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中风

2024-07-25

中医说中风(精选七篇)

中医说中风 篇1

1 一般资料

80例中风偏瘫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年龄在36~90岁之间, 平均 (58.3±5.4) 岁, 男49例, 女31例。患者病程在3 d~11年之间, 中位病程为6年。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症的诊断标准[1], 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 有一侧肢体偏瘫, 无意识障碍及神经肌肉病变。

2 护理措施

2.1 常规护理

认真仔细观察病情, 是判断病情顺逆的重要环节。 (1) 望神色知脑之病症。中风是颅脑血管变化, 所以望神对中风患者的安危和预测尤为重要。望神是通过对患者的意识、表情、面色, 目光及言语的观察来进行综合判断, 即使是昏迷患者也绝非都是“无神”; (2) 切脉象明气血盈亏。中风患者脉象的变化主要是在脉力与脉率两方面。脉力与血压的升降有关, 如收缩压保持在2010~2217 k Pa之间, 脉弦滑有力, 这是中风患者的一般常见病脉;中风患者发作时, 脉象都偏数, 病情逐渐稳定后, 脉率渐缓; (3) 察舌苔知邪正盛衰。中风患者以黄腻苔最为多见, 病情恶化后, 舌苔由黄变黑, 而随着黄腻苔的日渐消退, 神情也渐趋清醒; (4) 看瘫痪判断病情进退。中风发病初期, 有一部分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发病时瘫痪并不严重, 随着血栓的变化, 瘫痪程度可逐渐加重。瘫痪肢体如长期得不到恢复, 无进步的迹象时, 后期可由软瘫转变成痉挛性硬瘫, 提示中风后遗症[2]。

2.2 饮食护理

中风患者需饮食清淡, 富于营养, 应低盐、低脂, 多食蔬菜、豆制品, 忌食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多吃水果。过食肥甘醇酒, 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 引动肝风, 夹痰上扰, 可致病发。根据病情予以饮食指导, 急性期可进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之品, 恢复期应进清热育阴、健脾和胃之品。

2.3 语言及情志护理

中风多以腹脏阴阳失衡, 血气逆乱为本, 五志过极, 心火暴甚, 以内风、痰浊、邪热、瘀血闭塞于脑腑为标。常因气怒、过劳、酗酒、感寒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此外, 患者语言运动能力受限, 生活质量下降。故当重视情志护理, 避免精神刺激;并指导患者控制唇舌运动, 练习发音, 强化大脑皮层, 建立新的兴奋灶。

2.4 运动与康复护理

被动训练后逐渐鼓励患者采取自主运动, 上下肢应从远端至近端各关节进行屈伸内外旋转、内收、外展、举、握、拉等动作。在完成范围活动度的基础上, 再给于抗阻力运动, 1次/d, 每个动作5~10次。同时, 配合针灸、体针疗法, 头针选穴为运动穴, 体针选患者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 每日针灸1次, 10 d为一疗程。按摩采用循经按摩法[3,4], 一般早晨、午饭后各做4次, 10 d为一疗程。

2.5 心理护理

中风后遗症导致偏瘫, 语言、生活能力减退, 出现心理烦躁或抑郁等心理变化, 患者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5]。一般的心理状况分为焦虑、抑郁、依赖3型。对于焦虑型患者, 护士要积极主动关注患者,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征求患者的需求, 预约联系各项检查, 进行健康宣教, 使患者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 放松其焦虑情绪。对于抑郁患者, 护士要主动关心患者, 倾听患者的心声, 向患者介绍治疗效果好的案例, 建立其康复的信心。对于依赖型患者, 护士需让其从思想上认清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鼓励其克服怕疼、怕苦、怕累的习惯, 主动接受护士的指导, 护士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3 结果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80例中风患者治疗效果较理想。治愈39例 (45.0%) , 好转37例 (46.3%) , 死亡7例 (8.8%) , 总有效率为91.3%。

4 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由邪乘虚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 肌肉筋脉失去濡养, 或形盛气衰, 痰湿素盛, 外风引动痰湿, 痹阻脉络而致[6]。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精心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关系到抢救的成败。我院在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充分发挥中医优势, 做好中医的望闻问切常规护理、特色饮食护理、语言及情志护理、采用循经按摩法进行康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 80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结果表明我院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86.朱莉辉.78例中风偏瘫康复锻炼的中医护理体会.内蒙古中医药, 2009, 7:129-130.

[2]许学华, 鲁静, 隋学军.谈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辽宁中医杂志, 2001, 28 (8) :503.

[3]马礼堂.马礼堂养气功.学术期刊出版社, 1988:123-126.

[4]郭敏, 栗庆林.中风瘫痪患者中医特色康复护理体会.河北中医, 2009, 31 (6) :921-922.

[5]韩玉华.中风患者的心理分型及护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 12:68.

中医怎么治中风 篇2

2.咬牙切齿 把上下牙齿整口紧紧合拢,且用力一紧一松地咬牙切齿,咬紧时加倍用力,放松时也互不离开,反复数十次紧紧松松地咬牙切齿,这样可以使头部、颈部的血管和肌肉、头皮及面部都有序地处于一收一舒的动态之中,加速脑血管血流循环,使趋于硬化脑血管逐渐恢复弹性,让大脑组织血液和氧气供应充足,这可以消除眩晕的发生,使脑中风减缓发作或消失。

3.摇头晃脑 专家从油漆工人很少发生中风的事实中分析其原因,认为与油漆工人劳动时,头部的上下左右的动作特点有关。头部前后、左右和旋转的运动,可以增加头部血管的抗压力,有利于预防中风。方法是,平坐、放松颈部肌肉,然后前后左右摇头晃脑各做30~50次,幅度适中,速度宜慢,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

4.擦颈发热 中风与颈动脉内膜的胆固醇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有关。人们发现经常擦颈发热的人中风少。擦颈按摩发热可以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改善对血管壁的营养,促使已经硬化的颈部血管软化,恢复弹性,并能改善大脑供血。方法是双手摩擦发热后,迅速按摩颈部左右两侧,用力中等,速度稍快,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度,每天早晚各做6分钟。

中医专家谈眼中风 篇3

“眼中风”从病因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阻塞。前者阻塞的原因多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碎屑,少数是由于心脏病患者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或因血管狭窄、痉挛、炎症等造成。这种病后果极为严重,可突然导致全盲,即暴盲。而且,西医认为视网膜缺血时间如超过90分钟,光感受器的死亡将不可逆转。如果抢救及时,能在90分钟内解除阻塞,视功能还可以恢复。否则,视力将永远失去。另一种是视网膜静脉的阻塞,其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管内壁的损害等,根据临床症状又可分为缺血型和出血型两类。此病较为常见,发病及治疗不像动脉阻塞那样紧迫,预后也较好,但出血型视网膜阻塞的病人因大面积出血,会代偿性地造成新生血管形成,最后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失明。

中医认为,眼中风按致病原因不同,分类不同。可由于气血不调,气血阻滞,气冲紊乱,造成气血阻滞不能上注于目;也可因气滞血瘀,阻塞络脉,血行脉外,造成瘀血阻滞,目失濡养,导致视物不见。为更有针对性地治疗,中医将其进一步分为肝郁型、气冲血乱型等类型。对动脉阻塞的,主要治则是活血化瘀,理气开窍,通络化滞,以及清肝、潜阳、明目;对静脉阻塞的,则需先止血,止血还分为凉血止血、补气止血、健脾摄血、滋阴止血等等,待血止之后,再活血化瘀,或清热化瘀,或凉血化瘀,或理气化瘀等,后期还要益气化瘀。

眼中风怎样预防?预防眼中风与预防脑中风一样,应认真调治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原发疾病,平时注意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自我保健,并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出现一时性失明、眼前黑雾或波纹、视物模糊等情况时应马上找医生检查。假如一旦发生了眼中风,切记不能耽搁,要立即上医院抢救。

浅析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 篇4

1 中风的演变规律

中风早期急性发病, 多见痰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 同为肝风所挟, 走窜阻塞经络, 致脑髓壅滞, 脑脉瘀阻, 元神被困, 五脏失统, 六腑气闭, 肢体失和, 因而险象叠起, 证候表现极为复杂。转入恢复期后, 病情趋于相对稳定, 但正邪交争, 虚实夹杂情况仍存, 此时若辩证不明、虚实不分, 补泻失当, 非但偏废不复, 还可导致再次中风。中风偏瘫, 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和感邪深浅程度不一, 决定了病情的顺逆转化。病机顺转, 表现于临床是软瘫 (即早期病侧肢体的弛纵不收) , 预后较好。病机逆转, 表现于临床是硬瘫 (即早期病侧肢体拘挛不缓) , 预后较差。由于中风偏瘫发于实而归于虚, 因此, 判断中风偏瘫在恢复期病机是否能顺转、向愈, 关键在于患者是否出现虚证。虚证出现越早, 预后越佳, 反之则差。造成中风偏瘫、病机逆转的原因除患者感邪深重 (如脑出血) 之外, 是与治疗不当有关的。中风由急性期转入恢复期后, 改善恢复偏废肢体功能活动是临床辨证的主要内容, 虽然中风偏瘫, 病因多端, 证候多变, 虚实夹杂, 临床辩证难度较大, 但“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理特点。发于实而归于虚是其病机顺转的必然。因此中风偏瘫在辨证和治疗方面有规律可循, 其规律在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中风的治疗规律

中风实则以风、痰、火 (热) 多见。虚则以气血虚为主。软瘫属虚, 硬瘫属实。虚实各执一端, 治疗以中药为主, 针炙为辅, 其治疗则虚实各有不同。

软瘫多见气血虚弱, 方用补阳还五汤。方中以黄芪为君药, 以补其气, 使气旺血行, 但须用川芎, 借其行气活血之力, 通达表里, 调和营卫, 使得阴阳贯通, 经脉畅流, 疗效才能显著。且川芎与红花、桃仁、地龙相配可加强其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之力。川芎与当归、赤药相配可使其养血活血、调和营卫的作用加强, 使经脉得以濡养, 瘀血去而气血生。重用川芎, 还在于其辛散温通、活血祛瘀、补而不滞、祛瘀而不伤正, 引导诸药归经, 使全方达到益气活血, 化瘀通络的功效。

硬瘫属实多是风阳挟瘀血, 痰浊上逆犯脑。脑髓壅阻, 经脉挛急所致。此时应重在平肝, 肝阳失潜、风邪妄动, 火借风势, 风助火邪, 肝风挟痰上扰, 最易再次中风。故血压偏高, 筋脉拘挛者, 临床上重在平肝潜阳, 在肝阳渐平后, 始入补气药治之。头痛症状为脑脉充盈 (颅压偏高所致) , 故治疗用药非只在平肝潜阳, 更为重要的是引血下行, 降低颅压。其方药虽以天麻钩藤为主。牛膝须用至一两以上。因其性味平和, 归肝肾二经, 功在补益肝肾、通利关节。笔者认为硬瘫是病机出现逆转感邪深重, 正不胜邪的结果, 因此病情凶险, 预后不佳, 但若及时明确诊断, 正确辨明证型, 采用针药并用的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或许可得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硬瘫的针刺以治实为主。硬瘫一般情况下, 患侧属实, 健侧属虚, 针刺治疗多取患侧泻之, 并配合放血。取太阳、曲泽、委中、三阴交放血, 且放血量要多, 血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疗效。一周放一次多数患者只放二次, 血压即可下降, 筋脉痉挛缓解, 舌苔转薄, 脉转缓, 实邪消退, 虚象显露, 病情趋于平稳, 尔后根据患体阴阳之偏而调之。

3 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

3.1 欲通行充、补中有活

使用益气通脉法, 滋阴活络法, 温阳通脉法或阴阳双补法, 使之气充阴足, 凝滞温化, 经脉疏通。所以常用生芪、太子参、山萸肉、阿胶珠、肉苁蓉、生熟地、怀牛膝等补益之剂。通经活络的药物中也不能攻伐破瘀太过, 而选用路路通、王不留行, 络石藤, 豨莶草, 伸筋草等力缓稳效之品。所以对于内虚为主, 瘀血阻络所致瘫痿诸证 (软瘫) , 要“以通脉为本, 欲通必充为要”。在补益气血、阴阳的基础上, 选用此类活血通络之剂, 实属相得益彰。

3.2 育阴通腑, 通中有补

育阴通腑法, 主要针对阴虚肝旺、腑气不通。其观点基于内虚为主。育阴通腑之法, 实为两全之计, 选用鳖甲、龟板、牡蛎益阴潜阳、平肝熄风。朱丹溪认为龟板“能补阴、主阴血不足, 去瘀血……续筋骨, 治劳倦, 四肢无力。”在通下药之中, 也并非以大黄为主, 而以郁李仁, 火麻仁, 番泻叶为主。其中郁李仁润燥滑肠, “破血润燥”, 火麻仁功能润燥滑肠, 通腑活血, 巧妙之处在于本药“非血药而有化血之液, 不益气有行气之用”, 况且又有“补中益气”之效;番泻叶则是惯用之品, 其性苦寒, 入大肠经, 功能泻热导滞, 泄下而不伤正, 导滞而不留邪。大黄之用在于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 里实积热较重, 大便秘结不行者, 大黄为必用之品。

3.3 涤痰通络, 通中有破

本方法重在豁痰开窍, 用涤痰汤化裁。方中胆星苦温燥化开泄走窜, 燥湿化痰, 调理脾胃痰湿。因此药主入肝经, 又善治经络风痰, 所以通治中风痰涌, 尤宜治疗风痰所致的肢体麻痹、眩晕、惊痫口噤、口眼斜等证, 正如《本草汇言》所言“若风痰湿邪, 非南星不能散”。采用枳实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 引邪外出, 痰湿除则经脉通。故《药品化义》论有“消痰癖……逐宿痰, 通便闭, 非此药不能也”, 二药相配即能涤痰通络, 又可以达到破气消积, 达到温通痰湿、通中有破、破而除邪, 疏通经脉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贵廷, 薜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1.

治混合性中风,中医“两手抓” 篇5

老王今年68岁,有高血压病。一天,他打完麻将回家,正准备拿钥匙开门,突然感到头晕头胀,右手发麻,钥匙插不进去。隔壁邻居见状,马上给他女儿打电话。女儿回家后发现老王口齿不清,急忙将他送往医院,检查头颅CT显示“多发散在梗死灶伴有血肿”,结合他的病史特点,医生诊断为“混合性中风”,并建议他接受中医治疗。老王纳闷了,中风他倒是听说过,可混合性中风到底是什么病呢?为什么要采用中医治疗?有什么特色?

治混合性中风:止血不留瘀 活血不外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医科汪天湛傅晓东(副教授)

脑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脑出血和脑梗塞(脑梗死)。然而,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在一个病人的一次中风期间,脑部可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出血和缺血,从而形成两种病变共存的状态,即混合性中风。

辨证治疗 效果显著

混合性中风的治疗不同于单纯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由于同时存在梗死灶和出血灶,给临床治疗带来了矛盾:溶栓抗凝太过,出血止不住;止血剂使用过多,又有形成新的梗死灶之虞。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治疗缺血与出血这对看似矛盾的结合体中,中医辨证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性中风,能起到止血不留瘀、活血而不使血溢脉外的作用,临床效果显著。

中风的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气血逆乱,故滋阴潜阳为治疗混合性中风的主要方法,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佐以珍珠母、玳瑁、石决明等潜镇石类,引热下行之牛膝等。另外,瘀阻脑络为混合性中风的主要病机,故活血化瘀可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梗死灶为瘀血范畴,出血灶也可由瘀阻脉络,血行失常所致。三七、花蕊石、蒲黄、藕节、茜草、血余炭等中药均具有活血化瘀与止血的双重功效,既能活血化瘀,又能避免造成再次出血的可能,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丹参、赤芍、益母草等既能活血化瘀,又能降低血压,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能减少中风的发病率,对预防中风有积极意义。

临床亦证实,混合性中风属中医“中风”范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为本,“风、火、痰、瘀、腑实、窍闭”为标,因此,可根据中风症状,采用豁痰开窍、扶正固脱、泄热通腑等方法,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一、阳闭和阴闭

多用于混合性中风之闭证,有阳闭、阴闭之分。

* 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阳闭多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鼻饲,也可辅以静脉滴注“醒脑净”醒神开窍。

* 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阴闭多用鼻饲苏合香丸鼻饲。

二、元气败脱

中风病情危急元气败脱之时,出现目合、手撒、冷汗淋漓、二便自遗、气息俱微之脱证,当予扶正固脱法益气回阳,如参附汤、独身汤等。

三、便秘痰多

大便多日未解,痰热积滞较甚而出现躁扰不宁,时清时寐,谵妄者,此为浊气不降,更会加剧气血上逆,犯于脑窍。故针对本证腑气不通,而采用泄热通腑法,常用以大黄为主的方药,如星蒌承气汤、桃仁承气汤等。

四、半身不遂

中风后遗症期,常见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及刺痛瘫痪等“风邪入络”的表现,故辅以祛风通络的方法往往有效,上肢宜加桑枝,下肢宜加牛膝,疼痛较剧者,全蝎、蜈蚣、僵蚕等善搜剔经络的虫类药也可加入。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效果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110例中风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 所有患者的中风类型为缺血性卒中, 且处于恢复期。其中单号组 (观察组) , 男32例, 女23例;年龄51~82岁, 平均 (68.17±5.63) 岁;合并高血压16例, 合并颈椎病25例, 合并糖尿病14例。双号组 (对照组) , 男29例, 女26例;年龄53~80岁, 平均 (67.26±5.02) 岁;合并高血压18例, 合并颈椎病24例, 合并糖尿病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必须包括在以下分型中:即风阳上拢型、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痰热内闭窍型、痰热腑实型[2,3]。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 具体如下:口服脑复康片0.8 g, 3次/d;华佗再造丸6 g, 3次/d。以90 d为一疗程, 持续服用2个疗程。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具体如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发病原因及病情等进行中医治疗[4,5,6]。 (1) 针对风阳上拢型患者, 中医药方主要包括生龙骨、石决明 (先煎) 、钩藤 (后下) 、生牡蛎各15 g, 牛膝12 g, 天麻8 g, 栀子6 g; (2) 针对风痰阻络型患者, 中医药方主要包括泽泻、胆星各12 g, 半夏、白术、天麻各10 g, 杜仲8 g; (3) 针对气虚血瘀型患者, 中医药方主要包括黄芪20 g, 地龙、当归、赤芍各8 g, 川穹、牡丹皮、丹参各6 g; (4) 针对痰热内闭窍型患者, 中医药方主要包括鲜竹沥15 g, 半夏、泽泻各10 g, 白术9 g, 天麻、郁金、胆星各8 g; (5) 针对痰热腑实型患者, 中医药方主要包括麦冬、牛膝各12 g, 胆星、黄芪各9 g, 大黄、芒硝、玄参各8 g, 栀子6 g。以上药方以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服下。以90 d为一疗程, 持续服用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是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 血压恢复正常范围, 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生活;显效是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基本消失, 原本卧床患者可以下床扶杖行走, 或者原本扶杖患者可以不依靠外力独立行走, 能够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有效是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无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层面, 患者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 观察组更具优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 观察组明显更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8.18%, 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7.27%, 观察组明显更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从西医角度看, 中风可以分为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 又可以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其中前者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致脑动脉狭窄引起的, 本文主要研究该种类型。而后者是由于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原因引起的;从中医角度看, 中风属于一种本虚标实的症候, 如果人体的气血内虚, 很可能会导致由于长时间忧思恼怒、过度饮酒、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疾病[7,8]。过去传统的治疗中风的方式多选择西医治疗, 其局限性在于治疗效果不够明显, 且不良反应较多, 随着中医辨证治疗的实施逐渐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由于中风病属于一种本虚标实的症候, 但在临床表现中却多见虚实夹杂症状, 所以应该首先对其进行辨证分型, 其次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通常来讲, 中风可以分为风阳上拢型、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痰热内闭窍型、痰热腑实型这五种, 应该在正常分型的基础上对症治疗[9]。

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10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的中风类型为缺血性卒中, 且处于恢复期,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研究发现, 在总有效率方面,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为94.55%, 明显高于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不良反应方面, 观察组患者的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患者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为98.18%, 对照组为87.27%, 前者明显更具优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方式不仅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更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雪娜.中风辨证施护的心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 :86.

[2]王蕊.苗春艳.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7) :131-132.

[3]赖婷珊.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3) :97-99.

[4]任亚平, 张志强, 赵艳红.体针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8) :74-75.

[5]杨成林, 周语平, 刘光炜.穴位注射疗法结合针灸电疗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11) :82-83.

[6]周记平.益气息风活血汤在缺血性中风中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1) :184-185.

[7]赵亚萍, 蒋绪爱, 巩延丽.自拟化瘀祛痰通络法 (脑络健) 治疗缺血性中风72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 :20-21.

[8]赵亚萍, 巩延丽.缺血性中风病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30) :180-181.

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组中选取作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80例治疗中风病的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2例和48例,其患者的年龄在45~80岁之间,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3岁,且病程均为5~28 d。在所选取的80例患者中有中脏腑患者和中经络患者分别为有53例和27例,而中经络患者中又包括风阳上扰型患者和风痰阻络型的患者以及气虚血瘀型患者分别为14例、29例和8例;中脏腑患者中又包括痰热内闭窍型的患者和痰热腑实型的患者分别为14例和13例。按照西医病的诊断标准可将其分为脑出血患者和脑血栓形成患者以及脑出血患者还有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所选取的80例患者均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并且已经排除了严重的肝和心及肾功能障碍等方面的疾病情况并且深度昏迷的患者,与此同时还已经排除了因各种血液病和肿瘤卒中以及动脉炎脑底异常还有血管网等疾病导致的脑出血患者。

1.2 方法

1.2.1 认知护理

作为护理人员,应当每天都要对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进行一些必要的认知教育,比如临床并发症发生时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和饮食过程中注意的细节以及中风的发病原等内容,如若患者提出疑问,护理人员则应当详细而又耐心认真地为其作答。

1.2.2 心理护理

首先,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这就对患者起到了心理疏导的作用,;其次,为了能使患者消除其内心不良的情绪,能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则应当要有针对性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让患者树立信心,并及早康复。

1.2.3 行为护理

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为患者指导正确的排痰方法,并且每天都要进行既合理又有效的深呼吸练习;为了防止便秘护理人员应当每天为患者按摩并且告诉患者关于预防便秘的相关方法;向患者讲解正确的翻身的方法,当患者的病情稳定时则可以适当做一些肢体康复运动[1]。

2 结果

本组80例中风病患者在经精心的护理和中医辨证治疗后,其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其中显效的有45例,有效的有26例,无效的为9例,其总有效率高达88.75%。

3 讨论

一般中风患者的病程较长,并且经过治疗后的效果并不显著,所以往往有患者因半身不遂而卧床不起,进而容易引起抑郁和便秘以及肌肉萎缩还有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患者出现语言上和心理上以及认知上的障碍,这就使临床护理的难度大大增加。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当前中风患者在护理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以下是本院针对这几种情况对患者进行的三个方面的训练。

3.1 语言训练

练习弹舌和鼓眼以及眦牙和噘嘴等动作5~10次;每天都练习发音,其练习的顺序为由简单到复杂,重复训练,一直到基本恢复为止。

3.2 心理护理

往往老年中风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紧张以及忧郁还有烦躁等负面心理,这是因为老年中风病患者的病程长、发病迅速且致残率高。这些负面心理不但使患者失去信心,还影响着机体的功能。对于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为其做心理疏导,从而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的目的[2]。

3.3 肢体训练

大多数的老年中风患者都有着意识障碍,所以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还应当要对肢体功能的康复予以重视。在病情进展期时,要保持患肢功能的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在下肢外侧放置支撑物,以防下肢外旋;踝关节稍背屈以防足下垂;为避免关节内收,肘关节应该微微屈曲而上臂肩关节则稍稍向外伸展。通常在病后1周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就可以进行肢体锻炼。其活动的范围应由小到大,且活动的次数应由少到多。然后再练习站立和协助行走以及徒步行走。护理人员应指导和帮助患者向心性肌肉按摩,其力度要适中,进行5~1 0次/d。

以上通过对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中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以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后得出:要提高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高老年中风患者的愈后生活质量则需要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综上所述,对于中风患者,其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对中风患者后遗症行中医护理措施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6月来作者医院治疗的80例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采取中医辨证的方法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治疗,与此同时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对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对此次选取的80例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后,患者的身体恢复的比较好,其恢复的程度分为优和良以及一般三种,其中恢复程度为优的有50例、良的有20例、一般的有10例。结论 中风患者不但有较多的后遗症而且恢复得比较慢,为了能够提高疗效和恢复患者病情以及改善功能障碍效果,中医护理和指导患者适当的锻炼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风患者,中医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蒋雪梅,张翠芬,安长青.100例老年中风患者心理障碍分析及护理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10,5(11):236-237.

上一篇:经典的艺术巴塞尔下一篇:“名片学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