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和谐的数学课堂

2024-09-03

追求和谐的数学课堂(精选十篇)

追求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1

那么, 数学课堂究竟该如何构建“和谐的学与教关系”呢?

一、让教师带着“生本和发展”的理念走进数学课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 由此可见, 构建小学数学和谐的教与学关系, 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一切教学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学生才是数学学习中的主角, 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乃至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和思想搭建平台。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只有“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 作为教师, 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二、让教师创设有明确目的和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走近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自主学习, 和谐发展。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做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案例: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认识三角形》教学片断。

师 (演示课件) :同学们, 动物园的小山羊刚刚搬了新家, 就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做客, 你们瞧, 这就是小山羊的家, 漂亮吗?

生 (齐) :漂亮!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 在漂亮的房子上, 都有哪些你认识的图形呢?

生:房子上有长方形。

生:还有正方形。

生:我发现房子上还有三角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演示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点击课件, 将房子的图形隐去, 只留下三角形的外形, 且慢慢地变大并推移到中间。

师: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从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看,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 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发展其思维能力。例如, 《认识三角形》一课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是埃及金字塔的三角形表面以及斜拉桥桥索与桥面形成的三角形图片, 虽然有代表性, 且蕴含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 但是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爱好有所偏差, 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我调整了问题情境的创设, 引入学生喜爱的小山羊搬新家这个童话故事, 将三角形等相关知识融入其中, 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让学生带着充满挑战性的问题走进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地“猜想—质疑—释疑”的过程。大胆怀疑, 是数学创造活动的特征。质疑, 表现了一种求知欲, 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质疑, 是一种探索精神, 孕育着创造。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为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了动力。可见数学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案例: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 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 它要同小鹿赛跑, 你们猜猜看, 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鹿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鹿和小白兔进行比赛, 小鹿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 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 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 小鹿看到小白兔获胜, 心里很不服气, 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同学们, 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数学情境深深地吸引, 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进行筛选与提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 实质上就是看小鹿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 小鹿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 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 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 出于对问题的好奇, 学生被问题所吸引, 从而沉浸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四、让“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效链接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 不少教师片面地去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内涵和精神, 总以为只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放手让学生全程自学课本, 就是新课改, 就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其实这只是“形似神离”“得其虚表而失其精髓”, 因为他们并未领悟出它所蕴涵的深刻含义:第一, 模仿与记忆同样也是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方式, 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所在, 也绝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方式进行持久、机械、僵化的运用;第二,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着重倡导的学习方式, 但同样它们也不是唯一的方式、万能的方式, 同样不能机械、僵化地运用。因此, 要想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我们不应该排斥“接受学习”。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 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 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 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 需要教师的讲解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而获得, 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之间进率的规定, 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课堂中只有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教与学。

五、让学生形成有效课堂互动的能力与习惯———互动和谐

首先, 由点带面, 逐步培养。

班级中如果有几个能力强的课堂互动核心者, 数学课堂就会非常活跃, 会产生许多有价值的思维, 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或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心领神会、怦然心动;或指明方向、奋发图强。反之, 整个课堂就会显得非常沉闷, 更谈不上灵感与智慧。因此, 教师首先应着手培养那些思路开阔、敏捷, 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先生”, 然后和这些先行者共同努力, 一起感悟、引领其他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交流。

其次, 先易后难, 学用并举。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他人是如何针对交流话题或问题展开思考、讨论以及发表观点的, 且观点是否正确、新颖。其次, 学会分析、梳理、归纳自己的见解, 最终形成鲜明的个人观点。再者进行交流时, 要让学生逐步学会:从毫不害怕地在同学面前说话到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讨论, 从在黑板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到大声并清晰地说话, 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到向他人证实自己的观点。

再者, 制定准则, 灵活实施。

追求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2

关键词:课堂;理念;兴趣;评价;和谐

刘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所提到的这样一种情况:今天中国的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剧有二: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和社会所关注;第二,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不可否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低能;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这是多么的不和谐。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和谐,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 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 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 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 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怎样让数学课堂更和谐呢?

一、老师要带着“生本和发展”的理念走进数学课程

构建小学数学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教学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乃至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和思想搭建平台。比如在《分类》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把书包、文具和衣服通通拿出来统一堆放,然后问学生这些东西能分成几类呢?不少学生感到很迷惑。教师引导学生先拿出第一件物品,作为一类,然后逐渐取出,学生认为和上一件一样的就归为一类,不一样的另归一类,并在黑板上做记录。活动结束后物品竟然高达200类之多。教师再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类,逐渐从200多类归整成书包、文具、图书、衣服等物品,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充分体现生本和发展的教学理念。

二、老师要让学生数学的精神乐趣多一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才会学得真实,记得牢固,用得灵活。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老师要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带着孩子去商店购买一些学生喜欢的东西:零食、文具、玩具等。但是,买这些东西是要有前提条件的: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让学生体会到浓厚数学生活气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要交给学生方法,排除数学难学的心理障碍。在教学上,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例如让学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尝试进行运算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和自主选择算法的空间,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算方法。

三、在互动中和谐

1、备课要先备好学生如何加入课堂教学。备课是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要做好教学互动,首先在写教案的时候,就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而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跑题,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回到原来的课堂范围中。教师要刻苦钻研,努力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并融会贯通于自己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预备多种方案,充分作好弹性化准备。同时在教案中也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学生才能跟着教师的想法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尊重学生,注重差异。例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尊重学生,注重差异,就要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

3、在课堂评价的引领下体现和谐。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最为关注的教学环节。在课堂评价中引入学生主导元素,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检验、提高的良性循环状态。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调整评价顺序,先安排同学互相评价,再安排学生自我评价,把教师评价作为一个总结放在最后进行。在学生做出课堂表现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家觉得某某同学哪些地方做得最好,最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为他的优点给他热烈的掌声好吗?”“和某某同学相比,大家觉得自己哪方面还可以提高?应该怎么样改进呢?为了自己的进步,给自己一个掌声,好不好?”通过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引导孩子发现同伴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人格也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和谐——小学数学课堂的不懈追求 篇3

和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我认为,和谐教学应始终成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构建和谐有效的思想课堂并非易事,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地操作,科学引领。结合平时的教学,我深切地领悟到,在充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从以下几对关系中寻求和谐。

一、教材处理:尊重与超越的和谐

案例:整数除以分数

案例中,教师极力体现新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数学学习是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算法多样化”源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中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学实践需要教材,但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教材,更不能完全抛弃教材。教师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选择、整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目标:过程与结论的和谐

案例:3的倍数的特征

课一开始,教师以“抢3”的游戏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接着,借助“百数表”和“摆棋子”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讨论交流等活动经历了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到此,教师并没有满足于结论的得出,而是鼓励学生进一步质疑。学生提出:“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就行了,而3的倍数只看个位却不行,而是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先请学生解释“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再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图例了解蕴含于“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道理。

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把过程设计得条理清晰,看似严密,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往往得到了结论,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判断,最后没有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教学,仅仅关注了知识与技能这一方面的目标,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上述案例中,教师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动态的,学生是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教师用动态的眼光,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2、5、3的倍数的特征有进一步的提升。可见,过程与结论是辩证统一的,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教学结论,又要重视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血肉又有灵魂的学科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式: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和谐

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自主探究与接受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呢?应该传授的知识,教师要及时、毫无保留地传授;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汇报。教学中,二者不是可有可无、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都要注意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增加课堂中学生独立思维的含量。如在研究“3/4能表示什么”这一活动中,就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讨论,这有利于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为分数意义的概括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什么叫“单位1”,什么叫“分数单位”,这些概念直接讲解,让学生接受学习就可以了。

“生成”应对于“预设”,是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中,“非预设生成”层出不穷、良莠不齐,把握得好,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把握不好,也常常会被“途”中的一些错误资源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甚至迷失方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凭借教学内容,敏锐地抓住了学生闪现火花的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证明,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让我们的课堂为之一亮,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有效生成。

和谐课堂:地理教育的人性追求 篇4

地理学科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学科,不仅要求研究对象多元化,而且要求着眼点与研究方法具有多向性。正因为如此,地理教育不应简单地强求学生对问题仅有惟一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应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活动式等开放式教学,通过设置“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这种多“动”的过程中,打破教师预设的课堂,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尝试用新的知识、理念、视角、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案例Ⅰ:《必修一》第五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本“问题研究”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该“问题研究”设计的相关问题,答案不应是惟一的,尤其是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结论也无优劣之分,合理即可。作为教师,在明确“问题研究”的设计意图后,应引导学生从分析欧洲西部和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入手,根据不同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绿化方案。为引导学生完成该“问题研究”,可将学生分成三组,设计三道探究题,分组完成探究任务。

(1)搜集资料,了解欧洲冷季型草坪在改善其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2)查询资料,了解在西北地区城市大量铺设欧洲冷季型草坪可能产生的问题。

(3)对比欧洲西部和中国西北的气候差异。各组完成探究任务后,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由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和异议,在三个探究问题得到基本认同后,引出第四个探究题。

(4)对西北地区从欧洲引进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实践综合分析的动态课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从全球的角度,从学科融合和空间综合的角度,了解地理事物,分析地理问题。促成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在系统地理教学中注意借助区域实例去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和规律,支持地理观点。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意用系统地理的观念解释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任何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总是同这个区域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必须用综合方法抓住区域地理特征,了解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条件的内在联系。

案例Ⅱ:《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要求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对荒漠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把区域地理“西北地区”和本节课的学习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理想的认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常识中对荒漠化的认识,结合“西北地区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构建如下知识网络。

在构建的知识网络下,清晰地看到本区域最大的特征是“气候干旱”,并且从东到西越来越干旱,其它特征都是建立于此特征之上,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了这一认识后就能动态地分析该区域土地退化过程和防治措施。

三、倡导言论自由的活跃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舞台,更是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但是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大多数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认为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慢,有时候抓不到重点,达不到预设的答案或要求。所以,不管工作量有多重,自己有多辛苦,教师宁愿自己唱 “独角戏”,也不愿意与学生同台共舞,不愿意尝试和学生一起合奏课堂的最强音。课堂上,教师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一节课从头到尾滔滔不绝,说到动情处更是热情洋溢。教师不厌其烦、倾其所有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大多数时候,其结果并不如预想中满意。生源好一点的学校,学生还能集中精神认真听讲,偶尔配合老师,回答一些问题。生源差一点的学校,学生索性在课堂上玩起自由主义,干自己想干的。最终结果是:一方面教师精心备课,细心讲解,学生却没能达到像古人推崇的那样“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发展,使课堂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着活跃思维和创造力的个体,尤其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领悟能力大大超越教师。他们也特别喜欢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因此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踊跃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时,教师边听边思考,正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提升,如果感到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或偏离主题时,教师可以适时插入一个澄清性质的问题,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学生的思维回归主题。

例如,讲述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对策时,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特点不同,荒漠化的防治也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教材中所列举的对策,应充分实施教学民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整理不同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及措施,并进行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否也存在着土地荒漠化现象,如何治理?为什么要停止对海防林的破坏,还要及时补种防风固沙功能较强的树木等。

四、关注及时开发的生活课堂

地理学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承载和传递着大量的地理新信息。纵观历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反映我国和全球经济、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等热点问题和社会焦点,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时代气息非常浓厚。热点问题不可避免,但热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仍是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关注身边的地理信息,关注与生活相关的地理材料,及时开发生活课堂,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课本结合,将其回归到课堂,培养学生从实际场景出发,寻找课本与生活中地理信息相关的地理素材,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联系,主动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深刻地领会地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深化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追求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5

(师展示一组有关人口的图片:人才市场招聘会、日本泳池、印度庙会、中国集市)

师:同学们, 这些图片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们能用几个成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生1:人山人海。

生2:人满为患。

生3:熙熙攘攘。

生4:人头攒动。

师:大家说得好。近几十年以来, 世界人口急剧增长, 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 那么世界人口到底有多少?分布情况如何?人口剧增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二、新课学习

(一) 感知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情况

师:首先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情况,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阅读教材P48“活动”, 并结合图3-1, 思考书上提出的四个问题。

(学生独自阅读, 然后小组互动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学习成果?

生5:1650 年5.5 亿, 1800 年9 亿, 到2010年69 亿, 到2025 年估计80 亿。

师: (补充) 在2011 年10 月底, 世界人口已经突破70 亿。

生6:1650 年至1800 年, 世界人口增长缓慢;1800 年至今, 人口迅速增长;特别是1950年以来, 人口快速持续增长。

师 (追问) :为什么1950 年以后, 人口会快速增长?

生7:1950 年, 世界相对进入和平时期, 加上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的寿命延长。

师:分析很到位。人们常说的“人口爆炸”是什么意思?

生8:我认为“人口爆炸”是指人口增长过快、过多。

生9:从1950 年开始到现在, 几十年中增加了45 亿人, 太快了, 地球受不了了。

师:说得对。人口增长到底快到什么程度, 大家看了课本P49 上方的阅读材料“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就明白了。

(学生阅读教材, 发出会心的笑声)

师:请你计算一下, 我们这一节课的时间下来, 全世界有多少婴儿出生?

(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石英钟, 指着钟面与学生问答)

生10:按每秒平均出生2.4 个婴儿计算, 一节课下来有6480 人出生。

全体学生:哇!

师 (承转) :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它与出生率、死亡率有何关系, 又如何计算呢?请自学教材P49 的阅读材料“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学生自学, 并记忆相关公式)

师:试试看这道题目你能完成吗?

(师出示问题:2010 年, 中国某地人口为30万人, 当年出生率为1.01%, 死亡率为0.71%, 计算2010 年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多少? 人口增加多少人? )

生11: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 人口增加900 人。

师 (提问) :德国是发达国家, 小明计算某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07%, 他算错了吗?能是负数吗?分组讨论一下。

生12:负增长说明德国当年人口在减少。

生13:负增长说明德国当年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师:大家说得对。不同国家自然增长率不同。

师 (承转) :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有没有关系?请阅读P50“活动 (2) ”。

(学生互动交流)

生14:我看出:高收入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师:很正确。我们再来看世界各大洲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哪个大洲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最低?哪个大洲最富裕?哪个大洲最贫穷?。

( 课件展示六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与折线动画图)

( 再次验证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学生初步感悟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板书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自然增长率公式)

(二) 知道世界人口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师 (承转) :我们知道世界人口已达70 多亿, 那么众多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与地理环境有没有关系?打开课本P50 看图3-3“世界人口分布”, 分别找出人口密度大于100 人/千米2, 在10~100 人/ 千米2之间, 以及小于10 人/ 千米2的地区。分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阅读后, 热烈讨论)

生15:我看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沿海多, 内陆少。

生16:平原地区人口多, 高原、荒漠还有靠近的北冰洋地区人口少。

生17 (反问) :我有点不懂, 那亚马孙平原为什么人口少?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刚才那同学反问得很好, 下面看一段视频, 来了解亚马孙平原的概况。

( 教师播放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风光视频, 学生欣赏)

生 (惊讶) :我看出来了, 亚马孙平原遍布原始热带雨林, 较为湿热, 不适宜居住。

师:能否用人口迁移的办法来平均分布各地人口?分组讨论, 说明理由。

生18:不能, 气候不一样, 干旱少雨及寒冷地带不适宜居住。

生19:不能, 地形不同, 有的交通不便。

生20:不能, 工农业基础条件不同。

师:大家说得对, 也就是说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世界人口分布有四大稠密区, 大家在图上找找看是哪四大稠密区?

生21:亚洲东部、南部。

生22: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师:对! 结合世界地形图及纬度知识探讨这里人口稠密的原因。

(教师课件出示世界地形图, 学生观察, 展开讨论)

生23:这里纬度低, 温度适宜, 气候湿润。

生24:这里平原广阔, 有大江大河。

师:很好!大家再找找, 人口稀少的地区都是什么原因?谁能上台给大家指出来?

生25:非洲北部是沙漠, 亚欧大陆北部、北美洲北部太寒冷。

生26:青藏高原地势高。

师 (补充) :青藏高原海拔太高, 空气稀薄。那么澳大利亚的中部、西部呢?

生27:大多是沙漠, 较为干旱。

师:概括来说, 人口稠密地区的地理位置多处于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那里气候温和, 降水较多;地形为平原、盆地;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 工农业发展水平高。反之, 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等区域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宜居住。 (承转)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用到一个概念———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 如何计算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密度?两人为一小组完成P51“活动 (1) ”填空。

(学生讨论, 感受人口分布疏密与地域大小的不和谐。 板书: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不均匀)

生:中国的人口密度是澳大利亚的50 倍, 是加拿大的41 倍。

(教师板书:人口密度=人口数/ 面积)

(三) 关注世界人口问题, 树立科学人口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师 (承转) :一节课的时间, 世界上便有6480人出生, 人口增长过快好不好?

全体学生:不好。

师:是的, 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许多人口问题。有哪些问题?谁能举例说明?

生28:人多就要吃饭、穿衣, 就要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造成环境破坏。

生29:人多, 上学、就医、就业都成问题。

生30:人多就要住房、用电、买需要的用品, 资源开采就多, 储量就会越来越少。

生31:在徐州音乐厅找明星签名的人就会很多, 造成拥挤, 甚至可能发生踩踏事件。

(全体学生大笑)

师:看来问题确实很严重, 请大家结合P53的漫画《处境艰难的地球》, 将自己所知道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都写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 上台讲解。 教师再出示一组由于人口增长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压力大的图片及资源紧张的资料, 强化认识)

师:请举例, 人口快速增长对我们徐州或大家居住的社区有哪些具体影响?

生32:学校前面的河流在夏季时很臭。

生33:学校后面的碳素厂每天浓烟滚滚, 东面的碎石场声音太响, 晚上影响休息。

生34:徐州的庞庄煤矿、诧城煤矿已关井了, 我爸没有工作了。

生35:路上机动车太多了, 上学骑车都要小心。

师 (总结) :可以看出, 人多会产生人与土地、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来理解, 一是资源匮乏, 二是环境被破坏, 三是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压力。

师 (承转) :是不是人口不增长或负增长才好呢?我想听听大家的观点, 谁来讲一讲? (下略)

三、结束语

师 (总结) :略。

追求课堂和谐, 发现成功音符 篇6

不可否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 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 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 信任的目光, 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 去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 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的信心。反之, 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急躁, 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 学生就会加重原有的心理负担, 降低兴奋性, 就更难完成动作了。其次,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 循循善诱, 少批评, 多表扬, 这点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 胆子小的学生尤为重要。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进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那怕是点点头, 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 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信心。再次, 需要批评的通过采用动作、表情、提醒的方式, 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做徒手操时, 某同学做操时动作不到位或者不认真, 这时教师通过表情、动作结合的方法, 对该生微笑地点点头, 再做一下要指正的动作, 学生就心领神会,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也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又如在教学内容分组练习中, 常会遇到个别调皮的学生对练习动作不协调的同学进行装腔作势或出言不逊的讥笑;此时教师应采用严肃的表情和提醒的方式, 对该生瞪一下眼, 接着说“注意团结, 敬重同学”。事后, 被批评者会感到惭愧而低下头, 虚心接受批评, 被讥笑的那个同学感到激动和内疚, 就会大胆积极地去练习。这样既促进了同学间的谅解和团结, 又提高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一举两得。

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 二者是统一的, 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 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 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 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

一、协调矛盾和教学活动, 开动学生思维机器

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师教学效果落实的重要保证, 因此, 我们要即使发现课堂的不和谐音符, 及时调解, 以此保证教学内容的重要传授。

我们要找出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 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 学生无法完成, 或偏易, 学生觉得无收获, 没意思;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 不清晰, 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 不成功, 教师教学不负责, 情绪低落, 处理问题不当, 不公正;教学的场地不平整, 风沙大, 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 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动机不端正, 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 偏见, 好表现与炫耀自己, 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怕脏怕累, 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二、创设成功的机会

1.为教学创设成功机会

在教学中做到目标分层提要求, 检测分层定标准;在教学方法上, 注重课内反馈, 注重强化与矫正, 把学习障碍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教材处理上, 找准起点多设台阶, 分层递进;在教学要求上,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让学生层层有进展, 处处有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顾及集体, 又要关心个别学生。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要了如指掌, 同时应设计好向学生提问的内容, 讲评时的要点;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规律和身心特点, 适时提出练习的要求, 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

2.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使其学有所成, 学有所得

成功体育是从学生的学法人手, 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良性的心理刺激为依据,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鉴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变学生的练习以失败告终为在练习中始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变学生练习中的“失落感”为“满足感”,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够享受到运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心理的满足感。

3.给予“体育后进生”更多的关心与激励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地学习体育, 自然包括那些“体育后进生”。一般来说, “体育后进生”是体质基础较差, 由此而产生自卑感, 在性格上趋于“内向型”。要使他们跟上集体的步伐, 重要的是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不能冷漠视之, 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要使其始终处于集体的关心之中。要赋与更多的帮助与激励, 教师在衡量这些学生成绩时应注意通过学生自身纵向的比较, 着眼于现在的进步;以相对测量的办法, 着眼于一点一滴的提高;从造就完善人格的高度出发, 着眼于毅力、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 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 只要达到一个微小的目标, 只要有一点拼搏精神的显示, 都应该给予赞许和肯定, 使之不断自信、自强。因为这种评分无需考虑公平与否, 它的全部意义在于鼓励学生自身的努力。

三、传递丰富的教学情感, 注重品德教育和美育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 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 一次轻轻的抚摸, 一份小小的礼物, 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 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 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 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 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 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 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 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 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 以画龙点睛的揭示, 引导学生去感悟, 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 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 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 促进机能完善, 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 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追求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7

为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效化学课堂也是是每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 化学高效课堂也具有了更多的内涵, “和谐化学”课堂应运而生, “和谐化学”课堂模式更是对传统的化学教学课堂的一种颠覆,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 由于时间紧张、教学任务较重, 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动的参与性, 更多的是教师将化学知识单向地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在较重的学习压力下被动理解、消化知识点, 这种被动的局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笔者主要教师要构建快乐和谐的教学课堂, 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通过合作、协作、交流达到师生共进、和谐发展。以下是笔者基于教学实践的一些探索:

一、精心导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精心的导学是为了高效化学课堂做最充分的准备工作, 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之前就对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难点知识点, 为解惑做好充分准备。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 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和谐化学”课堂的灵魂所在。

精心导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提前预习, 通过提前预习让学生了解课堂目标, 这种自主的预习过程也有助于学生提前发现问题, 并且在课堂中善于解决问题。在一次晚自习上, 一个学生正在预习下一节功课的内容, 同时对“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提出了质疑, 我看了一下学生提的问题, 才知道原来他产生疑问的根源是对“电荷守恒”没有理解透。在随后的新课教学中, 我就适当调整教学, 强调了“电荷守恒”的原理, 提高了新课授课效果。

精心导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最终完成引导、点拨、归纳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应该由浅入深。比如在一次课堂上, 学生对于“物质的量”中出现了不少易错点, 于是我寻根问底一步步点拨、引导, 首先让学生写出化学公式, 再对多种条件下的浓度、体积等进行多方面假设, 最终很快攻克了这一个易错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是“和谐化学”的一种内在精神的反映, 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也就让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并且在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充分把握主动性, 通过探究挖掘化学学习的乐趣。

二、小组合作:交流创新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化学教学上的一个新的探索。笔者认为,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常用于化学学习之中, 同时, 小组合作学习反映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合作精神,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 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有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在完成知识积累的同时,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学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这是高中“和谐化学”的精神所在。

比如曾经让学生完成了多个小实验,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铝热反应”、“粗盐的提纯”等等。一节实验课上如果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以上实验, 任务太重, 特别是对于部分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 如果光是做一个实验, 又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于是我将五个学生分成一组, 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学习。在实验的过程中, 我让小组的学生自行组合, 小组进行人员分配, 每个小组有两人负责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特点, 比如实验过程中哪些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固体的变化等, 还有三名学生负责实验, 实验结束后, 小组五名学生一起讨论, 并将分析的资料完善。最后回到课堂上, 让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实验的回顾和总结, 并且将实验中的一些不同看法进行讨论, 最终通过教师的点拨, 完善实验的分析和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的教学探索, 学生在交流中创新思维、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本身也是一项基本技能, 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体现了“和谐化学”以生为本的理念。

三、和谐师生:亦师亦友师生共进

教学相长是高中“和谐化学”的最终目标, 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高中“和谐化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而不是传统观念上的教师一味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学生一味被动接受。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付出, 观察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帮助。比如有一次, 班上一个学困生总是不交作业, 在我多次了解之下, 才知道这个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打算考大学, 对未来失去信心, 所以干脆连作业都不交。了解到这个情况后, 我利用课余时间与这名学生促膝长谈, 在多次沟通之下, 这个学生终于接受了我的方案:不要去过多想以后怎么办, 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这个学生在我的多次引导、鼓励之下逐渐走出心理阴影。

同时, 亦师亦友的关系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师生共进。比如通过学生的大胆质疑、大胆猜想,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更科学的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同时, 笔者也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中收获了友谊, 收获了教学的快乐。

追求充满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堂 篇8

一、感受数学独特的语言, 欣赏数学之美

罗素说:“数学, ……,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 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 简练的文字语言, 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符号语言, 充分展示空间美的图形语言, 无不表达着数学的美.也许概念的简洁性和统一性无法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数学的美, 那么丰富的数学变换所生成的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确实可以直接感受到.在学习图形变换时, 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图案, 通过对绚丽多彩的对称图形的欣赏使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寻找美.例如, 在学习“黄金分割”时, 黄金分割点是用线段比来定义的, 在广泛的应用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真正价值, 学过概念后, 学生通过上网搜索, 找到巴台龙神庙、金字塔, 维纳斯雕像, 五星红旗等, 并且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黄金分割在其中的应用, 体会它的价值.数学式子结构的完整性更加奇妙地展现着数学的美.杨辉三角体现表达式的对称美, 展现数学的内在美, 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式子掩盖下的变幻莫测而又和谐统一的美.丰富的函数图像, 又从另一个角度展现线条的流畅美.揭示数学含蓄的美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欣赏数学, 理解数学, 培养学生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领略数学思想方法, 展现数学的魅力

表面看来数学的课堂是在不断地学习知识,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然而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 体会数学思维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概念、方法、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 才能真正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展现数学的魅力.在“图形的全等”一节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设计了在网格图形上画与△ABC有一条公共边, 且与△ABC全等的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是多样多层次的, 笔者发现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回答, 一是比较混乱地找到了七个这样的三角形, 一位是分别以AB, AC, BC为公共边, 并说明直角顶点在A, B, C时寻找符合的三角形.但回答时还是丢了两个.然而教师在评价时却高度赞扬了第一名同学.这说明教师追求什么样的教育价值, 这里学生能说全七个图形重要, 还是学生用分类的思想去思考问题重要?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结果, 但更要追求获得结果的方法.没有思想, 就没有数学的价值.数学教学应当充分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 上面问题正是数学分类思想的很好表达.从数到数轴, 从图形到公式, 从函数关系式到图像让学生切切实实体会到数形结合.通过例子的分析不仅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三、感悟数学文化史, 品数学的精神

数学发展中每一次进步都闪现着古往今来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们不断拓展数学领域, 实现着每一次艰难的跨越.数学的方法在这里得到充实, 数学的思想在这里得到突破, 数学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体现.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学生激动和感动.塔塔利亚几次惊心动魄的解方程大赛, 推动着方程的解法不断完备.他那夜以继日地演算的探索精神, 怎会不让人油生敬意.希伯索斯为了无理数的诞生而献出生命, 这种为坚持真理而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怎会不让人潸然泪下.大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被破城而入的罗马士兵用长矛杀死前, 还在沙地上画几何图形, 甚至头也不抬地说:“请等一等, 让我把题解完……”这种忘我的精神怎不使人肃然起敬.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给出了理性思维的模式, 为人类理性思维打开了大门, 从此人们用理性的思维去认识世界, 怎会不给人震撼.学习方程解法, 学习无理数, 学习几何时我们应当让学生们了解这一切.再如, 学习函数的图像时, 要学生了解笛卡尔把数对和图形中的点对应起来, 用图形来研究数在思维上的飞跃.

每当讲起数学符号史, 数学故事, 学生那专注的目光告诉我们, 他们对数学有着无限的热情.我们不仅要教好前人留下的丰富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这种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理性而又不断创新的精神.

追求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 事实 思辨 思辨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48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教学可看作是“就物说理”的过程。因此个人认为,物理课堂活动主要有三种基本“元素”:一是事实;二是思辨;三是实践。三者交织融合,密不可分。一般而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首先是提供事实呈现与亲历体验;其次是基于事实的思考与辨析,由此建构概念或发现规律;最后回到实践,应用科学概念和规律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应用与迁移,落实“思行合一”。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在创设情境、提供事实、丰富体验这些方面普遍较为重视,做得较好。许多教师为了能在公开课上,上一个夺人眼球的创新实验而煞费苦心;为了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学生活动而彻夜难眠;为了一段效果震撼的视频资料而在网上遍寻……相比而言,个人觉得:物理课堂,在基于事实的前提下,更应关注课堂思维品质的提升,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关注课堂事实与思辨的和谐统一。

一、基于事实,物理课堂首先要有“奇趣体验”

1.用实验引领学生步入奇妙的物理世界

物理实验永远是学生的最爱,也最能代表物理学科的特色。那些精彩纷呈的实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能让初中学生领略物理的奥妙,引领他们步入奇妙的物理世界,在科学探究中乐此不疲,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成长。

例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趣味实验来引入课题。首先出示一个空的矿泉水瓶,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扁?在想到压扁、踩扁等常见方法后,有同学提出了“吸扁”的方法。教师请他上来试试,一吸之下果然成功。接着,教师又拿出了一个大号的纯净水桶(如图1),问他要不要再试试能否将此桶“吸扁”,看着这位同学面露难色,连连摇头,全班同学也都忍俊不禁。这时,教师将一团沾有酒精的棉花球点燃后放入桶中,待其燃烧几秒后用手掌盖紧桶口,过了一会儿,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伴随着“砰、砰”的巨响声,看起来“巨大而坚固”的纯净水桶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压扁了。而当教师把盖紧桶口的手掌拿开时,瞬间又是“砰”的一声巨响,纯净水桶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在这样形象直观、效果震撼的演示实验面前,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同时发出了“哇”的惊叹。同时,各种强烈的疑问自然也是话到嘴边:什么巨大的力量把纯净水桶压扁了呢?为什么酒精棉球燃烧后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为什么手移开后,这种作用又消失了呢?……在让他们目不转睛,倍感神奇的事实面前,在一个个情不自禁的“为什么”中,孩子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神奇的物理世界。

2.以问题驱动,让学生在真探究中自主建构

在《物态变化》教学中,奇妙的干冰实验也能激起学生对物理浓厚的兴趣。从泡沫箱中用木夹取一块干冰,发现它表面结了一层霜,还不断冒着“白气”,将它放在烧杯中,杯子外壁很快就出现了白霜。更奇妙的是:当把干冰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时,水中干冰冒出了大量气泡,整杯水都似乎被“烧开了”,水面上白雾缭绕,如同梦幻仙境一般(如图2);在水平桌面上轻轻拨动几块小干冰,你会发现,它们在桌面上运动起来非常滑溜,摩擦阻力很小,就像“溜冰”一样;把干冰放在桌上,将金属钥匙或音叉、钢尺等金属物体放在其上,竟然能听到“吱、吱”的声音。这些奇特的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努力思考事实背后的原理,迫切地想要解开心中的迷团,这样的物理课堂又有谁不喜欢呢?

3.让学生认为物理是美好学科

牛顿的白光色散实验位列“十大最美丽的物理实验”第四名,该实验色彩绚丽,现象震撼,极具感染力,能让学生充分领略物理世界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此实验,每年都让学生用平面镜、水槽和水,亲自制造出美丽的彩虹(如图3)。事实证明,用平面镜和水槽做太阳光的色散实验效果远远优于三棱镜,原因有三:(1)实验室的三棱镜一般较小,通光量也小,所以色散产生的彩虹宽度较小。实验中,我们常常将其投射到教室内较远的白色墙壁或天花板上供全班欣赏,但由于距离较远,亮度大大减弱,视觉冲击力不够强。而用大平面镜和水槽制造的彩虹,就近投射到墙壁上,彩虹的宽度更宽,光强更大,且色彩绚丽的彩色光带会随着水面的晃动而波澜起伏,极具美感(如图4);(2)用置于桌面的三棱镜完成太阳光色散实验时,如果要将彩色光带投射到教室白墙的上部,必须将三棱镜倒置(即顶角在下,底边在上),这样一来,墙上彩色光带自上而下的顺序与教材实验中刚好相反,红色在下,紫色在上,而用平面镜和水槽做实验就无此问题;(3)三棱镜是实验室才有的光学器材,而用平面镜和水槽(或水盆)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学生在家中就能找到相关器材,方便演示给父母看。当一名初二学生在刚接触物理学科时,就能亲手利用身边这些普通的“道具”,魔术般制造出这一“伟大的光学奇迹”,看到白墙上那色彩绚丽,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彩虹,尤其是在得到父母的称赞时,他怎能不惊叹于物理之美,怎么不欢欣鼓舞,陶醉其中。这样的物理实验必能让他终身难忘,由此而产生的,对物理学科的美好印象也必将伴随他的一生。

二、物理课堂更应倡导“慎思明辨”

物理实验提供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客观事实,以其独特的魅力搏足了大家的眼球。但物理课堂不能仅止于奇趣体验和精彩事实,更需要基于事实的思辨性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物理课堂的思维品质。

1.以思辨性提问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在教学设计中,围绕精彩的事实呈现,我们更需要精心设计思辨性提问,以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升课堂思维品质。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教师可以打开激光手电筒(建议用绿色且强度稍大些的),使激光束从左至右横穿过整个教室,学生在右侧墙壁上可观察到一个绿色光点,但无法观察到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结合这一事实,教师首先提出疑问:你认为,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呢?大部分学生无法回答,但有学生轻声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接着,教师又反问:那么,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教师用喷水壶在教室内光路所过之处喷水雾,学生惊奇地发现,水雾到处,空气中顿时出现了一条绿色的激光路径,如同魔术般奇妙,又极为美丽,大家惊叹不已,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此时,教师再问: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响亮地回答:沿直线传播。然后,教师顺势而为,再次追问:那么,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学生闻之一愣,不禁开始思考自己之前的结论是否可靠:光在教室空气内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水中也是如此吗?在玻璃中也是如此吗?从水中射到玻璃中还是如此吗?你的猜想是什么?又怎样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呢?

在“疑问、反问和追问”等思辨性提问中,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参与。课堂以事实体验为基础,在教学互动中启发思维,启迪智慧。

2.以实验为载体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

有些教学内容结论较简单,物理结论的表述往往只有高度凝练的一句话。在教学中要充实探究活动,让学习过程适当地复杂化,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和理性的思辨中实现概念和规律的自主建构。

例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出示两个事例:两块磁铁的同名磁极互相排斥(演示实验);溜冰时甲同学推静止的乙同学,结果两人同时后退(教材图片)。据此稍加分析,就得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结论,随后就是应用规律解释现象。一节课科学探究过程不到十分钟,概念和规律就劈头盖脸地砸了过来,过程可谓“简单粗暴”,毫无理性思辨和科学归纳。同样是在本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设计了多个补充实验,将探究活动层层递进,逐步展开(如图5所示)。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显得生动有趣,同时科学规律的得出较为严谨,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归纳法这一科学方法的应用。

3.在关注思维中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物理课堂如何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怎样促进课堂高效?我认为:生本理念下的物理课堂不但要强调学生动手实验,亲历体验,更应关注教学中的三个思维要素:(1)思维起点,它是我们设计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依据,也是生本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2)思维冲突,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了解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开始物理学习时,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体验,有许多先入为主的错误前概念和迷思概念,有的甚至使我们的教学从负起点开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构常常有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创设情境,使学生呈现错误;探究思辨,使学生认识错误;应用深化,让学生纠正错误,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思维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往往具有隐秘性,教师常常知其错,而不知为何错。教学中应放慢脚步,多设计互动性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呈现,思维方法得以优化,良好的思维习惯得到培养,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三、构建基于事实的思辨型物理课堂

同样是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性实验来提升课堂思维含量:我们已经认识到刚才许多现象都是因为大气压强的作用而产生的,那么反过来,如果没有大气压强,刚才所见的现象应该就不会出现。我们不妨来做这样的实验,将吸盘吸在密闭玻璃钟罩壁上,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如果我们推断正确,那就应该看到吸盘从玻璃壁上掉下来。这种类似于反证法的实验设计极具思辨价值,也为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勇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事实与思辨是物理教学的二大要素,物理教学过程可以认为就是在事实呈现与理性思辨中相互交织,螺旋上升,不断向前发展的。思辨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辨析、归纳、演绎等诸多方面,是一种典型的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基于事实展开理性思辨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实现物理课程目标的需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朴实——数学课堂的追求 篇10

一、课前导入, 华丽是艺术, 朴实是技术

朴实并不代表枯燥乏味, 缺乏新意, 而华丽也并不表示独创新颖, 有吸引力.很多教师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了许多毫无意义的生活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精心编制的照片、图片、流行事物, 为了挖掘方法的多样化, 一个劲儿地启发学生想“怪招”.当然这些并不是完全没效果或效果不好, 只是这样做刻意性太强, 反而会适得其反.例如, 在教学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一课时, 以前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按教参中的纲意, 先挑选一些生活中漂亮的平移与旋转图片, 所选图片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如时钟、升旗等, 且有一定的观赏性, 按顺序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逐步营造氛围.在有新的体会后, 我进行了新的设计:按教参中的纲意, 在教学开始后, 我没有在课件中设计图片导入部分, 只是通过几张大小相等的白卡纸和几个简单的步骤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具体操作如下.

【课堂实录】步骤一:将教师手上事先准备好的10张大小相同的白卡纸分发给班中的10个学生, 并依次写上“3、13、23、33、43、53、63、73、83、93”10个数.

步骤二:将刚才10个学生写有10个数的10张白卡纸片收集按书写方向叠成一叠用手展开有数字一面面对学生, 请一学生任意抽取一张, 除教师外可以让其他学生都知道, 交由教师重新放回, 凑齐10张. (教师放回时卡片背对眼睛, 但将此卡片相应进行旋转, 与其他卡片方向颠倒放入, 因为每张卡片旋转后都与原来不一样, 如下图所示)

步骤三:再请一个学生将这10张卡片随意上下移动 (即抄卡片) , 教师从10张中抽取一张, 抽得的即为刚才该学生任意抽取的一张.

这是一个简单且容易完成的课前导入, 经过三个步骤后,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了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从设计到上完这堂课,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从一开始就为课堂结尾做了小结, 学生抄卡片其实就是本节课知识点一:平移.教师将卡片旋转放入就是本节课知识点二:旋转.与此同时, 学生也有了学习本节知识的欲望与动力.这个导入没有用课件图片导入那样来得华丽形象, 美观生动, 只是利用了几张白纸, 也仅有几个学生参与, 看似平淡无趣, 但却比较朴素、实效.其实, 朴实的课前导入有时更能创高效, 直接进入主题, 也不乏趣味性.

二、课堂练习, 华丽是笔试, 朴实是尝试

《标准》中提到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在教学中, 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各种练习, 以前我一直认为, 一个好的练习设计一是要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生活的知识能让学生更感兴趣.二是练习要有大量的习题, 没有大量的题目就称不上练.随着经验的积累, 我认为一个好的练习设计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我常采用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游戏, 进行小组比分竞赛、课堂新星评比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情绪高涨.但课后的效果却出乎我意料, 学生除了感兴趣外, 却并不知道其中每个练习的真谛.其中有个课堂实例, 使我记忆犹新.

这个课堂实例是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初步认识———1.3三角形高线》一课的教学, 在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各种三角形的高线后, 学生都反应很好, 我也觉得学生不论是画高线还是判断高线都已经有一定把握, 于是进入练习部分, 为了调动学生的练习气氛, 我在课件中设计了有关答题游戏, 有判断题, 有选择题, 也有自选题.我利用动画点击引出一道练习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游戏, 答对加分, 答错扣分, 并融入多种分值题, 看哪组得分最多.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浓厚, 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在学生已经经历比较多的练习训练后, 我以为已经达到教学要求, 于是给学习布置作业, 在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画钝角三角形高线漏洞百出.通过反思, 我明白我在练习中注重的是怎样让学生感兴趣, 并没有为解决学生问题而设计专题练习.经过几次学习磨合后, 我认为用华丽的练习设计虽能带动学生主动, 但同时学生也很被动, 只顾接受氛围的感染, 忽略了自己亲身经历练习的过程, 没有动手去亲历画高线的过程, 学生脑中只拥有高线的模型, 不会举一反三, 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在之后的几次同样的课堂教学中, 我并没有像那次一样去设计过多的纯粹为了学生笔试的练习题, 在练习部分, 我先让学生亲历画高线的过程, 再用投影仪放大学生亲历的作品, 比较各作品之间的错例, 并对错例进行分析, 然后设计四五个有代表性的练习, 这次我没有注重练习的分值, 而是注重练习层次, 由基础到探究, 让学生有步步稳扎的感觉, 课后作业中学生进步非常明显.的确, 华丽的课堂练习设计会让学生欣然接受, 但更多时候会弄巧成拙, 练习的作用也只能作为普通的笔试.相反, 朴实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更有尝试性, 且多了一点亲历探究的味道.

三、课堂探究, 华丽是形式, 朴实是挑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平常的一节课, 公开课, 优质课, 观摩课等都会经常用到探究性学习, 一个问题, 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方法去解决难题.第一次将探究设计带入课堂是2005年, 那时我认为探究设计就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因此, 我很喜欢用课堂探究, 特别是上公开课时, 有时甚至觉得探究时时刻刻都是解救课堂氛围的亮点, 甚至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 我偶尔也会兴师动众地去“探究”一下, 这样的探究出现在课堂中, 有时不止一次, 的确填补了课堂华丽的空缺, 但同时也错失了探究的韵味.其实, 探究是比较朴实的挑战, 更多时候是为了真正解决学生疑惑而产生的, 而且探究过程中可以分多个细小问题探究, 逐个击破, 降低难度, 化解难点.例如, 在设计《多边形内角和》探究问题中, 可以如此设计问题:

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与形状有关吗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是多少?由此你能猜想任意凸四边形的内角和吗?动脑筋、想办法, 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问题2:如果让选择你喜欢的方法, 你能探究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填写下表:

问题3:三、四、五、六边形内角和与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猜想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

问题4:你能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解决问题吗?你能设计一个内角和是2008度的多边形图案吗?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 环环相扣, 学生通过探究思考生成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路得以畅通, 情感得以激发, 智慧得以启迪, 需要得以满足, 从而在不断的进步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而这种乐趣又成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又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成立的探究问题中, “你能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这样的提问, 只能让学生不知所措.可将问题设计为:我们都知道,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前面学过的几何知识里, 与180°有关的结论有哪些? ( (1) 平角定义; (2)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如何将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成平角或两直线间的同旁内角?你有几种方法?

这样的问题设计, 不仅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还让学生感觉到解决问题并不困难, 从而积极参与, 接受问题的挑战.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追求课堂氛围的华丽而去进行课堂探究, 并没有真正地去化解难点, 很多时候课堂探究也很容易因忽略问题的探究性而随意探究任意问题.因此, 我们应进行朴素、实效的课堂探究, 只有朴素、实效的课堂探究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挑战性, 使问题迎刃而解.

上一篇:现代色彩下一篇:大学生模拟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