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配置绩效研究

2024-08-04

企业资产配置绩效研究(精选八篇)

企业资产配置绩效研究 篇1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是关系到企业组织绩效的高低。[1]随着现实人才市场进一步涌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的人才管理也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进一步实现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实现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组织绩效。

二、人力资源配置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分析

笔者查阅的大量的资料,发现国内的观点有支持人力资源配置与组织绩效无正关联的,也有人认为是有正关联的,还有人认为是通过一些中介实现正关联的,笔者比较支持最后一个观点。

(一)通过职工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感知,与组织绩效发生关系

职工对自己在企业中受重视程度,自己否无受到单位表彰等有着十分敏感的认知,这些也就是属于职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具体的分配,这些感受将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将进一步影响其工作完成进度和质量,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组织绩效的提升。

(二)通过企业文化,与组织绩效发生关系

企业文化充分反映了管理层的思想,这种思想进一步反映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不同结构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将引导不同的企业文化发展,例如职工们都比较喜欢打篮球或者乒乓球,这种人力资源分布将直接引导企业开展这方面的文体活动,这种文体活动将进一步引导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发,从而实现企业的组织绩效的提升。

(三)通过团队意识,与组织绩效发生关系

企业实现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之后,企业职工将出现有机的组合,成为不同的团队,这些团队的和谐,凝聚都是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基本因素,将相和,企业才能兴隆,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性格、脾气相投的人分配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实现团队意识的形成,更好的凝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绩效的提升。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几点建议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力资源配置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2]量才委用是企业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和决定因素。要想破解职工对于人力资源配置的抵触情绪,就需要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的制度理念,更多的考虑企业职工的实际问题,这样在改革中的阵痛才能进一步减轻。人力资源配置的设计需要考虑职工的实际,在职工的工作中不断提升对他们的人为关怀,这样才能在工作积极性调动的同时,削弱职工的抵触情绪。

(二)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管理在执行之前,需要对其公平公正原则进行有效的考量。[3]一旦出现一些有失公平、公正的现象之后,对职工自觉执行的积极性是一种很大的挫伤。以后,职工将对这种人事配置丧失信心。坚持公平、公正,才能更多降低职工对于单位人事管理的信心。一些单位的人事配置措施是以职务、职称为考虑依据,这样以来,很多具有创造力、工作活力的年轻干部工作积极性将进一步挫伤。因此需要坚持在人力资源配置面前人人平等。

(三)严格执行考核评价制度

人力配置的执行需要有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更好的落实。例如,企业已经执行多年的绩效管理制度,就是针企业的特点,根据职工一年的表现(考勤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取得的一些成绩情况等)进行定量评价,给职工进行打分,根据打分成绩的高低,进行绩效工资的分配,同时对那些不能胜任岗位需求的职工进行调整相应的工作岗位,不断发掘职工的特长,这种配套考核评的执行可以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创新激励机制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也是越来越快。这样的发展势头就需要不断调整相关的激励机制。例如,目标激励就是一个单位需要针对一年的工作在年初的时候制定相应的计划,每个月都有相应的指标,当一个部门完成相关的目标任务之后,就可以在年终的绩效考核中给予一定的考虑和倾斜。目前还有一种责任激励机制,就是将现代的岗位工作明确相关的责任,在职工完成相关岗位任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自己是否优质的完成了相关的工作职责。另外还有一种危机激励,这种激励在企业人事管理中可以具体体现领导岗位的末位淘汰制,一年之后,不同岗位的领导是否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是衡量其是否可以继续担任相关领导工作的指标。这些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人力资源分配关系,优化组织绩效的关系。

结语

体现出人文关怀、坚持公平公正、落实考核制度、创新激励机制等都是可以进一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的组织绩效的提升需要借助更多平台的人力资源优化,因此最终这些措施都可以帮助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组织绩效。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人力资源配置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体现出人文关怀、坚持公平公正、落实考核制度、创新激励机制等措施可以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企业组织绩效的提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绩效

参考文献

[1]赵立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团队群体效能感的视角[A].Proceedings of 2013AASR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and Law Collections(AASRI HSL 2013 V2),2013,10:133-134.

[2]熊军,袁颖洁,章凯,范新等.基于CAS理论的高绩效工作系统构成和作用机制研究[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0),2010,03:178-179.

江苏邮政企业资产配置水平研究 篇2

关键词:多元分析方法;判别分析;因子分析

培育、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求企业围绕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来配置企业的资产、人员,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水平达到帕累托最优。邮政行业是一个具有规模效应的行业,因而资产合理安排尤显重要。然而现实中,市场激烈的竞争使邮政企业日益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新业务的开拓,忽略了对企业内部资产合理地配置,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虽然,行内人士已意识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由于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因素的约束,鲜有人对这类现象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一定区域内的邮政企业的某些资源是共享的,因而,单独对某一个企业资产配置水平进行研究,就不可避免要受到公共资产的约束。如果对一定区域内的邮政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就可绕开公共资产,对企业资产匹配问题进行较为客观的研究。显然,这种方法似乎更为科学合理。本文对江苏邮政企业资产的研究正好体现了这一思路。

一、江苏邮政企业资产配置现状分析

邮政企业主营业务大致可分为邮递业务(包括特快传递、机要通信、汇票、包裹、函件业务)、报刊业务、储蓄业务、集邮业务。由于不同邮政企业对这些业务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本文运用判别分析方法,根据江苏13个市级邮政企业2002年的营业收入组成对企业进行分类,分为邮递型企业、储蓄型企业和混业经营型企业。再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2 年这些企业资产业务能力(邮递能力、储蓄业务能力)、企业经济效益作出综合评价。分析步骤如下:

1.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确定邮政企业四大主营业务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邮递业务与报刊业务相关系数为0.7747(P=0.005),存在着较高相关性①,说明两项业务性质有着较高相似性, 这也验证了现实中有些邮政企业把这两项业务并为一类进行经营的理由。储蓄业务、集邮业务、邮递业务三者间的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都小于0.4(P=0.15),因而,从实证的角度来看,邮政主营业务可划分为三类,即邮递业务(包括报刊业务)、储蓄业务、集邮业务。

2. 利用判别分析对邮政企业进行分类。邮政企业的三大业务收入中,集邮业务收入对企业的总收入影响不大,而邮递业务②与储蓄业务的收入在不同的邮政企业收入中占有不同地位,因而在判别企业类型时把企业分为三类:以邮递收入为主的邮递型企业、以储蓄业务收入为主的储蓄型企业、邮递收入与储蓄收入在总收入中地位相当的混业经营型企业。结果显示,属于邮递型企业有南京、苏州、南通,属于储蓄型企业有宿迁,属于混业经营型企业有无锡、常州、徐州、扬州、镇江、盐城、淮安、泰州、连云港。

3.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邮政企业资产的邮递能力、储蓄业务能力进行评价。邮递能力采用的指标为:城市投递段道(条)、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公里)、邮政局所总数(处)、邮政信筒信箱(个)、邮运、速递汽车(辆)、计算机数(台)、报刊销售点(处)、邮政信报箱群(个)、邮资机(台)。在因子分析中提炼出两个主因子:一个反映邮政企业邮递的综合能力;另一个反映邮政企业在农村邮递能力。

邮递能力排序结果(从高到低):南京、无锡、常州、宿迁、泰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南通、镇江、苏州、徐州、扬州。

储蓄业务能力采用的指标为:ATM自动柜员机(台)、POS机(台)、 邮政储蓄专用汽车(辆)、邮政储蓄点(处)、计算机数(台)。在因子分析中提炼出二个主因子:其一反映邮政企业储蓄业务网络化水平,另一个反映邮政企业储蓄业务实物传递水平。储蓄业务能力排序结果(从高到低):南京、南通、常州、宿迁、泰州、扬州、淮安、盐城、苏州、连云港、无锡、徐州、镇江。

4.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邮政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排名。邮政企业的经济效益采用十大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每百元销售人工费用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劳动生产率。这十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提炼出三个主因子:其一是反映企业盈利水平;其二是反映企业人力利用水平;其三是反映企业的发展水平。经济效益排序结果(从高到低):无锡、苏州、常州、泰州、南京、宿迁、镇江、徐州、南通、盐城、淮安、连云港、扬州。

5. 结论。

结论一:资产业务能力(邮递能力、储蓄业务能力)与企业主营业务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一般来说,企业主营业务的性质应与它相应配置的资产业务能力一致。然而在分析中,邮政企业配置资产的邮递能力、储蓄业务能力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性质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例如:苏州、南通邮政局属于邮递业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但它们的邮递能力却远远低于其它混业经营企业和以储蓄业务为主的企业。宿迁邮政局是以储蓄业务为主的企业,但它的邮递能力却普遍高于混业经营的企业和邮递业务为主的企业。南京邮政局属于邮递业务为主的企业,它的邮递能力排在首位,但同时它的储蓄能力也排在首位,高于混业经营企业与储蓄型企业。

结论二:企业资产业务能力(邮递能力、储蓄业务能力)与企业效益也没有必然的相关性。邮政企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企业,它可以通过大量的投入达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投资范围内,如果企业资产的邮递能力强、储蓄业务能力强就意味着企业的相应资产投入多,那么就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然而本次分析结果却是邮政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与企业资产业务能力成正方向变化。例如:苏州邮政局属于以邮递业务为主的企业,它的邮递能力在同行中较低且储蓄业务能力也较低,但它的经济效益却排名第二。宿迁邮政局属于以储蓄业务为主的企业,它的储蓄业务能力在同行中较高且邮递能力也较高,但企业经济效益却平平。泰州邮政局属于混业经营的企业,它的两方面的能力都低于宿迁邮政局,然而它的经济效益却在宿迁邮政局之上。通过横向比较发现邮政企业普遍没有合理配置不同经营业务性质的资产,从而导致资产业务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不挂钩。

在本次研究中,评价邮政企业的邮递能力、储蓄业务能力其实就是评价邮政企业在这两业务方面相应的资产存量水平。在研究中发现这些企业资产业务能力,无论邮递方面的资产业务能力,还是储蓄方面的资产业务能力,都不能反映企业的主营业务性质,同时也不能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江苏市级邮政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资产不匹配的现象。

二、江苏邮政企业内部资产配置失调的原因与对策

1. 邮政企业资产配置失调的原因。(1)为了邮政系统全网的利益导致匹配不合理。由于邮政企业承担着通信普遍服务的职能,有些项目如特别是为服务于全网的邮政枢纽项目是不能按照效益的原则进行投资的。(2)地区经济环境影响邮政企业资产的配置。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邮政企业传统业务存在着普遍服务,导致这些企业在传统业务中获利较低。在这种困境下,企业就只得靠发展储蓄业务来获得生存。然而,当地经济发展的缓慢又使得这些企业在储蓄业务方面没有优势,不仅造成企业邮政专业资产闲置,而且带来储蓄业务资产的闲置。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当地邮政企业传统业务由于地区经济的影响发展得比较健康,在此基础上利用邮政系统网络的规模效应开展的金融业务迎合了市场需求,给企业的资产良性运行奠定了基础。另外,在经济发达地区邮政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也普遍比经济不发达地区要高。(3)历史的原因也影响邮政企业资产的配置。邮电分营前,邮政企业发展比较缓慢,资产配置就存在着问题。在邮电分营过程中,由于资产剥离等原因又加剧了一些邮政企业资产匹配不合理的现象。(4)邮政企业缺乏相应的独立性。邮政企业的管理仅仅停留在专业化的管理上,由于市级邮政企业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权和资产处置权,尽管邮政企业拥有广泛的网络资源,却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规模效应的优势,反而为这巨大的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承担了较高的成本。

2. 邮政企业资产有效配置的对策。邮政企业是个规模效应很强的企业,投入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高,关键在于邮政企业能否充分利用好企业的专业性资源(网络资源)。如果因为专业型业务发展不理想,就只是想通过辅助业务来获取利润维持生存,那么邮政企业的前途就岌岌可危。面对邮政企业如今所处的困境,笔者提出下列几点对策:(1)积极推进邮政企业内部业务结构调整,在现行专业化经营基础上有效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整体规模优势。(2)历史遗留下来的闲置资源特别是房屋闲置资产,可以围绕企业闲置资产开展多角化经营。(3)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改革企业内部用人制度,营造自由、竞争的工作氛围。目前邮政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存在着文化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人力资本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在逐步上升。邮政企业要想培育、发展核心竞争力就得依靠企业的人力资本,就得依靠一批敢想敢做、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专长技能及战略目光的人才。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批核心人才,才能培育和发展邮政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拓新的专业业务,开拓新的市场。(4)投资政策的转向,应分类投资,改善增量。对于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投资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如政策性业务就要考虑到社会效益,经营性业务则重在经济效益指标。

三、结论

本文提供的对江苏邮政企业资产配置水平的评价方法不仅能衡量企业利用内部资产的效率水平,而且还能发现同一地区内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原因,以及影响企业资产有效配置的主要因素,并可为企业资产配置中的问题进行诊断与纠正。

注释①:不相关概率为0005,经过显著性检验。

注释②:本文邮递业务都包含了报刊业务。

参考文献:

1.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2.杨雄胜,杨黛.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财经研究,1998,(5).

3.RichardA.Johnson and Dean W.Wichern:实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汤薇,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管刚,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

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篇3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2006,证监会)第二章第二十八条对拟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发行人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而且要求其资产质量良好、资产结构合理。可见,资产质量与资产结构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企业能否上市的重要指标。该方法中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对于资产质量与资产结构问题的限定却比较模糊。

企业集合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综合运用就产生了企业的绩效,企业绩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能否合理配置并且正确运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资本和资产是财务资源的两个要素,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较早地关注了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而从资产结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绩效的成果则相对较少,也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中,资产结构对绩效的作用都亟待高度重视和深度探索,企业绩效的提升和蓬勃发展对资产结构的合理配置和顺利实施提出了高要求。

二、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内涵分析

1. 资产结构的内涵分析。

美国会计协会在1957年将资产定义为: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汉语词语中的结构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因此,资产结构就可定义为对组成总资产的各项资产的具体安排和搭配组合。对于资产结构的计量,可以用各类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来表示。资本和资产都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存在,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资本结构反映了企业资金的来源构成,而对于资金的使用安排则反映为资产结构,这二者构成了企业的财务结构。

2. 企业绩效的内涵分析。

学术界对企业绩效的定义有多种,本文采用财政部(1996)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里关于绩效内涵的解释。财政部是从经营效益和管理者业绩两个角度定义企业绩效的,经营效益是管理者业绩在组织层面上的表现,而管理者业绩则是对管理者工作所做的总结与评价,财政部关于绩效含义的解释是相对比较完整的,既包括了绩效的结果性与过程性两方面的特点,又兼顾了绩效在组织与个体两个层次的内容。本文从资产结构这个角度研究企业绩效,对于企业绩效的衡量注重它的结果性,所以主要关注企业绩效中的经营效益这一部分。

财政部认为企业的经营效益表现为企业在四个方面的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1. 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流动资产具有很强的弹性和变现能力,它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变形态,方便企业对经营活动进行灵活地规划和实施,它的较强的变现能力也能帮助企业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增强企业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实现稳定发展的前提。所以,一般来说,一个企业流动资产拥有量的多少,不仅表现了企业的资产运营水平和周转能力,也标志着企业的支付水平和偿债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率越高,资产周转的就越快,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强;同时,资金的高速周转降低了各项资产所占用的资金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有利;另外,充足的流动资产也保证了企业能按时归还前欠债务,增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了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保证了企业绩效的提升。

2.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工具就是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的收益能力较强,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越多,企业的生产力越强,企业绩效就越好。但是,固定资产也不是越多越好,企业对固定资产的配置也要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很差,过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势必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进而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固定资产的取得一般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入,但对其价值的收回却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的磨损通过折旧的分摊来体现,而折旧费用需要企业的收益来中和,如果企业过量地购置固定资产,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绩效,反而会因为需要获取更多的收益去弥补固定资产每期产生的大额的折旧费用而导致企业绩效的降低。

3.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殊资源———无形资产,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越来越看重品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在提升绩效上的作用。无形资产是无实物形态但能使企业长期受益的特殊资产,无形资产的拥有量代表着企业获得高于一般收益水平的能力,企业持有无形资产越多,则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就越强,企业绩效也越大,特别是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无形资产更是通过提高比较竞争优势来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因此,一般认为,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大,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越强,企业绩效越好。

资产结构是企业资金总量在不同性质资产上的配置,最优的资产结构能够促成企业资产的收益和流动达到平衡,在既定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资产结构不是静态的,每个企业由于所处行业的不同,其最优的资产结构也不同。在实务操作中,最优资产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行业自身特点和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俊瑞.资产结构、资产流动性与企业价值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353~357.

企业资产配置绩效研究 篇4

电力行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 长期以来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电力股票也构成了我国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行业板块之一。电力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整体持续向好增长, 两网改造工程的逐渐推进, 城乡电力需求将相应提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 电力行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历史转变, 逐步建立了竞争机制, 电力上市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伴随着11家新组建 (改组) 公司的成立, 中国的电力行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电力行业面临大规模资产重组和高增长的背景下, 对电力企业进行资产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经济资源的分布即所谓的资产结构, 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客观描述。资产结构具体体现为各种类型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价值比重, 以及各类型资产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经营收益是各项资产综合运用的成果, 只有合理有效地配置各项资产,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资产的功能, 创造最大的经营收益。资产结构对收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资产内部结构不协调, 致使某项资产占用过多, 另一项资产占用短缺所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某项资产占用过多, 会使该项资金占用成本增加, 从而减少资产经营收益;另一方面如果某种资产占用过多, 则意味着其他资产占用过少, 这样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整体周转效果, 使企业无法实现预期的最大收益。

Czyzewski和Hicks (1992) 研究得出具有高资产收益率的企业也具有高现金资产比例和高其他流动资产比例, 而存货和固定资产占有相对低的比例, 应收账款没有确定倾向。G.Agiomirgianakis, F.Voulgaris (2006) 以希腊制造业为例, 采用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 公司规模, 经营时间, 出口状况, 销售增长, 公司负债、固定资产和投资的增加, 以及资产管理的效率影响着公司的收益率。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吴树畅 (2003) 分析得出, 流动资产比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影响, 并进一步指出资产结构比融资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逯全玲 (2004) 及刘猛、王婵 (2005) 的研究均得出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有一定影响。也有学者得出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不具相关性, 如刘百芳、王伟丽 (2006) 发现山东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企业业绩影响不显著。王怀明、闫新峰 (2007) 通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 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内部构成与公司绩效基本上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外, 钭志斌 (2007) 发现汽车行业固定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负相关。汤亚莉、刘桂宏 (2007) 发现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经营业绩显著负相关。白喜波 (2007) 以2005年1 33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 发现流动资产比率与ROE显著负相关, 而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ROE均无显著关系。

综上所述, 我国的研究文献表明学者对企业资产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研究较为深入, 已经开始对各行业不同类别公司的资产结构和业绩相关性进行了探索。但是对于电力企业这一重要行业的深入研究还很少, 尤其是从微观的角度对企业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较少, 本文拟就资产结构对电力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作一研究。

2 研究假设

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 流动资产比重越高的企业, 其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便越强,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变能力越强, 但若缺乏雄厚的固定资产作后盾, 一般而言其经营的稳定性则会较差。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主要劳动工具, 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固定资产的不同类型决定着企业将要运用什么样的技术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将要进入哪个市场等, 从而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般而言, 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是以固定资产的规模为衡量依据的, 也就是说固定资产规模越大, 其生产经营能力也越大。固定资产表明的是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 对企业资金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发挥着基础作用, 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最终财务成果;而流动资产更多的是帮助实现销售收入的形成, 并最终形成销售利润的资产, 它所起的作用只是协助固定资产实现了最大的生产能力。过多的流动资产占用, 会加大企业的资本成本, 降低企业的效益。因此, 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越小, 资金调度越灵活, 但在一定条件下越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上述特点在电力上市公司中反映尤为明显。电力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有两条途径: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增长和挖掘内部潜力的内涵式增长。在能耗和发电时间已接近极限情况下, 再依靠增加发电量和降低成本来挖掘潜力显得十分有限。因此, 规模扩张———在建和并购机组促进容量增长成为上市公司的首选。电力行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 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的大小对经营效益的影响比较显著。一般而言, 电力企业规模越大, 效益就越好。因此, 规模越大的电力上市公司拥有更多的固定资产比重, 绩效也倾向于更好。

电力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誉、服务商标、知识产权等。厂网分开和配电公司进一步独立后, 一定程度上买卖双方的竞争态势必会使电力公司在其消费者中产生不同的评价, 由此对电力公司形成程度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服务商标的价值也就自然产生。此外, 其他各种权利包括供电经营特许权, 土地使用权, 惠融资权益, 水、电、通讯使用权也能为电力企业带来超额收益。无形资产有利于加快有形资产的周转, 有利于与有形资产共同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

综合上述分析, 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电力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假设二:电力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三:电力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选择及实证模型

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常用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 (ROE) 与总资产收益率 (ROA) , 本文采用修正后的总资产收益率 (Adjusted-ROA) 作为被解释变量, 原因在于:ROE仅反映了企业运用股权资金 (净资产) 获得收益的能力, 而ROA却能反映企业综合运用全部资产获得收益的效果。其次, 笔者在ROA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 从收益中剔除了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的影响,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考虑到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并不能体现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 剔除后能更加科学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此外, 借鉴其他研究经验, 本文引入以下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 反映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资产周转率, 反映电力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公司规模, 反映公司规模的大小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反映电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具体变量描述见表1。

基于上述3条假设,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式中, X1代表流动资产比率, X2代表固定资产比率, X3代表无形资产比率。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年1月1日以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51家电力上市公司为样本, 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 (CCER) 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的公司年报。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 将7只ST、PT股票以及非主营电力等共11只股票从样本中剔除, 最终选定40家电力上市公司2006年度的截面数据作为样本。

3.3 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 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修正总资产收益率平均值较低, 仅为5.67%, 而且公司间修正总资产收益率差距较大, 最高值为48.62%, 比平均水平高出42.95%, 最低值为-7.45%, 比平均水平低出13.12%, 总体标准差为8.44%。在电力上市公司资产内部构成中, 固定资产比重最大, 平均达到64.91%;流动资产比率次之, 平均达到24.63%;无形资产比率最低, 平均值仅为2.22%。此外, 从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 我国电力上市公司各项控制变量指标差异显著, 标准差均高于10%。资产负债率水平整体较高, 平均值为53.87%, 最大值高达90.83%。总资产周转率平均水平为26.26%, 且不同公司间的差距较大, 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达71.14%。此外, 公司规模的差异最为显著, 标准差高达111%, 规模最大的达1 084.874 1亿元 (e25.409 9) , 规模最小的仅为7.779 7亿元 (e20.472 2) 。总资产周转率均值为37.49%, 公司间差异也较为显著。

四、实证结果

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数据整理后如表3所示。

***表示1%水平显著, **表示5%水平显著, *表示10%水平显著, 均为双边检验;括号内为t值。

首先, 考察解释变量为流动资产比率的情况, 观察模型 (1) 部分的结果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Adjusted-ROA=0.065 0-1.921 0×CA/TA-0.182 3×ALR+1.906 3×ATR+0.003 5×ln Size-0.040 4×LSR+ε

对模型 (1) 假设检验, F检验值是5.1429, 相伴概率在1%以下, 说明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调整R2仅为0.346 9, 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度不高。流动资产比率的系数为-1.921 0, 并且在1%水平显著, 说明流动资产比率和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一得到验证。

另外, 资产负债率与经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通过5%水平检验, 说明电力上市公司的高负债水平对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资产周转率的系数通过1%水平检验, 说明良好的营运能力对电力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将产生正面影响。此外, 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但均为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次, 考察解释变量为固定资产比率的情况, 观察模型 (2) 部分的结果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Adjusted-ROA=-0.075 0-0.216 2×FA/TA-0.021 5×ALR-0.055 8×ATR+0.012 7×ln Size+0.037 6×LSR+ε

对模型 (2) 假设检验, F检验值是2.978 5, 相伴概率在5%以下, 说明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调整R2仅为0.225 4, 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度不高。固定资产比率的系数为-0.216 2, 并且在5%水平显著, 说明固定资产比率和经营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二没有得到验证。

另外, 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与经营业绩都呈负相关关系, 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 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都呈正相关关系, 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对于电力上市公司来讲, 其第一大股东几乎全部为国有股, 说明国有控股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促进作用。

最后, 考察解释变量为无形资产比率的情况, 观察模型 (3) 部分的结果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Adjusted-ROA=0.054 6-0.464 3×IA/TA-0.175 0×ALR+0.159 5×ATR+0.003 4×ln Size-0.028 4×LSR+ε

对模型 (3) 假设检验, F检验值是2.962 5, 相伴概率在5%以下, 说明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调整R2为0.303 5, 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度不高。无形资产比率的系数为-0.464 3, 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无资产比率和经营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三没有得到验证。

另外, 资产负债率与经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且通过5%水平显著性检验。而资产周转率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了10%水平显著性检验。同模型 (1) 类似, 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5 研究结论、建议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流动资产比率与修正资产收益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电力上市公司没有高效利用企业闲置资金, 这可能与企业难觅良好的投资项目有关。 (2) 固定资产比率与修正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 与假设背离。这可能是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生产效率低下, 对外投资效率不高, 以及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所致。 (3) 无形资产比率与修正资产收益率不具有相关关系。这可能与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较慢有关, 电力企业市场化进程中形成的服务商标、知识产权等优质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普遍还较低。电力企业的无形资产尚未充分发挥为企业增值的功能。

因此, 电力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成为企业营造与其他竞争企业相比具有差异性的价值链, 获取竞争优势, 以及谋求企业价值的必要手段。效益好、资金充足的电力上市公司可以将其短期闲置的货币资金进行短期投资, 开拓多种渠道获取收益, 使企业资产结构达到一种合理的状态。从长期来看, 电力企业应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固定资产上, 以最大程度地增加经营利润, 实现规模经济, 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在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电力企业应当尤其注意塑造企业形象, 积极创造品牌价值, 推进科研创新的步伐, 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 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此外, 电力企业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资产周转率, 努力扩大公司规模, 科学合理负债, 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 从多方位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摘要: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内部资产结构对企业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沪深股市40家电力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样本,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电力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无形资产比率与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电力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不尽合理, 没有发挥对经营绩效应有的贡献作用。

关键词:资产结构,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妍.电力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5:13-29.

[2]王金莲.论优化资产结构[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 (12) :83-84.

[3]王怀明, 闫新峰.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2) :40-43.

[4]白喜波.资产结构与公司业绩[J].兰州学刊, 2007 (6) :67-68.

企业资产配置绩效研究 篇5

1 知识管理、战略和绩效

很长一段时间来, 知识被企业视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它必须有效管理才能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知识管理最初的重点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 例如群件、文档库和门户网站。相反, 有些学者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存于人头脑的隐性知识, 有些学者主张构建一个知识管理的测量方法, 建议使用绩效指标的方法便于知识的运用和增长。

一般认为, 当技术、组织和测量措施达到均衡和集成时, 可以为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一个广泛的基础, 然而, 这样的知识管理措施的实际效果在很达程度上仍不确定, 相关的实证研究试图将知识管理与企业绩效链接在一起, 事实上提供了不一致的结果。Bierly和Chakrabarti[1]发现21家美国大型制药企业知识管理方法与财务绩效 (ROS和ROA) 之间存在着联系, 而De Pablos[2]运用同样的方法对123家西班牙中型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方法进行分类, 发现如果通过一组10个变量 (利润的增加、销量的增加等等) 来进行测量, 知识管理方法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显著, 而如果通过一个独特的综合变量 (例如ROA) 来进行测量, 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Choi和Lee[3]以及Zhu et al.[4]研究结果认为知识管理方法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研究发现, 具体的知识管理机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稳定的[5,6,7,8], 具体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特点 (即, 技术、结构和文化) 或者过程 (即, 采集、社会化、外化、组合等等) 似乎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者关联。Darroch[9]对新西兰各个行业的大型企业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有效的知识管理对创新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 而不是组织绩效。

然而, 上述所有的研究都是有关知识管理措施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而有些人认为, 在评估知识管理措施时, 适当考虑到企业的战略。Zack[10]认为知识管理应立足于企业战略背景下, 这是制定知识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框架。Smith等[11]建议基于市场定位战略的企业应该采用支持紧急业务需要的知识管理方法, 这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绩效或者生产率;而那些基于能力战略的企业应该采用支持价值创新、环境调查或者战略实验所需要的知识创新能力的知识管理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与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来说, 我们遵循这样的想法, 即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必须严格与其战略相匹配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绩效的增加来源于知识管理与战略之间严格的一致性。

典型的战略配置可分为探索型、防御型、分析型和应对型。根据Miles等人[12]的观点, 探索型战略主要是寻找和开发新产品和市场的机会;而防御型战略的成功来自于一个稳定领域的高效服务。根据知识管理方法, Bierly和Chakrabarti[13]将企业分为创新型、探索型、开发型和孤独型。创新型和探索型企业采取更积极的知识管理方法, 创新型企业将内部知识 (即R&D) 和外部知识有效结合起来, 以激进和渐进式学习为关注焦点, 是学习最快的;探索型也保持着内外部学习之间良好地平衡, 但不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开发型和孤独型采取更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方法, 开发者试图有效使用外部知识, 而孤独型运用新知识的速度是缓慢的, 在整合知识方面是失败的。

因此, 本文认为, 知识管理与战略一致性的中小企业, 探索型战略和伴随着一个积极的知识管理方法, 而防御型战略伴随着一个保守的知识管理方法。此外, 本文期望知识管理与战略配置一致性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组织创新绩效。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中小企业的战略配置和知识管理方法是一致的;

H1a:探索型企业采取积极的知识管理方法;

H2b:防御型企业采取保守的知识管理方法;

H2:战略配置与知识管理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对中小企业的组织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

H3:战略配置与知识管理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2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对60家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了调查。为了选择样本, 我们首先选择了员工人数介于2-100人之间698家中小制造型企业;其次, 我们根据行业和员工数量对样本进行分类;最后, 以电话访谈的形式对企业进行随机调查。样本数从最初的70家企业 (10%的比例) 调整为60家企业, 这60家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 (平均16个员工) 并且相对年轻 (平均25年) , 企业权利几乎都是高度集中企业一个或两个人手中, 战略决策往往都是来自于领导人的直觉。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加访谈的方式进行, 测量通过Likert量表获得。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宏观层面的战略配置、宏观层面的知识管理配置以及宏观层面的企业绩效。前两个宏观层面由以下六个微观层面组成: (1) 以战略和知识管理为关注焦点 (分别包括11个问题) 。此目的分别是识别具体战略定位的相关因素 (例如, 关注产品的持续改进) 和知识管理定位 (例如, 着眼于新产品推出所需要的新知识) ; (2) 由内向外的战略和知识管理政策 (分别包括5个问题) 。此目的是分别识别具体的企业资源相关因素 (例如, 金融资源相关性) 和内部知识来源 (例如, 知识管理企业家的相关性) ; (3) 由外向内的战略和知识管理政策 (分别包括5个问题) 。此目的是分别识别具体的竞争优势相关因素 (例如, 成本领先在创造竞争优势中的相关性) 和外部知识来源 (例如, 研究人员对知识获取的相关性) ; (4) 战略和知识管理内部结构 (分别包括5个问题) 。此目的是分别识别组织结构的特点 (例如, 企业的年龄) 和内部网络节点 (例如, 员工的平均年龄) ; (5) 战略和知识管理外部结构 (分别包括5个问题) 。此目的是分别识别根据产业什么周期和波特的五力模型确定竞争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识别的困难, 不包括新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 的特点和外部网络节点 (例如, 知识频率与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 ; (6) 战略与知识管理活动 (分别包括9个问题) 。此目的是分别描述价值链和知识链的特点。第三个宏观层面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 (不是变量) : (1) 组织绩效。此目的是识别前3年利润、销售额和员工数的趋势; (2) 创新绩效。此目的是识别前3年过程引入或产品创新能力的趋势。

3结果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知识管理和战略配置各分为2组, 战略配置标记为1组和2组, 1组为探索型战略, 2组为防御型战略。1组战略更多地关注企业改善, 特别是对过程和产品, 它们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倾向和长期性, 它们也表现出更大程度地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相对于2组企业, 1组企业更倾向于外部的沟通和合作。它们也非常注重内部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内部合作促进创新。相对于2组企业, 1组企业更多地依赖组织资源, 特别是信息和员工管理系统, 这是支持协调和促进企业精神的先决条件。它们更依赖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源。知识管理方法标记为A组和B组, A组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方法, B组为积极的知识管理方法。事实上, B组企业在对新知识创造方面显示更高的动力。同时, 相对于A组企业, B组企业更关注知识链上所有的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不论其目的是创造新的知识还是利用现有的知识。

注:括号中为期望值

知识管理与战略配置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 探索型战略与积极的知识管理存在强烈地关联, 而防御型战略与保守的知识管理存在着关联。表2的统计结果证实了知识管理与战略配置之间存在强的一致性, 从而假设1a和假设1b得到支持。也就是说, 探索型战略的中小企业一般采用积极的知识管理方法, 而防御型战略的中小企业可能采用保守的知识管理方法。以前的相关研究没有发现知识管理与战略之间存在强的关联性。可能的解释是, 知识管理和战略之间的一致性因负责知识管理人员和负责战略人员之间的配合程度而有所不同, 并且中小企业业主是决定本企业未来走向的关键战略决策者。

*p<0.1;**p<0.05;***p<0.01;****p-0.001

为了检验假设2和假设3, 我们比较知识管理和战略配置了4组企业所获得的绩效 (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 1A组显示销售增幅最大, 利润增幅不明显;相反, 在创新绩效方面表现不是特别好;利润相对于销售的小幅增长可能就是知识管理与战略配置不一致的结果。在探索型战略配置企业中, 创新知识的缺乏会降低企业创新的潜力, 一旦价格策略不在有效首先对利润有负面影响, 其次是销售。因此, 1A组企业的组织绩效将来会恶化。

1B组显示销售、利润、和创新绩效类似的增长, 这可能是企业采用探索型战略和积极的知识管理方法的结果。如果企业竞争的目标是满足一个动态市场中现有和潜在客户新的变化的需求, 知识创造方面的投资既可以从早期采用者获得额外收益, 也可以从后来的其他客户获得额外收益。因此, 1B组企业的未来组织绩效会改善。

2 A组显示稳定的销售和利润以及最差的创新绩效, 这可能是企业采用防御型战略和保守知识管理方法的结果。如果企业战略的目的是在一个稳定的利基市场服务现有的客户, 知识创造的低投资适合企业渐进市创新的需要以保护现有的竞争地位。因此, 2A组企业的组织绩效在未来可能保持不变, 但是它们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着风险。

2 B组显示销售有限地增加, 利润的减少以及最差的创新绩效, 这可能是企业采用积极的知识管理方法和防御型战略的结果。如果企业战略的目的是在一个稳定的利基市场服务现有的客户, 知识创造的高投资不会增加客户价值, 成本的增加不会容易被增量销售的所覆盖, 利润会下降。因此, 2B企业未来的组织绩效会恶化。

总之, 结果表明知识管理与战略配置的一致性对创新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 但对组织绩效特别是销售增长没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假设3得到支持, 假设2得到了部分支持。此外, 知识管理与战略配置的一致性不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唯一变量, 如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可能对组织绩效尤其是销售增长影响更大。

4 结论

相关研究表明, 有效的知识管理应该基于战略并且与战略一致。本文以60家中小制造企业为样本, 验证知识管理与战略配置的一致性对企业组织和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聚类方法分别对2组知识管理方法和战略配置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关联表和独立检验的方法验证了知识管理与战略配置之间的一致性。结果表明, 探索型战略与积极的知识管理方法存在关联, 而防御型战略与保守的知识管理方法存在关联。大多数采用探索型战略的中小企业都有一个积极的知识管理方法, 而采用防御行战略的中小企业都有一个保守的知识管理方法。此外, 知识管理与战略配置之间的一致性似乎因负责知识管理人员与负责战略人员之间的配合程度而有所不同。

企业资产配置绩效研究 篇6

关键词:无形资产,经营绩效,相关关系,回归分析

近三十年来, 有关无形资产研究的论题主要集中于有关无形资产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和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国外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始集中于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问题以及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国内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无形资产计价、确认、内容及准则等的规范研究。这些研究论断缺乏实证结论的支持, 而相关的实证分析比较深入的目前仅有薛云奎、王志台 (2001) 和王化成 (2005) 。通信制造类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绩效贡献应该是很重要的, 但是对于通信企业无形资产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局限于通信企业无形资产形成的途径以及类型方面, 没有相关文献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贡献问题。

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通过分析通信制造类企业无形资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探讨该类企业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所用无形资产指截至2008年12月31日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上披露的无形资产。研究过程中选择2007年与2008年间3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2008年12月31日报表中批露无形资产存量对当期经营绩效影响和2008比较2007年无形资产增量对2008年经营绩效影响。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巨潮网中所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

在测度经营绩效的三个指标经营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中, 我们选择经营利润的绩效评价方式来衡量企业绩效, 下文用OPNC来表示经营利润。

本文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将无形资产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研究无形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量是指当年无形资产的绝对量, 增量指当年新的无形资产投资, 其数值上等于当年无形资产-上年无形资产+当年摊销额。用当年无形资产相对上一年的增加量来代表无形资产增量, 即增量=2008年无形资产-2007无形资产。建立两个解释变量:无形资产存量和无形资产增量。

尽管我国通信制造类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主要是由各种使用权构成, 但相对于实物资产 (主要是固定资产) 而言, 这些使用权在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种非常稀缺和珍贵的资源, 而且目前技术资产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中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而资产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载体, 对公司经营起着贡献。据此, 我们可以提出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公司的绩效与无形资产绝对量有显著正相关性。

研究假设2:公司的绩效与无形资产增量有显著正相关性。

利用已经获得的数据和SPSS17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可得经营利润与无形资产存量的相关系数为0.818, 表明通信制造类企业的无形资产与其企业经营利润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与我们提出的假设 (1) 一致。这说明企业无形资产对经营利润有正向的影响, 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越大, 它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好。验证了无形资产作为公司资产的一部分, 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起着贡献。无形资产时刻影响公司绩效水平。数据分析也显示经营利润与无形资产存量相关系数为0.724, 并且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这与所提的假设 (2) 一致。无形资产增量与OPNC也线性相关, 王化成 (2005) 研究表明无形资产的投资对公司贡献程度呈现递增态势, 这一观点在此也得以验证。

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 经营利润与无形资产存量以及增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那么经营利润与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呢?即是否存在当无形资产存量增加一个单位而经营利润增加若干单位的情况呢?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拟合优度指标为0.81 8, 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 并且当无形资产总量变动一个单位时, 经营利润增加1.752个单位。说明对于通信制造类企业无形资产总量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并且从无形资产增量对经营利润的回归结果看来, 拟合优度指标为0.812, 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 并且当无形资产增量变动一个单位时, 经营利润增加1.776个单位。说明无形资产大幅提高对企业绩效的增加作用非常明显。对于通信制造类企业而言不少无形资产的具有高技术含量, 从将其引入企业到企业消化吸收再到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的。而且随着企业更好地掌握这些技术的运用, 无形资产对业绩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

通信制造业作为通信业的上游产业, 技术水平直接影响通信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见通信制造类企业的无形资产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的贡献。该类企业应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持续维护无形资产, 从而对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参考文献

[1]薛云奎, 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1 (11) :40~47.

[2]王化成, 卢闯, 李春玲.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 (10) :120~124.

企业资产配置绩效研究 篇7

关键词:无形资产,信息技术,无形资产强度,经营绩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 综合国力的较量, 日益集中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而创新的核心是无形资产的创新。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之下, 不同行业的的无形资产强度是不一样的, 尤其在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 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无形资产跟绩效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西方研究者对无形资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既有理论方面的, 又有实证方面的。理论研究包括无形资产创造企业价值的动因分析理论、无形资产的作用和评价指标、无形资产的分类及相互关系、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等。实证研究包括无形资产, 尤其是研究开发, 对企业创造价值的影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对证券交易深度、投资者收益的影响;等等。近几十年来, 国外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始集中于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问题以及无形资产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大量研究的结论表明无形资产企业经营绩效有很强的相关性

(二) 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始于20个世纪90年代初期,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形资产的性质、内容、确认、计价、核算及信息披露等问题, 主要采取规范研究方法。2001年上海财经大学的薛云奎、王志台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研究开发支出的信息披露状况, 以及其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自此之后, 国内学者开始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无形资产展开研究, 相关实证分析比较深入的王化成等 (2004) 、邵红霞和方军雄 (2006) 、王娟娟和梅良勇 (2007) 等的研究成果。他们对有关无形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业绩影响和有关无形资产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对于无形资产的行业分布而言, 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强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 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强度要高于非信息技术行业, 并且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也是不同的, 尤其无形资产构成成分中技术类无形资产。所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提出如下假设:

H: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根据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第一, 剔除截至2008年12月30日在沪深两市已经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公司。第二, 剔除没有无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数额为0的公司 (依据我国2001年以后的会计规则, 会计主体可以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有一部分样本公司对其拥有的无形资产计提全额减值准备, 故出现了部分样本公司年度报告的资产负债表中该项目的数额为0的现象的样本公司) 。第三, 剔除ST类和PT类上市公司, 这些公司或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情况, 或者已连续亏损两年以上, 若将其纳入研究样本将影响研究结论。第四, 剔除数据缺损的样本。除特殊说明外, 财务数据和2005年至2008年市场交易数据则来CSMAR数据库。本文采用SPSS 13.0for window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 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1) 被解释变量。按照统一标准编制、客观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等。其中, 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主体经营活动成果的体现;营业利润是主营业务利润扣除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之后的经营成果;净利润是营业利润扣除企业所得税之后的经营成果。但营业利润则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 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 本文选用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业绩的变量营业利润作为衡量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所起作用的代理变量。 (2) 解释变量。为了本文的研究需要, 本文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 即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净额+商誉。 (3) 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包括如下三个变量:第一, 盈利的时间序列性, 分别用Yt+n和△Yt+n控制时间序列性对绩效指标的影响;第二, 净资产倍率, 以样本公司t年12月31日的市值与账面净值的比表示, 用于控制企业风险和成长性的潜在影响;第三, 企业规模, 用于控制企业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相关变量的表示符号以及具体的定义如 (表1) 所示。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1%水平上双尾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5%水平上双尾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10%水平上双尾显著, 下同

(四) 模型构建

参照Abody, Barth&Kasznik (1999) 在研究英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的重估价值和企业未来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Abody&Lev (1998) 在检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薛云奎等 (2001) 检验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所起的作用以及王化成等 (2005) 在检验无形资产对企业未来经营利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 采用如下回归模型1做为本文的研究模型。此外, 由于绝对量与增量的研究意义并不一致, 两者存在经济意义上的实质性差异, 因此构建模型2来按行业研究当期增加的无形资产对未来营业利润增量的影响。

模型1:Yt+n=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ε

模型2:ΔYt+n=β0+β1*ΔX1t+β2*ΔX2t+β3*ΔX3t+β4*ΔX4t+ε

其中β0是常数, β1、β2、β3、β4是回归系数;ε是随机干扰项;N取0、1、2、3。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本文进行了无形资产行业分布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 无形资产行业分布的描述性统计。 (表2) 是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行业分布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采用了独立样本的均值T检验对其均值差异进行了检验;采用了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对其中位数差异进行了检验。从 (表2) 可知, 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还是非信息技术行业, 其均值是逐年递增的 (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40221632元增长到2008年的598662021元;非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87771615元增长到2008年的425535730元) , 并且信息技术行业的增长幅度要高于非信息技术行业。2005年与2006年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的均值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2007年、2008年及总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样本均值容易受到异常值的影响, 所以同时给出了样本的中位数比较。可以看出, 除了2006年信息技术行业的中位数稍微有点下降以外, 总体趋势是逐年递增的 (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16262253元增长到2008年30585698元, 非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33128018元增长到2008年的64557371元) 。同时, 无论是从年度分布还是整体, 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的中位数分布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综上所述, 无形资产的行业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就为在下文关于无形资产按行业研究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提供了现实依据。 (2) 相关变量及其增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 (表3) 中可以看到:无形资产无论是是均值、中位数, 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同固定资产的比较来看, 无形资产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比固定资产都要小得多, 无形资产的标准差相对于固定资产来说则显然较小, 这就说明上市公司之间的无形资产差异并不像固定资产那么大。

(二) 相关性分析

(表4) 是无形资产变量及其增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可以发现: (1) 无形资产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从Panel A可知, 在信息技术企业与非信息技术企业之间, 信息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差异相对非信息技术企业而言, 显然要小得多。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存量与当期和未来的营业利润存量正相关。对于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存量与营业利润显著正相关, 在未来第二年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 在未来第三年开始下降, 这就说明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是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对于非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在当年最大, 以后各年逐年递减, 到了未来第三年其相关性就不显著了。同时也发现, 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还是非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系数要比固定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系数小得多。 (2) 无形资产增量相关性分析。从Panel B可知, 对于信息技术行业, 当期无形资产的增量与当期及未来第一期的营业利润增量显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与第三期是显著的负相关;而到第四期就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对非信息技术行业, 当期无形资产增量与当期、未来第一及第二期的营业利润增量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与第三其负相关,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综上所述, 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在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与信息技术行业和非信息技术行业的行业特征所决定的。

(三) 模型1的回归分析

尽管相关性分析表显示了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关系, 但是由于没有控制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因此还不能就此作出无形资产对营业利润影响程度的判断。只有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加以控制, 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由于篇幅的限制, 在 (表5) 中没有具体的给VIF (方差-膨胀因子) 的值, 但是在回归分析的过程中, VIF的值均在2以内, 这就说明回归方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从上表的回归结果来看, 对于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对企业营业利润有负向的影响,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而对非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对营业利润在当年以及未来第一、第二年有正向的影响,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可是到了第三年就是显著的负相关。而固定资产对于营业利润, 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还是非信息技术行业, 都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四) 模型2的回归分析

(表6) 反映了分行业无形资产增量对营业利润增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行业, 当期无形资产增量与当期、未来第一期和未来第二期的营业利润增量的回归系数是负数, 但是并不显著;而未来第四期的回归系数为正, 而且效果还比较显著。在非信息技术行业, 当期的无形资产增量与当期及未来第二期的营业利润增量的回归系数为正数, 但是在未来第二期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与未来第一期和未来第三期的回归系数为负, 但是在未来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以上回归结果的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四、结论

企业资产配置绩效研究 篇8

在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人口压力和财政危机的情况下,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体系中第二支柱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从投资绩效看,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不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计算, 近5年来企业年金的年化收益率为8.87%, 其中, 2008年的投资收益率为-0.83%, 2011年投资收益率为-0.78%。企业年金本身具有长期投资性、稳定性、规模性、追求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等特点, 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看似稳定的货币类资产并不能实现企业年金基金的长期保值增值。因而建立合理的企业年金资产配置,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实现较高的收益至关重要。

一、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及管理问题, 张树新系统介绍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年金的概况, 提出综合借鉴国外筹资方式、资产管理的经验;殷俊研究了企业年金投资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认为资本市场是企业年金保值、增值重要途径, 企业年金总投资规模受制于资本市场盈利能力与投资政策的制约;邓大松、刘昌平提出在发展中国家为企业年金发展制定严格投资限制是较合理的, 但应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而有计划地放松;杨长汉、郑秉文从理论角度提出要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来提高收益率的政策建议。在求解最优资产配置方面, 庞仙君建立了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企业年金资产配置最优化模型, 提出要加强风险管理并以长期的视角配置资产;陈诚等运用均值-VaR模型, 基于证券交易市场数据, 模拟分析得到企业年金中多种资产的最优投资组合, 但没有考虑到VaR模型本身对尾部风险测量的非充分性;庄新田等基于均值-CVaR模型, 建立资产配置模型, 分析得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最优资产组合, 但不符合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基于以上的研究, 本文将运用均值-CVaR模型, 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约束条件下, 求得企业年金投资的有效前沿, 进一步探讨这一结论。

二、实证分析

(一) Va R与CVa R简述

VaR (Value at Risk) 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 按照预定的置信水平, 某一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在特定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CVaR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置信水平为α的条件下损失额超过VaR的条件均值。

记为投资组合的收益, 为投资组合的损失。当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时, 假设, 则, 由VaR、CVaR的定义可知, 在置信水平为α的条件下, VaR和CVaR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σ (x) 为μ (x) 的标准差, μ (x) 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c (α) 为标准正态分布N (0, 1) 的α的下侧分位数;φ (·) 为标准正态分布N (0, 1) 的概率密度函数。

(二) 均值—CVa R模型

将CVaR作为风险约束, 引入均值—方差模型, 可得到均值—CVaR优化模型。若将模型应用于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优化中, 还应考虑外部限制条件如投资比例的政策规定、收益率要求等。根据2011年5月1日新施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 投资银行活期存款等流动性产品的比例不得低于投资组合基金资产净值的5%;投资银行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率产品的比例不得高于95%;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比例不得高于30%。

结合我国企业年金资产投资约束的均值-CVaR模型为:

其中k为最低期望收益率, 至分别代表活期存款、一年期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的投资比例。

(三) 数据选择与计算

1. 均值与协方差

本文以现金资产、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三类资产为对象, 模拟优化中国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其中, 现金资产以活期存款为代表, 固定收益类选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为代表, 权益类以股票为代表。

为使研究更具普遍意义, 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国债指数、企业债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的增长率 (半年为一周期) 分别用于衡量国债、企业债和股票类的平均收益水平, 数据的区间都选取在2003—2012年。数据提取基于以下四方面理由:

(1) 数据覆盖完整的经济周期, 有牛市也有熊市, 能代表收益的长期变动情况。

(2) 2003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颁布, 企业年金投资步入正轨, 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成熟。

(3) 上证国债指数、企业债指数均从2003年开始发布, 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和时效性。

(4) 考虑到企业年金投资持有期的长期性, 同时为获取更多的样本数据, 选取半年为一周期计算收益率和标准差。

用简单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得到各类资产的收益率, 然后根据收益率求出各资产收益率的协方差。如表1如示:

如表2所示, 仅企业债指数的收益率偏度微大于1, 其余资产的收益率偏度均小于1, 峰度均小于3, 属于非尖峰厚尾型, 同时结合Q-Q图可知, 各类资产的收益率都近似正态分布。因此数据可运用到均值-CVaR模型在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时的求解中。

2. 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

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方式, 在社会保障问题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衡量标准之一便是企业年金的养老水平。企业年金的养老水平一般用退休后第一年的退休金和退休前一年的工资比率来表示, 即替代率。运用如下模型计算各收益率下的企业年金替代率:

其中, 为开始工作年龄, 为退休年龄, 为生命表中最高死亡年龄, g为货币工资增长率, i为年利率, r为企业年金预期年净投资收益率, C为企业年金计划缴费率。

对于基本的参数, 给出以下解释:

(1) 开始工作年龄。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测算与

管理”课题组的数据显示, 2005年平均就业年龄为17岁, 2010年以后平均

就业年龄为18岁, 故取18。

(2) 退休年龄。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是男60岁, 女干部55岁, 女工人50岁, 取平均后, 退休年龄定为57岁。

(3) 最高死亡年龄。根据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 (男女混合表) (2000~2003年) 数据, 定为105岁。

(4) 货币工资增长率。根据十六大提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未来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在7.2%左右。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 以经济增长率为货币工资增长率。

(5) 贴现率。近几年来, 我国的一年期定期利率普遍在3%左右, 如果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那么利率应该会有所上升, 因此结合历史数据, 本文将贴现率定为4%。

(6) 企业年金计划缴费率。企业年金缴费比例的上限为1/6。但是目前企业实际的缴费水平并没有这么高, 例如北京建工集团缴费比例的比例为企业8.33%, 个人3%, 北京首创缴费比例为企业5%, 个人与企业缴费比例之和不高于1/6。介于企业年金计划处于发展初期, 假定企业年金计划缴费率为10%。

通过年金替代率公式, 求出不同收益率水平下企业年金的替代率 (见表3)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管理费用上限是1.6%, 其中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率0.2%, 投资管理人提取的管理费率1.2%, 托管人提取的管理费率0.2%。因此, 若企业年金的年投资收益率达到5.6%, 其能实现净收益4%, 那么就能实现17.6%的替代率;若企业年金的年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6.6%, 那么就可以实现20.4%的企业年金目标替代率。

(五) 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到:第一, 随着预期收益率的增加, 资产组合的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低风险的资产占比越来越少, 高风险资产的比重在上升, 若预期收益率大于7%时, 方程将无解, 也就是说股票投资比例将超过30%的上限。第二, 随着对预期收益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定期存款的比重急速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定期存款并不能满足企业年金长期投资的收益要求。第三, 若预期投资收益率在5%到7%之间时, 以企业债为代表的债券投资比例较大。这与近年来企业债、金融债、公司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收益率较高的现状有很大关联, 企业债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工具, 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从结果中还可以看出, 国债的投资比例相对来说过低。但从总和来看, x2+x3+x4的比重一直较大, 说明在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导向下, 银行存款、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依旧是企业年金投资的重点。最后, 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为20%[12], 这也符合企业年金的长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将在28.4%左右,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企业年金投资的不断规范, 投资权益类的比例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结语

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 如何有效配置企业年金基金是企业年金实现长期保值增值的关键。优化企业年金投资组合对于实现企业年金投资目标, 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均值-CVaR模型, 针对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具体情况, 构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资产配置模型, 并在给定限制条件下计算出最优资产配置比例和相应的企业年金替代率为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提供参考。

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是非常成熟, 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波动过大, 因而企业年金的投资还是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投资偏保守, 收益率也一般偏低, 还不能实现企业年金的预期目标。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 资本市场的发展, 监管力度的加强, 企业年金的投资将更趋于多元化, 相应的, 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也将有所上升, 以提高收益率, 实现企业年金的长期发展。

因为能力、经验等客观条件所限, 本文还存在以下缺陷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一、投资工具选用:本论文在运用模型时选取的是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作为代表性资产进行约束条件限制, 但无法涵盖企业年金的全部投资领域。二、数据获取:收益率大多选用指数进行计算, 衡量的是市场平均收益水平, 不能排除与真实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偏差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 相关数据缺乏, 平均收益等数据可能受个别年份的巨大波动而与无法准确描述整体情况。。

摘要:企业年金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企业年金保值增值, 本文根据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中对年金基金投资方面限制, 对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的投资比例进行约束, 并运用均值-CVaR构建企业年金资产配置模型, 在一定的工资替代率目标下得到最优投资组合。最后结合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年金,资产配置,均值-CVaR模型

参考文献

[1]2012年6月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报告[R].北京:中国养老金网http://www.cnpension.net

[2]张树新.全球企业年金 (2003)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3]殷俊.企业年金制度创新与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修改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351.

[5]杨老金、邹照洪、何伟.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6]庞仙君.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我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 2011-4.

[7]陈诚, 韩晓峰.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研究——基于均值-VaR模型[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1-6.

[8]庄新田, 姜硕, 朱俊.基于均值-CVaR模型的企业年金资产配置[J].管理学报, 2009-12.

[9]Rockafeller T, Uryasev S.Optimization of conditional Value-at-risk[J].Journal of Risk, 2000, 2 (3) , 10.

[10]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06-109.

[11]经济日报.胡鞍钢:“小康社会”可以如期到来[EB/OL].[2002-11-12].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36/20021112/864444.html.

上一篇:道德文化政治理论下一篇:顾客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