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学长制

2024-08-23

导师学长制(精选七篇)

导师学长制 篇1

热力发电厂中, 由于汽水品质不良, 会引起热力设备结垢和腐蚀, 引起过热器和汽轮机积盐, 为了保证热力系统中有良好的水质, 必须对水进行适当的净化处理和严格地监督汽水质量, 确保发电厂热力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热力发电厂的水处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a.净化原水;b.对给水进行除氧, 加药;c.对汽包锅炉进行加药处理和排污;d.对热力系统各部分的汽水质量进行监督;e.对循环水进行防垢, 防腐和防止。有机物附着处理, 现分述如下。

1 净化原水

天然水含有很高杂质, 所以天然水必须经过一系列净化处理, 才能作为火力发电厂锅炉的补给水。习惯上将混凝沉淀、澄清、过滤等净化处理称为水的预处理, 经过预处理的水, 再进行除盐可作为锅炉的补给水。在锅炉补给水预处理、脱盐方面一般采用常规的机械过滤+离子交换器水处理方式, 从设备配置上看, 不仅台数多, 而且单位设备的体积大, 需建很大的水处理车间, 现场的布置也很困难, 从运行维护方面来看, 运行操作工工作量也是很大的。当水质较差时, 将使机械过滤器内滤料很快吸附多的污染物, 需要经常进行清洗, 活性炭过滤器也会很快吸附饱和, 不仅要配置一定的备用容量供轮换清洗, 有时还会导致离子交换除盐系统进入污水, COD超标并直接影响离子交换除盐系统的可靠运行和产水量。另外, 在原水含盐量偏高时采用离子交换法处理, 再生频繁, 酸碱消耗量大、处理再生的耗水量以及酸碱废水排放量也大, 这不利于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考虑到上述过滤+离子交换法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适合废水排放环保的要求, 现代大型电厂已广泛推广采用膜技术法取代传统的过滤+离子交换法对锅炉补给水进行处理。即以UF (超滤) 取代常规的澄清、过滤设备;以RO (反渗透) 取代阳、离子交换进行预脱盐并节省酸碱消耗;以EDI (电脱盐) 取代最终的阴阳床+混床的精处理装置。采用上述装置的组合通常称之为URE全膜法技术。膜法分离下的浓水在电厂内可以循环或其他系统中重复利用。监于目前国内EDI装置投资费用较高, 运行经验不多, 因此有的电厂在需处理的水量较大时, 多采用UF (超滤) +RO (反渗透) +阴床+阳床+混床的处理系统, 虽然系统略显复杂, 但由于RO有95%以上的预脱盐效果, 最终离子交换装置的工作负荷已大大减轻, 再生周期大大延长, 酸碱的消耗量不大, 所以能够被多数企业所接受。

2 对给水进行除氧、加药

锅炉给水系统中流动着的水虽然较纯净, 但其中往往含有氧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是引起给水系统中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在给水系统中, 最易发生的金属腐蚀是钢材受到水中溶解氧的腐蚀。铁受水中溶解氧的腐蚀是一种电化学腐蚀, 这种腐蚀称为氧去极化腐蚀, 或简称氧腐蚀。当水中有游离CO2存在时, 水呈酸性反应, 所以游离CO2腐蚀, 从腐蚀电池的观点来说, 就是水中含有酸性物质而引起的氢去极化腐蚀。为了防止给水系统金属的腐蚀,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除掉水中的溶解氧, 并且提高给水的PH值。给水除氧的方法, 高压以上的机组中, 需同时采用热力除氧和化学除氧两种方法。某些参数较低 (中压和低压) 的锅炉, 因为对给水溶解氧的含量限制不如高压锅炉严格, 所以有的中、低压锅炉, 只进行热力除氧。给水PH值的调整, 随着给水的PH值增大, 钢铁的腐蚀明显减少, 一般把给水的PH值调节在8.8~9.3的范围内, 调节PH值的方法是给水中加氨或胺。

(上接192页) 果。根据我国当前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状况, 若能将学长制和导师负责制加以有机的结合, 形成导师负责制下的学长制教学管理模式, 定能解决当前高校生师比高、教学质量下滑、精英人才没有

3 对汽包锅炉进行加药处理和排污

为了防止在汽包锅炉中产生钙垢, 除了保证给水水质外, 通常还需在锅炉水中投加某些药品, 使随给水进入锅内的钙离子在锅内不形成水垢, 而形成水渣, 随锅炉排污排除。在发电厂的锅炉中, 最宜用作锅内加药处理的药品是磷酸盐。向锅炉水投加磷酸盐的这种处理方法, 简称为磷酸盐处理。在符合特定的条件时, 磷酸盐处理不仅可防止钙垢, 还可以起到防止碱性腐蚀的作用, 此时, 称为协调PH值———磷酸盐处理。

锅炉运行时, 给水带入锅内的杂质, 随着锅水不断蒸发浓缩, 锅水中的杂质逐渐增多。这些杂质除少量被饱和蒸汽带走外, 大部分留在锅炉水中, 当锅炉水中的含盐量和含硅量超过一定限度时, 会造成蒸汽品质不良;当锅炉水中的水渣较多时, 也会影响蒸汽品质, 而且还可能造成炉管堵塞, 危及锅炉的安全运行。因此, 为了使锅水的含盐量和含硅量能维持在极限值以下和排除锅炉水中的水渣, 在锅炉运行中, 必须经常放掉一部分锅炉水, 并且补入相同量的给水, 这叫做锅炉排污。锅炉的排污方式有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两种。

4 对热力系统各部分的汽水质量进行监督

为了防止锅炉及其热力系统的结垢, 腐蚀和积盐等故障, 水质、汽质应达到一定的标准, 汽水质量监督就用仪表或化学分析法测定各种水质、汽质, 看其是否符合标准, 以便必要时采取措施。各种水质、汽质标准, 在我国国家标准GB/T12145-2008《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中都作了规定。进行水质、汽质监督时, 从锅炉及其热力系统的各个部位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水、汽样品是很重要的, 这是正确进行水质、汽质监督的一个前提。所谓有代表性的样品, 就是说这种样品能反映设备和系统中水质、汽质的真实情况, 否则, 即使采用很精密的测定方法, 测得的数据也不能真正说明水质、汽质是否达到了标准, 它不能被用来作为评价设备和系统内部结垢、腐蚀和积盐等情况的可靠资料。

5 对循环水进行防垢, 防腐和防止有机物附着处理

循环水在电厂生产过程中是耗水量最大的部分, 作为冷却介质, 对汽轮机终端排汽进行间接冷却, 将携带的热量直接进入水体或在冷却塔中散热后循环使用。直接排入水体的称为开式循环, 通过冷却塔散热冷却再利用的称为闭式循环。循环水的流通量大且水质的优劣对汽轮机冷凝器的冷却效果和循环水系统内的其他设备和管道的安全性, 供热机组的经济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电厂的循环补充水采取如下的处理方法:加稳定剂处理, 利用稳定剂来抑制循环水中碳酸钙的析出, 达到阻垢的目的。向循环水的补充水连续加入氧化性杀菌剂和向循环水系统定期冲击加入非氧化性杀菌剂的联合处理方式。为了节约循环冷却用水, 减少冷却塔的排污损失, 当水质控制在正常状态时, 在确保不结垢的前提下, 将其浓缩倍率控制在4.0倍以上, 但在春秋季原水水质恶化时, 应主要调整加入阻垢剂量, 并适当降低循环水的浓缩倍率。

参考文献

[1]施燮钧, 王蒙聚, 肖作善.热力发电厂水处理[D].第三版.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2]王鼎臣.火力发电厂锅炉补给水及循环冷却水集成膜处理技术[Z].徐州绿色水处理技术装备研究所.

良好的成长环境, 以及科研和教学不能兼顾的问题。

作者简介:董金虎 (1979~) , 男,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改性及成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新的管理模式只需要设置年级辅导员以负责学生的思想和安全稳研成果。定教育工作, 而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取而班主任的设置。实施时,

导师学长制 篇2

关键词:“导师学长制”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实训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最早于14世纪在牛津大学出现, 该制度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 已从国外传播到国内, 由大学向中学扩展。“学长制”起源于英国, 最初出现在15世纪的伊顿公学, 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种模式。具体做法是挑选部分成绩优秀、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 经过培训后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帮扶、指导、教育等工作。目前, 我国“导师学长制”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高职院校。“导师学长制”教学模式是实训指导教师提前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技能水平出众的学长, 在正常实训教学中充当导师助手, 传承导师技能, 学长在参与教学中自身能力也得到锻炼提升。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业技术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创新了原有的实训教学模式, 将以往人文关怀式的学长制向技能传授式的学长制转变, 学长不仅要关心学弟的生活, 还要做好导师的助手, 传承本专业的专业技能, 承上启下, 把导师从琐碎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 承担更重要的专业发展任务。闯出一条前厂后校, 导师领路, 学长护航, 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专业对口就业为核心的职教之路, 促进了当地中职学校专业的有效发展, 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一、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缺陷

我国中职学校实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侧重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即传统的实验室模式。由实训指导教师 (导师) 负责组织实施, 一般都有硬件支持———满足专业实训的设备实验室或实习车间, 通过导师演示操作和学生模仿练习来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达到相应技术等级的实训教学模式。

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必须要有技术装备支撑, 有明确的任务指向, 实训内容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要求导师耐心细致, 不厌其烦, 反复解决学生实训中的琐碎问题;要求专业科组对导师的指导、学生的操作、安全做全方位的监控;要求学校保证实训过程耗材的正常供应、实训设施及时更新, 提高实训教学的有效性。但现实是中职学校的生源学习基础薄弱, 并由此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 德育表现也不容乐观。上实训课, 50人的标准班, 我校一般只安排一个实训教师上课, 加上实训设备众多, 教学场面难于控制, 导师往往在教技能、抓纪律等方面捉襟见肘, 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 最终影响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可以说, 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效果不佳。

二、“导师学长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巴莱多定律又叫“二八定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他认为,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 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约20%, 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 却是次要的。职业教育要把全部学生都培养好是很难的, 只有先培育一批学长, 带动其他学生发展才是有效、高效的教学方法。优秀学生的培养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所学校优秀学生数量越大, 学校越有竞争力。而导师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培育优秀学长来提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职教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集中力量培育优秀学长, 让一部分学长先成为高技能人才, 并带动其他学生学习技能, 这种做法符合客观规律。因此, 我们把重点放在学长制教学模式的研究上, 进行了各个专业实训教学公开课、示范课的探索, 涌现了一批优秀学长。课题组还公开出版发行了基于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导师学长制实训指导手册》、《基于导师学长制的实训教学案例集锦》等书, 并最终形成了富有勒流当地特色的实训16字“导师学长制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学长辅教、学案教学、活性评价, 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实训教学全过程。

三、实施“导师学长制”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

自2008年开始, 经过反复探索实践, 我校采用了“导师学长制”教学模式, 在不增加教育成本的前提下, 增强了实训教学的控制力。因为有学长参与实训教学, 减轻了实训导师的教学压力, 实训导师非常支持, 并积极参与研究实践。随着研究的深入, 我们发现不仅实训导师愿意参与实践, 担任学长的学生热情也很高, 在其带动下, 其他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也比以往有所改善, 管纪律、教技能终于实现了双管齐下, 专业对口就业率上升 (见表1) 。

四、在实训中推行“导师学长制”教学模式的意义

1. 既锻炼了学生, 又解放了导师

实训教学是技能传授的过程,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实训教学入门琐碎繁杂, 导师经常重复地完成简单操作, 耗费了大量宝贵的精力。将这些简单的重复劳动交给学长去做, 将导师解放出来, 让导师集中精力教好学长, 从事更高端的技能传授、课题研究, 可以提升教学的深度且效果明显。导师学长制实训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

2. 学长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

学长作为导师的得力助手, 在传承导师的技能时必将遇到教学实践问题, 教学相长, 促使他们自学研究, 不断提升理论及专业技能水平。

3.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我校“导师学长制”教学模式是将实训学生分成若干实训小组, 由导师指导学长传授技能, 既有组内学生的竞争与合作, 又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长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有利于实现生生互学, 生生互助, 在朝夕相处中拉近学生之间的感情, 化解他们之间诸多矛盾, 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 如图2所示。

4. 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改善

由于学长在过去自己学习过程中对学什么、怎么做深有体会, 因此他们在实训指导过程中对教什么、如何做, 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更有针对性, 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技能, 学习效果更好, 有时甚至比导师直接教学生的效果更好。

5.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关于学长的选拔。我校授权导师在企业冠名班, 尤其是参加各级专业技能竞赛的优秀学生中选拔学长, 并负责学长的培育管理, 树立标杆, 给他们一次当“教师”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极大地激发了学长学习专业技术的热情。同时, 学长让学弟学妹们明白如果学好专业知识, 掌握好技能也可以被选拔为“小师傅”, 成为指导低年级学生的学长, 这也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学好技能的积极性, 德育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6. 有利于学长成才, 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职教专家给我校研究成果的评价是:该课题组织得力, 措施到位, 领导重视, 教师参与积极性高, 研究成果突出, 具有“三个价值”:一是具有创新价值, 将传统的“教师—学生”双边教学变为“导师—学长—学生”三边之间的教学,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具有实用价值,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风转变,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深化校企合作等;三是具有指导和推广价值, 建立了学长选拔培养工作流程, 可操作性强, 能够在中职学校、技工院校、高职院校中推广。如表2所示。

在不增加教育成本的前提下, 创新原有的实训教学模式, 在中职学校实训中推行“导师学长制”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长的成才和导师能力的提高, 最终带来实训效果的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丁念金, 徐继存, 等.解析:为教学模式正名[N].教育时报, 2011-01-05 (3) .

[2]丁证霖, 赵中建, 等.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

[3]郝志军, 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2) .

独立学院学长制班主任实践研究 篇3

学长制最初出现于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 是一种在国际上和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指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政治觉悟高、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 经过培训, 对新生开展的帮扶、指导、教育, 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一种管理模式。学长制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辅助机制, 目前已在国内部分独立学院已经尝试并获显著成效, 但同时, 学长制毕竟以在校学生为主体, 尚存诸多不足, 有待不断完善。

独立学院要弥补单纯依靠辅导员管理所带来的不足, 完善新生管理工作, 就需要开展类似于学长制班主任这样的实践, 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去参与大一新生的引导和教育, 配合辅导员老师去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提升学生教育工作质量,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辅导员时间和精力分配不足的问题。

二、对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学长制班主任实践的研究分析

自2009年以来,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每年从高年级班级的优秀学生中进行选拔。通过自愿报名、笔试、面试及辅导员推荐等环节的筛选, 最后正式确定聘任人员, 每一届班主任队伍都配有指导老师、联系人, 并开展有效的日常业务学习、政治理论学习, 严格做好月度、年度考核工作。笔者针对该系学长制班主任工作开展情况做了以下具体调查研究。

1、完善学长制班主任制度建设

学长制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队伍的有效补充, 需要正规化、专业化才能够承担起大一新生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制度的执行是队伍运行的保障, 更是树立整体良好风貌的有力促进。因此, 该系学长制班主任依照日常工作内容、运行机制, 制定了《学生班主任工作职责》、《学生班主任选聘及培训工作方案》、《学生班主任工作例会、业务学习制度》、《学生班主任考核细则》等相关工作制度及方案。

2、重视学长制班主任自我管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是理应具备的素质, 该系的学长班主任坚持开展上岗前业务培训、在岗期间业务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长班主任例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内部成员间的学习和交流, 培养学长制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每月以量化考核体系来检验工作成效, 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总结及表彰大会, 充分调动学长的工作积极性。作为一个肩负重担的团队, 要管好学生, 首先要管好自己, 做好自身的团队建设。每一届学长班主任, 都会选聘一个联系人, 负责学生班主任自身的管理、培训、考核, 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提升学长制班主任团队凝聚力

学长制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队伍有效补充力量, 需要促进队伍内的交流、协作, 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 该系学长班主任坚持在月例会、工作总结会的基础上, 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学长班主任的集体活动, 如文体竞赛、野外素质拓展训练、外出业务学习参观、观看教育电影、节日节慰问已经卸任了的往届学长班主任等活动, 做到找准活动载体, 提升活动意义。

4、实施成效

(1) 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入学期间需要一个优秀的引导者, 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去给予耐心、全面的指导, 学长制班主任很好地充当了这个角色, 从学习、生活、班级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帮助。该系自2009年开展学长制班主任工作以来, 大一新生加快了对大学生活的适应, 较以往单靠辅导员老师的指导效果有很大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学长班主任任期满后, 都继续与所带班级保持联系, 在专业课的学习、就业帮带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

(2) 高年级优秀学生的自我提升

高年级学生在担任学长班主任的同时可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应急处理、人际交往、服务性管理等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担任班主任工作积累的经验是他们人生的一笔财富, 在考研、就业过程中他们较其他未经受过这样锻炼的同学表现得更为优异, 同时为所带班级学生树立了榜样。

三、创建独立学院学长制班主任模型

学长班主任单个人是学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 而在实际工作中, 他们从工作中获得相关信息, 从反馈机制上推动班主任内部信息交流和自身素质提高。学长制班主任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做好团队组织体系的构架, 理清构成要素, 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带动学长制班主任团队向正规化、专业化发展。

第一, 分析实际情况, 明确学长制班主任的重要作用。独立学院需要了解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大一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要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辅导员进行机械式的管理, 创新形式, 设置学长制班主任制度, 完善大一学生的管理体系。

第二, 注重对学长制班主任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学长制班主任是高年级学生在发挥学长作用的基础上, 履行班主任的职能, 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学生工作素养。

第三, 完善学长制班主任平台。学长制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不仅是为了使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更是高年级学生自我完善, 自我挑战的平台。做好学长制班主任实践工作, 打造好实践平台, 从整体上有效地促进独立院校的学风、校风建设。

另外, 根据学长制班主任工作实际, 可以与党、团工作相结合, 作为其培养和考察的实践锻炼平台;依据学长班主任的对应面广, 与学生交流直接的特点, 可以通过他们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起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求日益提高, 与此相应的是, 由于独立学院自身教育管理的特点, 其多位一体的学生工作体系中需要学长制班主任这一重要参与者, 并且要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现有学长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为研究对象, 就学长制班主任实施的完整构成要素及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独立学院学长制班主任实践的框架模型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长制班主任,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骆慧英.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独立学院新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6) .

[2]伍晓芳.党员学长制: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7) .

导师学长制 篇4

一、实施党员学长制的目的意义

(一) 党员学长制是构建立体复合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有力补充

当前形势下, 大学生观念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学生个性突出等着实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此外, 党员学长制更多是服务和沟通, 而不是管理, 它更像一种学生自治体制,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对学校文化氛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实施党员学长制是教育和管理学生党员的有效途径

受政治体制的影响, 党建工作将是我国高校长期坚持一项基本工作, 而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实施党员学长制后, 高校的党建工作将更加的得心应手, 广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潜能、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让学生党员更加具有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 使其成为未来国家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三) 实施党员学长制是新生全面成长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新生是第一次远离家门在外求学, 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环境通常会发展巨大的变化, 对于从农村进入城市学习的新生更是如此, 他们大多带有一定的困惑、无助、迷茫情绪。而高年级党员学生也是由新生成长过来的, 其生活经验也更丰富, 可以给予新生一些生活、学习上的建议, 引导他们参加一些社团组织和集体活动, 帮助他们走出消极的情绪, 帮组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

二、党员学长制的实施办法

(一) 选拔党员学长

党员学长的选拔方式以党支部推荐、面试为主, 选拔对象是责任心强、学习成绩有效、服务意识强、政治素质高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三年级学生。为了明确责任, 提升党员学长的荣誉感, 使其更加愿意服务新生, 应向被选拔上的党员学长颁发聘任书。

(二) 明确党员学长工作职责

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 党员学长只负责同专业的新生, 并做好以下工作:

1. 思想领航。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党员学长要深入新生中间, 定期走访新生宿舍, 力所能及地帮助新生解决问题, 不能解决的及时反映给院系或辅导员。加强学校制度的解释和宣传工作, 消除新生的困惑。同时, 有意识地开展党文化的宣讲工作, 让学生知道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2. 学习领航。

为了提升新生学习的效率, 党员学长应组织开展多项交流活动来帮助学生找到能适应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比如开展“大学生学习心得交流会”、“个人学业发展规划讨论会”等。

3. 工作领航。

为了方面社团工作、班级工作的开展, 党员学长可向新生介绍一些社团的基本情况。加强与院系以及其他党员学长的联系, 尽快建立其一年新生的学生会组织。加强与新生辅导员的联系, 尽快让新生班委能独立运行。

4. 生活领航。

帮助所联系班级的新生尽快熟悉大学校园生活, 学会大学生基本人际交往的技能。对于性格内向、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 让他们尽快走出生活的桎梏, 必要的情况下可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寻求奖学金、助学金支持。

(三) 积极开展培训

为了提高党员学长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 不断完善其工作方法。鼓励党员学长之间进行经验交流, 使其相互学习, 彼此促进。

(四) 进行严格考评

为了方便考评, 要求党员学长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 并在每月月末给出总结报告, 然后根据这些书面情况通过支部评议、辅导员座谈、结对班级同学对党员学长的工作进行考评。

三、实施党员学长制的成效

(一) 充分发挥了党员先进示范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员学长用他们较高的思想觉悟影响带动新生, 向新生介绍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经验, 以期对其有所启发和帮助。党员学长与新生之间密切联系, 激发了新生的政治热情, 促使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学生党员的先进示范性得到充分体现, 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学生第二党支部获2011年度“最佳党日活动”三等奖, 2012年11月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 使学生党员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提高了党员素质

党员学长制的实施对党员学长和新生都大有裨益。对于党员学长而言, 其在引领新生成才和发展的过程中, 其管理技能、思想修养不断得到淬炼, 真正保持了党员的“先进性”, 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校三好标兵郭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党员学长脱颖而出。

(三) 夯实了新生班级建设基础, 加强了我院班风学风建设

党员学长们的榜样作用无形中影响和激励了广大新生。在新生的党团知识培训、学习经验交流会、接待工作、班级干部培养、选课辅导上, 党员学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促进了学校的校风建设, 为新生班级文化奠定了基调。实施党员学长制以来, 我院各班级班风刚正、学风浓厚, 涌现了一批先进班集体。2010年以来, 我支部检验0801班被评为省先进班集体, 14个班级被评为江苏大学先进班级。

(四) 促进我院学生团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生团支部的建设是学校开展党建工作的出发点, 在这个过程中, 党员学长直接参与其中, 指导新生团支部工作计划的制定, 确保新生团支部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共同建设新生团支部的过程中, 新生不仅学习到了党员学长的工作方法, 还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 对新生团支部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以来学院团委连续获得江苏大学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学生会、科协、青志委等学生组织也多次获得江苏大学优秀称号。各班级团支部建设稳步前进, 团日活动纷纷出彩。2010级中已成长起来的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在校院团学组织中担任重要角色, 发挥着骨干作用, 部分党员又做为12级新生学长开展朋辈教育领航。

四、完善党员学长制的思考

在实施党员学长制后我院党建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 这说明党员学长制的有效性, 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党员学长责任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不强, 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党员学长制的辐射面不够宽广, 阵地有待进步一步拓宽;党员学长制机制健全, 合理性、科学化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促进党员学长制的进一步完善, 应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 具体如下:

(一) 强化意识:一是强化责任意识

向党员学长灌输“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真正做到”的工作理念, 消除其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 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 促使他们认真工作, 为党员学长制献计献策。二是强化学习意识。组织党员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党团知识, 鼓励其向其他党员、辅导员学习, 以提升工作效率。三是服务意识。加强党优良传统的教育, 使党员学生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做到解难事, 办好事, 办实事。四是创新意识。给予党员学长更大的工作方式方法自主权, 让他们大胆尝试, 培养他们的重新意识, 为党员学长制的长期发展保驾护航。

(二) 拓宽阵地, 扩大党员学长制的辐射面

在新媒体时代下, 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党建工作中, 我校的党员学长制建设更应该如此, 把我们的党员学长制的阵地扩大到互联网, 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来开展党建知识与理论的宣传工作, 开通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 负责运行上述平台的党员学长定期更新内容, 让新生及时了解到学校相关制度的变动以及安排, 让其成为新生的可靠信息来源, 让新生在浏览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的同时接触到我们党建工作推广的知识和活动, 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及时回复新生的留言信息, 给予中肯、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必要的情况下可约定时间线下交流和沟通。在应用新媒体进行党建工作的过程中, 应避免过度地说教, 内容应以对学生感兴趣校内外新闻、公告、校园活动等为主, 适当加入一些党建工作内容, 避免上新生觉得枯燥。

(三) 完善相关机制, 提升科学化和合理性

一是实施挂牌制。每一位被聘任的党员学长都要严格制定挂牌制, 参加挂牌仪式;工作时佩戴党牌。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醒党员学长时刻注意身份, 严格要求自己, 也可方便广大师生监督党员的言行。党牌上应表明佩戴者的基本信息, 比如姓名、性别、年级、专业、入党时间以及所在的班级和寝室。二是实行考核制度。向党员学长发放《党员学长工作手册》, 为了方便考评, 要求党员学长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 并在每月月末给出总结报告, 然后根据《党员学长工作手册》通过支部评议、辅导员座谈、结对班级同学对党员学长的工作进行考评。考核时间选在期中和期末, 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奖、预备党员转正、党员考核的依据。实行优胜劣汰, 不断提升党员学长队伍的综合素质

摘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尽快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确保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的关键是要推行党员学长制, 使学生成为学生党员管理和教育的主体, 改变传统低效率学生管理模式, 构建立体复合型学生管理模式。想要有效推行党员学长制, 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升党员学长的思政政治水平, 加强意识教育;二是不断扩大党员学长制的辐射广度和深度, 并继续稳固原有阵地;三是加强党员学长制的建设, 确保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以学长制为引领的学生实验项目团队 篇5

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开设时间正好是在学生真正开始接触专业的重要时期, 实际上已经成为学生由基础向专业转型的一座桥梁。因此,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兴趣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 而实验教学作为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选做实验等类型。为了加强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 促使学生能够以实验为抓手,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同时, 在验证性试验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更多的完成设计型以及综合性实验。为了能较好地完成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些学生项目团队。通过对学生项目团队的建立,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以及互相弥补不足, 加强讨论, 创新实验方法。

二、学生项目团队的创建

(一) 团队成员类型定位原则

高效的团队需要共同工作和承担责任, 以共同完成实验项目任务。要想有高绩效的团队运行, 一个团队必须要具备以下三种不同技能的成员类型。

1. 需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成员

对于实验项目团队来讲, 这类人员占项目团队的大多数。他们将负责实验项目的质量、时间、成果、数据分析等要素管理。并分担相关的项目责任目标。

2. 需要有解决问题和决策技能的人

这类人员能够发现问题, 并通过分析判断, 最后做出正确的决策。

3. 需要具有善于解决冲突、协调人际关系技能的成员

他们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整个团队的和谐与凝聚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团队可以在实践操作的人员中更多挖掘具有这种能力的员工, 对于更好地润滑团队有很大益处。

(二) 学生项目团队的构建

1. 学长制为引领

在组建的项目团队中, 选择上一届或几届的优秀学长作为团队的总组织、总协调。一方面, 学长可以协助实验教师, 负责整个项目统筹安排;另一方面, 在整个实验项目中, 学长担任的是领头羊的角色, 他需要关心实验项目中涉及的许多问题:人员、实施过程、收到的实验效果以及实验创新等。

作为实验项目团队的学长, 应至少具备如下素质: (1) 工作作风和态度, 不仅实验教师很看重学长的工作作风, 引领学弟学妹更好地完成实验,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且, 学弟学妹也很看重学长的工作作风和态度, 来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实验, 加强创新; (2) “亲和力”, 亲和力强的学长更容易赢得学弟学妹的信赖, 大家形成的实验团队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实验, 获得较理想的实验结果; (3) 思想觉悟, 近朱者赤, 毕竟谁也不愿意同一个品质低劣的人为伍, 何况还要指导他们为人处事; (4) 组织协调能力, 整个实验项目需要学长来组织实施, 包括实验过程的工作流程, 每一名同学具体负责的工作任务、实验数据的分析等等, 因此, 要求学长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 (5) 意志坚定, 不怕困难。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此时, 作为学长, 最重要的就是具有顽强的意志力,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这种意志力是提高团队士气最重要的因素。

2. 项目团队角色、成员的平衡

实验项目的成功需要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 而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密切协作的基础是他们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性格上能够互补, 在团队角色上能够和谐。在一个项目的团队中, 团队成员在个性、才能方面各异, 教师以及学长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正确识别团队成员的个性, 给他们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因此, 在分配和平衡角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团队成员的人格特征与团队角色倾向之间的和谐。没有绝对好的人格特征, 也没有绝对好的团队角色, 关键的问题是二者之间能否和谐。 (2) 注意团队角色与团队效能之间的平衡。团队的效能取决于团队成员内的各种相关力量, 以及按照各种力量进行调整的程度。一个团队只有在具备了范围适当、平衡的团队角色时, 才能发挥其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效能。 (3) 团队角色的分配不是按照1∶1的比例分配的, 可以有一些重叠。贝恩和希茨指出, 每一个团队任务角色都必须由团队成员来承担。

三、项目团队的考核

(一) 实验项目团队绩效的过程评价

流程的规范, 重视流程的控制和规范的遵守是保证实验项目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合理的安排资源和配置合适的人员到合适的位置, 是团队能高效运作的基础。包括任务的合理分配和人员的落实等等。

(二) 实验项目团队的技能 (或能力) 评价

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程度, 具有强凝聚力和良好的协作的团队能够发挥更好的绩效。斯蒂芬·罗宾斯 (1994) 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他对团队的理解也主要是团队的协作效应。因此, 将团队的凝聚力、协作程度作为团队能力的一项考核指标尤为必要。知识共享能力相关研究表明, 团队知识的有效共享、转移和创造是实验创新的来源。通过知识的积累、传播、集成与创新, 整个团队的知识能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甚至团队在实验的创新价值和创新质量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 重视创新绩效考评

将创新思维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规划中,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去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获得长期的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学习的积极性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达到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因此, 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 要将学生的创新绩效考评作为考评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对学生创新绩效的考评, 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

四、结语

以学长为引领的学生试验项目团队的建立,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 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团队文化, 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另一方面, 以项目团队为形式的学习小组,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较大幅度的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真正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生活。

摘要:在教学改革日益发展的今天,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已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 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全面适应步入社会工作的环境, 在学校学习过程中, 形成相应的项目团队,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

关键词:学长制,实验,项目团队

参考文献

[1]程娥.构建高效项目团队的关键点[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2) .

[2]王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M].北京交通大学, 2008.

导师学长制 篇6

在近些年来,有一种新兴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叫做学长制管理模式,并且已受到很多国内高校的尝试以及实施, 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下面我们就学长制的含义以及由来, 实施的办法,现实的意义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探索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高年级主动帮助低年级的,并在活动中互相进行交流,学长要多帮助低年级的学生解答学习中的问题,以及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多沟通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把高年级的学生的优秀品德作为学习的榜样,引导低年级的学生,把民主的精神发扬起来,对于学生不但要严格要求,还要给予一定的关爱,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禁止实行体罚,变相的体罚以及对学生人格的侮辱的做法,要把集体的教育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把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起来,对先进的学生要善于鼓励,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高校学长制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学长制度起源于十五世纪的英国,在日本很多大学还把此制度作为学校的领导机制,与此同时,在欧美的高校一步步流行起了学长辅导制,美国的哈佛大学的学长辅导制度的理念就是对新生面对的大学的挑战给予帮助与指导,让他们适应大学的生活,与此同时,还为学长提供了领导能力得以提升的机会。从一九九九年,高等教育开始由大众化代替了精英化,经过十年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使公众对同等教育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也导致了师资力量的紧缺,高校所需求的老师队伍是训练有素的,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要多帮助新入学的同学,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 并对学习的方式进行转变。除此之外,现在的大学生也需要多多历练,使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得到增强。所以,学长制的管理模式对于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大学都在实施这种制度,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温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及上海电力学院等。

三、现阶段高校学长制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推行学长制,不管是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角度,以及学校的管理角度,都获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一是学长制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与方式方法得到了完善与改变,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都是较为传统的,推出学长制后,使教育的资源拓宽了,对大量优秀的学长起到吸引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参与进来,大学生教育管理未来的发展模式呈现出立体复合型。二是学长制对新生教育的针对性起到加强的作用,根据调查显示,新生感觉自己深受学长的帮助是非常受益的,主要是通过学习的指导体现出来,有很多新生表示,在学校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学长。但是,在学长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学长间没有明晰的工作责权,工作中会出现推诿的现象,有些工作两个人会同时去做,导致人力的浪费,其次,学长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学长也是学生,也需要别人给予指导与帮助。介理,因为学长很多都是选拔上来的,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并且经过相应的培训, 这样就容易产生晕轮的效应,班主任与辅导员都会让他们独立的开展工作,却忽略了对他们的鼓励与指点。再者,有一些学长对低级的学生的帮扶不够深入,表面表现很好,因为学长都是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与工作的任务比较重,所以, 往往没有时间去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不会主动找低年级的学生们交流,对他们内心的苦闷缺乏了解。最后,学长们在进行工作汇报时,只报好的,学长有一项职责就是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工作汇报,主要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生活状况、心理活动以及思想问题等问题的了解与解决,但是, 由于学长的工作考评原因,在进行工作汇报时只报好的事情,不报忧的事情。

四、关于高校学长制实行的改良性建议

首先,对学长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把岗位人事的规范制定出来。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对学长制进行有效的执行,其中岗位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管理者对学长制的职责权限、岗位性质进行全面的分析,把学长工作的规范制定出来。学生助理制度要实行好,就要针对岗闰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说明书,统一规定岗位的特征与性质,职责权限,工作任务,劳动的环境与条件。其次,合理搭配学长与新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有很多学生能够指出学长的并不多,以助班举例说明,每一个班级有三十多个学生,但是, 只配置了一个助班,当然,助班还有可能会自己再找到一个帮手来帮自己,目的是为了防止时间的冲突而影响到工作。 助班指导的学生太多的话,就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这一缺陷是一定要弥补的,而弥补的方法就是在数量上的变化。依据小组工作最好效效的原则,个人认为每一个学长负责协助并帮带的新同学不能超过十名,学生自身的工作效率与素质对于新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结合新生的个人情况对学长进行选拔,选拔的要求是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优秀的成绩,正派的作风,以及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与强烈的责任感,有较强的奉献精神,较强的亲和力,并且,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的人来担任学长。与此同时,所选拔的学长还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一定要善于沟通交流,与政治辅导员及新生的班主任能够主动的、积极的沟通,并积极地配合他们,顺利的开展工作。

摘要:本文从探讨高校实行学长制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高校学长制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学长制的发展状况并就当前学长制中的问题所在做了深刻剖析。最后,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研究经验,笔者提出了关于高校学长制的改良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长制,发展,现状,问题,改良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朱铁汉.浅议学长制在高职就业工作中的助推效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b)

[2]罗媛媛.高校本科生学长制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2012,19(4)

[3]王子鸣.学长制—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管理新模式[J].绥化学院学报,2012,29(3)

[4]张玉虎.新形势下高校新生学长制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3)

导师学长制 篇7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众星捧月的成长环境往往形成独立意识弱、自理能力差的性格行为特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 招生规模相对较大, 故其在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水平方面较一般高校有着更高的要求。

2. 学长制的由来和发展现状

学长制 (Student Mentoring Scheme) 是一种学生管理的辅助机制, 主要是从高年级学生中选聘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 对大学新生进行指导、教育和管理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首创“学长辅导制度”伊始, 学长制即受到外国高校的广泛关注, 在流行中得到不断发展创新, 如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将学长制纳入学分管理, 对学长的实践活动给予成绩登记;西澳大利亚大学将其“学长辅导制计划”纳入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上世纪90年代学长制登陆我国, 为香港城市大学首倡, 并在香港各大、中学校广泛应用, 随后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等几十所高校也相继推行, 至本世纪初, 以班主任助理为核心的新兴学长制开始在国内高职院校兴起。历经十余年的本土化发展, 学长制被赋予更多现代意义,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也吸引了较多教育和管理学研究者的目光。

3. 大学生心理学与学长制

发展心理学将人生划分为多个心理阶段, 其中大学阶段被划归成年初期。在此阶段, 人生观、价值观最终结晶, 与自我观念相整合的职业观得以成形, 人格将在“心理、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学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再构成。正因如此, 大学时期对人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需要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

较一般成年初期的人, 大学生还有其特殊性, 他们虽然已经属于脱离孩子的群体, 但却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因而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 这种介于两个群体边界上的处境即心理学所谓的“边缘人”地位。在此阶段矛盾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 如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等, 故而心理学家弋特又称此时期为“疾风怒涛期”。

正是由于生理上已趋成熟, 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 尚处“断乳期”, 在面临环境的适应、学业就业的压力、人际的冲突、情感的困扰、生涯的规划时, 往往表现出的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 形成大学生独特的情绪与情感。

由于学长与新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体验, 对大学新生的情绪与情感有着切身的体会, 与新生的交流更有利于满足新生的需求, 是与新生思想沟通的合适媒介。

4. 学长制的实践与问题分析

学长制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下称‘三自’) , 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关键内容, 从2011年至今已推行2年多。为总结学长制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具学生管理模式,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和访谈的方法, 探究机械与车辆学院的学长制的发展情况。

4.1 学长制的作用

据问卷调查, 学长制在学院中赢得了广泛好评, 其中学长的满意度达80.49%, 新生的满意度达78.77%。其主要原因反映为以下几点:

4.1.1 学长制是对高校学生的正确引导

品学兼优的学长是新生学习的榜样, 在与新生的交流过程中, 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新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对新生人格的再构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 学长通过把自己大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验介绍给新生, 利于新生准确地定位,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4.1.2 学长制帮助新生解决了环境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脱离了高中家长和老师保姆式的生活学习方式, 会产生自豪感和自卑感混杂, 放松感和压力感并存, 新鲜感和恋旧感交替, 情绪波动较大的状况。而学长多已走出此阶段, 作为同龄人能够以更为轻松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引导, 是新生心理调节的理想伙伴。

调查显示, 学长与新生交流的内容以生活方向为主, 学习内容次之, 大部分学长也认为“通过一系列引导教育使新生早日融入大学生活”是学长工作的最主要作用。侧面印证“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是大学新生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如何引导新生尽快地融入大学生活是高校学长制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4.1.3 学长制促进了学生“三自”

大学生处于人社会化过程的转折期,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情感和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他们更加渴望成熟, 追求上进,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心理上对进步和成功的需要。学长制不仅能满足新生的需求, 还能够提升学长的能力, 与大学生心理需要完全契合。

调研表明, 学长们普遍认为个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三自”意识, 如:超过半数的学长倡导成立学长自治委员会实现自治, 在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时, 选择“自主协商解决”的学长占比高达62.4%。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自信心, 也正是学长制推行的初衷之一。

4.2 学长制的发展问题

4.2.1 学长制的可持续性有待强化

虽然学长制在国内已有逾十年的发展, 但调研显示入校新生对该体制的认识并不充分, 入学之初期望度也不高。在亲历学长制后, 80%以上的新生对学长制保持信心, 但更需注意的是, 约45%的新生对学长制的期望值有不同程度降低, 可见学长制仍需做深入改良以贴合新生需求。在老学长的留任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有40%的学长持犹豫态度。

4.2.2 新生的主动性较差

调研表明, 学长主动与新生的接触较充分, 但新生的主动性偏弱, 交流频率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其主要原因是新生难以自察问题或不愿主动袒露问题, 尚未完全形成“有问题, 找学长”的思维习惯, 在遇到困难时, 仅不足5%的新生会首先考虑学长。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项负面因素是:新生籍某项活动之机首次邀请学长参加, 寻求“内隐”情感的释放, 若学长未能参与, 直接导致部分新生对学长丧失信心, 主动性大大减退。

4.2.3 学长的配备不能满足新生的性别需求

由于理工类学院性别比例很不均衡, 男生占绝大多数, 新生普遍希望有女生担任学长, 建议班级学长配备男女比例不宜低于3:1。对此, 女生学长大多认为若新生班级女生数量有限, 她们的工作将难免不便和尴尬, 特别是在宿舍走访这一重要工作环节。

5. 学长制优化措施和心理学建议

为实现学长制推广的普适性, 结合大学生心理学理论提出学长制发展的几项关键策略。

5.1 重点提升学长解决新生融入大学生活问题的能力

将宁缺毋滥作为学长制的选拔机制的首要原则, 主要考察候选学长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 重点吸纳兼具较强奉献精神、亲和力和沟通能力特质的学长。考虑新生的学习生活需要, 按照专业相同或相近原则进行学长配备。同时, 需建立学长岗前培训的系统化、常态化机制, 使学长掌握初级的心理学知识和危机处理程序, 能预知入学新生的心理需求, 并明确解决的措施, 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最后, 督导学长加强日常工作的交流, 定期开展学长经验交流会或者学长沙龙, 让学长充分分享解决新生问题的成功经验, 提升学长解决新生融入大学生活问题的能力。

5.2 贴合新生需求, 提升学长身份

调研中显示学长队伍的后备力量充沛, 60%的新生愿意加入进来, 但留住工作经验丰富“老”学长的问题依然突出, 有必要补强对老学长的鼓励性措施, 进一步提升学长身份的吸引力。补充措施可从身份优化和政策吸引两方面考虑, 一是给予留任“老”学长进阶身份, 如“班级学长”, 赋予他们异于“新”学长的工作内容, 主要指导“新”学长的工作开展;再则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 如在“优秀学长”的评选和推优入党等方面中进行重点推荐, 在奖学金综合评比中适当加分等。

5.3 增强新生主动性

在提升新生沟通主动性方面, 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倡导新生“有问题, 找学长”;二是加强对学长的责任心教育, 避免挫伤新生的积极性;三是扩大学长制的宣传, 强化新生对学长制的认知水平, 树立新生对学长的信心。但同时也应在思维培养中注意培养新生的自主性, 避免新生依赖性过分向学长转移。

结论

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论证了学长制在独立学院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剖析了学长制作用实现的内在心理原因, 同时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的实践为例, 提出学长制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运用心理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研究总结学长制这一新兴学生管理模式的经验和成果, 对坚持和发展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有积极意义, 同时也为现代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摘要:为探索更加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 鉴于当前国内学长制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 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的新生学长制实践为基础, 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 运用大学生心理学相关理论, 论证了学长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基于抽样调研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学长制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运用心理学方法相应提出了改善建议, 为“学长制”在国内高校中的推广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学,独立学院,学长制

参考文献

[1] (美) Robert J.Sternberg等.教育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室内绿化景观设计方法下一篇:教务信息自助查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