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2024-08-10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精选四篇)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篇1

在复习时要注意对诗歌鉴赏的分解, 针对考点进行分项训练, 具体分解为以下四个内容:

一、把握诗歌内容, 探究情感主旨

把握诗歌内容, 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这种主旨可能是诗歌表达的某种感情, 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能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这是诗歌内容的灵魂。

1. 看标题, 明主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如: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他曾领导台湾人民奋起反击。《马关条约》是1895年4月17日签定的, 而诗人写此诗为1896年4月17日。)

从题目的“愁”字, 就可以看出本诗所表达的是作者为清政府割让台湾而悲愤的心情。

2. 知作者, 明主题

“文如其人”, “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 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 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 他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 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3. 看提示, 定基调

提示包括作者、注释、写作诗歌的背景等。在古诗词的考题中, 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 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释, 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枢纽, 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隐晦的提示, 所以千万不能忽视。阅读这些注释,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 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如上例《春愁》, 一看注释, 我们就不难看出本诗表达的是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

4. 分类别, 悟感情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因此, 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切入点。出于鉴赏的实际需要, 我们根据内容将诗歌分为:送别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等, 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歌类别的特点以及鉴赏应该注意的问题。

5. 品语句, 悟感情

诗歌的两大显著特点是凝练的语言和强烈的感情, “言为心声”, 品读诗歌凝练的语言, 抓住文本中关键的字眼, 就可以领悟诗歌丰富的、强烈的感情。如:

从军行七首 (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角度: (1) 这首诗从作者和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觉得它属于哪种类别的诗?故而你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这种感情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了?

通过观察思考, 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抒发了边关将士思乡怀旧之情。这种感情从“别情、边愁、秋月”等词语中已经表现出来了。

6. 解意象, 知感情

意象就是诗人抒发内心独特感受时所选取的特定的客观物象, 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图, 寄托着复杂的情感, 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飞鸟”等, 只要解读了这些意象, 就能很快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感知诗歌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 它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诗歌中的形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 具有典型性、暗示性, 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 是其情感的物化。中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 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 对其特征的把握, 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提问:试分析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思路导航: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 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回答应包括三个要点: (1) 是什么形象; (2)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这首诗前两句是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的情态, 后两句是写画眉鸟的心理活动, 通过心理的描写进一步展示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同时根据诗歌后面的注解可以认为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 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写照。

三、描述诗歌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十分注重意境, 那么, 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意境的把握。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 抓住形象, 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提问:结合诗题, 展开合理想象, 用优美流畅的语言, 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乐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 迎风招展的酒旗, 一片春意。

注意: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此诗的意思)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如上诗只答“愉悦闲适的心情”是不行的, 而要答清楚为什么“愉悦闲适”。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

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诗歌中锤炼的字, 一是诗歌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解读。

1. 炼字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我们在鉴赏作品时, 要借助文字, 渐入佳境。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 往往一字而境界全出, 使全诗增色不少, 甚至成为诗眼。因此, 鉴赏诗歌、感知妙语, 应从关键词入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 (词) 孤立起来谈, 而必须将其放入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指出修辞 (或写法) 并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一般与意境关系密切的是动词和形容词, 在特殊情况下, 虚词也有表现意境的作用, 鉴赏时也一定不要疏忽。

(1)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 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如:“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 “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分析。答:“燃”字是“燃烧”的意思, 暗含山花的颜色, 形象地写出在青山衬托下, 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一样色彩浓烈, 生动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2) 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 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炼字关注的重点对象。《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末句是千古名句, 试品析句中的“肥”“瘦”两个词的运用之妙。答:绿肥红瘦指“绿叶茂盛, 红花凋零”, 生动描写出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 抒发了词人惜春怜花的感伤情绪。

(3)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 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 令诗歌妙处无穷。《闺怨》问题:“忽”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一个“忽”字, 取忽然之意。闯入眼帘的柳色, 使她触景生情, 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一个“忽”字将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这种由喜悦到伤感的情绪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特别注意的是, 品味语言的原则是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篇不离人。挖掘该词在该句、该诗中的表现力量, 是鉴赏的主要着力点。

2. 品句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 在品味诗歌语言时, 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 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 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进而再现诗歌的意境。中考考查的重点主要落在关键词句的含义、语言的风格上。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提问:第一、二两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表达作用。

思路导航: (1)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3) 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4)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手法, 把凉月比作细眉, 把溪水比作明镜, 写出了月亮的秀丽皎洁和溪水的清澈平静,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古诗词鉴赏能力最终要靠练习来促成和巩固, 它的教学效果也需要练习来检验, 因此针对考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反馈、归纳和总结, 是必不可少的。

古诗词鉴赏训练四则 篇2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两首同题诗,读后回答问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晚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

杜甫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两首《月夜》诗,借月夜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写作技巧上有没有相同之处?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词的上片,以比喻写月的圆缺,找出相应的词语。词的下片写月中嫦娥,与上片有什么联系?全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南歇子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此词用“写意”笔法,着力地描绘了什么?烘托了怎样的境界?试分析全词的艺术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初生的幼竹(竹笋的别称)。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2.刘方平的《月夜》诗,借月夜写春意,静谧的月夜中写出了生命的萌动与欢乐。杜诗的《月夜》诗,借月夜表达离难的哀愁,寄托希望四海升平的理想。写作技巧上有相同之处,体现在虚实结合上,如刘诗“新透绿窗纱”是虚,“虫声”是实,杜诗“月”是实,其他句子是设想,设想妻子儿女的苦难。

3.“鉴”(镜)喻月圆,“钩”喻月缺。下片写嫦娥,暗合上片圆缺。全词借月抒怀,表人事的聚散不定、人间的悲欢离合。

古诗词鉴赏冲刺训练六 篇3

阁 夜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 ①岁暮:冬季。②景,景通影。③星河:银河。④卧龙跃马:诸葛亮、公孙述。西晋左思《蜀都赋》言:“公孙跃马而称帝。”

(1) 这首诗的颔联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阁夜的景象?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1) 请从词中找出表时间的词汇和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人是怎样将“春恨”写得缠绵深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 江 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 这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无名氏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 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古人评价结尾两句“构思奇特,出语不凡”。请结合词句简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三) 篇4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 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②。

【注】 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天台山是东南名山,赤城为其山峰名,山石呈赤色;标,山顶。

1.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概括每层的意思。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一联。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 “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具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后 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 上元二年(761)春,杜甫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这是他第二次到此时写下的。

1. 有人认为“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是很有意蕴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2.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上一篇:风险解决下一篇: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