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24-06-09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精选十篇)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篇1

一讲话贯穿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讲话反复强调, 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 是“精神之钙”“压舱之石”“立命之本”, 永不动摇信仰, 永不脱离群众, 就能无往而不胜。习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 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不惜流血牺牲, 靠的就是一种信仰, 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最紧迫的问题是保持政治定力。习总书记从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西亚北非的政局动荡、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等方面, 深刻阐明了保持政治定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要求我们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坚如磐石, 守得住信仰, 经得起风浪。坚定理想信念最集中的表现是高举旗帜、听党指挥,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正如习总书记提出的:“不管我们受到多么大的损失, 不管如何更新换代, 我们这个军队永远是党领导下的军队, 永远是国家的捍卫者, 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 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是最可爱的人!”

新形势下, 习总书记作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一系列讲话精神, 使我们信仰的旗帜更加鲜明, 使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为紧密, 使我党我军和人民的利益更加一致。可以说, 他把我们当前所需要坚定的政治信仰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使我们更加易于明辨是非, 使我党我军的力量更加凝为一体。因此, 在坚定政治信仰上下功夫, 就需要我们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 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 进一步强化革命纪律性, 使我党我军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

二讲话贯穿了锐意改革的使命担当

“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是贯穿讲话的一条重要脉络, 也是习总书记领袖风范、执政品质和人格魅力的集中展现。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 习总书记代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发表重要讲话就集中反映了他强烈的使命责任感。习总书记的讲话通俗无华, 务真求实, 没有大话、套话, “责任”“人民”成了高频率词语。虽然仅仅20分钟左右, 但感动震撼了亿万国人, 展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有信心、有能力, 更有魄力!他说:“我的执政理念, 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 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讲话中经常提到“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令人敬重, 催人奋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 习总书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统领各方工作, 同时担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说明了党中央和习主席正以跑好历史接力棒的冲锋姿态, 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彰显了高举旗帜的坚定信念、应对“大考”的清醒忧患、无私无畏的胆识气魄和建设强大军队的坚强决心。

当今的中国正在剧烈转型, 艰难爬坡, 问题不少, 困难更多, 全面深化改革正面临一场大考, 要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 必须敢担当、会担当、能担当, 在我们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有为, 脚踏实地, 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三讲话贯穿了强烈真挚的为民情怀

讲话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鲜明立场。他指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才能做到坚如磐石。他十分关心百姓生活,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强调“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 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提出“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这集中体现了习总书记人民至上的爱民情怀。

我们要深入把握讲话贯穿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根本立场, 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大力弘扬拥政爱民传统, 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四讲话贯穿了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求真务实体现了习总书记一贯坚持的工作作风。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示范引领、以上率下。强调“风成于上, 俗化于下”, 上行下效, 其力无穷。常接地气、明察实情。强调不接地气就会“高处不胜寒”。他主持军委工作以来, 先后到全军十几个大单位视察调研, 亲自上战舰、进战车、登战机、入班排、到哨所, 倾听官兵心声, 了解战备实情。直面问题、敢于较真。习总书记谈论问题, 从不空泛议论, 从不回避矛盾, 而是向问题开刀、以问题作靶, 揭短碰硬、有的放矢。真抓实干、务求落实。强调不务实、不落实, 再好的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 要勇于变革、开拓创新,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不抓则已、抓则必成,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我们要深入把握讲话贯穿的求实务实的鲜明特色, 坚持实一点, 再实一点, 奋力推进各项工作, 要坚持埋头苦干、抓紧实干, 努力推动我国的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五讲话贯穿了宏阔高远的战略思维

习总书记注重从全局上审视国际国内大势。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 他强调“三个没有变”, 为我们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他做出“三个前所未有”的精辟概括, 告诫我们安全发展形势更趋复杂, 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贯思想。他提出要有“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远见卓识, 反复强调要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总书记还反复强调底线思维, 就是把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原则、作为战略底线。他指出, 我们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决不拿核心利益做交易;凡事从坏处准备, 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不惹事, 也不怕事, 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准备。这为我们确保国家战略底线提供了科学指导。

我们要善于运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既要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运用自然规律、科学文化知识认识军事技术发展的规律, 把它们转化为战斗力、保障力;同时, 还应注重努力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具体、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科学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更具实效。

摘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不仅要通读原文, 更要把握精神要义, 特别注重深刻研究和体会习总书记讲话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4

系列讲话精神知识测试题目 篇2

1.人民对(c)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A、公平正义 B、和谐社会C、美好生活 D、法治国家

2.(C)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A、制度问题

B、理论问题C、道路问题

D、法治问题

3.(A),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A、实事求是

B、求真务实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与时俱进

4.(B),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D、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

5.《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C)”。

A、无限风光在险峰

B、长风破浪会有时C、雄关漫道真如铁

D、人间正道是沧桑

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B)、人民幸福。

A、民族独立

B、民族振兴C、民族平等

D、民族团结

7.实现中国梦,最终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真抓才能攻坚克难,(D)才能梦想成真。

A、巧干

B、苦干

C、真干

D、实干

8.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B)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A、互利

B、共赢

C、双赢

D、互惠9.(C)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A、深化改革

B、扩大开放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10.以(B)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社会

1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A)的关系。

A、政府与市场

B、市场与社会C、政府与社会

D、改革与开放

1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C)、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A、公平公正

B、和谐稳定C、公平正义

D、公开公正

1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B)推动改革。

A、干部群众

B、人民

C、全体公民

D、党员干部

1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D)模式选择问题。

A、体制

B、机制

C、行为

D、制度

15.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B)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A、经济发展

B、经济社会发展C、社会发展

D、人民生活

16.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要简单以(C)增长率论英雄。

A、国民生产总值

B、工业生产总值C、国内生产总值

D、工农业生产总值

17.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B)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A、转变方式

B、经济转型

C、社会转型

D、结构调整

18.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B)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A、产业结构

B、经济结构

C、区域结构

D、要素结构

19.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A)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

A、创新

B、人才

C、金融

D、科技

20.要以人为本,推进以(D)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A、环境

B、物

C、自然

D、人

2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D)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A、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B、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C、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D、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22.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A政府。

A、服务型

B、开放型

C、透明型

D、全能型

23.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A)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A、意识形态

B、舆论引导C、理论武装

D、对外宣传

24.坚持(C)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

A、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

D、团结、批评、团结

25.提高国家(A),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A、文化软实力

B、综合实力C、军事实力

D、经济实力

26.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D)、兜底线的作用。

A、保发展

B、保生存

C、保需要

D、保基本

27.“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是总书记在(C)发表演讲时提出来的。

A、布鲁日欧洲学院B、德国科尔伯基金会

C、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D、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

28.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B),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A、自然产品

B、公共产品 C、社会产品

D、基础产品

29.要牢固树立(D)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A、开发红线

B、资源红线 C、环境红线

D、生态红线

30.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A),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A、美丽中国

B、生态中国C、和谐中国

D、绿色中国

31.富国与(C),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大基石。

A、法制

B、反腐

C、强军

D、改革

32.建立以(A)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A、合作共赢

B、和平发展C、互惠互利

D、发展共赢

33.(C)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A、丝绸之路经济带

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C、“一带一路”

D、陆上丝绸之路

34.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C)。

A、从严治官

B、从严执纪C、从严治吏

D、从严问责

35.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C)、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A、求真务实

B、真抓实干C、勤政务实

D、爱岗敬业

36.(D)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A、民主集中制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批评与自我批评

D、群众路线

37.严肃的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A)是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

A、批评和自我批评

B、民主集中制C、群众路线

D、发扬党内民主

38.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D)纪律。

A、工作

B、廉政

C、组织

D、政治

39.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A),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A、党的领导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爱国统一战线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篇3

东方传说里有神奇的“聚宝盆”,也能源源不断生出钱来。我们幼年听说的聚宝盆,有瓦盆、木盆,也有石头的,年画上则是金的。传说聚宝盆常赏给有缘人,老人们警告说:一旦德行亏损,金银财宝会再变为石头瓦块,盆也会不知去向。

“管道”像一个单纯依靠某种商业逻辑制造钞票的装置。聚宝盆却被赋予灵性,其中聚集的财物具有荣誉感和价值观,比如德行、信义、智慧,以及某种经营的规律和道理等等。这种神秘的力量可以决定继续陪伴还是马上离开它的主人。因而,聚宝盆更像是主人的“知音”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你想过,有个好用的聚宝盆吗?

如果有机会和任正非、马云、马化腾、褚时健等商界大佬,或者某些知名商团的领袖们聊聊,他们将会如何解释精神与财物的转化之道呢?

继2007年之后,《中国商人》再次开启寻找“中国商人精神”之旅,探寻中华商业文明的源头。我们将关注“心想事成”、“心能转物”的商界体验,也将探求财富聚散得失的故事背后,究竟发生过什么。

炎帝的“集市”

“管道”和“聚宝盆”的故事,有不同的源头和精神基因。中华民族的商业文化,酝酿于一个由原始部落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轴心时代。其时,蚩尤、黄帝和炎帝是几个核心部族的卓越首领。

5000多年前,这三个伟人所领导的部族之间发生过两次大决战。这两场战争使得黄淮流域以及长江上下游地区成为一个幅圆广阔的大市场。炎帝开辟的“集市”则成为商业群体跨区交易的温床,最初的“中国商人”们在其中有了发挥的机会。

蚩尤部落最先使用文字,在城市建设、宫室营造,以及天道人伦、丧葬制度、礼乐文化等方面有突出贡献。汉族神话中,蚩尤是著名的战神,他创制了中国传统的五种兵器。这些武器的生产需要领先于同时代的冶炼技术,也需要专业和熟练的技师。因此,蚩尤部落的主要优势是先进的冶造业。

黄帝和炎帝是亲兄弟,炎黄子孙共同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黄帝从小生活在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是姬姓部落首领;炎帝成长于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是姜姓部落首领。炎帝部落首先懂得用火,其本人也是刀耕火种两种农具,以及陶器和炊具的发明者,因此也被道教尊奉为“神农大帝”或者“五榖神农大帝”。史上还有神农亲尝百草的传说,他也是茶叶的发明者和草药治病的推广者。黄帝的部落则是在养蚕缫丝为主的纺织手工业、车船制造等技术和文化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打出来的“华夏市场”

从部落生存的经济形态来看,黄帝、炎帝和蚩尤的遭遇战,也可以理解为以农耕文明为主要优势的部落与以冶造业为主要优势部落之间的竞争。

起初,先是兴起于陕西的炎、黄部族之间,为耕地等生存空间发生了冲突,因为炎帝部落经常遭受洪灾,不得不借住在黄帝部落的地盘上。后来在“阪泉之战”中,炎帝战败并归服于黄帝,黄帝取代炎帝成为黄河流域各部落的新盟主,尊定了炎黄部落联盟的根基。

随后,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为核心的东夷部落联盟之间,为了争夺适宜农牧业发展的中原地带,也发生了多次战争。蚩尤部落首先击败炎帝部落,炎帝部落向黄帝部落求援。黄帝部落因而与东夷部落联盟爆发多次战争。

史载黄帝部落习惯于晴朗天气作战,而蚩尤部族善于在浓雾和大风暴雨中作战。在漫长的雨季里,黄帝部落曾“九战九败”,最终在今天的河北冀州之野擒杀蚩尤,史称“涿鹿之战”。此役后,炎黄部落联盟与东夷部落集团融合为更大的联盟——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

军事斗争是经济和政治竞争到一定程度的最激烈形式。炎黄部落乃至华夏民族的最初融合过程,可以说是“两个陕西伟人”(黄帝和炎帝)打了一架,然后又合伙跟一个湖南人(蚩尤)在山东、河北打了一架,最终打出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市场。

联接与共享

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结盟,炎黄部落又与东夷部落结盟,使得各部落所控制的地盘联结成为彼此开放的市场,原本在地区之间的“外贸”,变成了一个大华夏市场里的“内贸”。

这样,各部落特色资源、技术和文化交流趋于频繁,交易成本却下降了。炎帝部落如果没有率先发明用火,当时的人们便吃不上熟食,寿命要缩短许多,蚩尤部落的冶金技术和兵器制造也无从展开。如果没有黄帝部落的手工纺织业和车船制造技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也不可能组织起来,因为战士们缺少军衣,粮草也无法转运。

史料曾记载,炎帝部落战败归服后,黄帝的妻子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和缫丝,黄帝还派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传授给炎帝部落的人。作为回报,炎帝也把木犁等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草药送给了黄帝部落。

这是历史上发生过的联接与共享,加速了中华民族由原始部落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型的发展进程。这样的联接和共享,在初期确实有点技术等知识产权以及生活必需品的直接交换色彩。

类似的交易发生在更多的华夏部落之间。交易日益增多,便需要一个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场合。于是,炎帝的“集市”出现了。炎帝时代的主要贡献,首要的一条是“立市廛”,率先开展了市场交易活动。《周易·系辞下》以崇敬的语气讲道:神农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为市,不限日期,说明炎帝治下有固定形态的市场。聚天下之民,天下之货,说明这个市场是个开放的市场,它加速了各地特色产品的流通以及货币的发育,尊定了中华商业文化的根基。

“商圣”树立了什么

大有成就的商人们都有自己师法的偶像,“三迁皆有荣名”的范蠡亦被尊称为“陶朱公”,是历史上公认为“商圣”。范蠡同时代的计然,在他们之前还有姜太公、大禹等等也都是经过商的,都有过杰出的商业实践。

这些人在司马迁的《货殖列传》有所记载,称他们为一个“商圣”群体亦不为过。“商圣”们之上应该还有被神化的部落领袖。“商圣”以商业案例演绎的,正是他们奠基的那些精神传统。

吕望富营丘:不靠房地产

吕望曾经获得营丘这块封地。营丘人烟稀少,不可能搞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土地也都是盐碱地,发展农业生产也没有竞争优势。

但是吕望有超人的战略眼光。他鼓励妇女发展纺线织布,并倡导发展各种精巧的手工业。还组织剩余的农民工把营丘出产的盐和鱼贩运到邻近地区销售。不久,原本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的营丘富甲一方。周围的老百姓都纷纷迁来归附于吕望治下。据说,当时各地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营丘,呈现出一派“繦至而辐凑”的繁荣景象。

吕望,就是传说中的“姜太公”。

管仲退休:富比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等轻工业产品畅销天下,一度时期,齐鲁大地周边的诸候们都来访问富有的齐国。

后来,齐国的经济增长乏力,逐渐衰落。此时,出了管仲,他以姜太公为偶像,深入研究姜太公的经济学和治国理念。为了治理混乱的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他设立了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同时,也出台了各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齐桓公由于管子的帮助而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身份,召集天下诸候国君举行国际论坛。使得国际政治在当时的“联合国”,即周天子弱势之际能够大体保持稳定。

管仲退休后,还为自己修建了“三归台”。他的地位虽然是个陪臣,财富却比许多诸候国的国君还要富有。

范蠡三迁:“看云识天气”

范蠡大约是最早将天文学与农业生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商业实践的人。吴越交战期间,越王勾践被困于会稽山,他临时任用了范蠡和计然两位战略家。

计然是非常有学问的人,他向越王勾践提出了著名的“时用”之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农民会受损害;每斗价格九十钱,商人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田地就要荒芜……

计然的话很长,但是说透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商道的精华。此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依照计然之策略发展经济,十年后一举灭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越王勾践以计然的策略治国,范蠡却用计然的学问治家。

从越国辞职之际,范蠡感叹说:“计然向越王提出的策略共有七条,越国只用五条,就实现了报仇雪耻的愿景。计然的理念治国很有用,我要用它来治家!”

于是,范蠡从此乘小船漂离越国,悠游江湖。到了齐国,他就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到了陶邑,又取了个新的昵称:“朱公”

范蠡认为陶邑这个地方处于天下的交通枢纽,与各诸候国交往非常便利。于是,就在陶邑开始经商。他大力发挥计然的策略,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宽厚待人。短短十九年间,范蠡三次赚到千金巨款,并且先后两次把财富分给贫困的亲友。后来,范蠡年老力衰,不能视事,他的子孙们继续了他的商道智慧,经营至巨万家业。由于他曾有朱公的昵称,又是在陶地的首富,乐善好施的大名远扬,被后人誉之为“陶朱公”、“商圣”。

实际上,就姜太公、官仲、范蠡等人亦官亦商的成功人生来看,他们秉承了炎帝以降的正统仁道与商业精神。

炎帝虽打不过黄帝,也打不过蚩尤,从而失去了在黄河流域的盟主地位。但是他治理炎帝部落,治理天下的智慧和理念一直为后人称道。他是一位仁德之主,有天下共富的胸怀。而后世以至商周时期,也沿续了他的一些经济政策。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篇4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高校党支部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思想深邃、内涵深刻,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有力指导,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基本遵循和历史担当。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师生头脑。大学生党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能促进大学生党员及广大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提高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预见性;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确保大学生党员铭记党员身份,带动广大大学生整体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促进者和自觉实践者。

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高校党支部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学习目的,确保学习常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的科学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要明确学习目标,把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等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学习,使大学生党员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深化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党员深刻领会贯穿讲话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在思考、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强化学习理念,引导大学生党员自觉养成乐于学习的行为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

(二)严格组织生活,发挥示范作用

高校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党支部要坚持好组织生活。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认真梳理脉络,带领大学生党员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将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纳入党员日常学习计划,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通过党课进行辅助,不断深化对讲话精神的解读和阐释。要教育大学生党员在学习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身边同学一起学习,从而进一步强化广大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三)拓展学习载体,深化学习效果

党支部要为大学生党员深入系统地学习讲话精神提供渠道、搭建平台,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促进学习成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促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1]。要开展专题辅导,邀请权威专家学者答疑解惑,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对讲话精神的整体把握。要开展研讨、辩论,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探讨,促进大学生党员对讲话精神的深层次理解与认识。要开展实地考察,通过客观的环境、生动的事例,从思想上强化引导、情感上引发共鸣。要开展志愿服务、拓展训练,通过亲身参与帮困助梦、团队合作等实际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展现党员先进性,树立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

(四)紧密联系实际,促进学以致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促进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党支部要教育大学生党员带动大学生群体从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讲话中,增强“三个自信”,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奠定值得信赖的人才储备;从关于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讲话中,明确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从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讲话中,探索到当前学习与未来工作中的成功办法。要引导大学生党员通过对讲话精神的学习研究与消化理解,汲取思想养分,形成科学认识,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吸收鲜活经验,总结必然规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效应。

(五)注重日常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做好宣传工作是推动科学理论走进群众、赢得群众的重要途径,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要求。党支部要精心策划有影响的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特色报道,努力拓展宣传阐释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习惯,通过网站、微博、手机报、微信等传播平台,广泛开展立体化、互动式的宣传;结合大学生爱好与特长,组织开展微电影、漫画、诗歌诵读等比赛,广泛调动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度。通过新颖的视角、鲜活的素材、生动的语言,用“小环境”说明“大形势”、用“身边事”说明“大政策”、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努力增强宣传讲话精神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2]。

参考文献

[1]张象林.地方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路径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6(4).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篇5

第二条希望大家矢志刻苦学习。

第三条希望大家奋力创新创造。

第四条希望大家积极促进对外交流。

2、牢记历史,勿忘国耻。201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也是国家设立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特殊年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说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答: 第一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第二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第三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总书记提到自2013年6月始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那主要有哪些重大成果呢?

答:第一条是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 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

第二条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 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条是恢复和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

第四条是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

第五条是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4、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应该注重坚持哪些原则? 答:第一条是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第二条是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

第三条是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第四条是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5、使留学人员回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广大留学人员提了几点希望。是哪几点希望呢? 答:第一,希望大家坚守爱国主义精神。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第二,希望大家矢志刻苦学习。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瞄准国际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第三,希望大家奋力创新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积极投身创新创造实践,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有上下求索的执著,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建树。第四,希望大家积极促进对外交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加深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6、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总书记总结道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取得了新的认识、积累了新的经验。那么具体取得和积累了哪些新认识和新经验 答:1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2必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3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4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5必须层层压紧、上下互动。6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

7、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的110周年,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学习邓小平同志的什么精神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答: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

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

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

8、怎样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或人才强国战略? 答:1必须深化教育和科技改革。2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3尊重知识,培养、重奖科学人才。

4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外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5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9、2014年7月4日,总书记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做了题为《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演讲。在演讲中习总书记提到中韩都是亚洲重要国家,中韩两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面对双边关系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中国愿同韩国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让亚洲宽广的大陆、辽阔的海洋成为中韩合作的大平台。对此,我们应该重点在哪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构建开放融合发展格局,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第二,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第三,妥善解决矛盾分歧,塑造和平稳定发展环境。第四,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增进人民感情。

10、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的大会上习总书记发表了的讲话中提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人民政协继承光荣传统,提高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对此,人民政协可以从哪几点出发来做出贡献?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特点。第二,坚持紧扣改革发展献计出力。第三,坚持发挥人民政协在发展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坚持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第五,坚持推进履职能力建设。

11、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法国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读懂了“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国那种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摘编人民日报)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答: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做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做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中国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体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要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努力为建设国际新秩序作贡献,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5、中国愿意在国际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国不惹事,但中国也不怕事,中国完全有决心有能力应对一切对我国国家领土、主权、安全等原则性问题的挑衅。

12、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的致辞上总书记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了哪些主张? 答:第一,增进互信,把握方向。

第二,相互尊重,聚同化异。第三,平等互利,深化合作。第四,着眼民众,加深友谊。

13、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指的是什么?

答: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改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

在文化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篇6

5月2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阿拉木图接受中哈媒体采访时表示,两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起步顺利,开局良好,取得一系列重要早期收获:一是国际共识日益增多,已有70多个国家和组织表达了支持和参与,超出了传统的“一带一路”范围,真正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合作框架;二是金融支撑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今年初开业运营,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正式启动;三是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四是产能合作加快推进,中国已与20个国家签署了协议,开展机制化的产能合作,一大批重点项目在各国落地生根;五是中蒙俄、中巴、新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等几个经济走廊建设均取得重要进展;六是中欧班列已成功开行1500多列,品牌业已形成;七是贸易投资大幅增长,2015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开展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共计150亿美元;八是人文交流更加密切,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實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取得成功,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业已启动。

王毅强调,下一步,中方将继续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把中国发展与沿线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更多造福各国人民。(周良 苗壮)

nlc202309090537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篇7

一、尊重市场规律, 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所谓资源配置, 就是人们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这里的资源, 可以理解为各种生产要素, 包括人、财、物、技术、管理、信息等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 具有稀缺性;而人的需求却是多样的, 无止境的。这就需要作出选择, 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资源配置主要有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三种方式。为什么我们要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呢?这是因为:

1.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我们知道, 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市场”是指市场经济;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 或者是商品交换关系, 或者是配置资源的机制等等。很明显, 决定资源配置的“市场”是狭义市场中配置资源的机制,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机制。它是市场运行中, 价格、竞争、供求等基本要素的有机联系和作用的机理, 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那么, 市场机制是怎样决定资源配置的呢?我们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现象上来看, 市场配置资源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 价格就会上升, 企业利润随之增加, 有利可图, 企业就会追加投资, 于是资源纷纷流入, 使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商品供给增加。相反,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 价格就会下跌, 企业利润随之减少, 企业就会减少投资, 于是资源纷纷流出, 生产规模缩小、供给减少。由于供求关系引起价格和利润的变动, 从而使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被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生产经营企业或者部门, 实现了商品供求基本平衡。这就是我们从现象上看到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

从本质上来看, 市场配置资源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价值规律告诉我们,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是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含义, 决定了资源配置具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资源在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的配置, 另一种是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的配置。

就生产单个商品而言, 企业要在市场上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必然要采取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也就是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产品按社会价值出售, 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价值。为了获得超额价值, 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企业, 也会想方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 在同一部门部内各个企业之间, 就会展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特征的竞争,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就有可能破产, 或者被优势企业吞并, 也就是优胜劣汰。这种优胜劣汰的过程, 就是资源由低效率企业流向高效率企业的过程, 最终使资源在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得到有效配置。比如说电视机, 过去有很多企业生产, 现在已经集中到长虹、TCL、创维、康佳、厦华、海尔、海信等屈指可数的几大厂商, 这就是市场决定资源在电视机生产部门的各个企业之间优化配置的结果。

就生产某种商品而言, 在一定的时间内, 一个部门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定量。这个部门就只能够按照这个定量来组织生产, 超过的部分就是浪费。也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本部门获得与其他部门相当的利润, 也就是平均利润。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逐利性, 使每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都只想使本部门获得比其他部门都高的利润, 也就是超额利润。为了获得超额利润, 在部门之间就会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 低利润部门的资本不断向高利润部门转移。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低利润部门往往是供过于求的部门, 资本需要转出;高利润部门往往是供不应求的部门, 需要资本转入, 也就是资源不断由供过于求部门流向供不应求部门, 使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得到有效配置, 实现商品供求的基本平衡。

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是几百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历史和现实表明,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只要是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就必然由市场来决定。既然是一般规律,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例外, 也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所以, 《决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2.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 才提出“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呢?这是因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就是必须使市场经济体制达到比较健全或者比较完善的程度, 这个条件现在才成熟。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市场起“辅助性作用”的阶段。时间从1978—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前。1978年, 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时, 就开始探索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调节, 当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它确定为中国的经济管理原则。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 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 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中国按照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让市场起“辅助性作用”。

第二阶段, 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阶段。时间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 要想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 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必须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 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1992年,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指引下,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让“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 中国按照发展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将市场调节范围扩大到全部竞争性经济领域, 让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第三阶段,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阶段。时间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 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已经具备。习近平同志在《说明》中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作了高度概括。习近平同志指出, 在客观方面, “现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 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在主观方面, 在对《决定》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过程中, “许多方面提出, 应该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 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共中央考虑到各方面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 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 中国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 将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将意义概括为“四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过去我们对“基础性作用”的解释是“主要的、根本的作用”, 这样的认识应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 这里的基础性作用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 实际上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 即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调节企业生产经营 (国家→市场→企业) 。由于受政府调节的抑制,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现在将“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意味着不再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 市场不再是在政府调节下发挥作用, 而是直接地、自主地决定资源配置 (市场→企业) 。这就有利于我们树立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 自觉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二是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就是要将我们现在的粗放型或者说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或者说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方式。当前,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 妨碍了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比如, 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重要商品价格的形成还是政府主导, 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 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 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偏低,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不统一, 户籍制度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变化, 影响资源有效配置。现在,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并且按照这样的要求来深化相关改革, 必将大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创造一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这就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阶段, 政府需要预先调控市场, 由于市场瞬息万变, 政府必须随时进行调控, 所以, 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难以转变。现在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在资源配置上,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在宏观调控上, 政府不再直接调控市场, 而是调控经济总量, 主要调控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只有当这些宏观经济总量超过上限或下限时才进行调控, 这样, 政府就可以腾出手来, 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 这就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是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经济领域腐败现象集中表现在权钱交易上。权钱交易不是什么时候都存在, 它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权钱交易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不存在, 因为资源由政府按计划配置, 权难以换到钱。权钱交易在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一般不存在, 因为资源由市场自主配置, 权也难以换到钱。权钱交易只有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并存的阶段, 也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阶段, 才较为普遍地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阶段, 资源由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 而且只有在政府允许的前提下, 市场才能够对资源进行配置, 这就使得政府很容易用手中的权换到市场的钱, 市场也很容易用手中的钱买到政府的权。这就是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腐败现象较为普遍存在的体制根源。现在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政府从竞争性资源配置领域退出来, “双轨”并“一轨”, 从体制上切断了权钱交易的链条, 权钱难以进行交易, 所以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总之,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现在已经成熟, 三中全会适时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中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暗含了一个前提, 这就是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已经发挥了较好作用。在这个前提下, 要求政府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后, 更好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怎样理解“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呢?

1.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发挥政府作用。

在自由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决定, 政府只是“守夜人”, 主要承担保护产权的职责, 并不干预经济。但是, 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其固有缺陷, 也就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并且周期性爆发。1825年, 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 以后每隔八至十年就重演一次。特别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全球性空前大危机, 产品积压, 企业破产, 工人失业,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 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 经济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这就表明,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是有缺陷的, 有时候也会失灵。市场失灵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以弥补市场缺陷。为了克服完全市场调节的固有缺陷,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 在美国出现了罗斯福新政, 英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 由此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以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干预经济以来, 世界上出现过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福利国家市场经济、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等不同形态, 都不同程度地弥补了各种市场经济的缺陷。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现代市场经济, 尽管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 但是, 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仍然是无法克服的, 市场也会存在失灵的时候, 仍然需要政府来弥补。

2. 我们必须明确, 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市场作用的职能主要是:配置资源, 也就是调节生产经营。政府作用的职能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弥补市场失灵。”这是《决定》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职能的新界定, 一共有八个方面。《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就是要求政府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后, 更好发挥以上八个方面的职能作用。现在我们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就需要切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3.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在政府履行职责问题上,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越位、缺位、错位。越位:就是“不该管的也去管”, 也就是“越权”。缺位:就是“该管的不去管”, 也就是“失权”。错位:就是“政府内部你干我的事, 我越你的权, 互相打乱仗”, 也就是“乱权”。要解决“越位、缺位、错位”或者说“越权、失权、乱权”的问题,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个改革措施就是要简政放权。去年元月, 在广州市两会上, 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抛出了一幅《审批流程“万里长征图”》: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 要跑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 盖108个章, 需799个审批工作日。这件事引起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会后, 广州市政协与十几个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数轮研讨, 最终确定将审批时间缩减为37个工作日, 只占原审批时间799个工作日的4.6%。上面的事例说明, 简政放权的空间相当大。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首先必须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因此, 《决定》指出:要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 一律取消审批, 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 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初, 李克强总理向社会承诺:在现有国务院各部门的1 70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中, 本届政府至少要取消和下放其中的三分之一, 即567项。自去年5月至今年7月, 国务院分六批共取消下放了468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已达到这一目标的82.5%。中央政府做出了表率, 地方各级政府也要积极行动。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做好“接、放、管”的文章。接:就是接好放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放:就是把地方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管:就是把地方该管的事情管起来、管到位。

第二个改革措施就是要强化职能。就地方政府而言, 《决定》要求做到四个加强一个推广。四个加强:就是要加强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环境保护。通过加强公共服务, 改变中国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 尽可能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通过加强市场监管,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加强社会管理,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通过加强环境保护, 努力建设美丽家园,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一个推广:就是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 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第三个改革措施就是要政事分开。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改革举措, 就是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动公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现在, 中国的公办事业单位大都隶属于各个政府职能部门, 都有行政级别, 有科级的、处级的、厅级的, 甚至部级的学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等等, 人、财、物也都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 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因此, 《决定》提出: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动公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要创造条件, 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实行政事分开, 这既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又有利于事业单位充满活力, 自主发展, 创造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丰富多样的服务需求。

总之,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三、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 做好“和”字文章

三中全会提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间的“和”字意蕴深远。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做好“和”字文章。为什么呢?

1. 政府与市场二者的作用同等重要, 不可或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不是相互否定的, 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 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 政府与市场二者的职责作用不同, 需要配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的职能就是配置资源;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更好地配置资源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为了使政府和市场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这就需要二者密切配合。采取什么方式配合呢?《决定》提出了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就是要求政府实行管理模式变革, 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只管企业“不能做什么”, 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中国从去年9月开始在上海自贸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广东省去年12月在佛山市南海区试点, 效果十分明显。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首先, 负面清单只管企业“不能做什么”, 这就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其次, 负面清单大幅度收缩了政府的审批范围, 这就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减少自由裁量权和相应的寻租空间。再次, 负面清单不再提出“鼓励类项目”, 这就有利于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让市场主体在平等条件下开展市场竞争。

3. 政府与市场二者的调节各有长短, 需要互补。

市场调节的长处在于能够合理配置资源, 有效利用资源。短处在于调节不了公共物品供给;固有缺陷导致经济波动和两极分化。政府调节的长处在于通过自觉性、针对性、前瞻性调节, 能从宏观上保证经济协调运行, 能够调节公共物品供给, 在收入分配上能够兼顾公平。短处在于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和活力。市场调节的长处正好可以弥补政府调节的短处;而政府调节的长处正好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短处。将两者的长处有机统一起来, 有利于克服各自的短处,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篇8

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迅速崛起, 我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多,2013年爆出的“斯诺登事件”表明,美国正肆无忌惮的利用其在网络空间和信息领域的绝对优势,随意窃取世界各国的核心机密,从而严重威胁到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

习近平指出,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入户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

据有关方面报道,目前全球共有13台根服务器,主机一台,放置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其余12台辅根服务器有9台在美国,2台在欧洲,一台在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掌握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服务器,也就是说今天的国际互联网完全依赖于美国,操控于美国。在这样的一个客观现实下,中国的网络安全事实上被美国掌控着。虽然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美国宣布将放弃互联网域名的控制权,但美国仍然不会将互联网的最终管理权交出。

另外,互联网还涉及到政府运作、经济活动、社会管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网络的日子简直不可想象。而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存在着严重的二重性矛盾,一方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网民数字,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网络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大量的功能在闲置和浪费, 不要说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领域,就是政府管理系统互联网的利用效率也低的惊人,许多电脑终端只是一种摆设,信息化装备不断在更新换代,信息化管理却停滞不前。

这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迫切要求我们整合各种资源,来强化信息化的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应用。

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使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必须并步发展的现实环境,而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信息化时代,越来越主宰着未来的发展。航空、航天、国防、科技、制造、管理、气象等等,不仅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与网络息息相关,特别是国家尖端科技领域基本上比的就是网络信息化的水平和实力。互联网络和信息化应用,在今天与今后的发展中,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的和最重要的支撑平台。毋庸置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在某种意义上看,势必左右中国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如何在技术上寻找新的突破,逐步弱化美国在互联网控制权“现实威胁”呢?中国需要有一个政治强势、权力至高、执行有力的机构来统领网络安全和网络建设工作,以便抗衡美国网络霸权的各种挑衅和威胁,有效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习近平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中央在已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情况下又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足以说明中央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

基于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特殊地位,我国网络安全建设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眼于中国未来发展,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进行高规格的“顶层设计”。

放眼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和顶层设计。截至目前, 已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仅美国就颁布了40多份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文件。美国还在白宫设立“网络办公室”,并任命首席网络官,直接对总统负责。2014年2月,总统奥巴马又宣布启动美国《网络安全框架》。德国总理默克尔2月19日与法国总统奥朗德探讨建立欧洲独立互联网,拟从战略层面绕开美国以强化数据安全。欧盟三大领导机构明确,计划在2014年底通过欧洲数据保护改革方案。作为中国亚洲邻国, 日本和印度也一直在积极行动。日本2013年6月出台《网络安全战略》, 明确提出“网络安全立国”。印度2013年5月出台《国家网络安全策略》,目标是“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环境”。因此,接轨国际,建设坚固可靠的国家网络安全体系,是中国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只有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实施。

具体而言,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要树立全民网络安全意识, 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对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提到国家安全,人们往往想到外敌入侵,事实上,现在的安全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安全范畴,网络安全已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网络空间与传统空间一样,存在着主权、边疆和国防,被誉为“网络主权”、“网络边疆”、“网络国防”。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制高点;网络边疆是国家安全的警戒线;网络国防是国家防卫的新长城。信息安全与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唤醒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打一场全民参与的网络保卫战。

二是要军民融合,统筹建立国家网络安全领导机构。军队是保卫国家安全的主力军,在保卫国家网络安全方面责无旁贷。同时,公安部门、国安部门、通信部门、广播电视部门以及银行、交通、能源等各方面都有大量情报和工业信息,都是网络安全的重点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网络安全领导机构,加强对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是要发展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政府市场合力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习近平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 形成实力的信息基础。

四是要打造一支能够在开放的网络空间执法的骨干力量。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 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培养一支具备管理与技术合一,执法与操控合一的超业务素质, 力争做到违法入网能侦知、侵权网络能追踪、恶意操控能制止。干扰破坏能恢复、网上犯罪能检验、安全网络能指导的高素质队伍。

五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开启以网络治国的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网络已无处不在,不是你自投罗网就是被网罗其中, 网络已成为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新华社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方面的重大职责

网络舆情管理,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在其中承担着中国互联网舆论守门员的职责。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广泛性的新舆论载体,据统计, 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已达7亿左右,如此大的人口覆盖数,使网络舆论已经超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一方面,国外反对势力无时不在试图通过互联网影响中国国内舆论,干扰破坏中国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其危害性不可小视,北非阿拉伯国家等世界一切动荡地区的不稳定一直都是通过“互联网”煽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发展的正能量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汇聚、引导, 同时打击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空间,也面临严峻挑战。

习近平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拥有着包括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文明网等一系列新闻和政务网站集群,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国家力量。进一步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引领互联网舆论发展方向应该作为我们的重要职能之一。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篇9

宣传和熏陶

其一, 学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要在师生员工心底扎根, 很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宣传。学校可以以报告会、讲座、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 通过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媒介, 从理论上强化对师生头脑的武装, 从视听上不断传播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 通过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 培养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感悟和体认, 使之深入人心, 逐渐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

其二, 以科学、文明、有益、有趣的文化活动丰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的业余生活, 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 提高学校成员的审美情趣, 增进对科学文化的感受力、领悟力。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要以提高学校成员的人文素质为目标, 从学校成员的发展需要出发, 贴近学校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适应学校成员的多元文化需求, 既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 又体现通俗性和娱乐性, 并要让学校成员积极参与、自由发挥, 满足学校成员的个性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使学校精神文化对学校成员起到了思想引导、心灵陶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的作用。

其三, 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情操, 提升师生修养, 化育师生心智, 也有利于塑造学校的美好形象, 因此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 都要切实搞好各方面的环境建设, 包括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建设, 力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外在环境与人的心理需求相调适, 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相促进, 从而激发广大师生爱校如家的心理意识, 推动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最直显地则来自于师生的容貌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 以及教师的团队精神、师生关系等。打造礼仪校园, 制定贯彻师生礼仪规范, 是推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学生知书达理, 浸润于学校文化;教师儒雅温厚, 敬业乐群。一个团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它的文化就有了厚实的人文积淀。典礼仪式也是熏陶强化广大师生对学校价值和理念认同的有效途径, 也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熏陶的重要形式。学校可通过升国旗、唱国歌、朗诵校训、唱校歌、开展校庆活动、面对国旗、团旗和队旗宣誓等各种典礼仪式, 来巩固和升华全校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识, 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正向行为。

形象塑造

学校形象是由管理者的形象、教师的形象、学生的形象、教育教学活动的形象、公共关系的形象等综合因素形成的, 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学校文化存在于学校成员的思想意识之中, 通过其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学校形象的方式向社会表露, 最后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人是有形的信息载体, 社会公众是通过学校成员的言行判断学校的文明程度, 通过学校成员的素质判断学校的办学质量, 通过学校的校容校貌判断学校的管理水平, 所以学校成员要确立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自觉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不能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损害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要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关键的一条是要使每个学校成员都树立起“校荣我荣, 校耻我耻”的命运共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 都能自觉珍惜和维护学校的声誉, 无论做什么事, 都有“争一流”的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 努力为学校争光。提炼、解读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校情分析, 全员发动, 进行学校价值观的大讨论, 在各个层面上征求意见, 确定近阶段的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

开展共同学习

通过团体学习拓展文化视野, 丰富文化素养, 提升精神境界, 给学校发展注入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 使先进文化积淀为高尚的人格, 使知识转化为群体智慧, 进而形成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文化力”。要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并把这种办学理念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落实到学校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成为学校成员的自觉行动。建立一个超越学校成员个人愿景的共同愿景, 以共同愿景构建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 完善群体的事业指向, 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要尊重学校成员的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和个人意愿, 发挥每一位学校成员的才干, 为其搭建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创新工作水平、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使学校成员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展自己进而发展学校。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一, 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不仅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积极倡导者, 还应是率先垂范者, 因为学校领导其实就是“上梁”, 广大师生是“中梁”和“下梁”, 学校领导的言行举止、个人风格、素质境界, 会直接影响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为使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扎实有效, 领导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成为实践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楷模。

其二, 有意识地培养典型, 树立身边的榜样, 可以使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形象化、具体化, 使师生员工有学习追赶的目标, 进而增强理念和价值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师素养

首先,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切入点之一是狠抓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沉疴不痛下决心打破, 以新课改为突破口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不切实推进, 则以素质教育总要求为标竿的教学新文化无从树立, 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文性和现代性无从体现。因此, 要围绕新课改抓好课程改革、理念创新、教法创新、学法创新、督导机制创新、评价体系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文化不断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为构建新型学校精神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课堂教学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一是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二是注重学法指导, 提高学习能力。三是因材施教, 多把尺子。四是落实新课程改革, 课程多维目标整体提升。

其次, 教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教学文化包括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冲破小生产文化的束缚。小生产文化所固有的注重功利的实用品格、以自我为中心的排外意识、小进则满的求稳心态和漠视新事物的保守思想如不予破除就会阻碍学校文化的发展。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新。要创新教育, 就必须变革传统的小生产文化, 确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探索教育的未知领域。通过创新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 改革教育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等, 推进素质教育, 使学校成员在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 确立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

再者, 在一所学校, 首先影响学生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 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等。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思想引导者, 更是文化使者。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精神面貌是构成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决定了学校文化的整体水平。教师除了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宽广的文化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灵活的教育机智外, 还必须将文化置于教育的内涵, 将教育置于文化的视野, 并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才能以自己的品德熏陶学生的品德, 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教师不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创造者。而创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教师不但应该对教育有自己的独特追求和独立见解, 而且要通过教育科研去验证独立见解, 实现独特追求。要悉心钻研教育理论, 主动地敏锐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和研究问题, 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方法。

制订规范的制度

其一, 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引导、熏染和规范师生行为的价值和理念, 本身不具有强制性, 是“软约束”, 因此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还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作“硬约束”。在实践中只有把强制规范 (即规章制度) 与柔性规范 (即理念、价值等) 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其二, 健全目标激励机制。目标引导行动。学校要通过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将宣传学校各阶段的奋斗目标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激励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美好前景勤奋工作, 建功立业, 在劳动和创造中去实践学校精神文化所蕴涵的理念和价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精神文化的构建, 意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精神, 意在激励教职工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协力工作, 因此, 精神文化建设也就意味着对共同目标的不懈追求。学校三至五年规范的制订, 使文化建设和目标追求有机结合起来, 互为参照体系, 有厚实感。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篇10

一、武术操的推广, 即可提高民族思想觉悟, 端正学习态度, 又是时代之需、当务之急

1. 武术操的推广, 首先在思想意识上, 不仅提高民族思想觉悟, 端正学习学习态度。

而且能还原民族武术的原貌和基础, 为民族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 在思想意识上, 中华民族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它即包含着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又渗透着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的色彩, 甚至伪科学的理论。它即包含佛、道宗教信仰、修身养性, 万物生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包含儒家的经典, 杂家的理论。这一切即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增加了难度, 又给武术的融合和渗透带来了潜机。

2. 其次, 在思想认识中。

针对当前民族武术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 清醒地认识到武术操的推广是时代负于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当务之急, 刻不容缓。

二、武术操的推广, 在德育方面, 崇礼尚德, 即可继承民族礼仪、提高民族思想素质, 又可修身养性、强健民族体魄。弘扬民族精神。

1. 武术操在德育方面, 即承习了民族武术崇礼尚德、尊师重道的思想, 又继承了民族武术修身养性、德艺双修的内容。

2. 武术操的推广, 在思想内容上, 即承习了民族武术传统思想, 又弘扬了民族武术的时代精神。

从而了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起到了增强民族体魄、弘扬民族精神的效果。

在思想内容上, 这套武术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府组织创编的第一套民族形式的健身操, 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附于其不同的精神内涵。

三、武术操的推广, 即可初步了解民族武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又可继承、挖掘民族武术的文化内容, 从而继承中求发展、为武术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武术操的推广, 即可初步了解民族武术的演变过程和发展历史, 又可了解传统民族武术教材教学的基本现状, 从而在教改中求创新、开创了武术操走进校园的先河。教学中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 为学校传统体育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首先, 武术在发展进程中, 它起源于远古, 产生于民间, 兴起于战国, 盛于唐宋, 强极于民清。武术在发展内容上, 它内容丰富, 门派众多。是教材教学内容取之不绝的知识宝库。宏观通常分为南北两派, 内外两家。北派以武当为代表, 派生太极、形意和八卦, 属于内家拳种。南派以少林为代表, 派系繁多, 数不胜数。属于外家拳种。而我们中小学课堂所教学的拳种, 也只属于此各派系中的一些小小分支。但因其时代的变革、教学的更迭, 不能适应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和推广。针对此种情况, 国家两部委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 及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在教学教改中, 以中国武术为主要内容, 它在形式上, 以徒手操为基本表现形式, 开创以武术的形式走进课间操的先河。充分利用中小学天天做广播操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对推广和普及武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上又极大丰富了教材内容, 为体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武术操的推广即可初步了解民族武术的基础内容, 又可了解武术操的编排原则和特点。从而为武术操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训练内容。也为武术操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首先, 武术操在编排内容上分为两段四操, 即有低段小学版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和《雏鹰展翅》。又有高段中学版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和《功夫青春》。这两段四操内容相似, 每操又各分九节。除了在武术操的开始、结束, 起势、收势所叙的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思想外, 其余, 各节操编排上都遵从广播操中的从上到下、从易到难的原则, 在内容上以长拳为基础, 博取各家之所长。在形法上, 上盘以拳、掌、勾、爪等手型为基础, 即有冲、砸、劈、鞭拳等手法, 又有盘肘、项肘的技术。下盘以弓、马、仆、虚、丁步的步型为基础, 即有串步、跟步、撤步、开步的步伐, 又有弹踢、蹬脚、侧踹、项膝的腿法和膝法。在形法上, 取其龙、虎、鹰、马、蛇等形体特征和威力。在思想上, 取其意念和精神。本套武术操“精、气、神”贯穿始终, 即可通过武术体现其“神”, 又通过广播操展现其“形”。从而达到神形兼备, 身心兼修的目的。起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强身健体的功效。充分展现了青少年蓬勃的朝气,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所以武术操内容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是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教材, 也是继承民族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和保证。

上一篇:五步教学法下一篇:原单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