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抗震

2024-07-14

防灾抗震(精选九篇)

防灾抗震 篇1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3月19日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加强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的通知》 (建质[2009]42号) 第五条和第六条明确规定, 强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镇、乡、村防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加强城乡统筹, 提高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能力。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厦门海沧区东孚镇山边村被大量的工业区包围, 逐渐变为“城中村”。由于外来人口激增, 出租房利润节节攀升, 受利益驱动, 村民见缝插针搭建, 建筑缺乏统一规划, “握手楼”、“接吻楼”比比皆是 (见图1、图2) 。楼与楼之间无序排列, 道路、防火通道被挤占甚至堵死, 火灾、水灾隐患突出。住宅的通风、采光、建筑间距、日照间距和消防均达不到基本要求, 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规划先行的抗震防灾工作任重而道远。

本文结合《海沧区山边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和《厦门市海沧区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工作实践, 对村庄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等有关问题进行思考, 提出可操作的规划方案, 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抗震防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探索对东南沿海地区村庄抗震防灾规划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划新思路。

二、海沧区山边村概况

山边村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最西部, 东连东孚镇莲花村, 西邻漳州角美, 南临东埔村“玛瑙一条街”, 北接东孚镇寨后村, 是厦门特区的西大门。山边行政村现有户籍人口约2800人, 外来常住人口约15000人。

三、海沧区山边村村庄房屋现状调查

(一) 房屋结构安全性普查

根据厦门市海沧区村镇房屋安全性普查项目组山边村调研报告显示, 山边村各类房屋共计810栋。按照房屋的结构类型、安全等级等项目对房屋进行统计, 其中砖混结构所占比例最高, 为74.7%;石木或砖木结构所占比例其次, 为17.6%;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例最低。房屋结构“完好房”所占比例最高, 为46.9%;房屋结构“严重损坏房”所占比例最低, 为0.7%;房屋结构“危房”所占比例为1.2%;房屋结构“一般损坏房”所占比例为10.9%。

山边村“完好房”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质量较好的砖混结构组成, 多分布在324国道两侧和村庄主干道两侧, 多为翻新房屋且楼层较高。“严重损坏房”和“危险房”基本由老旧砖木或石木混合结构组成, 多分布在村庄中部, 多为产权不明晰或翻新价值不高的房屋。“严重损坏房”和“危险房”是抗震防灾工作的重点, 但由于产权问题和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也成为抗震防灾工作的难点。

(二) 建立《村民住宅档案》

根据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海沧分局提供的村民房屋、宗地测量数据, 对村民的每栋房屋进行拍照、建档, 在此基础上编制山边村《村民住宅档案》 (见图3、图4) 。《村民住宅档案》为村民的房屋配以现状照片, 直观地描述了村民住宅地产权人、产权情况、建筑结构、建筑层数、勘测用地面积、勘测建筑面积等实际情况。《村民住宅档案》为规划方案中房屋拆迁提供直观的实物参考, 为规划实施过程中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提供现状数据支持。

四、海沧区上边村环境整治规划实例

(一) 山边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概述

随着中央作出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及厦门市、海沧区各级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 2008年山边村被列入厦门市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重点村。山边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见图5) 主要对村内道路、排污排水管沟、榕树休闲公园、文化活动中心、市场、房前屋后水泥硬化、绿化、环境整治、垃圾收集点、篮球场、体育健身设施等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梳理, 并将抗震防灾措施和避震疏散通道、避震疏散场所的设置作为山边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二) 山边村抗震防灾规划重点

1. 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建设

结合山边村的实际情况, 尊重村民意愿, 量力而行, 对村民宅前屋后的临时性简棚、牲口房进行整治, 开辟为开敞空间, 作为每家每户临时避震疏散场所;改造后的山边村老年活动中心、戏台、篮球场等公共空间作为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见图6—10) 。

2. 避震疏散通道的规划建设

编制《山边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过程中, 贯彻预防为主, 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在梳理村庄规划道路时, 保证山边村的避震疏散主干道和避震疏散次干道的道路红线宽度满足应急救援的要求 (见图11、图12) 。

3.“一般损坏房”处理办法

厦门市海沧区村镇房屋安全性普查项目组山边村调研报告中确定的“一般损坏房”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2009) 进行抗震鉴定, 需要加固的房屋根据《镇 (乡) 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JGJ 161-2008) 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加固工作 (见图13、图14) 。

4.“严重损坏房”和“危险房”处理办法

山边村现状众多破旧且产权不明晰的房屋, 应谨慎对待。此类房屋是农村抗震防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 通过宣传引导, 在村民自愿搬迁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农村民居防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以点带面, 逐步解决此类房屋抗震差的问题。

山边村对照《村民住宅档案》, 深入危房产权人家中做工作, 在村民自愿搬迁的基础上, 将危房拆除, 与山边村集体所有土地全盘考虑, 山边村西侧建设山边村外口公寓。经过产权置换后的“外口公寓”不仅有效解决周边工业区外来人口租住问题, “维持”村庄的土地收益, 而且使村民能够继续享有传统利益, 使农村的“出租经济”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见图15、图16) 。

五、提高村庄建设抗震防灾能力工作建议

(一) 编制村庄抗震防灾规划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镇、乡、村庄防灾规划是城乡规划的专业规划, 是城乡建设抗震防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以及镇、乡、村庄防灾规划是提高城乡综合抗震能力的有力保障。各个村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要求, 进一步贯彻落实《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中关于编制与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镇、乡、村庄防灾规划的规定, 加快村庄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 并将抗震防灾措施和避震疏散通道、避震疏散场所的设置作为村庄抗震防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二) 严把农村房屋抗震设防技术管理关

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房屋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要加强宣传指导, 加大对《镇 (乡) 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JGJ 161-2008) 的贯彻力度, 积极开展基层工匠技术培训。

(三) 加大农村建房的监管力度, 严把施工质量关

在施工过程中, 应严格限制材料的选用, 凡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进入施工场地。并且管理人员应在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加强对农村建房的监督管理。

(四) 增强农民抗震设防意识

农民在房屋建设中, 抗震意识薄弱, 尤其是村民没有意识到地震灾害的高危险性, 存有一定的侥幸心理, 抗震防灾意识淡薄。应在广大农民中宣传和普及抗震设防的基本常识, 提高农民的抗震防灾意识。

(五) 落实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

海沧区农房建设和防震减灾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普查工作应深入每个民居,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摸清农村房屋基本情况、建筑时间、结构类型和场地状况, 对抗震性能非常差的房屋提出抗震加固措施。

(六) 民房抗震加固费用补偿机制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三级政府应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等项目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结合起来, 资金统筹安排, 整合集中使用, 对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民房提供一定的加固费用, 提高村民抗震加固的积极性。

(特别感谢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海沧分局提供《厦门市海沧区村镇房屋安全性普查项目组山边村调研报告》和山边村宗地测量数据)

摘要:村庄抗震防灾工作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城镇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村庄抗震防灾规划是城乡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2009年5月1日起实施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村庄抗震防灾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厦门市海沧区山边村环境整治规划和抗震防灾规划实际工作的开展, 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村庄抗震防灾规划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提出了可操作的规划方案,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抗震防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探索出对东南沿海地区村庄抗震防灾规划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划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

[3]江林祥, 李鸣文, 龙岳林.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防震减灾规划问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 .

[4]厦门市海沧区村镇房屋安全性普查项目组山边村调研报告, 2007 (10) .

[5]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2003.

[6]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

抗震防灾工作总结 篇2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抗震防灾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9,我校进一步总结和汲取汶川地震经验教训,推进学校抗震防灾规划修编和实施,加强学校校舍抗震设防检查监督,强化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加强抗震加固和加层改造管理,大力推进学校校舍防震安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了抗震工作管理机构,落实县防震减灾有关文件,积极开展抗震防灾研究,加强抗震防灾宣传和技术培训,推动全省抗震防灾工作深入开展

(一)科学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

我校按照省、市、县抗震防灾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学校总体规划中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化抗震防灾规划内容,合理安排抗震救灾疏散通道、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操场等),明确消防、医疗等重要设施,认真修编抗震防灾规划。

(二)认真开展学校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工作 我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建立了学校抗震防灾数据库,编制了抗震防灾规划,制定了抗震防灾应急预案。拍摄了学校建筑物影像资料,摸清底细,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计划,并逐级上报,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请求上级部门对抗震性能不好的学校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确保房屋建筑抗震安全。

(三)积极开展抗震防灾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师生抗震防灾意识。我校利用广播、宣传栏、报告会、班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震防灾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尤其注重宣传汶川地震经验教训和改进抗震防灾工作政策措施。把抗震防灾科普知识和好的经验做法传播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及时收集和传达抗震防灾信息,增强全体师生抗震防灾意识。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强抗震防灾工作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做好抗震设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学校建筑抗震设防质量安全。

长庄小学 2010年1月

抗震防灾工作总结

华 山 镇 长 庄 小 学

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对策研究 篇3

【摘 要】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地地震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且地震后所牵连的各项人类生产生活范围不断增加,让人类饱受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痛苦。其中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要属燃气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反应及后果。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城市燃气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抗震防灾的对策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研究:硬对策、软对策。其中硬对策包括在技术方面研究新的且实用、适用的燃气报警系统,软对策包括为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燃气系统;抗震防灾;硬对策;软对策

前言

近期,我国各地政府对于各地区连续爆炸事件相继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可见,燃气管道的防爆系统得到了新的重视高度。我所研究的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对策研究是以整个城市的燃气管道分布、抗震防灾要求进行的综合性对策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管道抗震机理,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单一管道到城市管网,从单一性质管网到区域复杂管网,从单一管道抗震到系统功能可靠性。对单一地下管道抗震的研究主要是地震反应分析和稳定性, 对城市管网抗震的研究主要是地震整体反应连接和相互影响。

其次通过分析地震对城市燃气系统的破坏作用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给出了燃气系统的震害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 从震害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建立强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建立报警系统、自动切断管道,自动闭合措施、改变管道材质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

一、城市燃气系统的震害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

(一)国内燃气系统的震害分析研究概况

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国家之一, 22个省会城市和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的2/3均位于地震高危险区[1],遭受地震灾害的威胁。城市燃气系统是现代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不管增大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燃气输配管网的布置日趋密集、复杂, 所以一旦遭遇破坏性地震, 管道破损导致的燃气泄露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次生灾害, 将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而国内对燃气管网的震害影响因素、风险评价和震后应急处置措施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2008年汶川“ 512” 地震发生后,当人们看到城市燃气管网在地震中带来的巨大灾害, 震害对燃气系统安全的影响问题得到了行业内专家和学者的一致重视。加强对震害规律的研究, 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抗震减灾措施, 对于保障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燃气系统的震害特征及影响因素

地震对燃气管道破坏因素是多样的。其中主要有:构造性地运动引发的永久性地面变形, 如地面上升与下陷、断层错动等;地震动引起的砂土流失、管道坍塌;地震引起的地面断裂等。大量调查表明,对埋地管线破坏最严重的是断层引起的地表断裂,其次是砂土液化和不均匀沉降,强地面运动对管道的破坏则最为见。震后燃气管网的破坏形式主要包括接口破坏、管体破坏、管道附件以及管道与其它地下结构连接处破坏。

二、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研究对策

(一)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研究对策——硬对策

由于世界各国饱受地震灾害影响,所以各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均在硬对策方面有所建树。Walter W C 、Dharma H 、郭恩栋、金康锡等人分别对燃气管道的震害特点, 以及震害率与管材、管径、地震动强度、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刘爱文对世界各国市政管道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管道应变设计和性能设计的抗震设计理念[3]。姚保华等人研究了地震情况下城市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 并提出了基于Web GIS 的多生命线系统震后恢复辅助决策方法[4]。Na ka ne H 等人则对城市燃气管网的震害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对抗震措施实施的优先顺序给出了建议[5]。

根据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我提出了相对的研究对策,及建立及时可靠的报警系统和自我临时关闭、修复系统。即在灾难来临时,当城市燃气管道遭受破壞时其自身首先会发出报警信号,传达出危险信息,并在同一时间自动切断与其它管道联系,自动闭合其受损管道。给专业的管道工人修复既预留了时间,又避免了灾害的发生。

(二)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研究对策——软对策

近期,我国各地政府对于各地区连续爆炸事件相继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可见,燃气管道的防爆系统得到了新的重视高度。通过对燃气管道的研究提出合理的研究对策及应对方案,为我国建立健全城市燃气系统在抗震防灾方面的法律法规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并提出合理的、适当的保险方案,为城市的安全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三、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的对策研究反映城市燃气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所面临的巨大损失和最合理的应对方案及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在保障震后城市燃气管道系统基本安全的基础上, 使国家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达到最大化。保证在有限的资源下,将主要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最薄弱环节, 防止短板效应的出现。研究表明预防性措施不如制定合理的震后应急反应预案的效果更好。国家或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既要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也要避免过量的投资浪费,争取在提高人们的安全的水平上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颙, 陈运泰, 张国民, 等.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J] .灾害学, 2005, 20(1):1-13 .

[2].WALTER W C , S HIH B J , CH EN Y C, e t al. Seismic response of natural g as and w ate r pipelines in the Ji-Ji 74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第31 卷 earthquake [ J ] .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2002 , 22(3):1209-1214 .

[3].刘爱文.管道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地震作用的综述[ J] .国际地震动态, 2007 , 37(9):29-35.

[4].姚保华, 谢礼立, 火恩杰.研究地震情况下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方法[ J] .地震学报, 2004 , 26(2):193-201 .

城市供水系统抗震防灾规划研究 篇4

1.1 城市大震后疏散人口生活用水

对于城市来说,可以作为避震疏散场所的包括: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各类绿地和绿化隔离地区、防灾公园和防灾据点等。根据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特点,可将避震疏散场所划分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以及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各避震疏散规模不同,所能容纳的人数也不同,但相同的是疏散场所中人员都需要的基本生活用水。将城市中的避震疏散场所作为城市的防灾关键节点之一,并作为城市防灾管网的选取依据。

根据人员1 d的活动情况,参考文献[1],将1 d的时间划分为:上班赶路时间(6点~8点)、上班时间(8点~16点)、下班回家时间(16点~19点)、晚间休息时间(19点~次日6点)。计算地震发生在1 d不同时段内死亡人数:

dn=A1d1ρ+A2d2ρ+A3d3ρ (1)

其中,A1为AAR建筑中毁坏的面积;A2为AAR建筑中严重破坏的面积;A3为AAR建筑中中等破坏的面积;A为预测区的住宅、公共建筑、宾馆、工厂里车间的建筑面积之和;AR为预测区的住宅、宾馆、公寓和招待所建筑面积之和;d1为毁坏房屋内的死亡率;d2为严重破坏房屋内的死亡率;d3为中等破坏房屋内的死亡率;ρ为房屋内人员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人数)。

死亡比与房屋破坏程度的关系见表1。

计算人员密度时,分住宅及其他房屋;时间分为6点~8点和16点~19点,8点~16点,19点~次日6点(主要考虑城市人员,农村人员可以根据城市做适当的调整)。

6点~8点和16点~19点:ρ=0.4×mA(2)

8点~16点:ρ=0.75×mA(3)

19点~次日6点:ρ=0.8×mAR(4)

其中,m为预测区内的总人口数;A为预测区的住宅、公共建筑、宾馆、工厂里车间的建筑面积之和;AR为预测区的住宅、宾馆、公寓和招待所建筑面积之和。

城市人员密度计算采用表2中不同时段内人口密度折减系数。

基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以上各项的计算均按大震发生情况考虑。将城市现有总人口扣除地震后死亡人口后可以得到地震后需要疏散的人口。

采用以上方法计算得到的城市避震疏散人口估算数量,并根据表3中规定的大震后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最终得到城市大震后的总用水量。以此用水量作为指标保证城市某个或某几个水厂在大震后的正常使用。对于经过震害预测后不满足大震后正常使用的水厂设施,如水池、泵房等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或改造以保证大震后的使用功能。

L/(人·d)

1.2 城市大震后消防用水

我国制定的一次火灾灭火用水量标准实际上不仅考虑到了满足城镇基本安全需要,同时也考虑到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见表4)。

但地震导致的次生火灾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同时引发多处。所以,按照表4规定的消防用水量尚不能满足危险地区次生火灾扑救的需要。并且,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消防用水量比较发现,我国消防用水量标准比美、日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例如美国2万人口的城市消防用水量标准为44 L/s~63 L/s,而我国仅为15 L/s,是我国相应指标的4倍之多,日本为112 L/s,更高出我国的7倍之多。基于我国的国情,同时又考虑到人民生命安全的要求,次生火灾用水量可以在民事火灾一次灭火用水量的基础上增加30%。这一浮动比例可以根据城市规模以及人口数量确定。对于较发达、城市人口较多的城市,可以考虑增加40%及40%以上;而对于欠发达、人口较少的地区可以考虑增加20%以上。同时,可将增加后用水量数值作为新建城区防灾管网的设计依据之一。

2 城市供水系统的震害预测

城市供水系统中主要的供水设施包括:泵房、水池、供水管线。对于泵房,计算出层间位移角并与规范中给出的数值范围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泵房的震害等级;同样地,对于水池,如沉淀池、过滤池等,应计算出其裂缝宽度并与规范中给出的数值范围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水池的破坏等级。供水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供水管线。利用工程波动理论,并考虑土体对于管线的影响,求得地震波作用下的管道轴向变形的极值,借助数理统计中的概率方法得到管道的破坏状态。

然而,供水系统是以网络的形式发挥其功能的。除了对单根管线进行震害预测外,还应对供水管网进行连通可靠性分析。这一分析可以采用文献[2]中介绍的“基于BFS法判定网络的连通性”方法,借助编制程序判断供水管网的连通可靠性。

3 城市供水系统防灾管网

防灾供水管网的确定需要通过供水量以及关键节点、城市疏散主、次道路共同决定,前者保证城市灾时及灾后的用水量需求,而后二者决定了防灾管网的位置,最终确定整个城市的防灾管网。

个别管段虽然在地震动下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决定其必将成为防灾干网中的供水管段,对于此类管段应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削弱其地震破坏效应,使之在地震后具备防灾管网的供水能力。

对于确定了的城市防灾管网,应采用2中所述方法进行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确保大震下防灾管网的连通可靠性。

4 巨灾后的供水规划措施

比大震破坏性更大的特大型地震来袭后,城市绝大多数的管线已丧失了供水能力。由前面确定的城市的防灾管网也已破坏殆尽,其完全丧失了供水的服务功能,此时应以“应急给水”方式供应维持市民生存或最低生活标准所需的水。如何从规划角度做好应急给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巨灾后,第1步要做到供给市民能活命的最低水量,包括饮食和炊事用水,但这种状态不能持久。第2步供给市民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水量,除上述饮食和炊事用水外,还包括清洗和卫生用水。这部分水可以通过敷设临时给水管,设置临时给水管,以集中给水栓的方法供给,或增大运输能力,用搬运法来供给这些用水。以往的地震中,由于给水设施破坏较大,震后的修复工作很慢,这种给水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对整个地区的震后修复工作影响很大,是地震给水中需要重点进行研究的一环。第3步是恢复各用户原有的管道给水。为使地震后快速恢复原有的供水状态,对原有的旧给水设施,在震前必须进行抗震计算和抗震加固,在地基土很差的场所,需要采用专门的补救措施。新建的给水设施和地下管道,一定要按照抗震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从震后应急供水角度出发,应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对影响范围很广的一些给水设施进行重点考虑,这些设施有:取水设施、原水输送管渠、净水池、清水池、输水干管。

1)设置预备水源,或将现用水源和其他给水系统的水源相连。

2)净水池、清水池和贮水池中的水是应急给水的主要水源,在这些水池的出水管上,设置自动紧急关闭阀,一旦管道损坏,可立即切断水流,不造成整池水全部流失,并把它们作为城市的灾后供水点。

3)在震后的应急给水中,汽车给水是一种主要方法,在车辆无法通行处,可以用人力小车或者人工搬运供水。无论是汽车抑或是人力车我们都可称其为供水车。在震后疏散道路通行良好的情况下,供水车将是震后实现用水空间调配最为有效的措施。但地震后,常遇到道路损坏和房屋倒塌致使市内交通堵塞,用供水车作应急给水,有时会遇到困难。因此,拟在市内规定的避难场所中或在避难场所附近设置应急给水池,避难场所通常选在公园、学校、医院、广场等处。

4)震前,应对市内避难场所或震后的集中供水点进行事先规定,并大体拟定各点的供水人数。通向公园、学校、医院或规定的地震避难场所的输水干管必须作抗震加固。一旦地震发生后,很多人将集中在这些地方,应首先解决这些场所的应急供水。在进行管网规划和布置时,这些场所可作环网双向供水,提高供水的可靠性。

以上是为确保震后应急供水,供水部门最低限度要做的事。为了做到上述各点,要对供水设施进行整修,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供水和应急修复方案,并详细订出实施这些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些工作绝大多数在地震前应做好。在对供水设施进行加固整修和制订应急方案时,应体现下述3条原则:a.地震后停水地区为最小;b.震后应能迅速恢复正常供水,若破坏很严重不能保证迅速恢复正常供水的,应保证城市内有足够数量的供水点以及供水车;c.供给最低的用水量,杜绝次生灾害发生。

5 结语

供水管网系统的震害分析,是生命线领域中研究相对成熟的领域。但基于对整个城市的考虑,如何对供水管网系统进行规划以及改造、加固使之应对大震来袭后出现的供水问题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文中基于此,提出了城市供水系统的抗震防灾规划措施,其主要的研究思路有以下几点:

1)提出城市的防灾关键节点,大震后要保证这些防灾关键节点处的供水和用水要求。

2)估算整个城市在大震后的需水量,主要是避震疏散人口所需的生活用水量;城市次生灾害危险源点的用水;城市医疗救助机构的用水,以及从水量要求出发保证某一个或某几个水厂在大震后的使用功能。

3)对供水系统进行震害预测,包括:供水泵房、水池、供水管线以及对整个供水管网的连通可靠性的分析。对于发生中等甚至严重破坏的供水系统内的设施要进行抗震加固或者改造,并使之可以发挥大震后的使用功能。

4)结合城市防灾关键节点位置以及供水系统的震害分析结果确定城市的防灾管网。

摘要:基于传统理论,结合城市防灾规划的思想研究城市的供水系统防灾规划措施,对城市大震后用水量的估算进行了分析,就如何确定城市供水系统防灾管网作了探讨,提出了加固整修供水设施和制订应急方案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以确保震后做好应急供水工作。

关键词:地震,供水系统,城市,防灾供水管网

参考文献

[1]尹之前.地震损失分析与设防标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2]韩阳.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地震可靠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防灾抗震 篇5

应用WebGIS技术建立城市抗震防灾信息系统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城市抗震防灾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介绍了该系统地理数据库的建立,分析了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预测及应急反应等系统专业模型.

作 者:姜伟 马令勇 JIANG Wei MA Ling-yong 作者单位:姜伟,JIANG Wei(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马令勇,MA Ling-yong(大庆石油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防灾抗震 篇6

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本要求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作用是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贯彻“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 应根据城市的抗震防灾需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城市抗震防御目标应不低于基本防御目标 (即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应正常且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应基本正常, 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 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应基本不瘫痪, 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应不遭受严重破坏且不应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能有效运转, 城市救灾功能应正常或可快速恢复, 应无重大人员伤亡且受灾人员可有效疏散、避难并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提出针对遭受超越罕遇地震影响时应采取的较高的防御要求,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总体抗震要求;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布局、抗震设防、应急保障及灾时紧急恢复要求;相关的建筑要求 (比如重要建筑、超限建筑, 新建工程建设, 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与改造, 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改造, 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源, 避难场所及应急救灾和疏散通道的建设与改造等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规划的实施和保障措施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城市用地评价与选择、抗震防灾措施应根据城市的防御目标、抗震设防烈度和国家现行标准确定, 并应对城市其它规划及城市建设活动具有强制性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按照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防灾要求确定编制模式。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专题抗震防灾研究时可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重要性和灾害规模效应将城市规划区进行规划工作区划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可建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以促进规划的管理和实施。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应充分收集和利用城市现有的、与城市实际情况相符的、准确可靠的各类基础资料、规划成果和已有的专题研究成果。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及说明 (规划成果应提供电子文件格式, 图件比例尺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修编应遵守相关规定。

2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核心要素控制

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应包括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抗震适宜性评价, 进行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时应充分收集和利用城市现有的地震地质环境和场地环境及工程勘察资料。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应结合工作区地质地貌成因环境和典型勘察钻孔资料, 不同用地抗震类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可按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的同级场地类别取值 (必要时可通过专题抗震防灾研究确定不同用地类别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 城市用地地震地质灾害应评估地表断错、地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场地液化、震陷及不利地形等的影响且应划定潜在危险区,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应合理分区并应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社会经济等因素 (应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 应明确不适宜用地的限制使用要求和防灾措施) , 规划区内的活动断层应进行土地利用评估并提出规划对策, 应关注不良地质体问题 (液化等级为中等液化和严重液化的故河道、现代河滨、海滨, 当有液化侧向扩展或流滑可能时, 在距常时水线约100m以内不宜规划安排修建永久性建筑, 否则应提出规划要求, 明确进行抗滑动验算、采取防土体滑动措施或结构抗裂措施等防灾要求, 常时水线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取值或按近期年最高水位取值。进行山包、山梁、悬崖、陡坡等不利地形影响分析时应考虑不利地形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 , 位于适宜性差的用地上的应急保障基础设施所采取措施应能适应场地破坏位移。

城市基础设施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抗震性能评价的对象和范围。应根据抗震性能评价结果, 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各系统的专业规划, 针对其在抗震防灾中的重要性和薄弱环节, 提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和改造的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确定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布局、抗震设防和保障及灾时紧急恢复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按规定进行抗震防灾评价并制定规划要求和措施。应对城市直接服务于应急救灾和避震疏散的应急交通、供水、能源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抗震应急功能保障级别合理划分等级。城市中的应急指挥、医疗、消防、物资储备、避难场所、重大工程设施、重大次生灾害危险源等应急保障对象应规划安排应急交通、供水、能源电力、通信等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并应满足相关要求。应合理划分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抗震应急功能保障级别。应按震时灾民基本生活用水和救灾用水保障需要, 按照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对应的罕遇地震影响规划安排应急保障供水来源、水处理设施、输配水管线和应急储水装置及应急取水设施。城市规划应根据应急保障要求规划安排应急救灾和疏散通道并采取有效的抗震保障措施, 应根据应急保障对象的供电保障要求设置应急供电系统并采取抗震保障措施, 应急医疗卫生建筑工程布局应符合要求, 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的设置应满足要求。对供电系统建筑、变电站及控制室等中的重要建筑应进行抗震性能评价, 对供水系统的取水构筑物、水厂、泵站等中的重要建筑及不适宜用地中和因避震疏散等城市抗震防灾所需的地下主干管线应进行抗震性能评价, 对供气系统的供气厂、天然气门站、储气站等中的重要建筑应进行抗震性能评价, 对交通主干网络中的桥梁、隧道等应进行群体抗震性能评价, 对抗震救灾起重要作用的指挥、通信、医疗、消防和物资供应与保障系统等中的重要建筑应进行抗震性能评价, 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针对罕遇地震影响下应急保障能力进行抗震性能评价, 基础设施的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应符合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科学合理、可靠有效, 应结合城区建设改造规划在抗震性能评价基础上对重要建筑和超限建筑抗震防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建筑密集或高易损城区抗震改造及其他相关问题提出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应对地震次生火灾、爆炸、水灾、毒气泄漏扩散、放射性污染、海啸、泥石流、滑坡等制定防御对策和措施。应对需避震疏散人口的数量及区域分布进行估计, 应合理安排避难场所及避震疏散道路并提出规划要求和安全措施, 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周长兴.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抗震防灾问题探析 篇7

1 城市居住区规划工作中抗震防灾的重要性

1. 1 灾害程度控制

地壳运动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对人类安全危害极大的自然现象,地震的破坏能量巨大,从人类出现至今,全球地震灾害大大小小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我国部分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上,因此属于地震高发国,一旦出现地震灾害,那么国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必定受到威胁。

1. 2 城市发展的保障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人口基数剧增,中小型城镇的建设速度也随之加快,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不同规模的城市集群。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化发展,城市居住区也会得到扩散性发展,城市用地也将越发紧张。而为了进一步满足城市人口密集化发展的居住需求,建筑物的建设密度也将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地震灾害,那么所导致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城市的经济和发展也将退步一大截。所以,对城市居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就成为了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关键性工作。

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化发展和地壳板块活动进入活跃期,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做好城市抗震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城市当中人口集中的区域,如居住区、商业信息中心等,结合城市的人口特点和建设密度,对抗震防灾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研究,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还对城市科学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保障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2 我国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工作规划的现状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近几年的地震现象较为活跃。目前,我国内地大部分地震烈度都处于四级以上,全国有二十四个省会城市和近3 /4 的人口处于地震高强度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城市居住区的科学规划工作,加强城市居住区的抗震防灾能力,进而创建一套基于城市建筑空间的全面化灾害预控体系,同时还应该提高人们的灾害应急逃生和防灾意识。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抗震防灾工作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在抗震防灾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在灾前防控、灾中应急反应和灾后避难重建这三个方面逐渐形成一套相应的工作管理体系。但是我国城市的抗震防灾工作与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形势很不协调,其整体工作能力还相对较差,其缺陷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控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绝大多数的地震监测站都不能对一些具有毁灭性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报; 其次,城市居民的地震灾害的危机意识较弱,对于地震灾害的认识性还不强; 再次,当地震发生时,地方政府缺乏针对性的管控预案,在人员调动、安置这几个方面还需完善; 最后政府部门的抗震防灾资金还相对较少,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也比较稀缺。

3 强化城市居住区科学规划中抗震减灾水平的措施

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的地壳板块运动逐渐进入活跃期,地震灾害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如2008 年的汶川地震、2010 年的青海玉树地震、2011 年的东海海域地震等。因此,城市的抗震防灾工作就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尤其是城市当中人口密集的居住区。

3. 1 做好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调研工作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中抗震防灾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唐山出现那次毁灭性的大地震之后,国家政府部门才开始意识到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工作规划的重要性,在后续的一段时间中都在不断地深化研究,编制出相应的抗震防灾文件和制度,而在国外,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对城市抗震防灾的研究起步都比较早,技术观念都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可以借鉴参考。

想要提高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水平,就必须对城市的地理位置、人口基数和建筑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其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主要对城市居住区的抗震防灾能力进行一个初步评估,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文件和法律规定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抗震防灾能力。若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抗震防灾体系,就应该从震前预测防控、震中紧急响应和震后人员科学管理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所以,科学的抗震防灾工作就是要从震前、震中和震后这三个阶段来进行。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完善的抗震防灾的技术标准文件,对部分环节的抗震防灾工作进行强制性的管理。

3. 2 城市居住区建筑和技术设施的科学规划

3. 2. 1 城市居住区建筑的规划

城市居住区中的建筑通常可以分为一般建筑、老旧建筑和重要建筑,科学的规划工作就必须对居住区中的重要建筑、密集型建筑群和老旧建筑进行抗震防灾评估,使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创建一套科学的抗震防灾建筑规划体系,为城市居住的后续规划工作进行指导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降低地震发生时而受到的损失。

3. 2. 2 城市居住区基础设施规划工作

对于城市居住区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应该从三个方面出发,即: 需要照顾人群的基础设施( 幼儿园、敬老院) ; 人流量大的基础设施( 学校、政府单位) ; 关键性基础设施( 消防队、警察局、医院) 。想要做好三个方面基础设施的抗震防灾规划工作就应该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把城市居住区内的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基础设施集中规划,并且保障建筑周围一定要有足够的疏散空间,减少地震对该群体人员的伤害; 其次,还应该提高需要照顾人群的灾害疏散能力,在学校内外部设置多个应急疏散通道; 最后,还应该增加学校用地,设置专门的家长等待区域,同时在救灾工作中还可以作为应急场所来使用。

3. 3 对城市居住区的土地进行科学规划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高速发展,城市的地价也在不断攀升,城市居住区的容积率也在不断激增当中,但是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用地却在不断减少,因此,城市居住区内的土地应该合理规划,降低居住区内的建筑容积率,开拓更多的公共绿地。建筑容积率其实是一个弹性指标,在确定了容积率的同时可以根据占地使用的性质、基础条件等因素对其进行综合考虑。

3. 4 对城市居住区的开放空间进行规划

一是均衡布局开放空间,设置专门的避难通道和快速应急疏散场所。二是将空间较大的公共绿地作为灾中应急反应指挥场所。三是增加城市居住区内的路网密度,增加区域内的灾害应急车辆出入口,无论是在灾中还是平时,这对居民生活保障都是十分有益的。

4 结论

总而言之,地震灾害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危害是巨大的,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更是严重的,因此,我们就应该时刻具备地震防控的危机意识,在平时做好城市居住区的抗震防灾工作。

参考文献

[1]卜雪旸,曾坚.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J].建筑学报,2009(1):83-85.

[2]卜雪旸,曾坚.居住区规划编制和法规体系的抗震防灾控制力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3-256.

[3]高杰,钟慧,冯启民,等.考虑抗震防灾要求的居住区规划方案评价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9(4):52-58.

[4]庹彬彬,王银珍,曾春.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3(1):32-33,40.

[5]庄丽,高杰,冯启民,等.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规划达标模糊评价[J].世界地震工程,2008(2):78-84.

[6]高亚,朱玉佼,曾黄荣.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抗震防灾问题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3(S1):8-11.

防灾抗震 篇8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 “北依燕山, 西拥太行, 南控平原, 东濒渤海”, 地理位置在北纬39度26分至41度03分, 东经115度25分至117度30分, 处于华北主要地震区阴山—燕山地震带的中段。对于北京而言, 威胁最大的是市域内分布的顺义—前门—良乡、南苑—通县、黄庄—高丽营、来广营—平房、南口—孙河、小汤山—东北旺等主要断裂带, 带长大多在10公里~20公里左右。北京地区总的震害趋势是东部重, 西部轻, 平原重, 山区轻, 与理论的地震烈度场大体一致。

地震是危害性最大的潜在自然灾害之一。一次破坏性地震可在很短时间内毁灭整个城市或一个城市区域, 从根本上使受震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完全瘫痪。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已经对城市震害预测等工作进行了许多研究, 但城市抗震设防水准仍相对较低。因此, 如何在震前做好抗震设防、震时采取有力措施、震后有序的组织恢复重建,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制定一套适宜的抗震防灾辅助决策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是以多学科集成为基础平台, 用作搜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各种空间信息的系统。它具有独特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 并可以进行数据综合和地理模拟, 且可靠性高、适应性强, 满足城市抗震辅助决策管理系统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种高新技术、数据量大等复杂性的要求。因此, 利用GIS管理城市抗震防灾辅助决策管理系统, 可分析预测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是减轻城市灾害的一种有效途径。

1 Arc GIS Engine介绍

Arc GIS Engine是与Arc GIS9.0同时推出的独立的软件开发包。可以脱离Arc GIS Desktop环境进行应用程序开发。Arc GIS Engine提供了21个组件对象库, 其中基本的有图形库esri Geometry、显示库esri Display、制图库esri Carto等及扩展的对象库如三维分析库esri3DAnalyst、网络分析库esri Network Analyst等。这些组件对象库对Arc GIS底层功能进行了封装, 使GIS开发人员能够集中精力按照应用需求进行开发。Arc GIS Engine是按照COM标准实现的, 支持跨平台和多种编程语言的开发, 在Windows下支持c++、Java、VB、Delphi和.Net等, 在UNIX和LINUX下支持c++和Java, 所以可以选择多种开发方式, 同Arc Objects相比, Arc GIS Engine是对其的提炼和简化, Arc Objects是Arc Map、Arc Catalog等应用程序的基础, 所以结构庞大。脱离了Arc GIS桌面软件的Arc GIS Engine结构更加合理, 其提供的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各种层次的开发需要, 而且保持了开放性和扩展性。采用Arc GIS Engine作为开发工具的优势在于这是目前已经很成熟的组件式开发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Arc GIS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基础结构, 构建面向特殊应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目标

这里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GIS组件Arc Engine的城市防灾规划管理、查询、决策和应用的平台。它是一个包含应用系统开发、定制、发包和规划管理、规划实施管理、应急资源管理、规划与应急对策管理的综合平台以及对专题分析开发模块定制、管理的平台。其中, 该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

(1) 城市规划管理模块:对各子系统的专题图管理与配置。

(2) GIS功能模块:GIS基础功能。

(3) 查询分析模块:实现双向查询, 从地图到文本数据, 从文本数据定位到空间位置。

(4) 决策分析模块:基础资料数据、抗震防灾分析结果数据库的查询、维护功能。以辅助用户进行抗震减灾的辅助决策。

(5) 数据管理模块:对各子系统的专题图的属性信息数据管理维护。

(6) 输出管理模块:提供了图片输出和打印输出两种模式进行图纸的输出。

2.2 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的描述, 以统一框架进行规划设计, 采用开放式体系架构, 实现对城市抗震防灾辅助决策管理工作的数据录入、查询、管理、分析。

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辅助决策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 分解为若干子系统, 以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为保障, 以计算机硬件平台为依托, 在城市数据中心支持下, 在管理信息基础平台上进行信息化综合应用, 同时各应用系统必须要在安全保密体系、运行保障体系下运行。

系统基于Arc Engine中间件平台进行扩展开发, 应用先进的COM技术, 能方便、灵活的扩展系统的各种应用功能。系统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3 数据库设计

鉴于选用的是Arc GIS Engine作为开发平台, 因此系统采用Arc SDE管理空间数据, 由于数据量较大, 采用分区、分幅和分层的方法进行存储。空间数据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和地震属性信息两大部分。属性数据则由SQL Server进行管理, 并规定了相应各数据项 (字段) 的类型、长度等。

几何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就是把非空间数据和已数字化的点、线、面等空间实体连接在一起, 空间实体必须带有唯一的标识符, 为了实现和图形数据连接, 属性数据表中的每条记录也应包含一个或多个关键字, 它与图形的标识符一起作为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连接和相互检索的联系纽带。在该系统的设计中, 采用了常见的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分开管理的方式。

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该系统特色与优势在于将基础城市抗震与规划管理与GIS系列功能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并由此实现了相关的决策支持功能。其系统主界面如图2所示:

以下将以专题图图形编辑功能的实现为例, 简要描述系统功能。

当专题子系统专题图发生变更 (如新增、删除、替换、改变要素特征) 时, 即需要对当前系统中的专题图进行对比修改更新, 以维护子系统专题图具有更好的准确性、时效性。其代码如下:

结语

.NET环境下Arc Engine组件式控件的应用, 使得地图文件的可视化和GIS功能嵌入到只对属性数据进行管理的系统中, 实现了图与数的统一。北京城市抗震防灾辅助决策管理系统选用美国ESRI公司的Arc GIS9.2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数据库技术, 在建立城市抗震防灾基础信息库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城市综合防灾的业务流程, 实现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科学化和自动化管理, 是新一代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发展方向。

以GIS理论和.NET环境下组件式GIS——Arc GIS Engine技术为依托, 结合北京市应急抗震和城市规划基础数据, 设计开发出一套适合北京市城市抗震应急和规划建设决策支持的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王飞, 李虹, 韩志勇等.基于GIS的煤矿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2) .

[2]何绍木, 郑厚天, 刘宏.基于GIS的可再生能源管理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 2007 (4) .

[3]谢小惠, 向南平.基于ArcGIS Engine的开发原理和方法的探讨[J].城市勘察, 2006 (2) :46-49.

[4]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5]冯建华.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成小平, 杨建思.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的构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

[7]杨懋源.城区地震应急设计中应当考虑的问题[J].城市与减灾, 2004 (2) :17-20.

[8]赵熙, 陈欣沂.现代城市防震减灾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2) :227-228.

防灾抗震 篇9

两个月过后, 痛定思痛使我有一点反思:震后灾区怎么没有人防人的身影, 汶川无人防工程吗?人防部门怎样为今后抗震救灾做点贡献, 从体制上能不能搞个防空、防灾一体化改革?

1 武器效应与人防工程的防护原理

人防工程是以拟定的防原子、防化学及生物、防常规武器, 即“三防”为主的保存战争潜力的防护工程。一般而言, 根据现代化, 信息化、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国家的经济实力, 将人防工程分为甲类、乙类。就乙类而言, 不考虑防核武器, 只考虑防常规武器及化学生物武器, 而甲类则“三防”都要考虑。三类武器的破坏作用是这样拟定的。

1.1 核武器的破坏效应

核武器不论是空爆还是地爆, 一般而言主要有三种破坏杀伤作用

冲击波:核爆炸后, 能量突然释放, 引起周围介质温度及压力显著上升, 致使周围所有物质都被化为炽热的压缩气体, 由于气体处于极高温 (6000度以上) 和高压力下急剧膨胀, 在周围介质 (空气、水或土壤) 中引起一个叫“冲击波”的压力波, 波阵面压力每平方米达几百吨, 这个力量可使距爆中心几公里内建筑倒塌摧毁、桥梁断裂, 其对建筑的破坏作用远远大于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地带建筑物的破坏状况。

光辐射:指核爆时首先是闪光后出现火球, 表面温度近似超过太阳表面温度而产生的辐射热, 爆心点达6千度, 能将玻璃、石头等无机物烧化及有机物烧焦、人员烧伤。工程设计常要求:一是防密门安在避光处, 二是主体结构要求一定的砼厚度或将工程置于岩土一定深度以下进行防护。

早期核辐射 (贯穿辐射) :是核爆最初十几秒内放射的丙射线 (γ射线) 和中子, 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人和动物经照射能引起放射性损伤, 一次照射剂量50拉德为安全, 100拉德以上会引起急性放射病, 400—600拉德以上可当场死亡。工程上防护的办法同样是满足一定的覆土厚度或结构厚度。

电磁脉冲:它主要是核武器大爆炸产生的对电子设备、计算机系统的破坏, 造成通讯中断, 计算机瘫痪, 对人员无损伤作用, 一般在指挥工程才考虑。

1.2 常规武器的破坏作用及防护

常规武器主要是指炮、炸弹、航弹, 其爆炸方式是普通爆破, 工程上不考虑钻地等, 工程上的防护, 按直接命中或非直接命中, 工程防护设计上对直接命中常采用一定厚度的遮弹层, 使炸弹在遮弹层上面爆炸。非直接命中则考虑由此产生的化爆冲击波作用。

1.3 化学生物武器的破坏作用及防护

这类武器主要指Vx、沙林、氯化氰等毒剂, 对人员的杀伤作用极强, 工程上常采用密闭隔绝、除尘、滤毒通风等手段进行防护。

总之, 人防工程对以上三类武器的防护措施, 一是构筑抗击预定冲击波作用的人防结构物;二是安装预定抗击冲击波作用和毒剂沾染物的防护密闭门;三是设置口部消除放射性沾染的口部洗消设备和战时滤毒通风设施。

2 地震的破坏作用及工程抗震设计原则

绝大多数地震是地球地质构造作用产生的结果, 一般来讲, 将地壳岩层发生突然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地震时震源发生的震动以波的形式向各方向传播。地震波是一种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

同一地震在不同的地点确定的震级也不相同。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强弱程度。一般来讲, 距震中愈远, 地震影响越小, 烈度也就越低, 反之烈度越高。震中烈度一般最高, 目前除日本外全世界使用的基本上是12等级划分的烈度表。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而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是造成地裂、地陷、山体滑坡、建筑物损坏、坍塌致使人员伤亡。因此我们国家对地震的破坏采取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家目前经济条件下, 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其具体政策是:根据评估、预测制定了全国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烈度等级标准, 强制性执行。

3 人防工程的抗震性能及防火作用

人防工程按拟定遭受的核冲击波超压值分别为9个等级进行结构设计 (从15MP-0.03MP) , 冲击波本身是一种动荷载, 而地震波直接给地下工程的动荷载值微乎其微, 所以人防工程是最好的抗震工程。加之人防工程根据不同的级别采取相应的隔震措施, 所以人防工程抗冲击、抗震动性能非常强。以量大面广的6级人防地下室工程为例来论证, 抗冲击波荷载为0.05MP, 即相当于每平方米上砸一个5吨的冲击力而不跨, 再考虑结构的弹塑性工作性能, 抵抗0.06-0.07MP的抗力也不至于跨塌, 况且冲击波荷载按其作用规律经过衰减反射均匀但不同时作用于人防结构四周。当一侧受到冲击波荷载作用时, 由于地下室四周与周围土壤连成一体, 按照相互作用原理, 地下室的另一侧岩土侧提供了足够的反方向力予以平衡, 所以在冲击波震动荷载作用下, 人防工程是难以倾复塌陷的。

在地震时, 地面以上建筑由于地震波作用而产生的水平荷载传到地下室, 一般来讲远小于人防拟定荷载, 所以在上部结构垮塌时而地下室会安然无恙。这说明了人防地下室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由于人防工程的顶板都按拟定等级考虑了一个竖向冲击波荷载值, 以6级为例, 这个值为0.05MP, 在地震情况下, 地震引起的竖向力地面以上建筑一般不予考虑, 只在大跨度或悬挑构件考虑, 地震引起的竖向力对地下工程的作用远远小于冲击波荷载。所以, 人防工程抗竖向震动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此时的人防工程还可以抗击地震破坏的倒塌荷载。

4 人防向民防, 单一防空向防空防灾一体化转变的迫切性

以上谈了人防工程的抗震防灾性能, 它将为震、风、火、毒剂化学灾难时提供良好的避难场所是无疑的。同时人防人都知道, 人防工程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人防工程包括通讯指挥、专业队、医疗救护、一、二等人员掩蔽部, 及连通道、物资库、核生化监测站、地下电站等配套工程, 这些工程形成了一个战时从指挥到地下掩蔽生存的大的系统工程, 用人防专业术语来讲, 叫整体防护。这个系统在震灾及其他灾难面前将发挥不同的作用, 指挥工程可作为抗灾救灾指挥部, 医疗救护工程可作为救治受灾伤员治疗所, 人员掩蔽及物资库可作为灾区人员临时避滩所, 或防化避难地等。

综上所述, 我国人防体制的转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 根据我国的国情, 将防空防灾揉为一体, 将人防建设与防灾基础建没揉为一体, 列入各级政府目标, 再与城市建设结合, 若这样变成一个一级政府下的综合管理部门, 拓宽现人防部门的职能, 人防建设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这个思想大解放将会出现一个人防建设的新跨越、新崛起。

摘要:我国人防体制的转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 根据我国的国情, 将防空防灾揉为一体, 将人防建设与防灾基础建没揉为一体, 列入各级政府目标, 再与城市建设结合, 若这样变成一个一级政府下的综合管理部门, 拓宽现人防部门的职能, 人防建设将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这个思想大解放将会出现一个人防建设的新跨越、新崛起。

上一篇:贫困生助学下一篇:专题研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