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管理

2024-09-05

血糖管理(精选十篇)

血糖管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门诊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间确诊的1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2组, 每组患者90例, 所有患者均具有长期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条件, 无其他重要脏器官功能障碍, 无精神异常。其中观察组男48例, 女42例, 年龄47~72岁, 平均年龄 (53.6±4.2) 岁, 病程1~17年, 平均病程 (6.9±2.1) 年, 合并高血压患者17例, 合并冠心病患者9例。对照组患者男49例, 女41例, 年龄49~75岁, 平均年龄 (54.5±3.9) 岁, 病程1~19年, 平均病程 (7.1±2.3) 年, 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 合并冠心病患者10例。2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90例病患, 可以在门诊就医, 也可以在其他医院或者诊所就医, 6个月后检测血糖指标。观察组90例病患, 进行规范化管理控制。 (1) 依据病患的家庭情况及经济条件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 保证病患进食低糖分、低脂肪、低蛋白, 每一项营养的摄入都要均衡配伍。 (2) 对病患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 促使患者自我约束, 懂得如何防治病症严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免因情绪不良影响血压。 (3) 根据病患的身体状态及爱好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 且运动时要预防运动过量, 以及血糖过低症状, 最后随身携带一些水果, 防止意外。 (4) 对病患的用药情况及时检测、反馈和修正, 随时根据病患状态调整用药。

2组患者在就诊参与实验前, 均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测量和餐后2h血糖测量, 以便6个月后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 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比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病患管理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 经过6个月的规范化管理之后, 观察组空腹血糖为 (6.12±1.33) mmol/L, 对照组空腹血糖为 (9.14±1.27) mmol/L, 观察组餐后2h血糖为 (8.53±1.42) mmol/L, 对照组餐后2h血糖为 (12.24±1.63) mmol/L, 2组患者血糖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危重疾病之一, 且发病率居高不下, 逐年上升。糖尿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慢性疾病, 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对机体其他重要脏器官具有很强的威胁性, 可以引起多种脏器功能障碍[3]。

血糖控制一直都是靠药物维持, 饮食辅助, 运动调节, 因为单纯的药物控制, 效果并不显著, 而且副作用也很严重。很多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血糖控制效果不好, 多是因为不好的生活习惯, 如饮食不节、烟酒上瘾等, 且这些病患容易劳累, 不喜运动, 导致血糖控制不稳, 身体状态越来越差[4]。而门诊规范化管理, 能够给予病患正确有效的血糖控制计划和监督、检查, 与医生的频繁接触也会时刻提醒患者疾病的危害性, 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合理用药, 及时调整。而且病患与医生的长期接触能够建立起彼此信任的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患者具有很好的依从性, 更能够遵照医生的嘱咐去控制[5]。门诊患者就医, 免除了许多医院就医的不必要步骤, 医生能够与病患更好的沟通, 对病患的身体状况能够更有时间去了解, 消除影响血糖控制的不良因素, 给予病患良好的心理疏导, 避免情绪激昂, 增加血糖控制负担。而且门诊管理非常方便, 定期检查并不需要繁杂的就诊步骤, 能够节省患者时间[6]。

通过本次实验表明, 规范化的门诊管理, 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研究中发现, 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十分显著, 空腹血糖为 (6.12±1.33) mmol/L, 餐后2h血糖为 (8.53±1.42) mmol/L, 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却是 (9.14±1.27) mmol/L, 餐后2h血糖为 (12.24±1.63) mmol/L, 2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之, 门诊规范化管理基于其独特的优势, 能够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良好的控制。医生能够清楚的为病患讲解病情和注意事项, 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辅助治疗, 定期检测, 随时调整用药, 更快速且有效的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楠, 马晓伟.血糖控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6, 14 (1) :77.

[2]鲁凤兰.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06, 18 (1) :5.

[3]方永光.社区糖尿病患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13 (9) :168.

[4]Vriesendorp TM, DeVries JH, van Santen S, et a1.Evaluation of short-term consequences of hypoglycemia in an intensive careunit[J].Crit Care Med, 2006, 34 (11) :2714~2718.

[5]李世群.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7, 4 (10) :75~76.

血糖管理 篇2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02-15 MediEndo周讯院内高血糖是指血糖水平>7.8 mmol/L,若血糖水平持续而明显地高于此水平则提示患者有可能需要接受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联合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组共同制定了《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标准糖尿病患者有以下情况建议住院:· 新诊断1型糖尿病;· 新诊断2型糖尿病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或血糖较高需考虑胰岛素强化治疗;·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不能明确分型,需入院进一步明确分型;· 糖尿病妊娠或妊娠糖尿病(详见“糖尿病妊娠及妊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部分);· 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等;· 糖尿病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经门诊调整治疗不达标;· 病程长的糖尿病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 糖尿病合并各种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创伤、感染和手术等;· 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不达标者;· 糖尿病合并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如各种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糖尿病足溃疡伴或不伴感染等;· 糖尿病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如肝肾心肺功能不全等;· 特殊类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低血糖或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者;· 需要安装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细胞移植或干细胞治疗者。糖尿病患者在经住院短期优化血糖控制,完善相关检查和缓解应激状态和病情之后,可在出院前修改为出院可维持的方案或维持住院治疗的方案门诊治疗。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为了进一步规范内分泌科住院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制定本共识。管理流程见图1,就其中血糖管理部分阐述如下。1管理对象内分泌科住院的成人糖尿病患者。2血糖管理①合并急危重症(a)合并急性并发症:DKA、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严重糖代谢紊乱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时的降糖治疗:此时患者处于急性糖代谢严重紊乱状态,合并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酸中毒,危及生命。补液和胰岛素的应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逆转病情。在积极补液,有效改善组织灌注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短效胰岛素静脉滴注,开始时按每小时每千克体重计算胰岛素的剂量0.1 U·kg-1·h-1,每1小时监测血糖。之后根据血糖下降速度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下降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小时降低3.9~6.1 mmol/L为宜。如第1个小时血糖下降不明显,且脱水已基本纠正,胰岛素剂量可加倍。当血糖降至13.9 mmol/L时,胰岛素剂量减至0.05~0.1 U·kg-1·h-1,使血糖稳定在8.0~13.9 mmol/L。观察病情,临床症状缓解,消化道症状基本消失,能少量进食后,需皮下注射基础胰岛素1~2 h后,方可停止胰岛素静脉滴注。静脉输注胰岛素转皮下胰岛素注射时,可选择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DI)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不能正常进食者,可仅给予基础胰岛素,或CSII的基础量,每4~6 h监测血糖。患者病情稳定,血糖控制满意后,调整为院外降糖方案,并至少监测1天的7次血糖。院外降糖方案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MDI、CSII、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2~3次皮下注射,加用或不加用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b)低血糖昏迷:停止全部降糖治疗药物。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60 ml,继而5%~10%葡萄糖液持续静脉滴注,至意识恢复并保持。监测血糖,至少观察3 d。通常血糖在3~7 d后逐渐增高,依据血糖水平和病情及本次低血糖昏迷的诱发因素综合分析,重新选择较为安全的降糖策略。(c)合并感染:包括糖尿病足或不明原因发热。感染可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高血糖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如患者存在糖尿病足或不明原因发热,严格控制血糖为首要措施,胰岛素治疗为首选,如无严重糖代谢紊乱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应采用CSII或MDI治疗。基础胰岛素剂量可参照患者院外基础胰岛素剂量,如果院外没有使用胰岛素者,可按0.2 U·kg-1·d-1计算。三餐前餐时胰岛素或餐前大剂量视患者进餐情况并参照院外胰岛素剂量,同时监测7次血糖,每2~3天调整1次胰岛素剂量,逐渐控制血糖达到住院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观察病情,临床症状缓解,过渡至皮下胰岛素注射,应避免低血糖发生。存在严重感染时禁用二甲双胍治疗。②血糖控制差且非急危重症(a)第1类患者糖代谢紊乱严重,尚未危及生命,但持续高血糖状态可促使病情进展,应积极逆转,是胰岛素治疗的指征。降糖治疗需应用胰岛素,可相对短的时间静脉输注改善高糖毒性,缓解临床症状后改皮下注射。开始时胰岛素剂量0.05 U·kg-1·d-1,且静脉滴注时间相对短。患者血糖稳定在8.0~11.1 mmol/L后2~4 h,可改为多次胰岛素(基础—餐时)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同时改每小时监测血糖为每天检测7次血糖或4~6个监测点,必要时加测夜间血糖。依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逐渐控制血糖达到住院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后调整为院外降糖方案。(b)第2、3类患者均为胰岛素治疗的指征。降糖治疗亦应用胰岛素,最好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包括:基础加餐时胰岛素的MDI、CSII、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皮下注射,优选前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时,胰岛素起始剂量选择可按0.4~0.5 U·kg-1·d-1。对于院外已用胰岛素血糖较高且无低血糖者,可直接采用原剂量;对于院外已用胰岛素血糖接近达标或有低血糖者,可采用原剂量的70%~80%。监测7次血糖,必要时加测夜间血糖。依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逐渐控制血糖达到住院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后调整为院外降糖方案。根据病情可选择加用或不加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升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需要关注患者心肝肾功能,尤其是否存在慢性肾脏疾病,以及评估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的应用有利于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与血糖的波动。因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原则上不联用胰岛素促泌剂。(c)第4类患者相对病情轻。对于胰岛素缺乏为主的患者仍应胰岛素治疗,可以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或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必要时也可胰岛素强化治疗。每天1次基础或预混胰岛素注射时,胰岛素起始剂量选择0.2 U·kg-1·d-1。每天2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时,胰岛素起始剂量选择可按0.2~0.4 U·kg-1·d-1,按照1∶1比例分配于早晚餐前。对于院外已用胰岛素血糖较高且无低血糖者,可直接采用原剂量;对于院外已用胰岛素血糖接近达标或有低血糖者,可采用原剂量的70%~80%。监测7次血糖,或监测FPG、早餐后2 h血糖、晚餐前及餐后2 h血糖和睡前血糖。必要时加测夜间血糖。(d)对所有患者都应进行生活方式教育和管理及对症治疗。3住院期间①根据院内血糖监测情况、年龄,及入院后完善的检查,包括HbA1C、胰岛功能及其相关抗体、肝肾功能、慢性并发症情况、心血管系统及其相关代谢指标等健康状态评估后确定院内血糖控制目标。②根据上述情况及糖尿病分型完善降糖及综合治疗方案。③制订并实施饮食、运动治疗方案。④全程糖尿病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技术、预防低血糖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足保护、体重管理等。4出院前准备①制订院外降糖及综合治疗方案。院外降糖方案在住院期间逐步形成,或胰岛素强化治疗转为院外非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时需要至少监测1天的7次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②告知血糖监测频率和控制目标。③制订体重管理与生活方式计划。④告知随访时间和内容。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管理对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的管理流程同样参见图1,如下详细阐述了其中血糖管理部分。1管理对象 非内分泌科住院的成人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包括既往明确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和既往无糖尿病史,在住院期间出现高血糖的患者。2入院时病情评估(1)既往无糖尿病史患者,入院后出现血糖水平持续并显著高于7.8 mmol/L,则需重新评估,制订诊治方案;HbA1C≥6.5%,提示入院前已存在高糖状态。(2)既往有糖尿病史患者,既往3个月内如未行HbA1C检测,入院后则需进行HbA1C检测;(3)糖尿病患者,询问既往有无低血糖事件,评判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程度。(4)原发疾病的病情评估:年龄、预期寿命、是否存在器官功能不全、精神或智力障碍、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史或风险程度、是否需重症监护、是否需进行手术、手术的类型(急症、择期、整形等精细手术、或器官移植手术);患者的营养状态、进食情况(禁食、正常摄食,或胃肠外营养)等。3血糖管理措施(1)对血糖控制未达标的非内分泌科住院高血糖患者,尤其在合并有糖尿病酮症、DKA和糖尿病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建议邀请内分泌专科医生协同诊治。(2)对于大多数的非内分泌科住院高血糖患者而言,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治疗方法。(3)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推荐采用持续静脉胰岛素输注,根据血糖波动情况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在打算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时,需在停止胰岛素静脉输注前1~2 h接受皮下注射。同时,每日减少大约20%~40%的胰岛素总量。(4)对于非急危重症患者,可考虑皮下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注射剂量根据进餐和睡眠时间进行设定;如未进食或有持续肠内或肠外营养,每4~6 h皮下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对于进食差,或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可考虑以基础胰岛素为主,辅以临时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注射;营养摄入充足患者,则推荐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以及必要时临时补充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有条件的也可考虑胰岛素泵治疗。推荐餐前进行床旁血糖监测。(5)在胰岛素制剂的选择上,有短效或速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中效或长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进行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或者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用于胰岛素泵治疗能够带来更好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血糖达标时间更短,有助于缩短手术前准备时间和住院时间。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以餐前即刻或餐后立即注射的灵活特点也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进食不规律的住院患者的治疗需求。而且,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堵管的发生风险较低,更适合于胰岛素泵治疗。对于入院前应用预混胰岛素且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入院后可考虑继续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6)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在住院高血糖患者的使用证据较少。如果患者的临床状况比较稳定、进食规律并且没有使用这些药物的禁忌证,则在入院后可以考虑继续应用其入院前已经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或GLP-1受体激动剂。4特殊情况的处理(1)肠内或肠外营养:①持续肠内营养,每日1次或2次基础胰岛素;同时,每4 h给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皮下注射;②分次肠内营养,维持原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如初始治疗,给予10 U基础胰岛素。同时,在每次进行肠内营养时,给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皮下注射;③肠外营养,全胃肠外静脉营养液中添加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同时,每4 h给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皮下注射。(2)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在使用时需考虑其在体内作用时间对高血糖的影响。可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样床旁血糖监测非常重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的使用。(3)围手术期:①对于缺血性心脏病高风险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病变或肾功能衰竭患者需慎重评估围手术期低血糖风险;②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一般状况及手术的类型决定是否需要停用之前的口服降糖药物以及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对于需要禁食的手术,在进行手术当日早上,停用口服降糖药物,给予半剂量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或全剂量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或全剂量胰岛素泵基础量。③在禁食期间,每4~6 h进行血糖检测,超过血糖控制目标时给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4)DKA和糖尿病高渗状态:处理目标包括:纠正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纠正高血糖、血电解质紊乱和酮症等。寻找相关诱因非常重要。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肌肉或皮下注射是治疗DKA和高渗状态的安全有效措施。5出院随访(1)完整的出院小结信息有助于患者在出院后方便安全地在门诊随访或至当地或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相关信息包括高血糖的病因信息、相关并发症与合并症、推荐的后继治疗方案等。(2)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治疗方案,确保新处方的安全性;正确使用并处置胰岛素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提供购买相关医疗设备或耗材的信息;对药物的服用方法、药品的管理、血糖监测、高低血糖的识别、预防和应急处理进行宣传教育。(3)建议所有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在出院1个月后接受内分泌专科医生的评估。糖尿病患者根据出院后的血糖水平,由内分泌专科医生进行降糖方案的调整并制订长期随访方案。对于住院新发现的高血糖患者更有必要在出院后重新进行糖代谢状态的评估。糖尿病妊娠及妊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妊娠期间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妊娠与妊娠糖尿病(GDM),不论是哪种类型高血糖,均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需要进行住院血糖管理。1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住院血糖管理糖尿病患者从计划妊娠至整个孕期,都应进行严格的血糖管理,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良或合并严重急、慢性并发症入院时,需要进行以下管理:(1)糖尿病病情评估系统评价血糖控制状况,监测全天血糖谱(三餐前后、睡前血糖)及HbA1C,必要时可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全面评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状况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脏病变(DKD)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评估可能加重或促使DR、DKD进展的危险因素;根据White分级(表3)评估糖尿病病情与妊娠风险,White分级在F级以下的患者,妊娠后胎儿存活率不到5%,因而应避免妊娠。(2)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方案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餐前血糖控制在3.9~6.5 mmol/L,餐后血糖<8.5 mmol/L,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控制HbA1C<6.5%,用胰岛素治疗者控制HbA1C<7.0%。目前我国口服降糖药物均未纳入妊娠期使用适应证,因此孕前正在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适时停用,并转换为胰岛素控制血糖。(3)制订妊娠计划与患者教育住院期间,应对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明确糖尿病与妊娠间的相互影响,帮助患者制订以家庭为单位的妊娠计划,并制定完善的孕期随访计划。2妊娠期间的住院血糖管理妊娠期间进行住院血糖管理内容包括:(1)病情监测与控制目标血糖控制不良或不稳定时,应每日监测全天血糖谱(三餐前后、睡前血糖),必要时可进行CGMS。当孕妇出现不明原因恶心、呕吐、乏力等不适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时还应及时监测尿酮体,必要时行血气分析。妊娠期间血糖控制目标根据糖尿病类型不同有所不同(表4)。(2)管理方案①饮食与运动方案:饮食与运动干预是妊娠期高血糖管理的基础,在孕妇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住院期间也应进行合理的饮食、运动干预。饮食应控制总能量摄入,并保证营养均衡,可请营养科进行指导。②胰岛素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妊娠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血糖较难控制,均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而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不能达标的GDM孕妇应首先推荐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妊娠期常用的胰岛素制剂类型包括短效人胰岛素、中效人胰岛素(表5)。临床上最符合生理要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为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和CSII,两种方案均可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进行灵活的个体化调整。(3)急、危重症的处理①妊娠期低血糖:常见诱因包括:早孕反应(如晨起恶心)引起的摄食异常;运动量过大;胰岛素剂量过大;围产期能量消耗过大。治疗原则:迅速给予糖水或碳水化合物食物;重症者需用50%葡萄糖静脉注射;如需要,可为糖尿病孕妇提供胰升糖素;寻找诱因,及时调整药物治疗。②妊娠期DKA:孕期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并发酮症甚至DKA,常见诱因包括:妊娠期间漏诊、未及时诊断或治疗的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不规范;饮食控制不合理;产程中和手术前后应激状态;合并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原则:给予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代谢和电解质紊乱、改善血液循环、去除诱因。(4)分娩及产科、儿科处理住院期间如出现母儿并发症,应及时联合产科进病情评估,根据病情决定终止妊娠时机及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后易发生低血糖,严密监测其血糖变化及时发现低血糖,提早喂糖水、开奶,必要时进行静脉葡萄糖滴注。档案建立及远期随访:所有因糖尿病住院的孕妇都应常规建立随访档案,制订随访计划,定期到内分泌门诊随访血糖状况。推荐所有GDM妇女在产后6~12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明确有无糖代谢异常,以后每3年随访1次。同时,建议对糖尿病患者的子代进行生长发育状况的随访,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由 MediCool 医库软件 内分泌团队编辑摘选自《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欢迎加入“医库群-内分泌医生”,高品质内分泌专业交流平台(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管理好友,备注“内分泌医生”,即可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原文,瞬间即可!阅读原文阅读 12702投诉写留言

糖友手术 血糖管理关乎成败 篇3

王女士今年58岁,患糖尿病6年,一直口服降糖药,未规律监测血糖。最近,她体检时被发现患有子宫肌瘤,经医生建议欲行子宫肌瘤摘除术。入院后检查发现,王女士空腹血糖12.8毫摩/升,外科医生建议暂停口服降糖药,改为胰岛素治疗。王女士固执地认为,只要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便需终身使用,故坚决拒绝改变降糖方案。她自行将口服药加量,并开始控制饮食,血糖虽有所下降,但仍未达标。手术成功进行后,王女士仍用口服药降糖治疗,但术后血糖甚高,外科医生遂启用静脉胰岛素泵降糖治疗。由于血糖降低过快,王女士感到头晕、乏力,一度出现心慌、手抖等低血糖反应。医生只好减少胰岛素剂量,导致血糖一直控制欠佳,由此造成伤口愈合缓慢,一度出现脓性渗液。王女士及家人只有焦急地等待术后缓慢恢复。

生活实例2

刘先生今年61岁,患糖尿病10余年,也一直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与王女士不同的是,刘先生非常关注自己的病情,平时注意控制饮食、规律监测血糖,血糖控制良好。最近,刘先生不幸被诊断为肺癌,幸好发现并不算晚,医生给刘先生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准备手术治疗。由于精神紧张,入院后刘先生血糖波动较大,内分泌医生会诊后建议进行胰岛素泵降糖治疗,治疗后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升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毫摩/升左右。手术成功进行后,刘先生继续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起初血糖有波动,但经过医生精细的调节和饮食指导,血糖逐渐稳定。目前,刘先生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征象。

为什么同样是接受外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甚至刘先生手术规模更大,但却恢复得更好?除了自身情况不同外,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情况不同也是重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至关重要

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决定手术治疗开始,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特殊时期。对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极为重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手术创伤、麻醉、应激及禁食等,可加重患者糖代谢紊乱,使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发生风险增加。

糖尿病是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围手术期高血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外周血管并发症等的发生率。

由于糖尿病患者常有免疫功能紊乱,机体抵抗力下降,术后感染风险增加;糖代谢紊乱也可造成蛋白质代谢异常,导致胶原沉积减少,术后切口不易愈合。

有研究表明,合并有糖尿病的外科手术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是影响手术成败及预后的关键因素,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需要多方配合

围手术期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也与一般的血糖控制不同,要平稳安全渡过围手术期,需要外科医师、糖尿病专科医师及麻醉师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协作,也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术前全面评估 术前,医生首先应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术前评估,评价手术风险,并根据病情制定围手术期降糖方案,实现个体化血糖管理。

严密监测血糖 除了全面的术前评估,严密的血糖监测也极为重要。由于围手术期饮食情况可能发生巨大改变,患者常须禁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静脉营养或肠内营养等,血糖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严密的血糖监测不但可以指导降糖药物的使用,还可以指导患者饮食及营养摄入,有利于术后恢复。

妊娠糖尿病孕期血糖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100例, 将其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50例。对照组年龄23~38岁, 平均年龄 (28.6±1.5) 岁;身高148~172 cm, 体重指数为 (23.5±1.5) kg/m2;其中初产妇有33例, 经产妇有17例。实验组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28.2±1.6) 岁, 身高147~170 cm, 体重指数为 (23.8±1.6) kg/m2;其中初产妇有31例, 经产妇有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指数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血糖控制, 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以及指导患者适量运动为主, 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血糖管理, 从患者入院之后便进行系统的血糖控制, 在孕产妇的孕周24~28周进行高危妊娠筛查, 并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管理, 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和尿糖, 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计算患者的体重指数, 建立产妇的孕期营养指导门诊, 对孕产妇进行营养指导。加强对患者的产前健康教育, 向患者详细的介绍有关于妊娠糖尿病的知识, 指导患者孕期摄入合理的营养。在孕期血糖系统控制的过程中, 合理饮食是基础, 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体重指数合理控制蛋白质、脂肪以及糖类的摄入。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进行监测, 指导患者适量运动。运动一般在餐后1 h进行, 主要以散步为主, 持续时间半个小时。妊娠28周之后, 应该加强对胎儿健康状况的监测, 孕32周后掌握监护胎心的技能。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剖宫产的为20例 (40.0%) , 对照组患者剖宫产的为30例 (60.0%) , 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此外, 实验组患者在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和早产等方面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发生在孕妇的妊娠期会严重影响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妊娠期糖尿病会使胎儿出现先天畸形、子宫内窘迫等, 同时还可能导致产妇发生高血压、羊水过多以及感染等, 虽然产妇的糖代谢在产后就可以恢复正常, 但是却增加了产妇在未来发生糖尿病的概率, 使产妇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患者的孕期对血糖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2,3]。在患者孕期的血糖管理, 主要是以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及适当运动为主, 但是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血糖的方案, 应该根据孕产妇的不同孕期进行不同的控制管理[4]。在孕产妇的孕周24~28周进行高危妊娠筛查, 妊娠28周之后, 应该加强对胎儿健康状况的监测, 孕32周后掌握监护胎心的技能, 从而从孕期全阶段提高血糖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5]。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剖宫产的为2 0例 (40.0%) , 对照组患者剖宫产的为30例 (60.0%) , 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此外, 实验组患者在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和早产等方面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次研究结果与董丽敏等关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报道数据吻合[6]。说明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孕期进行系统性的血糖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减少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和早产等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孕期进行血糖管理, 可以有效改善母儿预后, 减少围产儿的死亡率以及各种包括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和早产在内的并发症, 保证母婴的健康,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毕研霞, 洪忠新, 丁冰杰.妊娠糖尿病患者孕前体质指数与血糖及孕期膳食营养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24 (14) :1624-1628.

[2]喻茜, 牛晓虎, 冯佩, 等.孕早期空腹血糖值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价值[J].护士进修杂志, 2016, 21 (4) :36-38.

[3]韩卫全, 熊洁.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晚期血糖水平监测的临床价值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4 (1) :89-91.

[4]王华蓉.全方位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孕期的血糖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5, 32 (z2) :112-113.

[5]李亚冬, 马立萍.医院社区整体血糖管理模式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4) :439-442.

血糖管理 篇5

桑叶是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的食材,有人喜欢食用幼嫩的桑芽做成煎鸡蛋等特色新式菜品。桑叶还有着降血糖的功效,在《本草备要》里,就有“代茶止消渴”的记述。平时,我们可以采摘最好经霜的桑叶,直接煎煮成淡绿色茶汤饮用。桑叶茶味道清甜,风味爽口,不仅能调理血糖,还能清热降火,预防面部皮肤粉刺。

2:苦瓜

苦瓜作为一款普通的蔬菜,也有着明显的降血糖功效。在医书《泉州本草》记述:“治烦热消渴引饮:苦瓜绞汁调蜜冷服。”我们可以用苦瓜清炒或和瘦猪肉切丝一起烹饪,也是平日里药食两用的不错选择。

3:洋葱炒肉丝

洋葱营养丰富,口感爽嫩,有“蔬菜皇后”的美誉。洋葱也有明显降低血糖的功效。取新鲜洋葱切成丝备用,再取新鲜猪瘦肉切成薄片,用地瓜粉和生抽、盐、鸡精、五香粉放入猪肉中抓取均匀腌制一会,随后和洋葱丝放入油锅一起滑炒即可调味装盘。这款菜品开胃爽口,是血糖高的人群可以常吃的家常菜。

4:紫菜豆腐汤

紫菜是营养丰富的海产,紫菜中所含的有效药理成分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我们不妨用紫菜和豆腐,做成鲜美的汤菜,既能开胃下饭,又有助于调理高血糖的身体状况。

5:燕麦粥

燕麦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谷类食品。用燕麦做成粥当早餐食用,也常常是很多糖尿病人的饮食习惯。这是由于燕麦具有公认的平稳血糖的保健功效,经常食用燕麦,还能有效降低胆固醇,有益肠道健康。

6:苹果

俗话说: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可见苹果的营养和保健功效。苹果口感爽脆,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平稳血糖,降低胆固醇的保健功效。平日里,可以用生食苹果或榨汁食用。

7:芭乐

芭乐,又名番石榴,是一种常见药食两用的水果。芭乐树的果实作为一种中药来使用,有着健脾消积的药用功效。食用芭乐果实,有降血糖的保健功效。

8:南瓜

南瓜富含丰富的果胶,能控制人体饭后对糖的吸收速度,从而控制饭后血糖的上升。南瓜是一种很适合血糖高人群食用的保健蔬菜。

血糖管理 篇6

关键词 全科医师团队 规范管理 糖尿病 血糖 血脂

收集本社区2010年2月~2012年4月管理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4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500例,根据规范管理的时间进行分组,选择规范管理时间≥1年为管理A组1000例,男560例,女440例;年龄45~78岁,平均54.6岁;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110例,初中550例,高中级以上340例。同时选择管理时间<1年患者5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男280例,女220例;年龄44~81岁,平均56.6岁;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50例,初中240例,高中级以上2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①信息化管理完善患者健康档案,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社区体检信息、医疗就诊信息,生化检查信息,整合后全部录入社区卫生工作平台中,社区医务人员及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及及时把随访资料录入信息库,是患者疾病动态信息在平台中良好显示。②随访工作人员实行分组责任制,对所在辖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根据糖尿病分级要求随访及家庭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检查用药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根据其自身情况帮组其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指导糖尿病饮食,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检测血糖变化情况,合理调整用药。③集中教育,病友互助每2个月进行1次全体糖尿病患者的交流会议,邀请内分泌医师进行糖尿病学术讲座,解答患者问题,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并现场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如何正确搭配饮食等,鼓励病友之间进行相互帮助,并交流经验。

结 果

两组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管理组在管理1年整和对照组在管理3个月整进行血脂、血糖相关指标检查结果:见表2。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还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1]。社区糖尿病管理具有范围小、管理精、费用低、效果好等优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向社区转移[2]。

本研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科医师团队规范管理,建立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收录患者健康档案,疾病诊疗档案,成立由专科医师及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全科医师团队责任小组。监测结果显示两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良好,与文献报道相符[3],显示长期稳定的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13-114.

2 丁慧萍,薛关华,李正洪,等.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2006,22(1):6-8.

加强冠心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篇7

1 冠心病患者漏诊高血糖现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二者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人群中高血糖的比例约为2/3, 称为“2/3”现象[1]。2004年欧洲心脏调查在对4 961例冠心病患者检测血糖后发现2/3患者合并高血糖, 如果单纯检测空腹血糖, 则会漏诊2/3的高血糖人群;2005年中国心脏调查选择了3 513例住院冠心病患者, 高血糖人群比例为80%, 其中糖尿病为52.9%, 糖尿病前期为26.36%, 单纯检测空腹血糖 (以5.6 mmol/L为切点) , 将漏诊80%的糖尿病患者和7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 总体上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会漏诊75%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由此可看出, 我国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与国外相似, 多数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 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仍会漏诊大量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想象, 如医生在接诊患者时, 根本不做血糖检测, 将会漏诊多少高血糖人群。

2 冠心病患者漏诊高血糖原因

冠心病患者如以往未明确诊断合并有糖尿病, 则容易漏诊高血糖, 首先是医生对于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未将血糖检测作为门诊或住院常规检查项目, 以筛查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糖代谢异常;其次, 多项研究表明餐后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 在临床中却只关注检查空腹血糖, 忽视餐后血糖检测, 并不认为对于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有监测餐后血糖的必要, 遗漏了餐后高血糖;第三, 高血糖症状不典型, 甚至可长达数年、数十年无明显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 因此容易被忽略, 仅因各种并发症或合并症就诊, 化验方发现高血糖。

3 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策略

3.1 常规血糖筛查

不仅检查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也要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是心血管内科医生应当掌握的第一项糖尿病检测相关技能[3], 可大幅度降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漏诊率。所有冠心病患者, 未诊断为糖尿病者, 应常规行OGTT检测;如无糖尿病症状, 2次发现空腹血糖>7.0 mmol/L, 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不必行OGTT检测;如有糖尿病症状, 且1次空腹血糖>7.0 mmol/L, 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亦不需行OGTT检测;对于血糖正常者, 应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进行1年1次的常规血糖筛查[1]。

3.2 全面血糖控制

糖化血红蛋白一直被视为监测血糖水平的金标准, 但其并不能取代其他血糖检测指标而作为惟一的反映血糖水平的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血糖水平波动性均与患者心血管预后密切相关, 在冠心病患者高血糖的治疗过程中, 上述血糖检测指标均要同等重视, 并达标。

3.3 合理地联合用药

多数糖尿病患者最终均需要应用2种以上降糖药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 宜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相互联合, 以保证血糖安全达标。且尽量不增加或少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低血糖、水钠潴留等, 同时亦应注意降糖药物与心血管活性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3.4 预防低血糖

对于心血管病及高危患者而言, 低血糖比高血糖可能具有更大的潜在危害。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美国糖尿病学会联合声明指出, 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因此要采取积极而又不失稳妥的降糖治疗策略, 避免因严重低血糖增加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5 个体化血糖目标值

不同患者设定不同的降糖目标。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糖尿病病史较短、无合并症和并发症及年龄较轻者, 可采取较严格的血糖目标, 反之, 不应追求过低的血糖水平, 尤其是有严重低血糖病史的患者。

3.6 综合干预多重危险因素

高血糖不是冠心病患者的惟一危险因素, 单纯强化血糖控制尚不能有效预防全部心血管并发症, 还要重视对并存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吸烟和不合理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全面控制。

参考文献

[1]林曙光.当代心脏病学最新进展2008[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256-259.

[2]苏杰英, 李宏亮, 杨文英.强化降糖, 任重道远[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8, 16 (12) :761-762.

血糖管理路漫漫糖友活动多参加 篇8

国内很多三甲医院为加强与糖友之间的沟通、融洽医患关系和创造糖友之间的交流平台, 定期举办医患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有知识竞赛、文艺表演、游戏等形式, 还有室外患者联谊会, 深受患者欢迎。

在一次糖尿病患者活动上, 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援告诉记者, 举办糖友活动, 不仅对医院, 对患者来说都有着积极意义:

1.通过活动, 医院和患者能得到很好的沟通, 融洽医患关系, 也增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平时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除了门诊就仅限于医生查房了, 这样的沟通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患者活动, 医患间增进了了解, 这对今后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2.这些活动大多包括运动的内容,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糖友的体质, 更重要的是向糖友灌输了运动的理念, 明白运动的好处, 从而使糖友养成运动的习惯, 采用合适的运动方式用适宜的运动量坚持自主运动。

3.活动上的知识竞赛, 能轻松地向糖友传播相关疾病管理的知识, 巩固糖友在健康课堂上所学的糖尿病防治知识。

4.活动可以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条件允许则可向胜出方奖励礼品。礼品也是要与糖尿病控制相关的物品、资料等等。这样对糖友来说更有积极地意义。

5.这些活动因为有医护人员参与, 给一些有疑问的患者提供了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的机会。

6.在活动中, 糖友们也会相互交流沟通, 结交更多的病友。病友之间交流抗糖经验与心得, 相互鼓励, 这都会对糖友的自我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 这些活动也一直受到广大糖友的欢迎。糖友们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 不光是以上的这几个好处, 更是因为这些活动本身的趣味性让能糖友们开心愉快、忘却烦忧, 让大家感到生活依旧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一个糖友对记者说:“我很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 它不仅能让我获得相关的糖尿病知识, 它还让我觉得自己更年轻了!”

糖尿病是需要长期坚持自我管理的疾病, 要学习相关的很多知识, 管理上“五驾马车”均不可放松, 可以说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糖友们应当多参加糖友活动, 与病友们组成一个团体, 大家携起手来, 以积极的心态抗击糖尿病。

血糖管理 篇9

打破传统方法枯燥、依从性差的弊端, 以便携、寿命长为特性, 设计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血糖采集和综合维护功能的糖尿病管理系统。

解决方案

飞思卡尔Kinetis L系列微控制器, 采用ARM®Cortex®-M0+内核, 具有超低功耗特性, 配备了丰富的模拟、通讯和控制外设。糖护士采用了飞思卡尔Kinetis KL05 MCU实现了性能和功耗的完美平衡。应用工程师不再因为受制于功耗的问题而局限于8位或者是16位MCU。KL05具有优化的动态和停止电流并提供出色的处理性能, 同时还提供多种片上闪存密度以及丰富的模拟模块、连接功能和HMI外设供工程师选择。

优势

产品形态方面, 传统的血糖仪是独立的设备, 需要配备屏幕和大容量的电池, 因此设备体积较大, 不具备便携性。糖护士采用了Kinetis KL05MCU, 做成手机配件的形式, 通过耳机接口与手机搭配使用, 无需单独配备屏幕, 因此, 整体功耗、体积和重量都大大降低。经测试, 50m Ah的纽扣电池可以支持5年或4000次的血糖检测使用, 而整机 (含电池) 重量仅有9克。该产品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严格认证, 获得CFDA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证书 (湘食药监械 (准) 字2014第2400052号) 。

在数据的管理方面, 使用传统血糖仪的患者需要把测量的血糖数据抄到本子上, 就诊时拿给医生看, 这样麻烦且血糖数据的变化趋势展示不直观。有了糖护士, 糖尿病患者测量的数据自动存储到智能手机和云端, 它可以很方便地以曲线、表格的形式展示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 医生可以远程查看数据, 然后指导患者调整饮食、运动、用药。

图1糖护士只需微量采血, 减少痛楚

通过糖护士软件, 患者还可以方便的记录日常饮食、运动、用药情况, 通过设置提醒确保按时测量血糖和用药, 并且可以在软件上浏览丰富的糖尿病知识。

寻找合适的技术合作伙伴

北京糖护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CTO) Brent Zheng (郑志华) 表示:“我们需要寻找既能高速运算又具有低功耗特性的MCU, 普通的8/16位MCU已经无法满足糖护士产品研发的需求, 一筹莫展之时, 我们找到了飞思卡尔的KL05, 它完全能满足我们对功耗和运算速度的双向需求。不仅如此, KL05本身支持12bit ADC和12bit DAC, 为我们节省了外围的模拟器件, 不但节省成本而且减小了产品体积;同时, 封装兼容特性也打消了我们对未来产品升级时需要改版的担心, 可以说飞思卡尔KL05从性能到产品规划, 对我们来讲都是最合适的平台。”

创新的糖护士手机血糖仪

拥有先进专利技术的糖护士手机血糖仪配合手机APP“糖护士”和云端数据库, 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血糖监测、数据自动管理、云端存储、指标分析、自由分享、远程问诊、饮食运动习惯管理、药物使用提醒及建议、社交网络经验交流、糖尿病教育等全方位糖尿病自我管理。

糖护士能自动记录、整理每次测量的血糖值, 添加饮食、运动、用药日志, 让病人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日常生活的规律, 有助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它还有血糖测量提醒和用药提醒功能, 避免患者忘记测血糖、吃药打针, 导致出现血糖水平异常。

糖护士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强大运算和通讯功能, 让患者的家人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血糖结果, 放心出差、专心工作。同时, 当患者在外地, 也可以通过糖护士向主诊医生分享所有血糖数据, 并远程问诊, 患者可以安心的出差, 或者是愉快地旅游。

飞思卡尔:拥有长久的医疗专门技术

半导体技术在帮助患者监控、诊断、治疗和成像等新技术开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疗设备设计人员需要在处理器和功耗要求之间取得平衡, 确保产品快速上市, 并使产品通过各种政策、法规要求。飞思卡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供应商, 它提供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模拟和传感器组件、射频放大器和无线技术等, 可以满足医疗设计的独特需求。这些关键技术, 以及飞思卡尔的支持工具、专业技能和它的联盟, 使客户能够开发出具有突破性的医疗系统和与性命攸关的应用。飞思卡尔还为医疗市场提供一个正式产品的长期供货计划, 确保计划内的器件享有至少15年的供货保障*, 为开发商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更多有关北京糖护士科技有限公司的信息

ICU应激性高血糖的干预管理研究 篇10

1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机制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其发生主要与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改变, 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轴) 的强烈兴奋, 以及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

1.1 神经内分泌的改变:

机体在受到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大出血等应激原的强烈刺激时, 会出现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 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兴奋激活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大量胰岛素的反向调节激素, 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物质释放增多, 这些胰岛素的反向调节激素均具有拮抗胰岛素、抑制胰岛素分泌, 从而使血糖升高的生物学效应。另外, 胰岛素的反向调节激素还具有使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增强, 促进糖异生及糖原分解的作用, 最终导致了血糖的升高。

1.2 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

机体在强烈应激原作用下, 免疫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目前认为与应激性高血糖可能有关的细胞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等。目前认为, TNF-α、IL-6等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刺激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的分泌、介导胰岛素抵抗以及直接影响糖代谢等途径而引起高血糖[4]。

1.3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 是指机体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代谢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 产生一系列糖、蛋白质、脂肪的高代谢改变的现象, 表现为一定量的胰岛素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 是机体对胰岛素作用发生抵抗[5]。

研究证实危重患者中常发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疾病危重状态时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受体底物的改变及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障碍、氧化应激通路的激活等因素有关[6]。

1.4 产生应激性高血糖的其他因素:

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类药物及肠外营养中静脉葡萄糖的使用, 也是引起高血糖的一个原因。如在抢救治疗各种休克,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时, 常常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如肾上腺素,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抢救治疗重症感染, 重症哮喘等患者时可能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均可能对危重症患者血糖造成影响, 导致加重甚至诱发应激性高血糖的出现;另外急危重症患者常因为组织灌注不足, 缺血缺氧等各种原因, 出现胃肠功能障碍, 在血流动力学稳定之后, 胃肠道功能恢复之前, 需要给予肠外营养为危重症患者提供能量, 如葡萄糖在胃肠外营养热量中所占比例过多, 亦会导致患者血糖显著升高。除此之外, 高龄, 长期卧床, 既往存在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等慢性并发症也可能是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险因素[7]。

2 应激性高血糖管理治疗

2.1 积极控制原发病:

如积极控制感染, 纠正缺血、缺氧、抗休克, 酌情停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和激素等。原发病是应激反应的根源, 只有原发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才能够逐渐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 从而减少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的释放, 减少TNF-α、IL-6等细胞因子的释放, 有效减少胰岛素抵抗的产生,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2 正确的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更有利于促进应激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的修复, 对不能进食的患者临床上采用肠外营养, 需注意营养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和输入速度的控制, 应避免葡萄糖在总热量所占百分比过高, 导致医源性高血糖的发生[8]。

2.3 胰岛素血糖控制水平探讨:

2001年van den Berghe等进行的Leuven研究, 外科ICU机械通气的成人患者1548例纳入研究, 并随机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 强化胰岛素治疗组的血糖维持在4.4~6.1 mmol/L, 传统治疗组血糖维持在10~11 mmol/L, 研究结果显示, 与传统治疗组相比, 实行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ICU患者病死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9]。在van den Berghe等的Leuven研究之后, 又有一系列关于强化胰岛素治疗的研究出现, 表明强化胰岛素治疗不能减少ICU患者病死率, 却有增加低血糖的风险。2009年最大规模的NICE-SUGAR研究亦证明强化胰岛素治疗并不能改善生存率, 反而显著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率, 从而增加病死率[10]。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相关专家一致否定了强化胰岛素治疗, 肯定了NICE-SUGAR研究, 认为危重症患者血糖不高于180 mg/d L (10.0 mmol/L) 可不处理, 血糖控制目标为144~180 mg/d L (7.8~10.0 mmol/L) 为宜, 强调一定要避免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的强化血糖控制方案[11]。

2 0 0 9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 (A A C E/ADA) 发表的关于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的共识声明中指出, 对于危重患者血糖持续>10 mmol/L时应给予胰岛素治疗, 另外,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建议将血糖维持在8~10 mmol/L, 推荐使用胰岛素静脉输注的方式作为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控制的治疗方案, 必须严密监测血糖, 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12]。

2.4 血糖的监测:

血糖监测是应激性高血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结果有助于评估危重症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反映胰岛素血糖控制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目前, 临床上常见的血糖监测方法多采用静脉抽血化验和快速指尖末梢血监测, 均需反复采血, 只反映测量时间点的血糖即瞬时血糖, 瞬时血糖值无法反映患者整体的血糖水平。连续血糖监测系统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s, CGMS) 是目前国际上血糖监测的领先技术, 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CGMS是通过探头监测组织间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动态反映患者血糖变化, 每天自动记录288个血糖值, 可连续监测3 d。

2.5 低血糖的预防:

急危重症患者频繁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持续时间过长, 会出现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水肿, 甚至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在出现严重低血糖的时候, 低血糖的水平实际上可能比显示的更为严重。ICU中常使用床旁末梢血糖测定的方法检测血糖, 显示血糖数值可能高于实际血糖水平, 在临床工作中, 必须积极处理可能存在及已经存在的低血糖[13]。

2.6 血糖的变化幅度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时, 应常规进行动态的血糖监测, 以便于根据血糖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情变化进行相关评估并及时调整相关监测及治疗方案, 从而使血糖保持平稳, 并避免严重高血糖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低血糖的出现。国外多项研究提示高血糖变化幅度与ICU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 血糖变化幅度可能是独立的ICU病死率的预测指标, 即使血糖浓度较高时, 较低的血糖变化幅度也具有保护作用[14]。

综上所述, 对于ICU血糖管理应遵守适度、平稳的原则, 根据严密监测血糖的结果及其变化, 调整胰岛素静脉输注的速度及剂量, 使急危重症患者的血糖保持在平稳安全的水平,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是及其有益的。

上一篇:教师工作平台下一篇:德育课程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