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消化道肿瘤

2024-07-21

恶性消化道肿瘤(精选十篇)

恶性消化道肿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95例消化道疾病患者, 经确诊, 95例为恶性肿瘤患者, 100例为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9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61例, 女34例, 年龄为22~79岁, 平均年龄为55岁, 其中胃癌35例, 肝癌18例, 胆管癌16例, 直结肠癌15例, 胰腺癌11例。同时100例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中男68例, 女32例, 年龄23~81岁, 平均年龄54岁。

1.2 方法

1.2.1 肿瘤标记物检测 血清CEA、CA199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CENTAUR XP和西门子DPC 2000进行检测, 其正常值范围为CEA<10 μg/L、CAl99<37 U/ml。

1.2.2 统计学方法 数据表达采用 (x¯±s) ,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专用软件, 对实验组数据应用方差检测进行分析。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肿瘤标记物含量水平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单项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检测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肿瘤标记物CEA、CA199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含量均高于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单独CEA、CA199检测及CEA与CA199联合检测结果

9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经联合检测的结果比单一使用CEA检测或CA199检测的结果更准确,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检测结果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项肿瘤标记物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进行筛查时其特异性与灵敏度都不理想, 采用联合检测则可有效提高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查的灵敏度与准确性, 同时也可有效降低其特异性。

3 讨论

对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 但仅凭借单项标志物进行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度都将有很大误差, 致使检测结果不理想。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由肿瘤标志物其本身特性所决定。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的相关抗原而不是肿瘤的特异性抗原, 有的甚至只是肿瘤的某些相关物质[2]。

不同肿瘤中也可出现同一项的标志物, 反之同种类型的肿瘤, 也可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标志物的表达[3]。通过对本组9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的联合检测结果来看, 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较为1∶2、特异性为40%, 明显低于CEA检测或者CAl99检测, 数据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明显提升诊断的灵敏性及准确性, 同时也可减少检测特异性。

在本组检测的结果中可以发现, 在胃癌与直结肠癌的单项肿瘤标志物含量检测中, CEA检测要优于CAl99检测;而在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与良性消化道疾病的单项肿瘤标志物含量检测中, CAl99检测则优于CEA检测。其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单一检测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肿瘤诊断当中是不可取的。而联合检测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筛查中, 可以将消化道肿瘤的检出率最大化[4]。本次选取的95例病例中包括了胃癌、直结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与良性消化道疾病几种不同类型的肿瘤, 可以有力的印证联合检测在不同类型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199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诊断效率, 并对其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CENTAUR XP和西门子DPC2000来对经临床确诊的100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及9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CEA、CA199含量进行测定, 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EA与CA199联合检测其特异性为40.0%, 而其单检特异性分别为80.0%与60.0%;联合检测其敏感性为86.7%, 而单检敏感性分别为30.5%与44.2%;联合检测其准确性为81.1%, 而单检准确性均为50.5%, 该测定方法重复性好, 其变异系数<3%。结论 联合检测可提高准确性与敏感性, 可有效协助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参考文献

[1]Yamamoto H, Miyake Y, Noura S, et al.Tumor marker for color-ectal cancer.Gan To Kagaku Ryoho, 2001, 28 (9) :1299-1305.

[2]陈红宇, 鲍扬漪, 朱婷.CEA、CA242、CA199、AFP联合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安徽医学, 2009, 30 (5) :517-518.

[3]庄珊珊, 陈炯玉, 方裕森, 等.血清CA199与CEA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陕西省医学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抗癌协会, 2010, 18 (7) :1359-1361.

恶性肿瘤的治疗对策 篇2

做为一个从事专业肿瘤专业20余年的临床医生,深深感到当前肿瘤治疗面临着诸多问题,很多患者因为没有采取正确的肿瘤治疗对策,经受了不该有的痛苦,缩短了可以继续灿烂的生命,无论有否人看此内容,都觉得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恶性肿瘤的治疗对策――肿瘤综合治疗概念

“癌症”即恶性肿瘤,在半个世纪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是个较为陌生的概念,但现在已经是当代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了,在城市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屈居第二位,还有发展的趋势。我们的周围的亲朋好友或所熟识的人患了恶性肿瘤已经不是什么希罕的事情,那么患了恶性肿瘤到底怎样治疗,也就是要采取什么治疗对策是关系到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这也是个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即使是专科医生也不一定会完全把握到位,因为从事肿瘤治疗的临床医生也分为不同的治疗专业,有外科、放疗、内科及其它专业,由于专业的局限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会采取不完善的治疗对策,这对于很多肿瘤患者而言可能是个灾难。首先肿瘤专业的医生要有丰富的肿瘤全科治疗知识,其次要摒弃专科偏见和经济利益的影响,再者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凭良心做医生的态度;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到正规医院的肿瘤专科就诊,不要听信漫天的广告宣传,否则一定会走到治疗的误区。几乎所有成功的肿瘤治疗都是综合治疗,但不是简单的治疗方法的叠加,要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才能使成功率提高,综合治疗确实可使肿瘤治疗成功率提高,生存时间延长,生存质量提高。当今肿瘤的治疗所常见的弊病是大多数医院有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但确不能综合利用,甚至各自为正,直到自己不能处理才愿将病人送到别科治疗。首诊病人没有

能够定出一个完整的治疗对策就开始了治疗,所造成的治疗时机丧失是无法弥补的。虽各学科有自己的优势,但却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肿瘤的综合治疗就是根据病人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及病理分期、机体的整体状况和可能的进展趋势,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它不排斥任何有效方法,不但重视疾病的整体治疗,还要重视患者的全身状况。

肿瘤的治疗手段笼统的讲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及其它杂类治疗,前三类治疗应用较为广泛,相对临床经验也较为成熟,但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法,第四类治疗虽然不是广泛应用,但就个体而言也可能是最好的治疗,科学的组合适合个体的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其实第四类治疗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很有可能某项治疗是肿瘤未来治疗的方向;第四类治疗主要有肿瘤热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冷冻治疗、光动力治疗、电化学治疗等等,其实象肿瘤介入、肿瘤热化疗(热灌注)、超声刀、氩氦刀等治疗也可以单列为一项治疗。上述治疗如何组合,也是

肿瘤界探索的重要课题。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一些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比如食管癌,这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河南是全世界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其特点是首发症状明显,也就是容易早期发现的肿瘤,在河南有句谚语叫“吃麦不吃秋”或“吃秋不吃麦”,意思是吃到夏粮吃不到秋粮,吃到秋粮吃不到夏粮。的确,如果不做治疗,食管癌的自然病程在3个月左右,主要是进食通路的梗阻及转移、衰竭而亡,但现在早期病变单纯手术的5年生存率都在80%以上,如果错过了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不足20%,而且对化疗有效率欠佳,笔者就遇到过首发症状后到内科就诊而为患者先行全身化疗而错过了手术机会的病例,勿庸置疑,患者预后很差。也有相反的例子,一位晚期胃癌患者,由于首发症状不明显,不容易早期发现,就诊时肿瘤广泛转移,甚至直接侵犯了胰腺并出现门静脉癌栓、衰竭、严重贫血,著名的大医院放弃了治疗,但经6次腹腔热灌注化疗后,患者绝大部分癌灶消失,高质量生存4年余,而当时按常规治疗,估计病人的生存时间应该不超过3个月;另一例乳腺癌病人,确诊时已经出现远处区域淋巴结转移,行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4次,转移灶消失后行肿瘤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

手术,患者生存10余年,而常规病程很少超过3年,当然,这些成功的例子中还应用有其它很多辅助治疗。

总之,每项手段治疗肿瘤的优势体现在某些病种及某一病种病理进程中的某阶段,不是在肿瘤治疗中的任何时候占主导地位。衡量每项手段和综合治

疗肿瘤效果的标准是生存期长短和生活质量,原则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癌灶和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组织和生理功能。

肿瘤的综合治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未知领域甚多,尚需漫长的探索,但关键在于从事肿瘤专业的医生是否有综合治疗的概念,各学科的肿瘤临

床医生只要共同努力协作,肿瘤的治疗将会不断进步。

恶性消化道肿瘤 篇3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 生脉注射液 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2-02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常见病,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手术创伤、麻醉、感染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加重对身体免疫系统的损害,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肿瘤复发扩散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对机体的损耗巨大,早期免疫力降低,往往出现疲乏、汗多、咽干、气短等症状,中医称之为”阴虚”。这类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低,术后恢复缓慢,常因无法耐受手术或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而延误病情甚至出现死亡。生脉注射液的配方取自《医学启源》中的生脉散,有益气生津,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手术耐受,减少并发症等功效[2]。生脉注射液对提高机体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围手术期机体机能有较好疗效,在化疗中生脉注射液对抗白细胞降低亦有显著效果。

1 生脉注射液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的恢复、创伤愈合、预防感染及其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抗肿瘤等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常用于对抗恶性消化肿瘤的有免疫抑制剂,如:干扰素、胸腺肽、IL-2、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免疫过继疗法等都存在不良反应重、疗效不稳定、价格昂贵等弊端。由此可见,寻求出一种价廉、有效、不良反应轻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脉注射液源于著名古方剂生脉散,由人参、麦冬、北五味子组成,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生脉注射液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改善休克时微循环障碍,调节血压,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等。生脉注射液有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及增强非特异性抗感染作用,对特异性细胞免疫有双向调节作用。

2 生脈注射液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功能的影响

生脉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红参中含有大量皂甙Rg3,它对胃癌细胞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EC)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主要步骤,而VEC的增殖是新生血管形成的基础,所以,生脉注射液对抑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较好作用。

3 生脉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影响

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常影响患者进食及日常生活,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使患者失去生存的信心而拒绝治疗。解决好这一难题,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而其他止吐药物虽能预防化疗过程中的恶心呕吐,但有个体差异,不尽人意,生脉注射液是古方“生脉散”衍变制成的静脉用药,由人参、五味子、麦冬提炼制成,具有益气养阴、生津固脱与元气大补之功效。经临床验证,能减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并可增强其他止吐药物的作用。

4 生脉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所致骨髓抑制的影响

生脉注射液来自《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散,成分为人参、麦冬、五味子,含人参皂甙等,经现代科学加工提取而成静脉注射液。中医认为,该方能益气养阴、敛汗生津,主治气阴两虚、疲乏无力、久咳肺虚、干咳少痰、心悸气短等病症。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药物,可以通过诱导胸腺细胞凋亡而抑制免疫。从中医方面来说,恶性肿瘤本虚标实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化疗药物以肿瘤细胞为攻击对象,以治标实为主,往往造成患者虚者更虚的局面。化疗后患者常表现为脏俯气血阴阳俱损,且以阳气虚损为主,故扶正固本为防治化疗毒副反应的大法。治疗组的消化道毒性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同时治疗组中Ⅱ-Ⅲ度骨髓抑制率占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说明生脉注射液有一定减轻化疗副作用、降低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参主要成分是人参皂甙Rg3,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之外,还能促进骨髓增殖、细胞分化和成熟,促进蛋白质合成,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麦冬具有润肺养阴、清热的功效;五味子则能敛汗生津、补益心气。

5 生脉注射液对蒽环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反应的影响

蒽环类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占重要地位,但其心脏毒性使应用受到限制,而心脏毒性与蒽环类累积量成正相关。心脏毒性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发现是避免致死性心肌损害的关键。所以临床治疗早期心脏损害尤为重要。

生脉注射液源于生脉饮,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主要用于治疗体倦气短懒言、脉虚等症;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慌,归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心之气阴不足或心阳受损,而肿瘤病人有多卧床,活动减少,多卧则气滞,其中又以气虚气滞夹瘀为主。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改善心肌供血供氧,保护心脏免受化疗药损伤。

综上所述,生脉注射液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有加强手术耐受,减少恢复时间的作用。同时,在化疗减毒方面,生脉注射液亦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在对抗白细胞降低的抗骨髓抑制治疗中效果明显。从而肯定了生脉注射液在恶性肿瘤支持治疗上的效果。

参考文献

恶性消化道肿瘤 篇4

我科收治1例晚期恶性肿瘤并发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经积极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62岁, “主因右肾癌术后8年余, 发现胰腺癌转移18个月, 便血5 d”, 于2013年1月9日入院。患者2004年10月单位体检发现右肾占位, 2004年11月23日在友谊医院行腹腔镜右肾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右肾中下极肾细胞癌。术后甘乐能300万U, 欣吉尔100万U, 3次/周, 生物治疗1个月余, 因反应较大停药。定期复查未见异常。于2011年5月12日查腹部CT及其周围、脾门内侧及十二指肠多发结节, 考虑恶性可能性大, 转移瘤不除外。2011年5月30日腹部MRI示:胰腺恶性占位, 转移瘤。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病理报:结合免疫组化及病史考虑肾透明细胞癌转移。2011年7月15日入解放军302医院行射波刀放射治疗, 期间Ⅱ度骨髓抑制。于2011年11月26日复查CT示:胰腺恶性肿瘤放疗后改变, 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就诊我科行中医药综合治疗2个疗程。2013年1月4日患者出现便血, 质稀色暗红, 每日3次, 量约100 m L, 急查血红蛋白76 g/L, 无明显头晕、乏力及心慌症状。2013年1月7日排便为柏油样, 复查血红蛋白50 g/L, 出现乏力、头晕症状, 进一步治疗门诊轮椅入住我科。入院后患者精神差, 情绪低落, 贫血貌。入院检查:血压70/50 mm Hg、便隐血试验回报阳性、血红蛋白35 g/L;腹部B超及CT示胰腺多发转移, 肝右叶囊肿, 十二指肠降部小弯可见菜花样肿物, 易出血, 局部喷洒止血。患者诉腹痛、恶心呕吐、全身乏力, 黑便6~7次/d, 遵医嘱绝对卧床、禁食水, 心电监护、低流量鼻导管吸氧。自理能力评估65分, 坠床及跌倒风险评估3分, 压疮风险评估12分。分别予患者2013年1月10, 12, 20日, 2013年2月5, 8, 13, 14, 15, 16日静脉输入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 于2月18日行胃及十二指肠栓塞介入治疗, 联合升压、静脉营养、止血及口服止血治疗、止吐抑酸、善宁皮下注射、中医治疗。现患者流食、精神好、情绪稳定、面色转红润、诉偶有恶心、血红蛋白69~82 g/L之间, 伴黑便1~2次/d。可自行床边活动, 自理能力评估80分, 坠床及跌倒风险评估2分, 压疮风险评估10分。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因晚期恶性肿瘤经过多种方式的治疗, 饱受治疗后副反应的痛苦。又因长期不定时便血, 情绪低落、恐惧, 因活动无耐力, 长期卧床致生活不能自理, 患者精神上陷于崩溃、无助、无望, 完全被死亡的恐惧所压倒, 以及失去治疗的信心。入院后护士在患者愿意诉说时认真当一名倾听者, 保持病房清洁安静, 合理使用灯光, 工作中做到四轻, 同一时间集中治疗, 限制家属探视, 在病房工作和病情允许情况下安排家属陪伴避免情绪焦虑及激动。给予患者精神鼓励, 增加信心配合治疗, 及时提供治疗及护理信心。经家属了解患者平时喜好音乐及阅读, 在病情及环境允许时放柔和的音乐。告诉患者遇到问题及时与护士沟通, 共同参与积极解决问题, 允许患者采取一些不伤害自己及他人的方式来发泄不良情绪。做病情及体力允许范围内力所能及的活动, 以提高自信心, 实现自我价值。

2.2 病情观察

入院后患者卧床休息, 半卧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通路, 行中心静脉置管 (锁骨下静脉) , 注意监测输液速度, 避免引起急性肺水肿, 保持敷料干燥, 严格无菌操作, 2次/周导管维护, 导管固定良好, 防止感染及静脉血栓。予心电监护及低流量氧气吸入, 监测生命体征, 定时及随时巡视病房, 认真听取患者主诉, 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及肢端温度变化, 测血压6次/d, 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出冷汗、皮肤湿冷等, 立即报告医生。每班次认真观察黑便次数、记录性状及量、根据医嘱正确留取标本及时送检;遵医嘱监测血常规及电解质、血生化情况,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保持鼻腔及口唇湿润。遵医嘱完成各项治疗。

2.3 营养支持

患者频繁恶心呕吐, 不能进食, 又因恶性肿瘤原因, 营养消耗量大, 遵医嘱禁食水, 予患者静脉高营养治疗, 静脉营养液配制时护士在层流台中严格无菌操作。输入过程中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4 h生理盐水冲管1次。为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请营养师每周对患者进行详细营养评估, 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反应, 如每周体重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皮肤状况等, 并记录。遵医嘱患者改流食后, 指导患者订餐并协助患者进餐。宜给予易消化的流食, 避免进食粗糙、辛辣、生、冷、硬、凉拌饮食, 禁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以免加重消化道出血。

2.4 输血护理

遵医嘱予患者多次静脉输血治疗, 每次输血前必须做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取血用专用容器, 过程中避免过度震荡造成血液未输前已溶血, 输血前双人核对无误后并签字方可输入, 严格三查八对, 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观察体温是否正常, 遵医嘱使用抗过敏治疗。输血前后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严格输血速度50~100 m L/min, 先慢后快, 输入2袋以上血液时, 2袋血液之间间隔生理盐水。输血过程中严格听取患者主诉, 观察输血反应, 一经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

2.5 安全护理

患者卧床期间避免发生坠床, 正确使用床挡, 护士随时巡视病房, 床头卡粘贴防坠床标识, 教会患者使用呼叫器, 协助患者床上使用便器, 保证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患者离床活动后, 防止跌倒, 保证患者穿防滑鞋, 活动时有人陪伴。

2.6 皮肤护理

床头建立翻身卡, 每班严格交接皮肤情况, 协助患者舒适卧位, 每2 h翻身1次, 翻身时避免生拉硬拽, 保持衣服及床单位干燥整洁, 衣服为纯棉无刺激性。定时适度皮肤按摩, 予皮肤受压处贴保护性敷料, 提前做到皮肤减压。保持肛周皮肤护理, 排便后及时清洗, 每周三床上洗头, 每周四协助剪指甲。

3 小结

恶性肿瘤是进行性发展的疾病[2], 晚期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治疗, 患者的状况往往每况愈下, 治疗亦无过多的余地。消化道出血是恶性肿瘤的并发症之一, 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后果严重, 可威胁患者生命。护理人员应重视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 予心理、营养、安全、皮肤、输血以及基础的必要护理, 更应该掌握消化道出血的相关表现及病情观察, 及时报告异常症状和体征, 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49.

肿瘤标志物升高是恶性肿瘤吗? 篇5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体检时检查肿瘤标志物,有没有必要呢?

肿瘤标志物增高,并不表明患了肿瘤

肿瘤标志物是用于反映恶性肿瘤是否存在的一类生化物质。理想情况下,一旦增高就应该可以确诊患了恶性肿瘤,即灵敏度100%;如果正常则又可以肯定地排除恶性肿瘤,即特异性100%。但实际上,目前没有一个肿瘤标志物能完全符合这样的定义和达到这样的目标。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增高,并不表明一定患了恶性肿瘤;肿瘤标志物不增高,也并不表明一定没有患恶性肿瘤。

既然是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医生还要人们检查肿瘤标志物呢?在临床上,肿瘤标志物首先是用于已知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分析,如分析恶性程度、侵袭性、扩散情况、生存期等;其次,对那些治疗前增高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治疗期间的疗效评估、决定是否更改治疗方案、诊断有无肿瘤残留,随访期间用于诊断复发;再次,对有明确肿块或转移的患者可用于肿瘤来源的辅助诊断、肿瘤分类;最后,仅个别肿瘤标志物可用于体检时筛查和早期诊断相应的肿瘤。

体检时,可检查下列肿瘤标志物

根据临床实践,下列肿瘤标志物可用于筛查和早期诊断相应的恶性肿瘤,其增高的幅度可达上千。

甲胎蛋白(AFP):反映分化较好的肝细胞性肝癌,其增高常早于肝区疼痛等临床症状,可使肝癌手术切除率、一年生存率得到明显的提高。AFP增高还可见于卵巢和睾丸等部位的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畸胎瘤,因此,肝癌排除后还应检查是否存在这些肿瘤。此外,急慢性肝炎也可发生AFP的增高,但多在300微克/升以内,且常伴转氨酶增高。

糖类抗原125(CA125):反映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在各种盆腔肿块中,卵巢恶性肿瘤阳性率78%,其中,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00%阳性,黏液性囊腺癌只有33%,且为低值增高,较少超过65单位/毫升。其他,如子宫内膜移位、纤维瘤、功能性囊肿、盆腔炎症、输卵管积水等盆腔良性疾病中,只有6%阳性。各种其他恶性肿瘤,如同时伴有CA125增高时,常见明显的胸腹水。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肛门指检以及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波检查一样,都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最佳方法。但是,由于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也会导致PSA增高,后者表现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因此,其增高又常被称为“诊断灰色区域”,即不能判断是癌症还是炎症或增生,这时,需要加测游离PSA(fPSA)。PSA和fPSA的检测需避开性生活、肛门指检和经直肠超声检查,否则会假性增高。

降钙素(CT):反映分化较好的甲状腺髓样癌。这类患者常有脸部潮红、长期腹泻的表现,降钙素明显增高时可存在严重的腹泻,甲状腺甚至下颈部有较硬的结节存在,如是家族性患者可存在双侧甲状腺结节伴肾上腺肿块。降钙素增高,还可存在于其他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如小细胞性肺癌等。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绒癌、睾丸癌的有效肿瘤标志物,其血含量的改变可充分反映治疗情况。通常,HCG用于检测是否怀孕,因此,育龄妇女HCG增高首先要考虑妊娠。近期流产或不规则经血者,若HCG持续增高,要考虑绒癌可能。

肿瘤标志物增高,需综合判断

事实上,肿瘤标志物增高,除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外,就受检者而言,各种部位,如胃、肠道、肝胆、泌尿生殖系统、肺部等处的炎症、感染,肠道息肉、炎性增生,皮肤疾病如银屑病,胆汁淤积,肝肾功能不良等均可导致CEA、CA199、CA50、CA724、CA125、PSA等肿瘤标志物的低度增高,即“假阳性”表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持续、大量的肿瘤标志物增高,需警惕同时伴有癌症。

此外,医院的标本质量、操作因素、试剂种类和方法学问题等也将影响肿瘤标志物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因此,体检者如遇肿瘤标志物增高,可到肿瘤医院就诊,医生首先会对其正常值范围、增高幅度、个人症状和该肿瘤标志物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一般地说,对稍高于正常值上限但无明显可疑症状,或特异性非常低的肿瘤标志物低度增高,可在适当调理、休息后,在肿瘤医院一个月复查一次,如继续在原值范围波动,或有增高趋势,应针对同一项目同时在肿瘤医院和其他医院复查。如继续增高,医生会仔细排查,必要时需要做CT、PET/CT等检查。若肿瘤标志物反复上下波动,但总体没有继续增高的趋势,此时患者不必过分紧张。

总之,临床证实,部分肿瘤标志物可以筛查和早期诊断相应肿瘤,为此,建议从事高污染工作和高危年龄者应每年检查一次,有肿瘤家族史者应提前跨入体检行列。

下述肿瘤标志物仅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和分类:

癌胚抗原(CEA ):是非常广谱的肿瘤标志物,可在消化、泌尿生殖、呼吸与内分泌系统等多部位恶性肿瘤中增高。

糖类抗原153(CA153):其含量与乳腺癌转移有关。

糖类抗原19-9(CA19-9):异常增高主要见于胰腺癌和胆囊癌。

糖类抗原242(CA242):多用于诊断胰腺癌、胆道系统和结直肠肿瘤,与CA19-9配合检查,可鉴别CA19-9的假阳性增高。

糖类抗原CA724:异常增高可见于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卵巢癌及乳腺癌。

糖类抗原CA50:主要针对消化系统肿瘤。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可反映宫颈、肛管、肺与气管、食管、头颈部等部位的鳞癌,其阳性率高于这些部位的腺癌。

骨胶素(SYFRA21-1,或CK19):对肺癌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7.7%、91.9%和64.9%,其中鳞癌的敏感性高于腺癌。

恶性消化道肿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 0 0 5年1 1月~2 0 1 1年1 1月在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共5 1例, 平均年龄 (6 1±1 0) 岁。其中男性4 1例, 平均年龄 (6 2±1 1) 岁;女性1 0例, 平均年龄 (5 9±1 0) 岁。其中食道癌6例, 贲门癌5例, 胃窦癌1 5例, 升结肠癌8例, 降结肠癌7例, 乙状结肠癌4例, 直肠癌6例。入选标准: (1) 病理诊断确定为消化道恶性肿瘤; (2) 术前肝肾功能正常, 凝血四项正常; (3) 术前未行辅助放、化疗的患者。

1.2 检测方法

统计分析入院当天或次日、术后第7天晨起抽取空腹血常规、生化、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等。

1.3 生活质量评价

分析患者入院次日、术后第7天填写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th e fu n c tio n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c a n c e r t h e r a p y-g e n e r a l F A C T-G) 和简明疲劳症量表 (th e b r ie f fa tig u e in v e n to r y, B F I) , 比较手术前后疲劳感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

1.4 贫血及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贫血可分为1~4级:血红蛋白水平≥1 1 0 g/L, 属于正常 (0级) ;血红蛋白水平为9 5~1 0 9 g/L, 属于轻度贫血 (1级) ;红蛋白水平为8 0~9 4 g/L, 属于中度贫血 (2级) ;血红蛋白水平为6 5~7 9 g/L, 属于重度贫血 (3级) ;血红蛋白水平≤6 5 g/L, 属于极重度贫血 (4级) 。缺铁性贫血标准:男性血红蛋白水平<1 2 0 g/L, 女性血红蛋白水平<1 1 0 g/L, 且血清铁<7 0 0μg/L或血清铁蛋白<1 4μg/L。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以表示, 用S P S S 1 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贫血统计

5 1例患者手术前贫血发生率为4 9.0 2% (2 5例) , 其中1级贫血占2 4.0 0%, 2级贫血占4 0.0 0%, 3级贫血占2 4.0 0%, 4级贫血占1 2.0 0%。手术后贫血发生率为6 8.6 3% (3 5例) , 其中1级贫血占2 8.5 7%, 2级贫血占3 7.1 4%, 3级贫血占2 2.8 6%, 4级贫血占1 1.4 3%。手术前贫血患者的平均年龄 (6 3±1 1) 岁, 明显高于无贫血患者 (5 7±1 2) 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贫血患者的平均年龄 (6 3±1 0) 岁, 亦明显高于无贫血患者 (5 7±1 1) 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前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6 1.9 1%, 术后缺铁性贫血发生率7 3.5 2%。不同部位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贫血比较见表1。

2.2 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贫血比较

与术前相比, 术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计数、H b、血清铁及铁蛋白水平下降, 贫血发病率上升,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血红蛋白手术后下降水平与结直肠患者的血红蛋白降低水平相近, 术前胃癌、结直肠癌贫血的发生率相近。术后贫血发生率在胃癌中稍高, 但结直肠癌术前的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高于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血常规、生化、网织红、铁代谢情况比较见表2。

2.3 贫血患者手术前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贫血患者术前疲劳评分较未出现贫血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疲劳评分多有不同程度的减低;B F I评分由手术前的4.6 7±2.6 4降低为手术后的2.7 8±1.8 5, 手术前后比较P<0.0 1。生活质量自评量表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 (见表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手术前后贫血治疗情况

全部贫血患者中, 术前、术后均未接受铁剂或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E-P O) 治疗, 手术前后仅4人接受本院补铁丸治疗。贫血患者术前几乎均接受了输血治疗, 3 0例患者术后亦接受了输血治疗。

3 讨论

肿瘤性贫血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慢性贫血。其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类型、肿瘤严重程度、化疗方案及其强度等密切相关, 贫血的严重程度不同, 患者的症状也不尽相同。贫血对患者放、化疗的效果及长期生存均有负面影响, 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是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贫血可引起组织缺氧相关的心悸、胸闷、头痛、头晕、倦怠、晕厥、食欲不振、恶心、腹部不适等, 严重者发生心功能不全;化疗药物多有明显的骨髓抑制作用, 致肿瘤贫血患者对其多不耐受;贫血可致肿瘤乏氧细胞增加, 而乏氧细胞对放射线的抗拒性致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抗性提高, 疗效降低;乏氧时肿瘤的代谢改变可导致肿瘤侵袭转移和治疗抵抗。C a r o等对6 0项临床研究的回顾性分析证实, 贫血患者总的相关死亡危险性可平均增加6 5%[4]。本研究中, 贫血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甚至失去进一步治疗的勇气。

消化道恶性肿瘤往往伴有程度不等的贫血, 甚至贫血为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而就诊, 亦有患者贫血轻, 贫血症状被恶性肿瘤自身症状所掩盖。一般恶性肿瘤晚期贫血症状较初期严重, 多与肿瘤骨髓转移、免疫低下继发感染、化疗或放疗引起骨髓抑制、营养不良等综合因素有关。本研究显示胃癌中贫血发生率最高, 手术前胃癌贫血发生率为6 6.6 7%, 结直肠癌总贫血发生率为4 4%, 与文献报道接近。在结直肠癌中升结肠癌贫血多见, 其次为降结肠癌、直肠癌以及乙状结肠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贫血的特点如下: (1) 轻中度贫血为主, 部分出现重度贫血。我们统计发现两例女性病例H b减低到3 0 g/L, 仅乏力症状明显, 且经内科反复治疗无效, 最终诊断为消化道恶性肿瘤。 (2) 缺铁性贫血常见, 尤其在手术后缺铁性贫血的比例明显提高。国外研究表明5%~2 1%的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因是结直肠恶性肿瘤[5]。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手术前的胃癌中缺铁性贫血占贫血的6 1.9 1%, 结直肠癌缺铁性贫血的比例甚至更高。术后胃癌缺铁性贫血的比例上升至7 3.5 2%, 但结直肠癌手术前后差别不大。考虑原因在于: (1) 胃癌手术过程中失血较多; (2) 胃切除可引起内因子及维生素B 1 2缺乏等营养不良性贫血等。综合分析, 消化道恶性肿瘤贫血机制包括: (1) 直接抑制红细胞或红细胞生成素 (E P O) 的产生; (2) 铁的缺乏或分布及利用异常; (3) 恶性肿瘤患者对红细胞生成素 (E P O) 的反应降低; (4) 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 (5) 营养性因素, 包括维生素B 1 2、叶酸等缺乏; (6) 急性或慢性失血; (7) 恶性肿瘤侵犯骨髓及其导致的骨髓纤维化; (8) 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李睿等[6]的研究证实贫血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相关。国外更有研究证实纠正贫血可改善肿瘤患者的转归[7]。但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贫血的认识、治疗时机的把握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还远远不够。输血仍是消化道恶性肿瘤贫血患者术前的第一选择。但目前血源紧张, 输血还可引起许多并发症, 2 0.0%的患者可出现输血反应, 还可导致多种传染性疾病发生, 输血后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促进肿瘤生长。有资料表明[8], 胃癌输血治疗者比不输血者的生存率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有促进实体肿瘤生长的风险, 限制了其在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的应用。铁剂补充已成为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治疗中安全有效的基础治疗, 但本研究中仅1 0%的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在术前接受补铁治疗, 8 5%以上的贫血患者是接受输血治疗, 术前输血基本为唯一的治疗措施, 很少一部分手术前后给予少量的铁剂治疗。贫血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预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随着对其发病机制及对恶性肿瘤治疗和预后的影响的研究逐渐深入, 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但临床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中尚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指导围手术期纠正贫血的治疗。

参考文献

[1]Ludwig H, Van Belle S, Barrett-Lee P, et al.The European Cancer Anaemia Survey(ECAS):a large, multinational, prospective survey defining the prevalence, incidence,and treatment of anaemia in cancer patients[J]. Eur J Cancer, 2004, 40(15):2293-2306.

[2]Ho CH, Chau WK, Hsu HC, et al.Predictive risk factors and prevalence of malignancy in patients with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Taiwan[J].Am J Hematol, 2005(78):108-122.

[3]Dubsky P, sevelda P, Jakesz R, et al.Anemia is a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 in 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 of premenopaus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adjuvant cyclophosphamide/5-fluorouracil chemotherapy[J]. Clin Cacer Res, 2008, 14:2082-2087.

[4]Caro JJ, Salas M, Ward A, et al.Anaemia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ancer:a systemic, quantitative review[J].Cancer, 2001, 91(12):2214-2221.

[5]Ho CH, Yu YB, Wu PH.The prevalenc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J]. J Chin Med Assoc, 2008(71):119-122.

[6]李睿,于观贞,王喜,等.肿瘤相关贫血、肿瘤病理状况与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704-708.

[7]Hedenus M, Vansteenkiste J, Kotasek D, et al.Dabepoetin alfa for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anemia:disease progression and survival analysis from 4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J].J Clin Oncol, 2005(23):6941-6948.

恶性消化道肿瘤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29例消化道而行肿瘤患者中有59例合并糖尿病,其中食管癌19例,胃癌11例,结直肠癌13例,肝癌12例,胰腺癌4例,年龄介于35~74岁之间,其中住院前确诊糖尿病患者28例,住院后确诊为糖尿病患者31例。恶性肿瘤通过影像学、实验室相关检查、病理活检等方式确诊。糖尿病的确诊采用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大于7.0 mmol/L,餐后2 h血糖大于11.1 mmol/L。对于处于临界值患者,隔3 d再次采血化验以确诊。

1.2方法

回顾分析选取的59例患者的病例特点,排除年龄、性别等相关因素,计算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分析糖尿病与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间存在关系。

1.3治疗方法

1.3.1消化道肿瘤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将患者血糖控制在6~9 mmol/L之间。根据患者并请选择相应术式,全程监测血糖,必要时给予胰岛素以控制血糖平稳。对于符合化疗适应症患者进行化疗,肝癌患者,主要用多柔比星、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化疗药物,食道癌患者主要采用丝裂霉素、多西紫杉醇、5-氟尿嘧啶;结直肠癌患者主要采用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胃癌患者主要采用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根据病人病情个体化选择化疗方案。治疗同时应用泮托拉唑、甲氧氯普胺等,预防患者消化道不适症状。总疗程在2~6个周期之间,应用紫杉醇病人在治疗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糖水平、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

1.3.2糖尿病治疗治疗前控制控制空腹血糖处于6~8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8~10 mmol/L之间,尿酮体阴性。病人饮食采用糖尿病饮食,以瘦肉、鱼、虾、蛋为主,控制病人糖类摄入量,如患者有进食障碍可通过静脉营养的方式给患者供能,如加入葡萄糖需每3 g葡萄糖加入1μ胰岛素,并且8 h监测病人血糖水平,调节加入胰岛素量。治疗药物采用磺脲酰类、二甲双胍类降糖药物口服,如果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控制病人血糖。在治疗前将病人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每日监测患者空腹及三餐后血糖。

2结果

2.1发病率

所有患者均完成相关治疗,在42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为59例,其中食管癌患者19例,胃癌患者11例,肝癌患者12例,胰腺癌患者4例,结直肠癌患者13例.在所有病例中糖尿病总发病率为13.75%,食管癌患者中糖尿病发病率13.48%,胃癌15.28%,肝癌18.46%,胰腺癌9.76%,结直肠癌11.82%.详见表1。

2.2对血糖影响

入组59例恶性消化道合并糖尿病病人中,院前诊断为糖尿病病人28例,入院后确诊为糖尿病患者31例。统计59例患者每日空腹血糖进行对比,发现在患者化疗的过程中,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有升高,其中首日化疗血糖上升最高平均上升0.88 mmol/L(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疗结束后病人空腹血糖水平逐日下降,到第5日患者血糖水平趋于平稳。见表2。

3讨论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1],目前我国糖尿病总发病率为9.7%.在该次研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3.75%,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所以表明,糖尿病与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糖尿病可以继发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二者联系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疾病本身之间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能够对血糖产生影响,造成糖尿病。其中疾病本身原因可以总结为:①与胰岛素分泌不足相关,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阻碍人体组织对糖类的利用,加重脂肪蛋白质的消耗,加重病人血糖升高。②年龄,在两种疾病中,年龄都可以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发现[2],3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1.3%。③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在其分裂增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能够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影响机体利用胰岛素,从而早场胰岛素水平的升高,造成糖尿病。④肿瘤细胞的生长能够造成高糖状态,而且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高糖状态又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形成恶性循环。

化疗药物也会造成血糖的升高,从该研究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化疗药物的应用能够升高病人血糖。其中可能的原因有:①胰岛素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相对敏感,化疗药物能够损伤一道B细胞。从而造成胰岛素细胞的凋亡,胰岛素水平降低。相关研究[3]表明长春新碱类药物能够一直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其作用靶点在微管微丝系统。在应用此类药物的同时,会造成胰岛细胞损伤。②化疗药物对肝细胞、肾细胞的损伤。研究发现[4],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造成肝细胞损伤。而肝细胞在糖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降低肝糖原水平,从而造成肝病相关糖尿病。保肝治疗通常应用高糖药物,而高糖药物加重胰岛B细胞负担,使患者糖耐量减低,进而造成糖尿病。研究显示[5],抗肿瘤药物能够直接造成肾脏细胞损伤,从而影响肾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加重糖尿病。③在应用紫杉类药物的同时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而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常见的升血糖药物,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会造成血糖的急剧升高,引起继发性糖尿病。④应激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健康细胞也是一种损伤。机体能够产生应激性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该次研究中,对比抗肿瘤治疗前后入组患者血糖变化,发现所有患者在化疗期间血糖水平均有生高,其中首日血糖上升水平较化疗前大(P<0.05),化疗结束后5 d患者血糖水平趋于平稳。说明化疗药物代谢之后,胰腺细胞开始修复,从而能够正常分泌胰岛素。

总的来说,在疾病的发生以及相关治疗过程中消化道恶性肿瘤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临床中,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消化道肿瘤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避免糖尿病病情加重。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在其化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并通过饮食、药物治疗积极控制患者血糖,预防糖尿病的产生。

摘要:目的 分析恶性消化道肿瘤与糖尿病之间的临床联系。方法 统计分析59例消化道恶性肿并发糖尿病患者资料,计算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病率,同健康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进行对比。探索化疗前后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 42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共有59例患者确诊糖尿病,患病率为13.75%。化疗药物能够明显造成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并发糖尿病的几率随着与患者年龄成正比,同时抗肿瘤药物能够造成患者血糖上升。

关键词:恶性肿瘤,糖尿病,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夏丽,肖谦,向娟,等.CA19-9在2型糖尿病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阳性界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1970-1971.

[2]马靖,冯洁,吕泽平,等.北京地区8280名正常人群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年龄相关糖尿病患病风险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3):241-244.

[3]戴宏宇,李苏宜,马国栋,等.7种β-微管蛋白同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和紫杉类药物敏感性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5(3):394-398.

[4]孙元珏,祁伟祥,姚阳.还原型谷胱甘肽与肿瘤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防治[J].中国肿瘤,2015(1):57-60.

恶性消化道肿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因消化道肿瘤导致的恶性腹水在该院治疗的1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63例, 女性44例;年龄 (51.2±3.1) 岁。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接受动脉灌注治疗的患者或其授权人均已了解该项治疗的有关情况, 并签署各种知情同意书。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47) 采用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经腹腔灌注化疗和研究组 (n=60) 采用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经动脉灌注化疗。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原发肿瘤及B超腹水定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病例入选标准

①年龄在35~70岁, 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②腹水均经细胞学和 (或) 病理学确诊为癌性腹水;③排除4周内曾行腹腔灌注化疗和动脉灌注化疗者;④Karnofsky评分在60以上;⑤无严重心脏病及凝血功能障碍。

1.3 主要药物及剂量

注射用奥沙利铂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是50 mg/支, 剂量为体表面积130 mg/m2。5-氟尿嘧啶注射液由山西太原药业公司生产, 规格是250 mg/支, 剂量为1 000 mg。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定位后使用深静脉导管行腹腔穿刺置管, 分次尽量放尽腹水, 然后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 嘱患者变换体位, 使药物可以分散在腹腔。

研究组方法是常规股动脉穿刺用Seldinger法将5 F导管置于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 造影定位后注入化疗药物, 术后压迫包扎手术部位。

1.5 疗效评价

1.5.1 腹水治疗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WHO不可测量病灶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腹腔积液完全消失, 症状消失持续1个月以上。有效:腹腔积液减少1/2以上, 症状改善持续1个月以上。无效:治疗后腹腔积液增多或者减少不到1/2, 症状无改善[4]。以显效和有效合称有效组。

1.5.2 腹围变化情况

治疗前患者腹围与治疗后1个月的腹围的差值。

1.5.3 脱落细胞检验变换情况

治疗前脱落细胞阳性患者在治疗后复查脱落细胞的阴转情况。

1.5.4 腹水和血肿瘤标志物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主要选取在腹水检验中比较常用的指标:CEA和CA199的变化情况。

1.5.5 生活质量评价参考Karnofsky标准[5]

不良反应主要评估血白细胞变化、恶心呕吐、腹泻及肝肾功能异常等。

1.6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关治疗, 术后1个月来院复查, 两组各有1例患者失访。

2.2 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均检查B超, 于治疗后1月复查的结果对比, 根据WHO实体肿瘤疗效评价通用标准, χ2=16.26, P<0.05, 二组间腹水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治疗前患者腹围与治疗后1个月的腹围的差值, t=10.09, P<0.05, 二组间的腹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治疗前脱落细胞阳性患者在治疗后复查脱落细胞的阴转情况, χ2=8.38, P<0.05, 二组间腹水脱落细胞阴转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主要选取在腹水检验中比较常用的指标:CEA和CA199的变化情况:χ2=7.22, P<0.05, 二组间腹水CEA阴转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6, P<0.05, 二组间腹水CA199阴转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 P<0.05, 二组间血CEA的阴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 P<0.05, 二组间血CA199的阴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表7。

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ta=1.274, P>0.05, 术前两组的生活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9.187, P<0.05, 术后两组的生活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8。

2.3 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两组相比所有P>0.05, 二组间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9。

3 讨论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越来越多的恶性腹水患者需要处理。尤其是许多消化道恶性肿瘤终末期病人, 治疗癌性腹水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显得尤为迫切。对此, 许多学者做出有益的探索如腹腔置管放腹水、输注人血白蛋白以及腹腔灌注化疗药物等一系列综合处理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却仍不尽如人意[2,3]。作为开展动脉介入治疗较多的单位, 该疗法通过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进行用药, 提升肿瘤细胞周围药物的浓度及药物接触时间, 可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消化道肿瘤导致的恶性腹水形成的机制主要是肿瘤浸润或转移至腹膜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升高以及血管通透性增高[6]。该研究以107例癌性腹水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即分为两组, 二者的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对照组中显效3例, 而同时研究组中有23例达到显效的疗效, 并且两组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这说明对于腹水的消退, 研究组有明显的优势;就腹水消退治疗的有效率来说, 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腹腔内灌注的疗效[6,7]。体现在临床上患者腹围的变化上, 研究组的腹围减少为 (14.0±2.1) cm, 对照组则是 (10.0±1.9) cm, 进一步研究发现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这与腹水消退程度是一致的。对于癌性腹水的脱落细胞检查来说, 对于治疗后阴转情况来看, 研究组的阴转率是74.4%, 而对照组仅38.5%, 并且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 虽然腹水脱落细胞的检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脱落细胞转阴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治疗的效果。从这3项临床上常用的评定腹水治疗效果的指标来看, 研究组采用动脉灌注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腹腔灌注化疗。这一研究结果为临床上应用动脉灌注治疗癌性腹水提供了依据, 当然,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其远期疗效。

在许多导致恶性腹水的肿瘤中, 血清肿瘤标志物往往升高;并且, 当肿瘤细胞侵犯或转移到腹腔可导致腹水, 理论上腹水中肿瘤标志物更易升高, 尤其是CEA、CA199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癌性腹水的辅助诊断[7]。因为腹水中良性间皮细胞不分泌CEA、CA199, 而当肿瘤累及腹膜时肿瘤细胞可分泌CEA、CA199, 引起腹水中浓度的明显升高, 良性腹水不会出现腹水的CEA、CA199升高[8], 所以这两个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腹水的治疗效果。该研究中, 血清CEA阳性患者共有53例, 治疗后研究组的阴转率是67.5%, 对照组的阴转率是36.4%, 两组的阴转率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 在清血CA199阳性90例患者中, 研究组51例转阴44例, 39例对照组仅转阴26例, 两组的阴转率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并且, 在腹水中这两个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与血清中时一致的, 在阴转率上更高, 两组的差异分别都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经过治疗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是可以阴转的, 也是病情稳定治疗有效的指标, 研究组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当然, 该研究纳入的是消化道肿瘤, 对于其它系统来源的肿瘤是否有类似的结论, 需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 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在该研究中, 术前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是 (62.00±2.50) 和 (61.30±3.00) ;术后分别为 (65.00±2.10) 和 (68.50±1.80) , 两组病人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的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 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点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治疗不仅仅是检查指标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患者生活生存质量的提高, 这对于肿瘤终末期患者尤其重要。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1,7], 表明积极的治疗腹腔积液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于治疗的安全性, 该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的不良反应也主要与化疗相关, 如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等, 都在可以预料的范围之内, 并且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当然, 动脉介入化疗对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要明显高于腹腔内化疗, 同时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亦高于腹腔化疗, 这就需要在临床治疗上严格掌握手术操作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在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大的益处。

综上所述, 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经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优于腹腔灌注, 在腹水的消退情况、腹围变化情况、腹水脱落细胞和肿瘤标志物的变化、静脉血肿瘤标志物变化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同时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似。当然, 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评估。

摘要:目的 评价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经动脉介入化疗治疗消化道肿瘤导致的恶性腹水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107例消化道肿瘤导致的恶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47) 采用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经腹腔灌注化疗和研究组 (n=60) 采用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经动脉灌注化疗, 术后1月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的腹水变化:对照组 (n=46) 显效3例、有效28例, 研究组 (n=59) 显效23例、有效34例, 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余腹围变化情况、腹水脱落细胞阳性的转阴情况、腹水CEA及CA199阳性的变化情况、血CEA及CA199阳性的变化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 这些指标二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二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经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优于腹腔灌注, 同时二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似。当然, 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评估。

关键词: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癌性腹水,化疗

参考文献

[1]任习芬, 陈岳祥, 谢渭芬.恶性腹水治疗现状与对策[J].中华消化杂志, 2006, 28 (8) :573-576.

[2]何苗.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28 (8) :25-26, 31

[3]彭玉平, 蒋红纲, 陈治横, 等.经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灌注IL-2及氟尿嘧啶治疗癌性腹水疗效观察[J].新医学, 2012, 43 (2) :97-99.

[4]Eisenhauer EA, Therasse P, Bogaerts J, et al.New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on in solid tumors:revised RECIST guideline (version 1.1) [J].Eur J Can, 2009, 45 (2) :228-247.

[5]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9.

[6]Grove CS, Lee Y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he key mediator in plelural effusion formation[J].Curr Opin Pulm Med, 2002, 8 (4) :294-301.

[7]Runyon BA, Malignancy-related ascetic fluid“humoral test of malignancy”[J].J Clin Gastroenterol, 1994, 18 (2) :94-98.

恶性消化道肿瘤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当地卫生人口数据和社会经济状况作为参照, 选择当地县城和较发达乡镇的女性人口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有关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生活行为(是否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癌症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对癌症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对癌症早期症状的认知情况)、知识的获取途径等内容(获取渠道、希望获取渠道)。随机抽取仙游县鲤城街道、鲤南街道以及榜头镇等地的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33份,回收率96.2%,有效问卷433份,有效率为100.0%。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读写能力,能独立完成问卷者采用自填方式;对于文化水平低或读写困难者,由调查员进行交流指导填写。其中:1在问卷的健康知识与态度中,第2-9小题为对肿瘤危险因素的认知度的测试,文章设定答对0-3题者定义为对肿瘤危险因素“不了解”、4-6题者定义为“部分了解”、7-8题定义为“了解”。2在居民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的认知度测试一题中(多选题),共10个选项,其中定义为选中0-3个选项者定义为对癌症早期症状“不了解”、选中4-7选项者定义为“部分了解”、选中810选项者定义为“了解”。

1.2.2资料处理与分析方法应用Epidata软件包进行双机录入,采用SPSS、Microsoft Office Excel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根据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得出,年龄:0~17岁4人 (0.9%),18~40岁299人(69.1%),41~65岁118人 (27.3%),66岁以上12人(2.7%);职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人员85人 (19.6%),工矿企业 职员6人 (1.4%),商业和服务业人员84人(19.4%),农民94人(21.7%),军人1人(0.2%),学生55人(12.7%), 无业/待业人员44人 (10.2%),离退休人 员13人 (3.0%),其他51人(11.8%);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49人 (11.3% ),小学42人 (9.7%),初中113人 (26.1%),高中/职高/中专117人(27.0%),大专/本科及以上112人(25.9%);婚姻情况:无婚姻生活(未婚、离异、丧偶、其他)120人(27.7%),有婚姻生活(已婚)313人(72.3%)。

2.2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

从女性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各危险因素的了解中发现,绝大多数女性 对消化道 恶性肿瘤 各危险因 素都有一定的认识,其中认知度最高的危险因素为“吸烟”,认知度较低的 为 “缺乏运动”和 “幽门螺杆 菌” (见表1)。

可以判别在 被调查的 女性居民 中,了解肿瘤 危险因素的有153人(153/433,35.33%),部分了解的有170人 (153/433,39.26%),不了解的 有110人 (110/433,25.40%)。不同年龄 段、职业、文化程度 的调查对象对肿瘤 知识认知 度不同,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的知晓情况

在对问卷第三部分健康知识与态度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认知度较高的为“瘦的很快”和“经常疼痛”,而对“发烧”“肚子胀”、“大便变细”、“声音嘶哑” 的认知度不高,均不超过20%(见表3)。

在被调查的女性居民中,了解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表现的有21人(21/433,4.85%),部分了解的有130人 (130/433,30.02%),不了解的282人 (282/433, 65.13%)。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调查对象对肿瘤知识认知度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调查中可以看出,女性居民对癌症早期症状表现都有一定的认识,而年龄在0~17岁和66岁及以上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和无婚姻生活的女性认知度较低。

3讨论

3.1规整仙游县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一级预防干预模式

目前国际上一致认为癌症致病的主要外部原因是饮食营养因素、烟草、感染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因也不例外[3],这都与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有四成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治愈的[4]。如果人们能够做到饮食合理、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远离烟酒,则有30%~4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发生[5]。而对于农村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一级预防的干预上,应因地制宜,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目的、有计划、针对性、多样化开展一级预防干预(如下图1),还应注意的是,这一模式的改变需时甚长,相关部门在进行一级预防工作时应遵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原则,切忌将健康干预工作流于形式[6]。

3.2采用多样化的宣传加大消化道恶性肿瘤知识的普及力度

首先,宣传形式的多样化。在社区、单位通过宣传栏、LED屏等形式制作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内容的大型图文进行宣传,以此引起人群关注;也可在水笔、扇子、垫板等方便随时携带、读取和保存的载体上进行宣传;还可搭建开通专家咨询电话、微信、微博,随时解答健康问题[7]。

其次,宣传途径的多样化。继续保持报纸、杂志与广播、电视等相对 效率较高 的途径,并不断改 进, 使其内容更易于 被接受。另外,可以多开 展各种形 式的专家咨询、知识讲座 (诸如妇女 之友、健康小家 等),让女性自愿地、主动地接受健康知识教育,增强对癌症的防治意 识,提高对消 化道恶性 肿瘤的认 知度。譬如,可以将专家咨询、知识讲座与健康体检结合起来。 利用进行 消化道恶 性肿瘤筛 查工作的 同时,根据体检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放宣传手册[8]。以集体形式参加体检时,根据受检者性别、 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 等要求选 择体检项 目。由专家根据 以往的体 检结果开 展专题健 康讲座,有的放矢地讲解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及 其对身体 的危害、防治方法 及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3.3对女性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相关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健康教育

“鸽子蛋”竟是恶性肿瘤 篇10

65岁的陈先生是一位画家,作画赠友一直是他的乐趣。可2005年,陈先生无意中发觉他的右膀子上长了个“鸽子蛋”大小的肿块。这个肿块让他工作和生活都很不方便。

据陈先生说,这个鸽子蛋大小的肿块摸上去不痛不痒,皮肤未见红肿及破溃,肘关节的活动不受影响。

陈先生来到当地医院,手术切除了这个肿块。可未曾想,手术后原发部位重新长出了肿块。陈先生先后又进行了两次手术,肿块却仍然在术后复发。2012年6月,肿块又“卷土重来”,大小还有增无减,从“鸽子蛋”长成了“拳头”,表面明显红肿许多,但皮肤尚未破溃。当地医院给予抗炎消肿治疗后,“鸽子蛋”只是减小成了“鸡蛋”,却并没有消失的迹象。由于担忧不能再作画,陈先生遂至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求诊。

骨科主任韦永中说,陈先生膀子上的“鸽子蛋”,实际上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这是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发生部位以四肢近端及大腿、臀部、上臂、肩周围及后腹膜多见。

临床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常表现为单一的软组织肿物,多无痛感,少数患者局部有压迫症状。此瘤生长缓慢,但发作期可突然增大,个别会发生表面破溃,外观呈菜花样,伴有异味,区域淋巴结可有肿大。

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可不当的手术方式,不但不能“除根”,反而带来反复复发的可能。因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组织细胞性起源的肉瘤,其肿瘤细胞很少全部由组织细胞组成,一般是由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由于这些肿瘤边界不清,常被认为切除大小已足够,其实却仍是“余孽未消”,致使反复复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恶性消化道肿瘤】相关文章:

消化道恶性肿瘤06-17

997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统计分析09-11

恶性肿瘤04-30

肿瘤细胞良恶性05-18

血液恶性肿瘤07-15

恶性肿瘤护理07-26

恶性肿瘤切除范文04-30

肝脏良恶性肿瘤06-10

肝肿瘤良恶性06-12

卵巢恶性肿瘤细胞07-05

上一篇:冠脉造影术下一篇:WIN10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