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

2024-05-08

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精选九篇)

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 篇1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 经过了20年的发展, 到2011年硕士专业学位增至39个, 招生人数累计已近百万。1999年5月, 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设置“农业推广硕士 (暂定名) ”专业学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截至2011年,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近百个, 年招生人数超过万人, 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的发展模式和对策, 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为例, 介绍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方法, 并就相关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探讨。

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状及特色

近年来, 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 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教育规律, 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作用。

云南农业大学从2002年开始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 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高校教师三种专业学位。到2011年12月止已授予硕士专业学位641人, 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557人、兽医硕士学位66人, 高校教师18人。到2011年12月, 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1275人 (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183人) , 在校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1243, 规模上与专业学位人数已超过科学学位研究生人数。

经过多年的努力,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形成了以下特色:

1.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拓展生源, 成绩显著

国家下达了招生计划后, 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 进一步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 把专业学位的特点、性质及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宣传。在全国开展在职攻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学校中, 2009年招生639人, 在69家招生单位中排名第一;2010年招生385人, 在73家招生单位中排名第二。2006年~2011年云南农业大学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 录取在职攻读研究生共1912人, 其中农业推广硕士1786人。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不断创新, 特色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云南农业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 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 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教学管理模式, 经过近八年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实践, 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具体包括: (1) 初步构建了以严把关为中心的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2) 主要课程教学实现团队化; (3) 严把导师遴选环节, 严格执行双导师制; (4)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云南省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结合, 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发展需要, 增设新领域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010年4月,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 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增设了“设施农业”领域并开始招生工作, 云南农业大学成为西南片区首家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 这在地方农业院校也是首次。

三、主要做法

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 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教育规律, 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积累了经验, 取得了成绩, 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分级管理, 有效激励, 提高招生宣传人员的积极性

2005年开始, 云南农业大学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 研究生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 明确研究生处、学院的职责、分工与权利, 突出研究生处的宏观监控和指导功能, 强化学院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 建立校院互动、紧密配合、重心下移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研究生处招生科负责招收和录取, 培养科和学位办负责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合作办学的监督管理。各学院组织招生宣传和生源拓展、授课和各培养环节的实施。

学院和学校进行对考入学生的学费实行比例分成 (一般为7︰3) , 学院在再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进行招生宣传, 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招生简介、招生目录、参考书目等招生宣传资料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 达到了全面介绍和宣传的目的, 在招生咨询活动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工作中, 我们力求体现人性化管理,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查询等工作, 迅速、便捷, 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录取时, 按照国家的计划严控录取规模。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办学质量

为做好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根据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精神, 我校结合自身特点, 制订了一系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包括:《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分级管理办法》《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工作流程》《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命题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规则》《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任课教师的规定》《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及成绩管理的规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关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及答辩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 保证了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 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 促进研究生的学术创新, 杜绝各类学术不端现象。

实行二级管理后, 各学院根据自己的情况, 结合培养管理实际, 也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 如经济管理学院制订了《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等11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修订了培养方案计划的32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探索灵活的办学方式

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的学生, 绝大部分都是边工作边学习, 为了解决工作和学习时间的冲突, 采取了平时自学, 每半年集中一个月时间面授的方式。对生源比较集中, 同一领域超过20人以上的地州, 可以申请联合办学点, 减轻学生到昆明就读的交通、生活等经济压力, 不足20人的领域, 必须到学校本部参见面授。到目前为止, 校外集中联合办学点有15个。

教学组织与管理, 严格按照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学的相关规定要求进行, 课堂授课时间1年2次利用寒暑假期间集中进行, 每次约1个月。部分课程有云南农业大学选派, 其他课程委托办学合作单位组织选拔师资进行教学, 授课教师完全以教授为主, 副教授和其他部分高职师资参与少数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和合作单位的教学管理规定, 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1.各领域生源及招生规模不平衡

农业推广硕士原有13个领域, 云南农业大学除林业、水产两个领域没有开办之外, 其余11个领域都招生, 但有招生的11个领域的招生人数极不平衡;招生人数最多的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是人数最少领域招生数的60多倍, 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两个领域招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3%。

2.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已有10多年的历史, 但就全国而言, 无论是公共课还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学位课, 尚无统一配套的适于农业推广硕士教学特点的高水平教材, 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

3.充分发挥校外第二导师作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 这就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第二导师充分发挥作用, 但从实际情况看, 部分第二导师未能在研究生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建议

针对目前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现状和发展, 提出几点建议。

1.按照全国指导线进行录取, 体现公平原则

根据报考云南农业大学考生的GCT和专业课考试成绩来看, 近两年来, 较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 比如我校在2009年报考我校农业推广硕士的达1053人, 但按照学位办的招生限额 (350人) 录取, 尚有98名GCT成绩在全国指导线以上的考生无法被录取, 导致以后的考生报考热情受到冷遇, 2010年报考人数就降到788人。

2.按照各领域生源及招生情况, 对各领域制定不同的录取指导线

在同一类型的专业学位中, 各领域生源及招生规模不平衡, 自然学科录取人数较少, 而社会学科录取人数较多, 导致许多以前本科时读自然学科到报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时改报社会学科, 为了培养更多的自然学科人才, 建议对各领域制定不同的录取指导线, 扶持相应的领域人才培养。

3.加强教材建设

鉴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的情况下, 建议加强相关教材的建设。

4.充分发挥校外第二导师作用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 这就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校外第二导师充分发挥作用, 但从实际情况看, 应加强第二导师相关的激励和淘汰机制, 充分发挥第二导师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现状、管理模式,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介绍了其主要做法与措施, 对成效与相关经验进行分析总结, 并结合当前对其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旨在为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建华, 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2, (2) .

[2]张世红, 刘亚琼, 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3, (1) .

[3]王文君, 上官新晨, 徐明生, 杨武英, 周志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4]邓志英, 李阿利.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

湖南农业大学在职硕士介绍 篇2

是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全国牵头单位,负责组织本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全校范围内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或在相应管理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为研究生导师,现有导师46人,正高职称导师29人。本领域全国协作组组长:卢向阳教授、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一、 研究方向:

农业科技管理、公共管理、高等教育学、农村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农业政策与

法规、财政金融与农业科技、信息工程与农业科技。

二、 课程设置:

(一) 公共课(10~12学分):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科

技与“三农”政策、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二)主干课(8~10学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概论、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农村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农业高新技术进展专题、农业教育学专题、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

例讨论。

(三)方向选修课(6~8学分):各专业方向根据培养目标确定。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农业

推广实践(校外自主安排),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

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必修环节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

(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三、 专业方向简介:

(一) 农业科技管理:主要研究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组织、管理、服务等。

导师基本情况

方向选修课程

朱方长 ※ 博士 教 授

周清明☆ 博士 教 授

符少辉☆ 博士 研究员

李燕凌☆ 博士(后) 教 授

刘志成☆ 博士 教 授

王奎武 博士 研究员

李长泰 博士 副教授

组织行为学

农业生态学

公共政策学

社会心理学

(二)公共管理:主要研究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等。

导师基本情况

方向选修课程

李燕凌※☆ 博士(后) 教 授

周清明☆ 博士 教 授

陈冬林 博士 教 授

陈岳堂 博士 教 授

黄正泉☆ 本科 教 授

朱 梅 博士 副教授

曹 晖 硕士 副教授

公共管理学

组织行为学

公共政策学

公共关系学

(三)高等教育学:主要研究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教育、培训及技术传播方法等。

导师基本情况

方向选修课程

黄正泉※☆ 本科 教 授

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 篇3

2010—2011年, 我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在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 参加了两个暑假一个寒假约60天的集中学习面授课程, 亲身经历了不脱产学习的整个过程。每天课程都是满满的且没有周末, 整个集中授课过程被戏称为“魔鬼式”训练。不得不感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在职硕士设置课程的严格与严谨, 至少我认为这打破了社会上传言“读在职硕士就是给钱发文凭”的偏见。以下两方面可以窥见其原因。

从培养方案上来看, 在职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与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相似, 都采取学分制与学位论文 (或翻译项目报告) 并重的原则, 撰写学位论文 (或报告) 时间不少于一学期。而且各门翻译专业课程均要求我们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 两年学习时间内累计翻译实践至少应达到10万字。在职翻译硕士的学籍也纳入了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MIS) , 让我们感觉至少在形式上学校对待全日制学生与在职学生是一视同仁的。

从师资力量上来看, 专业课教师都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知名度的专家教授。在职翻译硕士课程也让大家有机会亲耳聆听这些大师授课。我毕业于西南大学, 在本科时都很少有机会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教授。所以觉得单是听这些教授们讲课, 攻读这个硕士学位也值得的。

二、高级口译课程训练技巧及总结

我感到自己除了在学习中确有收获之外, 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下面对高级口译课程的收获作一下总结, 以供大家交流借鉴之用。

一开始, 我以为专业方向是英汉笔译, 就单单是学习翻译理论和笔译实践就行了, 没想到学校还设置了口译课程, 当时就对此充满疑惑。谈到口译, 好像除了还记得大学时口译老师 (西南大学, 申劲松) 上课的情形外, 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了。直到学了研究生阶段的这门课程之后才有了新的认识。口译和笔译是密不可分的, 笔译不好的译员肯定做不好口译,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口译是笔译的高级阶段。讲授口译课程的晏奎教授有过许多口译实践经验, 所以他的课堂有血有肉, 更有说服力。让大家从深度上掌握提高口译实践的语言基本功和心理状态。

高级口译课程主要训练以交替传译为主, 辅助介绍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指讲话人说完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整篇话后, 由译员在现场立即传译给听话人的口译方式, 也称即席翻译或连续翻译, 常见于正式会见、政治会谈、外交或商务谈判、记者招待会等正规场合。要求译员拥有良好的记忆、逻辑极强的概括、准确无误的表达、简单有效的笔记、灵敏快捷的反应等。训练的步骤为记忆能力、心理状态、口译笔记、数字口译、专题口译等。实际上我们主要接受最重要的一环的训练———记忆能力, 再贯穿自信心理因素的训练。

根据心理学原理, 人类记忆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一般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车文博, 1986:83) 。虽然只接受了三天的口译训练, 但实践证明短时记忆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强迫性的训练而获得。每天大家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训练材料从中文到中文、英文到英文, 再从中文到英文、英文到中文, 从短短几句话逐渐增加到一段话, 难度也由浅入深, 从一般介绍文字到专业性的政府报告。由于在现场口译中, 译员要把讲话人所讲的内容准确详尽地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而受时间和精力分配的制约, 译员笔记的内容只能是一些关键词, 至于怎样把整个讲话连贯地串起来, 则完全要靠译员的脑记而不是笔记。一名合格的译员, 必须要有出众的记忆力。值得注意的是, 记忆训练必须在笔记练习之前进行。我们往往习惯于过分依赖笔记而放弃心记的毛病, 从而造成口译笔记过细过详, 无法对“听入”进行有效的逻辑整理, 从而影响目的语地道、完整的表达, 使听众听到的是残缺不全而不是完整的信息, 从而导致口译质量的低劣和工作的失败。

接受的第二项训练是表达技巧, 这和心理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成为一名优秀口译员, 在母语和外语两方面都必须具备较高素养。但除了语言的因素以外, 说话者的表情、身体姿态等可以伴随着语言表达出绝对不亚于语言的复杂的信息 (Fast, 1988:39) 。因此, 掌握适当演说。因此, 掌握适当演说技巧能使自己的口译更具有感染力, 从而增强口译效果。要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准确、音量恰当、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悦耳和谐、节奏均匀流畅, 形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转换。在日常的练习中, 老师严格要求大家练习用正常语调、最大音量清楚地说话, 要学会放松脸部肌肉并微笑, 保持自然, 并与观众进行目光的接触与交流, 从而表现自信, 提升观众对你的可信度。在说话时应注意讲话的节奏, 不能忽快忽慢。因为节奏适宜、音色优美的译员往往一开始就会给听众以好感。表达时力求准确达意、措辞恰当、内容完整、传神传情, 使交流双方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

接下来就是笔记训练。要全面完整地用目的语将对方的意思口译出来, 光靠短时记忆是不行的。大多数时候, 现场笔记对口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提到记笔记不要节约纸张, 字数少, 行数多, 每行的间距稍大一些, 便于眼睛的迅速捕捉, 一目数行。少字多意, 寥寥几个字便可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从理论上说, 用译语记录能够帮助译员摆脱源语的语言束缚, 使笔记成为表达的雏形, 为表达提供便利。但由于口译是瞬间的语言转换活动, 因此老师鼓励我们不必拘泥于理论, 可使用自己娴熟的语言, 捕捉住最先反映在脑子里的文字并快速记下。在训练过程中, 我的感觉是, 中文作为母语, 容易识记辨认, 使用起来比较简便。然而, 中文笔画偏多, 有些词语没有英语的缩略语写起来方便, 如“美元”不如$简便, “联合国”则没有UN简单。因此, 笔记的语言一般是英汉双语并用。在训练中, 要求口译笔记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 那些能帮助大脑准确而少遗漏地将需要翻译的谈话内容记住的关键词和词语;第二, 听过以后容易遗忘的数字、年份及专有名词;第三, 表述内容的前因后果, 提示承上启下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第四, 双方交流中使用的精彩词、句和短语。这些都能有效帮助译员回忆讲话的内容。

在笔记中, 数字又最为重要。在口译中, 最困难的事情是遇到大量的数字。具体表现为汉英记数的习惯不同, 使用的基数单位不同, 表达方式也不同。如汉语中“万”以上数字分成十万、百万、千万、亿等四位一组的进位组合单位, 而英语却分成三位一组的进位组合单位。具体到最常见的汉英数字口译, 说到几千几百还好办, 一过万就容易出毛病。我们在训练中基本上是“闻数色变”, 数字口译已成为会议口译的“瓶颈”, 因此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转换训练。我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速换法, 使数字记得又准又全, 换算又易又快。具体方法如下:

1) 摸清汉英数字表达的规律, 汉语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而英语只有个、十、百、千、百万、十亿等单位。汉语中的“万”和“亿”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法, “万”只能译作ten thousand;“十万”译作one

hundred thousand;“亿”译作hundred million。

2) 熟练掌握汉、英基本数字的读法。

3) 了解汉语数字表达方法是从右至左每四个分成一组, 如1890, 3567, 0250;英语数字表达方法则是从右至左每三个分成一节, 如189, 035, 670, 250。

4) 听到数字, 汉译英时, 忽略“万”和“亿”等单位, 把各位数字迅速准确地记下, 再按英语数字进位规律从右至左每三个分成一节, 如189, 035, 670, 250;这样, 在翻译时只需照着逗号所提示的英语数字表达习惯读出, 即one

hundred and eighty-nine billion, thirty-five million, six hundred and seventy thousand, two hundred and fifty。而英译汉时, 则不管billion, million, thousand等单位, 把各位数字迅

速准确地记下, 按汉语数字进位规律从右至左每四个分成一节, 如1890, 3567, 0250;再按着逗号所分的三组用汉语数字表达习惯读出, 即1890亿, 3567万, 零250。

再就是专题训练, 讲授完交替传译的基本技巧, 对各个技巧进行一定量的训练以后, 晏奎教授给我们观看了各种题材的模拟会议口译视频, 内容源于各种主题会议, 覆盖面广、实战性强, 如教育体制、全球变暖、经济发展等。模拟口译形式多样, 有记者采访、新闻发布、致词、演讲等。使我们的语言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突破性的提高。

虽然集中上课时间很短, 但是兼有“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在职学生具有特殊性, 对知识的渴求更多, 更能理解和珍惜老师的严格要求。因为一些客观原因, 在职学生往往不如全日制学生学得扎实, 但想提升自我的心情是一样的。当然技巧可以短时间突破, 但是训练需要持之以恒。教授们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接下来还要靠学员自己努力。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2]Fast Julius.Body Language[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 篇4

今年研究生复试线只划一条

今年研究生复试线是划一条线还是两条线?专业硕士会不会执行另一收费标准?今年全国新增5万专业硕士计划首次面向应届生招生的消息传出后,这便成了考生们最关注的问题。记者昨日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专业硕士具体的招生办法已明确。

新增计划在参加考试的考生中调剂

记者了解到,全国新增的5万专业硕士招生计划中,江苏省属院校分到的指标是2400名,加上南大、东大、南航、南理工等部委属院校,江苏地区的高校分到的招生计划总共在5000名左右。目前各个高校已基本确定意向性计划,如南航新增190个计划,南理工新增400个计划,南大和东大的新增计划也有数百人。

今年研究生报名和初试都已结束,成绩也已揭晓,这些新增计划如何分配到学生手里?根据最新明确的办法,新增计划均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各招生单位在确定复试分数线后,要及时做好考生的志愿征集和调剂工作。要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合理组织生源,各专业学位与所需生源的.学科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两类研究生划一条复试分数线

新增计划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前期计划是学术型研究生,两类研究生今年会不会划不同的复试线?根据最新公布的办法,教育部已明确两类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国家在确定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统一划线,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34所自划线高校也要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本校的复试线。

记者从东大获悉,该校自主划定的考研复试线将在3月下旬公布。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统一的分数线有望在3月底4月初揭晓。

两类研究生分别进行复试

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 篇5

1. 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报名条件是什么?

答: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 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 (二) 参加中央特岗计划和参照中央特岗计划实施的地方特岗计划, 服务期满且继续留在当地学校任教; (三) 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且至少有一次考核优秀。

同等条件下, 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称号者优先录取。

2. 能否介绍一下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具体招考办法?

答:具体招考办法为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自愿报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并公示, 培养学校组织复试择优录取。

特岗教师选择报考学校时不受地域限制, 但只允许报考一所学校。为便于特岗教师兼顾工作, 提倡就近报考。

3. 请介绍一下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

答: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培养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 学习年限按培养学校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执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4. 能否介绍一下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答:为保证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顺利开展, 严格按照特岗教师自愿报名,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并公示, 培养学校组织复试择优录取等程序进行。

(一) 自愿报名

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于2011年12月10日至20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简称“学位网”, http://www.chinadegrees.cn) , 进行网上报名。按要求提交报名信息和上传本人电子照片。

特岗教师只能报考一所学校。报名截止前, 可查询各学校报名情况, 调整一次所报学校。

(二) 资格审查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2011年12月21日至31日期间登录学位网对本地区特岗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并公示。

(三) 确定复试名单

培养学校于2012年1月10日前根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资格审查结果和特岗教师的年度考核情况、本科期间学习成绩, 按不低于3:1的比例择优确定复试名单并公示。

取得复试资格的特岗教师通过报名系统打印《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表》 (以下简称《资格审查表》) , 签字确认后交任教学校, 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 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参加复试时将《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近3年年度考核表、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单复印件交培养学校研究生院 (处、部) 进行审核。

(四) 复试录取

培养学校于2012年2月20日前完成复试工作。具体的复试要求、录取办法和工作安排应提前告知参加复试的特岗教师并在学校网站予以公示。

各培养学校于2012年1月15日至2月22日期间完成网上录取工作。

5. 关于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有关费用, 《通知》是如何规定的?

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 篇6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专业学位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急需大量高层次高学历的专业型、应用型、务实型、复合型农科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改善我国农业高级人才匮乏的现状。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但作为一门开设仅十余年的年轻学科, 它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如何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迫在眉睫。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1. 学生来源广, 个体差异大。

从我校招收的生源来看, 农业推广硕士学员大部分来自农渔业或者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 其中来自农业管理一线的人员达到一半以上, 其他学员有来自高校、科研和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等服务部门。从就学年龄层来看, 最小的二十几岁, 最大的四十来岁, 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 学员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目前教学课程在体系设置上存在着特色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自主选择性较差等问题。

2. 实践能力强, 基础理论弱。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绝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且多在农渔业管理及相关服务一线工作, 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和基础。但农业推广硕士学员由于已离开学校多年, 在理论知识、外语、计算机等方面基础相对薄弱, 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 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记忆力差、注意力集中不够等问题。

3. 在职读学位, 时间交叉难。

一方面,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员绝大多数来自生产和管理一线, 由于工作性质、时间和地点等因素限制, 很难找到统一的实践和地点进行系统学习[1]。另一方面, 虽然一手资料和实践内容充分, 但在文献查找、辅导资料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2], 加之与导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较少、繁琐的工作又牵扯过多精力, 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较低, 学术素养较差。

二、国外农科专业学位的基本做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日本, 专业学位被称为“专门职学位”。法国专业学位教育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 学生必须获得本科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学位, 才能进行研究生教育, “LMD新学制”颁布前实施“高等专业学习文凭”教育, 之后逐渐向“职业硕士” (Master Professional) 教育过渡[3]。

1. 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各学校没有统一标准, 各大学的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往往根据自身实际安排, 甚至有些专业差别相对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灵活性较大。以林业硕士为例, 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耶鲁大学主要培养林业经营及管理人员;加州大学的方向是林业管理与林业环境;而俄勒冈州立大学更多的是对学员农业技能的培养。

2.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美国不同的学校对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有不同的毕业考核要求。主要包括:完成毕业论文;不做论文但要完成相关实践活动;教案加口试;完成学术报告;修满相应学分即可等等。

3. 以职业为方向的发展路径。

国外学位制度中, 职业学位有的归属于研究生教育层面, 有的归属于职业性工作的服务学位, 可见其归属的学位体系并不一致。例如, 加拿大把农业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为重点的代表国家农业科技教育水平的学历教育;第二类是以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第三类是以证书培训为重点的农场工人、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而后两种类型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4. 以工作经验为重点的师资构成。

日本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没有设立导师制, 却强调必须单独设置专任教师岗位。专任教师的人数应该多于普通的研究生教育的专任教师, 通常一个专业要求在11名以上, 原则上不允许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并且要求专任教师中设置一定比例的有特定职业经验的工作者 (一般要求5年以上的职业经验) , 比如教职大学院要达到教员中的4成以上。

三、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建议

1. 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在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生基础较差, 加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农业科技最新进展的传授,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学生来自一线的特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数偏少、教材不特定是农业推广硕士的两大特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学生及课程特点, 突出重点, 降低难点[4,5], 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 增加案例分析的教学课时。

2. 教学方式。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多数课程教学, 基本采用利用双休日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平常无法上课的问题, 又可使学习内容具有连贯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在集中授课后的其他时间不在学校本地,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采用远程视频, 对某一办学点学生进行教学[6];网络、电子邮件、专门网站为授课提供了技术保障[7], 使处于不同地域的师生可以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3. 管理方法。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边工作边学习的特点, 其培养管理方式不能完全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的方式进行[8], 需要导师和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最佳的培养模式。针对农业推广硕士生“在职”这一特点, 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学校与单位、研究型导师与实务型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管理。既可以区别农推广学生与学术型学生培养之间的不同, 适应和满足学生理论与实际的指导, 也可以实现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和研究的指导, 使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并可以为提高学生研究水平、确保论文质量提供保障。

4. 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关键[9]。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的涉及面较广, 学科交叉多。因此, 导师队伍需要多学科结合, 可以采用以学校导师为主、一线专家为辅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导师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指导、优势互补, 形成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队伍, 以便培养合格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 使农业推广硕士尽快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茜, 张晖, 张大勇等“.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6) :45-49.

[2]张远英, 田维波, 张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1) :92-93.

[3]朱媛.中外比较视野下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为中心的讨论[J].农业教育研究, 2011, (04) :8-10.

[4]张君.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浅议[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S1) :87-88.

[5]张立, 胡新喜, 李阿利, 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2) :49-50.

[6]罗兴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培养对策[J].高教论坛, 2006, (01) :111-113.

[7]金宝莲, 周剑锋, 杨宇, 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7 (3) :325-327

[8]李春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和培养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4, (03) :41-43.

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 篇7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对农科专业学位和全日制农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进步。

1招生对象。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 (或本科同等学历) 人员”。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多数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则不同, 其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从生源来看, 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l O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 分类报名考试, 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

2培养目标。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和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都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即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 农村发展, 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学习方式及年限。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一般为3年”。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问题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 且其中一部分是调剂生, 他们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攻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存在差异。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进行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强, 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对专业学位认识度不高, 且其中一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是先获得攻读研究生的机会, 以获取硕士学位为翘板进而改变人生, 以提升个人价值为前提, 其直接目的是为就业增加砝码。此外, 鉴于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工作岗位待遇、农村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考虑,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动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不高。目前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符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入学形式专业性不突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有每年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全国研究生“统考”。其中, 通过10月份“联考”入学的研究生按非全日制培养, 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入学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培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取复试资格, 专业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 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报考人数不多, 部分招生单位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人数持平, 有的甚至报考人数低于招生计划人数。多重因素导致招生单位通过调剂渠道补充生源, 从这两年的调剂情况来看,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调剂门槛较低, 大多没有要求本科专业, 这样一来, 虽然满足了生源需求, 但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生源质量, 专业素养不高的调剂生对本专业认识程度不高, 保证培养质量成为一大难关。

3培养体制具体实施困难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实行学校导师与研究生所在单位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因为农业推广硕士是在职教育, 研究生大部分有工作单位, 因此对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实施“双导师制”的难度较小。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多为应届本科生, 没有工作单位, 缺少相关职业背景, 实施“双导师制”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 校内导师“专业”性不强。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校内导师主要是由农学硕士的指导教师担任,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导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但在许多方面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 校外导师的选择程序及指导方式有待完善。校外导师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但具体资格确认尚未统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年限为两年, 因其与校外导师的学习实践时间有限, 就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要求。

4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

生源背景复杂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课程设置, 实践性课程比较少, 专业学位的特色不明显, 还不能完全满足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实践技能的掌握, 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相比,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缺乏工作经验,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我国, 学术型学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高校一直注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多采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 而实践式和案例式教学比重较小。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适用于农学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研讨式、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对农业技术推广技能的提升有限;研讨式教学不利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最终影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能力培养, 无法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学制缺乏灵活性

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基础、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习动机不同, 两年制的学制安排并不能充分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说, 推进学制改革, 提高学制灵活性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三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对策

1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 优化个人培养计划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但不能否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 应允许并鼓励科研能力较高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避免培养目标僵化, 在坚持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制定多元化的个人培养计划, 以适应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进而推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2完善入学形式, 强化专业学位特色

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本身为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生源不足, 调剂门槛较低, 反而影响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 通过调剂进入本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为此, 必须调整入学形式, 强化专业学位特色。一方面, 完善调剂方案。培养单位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自主设定调剂要求, 基于此, 培养单位应从保证培养质量出发, 适当调高调剂条件, 比如要求调剂生的本科专业应属于农学科类。另一方面, 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特色, 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知名度。加强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就业政策倾斜, 加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宣传力度是吸引优秀生源、增加生源数量的有力支持。

3改革培养体制, 推进双导师制

为了保证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 应重视指导教师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采取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方式。

推进“双导师制”, 开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培养工作。一方面, 提高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 改善教学方式, 提升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鼓励校内导师深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建设第一线, 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需求。另一方面, 完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培养单位应明确校外导师来源途径、保证导师资格, 可以由农业推广或农业管理部门推荐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 也可以由培养单位对外公开招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此外, 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 做好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与研究生三方的沟通协调工作。

4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学研产结合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基于其实践性的特点, 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即深入农村, 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案例教学即运用本领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实例研究。要根据社会及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技能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学研产结合的锻炼, 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必要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研产培养模式可采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联合新农村建设示范县 (乡) ,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单位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单位应主动加强与国家重点行业、大型企业间的联系, 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校企联合开发项目, 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际工作机会。

5实行弹性学制, 完善培养方案

为满足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现实需求, 可以考虑采用弹性学制, 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在弹性学制实施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学校的帮助和支持。学校一方面应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 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技术及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推广专业及就业动态介绍会, 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本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 选择弹性学制试行点, 全方位监督, 科学评估实施效果。以点带线, 以线促面, 以期形成运行良好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弹性学制体系。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尚处于探索之中, 随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及其研究的不断开展, 其教育体系将会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唐仁华, 胡承孝, 江华.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特色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7) :33-35.

[2]李文灿, 林清泉, 黄玲.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11) :174-175.

[3]张明艳.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13-14.

[4]戴雪飞, 贺梅英.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2) :58-60.

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 篇8

1 国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西方的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 发展迅速,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专业研究生教育目前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到20世纪90年代, 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经占到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从美国社会来看, 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当作进入行业和个人提升的重要依据。美国对世界研究生教育的贡献体现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进行科研探索,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以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为最大目标。1994年, 美国政府颁布了《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 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1]。英国的硕士也按研究型和专业型这两个导向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 2003—2008年间, 英国每年授予的专业学位数占授予的研究生学位总数的平均比重为75%左右。英国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水平得益于规范的管理和严谨的治学, 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只是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提出专业性的建议或疑问, 研究生教育一般不指定教材, 但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关的索引或框架, 学生在研究和学习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而德国学徒式的研究生培养方式非常重视导师的作用, 是一种导师指导下的自学形式, 导师的指导有利于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生对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把握, 而自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1]。

2 我国农业推广 (养殖领域)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在很多发达国家, 硕士阶段的教育是职业定位, 专业性强, 特色明显;而在我们国家, 学术型研究生比例占到了每年招生人数的绝大多数,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刚刚起步, 无论是从整体上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 还是从某一具体专业学位出发对其培养模式的研究还远没到位, 大多停留在宏观性解释说明的水平上。例如:1) 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中的诸多问题还缺乏深入细致研究, 大部分研究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很少论述;2) 对培养模式的研究仅仅作了局部、静态的描述, 而没有客观科学地对培养模式中的各要素作出整体、动态分析;3) 对培养模式中各要素怎样相互影响没有深入探讨, 更没有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2]。

我国农业推广 (养殖领域)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 由于我国农业推广 (养殖领域)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单位基本为高校, 各个高校大多数都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 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的各方面与学术型学位硕士类似;另一方面, 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开展很多年, 多年形成的课程体系影响到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建设, 很多通识课程与其他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课程完全相同, 没有体现出养殖领域的特色;同时, 从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导师也多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企业导师严重缺乏。由于实际培养工作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定位的偏离, 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严重影响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模式或是借鉴学术型培养模式, 或是沿用在职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缺乏自身的特色,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生源不足,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的现象。如何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 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探索出一套符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3 全日制农业推广 (养殖) 专业硕士特色培养创新模式的探讨

3.1 明确人才定位, 修订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农业推广 (养殖领域) 专业学位教执委的意见, 本校确定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以“培养在现代畜牧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方面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及复合型畜牧科技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3个坚持, 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综合提高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新修订的培养方案既不偏离国家教执委的总体要求, 又突出适合北方规模化、标准化、现代畜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与实践环节监控、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各环节体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特色培养模式。实行2~4年的弹性学制, 其中课程教学1学年, 实践环节结合课题研究1学年, 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主要在实习、实践基地进行, 主要从事应用性的课题研究, 以解决现代畜牧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

3.2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 国内多数培养单位的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是借鉴和延续在职专业硕士的课程修订的, 其中与农业推广技术相关的通识课程较多, 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较少, 缺乏养殖领域专业的特色。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 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增加了“牧业技术推广案例”、“畜牧经济管理”、“试验设计与SPSS应用”、“农科专业英语”等课程;为了增强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必修课模块增设了“养殖领域Seminar”的课程。通过改革, 提高了专业课、实践课、实验技术课、案例分析课程的比例, 并在课程讲授内容中注重与北方现代畜牧业生产相结合、与兽医临床学科相关教学内容交叉, 将实践锻炼作为必修内容,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改善教学方法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环节, 分别是课程学习、实践锻炼和科研训练,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培养环节是科研训练, 而科研训练大多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 因此导师的选择对研究生质量的培养至关重要。1) 在导师队伍的遴选工作中, 笔者注重遴选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同时注重培养青年教师。近几年, 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新引进的博士和归国留学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但是这些新教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为了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培养后续人才, 学院要求新入职的博士必须在养殖场、饲料厂等基层生产单位实践锻炼1年, 未经历过实践锻炼的教师不能遴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 学院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 建立以学校本部导师为第一导师, 实践单位导师为第二导师的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在第二导师的遴选过程中, 既注重导师的业务水平, 又注重导师的实践经历和指导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阶段主要以第一导师为主, 在社会实践环节主要由实习、实践基地的第二导师负责指导。3) 学院建立以第一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指导团队, 导师团队由相关学科的导师组成, 在课程教学、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指导等多环节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导师集体指导的作用。4) 导师的选择采取双向选择结合引导推荐的方式。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在研究生入学期间, 引导或指定学生选择从事科技推广应用工作、与企业联系紧密、横向课题比较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导师的选择和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愿望和喜好并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 学生具有优先选择权, 同时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推荐。5) 对导师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制度对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培养过程、论文质量、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实行绩效考核制度, 对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和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的鼓励, 对存在问题的导师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批评教育和减免研究生招生名额的限制。通过奖优惩劣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 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 学院成立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室, 开设案例教学课程和综合实验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行课程考试、论文、学术报告、研究生讨论等多种课程考核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研究能力。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报告, 包括邀请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专家和学者来校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企业精英、垦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场长或技术人员来校做专题报告, 学校还多次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 加强学生间的学生交流, 拓展了研究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3.4 拓展实践基地, 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训练、实施专业实践的基础。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主要由科研院所或企业出资建设, 同时学校提供部分配套资金协同建设。研究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 在基地开展实习、实践训练, 进行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和生产技术研究。目前, 已经建设的省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1个, 校级实习、实践基地12个, 基本满足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及部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训练。同时, 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 开展协同创新, 并以产学研结合的原则统筹教学计划, 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服从、服务于实践教学, 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3.5 完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 (研究生处) 、培养单位 (学院) 、实践基地协调联动, 加强研究生管理, 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建设。首先由学校研究生处制订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建设指导和调控研究生培养过程, 如《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暂行规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由培养学院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全过程, 包括招生、导师选择、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由培养学院与实习实践基地共同负责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环节的实施和管理, 并由第二导师具体指导。在研究生教学管理方面, 实行研究生处 (研究生教学督导制) 、培养学院 (主管副院长、研究生秘书) 、学生三级监控体系, 全面评价任课教师及导师的授课及指导情况。在研究生实践环节, 学校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项目) 管理办法》、《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遴选办法》、《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基地学生管理守则》、《创新实践培养基地双导师指导制暂行规定》、《优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评选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强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作用。考核的内容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课程教学优秀率、研究生论文发表数、优秀毕业论文数、研究生就业率等多项指标。

4 尚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一项新生事物, 在办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1) 由于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 (养殖) 专业学位学制多是2年制, 在2年的时间里要完成课程学习、实践锻炼、课题研究等重要环节, 应进一步加大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 适当减少通识课的比例, 给学生更多选修专业课的学习机会。2) 农业推广硕士 (养殖) 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应进一步与地方畜牧生产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有的放矢,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命力。3) 逐步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管理队伍和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建设、管理好培养点, 每位管理人员都应树立质量为本的管理意识, 明确管理职责, 使每个培养环节都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措施[3]。4) 建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型培养模式, 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或由学校划拨部分招生名额, 招收以用人单位为第一导师、学校教师为第二导师的用人单位定向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课程教学过程在学校完成, 实践环节与课程论文的科研训练阶段在用人单位完成, 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被科研及企事业单位录用, 真正做到定向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

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但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一次挑战,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加强经验总结, 完善培养模式, 健全教育管理体制,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少雄, 王静一, 尹柳银.美、英、德、日四国研究生教育特色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2 (3) :89-93.

[2]张建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考辩[J].学理论, 2011 (11) :329-330.

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 篇9

一、案例教学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专业硕士的培养主要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强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通过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参与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且这种实践方式主要在专业硕士学习的第二年, 第一年基本上就是单纯的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 而要想更好的实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不仅要利用好学生的专业实践机会, 而且也不能忽视专业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既要对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 又要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

那么如何有效的将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将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适切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对事例进行改编润色后形成的模拟事例, 让学员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移情”进入案例情境, 通过比较系统的分析、讨论、归纳、思考来共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2]它可以使学生通过“非实践”的形式使学生置身于模拟真实的情境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效果。可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某种程度上案例教学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案例教学在专业硕士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 案例教学法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搭建一架桥梁来改变理论的呈现方式, 它能够将枯燥、抽象的理论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分析案例的过程就是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实践的过程,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识, 而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 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中去分析、思考, 得出自己的判断, 做出自己的决策, 补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实际运用能力匮乏的缺陷, 而且案例教学法遵循了从现象到本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 实现了学生由认知客体向主体的转变。

最后,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以及“慕课”教学的发展, 教师获取案例材料的途径越来越多, 而且通过网上共享平台获取案例素材的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缩短。教师之间还可以通过网上交流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和效果。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平台的建立和发展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三、案例教学法在专业硕士教学中的推广

为了促进案例教学法在专业硕士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可以尝试在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 将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但与生产实践相脱节, 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适应能力低。案例教学虽然是围绕案例来展开的, 但并不能游离于理论知识之外, 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积累就对案例进行分析是盲目的, 很难通过案例达到深化理论的效果。案例教学虽然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没有的优势, 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 高校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有机融合, 通过实践找到两种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 更好地实现专业硕士教学的培养目标。

(二) 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效结合

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双方都要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到组织、引导、启发和协调的作用, 教师要实现自身从传统的课堂管理的角色向课堂引导的角色转变, 教师应该全程控制好整个案例教学的方向, 包括从课前案例材料的选择, 课堂中对案例的引导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同时, 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应将自己的观点而强加给学生, 使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双向交流与互动, 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推进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 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

(三) 成立专门的案例教学研发机构

案例教学是一项具有变革性的教学活动, 为了推广实施, 可设立专门的研究室, 安排一些专门人员进行案例教学的研究与管理,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推进案例教学管理规范、有序的进行。同时如果条件许可, 可给予有固定的经费投入, 确保案例开发的质量和延续性。

总之, 正确认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深入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符合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案例教学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应用和推广, 对进一步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 实现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靳培培.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 :48-52.

上一篇:逆系统方法下一篇:科学方法与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