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创新教育

2024-07-08

中职创新教育(精选十篇)

中职创新教育 篇1

关键词:中职美术,学前专业,创新教育

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中职美术实施创新教育, 在改变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要融入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 重视中职美术教育

美术从小学阶段到初中再到中职学校, 一直是作为副科存在的, 有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美术课, 虽然下发了美术教材, 但是没有专职任课教师, 以至于很多中职学生的绘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几乎为零!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屡见不鲜。因此在中职教育阶段首先要转变先前旧的教育理念, 正视美术的地位。美术与语文、数学、英语一样, 没有主副之分。美术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人的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品位, 一个人的动手绘画、操作能力。尤其是中职学前专业, 培养的学生是要求多才多艺, 要求学生掌握乐器、舞蹈、声乐、绘画等专业技能, 美术教育作为其中重要一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以后求职应聘的时候, 连一件自己的作品都拿不出手, 那面试肯定会失败。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愿意学, 这样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老师在台上讲解半天, 下面学生昏昏欲睡, 课堂教学没有效果。

(一)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生本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 而中职美术教育有很大的部分需要动手操作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上, 第一单元从最简单的平面、透视知识开始讲起, 并且讲述素描的内容。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 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平面与透视的关系、区别。可以分组竞赛, 教师在学生讲完之后, 顺势导出素描的概念, 并且让学生画出平面、透视在素描中的体现。通过让学生讲、动手画, 比单纯老师讲解要印象深刻得多。

(二) 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初中阶段的美术课或者没有, 或者就是美术老师让学生自己随便乱画, 没有耐心认真指导学生。在中职阶段, 美术教育作为同等重要的课程, 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中外名画的时候, 可以利用幻灯片, 播放中外名画的照片, 让学生说出不同, 并且说出自己认为哪个美, 为什么。比如讲解中外名画, 国外的油画人像、国内的仕女图可以做个很好的比较;讲解图案与色彩的知识时, 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风景区、著名旅游景区等地, 实地观察, 实地绘画, 回归生活,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

(三) 重视手工课,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前教育的美术课不仅仅是停留在笔上纸上绘画、拆剪、粘贴、折叠组合等方式创造出不同的模型, 可以利用网络, 寻找折纸视频, 让学生认识到折纸的魅力;可以找到剪纸的不同流派, 一把刀裁剪出美丽的图案;在手工课上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 做坏了、做错了都没关系, 要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份独特的魅力享受。

(四) 增强有效沟通,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中职学校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带有一种自卑感, 一方面是因为成绩不好, 来到了中职学校;另一方面是来自学习的压力, 让一些学生感到害怕, 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多与学生沟通,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教学简笔画的时候, 一开始的时候, 很多学生会画得很丑, 会难为情, 不愿意给同学看, 更不愿让老师看到。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说:“这个很棒, 很有想法。”“这么画你是怎么想到的, 我怎么没有想到。”或者在一开始便不设限, 让学生自由发挥, 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心扉。对一些比较腼腆害羞的学生需要教师特殊对待一下, 可以让他们上台演讲, 也可以让他们轮流做课代表, 带领其他人绘画等。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了解他们的想法, 发现什么问题, 及时解决,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中职的美术教育, 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美术教育的实施, 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进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洁宁.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4 (3) :37-39.

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 篇2

[摘 要]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职学校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艰巨繁重”。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新的时代发展和自我成长发展的共同呼唤。针对中职学生理想信念的存在问题和成因,创新探求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中职学生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迫在眉睫。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职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创新探求

一、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共同呼唤

知识与人才的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继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当今社会正朝着一个新的文明社会——智业文明发展。尽管目前人们对智业文明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但这种文明建立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基因技术基础之上,已经是相对清晰和明确。这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必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而中职学生将是这场巨大变革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顺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迎接巨大变革挑战、促进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1、新时代发展的呼唤

新时代的挑战说到底就是知识与人才的挑战,其本质特征是创新。这种创新的核心在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知识与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愿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和中国梦实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愿在探索求知的道路上勇于登攀高峰,敢于迎难而上,不畏崎岖险峻,百折不挠,不忘初心,一往无前。这就需要有坚强的理想人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持久不衰的工作热情,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勇气。否则,在知识技能的创新竞争中,很难有作为。

从中职学校走出来的青年学生,充满活力与朝气,充满激情与梦想,最少保守最具创造性。他们不仅是未来的力量,也是现实的力量;不仅是传承的力量,也是创新的力量。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

只有赢得他们,我们的党和事业,才能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保持旺盛活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对共产党坚定追随,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党的事业如绵绵瓜瓞、薪火相传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听从新时代呼唤,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影响深远。

2.自我成长的呼唤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一种体现,它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支配地位,起价值主导作用。它决定人的思想言行,主宰人的灵魂。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国际交往增加,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冲击着探求欲极强、接触社会迫切、但世界观尚未形成的中职学生的思想,给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必然对他们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习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作人的“精神上的‘钙’”,意在告诉我们,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也有一种“钙”,它左右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斗志,指导人的行动。中职阶段正是青年学生播种理想、确立信念的黄金时期,是规划未来、设计人生的关键阶段,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精神能点燃奋发进取的热情,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这一时期中职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他们就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斜路。遵从中职学生自我成长的呼唤,创新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在各种思潮中寻求和确定自己正确的理想目标,并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定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不动摇,直接影响中职学生自我全面和长远发展,意义特殊。

二、中职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形成原因

(一)主要问题

当前,中职学生总体呈现出健康、务实、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他们能够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但也有部

分学生成才观念不明确,思想认识比较模糊,少数学生的人生观发生扭曲,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愈加“物质和实用”。

根据调查分析,中职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崇尚实用主义,个人理想目标庸俗;二是缺乏远大目标和抱负,政治信仰淡薄缺失。在一次对600名在校学生进行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课堂调查中发现,对“你认为个人最重要的理想是什么”的回答,有近60%的学生认为是生活理想,超过20%的学生认为是职业理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是政治理想,还有将近1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而对“你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必须”的回答,有20%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必须的,60%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还有20%的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没有任何实践意义;同时,还有不少学生认为目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空洞,形式教条,致使不少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形成原因,是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的重要环节。

(二)形成原因

1.“技能为上”的中职教育管理理念淡化了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都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经济一度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机械加工、电子产品、信息技术、新型服务等相关领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安置率和就业安置效果,各中职学校普遍把专业技术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职学校把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缺失或流于形式,学生的理想信念淡薄。

2.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削弱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尽管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得不少中职学生崇尚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认为革命先烈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憧憬自己的未来也能像革命先烈那样成就大事业,成为大名人;但是,受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驱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 3

快,又使得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化的趋势,这在客观上都为中职学生多样性实用主义价值论提供了条件。当前,我国又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各种突出矛盾及负面因素进一步强化了中职学生“有钱就有前途,有钱就有价值”的实用主义庸俗理想目标,人生追求与信念更加趋于功利性和物质化,严重削弱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

3.现有宣传教育力度缺失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了中职学生理想信念认知缺位和严峻挑战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逐步淡出我国媒体宣传,并从人们的日常词汇中消失。另一方面,少数国内名人大V以国家的现实问题为噱头,攻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主张取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个别共产党员甚至公开质疑共产主义理想,抵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这就使得一些中职学生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过时了的,甚至是错误的。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不同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扑面而来,四处传播;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将互联网作为颠覆中国、搞乱中国的新的进攻阵地,通过互联网,不遗余力地向我们的青年兜售西方政治观点,唱衰中国前途,歪曲中国历史,抹黑中国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撕裂中国社会,给中职学生的理想信仰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这势必影响中职学生崇高理想与科学信念的形成。

三、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

1.突破教育平台,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抓手和载体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中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抓手和主要载体一直都是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相比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社团群体而言,中职思想品德或政治课远没有各种学生社团群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影响作用大。突破传统教育平台,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建除思想品德或政治课之外的理想信念教育新平台,把理想信念的培养教育融入到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社团群体的日常工作中,使各种学生社团群体都能成为中职学校对学生开展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这是中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探求的重要之举。

2.改进教育内容,突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要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思想品德或政治课教育内容,突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教育内容,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量,使之成为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要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理想信念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各种矛盾及焦点热点问题,通过剖析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案例,引导中职学生认识共产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项伟大实践,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通过对社会各种矛盾和焦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待,端正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宣传、灌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这是创新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所在。

3.改革教育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艺术、趣味性

中职学生意识形态的很多问题都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而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移动即时通讯,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其中,中职学生受微信的影响最早且最普遍。中职学校应积极改革偏重于理论说教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看法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大胆探索开设“微关注”“微访谈”“微深度”“微辩论”等微信专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艺术性、趣味性,并通过“微模范”专栏,展示社会精英和优秀中职学生在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提高中职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亲切度和信服感,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让中职学生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入脑入心,融入血液,这是创新探求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一环。

4.创新入团入党考核机制,引导中职学生坚定远大理想和崇高理想信念

积极培养优秀青年学生入团或入党,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从现有中职学校对学生入团入党考察机制来看,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社团工作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较少考验培养对象的理想信念、集体观点及其在大是 5

大非问题上的党团性表现。这种选拔考核机制使得中职学生产生了只要学习成绩或社团工作等方面优秀就一定能入团入党的错误认识,影响了中职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因此,必须创新入团入党选拔考核机制。中职学校可以建立团章或党章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中的入团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加团课和党课学习,深入理解团章、党章,深入领会团和党的纲领、宗旨、奋斗目标、性质、任务等知识,尤其要建立动态的学习管理机制,将党团课学习过程、宗旨意识、理想信念作为考核评价的首要指标,与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社团工作等传统指标结合起来,作为考察吸收中职学生入团或入党的综合评价标准,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吸收他们入团入党。这既是他们建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也是他们引导身边其他学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

总之,中职学校是我国输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传承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大任务。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创新探求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培养中职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信念,并最终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是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中职数学课堂创新教育实践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中职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69-03

【作者简介】张璐,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1800)党政办副主任,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当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的创新教育中,如何将创新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堂中呢?

一、以趣味激学,营造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在中职数学课堂上,我们要以趣味激发学习兴趣,进而驱动创新思维的生成。所以,在数学课上,笔者经常会给学生展示几个魔术:一个是关于两张弧形卡片比较长短的展示,让学生观察后作出判断,几个回合下来,每次教师的演示结果都与大部分学生的观察结果恰恰相反;二是封闭圆环和一个封闭绳链的魔术,现场请几位同学尝试,结果无一不自然滑落,轮到教师演示的时候,圆环顺着绳链滑落的瞬间,绳链被圆环挂住。教师展示完毕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在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起来后,教师顺势揭秘,两个魔术涉及的其实是“三角函数”中不同半径所对应的弧长大小问题以及旋转角的问题。此外,笔者还会借助宋丹丹和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里把大象关进冰箱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初步体会“算法”的程序化思想,借助拼拆九连环让学生感知“立体几何”的奥妙,借助罗素悖论“理发师的难题”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中的逻辑关系。

通过魔术、小品、竞赛、游戏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创新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让学生眼、耳、手、脑、口并用,多感官、全身心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过程中理解,在理解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自然地获得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浸润式地习得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化数学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营造利于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和施展创新能力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让学生渐渐亲近数学课堂、喜欢数学课堂。

二、以问题导学,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和积极探究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主动、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旅游购票、出租车计价体现的是“函数”问题,购房还贷体现的是“数列”问题,彩票中奖概率则体现的是“概率统计”问题。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生活体验,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逐步感受到数学的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多观察,留心生活中的数学,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激发创新意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三、以美感诱学,升华中职学生的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强化会转化为个体的动机与理想。在中职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在“数列”的教学中一边展示按斐波那契数列排序的花朵图片,一边播放美妙的音乐,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可以呈现独具特色的异国建筑图片,让学生认识多面体、旋转体;在学习“圆锥曲线”时,可以呈现天体运行轨道等图片;在讲解“数列求和”时,列出循序渐进的展开式,让学生充分发现数学的简洁与对称的美。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美的渗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美妙、多彩,引发学生类比、联想、猜想等形象思维,促进数学创新直觉思维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活动,为以直觉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思维的形成做铺垫,从而丰富数学学习内涵。同时,在创造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学艺术也有很强的陶冶功能和愉悦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手段的艺术性,诸如语言美、板书美、教态美,不断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也能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学习,不断升华中职学生的创新情感。

四、以文化立学,激活中职学生的创新意志

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特别是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勤奋好学的西方理性数学创始人毕达哥拉斯,命运多舛而又高质多产的数学大师欧拉,历经变故仍矢志不渝的“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高斯,领先西方约千年之久的祖冲之圆周率计算等古代数学典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通过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探索欲望,完善意志品质和人格成长,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另一方面,学生的涉猎面越广阔、知识面越宽泛、想象力越丰富,他们的创新思维就越活跃。

五、以专业定学,增强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是中职生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所以中职数学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需寻求知识与专业的跨界整合,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组合。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需密切联系专业,强化应用水平。可依据学生专业课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的数量和难度,将专业课分为几个板块,以会计专业为例:第一板块是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报表,主要涉及基本运算及数学概念;第二板块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基础、会计电算化,主要涉及集合、数列、方程组等知识;第三板块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主要涉及乘方、开方、概率、方差等知识,在教学中辅以专业实例。

通过专业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也能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真正教给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性化创新发展服务,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学科与专业“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形成。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講,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同样也是一种创新。

六、以方法启学,强化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是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中职生的实际学情,注重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能力,表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善于做出猜测和假设,能提出新的问题等等。结合中职生的实际学情,我们往往采取低起点、小循环、多角度、分层次、勤训练的教学模式:一是加强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数形结合“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形成与优化;二是加强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打破思维定式,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形成与优化;三是变式引申、分层训练,进行再创造活动,以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优化,增强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四是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形成与优化,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注重因材施教;要加强方法启学,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获得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验探究和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同时,在探究互动中,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趣中有所思,在误中有所悟,可以得到知识方法的互助、交流能力的互练、求知欲望的传导、思维火花的碰撞、学习意志的互砺、学习策略的互进,有效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七、以评价促学,挖掘中职学生的创新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因此,教师要通过积极的评价来保护好中职学生曾经受伤的脆弱的心灵,让创新的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

目前,数学教学安排和数学考试评价过多地考虑了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在中职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与评价过程中,笔者采用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主要参照纵向评价基准,即在学生中职入学时,通过诊断性评价建立的一套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摸底。将其作为学生的入学起点成绩。每学期结束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总评结果与学生个人入学起点成绩进行对照,发现每个学生一学期以来数学学习进步的幅度,从而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并根据相对成绩与绝对成绩,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创新作业形式,即评价形式:例如设计“线性规划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三角函数》章节作业,设计“抽样调查实习”为《统计》章节作业,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应用实践过程中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特别是当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出现创新的“苗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给予积极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采用激励性原则能产生强有力的内驱力和外驱力,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激起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挖掘中职学生的创新潜能,推进数学创新教育。

数学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之一,如果说数学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乐园,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是产生创新的催化剂。因此,作为中职数学教师,首先应在数学教学中自觉提高创新教学的意识、增强创新教学的能力;其次,中职数学课堂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思想,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也要注重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沈之菲.激活内在的潜能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和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郭青初.拔尖创新潜质生数学学习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健.职业教育的跨界品格[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9):1.

[4]王建玉.创新教育融入项目化课程教学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11):27.

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价值 篇4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 认真实施创新教育, 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 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才能办出特色, 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 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开展创新教育, 有利于积极提升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水平, 推进产学研结合,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职业学校创新文化的形成, 促使创新成为职业学校加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时期。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 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 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首先, 人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 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而中职学生, 年龄在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之间, 正是“最好年龄”的前奏, 在这个前奏期加强创新教育, 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 对整个人一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持续所产生的影响, 将是无法估量的。其次,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只有考上大学的高中学生才具有的, 而是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好奇、求知欲望强的特点。

青年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 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以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法培养为基础, 倡导独立思考、宽容失败, 让创新想法得到尊重、创新举措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求学生坚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才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力和独特的优势。

(1) 职业学校学习环境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压力减低、时间充裕的环境下, 人的创造力处于增进状态。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校起, “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裕, 大多都没有升学的压力。同时他们大多数是凭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所学专业, 兴趣和爱好直接影响着创新性活动中的智力导入量。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 扎根于广裹的生产实际,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突出实践性教学, 是一个开放的教育, 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教育。与生产紧密联系, 使职业学校拥有了创新教育的深厚根基。学生有大量接触社会和职业活动的机会, “问题”来源丰富, 针对性、实用性较强, 这就大大提高了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2) 职业学校设施设备为学生发明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职业学校除了基本的理、化实验室以外, 都有各专业教学所需的实验实习场所, 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动手的需要,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机会,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3) 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源有明显的优势。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师资结构已经经过十几年以上的建设和调整, 比较合理。学校有一大批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在多年的教学领域注重实效。教师后备梯队充足, 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目前各地市的创新教育活动都进行得如火如荼, 为中职学校教师的提高提供了积极良好的环境。同时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过程中, 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些都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强大力量。

目前我们国家中职创新教育的培养已经取得不少的成绩, 每次的职业院校组织的创新大赛都吸引无数多家企业参观洽谈, 中职学生贴近实际发明的创意产品引起企业老总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浓厚兴趣。有许多作品被企业选中, 转化技术成果。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3年4月, 浙江省省共评选出各类小发明获奖作品298项。在校学生共获得专利授权324项, 其中有59项已转让给企业, 占总数的18.21%, 转让金额达541.27万元。这些小发明作品已为60家小微企业创造高达6094.8万元的利润, 中职学校已经成为该省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支生力军。

如“电缆断点查找仪”这项发明由宁波职业技术学校中职生新发明, 在2012年被宁波光电器材有限公司相中了这件“小发明”, 以56万元买断其知识产权, 并有望通过进一步研试投入生产, 走进寻常百姓家。湖州一家电子公司的总经理李潇岚在浙江中职学生小发明展洽会当场买断学生发明的新款灯具。李潇岚还决定, 以每年约20万元的代价买学生发明, 与师生寻求更深入的合作。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这都是我们中职的学生创新所发挥的价值。

当前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 其核心是知识产权, 我们要立足不败之地, 要发展就要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专利、自己的核心技术。创新是创优、创业之父, 要创业首先要创新, 要创新就要培养创新人才。在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将会获得巨大的价值。

摘要:中职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时期;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力和独特的优势。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将会获得巨大的价值。

关键词:中职学校,创新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菊珊.依托“三创教育”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5) :15-18.

[2]方卉.“三创教育”的哲学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7 (4) :30-31.

信息时代中职教育管理创新改革论文 篇5

一、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职教育的生源往往以初中毕业生为主,所接受的教育教学以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形式为主,侧重于教授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技能,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许多人对中职院校的观念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中职教育一直属于较为“低端”的教育;其次,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职业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够重视,导致日常教学仍然通过枯燥乏味、单一机械的教学套路来实现,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学校领导及管理层对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实践程度不够重视,网络化管理平台相对欠缺或尚不完善,高效、便捷、准确、系统性教育管理机制无法充分发挥有效性,信息化教育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中职教育管理革新的策略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信息化校园环境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积极贯彻、渗透和有效实践。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处于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够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较为主观和片面。信息化教学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接触到更丰富、具体的社会化信息,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择业都大有裨益。另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为教师构建更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如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的趣味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鼓励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创设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发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体制的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管理理念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设。首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机的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信息手段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情感化教育;其次,将多种教育理念变为教育模式进行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并且切实提高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再次,信息手段与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合理整合实现资源网络化共享,提高管理的系统性、准确性

中职教育管理的开发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覆盖来有效解决。网络平台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和搜索相关的管理信息,可以将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优化管理机构的同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例如,学生的学籍管理方面实现信息化,将使工作更加准确、透明、全面,尤其可以为学生学籍信息的查找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库下载相关信息,也可以将学习资料有选择性地保存于个人信息账户中,便于日后巩固、复习;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采集更加鲜活、生动的素材作为实例进行课堂讲解,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开发新的教学思路,创设更适宜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将自身的课堂学习感受和体验通过信息化平台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改进,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分享教学心得,以评价和反馈的信息为依据进行教学反思和剖析,合理引导、调节、激励教育管理工作进程。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篇6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教育创新 特色课程 德育课程 工厂办学

目前中职学校的课堂普遍面临这样的局面:学生不想学,来学校就是混日子的,教师上课“留”不住学生,学生说话、玩手机、睡觉的情况屡见不鲜。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片面谴责学生外,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改变这种尴尬局面。

一、专业课程设置亮点化,用特色热门专业“笼络”学生

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为了在专业技能上取得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教学实践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特色热门课程,尽量将课程的实用性发挥到最大,保证学生一出学校就能用得上。

例如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学校可以开设涉农课程。学生学好了专业课,可以回乡创业,也可以技术指导,在农村发展,改变农村面貌落后的局面。学校要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很快地投入到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导外,还可设计实践课,安排学生到附近的乡镇企业走访,探寻当地乡镇发展现状,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调研中遇到的问题。

很多中职学校,在课程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比较模糊,学生学也可以,不学也没有损失。长此以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会产生负效应。现代社会发展得很快,今天热门的专业,明天也许就被淘汰了。学校必须组织专业课程改革,时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接受专业、不落伍的教育。

很多学生起点不同,认识不同,需求也不同,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班分层次教学。每学期的专业教研必不可少,各专业教师、领导要互相交流,使学校专业教学工作朝着特色化、亮点化的方向发展。办学要多在国家照顾的专业上下工夫,做到别的学校有的专业,我们也有,别的学校没有的专业,我们也有。

二、职业技能教育与德育和谐发展,加强德育课程

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压力就是学生普遍素质不高,德育工作进展不理想。迈入中职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没有毕业的学生,本身就面临着基础教育差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希望早点毕业,步入社会工作,对学校教育工作并不是很配合。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是中职院校主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还要对学生展开德育工作,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用谆谆教导感化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教育,成“材”之前先学会成“人”。

各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中尤为重要。在入学阶段,班主任需要摸清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班主任需带领学生学习《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园基本规章制度。学校人数众多,开展德育工作,需要以班级为突破口,做好每个班级的德育工作。班级学生德育工作离不开班主任的倾心付出,各班主任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班主任还需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微信群、电话、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多做学生的生活工作,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各年级教师要协助班主任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科任教师是除班主任外最了解学生德育情况的人。真正有效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班主任的倾心付出,而且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务必添加德育内容,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对那些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学生,科任教师要积极沟通,及时教育,帮助其改变不良学习习惯。

职业技能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除了教学生技术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脏活累活不想干,凭主观臆断将职业分成高低贵贱,想干的干不了,能做的不做,学了再多的知识与技术,没有施展的空间和运用的机会。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需要下苦工夫,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完成从专业技能学习到实际应用的华丽转变。

三、办学与工厂接轨,自主研发创新

大部分中职生最终都要到工厂工作,如果学生对工厂的基本信息一点都不了解,工作就一定不会顺利。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办学与工厂接轨,将学习目标引到轨道上。

学校办学时,要与各工厂保持合作关系,适当条件下可以带学生到工厂进行实地探究,让学生能够直观接触到工厂设备、材料。这样肯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坐在教室里死板地授课要好得多。学校可以与工厂签订意向协议,学生先在工厂实习一段时间,再回学校接受针对性教育。这种办学方式可以培养工厂需要的人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率,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

学校可以自主研发创新,将学校变成“工厂”,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学校可以组织研发团队,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自主加工产品。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知识技能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中职院校办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适合的教育。学校需要不断完善办学条件,跟随时代发展脚步,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参考文献:

[1]纪世元.对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06):88-89+84.

中职创新教育 篇7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也是影响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因素, 教师的质量决定学生的质量, 因此中职学校需要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 来承担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 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普通劳动者。

1 创新中职学校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1 教师的文化知识与应用能力

创新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化知识, 而且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这样中职教师才能在教学中, 结合中职教学创新教育的需要, 培养中职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中职师资队伍的建设, 只有具备了这一特点, 才能在中职创新教育中, 使中职教学的各门学科联系渗透、共同得到提高和加强, 中职教师才能在教学中, 融会贯通运用各种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中职教师才能完成创新教育的目标, 使学生在毕业时受到市场发展的需要, 验证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这是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可见中职教师要在学生的技能方便提高, 就必须全面认识和培养学生, 教师自身就必须需要渊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唤起和满足中等学校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动机和探索精神。使中职学生适应社会对他们的选择。

1.2 具有基本理论与熟练的应用技能

作为中职创新教育的教师, 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要熟悉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向, 还要熟练掌握应用技术的操作。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应用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能够掌握本专业及相近专业最为前沿的知识, 使教师的知识做到广而博, 而且在应用技术中要做到能力的更新。也就是说, 中职学校创新教育培养的人才, 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操作技能, 这是中职学校创新教育在改革方面的重要特点。因而, 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培养中职学生技能方面非常重要, 创新课程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巧, 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 并善于在工作方面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以满足市场企业的需要, 这也是创新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2 对中职学校教育创新中教师的能力要求

2.1 教师应具备熟练的操作示范能力

中职学校的在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 这样, 通过实践来培养中职学生的应用能力, 使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突出的特点。由于初进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五、六岁, 他们的年龄还小, 教师不仅要担负起示范教学的任务, 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教师在操作示范中的实习教学中, 应具备娴熟的操作示范能力, 这是实施中职学校创新课中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要搞好创新课的教学工作, 必须做到以身示范, 才能完成指导中职学校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课程。

2.2 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创的新潜质

初入中职学校的学生, 虽然年龄只有十五、六岁, 但他们的个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 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及能力等方面都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要善于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质, 施展他们的才华, 为中职学生毕业后的成功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的建议

由于创新教育课程本身包含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 因此, 它所需要的主讲教师, 除了学校自己培养的专职教师外, 还可以从社会上招聘有过创新经验的人士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 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目前,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中职教师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 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提高问题, 第一, 要增加招聘高学历教师, 第二, 要积极培养现职教师的两个能力, 为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队伍输送理论和技能的机会。此外, 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考核充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课程, 不是单一的思想教育课程, 需要与专业内容结合, 与创新的具体实践联系, 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不然, 很难取得创新教育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 要抓紧对现任教师队伍的提高, 使现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努力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 使创新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发展, 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此, 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新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同时, 要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摘要:针对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中职学校创新的教育发展问题, 文中对创新中职学校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了规范, 教师的文化知识与应用能力和具有基本理论与熟练的应用技能, 探讨了创新中职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包括教师应具备熟练的操作示范能力和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创的新潜质, 提出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培荫, 张国庆, 景新幸.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创新教育[J].职业时空, 2007, 7.

[2]张家祥, 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邓明茜, 王永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启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4.

[4]袁焕伟, 蓝欣, 张淑敏.中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四步比较”[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中职创新教育 篇8

从古至今创新一直都是人类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更多发明, 才解决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当今社会, 教育界也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到了学生的课本当中。但是对于中职院校来说, 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实际探讨并解决。

1 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中职创新教育会存在问题呢?我们借助了大学教育来分析, 中职学生文化底子薄弱, 专业教育面积狭窄并且过于急切的利益导向使得创新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变得难以进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内部。

(1) 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观念。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校的教育息息相关, 只要学校在创新教育培养上存在着教育培养计划的缺乏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 学生在接受创新教育培养这方面显得尤其被动。

(2) 对创新缺乏热情。就像对于创新意识的缺乏一样, 学生对于创新缺乏很大的热情, 甚至说都没有什么热情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学生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接受常规的教学任务, 满足于常规的日常学习。

(3) 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大致表现在学生写过的考试卷子, 老师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 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可言。这就侧面的反映出学生严重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

(4) 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力度不够。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学校创新教育做得不成功不仅仅与学生不主动接受创新教育有关, 还有学校在创新教育的培养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 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智力方面投入比较多, 对于学生的非智力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像团队合作创新之类的非智力方面培养就有很大的欠缺。

(5) 创新教育有欠落实。中职院校采取了很多的方式, 比如科技创新成果大赛, 我是小小科学家创新大赛, 以及课外学术大赛来看创新教育对中职学生的接纳程度, 但仅仅只看这个是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 也不能当做创新教育的成功。不把创新教育落实到教学计划当中, 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力的。

2 如何将创新教育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去

我们知道现在的创新教育培养却是存在着不足之处, 但是创新这个东西却将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东西, 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才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所以中职院校无论如何也不能停止对于创新教育的培养。

(1) 普及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仅仅只是依靠几个创新意识的讲座, 几个创新的大赛来维持是远远不够的, 创新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 将创新教育形成一个长效的机制, 融入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的教学计划当中, 所以需要我们普及创新教育。普及创新教育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教学方式, 将创新的理念与方法分为两个学分。这种方法一方面把创新的目的, 创新的新方法, 创新的思维能力阐述给学生, 另外一方面对于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并且创新的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学分制的方式, 将这些创新理念与方式传达给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创新理念的框架, 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有效的判断能力, 最重要的是将习惯用脑根深蒂固在心里, 为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

(2) 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创新没有办法一蹴而就, 只能慢慢的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主要的平台, 教师把创新教育融入到每一个课程的教育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教育新思维的中职学生。所以在这个方面首先要对教师有一个要求。它不仅仅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的理论和专业技术, 教师在掌握相关的教育以上还要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特点。所以在中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上, 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将这种创新教育带到课堂并由此深入到每个人心里。

(3) 学习开设一个创新教育的研究班

学校在创新教育的培养上面, 应该多动员多鼓励或者班主任可以硬性的给学生划分指标, 积极的动员学生参加技术创新中级证书的考核。教师就从实际联系理论, 训练创新的基本技法来引导学生打开自己思维。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 将创新思维根深蒂固。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研究班, 以获取证书或者有自己的想法的学生组成, 教师给学生设立一些专题, 学生就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来创新实践。

(4) 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在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学生才始终是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千篇一律, 方法死板。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这就需要优化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式可以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 仿真教学, 演示文件教学等多种方式运用在课堂中去, 让学生产生一个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 总结

创新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教育应当具备的一个品质, 还需要学生自身的醒悟以及自身的积极性来点燃自己的创新思想的未来, 只有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丽君.谈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商业经济, 2010 (11) .

[2]何富贵.高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6) 增刊.

中职烹饪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施 篇9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目前, 烹饪班的学生大多数入学分数低, 道德约束力差, 在原先初中学校大多属于“三流生”;另外, 加上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偏见和自己认识上的偏差, 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对学生实施创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 应尝试采用多种方法以培养学员的自信心, 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入学初对学生灌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这样的理念, 并介绍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及他们目前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和收入情况, 让学生消除社会的偏见和自卑的心理, 并认识到自己对专业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又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通过播放录像, 烹饪大赛实况及获奖作品图片, 让学生从感性上对本学科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要始终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原则;课题的训练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以便让学生于好奇、感兴趣的激情中学习。比如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中, 我们的技能目标是学习水调面团制品的制作。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 将四喜饺等花色饺安排在开学初学习, 而把相对难掌握的制品如月牙饺等安排在后面。一方面这类制品比较好看, 学生容易上手, 另一方面在一系列点心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容易找出规律。如通过四喜饺 (四个孔) 的学习, 我们延伸出了眉毛饺 (一个孔) 、金鱼饺 (两个孔) 、一品饺 (三个孔) 、梅花饺 (五个孔) 、金山饺 (无孔) 等几个品种, 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由“能干”向“会干”转变, 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整体教学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对学生来说,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一个从模仿到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得益于思维能力的训练, 技能训练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 导学式教学法。

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学为主体, 导为主线, 教师改变以往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旧观念, 树立教师为导向的新思路。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工夫,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比如说, 我们在学习油酥制品这一章节时, 通过一阶段学习后, 要求学生思考并归纳:针对不同制品水油面与干油酥的比例应如何变化?针对不同的制品水温应如何调节?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得出结论, 根据不同制品的要求水油面与干油酥的比例应作不同的调整。

(二) 启发式教学法。

即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不断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 尽量利用训练的可操作性, 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如果缺少互动, 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教学漩涡,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和主体性的培养, 老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 加深学生的应用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

(三) 讨论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解决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障碍。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从而取得更大的收获。在学习宴席点心的配备这一章节时, 在讲课时可以不直接切入主题, 而是从一张“满汉全席”的图片导入新课, 让学生先观察图片, 然后归纳宴席的内容, 即一桌完整的宴席是由冷菜、热菜、点心、水果等几个部分组成。并引出行业上的一句俗语, 即“无点不成席”, 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即一桌完整的宴席必须要有点心来配备, 如果没有点心的配合就好比红花没有绿叶衬托一样。那么宴席点心应如何进行配置呢?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 并让学生列举平时观察到的点心配备方面的实例。然后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最后每小组派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三、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是实施创新教育最终的归宿

作为烹饪班的学生,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而且要让他们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呢?在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 结合实际, 经常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我们的产品是供客人食用的, 因此我们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 必须是可食用的食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牢记国家的《卫生食品法》、《国家食品法》、《中国新食品法》等法律法规, 同时列举生活中一些食物中毒的实例, 让学生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中受到震撼, 产生共鸣, 从而树立强烈的责任心。

(二) 在加强质量意识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从而提高专业技能。

烹饪作为一门特殊的专业———以手工操作为主, 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 才能提高技能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对制品的规格标准、质量要求、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让学生尽快领悟其中的道理。然后安排学生按规格要求进行强化训练, 俗话说:“眼过百遍, 不如手过一遍”。学生通过反复的模仿训练, 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目的。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 对训练效果的评价要采取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 少否定的以人为本的激励方式。

(三) 在技能训练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就是在已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 大量吸收有关知识, 经过重新组合或加以改造, 形成自己的操作方案, 并不断地尝试操作, 一方面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功, 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大胆表述自己的思维成果, 善于总结经验, 在总结中不断深化并提高观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作产品进行品尝、点评, 通过品尝、对比、点评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让学生开展自评互评, 且通过品尝教师与学生的操作制品从中找出差距, 不但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也巩固了学生对制品制作要领的掌握。针对目前消费观念的改变, 人们对饮食和食品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人已从“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的吃得饱、求食味的初级阶段;开始转向讲究营养功能, 求食疗的新阶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联系实际, 开发一些符合人们要求的保健型食品。如针对糖尿病人,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降血糖或降血脂的点心, 如:玉米饼、南瓜饼、萝卜丝饼等。而针对目前人们选料过精这一现象, 应开发一些粗细搭配的点心, 如四味荞包、素菜包、红薯饼、玫瑰鲜花饼、迷你洋芋饼等。同时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在原料的选择与搭配上给予正确的指导, 并对学生开发的作品给予客观的评价, 并加以引导。

四、结语

教师的教学方法关系着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决定着最后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创新水平,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加强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不仅能使学生能迅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 对本学校的社会竞争力提升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军, 裴桂红.我国渗流力学发展现状与展望[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H.P.赫罗宾科夫.法国Malpasset拱坝失事原因的剖析[J].水利水电快报, 1996

[3].A.班恩, B.A.马克西莫夫等著, 张朝琛译.岩石介质对地下液体渗流的影响[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1

[4].周志芳, 王锦国.裂隙介质水动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5].李燕, 杨林德.岩体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研究综述[J].红水河, 2005

[6].张有天, 王镭, 陈平.有地表入渗的岩体渗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1

论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技能学生培养机构,具有深远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为国家输送技能型人才,也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相关人才。近几年来,我国的科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高效的发展,并且初见渗入教育中。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而将多元化管理模式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手段与方式的优化转变,保证学生更好地适应相应的社会要求。然而,因为多种原因的影响,使得中职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实体化的管理手段利用很难得心应手。因此,教师要以优化意识为先导进一步提升教学手段和模式,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进行教学流程和方法的改良,从本质上优化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顺利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基础教学理念的落实。

1 以素质教育为理论依托,强化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创新的前提就在于教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本差异进行优化教学模式的升级,保证针对不同学生形成针对式的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量整体发展的基础目标,积极践行国家对于中职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中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宗旨,主要是为了进行学生技能的强化,对于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集中化的指导和助推,保证学生建立完善的职业服务意识以及良性的职业态度和操守,教师要明确中职教育的基本教学目的就在于强化服务,直通就业。

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后,要进行相应教学模式的助推,教师要充分结合实践教育,从理论升级到实际的操作和演练,集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助力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综合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基本需求进行整理,产出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计划。教师在讲授基础性理论知识时可以采取任务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社会实践。教师要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优化升级。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确立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强化分析,结合实践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利用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强化学习中的自主控制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相应的人文理念,尊重学生的基本性格差异以及学习模型建构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强化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深度激发,对学生的良性学习行为进行鼓励,对学生的学习倦怠和抵触行为进行正向的疏导,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建构完整而正确的学习动力,真正辅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高效内化。

2 以鼓励教育为模式蓝本,深化教学互动

教师在优化了教学思想和目标以后,要对基础的教学行为和措施进行集中的强化和改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只是辅助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主导学生建立学习行为的原动力。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于教师行为进行良好的践行。教师要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就要辅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的身份认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基本的学习热情并能积极展开与教师的互动行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了解教学方法的改良措施,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班级的基本学情进行分析。由于中职院校接收的学生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知识认知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分析和鉴定,生成系统的学情结构报告,针对相应问题进行相应教学模式的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的问题设置,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进行话题式或者是任务式的呈现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内容和基本实际进行优化的解构,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产生全方面的学习思维。另外,中职教育以实践为基本依托,教师要对相应内容进行延展性的讲解,结合实际进行优化的内容升级。另外,教师要优化对于学生的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形成良好地课堂互动模式。并且在评价中完成基本的学习潜能反馈,给予学生正向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及时完成学业问题,并通过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内化进行学习效果的改良。

3 以技能教育为教学核心,优化教学效果

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向,并且对于学生的基本需求进行集中的考量,保证学生能有效对于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产生意识上的认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模式也在转变,社会需要更多高质高能的相关人才,这就需要中职教育工作者优化学生在学校内学习技能的提升。教师要适当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优化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生的基础素养以及社会适应力。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培养的主要对口导出模式是社会。只有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充分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结合要求进行教学模式和行为的更新,产生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构成。中职教育要强化自身的服务性以及实用价值,才能真正助力中职学生和社会产生良性的互动。

教师在进行基础教学行为推进的过程中要强化对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操练。教师要始终秉承以服务学生和优化素质为基本教学宗旨,教师的行为模式要建立在指导学生主动认知的基础上,教师要授予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硬性的知识堆积。近几年来,行知教学模式逐渐展开,中职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践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辅助学生培养个人的社会技能综合认知结构。在教学行为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进行良好的学和教的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整体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课堂内也可以进行相应实践的模拟操练。教师的激发式教学方法能提升学生的基础参与度,只有保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职责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和学生建立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更好地优化整体中职教育课堂的实际效果。

4 结束语

技能型学生越来越受到相应用人单位的重视和关注,相应的中职教育人员要提升整体教学模式,优化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助推相应的教学。总而言之,教师的教学情怀和基本素质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的生成,教师要提升自身对于教学方法升级的意识,从根本上优化教学方法,并且积极融合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中职学生的基本学情,建立高效优质的课堂,努力为社会输送更加优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晓衡,宋乃庆.重庆中职教育规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与对策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05):73-80.

[2]葛元月.“双证”融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4(03):112-115.

[3]闫志利,魏慧敏.中职教育办学导向的“偏离”与“矫正”[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8):20-24.

[4]李吉龙,高飞梁.我国免费中职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化策略——借鉴美国和德国经验[J].成人教育,2014,34(12):107-109.

[5]万伟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实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6(23):67-69.

上一篇:结构强度分析下一篇:国际保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