、营销的技术、农业的技术。现在乡镇缺乏的就是这些实用的人才。三是选服务基层项目的干部。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也是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起来的。我认为在每年的公务员招录中逐步扩大对此类人员的比例,最终使之成为乡镇党政干部的主要来源。

(五)以奖优罚劣为举措,着力提升干部向心力。制定科学的干

部考评体系,让那些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能力提升探析 篇6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能力;提升

一、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的意义

(一)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有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党政领导干部的本职工作之一就是做出科学决策。而决策科学与否与党政领导干部们拥有的决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有关。党政领导干部们掌握的信息愈是真实、全面,领导的科学决策水平就越高。事实表明,大量真实的决策信息的获取,是与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是分不开的。行政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不但能够加深党政领导干部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增大把握性,减少认识中存在的不确定度,减少对客观事物的未知度,而且能够结合多人的智慧,结合实际需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决策。

(二)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能够提高行政决策效率

科学、可行的决策只有顺利地为下级党政领导干部所掌握并有效的落实下去才能体现出决策的价值。党政领导干部的沟通质量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工作绩效,继而对决策执行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首先,上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及时而又准确地把信息、决策与下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沟通交流。这是决策执行的重要一环,上级领导需要把决策的意义、内容等重要因素进行详细的解释与说明,以保证下级党政领导干部对此决策的重要性有一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下级党政领导干部对此决策的执行尽其百分之百的努力,同时下级党政领导干部就有关内容向上级咨询以确保获得信息的准确、无误。在执行的过程中,下级领导也要及时反馈决策的执行情况即进行有效的上行沟通,从而促进决策顺利的进行。

(三)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能够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就人的心理而言,沟通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通过沟通可以使人消除内心紧张,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态度等以寻得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当个体心理的行动趋向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甚至背离时就会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人排解和发泄心理压抑,使得人们的情感得以及时的宣泄,这就有可能阻止极端的、甚至导致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发生。因此这就更需要有交流感受、诉说委屈、提出建议的沟通渠道,而党政领导干部拥有相同的目标——为人民服务,他们的有效沟通将会使党政领导干部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团结一致,将会起到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效用。

二、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党政领导干部地位不同对有效沟通的影响

当前,政府内部的行政组织按照金字塔式的科层制构建,在科层化的行政组织内,每个人的都有自己的位置,这种位置又是按一定的等级排列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地位。准确地来说。地位不同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这就容易造成沟通上的困难。这是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地位,享有不同的权利和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就造成了上下级党政领导干部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不同就难免使上下级之间的行政沟通出现障碍。

(二)价值判断对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的影响

人无论做什么,在行动之前对此事物的有用性都有一定的认识,这就是人的价值判断,即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反映客观对象并对事物做出判断的一种认识,他是行动的引导者。正确的价值判断如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核心将有利于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因为此时他们目标一致,容易齐心协力。而错误的价值判断如以提升自己的地位为目标将不利于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这将构成对信息判断的不一致甚至是混乱。在党政领导干部沟通中,对信息的价值判断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就难以对行政信息做出最优化的抉择。科层化的行政组织中有很多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党政领导干部都有着其自身利益和主观偏好,使某些领导认为能否获得上级的好感成为升迁的关键,造成他们价值判断上的失误,一些下级党政领导干部在上行沟通中往往报喜不报忧,将一些重要信息隐瞒不报,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歪曲事实,这种情形是阻碍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重要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沟通能力对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的影响

一般来说,上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上级党政领导干部对下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了解及其接受心理的掌握,影响沟通方式的选择。对沟通的研究表明,行政党政领导干部能否有效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级党政领导干部对上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好恶态度,取决于下级党政领导干部对所传信息的好恶态度,取决于接受方对传递方本身对该信息好恶态度的了解。如果上级党政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沟通协调艺术如语言艺术、倾听艺术等抓住下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心理,以自己的个人魅力让人信服,能够创造出融洽的沟通环境,那么党政领导干部的垂直沟通将会比较理想。如果上级党政领导干部只依据自己的权利独断专行,不去寻找与下级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的途径将阻碍党政领导干部之间的有效沟通。

(四)沟通方式对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的影响

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为了更好地与人打交道,应该慎重地考虑选择最适合于所传递信息的环境条件的沟通媒介。许多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人习惯于一种方式——开会。有时候开会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常用此方式,结果将造成不但堵塞了一些更有效率的沟通渠道、沟通方式,影响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的渠道。而且又造成一些地方的会议过多,重叠召开的会议过多,这更进一步影响到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因此,要根据对方的接受信息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文件,电子沟通,电话、面谈或开会。尽量避免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沟通失败。

三、提升党政领导干部有效沟通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在换位思考中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能力

正如前文所述,不同的地位会成为党政领导干部之间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然而地位的不同、地位的高低在当今行政组织中却是客观存在的且无法取代的。那么为了克服这一影响因素对党政领导干部沟通中带来的障碍,就要在沟通的过程中嘗试进行换位思考。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既指决策、信息的正式传递,又包括人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前者以制度为基础,后者是以换位思考为前提的。在换位思考中党政领导干部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考虑对方的需求,尽量满足对方的需要;二是要了解对方的不足,帮助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沟通是一种心理过程,因为我们每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偏爱的交流方式,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往

往又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会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人员每天所从事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围绕沟通进行的,他们需要与上级、下属等进行沟通、交流。

(二)在树立执政为民观念中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能力

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离不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需要做好领导层的思想工作,树立执政为民价值观念。第一,要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党政领导干部在道德上、政治上和法律上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责任观,才能在沟通中自觉地始终坚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的信念,针对人民群众的问题及时准确地与上级领导或者下级领导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下级党政领导干部揣摩党政领导干部的意图,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偏好负责。更不是上级党政领导干部为显示自己的权利高高在上,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及时、有效的互相传递真实的信息,使我党的工作效率最大化。第二,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看,党政领导干部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也充当着理性“经济人”这一角色,即他们也有自身的利益,这是很正当的。但这种利益是建立在努力工作、出色完成本职任务的基础之上得到的,而非隐瞒事实、弄虚作假之上得到的。在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才有了的根基。

(三)在领导艺术学习中提升党政领导的有效沟通能力

第一,党政领导干部要有一定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党政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离不开语言,领导之间尤其是上下级领导间的沟通中要讲究语言运用的技巧:注意主题要明确、语言要准确、表达要生动,从而形成融洽的,能够使下级党政领导干部说出真实信息的沟通氛围,同时也容易使双方心领神会,实现沟通的目的。第二,党政领导干部要拥有倾听的艺术。倾听在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增进谈话双方的信任度,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第三,党政领导干部要有提问的技巧。上级党政领导干部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开放性的问题与下级党政领导干部沟通交流,给下级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能获得带有引导性的结果。同时党政领导干部还需要拥有表扬的技巧、批评的技巧等等。

(四)在多种沟通渠道建立中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能力

沟通方式的阻碍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沟通,应当建立多渠道的沟通通道,保证党政领导沟通的畅通性。首先,减少层级,防止信息截留。有些领导人则希望自己能够赶在公布消息之前,把问题解决掉。长此以往就会出问题,给有效沟通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所以从这方面入手,我们就要扩大幅度,减少层级。其次,重视面对面的双向沟通。双向的面对面沟通有利于形成行政组织内部的民主氛围及集众家的智慧,从而获得真实完整的信息,形成正确、可行的决策。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是充分利用电话、邮件、短信、手机等现代通讯交流手段进行沟通,使沟通形式更加灵活生动,沟通效率更加快捷,沟通内容更加丰富,有时某种特殊的沟通方式能消除对方的心理障碍,避免一些沟通中容易出现的尷尬场面,以便更好地提高沟通效果。

(五)在创建社会政治沟通交流平台中提升领导干部有效沟通能力

党政干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篇7

胜任力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在1973 年为美国国务院选取情报官时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从第一手资料直接获得,能将生活成就和工作绩效的优劣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条件和行为要素就是胜任素质。麦克拉根(P.Mc Lagan)认为,“胜任素质是指足以完成主要工作结果的一连串知识、技能与能力”。桑德伯格(Sandberg)指出,人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胜任力,并非涵盖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仅仅是在工作中人们使用到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胜任力的概念是斯班瑟夫妇在1993 年提出的,即“胜任素质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本文研究也认同该定义。

2 胜任力模型假设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关于党政干部胜任力模型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得到胜任力要素90 个。并将得到的90 个胜任力要素编写成开放式问卷,邀请10 多位专家,对其进行选择以及补充,最终得到了46 项胜任力要素。通过借鉴前人的观点,并结合所得要素的特点,本文将这46 项要素纳入四个维度,分别为:政治素质、领导特质、管理技能、社交能力。形成党政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假设,如表1 所示。

3 胜任力模型假设验证

提出了党政干部胜任力模型假设,本文根据此假设模型,设计出《党政干部胜任力调查问卷》,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分析,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并对假设模型进行修改,得到党政干部正式的胜任力模型。

3.1 参与问卷调查的党政干部的统计信息

参与问卷调查的党政干部来自于贵州省不同的乡、县、市,共发放问卷1 200 份,回收问卷1 014 份,其中有效问卷923 份,有效率为91%。统计信息如下。

3.1.1 性别

对有效问卷中性别的统计结果为:男性680 人,占74%,女性为243 人,占26%。

3.1.2 年龄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党政干部的年龄集中在35 周岁以下和36-45周岁这两个年龄段,所占比例达到73%,而46 岁以上的仅占27%。

3.1.3 学历

调查问卷中,将党政干部的学历分为:大专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对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的学历特征如下:党政干部的学历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占到了总人数的95.9%,学历较低的党政干部的数量不到总人数的5%。

3.1.4 职位级别

调查问卷中,将党政干部的职位级别分为:乡科级、县处级、市厅级三个级别,对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的职位级别特征如下:乡科级472 人,占总数的51%,县处级399人,占总数的43%,市厅级52 人,占总数的6%。

3.1.5 职位类别

问卷中,我们将党政干部的职位分为四个类别,分别为管理类、执法类、专业技术类和法官、检察官类,对问卷结果的统计显示,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的职位类别特征如下:综合管理类70.4%,行政执法类11.2%,专业技术类16.6%,法官、检察官类1.8%。

3.1.6 工作年限

调查问卷中,将工作年限分为10 年以下、10-19 年、20-29 年和30 年及以上四个层次。对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在10-19 年及20-29 年的人数占了80% 以上,10 年以下和30 年及以上的人数占了总数的不到20%。

3.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1 信度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本文应用SPSS17.0 统计软件中的可靠性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问卷的总体信度进行检验,得到信度系数为.985,可见所用的问卷总体信度是比较高的。下面对问卷中的四个维度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3.2.2 效度分析

对问卷有效性的检验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来检验,首先,对问卷数据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进行检验,得到KMO值为0.975,巴特利的球型测试通过0.05 的显著性水平,表明问卷得到的数据十分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4 个公因子能解释方差的73%,因此可以证明问卷的结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3.3 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采取的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下面对结果进行分析。首先本文用SPSS17.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且按照均值的降序排列,以此来确定胜任力因素的重要程度,结果如表3 所示。

由表3 可以得出对于党政干部十分重要的胜任力因素,本文认为均值大于4.00 的为重要,因此与上级关系、同僚关系、成就欲和权力欲将在我们的模型中删去,且删去这4项后,问卷的信度有所提高。

3.4 构建党政干部的胜任力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我们将删除4 个不重要的因素,得到42 个对党政干部重要的胜任力要素,最终形成党政干部的胜任力模型,如表4 所示。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篇8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措施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经济责任受托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我国政府应行使受托方的权利, 管理和经营公共的资源, 而领导人员则应该履行公务员的义务, 合理运用决策权和管理权, 对政府的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责任随之产生, 经济目标责任、经济契约和经济伦理均是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表现形式。因此要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目标实现的成绩和效果经过审计评价后进行监督, 保证相关人员可以严格履行经济责任, 通过对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审计的目标。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领导干部有一定权力的同时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权力与责任是对应的, 同时产生或同时消失。职权是权力的一种, 处于组织中的职位即会合法获得相应的职权, 职权的行使一般是围绕其工作进行, 下级人员必须完成其上级指派的任务。与职权对应的是职责, 喻示着领导完成的任务要达到规定的标准。由此可见, 领导在努力完成经济目标时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行使其权力, 同时承担与其对应的经济责任。如果超出范围, 就要承担滥用职权导致的不良后果。因此,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托付的责任得到履行, 对工作的业绩进行评价, 为干部的任用提供依据。

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的内容

(一) 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或财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

要对预算批复、预算收入和支出、税收等情况进行审计, 认真核实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结构, 对财力状况要熟悉的掌握, 此外还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二) 对超出预算的收支和管理进行审计

要审计超出预算部分的资金及其管理情况, 防止有人把预算内的资金划分到预算之外, 对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财政资金信用化产生削减作用, 与预算的管理脱节, 在进行评价工作时要指出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责任, 避免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产生。

(三) 对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在审计工作中要注意审计专项的基金的管理情况及使用情况, 如农业扶贫、社保、环保等, 应对其使用情况充分掌握并进行科学的审计和评价。

(四) 对管理国有资产及其使用和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

在审计工作进行中重点要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对国有财产的管理义务进行审计, 以及主要的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中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并审计评价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在企业改革或资产重组的过程中是否遭到破坏。

(五) 对是否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计评价

一切经济活动应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廉政法纪以及企业内部自身的财政管理制度, 在审计工作进行中要指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将责任具体到某些人员身上, 避免互相推卸责任。

三、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难度大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审计人员的主观意识对工作的影响较大。有的审计人员在展开工作时刻意避开了评价被审计的党政领导, 而是只评价审计的事项, 导致审计工作不全面, 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表时, 没有认真核实相应的领导是否履行了经济责任, 直接评价相关的领导或是忽视评价领导这部分工作。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对审计工作造成影响, 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保证公平、公正, 缺乏客观性。

(二) 难以掌控审计风险

审计的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和过程不恰当或对审计事项判断不正确从而审计意见不正确, 导致产生损失, 甚至有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审计风险隐蔽性强, 风险内容涉及面广, 使审计人员难以掌控审计的风险。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审计人员的意识之外, 一般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不小心而产生, 并且审计风险存在与整个审计的过程中。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很容易违反程序的规定, 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三) “先审后离”原则贯彻不到位

我国缺乏完善的干部管理制度, 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产生问题才进行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执法不严的现象频繁发生。在实际情况中, 负责委托审计的相关部门与审计部门不能做到紧密的结合, 难以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通常都是“先离后审”, 即先调离并且得到任命之后才开展审计工作, 违背了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的初衷, 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对有些问题的核实比较困难, 一旦被审计人出现问题, 处理上也比较困难, 使审计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四) 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缺乏相关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被纳入审计法, 然而在细节问题上仍缺乏相关的法规。审计党政领导干部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了自己的经济职责并进行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 但目前缺乏权威的评价系统。并且, 审计工作的完成需要的时间长, 在此期间不能保证法律法规不发生变化, 一旦改变, 选择恰当的法律法规就成了难题。由于法律的滞后性, 如果被审计人有新的问题存在, 很难做到有法可依。综上所述, 相关的制度不完善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 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想避免由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带来的审计问题, 就要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的质量、审计水平、审计成果的运用及对被审计人员评价的公正性都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中得到体现。这就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准确无误, 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审计结果的必要条件。审计工作的进行应在明确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之后, 将经济责任具体化、指标化, 并加以合理的分析评价, 科学的衡量出责任的履行情况, 保证审计评价符合客观事实。

(二) 审核部门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以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部门应严格监督其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 并且不定时的检查工作的进行, 有了问题及时指出并改正。建立并逐渐完善其监控体制, 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 争取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例如, 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符合制度、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等, 定期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收集, 反馈给执行审计人员, 完成信息的沟通, 以便及时采取解决的措施, 避免审计出现差错, 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

(三) 增加任前任中审计比重, 前移审计监督关口

为了解决“先审后离”原则贯彻不到位的问题, 应该加大审计力度, 注重事前及事中的监督, 避免在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审计的现象发生;严格监督相关领导在职期间的职责完成情况;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审计不要只局限在离任时开展;在任期中充分结合年度目标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调查审计其经济活动, 将审计监督关口移到前边;认真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 将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通过“先审后离”原则的贯彻,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审计得到作用, 还可以及时发现党政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的问题, 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

五、结语

我国的党政领导干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20多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我国现阶段党政领导干部审计中的一些问题, 此项工作应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强审计工作的力度, 规范审计工作的相关程序, 使其能够有效的审计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参考文献

党政干部 篇9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对策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组织监督、纪检监督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监督活动。

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政府机构改革后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一个创新,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遵循,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政府作为受托方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 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公务员, 代表政府直接行使决策权与管理权, 这样就产生受托经济责任, 在行政、事业等单位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经济目标责任, 经济责任契约, 也可以是经济伦理 (义务、道德等) , 因此, 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目标实现的成绩与效果通过审计、评价, 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控制经济责任的履行, 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结果来实现审计目标。“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独立的第三者依法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证明”。按照权责对应的原则, 一个领导干部获取权力的同时, 就必须负担责任, 也即职责。职权是一种权力, 其合法来源于组织中的职位, 职权需要围绕工作而展开, 同时职权喻示着下属必须完成被指派的任务, 而职责喻示着领导者及下属所完成任务必须符合所规定的目标标准。因此, 领导干部在实现经济目标过程中, 要对其行使权力的行为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承担经济责任, 有权力不行使或非法行使权力, 也应承担渎职或职权滥用导致违纪甚至腐败的后果。可见,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达到确认其经济责任, 评价其工作业绩, 提供评议和任用干部的依据。

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

1. 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或财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

通过对预算批复、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税收, 预算平衡等情况审计, 核实财政收支、审查支出结构, 摸清财力状况, 评价预算执行情况。

2. 审计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

是否有将预算内资金转移到预算外, 削弱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以及大量财政资金信用化, 脱离预算管理等问题, 评价时要表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责任。

3. 审计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主要对掌握大量诸如农业扶贫、水利、育林、环保、综合开发、社会保障等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评价。

4. 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和保值增值情况审计。

主要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 (单位) 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情况, 重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以及国有企业改革、股权变更、资产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情况等的审计评价。

5. 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 以及财政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 廉政法纪等有关事项。

评价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性质以及领导者应负的责任。

三、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及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在90年代中期得到较全面发展。鉴于这是一项崭新的审计监督工作, 法律法规尚处于建立健全阶段。根据《审计法》及实践经验,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批示审计署的新增职能,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审计机关的职责任务之一。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两办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并发布《暂行规定实施细则》, 之后中央五部委还多次下发文件指导实际工作。近年来各地依据宪法、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行政诉讼法, 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掀起一股“审计风暴”,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审计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少具体审计实务操作缺乏法律依据, 有的评价标准无所遵循,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落实不到位,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不强, 审计结果与使用干部脱节, 审计方法不规范, 审计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等须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和提高

1. 明确和建立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审计部门受委托,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 审查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情况, 通过审计评价划清责任界限, 明确经济责任, 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业绩和功过。以此有效遏制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问题和行为, 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任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增加干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有利于干部管理和廉政建设, 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管理水平。评价包括:一是行政效果如何, 二是行政能力, 包括决策、管理和执行国家政策、宏观政策的能力。因此, 规范审计评价体系, 客观公正出具审计评价意见, 对明确法律责任, 提高审计质量, 搞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事关重要, 现就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求与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做些分析与探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经济目标责任, 经济责任契约。经济目标的数字化、价值化就体现为财政预算 (或财务收支) 。财政财务收支是《审计法》法定的审计内容, 《暂行规定》予以具体化, 即是对党政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评价, 查清任职期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作目标 (预算执行) 完成情况, 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 分清领导干部本人应承担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对审计事项真实性、合法性、绩效性综合评价的同时, 还应对存在的不真实、不合法、效益差的具体事项与问题进行具体评价。评价采用写实的表达方法, 简单阐明事实和领导干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如:关于县市长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总体评价。以县市长经济责任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为主线, 围绕预期结果的实现以及有关工作意图和要求的实现程度进行检查, 并评估结果的效益。审计过程关注资金使用成果, 将审计所发现的情况与既定目标或预算意图进行比较, 发现差异, 了解差异, 分析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计划整改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评价主体:通过市政府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包括政府组成部门) , 评价市长的履职情况, 主要是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施过程要注意避免出现对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全面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现象。市政府的工作由政府组成部门具体实现, 对市政府经济工作的评价必须由各部门的工作情况来体现。由此, 对部门的工作检查, 目的是构成对市政府工作组成办法的检查, 而不是单纯对政府某部门的独立检查。思路目的是汇总各部门 (单位) 的事例情况用来综合评价总体情况。例如, 评价财政管理情况, 应当是政府各部门的财政管理情况, 而不是财政局一家的财政管理情况。基于上述考虑, 必须注意对部门 (单位) 的审计目标的制定 (目的是服务于总体评价, 而不是单纯对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审计目标能达到评价目的即可) 。

评价范围:围绕过程监督和管理行为的评价, 紧扣审计手段能够核实的政府经济活动及主要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 搜集正反方面的典型事例, 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的部分, 发现异常、分析异常, 把主要目标放在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的程度, 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及市长对存在主要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及成效, 客观评价市长履行责任的情况。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涉及范围广, 内容复杂, 不同层级的党政领导人拥有不同权力, 也就有各自相对应的经济责任, 目前各地有的对厅、局领导进行责任审计, 有的对县、区长, 有的对乡、镇长等, 由于其工作性质、职责范围、行业、地区不同, 其审计评价内容, 指标体系必然有所差异, 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 不同层级的党政人员, 确定各有特点的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

2. 明确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关。

首先该审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 包括财政预决算、专项基金、固定资产保值增值、重大决策、工作目标、遵守财经法规和勤政廉政等审计。同时, 对党政干部评议、监督和管理更涉及各有关部门, 是一项协作性强、关联度高的工作。为有效实现责任审计目标, 要运用监督系统论的原理, 充分发挥监督系统各相关部门的组合协同效应。党政干部监督的主体比较广泛, 涉及党政, 群团组织。现在各地的党政领导责任审计实施一般是由组织部门出具审计委托书委托审计机关组织执行, 实践中起初多存在干部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 现在已逐渐向任中审计过渡。为实施干部先审计后离任, 一些地方成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 由领导小组根据干部离任、选任、监督的需要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年度工作计划, 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行文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中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纪委主要通过检查督促干部遵纪守法来实现干部法纪监督。行政监察主要在于执法监督, 依法对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领导干部是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进行监察。纪检、监察、人事和审计部门互相协作,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发挥很好作用, 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但在干部监督系统中需要明确审计实施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 审计部门是专门监督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特殊监督, 对经济责任审计而言, 审计机关是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和相对独立的监督主体, 它的独立性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特有性质, 是对党政领导干部所管辖经济部门、各类经济单位所作的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监督审查。所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体, 以法律为依据, 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有效的干部监督系统。有的地方是由组织、审计、纪检分别担任审计组长或联合组成审计组的作法是欠妥当的, 它不仅不符合依法审计, 也给审计工作带来意外风险。必须明确党政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 并由审计人员担任审计组长。若审计人力不足时, 可依照审计准则规定, 聘请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审计组。同时, 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领导工作, 可以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审计通报制度和审计结果反馈制度, 定期交流各部门情况, 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利用各种会议和新闻发布会形式向部门、社会予以通报公布, 增加透明度和威慑力。对非法干预、阻挠审计行为的, 审计部门可以建议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对有关人员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 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 充分依靠和发挥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的作用, 充分体现两办《暂行规定》突出强调经济责任审计, 要加强有关部门的配合、协同作战, 发挥五部门的组织参与, 协调配合, 检查监督的要求。

3. 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和审计范围。

(1) 审计重点。与县市长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细枝末节的事项不要耗费审计资源。审计过程注重专业判断和职业敏感, 该检查的有关事项认真深入检查, 无关事项该放弃的就放弃 (必要的可移送当地有关部门处理) 。实施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围绕县市长的“经济责任”与“履行”情况两个环节展开工作。这好比我们开展的预算执行审计“先看预算后审执行”的工作思路, 要十分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同时, 要明确我们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审计, 有别于地方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后者是审计管辖范围的全面监督职责, 而前者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下, 实施的审计只是为了总体评价的需要, 只是取证的需要, 只是抽样的需要。切不可把审计涉及的政府工作部门一个个都当作“独立”的审计项目对象, 进行全面的收支审计。

(2) 审计方法。科学准确界定县市长的责任范围, 采取检查、调查、分析性复核的办法, 更多采取调查方法以及数据、指标体系的分析性检查办法。差错纠弊不是主要目的, 错弊只是体现个别单位、个别错误, 在行政作为上与县市长履行本职工作责任方面可能无直接关系。必须注意:审计方案的各部分共同组成一条关联的主线, 所有审计项目必须共同围绕主线展开, 不可偏离检查的目的评价和目标。凡与县市长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不耗费审计资源。从重要性和直接性的角度考虑, 严格区分被审计县长的经济责任和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 注意把握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联系与区别。区分政府财政行为和部门财务行为的界限, 除了评价证据需要外, 一般不将县级各部门的财务收支作为具体的对象进行审计。

(3) 审计范围确定, 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果的原则。一是宏观性。县市长承担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 其任期经济责任的性质及其履行方式具有较高的宏观性。二是政策性。县市长履行任期经济责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于政策的执行和制定等抽象行政行为或重大决策, 而不在于常规的或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日常具体行政行为。三是综合性。县市长除承担地方财政经济发展责任之外, 还有大量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发展责任, 其承担的经济责任范围广, 内容丰富。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即重点围绕本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选择重点单位, 选择与被审计市、县长的经济责任关联度大的事项进行审计。

4. 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 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体现。首先, 各级审计机关要端正态度, 明确认识审计认定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 只是从审计角度认定的经济责任, 而不是全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而不是全部依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不是全部手段。因此, 必须牢固树立在党委、政府领导下, 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和配合的观念, 紧紧围绕“经济责任”这个核心, 不缩小, 不扩大, 从实际情况出发, 开展好这项工作。二是切实把“先审计后离任”政策落到实处。三是要完善量化经济责任评价指标, 提高审计结果在干部任用时的使用价值。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谨慎稳妥, 使评价内容与经济责任的范围相一致。

5. 建立健全分层次审计机制, 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

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要迸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按干部管理权限、财务隶属关系和国有资产管理关系, 采取分层次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市、县两级党委直接管理的单位、企业、乡镇法定代表人分别由两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各部门、单位的下属单位由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审计;村及乡镇企业由农村审计站负责。发挥审计机关的主导作用, 保证分层次审计机制的有效运行。一是加强计划管理。根据细则要求, 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应当提出下年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计划, 与审计机关协商后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前, 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以书面形式向审计机关出具委托书。对需要增加的项目, 报请本级党委或入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二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部门要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重点, 全面强化再培训、再检查、再规范的工作。要根据新情况、新要求, 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方法的研究, 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三是加强监督检查,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 落实审计过错追究制度、审计回避制度和审计公示制度, 促进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和勤政廉政, 保证审计质量。

6. 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 把监督关口前移。

由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时间跨度上较长, 有的甚至达到几年、十几年, 为解决“任务重与时间紧、力量少”的矛盾, 要把监督关口前移, 使大量的审计工作经常化, 保证查深查透。为此要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及各专项审计相结合, 力争一次进点, 满足多项要求。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的管理部门, 结合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每年审一次;对上级安排的审计项目, 有些可同时结合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对其他单位,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力争两年审一遍、一次审两年。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核实家底上, 尽量使用日常审计的资料库, 提高工作效率, 力求每个审计项目审深、查透;力求每一项审计结果定性准确, 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审计研究, 2004 (6)

[2].李金华.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

[3].柏继民.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

党政干部 篇10

一、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

(一) 对当前领导干部心态, 您的总体评价是。54%的受调查者是属于“平平淡淡”, 25.28%的受调查者属于“整天抱怨、充满牢骚”, 10.34%的受调查者属于“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还有10.34%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 干部群体中有怨气情绪的差不多达到了三分之一的比例。

(二) 您认为当前领导干部怨气的轻重程度如何。认为干部中的“怨气”、“重”或“较重”的占48.22%, 其中40.22%的受调查者认为“较重”, 49.42%的受调查者认为“一般”, 认为“轻”或“很轻”的仅占受调查者的2.29%。由此可得出, 大部分的人认为干部的“怨气”是比较严重的。

(三) 您认为哪类干部怨气最大。在受调查者看来, 有三类干部“怨气”最重。一是县乡两级干部, 有34.48%的人认为县级和乡级的干部怨气最大;有25.28%的人认为升职的希望渺茫“遭遇‘天花板’困局的干部”怨气最大;三是不予重用, 被晾到一边的干部, 有16%的人认为, “不予重用, 被晾到一边的干部”怨气最大。

(四) 您认为造成干部怨气的主观原因是。受调查者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心态摆不正” (占63.21%) , 排在第二位的是能力不足 (占36.78%) , 排在第三位的是“理想信念不坚定” (占28.73%) , 其他原因的是11.49%。

(五) 您认为造成干部怨气的客观原因是。调查结果显示,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科学、不公正” (占81.6%) , “社会风气不良” (占63.21%) , “收入待遇低与付出不匹配” (占56.32%) 。另外, 43.6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团队不和谐, 受排挤, 16%的受调查者认为领导下达的任务, 在下级执行的时候相对较弱, 有些甚至还不执行, 还有1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单位基础差, 缺乏资金和人才”。由此可见, 绝大多数人认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科学不公正”是造成党政干部怨气的主要客观原因。

(六) 对于“怨气”较为严重的干部, 您觉得上级领导应该如何做。觉得应该寻找一下产生的原因, 对症下药, 并找出医治的方法的占受调查者74.71%, 认为应“改正领导工作方式方法”的占72.71%, 选择“多做思想工作, 讲正气, 树新风”的占到受访者的65.51%。而认为对于怨气干部应当“不予重用, 晾到一边”的仅占4.59%。从上边的调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对于“怨气”干部, 受访者较少关注惩戒和处置措施, 而更多地关注“怨气”的消解方法。

二、造成党政干部“怨官”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 主观原因。

1.心态摆不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意识浓厚的国家,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 官为百业之首, 唯有走上仕途, 才能出人头地。读书是为了做官, 做官意味着光宗耀祖。但是现在从人生价值的角度来看, 人们不再把当官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从经济收入的角度来看, 与许多富豪相比, 党政干部的收入要低得多, 即使是与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相比, 党政干部的收入也差一截。

2.能力欠缺。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人们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对党政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但是还有一些党政干部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缺乏应付自如的能力, 由此产生焦虑、恐惧、不安等心理, 埋怨群众觉悟低, 不理解、不支持自己的工作等等。

3.理想信念不坚定。从总体来看, 目前我国党政干部追求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理想信念, 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是也有一些党政干部对科学理论不学习、不研究, 由此产生了思想困惑甚至出现了理想信念的动摇。

(二) 客观原因。

1.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的机制不健全。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 有三类党政干部怨气最大, 分别是县乡两级党政干部晋升无望, 遭遇“天花板”困局的干部和不予重用的党政干部。他们怨气所指的核心问题都是晋升预期的渺茫或破灭。而造成他们晋升预期渺茫或破灭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健全。这种机制的不健全表现为任职年龄一刀切、论资排辈、任人唯亲、任人唯上等方面。

2.党政干部的收入与付出不匹配。对于县乡两级的干部来说, 他们的收入除了工资能按月发放外, 没有其他更多的额外收入。而且干部的工资整体水平不高, 与飞涨的物价、房价相比, 干部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不但没有上升, 反而在下降。他们拿着最少的钱, 却干着最累的活, 承受着最大的风险。

3.团队不和谐。个别领导干部把官场当成了自己的权力场, 喜好搞“小圈子”, 拉帮结派。在选拔用人的过程中, 出现任人唯亲、任人唯上的现象, 客观上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和谐。

三、化解党政干部“怨官”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 从党政干部的角度来看, 必须要调心态、强能力、树信念。

1.调心态。名利上要有满足感, 党政干部要对名、利、地位之类的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 对自己的待遇及升降去留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在职务晋升的道路上总有人快一些, 有人慢一些, 在名誉方面, 同样也是有人获得多一些, 有些则默默无闻。攀比是不会得到幸福的, 所以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越是攀比, 怨气越多。经常想想那些为党和人民事业而牺牲的英雄先烈, 比比那些为党和人民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模范人物, 看看那些至今衣食住行仍然有不少困难的群众, 任何官员都没有理由怨天尤人。

2.强能力。能力上要有危机感,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呈上升趋势。面对各种新问题, 不少党政干部处于“老办法不管用, 新办法没学会”的尴尬境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出席2009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 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这六种能力实际上都是党政干部在工作中的“能力短板”。

3.树信念。思想上要有坚定感, 20世纪90年代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众多磨难而变得更加坚强, 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依靠了理想信念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所以未来的道路过程中, 要始终相信共产党, 相信在其领导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二) 从组织部门的角度来看, 必须要重教育、优机制、善沟通。

1.重教育。一是加强价值观教育。我们党的干部不是封建官吏, 而是人民公仆, 要立志做大事, 不能立志做大官。不图地位高低, 只图事业有成, 这是党政干部应有的人生价值追求。二是增强党性教育。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是党政干部培训的主阵地, 肩负起党性教育主渠道的重任。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党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加强党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学的内容要针对性地增强党性教育, 在加强学习党性教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将客观世界的改进与主观世界的改造相结合, 要为加强党政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而努力,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素养。

2.优机制。

(1) 优化晋升激励机制———让党政干部在政治上看到希望。在严格执行谈话、回避制度的同时, 重要的是注意保留一些本地的干部融进县乡的领导班子中, 乡镇干部中更加要结合一部分乡土干部;而对于那些工作时间比较长久、表现优秀、工龄较大的干部, 可以有计划地将他们安排到县级的单位;对那些品德优越、在群众中具有良好的信誉、成绩较为突出的干部, 采取的是让他们升职但不换地的办法, 在职位较低的干部中提供较高的服务, 提升领导干部的“天花板”高度;适当减少从上级机关下派干部到县乡任职的数量;加大从乡镇党政干部中向上提拔的力度。

(2) 优化物质激励机制———让党政干部经济上有“甜头”。根据赫茨伯格的因素理论观点, 经济利益虽不再是首推的激励因素, 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组织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协调, 对那些长期生活在基层以及贫困地区的干部要经常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不要局限于级别和年限甚至经历。

3.善沟通。一是要善于听取干部群体中“诤言”, 跟上时代的脚步, 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加强党的建设, 在工作中要团结、向上。二是要完善干部群体的谈话制度, 要积极与他们进行交谈。上级领导应该积极地开展下属之间的交流, 深入下属的内心, 了解他们的想法, 这个方法在不少地方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 必须要树榜样、强监督、讲和谐。

1.树榜样。树立榜样对于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前段时期学习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我们还要在生活中多找到一些像杨善洲一样的好榜样, 以大众传播作为媒介, 将一些优秀的、正面的人物加以宣传, 并号召人们向其学习。

2.强监督。要让群众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到干部选用中来, 在更广泛的空间“透视”干部选任工作, 真正落实群众的监督权。要让干部选拔工作在阳光下操作, 从干部被列为后备干部到提拔为领导干部的全过程, 都应自始至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让搞不正之风的人没有市场, 受到遏制, 无处遁形。

3.提倡党政干部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信任、宽宏大度、诚信待人。怨气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是一种不和谐的风气,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民族的和谐文化, 进行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 提倡文明、和谐之风, 不让怨气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

摘要:党政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面对各种困难和矛盾时, 也会产生各种怨气。尤以县乡两级干部和遭遇“天花板”困局的干部怨气最大。他们的怨气既有心态摆不正等主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健全等客观方面的原因, 只有从党政干部自身、组织部门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寻找对策, 才能消解党政干部的怨气。

关键词:党政干部,心理埋怨,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倪洋军.领导干部别在“怨气”中沉落[EB/OL].商都网, 2010-2-16

[2]许晓平.有情可“怨”的三种情状[J].人民论坛, 2010, 6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领导干部要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EB/OL].人民网, 2009-3-2

上一篇:压裂效果下一篇:射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