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的数字转型

2024-08-27

传统企业的数字转型(精选十篇)

传统企业的数字转型 篇1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成为未来阅读的方向。令人遗憾的是,处于出版产业链的上游传统出版企业不仅未充分借力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这样的优质资源做大做强,反而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火热的数字出版业就对传统平面出版形态造成了很大冲击。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发展非常缓慢,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传统纸质内容数字化的单一模式上,其数字出版业务还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化的盈利模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传统出版企业拓展数字化出版业务面临的法律环境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2传统出版商数字化转型中的法律障碍

目前,我国数字版权面临的法律环境不容乐观。

2.1调整数字出版的法律规范与缺失

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前景无限,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数字化出版产业,因此必须做出适当调整。

据笔者所知,法律不完善是导致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业务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数字出版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些出版社担心自己的出版物被侵权,不愿进行力度较大的数字化出版的探索,只是将现有的纸质出版资源打包给运营商操作。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使出版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也没有给出版社带来很好的利益, 进而导致出版社不能致力于数字化业务发展的动力。

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的数字版权保护法,只有《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等为数不多的法律有涉及数字版权保护的条款。在这些条款中,有的因规定不完善、不具有操作性,只是原则性的,条款内容简单、法条模糊、界定不清,在处理有关数字版权纠纷的实践中无标准可参照。

2.2行政监管不到位

面对新型的网络侵权形式,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首先,由于法律上的空白和模糊地带, 为行政执法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出版行政监管执法手段单一,执法程度不高,执法效果不显著。如监管力量不足, 部分执法人员对相关的法律理解不透, 缺乏对新技术、新情况的了解,特别是不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对网络侵权的调查取证程序性和技术缺乏实践经验。 这对于打击网络侵权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2.3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

网络改变了作品的传播方式,加快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使版权侵权责任的认定及法律责任的追究变得错综复杂,加大了版权保护的难度。

首先,网络侵权行为的实施具有简单易行性,且侵害结果传播迅速广泛。其次,即使侵权行为被认定,处罚力度也不强, 因此侵权人甘愿为获得巨额的利润不惜冒侵权的风险。所以,网络侵权的特征决定了被侵权人需付出比传统出版模式下更多的时间和成本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就导致了部分受害者放弃维权。

3传统出版商的应对

面对这一现状,大部分传统出版社的态度是等待和观望,也有一些先行者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始涉足数字出版,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真正找到赢利模式的却寥寥无几,难有实质性的进展。据笔者了解,数字版权保护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传统出版商不敢轻易涉足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数字版权保护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传统的出版商来说,不可能坐等法律与政策的完善,而应积极主动迎接出版产业转型,努力转变观念,创新思维, 适应市场。

首先,在传统出版企业中,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 这也是阻碍其数字化转型的一大障碍。 因此,出版商应加快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锻造一支具备政治、思想、文化、 科技、法律甚至适应国际化、标准化的综合素质的员工

其次,在保持图书内容质量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传统出版商应加强与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出版商与其他高科技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时,可以通过自己投资或直接经营网络出版平台,参与或控制平台运营, 进而占据数字出版主动权。

再次,在具体的出版流程中,为避免版权纠纷,一方面在出版商和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时,必须依法明确电子版权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授予出版社的权利种类、作品的使用方式、传播载体、 传播媒介、授权期限及销售数据的提供与核查、结算方式;另一方面,出版单位与网络服务平台也应签订详细的销售合同,避免网络服务平台擅自采取免费阅读等营销方式损害出版商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J].新闻爱好者,2013(5)

数字标牌企业转型应遵循的原则 篇2

转型遵循的原则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相应不同的战略管理重点。企业创立之时是导入战略的关键时期。成长期是检验原有战略正确与否的一个时期,也是及时调整和优化战略的一个关键时期,错过此战略优化时机,企业或许因为战略的冒进而快速成长,过早进入成熟期,或许因为战略的保守而停滞不前,错失发展壮大的时机。成熟期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战略导入的重点是战略的持续和升级,最终目的是保持企业稳定发展,延长成熟期时间长度,避免过早进入后熟期和衰老期。处于衰老期的企业,战略导入的重点是退却,可选择业务收缩、出让、公司终结等方式。对待处于衰老期的企业,企业领导者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留恋,不要死守,不要企望企业能“返老还童”,果断退却才是明智的选择。战略退却运作得好,能使企业有一个善终,实现投资残值回收最大化。

提前预知处理化解改革后有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不仅要能够减轻企业的转型成本,同时,还要能够减少转型的风险。笼络人心,缩短转型后的市场磨合期。企业在进行转型的时候,可以遵循如下原则:

原则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转型失败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企业在转型时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不少面临转型的企业将转型的焦点单纯地放在扩展产品线层面上,这样往往令企业在面临二次创业问题时,常会因长期对生产的过度重视,而延伸生产了诸多分支产品,却忽略了产品的生产研发能力,甚至出现零散不系统的产品自然发展状态,最终导致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产品线过于分散,难以割舍,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无法集中。对此,企业在转型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核心定位,并将产品线在核心定位的基础上产业规模化。只有产业更集中,企业实力才能更具杀伤力。

原则二:以市场需求为先

数字标牌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的飞速变化,用户对企业要求随之不断提高,曾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企业更不能再依赖纯粹的产品力来赢得市场,产品细分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企业在走向多元化、多分支的时候,必须掌握核心竞争力和专项突出的产品,以优势产品来赢得市场,带动企业系列产品线发展,同时,要处处将用户摆在优先位置,利用独有的突出的专项影响力稳踞市场地位。培养企业的核心产品,并不断的在营销更新的过程中,将其真正培养成市场上不败的品牌产品。

原则三:将创新落到实处

在企业转型期,企业多少带有些浮躁而激进的情绪。主要表现为,某些企业在各方面的资源实力尚未成熟就试图走国际路线,却没有具体的实践步骤,这些企业面临的最直接恶果就是过早的夭折在国际化的大浪淘沙中,要么过于谦卑,步步谨慎,既不敢投入,迈出战略性的步骤,要么过于沉迷投入,无计划,无方向,最后胎死腹中。正确面对企业转型后的操作思路,务实的操作态度,坚定的操作信念,既不过度一味的创新,也不固步自封,同时在策略和战略路线确定后,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念和要求,是企业在转型路上能够一直走下去的基础。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篇3

【关键词】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

【作者单位】孟贵珍,山东女子学院。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之下,我国数字化出版得到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出版企业逐渐意识到数字化出版带来的机遇,纷纷加强传统出版与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我国的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案例和模式,为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找到自身特色打造数字品牌,选准角色明确转型目标

在数字出版领域,参与竞争的不仅有传统出版企业,还有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企业,以及移动运营商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出版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位以及知名的数字产品品牌,就难以在数字出版中脱颖而出。数字出版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众多传统出版企业不可能涉足数字出版的每个环节和领域,事实上也无须尝试每个领域。出版社可以借鉴其他出版社的成功经验,但不宜模仿跟风。传统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出版资源,找准目标读者,进而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做到差异化竞争。这样即使是规模非常小的出版企业也能做到特色化经营,进而不断发展壮大。

当下成功转型的传统出版企业都通过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挖掘利用原有的资源和业务优势,避开自己的弱势领域,选择自身最有优势的方向发展数字出版。例如,人民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转型经验非常值得出版同仁借鉴。人民出版社在传统出版领域是一家以出版马列经典图书、党政文献为主的政治类出版社,出版资源高度专业化,业务模式比较单一,同时读者群体也有极大的局限性。这一类型的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转型似乎有很大困难,但是,人民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人民出版社数字出版团队在全面分析了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和业务特点后,借鉴了其他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发展经验后,将自身数字出版方向定位为“党的喉舌”,通过数字出版创新思想理论传播方式。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人民出版社除了出版常规的数字期刊、电子书,还重点建设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数据库”“中国理论网”等。同时,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开发推出党员在线学习平台——“党员小书包”APP。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移动阅读、互动交流、在线教育和精准考评的综合平台,为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党员小书包”可以称得上是人民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中的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人民出版社的内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传统出版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成功案例。再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转型探索中,一直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做有专业价值的内容提供商”。译文出版社很早便与电商合作开发电子词典、电子书,将自身的优势资源——词典进行数字化。目前,译文出版社在当当、京东和亚马逊中国上线销售的电子书品种多达300个,销量排名相当靠前。与此同时,译文出版社还斥资建设了集电子商务、数字产品和自媒体三大功能于一体的自平台,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阅读服务。

二、传统出版+数字企业,联手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服务

出版的核心是将好的内容资源整合在一起,再通过最优的形式给用户人性化的、贴心的体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出版企业不仅是一个内容提供商,更是一个服务提供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其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更为重要。传统出版企业拥有优质的内容资源,在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较大难题就是缺乏相应的数字化技术、相关的互联网人才以及互联网思维;而有些传统出版单位可能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技术能力,拥有自身的数字化产品,但因其互联网思维、创新能力的欠缺,可能不能很好地成为一个服务提供商。事实上,这是一个协作、分享的时代,传统出版企业以及数字企业可以在各自的领域探索最优的信息组合,以合作的形式实现共赢。

在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内容商和技术商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有诸多成功的合作实例,在传统教育出版领域中较为常见。譬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15年年底,双方签署了战略协议。2016年,双方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京师讯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希望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教辅、教材内容以及销售渠道、品牌与科大讯飞的人才、技术和销售渠道进行合并,而科大讯飞在基础教育的数字教育中有重要布局,双方将有效整合人才、技术、资源和资金,重点开拓基础教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事实上,数字出版企业与传统出版机构进行合作,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例如,广西英腾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联合打造了药师在线教育平台,这一平台使双方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这一平台,英腾教育公司还在北京成立了研发中心,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体验。毋庸置疑,把传统出版企业的优势与互联网企业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更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用户,同时,传统出版企业也能够从数字技术企业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能力,成功实现转型。

三、探索多元盈利模式,布局出版产业链,打造全媒体出版模式

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数字产品能否盈利。当下,传统出版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盈利模式单一,数字产品难以盈利。要打破这一困境,成功转型,出版企业就必须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出版企业要盈利最基本的是要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产品的形态多样化,能够满足更多读者的不同需求。而事实上,在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出版集多种媒介优势于一体,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充分融合,打通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让出版商、内容运营商、技术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都能参与其中,发挥各自优势,优化配置资源,拓宽了出版渠道,满足了更多读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在当下传统出版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和数字技术企业,开始联合构建出版产业链,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例如,一些专业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纷纷进军在线教育领域,成功搭建了自身的慕课平台,开发出基于自身优势内容资源的慕课课程;一些文艺社、少儿社则结合自身优势,往动漫、网络游戏等方向拓展产业链。

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为例,其布局的出版产业链就非常值得其他传统出版企业借鉴。第一,重点布局教育类产品。在资源类产品方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将其教材全面实现了数字化,并且开发了多种版本,包括光盘版、网站版以及社区终端版本。在平台和软件方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开发了多种学习类软件,如智能英语学习系统,该系统不仅有单机版,还有网络版,以及APP版本,用户量非常可观。此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方面也进行了布局。2012年,凤凰出版傳媒集团收购了创壹软件有限公司,将其更名为厦门凤凰创壹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覆盖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军事模拟、城市规划、航天航空、工业仿真、医学仿真、工程技术以及网络游戏等众多领域。第二,多元化延伸产业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收购了第一家游戏公司,正式进入游戏产业;同时,其还进入了影视产业,如《富春山居图》《左耳》均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影视公司的影片,《左耳》来自饶雪漫的同名畅销书,投资仅有几千万,而票房却高达5个多亿,相对于图书出版来说,收益相当可观;此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还在电信、广电和网络上进行视频运营。再比如,安徽少儿出版社在2015年时就与紫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贝壳育德教育集团共同投资建立了时代紫荆教育投资公司,将数字教育出版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到线下,通过开办实体幼儿园推广幼教产品以及幼教服务。今后,时代紫荆教育投资公司将会通过收购K12(基础教育)机构,加大在幼教上下游领域的布局,进行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推广。

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是“危”,也是“机”。出版企业只有主动出击,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与业务,再抓住数字出版的机遇,在实践摸索中明确转型方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最终才能在数字出版中占领一席之地。

[1] 李云华,马莉.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模式分析[J].媒体时代,2013(8).

[2]李自满.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现状及对策——以中国商务出版社为例[J].出版广角,2015(5).

[3]郑颖,周斌,张志强. 大型出版企业实现专业出版数字化的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2013(12) .

传统企业的数字转型 篇4

APP杂志, 是指传统纸质杂志向移动设备的延伸, 以适合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媒体播放和阅读的新媒体杂志形式。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并投入大规模商用, 它正在多方面潜移默化地改造着原有的传统出版传播产业, 传统杂志也积极应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 并逐渐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在新的领域发展, 通过开发APP杂志、第三方应用程序、上线电子杂志等在数字化领域取得发展。传统媒体杂志这一媒体形态开启APP应用之路成了借助移动互联网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 2007年,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 比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了70.15%。其中, 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收入7.6亿元, 电子图书收入2亿元, 数字报纸 (含网络报和手机报) 收入10亿元。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 以iphone和android为代表的手机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这使得原本定义为消费设备的产品逐渐也应用于商务领域, 从而引发了企业级应用厂商把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调查显示, 智能手机正在快速改变着中国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人们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 其中家中 (66%) 、旅途中 (59%) 、乘坐交通工具中 (52%) 、餐厅 (38%) 及商场 (30%) 是使用最频繁的地方。调查还发现, 用户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打电话的时间。在这种大背景下, 相比于大众传播媒体的期刊杂志来说, 企业内刊由目前的纸媒向手机APP数字媒介转型也将是一种趋势, 而且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 转为数字媒体刊物后, 办刊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几乎不随员工人数增长而变化, 可以固定成本达到可变发行量。相比于大众传播期刊, 企业内刊在经费运营上没有广告收入的弥补, 完全依靠企业经费运营。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员工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而纸媒形式的刊物则面临越来越高的制作成本以及发行配送成本, 而且随着人数的增长, 成本会持续上升, 迫于预算限制, 很多员工数量众多的企业因而采取了核心部门人手一份, 非核心部门以及生产一线员工多人一份, 甚至十几人、几十人一份的形式来降低成本, 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 转型为数字媒体刊物后, 可以大大提高刊物的时效性, 大量节省发行配送成本。作为大型企业, 其分支机构、生产基地、经营场所往往分布在全国各地, 其中不乏偏远场所 (如发电厂、施工工地等流动作业地点) , 传统刊物配发较为困难, 曾经有某大型国有发电企业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一个大型风力发电厂的负责人向笔者诉苦“我们看到内刊一般都是一个月以前的, 公司新闻早已经成了旧闻, 有些内部的政策、规章制度在发布之前一般在内刊上做广泛宣传, 但我们往往是已经开始执行了, 员工还不知道, 原因就是这些宣传到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实现跨媒介出版后, 手机APP数字媒介的内刊几乎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到达任何一个员工的手机终端上, 无论其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 也无论其正常工作还是在外出差或是休假, 都能够使企业信息得到高时效性的传播, 最大限度发挥内刊的功能。

第三, 转型为数字媒体刊物后, 可以大大提高刊物的传播力。由于手机APP形式的数字刊物本身传播载体的变化以及能够承载的内容形式的进步, 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纸质刊物的电子页面, 而是一种不仅能为读者提供单一的静态文字、图片信息的单一的视觉信息传播, 而是可以集成音频、视频、动画、用户交互模块 (如员工问卷调查) 的富媒体出版, 极大扩充了符号维度, 能够改进传播效果。例如, 以往公司某项重大决定的发布仅能以文字形式传播, 而在手机APP杂志上, 可以是总裁讲话的视频配以字幕和正式文件, 传播效果则不可同日而语;而年会的场景, 也可以不再是单一的照片, 没有亲临现场的员工也可以及时看到、听到精彩的演出。企业从而有了自身“热媒介”形式的传播媒介。

第四, 便于实现阅读监测。企业内刊免费发行, 虽然员工中有多少人阅读并不牵涉广告费收入, 但企业关心的是传播效果。数字媒体是可以测量的:有没有看到这一页?这一页停留时间为何?阅读到哪一页用户放弃了整本阅读而束之高阁?有了这些数据, 能够使得编辑人员及时了解受众的阅读兴趣和类似“收视率”的数据, 并进行分析, 从而更好地及时改进。

第五, 由于目前企业新增的员工主要以年轻人为主, 而智能手机在年轻人群中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 未来几年则几乎可以达到95%以上, 这就为企业内刊从传统纸媒形式向手机APP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很多偏远地区物流网点虽不健全, 但移动信号基站却基本能够覆盖, 因此, 全面开发APP载体的企业内刊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 在成本和效率方面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

前面提到的是企业内刊从传统纸媒形式向手机APP转型的现实利益, 然而, 由于媒介本身特点的不同, 在转型过程中, 应注意下面几点特别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1、这是一种媒介形式的转换, 转型绝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刊物电子页面放到手机上。目前, 许多电子杂志仅仅是简单的印刷版的电子页面, 但受制于屏幕面积, 阅读体验不佳。要重视所开发的内容的实际用户体验。要充分挖掘企业内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就要特别研究适合手机媒体上的阅读特点;

2、转型手机APP刊物后, 内刊的内容表现形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 除了文字和图片外, 可以增加音频、视频、动画以及交互内容。

3、采编力量要能够适应。例如, 以前总裁出访或内部视察可能只有文字和图片报道, 转型为手机APP刊物后, 要增加音频、视频报道, 相应地就要增加随行内部记者。后期的编辑也要掌握音频和视频编辑技术。这就为采编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4、由于时效性的增加, 内容上则可以区分出更多的分类, 如新闻快报等;

5、提高互动性参与栏目的比例, 吸引更多的员工参与, 并提高为企业职能部门服务和搜集反馈的功能。数字媒介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和反馈渠道的改善。例如, 企业就某一个新产品的命名方案进行研究, 计划收集内部员工的意见, 则可以在内刊上发布这一内容, 员工可在手机终端上即时做出反馈, 系统自动进行统计并反馈给企业的相关部门。而员工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反馈, 还另有窗口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反馈, 这样的栏目能够吸引受众, 间接提高内刊的阅读率。这就是手机APP内刊的新价值。

6、一定时期内, 在移动通信数据流量资费没有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 尽量应使每月的总刊物下载量控制在10M-20M以内, 以尽可能不增加员工的额外支出。当然,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移动数据流量资费的进一步下降 (经济规律, 必然趋势) , 可以进一步扩大刊物的数据量, 增加更多的富媒体内容。

7、客观看待APP形式的优缺点。APP版侧重时效性、到达受众的速度以及多媒体化的表现形式, 但受制于手机屏幕的尺寸以及无形化带来的文化承载性差等弱点, 因此可以保留纸媒版, 但应和APP版做到差异化, 利用纸媒可以做到大幅面, 较强视觉冲击力以及历史传承功能的特点, 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较深入的报道时, 可组合出版, 达到相互补充的功能。

总之, 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形态, APP杂志在企业内刊的应用上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借助这一全新传播形式, 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内刊目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摘要:近年来, 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并投入大规模商用, 它正在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着原有的传统出版传播产业, 越来越多的传统书报刊正在实现跨媒体传播, 手机报、电子书方兴未艾, 而作为企业文化传播领域内的重要形式——企业内刊, 是否也应搭上传播科技的快车, 从中获得脱胎换骨的新生?本文从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的角度, 对此做一下简要分析。

关键词:内刊,电子杂志,趋势分析,媒介,转型

参考文献

[1]郝振省主编:《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版。

[2]周蔚华等:《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 熊祥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电商汹涌,传统企业如何转型? 篇5

有一家给外国品牌烧烤炉做代工的企业,出口给对方的价格为每台400多美元。但就在某国际知名电商网站上,该产品可以卖到3000多美元。代加工利润薄,难以生存,企业老板在定价方面能否多加10美元都要小心翼翼地考虑、咨询他人,可见传统企业生存之多艰。不知道怎么卖、不知道去哪里卖、不知道卖给谁——纷繁的现代商业模式让很多这样的传统企业陷入迷惘。“接驳”电子商务,谋求转型升级才是解救方法。

幸好还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才真是实现了“世界是平的”。把产品直接放到第四方的平台上去面向消费者,自产自销,只要有市场就没问题,企业想生存发展都不成问题,品牌也可以顺势建立起来。可是传统企业旺旺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但是他们却不懂电商,苦于手里没有资源、没有人才、没有品牌。对于打造电商品牌、网络营销推广、企业管理等专业领域,他们显得力不从心和束手无策。

选择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公司,实现转型升级,或许是一条新的出路。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近几年异军突起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已经发力,帮助不少传统企业触网转型。电商的巨大市场潜力让很多传统企业主心动,但招募一个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开发一套完善稳定的IT系统,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广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往往让传统企业家感到“电子商务入门难”。

有数百万淘宝卖家借助电商第三方服务以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主要囊括了工具类软件、网店托管、信息系统、数据研究、质检、营销类、摄影模特、咨询培训、供应链、财务、法务、人力资源这几个方面。广州他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他山电商)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山电商致力于运用成熟的电子商务运营经验,为企业开拓业绩,协助企业创立电商品牌。

随着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广泛应用和深入渗透,传统商务中的物流、金融、IT、数据、研究咨询等服务产业也逐步映射到电子商务交易环境中来。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网商的第三方衍生服务也愈加成熟,高速发展的气势把曾经低调的第三方服务市场推向了镁光灯下。众多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的加入,电子商务服务行业已经往分工专业化、产品服务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整个电子商务生态圈呈现出大爆发的态势。

传统企业的数字转型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传统企业;转型对策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应用,通过任何可以连接的人或设备,都能与未来的数字化世界实现连接。这也使得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快。

一、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浪潮

数字化的进程一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从目前来看,互联网时代经历了这样三个数字化浪潮。

其一是模式驱动的创新。第一代互联网是以媒体信息数字化的进程带动人们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资讯和信息,涌现出以雅虎、新浪等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模式创新。人们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行为带来了大量的点击流量,对于这些流量的转化带动了营销模式的变革,出现了谷歌、百度这样以搜索引擎为入口的互联网广告巨头。模式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更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只要能够想到一个新一点的模式就能够找到大笔投资,这在现在根本没有可能。简而言之,这一阶段数字化主要是人们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获取模式的创新。

其二是应用驱动的创新。就像工业时代的发展进程那样,首先是电力的发现,接下来的创新一直是围绕着如何更好的应用电力,电灯、电视等各种有效应用电力的电器发明,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舒适和方便。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数字化进程也是一样,从第一代主要以数字化方式获取信息进入到第二代以更好应用互联网解决人们需求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应用阶段,出现了支付宝这样的不同于第一代数字化浪潮的创新型应用,这些应用从一开始就定位于解决人们数字化生活中的某种需求,渐渐的把日常生活中的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移动化加速了应用的发展,可以预见新一代智能移动应用会不断的连接我们的需求,改变我们的生活。

其三是数据驱动的创新。数字化应用的普及带来了海量的用户行为和数据记录,这时开始进入到数据驱动的创新阶段。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商业模式都在经历这样的数据驱动的创新过程,海量的数据聚合之后带来了全新的规则和市场机会,这在以前数据相对匮乏的阶段是没有的。随着产业物联网的发展,社会场景和生活场景都面临着重构,更多的全新应用会产生更加丰富的数据。就像微信,Facebook等,首先通过连接人的社交带来了连续的行为和海量的数据,接下来持续使用产生行为数据聚合的传导效应,会逐渐实现社交、生活、消费、信息等场景的整合。这一数字化浪潮明显不同于第二时期应用驱动的创新,数据成为了新的生产力。未来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在面临着如何向数字化进行转型。

二、“互联网+”带来的产业颠覆式创新和变革

互联网是如何驱动产业的数字化变革进程的?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

首先,移动支付是改革创新的先导。移动支付带来了数字化应用,很好的把人从传统金融繁琐的支付过程中解放出来,人们不再需要走到线下消费场景里完成交易,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完成交易、支付和转账。支付宝、刷卡支付的便捷性使其颇受消费者追捧,渐渐成为一种风向和主流。

其次,共享共赢共利共担风险。无论是P2P借贷、P2P转账、众筹,核心底层还是支付方式的变革,人们以共享经济的方式实现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保险服务的创新。保险服务的核心是共享,即通过保险服务实现共担风险。共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分担的风险降低了,这意味着现有一些保险的价格可能会大幅下降。会有更多的创新公司涌现出来,以更低的价格来实现人们的保障,随着生活场景的数字化,保险服务的分散化是必然的趋势。

再交,交通运输产业的数字化。金融行业是最容易实现数据化的行业,接下来就是交通运输行业的数字化变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交通旅游出行的需求非常旺盛,与其他产业相比交通运输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交通运输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会加速。

最后,社会保障产业的数字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很多方面的“互联网+”,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生态文明这些都会带来环保、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变革。随着社会对于环保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技术和设备投资在环保数据监测上,这将带动环保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养老和医疗领域,数字化给人们带来更便利的服务、更连续的数据、更实时的建议。

三、面对“互联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在“互联网+”政策的推进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未来,所有商业和生活都在迈向数字化,因而我们要能顺势而动,充分运用网络数字化,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与客户迭代互动交流。在互联网+时代,仅仅与客户保持互动并不足够,像传统呼叫中心那样提供简单重复的低水平服务互动并不能持续提升价值,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互动的迭代。就像人们的朋友圈,在基本的交互获得的理解和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形成深层次的价值交互,这样的圈子互动才能持续保持活跃。

二是建立客户活跃的生态数据库。盘活并不只是简单的收集更完善的用户信息,盘活意味着与客户在互动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传递。现实中,许多机构有大量的用户信息没有被利用,沉睡在数据库中日渐贬值,你需要做的是如何在可能的条件下与合作伙伴分享资源和信息,建立让客户活跃的生态。

三是创造可持续方案。无论你提供的是什么服务,满足用户某种需求或实现某些功能的产品总是有生命周期的,这意味着你很难以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客户的可持续。你需要提供可持续的方案来建立和维系客户的忠诚,未来越来越多的产品是开放的,产品功能的丰富和完善有赖于用户的参与。

四是重塑客户的行为习惯。塑造用户的行为比简单的满足需求更有潜力。就像自己一个人运营经常不能持之以恒,如果在朋友圈大家晒出成绩、相互监督、互相比赛,平均水平上大家都会比以前努力了很多,这就是社交对于用户行为的影响。企业要更加擅于运用互联网连接带来的影响力,塑造客户的行为,让他们养成习惯。

五是突破思维定势更新角色观念。未来的企业与客户的连接和互动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企业不再只是生产者,用户也不再只是消费者,他们同时也是生产者,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企业互动中,每个用户都在创造内容和连接,同时也在消费内容和连接。企业与客户不再是交易关系,要突破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建立新的互动生态。

六是开创创新思维。创新不再只是企业主导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创新想法来自用户的需求和对用户行为的洞察。在这个高速迭代的数字化时代,你要做的就是打开思维,本着开放的心态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建立以客户为核心的ME生态,与创新者建立互动,从用户行为中进行深度学习。

未来是数据化连接的时代,未来掌控在你手中。我們要坚信,“互联网+”的这场新变革,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即将扩展为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形态。(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吉斌,彭盾.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余来文.企业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的颠覆与重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其创新 篇7

数字出版是指整个出版环节都采用二进制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操作,该环节主要包括对原创作品的编辑加工、复制印刷以及后期的发行销售和消费阅读等。总的来说,数字出版主要是通过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来对传统出版的资源进行加工操作的三维立体传播方式。与传统出版产业相比,数字出版在产品、服务、技术以及管理模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创新,其从最初的文字录入、存储到后来的印刷、传播和阅读等都是以数字化手段为基础的,因此,其在查找信息和资料阅读上给人们带去了极大的方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出版产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各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创新之处以及在转型中的应对措施,以期更好地迎接数字出版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出版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1.盈利模式的创新

与传统出版产业依靠内容销售和版权获取利润的单一盈利方式相比,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等数字出版产业在盈利模式上也更趋于丰富多样。如数字报纸通过与新媒体报网的结 合而成为传统报业在转型过程中的新型盈利方式。此外,传统报业出版单位在与电信部门的合作过程中推出的各类手机报业务也逐渐成为了数字报纸的主要盈利模式。而电子图书的盈利模式则主 要是依靠互联网手段向网络读者或者由内容运营者向机构用户进行销售。当前市场上流通的电子图书主要是按照流量使用或者图书的章节和页数阅读来进行 收费的。随着传统出版产业与数字出版产业的融合,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各类互联网期刊等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创新。

2.产业链条的延伸

传统出版的产业链主要是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出版、印刷和发行等,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出版产业在向数字化出版产业转型的同时,其产业链条也进行着不断的延伸。与传统出版产业链条相比, 数字出版形成了内容创作、加工、出版、发布到投送、传播并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的产业链条。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出版产品的增多,许多软件开发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版权代理商和广告投资商等也加入到了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中去。

3.管理模式上的变革

由于数字出版产业在基地建设上具有较为明显的集聚性特点,因此其在管理模式上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和创新,以更好的满足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求。与传统的出版产业相比,数字出版产业融合了更多的产业类型,其不仅具有较为广阔的产业链条,还拥有着数字化内容、生产和传输的三方面特征, 这种形态下的数字出版产业所涉及的行业管理部门也分布在较多的领域。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数字出版产业相适应的主管部门组织以及协调指导多个部门的 基地管理体系。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产业在基地上还建立了相应的公司化基地管理机构,以负责企业进行资金、技术和政策渠道的融通。

当前我国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出版产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条和融资渠道

完善的产业链条和融资渠道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支撑和物质保障。由于传统出版产业在资本、人才和组织等产业资源结构上存在 着较多的不合理现象,因此,其在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因为缺乏内容的支持而导致了产业链的断裂。同时由于数字出版企业在产业链条上存在着各自 为政的局面,它们在自身的发展中并不能形成合作共赢的机制,从而使得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强烈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而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上的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版权代理商以及运营商等各环节在收入分配上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一般来说,内容提供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其获得的利益成分也相对较少,而技术提供商和广告投资及运营商等则在运行中能够获取较大的利益成分,这种不平衡的利益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而在融资渠道上,我国的传统出版单位由于自身存在着资源和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也使得它们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一些资源丰富和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出版企业转型速度较快,并且在转型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也较大。而大部分的中小型传统出版单位则由于内容资源和融资渠道的缺乏,使得他们在转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转型的无法完成。

2.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以网络化传播和数字化内容为特征的新型文化产业,并且在其影响下我国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数字出版基地。但就目前来说,我国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仍不能满足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而相对于北京、广州和上海等一些大城 市来说,我国其他地区在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仍缺乏保障。

而在数字出版的管理体系上,由于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尚不成熟,且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条,因此,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健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出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我国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凤凰出版集团、人民教育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以及中国出版集团等已经都加入到了建设数字出版标准化当中,而万方数据库、同方知网、龙源期刊和方正等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也参与到了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但由于我 国当前的数字出版体系发展并不成熟, 从而也使得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建设在短时期内较难完成。

3.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作品的传播和读者的阅读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使得传统出版企业、作者、网络服务商以及网络内容提供商等之间在作品版权的归属上出现了更多的纠纷。而由于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中还未建立完善 的版权保护机制,其主要表现为授权模式、技术手段以及法律保护体系等的不完善,从而使得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由于许多作者在通过网络进行作品传播时,常常采用匿名的形式,这就使得许多作品的作者身份并不明晰,从而也给网络原创作品的任意盗用和肆意转发提供了契机。如发生在2010年的龙源期刊网侵权案例就是因为版权问题而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4.缺乏高素质的数字出版人才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熟悉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企业在管理和运营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由于传统出版单位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编辑的流程和作品的出版 上,因此,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对数字技术的掌握而他们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期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许多传统出版企业尽管已经设立了相关的数 字出版部门,但其从业人员却大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而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编辑出版知识和数字技术,并不能为出版企业提供较为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而造成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不同步。

我国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出版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创新和应对措施

1.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中的创新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创新格局和创新模式,其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服务、渠道和终端等五个方面。

(1)在内容方面的创新

出版产业作为一种内容产业,其主要是为读者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的产业。数字出版产品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所在即是其所承载的内容和为 读者提供的各类服务。数字出版产业作为人才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出版的产品内容有着创意型产业的基本特征。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创新主要是把传统出版产品的内容与新型技术、读者 需求、市场渠道和终端服务组合起来而进行的创造性开发和运作,从而也为创新性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2)在产品增值服务方面的创新

与传统出版产品的营销相比,数字出版产品带给用户的增值服务有着传统介质和纸质出版物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当前出版产业的转型过程中,数字出版企业要充分利用其在数字化技术上的优势来对产品内容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整合,以形成针对不同类型读者的特殊数据服务。

(3)“内容+终端”新型产业链模式的形成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那,我国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了“内容+终端”的新型产业链模式。如技术开发提供商在为数字出版企业提供终端设备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进行新型技术的研发,并加强对数字出版产品内容的处理,从而努力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产品。此外,技术开发提供商还可以结合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资源,将产品内容与终端设备进行绑定,使读者能够直接通过产品的终端阅读来进行信息处理,从而增强数字出版产品对广大用户的吸引力。

2.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企业共赢

传统出版单位在向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施数字化的转型,则常常会因为技术和资金的缺乏而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传统出版单位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资源,但在整个数字化的转型过程中却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且在与网络运营商和技术提供商进行合作时获取的利润也相对较少。这种不平衡的利益分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我国数字出 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新时期我国出版产业的转型过程中,传统出版单位要逐渐改变在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中的被动地位,积极进行自我主导产业链模式向集成合作的运营模式转变,以增强自身的核心主导性。

同时,我国的数字出版企业还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建立合作共赢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企业的不同优势和应有价值,从而促使更为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如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利用技术开发商提供的技术平台来充分发挥自身的编辑优势,而技术服务商则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和体验互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出版单位在向数字出版产业转型中的被动地位,还可以激发各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为读者带去更多的数字产品增值服务。

(2)完善融资渠道,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努力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由于数字出版产业属于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进行核心技术研发还是人才培养都需要有较为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我国出版产业在向数字化的转型过程中,要多关注和借鉴国外数字出版的先进经验, 完善融资渠道,除了利用政府的财务支持外,还要鼓励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出版企业加入到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强与技术实力较强公司的合作,积极吸纳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从而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此外,在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企业还要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来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积极打造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以形成企业发展的特有品牌,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不仅能够为其开辟新航道, 还是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我国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和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数字文化产业。但就目 前来说,我国关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国的《出版管理条例》和《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以减少或避免侵权现象的发生。此外,政府还要积极制定和出台关于数字出版产业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对数字出版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如实施企业创新的相关激励政策、奖励人才政策、鼓励重大工程企业的率先发展等政策,从而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

此外,为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还需要积极建立标准化的数字出版管理体系,以确保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规范化与合理化。由于当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还不成熟, 其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还未得到充分的论证与研究,因此,在进行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时要避免盲目性,确保其标准的制定要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市场的发展需求,且在立项后要经过相关专家的论证。如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提供商,我国的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制定标准化的数字出版管理体系时,只有加强传统出版单位的参与,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出版产业转型中的优势作用,从而提高其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数字出版管理标准的制定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运作规律的作用,加强数字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创新,加大资金投入,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一些网站或者个人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许多原创作品进行肆意的复制和传播,从而严重侵害了这些作品原创作者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数字出版展业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出版产业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机制的完善不仅需要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还需要完善数字产品著作权的授权管理制度,加强原创作者版权的技术保护 , 以保障原 创作者的 合法权益 。在侵权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数字出版企业可以积极推行著作权集体管理,改变单个作者的弱势地位,如成立于2008年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2009年谷歌数字图书馆的成立等都是进行著作权维护的作品集体管理组织。同时,我国还要不断完善有关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鼓励数字出版单位运用技术措施进行保护,从而提高数字出版产品版权的防范和保护力度。

(5)积极吸纳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增强数字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作为数字出版企业的关键和核心竞争力,其对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我国出版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建设高素质的数字出版队伍,积极吸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完善考核录用机制。同时,数字出版企业还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通过培养和引进两手抓的措施来积极建设高水平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从而提高数字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创新探析 篇8

1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出版转型的问题上, 政府缺乏重视程度, 没有有效的政策、措施做保障, 缺乏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只靠少数人或集体来进行转型是十分困难, 也是不可行的。目前,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数字化的出版基地, 但是在政策和政府的支持方面仍然不够, 不能满足数字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

1.2 出版单位的资金少, 数字化发展缓慢

要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的转型, 就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改善自己的出版技术、内容等, 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出版单位规模比较小, 而且资金有限, 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产业转型中, 而且融资和信息的渠道也不畅通, 很难独自完成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使得这些出版单位的数字化程度较低, 发展缓慢。

1.3 数字化出版的产业链条不完善

要实现数字化出版, 首先就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为依托, 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但是目前, 我国数字化出版的产业链条不完善, 而且没有足够的内容做支撑, 产业链条容易出现断裂的现象, 这就使得出版单位无法提高自己的数字化技术, 不能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和发展。而且由于产业链条的不完善, 也使得传统出版单位在产业中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 无法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发展, 而且获取的经济利益也比较少, 不能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

1.4 数字化出版人才缺失

要使出版业实现数字化的转型, 高素质能力的数字化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当前, 我国的数字化人才较少, 大部分传统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都缺乏专业的技术和知识, 无法投入到产业转型的工作中。

2 加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创新对策

2.1 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奋斗, 为了促使出版转型升级, 政府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传统出版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要加强对数字出版的重视程度, 加强政策、法规的出台, 例如税收的优惠、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等, 政府还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来帮助出版单位, 为出版单位提供有力的支持, 促进数字出版的成功转型。

2.2 加强资金的投入,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 因为在转型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的投入, 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出版单位就可以加强自身的技术开发, 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 为自己的快速发展充电。传统的出版单位在转型过程中, 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思想和技术, 全面的了解国外数字出版的情况,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改革。除此之外, 出版单位为了实现自身的快速、稳步发展, 就要有属于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品牌, 所以出版单位就要积极打造自己的产业品牌,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认可, 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畅通服务渠道, 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途径。

2.3 提高数字化产业链条的作用, 加快转型

在传统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传统的出版单位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很难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且获得的经济利益也比较少, 为改变这种情况, 加强转型的效果, 传统的出版单位就要转变产业模式,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 实现各个运行商之间的通力合作, 实现经济共赢, 使每一方都能够取得自己既得的利益, 不会出现分配不公, 发展不合理的情况。传统的出版单位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技术商提供的技术和经验, 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信息, 为读者创作出更多的阅读内容, 而且在数字化的出版过程中, 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 增加读者的兴趣, 为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 传统出版还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要求它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内容, 发挥内容优势, 逐步提高自己的优势。

2.4 加强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引进

要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离不开高素质能力的出版人才, 在当前的出版工作中, 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编辑能力, 还要明确数字化技术的开发利用, 文章的美化、文章的版权以及法律规定等等内容, 所以传统出版单位的人员很难适应数字化出版的要求, 所以我们要加强培养数字出版的人才。目前, 高校是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重要场所, 我们要切实加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优化专业课程, 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 为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 高校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出版单位的活动, 为学生建立校内外的实践基地,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出版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拔时, 也要加强考核力度, 只有成绩合格的人才可以进入到出版单位工作, 从整体上提高出版单位人员的素质, 为实现数字出版的转型增添动力。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出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这就要求我们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加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促进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丹, 张志林.数字出版产业创新模式分析与展望[J].中国出版, 2011 (13) .

[2]刘寒娥.传统出版业数字出版发展策略探析[J].编辑之友, 2010 (4) .

[3]陈超英.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跨越的三条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7) .

试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成功转型 篇9

关键词: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成功转型,发展

数字技术在近几年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 数字出版也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在数字出版带动下, 传统出版业态、角色、传播渠道以及出版物销售途径、出版技术与内容, 企业盈利模式、产业资源以及阅读市场等都随之发生着变化。由此可见, 当今社会时代其实就是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 现代出版业趋势也逐渐被数字出版所占据。加快转变传统出版方式以及调整出版产业结构, 对大力发展数字出版, 已逐渐成为目前我国出版业的必然趋势。数字出版在我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巨大市场需求

数字出版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个性化、多方向以及多层次的阅读需求。调查发现, 2012年, 我国宽带网民人数已达2.20亿人, 占总网民的78.2%, 手机上网人数达9142万, 占总网民的1/4。而且在2007年, 我国网络阅读率第一次高于图书阅读率, 而且逐渐呈攀升趋势。如此巨大的网络阅读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并刺激着数字出版的产生与发展, 使得手机出版、数字多媒体出版以及网络出版等很多新数字出版形式层出不穷, 逐渐取代传统出版, 向数字出版转型。

2. 丰厚的利润

从根本上说, 数字出版的优势与特点就是成本比较低, 效率比较高。此外, 数字出版旗下的IP商业模型, 与我国传统出版相比, 其最大差异性就是数字出版少收或者不收、有时甚至倒给客户资金, 在这个同时数字出版还能自己赚到资金。这与传统出版全收益与全成本的特点存在很大差异性。丰厚的数字出版收入对一直存在着的我国很多学术期刊资金收入问题的解决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 美国专业期刊80%的在线收入都是用网络的形式取得, 而非纸质获取。我国新闻出版总署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2010年, 出版社直接进行电子营销的图书总资金达到3.20亿元, 而互联网期刊销售总收入达到7.0亿元, 两者总计10.2亿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现代化数字出版模式的经济效益更加客观:2010年, 在线音乐销售资金达4.1亿元, 网络游戏与网络广告销售资金达70亿元和56.1亿元, 此外, 手机彩铃、游戏以及动漫销售金额则高达102亿元。2012年我国网民人均月消费达200月, 由此可见, 到2013年, 每个网民每年消费额将高达1700元。超大的巨额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数字出版的发展与不断向外扩张。

3. 阅读空间与阅读方式的转变

随着日益普及的手机与互联网, 使得传统阅读方式与文化格局逐渐发生改变。而且数字媒体的产生与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五大媒体 (即:图书、杂志、电视与广播) 在经济文化市场中的垄断地位, 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媒体多元化竞争局势, 使得人们阅读新闻信息的渠道具有随时性、丰富性与随意性, 此外, 也在很大程度上将人们文化消费习惯改变掉, 在线阅读、搜索阅读等极具现代化的数字阅读方式逐渐成为受众默认的文化消费方式。

传统阅读方式一般都属于纸质阅读, 随着不断发展与扩大的数字出版市场, 使得现代阅读方式又增加了数字阅读这一极具现代化阅读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又扩大了信息阅读的对象与空间。而且随着异军突起的网络化, 像个人计算机、掌上电脑以及便携式电子阅读器等极具现代化电子阅读工具的普及, 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尤其是对于那些高学历用户来说, 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计算机, 而且上网也比较方便, 就信息成本低和方便取得的角度而言, 这类用户会用数字媒体的形式对信息阅读空间及时间比例进行加大。目前, 我国网络阅读人数已大大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

4. 移动出版物的兴起

所谓移动出版, 其实就是将报纸、图书以及杂志等资源做系统化的数字加工, 通过现代化数字版权对其技术进行保护, 通过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的运用, 对用户所要了解的信息进行传播, 用户可以用移动电子设备阅读的方式, 通过相关阅读软件实现在线阅读, 使随时随地信息阅读得以实现。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与手机消费市场之一, 手机用户数量高达9.2亿, 手机这一巨大市场使得其成为很多商家争抢的商业阵地。

综上所述, 我国出版业态从传统化到数字化的成功转型可以说是出版业进步与革新的必然趋势。而且数字化同样也是国际出版业前进的目标与方向, 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需要我们加快创新步伐, 密切合作, 共同为我国出版业描绘数字出版蓝图。

参考文献

[1]张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8 (10) :150-151.

[2]黄晓斌, 林晓燕, 刘子明.数字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 (02) :201-202.

[4]孙寿山.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0 (09) :846-847.

[5]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严谨.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建设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 (04) :236-237.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探究 篇10

1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出版人对数字出版缺乏足够认识

由于网络传播的信息很多为免费,这对“卖内容”的出版发行业形成了一定冲击,不少传统出版人在这方面表现出忧虑和担心。他们认为日益增多的免费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使传统出版业的读者在不断流失。尤其是异军突起的超级搜索引擎,以及他们对图书馆和出版业雄心勃勃的数字化计划,不仅对传统出版业的知识产权制度构成了一定挑战,而且使主要以提供内容为主的传统出版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这一模式加以排斥。同时,一些传统出版单位缺乏对数字出版的研究和了解,对新技术的冲击缺乏危机感,对是否会冲击纸质媒介市场存在疑虑,一些出版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习惯于旧的业态,企业应用数字化的技术意识还比较落后,传统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的程度也比较低。有些业内人士担心两种内容相同、跨介质的多媒体出版物同时上市和流通,读者读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了。因此,传统出版人很难下决心投资于市场前景尚不清楚的这种新型图书。例如,广西的出版社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出版人对数字化出版更是缺乏了解和研究,作为出版人,自己对它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看看新闻和游戏、聊天上,加之他们觉得大多数人也像自己一样只习惯纸质阅读,哪里还用得上转型。所以在广西,传统出版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仍会占据主导地位。

1.2 数字出版人才匮乏

数字出版管理的高级人才较少,数字产品技术、研发及销售的人才奇缺,困扰着数字出版化进程的加速。在广西,这种现象表现相当突出,一个出版社中,没有一个数字出版专业的人才,哪里还谈得上发展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事业。

1.3 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我国有关网络出版的法律法规迄今只有两部。这两部法律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出版来说可谓“较远”。因为法律的不完善,数字领域的版权纠纷由来已久,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另外,稿费标准问题未能妥善处理,对版权保护也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对纸质产品的稿费有统一的付费标准,但是对网上转载的海量信息资源就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有些权利人对权利的意识淡薄,对书刊没有采取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措施,在网上任意传播,原创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致使数字出版领域的版权保护问题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1.4 盈利模式单一

比如在广西,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仅停留在数字产品的出售上,内容多为单纯将纸质产品的内容转换为电子产品内容,没有考虑到市场的真正需求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出版带来的利益微乎其微或根本不赢利。广西多数出版社都只停留在建网站或与技术供应商合作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赢利模式,使传统出版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的改革方案

2.1 正确认识数字出版,改变观念

作为出版人,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多出去看看走走。特别是广西出版人,更加要有意识扩大视野,不断进取,多学习,多交流。在不放弃传统出版的基础上,了解和尊重新生的出版模式,才能让出版的路子越走越宽。

2.2 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获得数字产品研发与推广所需的经费,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广西数字出版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开辟新的通道。

2.3 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积极探索全新经营模式,推陈出新,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在广西,一定要找到充分体现自己特色的经营模式,才能找到数字出版的经济增长点。

2.4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要逐步制定出与传统出版业一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让数字出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盗版、侵权等行为无处藏身,使作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出版模式——数字出版正在走进大众的生活,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传统出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迫使它在不远的将来向数字出版为主的出版模式转化。尽管目前纸质出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如何顺应这一时代的发展是出版业面临的课题。因此,如何使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变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是讨论的热点话题。本人就关于如何使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进行简单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转型,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折叠方法下一篇:腰椎转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