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保意愿

2024-07-13

主动参保意愿(精选四篇)

主动参保意愿 篇1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动参保意愿,Logit模型

一、引言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确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基本原则,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试点,至2014年初已实现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轨,更名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封铁英等,2010;张朝华,2010;封进,2010等),这直接造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个人账户积累水平十分低下,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未来养老的基本需求。那么,在既定制度框架下,影响农村居民主动参保和缴费的因素有哪些?

近年来研究新农保参保意愿的文献大量涌现。例如,穆怀中等(2012)利用调查数据对影响新农保参保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新农保主要吸引中低收入水平、中低文化程度、健康水平低和参保回报时间短的人群。魏哲明等(2013)通过对陕西宝鸡新农保试点调查,分析了年轻农民参保意愿偏低的原因。封铁英等(2010)则认为养老风险意识、新农保政策了解程度、新农保政策效果和缴费原则认可度、耕地面积、期望养老金额是影响新农保参保意愿的主要因素。林本喜等(2012)关注新农保试点中农民参保行为和参保意愿的差别,利用福建省的调研数据进行研究得出:影响农户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决策的因素不尽相同,对新农保的认识、区域及其他因素对农民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影响效果一致;而农民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家庭人均耕地和老人养老模式对农民的实际参保行为有显著影响。

可以看出,关于影响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但是,多数文献仅将新农保参保意愿区分为“参保”与“不参保”两类进行研究,因而难以有效解释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参保率高但缴费标准低且缴费不连续的现象。为此,本文将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区分为“主动参保”和“被动参保”两类,利用2013年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以外7县市728户农村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对影响新农保主动参保意愿的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和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假设、数据来源与基本特征

(一)研究假设

造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高但主动参保意愿不强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国务院文件规定“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即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不少地方政府试点过程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家庭捆绑式”参保规定,即尽管60岁以上的农民可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必须参保,这直接导致不少年轻农民为了父母能够领取养老金被动投保。其二是政府补贴。新农保制度中,由政府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具体金额与农民个人缴费多少没有直接联系。实践中,农民虽然觉得基础养老金并不算高,但总算是一笔收入,因此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只要未来能够领取基础养老金即可。其三是乡村集体补贴。不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乡村集体组织为农民缴纳了全部或部分保费,农民若不投保则无法享受乡村集体补贴。其四是地方政府运动式推广措施。不少地方政府均设定了参保率指标,并成立专门机构自上而下推广,除充分运用乡村集体的力量外,还发动其亲戚朋友出面工作。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政府和村集体工作人员为完成任务甚至按照最低标准为不愿参保的农民先行垫付当年保费,然后再上门慢慢追讨。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数据来源于2013年项目组在广东省江门恩平市、揭阳普宁市、茂名电白市、韶关南雄市、梅州蕉岭市、湛江廉江市和汕头朝阳区等7县市吴罗发(2008)认为,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利于农民识别盈利机会,在市场中获取收入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因此对依靠自身积累获得养老保障的自信更为强烈。这反过来说明现行新农保制度具有严重的缺陷,难以吸引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主动投保。

2. 家庭特征对新农保主动参保意愿的影响。

(1)家庭收入对主动参保的影响。不同收入层次家庭对农民主动参保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以家庭年收入1万元及以下为对照组,1万~3万元、3万~5万元和5万元以上的农民主动参保意愿分别是对照组的74.2%、30.9%和67.1%。也就是说,收入最低的农民主动参保意愿最高。但是只有3万~5万元组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他两组并不显著。

(2)家庭人口数对主动参保的影响。以只有1人的家庭为对照组,家庭人口为2人、3人、4人及以上人数的农民主动参保意愿分别是对照组的4.44e-06、4.70e-06和5.69e-06,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家庭人口越少,农民主动参保意愿越强。

(3)家庭收入来源对主动参保的影响。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收入的农民主动参保意愿是家庭收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的农民主动参保意愿的3.645倍,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上述结果表明,在家庭特征中,农村家庭人口数与农民主动参保意愿反向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在中国目前依然存在养儿防老的思想,家庭人口越多,家庭保障能力越强,因而其主动参加新农保的意愿并不强烈;然而,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产业的农村居民(相对收入较低)主动参保意愿显著高于主要来自非农产业的农村居民。鉴于此,尽管家庭收入水平与主动参保意愿负向相关的直接检验结果并不显著,仍可以认为,收入越高的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越低。这与上文中关于教育程度越高新农保参保意愿越低的结论相吻合。

3. 其他因素对新农保主动参保意愿的影响。

(1)集体是否有补贴对主动参保意愿的影响。集体有补贴的农民主动参保意愿是没有补贴农民的48.0%,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

(2)发放过程是否满意对主动参保意愿的影响。对发放过程较为满意的农民其主动参保意愿是对发放过程不满意农民参保意愿的2.38倍,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新农保补贴的发放方式、过程的便利性等都会对农民参保产生显著影响。

(3)家庭捆绑式缴费制度对主动参保意愿的影响。对捆绑式制度设计满意的农民其主动参保意愿是对该制度设计不满意农民主动参保意愿的2.904倍,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提高新农保服务水平(发放过程是否满意)是增强新农保主动参保意愿的有效途径,而地方试点中的家庭捆绑式缴费对新农保主动参保意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最值得思考的是,乡村集体补贴并不能有效增强农村居民主动投保意愿,本文推断可能原因是有集体补贴的村集体大多相对富裕,其对依靠自身能力和乡村集体分红获得养老保障的预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相反,没有乡村集体补贴的农村居民更希望获得外部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广东省7县市(区)新农保试点为例,利用调研获取的728户家庭样本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动参保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相应的配套服务对农村居民主动参保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讲,在个体特征中,年龄与主动参保意愿正相关,且女性较男性具有较高的主动参保意愿,这与社会其他群体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特点基本相同。但是,个体特征中受教育年限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动参保意愿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家庭特征中,农村家庭人口数与家庭收入均与农民主动参保意愿呈反向相关;在其他配套因素中,家庭捆绑式参保条款对农民主动参保意愿具有负面影响,对养老金领取服务的满意度则与主动参保意愿正相关。值的注意的是,拥有乡村集体补贴的农村居民新农保主动参保意愿反而显著低于没有集体补贴的农村居民。

上述结论表明,当前的新农保制度设计对年轻、教育程度和收入相对较高的农民缺乏吸引力,这部分农村居民之所以选择参加新农保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获取政府和乡村集体补贴;二是为了家中老人不缴费即可领取基础养老金。因此,以最低标准缴费是上述群体的最优选择。这可以有效解释目前虽然新农保参保率较高,但多数农民均选择最低缴费标准缴费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如何吸引和约束农村居民按照自身实际收入情况合理缴纳保费,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才是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封铁英,董璇.劳动力缺失背景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0(6).

[2]张朝华.农户参加新农保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珠海斗门、茂名茂南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6).

[3]封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政策设计与实施效果[J].世界经济情况,2010(8).

[4]穆怀中,闰琳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2(1).

[5]魏哲明,李东,刘叶.新农保年轻农民参保意愿偏低原因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6]林本喜,王永礼.农民参与新农保意愿和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2012(7).

主动参保意愿 篇2

关键词:小额保险,Logit模型,参保意愿,影响因素

0引言

农村低收入人口与城镇居民类似, 面临生、老、病、死等各种风险, 但由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经济基础薄弱, 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 在面对风险时往往束手无策, 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进而使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通过实施农村小额保险,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的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 但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1 Logit模型构建

1.1模型选取Logit为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 可以解释因变量与众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判别哪些因素对农村居民是否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具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选用Logit模型。

1.3变量说明本研究中陕西村民对农村小额保险的购买意愿为被解释变量, 并用虚拟变量来表示 (愿意=1, 不愿意=0) 。解释变量具体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近三年风险情况等, 解释变量取值参考刘妍、卢亚娟 (2011) , 具体见表1。

2模型估计结果

通过分析, 陕西农民农村小额保险的购买意愿的Logit估计结果见表2, 该表中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说明估计结果的可信度。

从表2可以看出:年龄与农村小额保险的购买意愿为负相关, 并在0.01水平上统计显著。受教育程度与农村小额保险的购买意愿也成负相关, 显著水平为0.05。保险认知水平和近三年的风险状况对于农村小额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均为正相关, 且显著水平均为0.01。就业状况、家庭收入、储蓄情况以及人均拥有土地情况对农民购买保险的意愿影响不显著。

3农村小额保险的政策建议

3.1加强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知识的宣传和客户服务①保险公司通过电视、宣传车、广播、讲座等形式宣传农村小额保险, 使得农村居民对小额保险有一定的了解;②积极配合村委会、农村信用合作社、妇女联合会等机构, 将保险产品送到百姓家;③通过参与农村红白喜事、集会, 结合实际案例让村民认识到参保的必要性。

3.2设计适销对路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农村小额保险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的低收入人群, 与其他保险对象相比, 农村居民具有经济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 缺乏参保意识及保险专业知识等特点。因此, 保险公司必须考虑目标市场的特殊性, 开发农村小额保险产品, 符合低收入者的特点。

中国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 保险知识不足, 政策方面应简单明了。对于普通的人寿保险, 被保险人对投保人的身体要求非常严格, 需要接受相应检查。但是, 对于农村小额保险, 保险公司汇集了大量农村低收入群体, 减少了保险风险的发生率, 所以可以取消医疗需求, 既可节省大量的管理成本, 又可减少低收入农村保险费用。

3.3加强政府支持与监管在参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制度建设和发展的众多主体中, 政府是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有效弥补了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社会保护。基于此, 政府应该支持并不断鼓励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具体措施上可以对小额保险给予一定的补贴, 特别是烈士遗孤、五保户、残障人士、低保户等特定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从补贴险种而言, 可以对针对农村小额寿险和农村小额健康险等部分产品。这样以来, 既是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模式的探索, 又是政府对特定农村低收入人群特别关注的具体体现。

大力促进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 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 包括偿付能力要求、产品支持要求、服务能力要求等;其次要建立小型农村人寿保险市场管理制度, 包括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申请前发展计划、进入保险市场后公司定期向监管部门的工作报告。雷辉 (2010) 对小额保险监管进行理论分析, 表明我国保监会对小额保险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保监会应该密切注意农村人寿保险市场的发展, 同时为低收入群体的农民建立适合投保人投诉的渠道, 真正发挥保护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杜庆鑫.小额保险及其监管创新[J].中国金融, 2009 (4) :74-75.

[2]余妙志.推进浙江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财经论坛, 2010, 9 (3) :76-78.

[3]应颖.敢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路在何方——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J].中国商界, 2010 (5) :44-45.

[4]周红雨, 徐汉坤.湖北省农村小额保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J].保险研究, 2008 (8) :91-93.

[5]雷辉.论我国小额保险的有效监管[J].经营管理者, 2010 (24) :29.

主动参保意愿 篇3

2009年9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提出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

学术界针对黑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田雨 (2009) 通过对黑龙江省四个市县的调查分析, 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对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强烈;农民的群体特征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及实施影响显著。陈淑君 (2009)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提出, 黑龙江农村社会保障当前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完善农村养老救助体系。这些研究, 都是从不同的角度, 对黑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有益的意见。但是, 在农村养老保险新政下, 农民参保意愿有何变化, 哪些因素影响显著, 却鲜有涉及。

二、黑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是从1991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 1994年底,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全省共有8 000多个村开展了这项工作, 截至2006年底参保农民达181.3万人, 其中5.1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由于种种原因, 农保制度在2004年后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系统性政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 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文件, 各地、各部门认识不一致, 全省性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 因而各地模式不统一, 缺乏政策支持, 难以大规模推广。

2.中央及省级财政没有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财政没有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在黑龙江省, 由于中央及省两级财政没有投入, 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只靠县级财力是不够的, 因而参保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3.管理有待规范

一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一些地区机构编制不健全, 经办人员经费没有稳定渠道, 也未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基金管理不够规范, 监管机制不健全, 缺乏保值增值的渠道。

三、新农保制度的优越性

传统农保实行“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模式, 新农保试点则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账结合”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保制度“保富不保穷”的制度障碍, 面向农村减贫和促进农村社会公平的目的, 而且为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并轨作了准备。

传统农保制度贯彻“自愿储蓄、自我保障”原则, 而新农保试点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保基本”意味着其政策目标主要是农村减贫, “广覆盖”意味着其将覆盖全体农村居民, “有弹性”指其将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的多样化保障需求, “可持续”说明其将建立在科学预测与精算的基础之上。

在基金管理模式方面, 传统农保制度启动之后, 由于农保基金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陷, 由此引发了众多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新农保试点的基金管理模式则采取“财政专户与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农保基金管理中的制度性缺陷。

四、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于2009年9至10月份进行, 选择了宝清、宁安、依兰这三个县市, 再根据等距抽样, 选择了这3个市县的12个村由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192份, 回收有效问卷178份, 回收率达92.7%。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尤其是作为一种自愿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首先要回答的是农民对于养老保障的制度需求问题。具体来说, 就是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 农民到底愿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 他们愿意且能够选择什么水平的养老保险, 以及这种愿望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一) 农民群体不同面上的特征对养老保险参与意愿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 黑龙江省农民参保意识较强, 但是由于各自情况不同, 存在较大的群体内差异。

1. 从个人层面来分析,

从统计结果看, 被调查农民性别、年龄、身份对农民的参保意愿没有直接影响, 不存在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农保工作的深入宣传与开展有关。但调查中我们发现, 学历则与参保状况成正比呈现出学历越高参保情况越好的趋势, 这可能与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程度有关 (见图1) 。

2. 家庭收入低仍是被调查农民选择较低投保档次或不参保的主因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5个档次, 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 多缴多得。在调查中发现, 家庭纯收入越高的家庭, 对个人缴费档次的选择越高 (见表1) 。

但是我们也发现, 在调查群体中, 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家庭仍占到14.2%。这一部分低收入群体, 有很强的参保意愿, 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 所以无法构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需求。

(二) 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途径和程度

根据指导意见,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方式, 所以说, 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引导与宣传。数据分析也表明, 只有不到一半 (42.6%) 的农民知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5%的农民知道养老保险的计息方式, 其中, 农民对这些养老保险信息的了解有16.2%是通过村干部及养老保险部门的宣传。

(三) 农民对新农保制度设计上的关注焦点

农民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人参保缴费的比例和缴费方式。这些都涉及到农民的承受能力。同时, “旧农保”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在农民心理上产生了一些的影响。在原制度下, 农民曾经每个月领几毛钱的养老金, 也是很寻常的事情。

在问到“您对新农保的筹资能力及兑现能力是否有信心”时, 农村居民则对地方财政补贴、集体补助能否到位及养老金能否兑现, 存在疑虑 (见表2) 。这些与黑龙江早期的农村养老保制度设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新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如何克服这些弊端, 自然会对农民的参保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 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不用缴费, 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也许对整个参保率会有所提高, 但也会出现逆淘汰现象。这一规定大大增加了新农保的执行成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 农民在回答“您认为, 新农保制度中, 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时, 有相当大的比例 (65.4%) 对这一规定存在疑义。这样, 很有可能降低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五、对策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和投保水平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组织、引导、扶持、激励和宣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宣传范围由普遍性宣传向特殊人群转变, 通过对未参保人员按照年龄范围、职业及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等类别进行分类梳理, 明确重点人群。二是宣传方式由粗放型向具有针对性转变。采取村干部、宣传员包户包人的方式, 直接入户对未参保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宣传。三是宣传内容由单一政策宣传向突出心理指导转变, 针对中青年人对养老存在的认识问题, 在进行入户宣传工作中, 重点通过心理指导使中青年人正确认识养老问题, 从而提高对新农保政策的理解。

(二) 重建农民信心, 做好新旧农保的衔接工作。

老农保的确曾在广大农民心中留下一些“后遗症”。而要改变这种不信任, 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 让农民能够随时查阅自己的保费状况。除此之外, 还需有健全的、方便农民领取的社会养老金发放体系。

要在妥善处理老农保基金债权问题的基础上, 做好与新农保制度衔接。对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 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 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 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 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三) 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纳入法律轨道, 明确各方权利与责任

从国家实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以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 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规高度, 不带有强制性。因此, 必须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法制轨道, 通过法律来明确政府、社会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为农民的养老提供有力的保护。并且, 也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 这项事业才会更加规范和严肃, 才会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淑君.人口老龄化与黑龙江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 (2) .

[2]天雨.农民群体特征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J].学术交流, 2009, (4) .

[3]乐章.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愿[J].中国人口科学, 2004, (5) .

主动参保意愿 篇4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倍受关注, 而事关农民工未来养老保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也决定了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参保率低、覆盖面窄、转移难”是各地推行这一政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根据2010年2月8日的《广东日报》称, 至2009年11月末, 企业员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占全部员工人数的74.7%, 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所占比例为51.6%。这表明企业员工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热情不高, 也从侧面说明社保参保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国内很多学者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 大多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还未完善, 需要加强立法,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度上的城乡分割和民营企业参保不积极是影响农民工参保的重要原因。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在全国层面可转移、可持续 (范琛, 2009;李长健, 2009;刘传江, 2008) 。综上所述, 许多学者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但是很少有人选择某些特定地区的农民工群体, 分析他们对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 并对影响其参保意愿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分析。本研究从分析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出发, 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解释面临各种约束和限制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问题, 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实践提供参考。

2 农民工养老保险调查概况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笔者于2010年1月20日~2月20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选定了几个主要城镇的农村进行正式调查, 历时一个月, 发放100份农民工养老保险调查问卷, 共获得有效问卷90份。涉及青口、城东、罗阳、赣马、厉庄、海头、墩尚等城镇。鉴于调查条件和时间的限制, 本文采取随机走访的方式, 没有进行农民工地区分布情况统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农民工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受访农民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务工年限、养老方式、政府政策制度、流动性、留城意愿、缴费年限等指标。

对调查地点的选择我们主要考虑几点: (1) 以农民工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区为主; (2) 兼顾不同的收入水平; (3) 兼顾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4) 兼顾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据此, 我们以赣榆县青口镇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调查, 进行资料收集。其中, 城东, 海头属于临港产业区, 以渔业养殖为主, 出海作业较多, 故此在这些地区农民工数量相对较少, 发放的问卷也相对较少;在其他一些地区, 当地农户主要外出务工, 因此发放问卷比例相对较多。临港产业区受访农户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 明显高于其他受访地区。

2.2 样本及指标选择

各项指标归纳分类处理如下:

(1) 个体因素, 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选项。 (2) 收入因素, 以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情况作为收入因素进行考察。 (3) 制度因素, 首先把影响农民工参保的制度因素具体化为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态度 (当然要参加、缴费门槛太高参加不了、无法转移不想参加) , 然后再分析是哪些制度原因影响农民工参保。 (4) 流动性因素, 分析农民工是否换过城市或者单位, 换过几个城市或者单位。 (5) 未来因素, 对于农民工来说, 留在城市还是家乡是非常重要的抉择。

3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参保行为分析

3.1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

从总体数据来看, 参加养老保险的有27人, 仅占总人数的30%。受访农民工中, 男性60人, 占总人数的66.7%, 女性30人, 占总人数的33.3%。男性群体中参加养老保险的占其人数的36.5%, 女性群体中参加养老保险的占其人数的10%, 男性农民工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农民工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

3.2 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认知

据对赣榆县农民工养老保险的问卷调查发现 (见表1) , 在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上, 根本不知道的有36人, 占总人数的40%, 了解一些的有39人, 占总人数的43.3%, 不想了解的有3人, 占总人数的3.4%, 而非常了解的只有12人, 仅占总人数的13.3%。受访的农民工中, 在养老方式方面, 有36.7%的人表示依靠子女, 多数是受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有40%的人表示依靠自身;13.3%的人目前还不确定, 其中多数是20岁以下青少年;只有10%的人表示依靠养老保险。

4 农民工参保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民工群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对数据进行分类对比研究, 对影响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与倾向的主要因素归纳如下:

第一, 性别是影响农民工是否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显著因素。男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大大高于女性。男女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水平的差异可能与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相关, 留城意愿越强烈, 越能够意识到社会养老保险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 更倾向于参加养老保险;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 女性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不如男性农民工强烈, 90%上的女性农民工明确决定日后还是返回家乡, 而男性民工只占60%。日后回家的打算, 使很多女性农民工缺乏参加养老保险的动机和需求。 (见表2)

第二, 年龄也是影响农民工是否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因素。年龄越大, 参保率越低。参保率最高的年龄组为20~30岁, 该年龄组有50%的人参加了养老保险;最低的为40~50岁组, 参保率仅为16.7%。参保率水平与年龄的这种关联性, 笔者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 40岁以上的农民工, 由于年纪稍大的原因, 他们从事的工作质量往往不高, 而且他们还很容易被企业辞退, 就业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企业一般不会长期雇佣他们并给他们提供养老保险;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年龄越大的农民工, 他们接近退休年龄, 如果以前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现在再参加的话, 缴费年限对他们来说比较长, 故而放弃参加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就很大;笔者认为觉得最重要的可能是年龄越大的农民工, 他们期望子女养老和对土地养老抱有很大的希望。

第三, 文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据本次的调查数据显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绝大多数都是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参加养老保险的27名农民工当中小学文化的占11.2%, 初中文化的占44.4%, 中专和高中文化水平各自占22.2%, 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组别所占比例最大。所以说文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但是总体来说, 农民工平均文化水平较低, 预测风险的能力不够强, 对养老保险的关注度不够, 对各种知识掌握的程度有限, 法律意识也缺乏, 维权意识差。

第四, 务工年限与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具有正向作用。在参加养老保险的27名农民工中, 1~3年务工年限的占11.1%, 3~5年的占33.3%, 5年以上的占55.6%, 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所以随着务工年限的增加, 他们接受养老保险的能力增强, 越趋向于参加养老保险。

第五, 月均收入是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中的群体自身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没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的63人中, 月均收入1500元以下收入水平的占81%, 1500元以上收入水平的只占19%;参加养老保险的27名农民工中, 1500元以上收入水平的占88.9%, 而1500元收入水平以下的只占11.1%。在受访农民工当中, 认为工资水平较低是影响他们参加养老保险最大的问题的比例高达56.7% (见表3) 。

4.2 流动性因素影响

流动性因素对农民工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具有显著的影响。流动性越频繁, 参保率越低。换过一个打工城市的农民工, 养老保险参保率为36.7%;换过4个打工城市的农民工, 参保率仅为13%。因为多次流动, 农民工面临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等问题。事实上, 流动性本身并不必然导致低参保率。关键是当“高流动性”遭遇到养老保险关系不能跨地区转移和累计15年的最低门槛这两大因素时, 农民工的消极参保就成为必然了。

4.3 制度因素的制约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农民工参保的最直接原因。总体来看, 受访农民工中, 了解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占13.3%, 支持养老保险制度的仅占36.7%。这两层面都充分说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现行城保制度的有些政策, 难以完全适应农民工的特点, 这是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来自各方面的情况反映, 缴费难, 转移难是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问题。不少地方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将农民工涵盖在里面, 农民工不能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另一方面, 社会保险账户转移困难, 农民工收入低, 生活负担沉重, 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农民工权益受损的最直接制度原因。

5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议

5.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同工同权”的原则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关注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切实保障他们的生活。在实施保险过程中, 不考虑户籍制度和城乡人员的身份差别, 坚持“同工同权”的原则, 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农民工和企业的实际出发, 建立一种为农民工量身定制的养老保险制度, 让农民工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待遇。

5.2 从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入手, 扫除养老保险接转障碍

设立灵活合理的缴费比例, 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设定相对较低的缴费率, 适当降低养老保险权益兑现门槛, 以此提高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认可度, 激发其参保意愿。在账户转移方面, 可以借鉴美国的社会保险号, 给每个公民设定一个终身的、与身份证号码一致的社会保险号, 用以记录每个就业者的详细养老保险缴费记录, 建立个人流动账户。

5.3 实现养老金计算全国统一

建立养老保险中央结算中心, 在各省设立垂直分支机构, 一方面负责异地转移流动就业者的养老金结算与发放, 另一方面负责中央与各省之间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结算与流转。实行全国统筹, 使其与地方财政脱钩, 收支不影响地方财政, 也就比较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同时会增加农民工投保的积极性。

5.4 在全国统筹基础上进行缴费年限累计, 并加强法律保护

只要在退休前累计或补齐15年的缴费年限, 就应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针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对农民工养老保险进行缴费年限累计正好符合“以人为本”观念。而且这与实现全国养老保险统筹并不矛盾。而且, 还要通过法律手段促使用人单位严格遵守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 保证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时签订劳动合同, 依据劳动合同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只有加强法律保护, 才能使社会秩序有保障, 才能使农民工享受到应有的基本权益。

参考文献

[1]曹信邦.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理论探讨, 2005 (3) .

[2]崔秀荣.农民工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 2008 (7) .

[3]范琛.关于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J].南方经济, 2009 (2) .

[4]李长健, 等.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湖南农业大学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5]刘传江, 程建林.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及其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 (6) .

[6]徐琴, 鲍磊.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上一篇:计量统计学下一篇:广东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