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精神疾病

2024-08-28

男性精神疾病(精选十篇)

男性精神疾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 年龄最小17岁, 最大75岁, 平均57岁。所有患者均有单侧乳晕下无痛性肿物, 39例 (84.8%) 有局部胀痛、压痛;2例 (4.3%) 肿块与皮肤有粘连或破溃;5例 (10.9%) 伴乳头溢血;10例 (21.7%) 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从发现乳腺肿块至就诊时间:2周至3年。确诊为乳腺增生38例 (82.6%) , 乳腺癌8例 (17.4%) 。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报告结果相符35例, 经药物治疗后诊断结果与超声诊断相符10例, 病理诊断为男性乳腺发育症合并乳腺炎 (超声诊断为乳腺癌) 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 7.8%。

1.2 超声检查

1.2.1 方法

使用GE Vivid-7 pro彩超, 12L探头, 频率13MHz。患者平卧, 完全暴露乳腺, 按规定顺序扫查, 于病变部位多向扫查, 测量增生的乳腺体厚度, 观察有无占位性病变及患侧腋窝淋巴结。

1.2.2 结果

(1) 男性乳腺增生声像图表现:乳头下方见乳腺腺体层增厚, 厚度在0.4~1.5cm, 平均0.6cm, 形态呈长梭形或类圆形, 无包膜, 边界欠清晰, 内呈不均质低回声, 可见向乳头方向聚拢的管状回声;彩色多普勒见乳腺中央或偏侧1~2条彩色血流信号显示, 脉冲多普勒收缩期峰值流速 (Vs) : (9.02±1.34) cm/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 (Vd) : (4.25±0.99) cm/s;阻力指数 (RI) :0.61±0.06。 (2) 男性乳腺癌声像图表现:偏心性低回声光团, 肿块直径1.6~6.5cm, 平均3.7cm, 形态不规则, 其深层可侵及胸肌, 内回声不均匀, 可见斑点状强光点。6例乳腺癌患者同侧腋窝内测及肿大淋巴结。彩色多普勒显示乳腺肿块内血流较丰富, 脉冲多普勒Vs: (23.34±10.34) cm/s;Vd: (15.32±6.62) cm/s;RI:0.78±0.36。

2 讨论

男性乳腺发育取决于雌激素、孕酮、黄体生成激素、催乳激素的平衡, 当其分泌过多或排泄障碍, 造成彼此平衡失调时刺激乳腺增生, 导致乳腺发育。

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显示, 男性乳腺增生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增生多位于乳头及乳晕下, 形态呈长梭形或类圆形, 无包膜, 未见钙化。而男性乳腺癌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 内部为实质低回声。男性乳腺癌肿块内多见微小钙化灶, 这是恶性肿瘤影响局部钙、磷代谢所形成。本组检出肿块内微小钙化灶37.5% (3/8) 。男性乳腺癌易侵及胸肌和皮肤, 容易检出淋巴结转移, 因乳头和乳晕下区域有丰富的乳腺导管和淋巴管网, 癌细胞随淋巴转移到腋窝和内乳淋巴结 (内乳淋巴结较小, 位置深, 超声不易显示) 。本组超声检出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 (6/8) 。有观点认为, 恶性肿瘤能释放出一种血管增生因子, 可使肿瘤区域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络, 所以恶性肿瘤内部血流丰富。本组乳腺增生之腺体内仅见1~2条条状血流, 血流为中阻力;恶性肿瘤瘤体内血流较丰富, 血流为高阻力。对于超声常用的几个参数如RI、PI、Vs是否对良、恶性乳腺肿块鉴别诊断有意义目前报道的观点尚不一致。

乳腺发育症和乳腺癌并存时, 图像表现复杂;腺组织局部有感染坏死时, 声像图也表现复杂, 为不均质低回声区, 形态欠规则, 周边及内部有血流信号, 有的伴有钙化点, 难与乳腺癌鉴别。本组1例男性乳腺发育症同时合并乳腺炎误诊为乳腺癌。

体质类型与男性疾病 篇2

一、寒性体质:寒性体质包括阳虚性体质和痰湿性体质。寒性体质的男性多形盛气衰,易感疲劳,常有多汗、多痰、小便清长、畏寒怕冷、性欲低下、阳痿、不射精或精液流而不射等表现。这类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当避免感受寒湿,宜顾护阳气,可食用鹿茸、人参、羊肉、牛鞭、枸杞等进行滋补。

二、热性体质:热性体质包括阴虚性体质和湿热性体质。热性体质的男性多形体消瘦,易于激动,常常有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燥、畏热喜凉、性欲亢进、阴茎异常勃起、早泄、遗精等表现。此外,还易发生内外生殖器的炎性疾病、生殖系结核及过敏性疾病等。这类男性需节制性生活,同时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辛辣之物及鹿茸、牛鞭等辛温燥热的补品,可服用沙参、麦冬、百合、冬虫夏草等。

勃起功能障碍与中老年男性慢性疾病 篇3

ED是中老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疾病, 但它又有别于一般的疾病。ED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 它与潜在的中老年男性常见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CVD) 、高血压、糖尿病、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LOH) 等密切相关。ED是中老年男性整体健康的一个重要信号。

1 ED和CVD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2013年数据统计:1999~2009年间, CVD在美国造成的相对死亡率是32.7%, CVD目前仍然是人类第一位杀手[3]。ED与CVD拥有相同的危险因素, 如缺乏运动、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和代谢综合征。CVD相关并发症很多也存在于ED患者中, 而ED患者同时也常常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症状。在一项共有7689人的中老年男性流行病调查显示:高血压人群中ED的发病率是67%;糖尿病人群中ED的发病率是71%, 而两者都有ED的发病率高达77%[4]。目前研究认为内皮功能障碍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EnD) 是ED和CVD两者发病的共同始动环节, EnD导致一氧化氮 (NO) 产生减少或者是功能低下, 使阴茎海绵体内血管扩张及平滑肌舒张功能障碍, 在长期有害因子的作用下, 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并损伤脱落,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从而进一步导致CVD[5]。我们的临床研究也显示ED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首发症状并可以成为CVD的风险预测因子[6]。

而关于ED和CVD相关性的另一个机制是Montorsi等[7]提出的“血管尺寸”假说。他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身体不同器官病理症状的发生依赖于所供血管的管径。基于冠状动脉的管径远大于阴茎海绵体动脉并且阴茎勃起功能所具有的特殊血液动力学效应, ED的发生早于冠心病 (CAD) 。Rogers等[8]对PDE5抑制剂反应不佳的ED患者通过介入血管造影的方法研究发现:这些患者阴部内动脉和冠状动脉具有相似的病理改变, 即动脉粥样斑块梗阻引起的血管狭窄。阴部内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相当, 而海绵体动脉作为阴部内动脉的分支, 直径更小,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ED发病早于CAD, 可以作为CAD的早期预测因子。最近更新的普林斯顿共识 (Ⅲ版) 着重强调了血管性ED在CVD中的预测价值:ED发病通常早于CAD发病2~5年, 它不仅和CVD享有共同的风险因子, 而且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在心血管疾病、CAO、卒中的早期预防中有重大意义[9]。

2 ED和糖尿病

糖尿病是ED的一个主要风险因子, 糖尿病患者ED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1.9~4倍, 发病年龄比正常人群早10年。

糖尿病患者ED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 现有研究认为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DED) 的始发及核心发病机制为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我们通过研究DED大鼠模型证实其海绵体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其受体表达均下降[10], NO释放减少将进一步导致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内皮细胞凋亡增加, 之后可造成海绵体血管收缩、管壁增高、血栓形成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管腔狭窄, 海绵体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最终导致ED。Eringa等[11]指出了2型糖尿病导致的特异性内皮功能障碍的3种机制:内皮细胞胰岛素传导通路损害、血管周围脂肪细胞分泌脂肪因子及炎症因子造成的损伤和高血糖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损害, 这些病理因素都将引起内皮功能障碍, 从而导致DED。

DED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糖尿病所产生的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和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高级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 是在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下葡萄糖与蛋白质和脂质或核酸发生的非酶糖基化而形成的不可逆的毒性产物, 它能与血管胶原共价结合, 导致血管壁增厚、血栓形成和内皮功能障碍[12]。Banting奖得主Brownlee[13]提出了糖尿病并发症的统一机制:氧化应激学说, 大量文献报道氧化应激在DE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糖尿病患者及其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阴茎组织中均发现有高水平的超氧化物, 氧化应激损伤了阴茎组织中eNOS的活性导致神经元和内皮细胞合成NO的减少, 增加了海绵体组织细胞凋亡和纤维化, 导致细胞脂膜的过氧化损伤和DNA损伤,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DED的发生[14]。近期关于糖尿病活性氧簇 (ROS) 的产生机制和来源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进展, 在糖尿病小鼠ED模型中发现经过Ang1变体治疗后, NADPH酶亚型p47phox显著下降, 这提示NADPH酶是ROS的重要来源[15]。

一氧化氮合成酶解偶联 (NOS uncoupling) 机制是指NOS合成NO的下降同时伴随超氧化物合成增加。

DED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我们以往临床研究发现非器质性ED年轻患者中已经存在着糖代谢紊乱和亚临床型EnD的存在, 糖化血清蛋白 (GSP) 有可能作为未来ED的预测指标[16]。因此早期发现ED的危险因子, 预防DED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干细胞治疗DED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我们及其他学者研究发现干细胞可分化并替代受损或死亡的海绵体组织细胞, 并可通过旁分泌一些生长因子来促进功能受损的海绵体组织细胞进行修复, 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 和脂肪干细胞 (ADSCs) 因其取材容易, 成为临床干细胞治疗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干细胞治疗DED在大量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目前已经逐渐用于临床试验[17]。随着对干细胞生物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 干细胞治疗将表现出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3 ED和LOH

LOH是一种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临床和生物化学综合征, 其特征是有一定的临床症状和血清睾酮水平降低。中老年男性睾酮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有研究表明, 男性总睾酮 (TT) 与游离睾酮 (FT) 分别以每年0.4%和1.2%的速度下降。美国巴尔的摩纵向老龄化研究结果显示:>80岁男性LOH的发生率是<50岁男性的5~10倍。如果以总睾酮<11.3 nmol/L为界限值判定中老年男性LOH, 则50岁、60岁、70岁和80岁各组的LOH发生率分别为12%、19%、28%和49%;如果以游离睾酮指数 (FTI) <0.153为界限值, 各年龄组的LOH发生率分别为9%、34%、68%和91%[18]。中老年男性睾酮缺乏常常导致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涉及欧洲8个中心3369人LOH的调查研究结果:在调查问卷35个相关症状问题中, 有9个症状和睾酮缺乏相关, 而在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的3个症状分别是:晨间勃起减少;性欲减退及勃起功能障碍, 均和男性性功能障碍相关[19]。而在一项男性平均年龄为50岁的前瞻性研究中, Somani及其同事发现在诊断为ED的患者中, 27%同时存在性腺功能低下并伴随有睾丸体积的下降和性欲低下[20]。这些研究均说明了中老年男性LOH和ED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目前关于LOH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其可能机制是睾丸间质细胞 (Leydig cell) 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随着年龄增长, 男性睾丸退行性改变并出现睾丸纤维化及血液灌注不足, Leydig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并伴随有胞内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空泡化, 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降低, 睾酮合成相关酶系的活性下降, 造成Leydig细胞合成和分泌睾酮的功能下降。另一机制是中老年男性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系功能减退。目前认为虽然衰老不会影响垂体分泌黄体生成激素 (LH) 和卵泡刺激素 (FSH) , 但LH分泌的脉冲频率增加但变得不规则而且振幅减小, 睾丸中的Leydig细胞对LH刺激的反应降低导致睾酮分泌减少[21]。最后在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中均观察到了睾酮缺乏, 而睾酮缺乏又与很多CVD危险因子相关, 所以推测睾酮在代谢稳态维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脂代谢异常、炎性细胞因子、内皮功能障碍等机制可能导致了LOH的发生。

雄激素缺乏可以导致男性性欲降低和ED, Traish[22]详细论述了雄激素在维持阴茎结构和调节勃起生理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雄激素能够调节人盆腔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说明雄激素是通过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控制勃起功能, 雄激素在维持阴茎海绵体神经和背神经结构和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ED和下尿路症状 (LUTS)

LUTS和ED都是影响中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病, 目前认为两者有密切的相关性。MSAM-7调查研究显示:在12 815名50~80岁男性中, 90%人群存在LUTS, 其中48.7%存在ED, 而完全不能勃起的人群为10%。在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两者共存疾病后, 在各年龄组中, ED和LUTS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3]。同年联合4国的UrEpik研究调查了4800名40~79岁的中老年男性中LUTS和ED的关系, 再次明确了两者具有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不能单纯用年龄及其共患病来解释[24]。

关于LUTS和ED的相关机制的假说如下:目前研究认为EnD在LUTS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 中起了重要作用, NOS/NO产生的减少是其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证明在下尿路 (前列腺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尿道、膀胱) 中广泛存在着α1肾上腺素能受体, 在BPH患者中这些受体表达上调。阴茎疲软的机制也是通过激活阴茎血管和平滑肌上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 从而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阴茎组织收缩, 勃起消退。因此α1肾上腺素能受体上调的机制可能也在LUTS和ED密切相关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疾病 篇4

隐睾症医学上将睾丸位置异常或睾丸没有降至阴囊都称为隐睾症。据统计,约有10%的新生儿和2%的幼儿患有隐睾症。以往人们认为,只有双侧隐睾才能会影响生育,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单侧隐睾者的不育率约占67%以上。尽管从道理上讲,单侧睾丸完全可以代偿两个睾丸的作用,但实际上,病患侧睾丸由于受温度的不良影响,或产生抗精子的某种抗体,可使对侧正常的睾丸也失去制造精子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睾丸障碍不育症”。该症患者罹患睾丸肿瘤的机会也比正常人多。隐睾症在幼年时往往不被重视,一般都是婚后发现导致不育后才开始治疗,但为时已晚。

腮腺炎后遗症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男性不育可追溯到孩儿时代的腮腺炎病史。腮腺炎病毒除了会在腮腺中“为非作歹”之外,还会在人体的生殖器官、神经组织和胰腺等器官“惹事生非”。腮腺炎病毒对睾丸的影响,轻者可引起发炎,表现为睾丸肿胀和疼痛,重者可导致睾丸组织萎缩,特别是会破坏专门制造精子的“工厂”——精索细管;如果双侧睾丸都被破坏的话,便会引发难治性的终生不育。据统计,由于睾丸功能障碍而致的男性不育占14%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腮腺炎引发的睾丸炎所致。

精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是由于精索静脉本身存在先天性瓣膜功能不全或不良,再加上后天某些不良因素(如用力过度)造成精索静脉压力增高,形成盘状扩张,使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睾丸营养和供养不足,内分泌功能紊乱,睾丸酮水平下降,从而抑制精子生成,引发男性不育。

支原体感染有相当多的男性不育和各类病原体感染有关,比如腮腺炎病毒、淋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支原体感染等。其中,国外学者在对2500对不育夫妇的检查中发现支原体感染者竟占到29%。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常寄居在人体各处,其中多寄生于女性阴道及子宫颈处。并通过性接触后转移到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内。一般情况下,男性携带支原体不引发病症,或只引起尿频、尿急、流少量脓性分泌物等症状。虽然症状不严重,但会导致不育。

沙眼衣原体感染沙眼引起男性不育是由于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沙眼衣原体可引起男性尿道炎、输精管炎和附睾炎以及性功能障碍。输精管有炎症会使精子的活动能力减弱,进而引起不育。

男性精神疾病 篇5

1 临床资料

我院康复病区2012年1—12月住院患者66例,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病程>2年, 住院时间>1年, 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病情稳定>6个月, 能配合治疗。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药物过敏史, 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药物和非成瘾性精神药物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60岁, 平均 (37.9±10.9) 岁;病程3~30年;文化程度:小学28例 (42.4%) , 初中22例 (33.3%) , 高中13例 (19.7%) , 大专3例 (4.5%) 。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①在全院护士中挑选有音乐特长的护理人员进入康复病区。②病房内空气清新、安静整洁、光线协调、温度适中、宽敞舒适。③选择适当的乐曲, 制定有针对性的播放计划。④护士选择歌词较短、简单易学、广泛流传的通俗流行歌曲, 组织并引导患者学唱。教会之后, 每天轮流一名患者领唱, 要求患者都参加;每周进行一次歌咏比赛, 选一名唱歌之星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调动患者的积极性。⑤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聆听和歌唱, 帮助患者培养音乐兴趣, 使其由被动性音乐治疗变为主动性参与音乐治疗。⑥在抗精神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 音乐治疗每日2次, 每次1小时, 周一至周六上午9:00—1 0:0 0, 下午3:0 0—4:0 0, 周末休息。音乐治疗为期1年。

2.2 评定标准

护士每周用本院自制住院精神护理观察量表 (NOSIE) , 包括6个维度30个条目, 以“无、有时、常常、经常、一直是”进行评价, 分别赋值0、1、2、3、4分。医师每周用本院自制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 包括6个维度18个条目以“无、很轻、轻度、中度、偏重、重度、极重”, 分别赋值0、1、2、3、4、5、6分对患者进行效果评定。分数越高症状越重, 分数越低症状越轻。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音乐治疗前后N O SI E、B PR S评分比较 (表1、2) 。治疗后两个量表各项评分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音乐疗法是一项集体活动, 患者一起分享美妙的音乐, 活跃的气氛能唤起患者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稳定其情绪、改善心境障碍、抵消其敌意和攻击性;加强患者间的合作精神和整体观念, 有助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改善沟通交流障碍和社交能力, 部分社会功能有所恢复, 对缓解病情及促进康复十分有利[2]。

本文结果显示, 在抗精神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 常规的治疗护理结合音乐疗法效果优于常规的治疗护理。音乐疗法能逐渐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人格及相关精神症状, 对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等精神症状有改善作用;能调节和激发情感, 缓解患者情感淡漠, 运动迟缓、社会性退缩现象, 延缓精神活动的衰退;能明显改善患者整洁性、协调性、逐步增强主动性、自信心、恢复自知力, 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能力。精神分裂症是一个长期慢性过程,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辅助药物治疗的康复手段, 须持之以恒, 方能保持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音乐疗法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66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1年音乐治疗, 根据本院自制住院病人精神护理观察量表 (NOSIE) 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对患者治疗前后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个量表各项评分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抗精神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 加用音乐疗法效果优于常规的治疗护理;音乐疗法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 提高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音乐疗法,精神分裂症,康复

参考文献

[1]吴建红, 梅红彬, 张春娇.现代精神障碍护理学[M].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378.

男性精神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间来我院救治的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122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1例, 年龄23~54岁, 平均39岁, 其中精神发育迟滞5例,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8例, 情感障碍14例, 精神分裂症20例, 其他14例;对照组61例, 年龄20~57岁, 平均38岁, 其中精神发育迟滞3例,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9例, 情感障碍12例, 精神分裂症24例, 其他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别,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2]:

(1) 60岁以下男性; (2)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中相关的诊断标准; (3) 有既往暴力行为史; (4) 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5) 无严重躯体性疾病, 如心脏病等; (6) 患者监护人或家属同意此次观察,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3,4]:

观察组及对照组均采用精神疾病的常规临床护理方式, 包括医院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还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 具体方法如下。

1.3.1 给予良好的病房环境:

周围环境是诱发精神病患者发病的重要外界因素, 因此提供舒适、安全的病房条件是预见性护理干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护理人员要以极高的洞察力随时观察周围环境, 消除一切会引发暴力的不确定因素。首先, 根据患者教育背景及病情轻重安排房间, 对于病情不易控制、暴力倾向严重的患者要给予单人病房;其次, 要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理, 保证房内安静、无其他无关人员, 走廊内无吵闹、喧哗声;同时, 还要严格实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 清除病房内能作为暴力攻击的物品, 若发现室内物品、门窗有损坏要及时维修, 并做好防护。

1.3.2 提高有关暴力行为的心理护理: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仔细查阅患者病例, 详细评估患者病情, 并掌握其易诱发暴力行为的自然因素, 严密监控患者行为以及心理变化, 这有利于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日常接触时, 要以友善、和蔼的态度, 真诚、耐心的行为感化患者, 使患者消除戒备心理, 自愿接触护理人员实行进一步沟通;同时, 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的预测患者需要, 满足其合理要求, 让患者体会到舒适的生活条件, 减少不良情绪及暴力行为的滋生。通过观察患者, 护理人员还要快速掌握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先兆, 如突然击打物体、握拳不放等, 并随时记录其行为变化, 为预防各种暴力行为的发生做好充足准备和紧急预案。

1.3.3 适当丰富患者住院生活:

长时间独处及单调的生活不利于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的控制, 甚至可加重病情。所以, 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娱乐活动, 并全程陪伴、给予相应奖励, 用以分散患者注意力, 提高患者生活乐趣, 减少紊乱行为和暴力行为。但要注意活动的量及度, 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 并针对其行为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

1.3.4 掌握控制患者情绪的护理技巧:

给予冲动早期有效的安慰护理, 可诱使患者离开发病环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控制患者情绪的技巧, 根据先兆症状给予预见性的护理干预。在察觉发病先兆时, 首先要给患者营造一个放松、安静的环境, 同时面带微笑并平视其双眼, 使患者感觉自己处于一个平等、祥和的社会, 用以消除其紧张情绪;然后, 用和蔼、平实的语气同患者沟通, 鼓励其吐露心声, 并持有同情态度, 使患者不良情绪得以发泄, 同时找到倾诉的对象, 有利于减轻其激动程度, 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还要授予患者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对于控制良好者可给与适当物质奖励, 提高其战胜病魔的信息。

1.3.5 加强暴力行为发生过程中的护理:

若实施有效治疗及护理后, 患者仍有暴力行为, 护理人员还要给予针对暴力的护理措施。因此, 要预见性的掌握控制及约束患者暴力行为的措施, 同时学会自我保护。患者如发病出现暴力行为, 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要以大胆冷静的态度处理现场, 时刻同患者沟通, 制止其暴力行为。对于口头劝说无效, 仍在实施暴力行为的患者, 要注意转移其注意力, 在必要时对患者实行约束, 并隔离到安静房间, 将其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1.4 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将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显效:患者精神疾病症状得到改善, 护理期内未见暴力行为或出现暴力行为后得到显著控制,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频率减少, 出现后得到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较护理前有所提高, 但不及显效;无效:患者精神疾病未好转, 再刺激情况下依旧出现暴力行为, 生活质量较低。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的总和。

1.5 统计学处理:

评价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护理效果, 并记录相关数据。应用SPSS19.0完成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采取t检验, 计数数据应用卡方检验 (χ2) , 求出P值。若有P<0.05, 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37例 (60.66%) , 有效18例 (29.51%) , 无效6例 (9.83%) , 总有效率90.17%;对照组:显效25例 (40.98%) , 有效19例 (31.15%) , 无效17例 (27.87%) , 总有效率72.13%。对两组数据卡方检验后, 得χ2=7.610, P=0.022。表明P<0.05, 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男性暴力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 好继发于精神方面的疾病, 如不加以控制, 将严重威胁患者家属及社会人员的生命安全。临床上除强调有效的治疗方式外, 高效的护理措施也必不可少, 一般的护理措施包括医院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 但这些方式对于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来讲并不足够, 因此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 用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 (1)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条件, 消除诱发患者发病的外界因素; (2) 积极地与患者沟通, 掌握患者的生活习性及心理、行为变化, 并适当提供文娱活动, 转移其注意力, 使其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温暖和乐趣; (3) 若发现暴力行为先兆, 护理人员能够以娴熟的技巧控制患者情绪继续恶化; (4) 若暴力行为无法控制, 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约束等, 这些方式都是针对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而制定的。临床上在精神疾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上述护理干预方式收到理想效果, 观察组显效60.66%, 总有效率90.17%, 尽管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也存在72.13%的总有效率, 但与观察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可见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显著, 能有效降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 保证相关生命财产安全;同时, 能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缓解护患关系。尽管也有不足之处, 但因其诸多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122例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除给予精神疾病的常规护理外, 还实施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显效60.66%, 总有效率90.17%;对照组显效40.98%, 总有效率72.13%。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 能有效降低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 缓解护患关系,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干预,暴力行为,男性精神疾病,护理

参考文献

[1]荣敏, 李冬杰, 张可.预见性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防范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1 (3) :206-207.

[2]何凤英.住院男性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全科护理, 2012, 10 (2) :497-498.

[3]周彩莲, 黄子娟, 鲁荣莉, 等.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7) :37-38.

男性精神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来自我院2006年3月—2008年11月间男病区的住院患者, 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标准》第三版为诊断标准, 共40例, 年龄19岁~56岁, 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疾病诊断标准。病种类型:精神分裂症16例, 躁狂症12例, 癫痫性精神障碍7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例, 精神发育迟滞1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方法, 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用统计学百分比、构成比对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

2 结果

2.1 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受精神症状影响22例, 占55%;与病友、家庭闹矛盾8例, 占20%;护理人员态度不冷静5例, 占12.5%;受病房环境影响4例, 占10%;患者意识模糊或错乱1例, 占2.5%.

2.2 暴力行为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暴力行为多发生在新入院病情尚未控制且存在有命令性幻听或被害妄想的患者, 常发生在入院初期及病情复发时。

2.3 暴力行为主要对象

男护士15例, 占37.5%, 女护士9例, 占22.5%, 患者7例, 占17.5%, 医生6例, 占15%, 陪侍家属2例, 占5%, 自伤1例, 占2.5%.暴力行为主要方式:主要分为拳击、毁物、撞伤、自伤等, 其中自伤行为较隐蔽, 且危害较大, 需医护人员注意。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 造成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精神症状, 占55%, 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感到自己遭受迫害, 对他人加以攻击和伤害。新入院患者因对医院环境不适应, 拒绝住院和治疗也容易产生暴力冲动行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攻击的对象主要是护士, 尽管任何医院工作人员都可能成为暴力冲动的受害者, 但那些与患者有着最直接接触的护士有着较高风险[1]。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 必须与患者零距离接触, 对行为紊乱的患者必须予以制止或保护, 必须监督患者的进食、服药等, 对拒食、拒药的患者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 因此受到攻击的机会多。在暴力行为方式上, 男性患者暴力冲动伤人方式多为拳击。既往有攻击行为, 强制入院, 无配偶及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4 护理干预

4.1 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 对新入院患者进行详细评估

认真阅读病历, 向家属了解患者在家中的表现, 既往有无暴力行为等。对有暴力行为者,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设法控制或消除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 实施防范措施。在护理过程中不断关注患者的言行变化规律, 结合专业知识, 具体分析, 具体对待, 做到心中有数。

4.2 注意沟通技巧

护士本身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在工作中要灵活, 勤于思考。对患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关心体贴, 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引导患者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感, 如利用躲避刺激释放法、转移刺激等控制不良情绪。对情绪不稳容易激惹的患者, 在接触患者时要以冷静、坦诚、尊敬、接纳的态度保持镇静, 用温和的语言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尽量用语言方式宣泄, 转移其暴力意图。

4.3 注意接触技巧

接触患者时应站于患者右侧或正前方, 不要背对患者。在巡视病房时, 要选择恰当的巡视方式、方位, 给自己留有退路, 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动态, 让患者始终在护士的视线之内。

4.4 改善病房环境, 消除不安全因素

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 注意病房的安全检查, 如门窗、病床、玻璃等损害时及时维修, 丢失时及时查找。患者采取分级管理, 将有暴力冲动的患者安排在有监控系统的监护室, 重点看护。

4.5 注重暴力行为发生时的护理

护士应以简单、清楚、直接的语言提醒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 目的是制止患者的行为。当不能有效制止时, 要沉着冷静, 有组织地从侧面、背面制止其伤害行为, 将其安置隔离室或进行保护性约束。

4.6 做好冲动后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对冲动后的患者要做好心理护理, 让患者讲述冲动原因和经过, 以便进一步制订防范措施。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 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以利于缓解不良情绪, 增进自控力。同时给予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如何缓解压力, 如何控制情绪, 如何应对愤怒等以提高患者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不轻易伤害别人, 逐步掌握以非暴力行为方式处理紧张和攻击意图。鼓励患者参加娱乐活动, 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男性精神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 我院收治的200例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 观察组采用病症处理法进行诊治, 年龄在24~50岁之间, 其中单纯淋菌感染22例, 单纯支原体感染8例, 单纯衣原体感染16例, 其余54例均为2~4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混合感染率为54%。对照组采用传统诊疗方法, 年龄为25~51岁之间, 单纯淋菌感染23例, 单纯支原体感染的7例, 单纯衣原体感染14例, 其余56例均为2~4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混合感染率为56%。两组临床症状表现为尿道口红肿、疼痛, 伴有淡白色分泌物, 并有尿道刺痒、尿路灼热的感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取尿道拭子进行淋菌培养、支原体培养以及对衣原体抗原的免疫情况进行测定, 具体措施如下: (1) 对观察组的患者, 根据病症处理法中处理尿道分泌物流程图3[2]进行评估, 并使患者每天餐后2 h服用阿奇霉素1.0 g, 1日1次, 持续6 d, 然后停药一周后进行复查。 (2) 对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诊治, 同样餐后2 h后服用阿奇霉素1.0 g, 持续6 d, 停药一周后进行复查。

1.3 观察项目

(1) 两组治疗前后病情转阴率是多少; (2) 两组疗效判定:痊愈、有效、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s表示,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的病原体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有效治愈率方面的比较

经观察, 两组均有一定的有效治愈功能, 但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性病医疗服务中的基本要求是快速、有效, 而病症处理法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其基本原理是将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总结, 每一组相关的病症和体征组成一种病症, 然后对每种病症的处理方法设计相关流程图, 运用流程图进行患者病情的诊治、治疗。采用病症处理法可以很少或不需要实验室支持[2]。此外, 此种处理方法还能有效对混合感染者使用,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病症处理法诊治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的治愈率为83%, 同时总有效率为98%也远远高于传统治疗方法, 且病原体转阴率达到97.65%也远远高于对照组的93.49%。阿奇霉素为氮环内脂类抗生素, 口服吸收后, 有较高的组织选择性和半衰期长等优点[3], 将其应用于性传染疾病治疗中可以有效杀死病原体, 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在长期以来都是作为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的首选药物。另外, 推广病症处理法在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的同时, 还减少了工作操作环节, 使诊疗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在进行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治疗过程中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 选用合理的抗生素, 并配合病症处理法对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进行诊疗, 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商干伟.病症处理法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534例[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03, 12 (7) :603-604.

[2]杨平, 徐世才.阿奇霉素治疗性病的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1997 (4) :25-26.

男性精神疾病 篇9

【关键词】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55-0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产生原因为睡眠过程中患者上气道发生阻塞,其呼吸逐渐变浅或有时产生暂停现象,期临床表现为日间疲乏、嗜睡等,是目前睡眠呼吸疾病中尤其是老年男性患者中发病率极高、最主要的疾病之一。OSAS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危害是在患者睡眠过程中,间断发生呼吸暂停现象,破坏患者睡眠结构,使患者产生低氧血症,极易产生合并心脑血管等病症,严重时,甚至发生睡眠猝死现象。所以,OSAS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

1 流行病学

据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记载,OSAS是一种危险性极大、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成年人中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比率为5%~8%,OSAS占90.5%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高其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特别是老年男性,其发病率为女性的一倍。

2 发病机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发病过程中患者易产生高碳酸血症, 低血氧现象,能够导致神经功能失调, 血管紧张素、肾素、、内皮素等系统失调,血液动力学改变, 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全身各个器官,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严重危及人体健康。

3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1 OSAS与高血压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OSAS的产生与高血压存在密切的关系。有关资料记载,不少于30%的高血压患者同样具有OSAS,与此同时,OSAS患者中有接近一半患者患者高血压。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率与睡眠呼吸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具有线性相关性。OSAS已经成为危及高血压患者生命的危险因素之一。

3.2 OSAS与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发生OSAS的几率也同样较高。据有关资料记载,48%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同样患有OSAS。另外,OSAS患者由于自身内皮发生功能性紊乱,OSAS合并心血管疾病以后,使得自身内皮功能更加紊乱,引起日常活动中兴奋性明显增加,产生高血压症状,长此以往,使得患者自身产生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而这些都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3.3 OSAS与心律失常

临床研究证实,许多OSAS患者极易产生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有数据显示,在OSAS患者中接近40%的患者发生过心律失常现象,尤其是夜间阵发性心脏停搏现象较为突出。OSAS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发生心动停搏、心动过缓,有着密切的关系。当OSAS患者发生心率过缓和心动过速交替发生时,据分析又由于OSAS患者长时间低氧血症和呼吸暂停时,引发的激活心脏迷走神经, 潜水样反射,一旦呼吸停止结束,患者呼吸正常,从低氧转变为兴奋,导致心动过速。长时间会引发心肌缺血,影响危害患者健康。

3.4 OSAS与心衰

心衰患者有着较高的呼吸暂停发生率。现认为反复的低氧血症可以引起心脏收缩受损及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使得右心室后负荷增加。而交感兴奋性的提高,可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并收缩外周及冠状动脉,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也可与其他因素一起作用最终导致心肌梗死。此外,呼吸暫停时急剧增加的胸腔负压使得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及室间隔左移,右室充盈量增加,右室前负荷增大,同时导致左心室的容量减少及顺应性下降,左心室跨壁压突然增大。这些作用长期发展最终导致心衰这一结果就不难理解。

4 OSAS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日常保健

(1)避免过度劳累,按时睡觉,睡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因为过度兴奋后会带来抑制而使反应迟钝,使鼾征加重。(2)睡眠时取侧卧位,可使一些患者呼吸暂停明显减少甚至消失。(3)穿硬领衣睡觉,避免高枕,这样可使下颌伸直,防止颈部弯曲。(4)卧室温不宜过高,被褥不要太厚。(5)避免烟酒、镇静药,应戒烟酒,禁用镇静药、安眠药,利血平可使鼻黏膜充血,也不宜服用。(6)养成经鼻呼吸的习惯:睡眠张口,呼吸时,舌和软腭暴露在大气压下,舌的前部放松,使口咽腔更狭窄,加重了打鼾。另外经鼻呼吸的气流对呼吸的神经调节机制有刺激作用,如果这种刺激没有了,可引起呼吸抑制和导致呼吸暂停,所以用鼻呼吸非常重要。(7)保持鼻腔通畅。

综上所述,OSAS其发病同心血管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产生多种新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新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分析其死亡率居高不下、发病率逐年升高原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OSAS在其中的影响因素。临床实践证明,OSAS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患者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对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呼吸反复暂停将导致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这将导致OSAS的发病。同时OSAS也是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对OSAS的危害因素要加以充分认识,提前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早发现早治疗,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秀莲.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 医学综述, 2011,(09) .

[2] 李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18) .

[3] 彭朝荣,何平惠,杨朝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临床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09) .

[4] 孙凯,韩瑞娟,赵瑞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8,(05) .

[5] 侯爱琴,李晓.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血管病预后的关系[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15) .

男性精神疾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病男病区, 实行封闭管理, 本病区有28名执业护士, 其中本科5名, 专科20名, 中专3名;主管护师4名, 护师5名, 护士19名。

1.2 方法

1.2.1 成立QCC活动小组

科内以自愿方式组成QCC小组, 确定小组名称为手拉手圈。QCC小组成员共有10名护士, 由病区护士长任圈长, 科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活动主题为降低住院病人冲动行为发生率, 提高住院病人的护理安全。选题理由如下:对病人而言, 降低病人痛苦,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对护士而言, 降低护理风险, 减少工作量, 保障病人安全;对医院而言, 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节约人力成本, 提升医院知名度, 为创建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奠定基础。QCC活动按PDCA的步骤, 包括如下环节:P阶段, 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D阶段, 对策实施与检讨;C阶段, 效果确认;A阶段, 标准化、检讨与改进, 共10个步骤进行[5]。

1.2.2 调查分析病人冲动发生原因

根据医院冲动病人登记表, 经QCC成员共同讨论, 设立统一的检查表, 2013年1月—2013年3月进行检查, 共有52名病人发生冲动, 对引起冲动行为的原因进行统计, 依据柏拉图分析得出改善重点, 存在问题主要为护士对病情评估不到位、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导致冲动行为的发生。针对住院病人冲动行为发生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讨论, 找出主要原因为: (1) 护士自身因素, 护士对病情掌握不到位、护士不重视与病人沟通、风险评估不准确、年轻护士专科知识欠缺; (2) 病人因素, 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病人个性化需求未得到满足; (3) 管理方面因素, 住院环境较差、核心制度未落实到位、护士配备不足、健康教育措施未落到实处。

1.2.3 护理对策

1.2.3. 1 改善病人的住院环境

精神科新病房大楼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住院条件。严格考核护士对病人病情掌握情况, 规范了护患沟通。由于每例精神病病人的病情、文化程度各不相同, 加之症状复杂、行为特异, 主诉很少, 这给精神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精神科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前, 必须详细了解病史, 要掌握病人的症状、治疗和护理要点。同时知晓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爱好、生活习惯和发病原因等相关情况。医院制定了规范的沟通方法, 提高了培训力度, 让年轻护士较快地掌握精神科的护患沟通技巧。

1.2.3. 2 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 保证护理安全

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 对新入院、探视、外出返院的病人认真进行安全检查, 防止危险物品带入病房。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和排查隐患。

1.2.3. 3 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严格执行核心制度

对冲动高风险病人一定要防范到位, 严格遵守护理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尤其是核心制度的落实。医院制定精神科冲动病人防范管理制度、应急流程和防范预案, 定期组织演练。科室严格考核, 人人过关, 护理部不定期抽查。

1.2.3. 4 增派人手, 满足病人个性化需求

精神科病区按优质护理要求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满足病人需求。病区有专职高年资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电话与短信服务, 保证病人与家属的情感交流, 稳定病人的情绪, 不仅降低了病人冲动的频率, 也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1.2.3. 5 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 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年轻护士不仅进行规范化培训, 进入精神科病区, 采取一对一师徒带教模式, 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专科知识培训, 极大地提高了带教效果。

1.2.3. 6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

科室设立日沟通登记本, 规定责任护士每日必须与病人沟通, 了解病人的需求。责任护士针对每例病人制定了详细健康宣教方案, 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而且病人有需求会主动寻找责任护士解决, 也缓解了病人想家的情绪。

1.2.4 评价指标

应用住院病人冲动发生率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分别统计实施护理对策前 (2013年1月—2013年3月) 与实施护理对策后 (2013年4月—2013年6月) 的住院病人冲动发生率。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2χ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3.1 QCC活动激励护士释放潜能、提高工作积极性

QCC活动改变了既往护理管理者探讨、临床护士执行的护理管理模式, 调动护士积极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在工作中, 临床护士既是执行者, 也是决策者、管理者[6]。圈员们通过圈会讨论在实际工作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了工作能力。本活动中护理小组积极通过问题分析和护理对策实施, 有效地降低了住院精神病人冲动事件的发生率, 改善了护理质量。

3.2 QCC活动可以产生凝聚力、增进科室团结协作性

以往护理工作中, 护士更注重自身岗位工作, 较少有相互之间的协助, 通过QCC活动, 增加了相互间的交流, 在共同寻求护理问题原因、对策的过程中, 护士之间的交流合作空间大大提升, 从而在活动中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友情, 增进了团结, 创造了和谐的科室氛围, 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7]。

3.3 参与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QCC活动强调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 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 发挥管理潜能。头脑风暴的方式使得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畅所欲言, 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激发;持续改进过程中通过辅导和培训, 各成员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各种品管手法从不懂到熟练应用、业务知识与技能逐渐提高, 使小组成员在自身价值得到最佳发挥之余, 还增加了自信。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下小组成员边探索、边实践、边沟通、边总结, 大家分工合作, 既是实施者, 又是管理者,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了参与管理的意识, 培养了他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提升[8]。

3.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QCC活动在本院尚为初始阶段, 由于认识的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担心开展活动与日常工作有矛盾, 医院各部门的支持保障系统也存在不足之处, 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和开展QCC活动改进基础护理工作的热情。实践证明, 做好品管知识的培训是开展QCC活动的基础, 医院领导的重视与各部门的理解与配合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如果医院能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与培训制度, 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一定保障, 促使更多的非护理部门积极参与QCC活动。同时护理管理者重新思考护理的定位, 及时发现基层护理人员的点滴成长, 多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 将更有助于QCC活动的持续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志平.精神科病人冲动行为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 2010, 8 (11C) :3074-3075.

[2]高静, 蔡壮.119例精神病病人冲动行为的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 2008, 16 (6) :316-317.

[3]汪四花, 林芬, 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 :60-61.

[4]章一华.品管圈活动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6) :723-724.

[5]王玉琼, 郭秀静, 雷岸江, 等.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11 (24) :1945-1946.

[6]李旺君, 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5) :55-56.

[7]章飞雪, 于燕燕, 徐枝楼, 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2) :127-12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男性精神疾病】相关文章:

男性礼仪:男性姿态六大忌07-10

成年男性05-12

男性视角07-25

男性偏见08-13

农村男性08-22

男性运动08-22

男性消费09-04

男性论文题目05-05

男性生殖系统05-11

男性泌尿系统07-04

上一篇:三亚高校下一篇:班组建设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