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发展

2024-08-11

新媒体的发展(精选十篇)

新媒体的发展 篇1

1 建立旧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技术体系

与旧媒体相比, 新媒体的技术性更强, 旧媒体如果想借助新媒体的优势, 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 首先就必须建立旧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应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多平台、多渠道分发, 这是旧、新媒体融合的核心技术基础。

在旧、新媒体两者之间, 旧媒体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更高, 因此, 其信息数量可能不如新媒体多, 但其信息质量与真实程度却是新媒体无法达到的, 这是当前旧媒体的一个绝对优势。新媒体出现后, 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旧媒体的“短板”, 倘若旧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技术体系得以全面建立, 旧媒体的优势就可以在其中得到发挥, 确保旧媒体在媒体市场中的地位与存在价值。

2 全面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发展理念

基于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优势, 新媒体的用户理念非常强, 基本上能满足用户对信息的各种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当前越来越多人选择新媒体的原因。而且随着人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今新媒体的受众不仅包括年轻人, 还包括有大量的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 其主要原因就是新媒体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更好[1]。在旧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 也必须全面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发展理念, 摒弃旧媒体在用户服务方面存在的限制, 尽可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受众, 保障自身发展。那么, 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出旧、新媒体融合中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发展理念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实现旧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视频化

谷歌公司和大型广告机构益普索联合进行的“多屏世界”研究报告指出, 我们这个社会已进入多屏时代, 智能手机已成为消费者网上活动的主要入口。该研究显示, 现代人几乎每天都在和媒体打交道, 而且多通过平板电脑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以及电视屏幕在与媒体“见面”,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通过报刊杂志或广播、收音机接收媒体信息, 主要原因是通过屏幕人们能以视频化的方式获取到信息, 其效率和趣味性都更高。而且在平板电脑、电脑、手机以及电视这四者中, 前三者的用户数量又远远超过电视, 主要原因是视频内容、形式更加开放, 用户对视频的可控制性更高。可见, 实现旧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视频化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 还要注意视频化的实现要在内容与形式上更丰富和开放一些, 在不损害旧媒体“权威性”的基础上, 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 并且要允许用户对视频进行一定控制与操作, 除播放、暂停、快进等基础控制功能外, 还要让用户能够收藏、转发、分享视频。

2.2 实现旧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移动化

根据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在2015年1月发布的最新报告, 中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已占全部网民的85.8%, 达到5.5678亿人。另外, 我国三线城市的移动设备活跃率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 我国移动手机增长速度最快的不是在一、二线城市, 而是在三线城市。可见, 新媒体的渗透速度之快和渗透深度之深。这就给旧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传递出了一个明确信息, 那就是必须实现移动化, 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媒体信息资源[2]。

2.3 实现旧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社交化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当前的新媒体具有非常强的社交功能, 用户在通过新媒体接收信息的同时, 也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这甚至催生了一种更加新式的媒体形式——“自媒体”。如今的人们不仅仅是想接收和了解信息, 同时他们更想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例如, 对某一篇文章进行评论, 和其他人进行兴趣爱好方面的探讨等等。为满足用户这样的需求, 旧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之后, 同样要向社交化方向发展, 给予用户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

2.4 实现旧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服务化

如今, 媒体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要满足用户宏观和主流上的需求外, 还要让用户能够享受到一些特殊和细致的服务, 全面提升用户地位。例如, 旧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之后, 应考虑为用户提供消息定制和提醒等功能, 让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内容, 体现出服务的人性化。

3 制订完整、统一的融合方案

旧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做到全面、全方位, 要实现这样的效果, 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融合方案做指导。在制订融合方案的过程中, 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考虑, 一是明确融合后的结果, 这个结果一定是旧媒体与新兴媒体机构人员地完全合并和重新分工, 用一套人马分不同岗位进行媒体信息生产、传播, 市场推广与广告经营、售后服务等一个产业链上的不同工作[3];二是建立完善适应旧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后的组织结构, 当前不少旧媒体的内部组织架构基本是按照采编、经营、行政后勤这三大块设立的, 采编系统也大致是按照政府机关分工和行业不同而设置相应的部门和所谓的线口记者, 部门之间、编辑记者之间互相分割, 互不联系, 甚至唯恐别人越界。在融合过程中, 需要尽快打破这一现状。借鉴学习国内外大的媒体公司的组织架构与媒体生产理念, 让融合后的媒体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更能感知身边的每个细微变化, 更能快速反映市场与客户、用户的需求[4]。

除上面三点策略外, 旧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应考虑到监管问题, 不能让新媒体无法监管、难以监管等现象蔓延到融合后的媒体中。要树立市场化产品意识, 不能如旧媒体那样, 不考虑用户对媒体信息的主观需求, 而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用户和受众需求进行媒体信息生产, 走市场化发展路线, 这样才能不被媒体市场淘汰。

摘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给旧媒体带来了极大冲击, 如今的人们更习惯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 对旧媒体越来越不重视,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甚至已经完全抛弃了旧媒体, 所有信息的获得全部都依靠新媒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旧媒体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旧媒体要想打破这样的困境, 扭转对自身不利的局面, 最好的途径就是借助新媒体的优势, 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笔者基于自身的实际工作与学习经验, 就当今时代旧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策略提出部分探讨性意见, 以期能对旧媒体在当前时代的发展起到促进与保障作用。

关键词:旧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东旭, 蒋昀洁.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基础:成本、市场和收益[J].编辑之友, 2015 (1) .

[2]黄鹤, 方志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对电视产业创新性发展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 (6) .

[3]尹汉宁.发挥优势, 走稳走好融合发展之路——新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改变与创新思考[J].中国记者, 2014 (9) .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篇2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至于媒体的内容,应该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广告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确保其可行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此前,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

1、电视;

2、广播;

3、报纸;

4、网站;

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除新的媒体,例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

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1、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

2、广播应为第二媒体;

3、电视应为第三媒体;

4、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

5、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

其中4、5属于新媒体范畴。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由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即时性与交互性

2共享性与海量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

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2001-至今:

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

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科技影响下,当代媒体产业结构面临深刻的调整,主要趋向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1、新兴媒体行业将引领时代潮流,新媒体产业在媒体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兴媒体产业所占比重尤其高于传统媒体产业。美国十分注重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娱乐业。2004年迪斯尼公司关闭了其在佛罗里达的最后一个传统手工动画室,标志着美国已经全面进入三维动画时代。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认为,2015年前后,世界将进入数字娱乐信息时代,数字娱乐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占一半的份额,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日本媒体产业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也已完成了从早期媒体产业向现代媒体产业的转型。

2、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

新媒体产业对报刊、图书出版等传统媒体产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报业明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如英国的《独立报》在1990年发行量超过40万份,从1995年起发行量开始下滑,到2003年9月只剩下20万份。北美是全球报业最发达的地区,发行量也出现停滞或萎缩,进入2005年,北美出现了近10年来发行量最大幅度的下滑。据统计,世界报业自2001年以来,各国报纸10%的广告收入(约15亿美元)被网络媒体所代替。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图书出版业也面临市场萎缩的窘境。以日本出版业为例,日本出版业的销售额在1996年以后连续下滑,到2003年减少了17%。杂志从1999年至2003年,广告收入减少了8%。据日本《出版指标年报》的统计,1996年图书杂志销售总额最高,为2兆6563亿日元,其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2兆2278亿日元。

新兴媒体产业的崛起,对传统媒体产业、特别是传统媒体构成冲击是毫无疑问的。但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可以肯定的是,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文化行业仍将继续保持活力。

3、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互动移动 数字化 微博

一、新媒体传播规律

(一)什么是新媒体

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至少出现过三种理解新媒体的主要倾向。第一种,从时间纬度进行理解新媒体。新媒体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二)媒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三)微博将是未来几年最给力新媒体

由于微博的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以及低成本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可以让每个人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实现创造与传播、关注与交友、尊重与满足等人类的基础需求和精神需求。一个消息通过微博可能被迅速无限放大,达到最快速最广泛的传播,微博是人人可以参与的社会化、低成本的新媒体,微博也将是未来几年最给力新媒体。

二、广电媒体必须与新媒体结合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新媒体羡慕传统媒体说“你们有品牌、有权威性、有新闻采访权、有信息发布权”,传统媒体却经不住新媒体的诱惑说“你们有机制、有用户、有收入”,所以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各个互联网公司,甚至包括电信运营商都在业务中不断消化媒体属性,而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却纷纷转型,都想借用互联网技术使自己焕发出新的活力。媒体开始走向融合,这种趋势势不可挡。

电台具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广播节目直接性、及时性的互动方式很容易跟手机发生联系。一批知名主持人拥有稳定的听众群体和规模数量的客户群体。资讯、娱乐、音乐都是电台的优势。

三、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初步尝试

在信息网络化传播时代,抓住网民,刻不容缓。那么,如何能用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在网络上展现广播节目,让更多的网民接触广播、养成收听广播的习惯,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打破广播以时间为轴的形态,打包组合、形成专题

在保持目前网络广播节目线性播放模式的基础上,将全台资源、节目分主题、分特色、分类型进行打包组合,形成特色专题产品。如全运会专题、蓝调音乐主题、冷笑话集锦、“老罗语录”特辑等等。这样能让网民更加方便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

(二)在受众匹配的基础上,增强与多种网站的合作

根据新生代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08年经常浏览的网站前十名为:新浪、搜狐、腾讯、百度、新浪新闻、网易163、QQ游戏、谷歌、淘宝、搜狐新闻等,而广播听众经常浏览的网站与其基本相同。

在分析广播节目与网站受众匹配度的基础上,可以将相似内容、相似形式、相似受众的节目与受众喜欢的网站捆绑,如在体育网站插入体育频率的专题节目,在开心网推广适合白领群体收听的音乐节目等,以降低找寻受众的成本,提高受众接触率。而这种捆绑又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结合。在内容方面,可采取在新闻、专题后面配以音频点击的方法推广广播新闻及节目;在形式方面,可采用悬浮窗口、固定播放条、弹出播放器、专门板块、分享等多种方式与网站进行融合。

(三)拓展网络广播的载体形式,关注网络播放器的发展

在线广播是目前网络广播所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但需要长时间打开页面且不能断网,也是其现存的问题。而现在市面上的多种网络音乐、视频播放器则为网络广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即像音乐产品一样,可将广播产品内嵌于网络播放器当中,并且也可按专题等方式将其分类便于受众挑选。这样做既免去了受众专门寻找节目的烦恼,又方便使用、易于切换。

广播与网络的完全结合,可能仍受到政策或现实情况的限制,而且这种与网络相伴的广播节目适宜采用怎样的形式等也需要进一步讨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资讯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而人们在上网时,耳朵仍处于空闲状态。将沉睡的耳朵叫醒,让网民习惯广播的声音,必将是广播与互联网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融合的结果。新媒体发展速度一定会超过传统媒体,但是新媒体一定不会取代传统媒体,同时,新媒体发展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机会。如果说传统广播在新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即“有线互联”的黄金十年已然输掉了比赛,3G带来的“无线互联”时代则给传统广播提供了一个全新机会,大家又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奔跑。这次,成为“无线互联的服务提供商”是新广播的一个华丽转身,而机会并不总那么多,并且,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之人。

新媒体及新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篇4

基于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 而作为一种运动形式, 体育不光有更高, 更快, 更强大的身体追求, 同样还展现出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 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 而这种展现就只有依赖现在的新媒体进行传播。

一、新媒体与体育

(1) 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 (New Media) 的名称主要来自于美国的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随后, 美国的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 也曾经多次使用“New Media”一词。因此, 新媒体一词在美国开始蔓延开来, 甚至扩展到世界各地。新闻媒体又称之为数字媒体、网络媒体, 主要是建立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 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新媒体除了表现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一些传统的媒体功能上以外, 它还具有及时、互动、延伸、融合等新特征。新媒体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系统、信息收集界面、传播渠道、接收终端等重要要素, 它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而是属于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从技术方面来看, 新媒体属于数字化, 从传播方向来看, 新媒体给人们始终提供广泛的平台, 让人们充分享有互动性。新媒体不仅使每个人有听的机会, 更有表达的机会。

(2) 新媒体与体育的共生关系。新闻媒体具体有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 新媒体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 在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媒介, 给传播领域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发展, 体育新闻传播也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新媒体对体育具有依附性, 体育对新媒体具有依赖性, 两者相互依附依赖具有共生的关系。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大家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对体育锻炼, 逐渐把健身当作一种娱乐活动。现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加强, 体育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向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国家外交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 体育新闻传播也成了现代媒体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育新闻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新媒体也必然会将体育新闻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

(3) 新媒体与体育的结合。互联网的刷新速度都是以秒计算的, 目前很多综合性的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体育频道。例如, 新浪网、搜狐网, 这两个网站的体育频道点击率都是相当的高, 此数据可证明体育新闻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手机的短信传播功能, 从发展初期就与体育赛事密不可分, 二者相互支持发展。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已经有100多套, 其中与体育相关的频道就占了10%左右。新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的过程中做到了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播和信息互动四个环节, 新媒体的时效性, 即时性、互动性和过程中的可体验性, 使体育赛事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即时呈现,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对体育比赛信息的所有需求, 并让用户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 新媒体与体育二者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新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1) 新媒体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和全球化。新媒体趋势下, 体育的全球化模式逐渐形成。全球四大通讯社—美联社, 合众国际社, 路透社与法新社, 控制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体育新闻流通, 提供全球数十亿人有关体育的消费与信息。到了21世纪, 新媒体可以让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金发帅哥贝克汉姆风靡全球。在中国, 数以千计的球迷十几个小时保卫者皇家马德里队下榻的酒店, 只为能接近一下他们的偶像。当时, 以为大连的女球迷因为看不到小贝而痛哭起来。由此可见, 新媒体给体育带来的全球性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2) 新媒体给体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新媒体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 优化了体育资源。其中电视媒体独特的宣传效果将视和听两者相结合, 声画并茂, 是人民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传媒使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进一步拉近了体育活动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新媒体的即时性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程度有所提高, 推动了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新媒体优化了体育的资源结构, 使其具有体育比赛的使用价值, 促使体育组织可以获得更大的收入。

(3) 新媒体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由于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 人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时, 也把体育比赛看成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团体的实力的象征, 激发了人们的热情, 自豪感。同样体育通过新媒体传播给大众, 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也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

(4) 新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促进体育发展。新媒体将体育这一社会现象与人有机联系到了一起, 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通过新媒体的传播, 使其成倍扩展, 这是体育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体育市场的主要构成是由数以万计的电视观众和体育迷组成, 为体育产业的购买潜力创下了基础。NBA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使体育比赛家喻户晓, 成了国际品牌。新媒体加快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 通过新媒体对体育竞赛的不断宣传, 开发了国际体育市场。一方面加大力度宣传我国的体育体制创新;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外国优秀的体育比赛节目。随着新媒体对体育事业的大力宣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 这就推动了体育比赛市场、体育健身市场、体育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使体育这个无形资产不断的升值,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通过新媒体的影响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有着崇高的声誉和宣传效应。这种崇高的声誉就成了体育事业中的无形资产, 一些媒体甚至直接参与体育的经营与管理, 以此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媒体越是发达, 体育越是贴近人的生活, 越能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

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1) 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中, 信息传播者具有对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审核、信息加工、信息发布的责任。新媒体的诞生打破了原来的单向传播性, 新媒体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 开启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使其在媒体中的地位水涨船高, 同时也在监管方向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发布, 但是在信息的监管审核技术和方法上面并没有提升, 没有办法有效地对发布信息者进行及时的监控;另一方面就是信息传播权的滥用, 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 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和缺少职业操守的新闻记者以此来传播低俗、虚假的信息, 以此来达到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的利益、目的。通过微信、微博、QQ、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来发布一些带有暴力色彩的言语, 对体育明星进行虚假的炒作和恶意诋毁, 造成不良的媒介环境。然而, 对体育的关注和参与度最高的都是些青少年, 过多的不良信息将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等, 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监控方面的力度缺失, 造成这种危害, 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因此, 需要全社会的人民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有效的监管。

(2) 传播内容不平衡。随着新媒体对篮球、足球项目的着重宣传, 使人们对体育项目中的这两项运动关注点很高。相比之下, 其他的体育项目就受到了人们的冷落甚至无视。因为“流行”对于传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让人们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程度和认可程度都不同, 削弱了其他体育项目的宣传, 这种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近年来, 新媒体和体育事业都不断地发展, 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和协调, 在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基础上, 开拓体育相关产业, 反过来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新媒体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 2008 (6) .

[2]黄升民, 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3]庞伊婷.新媒体发展与体育运动文化的价值重塑[J].体育与科学, 2013 (5) .

新媒体的发展 篇5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人们眼里,报纸、杂志、电视等传达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就是媒体。若以此来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腾讯、钛媒体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墨迹天气、携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体。

可以预见,未来大家将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里消费信息,媒体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而宽泛,媒体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媒体的形态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宽泛化:媒体边界变得模糊

自从微博出现并让人人都可以当上记者时,媒体的范畴就开始变得宽泛。现在,一个人、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媒体。一些企业的高层更是成为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受众)的超级媒体。例如,罗永浩拥有747万微博粉丝,马云拥有1557万微博粉丝,潘石屹拥有1698万微博粉丝……他们每发一条微博,就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数量级可观的粉丝那里;他们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也成为最稀缺的媒体资料。在最近举办的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演讲中提出:“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 随着媒体的宽泛化,广义媒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一些媒体甚至还没来得及参与竞争就消失了。未来的媒体形态,将由新闻单位、企业媒体、自媒体构成,后两者经过市场筛选后变得活力十足,成为个性化突出的高品质媒体。

基于市场化媒体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会成为一些大众媒体的新选择。壹读传媒CEO马昌博就宣称“壹读是公司,不是媒体”;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也表示,“应当承认公司制的效率要远高于所谓的事业制。能不能转型为公司,而且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也关乎传统媒体的转型成败。”

小众化:一张报纸不再包打天下

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体的介质成为媒体;另一方面,媒体的内容正变得小众化、专业化,而不是一张报纸包打天下。

在传统媒体的“通用时代”,由于各个条线都要囊括,而且还要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媒体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都市报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数和总印量,完成从“厚报”向“薄报”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就减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娱乐、体育内容合并为“文娱体”版组。《北京晚报》则减少了周末版数,部分版面由全彩改为双彩,以节省印刷及发行成本。事实上,受众寻求专业领域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专业媒体。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目标人群与覆盖人群以合适为宜。

未来的媒体,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小”——变成若干个小众的、专业的行业媒体。基于长期积累的用户需求信息,这些“深耕行业”的小众媒体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例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通过招募会员组建社群,进而开展各种活动;《创业家》以杂志为基础,通过黑马会、黑马俱乐部、黑马大赛等线下活动,向创业公司提供创业培训……

还有另外一种“小”的可能——未来的媒体或许会变成企业的“内刊”,作为公司的“增值业务”而存在。《天下网商》原主编、明道公司副总裁许维就表示,也许以后会出现类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国家地理》《G-star军事博览》这样的企业媒体——它们并非企业内刊,除了名字以外,内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体并无区别,但是企业却能以此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多元化:专注内容,以不变应万变

近几年,媒体融合与报网互动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传统媒体在该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把报纸内容搬到网上,而非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共同生产。其实,报网互动也好,媒体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当前,除了资本运营外,媒体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设和运营网站、APP、微博、微信。有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表现不凡,粉丝众多,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纸媒本身。然而,这样的转型是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未来的媒体形态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媒体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信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站、APP、微博、微信、户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视信息这个媒体的核心任务,无异于缘木求鱼。许维就认为:“我们的产品不是某一个渠道,而是内容本身。至于技术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众账号,真的不重要。”

可以预见,微博、微信之后,一定会有新的工具、介质出现。市场瞬息万变,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跟风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搁了作为媒体本质的内容信息。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壹读iRead》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的看法,即“内容为王的时代确定已经到来”。

新媒体的发展 篇6

【关键词】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发展策略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主导了新传播格局的构建和新传播秩序的建立。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渐弱化,曾经扛起舆论监督大旗的“北焦点、南周末”早已失去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习近平2016春年后的首场调研选择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3家传统媒体,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媒体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以此为背景,研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扭转颓势、如何健康发展,对我国的新闻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求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是前提,深耕优势领域是关键,持续关注国情民情是方向。具体说来,就是要着力处理好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关系,提高时政报道的可读性,传递时代温度。

一、加强与网络舆论监督的互动

在舆论监督过程中,人们对于事实的疑问不断出现,不断需要得到确实的回答,人们对经过严格把关的信息存在刚性需求。但是单纯依靠网络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第一,网络新闻真假难辨,而新闻的真实性是舆论监督的基础,建立在假新闻基础上的舆论监督是毫无意义的。在单纯网络舆论监督中,每个问题都有很多答案,而每个答案的后面悬着的却只能是问号,问题不断产生,正确的解答却很难得到呈现,这是因为,首先,由于网络的海量信息,即便有知情者回答或澄清问题,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淹没;其次,由于负面信息受关注度更高,人们在转发信息时,会不自觉地倾向更严重、更轰动的描述;再次,大量且迅速的转载必然导致的可靠信息耗损。第二,网络意见的非理性成分很大。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在未经多方验证之前对信息持怀疑态度,但普通网民并未经历专业培训,面对消息源不明的信息也无法保持高度警惕。因此,网民更愿意基于刻板印象得出结论,而不是将推理建立在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上,民意表达粗糙、非理性。2003年哈尔滨宝马车肇事案、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小学生卖淫案中,网民都有对传统观念上的弱势群体一方怀有先入为主的同情和信任,而对强势一方则怀有偏见。其实,大量的偏见都是被社会普遍的“仇富”和“仇官”心理所支配,而产生仇视心理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社会财富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公权力系统中的制度性腐败,也是转型社会难以避免的阶段性矛盾。因此,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仍有可为的空间。

社会舆论监督从准备到最终实现,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在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循环往复的互动中一点一滴推进的。近年来,热点舆论事件中媒体和网民的表现显示,当媒体提供事实是全面、真实、客观,网民的意见就不会是激进、非理性的,而当网络的意见能够持续、有效的积累,最后往往能推动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舆论监督的目的。因此,媒体要追求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同时还要关注网络,加强与网络舆论的互动,“关注网络,其实就是关注这个时代”。

二、探索时政新闻报道思路与操作手法

由于时政新闻在采访权方面的限制,相比新媒体,传统媒体这这个领域具备绝对优势。而时政新闻的市场潜力在当今中国可谓巨大。2007年南方都市报奥一网CEO任天阳参加中欧论坛的网络组会议,经过与欧洲的8位同行交流,他发现“国内的时政帖子有几千或上万条跟帖,这在欧洲是非常少见的”。同样的差异也存在于中美互联网之间,美国的主导性网站是商业网站,新闻网站相对冷清,中国互联网的门户性、新闻性、表达性之所以明显,是因为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政治表达替代品。事实上,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时政新闻的报道权确的确为机关报所掌控,而且在操作手法上有一套既定的模式,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报道的内容受到极大的限制。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公众对公权力的舆论监督也十分有限。中欧、中美的差异正是中国时政信息的传播存在严重缺口的反映,中国的老百姓希望对公权力的监督不仅限于机关报上呈现的那些内容,还要包括公权力决运行的一切过程,“包括评价和建议,有褒有贬,有支持有反对,这是社会民主化的体现”。有学者指出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公众参与基本皆具有‘媒体驱动的鲜明特点,公众能否通过媒体对政治过程尤其是决策和施政进行监督,还取决于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纽带和教育功能,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具有公共意识和参政能力,是现代国家的成功经验”。

澎湃新闻立志于成为“中国时政的第一品牌”,虽为新兴媒体,实际上是上海报业集团借助东方早报这一传统媒体班底打造的,它的成功与其所拥有的对重大时政新闻和央企重大项目的采访权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政治领域新闻热点很多,都是民众长久以来关注的问题,需要有大量的时政报道摒弃泛泛报道的老方法,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把事件和人物做细做透,辅助普通民众看懂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把时政新闻的蓝海开发出来,是传统媒体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有效路径。

三、平衡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坚守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都急剧转型时期,大量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社会面临诸多风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至深的一些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要求新闻采写中杜绝情感流露,做到“完全”中立客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并非糟粕,但应当避免教条主义,避免照搬照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国情。以群体性事件为例,在英美等国,游行、抗议等已经被纳入制度化框架,民众和媒体对这些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已经习以为常,一些记者和编辑也声称“已厌倦社会运动”,因此,即使“西方新闻专业主义那套避免政治立场、推崇无背景、无解释的操作方法会导致主流媒体忽略事件的全景过程及社会意义”,也不会对社会和群众利益构成严重损害。而在国内,以2011年发生在广东省汕尾市的“乌坎事件”为例,如果没有媒体持续关注,很难说乌坎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冲突能得到妥善解决,也很难说乌坎事件能以实现村民直接选举告终。

我们说中国的新闻职业道德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对立,人们往往把这种对立归因于中国的文人道德,归因于社会习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以梁启超和李普曼这两位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为例,梁启超以报刊服务于“新民”、救国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热情执着的“殉道者”,李普曼致力于以新闻为公众预卜吉凶,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并不是传统积习导致了李普曼和梁启超的不同,而是政治文化环境。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已与梁启超所处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也仍然存在众多制度性的难题,那么今天的新闻人,又怎么能够超前进入西方新闻专业的范畴呢?“新闻专业主义是为独立,可不等于取消立场,世上不存在无动于衷的新闻专业主义”,中国更不需要冷漠的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传统媒体做舆论监督报道,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更要考虑新闻的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作为专业主义的保障,做有温度的新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发布.

[2]张英.《白岩松的新闻长跑》《南方周末》,2014年5月22日.

[3]李强,苏慧丽.《网络新闻受众负面偏向的关注度研究》,《当代传播》,2014年01期.

[4]参见冉华.《从社会监督到社会调节——当下中国传媒社会功能的发展与调适》,收录于罗以澄、张金海、单波:《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82页.

[5]南研.《“固步自封的一定会被读者抛弃”——对话南都周刊执行主编许庆亮》,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24——媒体伦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133页.

[6]任天阳.《深度“网络问政广东经验》,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21——微博时代》,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08页.

[7]郭镇之.《关于“焦点访谈”课题的研究报告》,收录于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8页.

[8]展江,吴麟.《社会转型与媒体驱动型公众参与》,收录于罗以澄、张金海、石义彬等:《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媒体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21页.

[9]陈良飞.《澎湃新闻如何做时政报道》《中国报业》,2015年19期.

[10]Gitlin,T..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4.

[11]McChensey,R.W..Corporate Media and the Threat to Democracy[M].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1997.

[12]秦志希,汪露.《梁启超与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现代传播》,2002年04期.

[13]宋志标.《忧郁的新闻专业主义》,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31——公益报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231页.

关于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视频的思考 篇7

曾几何时, 百姓收看视频的唯一渠道是有线电视。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通讯技术的不断创新,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蓬勃发展, 媒体行业涌现出一股新的浪潮, 以其个性化、交互性、多样性等特点区别于传统媒体, 以网络视频、移动电视、手机电视、IPTV等形式刷新着人们的视听接收方式和生活习惯, 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被业内称作“视听新媒体”。

视听新媒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和通信设施的技术优势, 具有传播性快、年轻受众多、观看时间不受限等众多优点, 从一开始出现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得到迅猛发展, 对全球范围内的传统媒体行业尤其是广电行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包括业务形式、市场占有率、用户发展以及广告收入等各

传统媒体尤其是通讯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要在未来的世界传媒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还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应对传媒趋势的变化, 加强新兴媒体建设, 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中国新媒体视频发展现状

中国新媒体视频的发展, 与国外相比, 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较快。从2003年开始起步, 最初只是p2p直播电视节目的应用和推广。自2005年起随着国外网络视频应用的萌芽, 尤其是以Youtube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站点的迅速崛起, 国内大批视频网站纷纷成立, 使得网络视频成为互联网的热门应用, 传统媒体也逐步加入到新媒体视频发展的阵营中来。纵观中国新媒体视频的发展历程, 在经过不断的摸索、学习、淘汰式发展后, 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模式, 新媒体视频业务根据其应用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视频共享平台

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异军突起, 以视频分享为主要模式的网络视频成为互联网热门应用。以优酷、土豆等为代表的视频网站, 以视频分享为主要发展模式, 为用户提供了全媒体环境下的个性展现、互动交流的传播平台, 模式简单但业务弹性大, 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网络用户的追捧, 并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的热门应用之一。特别是随着微博、社交网络等应用的兴起, 为视频共享平台增加了更多的分享渠道, 也使其稳固地成为必不可少的网络基础应用服务之一。

2.综合门户视频平台

近年来, 新浪、搜狐、新华网、凤凰网、腾讯等传统门户平台充分利用自身门户网站的渠道优势, 积极参与到新媒体的竞争队伍中, 开始大举涉足网络视频业务。他们之中, 有的以自身电视媒体业务为依托, 有的以购买、交换的形式和电视媒体联手合作, 将电视节目内容搬到门户网站上, 向用户提供在线收看和点播等多种类型的服务。门户视频平台起步阶段以提供视频新闻为主, 随着业务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群的不断扩大, 门户视频平台所汇聚的内容形式也更多起来, 增加了娱乐星闻、纪录片、版权电视剧、版权电影等多元而具有用户吸引力的内容, 增强内容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增值业务定位, 进一步提升平台互动性, 在稳固门户站点地位的同时更增加了视频平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IPTV和网络电视台

IPTV和网络电视台是在新媒体振兴后产生的两种业务形态, 他们依托于互联网的应用平台, 打破了传统电视业务对于终端、信号、传播方向等的限制, 整合了互联网功能和电视内容, 成为了新媒体视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IPTV重在强调内容互动业务形态, 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单向广播的格局。它依托于互联网终端或者有线IP机顶盒, 以交互和互联网业务扩充等优势为卖点, 迅速崛起并瓜分了市场。上海文广集团正是IPTV业务发展的典型媒体代表, 它旗下的百视通IPTV业务以宽带网络为传输渠道, 以电视机为终端, 充分挖掘宽带用户中的潜在收看群体, 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点播、直播等交互式服务, 成为一个集个性化、时尚化、互动化于一体的新媒体娱乐平台, 目前已发展了130多万用户。

网络电视台是互联网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 形成了适应性广、易维护、费用低、高速度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传统电视媒体如央视、湖南、浙江等广电集团纷纷推出了网络电视台, 促进电视与网络的媒介融合, 为电视节目提供了双轨道播出方式, 在互联网电视领域占领新的发展空间, 也有效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摘要】视听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对全球范围内的传统媒体行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新媒体业务的迅速崛起, 传统媒体尤其是通讯社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应对传媒趋势的变化, 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本文正是基于对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视频的思考, 通过个人对视听新媒体的实际调研和总结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 愿同业内同仁共探讨。

4.手机电视、户外大屏等形态

各大运营商如中国移动、电信等开展与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等传统媒体机构的合作, 推出手机视频, 积极抢占手机用户。特别是3G应用的普及和智能化手机的提升, 使得手机视频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新增值点。同时, 具备天然视频资源优势的视频网站和媒体机构也趁势推出手机视频客户端和相关技术服务, 以抢占手机媒体市场。

近几年, 户外大屏作为新媒体的新形态出现, 通过LED来播放视频与广告, 正逐步取代户外传统媒体, 以其受众性广、影响力大、广告收入增长快等特点, 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新华社、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传统媒体纷纷开始发展户外大屏业务, 以占据终端的方式发展新媒体视频业务, 扩大发展领域。

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视频

的意义何在?

1.顺应媒介发展融合趋势

近年来, 新媒体视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迅速发展, 视频分享网站、社交媒体及其他新型媒体形式以不可逆的趋势走向了媒体领域的前沿, 引导并改变着媒体受众的使用习惯, 也给传统媒体的业务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广告商们开始慢慢将投资焦点从电视转向了互联网媒体。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导致了全球传媒格局的变革, 也促使传统媒体积极顺应这种强大的媒介融合的潮流趋势, 在保持传统电视的基础上, 纷纷调整组织机构, 改造原有的采编流程, 大力开展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各种新的媒体形态, 增强自身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力。

2. 抢占市场构建新的业务盈利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大多的视频网站和其他新媒体视频形式, 还处于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阶段, 除去运营成本, 能够真正进行盈利的少之又少。不过, 鉴于新媒体视频未来的巨大市场潜力, 仍然有众多投资商纷纷将资本注入到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网站, 如国内的优酷、土豆等。另一方面, 新闻集团等国际一流传媒集团在自主发展新媒体的同时, 也通过投资或者并购等形式抢占最具有市场优势的媒体资源, 以打造传媒集团未来重要的盈利模式。当然, 发展新媒体视频的主要意义, 并不仅仅在于渠道、展示平台和盈利模式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新媒体, 认清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 把握规律、主动出击, 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 占据传媒领域的一席发展之地。

3. 深化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趋势正在进一步不断的深化。新媒体视频的发展, 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但其新的业务形式、受众群体、技术平台特点与传统媒体常规的发展模式都有所不同, 传统媒体需认清自身优劣势, 把握机遇, 积极发展新媒体。新媒体在传播速度、播出范围、互动性、信息发布及时性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互联网技术优势, 而传统媒体在新闻电视节目制作方面的权威性、严谨性等则不容忽视, 尤其是全媒体业态的推广, 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视频的互动融合在不断地深化, 开始走向了与视频网站深度合作的格局, 利用差异化的资源增加视频的传播渠道, 并提高电视节目及自身的影响力。这也是传统电视媒体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适应新的传媒格局, 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出路。一方面, 传统电视媒体可以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扩大节目受众群体,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 新媒体也需要传统媒体的优质节目资源, 扩充节目量, 增强用户黏

90中国传媒科技/2013/07

度, 获取可观的广告收益。

4. 扩展用户群体

根据统计, 截止到2012年6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到5.38亿, 其中年轻人占据了多数。而相当多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了从互联网上收看电视节目、获取新闻资讯的习惯, 更多地依赖于PC、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所以, 从某种意义来说, 年轻一代的视听习惯, 推动新媒体视频发展成为一块重要的媒体阵地。积极顺应媒体发展的潮流, 保持住传统用户群体的同时, 紧紧抓住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年轻一代互联网网民群体, 大力发展新媒体视频, 也就占领了未来的新媒体阵地。

新华社的新媒体视频发展

与未来建设

新华社作为一家传统的通讯社, 从2008开始实施战略转型后, 从传统的报道形式发展至今天的全媒体业态, 在新媒体视频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视频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积极建设3G手机视频直播、点播系统开展新华视讯、CFC财经两个电视频道的手机视频业务, 并开拓利用户外大屏、互联网直播等方式增加了视频节目和广告的传播渠道。尤其是随着新华社阵地前移战略的实施, 海外分社、国内分社的视频报道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海外总分社及国内重点分社都纷纷组建了采编中心, 成立了视频采编部, 在重要广场、金融中心等具有多块户外大屏幕终端, 成为新华社视频展示的重要窗口。

纵观国内外主流新闻媒体在新媒体视频方面的发展战略和成绩, 基于全球范围内传媒格局的变化和新旧媒介的不断融合, 新华社发展新媒体视频业务需要继续革新传统的思路, 不断地调整发展战略, 在现有视频资源和平台的基础上, 发挥出视频存量资源的最大价值, 引进新媒体技术, 构建适合全媒体形态的技术平台, 推动新媒体的发展与建设。

1.推动现有视频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 每个电视机构所拥有的存量内容资源正在成为核心的战略资源, 媒体管理者也纷纷开始重视并探索实践电视节目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通过数字化、明晰版权、价值评估等方式逐步将这笔无形的电视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将其所具有的潜在巨大价值真正的发掘出来。经过长期的视频业务的发展和积累, 新华社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新闻和财经节目资源, 现有音像资料库中存有视频资料80余万条、时长达到5万小时, 可为新媒体视频业务和其他业务形态提供丰富的视频素材。随着节目量的不断增加, 以及新的业务需求的涌现, 需进一步建设并充分利用好我社的音像资料库, 并借鉴业内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将我社现有视频资料转化为有效内容资产, 使其适应并满足我社新媒体业务和其他新的业务形态的发展需要。

2.推进新媒体视频终端和平台建设

随着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和

移动电视等多种新媒体形态的发展, 以及手机、PC、平板电脑、户外大屏等各种媒介终端的不断涌现, 视频有了更多的展现和传播渠道, 也覆盖了更多的受众群体。针对目前相对不全面的视频传播方式, 需要继续推进新媒体视频终端和平台的建设, 从而完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FC财经频道、手机电视、户外大屏幕等现有的视频播出渠道, 在建设并充分利用好自有视频终端的同时, 加强与电信运营商、媒体终端厂商、社会主流视频平台企业的合作, 充分利用好社内、社外的平台和终端资源, 打造全方位的视频产品播出渠道, 提高我社视频产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构建全球化的视频生产与发布系统

随着新华社视频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视频节目量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 从视频采集、传输、制作、存储、发布等各个方面都对系统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着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 需要从业务和用户需求出发, 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 采用新媒体视频领域的先进核心技术, 进行系统升级、建设。目前, 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新媒体视频发展的关键要素, 新媒体视频业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视频技术服务平台来引领和支撑。各种新媒体视频技术应用在视频系统及平台的各个环节中, 以满足相应的需求。其中, 视频快编、拆条技术用于满足新媒体视频的二次快速加工、剪辑, 从而实现快速地发布;采用云转码技术, 则可以实现将源视频通过云端服务器转换成多种视频格式, 使得转码后的视频文件能够适应多终端的播放;RSS技术使内容的生产和集成可以是个人化、定制化的, 实现用户订阅内容的主动推送;应用CDN服务的目的在于解决Internet网络拥挤的状况, 使用户可以就近取到所需的内容, 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相应速度和站点的稳定性;分布式存储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应对数以PB计的海量数据和上千万的访问量;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视频资料库中, 辅助检索和预览, 提高工作效率;Web2.0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广泛地应用于视频分享网站和社交媒体中。

因此, 应围绕视频业务发展的总体需求, 构建全球化的视频生产与发布系统, 提高国内外分社的报道、采集与生产能力, 实现内部的统一资源共享, 并且实现视频节目的多平台播出与发布。

结束语

对于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视频, 需要对新媒体视频的发展特点和市场情况有深刻的了解,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之前对业务、市场和技术进行足够踏实、认真的调研, 并学习传媒领域内国内外一流媒体的先进实践经验和做法, 从而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优势, 发展优质视频栏目, 实现存量视频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推进新媒体视频终端的建设, 构建可靠、实用的视频生产与发布技术系统, 在发展好传统媒体业务的同时, 推动新媒体视频的发展, 加强与新媒体企业的合作, 拓宽传统媒体自身的发展空间, 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媒体。■

(作者单位:新华社技术局音像技术系统部宋杰工程师柳旭光高级工程师。选自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技术分论坛)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 篇8

一、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优势的充分发挥, 同时提高传统媒体的创新能力。依托于强大的母体, 荷兰《The Voice》的平台上, 《中国好声音》有着自己的赚钱的模式, 具有一定的中国化特色, 紧密的联系着商业效应。这是借鉴了《超级女声》的营销模式, 实现制播分离, 广告商与播出平台达成共赢, 实现最好的节目效果。

在《中国好声音》的明星加入中, 各位导师的加入也是一大亮点, 吸引导师长期合作, 本身从《中国好声音》的栏目设置来看, 导师的个人魅力是这个节目的一大法宝, 例如在第一季结束后, 冠军与节目本身没有任何的牵连, 但是明星导师继续开发学员的潜力, 全面打造产业链的契合。

传统媒体一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 从全局出发, 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可以说现代社会对于知识及创新的依赖程度, 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创新和独有资源才是这个行业中的常青树, 也是基本条件。而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及专业性, 应该尽量提供一些可靠的、权威的、前沿的知识和思想,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在生产和知识创新体系的中关键及媒介, 对公众的认知及思想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二、紧密联系社会及时代的主题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传播的都是信息, 信息作为一种不具有事物形态的东西, 其价值的衡量主要在于其使用价值。也就是说信息本身必须要满足一类或几类的需要, 而这中需求主要集中在高层的需求上。从马斯洛的需求层级来看, 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沟通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不存在并存及递进关系。换句话说, 对于一个连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的人来说, 也可以拥有高层次的需求, 比如说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 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具有这五种需求。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媒体行业满足主要是沟通、尊重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是受时代及社会的影响的, 也就是说这些需求与社会及时代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所以, 传统媒体要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 必须要紧密结合社会及时代的主题。

三、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与融合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存在是不冲突的。所以, 传统媒体可以尝试着与新媒体进行战略合作, 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 一起为传媒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比如, 在阅读的便利性中, 新媒体自然优于传统媒体, 将新媒体的特点作为传媒媒体发展的衍生品, 创设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等, 从而增强与相关受众群之间联系。让更多的人, 哪怕是一些业余爱好者参与到传统媒体的创作过程中来。这样既可以打破传统媒体传播路径及方向单一的问题, 实现传统媒介的多样化发展, 从而最终促进传统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节目结束后,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网络视频的点击率就超过数十亿, 11家签约视频网站的网络总点击量超过26亿。据调查《中国好声音》在成功的与“加多宝”合作之后, 很多广告主都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获得更佳的广告机会, “加多宝”在名誉侵权纠纷中通过一档节目, 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 无疑是商业化的最大回报。

而现如今, 传统媒体的节目版权费用也在日益飙升, 高额的版权费用使得新媒体望而却步, 但是两种势力的对抗不如通力合作。比如《中国好声音》为了占领网络的点击率, 向多家视频网站出售自己的播出权, 每家网络视频公司也在发展自己的节目优势, 其中创新及发展最成功的算是“爱奇艺”推出的《酷我真声音》, 这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以明星导师杨坤作为主持人的“学员访谈”节目也是浙江卫视播出的每期10分钟的《中国好声音后传》的30分钟完整版, 因此也拿到了某药业的广告冠名。这无疑是通力合作的良好案例。

四、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水平

传统媒体的发展必须要有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样才能保持传统媒体的生命力及创造力。具体来说, 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素质及水平主要体现在编辑人员的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对于编辑人员来说, 其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外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运用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出版界的国际化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所以编辑人员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外, 还要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思想水平的提高, 从而达到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 甚至威胁着传统媒体的生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便捷性及大容量性, 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及工作习惯, 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自身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存在的一些核心优势, 或者说没有将相关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传统媒体发展受限的现状。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篇9

一、传统媒体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站在传统媒体人士的角度, 2014年是不轻松的一年, 媒体革命实实在在发生了。移动互联网成为各大媒体的主战场, 新技术时代的传统媒体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新闻表现力来看, 网络媒介可圈可点, 从更新海量的信息到呈现图表、视频及互动动画等, 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具备与用户互动体验的优势, 这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到强烈的冲击, 读者群纷纷转移到网络平台上, 传统媒体面临着缺乏融合渠道的压力。

与此同时, 新媒体的崛起是一个历史进程, 它不可抗拒, 对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相比之下, 新媒体的传播成本低、传播范围广, 网络媒体是24小时开放的, 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且新媒体具备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 信息传播成本较低, 这些因素都致使传统媒体在生产观念、流程、模式等方面面临挑战。[1]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网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 它将新媒体世纪的序幕拉开, 人类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场媒介革命, 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就跟科技革命一样, 媒介革命对媒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 我国网民的数量目前已超过6亿, 其中约5亿是手机网民, 加上近来4G网络技术来势汹汹, 我国网民特别是手机网民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给传统媒体的发展敲响了警钟。[2]

就传统媒体而言, 其内容优势在短时间里不可动摇, 受众也十分信任传统媒体信息质量, 所以虽然新媒体拥有技术优势及渠道优势, 但其发展也必须以继承传统媒体为基础。只是传统媒体需转变固有的意识形态及信息传播模式, 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用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换言之,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是一种相互借鉴和依存的互补关系, 推动两者融合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 积极营造和谐氛围,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当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信息技术等的高速发展, 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以往铅与火的时代, 而是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数字与网络的时代, 新媒体的覆盖范围超出人们的想象。

很多网络媒体上的新闻信息都是抄袭传统媒体的,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 但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 很多人更加关注的反而是网络媒体信息, 无视传统媒体工作人员付出的智慧与心血;加上我国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并不完善, 导致传统媒体工作人员无法维护自身权益, 助长网络新媒体的抄袭、剽窃行为。可以说, 很多传统媒体在严重的网络抄袭风气下遭受惨重的损失, 阻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因此, 政府及执法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管理传媒行业, 及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开展净网活动, 大力打击侵权行为, 确保各类媒体能有力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并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 营造一个真正和谐的氛围, 确保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能顺利进行。

(二) 落实机构重组工作, 充分整合各类资源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落实机构重组工作, 从而充分整合资源, 促进媒体融合发展。一是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等可改革机构、变革机制, 消除既有机构职能、岗位职责分工等限制, 消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业务上的鸿沟, 通过重组机构、整合岗位及人员等资源, 实现报业集团内报纸、广电及其他媒体终端等平台的交流与互动。二是整合新闻采编人员, 实现信息资源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共享, 并把网络放在与广电、报纸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把新兴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三是整合编辑部门, 逐渐削弱并最终消除广电、报纸及网络记者之间的差异性, 通过通用人员消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分隔。例如, 某大型报业集团就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 把集团内部的采编业务全部集中到编辑部, 专门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 并派出一个融合报道组集中采访能供全媒体使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产品, 为集团提供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 提高媒体融合发展效率, 最终获得最优的效益。

(三) 挖掘传统媒体优势, 提高品牌创新能力

传统媒体在采集信息、核实信息、分析信息及解读信息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 它们表达的信息内容更具体、品质更高、专业权威也更强, 这些都是新媒体尚无法比拟的。[3]所以传统媒体不能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妄自菲薄, 而应最大限度挖掘并发挥自身优势, 将其延伸到新媒体上, 让新媒体发挥自身短小精悍的优势, 把传统媒体的信息亮点化, 把信息变得更加吸人眼球, 从而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但传统媒体应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延伸内容, 坚持创新品牌, 积极开拓新领域, 进一步丰富信息传播渠道、扩大信息覆盖范围, 从而形成新的报纸品牌, 对既有的品牌实力进行巩固。我们可以大胆预测, 在不久的将来, 报纸等传统媒体将逐渐走上高端路线, 召集更多复合媒体人才, 出版更优质的内容, 开发出更加出色的衍生产品及服务, 使产品的展示与交易渠道保持畅通, 真正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四、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并不是新媒体要完全取代传统媒体, 而是要把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在良性竞争环境里互惠互补、共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积极营造和谐氛围, 落实机构重组与资源整合工作, 把传统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掘出来, 坚持提高品牌创新能力, 从而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岩梅, 朱新梅.2012:视听新媒体发展动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 (02) :22-25.

[2]邓泽辉, 唐艳春.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 2013 (09) :50-53.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 篇10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媒介暴露出的问题

新媒体不仅消除了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界限, 而且使得报纸、广播、电视之间的融合不断增强。在整个传媒业中, 报纸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 报纸印刷出版业的经营状况一落千丈,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广告收益不佳, 甚至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 读者的年龄不断上升, 接近65%的读者是60岁以上的老人。观察全球传统报业的经营状况我们不难发现, 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强大冲击, 传统报业正在渐渐失去自己的领地。反观中国报业的发展情况同样也不容乐观, 我国的报纸业自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在新的发展时期明显有些后劲不足。在这种新媒体大潮和媒介竞争的环境下, 传媒业将会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

(一) 时效性成为报纸最大的软肋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看新闻, 是想要获取最新鲜、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事件, 这其中“最新鲜”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 人们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全球发生的时政要闻。然而报纸受到排版、印刷等因素的限制, 一般前一天的新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才能看到。在这一方面, 报纸明显落后于广播和电视。1920年, 美国总统罗斯福用广播进行了四次炉边谈话, 这在广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也给报纸的时效性带来了第一次冲击。1925年, 苏格兰人贝尔德在伦敦的一次试验中扫描出图像代表着电视的诞生, 自此之后电视被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 给报纸的时效性带来了第二次冲击。

当新闻事件发生后, 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新闻。一个事件发生后, 网络和手机报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事件发布出去, 而报纸所报道的是昨天的新闻, 明显滞后于新媒体。“5.12”汶川大地震后, 搜狐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消息发布出来, 各家手机新闻应用软件也相继发布了该信息, 然而绝大多数报纸只能在5月13日报道这则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伦敦奥运会期间, 观众大多是在网上了解各国最新的奖牌情况, 相较于报纸来说, 体现了明显的优势。

(二) 报纸的广告市场被新媒体占领

在报纸行业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广告是报纸的“血液”, 深刻影响着报纸的经营与发展。目前, 国内的报纸是一种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模式, 报纸的收入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广告收入, 另一部分是发行收入, 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广告收入。然而, 现在很多的广告商对传统报业广告的宣传效果缺乏信心。2015年美国互联网广告收入586亿美元, 较2014年的495亿美元, 增长了15%。中国2015年网络广告市场规模2093亿元, 比2014年增长了26%。而报纸的广告收入连年下跌, 从2010年的443亿元下跌到2015年的344亿元。与新媒体广告地位的不断上升不同, 传统报纸广告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有利地位。新媒体广告有很多的优势, 像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极具感染力、排版位置灵活、包含信息量大、价格低廉等。如果一个手机品牌想要在网上投放广告, 广告商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广告形式, 如果想要人们一打开网页就看到可以选择弹出式广告, 想要有创意可以选择按钮式广告。各种广告各具特色, 广告商可根据自己的产品特性选择不同的广告形式, 更有利于实现广告效果。

二、在新媒体大潮下电视媒体的创新经营

(一) 传播形式缺乏互动性

与现代的新媒体相比, 传统电视的传播形式过于单一。在电视节目播出时, 观众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节目中, 节目与观众之间缺乏互动。很多的市县级电视台仍然采用老式的传播方式, 没有结合时代的特点对节目进行革新, 使其被新媒体网络视频排挤。电视媒介在通过自身的传播渠道向社会传播信息时, 普遍会受到国家政策、政治、体制、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其传播主体主要是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级的电视台, 尤其是新闻类电视节目, 其传播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几乎没有互动性, 因此导致大部分观众在收看新闻类电视节目时感觉乏味, 甚至失去了观看的兴趣。

(二) 年轻和高学历观众流失

新媒体的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从受众市场上划分一部分领地, 从受众结构的角度来看, 新媒体受众显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网络视频受众中约有60%是20~39岁的青年, 手机视频受众的年轻化更为明显, 有70%的受众是10~29岁的青少年。纵观传统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 虽然新媒体的受众在飞速增长, 但其中的大部分受众在平时也会收看电视, 也就是说新旧媒体处于联合发展时期。对比最近三年年轻受众的全天收视时长, 我们发现15~30岁的观众人均日收视时长逐年下降, 青少年受众的流失已成为事实。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 对报纸媒介来说, 继续发扬自身优势, 吸收新媒体长处

从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份报纸诞生之日起, 报纸业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之路, 这其中有快速发展时期的辉煌, 也有受到广播电视冲击时的落寞, 最终报纸业都战胜了这些困难。有人说报纸终将灭亡, 但报纸业仍然没有认输, 仍然在积极转型, 寻求新的发展方向。首先, 报纸应该在版面设计和编排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在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 网络媒体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使报道更加生动形象, 并且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评论和留言, 而报纸媒体只能通过单纯的文字进行表述, 网络媒体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必定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因此怎样提高报纸的编排与设计水平是报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编排设计水平大幅提高, 即便是报纸报道的新闻与新媒体的报道有同质性, 在时间上有所延迟, 也会有很多读者愿意购买报纸。其次, 从目前各种媒介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来看, 互联网是最具潜力的媒介形态。因此报纸必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只有这样传统报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例如《南方都市报》自1997年创办至今, 经历了三次市场化的转型, 其中第三次正在进行的是最大规模的一次, 在本次转型中该报纸与新媒体融合, 形成了一种全媒体的观念。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南方都市报、风尚周报、南都网等全媒体综合发展的经营格局, 媒介形态包括报刊、网络、户外、移动终端等, 集群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二) 对电视媒介来说, 坚持内容为主, 整合新媒体资源

当渠道无所不在时, 内容将成为最有效的竞争力, 谁能生产出最吸引眼球的内容, 谁就能牢牢抓住受众市场。电视节目的“内容”一直是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国知名的电视台都是通过王牌节目吸引观众, 例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 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等。因此, 电视媒体应加速推进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 从新媒体中学习先进高效的播出和制作方式, 整合各方优势资源, 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综合性传播平台, 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 希望与竞争同在。对传统媒体来说这可能是目前为止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机。但危机中也存在生机, 只要传统媒体能找到自身的不足, 并结合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和现代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 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 扫清影响发展的障碍, 与时俱进, 积极创新, 就一定会越做越好。

摘要:近几年,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新媒体也随之产生。新媒体方便、灵活、互动性强的传播优势, 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媒体正在经历一个“寒冬”期, 它的传播市场逐渐被新媒体所蚕食和挤压, 市场占有率不断缩小, 前景堪忧。本文不仅从当下传统媒体的现状出发, 分析传统媒体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而且全面阐述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所要做的转变。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挑战,转型,互联网

参考文献

[1]韩璐.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的发展策略[J].渤海大学学报, 2014 (4) :11.

[2]马林平.报业的困境与前景[J].新闻爱好者, 2007 (01) :37.

上一篇:改进动机下一篇:物料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