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2024-07-21

信仰的力量(精选七篇)

信仰的力量 篇1

信仰, 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信奉而敬仰。这种仰慕, 从最初的敬畏、膜拜, 最终会上升为对一种理念的坚守, 并将此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哲学层面上的信仰:信仰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世界观处于最高层次, 对信仰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精神需求。而信仰, 就是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层面上的信仰: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 (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 , 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 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学意义上的信仰:社会学家认为信仰是群体或社会建制的内在行为准则, 任何个体的信仰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信仰的确立, 是社会对个人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 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心理学意义上的信仰:从心里学上而言,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反映了信仰者个人的某种心里需要、情感和冲动, 信仰可以提供个人释放“本我”的途径, 是个体自我满足、自我追求和自我改造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认同的内心体验。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学说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是人类历史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科学学说。共产主义信仰即对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敬仰和崇拜。

信仰具有无条件性、全身心性、终极关怀性等特征。

二、人为什么要有信仰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精神需求。而信仰, 就是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想活的轻松, 那么, 他不需要有信仰;一个人如果想活的有意义, 那么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是人生的灯塔, 指引着人们进步的方向, 给人以精神力量。

三、共产主义信仰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人们依据共产主义的价值体系构建的具有经济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社会制度。毛泽东曾说过:“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 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它意味着一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是人类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理想, 并且是一种远大的理想, 带有“终极关怀”的意蕴, 是一种要不断地、长期地在现实中实现的远大的带有终极美好性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必须上升为信仰, 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信仰缺失问题。有人说, 中国人很可拍, 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所以什么都敢干, 所以才会出现种种社会问题。而我认为, 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 而是信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中国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是共产主义, 可能有人会说将共产主义称为信仰有些牵强。我们的口号中常常以共产主义作为我们的信仰, 那么, 共产主义究竟能不能称之为信仰呢?共产主义究竟能不能在当今的中国发挥出信仰的作用, 体现信仰的力量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国、发展全过程, 信仰的力量比比皆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以“清党”为名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反动派提出“宁可错杀千人, 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 在掌握共产党员准确名单的条件下, 大肆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杀害, 共产党血流成河, 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叛变、要么死亡。在这种白色恐怖之下, 在这种只要露头就可能送命的危险关头, 大批共产党员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 以秘密的地下方式与国民党进行着较量。

在红军主力长征后, 国民党集中军力向中央苏区进攻。进入分散的游击战与优势的国民党军的清剿相对抗的最艰苦的阶段。我军与国民党优良武器、数量超过我们30倍至50倍不等的正规军作战, 在这个阶段, 各游击区遭到严重摧残, 但游击队在当地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 依托高山密林, 在人民群众支援与掩护下, 与国民党军进行斗争。由于采取相应的斗争策略和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以及广大游击战士的英勇奋斗, 渡过了种种难关, 使红军游击队得以保存, 并有所发展。在游击战中, 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 能够继续战斗, 面对困难不气馁, 正是因为战士们有坚信斗争必将胜利执著信念。

“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 由部分原东北军, 农民暴动武装, 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艰苦斗争。抗日联军武器装备落后, 后备补给匮乏, 在无作战根据地的艰苦条件下以林海雪原为家, 以树皮草根为食, 与日寇进行斗争。是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让战士战胜了严寒, 战胜了日寇, 战胜了自己。

马克思是这样阐释共产党人的信仰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 那么, 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 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科学可以让人信服, 但不一定可以成为信仰。明明知道是对的, 但由于品质问题, 可以不去做。而信仰可以让人甚至不知道缘由而无条件服从,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每个时代的先进人物,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他们的信仰, 成为人生追求。

伟大的人, 千万人难以放下的, 千万人难以做到的, 他却自然而然、高高兴兴地放下了。他们信仰得是那样纯粹、那样崇高、那样坚持、那样无悔。从此他们就为这个崇高神圣的追求而战、而活!再累, 也不觉得苦。这, 就是信仰的力量!

摘要: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 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要就信仰的内涵及如何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进行解读, 希望为共产主义信仰的树立提供帮助。

关键词:信仰,力量,马克思,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信仰的力量——《信仰》观后感 篇2

--------《信仰》观后感

传说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那么什么是信仰?从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奉,仰即崇尚。某种意识让人信了,还会奉若神明,且怀崇敬之心,尊崇有加。其实中国并不缺乏信仰,中国式的信仰让整个世界都叹为观止,自愧拂如。

当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国人救国救亡的步伐一一被阻隔,俄国的十月革命送来的一本中国人的信仰之源——《共产党宣言》为中国革命点亮了希望之灯。这本书最杰出的诵读者当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正是这三位共产主义先锋开创了不同的历史伟绩,将黑暗的中国一步步推向光明。

《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正因为如此,人民才看到了斗争的意义所在。孙中山讲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了客观历史下的三大斗争任务;毛泽东为张思德题写“为人民服务”,又把中国革命真正的意义写得更实。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们追寻的目标再一次推进。这三者全部都是以《共产党宣言》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为普通百姓,为人民,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宗旨。这便是中国共产党被跟随的最大理由,为自己谋幸福,争自由,为中国创未来。

电视片《信仰》用不争的事实,用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再现着历史,呈现着现实,启迪着未来。让久已不闻枪炮声,血腥味的我们,又回到那个为信仰敢舍身的年代。

信仰被踩在脚下。我们可曾为自己是个共产党人而羞赧。可曾为那刘胡兰一句“怕死不是共产党”而震撼;为人民做些事就邀功请赏,而忘记了张思德屡立战功,却仍乐意从一个小兵做起,最终为救同志牺牲在窑洞里,无怨无悔。

当信仰被高高举起,人的头颅昂扬向上,我们的躯体挺拔健壮,我们敢于为了人民去付出鲜血与生命,人民把我们高高举起。

当信仰蒙上灰烬,人便如行尸走肉,无视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边,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抛弃。

谁乐意当没有信仰之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为她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且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捍卫真理。被小米加步枪打败的张学良总结得好:前仆后继。没有对信仰绝对的忠诚,何谈前仆后继?《信仰》中讲得真切,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世界各国的政党发展史上,中国人对信仰付出的代价之惨烈绝无仅有。中国人在追随信仰的道路上,创造的奇迹绝无仅有。

“绝无仅有”四个字如今看来简简单单,然而回望历史却不忍细述。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

今天让我们重拾信仰的话题,并不是我们缺乏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变成纸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楼阁之危。这

且不是危言耸听,烈士的血迹未干,我们切不能忘记了肩头责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可依靠的强大后盾。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终身的信仰。共产党人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如果我们丢弃了信仰,那么未来将暗淡一片。如鱼儿离了水,是蛟龙也困在异域。请让我们记住,我们要坚守,要获取的是什么,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强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让共产主义的光辉洒播在每一个人身上,唤起我们奋进的斗志。

其实选择信仰不难,但为信仰坚守太难。战争年代的鲜血与生命是惨烈,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我想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个原因吧。时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坚定信念,在当今更加需要。

马·普顿尔说过: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共产党人一旦认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坚定地去践行。我想,只要我们付出了,人民和历史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吧。

感谢《信仰》的播出,愿她如一剂良药,把当今中国的微恙早日治愈。

09计科2班

信仰的力量 篇3

陈望道翻译的中文首译版《共产党宣言》从1920年开始出版到1926年5月止,一直非常畅销,重印达17次之多。后来国民党将《共产党宣言》定为“禁书”,不准再印,见之即查缴,陈望道本人手中一本都未能保存。

当初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是1920年9月《共产党宣言》再印本。1975年,陈望道到北京图书馆参观,图书馆方面拿出了一本封面有粉红色马克思头像的《共产党宣言》,被陈望道认定是首译本,可是没有封底,没有出版时间,何时出版,众说纷纭,一直是个谜。

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周恩来总理和陈望道先后与世长辞。寻找1920年中文首印本《共产党宣言》,成为他们的一件憾事。然而,1975年秋天,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一位名叫刘世厚的老共产党员,将一本小册子交给了广饶县博物馆。这本小册子后来被认定是让周恩来总理牵挂的中文首印本《共产党宣言》。(图2 )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和欧亚革命浪潮的高涨,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北京形成以李大钊,在上海形成以陈独秀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心。当时上海的《星期评论》编辑部和陈独秀找到日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约请陈望道先生进行翻译。

陈望道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学者。1952年秋季,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

1915年 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向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位知识分子。1919年,陈望道被杭州浙江第一师范聘为语文老师。他不仅撰写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还积极提倡新文化,改革国文教学而受到浙江封建势力的迫害,从而酿成了闻名全国的浙江一师流血事件。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陈望道是夜以继日。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回忆说:1920年4月底,父亲把《共产党宣言》全部翻完了。1920年5月份的时候,我们村里有人进城,给他带回来一封电报。电报内容是邀请我父亲到上海星期评论社去做编辑工作。我父亲接到电报后,就带着这个译稿去了上海,住在了李汉俊的家里。李汉俊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我父亲把译稿和日文版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叫他去校对,待李校完了以后,再送给陈独秀去校。

陈望道的学生宗廷虎回忆说:后来因为《星期评论》受到当时反动军政府的查办,1920年6月份停办,所以原来计划《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全译本在《星期评论》上面连载,就没有成功。

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胡永钦说:此间,共产国际的维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见到陈独秀。听说《共产党宣言》因为没有经费不能出版,就同意由共产国际出钱印刷《共产党宣言》。

1975年山东广饶县博物馆发现的中文首印本《共党产宣言》,封面印有马克思半身像和陈望道译等字样。这本小册子,长18厘米,宽12厘米,全书共计56页,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图3 )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上个世纪80年代后陆续被发现的1920年8月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采访毛泽东时问,一生当中有哪几本书对你影响最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说,当时毛泽东这样回答:1920年5月份,在上海看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一个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以后,我基本确定了对马列主义的理论信仰,也可以说,我认为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让毛泽东确定马列主义信仰的《共产党宣言》,正是陈望道翻译的。在回答斯诺提问时,毛泽东说是5月份看到的《共产党宣言》,而陈望道翻译的中文首译本是1920年8月才出版,那么,是毛泽东记错了,还是另有别的原因呢?

陈振新说,实际上毛泽东看到的就是我父亲叫陈独秀校对的《共产党宣言》译稿。因为那个时候国内全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物还没有,当时毛泽东到陈独秀那儿去,看到了《共产党宣言》译稿,马上阅读了,所以毛泽东很早就看到了这本书。

看来,毛泽东在回答斯诺提问时,没有记错看《共产党宣言》的时间,只不过他所看的是陈望道先生的译稿。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开始比较全面地在中国传播。

由于陈望道翻译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不仅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可以说也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人。这也是1975年,身患重病的周总理为何牵挂中文首印本的《共产党宣言》是否找到的原因。那么,1975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刘集村发现的1920年8月版《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呢?它又为何会出现在那个地方呢?

这本《共产党宣言》封面红色的马克思头像,以及封面的字迹,目前已经褪色,不是非常地清晰,但是当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用竹签轻轻翻开这本《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两方朱红印痕却非常醒目,这页书上方的印痕是这本书的最后保存者刘世厚的印章。(图4 )

刘世厚,广饶县刘集村人,一位农民。原广饶博物馆馆长颜华至今还记得1975年到刘集村征集文物时,刘世厚捐献《共产党宣言》的情景。他说,刘世厚抱着一个包来,打开一看,是一本《共产党宣言》,封面上边有个马克思像,名字不是“共产党宣言”,而是“共党产宣言”,印错了一个字。版权页上的出版日期是1920年8月,这本书究竟有多大的重要性,当时我也认识不到。

1975年,由于处于文革期间,当时的广饶博物馆在征集到这本《共产党宣言》后,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考察和研究。直到1984年,华东石油学院副教授余世诚在广饶博物馆看到这本《共产党宣言》以后,其价值才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

余世诚,75岁,退休前是中国石油大学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专家。1984年,在东营华东石油学院任教的余世诚被选为东营的人大代表。在广饶县博物馆看到从刘世厚老人那儿征集到的《共产党宣言》后,引起了他的关注。这时候,学术界还没有确定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何时出版。

胡永钦说,大概是1981年,上海档案馆发现了一本第一版《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封面是粉红色的,跟北京图书馆的《共产党宣言》封面一样,封底印有1920年8月出版。这本书是不是就是第一版的呢?因为它是孤本,还不能做最后确定。

因此,余世诚在广饶博物馆发现1920年8月版《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但是当时人们对这本书的重大价值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余世诚执笔给当时的山东省领导写了一份报告。

余世诚说:我们报告打上去,很快省长李长安就做了批示,说这个建议很好,要加强对这本书的研究和保护。后来我们就按照省里的指示,由政协文史委出面,在政协副主席王军的指示下,开展了对这本书的一系列调查研究 。

1986年,余世诚给胡永钦写了一封信,邀请这位研究马列著作在中国传播的权威专家一起鉴定广饶发现的这本《共产党宣言》

胡永钦说,调查、寻找首印本已经很长时间了,觉得很难找到了。我们局也有《共产党宣言》,是蓝皮的,是1920年9月份的书,没有见到过1920年8月的。而在广饶县,发现了这么一本《共产党宣言》,有点惊奇,不知到底是不是真的。

当时,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何时出版还没有定论,胡永钦获悉广饶县发现1920年8月版《共产党宣言》以后,虽说有些怀疑,但他还是立即就赶到了广饶县。

胡永钦说,看了之后,觉得非常高兴,真是中文首印本《共产党宣言》,跟我们原来所知道的情况一模一样。红颜色封面的标题是《共党产宣言》,封底 1920年8月,跟上海档案馆那本完全一样。又听他们讲了这本书的来历 ,而且已经找到了一些证据。觉得这的确是比较难得的一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版,而且它证明了上海档案馆那一本《共产党宣言》也确实是第一版。

也就是从那时起,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何时出版,再无异议。当然,这次调查不仅揭开了这本书所具有的重大历史价值,其保存传递的过程,也被完整地揭示。

在广饶博物馆珍藏的《共产党宣言》原件上,盖有刘世厚印章的书页的右下角,还有一方叫“葆臣”二字的朱红印痕,那么,这位“葆臣”究竟是谁,他会是这本书的保存者吗?

余世诚说,我们在济南调查的时候,看到济南党史部门搜集的一份1923年济南地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团员登记表,其中有一位叫张葆臣,我们就想这个张葆臣是不是在这本书盖上一方印的那个葆臣呢?

为此,余世诚他们走访了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王辨。王辨讲她认识张葆臣,张当时是济南道升银行的一个职员,而道升银行是俄国人在中国办的银行,总部在上海。王辩又说,张葆臣当时负责把上海党组织的一些印刷品 、宣传品,其中有马克思著作,从上海往济南带。余世诚说,这就对上茬了,张保臣在担负这项工作中,手里边有一本第一版的《共产党宣言》,是顺理成章的事,应该是可信的。

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济南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春,在北京和上海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影响和推动下,王尽美、邓恩铭发起建立了共产党济南早期组织,并代表共产党济南早期组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负责济南党组织宣传资料的张葆臣,保管过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并盖上印章自然是可信的,那么,这本书又怎么从济南到了广饶刘集村的呢?

2011年3月29日,我们来到了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在街道的墙壁上,我们见到了一幅关于刘雨辉将《共产党宣言》带回刘集的壁画。

刘雨辉是广饶县刘集村人,曾到苏州女子产业学校就读,1925年夏毕业后回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在济南期间,她结识了济南女师的王辩等许多女共产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刘雨辉回刘集过春节,将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了中共刘集支部刘良才书记,刘得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

中共刘集支部建立于1925年春,是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刘集支部使用和保存了我国首版中文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刘良才生于1890年,读过两年私塾,后辍学务农, 做过木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本村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刘集村支部,任支部书记。同时,在本村举办平民夜校,进行革命宣传,刘雨辉带回来的《共产党宣言》是他们平民夜校的主要学习材料。(图5 )

在刘良才领导的党支部的宣传鼓动下,这一星星之火,很快便从小小的刘集村燃遍了广饶县。1927年12月,中共广饶特支建立,刘良才任书记。此时全县已建立起8个党支部,党员70余人。党领导的贫民会会员发展到500多人,在它的周围团结着五六千农民兄弟。

刘集村的老人回忆:刘良才经常给农民,特别是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讲革命道理,讲穷人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闹翻身。刘良才在讲这些革命道理时,就把《共产党宣言》拿出来说,这些道理可不是我讲的,都是这位大胡子讲的。

1 9 2 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遭到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刘集村党支部也和全国许多党组织一样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刘良才的孙子刘奎湘回忆到:环境一恶劣,我爷爷就带着党员拉开我家的暗门,进入小北屋的地窝,地窝里头很深,同志们就在洞里隐藏,有时开会,有时印传单。

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民党反动派在统治区内顽固地推行法西斯专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把600多种社会科学书刊定为“禁书”,《共产党宣言》被列为禁书之首。反动当局对保存和阅读马列著作或进步书刊者,以“危害民国”之罪,或判刑监禁,或杀戮处死。为了对付敌人的搜捕,保护党的秘密和同志们的安全,上级党组织指示,凡是有关党的文件和书籍,看后一律销毁。那么,这本《共产党宣言》又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呢?

1930年9月的一天,在距刘集不远的韩桥村举行的庙会上,为反抗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木器行当沉重的苛捐杂税,刘良才组织了500多名党员、群众,拿着大刀,扛着红缨枪,拖着铁锨,砸毁了税收工具,拆了税收棚,赶跑了税收官吏。刘良才能够组织如此规模和成功的革命活动,凭借的主要就是这本《共产党宣言》。刘良才认为学习《共产党宣言》,能够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凝聚人心,坚定信仰。因此,对于这本《共产党宣言》,他是格外地珍惜。

颜华说,当时刘集支部活动搞得很好,很活跃,被人称为小莫斯科。这本书在指导他们闹革命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他舍不得焚烧,保留了下来。

刘良才领导的“韩桥砸木行”行动成功之后,他的共产党员的身份也暴露了。国民党政府到处搜捕他,各主要交通路口,都张贴有刘良才的画像。1931年春天,中共山东省委调刘良才前往潍坊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刘良才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了刘集村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交接时,刘良才说,要把这本书看作你的生命,甚至比你的生命还宝贵。(图6 )

1932年,在广饶县相邻的博兴县举行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博兴暴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次暴动遭到敌人的镇压。随着形势的日趋恶化,广饶县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共产党人被捕入狱,刘考文考虑到自己也有可能被敌人逮捕,便把这本书转交给了当时的进步群众刘世厚。就这样,刘世厚成为刘良才、刘考文之后《共产党宣言》在刘集村的第三位保存者。

刘考文把书交给刘世厚时,也用刘良才把书交给自己时的那句话作交待:要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视为自己的生命。

果然,不久刘考文就被捕了,在监狱待了好多年。不久刘良才也在维县被敌人残酷杀害,壮烈牺牲。

《共产党宣言》在刘集的第一位保存者刘良才被杀害了,第二位保存者刘考文被抄家,逮捕入狱。在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保存被国民党列为禁书之首的《共产党宣言》,面临极大风险,随时可能入狱,甚至是杀戮。那么,当时并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刘世厚,将如何对待手中的《共产党宣言》呢?

当年刘世厚用油纸把这本《共产党宣言》层层包好,有时藏在墙壁的缝隙里;有时把书先放进竹筒,再放到屋子山墙的雀巢里,精心地保存。刘世厚曾说过,当年是良才领着我们,按书里大胡子讲的道理闹革命的。领我们闹革命的良才牺牲了,这本书就成了我们怀念战友,怀念良才,怀念轰轰烈烈革命的一个念想,一种精神寄托,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山东沦陷,但是刘集的革命火种并没有熄灭,地处广饶、益都、寿光、临淄“四边”地区的刘集一带,为我八路军所控制。而日伪军将之视为“眼中钉”,竭力想拔掉它。1941年1月18日这天深夜,驻广饶县城的日军纠集临淄、益都的日伪军1000多人,借口刘集村驻进了“四边县政府”与“益北行署”人员,突然将刘集村团团包围。敌人见房即烧,见人即杀,全村成了血河火海。

敌人杀了83口人,烧了500间房,全村家家着火,处处冒烟。

就在这时,刘世厚想起了保管的《共产党宣言》,赶忙从村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潜回村里,从那个雀巢当中将《共产党宣言》摸了出来,这时他的屋子已在燃烧。

这样的扫荡,刘集先后经历了三次,但是刘世厚始终没有让这本《共产党宣言》受到丝毫的损害。

为了更加保险,刘世厚把这本《共产党宣言》埋到了地下,之后又在埋书的地方砌了一铺炕。这样,敌人就是再放火烧,也烧不到这本书了。抗战胜利后,刘集一带虽然成为解放区,但形势仍然很不安定,经常遭受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的侵扰。在此情况下,刘世厚也不得不经常变换着藏匿的地点。直到解放后,刘世厚才将这本书放进一个木匣里,更加精心地保管。(图7 )

刘世厚老人的孙子讲,爷爷常拿出《共产党宣言》来看。他像拿宝贝似的拿出来后,我想伸手摸一摸,他赶紧阻拦说,这个只许看,不能摸,十分珍爱。

1975年,在广饶县革命文物征集活动中,84岁高龄的刘世厚将保存了43年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恋恋不舍地献给了广饶县历史博物馆。现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博物馆精心保管。

如今,刘集村街道的房屋院墙上,中文首印本《共产党宣言》的封面随处可见。人们还保存和复原了解放前刘集村支部的原貌,修建了纪念馆,其中还矗立着《共产党宣言》在刘集的三位保管者的石像。

信仰的力量 篇4

展览共分“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等三部分,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筹建中国共产党等伟大革命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的珍贵文献、领袖人物有关党的建设及坚定理想信念的图片、手稿等,所选多为珍贵的原始档案,共214件,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其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部《中央巡视条例》、第一部反贪法令,又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领导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亲笔批示,亲笔手书的信件、文章、自传材料,彭湃、刘伯坚、郭亮、赵一曼等革命先烈的入党申请书、遗嘱等,还有辽宁省涌现出的雷锋、孟泰、郭明义、毛丰美等先进人物的档案材料和照片等。

展览将使众多的参展者受到一次深刻的党史党规和革命传统教育,也是强化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期进一步促进广大党员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激励和引领广大党员“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忠诚信仰、凝心聚力、勇于担当,在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当先锋、创佳绩、作贡献。

此次展览已由辽宁省委列入全省纪念建党95周年的相关活动中,省委常委、秘书长吴汉圣亲自批示。省直机关工委下发通知,要求各省直单位要认真组织好本单位党员干部参观展览,并将此项活动纳入推进“两学一做”、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和七月、八月的全省“党员活动日”的重要内容。

信仰的力量 篇5

---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内动力

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改革开放43周年,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其背后的一个最

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就是把自已的灵魂交给某

项事业------不论道路如何,不论成败如何,只知道,自己以及自己的灵魂做出了这个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就是无数共产党员孜孜不倦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

黑格尔说过:信仰完全属于一个人的内在确定性。它揭示了信仰的特点,就是完全自觉自愿、不讲条件的相信。对年轻的共产党来说,信仰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的风雨历程,其间经历了无数的胜利和失败、辉煌和曲折,但由于他具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信仰,总是能够从败和曲折中重新振奋和崛起,走向胜利和辉煌。无论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急难险重的救灾--线,还是和平稳定的建设时期,“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始终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

一、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信仰让仅仅50几个党员的星星之火燃烧成担负起民族解放和复兴重任的中流砥柱。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已经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派,发展到拥有8800多万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等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当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内政国防外交举世瞩目。2017年,中国GDP规模达到82.7万亿元,人均GDP为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8%、32.1%9.1%,名副其实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之锚、动力之源”。信仰使无数党员面对残害和死亡无所畏惧,从容不迫。李钊、瞿秋白、赵一-曼、董存瑞...这些人中,有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有满怀豪情的青年学生,有出身豪门的少爷小姐,有山野乡村的农家子弟,有一无所有的产业工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的信仰,让他们凝聚在同一面旗帜下。视死如归,义无反顾,李大钊,38岁;董存瑞,19岁, 江竹筠,29岁, 这是他们从容赴死的年龄,每当想到他们,我就会想起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信仰信仰让红军战:士拥有血战湘江的斗志、四渡赤水的智慧、夺泸定桥的神勇、爬雪山过草地的豪迈。长征路上,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经常食不果腹,随时有生命危险。仅湘江一战,中央红军就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从江西出发时的8.6多万减至3万多人。在如此惨痛的打击下,面对+倍于我的强敌,红军战士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转战11个省份、翻越18座巨大山脉、淌过24条大河、遭遇激战近400场,平均每3天1次激烈战斗、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牺牲,最终创造出军事史上的奇迹,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陕北,赢得了战争的的主动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在急难险重的救灾-线

信御让中国军民在自然灾害面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大家知道,球上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几平都有发生。地震、洪泥石流、干旱,台风等灾难一次又一次向我们袭来,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害。1976年7月,唐山7.8级大地震猝不及防,百万人口的唐山倾刻之间夷为平地。1998年夏季,长汇、嫩江、松花江等流域的特大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2008年5月,汶川8级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多平方千米: 2010年8月,舟曲特大混石流,山洪暴发,泥沙俱下县城主要街订被掩埋: 2018年1月,云南省部分地区出现寒湖天气,低湖冷冻灾害造成曲靖、玉溪、文山等4市6万人受灾。从唐山大地震到长江、嫩汇,松花江等流域的特大洪水,2019年12底新冠肺炎的爆发。,从汶川地震到众多省份发生的洪涝灾害,每当灾难降临,灾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秦山,公安、消防、电力、通讯、交通、医务工作者、人民子弟兵等各条战线组成的抢险教授队。秉承着。听党指挥、作风优良、呼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理念,时时把灾区群众的的衣食冷暖记在心里,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他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抗灾救灾、灾后重建,在中华民族奋牛史上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三、平稳定的建设时期

在和平的建设时期,信仰使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以满腔的热情投人到新中国的建设。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绿、优秀知识分子代表蒋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绿化荒山楷模的杨善洲、进人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等时代先锋,时时坚守信仰、处处走在前面,被群众称作是“平时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生死攸关能豁出来”的民族脊梁,在平儿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当然,这样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很多,每年的七一,全国各地都会表影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者者,这些人,是我们开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细胞。

当我们翻开中国共产党奋斗与牺牲的篇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仰力量的强大。他使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信仰面生、为信仰而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00年风雨历程、100年沧桑巨变,绘就了一幅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如今,信仰的力量又驱动着历史的东轮滚浪向荡,驶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马克恩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其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国家有信仰,民族有希望,人民有力量。身为共产党员的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更应携起手来,坚守信仰、为我们的党章更加辉煌,为我们的党旗更加鲜亮、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并肩前行,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7.8 级大地震猝不及防,百万人口的唐山顷刻间夷为平地,煤年矿之都-瞬间满目疮痍。1998 年夏季,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的特大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2008年5月,汶川8级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多平方了97年千米;2010年8月,舟曲特大泥石流,山洪暴发,泥沙俱下,县城主要 街道被掩埋;2018年1月,云南省部分地区出现寒潮天气,低温冷冻灾害造成曲靖、玉溪、文山等4市6万人受灾。

从唐山大地震到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的特大洪水,从汶川地震到众多省份发生的洪涝灾害,每当灾难降临,灾情

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公安、消防、电力、通讯、交通、医务工作者、人民子弟兵等各条战线组成的抢险救援队,秉承

着 “听党指挥、作风优良、呼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理念,时时 把灾区群众的的衣食冷暖记在心头,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第一 时间赶赴灾区。他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抗灾救灾、灾后重党员的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三在和平稳定的建设时期

当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

在和平稳定的建设时期,信仰使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以

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内政国防外交举世瞩目。满腔的热忱投 人到新中国的建设。铁人王进喜、大地赤子史来2017年,中国GDP规模达到82.7万亿元,人均GDP为59660贺、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蒋筑英、两弹元元,比上年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勋邓稼先、绿化荒山楷模杨善洲、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等时上年增长9.0%,全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代先锋,时时坚守信仰、处处走在前面,被群众称作是“平时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8%、32.1%、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生死关头能豁出来”的民族脊9.1%,名副其实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之锚、动力之源”。

梁,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当然,这样的党员干

信仰使无数党员面对残害和死亡无所畏惧,从容不迫。李部还有很多很多,每年的七--,全国各地都会表彰-批优秀共大钊、瞿秋白、赵一-曼、董.瑞...这些人中,有离经叛道的知产党员和党务 工者者,这些人,是我们开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识分子,有满怀豪情的的青年学生,有出身豪门的少爷小姐,有大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细胞。

山野乡村的农家子弟,有一无所有的产业 工人。不同的人生轨

当我们翻开--页页中国共产党奋斗与牺牲的篇章,我深刻

迹,共同的信仰,让他们凝聚在同一面旗帜下。视死如归,义无地体会到 了信仰力量的强大。他使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而锐气反顾,李大钊,38岁;董存瑞,19岁, 江竹筠,29岁,...这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共产是他们从容赴死的年龄,每当想到他们,我就会想起一-首诗“生党是一 个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让红军战:士拥有血战湘江的斗志、四渡赤水的智慧、97年风雨历程,97 年沧桑巨变,绘就了-幅中国共产党

飞夺泸定桥的神勇、爬雪山过草地的豪迈。长征路上,前有围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画卷。如今,信仰的力量又驱动着历史堵、后有追兵,经常食不果腹,随时有生命危险。仅湘江--战,的 车轮滚滚向前,驶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中央红军就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从江西出发时的8.6多万出: “马克思主义、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人锐减至3万多人。在如此惨痛的打击下,面对+倍于我的强定理 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敌,红军战士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立 命的根本!”国家有信仰,民族有希望,人民有力量。身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转战11个省份、翻共产党 员的我们,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更应携越18座巨大山脉、淌过24条大河、遭遇激战近400场,平均起手来,坚守信仰,为我们的党章更加辉煌,为我们的党旗更每3天1次激烈战斗、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牺牲,最终创造加鲜亮,为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安康,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出军事史上的奇迹,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陕北,赢得了战争的主富强并肩前行。

信仰的力量 篇6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信仰!

——题记

2016年5月10日下午2:30,济南五龙潭公园,山东作协红色采风活动在这里启动。

一种激情在那一刻被熊熊点燃,一种豪迈自那一刻开始激荡心间。

我满怀庄重和敬意,向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两位烈士的雕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走进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机关旧址,开始一段穿越时空的朝拜。

当天下午,在从济南去刘集的路上,一片麦田映入我眼帘。那么大的一片啊,整整齐齐、平平展展地铺开在广袤的大地上,惊讶得我差一点就要叫出声来。真的,我已经有好多年好多年没有看到过这么大面积的麦田了。

一看到麦田,一看到麦子,我的心里就涌起一种特别熨帖和踏实的感觉——是麦子天天喂养着我们。

就像,党的恩泽时刻沐浴着我们。

走进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我的脚步放得很轻很轻。

建于1925年的刘集党支部,是山东乃至全国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是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馆。

这个鲁北地区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在我眼前徐徐打开,带着尖锐的呐喊和呼啸。

一段狭窄的地道,一盘平常的土炕,一盏尘封的煤油灯,目光所及,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可这安静的背后,却蕴藏着多少的不屈抗争和血雨腥风。

而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在这片土地上缔造的传奇,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1926年春节,在济南工作的中共党员刘雨辉与同乡延伯真、刘子久回乡探亲,把一册《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带到了刘集党支部。

这本由早期共产主义者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从上海到济南,又从济南到刘集,走过万水千山、风尘仆仆地来到刘集后,就立即落地生根,成为启蒙革命思想、指导革命斗争的一盏明灯。

刘良才,这位中共刘集支部第一任书记,从此就把这本《共产党宣传》当做了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宝贝”。

国民党为了扑灭这即将燎原的星星之火,颁布了很多法令,下决心要把《共产党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明确指出凡保存《共产党宣言》者杀无赦。刘良才明知国民党的穷凶极恶,却还是下定了“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宣言》不能丢”的决心,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藏在了自己家里,想方设法躲过了敌人的数次搜查。

1931年,省委调刘良才到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刘良才把《共产党宣言》交给了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并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一定好好保存。刘考文当然知道这本书的意义所在,立下了“人在书在”的铮铮誓言。为把《共产党宣言》保存好、学习好、传播好,刘考文有时把它藏在粮食囤底下,有时把它封进灶头,有时转移到屋顶脊瓦下面,有时甚至藏在鸟窝里才能躲过一劫。

1932年8月,“博兴暴动”失败,广饶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刘考文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捕,考虑再三,决定把《共产党宣言》托付给忠厚老实又不太引人注意的共产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被捕,刘良才在白浪河畔英勇就义,刘世厚把《共产党宣言》作为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對未来革命胜利的憧憬和希望,用油纸严严实实包裹好,放进竹篓,在床底下或屋山墙雀眼里东躲西藏。

1945年1月28日,驻扎广饶的日军血洗、火烧刘集村,已经逃到村外的刘世厚心里惦记着《共产党宣言》,冒着极度危险又偷偷潜回村里,在滚滚浓烟中爬上屋山墙,从雀眼中把盛放《共产党宣言》的竹筒抢了出来,揣在怀里,悄悄遁出村子。这本《共产党宣言》再一次死里逃生。

历经重重磨难,《共产党宣言》终于得以保存下来。它闪电一般刺穿了层层黑暗,照亮了苍穹和大地,给广大受苦受难的穷苦百姓指明了方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火种一旦在这里点燃,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抵挡的燎原之势,并最终与全国人民一道,彻底烧毁旧世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75年1月,已经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见到了《共产党宣言》最初中文版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拉着他的手热切地询问:“《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共产党人的心病啊!”陈望道看着总理期待的目光,遗憾地摇了摇头。此后不久,周总理和陈望道先后与世长辞。此事遂成一件憾事。

1975年5月,广饶县在全县大规模收集革命文物。5月22日,刘世厚老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走进他的老屋,爬上土炕,找出木匣,揭开包皮布,将几层早已褪色的油光纸慢慢展开。

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历经半个多世纪峥嵘岁月的《共产党宣言》稀世珍本——首版中文译本就这样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的出现,了却了周总理的一大遗愿,也告慰了它的译者陈望道的在天之灵,并且填补了革命史料的空白。

在刘集全国第一家《共产党宣言》纪念馆,近距离地聆听、观看、感受着这本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的艰难、曲折历程,以及刘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故事,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拜访莒县建国前老党员群落,是这次采风的一大期待。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在这方不到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涌现出建国前老党员13341人,其中仅一个夏庄镇,就有建国前老党员1640人。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所以,在去莒县的路上,我始终怀着一种朝圣般的情怀。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他们的身上,究竟流淌着怎样的血液?

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和莫名的兴奋,5月13日上午,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个英雄的群体。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卢翠秀,17岁入党,今年已经87岁,有着整整70年的党龄。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一路走来,她时刻用对党的无限信任和忠诚诠释着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如今虽然已是如此高龄,她却仍然担任着杨家沟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个担子,她已经挑了34年。在乡亲们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热切目光里,卢翠秀带领大家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走上了一条架桥、辟路、治水、栽植果树、发家致富之路,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1989年,卢翠秀被推选为成为“沂蒙精神”代表人物,1990年当选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2年受到党中央主要领导亲切接见。2014年,已经85岁的卢翠秀打算退下来,把重担交给年轻一代,可是没承想,她却又一次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孩子们劝她不要再干,卢翠秀说:“既然大家还需要我,我就不能停下来。比起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现在为党干活很容易,我还能干的动。”卢翠秀的老房子就在村头,三间草房整洁清爽,一方小院果木飘香。屋内,满墙的奖状、荣誉证书和老照片,向人们诉说着这位老党员70年的忠诚和勤勉。

莒县青峰岭水库,库容4.1亿立方米。谁能想象,这么大的水库,仅靠肩挑人扛小车推,1959年从动工到完工仅用了8个月时间,参与建设的老党员达到1600多人。人们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老党员曹建竹在大坝合龙时站在冷水里指挥,衣服和鞋子都冻在身上脱不下来,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晕倒在工地上。邹茂英是“钢铁姑娘排”排长,她一车推四个篓子,一天最多时推60多车,一般的男同志都比不过她。

在莒县,许多老党员都有担任村干部的经历,职位虽不高,许多事却可以“自己说了算”。但老党员们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看作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坚持秉公用权,从不以权谋私。老党员刘太源曾担任村支书多年,其间先后有4个上大学、招工名额分到村里。面对这些让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尽管自己的5个子女都符合条件,他却全部给了他人。有人说他傻,他却说:“共产党员需要这种傻。”有一次刘太源的妻子生病无钱治疗,有人劝他先借集体的钱应个急,等秋天分了粮食卖了钱再还上。他坚决不同意,最后把自家的房梁锯下来卖掉才勉强凑够妻子的治疗费。直到2012年去世,刘太源还住在那座没有房梁的屋子里。

不仅公而忘私,这些老党员还处处率先垂范。

夏庄镇北汀水村老党员赵英武,2009年村里通街修路,他半新的房子正处在规划的主街上,在没有安置房的情况下,他带头拆掉了房子。为什么没有房子住还要拆?“我是党员,周围的群众都看着我。我要是不拆,不就成了绊脚石了吗?”赵英武说。

董永明,1927年生人,1947年入党,参加过淮海战役,先后三次负伤,复员后多次拒绝国家安排他到银行、供销社等部门工作的机会,甘愿回村当了一个农民。他的老伴杨秀芬也是抗战期间入党,因为党员关系没有转过来,就脱党了。近几年国家对建国前老党员进行生活补助,有人劝他去给老伴找找,他却说:“找什么找?现在有待遇了就找,算什么事?不只这事,就是以后再有什么更好的待遇都不能找。我们应该有这个觉悟。”

在莒县招贤镇,建有一个“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1018张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的影像在这里定格。

除却泥土的湮没,拂去岁月的尘土,随着一张张发黄的入党志愿书,一张张沟壑纵横却乐观豁达的面容展现在人们眼前,一组组朴素老党员的群像也越发清晰起来。

入党是为了什么?

“为了打鬼子。”

“打土豪分田地。”

“共产党能救中国。”

……

这些老党员的回答很朴素,我们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的观点从未改变过,他们的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从没违背过自己的初心。

在日照,有一种植物叫巴根草,特别耐涝耐旱、耐热耐寒,即便是上面的茎叶没了,根还紧紧地“巴”着土地。

这些建国前老党员,不就是这样的巴根草吗?战争时期他们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们默默奉献,用一生诠释着共产党员信仰的力量。

他们是一棵棵不起眼的巴根草,也是一片片绚丽的红色晚霞。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向党、一心为公、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本色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挺拔的脊梁。

这种本色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真诚召唤,来自血雨腥风革命斗争的千锤百炼。

八百里沂蒙, 群山连绵,战争年代曾是山东根据地的中心所在。

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一个英雄的故事;每一道沟,都流淌过革命烈士的鲜血。他们的赤胆忠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矗立成一座座巍峨的丰碑。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伟大战役。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并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一下子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

而我军,也有12000多人伤亡。

战斗的惨烈惊天地、泣鬼神。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可是行走孟良崮,我依然能听得到那漫山遍野的厮杀声。

密集的枪林弹雨里,那一个个猛虎一般奋不顾身的身影,在我眼前不断闪现。

孟良崮的高度,不惟地之海拔,更在于它象征了一种精神。

在华東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堂里,面对着61813位烈士的英名,我的心生疼生疼。那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一个鲜活的生命啊。

烈士陵园的墓区里,有开国首席大将、孟良崮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粟裕的骨灰撒放处,还静静地安葬着罗炳辉、王麓水、汉斯·希伯、张元寿、刘炎、常恩多及陈明、辛锐夫妇8位革命烈士。

他们,不论是将军还是普通的战士,都是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坚定信仰的人。

而在他们的身后,是无数有着同样信仰的人。他们当中,有军人,也有老实巴交的农民;有党员,也有普普通通的群众;有血气方刚的汉子,也有看似羸弱关键时刻却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人。

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心怀崇高的信仰,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交给了党和人民。

“谁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

“宁可离婚,不能退党!”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和力量!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抗战期间,沂蒙根据地有人口420.23万人,参军20.15万人,支前121.56万人,为国捐躯10.04万人;群众做军鞋515.76万双,做军衣222.33万件,碾米磨面111716.79万斤。

“为了多做一双军鞋,你把心爱的嫁妆剪裁,为了抢救伤员的生命,你献出了乳汁甘奶,你送丈夫上前线,又动员乡亲支前……”

这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歌曲所赞颂的,是声名远扬的“沂蒙红嫂”。这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在战争年代舍小家顾大家,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被人们深情地唤作了“沂蒙红嫂”。

生于1888年的王换于,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5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达东辛庄后,便委托王换于办起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41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就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罗荣桓的女儿罗琳等。对于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甚至含着眼泪叮嘱儿媳妇:“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们的孩子就吃粗的吧!”三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四个亲骨肉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1年,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不幸被捕,遭到严刑拷打,敌人误认为他已死去,就把他扔到了野外,被王换于的丈夫发现接到了家里。为了救活白铁华,王换于掰开他闭紧的牙关,一口一口地喂水喂饭,还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烧成灰和上獾油,给他治伤。7个月后,白铁华伤愈归队。1983年,白铁华带着妻子来到王换于家,夫妻俩一进门就给老人跪下,一步一步往前挪,挪一步喊一声娘,已经95岁的王换于一眼就认出了白铁华,喊了一声“儿呀”,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大爱无涯,感天动地,王换于因此又被人们亲切地叫作“沂蒙母亲”。2003年春,当地政府在王换于百年石屋的旧址边,兴建了一座“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并为她塑造了铜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了馆名。

红嫂明德英,1911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村,两岁时因病致哑,25岁嫁到横河村。1941年11月3日晚,在日伪军突然包围山东纵队司令部的激烈战斗中,一位遍体鳞伤的小战士艰难地跑到明德英家中,明德英见是自己队伍上的人,便急忙把小战士隐藏在一座石墓里。因流血过多,小战士很快就昏迷了过去。为了救回小战士,明德英毅然挤出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经过明德英半个多月的精心料理,小战士终于康复并返回了部队。1943年,明德英又从鬼子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了13岁的小八路庄新民。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终于与明德英取得联系并建立了母子深情。2009年,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

从孟良崮英烈到沂蒙六姐妹,从沂蒙红嫂到成千上万的支前模范,光耀千古的“沂蒙精神”,就是这样用生命、鲜血和坚定的信仰锻造出来的。

一段红色旅程,我的心一次次地被猛烈撞击着。

人内心最明亮的光芒是什么?——信仰!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信仰!

信仰如火,信仰是山。正是因为有着对中国共产党坚贞不渝的崇高信仰,长期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中国人民才有了一个共同的光明的指引,并迸发出了气壮山河的磅礴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向新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已经雄辩地证明: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会具有这样强烈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跟着共产党走,永远不会错!”

“共产人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不这样做,还算什么共产党人!”

建国前老党员、日照市目前年龄最大的村支书卢翠秀和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朴素但坚定的话语此时又縈绕在耳边。

同时,心底又响起了那熟悉的铿锵有力的旋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们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信仰的力量 篇7

信仰是引导人们直面苦难的力量。在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物质匮乏、精神空白,混沌未知的人们对自身的现实处境百思不解、困惑难消;我们为什么生活得如此艰难,我们改变现状的努力为何收效甚微,我们的出路在何方?由此可见,人类的初始信仰是源于对境遇的恐惧;无法克服的生老病死,难于抵御的灾祸侵袭,不能左右的时空变幻,当这一切所产生的无力感从内心升腾,就要借助外力给予人的精神以家园般的归属感、支撑人的意志以依托似的使命感从而缓解旷日持久的压抑和焦虑、驱除徘徊难消的无助和虚无,这外在之力就是信仰的力量。虽然这外力需作用于人的内心历经行为而展现,但是在促进人类心智成熟,行为理性的进化跋涉时她的作用无时不现。在文化的弱化期,语言和文字处于相对空白阶段,此时的信仰以原始宗教的形态、用敬天畏地、祭鬼礼神的占卜巫术形式示人,通过形制、仪轨影响、感召、震慑人,所有的东西方宗教都以行善积德的名义劝诫众生。既然我们无力改变自然界的严酷、社会生活的压迫,那么就坦然面对此岸的厄境,刻意追求彼岸的重生,佛教典籍《大智度论》提出:念念生灭故,指出世间的源头在心头,无欲念则无苦乐,唯心的观念无异于饮鸩止渴,苦难未除解,世事乃多艰。此时信仰的力量在于安抚慰藉着人们逆来顺受,马克思因此定义宗教是精神的鸦片。

正确信仰是驱动人们超越苦难的力量。我们在前行的时候,困惑与欲望一样多,欲望之门在引领人类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陷入拥有财富何多才为其多的境地,困惑之境促使人类必须挣脱物欲的羁绊清醒认知自我持续建造精神家园。老子曾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位先贤明确提出人的健康发展应以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共生为基础,而要在困惑与欲望之间建立和谐的状态,信仰的力量不可忽视。纵观历史的演变,苦难之所以能够主导社会文明的进程,根源并非信仰缺失而是谬误流传,人类思想在前、行动在后的秉性显示信仰的正确与否关乎社会发展方向的对错,决定人类能否实现某种程度的自我救赎。当皇权、神权交织构成双重压制的时候,人们依赖的信仰描绘的前景是多么的暗淡无光,中世纪的欧洲社会陷入文明进步的黑暗期在所难免。作为管制人们思想意识的罗马教廷以神圣上帝的名义强化人的原罪意识,强调人的各种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无助于洗清人的原罪,人们自我拯救的办法只有用尽可能多的财富到教会换取走向天堂的赎罪券。正是如此荒谬的观念培育,塑造了民众普遍的畸形信仰,此刻,信仰使人民凄苦绝望。随着宗教改革运动彻底破除愚昧落后观念的束缚,树立了全新普世价值理念,新的信仰提出,当人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时,上帝也将助你一臂之力。所谓自助者天助是也。信仰的力量开启了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的帷幕,通过标志性的思想启蒙运动,逐步孕育出民主宪政和市场经济的社会管理与发展模式。这种效应则被当时更延续并影响着后世,当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成为常态,如今的欧共体以文明富强的面貌示人也就不足为奇。

上一篇:户外休闲下一篇: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