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景

2024-08-28

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景(精选十篇)

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景 篇1

1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

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 可以发展大规模、集中型、现代化、高科技的农业。200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 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 国务院对农村土地流转做出了明确规定, 共分为五大模式:转让、转包、互换、出租、股份合作。这一政策的出台, 无疑是在号召广大农民群众实行农村的土地流转, 转入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 这一决策的出台, 可以避免农民进城难所出现的农村和城市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 也可以避免农村大规模出现“空巢老人”的现象。此前, 我区各村都有年轻夫妇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处处可见, 这给当地的党支部、村委会增加了沉重负担。

2 农村的土地流转能有效的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 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凝心聚力促发展、后发赶超创一流的大潮流、大背景下, 滋泥泉子先进性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先进性是品质、能力、行为、业绩四者的高度统一, 品质必须优秀完全、能力必须提高、行为必须模范、业绩必须一流。作为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 要始终走在前面, 处处为群众做好榜样, 做解放思想的先导、变革创新的先行、攻坚破难的先锋、立身做人的先贤。每一位滋泥泉子人就是要与时俱进, 永不满足, 绝不停滞, 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整体推进。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动力的工作问题, 土地流转是一条开辟城乡一体化的新途径, 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不浪费, 为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一些合理的、适中的进行土地置换, 可以减少由于农村村民居住点过于分散的形式所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 也可以减少新农村建设和保守耕地红线的适当不利因素;同时, 农民在农村的宅基地换取高质量的住房, 如阜康市滋泥泉子镇通过土地流转, 原有的宅基地变为耕地和养殖场, 土地流转农牧民得到了实惠, 一是改变常规种植习惯, 大力推进“五统一”种植模式, 高标准完成以辣椒、豇豆、土豆、山药为代表的高产高效模式化示范田, 小皇工村通过土地流转, 引进能人, 投入资金280多万元建成小皇宫村72座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 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2014年又投入资金50多万元, 完善了温室的微喷节水设施 (700元/座) , 购置了穴盘、基质、煤等生产设施。2014年开始点种育苗生产, 品种为韩国大命、红龙13、新椒3号、10号, 现已移栽完毕;育洋葱苗6棚, 现正在移栽;栽植西红柿6棚。另外, 该镇的东泉中心村, 2013年通过土地流转, 成立果蔬保鲜合作社, 现有入社成员100人, 其中理事长1名, 理事5名, 监事1名。合作社主要经营项目:果蔬的种植、保鲜、销售及收购。合作社现有3 000 m³高标准保鲜库一座, 每年预计可储存400 t果蔬, 创经济效益50万左右, 可带动入社成员100人, 预计每年人均可增收5 000元左右。可辐射带动树窝子中心村近300户农户大力发展果蔬种植。此外, 为调整产业结构, 本合作社计划积极引进各种高效蔬菜品种及其种植技术, 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增产增收, 也为滋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推进标准化养殖示范工程。玉源祥农民养殖合作社肉羊养殖场, 建圈舍6 000 m², 总面积达12 000m², 饲养小尾寒羊母羊6 000只、种公羊40只。天滋肉牛养殖合作社圈舍面积13 000 m², 饲养肉牛796头。该镇育肥规模在50只以上育肥户达到153户。同时, 引进泽润源热力投资有限公司承建的集镇集中供热项目和供排水项目, 一网供热管网已完成2639.8 m (主管网) , 供水管网已完成2 000 m (主管网) , 镇区二网5 km集中供热管网、5 km供水管线、4.5 km排水管网以及1 699 m²锅炉房。此外, 树窝子中心村、集镇幼儿园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 东泉托老所已完工, 集镇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加快中心集镇建设。一是投资近一亿元, 完成建设规模为2万m²、共210户农民住宅楼一期主体工程及小区配套工程, 二期2.5万m²共220户农民住宅楼主体已封顶, 现进入内外部装修阶段。干部周转房项目3、4号楼及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已完工。总投资400多万元的镇区人行步道和非机动车道及路灯配套安装改造工程已完工, 建设了规模为1 000 m²的滋泥泉子镇党员现代技能教育培训基地, 完成建设规模为2万m²、共210户农民住宅楼一期主体工程及小区配套工程住宅楼, 二期2.5万m²共220户农民住宅楼, 现已有430户农牧民住进了楼房, 这些农牧民得到了楼房, 改变了居住条件, 提高了生活水平, 加快了该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流转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同时, 农户流转出去的土地可以换去集体农庄里的优越, 更实现了农民的非农转移, 推进了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完善了社会人口机制, 推动了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 实行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要素的经济化、市场化

在调研中, 一些在实行土地流转过程中受益的朴实农民告诉我们, 在施行和规范农村农民集体生活用地以及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时, 可以使农民能够充分地享受城市化所带来的的成果, 特别是随着人口的集中, 一些乡镇企业和一些小型的手工加工场的成立, 是一些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来, 大规模的承包土地, 在享受国家粮食补贴的同时, 利用闲暇时间到周边工厂做工, 实现一家多收益的美好前景。另外, 按规定和要求, 国家相关部门和一些承包的集体还必须对流转出去的土地进行土地评估和赔偿, 甚至一些村集体还可以进行土地交易, 这些无疑又是拓宽了壮大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增收渠道。

土地实行土地流转, 其实就是为了实现土地要素的经济化、市场化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土地流转不仅是农民增产增收最基本前提要素, 也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一个环节。

摘要:土地流转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 农户流转出去的土地可以换取集体农庄里的优越, 更实现了农民的非农转移, 推进了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完善了社会人口机制, 推动了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 而现在实行土地流转, 就是为了实现土地要素的经济化、市场化。

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景 篇2

关键词: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效应影响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实现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一定要研究出更利于农村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产权的农民便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没有财产性收入,在发展成果的共享以及分配的公平性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实现農村土地的确权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实现社会公平,都有着关键性的现实意义。

1 确权对土地流转效应的影响

农村土地确权以已经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已经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基础,依法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土地确权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止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不健全等问题,通过确权能明晰产权归属,土地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更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途径,建立农村土地产权的新模式。

(1)土地的确权能够牢固农户、企业以及政府等市场参与者的契约关系,切实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业规模化以及机械化的要求,但是承包地未经确权,在土地流转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无法稳固农户、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农村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决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必然性,所以稳固市场主体间的契约关系对于保障参与者尤其是农户的利益有着关键的作用。(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强化了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而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有利于农村的大规模机械化的实现,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很难真正实现大规模、连片的土地机械化耕种经营,而流转后的土地则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土地的单产、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保证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就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2 确权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是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增强农业的发展活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2)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能有效降低农业综合生产成本。(3)农村土地的确权利于农村经济的盘活,增加农民收入的多样性。土地确权之后,农民可以选择将土地转让出租或是进行独立经营,实现财产性收益,真正参与到市场经济当中来。

土地产权的持证者在产权的有效期内可以对土地进行使用、流转甚至转让的处理,作为持证者的一种资产,也可以选择将土地作为入股的资本,进行折价抵押、抵资担保等经营性行为,实现农村的土地流转,繁荣土地产权的交易,增加农民的产权化收益。产权的确定,有利于减少农民在土地流转古城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发生,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要求。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安身立命之所在,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和平的关键,确定农户对土地的产权对于农民的生存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土地的确权为农民在利益纷争面前提供了对土地权益的证明,保证了农民对土地处置的权利,也就很好的证明了侵害权益行为的违法违规性,是农民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自保的有力凭证,不仅保护了农户的经济利益,更肃清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3 流转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政策是根本。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户的流转意愿,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与保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覆盖从市级到乡村在内的多级区域,在关键的地区或是交通的中心建立交易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提供最新信息,为土地流转创造氛围与环境,促进交易的进行,着力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法规是保障。随着土地流转的进行,土地纠纷的案件也逐渐增多,有的是因为协议的签订只限于口头订约的形式,发生违约的时候,无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部分是因为流转合同的不严密,导致企业在市场行情改变的时候普遍违规,损害了农户的利益,挫伤了流转的积极性,造成了交易市场的混乱。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从而规范主体行为,保护农户利益。

市场是手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及合理配置,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农业化同步进行的同时,也保证了农民充分实现了市场主体的权益,享受到了现代化建设的福利。

4 结语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确定土地的产权无疑是对农民权利的认可与保护,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让农民有了真正脱离土地的选择,对于农村经济的灵活多样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以及深化农村改革,进而推动经济建设都有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景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方式,影响因素,前景

长期以来, 农村土地既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命根子。随着农村经济以及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一重大举措旨在更好地发展农村、繁荣农村。

1 我国农村土地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障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乱批乱建、未批先建、毁坏耕地现象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空心村”现象严重, 农村新建住房杂乱无章, 土地浪费严重;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基层土管队伍力量薄弱等等, 同时, 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不健全, 制约着土地流转。缺乏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 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 体制不顺。多职能部门利益使得土地流转部门之间出现法律、政策相互制约、互相推诿。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2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

2.1 转包

转包即土地承包方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的使用权包给第三方, 转包期限在不超过土地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内由双方协商确定, 转包方与发包方的原承包关系不变。这部分多是已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员, 他们已不在以农为生。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转出方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从事其它产业, 转入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 能有效的转移农村劳动力, 暂时缓解增人不增地的矛盾。

2.2 租赁

租赁即农户与承租方之间在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转移。这种方式主要在农户与用地单位之间进行, 农户自愿将全部或部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方, 承租方给出租方固定的收益。出租的期限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 最长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业推进、规模经营, 因为承租土地的多是企业、种养植大户、单位或公司。

2.3 互换

互换即农户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相互转移。互换的主要目的多是为了耕种的方便或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互换后, 互换地块的承包权、经营权和原土地承包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随之互相转移。这种互换, 有同等面积的互换, 也有不等面积的互换, 双方多视互换地块的地级和远近条件决定。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解决了一些琐碎的土地不便于集体耕种, 这样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布置和成片规模经营, 同时满足了有些人不想耕作自己的土地的心理。

2.4 代耕

代耕即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给信得过的人代耕代种的方式。这多是外出打工、出嫁、上学和参加了工作等无力耕种土地的家庭, 他们虽然无力耕种土地, 但想始终拥有土地的收益权, 不愿转让和退包, 因而就与亲戚、朋友或邻居约定, 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给他们代耕, 代耕期间的种植收益有的归代耕人, 相应的义务由代耕人承担 (如原来的农业税等) , 其它的土地使用权收益归自己;有的由代耕人向委托人交一定量的农产品, 委托人支付一定量的报酬或种子和肥料, 使用权始终不转移。这种方式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土地的闲置问题;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土地拥有者具有永久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愿望。

2.5 出让

出让即取得一定量的土地补偿后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形式。这种多是因公路、桥梁、公共设施、城镇建设、工商业发展等建设用地的需要, 被政府征用土地的部分。这部分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 在按有关规定获得资金补偿后, 就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发包方或当地政府, 从而再转交给建设方, 承包方对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即行终止。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有利于改善交通条件和完善公益设施, 有利于顺利推进小城市建设, 缩小城乡差别,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6 入股

入股即农户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使用权作价为股份, 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 以入股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分红依据, 股红按经营效益的高低确定。这种方式目前还在初推阶段, 其好在风险共担, 有利于企业、公司与当地农民的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弊在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如果企业、公司出现亏损、倒闭, 农民血本无归, 没了生活保障, 难免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情况。

3 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3.1 农民的“恋地”情结不利于土地流转

我国人多地少, 特别是几千年的自然经济遗留影响, 使农民长期依附于土地。土地不仅是农民吃、穿的生活来源, 而且土地赋予农民更多的保障功能, 可以说,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目前, 由于农民就业岗位很不稳定, 常常是季节性的打短工, 再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初始阶段, 因此, 大多数农民对土地流转心存疑虑, 当其外出打工或无力耕种时, 往往选择私下协商代耕, 临时性转包, 有的甚至干脆撂荒, 这些都不利于土地的流转。

3.2 土地流转主体不规范侵占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现有的农业法等法律政策规定, 农户要进行土地流转, 必须要“发包方同意”, 即土地流转的发包方是农户, 土地流转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然而, 由于农户在农村权力架构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再加之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得到体现。在实际操作中, 有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没经过农户的同意, 将土地流转给第三方经营;部分村组干部不尊重农民意愿, 直接充当土地流转主体;个别乡村组织甚至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 进行强制性的土地流转。有的地方用不平等、不等价的行政命令侵占农民的土地, 又不做合理的安置, 致使失地的农民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 由此引发土地矛盾和纠纷。

3.3 土地流转的机制不完善导致组织管理不健全

土地流转机制不畅, 交易对象与范围窄, 成交的可能性小。由于目前农村土地归村集体所有, 土地也往往局限于村内甚至是组内流转, 不能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 不能承包给企业经营, 往往出现农户有转让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 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出让者的现象, 使土地效益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 阻碍着土地流转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土地交易组织匮乏。土地交易组织包括交易的场所和监督管理机构。目前, 我国还没有正规的土地交易市场, 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机构也尚未组建, 有的地方虽然成立了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 但总体上仍相当匮乏, 缺乏网络状、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所有土地交易基本上是由农户漫无目的寻找转让对象, 并随意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这样, 一方面因交易过程的效率低下而影响土地的流转规模和速度, 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交易行为不规范, 导致了土地流转交易纠纷的增多。

3.4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影响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

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利益, 流转必须按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是:首先流转主体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是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在流转合同中, 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然后再将土地合同经过区县乡土地管理部门鉴证。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是:流转的主体不规范。在一些地方, 业主不是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农村土地经营者、使用权拥有者签订协议, 而是与乡镇政府或县级某部门签订协议。这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及相关的法律、政策相违背。流转的程序不规范。不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确认便私自转包租赁土地, 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便将集体的“四荒地”与机动地转出去。据调查, 一些农村土地流转无约定或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的占到了60%以上;签订合同但并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鉴证的占25%。从这些数据来看, 没有法律效率的无效合同几乎占到土地流转合同的90%, 都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

4 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景

4.1 探寻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

在土地流转形式方面, 现有文献已总结出10多种形式, 随着土地流转改革的不断进行, 我们需要继续总结并努力探索新的土地流转模式, 探寻我国土地利用的长远发展方向,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4.2 注重农村土地流转前后农户收入变化

现有文献研究中普遍缺少有关土地流转与农户收入变化之间关系的分析, 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土地流转与农户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而且, 样本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可以增加不同区域样本的数量, 尽量消减样本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4.3 加大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证分析

学者们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农户禀赋、国家法律及政策、非农就业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我们需要用科学方法研究某一个区域或者不同区域间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 将农业税减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等因素纳入模型, 还要将土地对农户的社会功能纳入计量模型。

4.4 充分考虑农村土地价值作用

在土地流转的限制性因素方面, 鲜有学者考虑到土地价值的作用, 应结合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 测算土地的经济价值当量, 从新的角度解释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 并 (下转P22) (上接P28) 为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参考。

4.5 注重土地流转效果评价的差异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综合评价我国土地流转的影响, 再结合当量因子的权重给出土地流转的综合效果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可以选取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递阶多层次灰色效益分析方法, 其中一些在各种统计年鉴上不容易找到的指标可采用入户调查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到。

4.6 建立综合的政策建议体系

土地流转的推进与农业的发展是微观基础、中观组织、宏观导向共同作用的过程, 从单一层面给出的有关建议是不完整的, 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因此要建立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互动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建议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先伟, 孙海芹.浅析农村土地管理的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1) .

[2]刘宗礼, 杨玫.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研究[J].西部金融, 2012 (04) .

[3]王海燕.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分析和对策思考[J].乡镇经济, 2004 (06) .

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博弈分析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抑制;土地流转;博弈

一、引言

土地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尽快消除农村金融抑制,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我国农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参与者的决策,进而研究土地流转中造成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及对策[1]。

一、土地流转过程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博弈分析

(一)农村土地流转参与者的分析

本文拟建一个农村土地流转参与者之间的模型,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及制度的变更,始终将围绕着参与者的利益而做出调整,由于参与者的处境所面临的问题和出发点不同,都是以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做出决策,本文将分析地方政府、转让方和受让方三者的博弈关系。

(二)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过程

在农户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中,他们可以选择将土地流转给政府,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如果地方政府给予的补偿太少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政府,他们也可以提出更多经济补偿。若地方政府同意,那么农民获取了更多的收益;但是如果政府觉得高补偿导致自身成本过高,拒绝农民高补偿的要求[2],农民可以选择不转让土地。

在农民与政府的博弈中,S1为政府给农民的最初补偿,S2为农民要求政府给的补偿,S为政府给的最高补偿。P为土地的流转价格,X为农民闲置土地的流转规模,A为土地流转前农民的土地带来的年平均收益,D为农民流转土地后面临的风险,E为与政府协商失败开庭的费用,F为农民诉胜的赔偿。

(1)F为农民胜诉后的赔偿,若F

(2)若F≥S-A-D,农民由于上诉获得的补偿F大于政府给予的补偿S,因而会选择上诉。如果政府预计农户会选择上诉,则会接受农户提出的更多的补偿S2。

(三)出让方与受让方的博弈

(1)受让方

对受让方而言,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范围进行规模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取得规模效益。在规模经营中,受让方要考虑到土地租金、劳务成本、机械成本等,还有面临的不可规避的自然风险等。

(2)出让方

对出让方而言,其直接利益是获得租金,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不仅可以得到劳动收入还可以获得土地租金。但进城找工作的成本及机率对其生活有所改变。假设X1为农业生产能力,X2为农户土地耕种面积。则农业收入f(X1,X2);非农务工者获得务工收入I与土地租金收入PX2之和,未找到工作者只有租金收入。博弈过程如图3所示。

(3)二者的博弈

土地受让方的收入预期效益为:L1=A-B(1)式中:L1为受让方的预期收益;A为土地的规模效益;B为规模生产成本(包括租金成本、风险成本)。土地出让方的预期收益为:L2=C-D(2)式中:L2为出让方的预期收益;C为土地流转租金;D为找工作的成本。由此可以得到二者的博弈利益矩阵(图 5)。

情况一:当农民流转土地时,对准备进行规模经营者而言,有①和②两种选择,而从收益的角度来看,最终选择①;

情况二:当农民选择不流转土地时,对准备进行规模经营者而言,有③和④两种选择,从收益的角度来看,最终选择③。但是这种情况是矛盾的,农民不流转土地就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

情况三:准备进行规模经营者转入土地时,对农民而言,有①和③两种选择,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农民最终选择①;

情况四:准备进行规模经营者不转入土地时,对农民而言,有②和④两种选择,从收益的角度来看,最终选择②。但这种情况是矛盾的,流转不可能单方面完成。这就是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基于土地流转视角的分析

(一)土地流转不完善,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

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农业,由于土地不能随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一起流转属集体所有。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缓慢,资金表现出瓶颈制约[9]。农村市场发展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金融弱滞,农业资金投入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对称。贷款难利率较高导致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差、风险大,而贷款风险担保机制匮乏。

(二)土地流转不完善,抑制了农村金融需求

生产以家庭为主的农村经济特点,分散经营自给自足[3]的小农经济使农民潜意识里只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用于农业生产的支出占家庭支出的少部分。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抵押物,以宅基地使用权作抵押又很难实现。加之较高的贷款利率使其无法承受,从而限制了农民对金融的需求。

四、推动土地合理规范流转——化解农村金融抑制困境的出路

(一)政府加大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确保土地规范化流转

在农村流转过程中,政府要做好指导工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座谈、板报的方式积极宣传流转政策,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在指导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做好走访、询问工作,及时站在农民角度解决土地流转遇到的问题。

(二)建立土地价值评估机构,合理引导土地规范流转

在土地流转博弈过程可以看出,作为农村基础产业的土地有着核心的地位。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土地评估服务体系[4]。合理的评估系统降低农民贷款的门槛,提高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更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切实保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赵锦山 农村社会阶层的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选择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2]金海燕 浅析土地流转:探讨土地确权中的土地纠纷[J].农业经济2015年第2期(下半月)

[3]杨玉军,童玲玲 农村土地流转参与主体之间利益博弈分析[J].农林科研,2014.

[4]余许友 二元结构下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和出路[J].农业经济,2014

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景 篇5

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化大农业。十八大报告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述,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并明确提出,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 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地区之一, 是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 是胡锦涛同志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为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 寿光市在实践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 既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 又拓宽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新路子,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6.7万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寿光市文家街道桑家庄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 但20多年下来, 已经有2/5的大棚由于设施老化遭到闲置, 不仅产生不了效益, 还浪费土地。因此, 村里决定实施土地流转, 统一规划大棚种植园区, 每户农民掏10万元的建设费用, 便可入驻这个种植园区。集中种植后, 大棚数量从1000多个变为200多个, 倒腾出来的土地可以搞花卉种植等其他产业, 大棚数量虽然少了, 但是农民的收益却增多了。“采光、通风, 现在比以前强太多了。原先种两个棚, 效益也不如现在一个的好。”村民桑显宾说。据了解, 同样的面积, 新大棚的产量要高50%。

寿光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 发挥蔬菜产业优势, 做大培强特色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户23.1万户, 承包土地面积119.6万亩, 土地流转面积15.2万亩, 占承包地总面积的12.67%, 其中去年新增2.6万亩。通过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模流转, 全市建立500亩以上的高端农业园区86个, 60亩以上畜牧业园区380多个。全市有6.7万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签订土地流转合同6.2万份。

二、土地流转必须依法有序

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进行流转, 必须依法有序进行。从寿光工作实际来看, 在规范土地流转方面, 政府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这样才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切实保护他们的权益。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跟合同。一般按照提出申请、签订合同、备案登记 (变更) 和收益兑现的流程进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双方都要签订书面合同;二是规范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对全市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机动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登记, 建立台账72万份, 一式三份, 市镇村各存一份, 并将信息录入微机, 全市联网, 实行了动态管理;三是规范确定土地流转收益。根据位置、等级、设施配套等情况, 合理确定流转价格, 切实保障农民流转土地的收益。充分发挥经管部门的作用, 强化指导服务, 依托镇经管站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大厅, 及时为流转土地的农民和项目开发商提供政策咨询和帮助, 并协调各方关系, 处理相关矛盾。

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一是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去年以来, 我市在“确保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 搞活使用权”为目标的基础上, 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 (寿政办发[2011]26号) , 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 发挥蔬菜产业优势, 做大培强特色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 其中, “龙头企业带动型”土地流转模式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二是强化了金融信贷支持, 培养重点种植、养殖产业基地, 促进土地的连片开发和规模化经营。强化金融信贷支持, 切实解决群众贷款难题。去年寿光市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蔬菜大棚所有权”和“养殖大棚所有权”证书抵押向372个大棚种植户和农圣庄园、中慧养殖集团等31家规模经营大户发放贷款2.14亿元。

积极调解流转纠纷。市、镇两级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市信访局专门设立了来信来访接待室, 由一名同志具体靠上负责接访工作。在寿光民声网上开通了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政策咨询和纠纷投诉窗口, 多渠道了解群众的呼声。镇级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室。坚持逐级调解、先调解后仲裁的原则, 充分发挥双方当事人协商、乡村调解和市级仲裁等三种不同手段的特点和优势, 因事制宜、综合运用, 以求得最佳解决效果。

三、土地流转三大成效

增加了农民和集体收入。上口镇付吴邵村通过土地流转, 全力推进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合作社、村“两委”与88户村民签订了土地租赁使用合同, 共流转土地300亩, 按每年每亩1200斤小麦的保底标准对村民进行补偿, 赚钱收益共享, 赔本补偿照付, 保证了村民利益不受损失。“以前村民承包土地多分散化, 而我们要做大做强。通过土地调整流转, 村里进行规模化经营。原先每亩土地承包费200元, 现在则到了每亩800元, 这样在集体土地没增加、村民多分了地的情况下, 集体收入反而得到增加。”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派驻洛城街道南庄村“第一书记”田清科告诉记者。欣航蔬菜专业合作社所得收益除支付每年的土地承包费外, 利润部分按村集体占20%、种植大户占70%、流出土地的村民占10%的比例“分红”。从而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和种植大户三方合作共赢。今年4月20日, 欣航合作社一次性兑付村民土地租赁费22.5万元, 村集体分红40万元。

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降低了市场风险。目前, 我市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842家, 其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8家, 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带动蔬菜基地40万亩, 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十八大报告指出,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经过土地流转, 一些生产要素向生产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同时, 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他们到企业打工或经商, 实现了由农民到工人和市民的转变, 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寿光是从实际出发, 推行了迁村并点, 大力建设新型社区, 为消除城乡差别、破解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四、当前土地流转存在困难和问题

土地流转总体规模偏小。目前土地流转面积仅占承包地面积的12.67%。

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土地流转大部分是以农户之间的出租、转包为主, 以农户的自发和自愿为主, 通过村集体或其他中介组织流转的比例仍然不高。

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景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模式

如何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突破“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局限, 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农业产业化, 已成为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近年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着眼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 大胆尝试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 却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互动的新路子。

一、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基本情况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 全县辖13个乡镇, 145个村 (街、居) 委会, 总人口30.6万人, 其中, 农业人口26.9万人, 占总人口的87.9%。1996年以来, 富川县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 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采取互换、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方式, 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止2008年6月, 全县已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32.8万多亩, 占农用土地面积的17.5%。其中, 以租赁形式居多, 有24万亩, 依次为标包或分包的有4.46万亩, 入股的有1.73万亩, 转包的有0.89万亩, 转让的有0.85万亩, 互换的有0.68万亩, “四荒”地使用权拍卖0.19万亩, 分别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3.1%、13.6%、5.3%、2.7%、2.6%、2.1%、0.6%。

二、富川瑶族自治县土地流转的模式

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土地流转实践,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模式:

1.模式之一:集体统一规划, 小组协调生产, 分户承包管理

由各乡镇、村采取 “集体统一规划、连片有序开发、小组协调生产, 分户承包管理”的土地流转模式, 整合了土地资源, 充分利用了本地优势, 发展了优质脐橙、南方早熟梨等特色产业。其特点是:

(1) 土地重组, 承包主体不变。由村集体或协会将各承包户的承包土地进行重新整合, 留足道路、灌溉渠道占用地后, 再按原承包土地面积的比例整片划分给承包户, 使原零星分散承包的土地得到有效整合。

(2) 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由村集体或协会组织统一修建机耕运输道路和水利设施, 对统一种植的农产品在技术管理、品牌、包装、销售上亦实行统一, 日常管理则由承包农户分散进行。这样既形成了土地连片规模经营的种植区, 有利于机械作业及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 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效益, 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 种植区土地多次流转。经村集体、协会同意, 不同种植区的会员可以根据各自的技术特长互换种植区或转包、出租给其他会员, 这样, 既发挥了会员的技术特长, 又确保了种植区统一规划经营。

新的土地流转模式重新组合和优化了土地资源。据统计, 全县重新组合土地面积达55000亩, 涉及行政村36个, 农户11000户。优化重组后, 各村建立了以水果生产经营为主导的支柱产业,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土地流转前1996年的800元, 提高到2006年的3000多元。

2.模式之二:“公司+基地+农户”的土地租赁合作

富川瑶族自治县自实施了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后, 引进了大中型种植生产企业, 通过镇村组织租赁农民土地,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进行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后的农民除土地流转收益外, 还可在基地打工赚取劳务收入。同时, 村集体还规定企业投资开发的土地, 在其承包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转包。

目前, 富川瑶族自治县已引进的“广西日富实业公司”、“广西富川绿园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租用土地面积达20000亩, 投入的资金达6960多万元, 主要进行水果、中药材、林木等生产。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 富川瑶族自治县创建了全区闻名的“万亩脐橙种植基地”、“广西黄花梨生产种植基地”等优势产业区, 带动建立了一批水果加工企业, 水果生产经营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土地流转的保障措施

为推动富川瑶族自治县土地的有效流转, 当地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为土地流转提供有力支撑

富川瑶族自治县土地资源丰富, 全县农用土地面积为187.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7.6万亩 (含水田32.7万亩, 旱地24.9万亩) , 园地22万亩, 林地75.4万亩, 牧草地20.1万亩, 水域12万亩, 农业人均农用地7亩。当地气候条件独特, 非常适合于脐橙、黄花梨、蜜桔及烤烟等特色农产品的生长。因此, 土地资源整合后, 能够迅速调整产业结构, 进行以特色水果为主的产业化生产,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葛坡镇白牛村通过土地流转, 形成了以脐橙为主的水果支柱产业, 水果面积达2157亩, 人均5亩以上。2007年, 该村水果收入达360多万元, 人均水果收入在8000元以上。随着资金积累的增加, 农民除了在本村承包经营外, 还到其他村屯租赁土地, 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至2008年9月, 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由1996年的1.8万亩增加到32.8万亩, 翻了17倍多。2007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3.5亿元, 比2003年增长1.2亿元, 年均增长8.1%。其中, 水果、蔬菜 和养殖等三大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0%;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的土地出让金、租金达2000万元;农民从事三大产业的劳务收入达2亿元。三项合计, 农民人均增收1064.4元。产业的发展激活了土地流转, 曾经把土地视为“命根子”的农民从怀疑、抵制转变为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2.完善基础设施, 为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

富川瑶族自治县不仅加强了对农业开发的投入, 还积极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 为土地流转、成片规模开发创造条件。据统计, 自1 9 9 8年以来, 富川瑶族自治县财政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资金用于新建和改扩机耕路、架设农电线路、铺设防渗渠等基础设施建设, 现已完成连片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9.6万亩。其中, 三个优质春烤烟生产基地共0.6万亩, 四个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共1.8万亩, 五个优质脐橙生产基地共5.6万亩。通过建成 “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成网”的标准农田, 大大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 吸引了众多外来企业、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土地开发。

3.引导各类企业和个人参与产业开发, 为土地流转拓宽渠道

富川瑶族自治县还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产业开发, 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 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的农户之间的流转向企业、科技人员、经济能人等参与流转转变, 加快了土地流转的速度。一是招商引资, 引导农业企业建基地。全县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 引进大型农业开发公司7个, 其中, 仅由外商投资500亩以上的果场就达15个, 优质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8个。二是鼓励当地经济能人参与规模开发, 全县经济能人通过土地流转取得规模效益的果场、果园、林场等就达100个, 利用土地面积达86500亩。三是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带薪离岗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全县共有500多名干部职工通过独资、合股、合作等经营方式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 创办果场、果园、林场、养殖场等近300个。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滞后

在实际操作中, 各村屯土地流转主要是依靠当地干部做思想工作来推动。有的村屯只能游走于法律的边缘, 在大多数农户同意但尚有少数农户不同意的情况下强制流转土地。由于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少数农户抵制、上访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的正常流转和产业开发。

2.法律、政策限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 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而以水果、林木生产为主的产业, 其生产经营周期一般是30~40年, 往往大于承包期。虽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 受让方在流转期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 土地流转合同到期或未到期由承包方依法收回土地时, 受让方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但缺乏相应的计价标准, 受让方应获得的补偿难以评估。因而容易造成纠纷, 受让方也因担心利益受损而投资开发信心不足。这一规定既限制了水果、林木产业的发展, 也对土地流转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此外, 国务院还出台了保护基本农田、禁止用基本农田栽植果树、挖塘养鱼等一系列政策, 虽然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产业化生产要求成片开发土地扩大规模的发展。

3.农民缺乏资金

地方政府每年投资扶持产业开发,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其他如果苗、平整土地等经营资金仍由农户自筹。但农户底子簿、积累少, 而低息贷款额度又太小, 大规模投资开发土地非常困难。如脐橙生产, 每亩前期投资需3000元, 后期维护每年每亩也要400~500元, 以每户承包经营10亩土地计, 每户前期投资需30000元, 后期维护每年需4000~5000元。而低息贷款额度每户仅3000~6000元, 相对于开发土地需要的大量资金, 低息贷款只是杯水车薪。由于资金的限制, 同一种植区出现了开发进度不一的现象, 有的地块已经挂果, 而有的地块还在空置。

4.土地流转价格过低

虽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了土地有偿流转, 但目前土地流转价格仍无衡量标准, 没有完整的价格体系, 土地流转的价格极低。如成毅果场在柳家乡茅樟村租赁土地500亩种植脐橙, 由农民个人与果场老板签订租赁合同, 约定每年每亩租金42元, 30年后 果树归农户所有。据调查, 全县最高租金仅为200元/亩, 明显低于一些较发达省区, 如四川省德阳市土地流转租金在300-800元/亩之间。相对而言, 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土地流转价格明显低廉。目前,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并没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如资产评估机构等为之服务, 因此, 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5.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民普遍对订立合同不重视, 农户之间的转包、转让往往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 口头合同稳定性差, 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不便于管理, 容易产生权益纠纷。二是流转合同不规范, 如合同约定的权、责、利不明确、内容不齐全、流转面积、标的不准确等。流转双方没有将合同拿到鉴证机关进行鉴证, 以确认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生合同纠纷, 开展调解和仲裁非常困难。三是仲裁制度及工作程序不规范, 仲裁权威性不够高, 调解和仲裁决定执行困难, 土地流转合同纠纷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五、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 积极引导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政府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 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工作。制定相应规范的操作程序, 规定全村的土地流转需经村民代表会议80%以上通过才能进行流转;政府还应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较大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特别是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还应处理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 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对于成片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专业大户, 在土地使用上,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量安排在基本农田以外的范围考虑, 使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2.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目前, 农村土地流转可参考的法律依据有国家颁布的《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 也进一步明确了政策界限和要求, 为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日益增多, 因而应把农村土地流转纳人法制化轨道, [1]从法律上赋予农户长期而稳定的农地使用权。同时, 还应禁止用行政手段频繁调整承包地, 对于以水果、林木生产为主的产业, 生产经营周期大于承包期的, 应允许农户继续出让延期承包的原有地块, 保障土地流转的连续性, 以利于土地长期规划开发利用。此外, 还应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法》, 以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机构的性质, 确保仲裁裁决的权威性和公信度, 及时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纠纷。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多方筹集资金

一是提高在土地出让金中提取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的比例;二是由政府或村集体担保, 向金融机构贷款, 提高低息贷款的额度;三是政府给予农资补贴。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8年化肥价格就比2007年提高了将近一倍, 因此, 政府能否除了给予苗木补贴外, 还能给予化肥和农药补贴。

4.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从目前来看, 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有度、规范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包括发展土地使用权交易中介组织, 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代理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 通过这些组织规范交易行为, 减少土地流转成本。[2]在此基础上, 还应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服务系统, 形成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此外, 还应增强供需双方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格意识, 使其在土地流转时能够合理计算价格。

5.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一是乡镇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应帮助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 建立土地流转档案, 逐步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 并及时调解土地流转纠纷。特别是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应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仲裁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重要内容, 妥善处理好土地承包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镇乡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在组织、发包、指导合同签订以及解决合同纠纷等工作中, 应做到依法办事, 按政策规章办事, 促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三是应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督与管理。对现有土地流转的合同特别是口头合同, 应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书面协议, 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保护双方的权益;此外, 还应做好合同的完善工作, 严格按照合同管理程序签订规范的合同, 避免因责、权、利不清而产生纠纷的隐患发生。[3]

参考文献

(1) 吕济爱.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J].理论参考, 2009, (01) .

(2) 丁秋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产业, 2006, (03) .

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景 篇7

改革开放30年来, 从土地的集体经营逐步过渡到家庭承包经营, 从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确立到在家庭承包基本制度框架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直向着优化配置资源、寻求最佳绩效的目标努力。20世纪80年代末期, 全国各地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创新实践, 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家庭分散经营引发的生产低效率问题。2003年3月, 《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 其中相关的条款为此后的土地流转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2008年10月,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09年2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就土地流转问题做出指示, 要求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正是得益于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 3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现阶段, 土地流转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争论, 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土地问题涉及到的层面太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新政”最终未能“明晰土地产权”。而学术界对此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例如, 党国英认为法律规定方面的缺陷导致了土地所有权不明晰, 其结果是在农村社区内没有一个明晰的土地“所有集体”或其代理人可以得到“所有者”应该得到的收益权和完整的处置权;张红宇则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与土地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等角度分析了土地使用权不稳定的原因, 并且在事实上破坏了有效农业投入和积累机制的形成;潘维指出, 农村土地流转有可能演变为资本与腐败的盛宴, 在农村发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给国家和社会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当前, 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上近千万农民工失业回乡, 土地权益成了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 这种形式下执行“模糊产权促进流转”的政策更应慎重;而最近中央4万亿、地方18万亿元等系一列经济刺激政策措施的出台, 各地一片“大干快上”的气氛也必然会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土地需求和土地流转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与冲击。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积极意义

(一)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农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

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规模化生产将促进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边际效益。但是, 在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 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受到了过于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制约。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意大利的1/20, 美国的1/230, 加拿大的1/376, 而且地分“三六九等”, 农户所拥有的耕地还零散分布在不同的地块上。随着人口的增长, 零碎的农户耕地还将进一步被细分。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制约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于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也导致农业市场交易成本费用难以降低。由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的市场主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谈判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再加上中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中介组织不健全, 导致农业市场交易成本费用高昂。

2、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要求农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 但在发展进程中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其中之一便是分散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在分散的土地产权制度下, 农户农业生产的布局零乱、品种繁杂, 难以进行专业化生产, 也无法形成区域化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由于单个的农户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变化, 难以对未来市场进行科学预测, 因而在生产决策上容易盲目趋从, 容易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一化与供需结构的失衡。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呼唤农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

(二) 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地使用权的流转, 可以推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部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向城镇集聚, 可以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部分农民进入到城镇, 也将加快城市化进程, 推动房产、交通、医疗、教育及其他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 支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 以推动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为核心的重庆“江津试验”就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三、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虚化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导致土地产权制度的不明晰

土地制度无论怎么改, 《宪法》所规定的“土地村民集体所有制”的原则是不能否定的, 否则土地就没有合法主体了。如果土地集体所有制否定了, 我们建立的新中国、新政权的合法性都成问题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新政”由于土地问题涉及到的层面太多, 因而争议也很大, 最终未能“明晰土地产权”。在当前的乡 (镇) 、村、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 中国的农地集体所有制是产权虚化的。土地以承包形式划归农民使用, 在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中, 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属集体、承包者和经营者。而权力边界不清, 承包权、经营权均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 利益主体之间容易发生摩擦和冲撞。

(二) 分散的土地流转形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要求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 也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的土地流转方式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但黄祖辉等的调查显示, 80%以上的土地流转都发生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 他们往往由于土地经营效益低 (18.8%) 、家庭劳动力不足 (18.8%) 、太辛苦 (22.8%) 以及长期在外工作 (16.6%) 等被动的原因, 自发地将土地流转给还未面临相同问题的亲戚、朋友或邻居。

调查还显示, 以土地规模经营为目的的土地流入户只有6.3%, 认为土地经营还有一定效益和家庭还有剩余劳动力的分别占27.2%和10.3%, 由此可见, 目前流入土地户主要还是以散户为主。这种“散户-散户”的自发性土地流转速度慢、规模小, 难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要求。

(三) 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区, 无法为那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因此, 当土地流转的费用 (租金) 低于农户的预期时, 深受“土地是养老保障”这一传统观念影响的农户, 尤其是普通的小规模经营散户, 就有可能放弃土地流转的计划。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 转让土地经营权虽有一定现金收益, 但由于他们大多没有一技之长, 在城镇务工一旦失业, 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也不复存在, 将失去生活的退路。在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保障之前, 将他们在农村生活的退路断掉, 将会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十几年中, 虽然农产品价格偏低, 农民收入较低, 但农村社会依然整体较为稳定,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农民有自己的土地, 温饱问题有保障。一旦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 在失业后又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 将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思考与建议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迫切需要对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如何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 稳步推行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制度, 文章提出以下建议:

(一) 弱化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长期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在当前的乡 (镇) 、村、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 中国的农地集体所有制是产权虚化的。而当前的历史、法理条件下也难以进一步去明晰产权。所以现实选择就是弱化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长期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三权分离”的局面, 即土地归社区“集体”所有 (所有权) 、农民按户承包 (承包权) 、土地经营权自由流转 (经营权) 。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已经具有一定财产权利的物权属性。因此, 中国未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点, 就是要确保农民对土地长期甚至永久的承包权, 明确土地承包权的一定物权属性, 规范土地使用权限的让渡行为, 从而使广大农民成为真正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

(二) 促进农民与农村的分离,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的分离主要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大中城市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压力大的发展中国家, 这两条道路都不可偏废。目前中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 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排挤。短缺经济时代就已建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户籍制度, 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中构筑了一道人为的障碍。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而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 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 建立“企业自由雇佣工人, 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 真正实现城乡居民教育、就业机会的平等, 促进农民与农村的分离,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三) 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

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安排下, 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据估计, 当前由美国次贷风波引起的经济危机, 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千万农民工失业回乡, 其农村的土地权益成了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近千万的失业大军, 相当于不少国家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在此, 我们假想一下, 如果在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 全面推行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制度, 若再次发生类似的经济危机而引发大规模的农民工失业潮, 对社会稳定必将造成严重的冲击, 后果难以想象。

所以, 必须借鉴城市居民和企业建立社会保障的做法, 采取政府强制引导加市场化的模式建立起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消除土地作为农户最后的社会保障功能, 才能彻底解除社会各方主体对农村土地使用权全面自由流转的思想顾虑,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步伐。

摘要:文章主要从市场经济和产权制度的视角, 研究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试图为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体系构建理论支持, 提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文章剖析了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内在要求;探讨了中国土地流转市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和健全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农地流转,土地制度,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2008 (2) .

[2]、陈永志, 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 2007 (1) .

[3]、李昌平.扩大农民地权, 先要给农民选择权[EB/OL].http://view.news.qq.com/a/20081026/000005_2.htm, 2008-01-26.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篇8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因此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办法、新举措, 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

1 土地流转的总体特征

一是土地流转地域扩大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民非农就业和收入比较稳定的城镇郊区, 欠发达地区由于村屯农民就业门路少, 家庭收入对土地依存较高, 很少发生土地流转。近两年来, 土地流转由城镇近郊向城镇远郊和欠发达地区扩展。二是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 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 参与的主体也主要是农户。现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 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机关事业单位、城镇居民等都纷纷下乡租地、包地开发农业。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及合作等多种形式。其中主要以转包为主。

2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取得了一些成绩, 实现了流转双方的互利双赢,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引起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2.1 农村土地流转自发性强, 制约了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自发性强, 有些农户自行转包没有签订合同或只有口头协定, 即使签订了合同, 条款也不完善, 流转合同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合同管理部门见证, 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不明确。

2.2 土地流转形式单一。

从目前情况看, 主要流转形式是转包, 大约占总流转土地面积的90%, 转让、互换、租赁等流转方式仅占10%左右, 真正规范的股份合作还为数不多, 甚至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2.3 部分流转土地的农户存在短期行为。

由于乡、村对流转的土地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 部分转入土地农户产生短期行为, 减少或干脆不对土地进行养护投入, 土地板结、肥力下降, 使有些原本高产的地块粮食产量下降。

2.4 农民离土出路不畅, 制约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一是部分农民不愿离开土地。调查发现, 土地多的地方, 农民的温饱问题能够解决, 这些农民中小富即安, 就懒得再去创业了。二是农民工再就业环境不理想。前些年农民工的工资得不到保障, 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比比皆是。

2.5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仍以农民自发的、私下进行为主, 大多数地方还处在自然流转状态。

3 加快农村土地健康流转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 把握政策, 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领导。

土地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既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又关系到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 更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对土地流转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加强引导、服务和规范, 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在认识上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入世挑战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加速发行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客观要求。二是在政策上要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 (中发[2001]18号) 的各项规定, 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健康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3.2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认识。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深刻意义, 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是优化资源配置,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帮助群众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观念, 破除封闭狭隘的意识, 组织引导农民开展土地使用权合理有效流转。同时, 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抓好党的土地承包政策落实, 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政策服务和信息服务。

3.3 探索出路, 培养技能, 为农民脱离土地寻找广阔的就业空间。

农民能否走出土地需具备两个条件, 主要是具有一定的非种植业就业岗位和农民应具备从事非种植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在这两个前提下, 农民才能从土地上脱离出去, 实现“人动地才动”。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 农民从事的非种植生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从事畜牧养殖业, 另一种是务工经商或充当经纪人。为此, 我们首先要从这两个领域入手, 一方面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大力发展畜牧业和非农产业, 努力扩大就业空间。另一方面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 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为其走出土助一臂之力。而在这两个方面当中, 农民脱离土地的程度即土地流转的规模, 则更多地依赖于非种植业就业空间的大小。

3.4 加快城市化进程, 扩大就业需求。

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 经济发展空间较大, 吸纳就业能力较强, 农民进镇成本低, 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 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二、三产业, 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城市的条件。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 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 促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旧居住在村里, 让那些在村外工作的人每天往返上班, 比单纯将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新建的小城市和城镇更加便捷、有效。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体现特色, 注重质量, 逐步完善, 把扩大就业需求, 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优先目标。为此, 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根据小城镇特点,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 以产业为依托, 培育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 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 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 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 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在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 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摘要:根据小城镇特点,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 以产业为依托, 培育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 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 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 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 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在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 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历程 篇9

改革开放初至2002年:探索农村土地流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暖大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迎来了春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农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使用权归农户。由此,一个新的历史性问题摆到了党中央的面前:农村土地流转。

198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打开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口子,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而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经集体同意后进行转包。”1988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10条第4款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而奠定了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的宪法地位,但仍存在只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转包,而禁止转让、出租等行为。

1994年12月30日,农业部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中对农村土地流转作出进一步指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允许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对承包标的,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2001年中央发布18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2002年至党的十八大:农村土地流转的日益规范化

党的十六大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时常出现,一些新的方式、新的模式逐渐被探索出来。以此为基础,中央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

2003年3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明确了“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法律规定,对土地流转进行了原则约束,为土地流转奠定了法律基础,这标志着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的正式确立。

2005年3月1日,农业部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流转方式、流转合同的签订以及土地流转管理作出了比以前法律政策更为详细、明确的规定。

2007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定义为“用益物权”,从而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性质。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更改为“长久不变”,由此进一步稳定了农民承包经营权,也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

土地流转的日益规范化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加快趋势,流转形式多样,流转对象多元化,而且多数地方是平稳健康的。据统计,2008年8月底,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为1.06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7%,而且这一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土地流转也盘活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但也要看到,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大规模流转的时代还没到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及新形势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自然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绘就了农村土地流转新的蓝图。

综合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要求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之前,农用地的流转虽已经在全国各地自发开展,但大多为由农户自主协商、政府主导或大户直接与农户对接等方式实现。其二,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从而为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三,鼓励信托公司参与土地流转。

当然,中央在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则和规范,如规定农村土地流转应遵循五大原则和规范: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具体事宜应当由双方当事人协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原则。三、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原则。四、受让方须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原则。这是对受让方主体资格的要求。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的原则。这些原则对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发挥着重要作用。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举措 篇10

虽然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由于土地流转还处于探索阶段, 受思想观念以及流转环境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据调查, 目前部分乡镇土地流转监管机构不健全, 管理体制不顺, 无力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指导和管理, 一些乡镇没有专人负责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对土地流转放任自流, 流转行为无人监管。

(二)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农户之间流转一般只有口头约定或者简单的书面协议, 内容简单, 随意性大, 对双方都没有有效的约束, 没有充分发挥流转土地的效益。同时还存在土地流转的主体不合法、合同承包期限不合法、合同签订的内容不合法等情况;个别村集体经济组织没经过农户的同意, 将土地流转给第三方经营或直接充当土地流转主体等问题。

(三) 规模化流转不容易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受让方往往要求地块相对集中、面积足够大, 有流转愿望的农户所承包的土地往往面积少、地块小, 要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 有赖于承包土地的农户一致同意, 而农户间的情况千差万别, 有的愿转出, 有的不愿转出;有的愿长期转出, 有的只愿短期转出, 意见很难统一, 这些客观因素使那些有流转愿望的农户难以实现其土地的流转。

二、就上述问题提出的改进举措

(一) 建立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乡镇土地流转监管机构, 理顺管理体制, 委派专人负责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规范对土地流转前、流转过程中和流转结束全过程的掌握监督指导管理, 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规范流转程序, 纠正土地流转中的错误做法, 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管理体制, 为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和法律服务, 尽力减少土地流转的纠纷, 力求避免流转双方的经济损失。

(二)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一方面, 对于农户之间的转包, 加强对其合同的规范管理, 指导好双方相互协商好利益关系, 建立报集体经济组织备案的制度, 严格农户之间承包地使用权的转让规定, 建立发包方审查同意制度, 转让的合同制度等, 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做好土地承包关系的完善工作。另一方面, 要切实加大《合同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 引导承包方和农户遵守合同协议, 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三) 引导规模化流转土地

实现土地高效率、低成本、有秩序流转, 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开展土地评定和评估工作, 客观、公正地评估出土地等级和市场价格, 为农用地市场流转双方的公平交易和政府加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减少价格确定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 避免市场交易主体利益受到侵犯。中介组织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 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搜集土地流转的供需和市场价格等信息资料, 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 并加以统计、分析和预测, 定期公开, 对外公布, 接受供求双方咨询, 沟通土地资源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 以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市场运作和政府的政策保障一方面保证了承包方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方面因为有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 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调动。

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相关优惠政策, 为土地合理流转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对土地流出方和受让方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加大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改变农民的传统土地观念, 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过程, 依靠科技进步, 积极主动地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 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财政和金融支撑体系, 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对转包农民土地较多, 规模化经营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 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专项扶持。———————————

摘要:近年来, 随着忻州市忻府区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 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日趋活跃的势头。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提出了相应举措。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代农业,举措

参考文献

[1]李长健, 徐丽峰.农村土地流转之前提: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 .

[2]徐全永.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10, (2) .

[3]陈湘珍.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J].经济探讨, 2009 (1) .

上一篇:塔定位测量下一篇:非消防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