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空间设计

2024-07-13

博物馆空间设计(精选十篇)

博物馆空间设计 篇1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模式,儿童空间设计

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收藏、展示、研究、教育。“若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 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 可见,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按教育对象分, 博物馆的教育分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而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儿童观众中尤为明显, 博物馆被誉为“连接社会的课堂”、学校教育的延伸。而今, 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在积极探索丰富的儿童教育实践形式。无论社会还是博物馆都十分重视博物馆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但遗憾的是, 博物馆内儿童空间及配套设施的落后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职能的发挥, 影响了教育的成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 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 让儿童自行探索, 主动学到知识。”所以, 应该在博物馆中拓展儿童空间, 营造一种“寓教于乐”的空间氛围, 为儿童搭建一个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平台, 提升博物馆儿童教育品质, 激发儿童在博物馆学习的兴趣, 促进博物馆儿童教育之发展。

一、教育模式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周婧景在《博物馆儿童教育实践模式初探》中总结, “博物馆儿童教育实践模式分为三类:创办专门面向儿童的博物馆;博物馆内设立儿童利用的空间;博物馆内开设儿童教育项目。”1这三种模式的实施在国外较为成熟, 而且对博物馆儿童空间设计产生很大影响。

(一) 模式一

第一种模式是建立面向儿童的、独立的博物馆。目前美国已有300多所这样的博物馆, 儿童博物馆的设立成为鉴别一个地区儿童意识的标尺。但在国内由于资金短缺、技术经验不足等客观原因, 儿童博物馆依然屈指可数, 其中有些经营已经捉襟见肘。所以, 当前在国内大力推行第一种模式还不太现实, 对于儿童博物馆空间的设计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摸索。

(二) 模式二

第二种模式是在专门博物馆内设立儿童利用空间, 这点比较有可行性, 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做“馆中之馆”的设计。这种教育模式对空间设计的要求侧重在空间与主馆的延续性和自身的整体性、趣味性。选择适合儿童的展览内容, 运用多媒体、互动设备丰富展览形式, 策划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特征的儿童展览, 甚至独立的展厅和配套活动区, 让儿童在游戏玩乐中体悟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

(三) 模式三

第三种模式是博物馆的教育服务部门组织设计展览延伸教育活动。配合展览内容, 设计符合儿童兴趣和心理特征的展览和游戏。组织这些活动的前提首先是儿童参观相应展览, 其次是对这个展览产生兴趣并愿意主动了解相关知识并参加活动。要使这种教育模式获得良好的成效, 博物馆的教育空间必须做好准备, 这里主要包括展厅空间和儿童专属活动空间。首先, 传统的以成人为主要参观对象的展示形式要作出调整, 在展厅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儿童认知和行为特征, 使空间充满娱乐性和探索性, 达到成人与儿童的通用设计效果。另外, 组织活动还需要设立儿童专属活动空间, 这个空间在设计时既要满足功能要求, 又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并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还要完善馆内功能空间, 做到处处体现儿童关怀。本文主要探索第三种教育模式下儿童空间的设计方法。

二、儿童空间设计

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空间主要包括展厅空间和儿童专属活动空间。博物馆儿童教育模式直接影响着这两类空间的设计, 空间不仅要具有教育性还要有娱乐性、体验性、探索性等特点。空间设计要结合地区文化特色, 立足本馆展览内容, 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 展厅空间

传统的博物馆展厅空间设计主要考虑成人参观对象, 无论是内容设计的选择, 还是展示手段的运用, 抑或是说明文字的阐释, 都很难引起儿童的兴趣。曾被认为是“挂在墙上的书”。

当展览的服务主体包括儿童时, 他们的认知和行为特征成为制定展览评价标准的前提, 进而直接影响了展览的设计。“儿童容易兴奋, 非常好奇, 充满想象力, 有强烈的参与欲望, 但又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认知水平有限。”2所以在展厅空间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乏味的大段说明性文字, 取而代之丰富的参与式展示形式, 并且关注磁石点理论的应用。

1. 参与式展示形式

“所谓参与式展示是相对于传统展示而言的, 这类展示形式不仅可以观赏, 还可以触摸、倾听、操作、互动、体验等, 是一种更有趣、更有效、更多层次的展示形式。”3由于儿童观众的特殊性, “参与”成为更加不可或缺的因素。“听到的, 过眼烟云;看见的, 铭记在心;做过的, 刻骨铭心! (I hear, I forget.I see, I remember.I do, I understand.) ”4这句镌刻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话, 说明了多感官体验的“参与式展示形式”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效果。

在德国历史博物馆, 展览内容多为实物展, 对于儿童而言, 展品本身就比较有吸引力。同时又结合照顾儿童的参与式展示方式, 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和信息通道, 强化儿童对展品的认知。在一个展览中“铁甲衣”采用裸展的方式, 打破了禁止触摸的禁律, 孩子可以通过触摸实物展品, 感受它的材质机理。这种参与方式不仅使孩子增强了真实感,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他们对这件衣服背后故事的联想。可见, “参与是展示方式”使孩子们在充满乐趣的体验中, 掌握了知识, 达到了博物馆教育“寓教于乐”的目标。

2. 磁石点理论

“磁石点理论”是一种典型的陈列理论, 是卖场、超市有效的经营方式。指在卖场中最能吸引顾客注意力的地方, 配置合适的商品以促进销售, 并能引导顾客走遍整个卖场, 最大限度地增加顾客购买率。

“磁石点理论”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应用, 主要针对观众参观疲劳, 特别是儿童观众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在展线上设置有特色、有亮点的展品、辅助道具或新颖的展示手段等, 引导、刺激参观。例如, 吉林省博物院的《关东百年老幌》展览中手绘小商贩剪影板的设置, 在100米环形展线上设置7组小商贩剪影板。每隔十来米出现一组, 突出于背板, 不仅丰富了展墙层次, 而且像一个个磁石吸引着观众驻足、细赏, 与文物相得益彰, 活跃了展览氛围、刺激了参观欲望。这种不断地磁石吸引、亮点刺激解决了儿童注意不集中、参观容易疲劳的问题, 在大展厅、长展线的空间中应用效果更加明显。

(二) 专属活动空间

21世纪始, 越来越多的公立博物馆专属活动区腾空出世, 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玩国”、黑龙江省博物馆“儿童少年活动室”、四川博物馆“儿童活动区”、上海科技馆“彩虹儿童乐园”等儿童专属活动区。这些区域强调互动体验和高参与度的展品组合, 反对传统式展示, 强调主动探索, 采用“探究式、游戏化、互动参与”的展教方式, 为儿童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

1. 展示手段丰富性

儿童活动区要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在进行空间设计时, 首先要考虑展示方法的趣味性。结合本馆的地域特色、展览内容、教育模式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展示手段, 比如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的展示手段都比较吸引儿童的关注。“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在常设展厅和临时展厅出口分别设置一个与展览主题相关“儿童活动区”。在“南越王墓文物展览”的儿童区, 采用多媒体软件、拼图游戏、制玉作坊、粘贴画的互动式展示手段, 让儿童通过动手动脑了解广州文物历史知识;“云南印象”临时展的儿童区运用竹子做隔墙, 采用手工转轮、拓片、印章等形式吸引儿童参与。丰富的展示手段为儿童创造了学习文化的空间情境, 提升了教育质量。

2. 表现方法趣味性

儿童活动专区的设计必须充满活力和新奇, 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达到人与空间情感上的沟通, 并由此引发人对空间的兴趣, 进而实现在欢乐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培养爱好。所以, 在具体的空间环境氛围塑造方面, 设计师应该在设计实践中捕捉使用主体的心理需求, 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想象力、超越传统方式, 选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方法进行大胆的创造。比如一些趣味性的表现方法, 包括夸张、拟人、仿生、超现实、理性倒置等等。例如,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前的40米高的大奶瓶装置, 就运用增大比例的夸张设计手法。它的效果是显著的, 超出理性和现实的趣味设计使博物馆产生了浓浓的惊异之美、奇幻之美, 现在已经成为波士顿的标志。空间在尺度、色彩、材质方面也需要适宜儿童并展现出奇趣特点, 以促进并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探索力和创造力, 进而实现“寓教于乐”。

博物馆儿童专属活动区采用丰富的展示手段和富有趣味性的表现方法, 塑造出适宜儿童的奇趣教育空间。儿童在这个空间中亲身体验、主动思考, 从而激发出对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好奇和爱好。

三、结语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不断深入, 几乎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不同的教育模式对博物馆儿童空间设计提出各异的要求。对于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模式的博物馆, 应该充分考虑这种模式下空间设计的要求, 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选用富有趣味性的展示手段和表现方法, 塑造充满体验乐趣的展厅空间和儿童专属活动空间, 使儿童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从而实现博物馆“寓教于乐”的目标。

注释

11.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实践模式初探[J].博物馆研究, 2011 (1) .66.

22 .姜莹.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中的参与式展示及其评价标准研究——以波特兰儿童博物馆“Chagallfor Children”展览为例[J].中国艺术, 2013 (5) .123.

33 .姜莹.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中的参与式展示及其评价标准研究——以波特兰儿童博物馆“Chagallfor Children”展览为例[J].中国艺术, 2013 (5) .122.

博物馆设计(模版) 篇2

项目名称:陕西自然博物馆

项目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88号舟形环岛之上

服务内容:项目策划、展陈设计、展陈施工、协助布展

开馆时间:2008年1月5日

陕西自然博物馆简介

陕西自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南路88号舟形环岛之上,北望钟鼓楼,南眺终南山。场馆建筑如日似月,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于2008年元月5号隆重开馆。

陕西自然博物馆拥有一座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标志之一。由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省投资集团公司)建设和管理的陕西自然博物馆,通过开馆五年来的不断发展,默默地为西安这座城市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场馆建筑以电视塔为对称点,有科技、自然两大展馆,两展馆分别呈玻璃球 形和月牙形,犹如“日”和“月”,蕴含“日月同辉”。亿万年前的生物在此现身,2万余件标本在此安家。陕西自然博物馆通过近5.4亿年的标本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和科学对话,叙述人与自然的故事,为西安这座国际大都市增添了不可缺少的品位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馆内有地质万象、古生物长廊、昆虫王国、神奇秦岭、生命之光、科技环廊等展厅,穹幕影院、勇敢者通道及观景平台。各展厅及馆区展示了大量远古化石,陈列着“四大国宝”及血雉、金雕、独叶草、珙桐、红豆杉等一大批珍稀动植物标本,设有“鸟语林”、大型古生物展示台、鱼池景观、仿真马门溪龙、霸王龙、百余种植物等室外景观,阐释自然现象,弘扬科学精神。展示方式力求新颖互动、追求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是广大青少年和游客学习自然发展史,亲近自然的乐园。是孩子们的成长伙伴,青少年的启蒙老师。陕西自然博物馆已成为热爱自然、关爱自然的西安市民和省内外游客青睐的著名游览景点。

开馆时间:每周三至周日(周一、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学生假期全天候开放。上午9点至下午5点开馆。

科技展馆

自然展馆

科技展馆--解魔方机器人

自然展馆--“白医生”

致辞

博物馆是博古通今之门。自然博物馆是地球存在以来知识的宝库,是收藏、制作和陈列地质万象、植物、动物、古生物,以及人类等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供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文化殿堂,实现人类与历史、与自然和科学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一座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必备的条件之一。高楼大厦、通衢大道、繁华商业购物中心等只是这座城市的躯架,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才是这座城市的灵魂。2008年1月5日我馆正式开放以来,大型国有企业陕西省投资集团公司以全国仅有的管理模式,默默地为西安这座城市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

大自然孕育生命,又毁灭生命,自然博物馆就是叙述人与自然的故事。孩子们为什么对恐龙充满好奇?就是因为大自然创造了这样一群庞大而强悍的生物,主宰地球1.65亿年,却又在6500万年前以一场巨变将其毁灭,这就是大自然令人神往而又永远无法揣测的奥秘所在。现在我们人类是地球的“万物之灵”,自然界给了我们丰厚的恩赐,然而她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更何况无知地掠夺。如果人类一味疯狂索取而不对大自然心怀敬畏,不与其和谐相处,最终就像恐龙一样,被孕育我们的大自然亲手毁灭,成为地球生命史兴衰更迭的见证,也将提前成为自然历史。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为政府担责,为家长解忧,为孩子减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自然博物馆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补充,我馆愿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休闲、娱乐场所,帮助孩子们圆梦。通过标本和展品展项,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热情和梦想,充分发挥社会公益职能。

博物馆特色

穹顶建筑 神秘莫测

身高4.5米、身长24米的马门溪龙化石,500万年前的黄河剑齿象化石„„一些原来只在电视上见过的远古生物化石标本,已经展现在市民眼前。西北唯一的大型综合类自然博物馆——陕西自然博物馆正式对市民开放。

不少西安市民途经长安路陕西电视塔南北侧时,都会被塔下一个玻璃大圆球形状的建筑所吸引,这就是已经开放的陕西自然博物馆。

据了解,陕西自然博物馆是1998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面向社会普及科学自然知识,丰富市民文化娱乐生活。

博物馆展厅

“如果要仔细地把整个展馆参观一遍,需要5个小时。”昨日,陕西自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然博物馆占地110亩,建筑面积近16000平方米,包括科技和自然两大展馆,两展馆建筑分别呈玻璃球形和月牙形。

自然展馆对外开放地质万象、古生物长廊、昆虫王国、神奇秦岭及生命之光等五个展厅。

科技馆

科技馆内设科普剧场、童趣世界、科学乐园、身体体验、电子乐园等五个展区和声光隧道、穹幕电影等内容。

在展区里,可以见到在全世界也是难得一见的光明女神蝶标本;距今约500万年前的黄河剑齿象,是全世界已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在科技馆中您可以追溯科学的历程,回到发现的起点,让历史和标本告诉您每一个改变,我们生活的重大发现都经历了什么!

“比试脑电波”展项将通过比较您和对方脑电波的强弱,来推动桌上小球的滚动;“赛博仔”让您体验以数码方式来表现虚拟生命体的属性;“地面影像游戏”、“通过肌肉电流”、“一笔画”充满趣味性的游戏,让您在游乐中感受先进科技带给您的无限乐趣。“多米诺骨牌”展现神奇的能量传递原理;“彩色影子”,顾名思义当您经过此展项时,您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将会变成彩色的;“月面弹跳”带您漫步于月球上,体验身体失重的感觉;“电影场景模拟”也让您当一回电影主角,过把明星瘾;除此之外,还有“生活场景模拟”、“虚拟对打”和“运动交响球”等也会让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身体体验。总之自然展区和科技展区都值得我们一游。

穹幕影院

穹幕影院西北地区唯一一家。这是我国西北地区目前唯一一家已建成的大型穹幕影院,球形外径22米,半球形银幕直径18米,银幕倾斜30度,183个观众座位。

穹幕影厅将带给您全新的电影视觉,让您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半月形下沉式建筑为自然展馆,建筑面积8940平方米,设有地质万象、古生物长廊、神奇的秦岭、昆虫王国、生命之光等主题展厅。

生物长廊巨型恐龙摆POSE

走进展馆,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远古生物世界,真切感受生命的诞生、发展和演化进程。早期腕足类的石燕、脊椎动物狼鳍鱼、中生代爬行动物恐龙、蓝天猿人头骨、距今约500万年的黄河剑齿象、大唇犀、古长颈鹿„„各种化石和模型夺人眼球。恐龙家族中的大明星马门溪龙,身高4.5米,身长24米,据测算,它的真实体重约20吨至30吨,长长的脖子相当于体长的一半,引得观众啧啧称奇

地质万象展示宇宙起源和地球诞生

这里的展览分为三部分:宇宙与地球,陕西地理地貌,陕西的矿产资源。通过声、光、电、影等展示手段,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宇宙的诞生,地球的形成,以及大陆漂移、冰川、地震、火山、海啸等地质运动现象。通过模型沙盘,了解陕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行政区划等,展馆中还陈列有各种矿产标本、油气开采模型,让人大开眼界。

生命之光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这里分为人体结构、人体健康、人体微观、大脑与神经系统等四个展区,通过各种先进的仪器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向观众讲解人体的神奇奥秘,并突出参与性和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各种运动展项,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

神奇秦岭:真实再现了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以及它们的伴生动植物所生活的场景。还陈列有华南虎、黑熊、林麝、天堂鸟等大量珍稀动物标本,以及红豆杉、鹅掌楸、银杏等珍贵植物标本,并结合沙盘模型与视屏设备介绍了陕西各自然保护区的成就及现状。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大熊猫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金丝猴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羚牛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朱鹮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金钱豹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大海龟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红腹锦鸡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亚洲巨龟

自然展馆-神奇秦岭展厅-植物标本玫瑰

昆虫王国

昆虫知识、昆虫标本、昆虫森林、甲虫方阵„„走进昆虫世界,很多人才知道自己对昆虫并不了解。在昆虫森林展区,有互动的昆虫探险小游戏,展示昆虫的特殊本领和独特的生活习性。“昆虫叫声对比”游戏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但有的人连续试了五六次都没有答对。上千种昆虫标本让人目不暇接,小朋友们还可以在这里学着拼接昆虫模型。在昆虫标本区,观众可以用剪刀、镊子、昆虫针、展翅板等工具学习制作简单的昆虫标本。此外,还有上千只蝴蝶标本,价值36万元的光明女神蝴蝶标本令人侧目。

身价36万的光明女神

科技展厅机器小海豹欢迎您

科技展厅由“童趣世界”、“科学游乐”、“身体体验”、“电子乐园”、“科普广场”等几部分组成。

一个机器小海豹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小海豹可非比寻常,它身上装有触、听、视以及姿势姿态感应器,拥有7个驱动执行器和1个中心处理系统。只要有人靠进,它就会睁开眼睛,发出响亮的叫声。如果你轻轻抚摸它,它会流露出喜悦的眼神,并一边扭动身子一边发出撒娇的声音,如果它感到愤怒,它就会不再理睬你,甚至闭上眼睛。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 篇3

在视觉形态各要素中,色彩虽然不能独立存在,需依附于形或光出现,但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力却是不容小觑的。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受,不同的色彩给人的直观感受都不尽相似:令人或兴奋,或抑郁;或快乐,或悲伤;或轻松,或压抑……作为强调视觉观赏性的博物馆,色彩在其展示环境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色彩设计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展示的艺术效果与观众情绪。因此,探索色彩的表现效果和基本规律,寻求展示用色的新意境,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国内关于色彩研究的相关著作较多,且对展示空间色彩设计的专题研究也有问世,却罕有将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和章节铺展,笔者本着抛砖引玉的态度,仅以参与设计、制作的中国消防博物馆为例,就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进行探讨。

一、展示空间色彩设计的生理、心理依据

1、生理依据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曾对色彩的生理特性做如下解释: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的视锥细胞,分别敏感于红、绿、蓝三种波长。当这些感光色素受到剌激时,它们分解而导致各自的神经细胞产生不同的神经冲动传向大脑,大脑中这些神经冲动按不同比例的混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光是色彩发生的原因,色是其感觉的结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视觉体验: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地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这种神经兴奋所留在视网膜上的痕迹,被称为视觉残像(视觉后像)。视觉残像现象证明了人的视觉对色彩永远需求一种生理的平衡,需要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客观上这种补色没有出现,眼睛即会自动调节颜色补偿。遵循这一生理特性,能有助于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布局中,建立和谐、平衡的视觉环境。

2、心理依据

有关色彩的心理感觉纷繁复杂,如:温度感觉、距离感觉、重量感觉、时间感觉、软硬感觉、膨胀收缩感觉、前进后退感觉等。除此之外,色彩的心理特性还表现在色彩的表情上。实践证明,人的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经长期积累,使各种心理反应具有互通性,这种互通性使情感中的某些性质与色彩特征产生了间接联系。这种特性,表明了色彩是具有表情的,并由联想产生。一般而言,每种颜色会有特定的心理感受,但这种心理上的感受还可能因年龄、性别、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设计者若能妥善利用色彩表情表达某一拟定信息,可为展示信息服务。

二、中国消防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设计

1、项目介绍

中国消防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展陈面积9500平方米,共分四层,由序厅、古代展厅、近现代展厅、多媒体展厅四部分组成。陈列展出了从远古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消防观念、消防组织、消防法制、消防科技世代延续发展的久远历程,以及异彩纷呈的消防文化。

由于人们对于消防的固有联想即为消防红,将红色作为总体色调作用于消防类博物馆也屡见不鲜。如何合理利用红色,并创造新的视觉意境,是该项目面临的问题。

2、设计实践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色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展示主题和内容,通过色彩的心理特性传达展示信息。中国消防博物馆仍然选择以消防红作为线索色贯穿于展区内,但在使用上考虑到红色属于高纯度色彩,大面积使用会造成观众焦躁情绪,影响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因而面积上有做适度减少。

在古代以及近现代展厅(图1,2),设计者采用米色、灰色作为墙面色,红色作为展板颜色,辅以暖色的射光灯,形成了以米黄色为主的空间界面色调。这种性质相近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但问题是,这种近于单调的统一能否适合观众长时间的伫立参观?事实上,接近的色彩排列可以形成和谐统一感,但这种秩序化的色彩有时候是与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相悖的。眼睛如果长时间观看一种颜色,会加速视觉疲劳的产生,简单的色彩推移是不能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的。有鉴于此,设计者在局部运用了消防红作为墙面及展板色彩,以高明度、高色调的颜色在机械的统一中刺激了观众眼球,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前提下,设置组合模式,相互交错,有机结合。

另外,在处理展示空间界面色彩时需重视另一重点:边缘色和主体色的关系。在空间内,色彩的边界部分是对比最为强烈的地方,两色邻近的边缘矛盾又尤为冲突。在近现代展厅中,考虑到明暗度接近的色彩并置在一起,会导致整体效果的不明快、缺乏层次感,同时为了处理边缘问题(图2),设计者利用色块边缘加黑色的方法来处理分割,这一小面积的对比起到了醒目、明快的作用。

在多媒体展厅,设计者设计了丰富的体验项目,如:报警体验、地震逃生体验、地铁火灾体验、家庭灭火体验等。体验项目以模拟火灾环境、急救现场,通过多媒体技术、灯光、音效等设备,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其中,不同的光色组合,为模拟场景创造了丰富的气氛与意境。例如:在建筑消防设施剖面演示展项(图3),设计者采用红、蓝灯光渲染办公室场景,一冷一暖,强烈的色彩营造了发生火灾前夕气氛的神秘、紧张,作用于观众的心理与情绪,使其感同身受,融入体验主题。

而在古代和近现代展厅(图4),其展示目的是以宣传中国消防历史发展进程的遗存、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影像为主,因此在塑造光色时以不过度影响展品真实色彩为原则,将光源的色彩指数设置较低,利用光色强化或柔化展示空间色调,统一展示空间氛围。

3、小结

中国消防博物馆在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中,重视展示空间内色调的协调统一,注意色彩心理的相关特征与影响因素,使展示空间有效突出消防主题,并试图寻求最为合理的视觉效果和接受方式。

三、结语

由于博物馆展示空间内涉及的色彩因素非常复杂,在此无法一一阐述,笔者简明扼要地对色彩的生理、心理特性以及中国消防博物馆这一实例的分析研究,提出展示空间内色调协调统一以及光色运用的方法、途径,希望对今后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设计有着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室内外视觉环境设计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于滨力.陈列色彩的两个问题[J].中国博物馆,1982,07.

3姜宏伟.陈列色彩设计[J].中国博物馆,1997,04.

4汉青.光影在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表现[D].2010.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研究 篇4

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指的是在博物馆允许的陈列空间范围内, 通过艺术化的设计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各种标本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 在给社会大众提供欣赏价值的同时, 让这些陈列品能够展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具体来说, 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必须要符合相关的陈列主题, 要根据陈列主题对内容进行宏观构思, 并从总体上确定选择哪种陈列风格, 风格要符合哪些要求, 然后利用艺术手段和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陈列品进行有序展示。

二、博物馆陈列空间展示设计的方式方法

(一) 要遵循博物馆陈列空间展示设计的原则

1.必须要明确博物馆的主要任务

博物馆不是仓库, 其作用也不是保管自然物或者具有文化价值的实物, 其是特殊的文化机构, 起着向群众进行陈列和展览, 对群众进行辅助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中要明确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的设计。首先, 要营造一个理想化的陈列展示环境。这个展示环境的主要要素包括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灯光设计及各种辅助设备设计。为展览品的陈列展示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 要选择最优化的空间展示方案。不同的展示方案将会直接影响展览品的展示效果, 如果能选择最优化的展示方案, 势必会给群众营造一种更直观、更具艺术效果的观赏空间。再次, 在陈列空间展示上要充分考虑安全。在博物馆陈列的展览品都是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 都是见证古代文化的一些文物和标本, 因此, 在陈列空间展示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安全保护设计。

2.考虑博物馆陈列空间的性质, 确定适合的陈列展示设计方案

不同的博物馆陈列展示空间的设置也是不同的, 一般展示空间会分为综合类的、艺术类、历史类和科技类等陈列空间。对不同的陈列空间, 其设计方案也应当是不同的。比如综合类展示空间在设计上要充分自由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 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综合陈列。比如, 对艺术类的陈列展示空间, 其展示的多是一些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或者一些手工艺品等, 在陈列空间设计上要考虑到它们的独立性, 同时又要给群众营造出一种全面性的视觉体验。

(二) 确立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合适尺度

1.明确陈列展览空间尺度比例

不同的陈列展览空间比例尺度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恰到好处的空间比例能够人提供一种舒适感。而过夸张的比例尺度则会给人一种过于庄严肃穆的感觉, 会让人有距离感。因此, 必须要合理控制内部展示空间的比例关系, 要把握好陈列展览空间的尺度感, 要利用对比尺度营造合适的尺度空间。比如在陈列展览空间的设计上, 从博物馆的入口处进入后, 如果设计的长度方向的距离超过了整个展览空间的宽度, 那么这个空间就会被拉长, 观赏者就会入口空间产生一种距离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空间尺度比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感觉, 不同的设计会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如果能充分考虑观众的感觉设计合适的空间比例, 那么就能够更好的突显陈列展览空间的性质。因此, 在陈列展览空间设计上要考虑空间组合的主次关系, 要体现层次感和节奏感, 还要保证其连续性。

2.掌握好陈列展览空间尺度的序列变化

空间尺度的序列变化指的是将博物馆的展览品通过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设计。给参观者营造流畅的观赏空间。这就要求在陈列空间展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变化形成, 然后得到一个有节奏的尺度序列, 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参观者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比如为了营造崇高或者胸围的感觉体验, 可以对空间尺度进行垂直方向的高度伸展, 为了给参观者营造开阔感, 可以对空间尺度进行水平方向的高度伸展。当然也可以利用不一样的空间形态给参观者营造不一样的体验。比如可以将整个陈列空间设计成环状的八边形空间, 让参观者产生一种内聚的感觉。这样就可以尤其突出处于中心位置的展览品;比如可以将整个陈列空间设计成线性,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空间序列, 能够对参观者起到导向作用。

(三) 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要充分秉承与时俱进的选择, 要将现在音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引入到空间展示设计中, 这样才能更吸引参观者, 才能提高展览品的欣赏价值。可以让陈列空间更加立体, 层次更加丰富。比如在某些实物的历史展示时, 如果仍采用文字法进行交代, 不但无法完整的交代清楚, 而且会让参观者产生视觉疲劳, 而如果能采用多媒体技术, 则只需要利用声光影像效果, 就能清楚的表达, 会让参观者一目了然。

(四) 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要充分考虑与参观者的互动

博物馆在陈列空间展示设计时必须要明确一个概念, 即其展示要与参观者之间形成互动, 这样才能达到充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同时, 这也是博物馆提高其对参观者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比如考虑到参观者对趣味性文物的参观需要, 可以利用展示空间设置参观者感兴趣的展厅。可以在展厅内放置恐龙, 并通过多媒体让恐龙下蛋, 增强展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调动参观者的互动情绪。

(五) 要注重陈列空间良好氛围的营造

陈列空间氛围的营造离不开空间光效。因此, 在空间设计时要明确不同展品对灯光是有不同的要求, 既要考虑整体空间的照明值, 还要考虑不同展品的特点, 确定不同展品的合适照度。要保证展品照度的均匀度, 特别是在利用天然采光时, 要进行遮阳设计, 并合理的利用光的反射作用, 让不同位置的作品能够得到较为均匀的照度。要注意主空间亮度和辅助空间亮度的对比。对主展品区, 要降低其辅助空间的亮度, 以便凸显展示区。

综上所述,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并不是随意的, 必须要遵循相应的选择, 必须要考虑到参观者的需要和展示的需要, 对整个空间进行合理设置, 提高陈列空间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1]王俏.博物馆陈列设计[D].吉林艺术学院.2011.

[2]毕文娣.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博物馆陈列与设计 篇5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三(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修正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

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四.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章程国际公约1.海牙公约,亦称“海牙法规”。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公约、宣言等文件的总称。首次出现文化遗产一词3...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全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年5月31日,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威尼斯通过的决议。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4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5.新华网巴黎10月17日电(记者杨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日在第32届大会闭幕前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语言、歌曲、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必要规定。6《西安宣言》,是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古城西安通过的环境宣言,其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不仅仅提出对历史环境深入的认识和观点,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和实施的对策、途径和方法。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7.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七.“三维一体”式陈列:18世纪后半叶.欧美资深的大博物馆基本上完成陈列室从库房中分化出来的历程.陈列室的使用除了接待参观之外,同时还是文物.标本的收藏室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室.八.标准化运动:20世纪初,英国的部分博物馆工作者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陈列柜。整套陈列设备由三种基本类型的橱柜组成,即立柜.中心立柜和桌柜,此外再配以展板和依墙屏风,作为辅助设备。

九.按文物、标本的群体或文化遗迹现存的原状布置的一种博物馆陈列形式原状陈列所展示的文物群体、标本群体或文化遗迹,必须保持其原来布局,不能随意增减。原状陈列真实、朴素,富于空间感,有较强的感染力,在各类博物馆陈列中广为应用。原状陈列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两种:①大型的原状陈列。宫殿、祭坛、王陵、村落、住宅、工厂等均可用原状陈列展示出来。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埃及的金字塔,西安半坡的原始村落,北京的故宫、天坛和宋庆龄故居,都是大型原状陈列。这种陈列是固定性的,文物或文化遗迹保留在原址。②小型原状陈列。可以搬迁,如“纪念周恩来展览”中的周恩来办公室、民族展览中的蒙古包等,均属此类。十.通过科学处理和艺术加工,使已经消失或局部被破坏的文物、标本或文化遗迹再现的一种博物馆陈列形式。复原陈列不是艺术创作,复原对象必须具有真实性。复原陈列在各类博物馆中均可应用。大型的复原陈列可以是一座城堡、一个村庄、一个港湾、一个工厂、一个作坊、一个战场。日本爱知县的明治村博物馆,复原了明治时代(1868~1911)的50多幢建筑,包括当时的银行、电话局、学校、医院、戏院、牛肉店、理发店、灯塔、官邸、法院、兵营、监狱、派出所等,形成一座庞大的露天复原博物馆。小型复原陈列可以是一件生产工具,一件武器,也可以是一种生产工艺部分或全部过程的再现,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青铜铸造工艺过程、候风地动仪、水运天象仪,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恐龙、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仰韶文化房屋等,都属复原陈列。

十三.陈列设计基本类型(陈列对象和内容)1..社会历史类A历史文物或当代有纪念意义的物品B.展示历史文化.记录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2.自然历史类A标本.化石.自然资源B展示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界的现象和原理3.科学技术类A科技产品与技术B展示人类科技水平.阐释科学现象及原理4.造型艺术类A艺术品B展示人类艺术创造力.培养观众审美意识

十七.创造完美形式1.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设计师要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既含有民族的、地域的因素,还要有时代风尚,同时也反映着设计师的艺术素养和追求。2.追求严谨的艺术结构个体与个体之间、展品组之间、场景之间有机联系,达到前后连贯,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一般艺术作品结构讲究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尾,陈列艺术也是这样,它很重视序幕、主体陈列、结尾三块结构。3.创作完美的陈列艺术形象.艺术作品都要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陈列这一艺术形式也具有形象性这一本质特征。陈列形象除了具体化还有生动性的特征,艺术设计对于展品组合、场景安排都不是简单的分类排列,而是运用陈列特有的语言进行有机的组合4.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一是直观的现场环境氛围,这是靠陈列现场空间、设备以及精美的展品、柔和的光线色彩、适宜的人控气候以及悦耳的背景音乐等综合形成的,给观众留有一种恬静、高雅的美的环境享受。另一种是对历史或自然环境氛围的感受,这需要依靠设计中对陈列内容的历史背景做形象的揭示和烘托,引导观众在参观中体味这种旷古的历史氛围,如两汉历史陈列中运用了龙飞凤舞、朱墨、土红相间的漆饰纹样图案造型来烘托环境,人们自然有一种对汉代艺术雄浑博大的体味。热带雨林场景带给观众的绝不会是沙漠的干旱。这种历史氛围或生态氛围对观众起着一种不可言传的美感传递作用。

二十.侧窗采光 利用建筑物外墙上所开的采光口(侧窗)进行采光。侧窗按所处位置分为单侧窗、双侧窗和高侧窗。单侧窗构造简单,造价低廉,使用维护方便,光线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有利于显现立体造型,易与室外联系等优点,因此使用广泛。缺点是光线分布不均匀,近窗处亮,远窗处暗,使房间进深受到限制,采光的有效进深一般不超过窗高的两倍。另外,单侧窗的位置较低,易形成直接眩光。采用双侧窗、高侧窗采光,室内照度的均匀度比单侧窗好。在窗洞上装乳白玻璃、折光玻璃或反光板,使光线折向天棚,可以增加室内深处的照度 三十.2011年是“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人之子’——鲁迅生平陈列”、“唐代壁画珍品展”、“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基本陈列”、“大海的方向——华光礁一号沉船特展”、“河洛文明”、“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钱塘匠心·天工集粹——杭州工艺美术精品陈列”、“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中国铁路发展史陈列”荣获2011精品奖。

2012年是“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考古山东”、“洪州窑青瓷展”、“惠世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许之昌——许昌历史文化陈列”、“寓情于史 以情传神——宋庆龄陈列”、“九派云横——九江历史文化陈列”、“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中华百年看天津”、“和政四大古动物群化石展”荣获2012精品奖。四十.浅谈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郑植夫)

1.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陈列设计定义为“依据陈列主题要求、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并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

2.总体要求也就是总体设计,是对陈列内容和形式的总体构思和全面规划,是以陈列内容和展品为对象,以建筑场地为出发点,对陈列的平面布局、立面和空间构成形式进行的设计,总体设计要对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实行宏观控制,以保证陈列艺术形式的完整统一。陈列内容决定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陈列艺术设计应根据陈列内容的需要,调动一切可适用的艺术手段,最大限度地体现展品的艺术形态和特色,充分发挥其艺术的特性,使其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和谐,才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一个成功的陈列设计,应该突破传统的陈列思维模式,具有独创性,并且做到主题突出,个性鲜明,创造出合理的空间环境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观众、吸引观众,展览才有生命力。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贯穿陈列筹展过程的活动,是所有与陈列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成分进行自我展示的舞台,是所有关于如何实现陈列目标的想法、创意、方法交流碰撞的平台。在整个筹展过程中,陈列设计是整体的、系统的、目标明确和充满创意的。

3.陈列设计大体分为陈列大纲编写和陈列艺术设计两大部分。陈列大纲编写,主要是对陈列内容的结构处理。是内容编辑阶段的中心工作,取决于博物馆藏品基础,同时也取决于社会教育的特殊需要。陈列大纲是陈列主题的具体体现,是主题条目按逻辑关系、时间顺序、地域方位具体排列穿插使其成一个形象的剧本的过程。

4.陈列艺术设计,涉及范围包括展品放置、陈列设施、展厅环境和参观路线。陈列内容设计主要是考虑陈列目标的设定、陈列主题的提炼、陈列信息的传播,以及与观众的交流互动;陈列艺术设计也注意到陈列目标和陈列主题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用视觉传播手段来表达陈列深层次的情感和态度,力求用空间、色彩、形象来表达展品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

5.陈列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关键如何把握理性的主题和艺术的形式之间的协调。以实物资料为基础以反映历史事实为目的不等于不作任何取舍、修饰和夸张;生动而不轻浮;庄重而不一定要华丽;动静可以互补,疏密必须相间;寓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哲理于趣味的展览气氛之中,使观众置身于其中而能忘我。

(作者系巴马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四十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逐步转向以休闲、观光为主。因此,对于一个有着丰富藏品的信息集散地~~博物馆,不但要关注自身传播的信息,而且更应重视观众对这些信息的感受。怎样“寓教于乐”,把展示、教育、娱乐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时代对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博物馆这个科学和文化的古老殿堂也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充实自己的职能,重新定位它在社会服务中的坐标。

陈列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之一,是展示历史遗存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的重要标准。在2004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文化部有关领导对陈列工作提出了“要在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寻求新的探索和突破,注重高新技术和材料的合理运用,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的要求,这是当前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现代博物馆的理念也正从“以物为本”朝着“以人为本”发生时代性的转变。过去博物馆的工作是以藏品为核心,以藏品的研究为重点,而现代博物馆的一切中心是观众,“如何用古老的收藏讲述最现代的故事”是博物馆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面·向市场、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博物馆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注重展览效果、努力创办精品展览的今天,那些缺乏创意、没有特色、题材类同、布置平淡的展览已经不能吸引观众。

而注重展览的设计、策划,重视展览的视觉艺术效果,重视展览全过程的推广介绍,以及从展览举办环境到展厅内外的布置以至展览宣传的相关资料,都按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制作的展览,才能受到关注和欢迎。如何使博物馆陈列设计跟上时代,做出有创意、有特色的展览,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博物馆空间设计 篇6

关键词: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虚拟空间

自然博物馆是以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一直以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因其拥有百年以上的收藏历史而显得弥足珍贵。因发展等方面的原因,2015年4月19日新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新自然博物馆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地块内,其建筑形态的设计灵感于绿螺的壳体形式,秉承“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着重表现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保存过去、定义现在、教育未来”为价值观。本文重点分析新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和虚拟延伸空间的优点,以期能为之后的博物馆空间设计起到启示作用。

1 新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分析

博物馆教育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普通大众来说,博物馆作为公共设施的社会功能在于传播知识,教育大众。为此,新自博馆重点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科普教育将是核心功能,是最终目的。新自博馆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来展示主题和陈列展品。在此基础上,又有分为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博物馆还为不同参观者规划了不同的参观路线,如亲子家庭、小学生、中学生以及无障碍。即使在一个展区也规划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参观者适合的学习项目,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与发展其科普教育职能。

然而要打造出作为一座有着优秀教育功能的现代化博物馆就不能忽略场馆内展示空间的重要性。从展示的角度来说,展示空间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性和艺术教育性的展示空间。并且通过合理的、有创意的手段,有目的性的,有计划性的,合乎逻辑地向参观者展示内容。展示空间的设计实际上是对特定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新上海自博馆的室内展示设计在重点突出教育功能时兼顾展览的艺术性与完整性。可以说是近代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典范之作。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出了更适合当前现状的理念与形式,在教育宗旨、展示理念、展示主题、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更多现代化的探索。

1.1 合理的叙事空间设计,形成完整的“故事讲述”形式

英语“叙事”一词源于拉丁文ratio,本意是指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诉”世界。在展示空间的运用中,即通过“故事”引导参观者进行体现。在叙事性的空间中,空间作为人们可以接受和感知的信息源,同时也作为叙事者向受述者传递信息的媒介,展示空间的空间形态和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叙事情节的构建与效果。利用叙事空间展示的优势在于避免了大百科式的呈现方式,而选择各种重点和素材构成综合的背景,形成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强度层面,使观众沉浸其中,从而获得整体和深层次的感受和记忆。在新馆地下二层的生态万象展区走进非洲主题区,展区模拟展示了非洲旱季白天的六个场景,并且选取了非洲的代表性动物与背景画相结合,弱肉强食的自然野性与生命孕育的脉脉温情同时上演,成功营造了生态环境的真实感。定时的多媒体魔幻秀,通过长约30m、高约6m的LED背景墙和八台投影仪配合播出。在媒体秀的配合,静态的动物仿佛“动”了起来,共同讲述了“非洲的一天”。设计通过营造与主题相应的叙事语境将参观者带入生动的叙事场景中,由不同场景所构筑的意向来渲染非洲的场景氛围,将非洲的生态环境与动物带入博物馆的物质空间中,有效地传递给参观者并且使参观者无意识地改变自己接受信息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有兴趣的主动接受,在不断被刺激到的感受和想象中对展示物和展示空间环境产生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观众获得愉悦观感与体验的同时获取相关知识,达到科学教育的效果。

1.2 空间美感的设计,形成适宜传递信息的展示空间

“美学高度”是新馆设计者倾情追求的一个目标。自博馆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大众展示出自然的雄伟、华美与深邃,激发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主义自然观,力求由“美”生“爱”由“爱”而“护”。为此,设计者在展示空间与展示成列上充分利用美的形式,将广泛的信息和内容展示在参观者面前。新馆的“缤纷生命”展区的“犄角争锋”利用垂直12m高的的一整木纹地板墙体空间,挂着鹿、牛、羊等各种动物犄角。有秩序的直线排列给参观者秩序感,并且有效的统一整个展示面。同时,设计者注重不同大小犄角的排列组合,中间主要以大犄角为主,边缘由数量多的小犄角呈现包围之势,体现出节奏与韵律。在原本庄重大方稳定的感觉中增加活泼感,表现出特殊的律动美。整体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增加了原始粗狂之感,符合狩猎和时代背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犄角都来自于老馆,但当时展品分散在墙面或展示柜中,并没有引起参观者的注意。此次,新馆的重新展示,利用合理的空间美感设计和艺术化的手段呈现,使展品重新散发出生命力。可见,形式美的规律是人类审美的积淀,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感受。充满美感的展示空间可以引发参观者的兴趣有效地传递科普知识。

1.3 注重空间色彩的运用,形成具有色彩冲击力的展示空间

色彩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是营造展示环境氛围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手段。与传统博物馆强调雅致和淡雅的整体色彩环境不同的是新自博馆在对应不同的展区主题时采用不同色调、色相和色阶的色彩,强调色彩的感染力,利用不同的色彩唤起参观者不同的情感和愉悦感。作为整个自博馆的开篇“起源之谜”概要地回溯了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起源的过程。整个展区运用了高纯度的蓝色系,无论是背景墙面还是灯光色都采用蓝色。蓝色主要表现出沉稳、理智与神秘的情感趋向,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宇宙等形象。这与展区的主题高度吻合,参观者能自然感受到宇宙的神秘与浩瀚。在统一的背景色下的简短白色解说语更能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在内容相对枯燥,没有海量展品的展示空间中,合理运用主题色能达到独特的展示效果,使原本枯燥的纯科学展示内容,散发出吸引力,激起参观者的观展热情。此外,新馆也将色彩大胆运用到了展品本身。位于“缤纷生命”展区的“动物之家”中有一副利用1200只来自世界各地蝴蝶翅膀拼贴而成的蝶翅画。在色彩上,如同万花筒般的大胆使用冷暖色调的对比,有机的协调了暖色调的橙色与冷色调的蓝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作品生动自然,富有活力。同时,也呼应了展区整体的橙色系背景,成功呈现出展区想要表达的主题——大自然是一个缤纷多彩的生命世界,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生命的百态。新馆通过各展区的色彩运用,大胆协调的色彩搭配,展品与展示空间更加协调一致,引导着参观者去思考“自然·人·和谐”,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新自然博物馆虚拟空间分析

众所周知,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深刻影响到博物馆业的发展。然而,发展至今,博物馆对于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物数据的管理上和资料搜索的便利上,更是延伸到了展示空间的数字化以及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与实体博物馆相对应的网络博物馆。技术的进步为博物馆带来了虚拟的延伸空间,使博物馆不再只局限于现实的物质空间中。现实社会中的实体空间与技术所创造出的虚拟空间相互补充,相互呼应,使得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坐标和枯燥的教育场所,而是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和获取知识的简便途径,更加发挥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事实上,相比于世界知名的自然博物馆,上海自博馆藏品的规模和数量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馆藏现状使博物馆无法通过铺陈出大量出色的标本,“用实物说话”的传播手段依旧遭受着限制。所以,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形式,新馆正在探索在有限的场馆空间内如何向大众传播无限的科学内容,大胆尝试多元的展示形式,融合各种新兴互联网技术来更好地诠释科学的内涵。

2.1 运用新媒介技术,增强真实性

新自博馆利用虚拟实境技术使参观者体验更加真实,在有限的范围引起参观者的观展兴奋。新自博馆在展示内容上试图构建全新的展示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传统、单一、简单的文物陈列已经不能满足新馆的需求。所以,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了现代化的展示中,延伸出了虚拟的展示空间,为展示带来新意。甚至成为了博物馆吸引参观者有效的手段。在上海新自然博物馆中,有5个沉浸式剧场——“宇宙大爆炸”“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逃出白垩纪”“沧海桑田”“地球的力量”。这些剧场利用先进的投影和虚拟实景技术,把参观者带进绚丽多姿,虚拟与真实相互交融的三维世界中,得到了参观者的热烈追捧。新馆的虚拟实景技术广受欢迎,根本原因在于,今天人类正处于视像时代,人们的视像认知更加广泛与普遍,这不仅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延续与深化,同时更是人类认知的本能需要。虚拟实景技术正是符合现代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参观者通过荧幕可以跨越物理空间限制,再现当时的情景,从而真正增强了参观者的临场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和自然史上的大事件。例如,在以球状建造的“宇宙大爆炸剧场”,观看者以仰视姿态观赏,随着影片的进程仿佛穿越宇宙,置身在无垠的宇宙中,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就在眼前发生还能静静观赏整个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了解自身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虚拟实景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重要性在于,其比空洞抽象的说教形式更具有说服力,能大幅提高博物馆教育的效率性,达到优化参观过程,提高观展质量的目的,是符合大众需求的展示新模式。

2.2 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传播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社交媒体等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开始倾向于碎片化、直观化,传统的博物馆的传播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同2014年美国博物馆联盟年会的主题“The Innovation Edge”,当下的博物馆需要走出传统的界限,学习“互联网+”表达方式。无疑,自博馆作为以收藏、研究和教育为根本职能的机构,依旧秉承“内容为王”的准则。但是,其价值更在于科学知识是否传递给了大众。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诠释科学,让科学更被大众接受,是自博馆首先思考的问题。所以,新馆在开放的同时,推出了网络官网,官方APP和官方微信,旨在以开放的姿态建设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更好地在虚拟延伸空间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传统博物馆只是通过设在展示空间的图文来传播知识,而通过网络传播的知识却有着倍数级的传播特点。以官方微信为例,使用者不仅能直接通过微信预约门票和馆内相关活动,并且能了解到场馆中各种展览信息,互动分享内容,甚至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讨论。对于博物馆自身来说,每天都可以通过微信以有趣的形式,向关注者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避免伪科学的传播,博物馆成为了科学的媒介中心。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馆的官网提供了虚拟导览服务,只要轻轻按动鼠标,就能“走进”新馆的大门,大大拉近了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此外,官方APP具有“增强现实”技术,当参观者在展馆现场靠近陈列标本时,即可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观赏马门溪龙、风神翼龙的“复活”,领略在移动终端上“动”起来的奇特画面。新媒体技术使得博物馆的空间和时间都得以延伸,虚拟空间的有效使用使公众与博物馆不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博物馆的职能被更好的呈现。

3 结语

如今,新上海自然博物馆因其成功的空间设计,成为了上海热门的旅游场所。但是,作为以科学教育为己任的自然博物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当下,而是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进一步自我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展示空间和如何有效利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进一步拓展虚拟空间,让科学知识教育真正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公众交流,成为一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现代博物馆。

参考文献:

[1]马继贤.博物馆学通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2]韩斌.展示设计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3]潘政,梁兆正.继承与发展——上海自然博物馆建馆理念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04):33-38.

[4]宋娴,顾洁燕.上海自然博物馆:促进公众与藏品互动[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5(Z1):65-69.

[5]汪铮,陈剑秋.师法自然 回馈自然——上海自然博物馆绿色设计简析[J].新建筑,2010(02):98-102.

[6]左华.叙事性设计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03):27.

[7]魏丽诗.上海自然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应用与思考[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06):441-445.

[8]钟梅.解析博物馆展览中的多媒体设计[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5(00):76-84.

[9]阚玉德.展示空间设计理论及其探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04):24-27+58.

[10]邹一了.展示设计中新媒介内容的应用探索[J].新媒体研究,2015(16):34-35.

[11]夏青,陆嘉.浅谈后信息时代下博物馆展陈策划和虚拟空间运用[A].区域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3:4.

[12]樊丽萍,沈湫莎.行家荐馆,在自然博物馆“享受”科普[N].文汇报,2015-04-18(006).

[13]樊丽萍.新馆新高度:科学与美学完美结合[N].文汇报,2015-04-18(006).

[14]宋娴,王小明.让科学更加有趣和流行[N].文汇报,2014-09-02(003).

空间序列在博物馆设计中的探索 篇7

1 博物馆空间序列的特征

1) 特定的序列过程。亚里士多德在评论诗和其他艺术时, 曾说过这样一段有趣而深刻的话:“一个整体就是有头、有尾、有中部的东西。头本身不是必然地要从另一件东西而来, 而它以后却有一件东西自然地跟着它来。尾是自然地跟着另一件东西而来, 由于因果关系或习惯的继承关系, 尾之后就不再有什么东西。中部是跟着一件东西而来的, 后面还有东西要跟着它来。”博物馆的空间序列正如故事的情节发展一样, 从门厅 (有的也延伸到门廊甚至是引道) 开始, 通过空间的过渡进入博物馆的高潮陈列空间, 通过空间的引导一个一个观看, 最后, 观众从空间序列的结束部分离开博物馆, 完成整个空间序列。

2) 连续性。在文学创作中, 作家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都是用于表明他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每个部分之间相互穿套, 正如侦探推理类小说中的环环相扣。而博物馆空间序列中同样具有联系各个空间的“线”, 这样才能充分流畅地表达整体空间的主题。一般分为建筑空间与环境之间的连续, 建筑内部空间的连续两部分。前者可以诱导观者进入其中, 而后者是保证观者顺利完成观看空间体验的过程、减小活动中的视觉疲劳、对空间体验感受的连续性的重要条件。

3) 等级性。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趋向差异对立, 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而产生的”[3]。由此给我们一种提示: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部分不能不加区分而平等对待。

博物馆的空间序列的设计是设计师对观者参观活动的预体验的过程。为了有效地避免参观序列的松散、无中心等问题, 一个“趣味性中心”的设立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也对观者视觉和心理上出现的惰性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有指导性的作用, 从而更好地实现观者与展示主题的共鸣。

4) 节奏感。博物馆的空间序列设计如同写文章一样, 必须有起、有伏、有抑、有扬、有一般、有重点、有高潮, 而且每一部分的安排遵循一种规律, 正如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 既婉转悠扬, 又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堪称美妙。

在一条连续变化的空间序列中, 可能是由某种形式空间的重复或再现来实现的。这样的设置能更好的衬托主体空间, 突出重点与高潮。实现观者参观活动的顺利性, 在观察时能感受到下一空间的状态信息, 从而保持一种期待的状态, 更好与空间环境融合。

5) 引导性。对于博物馆而言, 展示主题的表达是通过观者参观活动而实现的。由于建筑的某些功能、地形等条件的限制, 从而导致建筑物“埋没”于建筑环境中, 难以让人发现。在设计的过程中, 经常会采用园林中“先抑后扬”的手法, 把某些视觉的“趣味中心”设置在不显眼的位置, 避免开门进山、一览无余。在设计过程中, 无论是哪一种状态, 序列的设计都需要引导。指导下一个行为并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从而使整个参观过程自然、顺利地进行。其中需要区别的是序列的导向性并不是指二维的指示牌等, 而是利用空间这个四维“语言”来表达。

2 博物馆空间序列的构建

人的活动在限定的空间中进行, 完整而优美的序列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使得人能很好的融入环境, 从而建立一个人与建筑空间亲密的关系。建筑师创造建筑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人在其中活动的预体验过程, 目的是建造出观者希望的情景与空间环境形象相符合, 从而满足社会中人的心理需求, 促进人与建筑之间的交流。

2.1 开始阶段的构建

序列的开始阶段, 它预示着将要展开的内容。在实际进入一个建筑内部空间之前, 将有一条道路引导我们, 这是序列的最开始处, 它应该具有足够的视觉吸引力, 创造这种视觉力的手法有:

1) 入口处使用出乎意料的低矮、宽阔或狭窄渐变的造型。

2) 入口的深陷或迂回。图1为河南省博物馆中原古代时期展馆的入口设计。入口处墙面的迂回加上灯光灰暗的处理, 十分吸引观众的目光。

3) 使用图案或者装饰来清晰地表达入口。图2为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入口, 入口设置了名为“浑天式日晷”的造型, 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2.2 过渡阶段的构建

过渡阶段是起始后的承接阶段, 又是高潮阶段的前奏, 在序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序列中关键一环。它对最终高潮出现具有引导、启示、酝酿、期待及引人入胜等作用。其构建方法有:

1) 建筑物与外环境的过渡, 通过门廊的设置来实现, 既有避雨的功能, 又起到连接内、外空间的作用, 使人在进入空间时不觉得突然。黑龙江省科技馆接待处的设计, 入口处设计名为“浑天式日晷”造型成为了接待处墙面的主要造型。

2) 空间体量尽可能小一些、低一些、暗一些, 以突显出主体部分。

3) 特殊形式的楼梯或特意踏步的设置。楼梯、踏步通常都具有一种吸引人向上的诱惑力。图3为黑龙江省科技馆大厅中扶梯的设计。

4) 室内空间中休息处的设置, 在融合整体空间的同时, 也形成一处景观。

2.3 高潮阶段的构建

高潮阶段在序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序列中关键一环。它对最终高潮出现具有引导、启示、酝酿、期待及引人入胜等作用。其构建方法有:

1) 将其位置布置在平面的中心或其他重要位置。黑龙江省科技馆的一层平面布置就是这样设计的。

2) 通过空间体量大小、复杂程度对比的运用。如图4所示为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大厅高大的设计。

3) 通过特殊空间形态的运用。如图5, 图6所示为黑龙江省科技馆中机械馆、航空航天馆的设计。

2.4 终结阶段的构建

恢复高潮平静, 是终结阶段的主要任务。良好的结束有利于对高潮的追思和回味联想, 是博物馆教育职能实现的过程。其构建方法有:

1) 适当缩小空间体量;2) 与空间形状的呼应。

黑龙江省科技馆的三层布局:首先进入“走进兴安岭”展厅观看, 结束后从旋转楼梯慢慢走下来, 规律的阶梯让我们可以静静的回想整个参观经历的所观所感。

3 空间序列整体性的把握

3.1 观赏活动及观者心理变化的把握

博物馆空间序列追求的是参观体验的连续性, 意指每一个空间序列构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作为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需要同其他的单元进行对话, 从而使其自身形象完整。

沿主要人流必经的空间序列, 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连续过程———从进入建筑空间开始, 经过一系列主要、次要空间, 最终离开建筑物。进入建筑物是序列的开始, 为了有一个好的开始, 必须妥善处理内、外空间的过渡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把人流由室外引到室内, 并使之既不感觉到突然, 又不感到平淡无奇。出口是序列的终结, 也不应当草率的对待, 否则会使人感到虎头蛇尾, 有始无终。

除了一头一尾外, 内部空间也应当有良好的衔接关系, 在适当的地方还可以穿插一些过渡性的空间, 借此来增强序列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3.2 人文环境的把握

强调序列的人文环境, 在单体建筑方面, 就更强调个体建筑是建筑群中的一部分, 注重新建筑在视觉上, 心理上的沿承和连续性[4]。特别是博物馆建筑, 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应该有机地融入空间环境中, 反过来博物馆的功能和意义要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文脉来体现, 并作用于文脉。空间序列的每一个部分都应服务于博物馆的人文环境的营造。

4 结语

博物馆建筑空间———具有文化属性的空间, 强调人与建筑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需求从而引申出了建筑的空间序列。

文章从空间序列的角度出发, 对建筑艺术及创作手段进行了一番探讨之后, 我们对博物馆设计有了更新的认识。应该意识到, 空间序列作为一种真实存在, 对建筑师进行创作的过程和建筑空间的表达过程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给博物馆建筑设计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当然, 还有很多的建筑设计角度并没有在文中深入的表达出来, 但那些思考的点点滴滴都散布在字里行间或无限的遐思当中。因为这是新的建筑设计探索角度, 并没有很多具体的文献来参考, 所以在理论方面, 可能有些不到之处。但我相信, 当某些东西的本质被人们所认识到以后, 并把它深入应用于实践时, 将会对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空间序列的概述, 介绍了博物馆空间序列的特征, 分析了通过空间序列营造的博物馆空间归属感方式, 并对空间序列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和方法, 以有效避免参观路线迂回、重复、堵塞、交叉现象, 从而使得空间的各个部分之间都和谐有序。

关键词:空间序列,秩序,观看者

参考文献

[1]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第3版.刘丛红, 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邹瑚莹, 王路, 祁斌.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第3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博物馆空间设计 篇8

交互设计 (Interaction Design) 作为一份关注交互体验的新科学在20世纪八十年代产生, 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交互空间设计就是“人类相互沟通、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提出的“交互空间”设计借用“交互空间”设计本意阐释的同时还将其扩展到“博物馆”领域, 具体表述为在应用于现代博物馆展品展示空间中所有关于人与环境、人与媒介、人与人产生的关系以及带来的效果。许多研究表明, 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如果具有良好的交互意识, 可以给游客更长久和深刻的记忆, 更高效和长久地起到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大部分分布在大省市之中, 展览主题较多集中在文物、艺术、历史、科技、尚不够重视主题性博物馆展览开发, 面向游客体验的资源开发得不到重视。中国博物馆与“国际”接轨应该是接轨的是创意理念, 而不是单纯地引进科技设备。博物馆展示的走向应是具有大众参与艺术的人性化互动路线。[1]

西安碑林博物馆交互空间设计方案提出是为了满足现代人参观博物馆的需求, 中国传统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收藏、整理、研究机构, 它是人类与自然、社会对话的历史化表达。传统博物馆经营理念多偏向文物收藏与展示文物, 忽略了游客体验博物馆文化的心理诉求。从博物馆的现代性分析, 这样的经营方式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文化、人类交流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换位思考思维模式有待提高。博物馆的现代性集展览、娱乐、智慧体验于一身。它是伴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成长发展起来的, 从纸质媒体到影像媒体再到今天的新媒体, 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的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如今“交互空间”设计已应用于国内外大中型现代博物馆, 通过交互系统, 游客能够感受到博物馆带给人类的文化与艺术服务。就西安碑林博物馆交互空间的应用来看, 它不仅仅指博物馆内交互的形式与设备, 它也是一种符合现代人旅游思维习惯的方式。它注重融旅游智慧、游客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感受。西安碑林博物馆交互旅游鼓励游客参与、动手书写中国书法文化, 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 人与物的结合, 引发当代人对前人对历史的回望与思考, 实现传统博物馆之当代发展、与时俱进的历史性突破。交互空间设计作为展示现代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被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设计者运用到博物馆的交流空间中。关于博物馆的交互空间设计, 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形象的说法:“我听了, 但是我忘了;我看了, 我记住了;我做了, 于是我明白了”。[2]博物馆的交互空间设计带给博物馆乃至游客的体验的价值令人难以忘怀。

二、“交互空间”设计下西安碑林博物馆经营思维的两个转变

(一) “交互空间”设计中“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提出

根据上文提到的传统博物馆定义与属性界定, 它的工作重点是“展示物件”。正如西安碑林博物馆经营核心就是将陈列于七大展厅的碑林、石刻艺术展现在游客面前。根据笔者调研分析, 西安碑林博物馆就“展示物件”环节工作已经相当到位。西安碑林博物馆在旅游宣传中也表示:西安碑林博物馆 (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 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 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 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 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 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 共12个展室。现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 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 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3]然而它在向现代博物馆转型中忽略了信息接收者 (游客) 对碑林、石刻等陈列展品的接受认知。更忽略了游客接受碑林书法文化后的体验环节。笔者调研发现: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多是对中国书法有浓厚兴趣的书法爱好者, 他们的爱好者身份决定了他们参观博物馆时既敬之又有对经典书法艺术的畏惧心理。现代博物馆强调“以人为本”, 人作为书法的主体, 直接参与到博物馆书法文化中, 游客在体验碑林书法、书写自己对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理解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将其作为博物馆整体中的一部分加以展览, 将体己的书法情节融入中国书法文化之中, 促进书法文化宣传工作。

(二) “交互空间”设计中强调现代博物馆经营应从“群体传播”到“互动传播”转变

传统博物馆的“物品展示”多是被安排在玻璃橱窗中供游客参观, 传播形式决定了它的群体传播方式。博物馆陈列品作为博物馆中的一件被游客群体所观摩, 即使即刻发生的传播行为是一位游客面对博物馆中的一件展品, 这种传播行为也不具备互动性。在传统博物馆的展示行为中, 游客可根据自身需要参观博物馆内的某一件藏品。在游客参与行为中, 他的认知、反应、表达基本是通过自身对展品已有的了解建立起来的。参观中博物馆旅游公示语言导览牌与导游讲解, 是对游客本身知识体系的打破与重塑。以上每个环节都是游客在被动的接受西安碑林博物馆就游客的一次旅游行为带给游客的认知, 也可以认为, 游客一次买票一次观览获得的回报全部囊括其中。在博物馆旅游的过程中, 游客能否真正理解展品的含义, 博物馆方面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游客在接收博物馆展品后主观倾向于什么行动、思维也无人了解。关于现代博物馆的服务功能, 一位学者曾说:“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 而在于它以其拥有的资源做了些什么。”笔者在此强调, 现在博物馆希望在博物馆资源最大化的同时, 游客反馈信息的实现。现代博物馆中的“交互空间”设计提倡博物馆与游客双方行为的互动, 互动方式能有效规避游客在参观博物馆中因主观行为不能得到抒发的顾虑。之前曾有多家媒体报道, 某旅游景点被游客无辜涂鸦。也许博物馆交互空间设计能弥补游客在参观博物馆后抒怀的愿望。交互体验, 提倡双方互动, 游客主体体验博物馆文化, 书写中国书法, 不仅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留下游客的印记, 也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由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转变献计献策。

三、“交互空间”设计应用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一) 人与环境———情境再现

1.“交互”体验馆的整体设计要求和碑林“经典”传统博物馆相一致

西安碑林博物馆主题馆通过陈列展品, 表现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中的经营特色。它的“书法性”、“经典性”与“传统性”是不可复制的, 这些部分共同成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营销的品牌文化。在原有七个主题馆之外开设西安碑林博物馆之旅游体验馆, 它的整体设计风格应该与主题馆的“经典”性保持一致, 这是两者共性的部分。体验馆的个性张扬应体现在“体验”二字, 具体表现在现代人作用于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中的现代性行为。它的现代性, 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例如:游客在体验馆中将古代书法与时俱进, 古代书法文化的新写法, 新演绎。

2. 情境再现之博物馆版穿越剧

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体验馆的经营目的是将传统七大展厅文化加以糅和, 将那些看似孤立的历朝历代碑林、石刻通过现代人的主观思维建构起新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是符合正统规则的演绎, 而是民间书法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创作, 而他们的意义在于与西安碑林博物馆建立起的穿越古今的书法联系。在旅游体验馆中, 旅客们可以穿上古代人的衣服, 穿越到那个“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中国古代, 与古人对话。在此, 游客们不再仅仅是满足自身的一次书法体验, 情境再现的身临其境表达更多的是让游客们体验书法背后那言有意却又欲说还休的状态。游客们沉浸在中国书法的历史剧中, 陶冶于中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冠古今”。西安碑林博物馆这一情境再现的举措, 这种对历史的还原, 既是对游客体验中国书法文化的一次满足, 也是对历史崇敬态度的最好诠释。

(二) 人与媒介———跨媒介交互

1. 纸卷类:

游客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后, 在体验馆留下墨宝。或者是签下自己的名字, 或者是抒怀自己对西安碑林博物馆乃至中国书法文化的感受。用中国传统书法纸卷记录游客的这一行为, 不失为一种游客智慧旅游书法博物馆, 体验书法文化魅力的恰当表达。

2. 影像类:

一方面, 碑林体验馆内设有西安碑林博物馆影像纪录片, 游客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加深对博物馆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体验馆内有为游客量身准备的摄像机与照相机设备, 游客可以拿起这些机器, 录下自己对博物馆文化的期望, 如此珍贵的影像资料为日后博物馆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提供了可能。

3. 数媒类: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数字媒体在碑林博物馆中投入使用。它们为博物馆之“交互空间”设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媒体技术的跨越整合营销:纸卷媒介、影像媒介与数字媒介的巧妙融合, 整合效果大大超出单个媒介独自打拼的反馈效果, 达到1+1+1>3的预期。数媒的高速发展, 也使得西安碑林博物馆在呈现“交互空间”设计的应用层面日趋多元与灵活。游客在技术的维度中, 全方位感受中国书法文化, 给博物馆与游客双方带来奇幻之旅。

(三) 人与人———礼尚往来

1. 人与展品对体己的影响:

游客在博物馆中书写自己对中国书法的认知、刻章以表达自己对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回恋。这不仅修养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品行道德, 也增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2. 人与展品对他者的往来:

:游客在碑林体验馆活动的过程也是游客对他者作用的过程, 中国游客在旅游过后有为亲朋好友购置旅游纪念品的习惯。在体验馆完成这一书法文化对他者的影响是有意义的。这份带有碑林独立“LOGO”的礼物, 是游客与他者建立旅游情感交流的绝好方式。

3. 礼尚往来之博物馆收获:

在整个体验与礼尚往来的文化互动行为中, 最大的受益者是西安碑林博物馆。博物馆策划营销得当, 一来增加了它在中国博物馆乃至世界博物馆中的知名度, 同时也为自己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转型找到巧妙的突围方式。

四、“交互空间”设计语境下西安碑林博物馆之现代性的展望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交互空间”设计应用是它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转型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它在经营理念中强调“以人为本”, 坚持从“群体传播”到“互动传播”转变, 提出智慧旅游、体验博物馆艺术文化的内涵。在此, 博物馆与游客在精神文化场上是对等的关系。关系的平等决定了“人”主体地位的实现。游客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旅游体验中, 既获得了对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石刻艺术知识层面的认知与重塑, 又能将体己的“抒怀”情节得以释放, 并参与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文化融合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演绎。西安碑林博物馆与游客通过“交互空间”这一媒介很好的融为一体, 共同实现博物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跨越式发展, 以此“交互”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最后, 笔者也表明自己对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转型的三点展望:

其一, 新媒体技术在作用于传统型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的转型中要适度使用。传统博物馆之所以经典与保留在于它的传统性与不可复制性, 新媒体等数字媒体的侵入即使对传统博物馆的整修与保护也是对传统博物馆的隐性侵略, 传统博物馆在转型中, 如果不加以防范, 会改变其传统不可复制的属性。

其二, 传统博物馆在关注“交互空间”设计的同时还可以将策展人机制引入博物馆的经营中。德国博物馆是较早实行“策展人”机制的机构。在德国, 策展人被设置在博物馆的经营框架中, 策展人是博物馆的核心人物与组织者, 他负责博物馆的整体策划工作, 展览的实施与保证展览的学术性。中国传统博物馆建立历史较为久远, 很多设置还停滞在建馆初期, 现代博物馆应多问西方博物馆学习, 将好的经营理念拿来为我所用。[4]

其三, 英国博物馆之展览解析系统化。展览解析指以展品说明文字为主要形式, 以照片、图片、表格以及影音资料等辅助形式构成的展品说明系统。博物馆的展品并不都要用长篇累牍的解析去诠释, 合理区分展品说明的层次是展览解析中重要而必要的步骤。博物馆的观众大体分为专家学者、业内同行、普通游客、学生观众等, 因各自不同的知识储备与参观要求, 对展览说明方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展览主题与展览内容会吸引不用的关注人群, 而在同一个展览中不同观众的参观重点不尽相同。基于这些差异, 将展览解析系统区分了层次与繁简程度。[5]

摘要: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古城西安, 它的跨文化交流频繁, 在文化交流中的国际形象越来越重要。最近几年,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中国传统博物馆纷纷通过改革向现代博物馆挺进, 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 解决西安碑林博物馆传统博物馆的现代性问题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进行几次田野调查后, 笔者发现“交互空间”设计是解决西安碑林博物馆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转型的良好举措。

关键词:西安碑林博物馆,交互空间,现代性,体验

参考文献

[1]、 (美) 詹妮弗.普利斯《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1、 (美) 詹妮弗.普利斯《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博物馆空间设计 篇9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博物馆内部布局的优化,展品的呈现方式日渐丰富,展品的布展结构也日趋满足观者的观展逻辑,人与展品的互动性也随之增强。但在人与展品的互动过程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和约束在影响着人的参观行为和文化认知,即福柯所提出的“空间规训”和“空间权力”。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博物馆快速普及发展、博物馆资源的极大丰富的时代,博物馆的“空间规训”和“空间权力”也通过博物馆本身的不同方面向参观者发挥着作用,规范着参观者的参观行为,并形成知识传播的过程。可以说,博物馆在文化传播和教育民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家博物馆对参观者的空间规训——参观者自觉形成参观行为的原因

(一)国家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地理位置和意识形态对参观者个体的监视

与监狱的垂直化全景敞视的空间结构不同,博物馆基于展品的观看效果呈现出平面的空间结构特征。在这样的空间段落里,时间的空间化使得物的铺陈是一种线性的渐进链条。1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的内在的空间设计、展品摆放的顺序以及一些基础空间架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参观者无限延伸的视野,对参观者的浏览行为具有细致微妙的强制,从而控制和引导着参观者的参观行动。同时,国家博物馆实际上是被精心建设的一个知识领域(权力领域),一个认知、行为和心理的教育场所,其空间内部设置的规章制度也在规范塑造者参观者。

此外,国家博物馆的空间位置处于北京天安门的东侧,其规划布局既顺应了中国“左祖右社”的传统文化理念,又具有强化天安门广场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能作用,可以说,国家博物馆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其空间位置的设定赋予了国家博物馆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的审视视角,使参观者在参观行动进行之前便在思想上受到了意识形态的规训。

(二)国家博物馆空间对个体的改造

罗兰·巴特在游览巴黎铁塔之后写道“当我们望着它时,它是一件物体;而当我们去游览铁塔时,它就变成了一种目光,并因此构造着作为其注视对象的既伸展于又收拢于其脚下的巴黎。”2同样,对于博物馆而言,参观者在主动观展的过程中,也已经处于博物馆的“监视”和“管理”之下,即观者已经被置入空间的规训过程中,他们必须通过改造自己的行为从而被动地接受这种规训。这在一定的空间之中,则表现在博物馆引入监狱的透视关系,即“在空间中安置肉体、根据相互关系分部人员、接等级体系的组织人员、安排权力的中心点和渠道、确定权力干预的手段与方式的样板。”3也就是说,参观者在不同展品面前逗留或移动,都受到博物馆内部管理人员目光的监视与潜在的约束和管理,从而实现对参观者个体的改造和监视。

在《乾隆南巡图》所处的展厅以及中国古代史展厅,每幅图或每个展厅空间段落之中,都存在国家博物馆配置的管理员,这些管理员的配置起到两种作用:第一,监视参观者的参观行为,即时刻注视参观者是否存在不当的参观行为;第二,实现对参观者个体的规训和改造,对参观者不当的参观行为进行管理,或起到对参观者参观行为的引导作用。

三、国家博物馆对参观者的空间权力——参观者接受知识的过程

(一)权力将知识构建为真理——权力实施的前提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知识媒介,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的作用和权力首先外化于博物馆对文化资本的持有4和积累。正如福柯所提到的,知识与权力相交织的过程中,知识获得真理的地位,真理制度产生。真理以流通方式与一些生产并支持它的权力制度相联系,并与由它引发并使它继续流通的权力效能相联系。知识的传播策略总是不断地自我调整,使得权力得以更完美的运作5。国家博物馆凭借着自身国家机构的权力与职能地位,将大量的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宝藏收藏与积累,并通过向社会大众开放或文化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将通过展品收集而获取的知识内容(即“真理”)与自身的权力地位相联系,发挥知识传播的权力效能,将汇集的文化藏品的知识内涵作为其知识构成的主要方面,向参观者传播,发挥博物馆权力。

此外,博物馆的权力还内化于对参观者的塑造。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对展品资源和知识内容的汇集和传播,其目的在于将参观者塑造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增强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和危机感,培养民众的公民责任,以此实现博物馆权力的实施。

(二)交往关系传播知识——权力实施的中介

交往关系是参观者个体间或群体间以符号传播为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权力关系介入交往关系,通过对符号的监视、控制、搜集和分析,把人变成知识的对象。6对于国家博物馆而言,参观者同博物馆施加的权力和博物馆的知识体系构成博物馆的权力关系。在参观者所处的权力关系与国家博物馆安排的专业人员的交往关系中,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对展品的形态、渊源等信息符号搜集后进行传播,将参观者设定为知识传播的对象,从而实现国家博物馆权力的实施。

(三)大众媒体加快知识扩散的进程——权力运作的推进器

福柯指出,“现代媒体与当代权力关系网络之间形成了一个全面的社会控制网。”7大众媒介的应用,加快了知识扩散的进程。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对传统博物馆服务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博物馆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在增加了人与展品之间的互动之外,还丰富了博物馆的职能与作用。在国家博物馆中,目前应用到的新媒体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识别智能标记的运用,帮助参观者实现对展品信息的捕捉和呈现,如中国古代史展厅中的展品信息二维码,参观者可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展品全面的信息;第二,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如《乾隆南巡图》展厅中的数字动画,将乾隆南巡图部分卷轴的内容利用数字技术拼接起来,向参观者呈现动态的历史再现;第三,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和官方微博的设置,将国家博物馆的高深文化“落地化”,并配合服务功能,拉近受众与国家博物馆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大众媒体在国家博物馆中的应用,起到了服务大众、加快知识传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福柯致力于考察权力和规训如何在空间向度上发挥作用,这为国家博物馆的空间权力和空间规训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博物馆的空间规训作用(参观者形成参观行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规章制度对参观者的规范、博物馆的建筑结构、空间位置和意识形态对参观者行为潜在的约束以及展品前监视者的安排对参观者行为的改造。而博物馆的空间权力(参观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则体现在博物馆通过搜集归纳展品的文化知识、讲解人员的对展品信息文本的传播以及大众媒介技术的应用,从而向参与者传播展品知识,扩展展品知识传播渠道,普及藏品教育,实现空间权力的实施和到达。博物馆的展厅设计和结构建造对博物馆展品更好地呈现、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提供具体的外在条件,而博物馆的空间规训和空间权力则在约束参观者行为、构建参观者文化认知、向参观者传播展品知识、普及艺术教育方面则起到了抽象的本质作用。

摘要:福柯在其《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致力于探究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并从空间维度上探究权力的作用,即通过在空间上利用规训技术来对人体进行分解并施加微妙的强制从而体现对微观权力的生产。本文将以福柯的空间理论为出发点,以国家博物馆为例,探讨国家博物馆对于参观者的空间规训作用和对参观者施加的空间权力,以明确人在博物馆中的自觉形成参观行为的原因和人获取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博物馆,空间规训,空间权力

注释

11.张霖源.展示的秩序:现代博物馆空间的拜物幻象[J].云南社会科学,2015(03):172-178.

22.罗兰·巴特,李幼蒸译.《埃菲尔铁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33.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M].三联书店,2003:231.

44.徐梦可.博物馆的空间权力[J].大众文艺,2015(03):59.

55.李敬.传播学视域中的福柯:权力,知识与交往关系[J].国际新闻界,2013(02):60-68.

66.李敬.传播学视域中的福柯:权力,知识与交往关系[J].国际新闻界,2013(02):60-68.

博物馆空间设计 篇10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平面设计语言,视觉传达,展示空间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平面语言概念的特性和相互关系

(一)平面设计语言的特性

平面语言则是符号化语言。这种语言传达了一种情感、信息和理念,形象、图形、色彩等因素构成了视觉样式。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是传播性很强,范围很广。现阶段的平面语言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从触觉上也是有一番作为。平面中最基本的元素包括点、线、面等,这些元素的组合可以组合出不同的心理形态上的区分,例如:点、线、面是一种抽象形态,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律将这些元素的不断重复组合形成的是一种无形而有形视觉空间效果。

(二)展示空间语境的特点

展示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欣赏、贸易、交流、休闲的场所,所以展品的种类也就很多样,展示的目的和形式也是多元化,展示空间上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展示空间的特征主要是四维空间、空间组合、流动空间、多功能、讲效率的群体空间、开放性空间。

这些特征将展品形式变得多姿多彩,不拘一格,通过多角度、多组合使得展示空间五彩呈现。平面设计将于展品、媒介、道具结合,成了一种五彩缤纷的展示空间,每个展厅内容的不同,空间环境色彩也会随之变化。

(三)博物馆中展示空间和平面语言的相互关系

展示空间中我们需要把平面设计进行相应的融合,在做平面设计的时候又要时刻根据展示场合进行相应的变化,所以根据展品的主题环境将展示空间与平面设计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展示的目的。

我们可以把展示空间当作一种“容器”,它把所有需要展出的内容(包括视觉语言)纳入其中并成为引发参观交流活动的“磁场”。二者之间这种场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展示空间作为“容器”承载大量的展示信息和内容的时候,空间自己也具备了向受众传播展示内容的能力。空间和“场”中视觉语言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二者成为了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的关系,或者说在一出戏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共同演绎着一个精彩的故事。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平面语言运用的规律研究

(一)平面语言信息载体——图形

展示设计中的图形要素主要包括文字、符号、标志和图形图案。通过利用图形语言,对文字进行重新设计,采用多种字体形式和图形,能够形成非常引人注目的视觉传达效果,利用了重点的字、词的编排和设计。文字的编排和其他视觉形态所形成的对比关系、比例关系、疏密关系等,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空间效果。

图形在空间上大体分为二维和三维两种空间。二维设计就是通过对展品的形体结构进行呼应。三维设计就是通过对平面上的设计进一步的加工。例如镂空的文字和图案,在造型上进行设计,将平面设计与三维改造结合形成一种平面上的三维效果。这样展品上就会出现一种场景,更能突出展品的主题。利用二维和三维立体图形,不仅丰富了展品的主要内涵,更能增加环境的趣味性。文字、图形和图案有机结合,在信息的传达上起到了强调、导向的作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呼应了综合类博物馆主旨,打破了传统的文字性叙述,无趣的趋向。

(二)平面语言传播者——色彩

展示设计中通常运用平面语言中的色彩。在图书馆中表现色彩的类型有:环境色,展品色,道具色,展板色以及光色,这些色彩的构成可以营造一种展品氛围。色彩元素的变化是根据展品主题来定的,正确处理色相、彩度和明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与和谐统一的色彩关系。当色彩和谐统一的时候,那么整个空间的色调和情景也就有了统一,这种色彩不仅仅表现在整个专题的空间上,而且也突出在每个展品的装饰上。

(三)平面语言传播技术——音效

慢慢的会发现音效的运用成了展示设计中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在平面设计中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而且通过加入音效可以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听觉,使其能够多方位感受展品所传达的信息。这种信息传达不仅可以调动观赏者的眼球,还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展品历史文化的印象。音效的运用是平面设计中的升华,也是展示技术上的进步,通过运用不同的音乐旋律、节奏,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可以调动观赏者的情绪,使观众很快融入展示的环境中。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表现特点

在博物馆中展示空间的平面设计表现特点分为三维化、情景化、互动化。

三维设计的出现,将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通过距离的大小及形态的变化形成一种点状、线状和面状的形态,例如南通城市博物馆,这些元素的变化形成了一种空间视觉,通过将这种视觉变化运用到博物馆中,使博物馆中的展品通过一定的空间视觉进行展示。

情景化展示远远超过平面化的讲解和说明,就像在感受动画片,以活灵活现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以真实感。

互动式的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有很多空间的设计,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操作、体验等多种互动方式来获得真切、丰富的感受。在互动式的展示中,这种互动的形式是平面设计类型中的界面设计,互动式的展示通过一定的媒介,界面设计与展示过程的完美结合,以及由人和空间共同完成。人在空间中能获得空间感知,通过人在空间中的操作,从而来带动展示,空间也是由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

四、结论

博物馆所展出形式是向观众展示和解释展品的方式,除了展品之外还有一些解释性的文字、标本以及图表等。所以如何有效的去传达给观众知识和信息并能让观众流连忘返,也是需要科技手段。现阶段的博物馆陈列通过一定的空间设计,将深奥的科学原理用简洁、深入、形象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而这种深入浅出的表现方法更是需要根据人们的喜爱情况和思想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博物馆的教育性对于人们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种博物馆所带来的知识传播越来越重要,对于这种创新性的设计和三维空间上的设计会随着观众的吸引程度变得越来越多,人性化的设计将传递给观众更多有效的信息和文化知识,所以现阶段博物馆中运用的平面语言更注重环境营造,更倾向情景化、空间化、互动化。这种情景交融的展示,适应了高科技的社会,适应了人们思想的潮流,所以展示设计的空间性发展更会有效的传达给观众。

参考文献

[1]沈海军.视觉语言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09.6.1.

[2]王亚明.展示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上一篇:应用及展望下一篇:医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