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

2024-08-11

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精选十篇)

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 篇1

一、兼容并蓄, 开发课程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是选题问题。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凝聚着师生的体验和智慧, 传达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 使研究有一定的活力和潜力。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运用问卷、社会调查、创设情境、捕捉时机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使之转变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主题。只有这样, 活动才具有生命和活力, 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

(一) 以现实生活为主题, 开发课程内容

1.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30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 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 来源于他们身边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而不是远离他们生活的一些消息或事件。克服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局限, 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 使学生产生情趣, 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 我让学生走出班级, 回归自然, 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 春的气息, 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2.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陶冶情操, 培养兴趣。所确立的活动主题最好是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这样的主题更具有探究价值, 更容易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二) 以社会资源为切入点, 开发课程内容

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调查, 培养了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社会的关注。

1. 从地方特色工艺和民俗风情中发掘主题。

例如, 惠安石雕历史悠久, 闻名中外;勤劳勇敢的惠安女能顶半边天的精神;传统美丽的惠女服饰;惠安古老的丧葬、婚嫁等风俗, 通过对它们的探究我们可以从中追寻历史的足迹, 弘扬地方文化的精髓。

2. 从历史和自然环境中发掘主题。

我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我县历史文化开展全面而深刻的探究活动。如, 家乡的古厝雕龙画凤;崇武的古城临海而建, 威镇四方;古老的净峰寺里旺盛的香火, 郑板桥的真迹, 弘一法师的禅理, 美丽的传说, 在这余荫寺院中, 随手即可拾得载有厚重的文化;平山寺、一片瓦寺、西沙湾、灵山仙境、笔架山……我们可以从这些浓烈的历史气息和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中, 挖掘生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 拓展学科内容, 开发课程资源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 又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综合性课程, 它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 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 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 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例如, 围绕某一主题, 对课本进行探究阅读:阅读一至六年级有关课文, 摘抄和分析有关描写家乡的文字, 分析其描写内容、方法、作用, 并将其进行比较, 求同存异, 归纳综合, 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再根据这样的思路描写家乡的自然风景或历史建筑, 这样可以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此,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 可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缩小实践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

二、精彩探究, 有效指导

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的教学形态, 有一种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师主要是起到指导和组织儿童活动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开展才能有效呢?根据教学实际, 我认为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对活动的目标、内容、结构、形式等都要做细致的考虑, 具体说,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有效指导是前提

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系、目标、课程形态及评价准则都决定了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协助者和指导者, 即通过指导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使学生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在活动中, 如果活动目标不切实际, 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仅仅是在追求活动的形式, 那么, 即使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 热热闹闹, 一节课下来, 学生究竟体验到什么, 感悟到什么, 我们都不得而知。因此, 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明确、具体、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课程, 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 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 教师只是学生活动过程的协助者。在学习中, 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 进行有效适当的指导。如, 我在“保护环境, 爱我家园”这次活动中, 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全县有名的臭水河, 在接近河还不到一里的地方, 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鼻而来, 来到河边, 一条黑水河由南而去, 再观察河两岸的植被的成活、生长状态……旋即, 许多有价值的治污设想在学生脑中油然而生。由此可以看出目标明确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方出击获取大量信息, 获得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而后, 我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在多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进行全面解读、筛选、整理、辩驳、释疑, 从而使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明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提升。整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 才给予适当的指点或协调。因此, 教师合理实施与有效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活动, 有助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二) 学生自主探究是关键

1. 增强趣味性, 引发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 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主体, 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教师的老套的教学方式, 久而久之, 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用别人的肺呼吸”的坏习惯。这不仅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而且对他们今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相当的不利。综合实践活动能突破时间、空间, 使教学方式不局限于课堂形式。教师应想方设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性学习。在教学《蜗牛》时, 我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 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和了解小蜗牛的活动。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 认真寻找, 主动交流, 用心思考, 分析判断, 全面记录汇报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 学生大胆质疑, 各抒已见, 收获丰硕。我认为, 只要教师心中有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营造学习的趣味性,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思维的活跃, 保持学习的持久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乐”中学习。

2. 重视过程评价, 引发自主探究。

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 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 由此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一方面, 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研究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表达上, 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假设, 细心求证, 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 挑战权威。在评价赏识中, 既要考虑到个体, 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 又要估计能力成果。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 老师应给予赞赏, 让他们的自信转化为行动, 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 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另一方面, 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 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 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 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 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结实的基础。

三、丰富评价, 收获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在评价工作中, 我们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的原则, 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构建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首先, 采用“自我参照”标准,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针对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等内隐性因素, 设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我实践活动的自我评价表, 强化评价的感性认识, 鼓励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 让学生记下在活动中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便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 以及进步的喜悦。例如, 在《我是小创作家》活动中, 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问题,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在进行了实践后, 各自对于自己的创造都有了一些新的构思:“如果我在制定时, 能够考虑到‘某某方面’就好了”。这时, 教师对于学生的自评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改进创造, 这样会使学生情绪高涨, 纷纷讨论、修改自己的创作方案, 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承认, 它们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便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后面的活动中。其次, 采用量化参照标准进行评价。从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出发,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素, 我们设计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评价表来规范和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表的项目有四块, 即目的内容、方式方法、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 每块评价项目都设置了评价要点、评价标准和观察记录。如, 活动效果这块的评价要点是学生自主性、学生能动性、学生创造性。学生自主评价的标准是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的思考、设计操作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动性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主动活动面与主动活动量如何;学生创造性的评价标准有三: (1) 思路设计是否新颖, (2) 方式方法是否多样, (3) 是否有一定的活动效果。同时我们还在每项内容后面附有观察到的典型案例记录, 以完善评价的向导、激励功能。

此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 我们常采用作品 (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等) 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 越来越多的同学及家长都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舞台, 为沉闷的教改带来了活力, 让老师们走进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 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快乐。孩子们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体验、感悟, 获得经验, 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得以进行, 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意识,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初探 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18-03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倡导人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1〕这一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会通过多种途径对生命形成特定的观念。〔2〕这些观念在日后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幼儿对生命的态度和其生命的质量。因此,学前儿童同样需要生命教育。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是帮助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 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3〕当前的学前儿童教育对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許多幼教工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也较片面,难以促使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积极情感。〔4〕目前我国大陆有关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已有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尚未建立起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从事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幼教工作者在实践中常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设计一套操作性强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命教育课程,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尝试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对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进行初步探讨。

二、课程目标

(一)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总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幼儿园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自然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为幼儿创造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方面。〔5〕对应的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技能,让幼儿体验到生命的珍贵、美好与平等,从而形成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二)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1.小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及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各项运动;保持积极情绪,体验和享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2)对待他人方面:接纳并喜爱他人,乐于与人交流,享受集体生活的乐趣。(3)对待自然方面:喜爱大自然,喜爱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成长规律、生活习性和相关特征,并有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中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了解身体的内部器官和功能,有自我保护和保健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加运动,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能识别基本的情绪,掌握调整不良情绪的基本方法。(2)对待他人方面:了解和关心身边的人,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3)对待自然方面:热爱大自然,喜欢观察了解身边的动植物,有保护自然的意识,有探索自然的兴趣。

3.大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生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其他生命与自己的关系;有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拥有健康积极的生命态度。(2)对待他人方面: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策略,认识不同职业的人的价值及其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3)对待自然方面:了解动植物成长和变化的规律,知道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有保护、关爱动植物的意识,并了解如何保护、照顾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有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基本能力;欣赏所有生命的美,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追求高质量生命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

生命大体可分为人的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命两大类,前者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后者主要指动植物的生命。人的生命又可细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坚持合目的性、基础性、价值性、发展适宜性、兴趣性和直接经验性等原则。〔6〕应以幼儿的生命为中心,围绕引导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来组织课程内容。

(一)生命与自我

初步认识自我生命和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知道自我生命的来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基本的营养、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清洁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了解运动锻炼对身体成长的意义,掌握基本的走、跑、跳、投掷、攀登等技能,喜欢并积极参与各项运动;接纳并喜欢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乐于体验生活,初步形成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品质;有学习榜样,有初步的人生理想。

(二)生命与他人、社会

了解、掌握自我生命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包括:他人生命的特点、规律和价值;与他人交往、相处的策略和方法;他人生命与自己的关系,对他人、社会应有的责任、态度和情感。

(三)生命与自然

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认识动植物生命的特点、习性和生长规律,如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植物可以被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品,做成各种香料等,动物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物等;了解什么是破坏自然的行为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乱砍树木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地球变暖;培养幼儿尊重和珍惜动植物生命的意识,引导幼儿形成保护大自然的初步责任感。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采取围绕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方式加以组织,〔7〕宜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四、课程组织与实施

(一)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组织

幼儿的生活、生命及发展是一个整体,所以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组织也应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点。《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生命教育与这五大领域都有关系,所以,宜以主题的形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融合五大领域的内容来组织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二)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

1.创设充满生命气息的环境

生命教育应在充满生命气息的环境中实施。如,可以在活动室墙壁上张贴有关生命主题的图片、剪贴画,在图书角投放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画书,在活动室区角或户外种植各种植物,与幼儿一起饲养小动物,等等,以让整个幼儿园充满生命气息。

2.采用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围绕幼儿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通过引导幼儿练习、游戏、扮演等多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可引导幼儿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图书(如《我很特别》《精彩过一生》《我爱大自然》《我永远爱你》等),帮助幼儿加深对生命美好的体验。也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例如参观敬老院,看望生病的同伴等,以培养幼儿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幼儿园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就越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学习就越有效。〔8〕因此,要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调动幼儿园、家庭、社区和周边环境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组织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加入到学前儿童生命教育中来;充分挖掘社区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4.教师提升自身生命教育素养

要做好幼儿的生命教育工作,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更要拥有健康的生命态度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只有这样,教师所实施的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才可能积极地影响幼儿,达到课程的目标。

五、课程评价

首先,评价目标要明确。要以促进幼儿生命健康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9〕

其次,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要关注幼儿对生命的认知,还要关注幼儿对生命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其自我保护、关爱他人的行为和能力的变化。

最后,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幼儿园教师之外,家长也要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交流,参与课程评价工作。幼儿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与感受。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研究和开发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以推动幼儿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2.

〔2〕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6,(3):27-30.

〔3〕吴增强,张声远.生命教育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5,(3):33-36.

〔4〕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4(6):8-10.

〔5〕〔6〕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2007,(7/8):23-25.

〔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0-62.

〔8〕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210-214.

〔9〕马明龙.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评价〔J〕.幼教研究,2010,(1):14-15.

A Tentative Study on Life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Preschool Children

Han Yinghong1, Chen Yin1, Shen Tong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Kindergarten Affilia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life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and the chief difficulty for life education lies in the lack of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curriculum. Therefore, based on analysis of relevant researches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ers attempt to construct a curriculum system of life education with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s,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preschool children.

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的教育时间观 篇3

不同类型的生命,其生命生成的节奏和绵延的张力是各不相同的,每一类生命主体都有着自己的内在时间规律。儿童也是具有自身特性的一类生命主体,其生命的生长与创造过程也表现了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其各种自然倾向和能力的生长都是要按照自身的节奏和张力在自己的时间中达成的,所以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内在的时间表相匹配,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长的作用。我们把这种以儿童生命的“真正的时间”为依据的教育时间观叫做真正的教育时间观。

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迷恋中,这导致了现代儿童教育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的最大化,它使得人们在“时间”的视域中错误地解读儿童生命的本质与意义,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要想使儿童在教育中赢得健康快乐的生活,实现生命的意义,教育就不能采取使儿童自然天赋服从的办法施教,而应要遵照儿童生命绵延的节奏和张力,依据儿童生命的真正的时间合理施教。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真正的时间”的教育时间观成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摘自:《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7期作者:张更立

基础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探微 篇4

关键词生命 基础教育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1 基础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20世纪90年代末,生命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我国内地出现。此后,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开始多起来。但迄今为止,对生命教育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般地说,‘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高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过去,我国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基础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很多学校都是把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环境教育看作是生命教育。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自杀、自残的事件时有发生,“自杀逐渐低龄化,已经成为我国15岁至34岁人口的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每年除了发生大学生自杀的时间外,我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40多名学生。”这些自杀自残事件表面上看是由很小的原因引起的,但深层次原因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缺少生命教育,造成中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稍微遇到挫折、打击,就会不加考虑地选择自杀。

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论述了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和评价方式,希望能促进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引导中小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2 基础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基础教育阶段确定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环节。我们在确定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内容要体现生命的完整性,重视各门学科的联合。根据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生命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命知识的教育和生命价值的教育。

2.1 生命知识的教育

生命知识教育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就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包含安全知识教育、生存能力知识的教育。这种知识都是陈述性的,需要学生知道、了解的知识,目的是让中小学生知道人的生命是怎样诞生的,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爱护生命的意识,知道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了解基本的日常生活安全知识。

首先,人出生以后,其生长发育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阶段性完成,从婴儿到儿童、少年、青年……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发展阶段的超越,在这种成熟与超越中,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大脑结构慢慢完善,身体的动作日渐协调,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生命知识教育也应涵盖这些知识,教师向学生讲解人体器官构成知识,解释生理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反应,平稳渡过青春期。

其次,向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在我国开展得还不够全面,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普遍进行过交通安全知识教育,邀请交警同志到学校来向学生进行讲座,教会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此外,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用电用水安全的内容,教会学生在遇到触电、溺水等紧急情况时,该如何应对,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另外,饮食安全知识,在遇到台风、雷电、洪水等恶劣天气时,在遇到坏人坏事、火灾、瘟疫、地震等突发事件时该怎样保护自己,怎样安全逃生,这些安全知识的内容也是生命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生命价值教育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更加成熟。因此,高中阶段的生命价值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使其生命充满活力。要在使学生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生命情感,实现个体的生命意义。

首先,生命价值教育要引导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拓宽思维,滋润生命,感悟生命。这种关注生命意义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设计有意义的人生,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不断推动着个体向至善的方向发展。

其次,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加深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今天,人们不仅关注一个人是否有知识,更关注一个人是否有丰富的情感。“情感不是仅仅从情感自身中得到发展,它要融认识于己身。只有这样,人的情感才能从原初的本能性情绪提升为社会化了的,有知识的情感,情感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情感的理智化、道德化和审美化。认知的发展绝不是信息量的堆积,认知成果只有融入情感领域,才能被内化为‘人的’东西,不与情感融合的信息永远只呆在人之外,成不了人的素质,信息再多也不意味着认知的发展。”

3 生命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在实施上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来进行,以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鉴于我国目前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较重的情况,我们在实施生命教育时,可以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门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并提倡家庭、社会联动,强化实践,在实际生活当中实施生命教育。

3.1建立以思想政治课为主,以其它渗透式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生命教育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应分别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为主,同时在语文、英语、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为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的《品德与社会》中,设计的‘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我在成长’、‘我与家庭’;初中阶段的‘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高中阶段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板块较好地涵盖了生命教育、人文和人文意识教育,提升了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因此,以思品课为主题,以政治课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生命德育是必要且可行的。”另一方面,在其它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之与思想政治课形成主辅搭配的课程体系。生命教育内容可渗透在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中,如人教版初一年级语文课文《斑羚飞渡》,这篇课文通过老斑羚为了让种群能够生存下来,而甘心情愿选择死亡的事例,展示了动物之间的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它们辉煌的生命历程,教导学生们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上海市的《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这套教材由28个模块组成,其中高一第一学期的模块一People, 高二第一学期的模块二Sports直接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注;高二第一学期的模块三Animals andPlants,高三第一学期的模块一Man and the Earth表达了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关注。整套内容丰富详实,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非常适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课程教学上,学校教研机构可以结合当前的教学改革,研究体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支持教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使课堂体现生命气息。

3.2 在实践中实施生命教育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学校来说,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校园人文环境,在教室、操场、宣传栏等处张贴爱护生命的宣传画或文字资料,校园广播站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播出关于人的生命的内容,引起全校同学的关注,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校园环境;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医学院校、敬老院、博物馆等场所,在专业人员的讲解下,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脆弱与无助,感受生命的宝贵。在每个班级的班会中,教师可以在班会上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亲自讲述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故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全班同学的情感体验;从家长来说,家长应该是最早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人,家长在孩子年幼时,就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心爱护孩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培养亲情关系,结合家长自己的经验,把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切身体会与孩子一同分享,讲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和成长历程,教会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乐观向上,积极应对。从社会来说,要改变功利、浮躁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大环境。教育部门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试压力、升学压力、评比压力,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重视生命教育,社会各方面要配合学校开展好生命教育,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2008年9月开学时,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了“开学第一课——生命安全教育”专题片,并要求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观看,向学生讲述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各种突发事件时该如何处置,传授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另外,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网络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工具,开设生命教育的专题网站,利用博客、QQ聊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进行生命教育评价时,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成群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建立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推行发展性评价报告单,报告单从‘激励性评语’、‘学科素质·品德素养评价’、‘特长生评价’三个板块入手,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用百分制或等级制来表示,使评价起到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的,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还缺乏适合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方法,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得过于广泛,系统性不强。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与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培养他们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以勇敢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

注释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冉乃彦.生命教育课:探索教育的根本之道[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211.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168.

陈卫.让生命之花美丽绽放——中小学生命德育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19.

姚丹漪.《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4):107.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篇5

生命教育, 应以生命为主线, 以死亡教育为核心内容, 多层次地认识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 提升生命的价值, 形成个体对自己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 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怀与钟爱。[1]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建立阿南达学校, 首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20世纪末, 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引入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 并称为生命教育, 同时将2001年定为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年”。2004年上海提出制订《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筹建上海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和生命关怀。

(一) 学生享有完整、愉悦的人生

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 让我们不尽感叹生命的脆弱与珍贵。然而, 近几年在15至35岁的人群中, 自杀已经成为夺取青少年生命的第一杀手。无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 生命教育符合时代的教育理念, 必须大力开展, 使学生在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智力、体力诸方面获得发展, 让学生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具体来说:1.学生能认识生命的意义, 尊重、爱惜生命,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学生学会学习, 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3.学生能自律, 表现得有礼貌, 乐于参加团体活动, 人际关系良好。4.学生能自我教育, 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促进自身发展。5.学生能勾勒出自己的生命愿景, 并能实现自己的计划。

(二) 教师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教育之本, 是教育的内核, 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据。教育的神圣和崇高, 就在于它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 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 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这表现在:1.教师能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2.教师能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课程, 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3.教师能通过教育教学研究, 主动探讨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并有所成就。4.教师要热爱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5.教师能以满腔的热忱, 提供自己的生命经历, 同学生一起分享生命的智慧。

(三) 学校构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生命教育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强化教育效果, 促进教育过程顺利进行, 反之, 则会弱化甚至阻碍教育的进行。作为学校, 应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在:1学校能形成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理念。2.学校能制订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并全面、持续地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出各学科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整合和调整各学科的生命教育资源, 形成比较完整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生命教育体系。3.学校能推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程改革, 建构多元的学习环境。4.学校能绿化、美化校园, 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 建立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 同时探索生命教育的非学科式但具有发展性的教育模式。

二、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是美好的, 但却是有限的。人世沧桑, 生命无常,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命教育既要教学生珍惜生命, 又要教学生坦然面对死亡。但长期以来, 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如此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很难有一种人文关怀, 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来深化学生的人生观、内化价值观, 使知情意行整合, 教导学生了解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首先, 生命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 使其尊严地、负责任地生活。让学生明白生命是一种对父母、亲友、社会的爱和回报, 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更是一种责任。拥有生命, 就享有生命的责任和义务, 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 创造幸福的人生。

其次, 生命教育能够挖掘青少年的潜在能力, 使其发展地、创意地生活。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学会挑战困难, 磨炼生命的意志, 使其在生活中有所创造、有所追求, 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最后, 生命教育教会学生自我保护, 使其安全、健康地生活。生存是生命的底线, 只有人的生命存在才会有其他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因此, 学生必须掌握生存技能和社会生存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再谈人生的意义和理想。

三、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 其现实途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 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 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 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 让他自己去创造。[2]

(一) 家庭生命教育责无旁贷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大文豪老舍先生说过, “父母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长首先应该对自己、对孩子表现出足够的珍惜与尊重, 平时应多关注孩子情绪上的变化, 多与孩子及时沟通交流。其次, 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述一些生命来之不易的故事, 唤起孩子的生命意识。此外, 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拓展孩子的视野, 使孩子认识到生命的顽强与拼搏。最后, 家长要对孩子思想上的变化多加注意, 为孩子当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过滤器”。

(二) 学校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学校要尊重教育规律, 使学生自然地、快乐地生活。生命教育是发扬人性的教育, 必须以爱为出发点, 这种爱是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的, 能够遵循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提出要求和组织活动, 切忌运用权威、独裁、压制、控制与支配等手段。[3]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宽容学生的过失;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 提出合理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引导学生独立地、积极地生活。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 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 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主旋律。

1. 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

教育无法代替一个人的成长, 发展必须建立在主体的主动行为上。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 由此带来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 才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的天赋, 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学生正是在不断的选择中, 发现自我, 发展个性, 培养特长, 实现自我。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业上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他在选择中也能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 不至于丧失发展的动力。

2. 给学生一方发展的天地

体验、创造、发展只有在学生自主地活动中才能进行。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就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学校的小主人, 要让每个孩子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首先要给孩子们一方发展的天地, 他们有了自己的园地, 就会在属于自己的园地里快乐地、主动地学习、活动, 培育特长, 张扬个性。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3.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教育应让更多的孩子有所表现、敢于表现。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如:文化艺术节、科技活动月、百人书画现场比赛、书画展等, 让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多机会上台表现自我, 并发现自我的长处, 学校不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舞台。

(三) 社会是生命教育的实践场所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 珍爱生活, 关心他人, 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互助精神。只有全社会都重视生命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共同参与, 形成合力, 共同探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 生命教育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摘要:生命教育符合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 还要教会学生尊重、爱惜生命,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让学生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 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 使其尊严地、负责任地生活;挖掘青少年的潜在能力, 使其发展地、创意地生活;教会学生自我保护, 使其安全、健康地生活。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活,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惠贤, 杨国强.香港的生命教育——文化背景、教育改革与实践方向[M].香港:宗教教育中心, 2002.

[2]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新论视窗, 2006, (5) .

让国学教育为儿童生命成长奠基 篇6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启蒙教育内容

1.尊重伦理, 进行德育教育。 在外国学者看来, 中国古典文化中包含了极其深厚的伦理文化, 流传千年的儒家文化就是在教育人们如何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 而令人感到惊讶和遗憾的是,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居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真的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事情。 西方世界的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那些传统的道德伦理反而被许多人摒弃了。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致的道德共识与伦理底线, 那么社会秩序必然会被扰乱。 法律与道德犹如人的一双手, 二者中任何一个存在缺陷, 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而国学中许多思想观念都是和德育相贯通的, 现代社会道德道德建设必然要建立在一个一致的道德层面上, 古典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供汲取。

2.践行国学, 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在平时要给予学生大量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方面的教育, 但是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本身, 因此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人人皆知, 读书要有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千百年来, 这一说法被奉为读书的最佳信条, 想必每一位学生也都耳熟能详, 牢记于心。 在国学中可以发现关于学习态度的内容, 例如, 三字经中有一句“昔仲尼, 师项橐”就是用来教育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的极佳范例, 也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象的广阔范围。 学习习惯和态度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 需要教师不断督促, 如果没有新鲜素材, 学生就很可能会觉得反感, 直至产生抵触心理, 因此, 国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就发挥了作用, 一个个极具个性色彩的人物范例就成为教育学生的良好素材。

3.崇尚文化, 继承优良传统。 传承自己本国的古典文化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是这样, 无论哪一国的国民, 都有这一义务将自己祖国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在西方社会中, 每一位公民从小就要接受本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例如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盲诗人荷马的不朽史诗等, 这都被视为理所当然, 可以从小就培养出他们的人文素养。 同样的道理,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 也需要国人掌握和传承。 但是, 随着社会思潮的风云变幻, 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出现分歧, 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 没有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 这无疑是数典忘祖、以偏概全的错误思想, 传统文化中固然有落后成分, 应当被摒弃, 但是大部分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应当受到继承和发扬, 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小学语文国学教育目的

1.诵读经典, 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主要载体, 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了数千年岁月的检验的, 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流传至今, 学生在朗读这些经典名作时, 除了扩大知识面之外, 还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从而真正学好语文, 让他们从小就能掌握好母语。 例如, 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到“文质彬彬”这个成语的时候, 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甚至还有不少人读错, 教师若是让他们读了《论语》中的“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自然就会了解到这句成语的由来。

2.挖掘内容, 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创造出的各种艺术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国画艺术、雕刻艺术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民族传统音乐也独具特色。 例如, 在古典文化中有“八音”之说, 许多人都不晓得这一说法的由来, 教师让学生诵读《三字经》, 读到“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时, 方才知晓“八音”的出处。 由此可见, 没有读过三字经的人自然很难知道何为“八音”, 别说是年纪轻轻的学生, 就算是有一定阅历的成年人也无从知晓。

3.传承文明, 了解中华历史知识。 作为中国人, 我们有义务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历史。 人们常说, 华夏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很难用简短的文字概括。 不过, 在《三字经》中却用数百字的语言, 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完整描述得很清楚, 例如“自羲农, 至皇帝, 号三皇, 居上世”等语句, 读起来简短有力、朗朗上口, 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顺带领略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史, 对历史发展规律也有了初步认识, 这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不到的。

总之, 从近年来社会上掀起的阵阵国学热看, 国学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其精华部分确实值得世人学习和传承, 而国学教育则应当从小学开始抓起。 小学生正处于培养国学素养的启蒙时期和黄金期, 教师务必抓住这一关键阶段, 帮助学生培养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将国学教育工作做好。

摘要:国学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 对于今天成长在市场经济下的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启蒙教育内容与小学语文国学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分析两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国英.谈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J].教书育人, 2013 (08) .

[2]李中华.理性看待“国学阅读热”现象[J].教师博览, 2015 (12) .

大学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实施 篇7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人类与自然对抗的能力逐渐增强, 在科学面前, 生命也变得黯然失色, 失去了它的神圣的意义。此时, 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至关重要的生命教育, 是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避免逐渐发展的科学技术带给他们的伤害。作为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也正是由于这些理想和抱负, 使得他们面对着强大的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 很多同学都难以承受, 选择了逃避甚至选择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让自己不再有压力的束缚。如今, 大学生自杀和杀人的事件不断发生, 如果能够正确的对大学生们进行合适的生命教育, 那些让人难过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每个大学生都可能会让自己的生命因为大学而更加精彩。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核心、本质以及主要的途径,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二者密不可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也更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生命, 懂得生命的价值, 珍爱生命, 引导他们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展现风采, 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

二、大学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有些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订在追逐金钱名利上, 还有些认为自己活得舒服就是自己的目标, 还有的选择能够有很高的社会待遇的。由此看来,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复杂,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生命价值的选择上, 学生没有正确的选择, 而是更倾向于功名利禄。

(二) 大学生会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不能更好的自我疏导, 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面对挫折时, 有些会一蹶不振, 不能从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 就算能走出来也要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能力的指导刻不容缓。

(三) 当前高校并没有重视对学生们思想道德理论的教育, 这就导致学生对待生命没有正确的态度, 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必要的问题, 是生命教育没有太大的成效。

(四)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实际行为不相符, 不能做到言行一致。面对不道德的行为时, 大学生会先考虑到制止那些行为是否对自己有利, 而没有做到平时所说的坚决抵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他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 基本的道德观念已经失去了平衡。

三、大学思政课强化实施生命教育的举措

(一) 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技术, 不要效仿网络中的暴力行为, 学习网络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内容。网络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 再加上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极强的接受能力, 使得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也会受到网络中某些内容的影响。虽然大学生已经步入了成人的行列, 但是他们还处在不成熟阶段, 做事情时容易产生冲动情绪, 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更是有很强烈的欲望想要亲身体会和了解, 教师要注意引导, 让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能够利用网络学到一些能够是自己的生命历程更加辉煌的知识, 能够自觉地抵制一下粗俗暴力的网络内容, 这样, 也能够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使他们更希望对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倡导同学们文明上网, 确保学生能够做到在生活中和在网络上的言行统一,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在学习中, 他们面着学习压力, 同时, 他们还即将面对就业压力。此时, 大学教师的工作就更加重要了。大学教师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了解学生的情况, 及时疏导学生, 避免发生悲剧;要适时地与有很大压力的学生沟通交流, 让他认识自己, 拥有强大的战胜当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还要为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 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不善于做的事情, 这都是必然的,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全面的评价他人和自己。一些大学生往往就是因为在某一方面没有做好, 而使得学校、家庭甚至社会对自己全盘否定, 有些学生难以接受这些压力和否定便选择了逃避, 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觉得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光泽, 也忘却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他们选择结束自己, 结束人们对自己的否定, 结束自己没有意义的人生。有时候, 一句我们认为的微不足道的称赞别人的话就可能是一个即将结束自己的人重新看到希望, 重获新生;而, 那些随口说出的否认别人的话就可能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失去希望。

(四) 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 让同学们受到很大程度的道德教育。大学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育事实都是源自于实践的。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接受生命教育, 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生命的神圣, 有信心、有勇气创造一个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敬妍.试论生命教育观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2]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12.

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的探索 篇8

一、守望生命教育的真谛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回到生命的原点,按照生命的特征进行,要以启发大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目标驱动,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和学会掌握生命的能力。所以,生命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生命、培育生命和提升生命。

首先,生命教育的基础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尊严的呵护。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的天资禀赋、家庭出身、生活习惯和社会认知都不尽相同,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名流巨富,都能功成名就,但每个人都有一项相同的基本需要,那就是尊严。生命是平等的,需要被尊重。然而现实中,绩效主义、功利主义把学生变成了某些学校和老师创造业绩的工具,考试成绩的优劣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侵害。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关注和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用善于发现的眼光捕捉每一个生命的精彩。

其次,生命教育的过程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启发过程,是生命潜能的开发过程。学生大部分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启发生命,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生命照亮生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掌好舵,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是把教育模式化、程序化,把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变成被动消极的接受,束缚生命的活力。

再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不能否认社会的现实性与物质性,但也因为有些人对此的过分看重,使得一些学生片面追求世俗的享乐,忽视生命的精神世界,失去了支撑生命灵魂的价值体系,以致某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抑或满足于无聊的“混日子”,表现出对生命的不以为然。生命教育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人只有拥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人只有拥有了追求,生命才得以丰富。我们要努力让学生的生命呈现出一种向上、向善的境界,让生命的厚度得以拓宽。

二、回归生命的本质

1. 教育彰显生命的灵动

“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人比动物尊贵的依据。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灵”的迅速发展期,只有“灵”真正发展和独立,一个人才算真的成才,即“精神成人”。大学生“精神成人”是大学阶段根本的生命使命,是指个体生命在精神生命(生命的灵性层面)做到自觉、自主,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自我意识的健全和完善过程。所以,在大学生精神成人过程中,关键环节便是促进其灵性的觉醒,让他的灵性指引生活,这样,他的现实人生才可能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自己赋予了意义的。

反观现状,某些大学生的生活突出表现为“三无”现象,即“无兴趣”、“无所谓”和“无意义”[1],高等教育并不乏技能、技巧和方法,但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上不甚理想,苦心培养的“人才”却可能成为“单面人”。所以,依我所见,教育的本质应激发促进人灵性的成长,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2]教育的职责在于使个体焕发生命存在的意义,以自我的能量保持并发展自我的天性。这里的“天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人的灵性。

2. 教育张扬生命的主体间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人是社会的动物,是关系的动物。”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互相依赖、彼此依存的主体际的存在。主体间(际)性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3]。他主张,人与人的交往是两个平等的主体通过一种对话、沟通达成共识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是具有人性的基础,是“超越了物性思维的限制而走向意义建构”的过程。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封闭的,它是开放的,与他人、与社会、与宇宙是紧密相连的。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便结下了各种社会关系,而且互为主客体,个人的存在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实现,所以,生命教育要张扬生命个体的主体间性,培养完善的生命个体,培养人的爱心,激发学生的真性情,在性情开发基础上建构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物甚至人与神的感通和谐关系。

首先,要教育学生有一颗愿意交往的心,有一种主动交往的姿态,这是建立和谐主体关系的前提。其次,要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把握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学会交往的方法和艺术,让学生在交往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展现生命的魅力,活出生命的精彩。再次,要培育学生在交往关系中的“爱心”和“责任心”,爱心的培育应该始终是核心,因为只有爱心的成长,才可能形成“民胞物与”的意识,要让学生在爱与责任的天空下感受生命的荣光。

三、教育建构美妙人生

从生理生命的教育、生存能力的教育、生产建设的教育和生活感受的教育这四个维度建构大学生的完整人生,通过这四个维度的建设拓展大学生的生命空间,丰富大学生生命的历程,成就大学生的美妙人生。

首先,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先知机体,学会护卫身体,练就健康体魄。人的存在以身体的存活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余一切只能化为云烟。长久以来,教育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生理健康教育仅仅作为教育的一种点缀,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身体的健康要么被认为是个人固有的一种本能,要么就是属于医学的范畴,与教育似乎搭不上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舆论大为宣传的“学习典型”,不少都是基于“带病工作”这个前提,人的健康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正是这种教育思维和舆论导向的引导,导致一些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的匮乏,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也不知道该如何爱护生命这个硬件。所以,有必要为大学生补上这一课,把生理常识、医学常识和急救常识作为系统的知识教给大学生。

其次,要培养人的生存技能,促进学生从生物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化。如果说人的生理生命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首要生理条件的话,那么人的生存能力则是人之为人的首要自然条件,也是首要的社会条件。人的生存首先要从自然界中获得其维持生存的自然物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这就告诉我们个人在维持生命存在的同时,不能以伤害或者破坏其他生命体的生存为代价。此外,在社会关系中,个人也要学会与他人平等、和谐地相处。孔子早就提出“和”的生存思想和生存智慧,这个对于现代人的生存、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时,既要通过生存规律的把握,教会学生个体生存技巧的习得,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又要教会学生把握生存有度的智慧。

再次,要重视学生生产能力的教育。学生的生产建设基本上包括学习和工作两方面,以学习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理论界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从各大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学科的发展进行,侧重点还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我认为,在学生的生产能力教育中,要平衡好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收获固有的知识,而应该是灵活的方法。此外,要注重学生在知识层面多学科知识的接受,打造学生的一专多能。

最后,做好大学生承担社会角色能力的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大学生在个体生命上或多或少都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如“学生”“子女”“同学”“朋友”等,有的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和担任学生干部的活动中也会新增出众多“角色头衔”,如何扮演好众多角色,协调好角色间的关系,承担好这众多角色背后的责任和义务构成了大学生的生活。这是大学生社会生命的整体体现,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生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更新大学生生活理念作为首要任务,要让学生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启迪他们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要塑造学生这个生活主体,从精神层面给予更多理性启发,让生命教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四、培育生命教育之花

首先,要形成“有教无类”的理念共识。这既是一个教育广度的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长度的问题,更是教育深度的问题。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价值,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公平享有教育成果的权利,“有教无类”体现的是教育公平。教育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而是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都要面对的事情,“有教无类”应是一种终身教育。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只有对主体生命的充分尊重和关爱才能展现教育魅力的光环,“有教无类”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4]。

其次,要科学设计生命教育课程。课程是学生展开学校生活,认识现实世界,体验生命感受的媒体。任何课程设计都离不开两种基本形式:渗透课程和单一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所以要平衡好这两类课程的关系。在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必须把学校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因为每个区域中的学校在社区环境、办学条件和师生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只有“因地制宜”,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同时,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内容要科学合理,既要能满足生命教育的需要,又要能适应教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此外,生命教育课程要强调实践活动的比重,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

再次,探索生命教育活动方式。生命教育活动应具备强参与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组织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方式,就远远发挥不了生命教育活动应有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专业课程建设的方法,采用模块化设计。即为了实现生命教育尊重人、完善人、丰富人和提升人的目标,按照生命教育的内容把生命教育活动具体分成自然生命的教育、生存能力的教育、生产建设的教育和生活教育等模块,在每个模块中有针对性地嵌入专项活动,再把所有模块的任务从低到高嵌入生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理想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搭建不同的平台和借鉴不同的载体充实和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

最后,挖掘大学生的生命潜能。所谓生命潜能就是指在有限的生命中,让生命的活力和意义最大化。在上文的所有介绍中,生命教育基本上是针对一个有着健康身体的生命开展的,侧重点还在于人的“有生之年”发展问题,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死”,当生命即将结束时,怎样挖掘生命的潜能,延续生命呢?其实,当今社会,很多人已经给出了答案:捐献器官或是捐赠遗体。在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我们不妨尝试把这一观点诠释给学生,提供一种“助人”的思路给学生,为最后的生命增添一份闪亮。

总之,生命教育的实施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立体的,应从理念、课程、活动等诸方面一同着力。

摘要:通过守望生命教育的真谛、回归生命的本质、建构美妙人生和培育生命教育之花探索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从生理生命的教育、生存能力的教育、生产建设的教育和生活感受的教育四个维度构建四位一体的生命教育内容。

关键词:实施路径,四位一体,大学生,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蔡荔.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2]高岚,申荷永.蒙台梭利教学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18.

[3]刘济良.论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命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4(4):6-9.

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 篇9

【关键词】生命教育;减灾教育;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62-02

【作者简介】李树民,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务处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张军,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减灾教育:适应生命教育的诉求

2013年8月,我校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对减灾教育课程进行“原点”创新,继而“顶层推动”,而“原点”创新始于对减灾教育课程概念进行新的诠释,2014年10月,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在我校如期建成。

我们认为,减灾教育课程是一种敬畏自然与关爱生命的课程;是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课程;是一种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的课程;是一种探索发现与主动创造相结合的课程。

二、课程架构:系统的顶层设计

(一)软硬件并举,夯实课程建设基础

我校在原有地理生态园、多媒体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地理情境室、环境探究室、防震减灾体验馆、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无锡市禁毒教育基地、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国家区域气象监测站、区域地震监测网等课程资源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思路,通过整体设计、优化升级,依据《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实施方案,通过走访上海七宝中学、上海仙霞中学、常州北郊中学及靖江中学等省内外课程建设的特色学校,采取座谈、听介绍、看资料、临场馆的多种方式,实地了解兄弟学校建设的具体做法与取得的成效,多次召开相关学科的研讨会。

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不同于以往以做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学实验室,而是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质,激发学生创新意愿,实现拓展性学习和研究性实践搭建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实践型、开放型、研究型的特点满足和丰富了学生充分互动及个性化学习需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内在需求和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校内外统整,丰富课程资源载体

减灾教育基地不仅是学生能力展示的平台,也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是社会关心教育的平台。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借力无锡市相关部门,建立了省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市地质教育基地、气象教育基地和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充分体现课程基地的社会性,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了便于向其他学校和社区开放的共享平台,衔接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响应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工作的要求,实现认知教育——意识培养——行为践行的有机循环统一。

(三)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综合学习力

为系统建设减灾教育课程,提升课程的整体效能,以核心学科——地理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基于现有学科知识体系,为加强某些规则、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拓展组合相关学科教学。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开发课程,深入研究减灾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使散点知识系统化,形成课程合力,促进学生对灾害知识深而广的理解。

通过学科融合,让教师在相互备课中,进行思维方式的互补和交融,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人生和生活的一个过程。学科融合促进了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学科融合已从课中合作融合拓展到课前、课后辅助合作,学习空间不局限于课堂。丰富多彩的学科融合中,学生最终提升学习思考方式以及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统整:规范、可行的课程

注重生命关怀,坚守学生立场,尊重发展规律是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也是减灾课程的主旋律。

(一)减灾教育融入课程

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载体。在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以课程内涵为价值标准,将课程核心价值及特质理念、课程目标贯彻于减灾教育课程体系中,系统思考课程理念、目标、性质、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要求,将减灾教育课程基地进行课程转化,为更好地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采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个性化”的开发原则,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融入减灾教育理念,整合学校传统、师资力量、社区资源等优势,构建出一套适合高中生发展、有层次、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意识无所不在,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

(二)主题活动助力减灾教育

主题活动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为线索,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活动项目尽可能体现主题型、教育性、实践性和渐进性。学生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活动安排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特点,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体验主题。依据共建“北原”地学社协议,践行“活动即课程经历即收获实践即学习”的教育理念,在每年3月世界气象日、4月地球日、5月防灾减灾日、6月环境日与无锡市国土资源局、无锡市环境保护局、无锡市地震局、无锡市气象局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开展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活动主要由学生设计,教师指导,既关注个体更关注团队,既关注内容更关注状态。让学生因兴趣而提升,因参与而提升。

(三)课题研究助推减灾教育

以省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为引领,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整合不同层面的教育资源,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发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此项研究,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并梳理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实施与效果,研究成果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学校积极吸纳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有序推进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中课程目标序列化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和《学校“原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研究与课程基地建设相契合。

(四)课程促进教师成长

课程规划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师发展的高位平台。课程与教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整体规划课程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和需求,设身处地替教师着想,为教师创设适合发展的课程环境。课程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最大限度还给教师,多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发现课程,创造课程。

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是教师成长的孵化器,是师生共同研究的平台、创生智慧的中心,是教师专业成长共建的过程。在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学校搭建研究平台,开展项目研究。减灾教育课程与学科教研工作紧密结合,学科教师研究课程标准,遴选并开发与减灾教育相关的内容、活动项目,使得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与国家课程融合生长,促进教研共同体的建立,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提升教师科学教育素养,在教师科学素养提升中提高减灾教育实施质量。

实施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思考 篇10

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是引导幼儿认识从表象向真理过度的过程, 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学到多少, 记住多少, 而是在学习中发现了多少, 解决多少。它注重的不是结果, 而是过程。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想了解的并不仅限于事物的表象, 而是深入的了解。作为教育者, 应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 科学设置内容, 创新教育方法, 把握观念更新, 努力利用丰富教育资源实施儿童科学艺术启蒙教育, 促进幼儿健康、 和谐、全面发展。

2 结合幼儿各年龄段特点积极开展启蒙教育

由于年龄段在2.5~4周岁的孩子通常表现出对事物的理解力差, 生硬的科学教育很难开启幼儿的心理, 因此可采取以艺术教育为主, 辅以科学教育的方法。用简单的绘画、手工;优美的歌舞、律动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生动的把科学知识分解成为简单化、形象化且易于幼儿理解的东西, 使幼儿从中能了解事物的表象。

年龄段在4~5周岁的孩子的具体学习目标是增加知识, 方向是探索未知世界, 动机则源于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计划则是在优化的教育中强调学习。如何利用艺术来达到科学教育目的呢?可以尝试一下几个方面, 包括解放双眼, 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放头脑, 使创造力得以发展;解放双手, 让孩子能真正的在做中学, 想中学, 用中学;解放语言, 引导孩子多说, 培养探索精神。而5-6周岁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始注重结果 (即真正的事实, 真相) 和获得结果的有效方法。因此只有将艺术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艺术教育有机的结合, 相辅相成, 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应注意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密切结合不分家;科学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统一、和谐;科学教育吸收艺术教育中的想象力。

3 更新家长观念为科学教育启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家庭、学校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胜任, 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功效。应重视各方面的结合与共同教育, 树立“立足本园, 放眼社区”的思想, 敞开园所大门, 充分发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工作, 请家长与教师一起开展各种活动, 不仅体现了“无围墙幼儿园”的 教育理念, 密切了家、园间的联系, 优化了家园同步教育。

在开展“我们的天河机场”活动中, 武汉常青幼儿园大班组的吴老师事先和在民航工作的家长取得联系, 带领孩子们来到天河机场, 与飞机进行了零距离接触。由于家长的支持, 孩子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在随后的艺术活动中,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所知所获, 对“飞机场”开展了绘画、泥工等活动:如建构区的“阳光停机坪”, 美工区的“食品加工厂” 等, 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已有知识, 也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在教育工作中, 应努力与家庭、社区密切结合, 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 对幼儿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 引导幼儿实际地感受和体验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以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如武汉常青幼儿园的“家庭才艺展”、“亲子巧巧手”等活动, 将家长与幼儿的合作成果一一展示, 因而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模式。

4 整合资源为孩子提供体验科学探索活动

孩子探究学习的直接动力来源于他们对感知对象的兴趣。兴趣是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 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 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应充分相信孩子, 让他们通过亲自参与来动口、动手、动脑, 探索和发现事物的特点及事物间的联系与变化。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尊重孩子个性化的经历、体验和表达方式, 支持每一个孩子的艺术创作意愿, 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让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体验快乐, 使每位孩子都成为艺术创 作的主人。科学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 上至日月星辰, 风雨雷电, 下至花草树木, 鸟兽鱼虫, 人类自身以及人类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表现的聪明才智等, 可以是听到的, 看到的, 还可以是吃的, 穿的, 用的等, 应遵循科学性、生活性、兴趣性、实践性等原则, 从中选取典型的, 有代表意义的, 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来开展科学启蒙活动。

例如某次幼儿在进餐时讨论大米生长在哪里的问题。于是老师利用自身条件, 开展了一次实地参观的活动, 此活动让幼儿直观的了解了大米的的生长过程。通过农民的介绍, 使孩子们了解了大米、花生、高粱等食物的生长过程, 并学习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还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在艺术活动中, 幼儿们利用高粱杆、米粒、花生等农作物, 发挥他们的想象, 动手、动脑进行了艺术创作, 起到了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的效果。又如在大班“磁铁”活动中, 关于“磁铁能吸什么? ”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幼儿答案, 而是请幼儿在预先创设好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难能可贵的答案, 也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科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5 结语

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 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 结合各年龄段特点积极开展教育活动, 不断更新家长观念为科学教育启蒙打下坚实的基础, 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让孩子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快乐, 以达到寓教于乐, 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志焱.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0.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下一篇:多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