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发展

2024-07-27

英国历史发展(精选十篇)

英国历史发展 篇1

一、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史简介

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Leavis)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的理念,倡导抵制大众文化,保护传统精英文化。这被认为是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2]

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化界开始重新审视并承认大众文化,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即由排斥转为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一些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大众文化尤其是电影影响的年轻教师(主要是英语教师)开始开展自发性的媒介教学实践。[3]

70年代末,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得到教育系统认可。英国在中学正式开设“电影研究”和“媒介研究”课程,并在CSE和O-level (CSE为16岁学生毕业文凭考试;O-level为16岁学生升学考试,考试合格才能继续接受大学前A-Level教育)增设媒介研究这门考试科目。80年代末,英国考试制度改革,用GCSE (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取代当时并行的CSE和O-level考试,并出台GCSE媒介研究课程标准。1988年,牛津剑桥考试中心率先推出A-Level媒介研究课程标准,1990年就约有664名考生参加A-Level第一次媒介研究课程考试。随后,英国评价与资格联盟、威尔士联合教育委员会等考试中心也相继出台A-Level媒介研究课程标准,组织认证考试。[4]GCSE和A-Level这两个考试系统及其课程标准的引入不仅给媒介课程教学提供了指导,也提升了课程的地位。

这段时期,英国还出现了学业性(academic)和职业性(vocational)媒介素养教育的分野。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技术教育课程中为16岁后的学生提供了与媒介相关的职业训练机会,这些课程重实践轻理论,并在后来发展为无线广播和电视技术方面的证书课程。[4]

1988年,英国开始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在英格兰、威尔士等地推行国家统一课程。在英国电影学院等组织努力下,媒介素养教育成功进入国家课程计划,成为英语、数学和科学三门核心课程中英语课程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地位和受关注度,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公认的媒介素养教育发达国家。

二、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1. 课程开设和普及情况

英国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在中小学全面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中学阶段。在义务教育KS3(Key Stage 3,学生年龄11-14岁)和KS4(14-16岁),媒介研究课程融入英语课程而成为了这个学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且,课程还广泛地融入了这两个学段的其他课程,如艺术与设计、ICT、历史、地理、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PSHE)以及公民课程等。在KS4,学生除了可以在英语等课程中学习媒介内容外,还可以选修单独的GCSE媒介研究课程,获得学分。在GCSE考试中获得足够学分的学生可继续接受A-Level或同等职业教育,媒介研究课程作为这个学段的选修课程,在A-Level偏重学术理论,为学生升大学做准备,在职业教育学院则偏重职业技能,考试合格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4]

到1997年止,英国已有将近2/3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研究课程。到2005年止,英国共有37所专门的媒介艺术学校(media arts schools),进行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研究课程在英国很受学生喜爱,学习者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如GCSE媒介研究课程自1986年开设以来学生入数平均每年增长10000(31.9%),2004年约有39820名考生参加课程考试。[4]

2. 课程内容建设情况

英国为各个学段的媒介研究课程都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标准,并且注重各个学段课程内容的区分和衔接。如KS3英语教学标准中详细列出了该阶段7、8、9三个年级的英语课程中媒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细则。标准要求在7年级重点学习媒介语言(如媒介的表征和叙事方式),8年级学习媒体机构史、媒介制作技术及其社会影响,9年级关注媒介的非客观本质及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等。[4]GCSE、A-Level与KS3阶段相比,不仅课程理论性、学术性更强,媒介作品制作的要求也更高。

英国电影学院20世纪80年代在媒介研究课程综述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方式。这种方式根据学生概念性的理解需要来设计课程的框架,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一组描述媒介及媒介现象的核心概念:媒介语言(Media Language)、受众(Audience)、机构(Institutions)和再现(Representation)。目前,这组核心概念已得到全世界认可,被许多国家采用来设计媒介素养课程内容。英国GCSE媒介研究课程标准指出,“核心概念是课程内容的基础,是解读大众媒介的基本工具。”[5]课程教材也大多依照核心概念的架构编写。但由于英国不规定统一教材,再加上这十多年来媒介研究课程是热门应试科目,因此教材版本特别多,如以“中等教育证书媒介研究”命名的教材至少有12种。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介绍,第二部分则依照不同的媒介类别(电视、电影、广播、流行音乐、新闻报纸、杂志与漫画书),运用实例说明如何将四个核心概念应用到个案分析。[6]

3. 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情况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媒介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开展媒介作品制作实践,因此课程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计算机和网络之外,还常需要录像机、照相机、打印机、视音频编辑等各种硬件设备以及相应的媒介教室。英国国家资格和课程署2005年的调查报告表明,英国在媒介教学设施建设方面虽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依然存在很大不足。受访学校或媒介教学部门都至少有一台电视和录像机,但还有16%没有电影和视频编辑设备,23%没有多媒体计算机,29%没有宽带;音频和电视工作室很少,拥有率分别是11%和8%,42%的部门没有专门的媒介教室;仅有32%的媒介部门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4]教学环境建设情况在专门的媒介艺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院要稍好些。这些学校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更多,而且还注意充分利用当地各种媒体机构和媒体工作室,租借场地和设备。

与教学环境建设情况相比,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资源(软件资源)支持则可以用完善来形容。可获得的资源包括:电影、视频等原始媒介素材,教学指导材料和专门开发的媒介教学包等。资格认证与考试机构也都为教学和考试提供指导和范例材料,如英国资格与认证联盟网站上提供了历年媒介研究考试试题和答案。英国还有一些专门的资源网站如http://www.filmeducation.org/。

4. 师资水平和师资培训情况

由于缺乏专门的媒介教师教育,因此目前英国媒介教师主要由英语等科目的教师专门出任或兼任。据英国国家资格和课程署2005年的调查报告,媒介教师对他们的教学能力表现出广泛的自信,约2/3认为他们在教授学科知识和媒介理论方面能够胜任,60%认为他们能够胜任媒介作品制作教学。但根据实地调研发现,英国媒介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英语教师仍然习惯性地采用英语教学的方法来开展媒介教学。[4]

英国媒介师资培训主要有职前培训和在职教师进修两种方式。目前提供专业媒介教师职前师资培训(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PGCE)课程的学校仅有一所,是位于伦敦的中央演说和戏剧学校(the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每年有22个名额。而莱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伦敦都会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等则提供英语与媒介教师培训课程。前者是专为培养媒介教师而设立的课程,后者则是在培养英语师资的课程中增加媒介研究内容。在职教师进修方面,英格兰地区主要有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媒介、文化与传播硕士课程(Master in Media,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及英国电影学院、英语与媒介中心(English and Media Centre)提供多种教师在职培训课程。此外,各地方教育局也会不定期的开展在职教师进修。[4][6]尽管如此,师资问题(数量和教学水平)仍然是困扰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发展新动向和趋势

1. 开展电子游戏等新媒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与媒介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hildren Youth and Media)的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教授及其同事近年来极为关注新媒介。他们认为不能武断地把电子游戏、因特网和其他传播媒介看成是对年轻人有害的,而应该注意到新媒介其实也可以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决策能力。因此,需要更多的深层次的实验研究。2006年,帕金翰与安德鲁·本以及沉浸(Immersive)教育有限公司经过三年的时间完成了“游戏制作”(Making Games)项目来开发一个计算机游戏软件著作工具系统,以促进计算机游戏的教学应用。[7]他们关于计算机游戏的属性、文化、社会和教育价值的研究推动了计算机游戏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如牛津剑桥考试中心已经将计算机游戏作为一个重要选题加入到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中。

2. 提供非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机会

近几年来,英国非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悄然兴起。2002年有超过17000名儿童和青少年参加了由300多个组织在全国开展的各种课外媒介活动。有迹象表明这种趋势可能继续。最近的英国政府活动如“新机会基金”(New Opportunities Fund)和夏季大学计划(summer university schemes)已经增加了媒介课外活动。英国电影委员会(UK Film Council)也举办了First Light活动,鼓励青少年参与电影拍摄记录多样生活,有5到18岁共8000青少年参与制作了超过500部电影。伦敦发展署2004年一份调查非正式学习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关系的报告指出,在伦敦地区约有超过250个志愿机构正在提供媒介和创造性艺术方面的课程。[4]这些非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包括电影摄制、电脑美术设计、网页设计和音乐录制等,这些活动强调制作、参与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媒介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鳞.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11-13.

[2](英)大卫·帕金翰著,宋小卫摘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73-79.

[3]党芳莉.20世纪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践[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4-147.

[4]Media matters-A review of media studies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QCA)[EB/OL].https://orderline.qca.org.uk/gempdf/1847212999. pdf,2005.

[5]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Media Studies 2006 (AQA)[EB/OL].http://www.langley-sec.solihullsch.uk/documents/ media/mediagcsespec.pdf.

[6]林子斌.媒体素养教育在英国[J].北县教育,2006,(58):27-32.

英国历史发展 篇2

修1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A.“光荣革命”的胜利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B.《权利法案》的颁布 D.议会改革的进行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17世纪末”。1689年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从诸多方面对王权进行了限制,使其逐步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被套上“紧箍咒”意指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权利法案》的颁布就是起到了此作用。

【答案】 B 2.有的史学家认为,“英国议会胜利后建立的政体,是英国对欧洲、世界最大的政治贡献”。材料中的“政体”是指()

【导学号:32700050】

A.民主共和政体 C.三权分立政体

B.开明君主制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 英国议会掌权后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答案】 D 3.英国人普遍认为沃波尔是一个大恶棍,但是,他却成了内阁大臣,还常常主持内阁会议。这一历史现象最能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哪一特点()A.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政治十分腐败 B.实际上是国王指定他做枢密大臣 C.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 D.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

【解析】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对议会负责。

【答案】 D 4.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 1 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国王在英国()

【导学号:32700051】

A.无所事事 C.掌控议会

B.“统而不治” D.领导内阁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她什么都不做”和女王在位的时间“1837~1901年”,此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

【答案】 B 5.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就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解析】 依据“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就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可以看出,内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答案】 C

能力提升] 6.“光荣革命”以后,仍有一些英王掌握实权,其中尤以乔治三世为甚。在他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控制。下列对这段材料解读无误的是()

【导学号:32700052】

A.“光荣革命”的妥协必然导致此后果 B.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绝非一蹴而就 C.英国首相曾丧失制约君主的能力 D.《权利法案》已经变成一纸空文

【解析】 “必然导致”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依然拥有行政权,在责任制内阁形成后才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故B项正确;材料中表述的是“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控制”,并非首相丧失制约君主的能力,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在法律上宣布国家主权属于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王权受到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7.“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被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

【解析】 国王是世袭的,不符合材料中的“任命”,故A项错误;议会是立法机构,不符合材料中的“是一个行政体”,故B项错误;内阁是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的领袖提名组建而成,它起源于国王召集的秘密会议,后成为法定组织,故C项正确;首相是由国王形式任命,不是由立法机构任命,但是对其负责,而且它的起源不属于派生物,故D项错误。

【答案】 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两篇《政府论》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三 君主立宪制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为不断的变革打开了通道,这是英国最终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最主要的因素。

——《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这些创新有什么作用?

(3)综合上述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 第(1)问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其原因。第(2)问联系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以及1832年议会改革等内容概括其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第(3)问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启示。

【答案】(1)方向: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议会在英国有较长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选择了“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并取得成功;与英国人长期的设想和全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相符合。

英国历史发展 篇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未成年人服务 英国

中图分类号: G259.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029-05

1862年建立的曼彻斯特图书馆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图书馆,而美国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成长于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1890~1914年)[1]。可看出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比美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起步要早近30年。英国的伯明翰公共图书馆1865年就开始对儿童借书,1882年英国从诺丁汉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独立出来了专门的儿童图书馆。19世纪晚期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 Education Act, 1870)的推动下,英国的公共图书馆获得不断发展,1891年伦敦大约有40个图书馆提供儿童馆藏。不过相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发展速度,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发展仍较缓慢。1898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300多个图书馆中只有108个提供青少年馆藏[2]。1915年亚当斯的报告《图书馆条款与政策》是英国公共图书馆正式发展的起点,在此之前是缓慢发展时期。文章分阶段对英国未成年人服务发展历史进行梳理。

1 1915年之前:缓慢发展时期

早在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出现之前,于18世纪晚期兴起的英国主日学校①图书馆(Sunday-School Libraries)就开始关心儿童的阅读问题,这类学校主要面向贫民家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因为贫穷,家长无法负担他们的学费,更没有钱来给他们买书,主日学校图书馆就成为这些孩子读书和学习的重要场所。1850年之前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没有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和设备,1850年之后尽管未成年人可以与成人一样使用公共图书馆了,但依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儿童/青少年图书馆。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专门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图书馆服务的是于1862年建立的曼彻斯特图书馆,尽管后来陆续有图书馆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但总体来讲,发展较为缓慢,服务也不够专业,这个阶段属于英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的起步阶段。

2 1915~1927年:改变与挑战时期

1915年亚当斯的报告《图书馆条款与政策》(Library Provision and Policy)和1927年凯尼恩的报告《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ies in England and Wales)在英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这两个报告的发表为起始点,英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进入改变和挑战阶段。

开架阅读的出现使得儿童图书的借阅变得频繁,为了满足读者需求,馆内开始购进大量的图书,图书的增多使分类成为问题,儿童图书此时与成人图书一样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如何选择高质量的图书也成为馆员关心的问题,1914~1916年《图书馆协会记录》杂志首次尝试列出了含有200本书的清单,供图书馆选书参考使用。男女性别差异带来了阅读习惯的差异,这个时期最受女孩子欢迎的是学校故事,最受男孩子喜爱的是冒险故事。图书选择的专业性使大家认识到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离不开熟悉图书馆业务并了解孩子心智发展、对孩子感兴趣的馆员。这个时期美国的布鲁克林、匹兹堡、克利夫兰等学校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儿童馆员培训课程,但英国的馆员在这个时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仅凭自己的经验来维持图书馆的运转。这一时期的馆员以女性居多,由于战争的爆发,很多男性馆员被应征作战,女性馆员开始在儿童服务领域建立起重要地位。

以图书馆儿童服务为主题的文章在这一阶段陆续发表,1924年10月的《图书馆员和图书世界》(Librarian and Book World)和1924年1月、1926年11月的《图书馆世界》(Library World)都有刊载,但对于儿童服务的关注程度不及公共图书馆,Berwick Sayers想在利兹召开的图书馆协会年会发表《英格兰图书馆儿童服务的中心需求》(The Central Need in Library Work for Children in England),但由于其他发言已经占满了会议议程而被取消,可见在当时对于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战的爆发使得英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受到重大创伤,儿童服务也受到了影响,1916年伯明翰的图书馆委员会终止了每周的儿童语法课程,家庭阅读图书的购买量明显减少,1917年曼彻斯特的所有儿童阅览室都关闭。直到1919年《公共图书馆法》颁布,这种状况才得以好转,图书馆经费在该法中得到保障,儿童图书馆也首次获得了补助。儿童阅览室在20世纪20年代获得了发展,1920年克里登出现了一个专业的儿童阅览室,室内摆放了适合儿童高度的书架,墙上挂满了充满童趣的图画,阅览室内还摆放有绿色植物。1924年凯尼恩委员会统计,共有151家公共图书馆有儿童借阅部,87家有儿童阅览室。

1920年英国出现要求取消公共图书馆直接面向儿童服务的运动,要求学校为孩子们提供阅读的图书,很多馆员认为他们没有义务为在校学生提供服务。这个时期的公共图书馆限制11或12岁以下的孩子到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主要面向那些雇佣童工开放,这些孩子14岁就被迫离开学校,来到企业打工。公共图书馆往往将这类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儿童作为自己的主要对象,希望为他们提供各种图书,让他们不忘记在学校刚刚掌握的知识。

自1920年始,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开展了讲故事活动,图书馆的青少年服务迈出了第一步,馆员组织中学生在图书馆定期聚会、交流,鼓励他们自己创办报纸,很多青少年俱乐部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由于青少年聚会每次都是定期定点举行,慢慢地图书馆就为他们预留了特定的空间,图书馆青少年空间逐渐在图书馆内形成[3]。

3 1928~1942年:在逆境中求合作的发展时期

以1942年麦考林报告(McColvin Report)《英国的公共图书馆体系》(public library system of Great Britain)为截止时间段,英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进入到了在逆境中求合作的发展时期,期间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受经济因素和战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在逆境中前进,总体而言,儿童服务发展要优于青少年服务。1928年的《图书馆事业年度发展报告》(the year’s work in librarianship)認为“图书馆的儿童服务工作已经在英国的土壤中生根,但从全英的整体发展来看,还处于比较表面层次的发展,没有十分深入”。麦考林报告指出,他参观访问的城市公共图书馆都已经开始提供儿童服务,但超过40%的中心馆没有提供专门的儿童阅览室。1920~1930年新出现的分支图书馆都有儿童阅览室,典型的就是兰开夏郡的Prestwich和德文郡的Paignton。1939年伦敦及其周围各郡73%的图书馆提供了专门的儿童阅览室,不过通常只有一个房间,其中包含参考阅览室。馆内的设计开始考虑儿童自身的特点,光线明亮、座椅舒适、让孩子能够在这个环境里无拘无束的读书,暂时忘却战争带给他们的痛苦。

20世纪30年代受战争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图书的复本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据统计,到1930s晚期儿童图书占馆藏总量的24%,平均每百人拥有8本图书,不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不过这一时期的阅读书单却相对容易获取,1936年H.J.B.Woodfield在美国《角帜书杂志》(horn book magazine)的基础上出版了书评杂志《Junior Bookshelf》,1937年卡内基文学奖(Carnegie Medal)每年都进行最佳图书的评选。

1937年,在Ethel Hayler 和Eileen Colwell的领导下,指导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的专业机构——儿童图书馆员协会(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Librarians)成立。该协会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地点限于伦敦及其周围地区,所有对儿童图书馆工作感兴趣的人都能成为会员,为广大的儿童图书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机会。

伴随图书馆员和对儿童图书馆服务感兴趣的人数增多,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也变得丰富起来,一些图书馆设置了专门的延伸服务空间。讲故事和演讲是延伸服务的主要内容,1939年伦敦及周围各郡,更多的图书馆用演讲代替了讲故事,演讲的主题非常丰富,包括: “古老的切斯特①、印刷、马克吐温、诗歌艺术”等,一些先进的设备也被用于服务中,如胶卷、投影、收音点唱机、电子唱片等,图书馆还将英国播音公司的儿童时间(Children’s Hour)栏目拿到图书馆播放。最有创意的一个延伸服务就是读书周,1932年11月在全国图书委员会(National Book Council)赞助下,“国际男孩和女孩图书周”(A National Boys’ and Girls’ Book Week)举办,每个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都能获得一份纪念品。这一时期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员意识到青少年的特殊需求,针对他们的活动大多也是间歇性的,1934年伦敦及其周围各郡只有5%的图书馆提供青少年服务。

4 1943~1959年:战后曲折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以1959年罗伯茨的报告《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结构》(The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in England and Wales)为终点,受战后经济紧缩和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的儿童服务受到了一些挫折。1939年伦敦及其周围各郡有85%的图书馆提供儿童服务,但到1944年下降到了76%。1950年开始经济出现好转,图书馆的儿童服务也相应有所改变,据图书馆协会1954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468家被调查的图书馆中,大约70%有儿童阅览室。1950年中期,各郡的分支图书馆数量增多,兰开夏郡有69个分支图书馆,每一个都有儿童阅览室或儿童部门。这个阶段公共图书馆开始取消儿童入馆的年龄限制,只要他们能够使用图书馆的设备就允许他们入馆。

这一时期儿童阅读指导图书大量出现,有Kathleen Lines的《四岁到十四岁》(four to fourteen),图书馆协会的《青少年的图书》(books for young people),1952~1960年期间不断被修订。1955年图书馆协会设立了凯特格林威奖(Kate Greenaway Award),为筛选图书提供了另一个参考依据。

20世纪50年代受电视机的影响,儿童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在很多地方有所下降,电视使孩子们阅读时间比以前少了,光顾图书馆的次数也少了。尽管孩子到馆的次数明显减少了,阅读时间也明显缩短了,但他们仍然会到图书馆读书,促使孩子们继续到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需要完成学校的作业。

馆员的专业性逐渐受到重视,罗伯茨委员认为儿童馆员是两个最需要专业知识中的一个。尽管专业馆员对于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但是当时各个图书馆对馆员的要求并不严格。图书馆协会1954年的调研显示只有168家图书馆对馆员进行了专业要求,189家没有进行任何要求。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通常设置在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因为要过很多路口,过期图书还要罚款,因此很多家长不鼓励孩子到馆,延伸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据图书馆协会1954年的报告显示,图书馆采取了很多延伸服务方式,在468所图书馆中有332所组织图书馆课程和班级访问,占到总数的70%;250所有图书展览,占到总数的54%;164所开展讲故事活动,占到总数的35%。到1944年,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内容变得丰富起来,除了讲故事、演讲外,出现了图书展览、电影放映、游戏阅读、猜字谜、象棋俱乐部、戏剧、木偶剧以及其他兴趣爱好表演等。

尽管如此,青少年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观,1959年Crowther Committee 报告中指出虽然有一半的在校生是图书馆的读者,但只有16%在离校两年后仍然使用图书馆。1959年英国只有18%的公共图书馆有青少年部门,图书馆协会不赞同给青少年开辟一个专门空间,他们只能使用儿童或成人图书馆。

5 1960~1974年:逐步科学规范化发展时期

1974年英国政府重组,对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段时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Standards of Public Library Serivce in England and Wales)和《公共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Public Libraries and Museums Act of 1964)先后出台(前者于1962年,后者于1964年),使公共图书馆事业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化的道路。

由于1969年英国经济出现衰退,所以这个阶段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比较曲折,总体而言,前一段比较辉煌,后一段比较平淡。政府拨付给图书馆的费用没有下降,但相对于价格不断上涨的图书、图书馆建筑和馆员工资,图书馆获取的补助不能与此保持同等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逐步规范化,对儿童图书馆的功能区间和面积、藏书册数等有了量化指标,伯明翰的城市馆员W.A.Taylor认为儿童阅览室应该包含图书借阅区、参考咨询区、读者自习区和延伸服务活动区,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应该提供更衣室和卫生间。Bourdillon 报告指出一个大中型的儿童图书馆面积应该有1000~1500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如有可能可另外附加一个学习空间。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最适宜的藏书量为4000~6000册。该报告还建议每个图书馆每年基本的儿童图书购进量为1500册,因为1960年出版的图书总数为750册,其中33%是儿童图书,因此要完成这个任务图书馆需要购置一定数量的复本。Bourdillon委员会1969年制定的《苏格兰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Standards for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in Scotland)建议儿童图书馆最多有8000册藏书,不要少于3000册。馆藏中要有适合学龄前儿童的图画书和简单故事书,在成人阅览室中放置儿童图书馆方便家长借阅。这些具体的指标,给各个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虽然不能全部达到,但却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从1972年开始,在英国的图书馆学院校中开始开设儿童图书馆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儿童文学、儿童发展学、社会历史学、交流与沟通、知识组织等,所有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都能选修,让每个馆员能够从课程中了解一个个体从婴幼儿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由于儿童馆员工资的提升,很多男性馆员开始重返工作岗位。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所延伸,从学龄儿童到青少年全部都包含在内。为了帮助孩子完成从童年向成年的转变,很多馆员建议将儿童阅览室设置在公共图书馆内,不要在单独的建筑中,最好与成人阅览室相连,中间用墙壁或是幕布隔开就行。学龄前儿童的讲故事活动变得非常普遍,夏天公共图书馆经常将流动服务车开到乡下的居民区或是学校。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参加,在开展的活动中往往穿插各种游戏或小测验。由于电视机仍然在与图书馆争夺读者,所以每个图书馆都想出不同吸引读者的方式,在塔尔博特港图书馆每个孩子借阅一本书就能获取一个小的硬币,集齐8枚就能在图书馆换取一本杂志。此外很多图书馆还制作书单、书签、各种宣传册等到学校或青少年俱乐部发放。

公共图书馆在这个阶段开始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关注,他们会将自己的服务送到医院、监狱等场所,还会为移民儿童提供他们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图书,如《多民族课堂图书》(Books for the Multi-racial Classroom)和《儿童图书:移民者的家园》(Books for Children: the Homeland of Immigrants)。

学校仍然是图书馆的重点合作对象,公共图书馆被当作是一个教育机构,担负起给学校提供图书的重任,除了印刷版图书外,其他的一些非书资料也被包含在内,公共图书馆能够获得教育部门的资助。

这个阶段由于相关法律和标准的颁布,图书馆儿童服务开始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筑逐渐现代化,馆员的专业化水平也有所提高,面向各个年龄段的服务在图书馆中开展,涵盖了从学龄前儿童到青少年的多个群体[4]。

6 1974年至今:低幼儿童服务成特色的发展时期

近些年来英国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非常重视低幼兒童这个群体,从阅读起跑线(Bookstart)、确保开端(Sure Start)再到每个孩子的事(Every Child Matters),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促进低幼儿童阅读的发展[5]。公共图书馆将学龄前儿童看作自己主要的服务对象,据统计2006年大约有55%的0~14岁儿童是公共图书馆的注册用户。图书馆以孩子为桥梁将家庭的其他成员吸引到图书馆中来,基于“儿童服务驱动图书馆”的理念,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读写活动在英国开始兴起。专业馆员数量增加,2005年整个英国共有专业儿童馆员970名,平均每13628名儿童一名专业馆员[6]。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有2530万册图书,每个儿童平均2.3本,总体消费5010万,2810万用于员工开支,2000万用于图书和其他资源,190万用于具体的活动或宣传推广[7]。不论在馆员数量还是在资金获取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成为图书馆中的重要资源,到2006年78%的公共图书馆提供计算机设备。

图书馆除了与学校继续保持合作外,还注重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99%的公共图书馆与幼儿园有联系,93%与健康中心有联系,发达的合作网络成为英国未成年人服务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国家促进儿童阅读的项目,Bookstart 项目在85%的公共图书馆中开展,其中74%的图书馆是Bookstart图书包裹发放点。

7 结语

受经济、外部环境、新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百余年来英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迂回曲折的。总体而言,儿童图书馆服务要优于青少年图书馆服务的发展。伴随图书馆对未成年人服务发展的重视,图书馆服务越来越丰富,儿童馆员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在相关法律和规范的指导下英国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越来越科学化。为了吸引更多儿童,图书馆积极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学校始终是公共图书馆最亲密的合作伙伴。近些年来,英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触角不断延伸,低幼儿童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特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英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儿童图书馆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参考文献:

[1](美)史蒂文.J.迪纳.萧易译.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Alec Ellis.Library Serivce for Young People in England and Wales,1830~1970[M]. Oxford: Pergamon, 1971.

[3]Alec Ellis.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for Children in England and Wales, 1915~1927[J].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0,(2):92-106.

[4]Alec Ellis.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for Children in England and Wales, 1960~1974[J]. 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4,(6):10-27.

[5]Anne Goulding.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21th Century :Defining Services and Debating the Future[M].Great Britain: MPG Books Ltd.Bodmin, Cornwall,2010.

[6]CILIP start with the child[EB/OL].[2010-03-04].http://www.cilip.org.uk/get-involved/special-interest-groups/youth/publications/children/start/pages/startwithchild2.aspx.

[7]A survey of library services to schools and children in the UK, 2005~2006[EB/OL].[2010-03-04].http://www.16oro.ac.uk/microsites/infosci/lisu/down/oads/sc06.pcif.

英国圈地运动成功的历史经验 篇4

英国十五世纪末以前的农产品生产, 几乎全是由小农来生产的, 土地经营主要还是分散的小土地经营, 大规模的圈地仅仅是个别现象而已;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本质上具有小宗性。这样的生产与供给是难以应对农产品市场骤然增容或不断扩大的需要的。因而, 到十五世纪末时, 随着国内外呢绒制造业的大发展, 市场上出现了羊毛短缺、羊毛价格高升的现象, 并使得“饲养羊比种植谷物能获得更多的利润”[1]117。这就为英国农村开始一场圈地兴办规模化、专业化的商业性牧羊场运动提供了市场基础。在此背景下, 一些贵族地主积极地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并取得了最初的成功。

进入十六、十七世纪, 在“价格革命”, 以及城镇和工商企业发展的作用下, 羊毛等畜牧商品的市场价格继续走高, 如十七世纪二十年代的羊毛价格相对于十六世纪二十年代而言, 同比增长了319%[2];与此同时, 粮价上扬也变得格外醒目, 仅在1510—1580年, 英国粮食价格就攀升了3倍[3]331。粮食、羊毛等农产品价格的扶摇直上, 既反映出其市场供不应求态势的加剧, 又反映出其市场利润的日益丰厚, 这就为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农村圈地运动的继续进行提供了持续的市场可行性。英国部分贵族地主正是利用这些市场机遇, 将圈地运动推进到了发展阶段, 并同样取得了该阶段土地变革的成功。只不过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圈地运动, 已失去了最初的只建设牧羊场的单一性。

到了十八世纪, 英国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等因素, 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伴随而来的则是农产品价格, 尤其是粮食价格进一步持续上涨。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 英国每夸特 (quart的音译, 1英夸特=1.137升) 小麦的价格在29—37先令之间, 到七八十年代则升至50先令左右[4]48, 1813年更狂涨到109先令。这就逐步为全英国农村范围内大规模兴办生产粮食为主的大农场提供了日益充足的市场基础。英国各地那些尚未圈地的贵族地主们, 纷纷抓住时机, 以兴办粮农场为中心, 不断掀起越来越大规模的土地大农场化改造的热潮, 并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 将圈地运动推入了高潮阶段。据估算, 1455—1607年, 英国34个郡共圈地516573英亩[3]275;1700—1760年, 共圈地312363英亩, 而1761—1801年则圈地3180871英亩[5]149。1799—1815年拿破仑战争期间, 英国圈地运动的速度与规模更是达到了极点。经过高潮阶段, 圈地运动的历史任务在英国得以基本完成。到1830年, 英国已没有一个郡还有很多的耕地有待圈围了[6]559。1876年, 英议会通过法令, 禁止圈地。圈地运动最终胜利结束。这样, 英国农业由原来的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小农业, 变成了面向市场运作的大农业。

通过上述史实可以清楚地发现, 英国圈地运动之所以成功, 首先是因为其每一阶段的变革, 都是在有着市场可行性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这就表明:要对传统小农业成功实施农场化改造, 其所有变革步骤均须以具有市场可行性为前提。此乃圈地运动留下的主要历史经验之一。

二、贵族地主土地观念的更新

在早期的封建社会里, 英国贵族地主的土地观总是与生活资料、封建特权、封建义务相联系。然而, 十四、十五世纪的领主收入危机, 使收取货币地租的英国贵族地主们产生了对金钱的崇拜。所以, 当十五世纪末大规模地兴办牧羊场变得特别有利可图的时候, 一些敢于冒险进取的贵族地主, 特别是与市场联系较密切的乡绅等人, 进一步从中认识到了集中成片的土地也可趁机用来作为赚大钱的资本。基于这样的认识与观念, 他们首先抓住当时的市场机遇, 成功地掀起了圈地运动。

到了十六、十七世纪, 一方面, “价格革命”在拉升商品价格的同时, 也推动着英国贵族地主们对货币财富的欲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传入英国的加尔文教发展为清教运动, 它将工商业活动和努力发财致富神圣化, 将“商业的成功作为神选的标志”[7]6。这在英国贵族地主中赢得众多信徒。再说圈地制的好处又是那样显而易见。有人估算, 它可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高达50%[8]179。加之1640年开始, 英国又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所有这些因素, 都使得圈地赚钱的土地资本观在英国贵族地主中逐步蔓延开来。这使其信奉者们也纷纷抓住当时农产品价格节节升高所带来的市场机会, 顺利地将圈地运动推进到了发展阶段。

进入十八世纪后, 由于杰斯罗·塔尔的深耕、深耙及用不断轮种代替休耕并保持地力的集约经营理论的影响[9], “许多大地主着手彻底的革新, 他们以丰硕的收获和卓有成效的牲畜饲养, 特别是由此得到的货币收益”, 发挥了榜样的作用[1]280;加之“革新的收益只是在圈地上很显眼”[1]282, 因而, 英国贵族地主们普遍确立起了“大规模集约经营, 以获取更多金钱收入”的土地理念。在此理念的支配下, 之前那些还未圈地的贵族地主们, 趁着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甚至飞涨的有利时机, 也相继加入到变革土地经营模式的行列中, 使得圈地运动由此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从上述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 英国圈地运动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便是贵族地主们适时转变了土地观念, 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每一时期土地变革的有利时机。这就意味着不失时机地变革分散的小土地经营是至关重要的。此乃圈地运动留下的另一主要历史经验。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

在圈地运动前, 英国农业容纳了全国人口的多数, 土地成为多数英国人就业与生存的依靠。伴随着圈地运动的土地变革, 英国农村的自耕农渐渐地被消灭了。大量的农民在被剥夺土地后, 根本不可能受雇于农场, 成为剩余劳动力。他们只好离开农业。据统计, “在十五世纪的最后三十年, 英国将近三分之一的农业人口永远地脱离了土地。”[10]到“1751年和1780年之间, 离开农业的人每十年为25000人左右, 1781—1790年这十年上升到78000人, 1801年和1810年之间达138000人, 1811年和1820年之间达214000人, 1821年和1830年之间达267000人”[7]。这些失去农耕生活来源的剩余劳力, 他们又怎样解决其工作与生计呢?

加入海外移民行列, 是英国圈地运动后农村剩余劳力另寻工作与生计的渠道之一。“到1700年在海外生活的英国人已逾50万”[11]164。1821—1850年间, 移往海外的英国人则达到了260万人[7]109。在这些移民中, 自然包括有因土地的农场化变革而离开农业的部分剩余劳力。不过, 农村剩余劳力另寻工作与生计的主要途径, 还是转向国内非农行业, 充当其雇佣工人。“在1760年以前, 人们已经看到人们从乡村教区不断向市镇迁移, 以及从市镇向都市迁移: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终于在大小城市, 特别是在大工业所在地的城市中选定了住所。……田地拒绝他们工作, 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9]141。在整个十八世纪, 英国雇佣工人从550万增加到了900万人[12]。到1811年, 在英国职业人口中, 农业职业人口下降到了35%, 从事工商业和其它职业的人口则上升到了65%[7]108。而在兰开夏、累斯特等郡, 非农产业所接纳的劳动力早在十七世纪末便已超过农业[13]11。就这样, 通过受雇于非农行业, 加之移民海外等辅助途径, 圈地运动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力大都重新解决了工作问题而有了新的生计来源, 从而基本上实现了再就业。

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 对圈地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极大地减少了英国剧烈的社会震荡对圈地运动的打击, 使圈地运动基本上是在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其变革成果的确立。对此, 已是史学界无需再加以论证的公开事实。

由上可见, 英国圈地运动成功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它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的基本解决, 使其变革基本上有着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支持。圈地运动的这一成功之道说明, 要想使小土地经营的农场化变革有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支持, 必须处理好该变革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英国历史发展 篇5

2017

排名2016

排名院校名称入学

标准学生

满意度研究

实力毕业生前景总分12Cambridge4.45772.9579.0100.023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4.25092.9087.098.431Durham4.55442.7081.098.344Oxford4.25603.0076.098.057St Andrews4.45342.7574.096.365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4.14722.9576.094.676Warwick4.15073.0068.094.589York4.35202.7566.093.8913Bristol4.44702.6073.093.4108Kings College London4.25092.7566.093.21110Exeter4.24742.7568.092.51216Southampton4.24542.9564.092.11311Nottingham4.14522.6075.092.11414Sheffield4.24662.9063.091.91517Leeds4.04552.7568.091.21619Royal Holloway4.14112.7071.090.71712Sussex4.23772.8070.090.21825Glasgow4.34532.7556.089.91918Lancaster4.14232.6566.089.82020Kent4.23773.0062.089.82115Queen Mary4.14232.8061.089.22224Liverpool4.24043.0055.088.92327Birmingham4.04242.7063.088.92432Newcastle4.04442.4067.088.62523SOAS3.74112.8065.088.32626Edinburgh3.94482.6559.088.12722Manchester3.84202.8159.087.82821East Anglia4.44032.7053.087.72933Aberdeen4.23922.8554.087.53034Cardiff4.24402.4055.087.23130Leicester4.24122.6051.086.43228Huddersfield4.43072.4067.086.23329Hull4.33482.7053.086.03438Dundee4.43652.7049.085.83537Keele4.23522.6056.085.83639Reading4.13882.5055.085.63731Essex4.13503.0046.085.33835Strathclyde3.94072.3060.085.13946Hertfordshire3.93372.9548.084.24036Oxford Brookes3.93322.8052.084.14145Queens, Belfast4.03752.7043.083.24243Chester4.53042.3551.082.84344Aberystwyth4.23192.3554.082.84451Lincoln4.03052.2562.082.84547Brunel4.53202.0555.082.64648Portsmouth4.43212.4046.082.34740Stirling4.03602.5045.082.34852Leeds Trinity3.82572.0076.082.24949Swansea4.03352.5548.082.25041Winchester4.23042.5547.081.95142Teesside4.52912.4045.081.55259Roehampton3.92742.3060.081.15355West of England, Bristol4.23112.3547.081.05466Brighton4.33092.8532.081.05557Central Lancashire4.12832.2055.080.65653Bangor4.12882.4545.080.35758Northumbria4.13381.8552.079.85860De Montfort4.12772.3048.079.85978University of Wales, Newport4.02591.7565.079.36082Bradford4.32832.1046.079.26150Coventry4.0282

69.079.16263Sunderland4.32582.3542.079.16368Nottingham Trent4.13162.1045.079.06476Plymouth4.02762.1051.078.86554Goldsmiths College3.83432.0546.078.56671Bath Spa4.13082.3038.078.56762Anglia Ruskin4.42392.6533.078.56856Chichester4.62702.0041.078.36965Edge Hill4.52311.8551.078.27064Newman4.42611.7550.077.97181Sheffield Hallam4.13102.0541.077.87285Westminster4.02902.0046.077.67374Greenwich4.02522.2544.077.37477Ulster4.02602.5534.077.07583Canterbury Christ Church4.22712.0042.077.07673Northampton3.92472.3042.076.67780Salford3.92942.0042.076.57875Glamorgan4.02502.5531.076.37961Staffordshire4.2232

59.076.38067Kingston3.82622.1045.076.18172Gloucestershire4.03031.9038.076.08269Trinity Saint David3.72542.1841.075.28384Liverpool John Moores4.12711.9037.075.28479St Marys4.4273

44.075.18570Derby4.6266

40.074.98686Manchester Metropolitan3.82921.8036.073.88790London Metropolitan4.2250

73.38889Worcester4.12851.4038.072.989-University Campus Suffolk4.7257

26.072.29087York St John4.1289

31.071.79188Leeds Metropolitan3.9233

38.070.8

[《英国大学指南》最新英国大学历史专业排名]

★ 《英国大学指南》英国大学历史专业排名

★ 英国伯明翰大学介绍

★ 英国肯特大学校园生活介绍

★ 英国uea大学学校介绍

★ 英国新白金汉大学介绍

★ 英国留学热门专业推荐法律硕士专业介绍

★ 英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排名

★ 英国留学选择那些专业好就业

★ 英国留学专业为就业做准备

改变历史的2015年英国大选 篇6

英国议会制选举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简单多数制。所谓的First-past-the-post,比如在一个选区,候选人只要比竞争对手多一张选票,就可以获胜。简单多数制使得悬峙议会和少数派内阁结果很难出现。

20世纪英国联合政府仅存在过四届,都是与两次世界大战有关。在二战之后,英国政坛上基本上由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 2010年保守党-自民党联合政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今年大选,又一个联合政府可能产生,这背后,英国政治格局变化,足以让人深思。

保守党的困境

进入现代,英国主要政党是保守党(全国性,右翼)和工党(全国性,左翼),其他活跃的政党是自民党(全国性,中左),苏格兰民族党(苏格兰,左翼),不列颠独立党(英格兰,右翼),威尔士党(威尔士,左翼),民主统一党(北爱,右翼),绿党(全国性,中)等。

2010年选举结果是,保守党获得了306个席位,工党获得258个席位,都未过半,最终经过紧张的谈判,保守党与赢得57个议席的第三大党自民党合作成立联合政府。而2015年的英国大选,将成为英国议会政治一个特殊的案例被载入历史。

首先,英国面临着比2010年大选更加严重的选民分化问题。如果说2010年,英国议会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多数派内阁的话,那么2015年的选举,把这种分化局面再往前推进了一步。

其次,苏格兰独立问题成为此次选举的关键问题。这在以往的英国大选中不曾出现过(1974年选举曾经有过北爱和苏格兰民族主义势力崛起,但是没有像今天成为主导两大党输赢关键)。鼓吹苏格兰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将成为未来主导组阁的关键力量,也就是所谓的造王者(king-maker)。由于保守党和苏民党意识形态和政策基本对立,合作可能性基本为零,那么最简单的组阁方案就是工党-苏民党联合执政,它们的席位之和超过329席,达到法定绝对多数,这是最有效率的掌权捷径。

对于保守党来说,由于无法与苏民党合作,他们只能寻求与自民党联盟,且还要与其他小党合作。在英国政治中,能够与保守党合作的只有北爱的民主统一党和不列颠独立党,但这种多党合作的联盟,存在内部无法克服的阻碍,比如自民党与不列颠独立党,是在意识形态也是背道而驰的两个党派。

所以说,从选举结果来看,保守党的席位会比工党要多,但是保守党如果要成立少数派内阁的话,那么基本上在三个月之内它就会在工党和苏民党夹击上倒台。从这点上看,工党在联合组阁上比保守党具有优势,选择要多。至截稿时,距离5月7日投票只有三天了,很难期望有戏剧性的改变。

苏格兰独立再添机会

苏民党在苏格兰已是一党独大的强势。这并不是最新突发事件,苏民党在过去十年崛起,是英国当下政治中一件大事。

2007年苏格兰议会选举,苏民党第一次超过工党,成为苏格议会的第一大党,相应地成为苏格兰政府的执政党。2010年英国大选,苏民党将自己的实力扩展到全国层面,在苏格兰地区,拿下了6个席位,开始动摇了工党在苏格兰地区根基。2014年9月,苏格兰独立公投,虽然苏民党没能最终如愿,苏格兰依然留在了英国之内,但公投刺激了苏格兰独立的信念和可能性,激发起苏格兰人进一步寻求独立的意愿。

如今这个意愿,又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苏民党若在这次大选中,利用自己造王者的地位,获取更大的自主权,便得以向着苏格兰独立的前景再迈出一步。

假如苏格兰和英格兰“邦联式”地维系着英国统一,那么按照苏民党势头,只要他们在适当时候提出独立,世上很可能就无不列颠了。这种通过权力分享的磨合,到最终决裂,远比苏格兰公投赢得的独立,更加具有政治上现实性。

对于苏格兰独立的恐惧,也是保守党狙击工党-苏民党联合的重要心理基础。包括工党自身,也是避开讨论与苏民党联合执政的问题,工党党魁米利班德曾经斩钉截铁地宣称,不会与保守党合作。直到5月1日,米利班德还不松口,否认与苏民党有结盟的计划,但是暗示有可能与苏民党在议会结成投票联盟。

英国首相卡梅伦。保守党此次大选的局势并不乐观。

在这次联合组阁中,自民党应该是保守党最好的选择。本届联合政府执政成绩,基本上令人满意,尤其是在经济振兴方面。从选战开始至今,自民党并没有表露对哪个政党的偏好性,但在2015年初,自民党籍内阁部长胡恩,也是自民党关键决策人之一,表明了一个立场:自民党会优先选择与席位最多的政党合作。

一个没有党派的民主是否已经出现

过去两年,英国是G7国家之中,除了美国以外经济复苏速度最快的国家。按照保守党给自己设计的故事脚本来看,保守党主导的联合政府是英国经济拯救者,经过执政前三年的调整,现在水到渠成,过去两年出现了增长;相反工党就是英国经济的毁灭者。这个叙事基本上还是讲的过去。

然而,就在4月28日,英国国家统计署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英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3%,比原先预期的减少了一半。5月2日,英镑兑美元的汇率降了1.4%,这个汇率下降的经济背景是英国4月份采购经理指数从3月份的54%下降到51.9%,这意味着英国制造业增长放缓。

这些信号出现在大选前期,会滋长民众对经济增长故事的怀疑。比如,在失业率下降这个情节里,工党党魁米利班德就曾经批评首相卡梅伦,在所谓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存在大量的零工时的情况,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找到工作。另外,在经济增长故事里,英国房地产占据了不小的篇幅,而这个背后的推手就是政府推出的help to buy的政策,英国初次购房者只要支付5%的首付,剩下的95%由政府来担保,这导致了过去两年英国房地产市场火爆。

种种迹象让选民一直以来存在着担心,英国经济是否出现了实质性增长,或者复苏。保守党在强调自己的经济能力之外,对于其他领域,比如福利、医疗、教育等领域,都有自己的一套政策,最大的问题是都还没有出现显著效果。从个人领导能力来看,英国民众对于首相卡梅伦的评价高过反对党党魁米利班德。

然而,英国选举并非是美国式选择个人,而是要选择一支团队和他们的领袖。因此,卡梅伦的个人魅力或者能力,并不能转换成民众对保守党的支持率。

在本次大选中,不列颠独立党在媒体和民调上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列颠独立党最成功之处是抓住了英国选民最关心的移民问题。

英国历史发展 篇7

电视要反映社会的渴望和民情。英国专家向我们梳理了目前英国流行的节目:找房子、美食烹饪、子女教育。英国的新闻报道里“房子”是高频的词。比如近期就有“中国新富阶层到英国投资房产”的报道。新闻的新鲜感和热门性, 决定了综艺节目可以此为大树的根基。英国电视节目围绕房子大做文章。比如, 如何到国外买房子、到乡下买房、装修房子让房子升值。像《To Buy Or Not To Buy》 (《买还是不买》) 是一档帮购房者出谋划策、请你看房、猜真实房价, 并且可以试住的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其结尾处常常帮参与者推荐一个特殊的房子, 比如船房、车房等等, 让人惊喜;《Relocation, Relocation》 (《搬迁, 搬迁》) 是买房经商的节目;《House Doctor》 (《房屋医生》) 帮你提高房子身价;《The Family》 (《家庭》) 是表现志愿者帮助贫困家庭重新盖房子, 盖房子期间, 让贫困家庭成员去旅游度假。

在英国, 综艺节目几乎涉猎了所有热点新闻中出现的事件, 对后者进行抽丝剥茧、重新组装。用他们的话说:“娱乐节目比新闻深一点, 比哲学浅一点。”每个人都想中彩票, 成为百万富翁, 因此有了《百万富翁》和《百万英镑掉下来》;普通老百姓也能成为名人, 这就是《英国偶像》和《英国达人》。

综艺节目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愉悦、开心。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必须有一个让观众普遍关注和产生共鸣的内核。具有新鲜感和高关注度的新闻, 恰恰在其属性上能够担当这一重任。不仅如此, 从思维锻炼的角度来看, 当一个热点新闻发生后, 我们可以试着去想:如果从这里出发, 能不能发展出一档综艺节目。比如, “智利矿难, 成功营救”这则新闻, 反映了地下安全生产的问题。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成为综艺节目创意的出发点。英国电视同行认为, 新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 足够Strong。意思是, 在树型的思维地图上, 只有这个出发点足够深邃、广博, 经得住推敲, 才算强大, 才可以支撑从树根到云端的伸展。二, 这个新闻必须有持久的生命力, 不是瞬间和偶发的, 必须反映的是一个特定阶段中群体性的社会热点。比如在英国播出长达几十年的肥皂剧《急诊室》, 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场火灾, 烧伤者被送到急诊室抢救, 然后由此发现急诊室里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生与死、爱与恨的故事。而新闻里的故事也成为肥皂剧持久而新鲜的原料, 像小孩出生、老人去世、参加婚礼。

有了一个足够Strong的出发点后, 该如何发展节目想法呢?我们通常认为, 创意是感性的, 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而英国电视同行的做法是:将创意的过程程式化, 理性再理性。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从树根到云端的思维地图, 使头脑风暴变得易于操作, 并且充满趣味。

那么, 如何确保这个创意是有效的呢?必须回答的有关节目构想的问题是:

1.Who (节目里都有哪些人物) ;2.When (关键的场景出现的时机, 每季多少集, 时长多少) ;3.Where (发生在哪里) ;4.What (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5.Why (他们为什么要参与或者收看这个节目) ;6.How (节目将如何发展高潮, 又如何结尾) 。

比如《年轻母亲的豪宅》, 节目出发点是:英国单身母亲越来越多, 而且低龄化、没有工作。制片人是如何发展这个创意的呢?

1.Who:十个年轻单身妈妈和他们的孩子;2.When:一起呆四个星期;3.Where:聚集在一所豪宅里;4.What:第一集, 选一个年轻妈妈当头, 负责安排好谁住哪个房间。第二集, 发配妈妈们出去工作, 挣钱以支付豪宅的运行。第三集, 解决与前夫或前男友的纠纷。第四集, 培养自信, 甚至裸体拍摄。第五集, 与新的男友约会。第六集, 度假。第七集, 重回现实生活;5.Why:她们为什么会参与节目?因为单身母亲的窘况, 她们想改变。观众为什么要看?因为单身年轻妈妈非常多, 观众想窥探他人的隐私生活;6.How:如何操作呢?封闭环境, 隐蔽拍摄。

在创意过程中, 如果能回答清楚这6个要素, 那么至少这样的方案是完整而有效的。至于能不能最终变成节目, 被电视台总监授权制作, 还有一点很关键, 就是Pitch (推销) 你的创意。因为, 也许你的创意天花乱坠非常好, 可是却被你表达得七零八落不着重点, 显然只能得到失败的命运。因此, 如果像一名新闻记者出现场一样, 将新闻六要素巧妙地涵盖进去, 那么你的创意就不再是一个复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了。

在灵感的隧道里,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出发点和发展创意的方法与路径, 英国综艺节目有了一个突出的表现:纪实类真人秀异军突起, 综艺与新闻的混搭风明显。

一方面, 综艺节目中大量用新闻事实进行娱乐。像英国电视的“莎士比亚”, 从1998年就开播的《Have I Got News For You》 (《我带来的新闻》) , 是一档脱口秀节目, 一个主持人、两名队长、两名嘉宾构成演播室阵容。他们通过四个环节的比拼:看无声录像, 猜测当前新闻大事;看图片, 解释新闻;四选一, 调侃新闻;补充填空, 还原新闻。最后评出获胜的一方。比方说到英国皇家邮局最近罢工, 节目却用了一张信鸽的图片, 嘉宾调侃说“这比英国皇家邮局要快”;在新闻填空“人们掉进了——”, 答案是“博物馆里的大裂缝”。《Have I Got News For You》几乎垄断了所有电视界的奖项——“最佳娱乐节目”、“最佳喜剧节目”。它用英式幽默针砭时弊, 含沙射影, 指桑骂槐。两队嘉宾的厮杀越激烈越大快人心。队长鲍尔莫腾曾感慨地说:“其他节目都在瞎讲, 我们反而觉得自己像是电视节目中的‘莎士比亚’。”所以, 对于这样的节目, 比赛结果和新闻内容已经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讽刺、评论的娱乐效果。

另一方面, 严肃新闻用综艺的外套进行包装。我们看惯了板着脸讲话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仿佛“板着脸”才能展现它们的严肃气质和正统血统。可是时代加速发展, 老百姓对新闻的诉求越来越明显:要么, 帮我解决问题;要么, 让我解气高兴。英国新闻调查类节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繁荣, 观众进入审美疲劳期。如今, BBC惟一保留的曝光不良商贩、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电视节目就是《Watchdog》 (《监测》) , 它每期曝光三个欺骗消费者的大公司。节目的工作人员构成中, 50%是专业新闻记者, 另外50%是纪实类娱乐节目的导演。节目制作中, 记者负责调查新闻事实, 导演负责如何讲述这个故事。一般来说, 记者几周前就开始跟踪, 然后把线索提供给导演, 导演决定怎么计划, 如何拍摄。记者只负责一档节目中的一条片子, 而导演要统筹整档节目。比如, 为曝光Kwick-Fit汽修公司欺骗消费者花更多的钱, 剧组用自己的10辆车, 分别送去10个修车点。去之前, 导演找汽修专家把汽车调出各种不易察觉的小毛病, 让记者去暗访调查。在节目中, 大量采用纪录片手法进行拍摄, 有明显的明线和暗线。经常有主编在监视器前监看前方记者正在进行的暗访, 并做出现场评论。观众感觉在看侦探大片。而有个环节的两名出镜记者穿着皮衣, 戴着墨镜, 很拉风地骑着摩托车去现场, 并制造冲突。他们每次都这样出场, 手段很娱乐。演播室直播中, 主持人背后放着五六台电脑, 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操作, 随时引入网络互动。

二、历史是英国综艺节目原创的源泉

如果说, 从新闻热点出发、用新闻的方式发展创意内容, 是英国综艺节目的一大特色, 那么在模式创建方面, 英国同行特别强调原创与历史的关系, 他们没有回避的问题是:原创根植于它的历史。

这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历史是英国综艺节目源源不断的金矿, 复古之风大行其道。一是英国人擅长挖掘传统文化。比如, 英国人有邀请朋友到家里吃饭的传统。因此由吃饭、厨艺演变出《Come Dine With Me》 (《来我家吃饭吧》) 、《Master Chef》 (《大厨师》) 、《乡间小屋厨艺》等等。一直研究英国节目类型与模式的Paul Youngbluth举了美食节目制片人有关美食节目的50个核心:妈妈做的饭最难吃;我们家附近最好吃的那个馆子;我怎么做一桌忒牛的美食;公众人物有人伺候, 不会做饭……二是考古题材的演进。默多克女儿开的Shine TV有一档在BBC2播出的《History Cold Case》 (《考古》) 。他们用挖墓考古为卖点, 探索人类起源。不仅如此, 他们把国家考古延伸到个人寻根、寻觅祖先。在《你以为你是谁》的节目里, 模式就是“名人+家族秘密+探索纪实”。有一期, 一位女主播跟随表兄到一个犹太教堂, 发现叔叔、婶婶曾在这里被杀害。而家里从来没有人告诉过她这段历史和这个教堂。当表兄在空荡荡的教堂里唱起犹太歌曲时, 那种对人的震撼与张力让节目达到了高潮。

在英国电视同行眼里, 没有什么节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所以, 原创都是根植于历史碎片中, 就看你会不会嫁接和改造。

在Paul Jackson《娱乐节目制作的历史与未来趋势》一讲中, 他梳理了这样一条脉络:

《Who Wants To Be AMillionare》 (《百万富翁》) ——《Million Pound Drop》 (《百万英镑掉下来》) ——其他各类草根想发财的游戏类节目;

《Britain’s Got Talent》 (《英国达人》) ——《X Factor》 (《英国偶像》) ——其他各类草根想成名的真人秀节目;

《洞洞墙》——日本一个游戏里的一个环节;

《Got To Dancing》 (《来跳舞吧》) ——五六十年代风靡的交谊舞。

英国电视专家说:如何构思整个节目?回看历史, 看看我们曾经做了什么, 然后把发现的点重新组合在一起。把以前好的创意重新改编, 再加上现代化的东西。因此, 他们常常用到“德博诺工具”。Edward de Bono (爱德华德博诺) 被称为“世界思维大师”。他发现大脑的运行犹如一个自我管理的信息系统, 处理所有输入的信息, 并将其按不对称模式分类。以此为基础, 他设计了历史上第一种规范的有逻辑基础的提高创造力的思考工具“水平思考”, 以及平行思维的实用技巧“六顶思考帽”, 在群体讨论中避免无意义的争论。这些方法和工具目前在全球被广泛应用。英国同行特别擅于运用“德博诺工具”中的随机连接工具, 这也是打破大脑平时思考的习惯, 突破惯性思维的有力武器。ITV/Granada TV的娱乐开发团队和制片商, 发明了一套叫“格式鸡尾酒”的系统:把节目标题写在纸条上塞到饼干罐头盒里。在他们眼中, 前面做过的所有节目——《老大哥》、《流行偶像》等等都是历史碎片, 他们要做的就是以混合另一个节目的方式来创造新节目。比如把《流行偶像》、《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或《老大哥》, 同其他风格的节目, 如厨艺或者真人秀的名字混合放到两个罐子里, 然后从每个罐子里抽一个问:把《老大哥》做成厨艺节目怎么样, 或者把《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做成真人秀怎样?

英国文学的历史变革与叙事模式浅探 篇8

英国文学中的史诗是最早的叙事文本, 在内容方面多讲述神话故事, 例如史诗《贝奥武甫》 (Beowulf) 。诗中的英雄Beowulf与毒龙战斗, 杀巨魔, Beowulf在征服这些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而牺牲。Beowulf是英国文学神话故事的开端, 它的部分情节以及文化背景以北欧为基础, 但是在其中夹杂着基督教的故事成分。英国文学史诗中展现了神话故事中人类运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大自然的大无畏精神。Beowulf的神话故事对英雄形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但是Beowulf仍然在英国文学史上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Beowulf故事更多的是对神话的一种具体描述, 但是Beowulf作为英国文学叙事史的重要开端是毋庸置疑的。英国小说在叙事传奇以及史诗发展的基础上, 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因此被后世人广泛称赞以及研究。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史诗出现之后就是传奇故事, 其中尤其以骑士传奇 (A Knight's Tale) 为主。在英国文学史上, 对于骑士的描写以及叙述非常重要, 在当时的英国, 对骑士的理解类似于我国古代见义勇为的侠士。在史诗逐渐向现阶段的小说题材发展过程中, 传奇故事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传奇故事对于小说的影响远远超过史诗。例如艺术性高的《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这类, 在当时的英国传奇故事中, 运用的手法是韵文 (头韵体诗) 。在《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一文中, 主要歌颂对高贵妇人的爱以及对领主的忠诚, 主要内容是古代亚瑟王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一个“圆桌骑士”的奇遇。类似于《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这类关于骑士的小说非常多, 其主要结构都是在其中穿插了对美好爱情的想象, 为后来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传奇故事是在史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并不是根据现有的相关事实进行直接叙述, 其主要依靠的是创作传奇故事的作者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上述文体形式通过对现实生活实际的感悟, 继而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使其代表人物的个性更加突出, 让文学作品拥有生命力。从上述发展情况来看, 一旦把史诗定义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来进行叙事, 那么传奇故事就是在想象中所创造的叙事模式, 史诗以及传奇故事的结合成就了我们现阶段所说的小说模式。

从叙事的方面来看, 小说的出现始终是来源于生活的, 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上小说作者自己的创造而推进故事的发展。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小说是史诗以及传奇故事发展后期的一种叙事题材。小说既肩负着对内在生活情感的表达, 又肩负着对生活艺术的创造。小说在人物的塑造方面远远超过史诗的描述;在合理设置情节方面, 小说又是在传奇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综上所述, 小说无法完成史诗的艺术创造与使命,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史诗具有特殊的叙事模式以及审美情趣。小说的主要叙事依靠的是生活化的演绎, 相对于史诗以及传奇故事而言是另外一种叙事文学。在我们对英国文学史的研究探索中, 主要针对英国文学作家进行研究, 根据其主要写作特点以及心理历程进行研究分析。

英国文学作家的叙事模式研究

1.Satter的意识形态以及伦理叙事

Satter的文学创作被分为两个阶段:其一, 伦理叙事阶段;其二, 意识形态叙事阶段。Satter在经历二战时期后, 把战争以及战后社会的冲突阶段详细地描写出来, 让其文学作品以及风格充满着强烈的个人主义, 继而导致脱离了现阶段社会所实践的文学伦理观念。在早期, Satter采取的是伦理的叙事模式, 在本质上来说, 伦理叙事模式主要是通过作家的叙事话语形式来展示作品中人物的道德情感状况。伦理叙事的宗旨是围绕着某种伦理的具体要求下的动态展现, 在叙事的过程中, 构建出伦理文本。简而言之, 伦理叙事在互动的情况下, 阐述了伦理之间的关系, 详细地将伦理关系解释出来。Satter在早期阶段是出于个人的创作需求, 将文学作品当成是伦理诉求的主要对象。英国文学作家Satter利用意识形态以及伦理叙事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在Satter的伦理叙事中, 主要描述的是当时英国文学所盛行的形而上学理论。Satter自己称自己为形而上学作家, 从上述角度来看, Satter在伦理叙事方面的研究造诣非常高, 是其他学者所不可比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英国文学在整体上的发展掺杂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情感道德方面的内容, 对于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学方面的形态有着相互融合的趋势, 逐渐成为了当时英国文学的主要叙事模式。

Satter小说中所应用的技巧是针对社会中的某个人, 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事件。Satter的伦理叙事与马丁学者的早期结构主义学说非常相似, 主要关注文学语言的形式问题, 比较少提到历史领域的研究范围。在Satter文学发展的后期阶段, 意识到了道德观念。在Satter的意识里, 文学作品与社会的政治性密切相关, 自己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发挥出自己的创作水平。在后期的意识形态叙事过程中, Satter意识到了所谓的意识形态叙事本质, 即为控制好叙事主体的意识形态, 在叙述的过程中保持着自己的立场以及看法。上述风格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Satter在二战后意识到了介入文学的相关意识不可或缺。在介入文学观念的引导下, Satter的文学意识逐渐向阶级斗争发展, 在政治方面的意识非常强烈, 在小说的技巧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Satter的主要叙事风格也逐渐向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关系转变, Satter的意识形态叙事具备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的批判特点。

2.马克·科里 (Mark Corey) 的结构叙事学研究

在英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Mark Corey是顶梁柱之一。在Mark Corey的叙事研究理论中, 主要侧重点是多元价值不会代替标准价值。英国叙事文学是在1960 年开始逐渐发展壮大的, 英国叙事文学主要通过叙事的时间以及叙事的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发展研究, 在当时的英国文学发展历程中, 诸多学者都认为从叙事的时间以及叙事的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是准确的。但是,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英国的主流叙事文学中, 对于其主要叙事规律很难发展其中的关键点, 因此后结构主义的叙事学延伸发展而来。后结构主义的诞生意味着英国文学的传统嬗变, 从上述角度来看静态的叙事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结束语

英国文学叙事模式的主要特点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阶段:英国文学首先从简单直白的史诗表达进而转变到传奇故事中的虚拟表达, 在最后的发展阶段中, 将史诗以及传奇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现阶段我们所说的小说题材, 在结合的过程中使英国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对英国文学叙事模式的相关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叙事模式在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我们从中找寻到文学的发展方向。从英国文学叙事模式的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现阶段生活以及社会的弊端, 利用更加快捷方便的模式来研究英国文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英国文学经历了1000 多年的发展历程, 诸多文学发展形势在历史的舞台中都发挥出夺目的光彩。在现阶段的艺术青年来看, 从对诸多前辈的学习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积淀, 以自己的语言风格来对英国文学叙事模式进行研究和发展。

摘要:英国文学 (English Literature) 进入中世纪以后, 诗歌 (Poet) 以及小说Novel) 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盛况, 尤其以叙事体的小说题材为代表, 已经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浓重的一笔, 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家以及小说家开始对叙事体的文学进行研究和探索, 让以叙事体为主的文学小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笔者将结合相关实际, 研究英国文学的叙事模式。

关键词:英国文学,叙事体,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曹迁平、段园园:《英国文学改编电影的形式嬗变》, 《电影文学》2015年第12期。

[2]杨眉:《英国文学的叙事模式综述研究》, 《语文建设》2015年第23期。

[3]王海芸:《英国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文化隐喻》, 《电影文学》2015年第14期。

[4]叶丽贤:《英国文学经典化的溯源研究———回顾与启示》, 《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

[5]张秀梅、马春兰:《英语专业英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3期。

[6]张平功:《文化研究语境中的英国文学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英国历史发展 篇9

我们首先看沙甫慈百里的《备忘录》的主要内容。他从8个方面阐述了反对鸦片贸易的观点:第一, 在中国进行的非法鸦片贸易对英国名誉和中国人民的生命所带来的伤害:“鸦片交易让英国的声誉背上了厚颜无耻的恶名。这种贸易有增无减, 从1843年的4万大箱增至目前的7万5千大箱、每箱134磅的惊人数量, (在中国) 吸食鸦片的人估计有2千万人, 而这其中平均十分之一的人死于吸食鸦片;假定按每年这个数量的一半估算, 我们也可得出一个令人可怕的事实, 就是一百万人死于吸食鸦片。”[3]77第二, 在中国进行的非法鸦片贸易是非正义的违法行为:“我们允许多达20多艘悬挂着英国国旗的船只仅为走私鸦片的目的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违反条约的明文条款在 (中国海岸) 沿岸的不同地方停泊, 其非正义性更是昭然若揭。”[3]79第三, 中英两国人民都是非法鸦片贸易的受害者:“我国批准种植、交易这种毒品, 毁灭了数以百万计的生灵, 不仅是外国人, 也有英国皇冠下的臣民和属民;对这个罪行的唯一辩解就是 (英属) 印度政府获取了巨大的税收。”[3]82第四, 两国贵重金属资源会因鸦片贸易的泛滥而萎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预料:不用多少时间, 我国和中国的 (重贵金属) 资源一定会萎缩到非常有限的数量。”[3]85第五, 中国当局对鸦片贸易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中国已故的皇帝曾经说过, 我阻止不了对这种毒品的引入, 但是,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通过我的臣民的罪恶和苦难来获取岁入。”[3]87第六, 非法鸦片贸易对中国的财政经济造成了损害:“中国与英国合法贸易的年余额 (贸易顺差) 为406万英镑, 要不是走私到中国的鸦片价值700万英镑的话, 中国本来可以每年赚取英国320万英镑。英国不仅赢回了这320万英镑的余额, 而且依靠鸦片的收入赚得超过这个余额近400万英镑。”[3]92第七, 鸦片贸易对英属印度殖民地人民的伤害:“印度人民种植、吸食鸦片的结果是使得那里的人口减少、土地荒芜, 其民族从一个优秀的民族沦落为一个最卑鄙、最奴化、最奸诈、道德败坏的民族。”[3]95第八, 鸦片交易导致海盗滋生:“最无法律意识的中国人忙于走私鸦片, 他们的船只配有武装保护, 地方官员则直接或间接由于受贿而堕落, 对这种非法交易视而不见。”[3]102

沙甫慈百里的《备忘录》观点鲜明, 不但在英国朝野掀起一场风波, 而且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根据包伶的安排, 分别有驻广东、上海、宁波和香港的传教士医生和其他有关人员对《备忘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并形成文字报告递交给了包伶。包伶在汇总这些报告内容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个长篇报告, 并附上各地传教士医生们和其他人员的报告及一些数字表格作为附件, 于1856年1月8日将这个报告及14个附件一并呈递给克勒拉得恩。这14份附件的报告者有英国殖民地政府官员, 有亲自观察鸦片对人体危害的医生, 也有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 其内容林林总总, 对鸦片贸易, 有坚决反对的, 有呼吁英国女王支持的, 也有观点矛盾的。包伶在自己的报告中, 从四个方面对沙甫慈百里《备忘录》的主要内容进行反驳。

第一, 关于英国人在英国国旗保护下进行鸦片贸易:“沙甫慈百里伯爵错误地告诉我们:鸦片贸易仅仅限于英国人并且在英国国旗的保护下进行。这是一个让英国人臭名远扬的论断, 但是很多美国主要的商业机构也以极大地热情参与了鸦片贸易:美国的旗帜在鸦片贸易场所飘扬, 这些商人使用美国船只, 并在美国注册登记。”[3]37

第二, 关于消费鸦片者的数量及吸食鸦片导致的死亡人数:“沙甫慈百里先生说官方统计的估计吸食鸦片的人有两千万, 但据驻中国的传教士统计, 在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为150万至200万。沙甫慈百里先生估计每年有200万人死于吸食鸦片, 即使按一半计算, 至少每年也有100万的死亡人数。在香港殖民地, 中国人口为六万至七万, 在这里吸食鸦片是不受限制的, 如果由于吸鸦片导致的死亡人数如沙甫慈百里先生估计的那样, 这样将比整个香港岛的由于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还要多。但是, 可以很确定地说, 在这里由于吸食鸦片导致的死亡人数不超过 (总死亡人数的) 1%。”[3]42

第三, 关于鸦片贸易导致的传教士的努力陷于瘫痪问题:“不能否认的是, 无论专业的宗教人士如何施展基督教的影响, 在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群体中也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结果……鸦片的使用增加了传教的困难, 这与我们要宣扬的教义相左。我斗胆表达这样一个观点, 传教士在中国取得的小成就是在其他领域而不是在鸦片贸易的扩展上。”[3]45

第四, 关于鸦片贸易对英国和中国的商业利益带来有害影响的问题:“沙甫慈百里先生的商业数据是模糊、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在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如果不是鸦片贸易, 这320万英镑将用于购买英国商品。在中国, 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让国民购买外国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3]47

在报告的最后, 包伶“再一次重复我得出的结论”:“鸦片买卖合法化是最简单、安全的减少罪恶的办法。香港殖民地采取的颁布执照的方法是成功的。”[3]49

1. 在对华鸦片贸易问题上, 英国朝野双方虽然观点不同, 但其维护英政权统治、维护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的本质是一样的。沙甫慈百里作为一个基督徒, 他从维护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一个自然人的基本道德观念出发, 对英国对华输出鸦片进行了强烈谴责。但这绝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沙甫慈百里念念不忘的是大英帝国的“声誉”和“利益”:“在对鸦片贸易视而不见、继续鼓励在印度种植鸦片的同时, 英国也在损害着自己国家的声誉和利益……鸦片贸易是对上帝的亵渎, 是最残忍的贸易, 它阻碍了基督教和文明的进步, 对英国的商业利益和声誉极其有害。”[3]72克勒拉得恩外相指示包伶组织相关人员对沙甫慈百里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 绝不是为了改变英当局顽固地坚持对华进行鸦片贸易的立场, 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寻求支持。包伶完全站在维护英当局政治经济利益的立场上, 对沙甫慈百里的《备忘录》全盘否定, 并一再呼吁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不仅是包伶, 从14份附件中可以看出, 包伶在香港的同僚们的态度也和包伶一样, 观点如出一辙。

2. 在中国和香港的英国传教士和医生在这场反对鸦片贸易的风波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包伶向克勒拉得恩呈递的14份附件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作者是传教士和医生, 有的还是身兼二职。从这些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传教士们多对鸦片贸易持反对态度, 特别是1855年6月5日在宁波传教的英国浸礼会教士胡德迈 (T.H.Hudson) 等四名传教士呈递给英国女王的《备忘录》, 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基本观点是正是一些基督徒将鸦片贩卖到了中国, 才使中国人不认同基督教的本义, 致使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困难重重, 他们的努力几近于瘫痪。另一个人群, 即在中国的英国医生, 特别是在香港殖民地的医生, 态度则较为复杂, 一方面, 他们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的穷苦大众遭受的苦难呐喊, 另一方面, 医生的职业道德也促使他们正视鸦片对中国人民身体和生命的戕害。

3. 造成鸦片贸易罪恶的帽子被扣到了中国人头上———正是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和依赖, 造成了鸦片输华的局面, 这不是罪恶, 而是满足需求。以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来看, 都会认为这是一种强盗逻辑, 但包伶及其追随者们所坚持的却正是这样一种逻辑。附件一合信在报告中说:“我们的反对者会反问我们:‘你们为什么把鸦片带给我们?’但是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回答:‘你们为什么要吸呢?与其责备我们, 你们更应该自责。’”[3]81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鸦片战争史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傅娟.19世纪中英鸦片贸易合法化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96 (2) .

英国历史发展 篇10

一、英国中小学教育国际化及国际教育政策的演进

(一)非政府组织大力推动的萌芽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

1939年,英国成立了非政府组织—全球公民教育协会(Council for Education in World Citizen- ship,CEWC),为促进国内外的公民参与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英国国际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其次是学校自身,最后是非政府组织。

综观这个时期,英国中央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并无太大的作为。1965年,英国成立海外发展部(Ministry of Overseas Development,ODM)。1979年, 新保守政府执政,教育政策与教育经费均呈现紧缩的状态,因此中央政府对于促进国际教育发展表现出冷淡与漠视的态度。

在学校教育方面,并没有任何的中央集权式的课程。1988年,英国才开始出现国家课程。此前, 教师的教学是不受限制的,也就是说,政府并没有强制要求学校教授有关促进国际理解的内容。[2]

在非政府组织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弥漫着和平的气氛,反映在教育上则是和平教育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后,开始重视世界各种族、语言、信仰、人权的平等与尊重,并通过各国间的教育合作增进了各国文化的相互理解。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国际理解、国际合作、国际和平的教育以及人权和基本自由相关的教育的建议》,并于1981年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南》。自此以后,国际理解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英国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对促进国际教育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政府教育权力回归推动欧洲区域内国际教育发展的快速转变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改变了英国教育体系的本质,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由地方转至中央,国家课程改变了英国教育的传统氛围,跨科目课程的主题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环境教育和公民教育等观点。虽然在课程改革上有所突破,但新保守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仍然维持财政紧缩的状态,对于国际教育仍旧持怀疑的态度。直到1997年,新工党执政,这种情形才得到改善。

欧洲联盟成立于这一时期,它对欧洲教育、鼓励师生流动、促进合作、发展信息交流、鼓励年轻人交流及发展远程教学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成为欧洲教育合作交流的转折点。英国教育与科学部在1991年出版了《教育的欧洲维度》(European Dimension in Education),鼓励学生与欧洲各国进行教育交流活动。1994年,国际文凭课程推出中学项目, 继而于1997年又推出了小学项目,把国际关注向下延伸(参见表1)。此时期的英国政府对于推动国际教育的态度较为消极,相比之下,欧盟要积极得多。

(三)中小学国际教育全球维度的蓬勃发展时期:21世纪初至今

新工党执政后,教育行政部门除了国内正常的教育改革,也逐渐重视国际教育的发展。2001年,教育与就业部出版《学校:建基于成功》 (Schools:Building on Success)绿皮书,阐述与其他国家学校及教师进行交流的必要性,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世界,也将“全球维度”融入至公民教育中,而国家课程也规定自2002年起关键阶段3与关键阶段4要实施公民教育。 同时,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也着手促进教育全球维度的发展,全球维度的网站为教育提供资源、 实施指引,使教师将全球观点融入到教学之中。[4]

除此之外,欧盟也在大力推动国际教育,此举对英国有很大影响。欧盟苏格拉底第二期计划(2000~2006年)基本秉承第一期的做法,更加突出特色,强调终身学习和建立一个相互了解的欧洲的重要性,此计划共包括八个实施方案。纵向的年龄阶段与横向的各要素组成一个跨文化教育的网络,在欧洲多元文化背景的衬托下,顺应全球社会发展的趋势,建构出全方位、综合性的、跨文化的、 互动性的教育研究和交流体系。这个时期,英国积极参与欧盟的教育交流活动,在推动国际教育方面进入到蓬勃发展的时期。

二、推动英国中小学国际教育的三种组织机构类型

(一)政府机构:充分发挥中小学国际教育的引领作用

1.儿童、学校与家庭部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于2004年发表《把世界纳入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的教育战略,作为推动国际教育的依据。2007年6月,布朗出任英国首相,新一轮的中小学教育改革随之拉开了序幕。教育方面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将原来的英国教育与技能部(DFES)重组并拆成两部分,即儿童、学校与家庭部(DCSF)和创新、大学与技能部(DIUS)。[5]儿童、学校与家庭部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管机关,反映出英国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出中小学教育与学校、家庭之间的重要联系。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介入,使现今英国的国际教育得以蓬勃发展。

2.国际发展部

国际发展部(DFID)是英国援助贫穷落后的国家并使其摆脱赤贫的部门。国际发展部是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推动国际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伙伴,它重视全球学校伙伴关系,于2003年开始资助和支持一些非官方的教育组织,并负责运作全球维度的教育网站。

(二)半官方的教育机构:中小学国际教育的主导力量

1.资格与课程发展署

资格与课程发展署(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gency, QCDA)的前身是资格与课程署(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QCA)。QCA是依据1997年的《教育法案》而建立的,主要工作是发展并规范国家课程、评估学校资质和授予资格。2009年11月,它转型为资格与课程发展署。而在发展国际教育方面,依据DCSF的国际教育策略,资格与课程发展署应该协助学校建立全球维度的课程和打造全球学校伙伴关系, 并与英国文化协会、发展教育协会、行动援助和乐施会合作,开展更大规模的全球维度的课程。

2.全国学校领导者与儿童服务学院

全国学校领导者与儿童服务学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and Children’s Service, NCSLCS),其前身是全国学校领导者学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NCSL)是专为学校领导者设立的全国性机构,同时也是为了呼应当前学校领导者必须为学校教学质量承担责任的世界潮流。全国学校领导者与儿童服务学院在国际趋势下,为校长级领导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交流机会,希望英国学校校长能多向国外学校领导者学习,并将自身经验与世界各地的校长分享。

3.英国文化协会

英国文化协会重视与政府、企业及地方机构的合作,致力于教育经验的交流,特别是在教育、 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的交流。该组织成立于1934年,目前在全球有110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并与许多国家的教育部或地方层级的教育单位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顺利推动国际教育交流活动。英国文化协会在推动英国中小学国际教育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大部分的教育交流计划都是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委托英国文化协会具体负责并实施,而且该机构本身也推行了许多交流计划,比如校际连线(Connecting Classrooms)就对促进全球课程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三)非政府组织:中小学国际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1.发展教育协会与发展教育中心

发展教育协会(DEA)是一个促进全球学习的教育慈善组织,期望英国学生能更多地接触有关贫穷、气候变迁等全球性议题,并培养学生具有宽阔胸襟和全球视野,因此积极投入有关全球维度的教育课程。发展教育中心(DECs)是独立的、非营利的地方机构,全英国共61所。该组织因增进人们对全球议题的了解而设立,以发展全球维度教育课程为宗旨。

2.剑桥教育基金会

剑桥教育基金会(Cambridge Education Foun- dation)是教育培训和咨询机构,具有20年以上发展国际教育的经验,其最大的目标是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使全球儿童皆能受益。在全球维度方面, 基金会致力于支持国际教育的发展,为政府、国际发展机构和其他发展伙伴提供最高质量的教育咨询服务,其服务项目包括计划方案的设计、管理协助教育政策发展、教育经费建议以及技术支持和训练,如课程发展、学习资源和教师训练等。

3.英联邦交换教师联盟

英联邦交换教师联盟(League for the Exchange of Commonwealth Teachers,LECT)旨在开发国际教育网络,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它于2007年10月加入了CFBT教育信托基金。其主要职能是促进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以及信息分享与支持等。除此之外,海外自愿组织、乐施会、重点学校与学术信托基金会等在中小学国际教育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英国中小学国际教育的发展战略

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国际发展部积极与世界大多数国家进行合作,开展国际教育活动,其内容包罗万象。纵向的政府部门间的联系以及横向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造就了现今英国丰富多元的国际教育活动。

(一)建立网络平台,促进中小学国际教育的网际互动

1.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网站的设立

2004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建立全球门户网站,该网站是交换和分享教育信息以及促进教育伙伴关系的主要平台,它的服务是完全免费的。目前参与全球门户国际教育计划的至少有76个国家。全球门户网站的主要功能包括:伙伴学校的搜寻引擎;建构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平台;针对不同使用者创建特殊区域;在线专家咨询;实施国际计划;建立课程伙伴关系;连结到其他国际教育网站;提供个人专业发展机会等。全球门户网站为世界各中小学寻找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以寻找并阅读他人分享的教案,得到多元的专业成长机会,学生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2.电子语言网站的资源利用

儿童、学校与家庭部的电子语言网站(e Languages)是全球门户网站的附属网站。它是一个网络合作的平台,鼓励教师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业人士合作,分享真实可靠的资源,并把它介绍给全世界。此网站由英国文化协会负责管理,免费注册使用且提供多种语言的服务(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10种语言),每一个计划提供100MB的空间供用户使用,内部资源丰富,包括电影、声音文件、 照片、网络连结和文件等,皆可由教师或学生自由创建或开发。

除了上述提到的全球门户网站和电子语言网站之外,英国还有其他途径推动国际教育发展,例如国际发展部的全球学校伙伴(参见表2)。

(二)积极推动国际教育认证

国际学校奖(International School Award,ISA) 是英国为鼓励学校将全球议题与国际意识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奖励措施。国际学校奖由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支持与资助,并由英国文化协会执行。自1999年实施以来,有超过1,000所中小学获此殊荣,其最终目标是英国所有学校都有获奖的可能性。国际学校奖肯定和奖励如下的中小学教育发展活动,其中包括:国际氛围融入学校;学校大多数学生受到国际活动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与一些伙伴学校发展课程本位的合作;课程本位的合作跨越许多学科;年度国际教育活动;广泛的社区参与。[7]其未来也分化成三种发展水平,其中包括入门(Foundation)水平─推行国际主义、进阶(Intermediate)水平─发展国际主义和最高(Full) 水平。整个学校充满国际气氛。[8]

(三)全球维度的持续专业发展(CPD)计划

1.教师国际专业发展计划

教师国际专业发展计划(Teachers’Interna- 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IPD)使英国教师能够体验世界各国的教育实务和分享全球教育信息。以英格兰为例,该组织自2000年以来,每年提供300万英磅的经费,使数千名教师得以考察访问50余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匈牙利、瑞典、美国、南非和中国等。教师汲取不同国家的教学经验,所考察访问的主题包括信息传播科技、特殊教育需求和公民素养等。[9]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短期的团队考察,赋予教师体验世界各国教育的机会, 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经验。教师国际专业发展计划每学年提供2,580个机会,每次学习考察访问最长10天。考察形式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地方局主导的短期学习考察、短期开发中国家的学习考察以及短期校定学习考察访问。

2.国际领导学习计划

国际领导学习计划(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Learning Program,ILLP),由全国学校领导者与儿童服务学院(NCLSCS)负责推广,在国际背景下,为学校领导提供一个独特的交流机会。此计划分成三个阶段,包括准备与研究阶段(研究交流访问的地点,举办工作坊,以商定交流访问的各项事务); 国际交流访问阶段(国际交流访问为期7~10天, 内容包含工作坊、进行政策与学术的交流、学校之间的交流访问);宣传与推广阶段(把已经完成的活动计划加以宣传,开办工作坊以分享其学习经验)。

(四)学校发展、地方教育局和学生教育交流方案

1.全球学校伙伴关系计划

全球学校伙伴关系(DFID Global School Partnership,DGSP)是由国际发展部自2003年开始资助的教育计划。该计划由英国文化协会、剑桥教育基金会、英国世界连结协会和海外组织共同推广, 促进英国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学校的伙伴关系,开设全球维度课程并提供奖助金等。全球维度课程首先必须在网上注册,而后才能使用在线课程。在线课程首先全面介绍全球伙伴关系,同时利用网际网络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学校伙伴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学习。奖助金包括互相参访奖助金和全球课程计划奖助金等。[10]

2.全球网络和伙伴关系计划

全球网络和伙伴关系计划(World Links and School Partnership)是运用globalgateway、e Twinning、 Japan 21或连结社区发展(Link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等网站,寻找合适的学校伙伴,制定适当的教育交流活动,例如,伙伴学校之间的互访、 跨校课程的实践、区域连结性质的教育活动或学生会议。

3.校际连线计划

校际连线(Connecting Classrooms)是一个全球性计划,由英国文化协会发起,目的是创造英国和其他国家学校群组的伙伴关系,带给年轻人全球维度的学习机会,以改善对其他文化的知识与理解,并使他们未来有可能成为全球公民。校际连线计划是免费的,伙伴关系必须至少维系3年,在合作关系中可获得经费支持。校际连线计划促进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跨文化的对话实现教室课程的全球化,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对不同文化与民族的认识与理解。

4.首相全球奖学金计划

首相全球奖学金(Prime Minister’s Global Fel- lowship,PMGF)开始于2008年暑假,先后为100位中学毕业生提供前往中国、印度和巴西3个新兴经济体国家访问学习的机会。全球奖学金由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拟定,为不同背景与来自不同地区奋发向上的中学毕业生提供机会,通过共同探讨逐步加深对英国带来影响的其他文化与社会的了解。为期6周的奖学金计划将包括: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在被考察国家的中学担任中学助理,在该国家的跨国公司实习等。

5.学校连结访问计划

学校连结访问(School Linking Visits)是由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提供奖助,帮助中小学教师或校长到其他国家做短期访问,以促进学校连结和未来课程连结发展的计划。

由下页表3可以看出,英国倡导并推行的教育交流计划为学生、校长、教师提供资助,他们参与访问交流的国家遍及于全世界,实施的计划类型也非常多元化,丰富的计划为不同的学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英国中小学国际教育的特色与经验

总的来说,英国现行的国际教育策略及措施有广度也有深度,包括:国际教育交流、全球维度教育课程、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等。同时,英国重视丰富中小学校长、教师学习海外教育经验,注重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这些举措为师生的自身发展和教育的综合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以不同的形态全面促进英国国际教育的发展。丰富的国际教育活动,也反映出英国国际教育政策,即改革英国中小学教育,通过扩大学生国际视野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成就,使其获得一流教育的机会。

综合上述,英国中小学国际教育策略主要体现在如下特色。首先,信息传播科技(ICT)的运用,迈入信息化社会,从网际网络上获得知识变得容易许多,而运用信息传播科技增进跨国教育的合作与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其次,持续专业发展和训练,通过国际教育交流与访问活动,校长与教师既可提升外语能力,又可以学习知识、扩展视野,同时通过交流互动中分享彼此经验,以提高教学技能,最后得以提升整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与学校效能。再次,学校连结访问等形式使得跨学校间的课程得以连接,将教育计划嵌入到课程中,提升沟通的能力,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富有弹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借由ICT的运用,将全球视野融入到教学中,因而提升了语言学习水平。最后,通过各项方案与措施,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学生通过交流体验各国的风俗民情,增进情感与相互理解。此外,学生有机会就本身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激发出不同的想法与创意,学生实体的流动,使学生既能深刻感受文化的震撼,也提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活力因素下一篇:制度建设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