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文指导

2024-08-15

课堂作文指导(精选十篇)

课堂作文指导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年段的习作目标:(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得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年段的习作目标,我通过多次的习作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走出课堂,引领他们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去观察、采录、感受自然界的万物以及人类生存的千变万化、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肢体上的看、听、闻、品,体会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继而再回到课堂上指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口头或者书面表达,最终我发现,走出课堂后所指导出来的学生作文与在课堂上仅靠文字讲述所指导出来的学生作文相比,前者的水平远远超出后者的水平。可见,“走出课堂,指导作文”,收效斐然。

实践一:当学生在课堂上学完了长春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第一板块《春天来了》的几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后,学生们不仅从书面上学习到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也仿佛看到了作者笔下美丽的秋景,听到了美妙的秋声,品尝到了秋天丰收的味道,但这种感觉可能稍纵即逝,无法达到让学生们记忆深刻并能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到自己习作当中去的的效果。为此,当学生掩卷诵读、咀嚼品味后,我便即时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是否愿意同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觅和感受你们眼里的秋天,然后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呢?”话音刚落你,学生们的欢呼声,雀跃声响彻课堂,他们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着我,仿佛向我表达了他们想要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的渴望和想要揭开秋天神秘面纱的向往,我无暇再做任何思考,便让学生带上钢笔和记录本,立刻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我们来到了农田、菜地和果园,一片片丰收的景象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他们从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了玉米、高粱、稻谷、大豆、棉花等农作物以及黄瓜、豆角等蔬菜和沙果树、杏树、葡萄等果树的外部形态、色彩及内部构造,他们边看、边说、边记录。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一边指导观察方法,一边告诉学生用打比方、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形容各种物品的形态、色彩和味道,让学生通过触摸、嗅闻、聆听、品尝的方式,互相谈论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事甚至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我便用鼓励的话语肯定他们的正确之见,修正他们的错误之处,从而加深他们对问题的印象,巩固他们的记忆。回来的路上,同学们想快乐的小鸟一样高唱秋天的歌曲,诵读着刚学过的赞美秋天的诗文,兴高彩烈地回到了教室,课堂上原有的愁眉不展、苦背诗文的表情早已烟消云散,一扫而光了。

一下午的观察和讨论,并没有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没精打采。相反的,重返课堂后,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急匆匆打开记录本便开始整理材料,生怕落于人后,似乎所有的关于作文的难题都被他们攻克。我告诉学生们:“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可以用诗歌的形式,也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只要把你们眼里的秋天真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学生们很快便打好了草稿,然后都争先恐后地想读一读自己的第一篇习作,经过修改,一篇篇质朴的文章便呈现在我的面前。

这次作文指导虽然花费了一下午的时间,但学生们都愉悦地、轻松地完成了本次习作。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一篇篇完整的作文,高兴、欣慰之余,我深深地陷入了反思,反思以往的作文指导,教师通常会把学生的写作定格在课堂里,用语言提示,用下水文引领,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拿出一篇篇范文让学生来背诵,再一篇篇来默写,但收效确甚微。更可怕的是,这种封闭式的课堂作文指导,使学生的发挥空间变窄,作文变得枯燥没有生气,不仅如此,经历多次的失败后,还会让学生们产生对写作的恐惧和厌恶。相反的,实践证明,走出课堂去指导作文,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调动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能够做到写作时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实践二:这次习作学生完成之后,我便趁热打铁,又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小练笔,观察一种植物。

我把学生带到课堂外,按照事先分好的两个观察小组,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蓖麻和向日葵,要求从整体形状到局部的茎、叶、花和果,重点观察其果实并以它们的名称定为题目,进行书面写作。我分别深入两组进行具体的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时时启发提问、诱导学生。比如,向日葵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向日葵的花盘在冲谁笑呢?果盘为什么低下了头?它们的果实都有什么用途?蓖麻子和向日葵丰收了,是谁辛勤劳动的成果?你们喜欢它们吗?你们更爱谁?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寻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他们把通过观察得来的结果运用到写作当中去,比较轻松地完成了这次习作。从这次习作完成以后,我布置学生每周写两篇观察日记,可以是植物、动物、物品或人物,要求写出自身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我每周检查一次,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便于学生提高写日记水平。从每周的观察日记检查中我发现,在写观察日记中,孩子们的作文水平的的确确在一天天提高,学生不在惧怕写作文了,把写作文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走出课堂,指导作文”。以上两个教学实践仅仅是我从教习作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范例。教学实践证明:作文指导的确可以尝试着不拘一格地走出课堂,大胆引领,一箭多发地让学生学会观察,懂得感受,乐于抒发。“走出课堂,指导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心,而且还为学生拓宽了创作的视野,使学生的创作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从而改变了在课堂上那种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生搬硬套、冥思苦想而仍无法得出构思的写作僵局!

正所谓,实践是创造之源。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当他写道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的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当时战场遗迹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他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了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会战展示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他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认真地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弄清楚明白了,他才做到桌边,重新来写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把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场面,写的不仅生动、具体,且色调明朗、壮观。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动笔之前,司马迁游历过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寻访现任的遗迹。他曾经访问过夏禹的遗迹,访求过韩信的故事,访问过刘邦、萧何的故乡,考察了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趣味课堂》作文课堂实录 篇2

设计理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首先做好下锅之米,引导学生通过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生学会观察,讲真话,自由表达,说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意识与目的的强化,让个性化的体验在督促中不断生成。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玩击鼓传花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感受,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并把活动写清楚。

2.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新颖的主体化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写感受”的难度,使学生会写、善写、乐写。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体验,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感受,自由表达真情实感,能组织成文。

难点:习作指导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课前准备:

鼓和花,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实录如下:

一、课前谈话,活跃气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的一位青年魔术大师吗?

生:知道。

师:叫什么名儿?

生:刘谦。

师:佩服他吗?

生:佩服。

师:看看,咱们刘氏家族可真了不起吧!同学们,能不能就我刚才说的话猜猜我姓什么?知道的孩子请举手。

生:姓刘。

师: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刚才……

师:我姓刘,那怎么叫我呢?

生:刘老师。

师:能再亲切地叫我一声吗?

生响亮的叫道:刘老师。

师:听着同学们的声音真舒服,似乎刘老师身上的每根汗毛都在跳舞。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二、快乐体验,真情流露

师谈话导入:为了感谢同学们对刘老师的一片热情,今天,刘老师特意请同学们玩游戏,想不想?

生:想。

师:是真想还是假想?

生:真想。

师:是真想的话热情还不够耶!

生热情洋溢地喊道:真想!

师启发:同学们,刚才听说要玩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刚才整个教室怎么样?谁来描述一下?

生:非常热闹。

生:一下子沸腾了。

师:谁能用上夸张的修辞来描述一下?

生:炸开了锅。

师:孩子,请把句子说完整。

生: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师:用得真好!

师:那做游戏前呢,刘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两个小小的要求:1.听指挥,遵守规则。2.留心观察同学们的.一举一动。能不能办到?

生:能!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游戏规则,课件呈现:听到鼓声按顺序一个一个往下传花,鼓声停时,花传到谁手中,由谁表演节目,不许赖账,节目由老师提供。

师敲鼓,生传花。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鼓声。

师:鼓声有什么变化?谁来说说?

生: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重,一会儿轻。

师:听到这样的鼓声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听到快的鼓声,我的心也跟着加快,随着鼓声咚咚…的跳动。

生:听到刚才的鼓声我的心特紧张。

生:……

师询问刚才“花落此家”的孩子:孩子,你刚才心情怎样?

生:紧张。

师:同学们,你们跟他有同感吗?

生:有!

师:除了紧张,还有别的吗?

(预设一):生:心跳加速。

(预设二):生沉默不语。

师引导:心跳怎么样?

生:心跳加快。

师:谁能用上夸张的修辞来形容心跳的快?

生:心都快从嘴巴里跳出来了。

生: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

生:心都快从肚子里跳出来了。

师:用得真妙。

师:来孩子,让你久等了,你选择几号题?

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题号进行选择,然后根据选的题号对应的内容进行表演。(注明:课件呈现题号及题号的内容。每号题的形式不同,就我本人设计了四个板块儿,有猜谜语,有读绕口令,有即兴表演,有脑筋急转弯。)

生表演,师相机鼓励表扬。

继续进行游戏。鼓停。

师:同学们,打住一下,刘老师要做一个小调查,调查还没传过花的同学,孩子们,刚才前面的同学在传花的过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的同学传花的速度很快,有的同学速度很慢。

师引导:传花速度快的同学胆子怎么样?为什么?

生:胆子小。因为他怕花在他身边爆炸。

生:他怕表演节目,对自己没信心。

师:俗话说得好:“胆儿大的人干大事,胆小的人干小事。”所以我们得对自己有信心,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心的孩子,才会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细节。来,孩子,你选择几号题?

生表演,其他学生观察,然后汇报。

游戏继续进行着。

活动结束后

师:今天,我们的游戏就玩到这儿,同学们,玩得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开心。

师:除了开心、高兴之外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有趣。

生:难忘。

生:……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写这堂课,你准备给它补充个什么样的题目,先想想,然后举手告诉老师。师相机板题:“-----课堂”或“课堂——-”

生:《难忘的课堂》

师:孩子,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呢?

生:因为这堂课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生:《有趣的课堂》

生:《快乐的课堂》

生:《课堂上盛开的“花朵”》

生:《课堂“狂欢”》

生:……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但是,同学们,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题目固然重要,还得具备三个法宝,孩子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三个法宝?

生:想!

师:请看大屏。请同学们一起告诉刘老师。(课件呈现)

师相机板书:一、写好开头。二、写好重点段。三、写好结尾。

生跟随老师了解每种方法的写作技巧,教与生写作技巧。(课件出示每种方法的详细资料。)

师:来,同学们,齐读本次习作要求:(课件呈现)

师引导生抓习作要求的字眼审好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成长,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见闻,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收获,今天,同学们可以写刘老师这堂课,也可以写其它让你感受深刻的课,总之,你想写什么样的课堂就写什么样的课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三、生习作,师巡视,适机点评

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让生在悠扬的音乐中美美地写。

师相机点评生写好的片段。

师:孩子们,请听听这位同学的开头。

生朗读:也许六年来无聊的作文课堂很多很多,可是今天这节作文课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有趣,那么的轻松自在,请随我一同去看看吧!

师:孩子,这位同学采用了老师课件里的哪种方法开头?

生:以对这堂课的总体感受开头。

师:语言言简意赅,感受深刻。

师:孩子,听听这位女孩对鼓声的描写。

师朗读:鼓声敲响了,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重,时而轻,重的时候铿锵有力,轻的时候像柔情似水的少女……

师:同学们,这位孩子在描写鼓声时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生:排比,比喻。

师:她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生:把鼓声的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还感受到了轻柔时候鼓声的优美,美得柔情似水。

全班掌声响起。

生继续写作,师深入学生习作之中。

师:打扰一下孩子们,听听这位孩子的一个片段。

生朗读:花快要传到我这儿了,我是伸出手去接花呢,还是坐着不动,去接呢又害怕花在我这儿“爆炸”,不接呢又实在不行,我真恨不得一口把花吃掉,又恨不得在地上打个洞钻进去,哎!我真是左右为难,老天那,快帮帮我。

师:同学们,这位孩子的这个片段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生:心理活动描写。

师: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活动?

生:不想接花可又不得不接花的矛盾的心理。

师:分析真准。

生继续埋头写作。

四、点评作文

师:下面我们请完成了的孩子念念他的作文。

生深情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师: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地方?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头开得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语言干净利落。

生:我觉得他的语言运用巧妙,比如:“不一会儿,老师的“机关枪”又开始扫射了。”里的机关枪就运用得好,而我就没想到。

生:我觉得他的重点段描写很精彩,抓住了最精彩的镜头来描写,而且还用了“点面”结合法来写刚才的场面。

师:孩子,你的点评真有水准。是呀,这位孩子把刘老师今天教的“点面”结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孩子,再想想他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谈感受的方法结尾。

生:说收获的方法结尾。

师:看来这位孩子挺会学以致用。同学们,看看他这篇文章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有一个词用得欠妥。

师:孩子,哪个词儿?

生:花捞到我这里的“捞”字用得不好。

师:孩子,你说说为什么不好?

生:“捞”字让我感觉到这个东西很重的样子,而我们今天传的花很轻,用不着“捞”。

全班哄笑。

师:那孩子,你觉得该换一个怎样的词更贴切呢?

生:飞到这儿。

师:孩子,你为什么要换个“飞”字呢?

生:因为刚才传花时很激烈,同学们都很紧张,生怕“花落谁家”表演刘老师给我们出的节目,所以同学们传花时的动作很快,所以我认为用“飞”字。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得精彩吗?认为他说得精彩的同学请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你们读过《泊船瓜洲》这首诗吗?

生:读过。

师:能背诵吗?

生:能!

生一起背诵。

师:作者王安石为了推敲一个“绿”字,人家足足换过十八次。所以同学们,在习作中多留心潜词琢句。

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在最后,刘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写出更加真实生动传神的文章来,有没有信心?

生:有!

作文课堂 篇3

一、寻找、提取情感体验的“独特点”

面对作文题目时,不少学生也有心灵触动,然而却又觉得无从落笔。有的教师曾在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法,让学生交流想法、拓宽思维。但结果发现,未经合理运用的讨论交流法导致学生作文里所举事例雷同,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读起来味同嚼蜡。

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某些事例是存在于学生心中的共同素材,很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如:写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爱,大都少不了举出生病时他们冒雨送自己去医院的事件;二是学生写作思想被束缚在狭小的疆域里得不到解放。或许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写人必须写“好”的方面,写事必须写“正”的方面,不可将自己的情绪、喜恶透露出来,因为作文可反映个人思想是否纯正。殊不知,这种“情绪”和“喜恶”正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独特点”,正是老师应合理引导、善加运用的对象。

那么,应该如何帮学生寻找、提取情感体验的“独特点”呢?我认为落脚点在于让学生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说出真实想法,这便需要师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1.适当穿插游戏

教学“某某,我想对你说”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纸条上分别写三个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然后让学生想想自己喜欢他或是讨厌他的理由?此时若是面对他,你最想对他说什么?然后让学生逐个删除,最后只保留一个最想倾诉的对象。

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认真思考、选择,始终沉浸在自己的独特体验中,写出来的作文自然风格迥异。

2.善于利用学生的“不满”

教学“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时,我故作遗憾地说:“我们的家乡不过是一个小县城,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景物可写。你们同意我的看法吗?如果不同意,请举出能让我心服口服的景物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满”了,纷纷争先恐后地介绍起自己家乡的优美景观。

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当了强者、反驳者的角色。在辩驳的过程中,他们明确了写作方向,寻找到了写作素材,可谓一箭双雕。

二、感悟、回顾情感体验的“细节处”

有的学生找到了“出感情”的好素材,却不会运用,如蜻蜓点水般一点而过。结果文章没有真情实感,缺乏感染力。

我们常让学生注意细节刻画,因为细节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在时间浪潮的冲击下,事例再让人难忘当时的种种细节也会渐渐淡化。所以,在学生动笔时,我们不妨让学生重新融入所写的场景中,再次感悟、回顾情感体验的“细节处”。

如何才能让学生感悟、回顾情感体验的“细节处”?我们不妨多进行一些小练笔训练,并教给学生问题发生法,让学生围绕要写的事件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思考,以充实作文。

在进行“向老师请教问题”这一小练笔片段描写时,我先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性地提示学生两个问题:让学生想象当时不会做作业时的心情怎样?看到老师时老师在干嘛?然后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想想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完善作文,并让学生边想边修改作文。

学生认真思考后动笔,不乏精彩的片段。如:

(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有一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想去问老师,但已经到下班时间了,我心想老师还在办公室吗?我抱着试探的心理走向办公室,惊喜地发现数学老师还在批改作业呢!我连忙走进办公室,说:“老师,我有道题不会做,您可以帮我解释一下吗?”老师马上放下手中的笔,问我哪儿不懂,接着就十分耐心的给我分析起来。老师讲完后,看到我轻皱眉头,关心地问:“怎么,还有没弄懂的地方么?”我为自己的笨拙有些难为情,但仍是诚实地说出了自己听得很是迷糊。老师笑了笑,安慰我道:“没关系,这题有些难,先前我讲的时候或许语速过快,这次我慢慢地讲。”我脸一红,心知老师是为了保护我的自尊心,在感谢之余认真地听着解题步骤。)

从这一片段的描写可以看出学生很用心,老师安慰我的话语这一细节耐人寻味,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形象。

可见,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再加上用心感悟、回顾,是不难写出感情充沛的作文来的。

三、寻找、修改情感体验的“感人点”

想要写出一篇感人的文章,首先要能感动自己。因此,我常让学生写完作文后自己去寻找作文中的“感人点”,分析这些“感人点”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然后让学生反复修改直到感动自己为止。

这次日本大地震震撼了世界,也震撼了张凌峰同学的心,他写下了《日本小朋友,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在作文修改中,他划出了文章的“感人点”。原文如下:

(日本小朋友,我想对你说:

日本的小朋友,去年暑假的世博会上我见到你,我们一起拍了很多张照片。至今,我都珍藏着那些照片。每当看到照片,一股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我会想起你可爱的笑容,会回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快乐、美好的时光。

我在电视上得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我真为你感到担心,不知道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你曾经告诉过我,你家住在沿海边的小镇上。当我看到新闻里报道说某个海边的小镇上有一万人不知去向,也无法联络,我的心便如刀割一般。你一定要坚强地挺住、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要灰心丧气,虽然苍天无眼、大地无情,但世界人民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你看,那么多国家都派出救援队来支援你们。

我与你在茫茫人海里萍水相逢,并且约定好十年后再相见。你一定要记着我们的约定——十年后再相见。到那时,我最想看到的还是你那明媚的笑脸!)

张凌峰同学的原文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作文开篇由照片引发了思念之情,然后再到听说沿海的某镇有一万人不知去向,引发出深深的担忧之情,最后期盼日本小朋友能够挺过难关,期待下次再见。可是他通过分析感人点,觉得一个“心如刀割”只写出了对他的担忧,他说自己的心情是很复杂的,除了担忧还有期盼和祝愿。于是,他对这个感人点重新进行了修改。

(你曾经告诉过我,你家住在沿海边的小镇上,当我看到新闻里报道说某个海边的小镇上有一万人不知去向,也无法联络,我的心便如刀割一般。你一定要坚强地挺住、要坚强勇敢地面对这个现实。此时,我抱着你的照片,拿着你教我折的纸飞机,坐在地上默默地祈祷,只求你能够平安、平安……

我相信,苍天无眼、大地无情但人间却有情。你看那么多国家都派出了救援队来支援你们,他们一定会帮你们走出困境,讓你们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是的,我坚信!)

可见,修改后的作文在深深地担忧中透出乐观刚强,这比先前一味地担忧更加具有感染力。

写作是一种独特的“心灵体操”,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才有情可依、有感可附,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汉丰四校)

课堂作文指导 篇4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关键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 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 描绘自我内心、或者, 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入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一般说来, 这样的作文, 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 又写得生动感人。从我指导过的“表现自我”的学生作文看, 学生表现自我的内容大多是写自己过去熟悉的人和事, 这些人和事烙印在他们的情感深处。作文中表现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 “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基点, 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 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 再写到作文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 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

事实上, 很多学生在学校读书时, 都有写日记、写书信的习惯。有的学生经常写日记甚至于天天写日记, 如果把作文的外延放宽一点, 写日记、写书信不也是一种作文方式吗?而且是一种更自觉的“表现自我”的“私人写作” (见哲学家周国平《私人写作》) 。这种写作往往给写作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 写作时不厌其烦, 乐此不疲。因而, 倡导和激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我”, 正是要把学生写日记写书信这种自觉的“私人写作”形式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培养学生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 也是作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的过程, 仅仅通过一堂课, 很难判断学生已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应该坚持写作。其实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多积累素材。但通过课堂作文教学, 使我对这些学生有了新的认识, 也感觉到新的教学理念在学习实践中的重要性。发挥学生说话、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勇敢地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畅谈不休。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也引起了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找到了生活与写作的联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即使再差的学生, 他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特别是学生所表达的感受, 确实体现了学生的个性。

于课堂的作文:实践大课堂 篇5

今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上午的第四节探究课,我班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我们的小种植园地出发了。

走进种植园地,我被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所吸引了!同学们也像欢乐的小鸟,奔向了他们喜爱的种植区域,老师分派我们的任务是种辣椒苗,同学们个个表现的跃跃欲试。

“土已经刨松了,大家就把辣椒苗种植在这块区域,再给它浇水就可以了!”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便蜂拥而上,争先恐后的“抢”工具。我拿到了一颗辣椒苗和一把小铲子,挽起了袖子,一切准备就绪。准备种了,我先用小铲小心翼翼的挖了一个坑,接着就把辣椒苗放进坑里,再用土把根盖住。完工了,以为大功告成,但左看右看,总觉得别扭,不知为何辣椒苗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跟我讲,“是不是挖的坑有问题呀?坑太浅啦,它在里面不舒服,与你闹别扭呢!”对呀,我只是认为把根盖住,没有考虑坑的深浅,于是我重新修整了坑的深度,把秧苗放了进去,随后我又用脚夯实了根部周围的泥土,辣椒苗神采奕奕的出现在我的眼前,仿佛在赞扬我的能干能!再看看其他的同学,有的秧苗的根暴露在外面,有的东倒西歪,有的则仅露出几片叶子------同学们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我也就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学们,一起分享着成功的经验!随后,我们又给秧苗冲了个“澡”------很快,下课铃响了,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小种植园,虽然腰酸背痛,但是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收获着成功的喜悦!相信我们的辣椒苗会快快长大!

课堂作文教学初探 篇6

一、创情境

众所周知,小学作文教学处于疲软状态,体现在少、慢、差三个方面:数量少、速度慢、质量差。一般小学高年级每学期写八篇作文,每写一篇作文至少要用两节课,而且作文普遍存在内容不具体、缺乏真情实感、严重剽窃的毛病。如何让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易于动笔,在规定的时间内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呢?我认为,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1.激情造境

研究表明,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写作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会感到写作文是他们愿意做的事,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我在作文教学时,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上课伊始,我激情造境,用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表演了一个“变硬币”的魔术,同时提醒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

2.有效指导

节目表演完了,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和猜测中,他们纷纷要我说出魔术的秘密。于是我趁热打铁,将他们从欣赏表演中迅速转到自主写作中来,并提出要求:“同学们,想知道魔术的秘密并不难,只要你们把刚才老师的表演详细地写出来,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和不起眼的表情,你就会悟出其中的奥秘。注意,一定要写详细!”

以往的作文指导有两种做法是错误的:一是指导过细,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不一而是,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没有自主权;二是学生起草,教师放羊,撒手不管。在这节课中,写前指导我只用了四五分钟,简明扼要地讲了三点意见:①为什么写——我喜欢王老师表演的魔术,当然喜欢这堂课;②写什么——写魔术表演的过程以及自己看后的感想;③怎样写——描写、叙述相结合,特别是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题目自己补充。说完之后,学生起草写作,我巡视,有针对性地帮助少数学困生。事实证明,本次习作教学效果比预计的要好。

二、捕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导作文也是如此。学生平时作文多半是搜肠刮肚,四处抄袭。然而,一旦因某事物触发了灵感,便文思泉涌,一吐为快。如果老师能抓住这有利时机,因势利导,那么,一篇篇理真、情切、意达的作文便可应运而生。

《刷子李》是语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选择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展示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课文内容曲折有趣,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完课文后我问:“为什么叫他刷子李?”“他姓李,刷墙的本领高超。”“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还有在天津,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就叫他风筝刘。”“在我们班上,彭嵩的纸人折得特别好,我们叫他纸人彭!纸人彭!”看到学生们为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奇人而兴奋的样子,我顿生灵感:何不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一次仿写训练呢?不出所料,当我提出要大家写写身边的奇人时,学生们跃跃欲试。

学生交给我的习作证明:由于我把同学们放到了奇人同学的位置上,拉近了他们与奇人的距离,学生对这次写作有意向、有兴趣,再加上我适时的“鼓动”,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效果很明显。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老师认真想办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素材,并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就一定会尝到成功的喜悦。虽然我不敢说能实现“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但是我敢肯定能做到“要我写,我能写”。

课堂作文指导 篇7

关键词:体验,参与,感悟,公平

我校新体验作文校本教材以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设计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几个相同的体系, 但由不同的体验活动组成, 让学生们在整个小学六年中获得生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双赢。

新体验作文课堂是学生们显性体验成长的课堂, 也是深受学生们喜欢的课堂, 之所以这样, 源自于课堂的三性:参与性让学生们不受知识与技能的禁锢, 放开手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感悟性使学生们有说话的平台, 更有说话的空间, 不断拓宽思维;公平性给学生们榜样示范, 在潜移默化中吸引学生的眼球, 促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能力。

一体验之参与性

我们设计了五个系列的体验活动:亲自我、亲家庭、亲学校、亲社会、亲自然。如亲自我中的:自画像、我眼中的你、手印指印变变变……亲自然中有:秋天的变化、我想和你说说话……亲家庭中的:包粽子、妈妈教我系鞋带……

记得有一位学生家长说:“孩子小时候每次出去旅游, 回来的几天连做梦都还会梦到一模一样的场景, 喃喃地说几句梦话, 咯咯地笑几声。”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 只有参与活动、参加劳动, 经受磨炼, 思考感悟才能变得深刻, 更加有话可说。因此, 每一次体验作文课堂, 学生们从表情到动作, 从动作到语言, 都充满了兴奋。

如新体验作文——包粽子, 学生们提前一天就迫不及待地准备好所有材料, 不停地追问:“老师, 什么时候我们能包粽子呀?”有的学生还在家里“小试牛刀”, 准备在课堂上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

课堂上, 我们还请来了身边的包粽子高手——学生的家长, 一同参与课堂, 首先通过家长的讲解示范, 让学生们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然后一步一步地展示让学生们记住包粽子的过程, 最后每一组都有一个家长作为老师带领同组的学生一同包粽子, 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创作自己的作品。

再如新体验作文之系鞋带, 有的孩子几次三番都搞不定一条小小的鞋带, 觉得它就是一个小少爷;有的孩子迅速地系好自己的鞋带非常兴奋, 但还不忘做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还有的同学既紧张又激动, 因为不小心弄坏了自己的鞋带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孩子们已经不是简单地参与体验, 而是从中学会了生活, 每一种心情都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或成功而自信;或失败而谦逊;或助人而友善……

二体验之感悟性

体验活动不仅仅是一项活动, 它还是体验作文的陪衬, 为了体验作文而服务。有了体验活动并不意味着就有了体验作文, 而有了体验作文, 学生一定学会了活动本身。

把话说好才能把话写好, 而从体验到表达需要一个过程, 这就是学生的感悟性。体验阶段, 学生兴致勃勃, 一发不可收拾;口头表达阶段, 常常会出现“情已动, 辞乱发”, 万事开头难, 这需要教师的引领, 让孩子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抒自己最本真的情, 同时需要教师有梯度的指导。

再以《包粽子》一课为例, 在家长分解动作时,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第一步你记住了哪些动作?第二步你觉得应该怎么做?第三步你学会了吗?以此类推, 边看边说, 边说边指导, 同一个动作原来可以有不同的词汇、句子来形容, 相机板书。最后总结出了许多的动词:捏、挖、盖、卷、抓、铲、捆紧、扎、绑、依偎、挨着、按……如此一来, 学生们既有了宏观的过程, 也有了微观的动作, 最后老师再提供“先……再……紧接着……然后……最后……”“只见……不一会儿……”“边……边……”等关联词, 让孩子把过程说得更加清晰、生动。

本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观察动作和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 所以指导到这里老师相继抛出三个问题:家长包粽子的时候, 谁最细心, 看到了家长的表情, 你读出了什么?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紧跟着一句话总结:是呀!这就是人物的心理活动, 很多文学作品中, 描写人物时都会用上心理活动, 以后写作, 你也可以用!这种不露痕迹的指导, 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

在学生们自由体验过后, 再次借助三个问题升华: (1) 哪些同学的小手非常灵巧, 不一会儿就完工了?请你来介绍一下经验 (我看到你还去帮助其他同学了, 是吗?你是怎想的?) 。 (2) 有的同学虽然没有完成但丝毫不放弃, 谈谈你的感受。 (3) 有的同学虽然失败了, 但是一定也有话说, 谁来? (看到其他同学都完成了, 你有什么想法?) 此处, 不但引导孩子关注到内心的心理活动, 同时也不见形迹地拓展孩子的思维,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每一个人在体验过程中经历不同, 结果就不同, 想法更加不同。所以, 真实的就是最好的!

记得一个学生说:“不要让米粒溜出来!”老师点评:“一个‘溜’字用得非常好, 小小的米粒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呢!”百炼为字, 一句点评, 悄无声息地影响着许多学生。

说既是为了写, 古语有云:“凡作文, 初要胆大, 终要心小, 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 但作文时需要有章有法, 因此要学会整理选择素材。在本节课, 有家长的示范, 有学生亲身的体验。老师指导孩子, 可以选择一个片段, 并结合人物的心理活动重点写。这就是教师必要的干预性, 但也不忘鼓励学生们:“但是, 我们喜欢有个性的创意文章!”既有统一, 又有个性, 将体验和表达高效结合!

三体验之公平性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关系是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 所以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 要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因此, 每一堂新体验作文课, 都鼓励老师和孩子们一同体验, 如《包粽子》一课,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学包粽子、写下随文:

说起包粽子, 那还是儿时的回忆, 和奶奶一起在院子里边聊天边学习。不同的是, 今天不仅奶奶也来到了现场, 并且我是和孩子们一起, 无比激动!

在我的印象里, 包粽子很难, 似乎有很多步骤, 奶奶左右手一起开工还不够, 有时还要请嘴巴小姐的加入, 一起帮忙。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呢?你听我说一说。

首先, 用两张浅褐色的粽叶叠在一起, 然后圈成圆锥形, 放入浅浅一层米。我最喜欢吃肉了, 因此奶奶每次都会准备好油油的肉, 放在一层米上, 提升口感。然后再放一层米盖住, 接着将多余的粽叶包在外围, 嘴巴咬住一端的线, 另一只手将线一圈一圈地捆紧。最后打个漂亮又紧实的结。

今天我跟着回忆, 包了一个粽子, 原来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同时, 那儿时的回忆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们提倡每一节作文课教师都能和学生们一起写下随文, 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 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 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 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共乐融融、共享新体验作文课堂的民主氛围。

参考文献

[1]徐瑛.体验:作文教学的新思维——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启示[J].今日科苑, 2008 (22)

[2]孙莅文、祝智庭.体验学习研究框架——与娱教技术结合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9)

[3]侯兰梅.怎样上好小学作文课[J].吉林教育, 2008 (24)

[4]王叔颐、程勇、胡良等.防止学生的厌作情绪[J].上海教育科研, 1990 (2)

[5]张彦英.教好小学作文四部曲[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1 (1)

[6]贺东华.突破农村传统作文教学的的尝试[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S1)

[7]万兆才.作文教学浅探——从一堂作文课谈起[J].安徽教育, 1999 (Z1)

[8]洪春幸.关于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断想[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10 (6)

[9]李建华.小学作文教学创新谈[J].作文教学研究, 2005 (2)

以“游戏式”作文训练优化作文课堂 篇8

1. 以往写作教学和作文训练的误区。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写作理论的灌输放到了重要地位, 忽视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事实。与之相配套的作文训练形态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者列一些材料,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作成文, 习作由教师批改、打分、写评语, 下一周讲评, 讲评后再进行新一次的作文训练。

这种以“写作就是写文章”为指导思想的训练方式, 它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缺点和不足:它很少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心理机能, 很少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也不曾涉及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诱导和激情触发, 课堂气氛平静甚至死寂, 几乎不会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波澜。在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由于长期进行陈旧、单调的训练, 早已厌倦了作文, 因而根本写不出好作文。

2.“游戏式”作文训练形态的理论要点。

在作文教学中, 笔者通过多次实践, 认为把游戏带入作文课堂,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这种“游戏式”作文训练形态, 以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的观念为指导思想, 较好地纠正了以“写作就是写文章”的传统教学观念, 可以使作文教学推陈出新, 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这种游戏式作文训练方法的设计,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论要点:

(1)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鲁迅语) 。其实游戏是人生之必需, 亚运会、奥运会就是成人化、组织化的大型游戏。同样, 在作文课堂中, 设计的游戏活动是融入大量生活信息的游戏, 它的最终目的是教师创设活动情景, 促使学生思维激荡。

(2) 作文教学, 观察起步, 这已是作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很多学生之所以写不出动人的作文, 关键在于缺少细致的观察。如果教师适时为他们设计一个情景, 创造一个事件, 开展一个游戏, 让他们学会细致观察, 学会摄取生活素材, 这对于初学者或者写作技巧欠缺的学生来说, 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3) 激情是写作的酵母。写作需要兴奋点,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情绪难于持久而又经常发生变化。基于这样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中引入游戏, 为他们造就一个又一个兴奋点, 让他们尽情地参与各种有趣的极端放松的游戏, 使之以即时之激情作即时之文章。事实证明, 这种“趁热打铁”式的作文教学, 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写作热情。

(4) 所谓“习惯成自然”。如果每一次课堂作文训练都是先有情景提供、情绪激荡, 然后再请学生记叙即刻发生的生活, 或议论、说明有关的问题的话, 那么, 在几次、十几次、几十次这样的训练之后, 在学生大脑中就会建立起一种“生活—意识—记忆—文章”的固有联系, 这种联系机制一旦形成, 他们便会产生一种以“游戏式”训练形态的常规法则去观察、理解、想象生活的习惯和心理。这种习惯和心理的形成, 不但可以为写作打好基础, 而且将为学生的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做好相当的准备, 在培养人才上意义重大。

二、课堂实录

敲击代码

(七年级)

1. 引入课堂。课间听郭富城的劲歌《动起来》;和学生约定这节课的口号:动起来!

2. 动作描写——微型写作一:

师:动起来, 由我开始。 (摆出“v”形手势) 这是什么意思?

生:必胜, 胜利! (异口同声地)

师: (双手举过头顶, 摆“爱心”手势) 这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爱, 爱心。 (陆陆续续地)

师:这叫肢体语言。可见, 手势动作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 声音也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我们来听一听, 这是什么声音? (师用手敲打讲台桌面) 这声音用拟声词应怎么表示?

生1:嘭——, 嚓嚓! (多么富有节奏感!)

师:咦, 刚才我是怎么敲出那样奇妙的声音的? (很多学生表示没注意) 我再敲打一次。你们要仔细观察哦!注意, 看我的手! (为了让后排的学生也看得清, 这回用手敲打黑板, 并且把手部动作做得尽量夸张)

(学生们非常专注地看着老师的动作)

师:现在请你们用两三句话把我刚才的动作准确而传神地写下来, 在3分钟内完成。

(学生立刻动起了笔, 三分钟不到, 已有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生2:老师先用左手用力地击打了一下黑板, 接着用右手指尖如小鸡啄米似的, 轻扣黑板两下, “嘭——, 嚓嚓!”富有节奏感的拍击声就这样产生了。

师:写左手, 用“击打”这个动词, 写右手却用“轻叩”这个动词, 写得多么传神啊!

生3:老师左手摊平, 右手手指微微弯曲, 呈现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再用左手手掌重重地在桌子上打了一下, 声音是那样干脆有力, 然后, 用右手的指尖轻轻敲了两下。老师面对的似乎不是桌子而是一种乐器, 美妙动听的乐音在整个教室里荡漾开来。

师:写左手, 用“手掌”, 写右手用“指尖”, 观察得多么仔细啊!细致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平时, 对于周围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 你都应该多留心多观察, 因为这些都是你写作的好材料!

3. 心理描写——微型写作二:

师:前面我们提到声音也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 比如我们规定“嘭——, 嚓!”表示“1”, “嘭——, 嚓嚓!”表示“2”, 那么“3”怎么表示?“4”、“5”呢? (学生依次脱口而出)

师:那么“6”呢?

生:“嘭——, 嚓嚓嚓嚓嚓嚓!”

师:“嚓”声太多, 我们可以倒过来用“嚓——, 嘭!”表示“6”, 那么“7”如何表示?“8”、“9”呢? (学生又脱口而答)

师:如果“0”用“嘭!”表示, 那么, “0~9”各个数字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声音代码表示。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声音代码来表示两位数。比如, 连续敲“嘭——, 嚓!”和“嘭——, 嚓嚓!”就表示“12”, 那么“37”怎么敲?

生:“嘭——, 嚓嚓嚓!/嚓擦——, 嘭!”

师: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 会敲自己的学号吗?

生1:我的学号是49号, 应该这样敲:“嘭——, 嚓嚓嚓嚓!/嚓嚓嚓嚓——, 嘭!” (学生一面回答, 一面敲课桌桌面)

生2:我的学号是06号, 应该这么敲:“嘭!/嚓——, 嘭!”

师:我们就用这种声音代码做游戏!游戏规则是:敲到谁的学号, 谁就在三秒钟内快速站起来, 接着在自己的桌子上继续敲另一位同学的学号, 这样轮流不断地敲。如敲到了你, 你却没有在三秒内站起来, 或者敲的不是你, 你却站起来了, 都表示你输了, 输了就要受罚——站壁角;这个游戏人人有份, 包括我, 我的代码可以是……

生3:老师, 我同桌请假了, 你就代替他, 13号!

师:好, 请大家侧耳倾听, 游戏开始!

(游戏正式开始, 教室里人人参与, 气氛热烈)

师: (当起了记者, 手握“话筒”采访学生) 你刚才在想什么?

生4: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生5:还好没敲到我, 心有余悸!

生6:菩萨保佑!

师:从游戏开始到现在, 你在这当中的某个瞬间里想了些什么, 请你用一段文字把当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时间6分钟。

(学生“刷刷刷”地开始写起来)

生7:老师“奏响”了催命的“音符”, 我的心僵硬着, 此时此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要敲到我!万一我反应不过来, 就会被罚站壁角, 虽然平时胆子不小, 可我也知道害羞啊!只要不敲到我, 我愿意付出一切, 阿门!

生8:该死的耳朵!平时见它还挺灵敏的呢, 这会儿怎么就失灵了呢!唉, 也许不应该怪自己的耳朵, 要怪也应该怪我那颗太随意的心!它总是抱着侥幸心理, 总想着自个儿没那么倒霉吧?!唉, 谁知偏偏就敲到了我!没听过“不怕一万, 只怕万一”这句老话吗, 没听见刚才老师的提醒吗?现在出丑了吧, 现在完蛋了吧, 现在知道后悔药找不到了吧?!

生9:……

4. 肖像描写——微型创作三:

师:我们继续做游戏, 但在游戏的过程中, 你要仔细观察某个人的神情姿态!

(大家又兴致盎然地做起游戏来, 游戏中还出现了“意外”, 有学生竟然敲到了老师的学号——13号, 老师没反应, 也只好站壁角)

师:刚才游戏过程中你观察了谁, 为什么观察他呢?

生1:我观察的是老师您, 因为您刚才的表情多特别啊。

生2:我观察了蒋焕, 因为他是第一个站壁角的人。

师:是啊, 在生活中, 我们要特别留心那些与众不同的的人和事, 作为我们的写作材料。现在就请你用一段话把游戏中某个人的神情举止写下来, 时间6分钟。 (学生很投入地写着)

生3:蒋焕一脸疑惑和无辜, 似乎在说:“是我吗?不可能啊!”当同学们一致肯定他输了之后, 他才不情不愿地、慢慢地站到了墙角边上。站在那儿的他啊, 霎时就脸红了, 头也低下了!但他又不时地斜着眼睛瞄几眼, 因为游戏太好玩太热闹了。

科学指导课堂教学 篇9

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 向40分钟要质量, 就必须用系统的理论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现行学科教材的编排都具有整体的编排意图和目的, 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知识传授目标和能力培养的任务去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分析, 尽力使其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和相对完整的能力训练系统, 把握每部分教材的教学目的、任务和重点、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把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降到最低, 把知识的跑、冒、滴、漏减到最少。

摘自《小学教学参考》

课堂作文指导 篇10

一、变教师指导为小组讨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作文课的开始,文题一出示时学生往往反响很大,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看到作文题,孩子们会议论纷纷,甚至眉飞色舞,这个时候正是学生思维极其活跃的时候。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遏制住他们的思考,把我们的看法强加给他们?为什么不因势利导,让他们的思绪发散开去?于是我们利用合作小组,把教师指导改为小组讨论。既然他们有话要说,那么就让他们畅所欲言。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围绕文章题目自由讨论5~10分钟,然后用5~10分钟让各小组汇报刚刚热议的内容,最后教师依据讨论和发言的情况作总结、提示或者强调。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不受老师指导的约束,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能够充分调动孩子平时的生活积累,让他们很快找到写作材料。讨论中学生受到对方发言的启发和引导,思维会变得更为活跃,使选材的范围更广,角度更新,不落俗套。各个小组讨论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审题,有的侧重于选材,有的侧重于主题立意。小组发言中各小组之间的观点和看法能互为补充,老师的总结,又可以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补充,也可以对讨论中没有涉及的方面给予提示和强调。小组讨论,完成了老师指导的任务,却回避了老师指导给学生作文带来的弊端。又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二、变课后批改为当面指导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写作,这几乎要占用两节作文课中一半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写作文,老师一般无事可做。这其实是对教学时间的极大浪费。而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而使写作不能顺畅地进行,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就只能把作文草草了事,这势必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写作失去兴趣。这正是学生对写作方法和技巧有迫切需求的时候,这正是教给他们写作知识的最佳时机,如果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困惑,教给他们写作知识,必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而我们利用这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当面指导。在学生写作的前二十分钟左右不打扰他们,让他们专注的完成选材立意和整体构思。二十分钟后,大部分学生的文章整体构思成形,文章的雏形已现,此时老师巡视教室,了解学生写作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当面指导:一是对个别仍在苦思冥想而无所得的学生进行指导,这些学生往往写作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帮助,老师可以了解他的想法,帮他们选定材料,确定写作内容。使他们走出困境。二是关注写作的具体内容,比如,学生作文的开头,材料的取舍,详略分配,主题的挖掘乃至语言特色等等,对处理得好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处理不当之处,给予点拨指导。教师的指导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每生必到,可以把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作为指导的重点,也可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指导的重点。

这样的指导能帮助学生解决作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是“鱼”,能解燃眉之急,也是“渔”,能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既是理论又是实践。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感到困惑,思路堵塞,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老师适时地点拨,会让他们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这样的欣喜,会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是最可贵的东西。当面指导,还可以把评语中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楚的东西进行详细解说,此时传授的技巧和方法,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很容易成为学生的写作技能。另外,对学生进行当面指导,也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中,也可以借此机会充分了解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评讲时更易于对症下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变老师批改为学生互批

我们利用合作小组变老师批改为学生互评,在课内进行。即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互相批改作文,因为是学生评改,评改前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评改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错别字、病句;二是品评语言;三是评文章的主题、立意、结构等等。评改形式上的要求也要具体明确规范,因为毕竟学生能力有限,要求明确才能便于操作。

小组成员互相为对方批阅作文,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批改一篇,批完以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传阅,交流批改写作心得。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篇佳作荐给老师。对于推荐出来的优秀习作,小组给出推荐意见,即小组评价。小组评价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完成。

这样,原来要花费老师大量课外时间的作文批改,利用学习小组,在课内就可以完成。在互相批阅的过程中,学生表现的非常认真专注。这不仅仅是批阅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锻炼。老师在学生批改的过程中巡视,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掌握学生写作及批改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堂作文指导】相关文章:

课堂记录作文欣赏:精彩的游戏课堂06-24

课堂**作文05-09

课堂作文05-10

作文:课堂06-11

课堂作文写作指导05-09

小学作文课堂04-09

【课堂作文】情谊04-18

什么课堂作文04-30

快乐作文课堂05-19

初中作文课堂06-02

上一篇:意识形态电影下一篇:粘接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