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为艺术

2024-07-07

环保行为艺术(精选十篇)

环保行为艺术 篇1

关键词:企业环保压力认知,环保行为,影响因素,建议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比以往承受了更多来自社会各阶层及自身发展的压力。

企业是在各种复杂的契约关系中运行的一个有机组织,联结了政府、各社会团体等多元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今,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表明,多元化利益相关者影响了企业的环保行为。因此,针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企业面对相互矛盾或冲突的要求时,其环保行为就可理解为,是其通过对拥有的稀缺资源的恰当配置,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来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作出恰当的回应。

在诸多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因素中,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客观上存在着哪几方利益相关者?他们的需求是怎样的?冲突或矛盾来自哪里?这些问题,影响着企业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环境需求的认知、评价的因素有哪些,最终决定了管理者是如何认知、评价这些来自各方的环境需求的优先性。

鉴于此,有必要研究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环境需求重要性的认知是如何影响其环保行为的,以及当企业管理者认知到的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越大,企业是否会采取更加积极的环境响应行为等问题。

企业环保压力认知差异及其原因

1. 企业环保压力的认知差异

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存在着如政府、消费者、投资者、非政府组织、本地居民、媒体等多元化结构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是企业所处的市场需求和整个社会环境责任制度需求的载体,发挥了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约束企业行为的重要作用。然而,一个现实存在的状况是:处在同一组织场域中的企业,尽管面临着相似的市场需求和制度需求,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认知。

假定这些压力能够均衡地施加在一个产业内的所有企业上,也并不意味着会对所有企业的环境响应行为和环境绩效产生同样的影响。究其原因,是从压力到行为还存在着中间转化过程,即企业管理者在把客观压力转化为感知压力时,管理者的认知过程,决定了最终的企业响应行为。这就导致即使是在某一地区、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内,所有成员所受的外部管制都是一样的情况下,企业响应方式最后的结果也是会非常不同。

2.环保压力认知差异的原因

(1)当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压力逐渐向企业慢慢渗透的时候,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往往会施加在企业的不同层级上。比如,企业股东的压力往往直接施加给管理层,而员工的诉求是直接传递给经理的。

(2)企业面对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可能存在相互冲突,难以兼顾各方。这就在客观上需要管理者综合判断后,做出权衡并对这些诉求确定一个优先顺序。

(3)并不是任何行业中的企业都用相同的标准,评价客观存在着的需求。企业管理者会依据其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对这些压力加以甄别,最终作出不同的评判。因此,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简单来说,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一客观存在的压力经由层层传递,被企业管理者主观地进行了评价,导致并不是任何利益相关者提出的诉求都能够得到同等重视。

企业环保认知的影响因素

1.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未来持续经营的目的,在充分分析其控制的资源、拥有的能力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后,制定的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行动,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目前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可以提升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进一步促使企业实现创新管理,改善组织架构,增强企业对来自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应对。

如果一个企业谋划的是长期发展,那么,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企业管理阶层就会站在整体的角度和高度,将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对可能影响企业经营的种种重要的因素变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比如,国家有关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变动、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偏好等。企业管理阶层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就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企业环境责任,将环保作为一个关键因素纳入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中。一个企业拥有了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就会时刻关注企业未来。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它对环保就没有任何认知,或者无视企业环境责任。

如果企业只有短期发展战略,企业管理阶层就会忽略企业长久经营的最终目标,不是追求基业长青,而是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利润的最大化。此时,环保将不再是企业经营管理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面对来自政府、媒体、消费者等的环保压力时,它的选择将会是逃避。

2. 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企业具有的特定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成员在行为上相互影响,心理上相互作用的特质,个体行为的总和即是企业最终表现出来的行为。企业成员特别是企业管理决策层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同,由于其拥有不同的环境行为偏好,最终选择其偏好的环境行为决策,表现为企业采取不同的环境行为。

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够比较敏感的接收信息的受体。企业就是通过团队和个人来感知外部的环境信息,而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影响他对某些因素的一种敏感度,由此导致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不同。这种意识的差异,最终会反映到企业管理决策层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上,表现为选择的环境行为存在差异。

如果企业管理决策层的环境意识水平很高,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就越高,往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越强,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敏感度就越高,更偏好良好的环境行为,倾向于做出友好的环境行为决策。企业也会自觉关注环保信息,执行国家制定的环保要求,承担污染防治等环保职责。

反之,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越低,团队及个人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敏感度越低。这种不敏感,会降低企业对环保的认知,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发展目标和思想路线等的制定时,环保将注定是被忽略或舍弃的一方。

3. 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

政策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是要使观念形态的思想,变为现实形态的行动,进而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的可操作性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政策的可操作性,是指政策拥有完善具体的措施,在实践中易于推行与实施,要在技术层面上体现其能够被有效执行。其核心是要使得政策能够在成本较低的基础上,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

政府政策可分为指导型、引导型、强制型三类。其中,指导型政策在政策的层级系统中是最深层的政策,是用以指导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它侧重于价值陈述,为企业提供价值评判的标准;引导型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的政策方案,侧重于目标陈述;而强制型政策则表现为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和行动方案,必然要求有对应的部门或机构来具体实施。

以上3种政策的可操作性逐次增强。其中,强制型政策是企业行为的底线,是政府及社会公众所能容忍的最后一道线,企业若违背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就会丧失其生存的合法性。强制型政策通过严厉的奖惩措施,来引导企业关注环境保护,发现其自身的环保问题,改善自身的环境行为。企业为了保有其生存合法性,避免被惩罚,就会采取一定的环保行为。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承受着相同程度的政策压力。当政府制定出台了一项新的环保政策,企业在获知这一新政策之后,会有一个学习、了解、熟悉的信息加工过程。此时,政策的可操作性等,就会影响企业决策者的认知及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比如,当政府政策是引导型时,团队素质高、战略眼光较远,他们可能很早就会意识到政府政策的引导方向,会在战略制定时以及企业发展中注意环保问题。但是如果团队意识不是很高,战略上也没有重视,那么,此时强制性的就会比指导型与引导型的更有作用。

总之,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越大,企业感受到的刺激就会越强;所受到的政府压力越大,越有可能主动采取环保举措。相反,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越小,企业受到的政府监管就会越少。或是缺少改善环保绩效的激励,或是违规后的处罚越轻,企业就不太可能主动采取环保行为。

4.市场信息反馈

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是企业重要的社会压力来源。比如,社区居民通过媒体舆论等方式对企业施加压力,要求企业采取一定的环保行为;消费者选择购买环境友好企业的产品,或自觉抵制非绿色产品,这些行为虽是非强制性的,但当消费者的诉求通过其具体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控制企业经营活动,最终会变成一种联合行动。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达到可通过法律法规或市场的力量表达出来时,必定会对企业造成一种实质性的紧迫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企业迫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可能就不得不采取一定的环保行为。为了公平照顾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管理者会实施多样化的环境管理策略。比如,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致力于清洁生产,减少社区污染等。

如果消费者表现出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偏好,并自愿接受略高一点的价格,当此类消费者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环境友好标志产品”的设立,可能会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环境绩效。但是目前在我国,消费者的环保行为对企业的绿色环保创新实践并没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我国经济现状分析,当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绿色产品的价格对他们而言略高,相比之下更能接受不含环保成本的低价非绿色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相比,目前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是很强烈。国内的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购买和消费过程,不像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那样,还会关注原料来源、产品的生产和寿命结束之后的废弃物处置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办厂,这些企业往往会要求其中国供应商采用清洁安全的技术,提供节能环保的产品等。在一定程度上,这类更严格的要求会倒逼中国企业,使他们为了获得订单而进行绿色环保创新实践。

此外,也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竞争压力的存在,对企业绿色环保创新实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而进行绿色环保创新实践,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等。这些行为可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建议

大量理论和实践表明,企业在做出有关环保方面的战略决策或行为选择时,正承受着来自政府、消费者、竞争者、非政府组织、媒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多重约束力量。这些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来阐明他们与企业的利害关系及利益需求,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求企业有所作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必须要制定的。没有发展战略,企业无法进入长期经营,就会感到前途迷茫,其结果恐怕终难摆脱被挤垮的命运。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大热,机遇的存在也意味着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而且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资源短缺等种种问题,更多的企业事实上还处起步阶段,尚在为立足和短期的生存而挣扎,无暇也无力考虑环保问题,在其决策时就会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大量的短视行为。这时候,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端正企业对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纠正其对社会责任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鼓励和引导企业制定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并将履行社会环境责任融入到发展战略中。只有将企业环境责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当中,企业自身努力改变原有理念之后,才能从思想上对包含有企业环境责任的战略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企业自身而言,战略制定工作是一项涉及企业整个组织、专业性很强的重要工作。可将企业战略制定工作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1)企业在战略制定准备阶段时,应组建一个专门的战略制定小组,战略编制的各项具体工作交由它全权负责。然而实际情况是,战略制定对于大多数企业都是一种非常态的管理工作,一般企业都普遍缺乏战略制定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为了提高企业战略的质量,企业可寻求外部资源支持。比如,与战略咨询专业机构合作,聘请其作为企业的战略顾问,帮助企业组建战略制定小组,开展面向企业领导层的战略辅导,借助其专业优势完成企业自身战略的制定。

(2)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之后,不能让其流于形式,而是必须将战略计划落实。要制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纠正措施,以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

2.强化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企业之所以采取一个特定的环境行为,首先是因为其对自身的环境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才会进一步审视自身的环境行为。而在审视、学习的过程中,企业对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意识慢慢有了觉醒与提高,认识到这种责任承担对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性。这时,企业才会从根本的战略上转变经营理念,将环境目标等纳入其经营战略,进而做出环境行为决策。

具体到企业中的每个员工,只有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形成了良好的环保观念,认为企业应当履行社会环境责任、采取环境行为,并把这种观念根植到企业文化中,将改进其环境行为成为企业不断努力的目标,才能使企业环境行为的改进具有长久性。为此:

(1)企业决策管理层应有意识地培养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根据环境变化对其注意力配置进行适时的调整,及时提升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另外,企业高管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可进行适当的心智与认知能力训练,充分利用组织内外部的各种机会,提升自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认知的准确性。

(2)企业可从软实力着手,创建自己独有的绿色环保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环保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形态,并作用在企业内的每个员工身上,使企业在每个发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优良文化氛围和绿色环保意识的指引,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绿色的经营策略。

(3)企业可利用媒体、网络等现代营销手段,积极向利益相关者辐射传播其绿色价值理念。这样做,一方面可鼓励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还可树立起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4)企业应帮助员工树立起绿色价值观,通过开展实地参观、培训讲座等方式,让员工了解企业的供应链、生产制造流程等,并对员工在实施绿色过程中的创新进行奖励等。

(5)大型企业可选择与高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企业研究院,中小型企业则可与高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项目合作。通过彼此合作,实现对生产技术难关的科研攻关,完成企业的低碳环保生产工艺流程的构建,以及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与“三废”排放的减量目标等。

3. 细化政府环境政策,增强可操作性

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因此,政策的可操作性是最为关键的。为了避免政策制定过于原则性而缺乏可操作性,应在制定政策时,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各方的责任,补充完善实践中发现的法规漏洞,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不断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其可操作性。

例如,在细化环保宣传和普及相关制度时,政府可制定环境宣传实施方案,将领导、公众、环保工作人员、广大青少年和生产经营者都纳入宣传的对象。在宣传教育手段上,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可建立环保网站并及时更新环保内容。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宣传环保知识。此外,还可举办环保讲座、鼓励社会大众参与现场观摩、绿色生产,甚至可通过举办摄影展、环保标语竞赛等活动,使得环保宣传教育寓教于乐,同样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政府还要定期考察,以确保宣传效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联合环保部门、保监会等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规定,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对目前实施的“保险法”,也应对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内容作出适当调整。

政府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让消费者、环保公益团体等利益第三方了解和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促使企业规范其生产过程,自觉提高其环境污染的处理能力。因为引入市场和公众等第三方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有时甚至比罚款更为有效。

4. 加强市场信息反馈

在政府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过程中,极可能会出现“寻租”行为,增加环境的治理成本。对此,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比如,进一步推动排放许可证或其他使用自然资源的许可证贸易,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在全国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与此同时,还需要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加以调节,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企业的环境负担,实现企业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推动企业积极的环境行为。

(1)政府应积极推动“绿色消费",带动市场的绿色消费行为。可通过绿色采购等举措,引导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这本身可以成为最大的绿色消费者,为绿色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2)加强对消费者的绿色教育。由于消费者存在一个成熟的过程,随着消费者更加理性、市场愈加成熟,市场会反馈给企业一个信息,企业的产品越环保,就越会受到市场欢迎。因此,政府可加大对环保公益广告的投入,培养和加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完成绿色购买行为。

(3)环保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披露,一方面,通过新闻和披露性节目,对企业积极的环保行为进行公开表扬。另一方面,则增加对污染企业的报道与批评,让消费者对各企业及其产品的污染情况有个理性和全面的认识,为他们的购买行为提供参考。

(4)媒体应增加对环境现状的报道,使消费者了解现存的种种环境问题,提高其环境危机感。

(5)由于绿色价值观和环保意识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建立起来的,因此,还要重视对儿童的环保意识教育。要在现行普及义务教育中增加环保理念的占比,帮助儿童从小就开始树立一种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平军.浅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思路和要点[J].东方企业文化,2015(7):200-201.

[2]严荣.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可操作性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0(3):75-77.

[3]李怡娜,叶飞.制度压力、绿色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12):1884-1894.

[4]Delmas,Magali.Stakeholder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4,13:209-222.

[5]胡应得.排污权交易政策下企业的环保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路江涌,何文龙,王铁民,刘颖.外部压力、自我认知与企业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J].经济科学,2014(1):114-125.

[7]彭雪蓉.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组织合法性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龚宏斌.企业环境责任的利益相关者驱动、响应及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李雪琪,朱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导报,2015(8):208-210.

[10]刘艳.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5(4):97-99.

[11]曹国,沈利香,应可福.环保压力、绿色创新与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江苏省小微企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4):64-76.

50条环保行为 篇2

2、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

3、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4、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

5、慎用清洁剂─—减少水污染

6、关心大气质量─别忘了你时刻在呼吸

7、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

8、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变暖出力

9、少开空调──降低能源消耗

10、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

11、利用可再生能源─不要让能源耗竭

12、做“公交族”——以乘公交车为荣

13、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14、减少尾气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15、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

16、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

17、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18、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19、节粮新时尚──让节俭变成荣耀20、控制噪声污染──让我们互相监督

21、维护安宁环境──从我做起

22、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产品

23、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24、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

25、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26、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

27、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28、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29、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30、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31、自备餐盒──减少白色污染

32、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变木屑

33、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34、交换捐赠多余物品─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35、回收废塑料──开发“第二油田”

36、回收废电池──防止悲剧重演

37、回收废纸──再造林木资源

38、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绿色肥料

39、回收各种废弃物─所有的垃圾都能变成资源40、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

41、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42、拒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别让濒危生命死在你手里

43、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保护脆弱的生物链

44、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行使你神圣的权利

45、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46、不买珍稀木材用具──别摧毁热带雨林

47、植树护林──与荒漠化抗争

48、领养树木──做绿林卫士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 篇3

关键词:环保意识;环保行为

前言

近年来,全球环境质量逐渐下降,公众被呼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由此可以看出,公众在环境保护这件公益事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公众们团结起来,全球环境质量状况才能不断改善。因此,政府应该积极组织人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他们对于地球家园的意义。就目前来说,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所做的工作很少。因此,本文就环保意识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后期的环保行为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一、公众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现状

据调查,公众的环保意识并不成熟,仅处于萌芽阶段,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对公众环保意识的评分仅为57.05分,环保行为稍微高一点。由此可见,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现状实在令人堪忧。但是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却是非常高,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大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人们对环境污染的了解也是十分全面,人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有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差,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人们还是分析的比较透彻的。现在大部分的人仍旧认为经济发展重于环境保护,将它们两者对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人们似乎都不会考虑在尊重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这样就能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又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环保意识

当今,环境保护开始映入人们的眼帘,而且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人们已经能够熟悉运用环保意识。即使这样,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对环保意识作出明确的界定,有人认为环保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为了环境问题人们愿意采取行动的意向等。实际上,环保意识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只是人们意识上对环保的认识水平,而人们这种认识水平的由来则是现实生活,最终经历线索的搜集以及推敲、概括中得来的。因此,环保意识只是我们在理论上给它做出的一个假定,并就它的表现对象来对他所表现出来的环保意识进行评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定义不符合表现者与被表现者的关系,违背了客观规律。

也有一部分人群认为环保意识是一种态度,是人们对待自然与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反应。而且他们认为,环保意识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意识水平,二是行为取向。也就是说环保意识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对认识到环境问题后所采取的行为选择。这种定义在表述上起码出现了三个错误,首先,环保意识并不等同于环保态度;其次,行为取向不等同于行为选择;最后,人们的外显行为也被他们纳入了环保意识的体系。

笔者认为,环保意识由三方面构成,分别是环保感知、环保体验和环保行为倾向。在这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环保认知,只有人们能够对环境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人们才有可能形成环保意识。环保意识使人们更客观的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对环境问题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逐渐符合环境规范与环境道德。

三、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

环保意识是基础,只有人们具备环保意识才会采取环保行为。相对来说,那些环保意识较弱的人就很少甚至不会采取环保行为。针对这类人群,我们可以通过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来促进他们环保行为的产生。从哲学角度来说,环保行为又可以对环保意识产生反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提供给人们更多的环保工作,让他们在参与环保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环保意识。

正如前面所说,环保意识的形成能够促使环保行为的产生,但是这其中的转换并非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环保意识的强化并非一定能够产生环保行为,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决策结构、信息结构等。因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以及信息等机制,否则将会出现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分离的情况。生活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环保行为的展开,如清洁工对你分类的不满以及环境污染物在家中堆积成山等现象,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公众的环保意识,进而阻碍了环保行为的产生。

人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行因素有的是相互对立的,有的是相互调和的,行为最终的产生是由一种或者是多种因素合力决定的,或者是说对立的因素双方较为强势的一种因素决定的。环保意识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在它的周围还存在着其他的意识,例如效益意识、责任意识等等,环保意识牵扯到各种意识,比如说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在一起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环保的行为,当对立的意识发生矛盾,利益意识强于环保意识时,人们就会做出为了利益而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是,当环保意识处于中等水平时,情况就会变得复杂。如果其他的与环保意识相对立得意识较弱或者是还存在着像责任意识一样的支持环保意识的意识,就会产生偏向于环保意识的形式。但是,如果缺少环保意识实现的途径和渠道,或者是说环保行为需要较大的代价。比如说从环保意识出发,是鼓励使用纸质的,这是如果从环保意识出发,就会产生使用纸质餐盒的行为。但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发泡餐盒更能节省更多的费用,而从效用意识出发,发泡餐盒的使用价值更高,因此,当环保意识较弱时就会选用发泡餐盒,就会产生与环保意识不一致的行为。人的行为时有多种因素决定的,虽然行为相同,但是出发点可能存在区别。因此,也可能出现并非环保意识支配的环保行为。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事,而且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环境的支持,经济发展工作就无法展开。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自觉养成环保意识并将其转化为环保行为。政府也应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军.北京居民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城市问题.2000(05

[2]沈辉.游客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研究——来自南京市中山陵景区的调查[J].才智.2009(04)

[3]常跟应.国外公众环保行为研究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09(01)

[4]漫话一次环保行为秀[J].环境教育.2010(03)

[5]陈尤嘉.环保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J].江西教育.2005(11)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探讨 篇4

一、环保行政事实行为的法理分析

(一)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的界定

在我国, 依据行政部门的不同可以将行政事实行为分为公安行政事实行为、税务行政事实行为、工商行政事实行为等多种,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是其中极为典型的一个部分。在笔者看来,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即指环保部门在从事环保行政管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 基于职权实施的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

(二)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的特点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除具有所有行政事实行为具备的共同特征外还有能体现出本部门工作范围、职责权限、行政功能的特点:

(1)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中预防性行为与补救性行为并存。

环保部门的职责就是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很多环保行政事实行为是为了预防环境被污染, 是一种前期长时间的监督防范, 而环境被污染破坏后又需要及时作出补救治理, 并再次预防二次污染的发生。

(2)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更需要多方合作。

环保不是一地一国之事, 而是关系到全球各国所有人类, 需要所有人通力合作。任何地区任何方面的环保没有做好, 影响的都不仅仅是自身。同时, 环保工作情形复杂、形势严峻, 关系到多领域、多主体、多重关系, 需要各国互相学习, 机动行事。因此,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比其他部门行政事实行为更看重国际合作交流, 同时也更要求灵活机动。

(3)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更注重服务性和指导性, 包含更多软性内容。

环境保护涉及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诸多领域, 要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平衡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后代人的利益, 在保护手段上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宣传等诸多措施。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单靠强硬的政府命令控制行不通, 也要求政府调动整合所有一切力量, 而要做到这些更需要的是环保行政中的软性指导性行为。

二、我国环保行政事实行为的现状

(一) 我国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类型各样、数量繁多

环保是一个全球性持久性问题, 其特殊性决定了环保行政行为的繁琐复杂, 尤其是我国的环保形式严峻, 情况复杂就更造成了环保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多、数量大。

首先, 我国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囊括了环保行政的各个方面。不仅出现在对内日常行政中, 如建立档案, 也表现在对外行政工作中, 如监督检查;不仅包括单方的行政工作, 如建造设施, 也包括双方或多方的行政行为, 如征求意见。

其次, 我国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出现在行政行为的各个阶段。从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 到日常的环保阶段, 如争议出现时解决纠纷, 做出成绩后进行奖励等。

(二) 我国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有序的分布于不同位阶的法律法规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且更注重实体法, 因此大量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都有序的分布于不同位阶的法律法规中:

1、法律中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

法律中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具有最高效力。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包括环境保护综合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和环境保护相关法。

2、法规中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

法规中的各项环保行政事实行为是法律中行政事实行为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这里的环保法规指的是国务院制定或批准的一系列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

3、环保部门规章中的行政事实行为。

这里的部门规章指的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单独发布或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以及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中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

环保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指的是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特定环境问题制定的, 在本地范围内实施,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环保国际公约中的行政事实行为。

环保国际公约是指我国缔结和参加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条约及议定书等。目前我国已缔结及参加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南极条约》等。

(三) 我国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辅助型内容多于沟通性内容

这里所指的辅助型内容包括了有关环保部门为了实现行政法律行为所进行的一切事实行为, 如现场检查行为、上报质量状况等。

沟通性内容包括了所有合作互动式的环保行政事实行为, 且这种互动应当是积极主动的, 不仅包括和其它行政部门其它地区环保部门的合作, 也包括和所有民众的互动, 如征求意见、协商行为等。

在我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辅助型内容, 涵盖了行政工作的方方面面, 较少与民众互动的行为, 沟通主要集中于跨领域部门纠纷、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方面。显见, 现阶段我国环保工作仍以政府为主, 民众参与较少,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以辅助服务型为主, 夹杂沟通建议型。

总之, 近年来, 随着社会、政府对环保的逐步重视及行政职能的扩张, 环保行政事实行为越发复杂重要, 与之矛盾的是社会学界对其的忽视和认知混乱,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环保行政事实行为进行研究梳理, 以期能够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环保已成为全球化问题, 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巨、情形之复杂已不能单靠行政法律行为理论加以解决, 需要在行政事实行为方面也进行完善规范。环保行政事实行为作为行政事实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却存在着不受重视、认识混乱等多种问题。基于此种必要, 本文将从理论上对环保行政事实行为加以分析并对其现状进行梳理。

环保部将严查环境数据造假行为 篇5

□法制日报记者郄建荣

监测数据造假的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今日在无锡召开的2015年监测工作现场会暨廉政工作会上坦陈,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考核压力,编造、篡改监测数据。

吴晓青说,环保部将开展全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专项检查,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国家直管站数据严重不符的城市进行严格检查,严防数据造假。据他介绍,包括北京、石家庄等9城市在内已经摸清了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38个地级市实时发布监测数据

“出门前先看空气质量指数,看是否有污染,及时有效的监测数据已是群众的‘必需品’”。吴晓青说。据他介绍,2014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1436个监测点位的6项指标实时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信息已全部向社会公开发布;从2014年12月28日起,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也已在环保部政府网站和监测总站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环保部还建立了首席预报员和专家回应制度,适时对空气重污染过程召开专家解读会,及时回应公众关注。

尽管老百姓的感受仍与监测数据有一致的地方,但是,吴晓青表示,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监测结果,2014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好转趋势,与2013年相比,PM10年均浓度下降2.1%,SO2(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11.4%,NO2(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持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PM10、SO2和NO2年均浓度下降,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

北京空气首要污染物是机动车

从2013年开始,环保部开始尝试对空气污染源进行解析。吴晓青透露,目前,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广州、深圳等9个城市已经全部完成源解析工作,成果已经上报国务院。

据他介绍,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工业生产、燃煤、扬尘等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来源,约占85%至90%。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的首要污染来源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

吴晓青说,各地根据源解析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为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表示,今年,环保部将继续推进26个重点城市的源解析工作。同时,将选取北京、天津、上海等13个有工作基础和地域代表性的城市作为试点,率先开展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今年12月,环保部将组织开展试点城市的整体评估。

土壤环境质量纳入例行监测

就今年监测重点,吴晓青表示,今年将重点围绕大气、水、土壤三大行动计划,整合优化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使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与群众感受更趋一致。

他说,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争取在今年10月前,各省(区、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全部建成。同时,要继续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设,对外发布区域预报信息。

在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吴晓青表示,今年,环保部将调整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增加国控监测断面和点位,以适应“水十条”规定的水质评价与考核要求。

在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将构建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开展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

吴晓青表示,到“十三五”末,要实现说清环境质量状况、说清重点污染源排放状况,并能对环境风险进行预报预警的工作目标。

行政部门数据造假情况时有发生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考核压力、环境质量达标等目的,行政管理部门指使监测站编造、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对监测系统也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吴晓青说,查处监测数据造假等方面亟需制定出台相关办法。

他表示,新环保法明确规定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对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要予以惩处,追究法律责任。“监测数据质量问题已上升到法律层面,具有更高的约束力。”

吴晓青同时坦陈,新环保法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但在推动落实方面,还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以及具体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在推动监测“四个统一”(统一监测制度、统一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设置、统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统一环境监测信息发布)。他认为,查处监测数据造假等方面亟需制定出台相关办法。

监测数据造假查处办法将出台

吴晓青透露,环保部已经编写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处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目前正在征求意见。此外,环保部决定用两年的时间,开展全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专项检查。

“专项行动不仅要完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质量管理和技术体系,而且要开展不同形式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专项检查,查处虚假伪造数据行为,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吴晓青说,环保部将对各地自动监测质量检查开展交叉检查、飞行检查和“回头看”检查,环保部检查如果发现的问题是各地自查没有查出来的将严厉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胡琴传统艺术与环保 篇6

“胡琴”这个名称,在现代是所有民族拉弦乐器的统称。如常见的高胡、二胡、中胡、京胡等都可归于胡琴之列。而传统的胡琴是指丝弦的二胡。它以木(竹)做成圆形的琴筒,插上琴杆和榫,在琴筒上蒙上蟒蛇皮。用幼竹拉上马尾为弓,再张上两根丝弦便可拉出声音来。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是这样记载胡琴的:“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叙述了它的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乐器)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明代尤子求绘画的《麟堂秋宴图》中,有童子站立奏胡琴,它的形制和今天的二胡已大体相同了。明、清以来各地的地方戏曲勃兴,胡琴作为旋律的主奏乐器也随之兴起,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胡琴品种,流传至今。由于胡琴的琴筒蒙上蟒蛇皮,所以发出来的声音给人忧郁、悲凉及沧桑之感,它可以如泣地诉说着人生的不幸与艰辛,对于生逢乱世失意的人们别具亲和力。近代二胡拓展的奠基人刘天华和阿炳留下的作品里,多属这种风格。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人们称二胡做“叫花二胡”,乃乞丐沿街卖唱用的乐器,可见当时用的人和乐器都属于社会的低层。

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了音乐大改革后,胡琴彻底地翻身了。在新创建的民族管弦乐队中胡琴相当于西洋乐队里的提琴。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名家辈出,名曲广传,学习者众。胡琴由丝弦改成金属弦,乐器的结构也经历多次改造。演奏技巧与作曲相配合,使胡琴的音乐表现功能飞速提高。今天的胡琴是民族乐队的灵魂,提起中国音乐的乐器,几乎无人不识“二胡”了。其含蓄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国人喜爱,而成为音乐文化中民族乐器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中,以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倍大革胡作为常规乐器,统称为胡琴系列,该系列乐器皆以蟒蛇皮为主振膜。

(二)胡琴与环保,矛盾焦点在蟒蛇皮

现在中国胡琴年产量在50万把以上,以一条四米长的蟒蛇皮可做12把二胡(精品只可做三四把)来推算,每年要杀六万条蟒蛇取皮,才能应付市场需要,这显然是惊人的数目。美国、澳洲、日本等国已严禁带蛇皮入境,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文化交流演出。中国政府在前些年已开始严格控制蟒蛇皮来源,采取了严打滥卖无证蛇皮等措施,可见将来监控的力度势必大大加强。

用蟒蛇皮蒙胡琴是我们的传统工艺,然而蟒蛇皮这种材料也存在许多弊病,造成声音上的缺陷。蟒蛇皮怕潮湿,南方湿度高而炎热的天气,令蟒皮的张力减低,从而发生塌陷,使声音哑闷。干冷的北风天又使蟒皮干裂导致声音干涩。胡琴的寿命短,一般为十年左右,由新琴开始,慢慢培养好的音色要三四年。六七年后,琴声便开始逐渐变干,因为皮膜在长年的冷缩热胀下已逐渐老化失去弹性。而凡生制的蟒蛇皮因皮里的脂肪蛋白质未除,故易发霉和带菌也是必然的。蟒皮的音质,关乎其皮质组织中网状纤维具有的柔韧性和弹性。蟒蛇的品种、产地及生态条件决定了每张皮的质地不同,加上要人工控制每张皮的厚薄均匀度等因素,导致制作胡琴的音质和音色较难控制。作为独奏乐器,每件的音色独特,没有问题。然而作为合奏乐器,音色不统一就会引致整体的音色效果含糊、缺乏力量及整体感。用人工饲养的蟒蛇皮质地比野生的寿命更短,柔韧性不足,不能制成胡琴上品。

(三)胡琴系列整体功能之提升势在必行

蟒蛇皮自身天然特性及各地的胡琴制作工艺没有规范,仅靠制琴师的手艺和经验各自发挥,故从专业乐团的角度审视现在的常规乐器高胡、二胡、中胡的自身性能和群体感,实存在着极严重的基本问题:音色个性强而融合度低。这是因为这些乐器成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仍离不开当年的社会影响,对乐器性能的要求仅属于统一乐律、扩展音域、扩大音量的初阶,作品也是如此。然而在求发展的八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民族交响性作品,已经将这些传统乐器音色融合性差的特点显现出来。如果乐器性能得不到提高,会对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发展形成阻力。而今日的民乐随中国的经济起飞走向世界,我们能拿出怎样质量的艺术作品见世人?怎样体现我们的文化先进?提高乐器性能的问题摆在眼前,而在世界推动环保的大潮流里,传统胡琴的制作材料蟒蛇皮也成为矛盾的焦点。时势逼迫我们做出抉择:2005年香港中乐团在艺术总监阎惠昌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而浩大的胡琴改造工程,希望用新的设计角度去改革传统胡琴遗留下来的某些缺陷,使用新的环保材料取代蟒蛇皮,希望开创出环保与传统艺术双赢的新局面。

(四)改革胡琴系列的设计理念与实践

“移步不换形”是中国戏剧常用的表演形式。我们在乐器改革工程上的设计理念和实践程序亦基本按此方法进行。胡琴的独特音色及经半世纪创造的胡琴系列整体音色,早已深入民心,故此“形”不能改变。如何“移步”才能达到保存传统胡琴音色,提高乐器性能,又须合乎环保原则之目的?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去搞科研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已经有人进行用人工蟒皮的研究了,近年也有不少人工蟒皮的成果推出,但多以不能分解的塑料为材料,故亦不能称之为环保材料产品,且人造蟒皮未能超越蟒蛇皮的音色效果。我们清楚这种情况,故从寻找环保皮膜材料和改造胡琴共鸣箱结构两方面入手,希望经过不断的实验,制造出合乎乐团使用标准的常规胡琴系列乐器:整套产品包括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及倍大革胡,在保持各自音色特点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性能并在合奏中能够做到整体音色相互融合,组成立体金字塔式的群体音响积体。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圆润柔美,低音区宏厚宽广。这个音响将是结实饱满宏厚而明亮的。这个以膜震系统为中心的整体音响效果和以板震系统为中心的西方拉弦乐有着同样的功能,但色彩完全不同。这是我们的设计理念。朝着这个方向,我们逐一改造胡琴系列每件乐器,并以乐团的排练和演出效果来做鉴定,确定继续改革的目标。每一件乐器完成初步的改革后,经艺术总监阎惠昌先生联同团长、首席乐师鉴定后,立即移入乐队和原有乐器混合使用,经检验成功者逐渐增加改革乐器数量,不成功者继续探索。这种实验方式,我们称为"摸着石头过河"。一年半来排练、演出和改革乐器的工作都在不停的运作中进行,以这样的方式保证拉弦乐的整体音色不变而功能逐渐增强。

(五)“环保”高胡是怎样改出来的

为了维持原高胡的音色不变,我们仍然采用紫檀和酸枝木作为改革高胡的共鸣箱(琴筒)材料。但共鸣箱的设计先经过计算。以计算共鸣箱内的空气共振频率,以确定琴腔的基本容积。然后以相同容积不同尺寸的琴筒口、尾筒、内腔弧度进行测试,结合琴筒的内外壁厚度调整,找出能使共鸣箱发出理想基音的尺寸。然后配合不同厚度张力的皮膜进行测试,目的是要寻找最接近蟒皮高胡音色的皮膜。我们用的皮膜采用了杜邦的环保化工产品(PET)。为了应付繁复的试验,我设计了附设有压力表的蒙皮机(蒙皮方法与传统蟒皮蒙皮方法完全不同),以数字控制的方式监控蒙在琴筒口各点皮的松紧度,并保证琴筒口的受力平均。情况如调定音鼓,使皮膜的振动具规律,避免琴筒口的受力不均匀导致皮膜不规则振动,使振动能量相互抵消而且令琴筒变形。因为PET聚脂皮膜的张力比蟒皮强数十倍,因此在相同的压力或减力下其振幅比蟒皮平均而且能量强劲。因此理论上PET聚酯皮膜胡琴的音量比蟒皮胡琴大而且声音的衰减度也较低。也就是说它的基本性能较蟒皮高胡优异。在相同制作材料下以机械数字控制的方式操作,可以成批生产音色和效能基本一致的产品。经过这几项改革的高胡被命名为HKCO1型环保高胡。2005年10月第一版环保高胡完成后,艺术总监阎惠昌先生请来高胡演奏家余其伟先生在11月中乐团的音乐会上,以环保高胡担任独奏,演出传统广东音乐《平湖秋月》及古曲《妆台秋思》。用制成不到一月的新环保高胡演奏传统曲目能行吗?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我和余其伟先生往香港电台接受访问及进行高胡录音,余先生分别用蟒皮高胡及环保高胡进行同一曲录音,当录音播出来时,竟然连我们自己都分辨不出两种高胡的音色差异。至此大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同年11月的音乐会上,乐团团长黄安源先生亦首次将第一版的环保高胡带入乐队作乐团首席琴用。

(六)高胡组“摸着石头过河”了

虽然环保高胡首次亮相作独奏、领奏、合奏已获得观众热烈的反应,艺术总监阎惠昌先生依然非常谨慎,在往后的音乐会中逐一将环保高胡加入高胡组中,和蟒皮高胡一起混合使用。在检验双方的音色融合没有相互排斥的情况下,才逐渐全组换上环保高胡。若非经常来看的观众,甚至不知高胡已经换了乐器。至今一年半的时间里高胡组乐器“摸着石头过河”实践了“移步不换形”的设计理念。我们验证了环保高胡在常用音域g4~g6的音区中音量平衡,音量比蟒皮高胡大,整体的音色干净通透,合奏有较强的群体。由于高音的衰减度低故使音质显得更饱满明亮,以快弓演奏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力度和颗粒质感使乐曲生色不少。例如黄贻钧曲彭修文编曲的《花好月圆》中高胡快弓的片段由环保高胡奏出,在急速的节奏中充满弹性的音符灵巧地跳跃着,强劲的力量感为乐曲带来更豪爽、昂扬激情的欢乐气氛。

(七)中胡及革胡的改革

中胡的改革理念和方法依照高胡的方式进行。故亦同样达到了音质干净、宏厚之效果,音量则远大于原蟒皮中胡。由于PET聚脂皮膜的振动充分,故音区之间的衰减度低,声音之间的连接力强,用连续的长弓演奏慢板的旋律,宛如吹管乐器吹奏时一气呵成的效果。宏大的音量增加了它的包容力,使乐队的整体音色更加丰满、圆润。

原革胡的筒口直径35厘米,倍大革胡的筒口直径52厘米,它的皮膜非杀巨蟒蛇而不可得。欧美国家的观众看到这些巨型蟒皮,可能会产生不快的心境。革胡发音迟钝,音质混沌,低音喑哑软弱也是需要改革的原因。我们以杨雨森先生的64型革胡为蓝本,实行重新设计共鸣箱的容积,更换制作琴筒的材料,调整琴腔内连结皮膜之伞形支架的形状尺寸等多项措施,一共做了八版的试验,以PET聚酯皮膜取代了蟒蛇皮,制成了HKCO1型板膜共震革胡。它的音量比大提琴大,由于音乐效能显著,已由广州珠江集团开始进行批量生产。文化部教科司一直重视和支持民族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研制工作,在2005年我们研究之初已致函我团,支持和鼓励我们进行科技攻关。

(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环保是世界的大潮流,是关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乐器为人所用,为作品服务,跟随着人的审美观改变而改变。因此,乐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革是必然的。今日的传统胡琴艺术是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渐形成的,每一次危机必带来每一次发展的机遇。顺应环保的大潮流,香港中乐团初步成功地创造了环保胡琴系列。在坚持传统乐器的音色不变、形制不变、演奏法不变的基础上,用发明蒙皮机、以环保PET皮膜取代蟒蛇皮、改造乐器的共鸣箱等科研方法,实践“移步不换形”的改革理念,达到了提高乐器性能之目的。目前乐团的高胡组六人、中胡组八人、革胡组八人已配备了环保胡琴系列HKCO1型胡琴。虽然二胡及倍大革胡仍在完善之中,然而以科研创新的手段提升传统乐器性能的实践结果,已经大大增强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环保胡琴系列在乐团理事会、艺术总监、行政总监的全力支持下,凭着乐团上下的行政和乐师的不懈努力下,正稳步迈向成功。我们在乐团成立卅周年,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以我们的创意成果为民族音乐的未来送上美好的祝福。期望传统胡琴艺术与环保,达到可以双赢。

阮仕春 香港中乐团

环保赋予人类生命的艺术 篇7

由于我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其中的一项基本政策。人在大自然中是一名弱者, 更多的是受到大自然的限制而有心无力去改变自然, 正因人类不断在改变, 使得自然界里不断在丧失丰富的资源。渐渐地, 人类成为了强者, 相反的自然界却成了被伤害的对象。人类与自然就是在这样微妙的关系中慢慢改变, 如今人们从贫穷转变成不断追求富裕的生活, 常常到自然中去享受美, 享受自然赋予的美好生活。唯有在这享受的过程中, 人们才会去思考到要如何去保护这优美的一片天。可是由于长期的破坏, 有许多植物, 动物已经面临灭绝, 唯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身。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也是人类的认识美、欣赏美与创造美。

1 认识环境美是与人类生活方式相辅相成的

例如:1787年, 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第一艘铁船, 1885年第一辆单缸三轮汽车诞生, 1886年第一辆四轮汽车发明成功, 1903年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机进行动力飞行。今天, 人类已经进入光与电、信息与网络的年代。以上的每年每月都有人不断在发明, 不断在提升, 为得是使得人类生活方式更加方便快捷。

从远古时代开始至今, 科技改善了世人的生活质量,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仅因如此, 人类大量砍伐树木, 过量捕杀动物等采用大自然中的天然材料来制作给生活带来方便的产物。这便是人类认识到了环境中有利用的价值, 为了有更好的生活。可是当这些东西在慢慢的消失, 慢慢的绝灭时已经为时已晚了。从认识环境保护的角度, 应该更确切地说不同的自然环境状况, 就反映着不同社会文明程度。从国外和国内来作比较, 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宣传环保应从人们的认识开始, 只有认识到危害性, 才会更加的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 注重自身的生活方式, 才能发现环境美。

2 欣赏环境美是与人类生活经验的对立统一的

所谓欣赏环境美也就是美学的其中一个领域。历来长年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在中国美学当中, 中国有着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而这些却是在人们长年生活得来的经验之谈。而我国的环境突出问题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小片的治理, 大片却加重;上游的流失, 下游便淤积;灾害在加重, 恶性便循环。

(2) 草原的退化日趋严重:我国的草坪的退化面积目前已经达到13亿亩, 严重破坏了草地的生态平衡。

(3) 森林资源危机深重: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 但经过历代的砍伐破坏, 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了。

(4) 沙漠化土地迅速的蔓延: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

(5) 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从工业排水, 大海受污染的程度,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加剧了供水的问题。

(6) 大气污染的趋势:前几年我国成为了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现在已经定制了许多条例, 到2010年, 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控制目标是比去年削减10%。

(7) 城市噪声污染严重:我国城市的环境噪音多数处于高声级, 普遍超标。

(8) 乡村环境问题不断激化:从农田到树林, 乱砍滥伐, 随意丢弃浪费。

(9) 动植物面临威胁:由于过度的砍伐和捕猎, 有许多动植物已经成为了稀有品种。

诸多问题依然存在, 可以看出我们再不从自身开始改变现状, 未来的生活将会直接造成威胁。人们常常会因为疲倦而去自然界中放松自我, 欣赏这美丽的环境, 但是人们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这美丽的环境因为我们的行为不断在改变, 成为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有从事物的本身去认识, 去欣赏才能更好的保护好环境, 保护自己。

3 创造环境美是与人类生活水平相互促进的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改变, 是对环境优美产生的共鸣, 是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是现今社会科技、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是信息渠道的完善, 人们获取物资途径多, 是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等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创造环境美才能直接与人们生活提高相互促进。

比如:迄今为止, 我国已经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 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 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 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 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 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 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项。

由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逐步在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督促人民检查人民。人们付出努力工作是为了活着, 付出科研成果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付出设计理念是为了更舒适的活着。人们不断去创造条件, 可是往往却破坏了与人类直接相关的生态平衡。国家在实施, 作为一名公民的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点点滴滴做起, 减少乱丢乱弃, 减少对森林原木的砍伐, 保持生态平衡, 把废纸丢去该丢的地方, 给造纸企业带来了节约投资, 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改善质量, 更加爱惜动植物, 不胡乱践踏等等, 都是我们个人自身可以做的, 也可以影响身边的人。

所谓的认识美、欣赏美与创造美都是人类对社会对自我表现的心理表现。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促进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总言而知,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才能使我们更加富有生命的色彩, 也唯有保护环境才让我们生活的更加美好。而人类活着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保护我们仅有的一片绿天地。春暖花开, 蓝天白云, 空气清新, 鸟语花香, 风调雨顺, 山河变得更加美好, 环境变得更适宜居住, 这是全人类对新世纪的希望, 正因为环境赋予人类生命的艺术, 我们更应该把这个希望变成美丽的现实。

摘要: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然而人类更应对环境进行保护。从环境美的角度出发, 从思想上, 行动上来开拓人们内心对环境的认识, 欣赏与创造。人们不停的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让人生赋予价值, 从美学角度分析也就是心灵升华的一种表现。结合由往至今的变化, 更美化的表现出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保护,美,人类,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网的政策法规.

[2]马克思主义哲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编制大纲.

[4]西方美学史[M].朱光潜.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学生环保行为的养成研究 篇8

一、环保教育与游戏活动

(1) 废旧材料的收集。区域游戏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愿意自动、自发地参与到游戏中去, 并且能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技能的锻炼和知识的获得。我们把环保教育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去, 学生们会更加容易接受。我们幼儿园的特色就是生态、环保, 因此我们每个班都设有一个环保体验区, 里面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一些废旧物品的再创作等活动。在这个环保体验区里面, 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材料的收集方面, 我们在环保体验区准备了很多由废旧物品制作而成的作品的图片。这些图片事先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过, 他们都对能用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垃圾”制作成的物品十分惊叹。所以, 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成了孩子们在开展环保体验区的活动第一项任务, 当然这其中也缺少不了家长的大力配合。孩子们在观看过“废物利用”的魔术之后, 对废物回收这个任务完成的还是比较好的。当然, 这个任务是有延续性的, 就是当你的家里出现了废旧物品要及时的带到幼儿园, 再用来加工创作。时间一长, 孩子们就养成了废物回收的好习惯。有些家长还向我反馈:“吴老师, 有时候我忘记了, 把用完的卷纸芯扔了, 还被我们家宝宝说了一顿呢!”这环保的第一步, 孩子们自动自发地跨了出去。

(2) 环保规则的制定。只要有游戏开展, 就应当有相应的规则。如我们在玩银行的游戏的时候, 总会要求孩子们要排队领钱, 他们就会在每天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养成要排队的好习惯。由此可见, 我们也可以把环保教育当成规则来融入到游戏中去。比如在开展美工区的游戏活动时, 孩子们经常会有剪纸、涂鸦等活动, 那在开展游戏活动前, 我们可以制定几项规则指示牌:1) 剪下来的纸必须要投放在垃圾桶里。2) 如果还剩余很多, 那么可以作为下次的材料, 投放在回收箱里。3) 蜡笔、彩笔等不能绘画在桌面上。这样与环保相关的规则还有很多, 在制定完这些规则后, 孩子们可能一开始没有很好的执行, 但经过多次提醒、实施后, 孩子们又怎么会忘记呢?这样的有效的环保行为规则是学生踏上环保的道路的有效助力。

二、环保教育与领域教学

(1) 注重情感的培养。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知识、情感道德最直接的途径, 有效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活动的内容和感受活动的乐趣。在我们准备一节教学活动的时候, 往往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情感教育, 而对环保教育而言就更加需要这样的情感体验。比如我实施的一节大班的社会活动“小狐狸卖空气”, 通过小狐狸被汽车的尾气熏得过敏了, 想出要拿新鲜空气来卖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了新鲜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到后面讨论环节的时候, 学生们都提倡要多骑自行车、少开车, 这样大家才能健健康康。学生每周都有环保实践课,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环保对我们的重要性。比如环保实践活动“干净的水”“青青草地”“环保标志”等, 这些活动我们都通过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图片和资料, 如被污染的水、到处是烟囱排放的黑气、没有小草的干枯土地, 让学生感受到水、干净的空气等的重要性, 唤起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情感。这样, 能帮助学生们理解没有了水, 我们的地球会变得怎么样、没有了树木会发生什么事情等。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知道了要节约用水、多骑自行车、少开汽车、多种树木。

(2) 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这是让他们接触生活的最直接的途径。所以, 我们在提高学生们环保意识的同时也应注重提高他们的自主参与。我们幼儿园每月都有相关的环保月活动, 如为了迎合植树节而开展的“种下一棵树”活动。我们为每班准备了几颗小树苗, 以组为单位, 让学生们来体验挖土、种树、填土、浇水的过程, 他们都十分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对待自己种出来的小树也特别的关心, 每次上学路过的时候都要看一看自己种的小树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的校园一角还开设了生态园, 由每个班负责的植物区。刚开始的时候, 我们邀请学生们一起观看怎么开垦土地, 还请他们自己来尝试一下, 他们都大呼:这也太难了吧!有的学生甚至连锄头都拿不起来。这时候, 我们又适时地引导学生:你们平时所吃到的米饭和蔬菜都是农民伯伯这样辛苦种出来的。学生们大呼农民伯伯太辛苦了。这样有意义、参与度高的活动, 让学生们体验了社会, 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 当然也从另一个层面引导他们知道了粮食的重要, 不能浪费, 也明白了一棵小树长大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要珍惜这些树木。通过自身的参与从而体会到的情感, 是我们无法在课堂上强加给学生的。所以, 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从自己的内心延伸了出来。

三、环保教育与行为习惯

培养好习惯只需要21 天习惯的养成, 要让学生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坚持环保, 就要从小培养起他们的环保行为和意识。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把环保当成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 这样自然就不需要每天都有人去呼吁环保,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做, 就像到点了要吃饭这样的习惯, 是不需要去提醒的。

(1) 好的环保习惯要从小培养。不要看小班的孩子小, 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 不需要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如果是这样认为, 那这样已经是晚了一大步了。对于他们来说, 环保的意识要具化成一个个小的方面, 如入厕洗手要节约用水等, 我们可以通过小儿歌的方式让他们清楚, 洗手的时候水龙头不要开太大、不能玩水、洗完手要把水龙头关掉……试想, 如果小班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要节约用水, 到了大班的时候他们还需要去一遍遍地提醒吗?所以,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把环保行为变成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2) 好的环保习惯要家园合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 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他们都看在眼里, 很多的时候也会表现在行动上。如果有的家长喜欢随地吐痰, 那么当他的孩子看到这一行为的时候, 下次他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这样做, 就算后来告诉孩子:你不可以随地吐痰, 这样是不对的。你的孩子也会及时地反驳你:你也是这样做的。这样的行为方式已然破坏了孩子们的环保习惯的养成。所以, 我们在幼儿园里开展环保活动的时候也要注重家园合作, 可以给家长们发放调查问卷, 请他们检查自己的环保意识是否坚定。在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 也可以将环保宣传资料和家长共享。最重要的是, 可以请家长们配合收集家里的废旧材料, 让他们切身地投身到环保活动中去, 做孩子们环保道路上的引导石。

四、结束语

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本身。由于教师在学生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所以在开展环保活动的时候,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同时, 教师要有高度的环保意识, 在开展学生的一日活动的时候, 随时随地都可以提出一些要求来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约束学生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当然,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自己做好榜样, 不随便采花踏草, 不随地乱扔垃圾。如把垃圾扔到垃圾箱, 看见垃圾及时捡起来, 这些小小的行为或许就能感染每一个学生,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摘要:环保对学生来说是行为的养成, 而养成过程则需要融入到每一天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区域活动、领域教学、学生行为习惯这些方面, 为学生创设实施环保行为的机会, 及时激励和鼓励学生的环保行为, 规范学生的环保行为规范,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实施环保, 让环保行为得以逐步养成。

关键词:环保教育,幼儿园,一日活动,养成,融合

参考文献

[1]田素娥.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11) .

[2]包建红.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09) .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篇9

一、培养意识——幼儿园环保教育的根本目标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保意识已成为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 环保教育也已成为终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环境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保护涉及复杂的技术;环保又是一门融合了多学科、多种新技术的新兴学科。要了解、理解、掌握这些, 不要说幼儿, 就是非专业人士的成人也不容易。因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幼儿园环保教育仅仅要求“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确立了幼儿园环保教育的教学目标。幼儿环保教育不同于成人, 有其显著的特点。抓住了这些特点, 才能把握幼儿环保教育的本质要求, 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 这些特点是什么呢?

1. 通过认识自然美, 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

作为教育者, 我认为幼儿园环保教育应该是正面教育、审美教育, 而不应该是危机教育。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为他们阳光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正如《纲要》要求:要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当然是要亲近美的、好的大自然, 而不应该是不利于幼儿成长、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在感受美的同时我们很容易引导幼儿萌生保护美的欲望, 环保意识也就由此而生。

2.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教育目标。

我们都知道3~6岁的幼儿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 发育水平随年龄增长变化很大, 幼儿园教育必须考虑到幼儿的这一特点, 环保教育也不能例外。环保教育应该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幼儿能够理解的具体形象的事物。一般在小班应以认识直观的环境要素为主, 激发幼儿对环境的热爱之情, 如蓝天、白云、“可爱的小露珠”“花仙子”“树朋友”等;中班可以进一步接触环境, 如公园、花园、动物园、植物园等, 通过找昆虫、认植物等活动,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班则可以让幼儿接触更加广阔的大自然, 对森林、湿地、河流、山川等祖国大好河山有所了解, 欣赏人类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轮美奂画卷。

即使是同一个主题, 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也应有不同的目标层次、不同的内容。如珍惜水资源的教育, 小班幼儿可能通过玩水、用水画画以及饲养水生生物等活动来了解水的特性和作用;中、大班幼儿则可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更加深刻地认识水对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性。如两盆同样品种、同样大小的植物, 一盆按时浇水, 另一盆不浇, 或一盆浇淡水、另一盆浇咸水。观察植物的变化, 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离不开淡水。

3. 环保不是一门课, 而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期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幼儿期是一个更多依赖情感而不是理智生活的时期;二是幼儿期是人生经验积累、世界观形成的较早时期。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幼儿对许多事物都有极大的好奇心, 对各种活动都有旺盛的兴趣。幼儿探求世界的认知或游戏活动的行为, 因其受直接经验少的限制, 主要由情感支配,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去认识世界。因此,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虽然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每个领域又划分为若干方面, 但并不完全按照知识体系本身进行划分, 而是更多地强调相互渗透和融合, 强调把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活动、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创设丰富教育环境等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其目的就是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由此可见,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有很大的不同, 环保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一门课程, 甚至是一门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 而要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部过程。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 无论健康、语言、社会、艺术还是科学, 每个领域都蕴含着环保教育的因素。

二、形成习惯——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基本途径

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为幼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必须坚持目标适当原则、教育一致性原则、环境影响原则、个性化原则和矫枉过正原则等五条基本原则。环保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内容中的一部分, 自然也不能例外, 也应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根本目的, 当然这个良好习惯是指保护环境方面的良好习惯。

其实, 有些概念不一定非要让幼儿明白, 只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确的行为、摒弃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如同读书一样, 环境教育也应该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对的, 至于为什么是这样, 待日后慢慢解决。

1. 要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环保习惯。

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大事业, 是综合性的大工程。但大中有小, 节约一张纸、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少扔一个塑料袋, 都是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幼儿环保教育就是要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节约的习惯、低碳生活的习惯。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习惯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全过程。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节约游戏材料;“一餐一点”引导幼儿节约粮食;室外活动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亲和小动物, 等等。要通过一点一滴, 长期坚持, 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在有意无意之间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2. 要不断引导, 强化巩固幼儿的环保习惯。

由于幼儿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幼儿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不强, 他们的行为随意性强、目的性差, 常常不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表现出动机和行为的不一致。因此, 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要有意识地引导, 帮助他们强化良好行为, 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使良好行为逐渐成为幼儿的习惯。

3. 要遵循良好习惯培养的原则和要求, 对幼儿环保习惯进行全面培养。

幼儿环保习惯是幼儿良好习惯体系中的一部分, 培养幼儿其他方面良好习惯的原则、途径、方法同样适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习惯。前面提到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必须坚持的五条原则, 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习惯中也同样适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是人类生命延续、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万年大计。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习惯, 必须家园协力, 共同培养;必须全社会重视, 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环保行为艺术 篇10

一、研究设计

1、变量选取和指标体系: (1) 基本信息变量

即人口学特征。一般包括: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等) ;社会特征 (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居住地区) 。

(2) 环保意识因变量

环境知识:关于环境的知识、法律制度的了解水平。

环境观念: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归因, 对环境问题和环保的关心程度, 对污染源治理的态度。

(3) 环保行为因变量

环境管理行为:了解、关心环保问题, 自觉参与环保活动。

说服行为:对个体性破坏环境的行为干预。

2、资料收集方法:

根据研究的要求, 我们确定调查对象为中山陵景区游客。

资料收集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和文献法收集资料。问卷调查中, 调查员对年龄进行简单判断来分层选择调查对象, 抽出300个样本。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最后收回有效问卷292份, 有效回收率为97.3%。

3、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 主要采用频次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游客的环保意识状况 (1) 关于环境的认识

(1) 环境知识

关于环境知识的考察, 我们设置了三道题目, 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 “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32.9%的被调查者答对;第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83.2%的被调查者知道有但不清楚;第三, 问及来南京景区旅游对景区环保制度的了解情况时, 50.3%的被调查者不清楚。由此可见, 游客对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了解的不多, 环保知识是影响环保意识的重要因素, 环保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2) 环境观念

关于环境观念的现状调查, 我们主要考察了在南京旅游景区旅游时使用塑料袋的情况, 表示“经常使用”的在男、女百分比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年龄上差异比较大, 主要集中在26—35和36—45这两个年龄段上, 分别占12.5%和16.2%;在文化程度方面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群中, 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是“高中 (含中专、技校等) ”文化程度的人群。在我们的调查中选择尽量少用塑料袋的游客比例占到了41.4%, 当我们问及原因时, 游客表示他们知道使用塑料袋会污染环境, 但现在还没有更好更方便的替代产品时也只好使用了。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注意, 我们在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环保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努力寻找替代产品。

2、游客的环保行为状况 (1) 环境管理行为

本次调查从日常生活环保习惯和社会环保参与状况两个方面对公众环保行为进行考察。

(1) 环保方面的日常生活习惯包括:外出就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购买商品时是否使用购物袋或购物篮、对塑料包装袋是否反复利用等问题。由问卷调查结果得知, 购物时使用塑料袋的情况:经常使用塑料袋的为224人, 占所调查人数比例的76.7%;有时使用塑料袋的为54人, 占所调查人数比例的18.5%;偶尔和从未使用的总共只有11人, 所占比例为3.8%。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 可能除了游客的环保意识因素之外, 还跟本地的经济水平、个人家庭收入、商家的宣传和行为主导有关。具体相关因素,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 社会环保参与状况包括: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参加环保宣传, 以及为解决身边环境污染问题做出的努力。

当问及“景区中在没有看见垃圾箱的情况下, 您一般是怎样处理您的食品袋、果皮等废弃物的?”时, 有88%的人表示自己是“暂时拿着, 到有垃圾箱的地方再扔掉”, 这一比例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但结合其它答案来看, 在比例分布上, 处于第二和第三位的则是“扔到墙角不显眼的地方” (占2.4%) , 再次是“放在看不见的地方” (占2.4%) , “悄悄扔掉”和“随手扔掉”分别占0.7%和1.7%。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这恰恰反映了个人在环保行为中的负向表现比较突出。后面这四项的人数占到了7.2%, 似乎比例较小, 然后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游客的环保行为水平高, 其实不然。这7.2%的发生破坏环境的行为之人数足以抵消另外88%的发生保护环境的行为之人群的努力, 这一点, 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 说服行为

环境的说服行为指的是对他人性破坏环境的行为干预。在问及“您阻止过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吗?”时, 表示“有”的男性比女性高出约9.3个百分点, 表现出较显著差异;从年龄上来讲, 56~67岁的人群表现出较高水平, 达到31%, 其次是36~45岁、46~55岁的人群, 均占到22.7%, 这表明中老年人更勇于干预和阻止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 居于较高的环保行为发生率;从文化程度上来讲, “高中 (含职高、技校等) ”和“大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具有相对较高的行为发生率, 他们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21.8%、17.3%。但是, 这一比例又低于同样群体表示“没有”的比例, 表现出统计学上不太显著的差异和现实行为一定的保守性。

3、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相关分析

在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已经了解了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情况, 下面针对两者间的关系做相关分析。在此, 我们将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都称为“相关系数”。

(1) 环境认识与环境管理行为的关系

在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SPSS分析后, 得出环境知识水平与环境管理行为之间简单相关系数为0.068, 在扣除了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影响以后, 相关系数为0.065, 其相关水平比前者显著降低。这也就表明, 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这三个因素是影响游客环境知识水平与采取环境管理行为相关性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关注年龄、职业因素, 通过提高游客的文化程度来影响这种相关性的进一步增强。结果还表明, 游客的环境知识水平与环境管理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提高游客的环境知识水平, 也就会提高他们环境管理行为的发生率, 这为我们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客观而科学的依据。

(2) 环境保护认识与环境保护实际行动的关系

数据分析可知, 游客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与环境保护实际行动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321, 在扣除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以后, 相关系数为-0.275;同样可知, 游客的环保意识与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7、0.184和-0.06;游客的环境保护实际行动与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04、-0.012和0.042。这便表明, 在参与了文化程度、职业、年龄3个变量的影响之后, 游客的环保意识跟他们的环保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在控制或者扣除了文化程度、性别和年龄3个变量的影响之后, 这种负相关关系稍微减弱, 并且相关性的高低依次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通过考察环境意识的变量—环境保护责任与环保行为变量—说服行为的相关分析,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为了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相关性, 我们应该具体地提升这3个变量—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水平, 使这3个变量影响下不同的人群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进一步得到强化, 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相关系数。

三、结论和思考

本研究属于探索型研究, 在探讨了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之后, 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统计分析:一方面是描述性统计分析, 另一方面主要是相关分析。这样的分析比较深入和科学地揭示了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基本状及其关系, 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些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

第一、对于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状况的测量, 传统的做法是首先制定一个衡量其水平高低的参照系 (比如百分制加分的方法或权重分配的方法) , 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就从总体上判定调查对象的环保意识或环保行为水平高或者低。这样做的结果是用相对水平的数据推出一个绝对水平的结论, 同时忽略了虽然绝对数量和频率分布水平较低、但却具有相分析的重要影响意义的因素 (变量) ;

第二、本研究数据表明, 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群, 其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而且分别影响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变量也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对于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关系, 不能像传统的结论那样笼统地认为是呈相关关系或不呈相关关系, 而应更具体地来看不同类型的环保行为与不同类型的环保意识之间是否呈相关关系, 如果呈相关关系则是呈什么样的相关关系, 等等。

第四、基于我们前面所做的不断深入的分析结果, 我们应当针对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表现不同的人群, 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些策略, 采取一些措施, 从游客个人角度和社会的客观要求角度两方面培育游客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环保行为水平, 推动人们的环保行为预期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得到提高, 并进而推进景区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 最终实现旅游与景区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以中山陵景区调查为例, 从环境知识、环境观念、环境保护责任、环境意识水平评价、环境管理行为和环境说服行为六个方面描述并分析了游客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状况及相互关系, 并得出结论。以期对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进行关注, 规范和引导他们的旅游景区的行为。

关键词:游客,环保意识,环保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3) :423—426.[1]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3) :423—426.

[2]李宁宁:《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J].学海, 2001, (1) :174—175.[2]李宁宁:《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J].学海, 2001, (1) :174—175.

上一篇:五读下一篇:设备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