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案例教学法

2024-07-14

五步案例教学法(精选十篇)

五步案例教学法 篇1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运用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围绕课程内容选定主题,坚持一课一主题,精选案例,精心设计,将课程目标无形地落实到每节课,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互动学习,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发展。笔者将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紧密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与步骤作简单探索与思考。

第一步,确定核心知识。

布鲁纳认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越基础、越概括,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就越广泛。”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掌握知识,掌握什么知识便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所以确定核心知识是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然后确定本课的核心知识。

第二步,科学选择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以主题为中心,仅仅围绕主题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所以主题的选择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选择合适的主题对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主题,可以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生活实例为主题。如在讲授九年级第1课第1框《关心社会发展》时,我就以“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为主题,来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关注当前时政,以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为主题,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例如,讲授九年级第11课第3框《心忧天下,向往和平》时,当前与中国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就是南海争端问题,于是我就以南海争端问题为主题展开,让学生时刻关注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总之,无论选择怎样的主题,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热点和生活世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第三步,精挑细选案例。

案例的收集与选择是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收集案例。一是通过生活实践收集案例。生活实践是收集案例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历了案例的全部过程、充分的案例细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详细生动地讲解,使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网络收集案例。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最便捷、更新最快的资料来源工具,可以搜集到很多刚刚发生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通过查阅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报刊收集案例,特别是那些引起社会关注或者争议的案例,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主要来源。例如,在讲到九年级第六课第二框《树立法治观念》时,我选择了如下案例:

【案例片段1】初三学生曹小东,家境富裕,长辈溺爱,平时对学习缺乏兴趣,时常违反校纪校规。在一天放学途中,被不法少年敲诈勒索。初中刚毕业的表哥听了小东的诉说,便认定是某中学学生干的。于是,他也敲诈了该中学的几个学生,为小明补上了损失。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法少年、小明表哥及小明三人行为的不当之处。最后得出结论:三人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启示我们公民必须守法。

【案例片段2】周末,小东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商场买了一双运动鞋。可是只穿了一天,鞋子就坏了……小东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父母,小东的爸爸妈妈针对这双鞋有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引导学生讨论爸爸妈妈分别会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是小东,你会怎么做?最后总结出忍气吞声和非法暴力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勇于依法维权。

【案例片段3】由于小东经常跟着父亲出入赌博场所,渐渐地小东也对赌博产生了兴趣。多次旷课到无业青年马某家参与赌博,欠下大量赌债无力偿还。而小东根本不知道赌博是一种违法行为。

如果你是小东的同学,你准备如何帮助小东提高哪些法律认识?从而得出教训:公民必须学法懂法。

通过这样的案例,能把本课的三个重点:守法、用法、学法串联起来,体现了这节课的完整性。同时,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单易懂,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步,创新探究活动。

探究是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会”,更重要的在于“会学”。所以在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中,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必须重新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师生互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最终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如在讲授《基本国策》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超生》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适时地引导其进行探究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见解。短片大意非常简单,一对夫妻思想守旧,重男轻女,强行生育,违反了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然后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般是4~6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很多小组得出了违反计划生育的危害,并达成共识: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利国利民。也有一些学生提到独生子女的弊端,如独生子女孤独、娇生惯养等问题。很多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逐步形成了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总之,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

第五步,多元发展评价。

教育家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学评价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教学评价是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班级各组之间还应进行评价交流。学生应该就事论事,根据小组发言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教师则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公平、积极的评价,既友好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又积极地表扬学生的优点;既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予以表扬,也要对平时发言不够积极但有进步表现的学生进行正面激励,增强他们信心。同时,教师还应结合课程的主题和案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方法论教育。因此,教师应建立多元发展的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在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中发挥监督、鼓励、改进和提升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素养。

总之,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认真学习教学新理念,积极实践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不断思考总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坚持以生为本,从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出发,对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作简单思考和探索,从而不断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素养。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主题式案例教学,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日利.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课堂参考教学设计.广西教育,2005(32).

[2]郑忠平.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

[3]程丽丽.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中学政治及其他科教与学,2012(7).

五步教学法与《氧化还原反应》案例 篇2

肖营子高级中学

佟春新

【析】

有效分析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多角度解读化学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的课题。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合符合学生学习情况和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人类只有掌握了化学变化的规律之后,才能更好地利用化学变化为人类造福。

结合人教版教材,学会分析教学目标,落实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

1、知识技能目标: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的认知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小组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自我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适应三维目标与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学情,建构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程序: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学生的经验是有限的。从知识储备上来讲,他们的化学知识是笼统不系统的;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肤浅,知识获得方式被动,参与方式一般。本案例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浅入

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分析: 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对氧化还原反应已有了初步的学习认识;知道氢气、碳、一氧化碳是常见的还原剂。活动对策:注意初高中知识的有效链接,补充一些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建构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素质。通过初高中知识的积淀,奠基探究学习的基础。

使能目标分析:从狭义的定义出发,通过分析和实验结果得出广义的定义,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活动对策:掌握探究化学概念的一般方法,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规律。

重点目标分析: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活动对策: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解读氧化还原反应,得出六字口诀以及相应规律。

教学流程分析:

1、如何导入: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通过图表判断一些化学反应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应,由学生思考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然后展示两个不属于这些反应类型的反应,设置疑问进入新课题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

2、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设疑: Fe2O3+3CO

2Fe+3CO2、CH4+2O2 CO2+2H2O(投影)

两个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2)反思: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标准不能囊括所有的化学反应。3)讨论:用物质跟氧反应和物质具有还原性的角度分析。

4)认识:有物质得氧和失氧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且得氧和失氧是同时发生的。

3、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1)写一写: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涉及到物质得氧和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2)想一想:学生分组交流和讨论以下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投影)

CO+CuO Cu+CO

2H2+CuO Cu+H2O C+H2O CO+H2↑ 3)引一引:有物质得氧和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4)讲一讲: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元素化合价有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判断依据。

5)练一练: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投影)a)、CaCOCaO + CO2↑

b)、2KClO3 2KCl + 3O2 ↑

c)、C+ OCO2

d)、CaO + H2O = Ca(OH)2 e)、Zn + H2SO4 = ZnSO4 +H2↑

f)、Fe + 2HCl = FeCl2+H2↑

g)、BaCl2+CuSO4 = CuCl2+BaSO4↓

h)、NaCl+AgNO3=AgCl↓+NaNO

36)评一评: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集中分组讨论,小组发言阐述观点

7)试一试:学生从列举的反应中是否能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的关系?能否用图表集合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8)问一问:引起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设置疑问,过渡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1)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启发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2)模拟Na、H2跟Cl2反应的动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价升降是由于电子的得

失和偏移引起,从而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3)讲授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规范双线桥的表示方法,分析电子转移的数目

5、归纳小结:倡导学生归纳总结,综合概括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6、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梯度的思考题以及一些综合性强的应用题(投影)

【讲】

【导入设计】: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CO2的四个化学方程式。

[板

书]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一:

(1)、请回答下列四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化学反应分别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举 例

表示式

反应

C + O2

COA+B = AB

反应

CaCOCaO + CO2↑

AB = A+B

反应 C+ 2CuO

2Cu+CO2↑

A+BC = AC+B

反应 CaCO3+ 2HCl = CaCl2+H2O+CO2↑ AB+CD = AD+BC [教师活动] 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数来区分。[设

疑]Fe2O3+3CO

2Fe+3CO2、CH4+2O2 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

思]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

渡]

那么Fe2O3+3CO 2Fe+3CO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初中所学过的氧化反应和CO的还原性切入)【设计意图】提供情景素材,组织学生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链接教材的能力,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板

书]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举

例]

C+2CuO

2Cu+CO2↑ [板

书]

2.、氧化还原反应

(1)、从得失氧的角度

概念:有氧得失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特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两者对立统一,不能截然分开。

【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二

CO+CuO

Cu+CO

2H2+CuO

Cu+H2O

C+H2O

CO+H2

[教师活动:动画]得氧失氧反应的模拟动画图片展示 [学生活动:探讨]上述反应的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得失氧和化合价的变化 【总结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看,“氧化反应”指的是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指的是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的是“得氧、失氧”的反应。

【设计意图】能够从得失氧的角度解读氧化还原反应,激发探究兴趣。[板

书]

(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多媒体课件】

C+2CuO 2Cu+CO2↑

Fe+2HCl= FeCl2+H2↑ 分析化合价升降 [讲

解]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判断依据)【师生互动活动三】:练一练: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a)、CaCO

3CaO + CO2↑

b)、2KClO3 2KCl + 3O2 ↑

c)、C+ O2

CO2

d)、CaO + H2O = Ca(OH)2

e)、Zn + H2SO4 = ZnSO4 +H2↑

f)、Fe + 2HCl = FeCl2+H2↑

g)、BaCl2+CuSO4 = CuCl2+BaSO4↓

h)、NaCl+AgNO3=AgCl↓+NaNO3 学生活动【总结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看,“氧化反应”指的是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指的是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的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设计意图 】能够从化合价的角度解读氧化还原反应,激活探究思维。[板书]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展示]

用图表集合表示 [归纳设疑]:强调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呢?引起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

书]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投

影]

模拟NaCl 和HCl 形成的动画示意图

[板

书]定义:凡是有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师生互动活动四】:请对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表示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情况?

a)Cu + Cl2

CuCl2

b)2Fe +3Cl2

2FeCl3 c)Zn + H2SO4 = ZnSO4+H2↑

d)C+ 2CuO

2Cu+CO2↑ 学生活动【总结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看,“氧化反应”指的是“失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指的是“得电子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的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①、六字口诀:“升失氧,降得还”;②、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化合价的升降总数相等,且化合价升降的总数等于电子转移的总数。

【设计意图】能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解读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归纳与建构知识体系。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分别从得氧失氧、元素化合价升降和电子的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联系,掌握了氧化还原的特征(判断依据)和实质意义,初步学会用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过程。

[课堂练习]

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举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课后作业]:

1、常见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⑴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⑵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剧烈程度进行判断。⑶其他因素:浓度、温度、酸碱性。

2、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三条规律模型?

⑴反应先后规律的思维模型 ⑵价态归中规律思维模型 ⑶歧化反应规律思维模型

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1、化学反应类型(导入)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4、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5、归纳小结

6、课堂练习

7、课后作业

【评】

佟春新老师:今天教研组的活动,大家听了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且比较抽象,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下面请同志们点评这节课。

肖利民校长:佟春新老师这节课基本上贯彻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运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且还使用学案引导学生独立自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实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板书清晰合理。在实施新课程理念中,还需要进一步启发学生,例如,在本节课的课堂总结时,启发学生自己来归纳和总结,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更系统化,在教材处理中,对双线桥的表示方法一定培养学生书写规范,在关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总数的特点要适当展开分析,同时可以起到分散后续学习的难点,衔接知识的作用。

杨丽梅老师:佟老师这节课的优点刚才校长已经做了点评,我主要想就这节课有个别细节值得商榷,比如让学生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KClO3制取O2 这个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老师是不是可以先不解释和纠正,让学生发表她的意见,让她自己发现出错的原因,然后去解决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形成的知识可能就会在脑海中的印象更深刻,教学效果可能相对来说就会好些,还有一个地方就是知识点的引入,例如,在讲NaCl的形成时,可以考虑将这两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展现,然后再模拟电子的得失情况,这样对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整体上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

孙志刚老师:佟老师的板书非常工整,教态自然且和蔼可亲,细节处理到位。比如在板书方面,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强调一些重点和难点部分,课件做得非常好,能用一些动画来模拟物质的得氧失氧和电子的转移,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只是有个问题如电子对的偏移,涉及到共价化合物,而共价化合物是高中二年级所学知识,是不是难度有点大。

张凤梅老师: 我认为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Fe + CuSO4= FeSO4+Cu的反应,有学生回答有得氧和失氧,如果考虑换成Fe + 2HCl = FeCl2+H2↑这个

反应可能就好些,还有一个是要让学生要体会得氧失氧和电子得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表现和本质。

【测】

一、基础练习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A、氧元素的得失

B、氢元素的得失 C、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D、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CO3+CaCl2 = CaCO3↓+2NaCl

B、Fe+CuSO4 = Cu+FeSO

4C、2NaHCO3 = Na2CO3+CO2↑+H2O

D、CaO+H2O = Ca(OH)2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说话中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置换反应有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4、下列哪一个反应表示二氧化硫被还原:()

A.SO2+2H2O+Cl2 = H2SO4+2HCl

B.SO2+H2S = 2H2O+3S C.SO2+2NaOH = Na2SO3+H2O

D.SO2+Na2CO3 = Na2SO3+CO2↑

二、讲练互动

5、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a)、CaCO

3CaO + CO2↑

b)、2KClO3 2KCl + 3O2 ↑

c)、C+ O2

COd)、CaO + H2O = Ca(OH)2

e)、Zn + H2SO4 = ZnSO4 +H2↑

f)、Fe + 2HCl = FeCl2+H2↑

g)、BaCl2+CuSO4 = CuCl2+BaSO4↓ h)、NaCl+AgNO3=AgCl↓+NaNO3

三、能力提升

6、请对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表示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情况

a)

Cu + Cl

2CuCl2

b)2Fe +3Cl2

2FeCl3

c)Zn + H2SO4 = ZnSO4+H2↑

d)C+ 2CuO

2Cu+CO2↑

四、体验探究,让化学走进生活:

7、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2+,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体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2+转变为Fe3+,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2结合的能力。服用维生素C可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思】

教学反思:

曲曲交响话课堂

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本身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采用灌输式讲解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结合我校我班学情分析,在确定教学方法时,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使这个案例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积淀。

一、成功的交响曲

1、“问题情境”的建构与探究:精心设问,层层设疑,激活思维。首先在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背景下,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然后设置CO跟Fe2O3的反应,让学生思考这种分类依据是否可以囊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通过以“问题“为主线,适时引入氧化还原反应这个

概念,适度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当学生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如C、CO、H2和CuO的反应,然后让学生挖掘这几个反应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很多思考和发现的空间,适时地抓住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相似点切入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从而使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变“被动接受”为“探究生成”,得出结论必将又会生成一个新的问题的探究,顺势诱导学生思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有升降,从而进一步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活动环节”的设计与开展:有效组织,师生互动,发展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跨度深,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重难点之处有效组织学生相互启发、点拨和弥补,形成立体思维网络,来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气氛和发展交流合作的能力。讨论贵在话题的切入,例如在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判断习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后,进一步组织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何用图表集合的形式更加直观的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时,引导、点拨学生交流怎样用图示表示电子转移情况,互动生成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用“升失氧,降得还”理清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真正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倡导学生回顾、总结和反思,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

3、充分利用课件,由表及里,加深学生的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模拟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过程,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内容顺利突破。在分析Na和Cl2反应时,可通过动画处理:画面上先有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模型, 随后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 钠原子最外层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 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 同时显示出负电性, 此时, 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 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 同时显示出正电性, 在静电作用下, 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通过动态模拟电子的得失和偏移,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再配合简要的文字说明,学生印象深刻,直观明显,可以较好地理解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4、精选精炼习题,适时反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能照顾全体学生学情且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和设问新颖、形式灵活和综合性强的应用题。例如: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如何通过电子转移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程度。同时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方法,看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实质是否有新的体会,对电子的得失和偏移是否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二、失误的变奏曲

本案例是依据新理念三维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和反思,在自主,交流和合作中理解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适时练习反馈,化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思考,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知识结构合理有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学设计那样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环节的衔接不能达到预想的层层跌进,精心设计的问题和预期的生成衔接不顺畅。例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升降?电子转移的数目与化合价升降数目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会使学生陷入疑惑的困境,但是学生不能立刻生成预期的知识和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后面教学时间有点紧凑,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其二、课堂教学难做到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和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概念知识本身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交流探讨的途径也只是思维上的想象,而化学理论上的问题思考起来很难有较大的思维跃迁,也就不容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合作交流的想象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不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和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

其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完美的教学是精心预设的结果,然而课堂的多变性往往也是教育的契机,例如,在分析Fe + CuSO4= FeSO4+Cu反应时,学生仍然用物质得氧失氧角度判断,认为Fe得氧生成FeSO4 和CuSO4失氧生成Cu;分析C+ O2 CO2 反应中 O2被还原时,学生疑惑氧气被还原会生成什么呢?;有一位学生依据元素化合价升降认为2KClO3 2KCl + 3O2 ↑这个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列学生的疑惑和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利用,知识点没有适当去拓展,更没有进一步去启发学生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五步走”巧解案例分析题 篇3

例:王某,15岁,在某中学读初二年级时,成绩不好,常挨老师的批评。有几次,他未交作业,被老师用书猛敲脖子、罚站。王某觉得委屈,经常逃学,到录像厅去看暴力、凶杀等内容的录像。他的父母知道后,一气之下让他弃学回家,帮助照顾生意。不久,他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后来,又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结合上述材料,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评析。

分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在家庭中生长,在学校里学习,在社会中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认识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所处环境不健康、教育不得法、引导不适当、监护不严密,往往会使孩子身心受损,甚至误入歧途。未成年人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家庭、社会、学校、司法保护的内容,清晰各方责任,学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可以使未成年人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解答案例分析题可以分“五步走”。

第一步,找准法律依据。案例分析,重在分析。用什么分析呢?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现行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谈法律依据不是要讲出法律规定的详细条文,而是要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介绍的有关法律的重要条款或原则性规定。如果我们在答题时能够准确引用这些内容,就能使案例分析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因此我们在解答案例分析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材料和题目的要求,然后找准相关的法律依据。材料中王某的老师、录像厅的老板、王某父母及王某的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步,进行公正评价。在找到相关法律依据的基础上,就可以结合案例的具体内容,运用法律知识,对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评析。材料中王某的老师体罚和变相体罚未成年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保护中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有关规定;录像厅老板向王某传播暴力、凶杀等毒害未成年人思想的音像制品的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保护中严禁任何组织、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的有关规定;王某的父母让其弃学,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保护中父母必须让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王某参与赌博和抢劫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自我保护中有关规定。

第三步,指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评析案例中当事人的错误行为后,还应指出其危害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材料中王某的老师、录像厅的老板、王某父母的做法都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受教育权,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王某赌博和抢劫也是违法行为,不但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步,指明正确做法。在指出案例中当事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后,还应指明正确做法是什么,即如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材料中,王某应该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和受教育权。

五步案例教学法 篇4

五步教学法是根据我国教育家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再加上民办学校特点提出来的。尝试教学的实质是先练后讲, 一练到底。它的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体现并整合了目标教学、合作教育、反馈思想、分层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想, 体现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理论。

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加上民办学校的特点总结出的五步教学法, 包括:明确目标、学案导入、引导解疑、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1. 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 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 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 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 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

2. 学案导入

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 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 各学科编写校本教材, 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 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 达到共同提高。

3. 引导解疑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 可由其他同学讨论给出答案, 或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并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让他们自主“行走”在学习的道路上。

4. 训练反馈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从基本练习到试探练习, 巩固练习到课堂练习, 使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掌握。帮助学生建立明确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提高学习效率。

5. 拓展延伸

让教学更开放, 让学生触类旁通。从对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出发,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 最好有精彩的典型题分析, 最后提出能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措施, 例如, 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 可以提示学生如果是不同颜色的叶子应如何提取, 课后再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提高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热情。

二、实施过程

以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为例来说明五步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1. 明确目标

本节课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 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 所以, 让学生联想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大胆质疑、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 学案导入

精心设计情境, 让学生讨论, 在倾听中集思广益, 在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请学生在学案中写出:

3. 引导解疑

在这节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学生不认真看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有些问题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拔高。作为一次作业纳入成绩评定, 提高学生的认真度。经常让学生尝试着讲解, 尝试着自学。

(2) 课堂效果不佳

影响课堂报告效果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因为微生物学知识匮乏而无法理解教材上的某些内容, 教师可督促其查阅相关工具书, 若仍无法理解, 可作为问题提出, 在整体讲授时重点讲解。 (2) 表达能力不强, 有漏洞甚至错误。 (3) 性格内向。这类学生尝试做题是没问题的, 但是在尝试讲解时就暴露出问题了, 这样的学生思路不错, 课件也做得不错, 但因为性格内向而无法很好地表达。这样的学生, 更加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可以先让其在小组同学的面前多次练习, 做到“敢说”。再由教师进行指导, 针对内容及表达方式提出建议后, 再进行练习。如果第一次效果不佳, 可再给一次机会。

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把这节课知识点基本掌握了, 但还需要巩固练习和教师总结, 理清思路。

4. 训练反馈

再次尝试练习。通过第二次尝试练习检测到学生有90%以上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知识点。

5. 拓展延伸

果蝇的残翅和长翅是一对等位基因但不知道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 请学生列举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是在常染色体上, 在什么情况下是在X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 (提示:根据后代表现型比例和基因型比例来区分)

三、教学反思及其启示

1. 值得发扬的地方

本课利用的教学程序是提出尝试问题, 明确教学目标;自学课本, 引导学生自学, 教师从旁点拨, 尝试自己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讨论结合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最后的拓展题有督促学生预习的功能, 同时也巩固了这节知识点。本节课虽然教师讲解得时间少, 但是学生学到的比以往在课上学到的要多, 而且最让教师感到兴奋的是学生在本节课中表现出尽力的求知心理。从课上学生表现出紧张的学习态度和当学生做出一道教师还没有教的题目时心中的喜悦和自豪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尝试成功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很重要。

如果经常用这种方法上课的话,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二是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的美德;三是能培养学生“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四是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五是可以培养学生乐于答问、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求学态度;六是让学生形成尽力的求知心理。

2. 存在不足的地方

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 改进的措施

教师应注重知识的不断重复训练, 灵活恰当的引导、启发, 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 要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讲解, 要讲透重点、难点内容, 精心设计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重要能预想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去解决和探讨, 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四、五步教学法的体会

五步教学法增加了练习时间, 课堂几乎二分之一的时间在练习, 使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掌握, 不留遗憾到明天。

五步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角度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的思路在推动课程的进行,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 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

五步教学法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主动获取知识, 积极思考, 不论是学习氛围、学习热情都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走出思维定式, 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步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感染兴趣, 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重视过程巩固兴趣, 优化练习提高兴趣, 课内外结合发展兴趣, 以情引情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把简单的传授, 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讨论, 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 更多地启发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精神, 也强化了教学效果, 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摘要: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五步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在案例《基因在染色体上》中的应用, 先介绍五步教学法理论根据与必要性, 再具体到每一步的操作步骤:明确目标、学案导入、引导解疑、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最后通过案例“基因在染色体上”充分说明五步教学法的应用, 以及用五步教学法讲课的反思和体会。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明确目标,学案导入,引导解疑,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邱学华.尝试教学全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五步教学法 篇5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这一环节,教师首先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方法、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自主探究、感悟新知。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即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对文本内容或工具单上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对子互学,并在小组长、学科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在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之间纠正错误、补充完善、解答评价,再由学科长对本组学习收获或观点进行整合,形成最终探究结果。

自主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展示汇报的前奏,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拓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巡查,最大程度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关注,让学生在小组内有序发言,轻声交流;二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结果。

3.展示交流、解决问题。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都可以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得到培养和锻炼。这一环节在教师或学术助理的组织下,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各组的探究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及时纠错。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操作、演示等形式,互相学习和借鉴,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充分展示其学习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发言,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听讲;二要及时切入,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进行点拨、精讲、强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三要“煽风点火”,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或是直接发问,将课堂教学不断引向深入;四要对学生和小组的表现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4.当堂检测、训练拓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转化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工具单或相关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提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习题要切合本课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设计,难易程度适中,有一定地应用价值,切忌脱离教材,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

五步阅读教学法初探 篇6

【关键词】阅读;五步;探究;体验

开学之初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一个现象:语文课成了最乏味的科目。语文课上睡倒一大片成为常态,更有学生戏言:语文课睡觉课。尤其是语文的阅读课,试卷一发,老师学生都不平静,老师说:“这类题型教了多少遍了还不会?”学生更是叫苦连连:“又不是原文原题!”再一对答案,学生恍然大悟:“这题改了问法啦,要是换成这样的问法我准会答!”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五步教学法,按照“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梯度的活动内容,完成由认读、解读、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现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大胆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高涨的情绪完成与文本的话过程,使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提高,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这也恰恰是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自主阅读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10分钟时间,由学生进行独立阅读,静下心来解读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范围包括:字词、赏析、主旨、结构、写法等。文本中加入学生的思考,通过二次解读,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如每一课字词的处理,我通常让学生分为两步解决:一是能自己利用字典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组内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进行处理,二是把组内认为重要度需要解决的字词写到黑板上指定的区域,完成“自主阅读”这一环节后,在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中予以解决。这样的方法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为出发点,不盲目、不从众、有的放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字词处理的方法我坚持了近一年,在历次测试中,学生的失分率明显降低。

二、合作探究

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一半。学习中的问题的探究就是推动学习深入的动力,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自主阅读之后我引导学生进入讨论阶段。这个环节设置为15分钟。

(1)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把问题进行整理归类,通过去粗存精,把问题分类到五个板块中:基础知识、文章结构、内容探究、表达赏析、写作手法。组内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以组为单位,组长把阅读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确定下来。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认真组织,按照问题的梯度分到具体学生身上,这种二次分配,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使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人人有所得。

(3)通过这样的初步合作,每个组都会确定下来一到两道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以板书的形式书写在黑板的指定区域,同时要求组内讨论做出答案。这些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才是语文课堂上真正需要关注需要完成的任务。

围绕着这些任务,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全班的大合作。针对一道题,不同的小组出示各自不同的答案,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质疑。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学生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异彩纷呈,通过补充、质疑、辩论,学生带学生、学生帮学生,完成课堂初步预设目标。

(4)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深入到组内直接参与讨论,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文本对话,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到“引而不发”,可以点拨、可以启发,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

三、教师点拨

上一环节的讨论,有的问题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焦点问题,就是这节课生成的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的问。而有争议的问题恰恰主就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学生的兴奋点和知识的盲区。

这时,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这个环节就是第三个环节“教师点拨”。也就是教师来就这一节课进行画龙点睛,三言五语精辟的点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一过程的讲解是对教师功力的考验,务必要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使学生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1.教师讲解重点应放在“三点”上

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一是新知识的关键点;二是前后各节知识的呼应;三是做好答题思路的点拨和类型题的归纳。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兴奋点是学生普遍关注而且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机,也是课堂生成、创设亮点的最佳时机。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复习课的处理上,可以引发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形成思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写景散文,其中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像这样对文本进行二次解读时的点拨,因势利导,既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又使他们在对比阅读中内化为能力的提升。

点拨这一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才是学生与教师思想火花的碰撞,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更是能力提升的过程。这样能够学生要充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锻炼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阅读上的拓展延伸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一部分主要是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或是古今穿越访谈录,或拟写景点导游词、或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为古人解忧,或与古人进行辩论,或收集作者的小故事,或者是收集文本衍生出的有关成语……这些方式多种多样,是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另一种形式的外现。

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一板块内容的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往往能够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诗教学“五步曲” 篇7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伟大的里程碑,它们犹如两粒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诗词字简凝炼,意韵隽永,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古诗文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比较难的一个领域。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更好地品读和感悟诗文的意境,是我一直不断探索的目标。每次的古诗教学,我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就我平时课上的一些片断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图文结合、初步了解

古诗篇幅短小,短短的二十字、二十八字却营造了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幽然萧瑟的边塞哀歌,和平静穆的隐居生活,悲凉凄清的宫闱缠怨。就因言少意多,故白话文的差异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材中的古诗一般都编配了图案,学生可以通过对图的观察,在脑海中先形成一个轮廓,对古诗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图片,说说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黄鹤楼,万紫千红的花、绿意盎然的树,波涛万里的长江水,一只小船、还有人)。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画面大意,对古诗内容有个大概印象。再结合语文的诵读,进一步感悟。

二、诵读为主,加深印象

着手新授古诗,先不急于要求学生逐句逐字翻译,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记得一次古诗教学课上,课题是《舟夜书所见》,学生自读两遍后,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的解释试着将古诗译成白话文。结果,学生是翻译出来,但译文令人啼笑皆非。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译成“月亮黑黑的,看见渔灯,孤单的灯光,旁边有一些萤火虫”。学生的译文只按照字面逐字翻译,但古诗的表达方式又与现代文有一定的差别,译文要有时要改变顺序,有时要加入自己的语言。如上文那句的译文应是: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点点亮光,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我认为,古诗应注重多读,熟读成诵,自然而然,读熟了就有了语感,理解就容易多了。人们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再者,古诗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朗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渲染出一种诗意氛围。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节奏高低起伏,读起来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韵脚字“按、流”读音低沉,与依依惜别的离情极为合拍。

三、改编诗文,深入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此曰“情境”。情境是作者对人生娱乐愁怨的情感体验,学生该如何去领会呢?

我认为,根据古诗改编成现代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熟读古诗,了解诗意的基础上,站在作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将其改编成现代文。因为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故而要融合心理活动描写,有助于学生深入作者的所营造的情境。在改编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还可以根据意愿加入一些情节。这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古诗改编现代文,学生的兴趣很高,个个非常积极。再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一个学生不单只把画面的景物生动地描述出来了,还增添“杨柳”的描写与人物的对话。他这样写道:薄薄的烟雾中,杨柳轻轻地摇曳着柔软的枝条,一阵凉风拂过,柳絮漫天飞舞。李白握着孟浩然的手,说“:浩然兄,你一定要保重!”等等。

四、描绘图画,情现于景

曾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江南春》画一幅图。这种练习对学生理解古诗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诗意描绘图画,是学生对诗意感性认识的主观再现。但不少古诗都配有插图,所以在让学生画图的时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根据自己所改写的进行描画,让自己的无声语言转化于生动形象的直观图意流泻于纸上。课本的范图可供于参考,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一个原型。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课本的插图只是一幅以粗略手法表现的色彩画,花树皆以省略的手法表现,波涛汹涌的长江水也以单一的手法突现。有个学生说“:这幅画太简单了,连李白和孟浩然都看不见了。”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造。收上来作业一看,还真有些作品不错。前面所说的那个同学画得最好。他用水彩颜料作画,画出了五彩缤纷的繁花,绿意茵茵的新树,尤其表现了柳树,还用水彩的渲染技法表现烟花三月蒙蒙胧胧的似烟雾缭绕的效果,还利用水彩水色明净的特点表现了长江水的波光鳞丽与飘飘渺渺。他还添加了几只燕子,主人公李白、孟浩然放大了,作了细致刻画。

如此,做到了文字与图画的相互融合,加深了对诗意的感悟。

五、导情入境,情景合一

意境,是诗词的至高境界。每一个景物的描写,每一个情节的描述,无不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作者思想的凝聚,正所谓“情景交融,浑然合一”。

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要教会学生从表面文字的描写去揣测诗内蕴含的真意。古诗词中作者常借用景物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浮云与思归,流水与伤逝,蓬莱与羡仙,杨柳与惜别等等,皆使用一个原型意象来表达某一个抒情母题。

“五步曲”环环相扣,让学生多读、多练,久而久之,理解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互融合,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其中的意蕴,从而提高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语文学习能力,从而爱上祖国的语文文字。古诗学习不再是难题,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我和我的学生们乐在其中。

摘要: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教学自主预习“五步走” 篇8

尽管教师努力尝试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也意识到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主体作用, 但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恐怕缺少了那么一份执著的探索精神, 刚开始就煞了尾。有时候, 领导来听课, 就不得不设计一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课, 课下让学生做足了工夫, 只等课上“作秀”, 让领导满意。诚然, 这里面有从教者的无奈, 但更暴露出我们责任心的缺失。 自主学习意识得不到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不到正确的指导, 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这是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不会学习的根本原因。

针对上述现象, 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从“根”上做起, 即从预习环节抓起。 一节好课若不进行精心的预设, 则不会有精彩生成。 学生也一样, 课下预习效果直接影响课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推进, 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 再到“我会学”的转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自主预习五步走”,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操作:

第一步“我会读”,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找出文中难读准或不会读的生字、词语, 记录下来, 自己想办法解阶字音障碍。 这是自主预习的第一步, 也是简单、容易操作的。 虽说简单, 但也需示范。 原因是多数学生不能做到读得认真、读得完整, 可能急于求成, 跳着读, 囫囵吞枣地读, 结果这一环节不扎实, 直接影响正确读文的达成。

在后来的实践中, 我在“我会读”中加入了一条“我会写”, 目的是让学生读写结合, 课下提前尝试, 课上汇报写字难点, 这样有利于针对性教学, 避免无效教学, 浪费有效时间。

第二步“我理解”,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先找出本课所学新词, 记录下来。 然后通过查找学习资料 (可以是工具书, 也可以自己买的“一点通”) ;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途径理解词语。 一定要落实到纸上, 要求将自己的理解写到相应词语的后面。 指导时, 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 师生一起找出新学的词语, 罗列出来。 然后针对不同的词语选择合适的途径理解。 这样, 学生有章可循, 便能具体操作。 在学习《鱼游到纸上》一课时, 我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引导他们在查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基本义, 再运用生活中举例的方法理解“赏心悦目、举止、秀气”等词语;运用查词典和结合文中语境的方法理解“工笔、速写”两词的意思;运用结合文中语境和举例生活的方法理解“融为一体、忘我”两词…… 学生慢慢习得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便欣然操作。 坚持一个学期, 他们便能轻车熟路, 娴熟运用。

第三步“我概括”,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指导时, 先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练习概括课文内容, 慢慢引导学生摸索门道, 找出规律:记叙文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利进行概括 (说清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 散文抓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找出文中围绕主题选取的事例加以概括, 然后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以此为突破口领悟主题, 串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文需要确定是按照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来写的, 然后抓住中心句概括就可以了。

第四步“我感悟”, 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查找写作背景, 包括作者简介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二是找出文中的重点句, 用笔勾画出来, 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理解;三是概括最深的感受或启发 (一句话, 一个词都可以) 。

第五步“我质疑”, 要求学生写出在预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或遇到的困惑, 记录下来, 课堂上交流, 以便集众人智慧, 寻得答案。 质疑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的理解, 也可以是文句的不明白, 还可以是文章主题的争议, 也可以是对作者相关情况的发问。

“阅读教学自主预习五步走”, 在具体运用时, 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点, 这五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不可以顾此失彼, 那样自主预习课文就缺少了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但在具体操作时, 可以根据课时教学的需要自动调整当天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例如第一课时教学需要完成 “我会读”、“我理解”、“我概括”的相关预习任务。 余下的则是第二课时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第二点,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学生年级不同, 年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 完成任务的要求是不同的。 低年级侧重“我会读”、“我理解”环节的落实, 其他环节降低要求。中年级侧重“我会读”“我理解”、“我概括”环节的落实, 对于“我感悟”环节亦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慢慢培养学生查找有意义的背景资料的能力, 能找出一些重点句, 写一点点感悟即可;高年级这五步就要一走到底了。

第三点, 坚持评价促发展的原则。 自主预习需要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这项能力的提高与成就感的获得成正比。 每项任务完成得好, 我都给予相应的奖励, 那就是在班后面的光荣榜上贴上自制的一朵小红花 (或小红旗) , 如果是因为字音版块做得好, 我就在小红花 (或小红旗) 上写上“识字小明星”;如果是因为词语理解得好, 我就在小红花 (或小红旗) 上写上“解词王子”或“解词公主”……小红花 (或小红旗) 累积到一定数量 (以10、20、30…… 划分等级) , 就会获得不同的物质奖励, 低年级可以是一块精美的橡皮, 一支绚丽的荧光笔, 一叠好看的卡纸等。 中高年级可以是一个本子, 一支中性笔, 一个笔袋等。 这样的评价伴随学生自主预习的成长之路, 效果很好。

五步短动式教学法研究 篇9

关键词:“五步短动式”教学法,教学步骤,教学效果

一、创立构想

“五步短动式”教学法, 就是立足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的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主要想法如下。

1.实施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中 , 学生还是小孩 , 好动贪玩、情绪不稳、分心走神是他们的天性。

2.来自全国四面八方, 大部分家长无时间 、无条件指导小孩学习, 学生离开学校后基本是自由发展。

3.创办才五年, 老师年轻、流动性大 (学生流动性也较大) , 期望老师以丰富的教学验或师生之间深刻的了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很难。

4.我们正处在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 作为一所具有200多名教职工、4000多名学生的大规模学校, 应该创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方法。

5.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是学校最重要的校园文化 , 必须形成氛围。使明德学校的老师都能掌握和运用, 让明德学校的学生都能适应和习惯, 而不是各显神通、单打独斗。

“五步短动式”教学法的宗旨是: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学生眼、耳、口、手、脑全动员, 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操作要领

1.听一听:老师就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 以简洁的语言用3~5分钟的时间直接切入。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环境、备教学具等, 迅速触动学生的听、视觉神经, 以便认真听讲。

学生听一听, 就是老师讲一讲、学生讲一讲。根据课文类别、难易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等, 老师可以一讲、二讲、三讲, 但每一讲都应以3~5分钟为宜。也可以设计让学生讲, 同学之间交换观点更能加深印象。讲什么、怎么讲, 老师要精心设计, 讲到点子上, 讲出激情来。

2.看一看:听完老师的开讲后 , 学生自己看一看书。学生看书的时候老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但不要干扰其他学生或在讲台上干其他事。询问学生看书的过程中有没有有难度或需要探究的问题, 没有的话老师继续讲授, 有的话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议一议。

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看书、默读或朗读, 也可以让学生看或读老师给出的素材。让学生看的章节、素材不宜太长, 以3~5分钟为宜。对于低学段学生, 老师可以给出一些课文的图片, 也可以指导学生简单地看。学生看书有一个过程, 不能让学生分心走神, 无所事事, 老师要给出任务, 逐步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3.议一议:根据学生看书情况或老师设计的问题 , 学生分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议一议。学生讨论时老师可以指导, 但不要干扰学生讨论或在讲台上干其他事。

首先要把问题设计好, 有议的价值;其次要组织好。分组讨论时,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关键, 要有组长、书记员、纪律管理员等。议要有结果, 不能议而不决。汇总大家的意见, 推出小组发言人, 其他同学做好补充的准备。这就靠老师课前、课中的准备和发挥了。这个过程应以3~5分钟为宜。

4.说一说:学生在学习小组讨论中形成的结果 , 由学习小组推举一两个人作为代表说一说 (不要由老师点名) 。也可以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 由学生担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老师要耐心听, 不要岔开或直接否定。与答案不符时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也可以叫每个学习小组把结论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 由老师选择性地朗读学生的结论。

5.练一练 :对教材给出的练习、作业和老师设计的问题 , 课堂上组织学生练一练。练习题要由浅入深, 针对性强, 不要随意拔高、加深拓广, 也不要故意降低要求以求课堂气氛。老师可以指导, 但不要代替学生做或在讲台上干其他事。

练是每一门学科的终极目标, 是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知识的过程, 要保证学生练的时间、环境 (独立、安静) 、条件 (机会、纸张、黑板) 等。练有多种形式, 口练 (读、认、说等) 、脑练 (看、记、背等) 、笔练 (书上圈画、草纸演算、黑板演算、作业练习) 等。课堂上老师要创造学生练习的机会, 练熟练透, 熟能生巧。

三、理论基础

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共五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时间都不宜太长, 以3~5分钟为宜, 即短动式。这样学生就不会分心走神, 更易提高课堂时效, 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顺应小学生和初中生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认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首先, 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这五个步骤常常在教材中出现, 是激发学生关注知识、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兴趣的一种手段。

其次, 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这五个步骤都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 都是平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些方法, 老师在教学中应用起来没有生疏感和排斥感。现在的关键是怎样整合起来巧妙应用, 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两步、三步、四步、五步结合使用, 巧妙应用, 以知识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为难。

最后, “五步短动式教学法”的每一步因为都是“动”, 过程都是“短”, 所以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 可以反复触动学生的注意、知觉、印象、记忆、思维、语言、动作等心理认知要素。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有利于建设高效课堂,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再谈“五步短动式教学法” 篇10

一、“五步短动式教学法” 的关键是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老师作用的发挥。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关键 , 要有组长、书记员、纪律管理员等, 要使小组每个成员有职责、有任务。学习小组的主要任务:一是同学之间的“传帮带”。这个问题老师要重视, 现在是“电子书包”时代, 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老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等教学观念, 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探究者、解决者、传输者和消费者, 学生之间一定程度的差异会在小组的“传帮带”中慢慢消除;二是讨论交流老师提供的知识问题。老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知识, 又要备环境条件, 更要备学生, 把交给学生议的问题设计好, 主要围绕重点和难点设计, 要有议的价值。不能太简单一看便知, 也不能太难离题万里, 要切中课题, 对学生有激发解决问题兴趣和唤醒知识潜能的作用; 三是学习小组的交流既是对知识的探究, 又是对疲倦的听、视觉神经的一种调节,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以便重张旗鼓, 再上正道。

“小老师”是指由学生再现知识的发现、理解和解决过程, 或代替老师讲。小组交流要汇总大家的意见, 推出小组的发言人, 小组其他同学要做好补充的准备。这一点老师也要转变传统观念, 不要成为知识的独裁者、占有者和发言人, 而要成为知识的提供者和服务者。学习小组内的交流和小老师的表现, 都会给学生以启发、激励, 起到榜样作用。

二、“五步短动式教学法”的落脚点是学生的“练一练”。

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听、看、想、说、做, 即耳朵听、眼睛看、大脑想、口头说、动手做。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 别人讲千遍, 不如自己做一遍。练是每一门学科的终极目标, 是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知识的过程, 要保证学生练的时间、环境 (独立、安静) 、条件 (机会、纸张、黑板) 。练有多种形式, 口练 (读、认、说等) 、脑练 (看、记、背等) 、笔练 (书上圈画、草纸演算、黑板演算、作业练习等) 。课堂上老师要反复创造学生练习的机会, 练熟练透, 熟能生巧。

有权威调查数据显示:聆听能记住的东西最少;看书看媒介能记住的东西次之;讨论交流能记住的东西较多;动手练习能记住的东西最多。俗话说:“说和做, 缓说破。”学生听讲、看书、思考、语言表达、做练习等都有差异, 老师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要有耐心, 不要急于提示, 急于给答案。要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慢慢在课堂中成长。

三、“五步短动式教学法”的调节器是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看”。

老师可以一讲、二讲、三讲。讲什么、怎么讲, 老师要精心设计, 讲到点子上, 讲出激情。迅速触动学生的听、视觉神经, 以便学生认真听讲。也可以设计让学生讲, 同学之间的观点碰撞更能加深印象。让学生看的章节、素材, 一次不要给太长, 以3~5分钟为宜。低学段学生可以给出一些课文的图片, 也可以指导学生简单地看。学生自己看有一个过程, 不能让学生分心走神、无所事事, 老师要给任务, 逐步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孩子缔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其实这也就是教育的本质。老师的讲本质上是为了不讲, 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 而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 信息化时代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识记习惯、思考习惯和动手习惯等。所以老师的讲要敢于放, 调节气氛, 画龙点睛, 激发思维。

四、“五步短动式教学法”的精髓是“短动”。

“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五个步骤都要求“短动”, 既充分考虑中小学生天性好动的生理特点, 又考虑“电子书包”时代学生并不缺乏知识的实际。一个环节乏味了、疲惫了, 另一个环节立即补上, 这样就可以将分心走神的学生拉回来。这是顺应中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认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五步短动式教学法”的每一步目标都是“动”, 过程都是“短”, 所以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有利于确立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 有利于建设高效课堂,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五步”与“短动”表现在课堂上是活泼跳动, 表面看似老师很轻松, 其实功夫在课外及课堂的灵机应变。讲要讲得恰如其分、入木三分, 说要说得深入浅出、明明白白, 议要议得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练要练得会于手中、了于心中。否则, 就会使课堂花哨, 学生热闹, 没有实效。老师既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步骤, 又要精准把握课堂的自然生成。真正做到课堂从出发点到落脚点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这个大舞台上真正的主人和演员, 老师只是导演。

“短动”要有目标, 要给定时间 , 组织有序 , 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在“短动”过程中, 要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 有初步尝试, 有基本掌握, 有探究拓展, 有综合应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展示的机会, 还要让后进生得到帮助。

摘要:学校创立了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的“五步短动式教学法”, 宗旨是: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学生眼、耳、口、手、脑全动员, 充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五步短动式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 可以反复触动学生的注意、知觉、印象、记忆、思维、语言、动作等心理认知要素。

上一篇:消费性下一篇:数列教学中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