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的适应性

2024-09-09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精选十篇)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 篇1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适应性障碍表现

(一) 学习适应困难

对新生而言, 学习是大学生活至关重要的部分, 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体制、学习方法都与中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跨入大学门槛后的新生面临着诸多的改变, 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上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

1. 新生的学习动机缺失、动力不足、兴趣不高。

众所周知,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而转, 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 但进入大学后, 大学新生的学习动机反而模糊了。调查显示, 51.2%的大学新生不喜欢或者不明确自身是否喜欢所学的专业, 10.5%的学生完全不喜欢所学专业, 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同时, 64.2%的新生不确定或者不认同自己的学习热情仍然高涨。经过高中紧张的学习, 特别是完成了考上大学的学习目标后, 新生的学习热情出现了疲软状态, 享受每一天变成了大学生活的现实目标。

2. 新生学习无计划、主动性差、学习能力下滑。

在教学体制、学习方式上,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侧重点截然不同。中学教学侧重课堂讲授, 而大学教学强调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因此, 需要大学新生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包括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和专业学习的能力。但在调查中发现, 22.9%的新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厌烦学习, 18.7%的新生已经开始厌烦学习。进一步的调查表明, 42.1%的大学新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74.1%的大学新生不认为或者不确定平时应多看与专业有关的书, 这说明新生依然沿袭着高中的学习方法, 对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不适应。

3. 新生失去明确的学习目标。

大部分新生对未来处于一种茫然状态, 不明确学习的目的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据调查, 高达36.5%的大学新生不确定自己是否明确学习目的。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不良,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学业不良, 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成才。

(二) 生活适应困难

高中阶段, 高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 但进入大学后, 生活环境的变化要求新生完全独立生活, 这对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新生来说, 出现了大学生活难适应的情况。

1. 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 引起新生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新生中的大多数第一次远离家乡到异地求学。宿舍环境、校园环境及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据调查, 约43.1%的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里的作息安排, 41.4%大学新生认为宿舍环境不舒适, 43.8%的大学新生不满意现在的大学生活。

2. 业余时间增多, 导致业余生活规律紊乱。

大学除了安排日常的学习时间外, 其他的时间均由学生自理, 因而新生自主安排的时间相对较多。能否合理安排业余时间是摆在新生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调查显示, 仅有22.4%的新生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比较丰富, 51.6%的新生知道自己的业余生活很贫乏, 且不确定或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71.5%的新生会积极培养一些业余爱好, 10.5%的新生不认为应当发展一些课余兴趣。这说明, 大学新生了解到自己的生活状态, 正处于调整阶段, 但方向却不明确, 需要学校多加引导。

(三) 心理适应困难

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入学前的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度保护以及片面重视智育而忽视个性、品格的教育密切相关。大学新环境引发了潜在问题, 由于环境不适应、性格缺陷等原因导致情绪障碍及躯体反应。

1. 自卑、不自信、心理压力大。

集体生活易于引发强烈的竞争心理。大学时期, 是新生离开父母呵护开始独立生活, 自我管理的时期, 也是人生中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易产生心理疾患的阶段。据调查, 42.5%的新生进入大学后偶尔或者经常感到紧张或焦虑。

2. 心理承受能力弱。

约一半的大学新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高中时他们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呵护, 未遇到大的困难和挫折, 因此,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据调查, 当受到意外打击时, 53.5%的新生不确定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近年来, 大学生“自杀率”的逐年攀升也验证了这一事实。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的归因分析

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 既与他们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也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密切相关。

(一) 高中与大学学习目的的差异导致学习适应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在调查中发现, 65.6%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既要注重学习, 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但同时, 24.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应侧重能力的培养, 而仅有7.0%的新生认为应侧重学习。在对“大学后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上, 约70%的新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中相比有所减退, 其中二本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 认为学习积极性减退的新生达到74.5%, 一本学生为68.3%。此外, 调查显示, 51.4%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30.6%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 14.2%的大学生是为了考研或出国, 而仅2.9%的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回报父母和社会, 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这表明, 大部分新生的学习目标认识不够成熟, 关注自我、注重自身发展倾向明显, 而对社会责任考虑较少。

(二) 向“独立”生活的过渡中出现生活适应障碍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顺利、成功度过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调查显示, 53.4%的大一新生认识到在生活习惯上, 高中与大学存在很大的变化;39.5%的学生认为有变化, 但变化幅度不大;仅有5.9%的同学认为基本上没有变化。这表明, 92.9%的大一新生都面临着改变自己已有生活习惯的难题。生活环境造成的生活习惯的差异, 是大学新生在生活上出现不适应障碍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 64.9%的大学新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活与期望中的大学生活不相符合。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校园充满憧憬和幻想, 对大学生活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也是造成大学新生生活上的不适应的一个障碍。此外, 大学校园与中学校园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大学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这对大学新生来说, 的确眼花缭乱, 一部分新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调查显示, 如果允许使用计算机并将网络导入寝室, 有5.0%的学生选择玩游戏, 27.8%的学生主要会用于浏览网页等休闲活动。

(三) 个性、环境等差异导致心理适应障碍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中, 而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青春期遗留下来的, 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解决的许多心理问题, 如性生理、性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若一直不能将问题解决, 必然导致心理失衡。调查显示, 42.2%的大学新生认为自己最大的心理困扰来自于学习, 28.6%的新生是受人际交往的困扰, 16.7%的新生是由于受到生活方面的困扰, 9.7%的新生是由于经济原因而困扰。除此之外, 地区的差异也会产生新生的个体差异, 从而导致新生适应情况不同。调查显示, 来自大城市、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的大学新生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与认为自己无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相当, 而50.4%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 31.9%大学新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 而17.4%的新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卡方检验 (P≤0.05) 表明, 生源地不同的新生对心理适应性问题存在差异, 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独生子女的代际特征延伸到大学阶段。现在的大学新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呈现出独特的代际特征:自信、热情、大方、个性强, 成长条件相对比较优越, 但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自负,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观、责任感、独立意识不强。如果说, 后者对管理者工作来说是“利坏”因素, 那么如何转化为“利好”因素, 正是摆在学生管理部门面前的严肃课题。调查证实, 大学新生中的独生子女认为人际交往而造成心理困扰的占24.6%, 而非独生子女在此项的比率占32.6%;而在学习方面, 独生子女认为学习造成心理困扰的占49.5%, 而非独生子女的此项比率仅为39.3%, 这表明非独生子女更懂得刻苦学习, 为未来而努力。

三、克服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的基本对策

要解决新生适应性障碍问题, 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同时从高中和大学两方面入手加以培养。

(一) 高中阶段要加强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培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我们应从高中与大学衔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视角透析高中教育可能的改革方向。

1. 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力度。

首先, 中学教育应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上下功夫, 给学生多一些独立自主的空间, 使学生学会学习, 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何时学”等问题。其次, 高中教育需要处理好学生的高考与终身发展的关系。高中教育受到“升学率”的影响, 在相当程度上停留在将学生送入大学这一阶段性的功能上, 注重培养学生应试所必备的各种知识、技能, 而忽视个体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再次, 高中生活需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从深化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角度看, 应把高中生活还给学生自己, 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判断、去思考、去选择,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安排时间和空间, 学会交往、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认识外部世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规划、自我实现并承担责任, 学会以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由、自主与超越 (1) 。

2. 高中阶段要加大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改革力度。

高中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预备教育, 更是学生生命教育的一段重要时期。为此, 首先, 应丰富高中教育生活,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成为人, “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表达方式复杂多样, 人格丰富多彩;使他作为一个人, 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 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 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1) 。从课堂教学本身来看, 高中阶段需要在视野拓展、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学科价值深度开发、诸多学科综合融通等方面着力。从教育生活的性质来看, 应培养主动发展的生命个体。其次, 高中教育需要有意识地建立与大学的互动关系。高中应为大学提供学生准确、丰富的信息, 这将直接通过高中对学生的有关鉴定意见、评语等体现出来。同时, 高中教育需要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提供直接的支持。这包括开设具体的课程、进行相关的专题教育、组织相关的考察活动等。建议选派大学教师去中学开设研究性课程, 或定期派中学任课教师到大学学习如何开设研究性课程。同时, 还应该在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他领域加强中学与大学的沟通。

3. 高中阶段要加大对高考填报志愿的指导力度。

在一定意义上说, 高中阶段对学生传递的有关信息, 将直接形成学生的心理预期, 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生存状态。目前, 由于高中与大学衔接不够, 高中学校表面上看比较重视高考填报志愿的指导工作, 其实, 人力和财力投入都远远不够, 指导体系也不健全。高中招生咨询教师应主动了解大学的信息并准确传递给学生, 大学则应主动深入到高中学校, 为准备高考的学生介绍大学的专业设置,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学生的专业选择与个性发展等等, 辅导高中学生全面认识大学、理性选择专业, 提前为大学生涯做准备。

(二) 大学要实行有效机制引导新生缩短适应期

大学应重视新生的适应问题, 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引导新生克服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障碍, 步入正常的大学生活。

1. 加强新生始业教育, 实现大学与高中教育的衔接。

目前, 许多高校探索新生始业教育, 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调查, 62.1%的新生认为高校应当加强新生始业教育, 大部分新生认为学业导向教育对自身帮助最大, 但要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灵活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要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增强新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展学习方法指导, 激发新生学习兴趣;开展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指导, 提高新生人际交往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新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开展心理教育, 提高新生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2. 实行“导师制”, 帮助新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1) 实行新生导师制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每位导师可为所带的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动态, 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实验室, 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 增加新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 (2) 建立学业指导制度, 实施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学资源, 在选择学习课程与专业、制定大学期间乃至人生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有效帮助及指导;二是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 掌握大学学习方法, 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三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选择学习课程, 确立学习目标;四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帮助学生尽早确定职业方向。 (3)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大学的新环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激动与新奇, 更多的是困难与挑战。作为导师,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帮助新生调整心态, 找到自己新的定位, 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 实行“导生制”, 发挥大学生优秀朋辈群体的积极作用。

为尽快缩短新生的适应期, 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实行“导生制”, 让优秀学长以结对新生寝室的方式加强对新生全过程的引导。首先, 要搭建平台, 扩大朋辈思想教育的覆盖面, 调动大学新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使朋辈思想教育成为大学新生内在的强烈需求。其次, 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育, 引导学生走出自我, 融入集体, 营造主动与他人沟通、善于与他人交流、乐于汲取他人长处、勇于克服自身不足、互帮互助、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加强教室、宿舍、食堂、社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学生集体活动场所的文化建设, 使之成为开展和实施朋辈教育的优良场所。再次, 增强朋辈教育骨干的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的示范作用,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作为, 不断优化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启发和激励的朋辈教育环境。

4. 建立专项制度或基地, 形成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

针对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困难的问题, 高校可建立专门基地, 包括新生学长训练营, 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地, 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营,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等, 使入校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将新生入校教育与大学适应性教育相结合, 引导大学新生全面发展;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专门针对大学新生的工作制度;针对大学新生生活适应困难, 尤其是针对群体性生活适应障碍, 应当加强卫生、安全的制度建设, 预防新生生活适应困难的扩大化。

(黄兆信,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浙江温州325035;李远煦,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浙江温州

325035)

摘要: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角度, 研究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适应性障碍。分别从高中和大学两个不同角度, 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 对高中与大学进行有效的衔接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在高中阶段要加强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阶段要实行有效机制引导新生缩短大学生活适应期。

关键词:高中,大学,大学新生,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李桂英.从大学新生的不适应谈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问题[J].人才开发, 2007 (01) .

[1]李家成.高中与大学衔接中的学生成长研究[J].人民教育, 2006 (12) .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124.

[1]马志国.心理解析:大学新生怎样适应新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10) .

[2]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02) .

[3]于秀丽, 莫雷.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06 (01) .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 篇2

亲爱的同学: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抽时间做我的调查,此份调查问卷的目的是调查我们大一新生对大学的适应情况,请依据自己实际情况回答,将您所选择的选项填到题目前面的括号内,我们会对您的信息保密。希望您能如实、耐心填写,衷心感谢您的参与!

()

1、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你来自何地?

A 威海本地 B.威海市外,山东省内 C.山东省外

()

3、你是独生子女吗 ?

A 是

B 不是

()

4、你在进入大学之前有没有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过?

A 有

B没有()

5、入学后对自己学校的满意程度?[单选题]

A.比想象中的好

B.符合自己的想象

C.与想象有些差距

D.十分不满意()

6、入学后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 ?[单选题]

A.比想象中的好

B.符合自己的想象

C.与想象有些差距

D.十分不满意()

7、入学后对于新的学校环境适应程度? [单选题]

A.一开始完全适应 B.靠自身调整后基本适应

C.目前为止,仍不适应()

8、[第7题选C者答]你对学校环境不适应的原因是什么? [多选题]

A、气候等自然因素差异

B.饮食、生活习惯差异

C.大学特殊的人际关系

D.文化、习俗等社会环境因素

E.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学习氛围

F.其他()

9、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单选题]

A.遇到过

B 没有遇到

()

10、(第9题选A者答)你所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以下哪些? [多选题]

A.语言环境不同,沟通存在困难

B.缺少知心朋友,宿舍问题

C.与个别人难以交往

D.与他人交往平淡、热情不高

E.恋爱问题

F.基本没有什么人际关系问题()

11、你觉得寝室集体生活如何?[单选题]

A.很温馨,大家无话不谈 B.和谐,大家相处融洽

C.还行,大家关系一般

D.不是很好,偶尔有小争吵

E.关系有点紧张,矛盾频发

()

12、大学平时生活中遇到烦心事你一般如何做?[多选题]

A、倾诉给大学中交的新朋友

B.找以前朋友聊

C.倾诉给父母听

D.不需要倾诉、发泄

E.班级导师、辅导员

F.其他途径()

13、你认为大学的学习重要吗? [单选题]

A..依然重要,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B.不是很重要,只要勉强过了就好

C.不重要,学习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 D.很不重要,人生得意须尽欢()

14、在学习方面,你觉得适应吗?

A.适应

B.还可以

C.不适应

()(第14题选C者答)

15、你觉得学习方面有哪些地方觉得不适应?[多选题]

A.学习方法 B.大学的教育方式

C.课程难度

D.和老师交流沟通

E.没有不适应

()

16、大学平时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你一般如何做?[多选题]

A.与同级同学商量解决 B.请教学长学姐

C.请教学院老师、辅导员 D.自己独立解决()

17、你课余生活的安排是怎样的? [多选题]

A.主动上自习或去图书馆看书

B.参加各种社团或学生会活动

C.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等

D.逛街购物

E.参加其他活动(如聚餐、老乡会等)

()

18、自己有没参加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 [单选题]

A.参加 B.没有参加

()

19、对于社团、学生会活动或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及活动,你? [单选题]

A.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B.依个人兴趣选择相关活动参与

C.偶尔参与

D.一点兴趣也没有

()20、(18题选A者回答)你如何看待自己参与的社团或学生会工作? [单选题]

A.非常重视,甚至占去学习时间

B.会适合地安排时间去做,但不会占用学习时间

C.只当作兴趣,喜欢做的时候做,不喜欢做的时候就不做

D.不知道

()

21、(20题选A者答)现在能否将工作、学习及娱乐休闲的时间平衡好?[单选题]

A.完全可以 B.基本可以

C.有点困难 D.几乎不能()

22、大学生活已过近半个学期,你对于自身现状如何评价? [单选题]

A.非常满足 B.比较满足

C.一般 D.不满足()

23、对大一下学期和未来的大学生活有无清楚的方向? [单选题] A.有清楚的方向,制定计划使自己更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大学生活适应性问题研究 篇3

【摘 要】基于L高校274份大学新生大学生活适应性问卷调查,对其大学生活适应性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对大学生学校认知情况、自我认知情况、个人发展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构建诉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新生家庭经济压力大,潜在心理隐患明显;家庭经济压力大,个人消费行为亟待引导和教育;对学校的整体认知良好,但具体到对学校自身、专业、师资队伍、校园环境的认知还亟待改善;对自我身体素质、大学学习、自我性格和能力、大学微型社会关系的认知整体一般;大学生个人发展意识较浓厚,有着较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构建诉求,但同时面临着个人行动不足的困境。

【关键词】大学 新生 生活适应性 调研数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16-04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在生活、学习、心理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适应不良现象。落实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既是新生顺利适应大学新环境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已受到众多高校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基于L高校274名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对其大学生活适应性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从微观透视宏观,通过抽取样本人群的定量剖析和质性评价,窥视新生的大学生活适应性状况,分析其适应不良的表现,尝试提出提升其大学生活适应能力及适应性的基本对策与路径。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4份(N=274),回收274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本研究设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样本人群家庭基本人口特征及消费状况、对学校的整体认知情况、自我认知情况、个人发展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构建诉求四部分,并基于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一、样本人群家庭基本人口特征及消费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样本人群(N=274)家庭基本人口特征及消费状况如下:

(一)家庭基本人口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入学前的户口类型:43.4%为城市户口、56.6%为农村户口,农村居民家庭适龄青年入学人口数较多;家中兄弟姐妹人数:26.3%为独生子、29.9%为2人、17.9%为3人、14.2%为4人、11.7%为5人及以上,73.7%的家庭子女人数为2人或2人以上,家庭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也是家庭经济致贫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家庭未就业人口数或失业人口数越多,家庭面临的经济负担就越大。兄弟姐妹中就学、就业、购置新房、婚姻缔结等现实问题,使很多家庭陷入困境,经济较为窘迫。而在兄弟姐妹中排位状况调查中发现:排第一占56.9%、第二占25.9%、第三占12.8%、第四及以上占4.4%,这意味着对大部分家庭而言,经济负担和压力还将长期延续。对父母双亲状况的调查发现:“家庭完整”占78.5%、“父母离异”占9.1%、“单亲家庭”占8.4%、“父母双无”占4%。21.5%的家庭因婚姻破碎离异、因病因灾自然亡故等各种原因而呈现出不完整的状态,同时意味着这一部分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为未来重点关注和照顾的对象,应该从生活上、心理上给予适度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慰藉。

(二)样本消费状况及自我消费评价

基于家庭基本人口特征的调查,基本已经落实了超过半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潜在可能性。而通过样本群体消费状况的调查更是落定了这一现实。调查发现,在新生的学费来源中:59.9%来自家庭收入、5.5%来自亲戚朋友、6.2%来自暑期打工、25.5%来自各个方面、2.9%无着落。40.1%的学生家庭难以支撑学生的学费,这也为学生的自卑、无助、不公平感等心理问题埋下了隐患,甚至成为隐忧,成为新生大学生生活适应的重要困境。在新生家庭月生活费供给中:300元以下占14.2%、300-500元占24.8%、500-700元占31.0%、700元以上占29.9%,70.1%的家庭月消费供给不足700元。面对目前社会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货币贬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700元/月的生活费除满足基本饮食问题外,无法有效解决学生服饰消费、交通通信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医疗保健消费等方面的生活用度。因此,学生的消费经济诉求及社会参与、社会认同诉求难以通过消费行为实现,甚至常常遭受打击。在校学习费用承担能力的调查显示:“没问题”的占17.9%、“基本可以”的占31.4%、“比较困难”的占38.3%、“无力承担”的占12.4%。50.7%的学生在校学习费用呈现出难以负担的状态,甚至其中很多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维系。

在针对自我消费评价的调查中发现:“花钱太多,该好好计划一下”占71.2%、“无所谓”占5.1%、“只要高兴就好,不在乎钱”占3.3%、“没必要计划,只要心中有数”占20.4%。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清晰明确的消费规划和计划,消费行为中的攀比意识、从众意识、享乐意识盛行,消费价值观亟待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对学校的整体认知情况

(一)对学校的认知情况

针对选择L高校的最终原因的调查发现:“听说就业好”占37.2%、“对学校感兴趣”占29.9%、“被调剂来的”占10.2%、“家长选的”占18.6%、“随便选的”占4%。67.1%的学生是基于对未来发展前途、就业问题及对学校本身的热爱的考量,最终做出的深谋远虑的选择。但仍有33.1%的人是因为调剂、家长志愿、随机巧合等进行的选择,其行为缺乏个人情感和个人意识,非常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的无奈、迷茫或困惑所作出的违背内心意愿的盲从妥协,不符合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律,因此也成为新生学校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重大羁绊。在对L高校印象的调查中:“学风淳朴,文化底蕴浓厚,是一所非常理想的学校”占48.9%、“一般,跟其他学校相比没有突出特色”占29.9%、“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占21.2%。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无明显特色或认为学校并不符合自己内心的择校意愿。这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学校调剂、专业调剂等与内心预期有着强烈落差,导致对学校兴趣和热情不足。

(二)对专业的认知情况

在专业选择上,选择现专业的原因:“对此专业感兴趣”占33.6%、“不知道,随便选的”占15.0%、“家长选择的”占14.2%、“被调剂的”占37.2%。这说明样本群体中只有1/3的人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根据自已的想法和意愿进行的遵从内心的选择,其他人均为家长志愿或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在专业的满意度方面,“很满意”占18.2%、“比较满意”占40.5%、“不确定”占27.4%、不满意占13.9%。41.3%的人对目前所学专业并没有明显的热情和志趣,这也成为未来教师专业教育和学生专业学习面临的重要困境,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及学生专业兴趣培养成为后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课题。在对专业专业前景的认识方面,“较清楚”占51.8%、“不太清楚”占31.0%、“没什么认识”占17.2%。有接近半数的人对专业前景表现出迷茫困惑和手足无措,这也预示着专业认知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学校学生培养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对师资队伍的认知情况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中充当着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重要角色。在对学院辅导员的看法的调查中:“认真负责,关心同学”占39.8%、“比较尽责”占55.8%、“未能做到本职工作”占4.4%。辅导员作为服务、教育和管理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价值观念引导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力去关怀和爱护学生,秉承师者“身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训,构建积极互通互动的师生关系,了解和掌握学生内心的真正想法和诉求,寻找现实可行的需求实现路径。在对任课教师看法的调查中:“授课形式多样,亲近学生”占37.6%、“老师讲课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占34.7%、“授课内容过多,晦涩难懂”占20.1%、“老师讲课没有激情,课堂气氛不活跃”占7.7%。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高深性、自主性、探究性、超越原学习情境等基本特点,它与中学期间的通识学习和通识教育存在着本质区别,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同学可以凭借良好的基础和智商进行快速的环境适应和专业学习;反之,仍有部分同学因学习环境及方式的转变,陷入困顿和迷茫,发展成为学困生。在学习大学课程时觉得:“学习非常轻松,掌握的很好”占16.8%、“基本能听懂,但学习有些吃力”占42%、“不太能跟上学习进度,吸收理解困难”占35.4%、“反正听不懂,干脆不听”占5.8%。很多学生缺乏攻坚克难的奋斗意识和自律能力,加上中学教师“大学就是天堂”思想的错误引导,堕落腐化的理念从入学开始便已萌生。作为专科学生,专业和技术成长是增强自身竞争优势,进行有效社会竞争的不二法门,大学生涯规划也成为大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必不可少的课题。

(四)对校园环境的认知

在对大学生活中最难适应的项目的调查中:“与陌生人交往”占12.8%、“独自打理自身的一切”占25.2%、“学习方法的转变”占27.0%、“陌生城市的生活环境”占35%。可见,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自理能力、学习方法、生活环境等方面均存在部分适应不良的情况,面对新的环境,他们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饮食作为生存的基础,也是大学新生大学生生活适应的重要部分。在对学校学生食堂的看法的调查中:“饭菜品种多样,质量好,口味适宜”占25.5%、“价格适宜,经济实惠”占24.8%、“饭菜不太可口,质量有待提高”占49.6%。可见,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饭菜并不能满足其挑剔的味觉,食堂的菜目种类、菜品口味还亟待丰富,菜品质量和价格还亟待调整。纪律作为学习的重要保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学校纪律评价:“纪律非常好”占33.2%、“纪律比较好”占56.6%、“纪律不太好,对学习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占10.2%。

三、自我认知情况

(一)对自我身体素质的认知

在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很好”占43.4%、“良好”占40.1%、“普通”占13.1%、“较差”占2.9%、“很差”占0.4%。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新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仅有少部分身体素质较差。在针对是否有吸烟行为的调查中:“有,每天必吸”占15.7%、“有,偶尔吸”占28.1%、“从不吸烟”占56.2%。吸烟有害身体健康,是重要的健康杀手,是肺结核、肺气肿等肺部疾病及呼吸道传染疾病形成的重要诱因,大学生健康生活行为成为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版块。

(二)对大学学习的认知

大学作为连接大学生从中学生步入社会竞争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在对大学学习和生活是否有目标:“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占36.1%、“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占38.3%、“还在考虑当中”占20.8%、“没考虑,走一步算一步”占4.7%。这说明有很多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缺乏清晰而长远的规划,目标意识淡薄。在将如何对待大学学习的调查中:“刻苦,功夫花在平时”占44.5%、“靠良好的基础和智商”占31.0%、“也许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占16.1%、“走一步,看一步”占8.4%。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充满希望”占52.9%、“没怎么想过,走一步算一步”占18.2%、“感到很困扰,不知该怎样努力”占25.2%、“我感到很迷茫,不管我怎么努力也没用”占3.6%。这更印证了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目标规划、缺乏奋斗动力的事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对自我性格和能力认知

对于自己的了解情况:“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个性和特点”的占47.8%、“有时候感到了解自己,有时候感到不了解自己”占40.9%、“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能做些什么事情”占11.3%。可见,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能力、特点和性格色彩,甚至不能做出基本的、客观的自我评价。在“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多选)”的调查中:“外倾开朗,善于交际的”占65.7%、“内向,不善言谈的”占29.6%、“冷漠的”占14.6%、“易生烦恼的”占29.9%、“情绪稳定的”占40.9%、“有恒心,负责任的”占42%、“冒险敢为的”占18.2%。个案分析显示,部分学生陷入二元分裂式的性格,既外倾开朗、善于交际,又内向羞涩、不善言谈,这可能有赖于熟人社会的建立,与慢热型的性格有着直接关系。针对“现在在大学里的你属于哪种类型”的调查显示:“自信而充满活力”占46.0%、“对学习和未来充满迷茫”占37.6%、“得过且过”占16.4%。在对自身是否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中:“有”占44.5%、“有,但不一定能坚持”占44.5%、“没有”占10.9%。部分学生悲观厌世,行事得过且过,混日子心理严重,同时很多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行为夸张放纵,思想天马行空。

(四)对大学微型社会关系的认知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蕴藏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已成为个人构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重要场所。个人各种资本资源掌握的多寡程度影响着未来的职业发展的质量,是个人潜在的、隐形的财富。在应如何处理学生间的关系的调查中:“多交朋友,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占74.8%、“喜欢独来独往,很少跟同学打交道”占8%、“顺其自然”占17.2%。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构建社会关系,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在如何看待大学生谈恋爱问题的调查中:“比较向往,希望能在大学里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占31.4%、“随缘”占61.3%、“不赞成,浪费时间,影响毕业”占7.3%。可见,接近1/3的学生希望在大学体验甜蜜的爱情,至此,恋爱中的道德、恋爱中的自我保护等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恋爱价值观的问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在针对“你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多选)”的调查中:“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占47.1%、“集体中缺少温暖,同学中没有友谊”占20.1%、“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占24.5%、“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占58.0%、“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占39.4%。可见,良性竞争、学习方式、集体关怀、就业前途、家庭经济问题是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重要问题,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和钻研的问题,其解决的好坏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影响到学校的存亡和发展。

四、个人发展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构建诉求

(一)个人发展认知

个人成长和发展面临着重要的外部环境,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你认为哪方面的信息对你比较重要”的调查中:“学校及院系相关政策”占18.6%、“专业学习方法”占40.1%、“就业信息”占33.9%、“加入党组织方面的相关信息”占3.3%、“时事新闻”占4.0%。可见,新生更关注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等关键问题。在平时课余时间安排中:“看书学习”占24.5%、“社团活动”占23.0%、“宅在宿舍”占20.4%、“和朋友出去玩”占10.2%、“发展自己的喜好”占16.8%、“运动锻炼”占5.1%。有约1/4的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有约1/4的学生专注于社团活动,但仍有很多学生选择宅在宿舍睡觉、游戏,过着虚度光阴、漫无目的的生活。关于未来大学生活准备:“一心一意学好专业课”占28.1%、“多阅读一些书籍,不断提高自我涵养”占32.8%、“尽量参加学校的学生会等部门工作,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占30.7%、“打工和参加社会实践,为将来找工作做准备”占6.6%、“得过且过,走一步算一步”占1.8%。由此可见,尽管目前的懵懂无为与良好预期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但这也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新改变人、塑造人的现实可能性。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严于律己、脚踏实地去谋事、去创业成为未来工作的要点。

(二)人力资本构建诉求

人力资本构建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针对“你想要在大学培养自己哪方面的能力”的调查中:“组织能力”占33.6%、“适应能力”占15.0%、“人际交往能力”占28.8%、“学习能力”占6.6%、“协调能力”占7.3%、“独立思考能力”占8.8%。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有较为明确的人力资本构建诉求,且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社会参与进行获取。在针对“你希望举办哪些知识讲座(多选)”的调查中:“为人与处事”占69.3%、“生活技能”占47.8%、“礼貌礼仪”占42.3%、“专业知识”占58.4%。可见,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社会知识,学生都饶有兴趣,向积极进行学习。在“你希望学校多举办什么活动”的调查中:“球类比赛”占49.6%、“歌唱舞蹈大赛”占38.7%、“相声小品比赛”占22.3%、“各种晚会”占59.9%、“文化名人报告会”占26.3%、辩论赛占21.9%、演讲比赛占15.3%、“征文比赛”占8%。可见,体育比赛、文娱活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有着较高意愿的参与形式。在“你认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多选)”调查中:“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占82.1%、“多开丰富多彩的科技、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选修课”占47.8%、“参加勤工助学”占35%、“承担一定社会工作”占30.7%、“不断学习,自我塑造”占38.3%、“参加校内社团活动”占28.8%。可见,大学生都会选择认为合适自身发展的途径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和塑造。人力资本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在面对人力资本增值上常常面临如下困境:(下转第37页)(上接第18页)较高的发展预期与现实的颓败无为、较高的发展预期与低效能的作为、较低的发展预期与现实的盲目自大等。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构建人力资本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活适应性,甚至是关联其未来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命题,有着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三)社会资本构建诉求

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与大学生个体相分离,却能被大学生个体所使用的处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际关系构建能力,积极利用血缘、亲缘和地缘优势,拓展社会关系。在针对“遇到问题时,想要得到谁的帮助”的调查中:“同学或舍友”占58%、“辅导员”占7.7%、“任课老师”占6.9%、“学长学姐”占6.6%、“父母家人”占8.4%、“不找任何人,自己解决”占12.4%。可见,样本群体主要依靠各种学缘关系建立的同学情谊或朋友情谊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这种关系具有更多的平等性和助人自助的性质。因此,也更牢靠,自然深受大学生信赖。

五、调查的基本结论

大学新生的大学生活适应性问题,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所必须经历的问题,也是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其适应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身健康成长、职业发展,甚至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存亡、改革及发展。通过本次调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第一,三分之一的新生家庭经济压力大,潜在心理隐患明显;第二,家庭经济压力大,个人消费行为亟待引导和教育;第三,对学校的整体认知良好,但具体到对学校自身、专业、师资队伍、校园环境的认知还亟待改善;第四,对自我身体素质、大学学习、自我性格和能力、大学微型社会关系的认知整体一般;第五,大学生个人发展意识较浓厚,有着较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构建诉求,但同时存在着个人行动不足的困境。这些都需要引起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教育管理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黄娜.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3

[2]吴俊.“场域—惯习”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实践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李 刚(1988— ),男,陕西华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教育实践;万 贺(1990—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与语言学双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现代化。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 篇4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利用SPSS18.0对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为某文科学院学生, 大一学生采取全样本调查, 大二、大三学生采取抽样调查。总共发出问卷295份, 收回有效问卷283份, 回收率95.93%, 其中大一学生236份有效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三方面问题:基本信息;专业适应现状;专业适应教育的路径喜好。其中对于专业适应现状调研从专业目标、专业兴趣、专业认知、专业态度、专业投入五个方面设计问题。

二、研究分析

1. 不同年级比较。

研究将大一学生专业兴趣、专业态度、专业目标、专业投入和专业认知五个维度上的均值与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在进行比较, 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大一学生五项维度得分均较低, 处于雷达图的内环。其中, 专业兴趣、专业目标和专业认知均低于其他两个年级, 专业态度和专业投入处于中等水平。这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兴趣、专业态度、专业目标、专业认知和专业投入水平不一样, 大一学生在五个维度的均值均处于较低水平, 对大一学生专业适应教育的加强显得必要。

2. 个体因素分析。

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 影响其专业学习的因素究竟有哪些?下文将从性别、民族、户口类型、文理背景、高考志愿、往 (应) 届生等个体因素分析是否会影响学生的专业适应性。通过研究分析发现:

男女生在专业学习时间上的投入之间存在差异 (P<0.05) , 男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投入水平略高于女生。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同学在专业兴趣上存在差异 (P<0.05) , 城镇户口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兴趣度更高。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专业兴趣上存在差异 (P<0.05) , 文科生对目前所学专业兴趣度更高。第一志愿专业与非第一志愿专业同学在专业兴趣上存在显著差异 (PP<0.01) , 目前所学专业为高考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的同学在专业兴趣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目前所读专业非其第一志愿填报的同学。

从分析结果来看, 性别、户口类型、文理背景、高考志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民族、应 (往) 届生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影响较小。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个体需求和困惑, 因材施教, 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专业适应教育, 提高专业适应教育的针对性显得必要。

3. 教育路径喜好。

从学生接受专业适应教育的路径来看, 学生获取的专业信息主要来源于专业教师, 其次是朋辈。在被问到专业信息获取来源时, 45.61%的学生专业信息来源于专业老师, 23.13%学生专业信息来源于朋辈, 17.99%的学生专业信息来源于辅导员, 13.28%的学生专业信息来源于班主任。较信任的专业教育信息来源于专业老师, 其次是朋辈影响。当学生碰到专业领取相关问题, 41.33%的学生首先会想到专业教师, 36.99%的学生会向朋辈求教, 11.27%的学生会请辅导员指导, 10.40%的学生会向班主任老师求教。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 专业教师和朋辈资源是学生比较容易获得且比较接受的专业适应教育主导者。

4. 班级氛围影响。

此外, 将班级学习氛围与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学生专业兴趣与班级学习氛围之间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班级学习氛围越好, 其班级成员专业兴趣越浓厚, 反之, 班级学习氛围越差, 其班级成员的专业兴趣也就越差。

三、建议与启示

1. 协同资源, 加强新生专业适应教育。

大一学生在专业兴趣、专业目标和专业认知三方面水平都明显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 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同时, 研究还发现此三方面彼此之间都是两两相关的, 也就是说提升一个方面, 另外两个方面也会相应有所提升。高校管理者应牢牢把握大一关键时期, 协调专业系主任、专业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资源, 在课堂教学环节向学生展现专业全貌, 传授专业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树立正确专业认知, 确立合适的专业发展目标。

2. 开拓朋辈资源, 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朋辈之间拥有相似的生活、学习经历和奋斗目标, 其经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除任课教师以外, 学生较信任的信息源是朋辈。课堂教学之外, 积极利用朋辈资源开展优秀学子报告会、经验交流分享会等课外活动, 向学生展示专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态度与投入。

3. 内外结合,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指导班级活动、组织专家报告会和朋辈课堂,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 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 进而促进学生对专业的适应。

参考文献

[1]芦朝霞, 李海星, 侯彩霞, 任华良.班级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2:78-80.

[2]孙继红.高校新生的适应冲突与教育对策[J].前沿, 2013, 09:125-127.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 篇5

为了解我校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生活适应性现状,现做不记名式实况调查。本问卷共有20题,请认真阅读每个问题,并把所选的答案写在题号前括号内。希望您能如实、耐心填写,衷心感谢您的参与!

(B)

1、你的性别是?

[单选题]

A.男B.女

(B)

2、你来自何地?

[单选题]

A.常州本地B.常州市外,江苏省内C.江苏省外

(B)

3、入学后对自己学校的满意程度

[单选题]

A.比想象中的好B.符合自己的想象

C.与想象有些差距D.十分不满意

(B)

4、入学后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

[单选题]

A.比想象中的好B.符合自己的想象

C.与想象有些差距D.十分不满意

(B)

5、入学后对于新的学校环境适应程度

A.一开始完全适应B.靠自身调整后基本适应

C.目前为止,仍不适应

(E)

6、你对学校环境不适应的原因是什么?

[多选题]

A.气候等自然因素差异B.饮食、生活习惯差异

C.大学特殊的人际关系D.文化、习俗等社会环境因素 E.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学习氛围F.没有不适应

(B)

7、你所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以下哪些?

[多选题]

A.语言环境不同,沟通存在困难 B.缺少知心朋友,宿舍问题

C.与个别人难以交往D.与他人交往平淡、热情不高 E.恋爱问题F.基本没有什么人际关系问题(B)

8、你觉得寝室集体生活如何?

[单选题]

A.很温馨,大家无话不谈B.和谐,大家相处融洽

C.还行,大家关系一般D.不是很好,偶尔有小争吵E.关系有点紧张,矛盾频发

(D)

9、大学平时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你一般如何做?

[单选题]

A.与同级同学商量解决B.请教学长学姐

C.请教学院老师、辅导员D.自己独立解决

(C)

10、大学平时生活中遇到烦心事你一般如何做?

[单选题]

A.倾诉给大学中交的新朋友B.找以前朋友聊

C.倾诉给父母听D.不需要倾诉、发泄

E.找班主任、班级导生、学院辅导员F.其他途径

(C)

11、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

[单选题]

A.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费不足

B.通过勤工俭学和其他方式,暂时没有经济困难

C.不懂理财,用钱无计划,出现赤字

D.没有任何经济问题

(A)

12、你认为大学的学习还重要吗?

[单选题]

A.依然重要,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B.不是很重要,只要勉强过了就好

C.不重要,学习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

D.很不重要,人生得意须尽欢

(A)

13、在学习方面,你觉得有哪些不适应?

[多选题]

A.学习方法B.大学的教育方式

C.课程难度D.和老师交流沟通

E.没有不适应

(A)

14、你课余生活的安排?

[多选题]

A.主动上自习或去图书馆看书

B.参加各种社团或学生会活动

C.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等

D.逛街购物

E.参加其他活动(如聚餐、老乡会等)

(C)

15、对于社团、学生会活动或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及活动,你?[单选题]

A.热情高涨,积极参与B.依个人兴趣选择相关活动参与

C.偶尔参与D.一点兴趣也没有

(A)

16、自己有没参加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

[单选题]

A.参加B.没有参加

(B)

17、你如何看待自己参与的社团或学生会工作?

[单选题](16题选A者回答)

A.非常重视,甚至占去学习时间

B.会适合地安排时间去做,但不会占用学习时间

C.只当作兴趣,喜欢做的时候做,不喜欢做的时候就不做

D.不知道

(B)

18、现在能否将工作、学习及娱乐休闲的时间平衡好?

[单选题](16题选A者回答)

A.完全可以B.基本可以

C.有点困难D.几乎不能

(C)

19、大学生活已过一学期,你对于自身现状如何评价?

[单选题]

A.非常满足B.比较满足

C.一般D.不满足

(B)20、对大一下学期和未来的大学生活有无清楚的方向?

[单选题]

A.有清楚的方向,制定计划使自己更适应大学生活

B.有短期的打算,过一天是一天

C.很模糊,没什么目标,安于现状

D.没考虑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析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根源方法

“大学新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闯入人们的视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各式各样不适应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来到了大学校园,信心满满地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由于环境的改变、角色的变化、人际的变更及学校管理模式的差异,新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现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直接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分析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教育工作,对于他们成长成才关系重大。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表现

适应问题是每个新生都会面对的问题。产生的适应问题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涉及共性、个性,客观、主观,环境、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如下:

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

新生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校园的状况及学校所在地地域、气候、语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变化的不适应。对校园失望,摸不准天气,听不懂话,不习惯餐饮,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及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同,不习惯过集体生活,和室友相处难度较大等都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带来影响,造成其心理苦闷,难以适应,有的甚至选择了不良的方式解决,酿成悲剧。

2.对学习变化的不适应

在大学,学习发生了质和量的突变,学习的要求、内容、方式、时间等各方面都有别于高中。课程设置的庞杂、对专业的陌生、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进度的跳跃、学习时间的宽松等,使他们一时摸不着头脑,学习更加强调自主、创新,而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尽管付出很多时间、精力,但收效甚微。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欠端正,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时间安排不当,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常见的适应问题表现。

3.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

部分大学新生匮乏人际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开启交往大门,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关系密切同学之间的交往,如舍友、恋人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容易造成误解和不信任,产生苦闷、烦恼的情绪,排释不开容易走极端,干傻事,造成终身遗憾。

4. 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环境、学习和交往方面的不适应会以不同方式对其心理产生影响,易出现自卑、孤独、焦虑、烦恼、压抑、逃避、恐惧等心理,这些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給身心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的危及生命。我校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大学新生有心理问题的占30%,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大学新生的众多适应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变化是一切适应问题产生的导火索,但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所有不适应问题都和学生缺乏正确认知相连,学生缺乏正确认知的最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教育的失误,主要反映在国家、社会的大环境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自身教育四大领域。

1.国家、社会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成“人”,使人能健康成长,与社会、自然相适而生;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中,过分逐利,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失衡,腐朽观念如享乐、拜金、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并盛行,尤其部分党和国家的干部遭到腐蚀,腐败堕落,在社会中造成恶劣影响,对大学生影响巨大。部分学生崇尚享乐、拜金,个人至上,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好高骛远,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品质。这一切严重影响其适应大学生活。

2.学校教育的影响

(1)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始终跟着高考指挥棒转,以追求高分和升学率为目的,偏重智育,而忽略了对“人”的全面教育。学校以学习为单一目标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除了学习,考大学外,没有其他的认知体验,缺乏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客观认识和责任认知。在教学上侧重应试科目,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对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对学习的目的缺乏引导,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及不会学习甚至讨厌学习的局面。到了大学,因为失去目标、缺乏学习能力和应对新环境能力,变得迷茫无助,难以应对。

(2)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为帮助新生适应新生活,加强了新生入学教育,各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开展开学典礼、军训、新生座谈会、校史介绍、迎新晚会、老生新生见面会、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学校对新生的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很突出,方法单一、老套,针对性不强,教育不深入,缺乏跟进、持续性,对新生存在的不良适应问题干预存在滞后性,对适应问题的教育缺乏有效性。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历来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氛围的不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但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往往对孩子缺乏科学的引导和长远的规划,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生存、心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培养采取一切包办,代替孩子思考、规划、决定、处理问题,导致孩子失去了应有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生活,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自己去处理、解决,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强大的实力储备,必然会出现迷茫、不安、烦躁等不适应现象。

4. 自身教育的影响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内因是决定因素。不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怎样,其都是外力,学生自身的教育是根本。部分学生自我成长意识较低,自我教育动力不足,没有理想,成才目标不明确,自觉、自律、自控能力低下,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依赖心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与人交往能力匮乏,人际关系紧张,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情绪,遇事不能正确对待,适应问题较为突出。

nlc202309011113

三、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部分新生的适应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有的已危及生命,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新生解决适应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合作与沟通,改变教育理念,打造良好的外在教育合力

教育的根本是帮助人全面发展,因此不论哪方面的教育首先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完成社会化,即能在社会中健康、有效的发展自身,服务社会。

(1)国家、社会要净化育人环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政治制度、高考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引导人们崇尚法律、道义、原则、知识、良知、劳动,给家庭、学校以方向性引导,改变学校和家庭的唯“高考”为目标、唯“分”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加强综合素质教育。(2)学校、家庭作为微观教育领域,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培养。两方面要多沟通,相配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育,不做统一要求,适合什么做什么,做到学校、家里一个原则。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相协调,基础教育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人际、心理、社會正确的基本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必要的责任意识,强烈的求知和成才欲望;高等教育要帮助其认识专业,探讨领悟人生真谛,提升人生境界,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引领其探究未知的领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其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及做人基础。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悦纳自己的心态,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寻找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主动与人交往,相互帮助,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增强信心,树立成才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学习心理知识,积极调适心理,优化自身性格,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丰富完善自身。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经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大学新生都要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正视现实,掌握方法,积极应对,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蔡峻.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3).

[2]任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课题信息:课题名称:师范院校大学新生教育研究 课题类别:内蒙古教育厅课题 课题批准号: NJSY13291

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篇7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般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 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况的能力[2]。本文从大学新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包括学习动机与兴趣、学习计划、作业态度、听课态度等) 、 学习过程中的方法( 主要从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总结归纳等方面反映) 、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主要从提问、总结等具体教学环节及整体上考察) 三个维度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适应状况,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学习适应性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教师对学习适应性及成绩的影响。 通过探索彼此之间的关系,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不断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本文参考华师大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学习适应性量表( AAT量表) ,并借鉴扬州大学研究生袁洲的硕士毕业论文《 高中、大学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研究》 ,编制了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30个问题, 总计150分, 分别从学生的学习态度 ( 13题 ,共65分) 、学习方法( 10题 ,共50分) 、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7题,共35分) 三个方面设计。 要求被调查者从“ 完全符合、基本符合、说不清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五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一项。 并赋予“ 5、4、3、2、1”的分值,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愈强。

笔者以扬州大学数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农学院、环工学院6个学院的13个专业、 19个不同班级的2013级新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 共发放问卷592份,收回578份,其中有效问卷560份。 为了更为真实、 客观地反映新生对数学课程的掌握程度, 文章从学校教务系统内导出所有被调查对象的2013— 2014第一学期数学期末成绩作为成绩数据,进行分析。 同时,我们查找到该学期的教学任务,找出对应的任课教师编号,本文以教师编号替代教师真实姓名。

二、研究的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状况

用频数( Frequencies) 分析的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到每题选项的百分比。汇总学习态度得分、学习方法得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得分、学习总适应得分( 态度分、方法分和教法适应分之和) ,得到各汇总分的均值、标准差及偏度系数等相关数据,见表1。

从选项百分比及表1我们可以看出:

1.学生学习总体适应分的均值为100.17,适应性水平不高;标准差为13.593,极差为87,分化程度较大;偏度系数为0.313,大于零,正偏,表明总体得分偏低。

2.学习态度分均值为43.49,极差为44分,标准差7.69,为三项因素中最大值,说明学生在对数学学习态度上差别很大。 通过分析,尽管有87.2%的学生认识到 “ 大学数学的学习的确非常重要 ”,但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却处于中等水平, 63.9%的学生认为现在学习数学的勤奋程度同高中相比明显下降。

3.对于数学学习方法,尽管有58.8%的学生认为“ 原来高中的学习方法不适用于大学数学的学习”, 但仅有18.9%的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 只有四成的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 会把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对照、 比较和分析。

4.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分均值比率为64.3%, 为三项因素均值比率最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应性最低。 只有11.3%的学生完全适应大学数学教师的授课方式。

(二)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与成绩的回归分析

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三项因素与数学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找出哪些因素对数学成绩的影响最为显著。通过SPSS统计软件中“ 分析—相关— 双变量”得到表2。

表3显示,“ **”为p<0.01,相关极其显著。 说明数学成绩与学习适应性的三项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单击“ 分析—回归—线性”菜单项,进行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回归分析,建立最优的回归方程。 根据样本数据的计算结果,得到表3。

系统先将与因变量Y( 期末成绩) 关系最密切的自变量X1( 学习态度) 引入模型,建立Y与X1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1:Y=39.868+0.743*X1, 而后又引入X3( 对教师教法的适应性) ,从而建立了Y与X1、X3之间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2,得到回归方程:

Y=34.248+0.551*X1+0.62*X3

回归结果表明,学习态度和对教师教法的适应性这两个因素对数学成绩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学习方法虽然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但在建立的模型中却未被加入,说明它对成绩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另外,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皆小于为0.05,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效的,可用于对因变量值的预测。

(三)不同任课教师的学生学习适应性及成绩的差异性分析

上面我们分析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应性最低,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不同的任课教师,学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及成绩有无差异性?对学生学习适应性及考试成绩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了回答此问题, 首先我们对数据按“ 教师编号”进行拆分,利用SPSS中的描述性统计,得出表4。

我们运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 对不同任课教师的数学学习总体适应、期末成绩差异性分析,渐近显著性( 2- sided)p=0.000,拒绝原假设,认为差异非常显著。

可以看出,不同的任课教师,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性和成绩差异非常显著。 学生学习总适应分的均值在94.16分到104.79分之间,适应性水平偏低,标准差在9.110到15.688之间,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期末成绩亦然。 虽然学生的期末成绩来自不同的课程,试卷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学生的成绩固然会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像33号教师,所授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只有61.49,是所有均值的最低分,并且学生的总适应分均值94.16,也为最低。 而27号教师班上的学生成绩均值为88.65,标准差为9.586,是所有任课教师所授的学生成绩最好的,差异性也为最小,学生的总体适应均分为104.79,为最高值,学生对该教师的教学最为适应。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两位教师所授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性,27号教师均值为24.3, 而33号教师均值为20.0,是三项因素中均值差异性最大的一项,学生对33号教师的教学方法最为不适应。 有68.7% 学生认为27号教师的提问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思考,而对33号教师,只有29.4%学生认同。 半数学生认为33号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只有13.9%的学生认为27号教师方法单调。

三、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学新生数学学习的总体适应性水平不高,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很大的差异性,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应性最低,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和成绩影响非常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教师教法的适应性对数学成绩的影响非常显著。如何让我们的大学新生更快地适应数学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管理者要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做到 “ 以教适应学生的学”。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大学新生刚经历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时代,许多学生在心理状态上存在放松情绪,学习态度松懈,无学习目标和动力,缺乏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客观认识;同样,许多新生一开始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大学高深的知识学习现实告诉他们,要学有所成,仍然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学生心理上存有挫折感和失败感,尤其对难度较大的数学课程更是缺乏学习热情。 在调查中,只有45.3%的学生“ 对大学数学感兴趣”, 且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的数学学习比较被动,在27号教师所授学生中,有89.5%的学生选择了“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对33号教师,只有48.9%的调查对象做出同样选择。 积极的态度不会自动涌现,它需要我们的教师或教学管理者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去激发、去培养。教师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调整学习心态,增强学生的内部动力,使之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并通过鼓励、鞭策、教导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

(二)着力改进教学方法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众多成绩,但教学方法的改革虽有不少试点, 却尚无明显的突破。 灌输式、保姆式、应试型的教学方法目前仍占据着讲坛,严重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4]。 数据分析显示,新生对教师教法的适应水平在三项因素中最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适应性,只有11.3%的学生完全适应大学数学教师的授课方式。 33.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77.3%的学生认为“ 大学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 我们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改变过去“ 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即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实现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先教到先学的时间转变、教师从 “ 教授 ”到“ 教练 ”的角色转变[5]。 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

与高中数学相比,大学数学教学知识点较多,每堂课的容量较大,概念较为抽象,加之大量新数学符号的出现,逻辑语言的运用,使学生难于理解。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只有53.4%的学生选择“ 教师有时会让我们联系或对照高中数学的相关内容”。 所以我们的教师在讲授大学数学内容时要注意与高中教学内容的联系,尽量避免知识梯度过大。并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已有研究,帮助学生剖析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时向学生介绍相关内容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以降低学习难度,这样不仅可挖掘知识体系方面的联系,还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念方面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6]。 任课教师更应该关注高中课程内容的变革 ,对于某些高中未教但却是大学数学基础的内容,或者涉及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应及时补充,以免形成“ 空白”造成脱节。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 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本身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学习资源,获得并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 作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更应把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点。 在调查中仅有18.9%的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前述33号教师所授的学生中,有76% 的调查对象在大学数学课上,不管懂不懂,先把教师讲的内容记下。 因此,我们的任课教师应全面熟悉和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 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思考、学习方法引导和辅导自学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教师在指导时,应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进行指导,不仅要对学生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等系统学习的主要环节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明确提出对知识内容进行反思和回顾等学习要求,以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将大学生的学习引导为一种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的自主性学习,并成为其一生受益的学习能力。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新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数学学习适应状况,分析任课教师、学生学习适应性及考试成绩的相互关系,并对大学数学教师和管理者提出相关建议,做到“以教适应学生的学”。

关键词:大学新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映红.普通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

[2]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

[3]袁洲.高中、大学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5.

[4]马知恩.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5]伍建华,汪世宏等.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调查和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 篇8

高校大学新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接近成熟, 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社会情感得到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和自己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 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 大学生更为迫切地要求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 根据对自己的期望, 力图从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 进而达到自己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第二,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提升。大学生能够借助外界的评价来更加充分地认识自己。第三, 大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得到发展。大学生已经意识到把自己当作自己生活的主人, 认为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大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基本达到成熟水平, 他们的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喜欢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论证, 在专业学习中追求较高的理论深度, 对事物因果规律的探讨越来越感兴趣。他们的独立思维、批判思维更加增强,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在生理趋向成熟的同时, 心理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 他们的情感有了较高的发展, 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感情, 如社会责任感、道德感等表现得更加成熟。大学新生的这些特点, 是我们进行高校新生适应教育研究的重要突破点。正是为了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我们在天津市高校2007级新生中进行了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采取选取样本进行调查的方式, 以650名 (男生350人, 女生300人) 新生为研究对象, 针对“专业满意度”、“上大学的目的”、“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对班级的期望”、“未来的自我期望”、“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结合与新生个别访谈的情况, 总结分析如下:

第一, 大学新生的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有价值的或充满希望的。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有收获的。如在调查对学校开展的军训、开学典礼、适应大学生活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从严管理、校规校纪宣传教育等活动的感受时, 有相当多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受益很大。对班集体的期望上, 有104人, 16%的学生希望自己的班集体凝聚力强, 有人情味, 有温暖感。有540人, 83%的学生希望班集体团结友爱, 气氛活跃。有364人, 56%的学生希望学习气氛浓, 有竞争意识。有31人, 4.7%的学生认为班集体存在与否无所谓。这说明新生渴望从集体中获取友谊和温暖。

第二, 大学新生提高自身修养的要求十分迫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 新生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也有必要, 其中182人, 2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 有286人, 4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有意义。对是否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的新生愿意选择加入共产党, 成为党组织的一员。546人, 84%的学生选择准备加入共产党。还有241人, 37%的学生选择待进一步学习后再选择。可见, 新生渴望学校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特别是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 他们对学校教育反映更强烈。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 新生主体意识较强, 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对大学期间发展的态度, 多数新生已经能够明确大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狭义上的专业学习, 还在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综合能力素质。有176人, 27%的新生认为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很重要, 还有592人, 91%的学生认为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重要。

第四, 对所选择的专业比较满意。在调查中, 有228人, 3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非常满意”, 有123人, 19%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 二项合计高达351人, 54%, 高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学生305人, 47%的比例近8个百分点。当被问怎样选择了喜欢的专业时, 221人, 34%的学生填报志愿前对所选择的专业进行了充分了解, 371人, 57%的学生是自己作出的决定。这说明, 对选择的专业有较充分了解并自主作出选择, 是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的主要原因。

第五, 新生自我价值实现、有所作为愿望较强烈, 但在目标追求上趋于务实化。在入学动机调查中, 有455人, 70%的学生认为是谋求未来美好的生活、为出国打基础、出自对某一行业的追求、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出人头地等。为了实现父母愿望的占124人, 19%。值得注意的是, 认为上大学是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了报效国家”、“热爱科学、想做学问”这三项的加起来只占7人, 1%。这说明, 新生学习目的有低层次和功利化趋向, 他们在强调对现实目标追求的同时, 缺乏对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崇高理想的追求。

第六, 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自我的期望, 学生希望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忠诚的爱国者的三项共计30%的。有58人, 9%的学生希望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592人, 91%选择是“其他”。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主体性价值观。

摘要:高校大学新生入学之初, 学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 这是正常的。关键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调查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浅析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 篇9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 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 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二) 心理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当环境发生变化, 个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行为习惯来解决新的问题、满足自己某些需要时就产生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例如有些同学用以往惯用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时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时就需要转变思想、寻求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三) 同化和顺应是心理自我调节的两种主要方式。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比如儿童可能只根据家中的黄狗学到什么是狗, 以后如遇到黑狗也会叫狗。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比如, 当儿童意识到飞机虽然会飞但是没有羽毛并且不能拍打翅膀, 与所知道的鸟不同时, 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于是取新名字或问“这是什么”以达到新的平衡。

二、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 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适应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换言之,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 才能在适应能力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样, 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 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一定较高。所以, 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将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

三、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适方法

(一) 生活中的适应问题及其调适

1.原有生活秩序被打破, 需养成新的生活习惯

高中的时候, 没有住过宿舍的同学在家里有自己的独立王国, 与大学的“群居”生活大不相同。为了避免陋习的出现, 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作息制度、严格执行, 做得好自我奖励, 做得差自我惩罚, 实在做不到请舍友充当监督员, 及时批评指正。如果舍友的不良生活习惯干扰了自己, 委婉地提出意见并且自身进行调节, 实在不行可以考虑调整宿舍。

2.过度消费导致“财政赤字”, 需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很多大一新生的生活费支撑不到月底或学期末,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缺乏消费计划, 钱没花在刀刃上;攀比心理。为摆脱财政赤字的尴尬, 建议大一新生:首先制定一份消费计划, 把所需花费按重要和急需程度排序, 让钱花在刀刃上;其次, 调整自我评价标准, 认识到一个有为青年靠的不是光鲜亮丽的外表, 而是人格及精神上的伟大;最后, 了解家庭实际的经济情况, 根据客观状况支配开支。

(二) 学习的适应问题及其调适

1.未能充分利用学习时光, 需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

大学新生要尽早认识到大学与中学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大学里所学内容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仅仅通过阅读课本、记录老师讲解的笔记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和实践的需要, 这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实验室、复印室等设施以及听学术报告、各类讲座、参加讨论会等获取信息, 扩大知识面;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文艺表演、社会实践来发掘和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为就业奠定基础;尽早为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效利用大学时光。

2.自我评价标准太过单一, 需建立恰当的自我评价标准

大学是一个比高中更大的舞台, 一个人的能力不只包括学习能力, 即使学习能力也不是成绩所能代表的, 因此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会导致自我认识的偏失。为此大一新生可以全面、充分地认识大学生活, 重新评估大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多参加课外活动, 通过发展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发掘其他的优势;分析自己多方面的优势及其价值, 将其纳入自我评价的标准范围。

(三) 人际适应问题及其调适

1.封闭自我、难以结交新朋友, 需调整心态、开放自我

当我们还未适应新生活的时候, 我们往往通过怀旧来调节孤独感、失落感和空虚感。于是就会有人沉醉于以往的美好回忆之中, 繁忙于和朋友、家人的联系当中, 错失了与周围同学建立友谊的最佳时机、延长了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续体, 过去给现在带来美好回忆, 我们也希望现在可以成为将来的美好回忆。这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 去发现周围同学的善良、真诚, 去观察周围同学相处的快乐、和谐, 暂时收起你的回忆、放下你的心理防御、摆脱你的刻板印象, 创造现在美好的新生活, 给未来带去一份不错的礼物。

2.自我为中心、与同学摩擦不断, 需学会换位思考

当与同学发生摩擦时, 我们往往都把自己放在“真理”的一边, 表现出“过度自我认同”的倾向。过度自我认同指有点自我扩张, 高估自我, 对自己的肯定评价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拿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 甚至把缺点也视为长处, 拿显微镜看他人的短处, 把别人细微的短处找出来, 这种人际交往模式就是“我好, 你不好”、“我行, 你不行”。

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是对的, 往往是因为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如果猫逮到了老鼠, 站在猫的立场这是应该的、干得好;如果站在老鼠的立场, 既然已经经过了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考验, 而且为人类的实验研究贡献了力量, 老鼠也有生存下来的权利, 老鼠很可怜。变换立场, 依据对方的参照标准, 你会发现原来他的想法也是符合逻辑、有理可循的。

总之, 大学新生在离开了熟悉的环境, 尚未适应新的环境之时, 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 尽快调整并适应各种大学生活, 以便顺利完成学业, 做一个有良好心态的快乐而又成功的人。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适应性指导课程探索 篇10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大学新生教育工作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小平同志曾指出这一项工作要“从到学校第一天起, 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教员都要做”, 可见这项工作极其重要, 做好这项工作的意义及其深远。大学新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迈进大学校园, 表面上只是由一间学校进入另一间学校, 但其间的变化远远不止环境的改变, 而涉及生活方式、学习内容、人际互动、身心体验、环境认同等方面的转变。能否适应这些转变, 将对他们的整个大学阶段及其将来极其重要。目前, 国内高校普遍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采用的方式有:隆重的开学典礼、开设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指导讲座、新老生座谈会、走访新生宿舍等。这些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学习、交往、生活等的作用。但是, 这些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 如教育周期短, 缺乏可持续性;形式单一, 缺乏感染力;新生被动接受, 缺乏有效互动;以经验化教育为主, 缺乏规范性。近几年来, 90后逐渐步入大学校园并成为主体。与80后大学生相比, 他们身上的特质更加明显, 如自我意识较强, 人际交往能力趋弱;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受挫能力较弱;思维独立, 喜欢在蹦极式提严重寻找自我等。面对这一群体, 原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开始凸显, 我们急需探索一种新的能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大学新生适应指导课程是我院新生教育方面的摸索和尝试。

一、课程运作

(一) 项目主体

新生适应性指导课程由思政课、英语专业、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学长团”和校友共同参与。

(二) 技术方法

新生适应性指导课程以生命发展全程观为指导, 以体验学习和团体训练为理论基础, 创立一套以以适应大学生活为短期目标、培养适应人生不同阶段转折的综合能力为长期目标、以体验———分享———升华为学习方式的适应性指导模式, 该课程的操作团队由导师、助教和主持人构成。

1. 导师的主要职责

导师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 其主要职责是 (1) 设计和完善内容体系, 确保每一期的培训方案目标明确。 (2) 指导学员体验、分享和思考, 引导学员把个体在特定场景中的感受升华为某种观念。 (3) 培训助教和主持, 以使助教和主持深刻理解每一体验项目的目的, 熟悉整个流程, 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 (4) 组织相关课题研究, 检验该模式的实效, 同时探讨进一步完善该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2. 助教的主要职责及培训

助教主要由高年级接受过培训的“学长团”成员 (包括校友) 、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学长团”是学生社团, 以“服务新生, 共同成长”为工作宗旨, 是新生适应性课程的具体践行者, 其主要职责是: (1) 协助导师设计课程体系。 (2) 承担助教工作, 包括监督所负责的团队是否按规则进行游戏和完成任务;示范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向团队解释游戏规则和程序;在小组分享时, 引导学员分享感受等。负责课程全部的后勤工作, 包括前期准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物资支持以及后期的物资整理。

助教的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方面鼓励助教在广州心智源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主办的“青少年6Q领袖营”中担任助教工作, 系统学习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实践操作。另一方面在每一期新生教育开展前, 针对该期设置的体验项目, 进行一次完整的体验, 包括对活动项目的直接体验、感受分享, 并轮流带领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分享。通过培训, 助教加深对体验式模式的理解, 助教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 主持人的主要职责及培训

主持人主要由资深助教担任。主持人的主要职责是, 在培训过程中对一整期的所有体验项目进行连接, 包括学员入场时的开场, 活动前热身活动的带领, 活动规则的具体讲解, 活动情况的监督, 活动时间的通报, 活动现场秩序的维护以及现场气氛的调动等。 (2) 协助导师掌控培训过程, 使各项体验项目顺利进行。

(三) 项目时空

该课程的实施主要以团体训练的模式进行, 主要包括六个主题, 分别是团队建设、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自我认识。根据新生入学后不同阶段的适应状况, 六个主题的实施时间是:

入学第一周团队建设:新生刚刚入校, 对周围环境相当陌生, 团队建设的训练可以协助新生尽快建立对新环境的认同, 特别是对学校、学院、专业、班级的认同。

入学第二个月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这时候新生已经入学一个月, 新生活已经全面展开, 在这个阶段容易在情绪和交往方面产生不适应的状况, 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训练可以帮助新生学会管理情绪和处理交往冲突。

入学第三个月目标管理、时间管理:这个阶段的新生遇到越来越多的来自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管理等方面的变化, 普遍感到目标模糊、时间不够用, 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训练协助新生把众多目标整理为一个目标系统, 把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 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

入学第四个月自我认识:这时的新生进入大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随着交往的深入以及对大学评价模式的了解, 新生逐渐产生角色定位的困惑, 原有的角色定位并不适用于新环境。自我认识的训练协助新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如何接纳自我, 从而更好地确定自己在新环境中的位置。

(四) 项目内容

《大学新生适应性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团队建设、情绪管理、目标管理以及自我认识。

团队建设。协助新生尽快在新环境中建立团队、融进团队、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课程以团队文化为主题, 让新生学员们体会一个团体的信念、目标以及价值追求, 认识到团队文化的意义。例如大学的校训精神、学院的精神口号。在完成分组、创建各组队名、口号等任务中, 学员领悟到团队文化的内涵, 实践和领悟到构建一个团队所需要的诸如合理分工、良好沟通、解决问题、建立权威等重要技巧。

情绪管理。协助新生觉察由于不适应所产生的各种情绪, 学习疏导处理情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引导新生运用有效情绪表达法对相关人员进行情绪表达的训练, 对业已产生的情绪进行及时、合理的发泄疏导和表达, 做情绪的主人。

目标管理。协助新生找到大学目标和人生目标, 新生通过实践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原则和基本技巧, 掌握了目标规划, 时间分配的基本方法, 最终能够更好的设定和达到自己的目标, 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

自我认知。协助新生了解自我形成、愉悦接纳自我, 并确立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通过绘制“影响轮”, 让学员挖掘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对过去的我造成重大影响并发展成为现在的自我。通过“挑战自我”的任务, 学员内在的理想自我呈现出来, 使学员体验理想自我的美好感受, 强化自我信心。在“感官挑战”的任务中, 学员体验到自我与世界连接的多种渠道, 从而打开了自我的多个层面。在“互相欣赏”和“感恩蓝丝带”的任务中, 通过相互的欣赏和感恩中, 学员体验到欣赏和感恩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力量, 认识自我、相信自我、欣赏自我、自我悦纳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观念, 而是一种内在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项目特色

与传统的新生教育方式比较, 新生适应性指导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 整合老师指导与同伴 (学长) 指导的力量

老师指导具有权威性和理论性, 但生动性和真实性不足;同伴指导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但随机性和局限性较强。该课程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的设计, 从课程实施到学习评价的完成, 都由老师和学长共同承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导师主要承担分享引导的工作, 学长主要承担主持、助教的工作。这种形式, 整合了老师指导和同伴指导的优势, 使课程具有理论性和权威性同时, 也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从而使新生获得更有力的支持。

(二) 持续性和系统性

我们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 许多新生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会持续到第一学期末, 有些甚至会持续到第二学期或者大学二年级。国内外其他研究也发现, 与入学初期相比, 新生在进入大学近一学期时, 所体验的焦虑和抑郁有所增多, 表明进入大学的转折带来了持续性的影响。事实上, 来自学习、生活、情绪掌控、自我认知、环境认同等方面的改变和新要求并不是在入学初期全部展示出来的, 新生对于这些方面的改变会随着大学生活的全面展开、人际交往的日渐深入而有越来越直接和深刻的体验。以往的新生适应指导主要集中在开学第一周或者延续到军训结束, 集中在开学第一个月的指导, 未能充分满足新生入学适应的需求。《新生适应性指导课程》贯穿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 分阶段系统地指导新生适应来自各个方面的变化。持续性和系统性的适应指导符合新手入学适应发展的实际状况, 从而给予新生更充分和全面的指导。

(三) 个体针对性

大学新生在入学适应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大学新生适应性指导》的整体内容包括:团队建设、情绪处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这些内容基本涵括了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主要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并不要求新生参与所有主题的培训。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适应状况, 选取其中的至少3期, 参与培训。这样, 新生适应性指导的个体针对性将得到强化, 有助于新生个体有效提升适应能力。

(四) 比较完善的效果反馈体系

课程自开展以来, 为验证和提升其有效性, 不断建立和健全效果反馈体系。目前, 该效果反馈体系包括 (1) 每一期结束后学员的效果调查问卷; (2) 每一期结束后助教的调查问卷以及工作小结; (3) 和其他学院新生适应性状况的比较调查研究。通过这些调查研究, 不仅验证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指导课程的有效性, 还为提高课程的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一系列的效果反馈调查成为“大学新生适应性指导课程”持续高效运作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娟, 欧居湖.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综述[J].教育政策研究, 2011, (1) :73-74.

[2]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2) :81-87.

[3]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168-173.

[4]鄢呈玥、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 2007, (Z1) :1-2.

上一篇:高考语文和英语下一篇:树木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