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改造

2024-07-11

老工业基地改造(精选十篇)

老工业基地改造 篇1

一、生产要素的互动

经济学家将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经济资源称之为生产要素, 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由于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通常都是给定的, 所以, 本文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指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主要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在城市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 产权制度的改革必然使非公有制经济壮大, 而非公有制企业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联系, 它们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也会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工业, 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传统农业, 从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 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 由分工的深化再延伸出新的就业机会, 从而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资本 (或资金) 在工业化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化初期, 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 靠本部门自身的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农业部门必然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新中国成立后, 大规模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正是通过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安排, 从农业剩余中集中起来的。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前, 可视为农业哺育工业的阶段;在此之后, 可视为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这种“哺育”与“反哺”的含义, 实际上主要是资金上的互动, 过去五十多年是农业剩余积累向城市和工业流动, 而现在工业剩余积累向农村流动。当前, 这种资金流动的形式之一就是新农村的建设。一方面, 通过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 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 通过改革后逐步完善的银行信用渠道, 将城市工业或城市居民的储蓄以信贷方式流向乡村建设。当然, 这种资金的流向也是双向的, 农村的乡镇企业也会将资金投入城市经济建设。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 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创造并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及手段, 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及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等。在经济发展及工业化进程中, 技术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的工业和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农村乡镇企业发展, 实际上有许多是依靠城市退休的技术人员和城市淘汰下来的机器设备起步的。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 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可以将升级换代后的设备继续转移到更适合低技术水平的乡村工业, 也可以将基本的生产原料和零配件安排到乡镇企业去生产, 这样既活跃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也节省了城市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 城市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各种设备, 其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耕作设备的不断更新, 会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并不断地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二、产品市场的互动

与交换直接相关, 并进而联系着消费的是产品市场, 城市工业和乡村农业相互之间彼此能够为对方提供巨大的产品市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两个方面, 在产品市场的互动作用方面也必然突出地表现出来。

首先, 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农村必然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民不仅需要工业部门生产的服装、家具、日用品和建筑材料等消费品, 而且还需要化肥、农药、农机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必须通过市场交换关系与城市工业发生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如果农业生产发展的快, 农业经济效益好, 农民收入提高的幅度较大, 购买力增强, 就能增加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非均衡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农业发展徘徊不前, 农民负担沉重, 收入增长缓慢, 使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农村市场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城市生产的工业品因投资过热大量过剩, 另一方面农村的购买力太低, 农民没钱买东西, 农村这个大市场难以启动。即使有些农民富裕起来了, 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电网、自来水、道路严重不足, 也没有条件消费城市工业生产的消费品, 使农村大量存量购买力得不到实现。如果能够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那么改善基础设施的投资本身就是需求, 这些消费不仅能够把城市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掉, 还可以启动农村潜在的消费市场。正因为如此,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通过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 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 扩大农民即期消费, 由此推动农村消费增长, 为城市工业产品扩展广阔的农村市场。

其次, 城市和城镇必然是农产品的主要市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不可逾越的必然历史过程, 而这一历史过程同时就是工业和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这些不断增加的城市工业和城市人口对于农副产品的消费只能来源于农业。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 城市工业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工农业产品市场的相互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三、产业结构的互动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 资源、资本、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会在部门之间发生转移, 这种转移会带来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其动态的趋势是三次产业在结构中的比重发生演化, 即其顺序由一、二、三次产业发展到二、三、一次产业, 进而再发展到三、二、一次产业的有序演变过程。城乡一体化的产业结构转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带动了周围乡村乡镇企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更新与转换, 或是由于政府对大城市规模的控制, 或是由于城市的环保目标的需要, 或是由于中心城区企业的规模扩大需要找到理想合作伙伴, 中心城区许多企业纷纷与其附近的乡村乡镇企业合伙联营或外迁, 从而带动了附近乡村企业的发展。第二, 乡镇企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发展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格局, 使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这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别, 也为农村能源、供水、交通、邮电通讯、金融信贷等基础设施行业以及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积累大量的建设资金, 同时通过“以工补农”的方式, 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三, 农业产业化发展从经济上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所依赖的自然经济基础, 使其面向市场, 走上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农业生产形成一系列农工商、科工贸产业群, 从而突破了工农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样, 在城市二、三产业不断升级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 以乡镇为核心, 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总之, 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发展, 是一个城乡互动、工农互动的国民经济运行的大系统, 这个大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运行, 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 它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健全, 也依赖于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完善。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 篇2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和林产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彩涂板、热镀锌板、型钢系列产品开发,力争2007年前在沙县金古工业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金属深加工能力。加快三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由以建筑用钢为主向船舶、工程机械、建筑业用钢结构转变。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钨、铅、锌、铝箔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积极发展稀土新兴工业,开拓应用新领域。至2007年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23.9%;到“十一五”末,达225亿元,年均增长20%。2、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一是以厦工三重公司为重点建设路面及环保机械龙头企业,重点巩固发展压路机,路面养护机械为辅,规模生产垃圾压实机等新产品。二是以华橡自控公司及双轮化机公司为重点建设橡塑机械龙头企业,着重加速产品多元化开发,全面推

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拓展橡塑机械国外市场。三是以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培育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生产多系列铣床产品。四是以##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将乐三华轴瓦股份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住##省建设东南沿海汽车基地的机遇,开发汽车用齿轮、轴承、轴瓦、蓄电池以及为汽车、工程机械配套的变速箱等产品,逐步形成产业体系,使我市建设成为我省汽车零配件主要生产基地。该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3.6%,到“十一五”末,达70亿元,年均增长20.5%。3、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以工业化促进林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重点发展制浆造纸、木竹人造板、林产化工及森林食品等四个分产业。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1)制浆造纸产业。以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州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腾荣达制浆有限公司、建宁铙山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牛皮卡纸、拷贝纸及薄页纸、绒毛浆纸,开发特种纸等新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5亿元。(2)木竹人造板产业。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木质胶合板、竹质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竹木地板、集成板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6亿元。(3)林产化工产业。以沙县松川化工有限公司、中城百事达变性淀粉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松香及其深度加工系列、木竹活性炭系列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7亿元。(4)森林食品产业。以三和食品(##)有限公司、##健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清水笋、笋制品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7亿元。

(二)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 1、纺织工业。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中高档纱、产业用纺织布、无纺布,努力对接沿海纺织服装行业,积极发展高档面料,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近期重点抓好立丰印染股份公司印花、染色整理易地技改、##纺织化纤集团公司高强高膜PVA纤维技改等列入全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实施。二是依托大企业,做好配套服务。紧紧依托##纺织化纤集团,利用其化纤原料,积极开发纺织面料、针织面料、装饰面料、产业用布等下游产品。三是做大产业用布,加快成为##省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加强对产业用布的引导和整合,拓宽产业用布的应用领域,重点向医用、建筑、农业用布、运输篷布以及高级人造和合成革基布等领域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我市中高档纱和产业用布的优势,积极与泉州、石狮、广东等地的服装及染整业配套,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链,实现区域间的互补性。2、建材工业。以建福水泥、岩城水泥等企业为重点,同时加快永安谋成水泥集团闽燕公司100万吨/年旋窑水泥等项目的实施进度,抓紧做好将乐红狮水泥有限公司2×50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扶持鼓励发展高强复合板、防水阻燃复合板等新型建筑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改变我市建材产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为主的状况,提高建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3、化工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农药、高档涂料、塑料加工助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同时借助沿海石化一体化工程,主动寻找、策划项目,选准一批可供合作的项目,全方位开展对接与协作,延伸产业链,创造条件争取省石化中下游产品在##市布点。以三化、三农、永安智胜、麦丹公司等企业为主,近期重点抓好三化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扩建和三农年新增4000吨固体草甘膦技改等4个列入##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支持汇天药业公司开发医药新品种,重点支持其开发生产洛索洛芬钠片和国家一类新药来氟米特等新药。

(三)扶持壮大三个新兴产业 1、生物制品。以##省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天然药物,选择开发具有创新意义且能形成优势的新药和医药中间体,开发与应用具有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技术和中成药技术。近期重点抓好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年产90公斤99.5%紫杉醇等项目。2、特色食品加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思路,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一批名牌绿色食品。根据各县优势和区域特点,分片建设食品产业带、畜禽产业带、林竹笋产业带、食用菌等产业带,并向周边辐射。重点发展以沙县小吃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特色产品,注重高海拔反季节食用菌的资源开发,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市楼源畜牧场、沙县鸭业总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养殖和饲料基地配套建设;依托建宁鑫达等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着重抓好市区、将乐、大田等县(市、区)新型电子企业发展。扶持将乐长兴、乐兴等电子企业所形成的晶片生产、切片、研磨、高低频石英谐振器产业链发展,加快港乐水晶电子有限公司“射频声表面波晶体滤波(RF-SAWF)”产品、SPXO振荡器系列产品生产线、乐兴公司陶瓷谐振器生产线、长兴公司超小型自动编带石英晶体谐振器生产线、联发电子公司开表面贴装石英晶体谐振器(SMD)项目的开发生产,加快炬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照明(LED)系列产品开发研制。

(四)积极发展服务业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服务业的社

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服务业集团,注重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改造提升商贸、房地产、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专业化配送,推动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物流基础设施,抓紧建设综合物流运输平台和信息平台,推进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网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产成品大量库存的顽症,加快资本周转,降低企业成本。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城市。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整体规划,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用企业化的管理、工业化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农村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我市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莲子、肉类、水果、蔬菜、菇、笋、烟叶等深加工,重点培育建宁鑫达、文鑫、孟宗、兴辉和梅列健盛、沙县三和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着重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占”等体制性弊病,2005年以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引进区内外具有品牌、市场、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推行由原平均持股向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科技人员大股控股转变的二次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各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分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我市已组建的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2、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市共同开发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出口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3、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只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行业,应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至适当的比例。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市、县两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等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不良资产等负担,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服务领域的门槛,消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政策“梗阻”,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创造可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优先分红等措施,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性、公益性、政策性领域的风险。4、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指针,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企业20家,创省名牌产品20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5、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规划功能,合理引导,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近几年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金沙园、尼葛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体系。必须抓住园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做到两个规划一起抓,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小蕉工业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业主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小区)成为产业

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能力。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合理开发资源,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实施永安资源综合利用火电厂等项目,加快尤溪街面水电站等建设步伐,形成电力供应良性循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提高等级和标准,提高对外交通和城市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加快城市供水、供电、排水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住房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设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和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保设施项目。7、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实现新科技创新。找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省内外的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成果,再加以改造提升,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要以光机电仪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扶持和开发重点,发展特色化高新技术。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的效益。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起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激励机制、创业机制和优化配置机制。

老工业基地改造 篇3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的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以后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1957年,鲁尔区共有141家煤矿,雇佣了50万以上的矿工。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数较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因此,从60年代开始,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全面进入了经济萎缩时期。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

(一)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二)合理谰整区内生产力布局。鲁尔区早先的产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鲁尔区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其城市的职能演变上。鲁尔区是一个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也从早期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划状态向全面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在区域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从原先的单一职能演变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

(三)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面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优化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四)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经过长达10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

(五)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议,重塑田园都市风光。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设立微生物净水站。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全部建起,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现在,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了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的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的GDP。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三、如何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

德国鲁尔工业区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自然资源、工业发展情况、本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产业结构调整改造的动因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和较大的可比性。脱胎换骨后的鲁尔区工业基地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尔区域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鲜活的样板。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以便从根本上振兴东北地区经济。

(一)设立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由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一向综合性的治理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地区利益,为协调各方利益,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经验,由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国土资源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共同成立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负责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的制定实施,部门间协调以及资金的管理和效果评价。

(二)突出调整改造思路反重点。从鲁尔区的经验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关键是地区经济振兴,而不是企业解困。因为只有地区经济得到振兴,产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应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振兴地区经济作为目标,把着重点放在扩大就业,调整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上。

(三)对衰退企业退出实行授助政策。对衰退企业退出实行援助政策,这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鲁尔区的衰落趋势,采取了一系列产业专业转移援助政策,使其走上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道路。当前町以考虑实行两类援助政策:一是对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重点放在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矿井关闭以及相关产业的援助上。二是对那些缺乏竞争优势,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国企退出实行援助政策。

(四)实行国家支持下的就业政策转移。建议国家在总结辽宁阜新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范围。国家应鼓励这些城市培育和促进就业由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移,对此,中央应考虑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并提供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速折旧等政策支持。刺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建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制度,为就业转移创造条件。

(五)支特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东北地区在机床、航空、汽车、造船、发电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工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有条件建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国家在政府采购、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招标投标方面,给老工业基地以较多机会。在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方面,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链体系。

老工业基地改造 篇4

一、工业遗产与工业遗产旅游的定义

(一) 工业遗产的定义

1.《下塔吉尔宪章》中工业遗产的定义。

目前世界上对于工业遗产的界定比较权威是的2003年的《下塔吉尔宪章》, 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基本概念的界定, 宪章中指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 除此之外, 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 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凡为工业活动所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 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

2.《无锡建议》中工业遗产的定义。

2006年4月18日,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 对工业遗产采用了类似的定义, 即“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 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 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同时, 《建议》认为,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段的近现代化工业建设, 都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 见证并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二) 工业遗产旅游的定义

在西方, 遗产旅游是一个很常见的提法, 其含义相当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旅游和文物古迹的旅游观光。工业遗产旅游是遗产旅游的一个分支, 在欧美诸多国家已经蓬勃发展, 但对它的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西方学者Gert-janhospers认为, 工业遗产旅游有时也称作“工业文化”, 指一些在源于过去早些时候的工业生产中人们建造的遗址、建筑物、景观上, 旅游活动和工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国内深圳大学的李蕾蕾认为, 工业遗产旅游是起源于英国, 并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 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 具体而言, 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 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 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 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 它属于广义的、还包括工厂观光的工业旅游。

二、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实施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战略、1999年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2002年11月, 又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特别是2003年8月3日, 温家宝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 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走出加快振兴新路子。因此在这一大好形势的引导下, 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下, 当地政府和企业可以依赖有效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基础, 来开展工业遗产旅游, 以此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

工业遗产旅游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对崭新的领域, 2005年针对辽宁省阜新市的海州露天煤矿实施的工业遗产旅游规划可以说是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端。此后, 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五粮液工业旅游、中山岐江公园、烟台张裕酒文化之旅等项目的开发逐步开展起来。哈尔滨虽然有着悠久的工业历史, 但是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也是最近一年才开始的, 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哈尔滨是一个典型的以工业为本的城市。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哈尔滨就建立了以酿酒、制粉、制油等为主的工业基础。时至今日, 哈尔滨的工业发展更是生机盎然, 云集着众多知名工厂和企业, 诸如始建于1953年的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协助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飞船飞天的哈尔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历史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的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中国第一家卷烟厂——哈尔滨卷烟厂、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和哈啤集团等等。

随着工业企业由中心城区逐渐向城市边缘地带搬迁, 以往在工业生产中担当重要角色的很多厂房、机械和工具等现在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越来越多的老厂区和老军工厂面临拆迁和改造, 对于这一问题, 很多专家呼吁要加紧步伐保护和开发这些工业遗产。据调查, 近年来已实施和拟实施搬迁改造的50余户工业企业中, 已有14户企业的部分工业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以位于哈尔滨市学府四道街与西大街交口处的机联机械厂为例, 该厂虽已不复存在, 但其三栋厂房已被保留下来。作为老工业遗迹保护项目, 该地区已被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圈点在哈尔滨市正在开发的工业旅游线路上。而啤酒博物馆、红肠博物馆、军工博物馆和工业博物馆等四处工业遗迹保护项目, 也将在即将完善的《工业遗迹保护与再利用规划》中成为哈尔滨旅游业的新景点。同时,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在加紧完善《工业遗迹保护与再利用规划》的同时, 又组织编制了《哈西老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这标志着以原机联机械厂为基地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仅仅是一个开端, 逐渐还会有更多的老工业遗产被列入旅游开发项目之内。

三、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经济的模式

根据国内外相关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结合哈尔滨的实际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发模式:

(一) 博物馆模式

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 在工业遗产旅游中既可以起到保护工业遗产资源的作用, 也可以起到教育游客的作用。博物馆的建造可以以废旧厂房为基础, 这样既节省了资源又可以保持工厂的原貌。在博物馆内部, 除了常规展出一些宝贵资料和器具模型之外, 还可以向游客展示产品的生产过程, 给游客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 增加真实感和趣味性。哈尔滨城市规划局结合某些老工业企业旧址的地理环境, 在平房区, 将利用哈飞集团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厂房建设哈尔滨工业博物馆;在道外区, 原肉联厂厂房将会改造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肠博物馆;在南岗区, 军区第三干休所院内, 目前已保留原有5栋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建筑, 其中两栋将作为原军工学院历史博物馆。

(二) 休闲公园模式

鉴于某些大型企业占地面积比较大, 可以在工业旧址上利用废弃的生产器具建造一些游乐设施, 供游客休闲和娱乐。如德国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原为著名的蒂森 (Thyssen) 钢铁公司所在地, 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 于1985年停产。现在被改造为一个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 (Landscape Park) 。哈尔滨将会在香坊区新增一处20公顷的啤酒文化中心, 除了设置啤酒博物馆以外还会建造啤酒广场和啤酒步行街。这个以啤酒文化为主题的公共休憩空间不仅促进了城市绿地的建设, 还会给现代人的生活提供康乐、休闲和感受啤酒文化的环境。

(三) 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模式

针对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像空间和文化内涵, 使之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 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等, 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 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和娱乐。

(四) 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有其一定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可以刺激国民的消费需求, 带动一个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该模式的成功案例有很多, 例如维也纳的由煤气储罐改建成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它由四个巨型的外墙用红砖砌筑, 覆金属结构圆顶的煤气储罐改造而成。罐的底部为商业、娱乐、办公等公共用房, 一条购物街将其串联, 上为600多套公寓, 地下为多层车库及商业库房等, 这一巧妙的构思为它迎来了不少游客。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车辆工厂, 在原旧址所在地建成了集商业、金融和文教、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景区, 但作为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对象, 如果能进一步利用好保留下来的两处百年建筑开发它的经济价值, 将会更大潜力地挖掘其文物价值。

(五) 工业博览结合商务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个城市的老工厂、老企业对于这个城市的原有居民是很熟悉很亲切的, 但对于更大范围的居民来说, 其魅力还是“耳闻不如眼见”。因此, 应该举行一定规模的工业博览会或者建设集各阶段工业文明于一体的工业博物馆, 采撷各个有着历史意义的老工厂之精华, 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贸易旅游等手段相融合, 来加大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宣传力度, 以此扩大其影响力、旺盛其生命力。尤其对于哈尔滨这样典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其多种多样的工业风格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脉, 通过这一模式可以使哈尔滨在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同时又使一代代人把这些精神更好更广地传承下去。

(六) 整合区域资源结合多方合作的模式

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叠加效应, 提高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从而带来单个地域单元独自开发资源所无法获得的规模效益。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囊括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蕴藏着巨大的工业遗产能量, 仅黑龙江省就有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和大庆等诸多新老工业城市。其中自西向东由高速公路一路贯穿的齐齐哈尔、大庆和哈尔滨, 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实现工业遗产旅游的区域性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实现区域性整合的基础上, 各城市还可以通过多方合作, 共同宣传、打造工业遗产旅游的品牌, 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摘要:在探讨工业遗产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内涵以及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构成的基础之上, 以哈尔滨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哈尔滨工业遗产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 得出的结论是哈尔滨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经济时, 可采用博物馆、休闲公园、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园区、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工业博览结合的商务旅游开发、整合区域资源结合多方合作等模式, 从而加快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

关键词:工业遗产旅游,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郑岩.基于东北振兴的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52) :182-183

[3]TICCIH,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 [S].2003

[4]袁霜凌.自贡工业遗产旅游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2006:4-5

[5]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 2002 (9) :57-65

发展现代物流,振兴老工业基地 篇5

研讨现代物流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回顾了2003年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概况和存在的普遍问题.阐述了物流现代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应对策.

作 者:赵弘志 赵楠 作者单位:赵弘志(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赵楠(沈阳大学,人文与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社保工程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 篇6

在试点的基础上起步

进入新世纪不久,中國政府做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即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这项决策是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为推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提出的。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辽宁省人民政府于2003年初制定并经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在这个《规划》的主要目标中,就包括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规划》“全力推进”的“几项重点工作”中,也强调“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把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提出之前,中国政府还有一项重大举措,这就是从2001年起,在辽宁全省范围内进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因为当时辽宁是国有企业最多、退休职工最多、下岗失业人员最多的省份,也是全国社会保障问题最集中的地区,所以,辽宁成为国务院指定的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的唯一省份。这时的辽宁,成为万众瞩目的聚焦点,牵一发而动全局;这时的辽宁,上上下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推进,使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而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一直被视为全省的“一号工程”。

新老办法平稳过渡

在辽宁省的《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所规定的当前主要任务中,首先就是“调整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的突出特征是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使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为了保证这个原则,试点工作中对养老费的收缴和发放办法分别做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对试点开始后企业新退休人员按新办法计发养老金,使新老办法实现了平稳过渡。目前,全省有84.6万名企业职工按新办法计发了养老金,大多数退休人员均提高了待遇。当然,在完善这一制度时,也发生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保险金的征缴存在障碍,特别是存在企业欠费的问题。为此,政府相继推出一些有效举措予以解决。到2005年11月底,辽宁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753.1万人。

不断做实个人帐户

辽宁的《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规定,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是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试点工作中的重点,也是一项重大的制度性变革。后来的事实证明辽宁的试点是成功的,正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贸委、民政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务院体改办、全国总工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辽宁的试点在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这一重点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据统计,辽宁省试点以来做实个人帐户基金已达192.4亿元,其中151亿元进行了投资运营,运营效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个人帐户基金运营收益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目标,实现了保值增值。

失业人员有了保障

辽宁省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1986年开始建立的,但在一段时间里进展较为缓慢。试点工作之后,这一制度出现了重大进展。据统计,1990年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67万人,到2005年11月底,全省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到607.4万人。在这个过程中,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省征缴失业保险费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当然,在具体的工作中,也不断出现并解决着一些新问题。例如,失业保险金缺口问题,失业保险金不能按时足额支付问题,如何实现失业保险市级统筹问题等。

“并轨”与“身份”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有一个新名词叫“并轨”。所谓“并轨”是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转变。通过这个转变,使下岗人员变成失业人员并享受失业保险的保障。但是,这个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当事人的身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原来是下岗人员,同原单位保持着“合同”关系;现在是失业人员,不再是原单位的职工了。就是说,并轨后不再有下岗人员,有的只是失业人员。这个变化对于很多人是一时难以接受的,但又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必需的。在并轨过程中,国有企业不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新裁人员不再进中心,原来在中心的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后按规定出中心,此后享受失业保险或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两年后,全省累计有124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达到并轨人数的95%。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再就业。

“医保”的是是非非

“看病难”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由此牵连到人们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同看法。事实上,“看病难”和“医保”问题有联系又有区别。医疗体制改革有不成功的地方,不等于“医保”制度改革也不成功。作为试点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取得了明显进展和阶段性成效。迄今,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已达到850万人,定点医疗机构有1300多个,定点药店有1200多个。通过这一制度改革,初步解决了广大城镇劳动者的医疗保障问题,促进了全社会就医方式和医疗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医疗机构竞争机制的形成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当然,目前依然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困难单位及其职工参保难的问题,以及由于参保人员中退休人员比例逐年增加,导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部分加大,甚至有入不敷出的风险。

“最后一条保障线”的建立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中,有一项被称为“最后一条保障线”,它就是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对象是城市居民中最贫困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处于当地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最低标准之下。这笔钱是由政府拿的,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帐管理。当然,这项制度是使国家保障与家庭保障、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制度,既要实行社会救济和帮扶,又要鼓励劳动自救。通过几年努力,目前全省已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工作体系。社区组织在最低保障对象统计、家庭收入核实、张榜公布、保障资金发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覆盖城镇贫困人口141.3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这项制度已经开始向省内的广大农村拓展。根据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省内已有65.8万农村特殊困难群众被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失地农民领上了“退休金”

在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试点工作圆满结束之后,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并没有终止,而是在不断拓展和深入。2005年,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被征地农民即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即失去了生存依托的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种农民会愈来愈多。如何为他们提供一种生存保障,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辽宁省推出此举非常及时。用一句农民的话来讲:“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咱农民也能领上‘退休金’。”按照这个《办法》,当政府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为国有以后,为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就业和医疗等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特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办法》中对参保人员享受的养老保障、就业服务和医疗待遇等问题,分别做了具体规定。按照有关规定,有的农民被征地后每月可拿到1000多元的保险金。

社会化取得新进展

辽宁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重要成效之一,是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取得了明显进展。自从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全省县(区)以上民政部门都建立了社会化管理办公室,街道和社区建立了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全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也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同时有一两万名工作人员从事社会化管理工作。在社会化之前,应保人员的费用被拖欠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社会化发放从体制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并轨企业拖欠职工债务的问题相当严重,但是,社会化的方向是正确而有效的,社会化的前景也是光明而美好的。

前途是光明的

老工业基地改造 篇7

一、石嘴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现状

(一) 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石嘴山市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民生、生态转型发展, 在产业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规模总量壮大。2014 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467 亿元, 年均增长11.2%。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04 亿元, 占GDP比重为65.1%,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二是结构调整见效。第三产业比重由2007 年的25.2%上升到2014 年的29.5%, 非煤产业占工业比重由2007 年的53.3%提高到56.7%。三是发展质量提升。2014 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6 家, 24 家进入宁夏百强企业;产值过10 亿元的16 家, 比2007 年增加9家。“十二五”以来, 全市累计淘汰落后产能539.5 万吨。共引进实施申银特钢、大地循环、维尔铸造、国际建材城、中粮米业等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26 个, 累计完成投资1 016 亿元, 特别是实施了金晶玻璃、科捷锂电池、盈谷黄金冶炼、恒达纺织产业园等一批轻工类产业项目, 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产业转型周期长、任务重、困难多, 仍然处在“阵痛期”, 国内经济运行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石嘴山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主要存在七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4 年三类产业比例为5.4:65.1:29.5, 二产比重过高, 三产比重偏低。二是工业发展层次较低。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规模小而散, 全市1 400 多家工业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仅占18%左右, 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占全市工业的75%。三是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石嘴山历史上煤炭资源的粗放开发留下了对环境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职工生活的欠账。保护和恢复被破坏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解决社会遗留问题等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健全。四是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五是农业特色优势不明显。特色优势产业总体规模较小,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偏低, 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20%。六是生态修复和节能减排压力大。全市尚有24.7 千方公里采煤沉陷区未有效治理, 安全隐患突出;万元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1 倍。七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一直慢于GDP的增速, 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滞后。

二、老工业城市的新机遇

(一) 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

中国经济社会已不可逆转地进入新常态。过去的三十多年里, GDP平均增长9.8%, 新常态下的2014 年, GDP为7.4%。经济放缓是新常态的一种表象, 伴随的还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切换、制度环境的改变等等。这种现象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早已预计, 将国家的经济工作重点从重速度、重规模、开发重大项目, 转到了重结构、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 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转型期发展虽然痛苦, 但只有在变化中才有发展, 这就像“弯道超车”, 比在平路上的胜算更大。石嘴山也将在这趟弯道超车中获利: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十二五”期间, 七大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占整个经济比重只有5%, 计划到“十三五”期间要提高到10%。这就意味着从“十二五”到下一个五年计划, 新兴产业增速要在20%~22%。二是服务业的跨越性发展和机会。2013 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首次超过了工业的增加值, 服务业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主体, 吸纳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制造业。2014 年,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远远超过了资本的贡献;农村人均收入的增幅也因服务业已超过城镇人均收入增幅。三是互联时代和电子商务带来的新机遇。当今中国, 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不仅给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变化, 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巨大变化。加上现在的云计算、搜索引擎、移动终端、传感器的普及, 大数据的时代已扑面而来。基于此, 石嘴山经济可以依托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得以蓬勃发展。目前, 石嘴山的凉皮、燕子墩枸杞、清真牛羊肉、水产、酿酒葡萄等特色产品都已借助电子商务打开了网络市场, 也将有更多特色产业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走出宁夏、走出国门。

(二) 顺应国家统筹, 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的潮流

中国共有老工业城市120 个,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 这些老工业城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在科学总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的基础上, 国家将振兴工作由前期以东北地区为主向巩固深化东北、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 把工作重点放在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上。今后十年是巩固和扩大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的重要时期, 是统筹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攻坚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做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 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石嘴山这个老工业城市要顺应时代潮流, 在国家对老工业城市的宏观部署中, 研究自身问题, 汲取东北和其他地区调整改造的经验, 牢牢抓住机遇努力振兴。

(三) “城市经营成本指数”带来的福利

2014 年, 16~60 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71 万人, 这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绝对数量下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但是西部城市有一个优势, 就是《福布斯》算过的“城市经营成本指数”, 即在不同的城市办企业, 经营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北京的成本指数定义为1, 那深圳、宁波就是0.87, 西部只有0.67。也就是在西部办企业, 成本比北京节省了百分之三十。

近几年, 我们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超沿海。西部和东部刚刚改革开放时的基础完全不同了, 我们有好的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今西部的崛起, 完全不必像东部沿海那么长时间。石嘴山在“城市经营成本指数”上也占有极大的优势:石嘴山是宁夏工业的摇篮,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 煤炭探明储量25 亿吨, 其中被国际上誉为“煤中之王”的无烟煤———太西煤储量5.6 亿吨, 硅石探明储量42 亿吨。电力资源丰富, 总装机容量达319 万千瓦, 人均发电量居全国地市第一。交通便捷, 距银川河东机场100 公里, 包兰铁路、京藏高速、石银高速、109、110 国道等贯穿全境, 被列为全国179 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已形成以机械装备制造、电石化工、特色冶金、碳基材料、新型煤化工、煤炭开采及洗选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太阳能及节能环保、有色金属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业体系, 是世界重要的钽铌铍、碳基材料制品生产研发基地、国内重要的镁硅及深加工产品基地和宁夏光伏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

(四)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优势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 让包括石嘴山市在内的宁夏从“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 跃升为内陆地区“向西开放”的重要交汇点。石嘴山市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旱码头, 商贾云集、以商兴市;同时, 石嘴山市是移民开放城市, 按照国家“三线建设”时期战备需要布局了煤矿、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材料等产业, 来自天津、江苏、山东、安徽、东北等省市和地区的国企和建设者聚集此地, 真正地成为“五湖四海、自强不息”。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石嘴山与国内中东部地区、东亚、欧美等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近年来, 惠农陆港口岸发挥了石嘴山陆港经济区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依托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中阿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石嘴山也要发挥老工业城市的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三、石嘴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应对措施

为了加快产业、民生和生态三大转型步伐, 实现石嘴山市经济社会的“浴火重生”, 要做好以下几项措施。

(一) 加大产业转型

按照“扶大、关小、限高、上新、延长”的调整思路, 做好优化存量、培育增量和落实减量“三篇文章”。一是抓存量优化。加快推进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企业搬迁和技改升级, 培育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电石化工和冶金四大产业集群。二是抓增量培育。加快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煤化工三大特色产业, 扩张提升陆港经济带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沙湖带动、环星海湖综合开发支撑的文化旅游业,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抓减量落实。充分利用市场和节能减排两个倒逼机制,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公示公告制度,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对一批能耗高、污染重、工艺和设备落后, 不符合国家产业准入标准的设备和生产线坚决予以淘汰, 为低能耗产业发展腾退空间。

(二) 加大民生转型

一是加快创业载体、创业融资、创业培训“三个平台”建设, 强化创业支撑。二是继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企业人员等各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三是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以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切入点, 加快旧城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 彻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问题。

(三) 加大生态转型

开展造林绿化、覆土绿化、自然恢复等形式的综合治理, 推进矿山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继续推进石炭井矿区、惠农采煤沉陷区、大武口区白芨沟、平罗县汝箕沟矿区、贺兰山东麓砂石粘土矿区等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废弃地环境监管, 开展企业搬迁遗留场地污染调查和环境评估。大力实施贺兰山东麓绿化、黄河两岸生态建设等工程, 整理优化星海湖、瀚泉海等水系水景, 构建城市水系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四) 加大城市功能完善

全面落实“一核三点”、“三轴四区”空间格局,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加快对接大武口———惠农———平罗同城化进程, 增强中心城市服务辐射能力。重点打造沙湖旅游名镇、红果子产业重镇和陶乐养老休闲古镇。突出建设国道110、国道109、省道301 三条发展轴。强化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经济开发区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推进惠农区西河桥等10 个城区老工业区企业搬迁改造, 引导老城区和偏远工矿企业向园区集中, 腾退土地用于发展商务金融、电子商务、生产性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加强陆路口岸、道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开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3.

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路径研究 篇8

老工业基地是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布局建设, 以重工业骨干企业为依托聚集形成的工业基地[1]。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面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以及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压力, 老工业基地传统粗放式的工业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 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新工业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下, 加快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 建立老工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工业体系, 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意义。

2 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的意义

2.1 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单元是老工业城市, 目前我国共有老工业城市120 个, 涵盖国土面积140万km2, 涉及人口3.9亿人, 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约为24.6%, 工业固定资产规模占全国比重达29.8%。老工业基地拥有军工、能源、装备制造、原材料等战略性产业, 集中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冶金、石化、重大装备等行业的众多骨干企业, 是我国工业经济的根基和命脉。做好老工业基地工业绿色转型, 对我国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具有重要影响。老工业基地工业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带动力强, 能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 可成为长期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和潜力源泉。

2.2 加快绿色转型是老工业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 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因素形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 这种产业结构对保持未来经济健康发展形成重大挑战。同时, 很多老工业基地是资源型城市, 矿产等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导致部分老工业基地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因此必须减少老工业基地对资源能源的过度依赖, 把实现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努力推动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和大项目带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保证老工业基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3 加快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

我国多数老工业基地工业构成中, 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大, 尽管这些产业曾经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但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近几年, 我国老工业基地在资源节约、能效提升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整治力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其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老工业基地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加速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相关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最大限度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3 我国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工业粗放发展与能源和环境约束矛盾突出

我国老工业基地的重化工业比重偏高, 经济增长模式粗放, 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很低, 阻碍了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超过60% 的老工业城市能源消费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部老工业基地总体能源消费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1.3倍, 全部老工业基地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我国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的发展明显粗放, 重化工业中相当多的落后产能导致我国工业总体的能源效率难以提高, 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投入。与之相对应, 重化工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还使得环境状况严重恶化。由于重化工业对非清洁能源依赖性较大, 这使得重化工业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污染物。虽然国家积极推动环保技改, 但重化工业增长与环境消耗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变, 重化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仍是当前我国老工业经济发展中极为严重的问题。

3.2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2013-2022年) 》统计, 我国90%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废气和粉尘排放强度, 60%的老工业基地污染水排放强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 CO2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可见, 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工业附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载体, 这是长期以来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后果。且长期以来, 由于各种制度原因, 老工业基地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未引起地方政府足够重视, 主要耗能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不足, 导致一些老工业基地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3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缓慢

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落后和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绿色转型。在老工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中, 大多数把老工业区布局到市中心, 生产和生活区交错混杂, 一些倒闭企业的成片厂区较长时间闲置, 这制约着老工业基地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因此, 老工业基地亟待优化工业布局, 整合土地资源, 形成“外工内商”的工业空间发展新格局, 进而改善城区环境, 实现老工业城市由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的新型绿色城市转变。一些老工业基地由于国企改革不到位, 企业办社会、社保费拖欠、厂办大集体等遗留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这也严重制约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

4 国外老工业基地转型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传统工业区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的现实问题。在工业绿色转型方面, 发达国家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由于国情不同, 他们根据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摸索出衰退工业区振兴的思路和模式。

4.1 发展新兴接替产业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 均充分从实际出发, 调整工业区发展思路, 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例如:法国洛林工业区在其城市及周边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骨干企业。其中, 梅斯市建立了汽车、电力、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烟草加工等工业, 南锡发展化学、服装、食品等工业[2]。日本九州工业区通过对九州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重构, 发展新兴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九州地区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空气质量良好、航空运输设施发达, 具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区位优势, 因此, 九州的一个重要的接替产业是集成电路产业[3]。德国鲁尔工业区通过引进先进技术, 对新兴企业予以资金补贴, 逐步发展新兴产业, 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推进先进技术应用, 促进鲁尔工业区发展接替产业。

4.2 重组和升级传统优势产业

在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产业链, 并充分发挥工业区的集聚效应, 重组和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例如:法国洛林工业区转型不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 而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对传统的钢材、机械、化工、电力等行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 使其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 生产过程逐步实现自动化。其中, 钢铁行业重点发展市场短缺的汽车板材、镀锌板等;电力行业广泛采用了硫装置, 既可利用洗煤剩下的煤泥发电, 又减少环境污染, 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4.3 放弃弱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

国外老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 坚决放弃那些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并且成本高的产业和产品。例如:法国洛林虽有煤炭资源, 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远高于当时世界市场煤炭价格, 因此, 洛林地区在转型中采取逐步放弃弱竞争力的产业的政策, 煤炭产量逐步下降为转型前1/3, 从业人员减少到转型前2/5。同时, 尽管法国洛林的铁矿资源丰富, 但当时其国内的吨钢销售价格比进口的高457法郎, 因此, 洛林关闭了全部采矿、炼铁、炼钢企业。

4.4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加强环境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推广生态工业园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例如:日本九州地区制定了比日本全国更为严格的地方环保法律, 包括:北九州市“北九州公害防治条例”、关于废弃物减量和妥善处理的条例和规则、大型垃圾、产业废弃物处理的相关规定、防止乱扔废罐等物品的条例和实施规则、生态工业园条例等。同时, 日本九州工业区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 在发挥机械、造船等地区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 大力培育和引进环保产业, 强化循环再生利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九州的环境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 污染最为严重的北九州市现已成为日本乃至世界著名的“生态城”和“循环型城市”。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也高度重视环境改善, 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如限制污染气体、污水的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针对传统产业退出后的土地污染治理困难问题, 政府设立了土地基金, 购地后进行修复和消毒, 治理完毕后再出让给新企业, 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鲁尔区还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计划, 在全区进行了大规模植树造林, 改善环境质量。

4.5 加强软环境建设

在政府的主导下, 逐步创造良好的区域软环境。例如:美国“锈带”地区推出了包括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健全的市场体系、完善法律制度、良好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软环境提升等在内的多项政策措施[4]。此外, 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为该地区制定了从税收优惠到金融创新等多方面政策, 鼓励外部资本流向“锈带”地区。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联邦政府给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多方面的税收豁免权、州政府采用减免税收的办法吸引外部投资等。在金融方面, 经过联邦政府批准, 在“锈带”地区建立的项目, 可以向社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准许部分大型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对效益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进出口信贷等。法国洛林地区通过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 帮助矿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包括出资成立矿区工业化基金、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矿区再工业化金融公司等。

4.6 大力发展服务业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均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例如:美国“锈带”地区在经济结构性转型中, 大力发展金融、通讯、旅游、医疗等服务业, 解决了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 成效显著。德国鲁尔工业区将许多报废的矿井进行重新修整, 使其成为传统工业展览、教育或培训实习的基地, 为传统行业的产业工人向第三产业转移奠定条件, 并成功地发展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5 我国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的主要路径

5.1 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加大调整改造力度, 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延伸补充产业链, 利用老工业基地当地资源能源优势, 实现原材料行业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 产销、经营、服务一体化, 提高传统工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程度, 增强传统制造业的产品制造和开发能力。三是推动传统工业及其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转变, 生产出低消耗、少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5]。例如:在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老工业基地中, 钒钛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使钒钛产业链逐步向下游延伸, 钒产业重点发展高速重轨、抗震钢筋、汽车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 钛产业重点发展高档专用钛白、优质特种钛白等高附加值产品。

5.2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以老工业基地现有优势企业为依托,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带动相关产业链和创新链延伸, 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和系统化发展, 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2) 在新兴产业努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通过不断加快战略重组和转变发展方式, 培育企业迅速做强做大, 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大型企业, 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和飞跃发展。

(3)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低位热能回收、尾气余热回收、工业用能系统优化等节能先进技术和装备, 提高企业的用能水平。推进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 积极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发展, 促进环境工程咨询、清洁生产审核、环保核查、环境保护评估认证等咨询服务业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环境教育与培训、绿色信贷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境服务业, 全面提升老工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5.3 积极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

(1) 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力度。以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烟尘等污染物产生量为目标, 围绕钢铁、化工等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工业行业, 针对污染物减排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 实施老工业基地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工程。

(2) 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支持老工业基地重点用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且通过审核评估的企业, 在安排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各项专项资金时, 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加快制定中小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机制并组织实施。

(3) 严格控制燃煤污染, 优化用能结构。加大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 开展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工程, 提高工业锅炉窑炉能源利用效率。

5.4 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

(1) 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矿山企业兼并重组, 压缩小型矿山比例, 形成布局合理的供矿基地。提升矿产资源开采效率, 例如:对铁矿开采要围绕钢铁产业发展需求, 科学利用资源, 提升炼铁原料自给率。

(2) 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对产生量最大的工业废物尾矿, 因地制宜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例如:用尾矿制造高附加值的微晶玻璃、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陶瓷、工美和日用陶瓷、铸石和水泥等, 用尾矿生产建筑材料, 通过在矿浆中分离、水洗、筛分等工序, 生产出符合国家建筑用砂标准的建筑替代砂。

(3) 打造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老工业基地的核心资源和支柱产业发展相关上下游产业, 优化资源利用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区域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社会资源循环经济体系等构成的综合循环经济体系[6]。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 注重依靠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 建立 “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指出了老工业基地是推进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界定了老工业基地的范围, 阐述了老工业基地工业绿色转型的意义, 分析了我国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结了法国洛林、日本九州、美国“锈带”和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绿色转型经验。提出了我国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路径, 包括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力度, 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 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等, 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2013-2022年) [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2013.

[2]辽宁工业转型研究课题组.借鉴法国洛林经验加快辽宁工业转型[J].中国软科学, 1998 (10) :99~103.

[3]杨振凯.日本九州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 2006 (6) :14~17.

[4]任华东, 黄子惺.从美国“锈带”复兴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J].城市, 2008 (7) :25~27.

[5]刘志中.再工业化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5) :93~97.

辽宁老工业基地财政支出绩效研究 篇9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财政支出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性看, 财政支出效益的总目标由综合绩效、部门绩效、单位绩效和项目绩效分目标组成, 分目标又各自由若干子目标组成, 如综合绩效由财政支出规模绩效、财政支出结构绩效等组成, 这也构成了多层次、多目标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本文按照系统分析的思想, 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为目标, 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进行评价。借鉴国内有关财政运行评价体系的内容, 评价体系内容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总目标层——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第二层为分目标层——财政收入评价、财政支出总量评价、财政支出结构评价、财政支出效果评价;第三层为指标层: (1) 财政收入评价反映财政收入和财力水平, 具体包括财政收入总量、收入结构、收入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2) 财政支出总量评价反映财政调控能力和支出适度水平, 具体包括支出总量、支出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3) 财政支出结构评价反映财政支出结构适度水平, 具体包括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农业支出、教育支出、社保支出等分别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等指标; (4) 财政支出效果类指标就是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具体包括就业财政支出弹性、污染治理财政支出弹性、科技财政弹性、GDP财政支出弹性等指标。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 我们设计了包含4个层次、14个三级指标的辽宁财政支出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二、辽宁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辽宁老工业基地2000年~2007年的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考虑到指标数据的不同量纲影响, 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其次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 前四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0.6%, 因此提取前四个公因子作为辽宁财政绩效的评价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公因子进行旋转,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到, 第一公因子主要反映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财政供养人员消费系数、社保支出比重和农业支出比重这5个指标, 因此可以通过该因子综合评价辽宁财政支出的总量与结构绩效;第二公因子主要反映GDP财政收入弹性和财政总收入增长率这两个指标, 因此该因子评价财政支出的收入基础;第三因子在教育支出比重和就业财政支出弹性上有较大的载荷;第四公因子在财政支出污染治理弹性上有较大载荷, 该公因子主要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效果。

利用提取的四个公因子对辽宁财政支出绩效按照时间维度进行评价, 从表2的因子得分可以发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前后财政支出综合绩效的变化规律。 (1) 财政支出的绩效稳步提高。从综合得分看, 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前财政支出的得分值一直为负数, 2003年以后得分值大幅度提高, 说明改革对辽宁财政支出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 (2) 财政支出的结构不断优化。总量与结构绩效得分值从2003年以后一直处于高的状态, 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前后因子得分平均提高了1.83, 这与辽宁省财政不断调整支出结构, 加大对社会保障、就业等公共财政领域的投入是密切相关的。2007年辽宁省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达到402.98亿元, 比2006年增长了24.8%, 2007年辽宁省财政在教育和农林水事务上的支出分别占总支出水平的14%和7%, 公共财政支出配合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改造的杠杆作用更加突出。 (3) 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效果显著。2003年以后第三因子平均得分平均提高了0.4分, 2004年~2007年老工业基地财政支出就业的平均弹性为9.3%, 比2000年~2003年平均水平提高8%, 说明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效率提高了。 (4) 财政支出的环境治理效果略显不足。从第四因子得分看, 除了2002年和2004年得分为正以外得分都为负, 说明老工业基地财政支出的社会效应亟待被重视。

另外, 从指标体系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到, 辽宁省财政供养人员消费系数过大, 在各级政府可用财力一定的条件下, 用于事业发展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的份额相对下降。2006年辽宁财政用于公共服务费用占总支出的比重达15.4%, 在总支出份额中排第三,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财政职能部门设置有待优化, 行政效率有待提高。

三、提高辽宁省财政支出绩效的建议

1. 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 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 通过调整和规范财政支出范围, 突出财政满足公共需要的特征。继续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口, 减轻各级财政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支出, 将调减下来的资金用于国企改制、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方面, 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

2. 加强财政支出对辽宁传统工业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的支助力度。

在实证分析中, 我们发现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对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影响甚微, 说明财政支出对辽宁工业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还任重而道远。财政部门应积极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给予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有市场前景、有发展前途、有效益的重点企业和高科技开发企业进行的技术改造项目, 建议中央财政加大财政直接投资和技改贴息力度。

3. 加大财政对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强度。

徐州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篇10

1.1 国外的研究状况

国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IS)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RIS的提出背景、RIS的理论渊源、类型、创新网络、创新环境;实证研究集中在区域厂商的创新活动、创新过程的合作伙伴、集聚与创新、区位与创新、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障碍[1]。Cooke认为RIS是指:企业及其他创新相关机构,在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下,系统地进行交互学习所形成的一个系统。Cooke对RIS进行分类,从治理维度出发,将RIS分为基层型RIS、网络型RIS和统治型RIS;从企业创新维度出发,分为当地型RIS、互动型RIS和全球型RIS [2]。Asheim和Isaksen认为:一个RIS应该包括一个生产结构(技术—经济结构)和一个制度结构(政治—制度结构)[3]。Etzkowitz和Leydesdorff认为狭义的RIS是指大学的研发部门、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研究企业共同作用而成的自上而下的创新系统。D.Doloreux认为RIS理论的来源和基础主要有:渐进经济学、新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网络理论等,RIS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企业、机构(研发机构、大学等)、支撑创新的基础设施、政策和制度[4]。

1.2 国内的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对RI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IS的概念和内涵、系统结构、要素组成、运行机制、演变过程、作用功能、发展模式、系统类型等。国内RIS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创新状态,区域创新过程,区域创新发展应用[5]。胡志坚等认为RIS是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与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6]。顾新借鉴国家创新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界定了RIS的内涵、特征和层次[7]。朱付元探讨了新兴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区域科学的关系,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条件、演化和识别方法[8]。黄鲁成认为RIS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9]。范旭和方一兵从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各方在创新体系中的链接纽带出发,总结了几种典型的大学与政府和企业的互动模式[10]。官建成和何颖运用DEA方法中的模式,分别对区域创新活动的技术有效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综合有效性进行评价[11]。冯之浚认为RIS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潘德均认为RIS是指地方内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周亚庆、张方华认为RIS是区域范围内科技体系、教育体系、资金体系、文化、政府和企业等为科学技术而努力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但目前国内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省级行政区性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而很少涉及一个地市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从创新内容角度来看,RIS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其中制度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是基础,管理创新是前提,服务创新是保障。从创新过程角度来看,RIS包括: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系统占有一定的空间,但边界是开放的,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是主体,中介组织是纽带,政府是平台,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相互作用,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

2 徐州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系统现状

徐州市自2003年起在全国较早提出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探求科技创新之路,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把科技创新作为系统工程部署。

2.1 徐州老工业基地概况

徐州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教实力较强。徐州处于东部沿海开发和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连接带,是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近年来,徐州市充分利用着力实施“大工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大商贸流通、大城市建设”四大战略。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 390.1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 51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突破4 000美元,达到4 028美元;三次产业构成为10.5:52.3:37.2,其中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 488.61亿元,总量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2.3%。目前徐州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机械、建材、化工、食品为四大支柱产业,以新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设备为新兴产业,煤炭、电力、建材、轻纺、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的,具有比较鲜明特色的产业体系,全市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千亿元工业产业共完成产值2 412.11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 083.41亿元,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接近千亿,达到940.63亿元。

徐州产业发展中关于工业产业发展的规划提出:坚持以发展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培育“四大千亿元产业”即“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和三个“五百亿元产业”即煤盐化工、建材、冶金,做到主导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形成科学合理的梯次产业结构[12]。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徐州的工业集约化程度处于“比较粗放”阶段

工业增加值率,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它反映工业生产的中间消耗水平,工业增加值率高,表明工业投入产出效益水平高。从表1可以看出,徐州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但工业增加值率稳步提升,反映了工业生产的中间消耗稳步降低,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变动趋势。从采掘业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呈现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13.95%降到2004年的10.89%,但采掘业增加值率却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42.85%提升至2004年的57.83%。这说明了采掘业作为徐州的传统支柱产业对徐州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说明了徐州的工业集约化程度处于“比较粗放”阶段。

(2) 制度创新有待突破

从表2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徐州的体制创新指数增长趋势较慢,体制转换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徐州经济发展。在“非国有化程度”、“社会占有财富程度”两大体制创新方面,徐州与苏南相比差距较小,但“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两方面明显低于苏南地区。

(3) 高新技术产业总量较小

从表3可以看出,2003—2007年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虽然已于2005年以后超过连云港,但在苏北仍排在盐城之后,处于苏北第二,和苏南等兄弟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根据江苏省科技厅汇总的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年报显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1.15%,盐城占1.59%,连云港占0.93%,而苏州和无锡则分别占全省的35.71%和16.25%,苏州和无锡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是徐州市的31.05倍和14.13倍。徐州市的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其在江苏省及淮海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极不相称,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和提高。

(4) 科技进步状况在全省整体靠后

2008 年,江苏省科技厅、统计局以科技指标为主,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全省和各市的科技进步状况进行系统评价[12],其结果如表4所示。

由以上数据可知,徐州市2008年科技综合投入(含人力投入与财力投入)在全省位居第10名,其中人力投入在全省位居第5名,财力投入在全省位居第10名,排名在全省整体靠后。

(5)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需要加强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已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但规模和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依据比较公认的OECD组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只有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超过了7.1%的产业才能称为高新技术产业,超过2.7%的定义为中技术产业,2.7%以下的称为低技术产业。徐州市企业的R&D经费大都不超过3%,大中型企业中还有22家没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133家设立科研机构的大中型企业中,有44家开发功能不全,71家缺少稳定的经费来源。

(6) 孵化平台的服务功能不健全,缺乏适应产业发展的投资机制

徐州市已建成“三园一中心一基地”(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徐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徐州知识产权创业园、徐州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和江苏省“333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五个省级以上孵化平台,初步形成了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科技人才创业的基础环境,但是目前还没有成立适应的企业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等服务机构,严重影响了孵化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在国家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银行存贷款利率增加、压缩贷款规模的前提下,以创新技术为基础、产品处于研究或试销等前期市场开发阶段,尚未成熟定型的科技人员初创企业,资金结构单一,缺乏科技风险投资的介入,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3 徐州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的对策

3.1 作好区域创新体系顶层设计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及建设方案。围绕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以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骨干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投入体系组成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载体的良性互动。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同行业的特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政府的名义出台支持科技创新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

3.2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研与开发应该以企业为行为主体。要鼓励大中型企业,按照集成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建立具有较强行业带动作用和工程化成果辐射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对已建的工程中心,要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吸纳人才、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增强其工程化、产业化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商品化水平,逐步形成现代化产业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和扶持大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海外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网络优势、市场优势,设立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要坚持企业主动、市场拉动、产学研联动和政府推动的思路,全面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创建工程机械、食品加工、新材料等徐州支柱产业在国内领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3.3 构建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

发挥徐州的优势和特色,基于徐州现有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为重点,建立若干个对产业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重点做强一批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智力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有选择、有重点地做强一批确有优势和特色的高校研究机构,使之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储备,培养、聚集和稳定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3.4 建立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把官产学研资介密切结合、加速知识流动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通过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智力优势;加强信贷、风险投资发挥金融机构的扶持作用;通过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中介服务,加快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流动,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要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社会科技资源之间进行融合优化,形成科研、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

3.5 做好研究开发、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大载体建设

围绕徐州市重点发展领域、特点产业集群,在全市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

加快科技创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内企业孵化、专利服务、技术产权交易、商务咨询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担保基金等投融资体系,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徐州市科技创业中心,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区域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引导各特色产业基地在国内外选择稳定的技术依托,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攻关等形式共同推进成果转化。

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思路,在科技创业服务、生产力促进、科技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技术产权交易等方面,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支持业务特色鲜明、创新服务水平高、具有较大规模的骨干机构。

上一篇:机械行业下一篇:失业保险替代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