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2024-08-24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精选八篇)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篇1

关键词: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急诊治疗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在急诊治疗中较为常见,虽然重症哮喘的治疗药物繁多,然而在严重哮喘所引发的呼吸衰竭的急救治疗中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常规治疗主要通过解痉、吸氧、祛痰、消炎和平衡酸碱水电解质与补液,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延误抢救治疗时机。因此需要配合机械通气来保证患者呼吸通畅,从而提升抢救效果[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4~65岁,平均年龄(56.2±4.1)岁;哮喘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62±1.49)年。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4.9±5.7)岁;哮喘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8±2.7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严重哮喘的相关指标,如产生高碳酸血症、呼吸骤停、呼吸性酸中毒与猝死等;排除了存在心脏骤停、颜面畸形、消化道出血与昏迷者。两组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基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中需要做好对症治疗,平喘解痉、血压控制、降低心脏负荷,运用强心利尿治疗,纠正酸碱紊乱与心律失常。进行24h的动态心电监测,同时对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让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养治疗,提供吸氧。运用甲泼尼龙40mg做静脉滴注,3次/d,持续3d后将每次用量改换为20mg,同时频次改为1次/d;运用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做雾化吸入治疗,3次/d,20min/次。氨茶碱静脉滴注用药2次/d,0.5ml/次。同时针对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做对应的抗生素用药,做好抗炎与补液和酸碱、水电解质平衡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添加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将床头抬升45°,依据患者面部情况做对应的鼻面罩使用,同时运用头带做面罩的稳固。呼吸机的通气模式采用S/T治疗模式,通气频率稳定在18~20次/min,吸气压力起始值调控为5cmH2O(0.49kPa),而后逐步提升到20cmH2O(1.96kPa),参数以患者可以耐受的程度为准,将氧流量控制在3~5L/min,每次的上机时长为3h,3次/d。在治疗期间需要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控,包括心电监测、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心率、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与pH值[3,4]。

1.3评估观察评估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心率、氧分压、血氧饱和度、pH值以及治疗疗效情况。治疗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相关症状与体征基本消除,患者可以达到生活自理,各指标达到正常水平;有效:症状与体征有显著改善,各指标有改善,可以达到生活基本性自理;无效:患者相关症状、体征和身体指标均没有好转,甚至严重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在患者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心率上,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与pH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注:两组对比,P<0.05。1mmHg=0.133kPa。

2.2两组患者治效果比较如表2所示,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注:两组对比,P<0.05。

3讨论

哮喘属于临床典型慢性气道炎症反应疾病,在急性重症情况下会导致呼吸衰竭。重症哮喘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情况近年来表现为逐年上升的状态,一般预后情况相对较差,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而受到较大影响。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包括药物治疗、氧疗与机械通气。一般通过补液、氧疗、药物干预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从本文结果可观察到,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急救治疗有效性,有效改善患者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心率、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与pH值等指标,让患者身体恢复到正常范围,减少疾病带来的生命威胁。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缓解疾病相关症状,同时控制病情的继续恶化发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技术通过辅助患者呼吸,在高吸气压力下来降低呼吸道所存在的阻力,促使患者肺通气量提升,降低机体组织的耗氧量,抑制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有效抑制肺泡萎缩,让肺部所具有的氧合能力提升,调整患者所存在的缺氧情况,从而缓解哮喘相关症状。对比有创性的通气手段而言,无创正压通气方式可以减少治疗损伤,不需要做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术,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操作更便捷,减少患者声带损伤,减少喉头水肿与感染的发生率,不会对患者正常进食与语言功能造成影响,在改善通气能力的情况下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提升。严重哮喘在动态肺充气异常过度与气道受阻情况下会导致患者意识障碍与呼吸性酸中毒,而治疗的原则主要集中在减少气道阻力,促进支气管扩张,调整机体氧代谢,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有效刺激中枢神经,促使呼吸中枢提升兴奋性,进而提升通气量。据有关数据表明,无创正压通气技术的介入可以有效减少病死率,尤其在患者出现气道痉挛与生命威胁情况下,可以提升抢救成功比例。该治疗方式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作为一种治疗辅助手段,需要做好适应证的严控,同时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提升家属的工作配合度[5,6]。

此外,激素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减少气道高反应,改善气道阻塞情况;抗生素与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运用可以纠正机体酸碱平衡;补液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在药疗、氧疗、补液与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治疗情况下,患者满意度更高,同时治疗舒适度更好,操作便捷,减少了治疗风险与难度。具体的治疗上要抢夺治疗时机,避免治疗的延误,要快速做好患者机体状态评估,了解患者合并疾病,提升用药的针对性,减少用药危险度。

参考文献

[1]覃玉音.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30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130-131.

[2]梁兵.急诊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62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4,38(8):948-949.

[3]程红兵,叶青.急诊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45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5,19(25):315.

[4]黄明勇.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5):75,77.

[5]冯凡,王锐,苏元秀,等.急诊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2):66,67.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篇2

【关键词】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血气指标

【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089-0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我院急诊科34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34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分析无创机械通气在急诊科抢救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1~2013年我院急诊收治的68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第6版《内科学》中有关重症哮喘以及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2.5±116)岁;其中29例患者合并慢性咽炎、17例合并慢性心血管疾病、22例合并糖尿病;68例患者按照是否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我院急诊科针对重症哮喘及呼吸衰竭患者的常规治疗措施,具体包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3~5L/min)、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基础上再给予氨茶碱(1g/d,以 10%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滴注)、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04mg/次,3~4次/d)、糖皮质激素等常规综合治疗;同时研究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再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使用美国STAR330型无创呼吸机,经鼻面罩给予无创通气,参数设置为:通气模式S/T,呼吸频率16~20次/min,氧流量3~5L/min,吸气压从8~20cmH2O开始(最高不超过30cmH2O),呼气压4~6cmH2O,4~5h/次,2次/d,每日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7h以上,对于病情较重患者可给予24h通气治疗。

1.3观察指标分别在入院及治疗12h后对患者进行血气相关检测,记录患者pH、氧分压(PaO2正常值为95~100mm 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值为35~45mm Hg);哮喘缓解判断标准:①患者自觉气喘症状缓解,②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少,③血气相关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时具备以上3条则视为哮喘缓解。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12h后,研究组中有26例患者哮喘症状较入科时明显缓解,缓解率达到7647%,而在对照组中仅有18例患者症状缓解,缓解率仅5294%;研究组哮喘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血气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入科时的pH、PaO2、PaCO2三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2h后,研究组患者上述3项指标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气道炎症反应容易导致严重支气管痉挛及气道分泌物增多,一旦在气道内形成大量粘液栓,则造成气道阻塞及肺过度充气,使患者发生低氧血症、CO2潴留、酸中毒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辅助通气治疗显得尤为关键,对于及时改善患者低氧状态及减轻CO2潴留和酸中毒及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而单纯的药物救治往往效果不佳。我院急诊科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对34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并与同期未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的34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发现给予辅助通气组患者在哮喘缓解、血气分析结果等方面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患者,笔者分析认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可有如下优势:①有效扩张处于痉挛或阻塞状态的支气管;②缓解呼吸肌疲劳,机械通气可使呼吸肌得以休息,减少呼吸做功;③促进气道炎性分泌物的及时排出,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同时可使萎陷肺泡得以复张;同时,笔者发现部分重症哮喘发作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的时候会出现人机对抗现象,主要与患者因哮喘发作而出现的烦躁不安及呼吸窘迫有关,少数患者在通气过程中因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有效通气量急剧下降,而出现严重缺氧及重度酸中毒,严重者可导致猝死,因此针对此类患者,笔者认为可在机械通气时给予适量镇静剂,使机械通气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杜崇军. 高气道压力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支气管哮喘32例[J]. 中国乡村医药,2014,01:7-8.

[2]覃玉音.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30 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 130-131.

[3]罗志敏,罗永彪.BiPAP 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 Ⅱ 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 37-38.

[4]刘敏.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 886-889.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严重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80例,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每一组患者40例。其中, 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15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43岁, 最大患者的年龄为74岁, 平均年龄为 (59±2.43) 岁, 常规组患者予以解痉、吸氧与抗炎等常规的治疗。治疗组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6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42岁, 最大患者的年龄为76岁, 平均年龄为 (60±3.09) 岁,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急诊治疗。两组患者年龄与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不够明显 (P>0.05) , 可以实施下一步的比对。

1.2 治疗的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解痉、吸氧与抗炎等常规的方式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按照患者病情需要吸入相应流量氧气, 病情予以患者支气管与气管解痉药物。治疗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 予以机械通气的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将患者每分钟呼吸的频率控制在12~22次之间, 呼吸比的选择在1.6∶1.0~2.1∶1.2, 同时在此期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加压与通气。

1.3观察的指标:

密切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血气指标和生命体征, 同时对监测值进行如实记录。显效:患者的气喘情况有显著改善, 肺部哮鸣音也基本消失, 脱机的时间大于4 h, 呼吸的频率在25次以内;有效:患者血气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无效:在治疗的过程中Pa CO2持续升高, p H值降低, 而且患者意识障碍加重。

1.4 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所得数据全部应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 使用 (±s) 来表示正态的计量资料, 通过t来检验组间差异, 然后应用χ2来检验技术资料, 如果P<0.05, 代表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相关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

经治疗后, 常规组中显效患者有15例 (37.50%) , 有效患者有16例 (40.00%) , 无效患者有9例 (22.50%) ,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50%, 治疗组中显效患者有22例 (55.00%) , 有效患者有17例 (42.50%) , 无效患者有1例 (2.50%) ,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0%,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相比, 明显要高 (P<0.05) , 存在统计学相关意义。

2.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呼吸频率与心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比较差异不够明显 (P>0.05) , 不存在统计学相关意义;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改善情况明显比常规组好, 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存在统计学相关意义, 见表1。

2.3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动脉血气的情况:

治疗前, 治疗组的Pa CO2为 (68±10.98) mm Hg、Pa O2为 (53±9.43) mm Hg、p H值为 (7±1.21) , 常规组的Pa CO2为 (69±9.67) mm Hg、Pa O2为 (54±8.35) mm Hg、p H值为 (7±0.95) , 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情况没有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后, 治疗组的Pa CO2为 (50±3.24) mm Hg、Pa O2为 (74±9.56) mm Hg、p H值为 (7±2.03) , 常规组的Pa CO2为 (65±6.43) mm Hg、Pa O2为 (60±7.04) mm Hg、p H值为 (7±1.93) , 治疗组Pa CO2、Pa O2改善情况明显比常规组好 (P<0.05) , 而p H值没有明显变化 (P>0.05) 。

3 讨论

哮喘主要是因为多种细胞或是细胞组分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的反应, 而这些细胞主要包含中性粒的细胞、T淋巴的细胞以及嗜酸粒的细胞等。哮喘容易引起气道的高反应症状, 很多患者都发生夜间阵发性的呼吸困难以及胸闷气短等情况, 严重的哮喘容易引起呼吸衰竭, 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通常情况下, 严重哮喘的患者生命体征会发生明显变化, 例如:心率加快以及呼吸频率的加快等。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针对患者病情, 予以抗炎、吸氧等基础性治疗, 但由于基础治疗的治疗效果不够显著[2]。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应用机械通气配合治疗, 机械通气的治疗主要是在使用呼吸机基础上, 保证患者呼吸的畅通性, 以改善患者气道的通气情况, 抑制二氧化碳积聚[3]。此外, 由于哮喘病容易发作以及病程比较长, 导致治疗效果不够显著。所以需要了联合应用机械通气以及常规的解痉、吸氧、抗炎等方式进行治疗, 因为联合应用机械通气以及常规的解痉、吸氧、抗炎, 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命体征[4]。本次研究显示,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相比, 明显要高 (P<0.05) , 存在统计学相关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比较差异不够明显 (P>0.05) , 不存在统计学相关意义;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改善情况明显比常规组好, 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存在统计学相关意义;治疗后, 治疗组Pa CO2、Pa O2改善情况明显比常规组好 (P<0.05) , 而p H值没有明显变化 (P>0.05) 。

综上所述, 在严重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 在常规的解痉、吸氧与抗炎治疗基础上, 配合机械通气治疗方式, 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频率与心率, 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情况,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在严重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急诊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严重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80例,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每一组患者40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相比, 明显要高 (P<0.05) , 存在统计学相关意义;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改善情况明显比常规组好, 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存在统计学相关意义。结论 在严重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 在常规的解痉、吸氧与抗炎治疗基础上, 配合机械通气治疗方式, 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具有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急诊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于丽丽.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诊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21 (47) :425-426.

[2]覃玉音.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30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5 (26) :43-44.

[3]徐招柱, 饶广浩, 黄佐才.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8 (20) :241-242.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从笔者所在医院病案系统提取符合RDS诊断的早产儿病例(诊断标准参考文献[1])。把胸片Ⅲ~Ⅳ级、PS+常频机械通气:平均气道压(MAP)>12 cm H2O,吸气峰压(PIP)>25 cm H2O,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5 cm H2O,呼吸频率RR>40次/min,治疗2 h后吸入氧浓度(FIO2)≥80%,经皮氧饱和度(Tc SO2)≤85%,动脉血氧分压(Pa O2)<50 mm 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55 mm Hg的病例视为早产儿重度呼吸衰竭病例。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RDS诊断标准且胸片Ⅲ~Ⅳ级、PS+常频机械通气治疗2 h后参数符合研究设计的早产儿病例;(2)同一的PS(商品名:珂立苏,生产厂家: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28,用量大于等于每次70 mg/kg)使用标准:凡诊断明确者均使用PS,若气管内滴入PS 8~12 h后,机械通气下FIO2≥40%、MAP≥9 cm H2O仍不能维持PaO2≥50 mm Hg者,则再次气管内滴入PS。排除标准:(1)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感染性肺炎、肺出血等其他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2)入院48 h内因社会因素放弃治疗的病例。

1.3 HFOV方法

1.3.1初始参数采用SLE 5000型呼吸机行HFOV,初调值:FIO280%~100%,振荡频率(F)10~12 Hz,振幅(△P)15~30 cm H2O(以目测或触到胸廓振动,振幅最高点在剑突附近为宜),MAP较常频机械通气时高2~4 cm H2O。所有患儿均置多通道生命体征监护仪监护下,根据监护和血气分析调整参数,使Pa O2保持在50~80 mm Hg,PaC O2保持在40~55 mm Hg。

1.3.2参数调整治疗2、24、48 h后复测血气分析,如需提高Pa O2可采用以下方法:上调FIO25%~10%和/或MAP1~2 cm H2O,反之亦然;如需降低Pa CO2,下调F1~2 Hz和/或上调△P 1~2 cm H2O,反之亦然。

1.3.3有效标准生命体征稳定,面色红润,经皮血氧饱和度85%~95%;血气分析结果维持在pH 7.30~7.45,PaO250~80 mm Hg,Pa CO240~55 mm Hg范围;X线胸片示横膈面位置位于第8~9后肋。

1.3.4撤机步骤当F<8 Hz、MAP<8~10 cm H2O、△P≤15 cm H2O、FIO2<40%时,仍能维持正常的血气指标,则考虑转为SIMV模式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至到撤离呼吸机。

1.4观测评价指标

分别记录HFOV开始0、2、12、24、48 h后的MAP、FIO2、△P、Pa O2、Pa CO2、OI,OI=FIO2×MAP×100/Pa O2。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自身对照设计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方差分析。不符合者,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早产儿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1.72±2.40)h,平均胎龄(32.50±2.18)周,体重(1764±380)g。从表1可以看出,HFOV治疗前后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 h后,Pa O2、FIO2、Pa CO2、△P、MAP、OI均有显著改善(Z=6.65,P<0.01;t=18.77,P<0.01;Z=5.96,P<0.01;Z=4.71,P<0.01;Z=5.07,P<0.01;Z=6.65,P<0.01)。所有参数在24 h持续改善(P<0.01);除PaC O2外,其余参数在48 h也继续改善(P<0.05)。HFOV治疗48 h后存活28例,5例发生颅内出血,死亡2例,无气胸病例。

3讨论

早产RDS合并难以纠正的呼吸衰竭是引起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有较多关于机械通气和PS替代治疗RDS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报道[2,3]。常频机械通气虽然对大多数早产RDS患儿呼吸衰竭有效,但对气管内已经滴入PS,呼吸衰竭仍难以纠正的严重早产RDS患儿,往往不能奏效。HFOV是目前高频通气中最有效的类型,它以极高的频率(10~30Hz)将小于解剖死腔量气体送入和抽出气道进行通气。HFOV作为一种抢救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4,5]。HFOV是目前治疗早产儿严重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据文献[6]报道,对严重呼吸衰竭的早产儿RDS患儿,一开始即用HFOV较常频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可降低病死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有望改善远期神经发育。本研究中的早产RDS患儿予HFOV治疗2 h后就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FIO2由(86.30±5.53)%降到(64.20±5.58)%,Pa O2由(44.70±2.65)mm Hg升到(55.60±4.90)mm Hg,OI由(37.60±4.43)降到(19.50±2.69),Pa CO2由(65.30±6.95)mm Hg降到(50.40±7.12)mm Hg(P<0.01)。所需MAP、△P在24、48 h也持续改善(P<0.05)。

HFOV振荡频率为3~15 Hz(180~900次/min),而该频率正是人体肺脏共振频率,使得气体交换不只在肺泡进行,在各级肺段呼吸单元内都可进行,加速了肺内气体的混合;同时在共振情况下小气道阻力也最小,使得肺内气体分布更趋于均一性,呼吸膜两侧的气体更容易进行交换,氧和和二氧化碳排出更易进行。但HFOV气体交换的详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已知至少有对流、摆动式反复充气、不对称的流速剖面、Taylor传播、心源性震动、分子弥散6种机制参与气体交换[7]。早产RDS患儿因PS相对或绝对不足、呼气时肺泡萎陷、功能残气量不足,所以患儿往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同时存在。在排出二氧化碳、补偿和稳定肺功能残气量方面,HFOV比常频通气似乎更有效率。因为HFOV可以在峰压不高的情况下维持相对更高的MAP,同时呼气也是主动过程,所以理论上HFOV通气效率更高。而且HFOV的另一大优势是通气和氧合可以分别调节,FIO2和MAP调节氧合,△P和F调节排出二氧化碳。实际上,笔者也在研究中发现,早产RDS患儿用相对较高的MAP是安全的,因为早产RDS的肺是均匀性病变,每一个肺泡受到HFOV传递的压力后的复张程度也是相对均匀的,从而减少了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降低了肺泡过度扩张破裂致气胸的风险。本研究中就未发现有气胸病例发生。文献[5]发现,相较于常频通气,HFOV可降低病死率。本研究30例常频通气失败的患儿,HFOV 48 h后就存活28例,48 h存活率达到93%。当然,HFOV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心脏的抑制作用[2]。本研究也发现,HHOV前若存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就贸然上HFOV,可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呼吸衰竭难以纠正。

通过比较HFOV和常频通气模式下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证实HFOV对肺的损伤性更小,循证医学也发现HOFV可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8,9]。HFOV和常频通气对未成熟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神经细胞的影响没有显著区别[10]。早产RDS患儿开始的通气模式对2年后的神经发育无明显影响[11]。本研究中5例发生颅内出血,与笔者所在科室其他常频通气患儿颅内出血发生发生率无明显区别。

总之,本研究发现,HFOV对PS+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早产儿重度RDS并严重呼吸衰竭患儿有显著疗效。本研究因条件限制,未一开始就使用HFOV,HFOV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早产儿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并严重呼吸衰竭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3年8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NICU出院的30例早产儿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严重呼吸衰竭的病例,均是在肺表面活性物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2h后吸入氧分数(FIO2)≥80%,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动脉血氧分压(PaO2)<50mm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5mmHg的情况下启用HFOV。观察HFOV治疗后0、2、24、48h的FIO2、PaO2、氧合指数(OI)、PaCO2、平均气道压、振幅变化情况。结果:HFOV治疗2h后,所有参数即显著改善,其中FIO2由(86.30±5.53)%降至(64.20±5.58)%,PaO2由(44.70±2.65)mmHg升到(55.60±4.90)mmHg,OI由(34.60±3.76)降到(18.90±2.68),PaCO2由(65.30±6.95)mmHg降到(50.40±7.12)mmHg(P<0.01)。所有参数在24h均持续改善(P<0.01);除PaCO2外,所有参数在48h也持续改善(P<0.05)。HFOV治疗48h后存活28例,5例发生颅内出血,无气胸病例。结论:HFOV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早产儿重度RDS并严重呼吸衰竭患儿有显著效果。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篇5

关键词: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呼吸衰竭

本文统计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10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了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10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均符合重症哮喘及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1], 均没有有效控制临床症状, 均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均知情同意。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n=50) 和对照组 (n=50) 。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51~65岁, 平均年龄 (59.8±1.9) 岁;病程2~5年, 平均病程 (3.5±1.2) 年;在合并症方面, 6例伴有糖尿病, 15例伴有慢性支气管炎, 12例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50~63岁, 平均年龄 (58.6±1.7) 岁;病程3~5年, 平均病程 (4.2±1.3) 年;在合并症方面, 7例伴有糖尿病, 14例伴有慢性支气管炎, 14例伴有高血压冠心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抗炎、补液等常规治疗, 同时让患者吸氧, 并将患者的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有效纠正过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 通气过程中把通气模式设定为同步间歇指令 (SIMV) , 将呼吸频率 (RR) 、呼吸比 (IE) 分别设置为12~20次/min、1.5/1.0~2.0/1.0之间, 将压力支持通气 (PSV) 模式设定为容量控制的通气 (VCV) , 同时将呼气末正压 (PEEP) 通气适当加入其中, 将VCV、PEEP、PSV等参数值分别设置为10~20cmH2O (0.98~1.96kPa) 、3~8cmH2O (0.29~0.78kPa) 、6~8ml/kg, 共进行2~104h的通气。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RR、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心率 (HR) 、pH值详细记录, 另外对于两组患者在用药中和治疗后相关情况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得数据用SPSS18.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两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组内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RR、HR、PaCO2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 PaO2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 , 但治疗前、后pH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 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差异不明显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指标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 和对照组患者的RR、HR、PaCO2水平相比, 显著偏低, 差异显著 (P<0.05) , 与PaO2水平相比, 则明显偏高, 两者差异显著 (P<0.05) 。但两组患者的pH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用药及治疗后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茶碱类药物、皮质类激素以及β2激动剂应用比例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RR、HR、PaCO2水平和临床茶碱类药物、皮质类激素以及β2激动剂应用比例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机械通气能够促进患者组织供氧情况的显著改善, 为病情向良性方向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 如果患者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 尤其是有气道痉挛发生或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 则应该及时果断地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的机械通气辅助治疗, 尽量对患者的生命进行全力抢救, 为患者的针对性治疗, 争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时机[2,3]。另外在患者急诊治疗过程中, 机械通气是患者急诊治疗过程中的辅助性手段, 因此必须贯穿在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 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对其临床适应证进行严格的把握, 掌握良好的撤机条件, 针对患者肺部病情实施良好的评价, 全面评估患者肺外情况, 尽量使患者的各脏器功能恢复过来[4], 从而对其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进行有效的维持, 将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并促进患者预后的显著改善, 为患者病情转归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魏玉平, 蒋国华, 江雪红, 等.32例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3) :498-499.

[2]徐丹丹.老年重症哮喘的急救和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4) :1713-1714.

[3]张海清, 孙建新, 郭汉强, 等.BiPAP无创通气治疗重症难治性哮喘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2, 34 (5) :712-713.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48例。其中男37例, 女11例;年龄40~83 (55.0±3.4) 岁;使用呼吸机时间50h至20d, 平均时间为l周, 患者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通气。入选标准:入院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 a C O2) >5 0 m m H g (1 m m H g=0.133kPa) ,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60mmHg。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祛痰、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无创通气前查动脉血气分析 (ABG) , 包括pH、PaCO2、PaO2及血氧饱和度 (SaO2) 等。采用口、鼻面罩法, 间歇正压通气呼吸模式, 通气过程中需把握有关指标的监测与记录, 选择的时间点为通气0.5~1.0h, 进行包括动脉血气分析与监测, 根据各指标的理想范围进行分析与判断。1.3结果本组48例, 其中治疗效果满意47例 (97.9%) , 患者在病情控制稳定后使用治疗方案的频率降低, 且缩短了使用时间;病情较严重1例 (2.1%) 将治疗改为有创机械通气后症状好转。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给予同情, 对所有护理工作进行认真、有效地安排。耐心向患者详细讲解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和有关要求, 分析本次治疗方案中所用方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 并讲解以往成功病例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2呼吸机的使用首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24h内容易产生人机对抗的问题。因此, 需要全面检查有关影响因素, 包括患者因紧张无法良好配合、对呼吸模式不适、参数调节不当等。患者提出感觉不适时, 需检查气道是否通畅, 排除堵塞等情况。正确规范使用呼吸机, 促使患者与呼吸机相互协调。使用呼吸机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缺氧等情况, 在医生的指导下, 对患者进行有关呼吸机模式的调整与用药, 直到获得并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嘱患者适量饮水, 协助更换体位, 辅以背部叩击, 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对患者进行体位引流, 以达到保持呼吸道畅通的目的。若患者痰液较多影响通气, 辅以机械吸痰。护理人员操作动作要轻柔, 以免引起损伤。若痰液黏稠, 可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 每日2次。患者饭后30~60min期间应暂停呼吸机治疗, 避免出现呕吐导致呼吸困难。感染控制情况决定了呼吸机使用的时间长短, 所以要湿化气道, 湿化液一般水温调节在32~35℃, 室温保持在18~22℃, 湿度50%~70%。

2.4 营养支持

应遵医嘱予静脉补充能量, 维持足够营养。减轻呼吸机疲劳, 视病情许可间歇停机时补充营养, 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脂肪、低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改善患者全身情况是避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的能量保障, 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5 撤机后的护理

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后很容易产生呼吸机依赖, 出现脱机困难情况。因此, 对患者停机前, 应耐心、细致地解释, 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呼吸训练, 做腹式呼吸, 鼓励其进行有效咳嗽、咳痰, 避免或减少有害粉尘、烟雾或气体的吸入, 预防呼吸道感染。

2.6 并发症的护理

2.6.1 腹胀

指导患者闭嘴用鼻呼吸, 减少吞咽动作。必要时减压, 行肛管排气加服胃动力药, 减少牛奶、甜食、冷食等易产气食物的摄入。

2.6.2 压迫性损伤

患者长时间使用鼻面罩使鼻梁及鼻翼两侧产气受压,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循环障碍, 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疼痛, 甚至破溃。因此, 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每隔4 h放松一次, 每次放松时间为1 5~2 0 m i n, 调节好头带的松紧度, 以不漏气为前提。颧骨突出者面罩周围有空隙, 给予局部垫棉球或纱布, 减少摩擦或损伤。有皮肤破损者用红霉素眼膏涂抹, 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6.3 吸入性肺炎

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侧卧位, 避免饱餐, 及时排出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防止误吸, 患者咳嗽剧烈时暂时停机, 以防引起恶心、呕吐, 待症状缓解再上机。

参考文献

[1]李传惠, 方菊花, 詹健, 等.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2) :268-270.

[2]顾俭勇, 黄培志, 童朝阳, 等.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 2002, 25 (12) :741-743.

[3]江莉.BiPAP呼吸机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治疗和护理[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4 (3) :228.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完全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3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19例, 年龄38~79岁, 平均年龄 (59.43±7.95) 岁, 病程2~11年, 平均 (5.65±1.37) 年;对照组43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21例, 年龄42~81岁, 平均年龄 (59.96±8.02) 岁, 病程3~12年, 平均 (3.77±1.48)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纳入标准[2]

①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经过血气分析等检查符合重症哮喘的诊断标准[3], 诊断为重症哮喘;②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③所有患者均无其他脏器器质性病变等严重疾病以及精神疾病;④所有患者均符合自愿原则。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氨茶碱、细胞膜稳定剂等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吸氧、祛痰、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Bi PAP呼吸机给予口鼻面罩正压通气, 使用S/T模式, 初始设置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 氧气流量5 L/min, 吸气压10~20 cm H2O, 呼气压5~10 cm H2O,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比观察两组观察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①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②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有效 (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心跳恢复正常, 神志清楚, 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血气分析提示Pa O2和Pa CO2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者得到很大的改善) 、无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Pa O2和Pa CO2无明显改善, 甚者出现死亡病例) 2个等级, 统计有效率 (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收集、统计与分析, 治疗后的有效率以及病死率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血气分析指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0.05,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经过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Pa O2明显升高以及Pa CO2明显降低, 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组更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见表1。

注:*与对治疗前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6.05% (37/43) , 明显高于对照组65.12% (28/43) , 同时治疗组未出现1例死亡病例, 而对照组的病死率为9.30% (4/4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的急性期发作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型哮喘, 而其中重度和危重型哮喘则属于重症哮喘, 重症哮喘患者一般在静息状态下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嗜睡以及“三凹征” (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 等症状, 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呼吸衰竭, 患者Pa O2明显下降 (<60 mm Hg) , 同时明显升高 (>50mm Hg) [4]。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 哮喘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据调查研究显示, 80%的哮喘患者其正常工作于生活不受哮喘的影响[5]。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常规上使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氨茶碱、细胞膜稳定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药物具有局部抗炎、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舒张气道平滑肌、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这样, 从而缓解哮喘引起的临床症状[6]。但是出于哮喘持续状态中的患者, 常规的方法对其效果不明显, 因此借助呼吸机的辅助通气,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降低Pa O2[7]。本次研究中使用的Bi PAP呼吸机是一种可以提供无创正压通气的设备, 能够快速、有效的对患者进行呼吸支持, 虽然不能像有创呼吸机那样可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但是在重症哮喘患者的早期抢救中应用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在Bi PAP呼吸机无效时随时做好进行有创通气的准备[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Bi PAP呼吸机的治疗组其血气分析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有效率高, 无1例病死, 说明了Bi PAP呼吸机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急诊抢救中应用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晋会.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5) :234-235.

[2]石彦明, 郎建敏, 宁康, 等.无创呼吸机抢救重症支气管哮喘1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1) :7762-7762.

[3]任旭斌, 刘春涛, 黄玉芳, 等.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9, 8 (4) :322-326.

[4]杨军.重症哮喘治疗58例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6) :90.

[5]杨平满, 王悦虹, 周建英.Fas/FasL与支气管哮喘[J].中华哮喘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9) :1475-1478.

[6]张耀亭, 谢婷, 刘佳鑫, 等.硫酸镁和硝酸甘油联用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0) :18-19.

[7]赵丽琼, 赵红琼, 李雪梅, 等.哮喘持续状态时有创机械通气的循证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 :314-316.

严重哮喘呼吸衰竭 篇8

关键词: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治疗效果

呼吸持续状态为严重的哮喘病, 同时此病的发作时间大于12 h, 治疗此病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同时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呼吸衰竭则为肺通气以及换气功能产生了相应的阻碍, 使得机体无法实行相应的气体交换, 致使患者出现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现象, 而代谢出现紊乱。就目前而言, 对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综合治疗, 获取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此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4 例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治疗以及综合治疗, 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 年9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94 例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 (n=47) 以及对照组 (n=47) 。对照组中男31 例, 女16 例, 年龄26~67 岁, 平均 (43.5±9.2) 岁;观察组中男30 例, 女17 例, 年龄25~68 岁, 平均 (42.9±10.6) 岁。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2008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患者年龄均在18~75 岁, 经诊断均为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患者。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严重肺部疾病患者;排除免疫能力较低并患有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因为相关原因引发的慢性严重疾病患者[2]。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对其呼吸功能以及循环功能进行检查, 并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予以针对性治疗。

1.3.2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治疗方法。确保患者的呼吸道处在顺畅状态, 从而缓解呼吸道通气所产生的压力, 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确保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 并找出引发哮喘的主要因素, 如果是因为呼吸道感染而引发此病, 应予以抗感染治疗, 并按照患者的最终药敏结果,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对患者的治疗中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 以此来缓解呼吸道通气所受的阻力, 并选择支气管扩张剂联合静脉注射甲泼尼龙进行治疗, 同时还可以采用氢化可的松对患者进行治疗, 使用剂量为200~400 mg, 当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时应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 通常情况下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剂量为0.5~0.8 mg/ (kg·h) , 多索茶碱的静脉滴注剂量则为5 mg/kg。如果患者治疗1 h后其临床症状并未得到缓解, 应对其以0.75 mg/ (kg·h) 进行静脉滴注。对于痰多的患者而言, 应对其进行化痰治疗, 选择雾化稀释方法, 药物为沙丁胺醇1~2 ml, 雾化治疗每20 分钟一次;当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时, 其雾化次数改为2~3 次/d, 如果无治疗效果则应选择支气管镜进行治疗。在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过程中, 主要治疗内容为低氧血症, 确保患者的吸氧量1~3 L/min, 患者在吸氧时的氧气应为湿润状态。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脱水现象, 从而出现黏膜栓现象, 此时可以选择碱性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为静脉滴注碳酸氢钠200~400 ml, 将患者的p H控制在7.2 以下。对于神志不清的患者而言, 应予以机械通气治疗, 如果患者的Pa O2出现下降状态, 应通过机械通气进行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显效:患者呼吸困难以及紫绀等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经听诊后未见哮鸣音;有效:患者呼吸困难以及紫绀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查体和治疗前相比有所好转;无效:患者呼吸困难以及紫绀等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 或者症状加重[3]。总有效率= (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 对照组为76.59%,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5.3714,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p H、Pa O2以及Pa CO2等相关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出现喉炎1 例, 发生率为2.13%;对照组出现喉炎4 例, 抽搐4 例, 发生率为1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4.4235, P<0.05) 。

3 讨论

哮喘持续状态则是指患者哮喘时间在12 h以上, 通过常规治疗后无显著效果, 此病并不是独立哮喘类型, 而是伴随其他生理变化, 如果患者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则会出现死亡[4]。因此分析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对此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哮喘持续状态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之后, 患者病情会表现出进行性加重, 从而产生呼吸衰竭[5]。而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对其生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此病的临床症状则表现为呼吸困难, 说话出现阻碍, 通常只能够说出单音, 同时心动加速, 无清楚的意识等。对此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将因为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上呼吸道梗阻等疾病引发的呼吸衰竭予以排除。

支气管哮喘通常具有遗传性质, 此病和遗传因素具有直接的关系, 并将变应原吸入, 从而形成此病, 而变应原则包含屋螨危害的室内变应原, 青霉素、松香、面粉以及家蚕等职业性变应原[6]。引发的相关原因则为大气受到污染、吸烟、呼吸道受到感染以及气候变化等。由此能够看出, 对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从而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死亡的发生。呼吸衰竭则是肺通气以及换气功能出现异常, 在静息的基础下无法实行气体交换, 然而对此病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则为在确保患者呼吸道处在顺畅状态下的同时将缺氧现象予以纠正, 同时改善因为二氧化碳潴留以及酸碱失去平衡所形成的代谢紊乱现象。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应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顺畅, 并予以科学合理的氧疗。通常情况下为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可以对患者的哮喘症状进行控制, 同时改善患者自身的过敏性炎症, 有助于缓解气道黏膜腺分泌, 然而值得重视的则是糖皮质激素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具有较多的副作用,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7]。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8]。在此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能够确保患者代谢处于平衡状态中。而多索茶碱对支气管起到一定的扩张效果, 能够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 从而将患者的呼吸功能予以改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不应长时间进行应用, 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

综合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具有以下优点: (1) 此治疗方法在呼吸道顺畅的基础下可以有效的将缺氧以及酸碱失衡引发的代谢功能紊乱进行纠正。 (2) 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肌疲劳, 并可以规避支气管肺泡萎缩现象的产生, 有助于将二氧化碳充分排除, 从而改善自身的缺氧状态, 进而将机体内环境进行完善, 以此来缓解患者的哮喘症状。而治疗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则为机械通气, 然而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插管以及呼吸机并发症等,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视。

综上所述, 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的病情较为严重, 不但需要对其进行治疗, 还应对其预防, 以免再次发生。在临床中对此病的治疗方法均为综合治疗, 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疗效, 改善相关指标, 缓解临床症状,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方法在临床中值得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芸芸, 刘志刚, 李泽庚, 等.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6) :973-974.

[2]崔东凤.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8) :88-89.

[3]王敏.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综合治疗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8 (4) :113.

[4]王娟, 席学礼.浅谈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 2012, 25 (27) :282-283.

[5]杨运刚, 陈幼芬, 吴谨准, 等.支气管镜术在儿童哮喘持续状态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 (6) :447-450.

[6]田笑, 李海峰, 及志勇, 等.应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救治哮喘持续状态患者1例[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4, 26 (8) :598.

[7]程飞, 姜涛.双氯芬酸钠栓致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1例[J].临床荟萃, 2012, 27 (8) :3.

上一篇:企业安全文化定义下一篇: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