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反馈与矫正

2024-06-17

阅读教学的反馈与矫正(精选五篇)

阅读教学的反馈与矫正 篇1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 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 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 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 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 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 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1. 适时反馈, 及时矫正。

在教学过程中, 有两种不正常的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 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 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 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 而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蜓点水, 甚至根本没有涉及, 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 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或课业量较大, 不能全批全改, 或者批改不细致, 致使有些学生作业不认真, 不会的题不能及时改正, 教师反馈的信息不全面, 起不到督促作用。或者作业内容没有针对性, 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特点布置作业。

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 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反馈要适时, 矫正要及时。

2. 真实反馈, 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 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 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

3. 主动反馈, 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 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 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活动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 一般来说, 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遇到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 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 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 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2. 提高课堂效果。

通过课堂讲解观察学生的反映, 对知识理解好的, 表现为积极回答问题, 对老师的讲解认同性好, 情绪高。理解程度不好的, 表现为情绪低沉, 不吭声, 老走神, 对老师的提问回答不上来。解决办法就是可以分组讨论, 学会的同学给不会的同学讲解, 理解不了的教师可以进行帮助讲解。还可以让学生板书展示, 有问题现场提问, 对问题及时纠正。这样课上及时补漏, 反馈、矫正连成一体, 效果最好。

3. 课后环节细致。

课下对学生的作业要进行分类批改, 对优、良、可三种层次的作业分别进行记录, 查找不同的理解盲点, 进行课下单独辅导, 扫除理解盲点。

4. 测试及时, 评价到位。

对每一节课或者每一周所学习的内容都要及时地进行测试, 这样可以及时地查找漏洞, 还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测试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及时反馈和矫正, 对所学知识起到了巩固强化作用。通过测试所反映的问题结合平时表现, 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好的学习习惯, 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对学生有所触动, 为今后的学习状态制订标准。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矫正是必要的, 对学生是有很大益处的。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矫正是必要的。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 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

初中数学教学反馈与矫正探究 篇2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

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再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矫正或调控,不能等待。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再说,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光有教师的主动性,而没有学生的自觉配合,其结果仍然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当然,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同样会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

(四)矫正反馈,反馈矫正

反馈与矫正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体系。矫正首先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信息不真,这时应对反馈进行矫正。如果不注意这种矫正,那么矫正也就不准。

对一个问题进行矫正之后,是否就真正解决了问题,还需进行再反溃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常这样埋怨学生:“这种问题我已对你讲过多次了,怎么还不知道。”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或是当时的矫正走了过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是隔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再去矫正,使矫正效果消失了。因此,矫正后相应地要设计巩固提高的反馈方案,检测矫正效果,获取新的信息,在更高层次上施以反馈矫正。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二)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三)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

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四)答问中随机提炼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

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使矫正有的放矢。

(五)作业里逐一分析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但教师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学生的作业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1.独立完成的;2.讨论后完成的;3.独立完成一部分,?抄袭一部分;4.全部是抄的。教师对抄袭来的整洁、正确的作业切不可感到满足,这种潜伏期一旦长了,差生面就越来越大,差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

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溃。

(六)阅卷中仔细归类

在考风正的前提下,每次单元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会暴露出大量的问题。问题越多,我们就越要注意归类,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理归类得当就能力矫正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七)讲课后及时小结

讲课后小结并非被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实讲课后立即回顾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分析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

(八)复习时注意强化<

/P>成功的复习,一般是在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梳理之后,结合该单元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易混易错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择例精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题型予以强化矫正。

三、矫正类型与方法

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经过实践,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矫正类型与方法。

(一)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在作业批改和试卷评阅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生在每章每节练习或检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记载,然后看哪些问题属少数人的,哪些问题属群体性的。属少数人的问题不能集中矫正,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矫正,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集中在课堂上矫正,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二)简单问题立即矫正,复杂问题专题矫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察问题要敏锐,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黑板上板演出现的问题要反应敏捷,快速作出判断,哪些问题属简单问题,哪些问题属复杂问题,属简单问题就立即当面矫正,属复杂问题就专题矫正。如果当即矫正有困难,就选择合适的时机矫正,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因解决某个复杂问题,冲淡了主题,更不能时机未成熟硬性解决。

(三)关键性问题重点矫正,一般性问题自我矫正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就属关键性问题。?如若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若找“等量关系”出了问题,就必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矫正,至于设未知数、解方程就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自我矫正。

(四)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应用概念出问题,这在日常教学中是普遍的,特别是学生在运用相近、易混的概念时,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至于这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这要逐步矫正。

(五)预料中的问题设计矫正,出乎意料的问题灵活矫正。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充分预料每章每节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好重难点知识。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矫正。

(六)经常出现的问题变式矫正,偶然出现的问题重视矫正有些错误一两次矫正不能生效,甚至采用同一种方式矫正,学生还有厌烦情绪。一般来说,对于那些经常出现差错的问题,教师应遇到机会就要进行矫正,要反复矫正,更重要的是变换形式矫正。同时,教学中还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生所偶然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这样,反馈矫正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七)习惯问题耐心矫正,思想问题引导矫正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用不尽的,坏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学习进步的最大障碍。如果一些学生因习惯不良,造成不该出错而错了的问题。例如,明知计算不准,解方程组又不验算,画图不用尺规,随手画等等,教师就不能只将答案改正过来,而应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矫正学习习惯。如果是思想上出了毛病,导致在学习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教师不能就事论事,应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八)基础问题分步矫正,智力问题量力矫正中差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基础问题,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基础问题。因此,要认真分析,分步矫正。一个班几十名学生的智力差异一般也有几十种,不过差异有大小之分。既然智力有差异,理解有深浅,运用有生熟,那么教师在矫正时,就应量力而施,不能一刀切。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误把智力问题看作是思想问题,如果误作思想问题,老是批评指责,不但矫而不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丧失信心,这样就适得其反。

数学教学中的反馈与矫正探究 篇3

一、反馈与矫正的一般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课堂教学中反馈与矫正有以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一个星期备课,未能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有多个,学生做的练习教师批阅后与学生见面晚。这样反馈来的问题经常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授课中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再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四)矫正反馈,反馈矫正

反馈与矫正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体系。矫正首先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信息不真,这时应对反馈进行矫正。如果不注意这种矫正,那么矫正也就不准。

对一个问题进行矫正之后,是否就真正解决了问题,还需进行再反溃。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老师讲过多次了,考试的时候学生还是出错。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或是当时的矫正走了过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是隔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再去矫正,使矫正效果消失了。因此,矫正后相应地要设计巩固提高的反馈方案,检测矫正效果,获取新的信息,在更高层次上施以反馈矫正。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我们在备课时要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三)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四)答问中随机提炼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使矫正有的放矢。

(五)阅卷中仔细归类

在考风正的前提下,每次单元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会暴露出大量的问题。问题越多,我们就越要注意归类,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理归类得当就能力矫正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讲课后及时小结

讲课后小结并非被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实讲课后立即回顾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分析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

(七)复习时注意强化

成功的复习,一般是在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梳理之后,结合该单元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易混易错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择例精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题型予以强化矫正。

三、矫正类型与方法

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经过实践,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矫正类型与方法。

(一)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在作业批改和试卷评阅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生在每章每节练习或检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记载,然后看哪些问题属少数人的,哪些问题属群体性的。属少数人的问题不能集中矫正,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集中在课堂上矫正,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二)简单问题立即矯正。复杂问题专题矫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察问题要敏锐,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黑板上板演出现的问题要反应敏捷,快速作出判断,哪些问题属简单问题,哪些问题属复杂问题,属简单问题就立即当面矫正,属复杂问题就专题矫正。

(三)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应用概念出问题,这在日常教学中是普遍的,特别是学生在运用相近、易混的概念时,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至于这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这要逐步矫正。

(四)预料中的问题设计矫正,出乎意料的问题灵活矫正。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充分预料每章每节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好重难点知识。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矫正。

(五)经常出现的问题变式矫正。偶然出现的问题重视矫正有些错误一两次矫正不能生效,甚至采用同一种方式矫正,学生还有厌烦情绪。一般来说,对于那些经常出现差错的问题,教师应遇到机会就要进行矫正,要反复矫正,更重要的是变换形式矫正。同时,教学中还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生所偶然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这样,反馈矫正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六)习惯问题耐心矫正。思想问题引导矫正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用不尽的,坏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学习进步的最大障碍。如果一些学生因习惯不良,造成不该出错而错了的问题。例如,明知计算不准,解方程组又不验算,画图不用尺规,随手画等等,教师就不能只将答案改正过来,而应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矫正学习习惯。如果是思想上出了毛病,导致在学习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教师不能就事论事,应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差生问题分层矫正,优生问题点拨矫正在教学要求上义务教育教材提出了弹性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应这一转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提出不同要求。在矫正差生问题时,要分层要求,对于有些要求可根据其基础与智力的实际情况,分层矫正,分类指导,暂不能达到的,留待以后逐步跟上。对于优生出现的问题,不宜捅穿,只宜点拨,让优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印象更深刻,效果更好。

四、建立反馈与矫正档案

反馈与矫正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为了使反馈与矫正真正做到及时有效,建立反馈与矫正档案就非常必要。一般来说,反馈与矫正档案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问题档案

把教学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分章节,按不同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入档,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这样做,近期效應是教师可通过对问题的综合分析,确立矫正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远期效应是若长期坚持做好教学问题档案,并且每一次教学循环后,将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索规律,总结经验,那么教学能力就会很快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必然在教学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

(二)矫正方法档案

不同类型的问题,不同性格学生的问题一般来说采用的矫正方法应该有别。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并将行之有效的案例与方法做好记载,然后定期分类归档。

(三)学习成绩档案

学生的学习成绩档案是反馈与矫正档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教师不是了如指掌,那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矫正方法就不一定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档案,包括诊断性测试、形成性测试、矫正性测试、终结性测试等方面的成绩。

(四)学习变化档案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正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因此其学习活动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上课举手发言从初一到初三人数逐渐减少,大多是因学生逐渐成熟了,表现欲没有小学生那样外露,当然,有的是对数学不感兴趣,也有的是对教师的教学根本听不懂。对这些变化教师要认真对待,分类矫正。总之,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变化要建立好档案,为以后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评价反馈与矫正补偿 篇4

由此可见,“评价反馈与矫正补救”是优化物理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当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智、能差误,反复及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和帮助,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让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引领学生主动发展,本文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的一些探索思考。

1前提诊断性评价

布卢姆关于教学变量的理论把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列为影响教学成绩的主要变量,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的缺陷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干扰,诊断性评价的目的就在于干扰信号未进入教学系统之前,就将它们消除。

【案例1】课前变前课

在一个新的教学阶段开始之前,为了具体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的物理内容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和相应的情感准备状态,通过水平测试、查阅资料和个别了解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诊断如果在诊断后发现学生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就必须补课;如果发现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相当浅显的,则应加快教学进度。

通过“前提诊断性评价”可以确切地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知道到什么程度和处于怎样的情感状态,发现优势,及时强化;发现缺陷,及时补偿为继续学习“搭桥铺路”,使新知的学习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为使前提诊断性测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施前提性测评应达到四个要求:一是全面性,不可忽视情感前提的诊断与补偿;二是抓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主要前提进行测评;三是重点在补偿,查到了问题一定要补偿到位;四是针对性,要针对新的学习内容和突出学科特点。

2课时形成性评价

这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时目标达成性的反馈矫正程序,这种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矫正与补救,使教学更适合学生需要,课时级形成性评价分即时性和延时性评价两类。

2.1即时性评价

课堂即时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回应学习任务及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即时反馈,教师给予学生的表现性、形成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学生在物理课上要学习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操作、计算等各种能力的训练会时时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需要教师、学生时时做出评价,以便反馈、矫正,教师的即时评价行为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而做出的即使评价也是具体性、实时性的,它不仅需要教师持有即时评价的观念,同时更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地强化、优化这一教学行为,即时评价的及时性、随机性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机智。

【案例2】改进即时性口语评价

课堂即时性口语评价是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随时会通过言语进行交流,课堂即时性口语评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诱发课堂互动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口语评价成为学业评价中使用频率较高同时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口头评语,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是无法预计的,因此教师的口语评价应注意减少随意性,增强肯定性、激励性,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是智慧的火花,都有可贵的一面,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创建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

2.2延时性评价

延时性评价指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或全部完成课堂教学后进行的训练性评价,这种评价用于刚学完新知识的巩固练习时,有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查缺补漏的作用,常用的评价方式包括口头练习和达标检测,实践证明,编制高质量的检测样题对于目标达成至关重要,通过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纠正的方法,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

【案例3】编制高质量课时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课时评价目标双向表”主要依据每一目标的达成要求以及班级具体学情,选择何种题型来检测,每种题型检测至何种程度,从而达到对目标达成的有效监控,教学评价目标把学生学习的水平层次和具有不同测试功能的题型结合起来,对教学质量判断有规范和指导作用,双向细目表的左边考查内容,右边为检测题型和学习水平,如下表为《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四节《功率》课时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检测样题编制要做到以下几点:(1)评价题要全面反映课时的教学内容,一是题目覆盖面要全;二是试题难度要与教学目标行为要求相对应,防止要求偏高或偏低;三是要教学重点目标应有较多试题与之对应,(2)评价题要保证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成,(3)评价题要体现因材施教,试题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应教学目标的,为全体学生必做题,另一部分是难度较大的,供学习较好的学生选做,(4)评价题难易程度要有层次性:可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三类,基本题是难度与课本内容基本相同的单项练习;变式题是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必要转换,使学生逐渐形成技能;综合题指把所学习的新知识与特定新情境结合而成的综合性、灵活性较强的题目,此类题目在新授课中不宜过多。

【案例4】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

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有可能是共性的,也有可能是个性的,因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关节,形式可以是集体矫正、小组矫正或个别矫正,矫正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红笔+白笔”、“黑板+投影”,教师带红笔进课堂,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业进行部分批改,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思维过程,有针对性进行矫正。

3单元形成性测评

单元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教材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教学单元结束后,在上好单元复习课的基础上,根据单元目标进行形成性测试,旨在促进单元目标达成的反馈调控程序,没有达标的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的反馈矫正程序。

【案例5】

初中物理教材按章编排,一般以4~5章组成一册教材,一章分为若干小节,每节又划分为若干课时,以课时评价为基础,以单元评价为保

证,建立起课时、单元双达标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且可行,主要程序是:编制单元形成性测试题,组织调研、阅卷、统计和分析、矫正补救、第二次测评,单元形成性测试一般要求应有80%~90%的目标达成度,对未达到如上标准的学生,要组织第二次学习和检测,直至最终达标,单元级的反馈调节是有效帮助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具实际意义的关键步骤。

单元形成性测试题的编制要按照单元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编制,要求:(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2)弄清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易错点,(3)试题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试题的编排层次要与教学目标的“记忆、理解、运用、综合”等层次相对应,以便于反馈矫正,(4)试题要注意基础性,

4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阶段或整个课程结束时,对教学成绩所进行的全面性的教学评价,终结性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效绩的鉴定;二是实施过程组织严密、规范,结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终结性评价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试题的编制和考后的质量分析。

【案例6】校本化终结性评价方式

校本化的终结性评价要遵循“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严格标准、有所创新”,

命题依据:要紧扣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的程序

(1)准备性工作:①上好复习课,作好预备性练习,对差生做好补救矫正性工作;②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为客观地进行命题打下基础。

(2)编制考查点和学习水平双向细目表。双项细目表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考查内容,二是各考查内容的考查题型和水平层次要求,以及应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重。

(3)设计终结性测试命题蓝图

设计命题蓝图,是将“双向细目表”的进一步“精细化”,可使命题工作更加规范,保证整套试卷知识的覆盖率和对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4)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及命题蓝图,进行正式命题,在组题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根据命题蓝图选题;另一方面,在选题过程中,也可根据需要对命题蓝图做出必要调整,以确保整套试卷的质量。

阅读教学的反馈与矫正 篇5

[案例1]《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演讲要有气势,现在请这位同学演讲。(生演讲,略)刚才,我也写了一篇演讲词,我也来演讲(略)。

师:有没有谁对这位总统有意见?

生:总统应该惩治工厂,让它们不再浪费水资源。为什么只在这儿说而不采取行动呢?

师:是呀!为什么不想办法救救瀑布?(指黑板上板书的“奄奄一息”)塞特凯达斯瀑布还没有完全枯竭啊!如果是我们的亲人,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最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救他。

师:总统却干了什么?

生:举行葬礼。

师:葬礼一般在人死了以后举行。瀑布还奄奄一息呢,怎么就举行葬礼了呢?原来“20世纪80年代初,在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伊泰普水电站正是菲格雷特总统下令建造的。”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生:菲格雷特总统明明知道建水电站会使瀑布消失,但他还这样做,他不称职。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伊泰普水电站。(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文字)你又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建这个水电站,对巴西来说,既有好处,又没有好处。有好处的是水电站能发电,提供能源。没有好处的是使塞特凯达斯瀑布消亡了。

师:我们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不是非对即错,非此即彼。有许多事不是一下子就能说得清的。我们要占有资料,仔细阅读,独立思考。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孟子说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让我们一起将这句话记在心中。

[诊断]画蛇添足,为多元而多元

以上是07年《小学语文教师》上的一个片段。教师以演讲引发学生评议总统,“只说不做”“不称职”“既有好处又没有好处”,在多元感悟中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了,也较有教学价值。但是教师与学生研讨时间长,用情较深,换来的是因补充的资料而告诉孩子:“评价一个人或事情不是非对就错,书上讲的也不一定对。”前面费九牛二虎之力形成的结论被老师全盘否定!这不是画蛇添足,为了多元而多元吗?原本是“课已尽,意犹存”的效果,成了“陷入混乱,不知所措”的局面。

[矫正]补充文本,深化主旨

拓展性阅读教学要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资源存在的联接点,辐射开去,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和健康的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阅读底蕴。我在教学这个环节时,也补充拓展了这段文字,并把教学目标“认识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作为教学的立足点与归宿点。以“同学们想知道今天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吗?”在学生渴望的眼神中,我出示了一组近来学生家长参观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时拍摄的照片。当学生看到“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依然风景如画,气势也很雄伟”时,教师追问:“《特殊的葬礼》‘特殊’在哪里?”于是学生精彩纷呈地答道:“这是葬礼举行得比较及时的结果,也是总统与人民的功劳啊!”“葬礼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家真正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了!”至此,因几张新照片的补充在自然而然中拓展了文本的意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目标,深化了文本的主旨。

[案例2]《大江保卫战》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读这一段,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这群抗洪战士的光辉形象?

生:(读后交流)全然不顾。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都不顾的样子。

师:战士们全然不顾什么?联系课文说一说。

生1: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

生2:浑身上下伤痕累累,他们全然不顾。

[诊断]内化外现,缺失意义

教师抓住“全然不顾”让学生感悟抗洪战士大堤抢险时的光辉形象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听课时总有一种“肤浅”的感觉,即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地打开,对“全然不顾”的语言因素没有真正内化与外现,甚至缺失一种文本意义上的建构与课堂的灵动生成。

[矫正]预设“困难”,外化语言

教师应该充分预设战士面对困难表现出大无畏精神的材料,在用“全然不顾”说话训练时,当学生说完书本上的事例后,出示这样一段文字:“有一位将军说道:‘几天来,全团有6人被担架抬下大堤后拔掉正在输液的针头,又跑回大堤,7人砸掉了指甲,28人脚和手受伤,56人次中暑晕倒,都坚持不下火线……’”教师结合课文因材引导:“找一找英勇的战士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拓展的材料为学生找到了遇到困难的结合点,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被砸掉了指甲,留着鲜血,他们全然不顾。”“战士们累得筋疲力尽,晕倒在大堤上,竟全然不顾,一醒来就投入了抢险战斗。”在感悟英雄形象的基础上,深入阅读重点句子,朗读出这种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语言训练需要联系文本,甚至必要的数字补充,勾连已有材料的生动形象,使语言的内化与外显得到有效的照应与生发,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3]《望月》教学片段

师:小外甥与舅舅仅仅对了这几首诗吗?

生:不是,后面有一个省略号。

师:你们能够帮助补充吗?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好。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来读一读。出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让我们分外甥队与舅舅队进行对诗,第1、2组为外甥队,3、4组为舅舅队,好吗?(略)

[诊断]蜻蜓点水,过程缺失

学生理解文中诗句,在对诗过程中,两队比较努力,气氛比较活跃。但是学生补充的诗句仅一句,就草草收兵,忽视了对诗的过程与评价,积累要先感悟,蜻蜓点水式地走教案,导致语言积累与感悟的不到位,甚至发生了价值偏差。

[矫正]适度铺垫,激励评价

教师在要求学生补充有关月亮的诗句时,学生搜肠刮肚,也就是那么一句,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缺少预先布置学生收集古诗的要求。积累古诗要给予适量的时间去背诵和练习,变作秀的背诗为课前的收集、课堂背诵的铺垫,给予细节的预设与生成,例如“细化为三个回合,第一回合外甥组出诗,舅舅组应对;第二回合舅舅组出诗,外甥组应答;第三回合教师出诗,各组抢答。”这就避免了积累的不足、尴尬。最后,教师要跟上评价语言:“即使是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情景中,寄托着诗人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在激励中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真正推进学生语言学习的达成。

综上所述,拓展性阅读教学是演绎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自主对话的过程,是实现阅读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与策略。语文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文本等素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语文阶段要求,预设弹性的教学流程,把握教学细节的精彩生成,才能真正走出目标偏差、价值缺失、语言失落的误区,走上拓展教学理性化的轨道。

上一篇:栏目介绍下一篇: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