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相关肺炎

2024-07-23

脑卒中相关肺炎(精选十篇)

脑卒中相关肺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00例。入选标准:①急性重症脑卒中发病后24 h内入院者;②入院后在72 h内对患者进行美国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 且评分≥6分,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10分者;③急性重症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 且经MRI或CT检查确诊者。排除标准:①其他系统肿瘤患者;②脑卒中发病前2个月有其他严重感染者;③24 h内出院或死亡者;④近2个月内曾服用过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的患者。入选者中, 男54例, 女46例;年龄45~83岁, 平均年龄 (69.3±10.08) 岁;脑出血58例, 脑梗死42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症状或者实验室检查出现2项以上者:①发热, 体温在38°C以上;②呼吸道出现脓性分泌物;③新出现血氧分压<70 mm Hg, 或者比患者的基础血氧分压低10 mm Hg;④细菌培养发现致病菌;⑤胸部CT检查发现肺部新的渗出。

1.3 方法

按照SAP诊断标准将100例患者分为发生SAP的观察组和未发生SAP的对照组, 搜集相关资料, 建立数据系统,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吸烟支数>400支/年、咳嗽、昏迷、肺部疾病、NIHSS评分与SAP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各种相关因素用n表示,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根据SAP诊断标准, 10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中, SAP患者52例, 即观察组;未发生SAP患者48例, 即对照组。SAP发生率为52%。观察组患者死亡例数为42例 (80.77%) , 对照组患者死亡例数为9例 (18.8%) ,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2.2 发生SAP的危险因素分析

统计数据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年龄>65岁、吸烟支数>400支/年、咳嗽、昏迷、患肺部疾病、NIHSS评分>12分为发生SAP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患者的95%CL上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表1) 。

3 讨论

SAP指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发生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根据特定诊断程序而确诊的肺炎。多发生于急性脑卒中2 d后, 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目前认为, SAP发病机制有以下几方面:①脑卒中后机体免疫功能障碍, 使机体处于易感染状态;②吞咽障碍导致的误吸, 误吸物中含有大量微生物, 成为易感染源;③神经源性肺水肿等。王岑立等[3]研究显示,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还与年龄、心脏病、肺部疾病、卧床等因素相关。本研究发现,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SAP的发病率与年龄>65岁、吸烟支数>400支/年、咳嗽、昏迷、患肺部疾病、NIHSS评分>12分有较高的相关性, 这些是导致SAP的危险因素。这为脑卒中患者避免危险因素, 降低SAP的发病率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永新.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11) :24-25.

[2]尚延昌, 王淑辉, 高中宝, 等.老年男性脑卒中相关肺炎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4, 16 (4) :276-279.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相关研讨 篇2

【关键词】 卒中 康复护理 方式

【中图分类号】 R 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40-01

医学上脑血管意外又名为脑卒中,俗称中风。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这种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常突然发病、起病多变,由于医学领域治疗技术不断地提高病死率已显著的减少但致残率仍高达65-75%,使患者生活、工作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患者一般发病急骤,恢复较慢,并常伴有肢体活动不灵甚至瘫痪,以及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在积极药物治疗前提下,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语言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

1 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及其护理

1.1 早期康复护理:在不影响临床抢救的前提下,做肢体被动运动(切忌粗暴)、按摩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护理时绝不能完全排除患者自身的主动活动,应该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配合进行,其疗效会更佳。

1.2 软瘫期康復护理:此期应协助医生通过诱发患者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使患侧肌力、肌张力恢复,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床上运动,以对痉挛进行预防性康复,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1.3 痉挛期康复护理:本期的治疗是整个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痉挛必然出现,患者只要想运动,就会因痉挛而以异常的运动模式出现。护理关键是配合医师在坐位、站位、行走时要牢记任何帮助者都要不去用力牵拉患侧的上肢。

1.4 康复训练具体操作要求:

一般在病后3天~3周即病人意识清醒,无进行性脑卒中表现,生命体症稳定便可进行康复训练应按照由易渐难,由简渐繁,顺序进行。运动时间由短渐长,运动强度由低渐高顺序进行,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顺序如下:

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强调的是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力训练。训练中应包含患侧恢复和健侧代偿。

⑴床上训练:

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⑵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

先从半坐位(30度-40度角)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次数和时间→从床上坐→床边坐→椅子或轮椅坐。 接着应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依靠不能坐稳→躯干向不同方向摆动能坐稳→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能坐稳。

⑶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

先作站立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肌力训练等,有条件可利用站立床训练),然后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站立平衡训练,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

⑷步行训练:

先作步行前准备活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肢前后摆动、踏步、负重等)→扶持步行或平行杠间步行→扶拐步行→徒手步行。在步行训练中应强调,必须注意改善步态训练。

⑸上肢及手的功能需要强化训练。 训练内容:

①关节活动度训练:各关节功能活动训练,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活动强化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及精细动作训练。

②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穿衣、洗漱、梳头、进餐、写字、握物等动作训练。

③回归社会职业训练。

2 言语障碍及其护理

2.1 语言训练宜早不宜迟。病人如不能讲话和阅读,可用能表达要求的图片、卡片,来训练表达要求,每次训练都应耐心,反复示范,不能轻易放弃训练。要使病人保持积极的态度。

2.2 对待命名性失语患者,护理时应有意识地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是发音困难,训练时应着重给患者做示范口型,面对面地说教。

3 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

3.1 脑卒中患者往往在早期表现出对疾病的否认和不接受,护士应该通过被动活动患侧,患侧卧位增加体位感觉刺激,使患者了解患肢的存在,不能操之过急,以免患者产生抑郁、失望等严重心理活动。

3.2 护理时对持久的抑郁状态要给予安慰劝说,诱导和支持,同时适当地给予抗抑郁药治疗有积极作用。

因此,必须对中风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障碍要及时了解状况,及时疏导做相关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偏瘫及其他功能障碍,了解偏瘫恢复的特点及康复治疗的流程,不要急于求成,采取各种方式与患者交流,列举成功案例,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训练。

4 合理预防脑卒中复发

①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戒烟戒酒。

②防治高血压、肥胖症。

③保持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

5 小结

脑卒中病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认为,脑卒中在3个月内恢复最好,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通过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极大发挥脑的可塑性。功能训练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上官守琴;杨志宏;陈光辉;徐鹏;柯尊宇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年第05期

[2]李晓晴;毕齐;王力锋;王力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3年第05期

脑卒中相关肺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的150例脑卒中患者, 其中, 男72例, 女78例;年龄45~85岁, 平均 (63.3±8.2) 岁。在入组患者中, 其中伴有2型糖尿病48例, 房颤35例, 高血压112例, 经头颅CT和MR证实, 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都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在150例患者中出现咳嗽、咳痰及发热者有35例。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断符合中国专家共识组于2010年提出的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标准[3], 具体如下:脑卒中发生后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性病变, 合并2个以上临床症状:新出现的咳痰、咳嗽, 伴或不伴胸痛, 并出现脓性分泌物;发热≥38℃;外周血白细胞≥l0×109或≤4×109, 伴或不伴核左移;肺实变体征, 和 (或) 湿啰音。排除同时某些与肺炎表现相近的疾病如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栓塞及肺结核、肺部肿瘤等。

1.2 方法

该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脑卒中类型采用个体化的治疗, 如缺血性脑卒中采用TOAST分型进行抗血小板、调脂、抗凝、适当扩容及脑细胞保护等综合治疗。出血性卒中采用常规外科或内科治疗。治疗约2周。统计分析SAP组35例患者和 (SAP组) 115例非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如脑卒中类型、年龄、糖尿病、意识障碍、基础肺部疾病等。均对SAP组患者进行痰培训+药敏检查。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分析。

2 结果

2.1 SAP发病率

该组150例患者中35例发生SAP, 发生率为23.33%。

2.2 单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 SAP发病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房颤、气管插管/切开、吞咽困难、呼吸机使用及意识障碍, 除此之外, 不是引发SAP发病危险因素有性别、卒中类型及高血压。见表1。

2.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SAP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 SAP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房颤、糖尿病、卒中相关的球肌麻痹 (吞咽困难) 、气管插管/切开、年龄≥70岁、呼吸机使用及意识障碍等。见表2。

2.4 SAP病原学特点

35例SAP患者中共培养出菌株20例, 主要以痰培养为主, 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要的条件致病菌, 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 (30.00%) , 大肠埃希菌 (15.00%) 、铜绿假单胞菌 (15.00%) 。金黄色葡萄球菌 (25.00%) 也不少见, 其他如肺炎链球菌及致病性真菌感染相对少见。见表3。其中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为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性低, 并保持较高的敏感性。

3 讨论

卒中相关性肺炎是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据报道, 在1个月内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是无肺部感染患者的3倍[4]。该组150例脑卒中患者中, 35例发生SAP, 发生率为23.33%。与据相关文献报道 (2.4%~53.6%) 相一致。通过对SAP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 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①年龄是SAP的重要危险因素, 有文献报道, SAP发生率超过65岁的老年患者其年龄每增加1岁, 就增高2%[5],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年龄为70岁或以上的比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下的其SAP发生率高。该次研究认为, 主要与患者年龄越大, 且体液免疫功能及细胞免疫减退, 免疫力越低尤其是肺功能下降明显, 机体脏器功能越差, 其次患者的黏膜纤毛摆动能力开始逐渐减弱, 患者的吞咽功能也开始减退, 呼吸道分泌物清除能力下降, 咳嗽反射的灵敏度也开始下降, 加大了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因此, 对于脑卒中患者, 预防呼吸道感染十分重要。②引起SAP的重要原因还有糖尿病及房颤等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脂肪代谢及糖紊乱, 乳酸堆积、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异常加重了机体防御机能减退, 引起全身微血管病变, 肺微血管也会发生类似病变[6];同时高血糖对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降低了免疫功能, 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房颤患者, 易在二类瓣等处形成血栓, 致使脑大面积梗死[7], 血栓脱落易引起脑栓塞, 这些患者脑水肿同时, 常伴有明显的意识障碍, 易出现出血性转化及消化道出血, 住院时间长, 病情严重, 所以, 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几率。③引起SAP的重要原因还有吞咽困难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易发生误吸。脑卒中后老年患者出现喉腔黏膜萎缩球肌麻痹, 感觉减退, 吞咽反射降低, 咽缩肌活动减弱, 易使口腔内分泌物及食物倒流入气管引起误吸, 患者咳嗽反射减弱, 误吸后不能有效清除, 吸入量较大时可引起急性化学性吸入性肺炎。意识障碍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的患者, 导致舌后坠且脑组织损伤严重, 自主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应均减弱,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及时排出, 易引起坠积性肺炎, 意识障碍的患者常伴有颅内压增加, 易引起细菌易繁殖, 神经源性肺水肿, 而且颅内压增高可引起呕吐, 增加了误吸的机会[8,9]。气管插管、切开及使用呼吸机也是引起SAP的危险因素, 气管插管、切开的患者病原菌会通过咽部的分泌物吸入到达肺部, 从而造成下呼吸道黏膜受损, 进而提高SAP的发生率, 另外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 呼吸道黏膜正常的屏障及防御功能丧失。躁动患者镇静药物的使用使患者呼吸中枢受到抑制, 咳嗽反应减弱甚至消失,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10]。

Leroy等]11[研究为期9年的临床结果表明, 引起吸入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尤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 , 约占40%, 混合感染为10%, 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9%, 该组研究结果表明, 阴性杆菌也处首位, 但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 可能与区域、人种及抗生素的滥用相关。其次为革兰阳性菌, 单纯真菌感染最少,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为敏感, 革兰阴性杆菌对头胞哌酮舒巴坦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耐药性低。

综上所述,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 相关危险因素多, 病原菌复杂, 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增加病死率, 但目前尚缺乏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分层, 以及严谨科学的治疗方案, 所以从上述危险因素来看, 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Sarah Hoffmann等[12]A2DS2评分系统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中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但需要在中国人群中进一步验证。对于已经发生SAP的患者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并应加强护理, 合理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对防治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于样本例数相对较少, 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将加强动态观察, 以了解以上因素的远期影响。

参考文献

[1]雷瑜, 胡秀兰.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中国卒中杂志, 2010, 5 (5) :394-397.

[2]Hilker R, Poetter C, Findeisen N, et al.Nosocomial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implications for neurological intensivecare medicine[J].Stroke, 2003, 34 (4) :975-981.

[3]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组.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 (12) :1075-1078.

[4]黄茳祾.脑卒中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35) :4397-4399.

[5]章凤珍, 葛东方.脑卒中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3) :56-57.

[6]徐伟, 李辉萍, 宋治, 等.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 2008, 3 (4) :255-258.

[7]封靖, 杜明艳, 张瑞华, 等.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24) :83-84.

[8]张敏, 于金美, 卢万俊, 等.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特点及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4) :32-34.

[9]刘庆华, 林殿杰.老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治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2) :92-95.

[10]雷梅芳.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1, 13 (36) :319-320.

[11]Leroy O, Vandenbussche C, Coffinier C, et al.Community-acguired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intensive extre units.Epidemiological and prognosis dat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7, 156 (6) :1922-1929.

脑卒中相关肺炎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吸入性肺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23-01

腦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造成脑的供应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现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肺部感染是脑卒中后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细菌性肺炎占死亡的15%-25%,而大多数肺炎是由误吸引起。我科自2009年至2011年对脑卒中后患者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减少脑卒中后患者误吸,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脑卒中后卧床患者80例,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均为男性,年龄70~90岁,平均82.13±6.76岁。80例患者中意识障碍者11例、气管切开3例、脑梗死66例、脑出血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均经头颅CT证实、褥疮1例、心力衰竭1例、留置胃管22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如年龄、意识状态、人工气道、文化程度 、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吸入性肺炎诊断标准[2]有明显误吸史,鼻饲24 h后X线胸片上有新近肺浸润病灶并伴有下列表现之二者:发热38.5℃以上、咳脓痰或痰量明显增多、肺部新出现湿性口罗音或肺实变体征、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升高。

1.2.2 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临床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措施主要有:

1.2.2.1 应用吞咽功能分级标准量表评定吞咽功能变化,制定干预措施

意识清醒者,入院24小时内应用日本学者才藤荣一1999年设计发展,2001年高怀民引入我国的吞咽功能分级标准[3]评定吞咽功能,入院后每周评定一次。重度吞咽障碍者给予留置胃管。从入院后第1周开始,带管进行基础训练和初步的摄食吞咽训练,包括深呼吸、咳嗽训练、吸吮训练,同时给予少量香蕉、糊状食物做吞咽与空吞咽等,观察有无呛咳。如吞咽较为顺利,第3周拔除胃管,同时继续全面的摄食吞咽训练,直至吞咽功能完全恢复。轻、中度患者食物以冻状、糊状为主,喂食前先试喂5~10 ml温开水,如吞咽顺利,再喂食物。进食速度要慢,确认口腔无食物再喂下一口,少量多餐,不宜过饱,时间不少于30 min。如进食过程中出现呛咳、呼吸急促,则停止喂食,必要时吸引,以防误吸。

1.2.2.2 经鼻胃管维护及管理

意识障碍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留置胃管,保留至意识恢复正常。使用一次性硅胶胃管,置管时在常规长度基础上增加7~10 cm,使最末侧孔进入胃内。鼻饲前,充分吸净痰液,鼻饲时床头抬高40-45℃,进食后30-60分钟再放下床头。采用间断鼻饲流质饮食: 5~6次/d,200 ml/次,于15 ~20min注完,注入流质完毕后维持体位30-60分钟,以免鼻饲后30分钟内深部吸痰引起剧烈咳嗽而致食物反流,每次鼻饲后用温水冲净胃管内残留物,30-45天更换胃管1次。

1.2.2.3 保持呼吸道畅通

鼓励患者自行咳嗽,正确指导患者有效排痰。原则上尽量减少吸痰。对意识清醒并能自己咳嗽指导其深呼吸后屏住并用力咳出气管深部痰液。依据病情予以拍背,体位引流,如侧卧位、翻身、拍背,每2~3h翻身、叩背1次,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痰量较多又不易体位引流者可在翻身前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负压不能过大。对部分患者由于昏迷导致不能咳嗽的,应该根据患者呼吸时的痰鸣音决定吸痰次数,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

1.2.2.4 加强口腔卫生管理

实施口腔护理前,认真评估口腔黏膜和牙周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口腔护理时擦拭动作需轻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牙龈,晚餐后不进食,注意及时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及分泌物,防止食物和痰液吸入气管。每日早晚以及三餐进食后进行5-6次彻底的口腔清洁。

1.2.2.5 强化健康教育,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误吸

对患者吞咽功能评估后及时和脑卒中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或陪护人员沟通,指导喂食的种类、时间以及方法,避免强行经口喂水、喂饭或喂药。注意患者因为不能正常进食,基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情绪变化,多给予正面的引导和暗示。

2 结果

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23例,占57%(23/40);观察组发生8例,占20%(8/40);(x2=9.002,P<0.0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吸入性肺炎是脑卒中最常见也是病死率较高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有研究证明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与吞咽困难有关,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误吸,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吞咽困难是一种主观症状,在吞咽障碍的管理过程中,准确评估患者,及时定量评定患者吞咽功能变化并给予干预,在吞咽困难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应用信度和效度良好的临床评定量表对患者吞咽功能动态评估的基础上给以干预和指导,增加一次性胃管的置入长度,保证胃管最末侧孔在贲门内,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口腔护理次数以及强化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减少了误吸和返流,以上因素均是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熊云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4.

[2] 刘昌起.呼吸疾病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19-426.

[3] 王曙红.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2.

脑卒中相关肺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SAP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按患者入院编号将其分为对照组 (n=18) 及观察组 (n=17) 。35例患者均经MRI或CT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并符合吸入性肺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对照组中, 男11例, 女7例;年龄48~85岁, 平均为 (61.8±4.9) 岁;其中, 6例脑梗死, 12例脑出血。观察组中, 男12例, 女5例;年龄47~84岁, 平均为 (61.6±5.0) 岁;其中, 5例脑梗死, 12例脑出血。绝大多数患者均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及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P>0.05, 具备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相关纳入标准:

(1) 经CT或X线检查, 患者单肺或者双肺有渗出影。 (2) 患者出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3) 发热。体温≥38℃。 (4) 肺部可闻及喘鸣音或者湿啰音。 (5) 外周白细胞计数>10×109/L或者<4×109/L。 (6) 患者有脑卒中病史;起病前有明确的呕吐, 饮水或者进食呛咳症状。

1.2.2 相关排除标准:

(1) 严重心、肾、肝功能障碍者。 (2) 发病前, 已存在各种类型支气管扩张及肺炎者。 (3) 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祛痰药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 (吸氧、吸痰、抗感染、体位引流、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失衡、静滴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 。观察组加用60 mg氨溴索+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4次/天, 连续给药1周;对照组加用30 mg氨溴索+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2次/天, 连续给药1周。

1.4 疗效评价:

对比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及临床疗效情况。具体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如下。 (1) 显效。患者气促、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外周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喘鸣音或者啰音消失;X线检查显示炎症大部分吸收;痰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患者食欲及精神正常。 (2) 有效。患者气促、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外周白细胞计数有所减少;喘鸣音或者啰音减少;X线检查显示炎症大部分吸收;患者食欲及精神有所恢复。 (3) 无效。患者临床体征或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或者高于正常;痰菌培养结果为阳性;X线检查显示炎症无吸收, 甚至扩大。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学系统, 应用χ2检验, 应用t检验,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对照组无效6例, 总有效12例, 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无效1例, 总有效16例, 总有效率94.12%;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C反应蛋白:

治疗前, 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C反应蛋白下降更显著 (P>0.05) 。见表22。

3 讨论

现今, 随我国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亦随之增加。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 脑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脑卒中属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它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发病率高等特点。脑卒中患者因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误吸、咳痰费力等原因, 易并发肺部感染。SAP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而且影响预后。它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经济及生理双重负担。SAP的常规疗法包括:吸痰、吸氧、氨溴索化痰、抗生素抗感染、神经营养、原发病的治疗等。然而, 对于盐酸氨溴索的应用剂量, 临床尚无定论。

盐酸氨溴索属临床常用祛痰药物。它是溴己新的有效代谢产物[2]。它具有抗氧化、调节肺泡功能的作用, 可促进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及合成, 增加胶溶层深度, 促进痰液弹性及黏性正常化, 利于痰液的排出。此外, 盐酸氨溴索还具有维持肺泡稳定, 抗炎, 防止肺不张及肺泡委陷的作用。

大剂量氨溴索具有其独到优势。大剂量氨溴索更利于肺泡开放及气道畅通, 它可促进通气和氧合过程, 有效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坏死, 促进上皮细胞修复。此外, 大剂量氨溴索还可提高患者肺组织中利福平、多西环素、头孢呋辛、阿莫西林、红霉素及氧氟沙星等药物的浓度, 有利于早期杀灭病原体, 而常规剂量氨溴索则无此作用。

相关文献指出[3,4,5], 应用大剂量氨溴索治疗SAP可有效减少患者肺部感染评分, 提高临床疗效。本文,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 观察组加用大剂量氨溴索 (60 mg氨溴索+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4次/天, 连续给药1周) , 对照组加用常规剂量氨溴索 (30 mg氨溴索+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2次/天, 连续给药1周) 。治疗后,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佳, C反应蛋白下降趋势更显著。结果和相关文献一致。综上所述, 不同剂量的盐酸氨溴索对SAP的临床疗效不同。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对SAP的临床疗效更佳。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 (SAP) 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SAP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按患者入院编号将其分为对照组 (n=18) 及观察组 (n=17)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 观察组加用60 mg氨溴索+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4次/天, 连续给药1周;对照组加用30 mg氨溴索+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2次/天, 连续给药1周。对比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1治疗后, 观察组临床疗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2治疗后, 两组C反应蛋白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P>0.05) 。结论 不同剂量的盐酸氨溴索对SAP的临床疗效不同。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对SAP的临床疗效更佳。

关键词:脑卒中,肺炎,盐酸氨溴索,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雁北, 戴景存, 董潇.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脑卒中后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6) :159-160.

[2]陈波, 张庆臣.氨溴索在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综合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3) :3104-3108.

[3]于永浩, 张国栋, 许振伟.不同剂量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成人肺炎的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 2013, 10 (2) :19.

[4]王丽莉, 刘庆君, 肖广辉, 等.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老年人肺炎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5) :2835-2837.

脑卒中相关肺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都是在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被确诊并且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 在100例患者中有61例男性, 39例女性, 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是47岁。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在年龄、学历、性别以及病情之间的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P>0.05) , 所以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首先随机平均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 主要用一些相应的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的方式就是雾化吸入, 每天治疗2次, 每次的时间为15 min。在治疗的过程当中, 如遇到年纪比较大、病程时间较长的患者, 就将患者的病床抬高30°并且让患者侧卧在床, 同时还要注意时刻提醒患者进行深呼吸, 有效的保证患者能够将药物完全吸收到体内。当患者在进行雾化吸收的时候, 要注意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

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之上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正常情况下患者使用的剂量为30 mg, 治疗的方式主要就是将盐酸氨溴索与其他相应的抗生素共同协作应用, 再采用雾化吸收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在患者进行雾化吸收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等一些基础的护理, 利于患者排痰, 使得患者呼吸顺畅。

1.3 疗效判定。显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咳嗽、发热以及呼吸困难等相关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 患者咳嗽、发热以及呼吸困难等相关症状都有所改善, 但效果不显著;无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 患者咳嗽、发热以及呼吸困难等相关症状都没有得到改善, 甚至有严重的趋势。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将实验所得数据统计起来, 采用χ2进行检验, 计量出来的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分布函数数值来表示。P<0.05表示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的疗效:治疗组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显效29例患者, 有效17例患者, 无效4例患者, 所以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 显效20例, 有效1例患者, 无效16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同时经过治疗之后治疗组患者体内细菌的清除率91.3%, 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体内细菌的清除率73.3%。见表1所示, 在接受治疗的这段时间里, 治疗组患者平均的退热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患者。

2.2 不良的反应:在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状况, 有1例患者体内的血氧下降;与此同时治疗组患者只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窦性心动过快的不良反应, 但是经过治疗之后这2例患者不良反应得到了缓解, 治疗组其他的患者都没有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次试验就是将盐酸溴索与一些相应的抗生素联合起来治疗脑卒中相关性肺炎, 研究结果表明[3,4,5,6,7], 将这两种药物联合起来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减少患者住院和退热的时间, 并且能提高患者体内细菌的清除率和患者有效治愈率, 经过这样的治疗既能够减少患者身体上面的痛苦, 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张媛, 何静春, 邢爱民, 等.盐酸氨溴索治疗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评价[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6) :621-623.

[2]赵霞.盐酸氨溴索治疗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 2014 (5) :21-22.

[3]王金泉.脑卒中相关性肺炎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 (17) :105-106.

[4]张燕, 范海鹏.脑卒中相关性肺炎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50) :79.

[5]饶国华.盐酸氨溴索治疗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4) :141-142.

[6]孙明才.观察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效果[J].医学信息, 2015, 28 (19) :246.

脑卒中相关肺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急性卒中病变;②脑卒中发病后72 h内入院;③住EICU时间>24 h;④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s, GCS) <10分。排除标准:①24 h内出院或者死亡;②既往有明确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及发病前有肺部感染。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EICU收入的脑卒中患者172例。其中男112例, 女60例, 年龄18~86岁, 平均 (57.5±11.7) 岁。SAP的诊断标准: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性病变, 同时合并2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①发热≥38℃;②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 伴或不伴胸痛;③肺实变体征, 和/或湿啰音;④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 伴或不伴核左移。同时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等[3]。

1.3 观察指标

①基础状态:年龄、性别、慢性呼吸道疾病史、糖尿病、吸烟史;②卒中相关因素:卒中部位 (大脑半球、小脑或脑干) 、性质 (脑出血、脑梗死) 、入抢救室时GCS评分;③纳入研究的影响因子:入院时胸部X线示心影增大, 肺部疾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示外周全血细胞计数、血糖水平;有无过鼻饲、制酸剂、预防性抗生素、镇静药物、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等治疗史。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筛选出P<0.05的单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1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82例发生SAP, 发生率47.7%。SAP组患者年龄较高、糖尿病、卒中史、慢性呼吸道疾病史的比率较高;脑卒中部位发生在小脑和脑干的比率较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较差、鼻饲治疗、抑酸药物应用、预防性抗生素使用、镇静药物使用及呼吸机应用的比率均较高 (P<0.01) 。见表1。

2.2 EICU脑卒中患者发生SAP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高龄、糖尿病、卒中史、慢性呼吸道疾病史、卒中后意识状态评分差、鼻饲治疗、使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镇静药物使用及呼吸机应用是EICU脑卒中患者发生SAP的危险因素。见表2。

注:SAP:卒中相关性肺炎

注: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SAP:卒中相关性感染

3 讨论

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及常见病, 卒中患者早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有颅内血肿扩大、缺血性卒中进展、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 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与继发的各种并发症相关, 包括肺部感染、肺栓塞、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4]。SAP可显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提高病死率, 是影响卒中转归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研究表明促使卒中后SAP的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 卒中后的中枢神经功能缺损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则引起肺损伤, 另外, 卒中后可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变化, 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这些均参与SAP的发生[5,6]。而合并有慢性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 卒中后更易并发肺部感染。

误吸是引起SAP的重要发病机制, 与卒中后吞咽障碍和意识水平受损密切相关。误吸是指口咽或胃内容物被吸入喉或下呼吸道, 可使口腔定植菌吸入而引起细菌性肺炎, 包括显性误吸和隐性误吸[7]。卒中的部位和体积与SAP的发生密切相关, 当卒中累及一个以上的供血区时, 患者的意识水平明显降低, 而后循环卒中除了导致严重的意识障碍, 还直接影响患者吞咽及咳嗽反射, 导致误吸发生率的增高。另外, 双侧及多发性脑梗死常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 减少神经递质多巴胺的产生, 从而导致舌咽、迷走神经和颈部副交感神经节感觉神经纤维释放的神经肽P物质减少, 引起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减弱, 从而导致肺部感染风险增高。昏迷患者呼吸道保护反射减弱, 卒中早期存在胃轻瘫及排空不良, 由于重症卒中患者需要鼻胃管置入, 影响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关闭[8], 且卒中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致频繁呕吐, 增高误吸风险。重症卒中患者合并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 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由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跨越了鼻、咽喉这一重要屏障, 气道自身防御功能受损, 加之吸痰、鼻饲等操作, 使细菌易于侵入而致下呼吸道感染[9,10]。因此, 本研究结果显示, 既往卒中史、卒中后意识状态评分差、镇静药物使用及气管插管是EICU脑卒中患者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P物质和缓激肽的降解, 从而增强咳嗽反射, 减少隐性误吸, 预防肺炎发病[11,12]。

年龄作为一项独立预后影响因子而进入较多评分系统, 如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评分)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CPIS) 等[13]。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SAP的发生率增高, 年龄每增加1岁, SAP发生率增高2%[13]。本研究也发现年龄≥65岁的SAP患者增加 (OR=3.191, P<0.01) 。高龄患者一般有生理性吞咽功能减退, 这增高了误吸的风险。另外, 老年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减退, 呼吸道机械屏障作用减弱, 黏膜纤毛摆动能力及清除分泌物能力下降, 咳嗽反射灵敏度下降, 增加了老年卒中患者SAP的发生。且老年患者多有肺纤维化和肺间质水肿, 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 由于高龄, 常合并有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多系统疾病, 急性卒中后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易出现脑心综合征致心衰、肺水肿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使肺部感染发生率增加[14]。

糖尿病患者卒中后应激使升糖激素分泌增高, 加之胰岛素抵抗, 血糖水平往往不易控制, 致感染后不易控制, 住院时间延长。本研究提示, 合并糖尿病是SAP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变, 肺弥散功能下降, 导致呼吸道局灶性免疫功能缺陷。血糖过高影响红细胞变形性和携氧能力, 又可进一步加重肺部微循环障碍, 使其易并发肺部感染[15,16]。有研究显示, 血糖过高可抑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影响抗体的形成, 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不利于细菌的杀灭和清除[17]。而且, 高血糖有利于细菌的生长, 使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卒中患者常存在吞咽困难需要鼻饲, 鼻饲患者出现误吸的机制包括:①食管上、下括约肌解剖结构完整性受到影响;②胃管的插入阻止了食道下段括约肌的收缩和关闭, 增加了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频率;③舌咽肌内收反射敏感性下降。以上均使鼻饲患者易发生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 导致肺部感染[17]。另外, 卒中后鼻饲管错位误入支气管是喂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可以导致SAP。因此, 如果喂养过程中发生误吸或者怀疑喂养管移位, 应注意通过X线检查核实喂养管位置。如患者存在幽门梗阻、胃瘫、食管反流或者误吸, 可采用幽门后置管喂养的方式可以减少肺炎的发生。持续仰卧位会增加胃食管反流和误吸的风险, 床头抬高30°~45°可以显著降低吸入的发生[17,18]。

由于急性重症卒中患者,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高, 常预防性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及制酸剂, 制酸剂可碱化胃液, 造成胃液酸度下降, 减弱胃液杀菌能力, 使胃内格兰阴性杆菌繁殖能力增强, 通过胃逆蠕动增加口咽部细菌的定植, 从而使细菌反流到口咽而被患者误吸进入下呼吸道引起SAP[19]。目前, 卒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动物研究及临床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因此, 对于急性期卒中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仍然存在着争议[20,21,22,23]。本研究结果提示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增加SAP的发生。有相似研究也提示, 危重病患者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可造成机体的菌群失调, 气道细菌定植, 耐药菌株出现, 肺炎发生率上升[24]。最近的汇总分析表明,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确实能降低感染风险, 但对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无显著影响[25,26]。关于脑卒中预防性抗感染的不同研究结果, 可能因抗生素种类选择、患者选择、抗生素剂量和持续使用时间的差别而不同, 因此, 需更多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联合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指出, 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尚未发现获益 (Ⅲ级推荐, B级证据) 。因此, 目前不推荐在急性卒中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但对于怀疑存在肺炎的患者, 应接受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Ⅰ级推荐, A级证据) [27]。对于重症脑卒中, 尤其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 存在躁动, 常需要持续镇静药物应用。镇静药物作用一方面可使患者减轻不适, 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但另一方面, 同样可抑制咳嗽反射, 使气道自洁丧失能力, 大量炎性分泌物坠积, 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增加SAP的发生率[28,29]。

脑卒中相关肺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选择2013 年6 月~2013 年12 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 例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9 例, 年龄46~78 岁, 平均 (64.5±7.9) 岁, 脑出血9 例, 脑梗死21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1 例, 年龄51~74 岁, 平均 (63.8±6.2) 岁, 脑出血12 例, 脑梗死18 例。纳入标准: (1) 年龄≤80 岁; (2) 急性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 并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3) 符合卒中相关性肺炎 (SAP) 诊断符合文献标准[2]; (4) 病情允许, 愿意配合者。排除以下情况:①完全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或有明显智力障碍者, ②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 恶性肿瘤、肺结核、气胸、胸壁疾病及不能耐受振动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入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治疗方案相同。

1.2.1对照组采用人工叩背方法护士一手扶患者肩部, 另一手指指腹并拢, 使掌侧呈杯状, 以手腕力量, 背部从第10肋间隙, 胸部以第6肋间隙开始, 由外至内, 从下到上, 避开乳房、心前区、伤口处、骨突部位等, 有节奏地进行反复叩击胸壁, 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每侧肺叶叩击1~3 min, 感染部位增加2~5 min, 10~15 min/次, 23次/d[4]。

1.2.2 观察组首先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训练前先向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让患者了解呼吸肌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然后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 主要内容如下:①缩唇呼吸方法, 闭口经鼻吸气, 然后进行缩唇, 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 缩唇程度完全由患者自行调整, 不宜过大过小, 每次10~15 min, 2~3 次/d。②腹式呼吸方法:可采用卧、坐、立位练习 (脑出血患者一律进行卧位练习) , 患者以腹部吸鼓呼缩的方式, 一手放于胸前, 一手放于腹部, 胸部尽量保持不动, 呼气时稍微用力压腹部, 腹部尽量回缩, 吸气时则对抗手的压力将腹部鼓起, 同时要注意吸气要用鼻深吸气, 呼气时则缩唇缓慢呼气, 呼气时间要比吸气时间长1~2 倍, 持续训练5 min, 渐增加至10~15 min, 2~3 次/d[5]。在采用上述呼吸肌训练后, 再使用医用振动排痰机 (山东淄博芙莱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PTJ-300A型) 进行排痰。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叩击头, 协助其取合适的体位, 再将叩击头置于患者背部, 叩击强度调为4~8PR, 频率为10~35CPS, 由外向内, 由下向上进行叩击和振动排痰。每侧肺叶叩击1~3 min, 感染部位增加2~5 min, 15~20 min/次, 2~3 次/d。

1.2.3 两组患者在进行排痰护理时, 均选择在餐前1~2 h或餐后2 h进行 (鼻饲病人在鼻饲前1h进行) 。在排痰过程中, 鼓励和协助患者进行主动咳嗽排痰, 如果有痰液不能咳出时, 可予及时吸痰,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及血氧饱和度波动等情况。每天及时评估及记录2 组患者排痰方式、有效排痰时间、排痰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2 组患者排痰方式、有效排痰时间、排痰量。排痰方式:可分为自行经口排痰和经口/鼻吸痰器吸痰, 在患者接受排痰护理的第10 天评估其排痰方式。有效排痰时间指患者痰液难咳出至痰液易咳出所用时间。排痰量, 记录患者每次排痰护理后排痰总量。由专科护士分别在患者接受排痰护理第3天、第7 天及第10 天进行肺部听诊, 评价2 组患者排痰效果:①有效:肺部听诊时痰鸣音明显减少, 且呼吸音较前增强或正常;②无效:肺部仍可闻及痰鸣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均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排痰时间、排痰方式及排痰量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排痰方式及肺部听诊情况比较, 见表2。

3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为7%~22%[6]并且多发生于老年人群。急性脑卒中时, 一方面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应激反应的发生, 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 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的肺容量下降, 呼吸功能储备能力下降, 呼吸系统机械屏障作用减弱, 同时黏膜纤毛摆动能力减弱、咳嗽反射迟钝、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均会导致肺通气及换气能力下降, 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 如何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及有效排痰成为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护理的关键环节。而通过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等的呼吸肌锻炼, 可使呼吸肌尤其是膈肌力量改善, 并且改善呼吸形式, 从而提高呼吸效率, 改善肺通气情况, 调动免疫系统的应急能力, 能增强免疫功能及体质[5]。因此, 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简单易学的呼吸肌训练, 能增强膈肌的作用力, 使患者咳嗽的力量增强, 从而有利于痰液等分泌物的排出, 改善肺炎症状。

目前, 临床广泛使用的振动排痰仪主要是通过垂直和平行于身体表面的二个方向治疗力帮助患者排除痰液的, 其中垂直方向治疗力, 有助于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和代谢产物松动和液化;水平方向治疗力, 有助于呼吸道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选择的方向排查出体外。本研究中, 将呼吸肌训练和振动排痰仪排痰联合起来, 在增强患者咳嗽的力量后紧接着进行振动排痰仪排痰, 其效果优于人工叩背排痰法。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有效排痰时间小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患者每次排痰护理后排痰量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一结果与刘艳萍等[7]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 经过10 d排痰护理, 观察组患者自行排痰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排痰护理的第7 d及第10 d观察组肺部听诊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呼吸肌训练和振动排痰仪联合进行排痰护理, 能有效缩短有效排痰时间, 有效排痰量相对增加, 可减少因痰液不能及时排出而加重肺部感染情况及痰液堵塞引起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 将呼吸肌训练和振动排痰仪排痰联合起来的综合排痰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 可缩短有效排痰时间, 改善通气氧合功能, 具有良好的排痰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振动排痰仪在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排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疾病治疗护理和人工叩背,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肌训练和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 比较2组患者排痰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效排痰时间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每次排痰护理后排痰量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排痰方式及肺部听诊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呼吸肌训练联合振动排痰仪治疗, 具有良好的排痰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呼吸肌训练,振动排痰仪,排痰

参考文献

[1]Hilker R, Poetter C, Findeisen N, et al.Nosocomial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implications for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medicine[J].Stroke, 2003, 34 (4) :975-981.

[2]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组.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 (12) :1075-1078.

[3]Sellars C, Bowie L, Bagg J, et al.Risk factors for chest infection in acute stroke: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Stroke, 2007, 38 (8) :2284-2291.

[4]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5.

[5]周玉兰, 刘枢晓, 查云, 等.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8) :616-617.

[6]Upadya A, Thorevska N, Sena KN, et al.Predi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pneumoni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stroke.J Crit Care, 2004, 19 (1) :16-22.

脑卒中相关肺炎 篇9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22-01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动脉血管闭塞或破裂而导致的脑血液循环的障碍。其病理类型一般包括: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人们通常所说的脑卒中的“四高”。即: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可见,医疗人员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的选择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已降低,但是,脑卒中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康复仍旧是现阶段脑科门诊所必须面临的难题。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选取在我院脑科门诊中就诊的患者,对其进行相关数据资料与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这个时間段内来我院脑科门诊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年龄在35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男性患者40名,女性患者20名。发病最长为5d,最短为1周。且经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发病期的长短均与实验不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实验具有可行性。

1.2 一般方法 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对试验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1.2.1 护理方法 30例实验组患者的护理如下:加强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详细为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引导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并保证患者情绪的平稳;增加按摩与被动活动即,每天对患者肢体进行2-3次的按摩,并利用50%的红花乙醇进行关节的擦拭,每次10-15次,以促进患者血液的循环;端正患者体位,要求护理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对患者的卧位进行调整,以有效避免压疮;进行康复训练,即在护理人员的全程指导下,患者每天进行2-3次双手食指交叉、握拳等等简单的肢体动作,每次持续20-30分钟,直至肌力恢复到三级后,可监督患者进行自主训练,包括自主翻身与自主行走;做好健康指导,当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持续开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并提醒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

1.2.2 医疗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患者: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行动不受限,无病残;显著改善患者:患者的肢体功能部分恢复,病残程度为1-3级;无变化患者: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区别;恶化者:患者发生肢体的感染,且伴有并发症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入院一个月之后,试验组患者的基本痊愈率(70%)较对照组(13.3%)差异显著;从总效率上看,试验组患者的有效率(9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6.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结 论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病种。常规上的药物治疗与护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无法对患者病情从质上进行改善,对于其高致残率与高致死率几乎不产生任何的作用。早期的康复治疗能从根本上促使患者肢体活动的康复,有效地降低患者致残的可能性,因而,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患者有效的按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避免了患者肌肉的废用性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其次,护理人员对患者卧位的交替变更,有效避免压疮的发生的同时,预防了患者的失用性综合症。再次,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对简单的肢体动作进行练习,并进行一定日常生活的锻炼,保证患者行动能力的逐步恢复,最终实现训练的自主性。最后,在患者康复痊愈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同时,告知患者定期回访的重要性。这是早期康复治疗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的侧重点,它有别于常规的护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全面性,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的康复情况,从患者的生活与起居上促进患者逐步的康复;②次序性,具体体现在患者的康复训练上,先从患者的肢体动作入手,过渡到患者的自主训练,然后是日常生活的锻炼;③细致性,考虑到患者康复中的不便之处,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患者建立一种积极面对疾病的健康心态。

通过本组试验表明,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其对患者的影响可通过患者的康复率和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来具体体现。由此可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能从根本上降低患者致残的风险,在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与生理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6):103-104.

[2] 许凤莲,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03):163-164.

[3] 邹华群.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03):41-43.

脑卒中相关肺炎 篇10

(1) 一般资料:53例鼻饲患者中, 男34例, 女19例;年龄56~83岁, 平均 (68.32±6.65) 岁;全部病例经CT确诊, 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其中出血性卒中32例, 缺血性卒中21例;意识丧失45例, 神志清楚伴吞咽障碍8例;鼻饲时间7~26d。 (2) 鼻饲方法:采用硅胶十二指肠导管, 按常规操作置于十二指肠或空肠, 用注射器抽取配制好的混合营养液经胃管缓慢注入200~300mL/次, 6~8次/d, 总量为1500~2000mL/d。 (3) 结果:脑卒中长期鼻饲患者可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 本组同时存在2种并发症者9例, 占17%, 吸入性肺炎22.6%, 低于文献报道[1]无死亡病例。

2 鼻饲患者易发误吸的原因

长期鼻饲患者常因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本组22.6%的患者发生了吸入性肺炎, 大多数误吸发生在吞咽反射减弱的病人, 特别是老年及昏迷病人, 其严重程度与吸入的量和质有关。

(1) 意识状态改变:处于昏睡, 昏迷状态的病人, 因咽部感觉迟钝、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吞咽困难, 无力吞咽反流至口腔的胃肠液从而导致将液体吸入气管。 (2) 胃管的影响:由于鼻咽腔、食管内留有胃管, 鼻饲病人原有的消化道生理环境被改变。一方面, 异物的刺激使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增加, 另一方面, 胃管的留置使食管相对关闭不全, 胃内容物易反流至口咽部经气管而误吸入肺;同时, 胃管的留置更进一步减弱了咽反射[3]。 (3) 鼻饲途径的影响:由于创伤后胃和结肠易受影响, 而小肠受的影响较小, 鼻饲管置于十二指肠或空肠, 可提高肠内营养的耐受性, 降低误吸发病率。 (4) 气管插管的影响:气管插管的患者, 因鼻饲管与气管插管同时在咽后部, 吞咽时可因会厌关闭不全而致误吸。

3 预防及护理

(1) 确保胃管位置正确。每次间断喂养前或持续喂养换液前均需检查胃管位置, 确保胃管在胃内。 (2) 鼻饲时给予合适的体位。病人取仰卧时不能吞咽唾液分泌物, 且不利于食道对反流的胃内容物的清洁。而取坐位时增加腹内压, 在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低下时, 可明显增加误吸的危险。 (3) 采取输注法鼻饲预防误吸。鼻饲前、后或每滴入200mL后给予温开水20~40mL冲洗胃管, 防止胃管阻塞。 (4) 减少胃残余量。胃残余量过多可增加反流和误吸的危险。要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行评估。 (5) 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 在鼻饲前给予翻身、拍背, 彻底吸净痰液, 吸痰时间不可超过15s/次[5], 以免鼻饲后30min内深部吸痰引起咳嗽而致食物反流、误吸。 (6) 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做好口腔护理。 (7) 建立翻身卡制度, 定时给患者翻身、叩背, 1次/2h,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雾化吸入2~4次/d, 稀释痰液。 (8) 及时发现误吸:大量胃内容物误吸可导致窘息, 少量误吸致吸入性肺炎, 表现为呕吐、剧烈咳嗽后有呼吸加快, 每分钟>18次;胸部平片示有新的渗出、发热、体温高于38℃, 一旦误吸, 应立即停止鼻饲, 并让患者取右侧卧位, 吸出口、鼻、腔反流物。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大多为老年人, 机体免疫力降低, 脑卒中所引起的神经受损可使患者咳嗽反射减弱, 及长期卧床,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 痰液瘀滞, 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又易流入呼吸道, 易发肺部感染, 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更使病情加重, 威协患者生命。重视对鼻饲病人发生误吸的研究, 及时找出误吸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救护措施, 对救治病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长期鼻饲刺激还可造成吞咽肌群的废用性萎缩[6]。对意识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者可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3次/d, 每次约10min, 连续3周, 恢复吞咽功能效果显著。

摘要:脑卒中病人常伴有意识丧失或吞咽障碍, 致患者不能自行进食。临床上一般禁食48~72h后需鼻饲, 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及能量供给。但长期鼻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是最常见的一种。通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53例脑卒中鼻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脑卒中鼻饲,肺炎护理

参考文献

[1]赵艳, 刘庆梅,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长期管饲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5) :18~19.

[2]孙志愿.脑卒中病人行输注法鼻饲营养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11) :653~654.

[3]陈茜, 陈红, 张晓艳.老年人管饲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1) :9~10.

[4]徐继红.吸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8) :12~13.

上一篇:城市里的鱼下一篇:施工影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