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转让的税收筹划

2024-07-02

资产转让的税收筹划(精选十篇)

资产转让的税收筹划 篇1

在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采取资产转让等方式进行重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整体资产转让,是指企业通过将其经营活动的全部(包括所有资产和负债)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整体转让给另一方,以换取代表接受企业资本的股权(含股份、股票等),还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从股份公司配购股票[1]。在整体资产转让的过程中可能涉及企业产权及资金的转移,给企业的所得税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所得税支出,合理的事前纳税筹划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现行的有关企业整体资产转让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采用的支付方式方面。企业依据不同支付方式相应的税收规定进行税务处理,从而可能会引起企业的所得税纳税税额差异。

一、整体资产转让的所得税税务处理及纳税筹划

整体资产转让实际上就是企业自身的一种投资行为。根据(国税发[2000]118 号)的规定,企业整体资产转让原则上按照以公允价值销售全部资产和进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如果转让对价中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以下简称“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所换得的股权的票面价值(或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可暂时不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即为免税整体资产转让[2]。转让企业只需将所转让或处置资产中包含的与补价或非股权支付额的相对应的增值,确认为当期应纳税所得[3]。

纳税筹划是通过事前规划来达到减轻企业总体税收负担的活动。根据上述税法规定,企业通过整体资产转让来换取接受企业的股权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事先尽可能准确地预估交易过程中接受企业支付的非股权支付额,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将接受企业支付的非股权支付额控制在税收优惠政策许可范围内,即转让企业收取转让对价中的非股权支付额应控制在换来的股权账面价值的20%以内,这样就可以在交易当期不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而将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产生纳税义务递延到以后期间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当期的所得税成本[4]。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甲公司于2014 年12 月1 日通过股东大会一致同意,拟采用整体资产转让的方式将其一处独立核算的分公司A转让给乙公司,以换取乙公司的股权,有关资产划转手续于12月31 日办理完毕,在整体资产转让评估基准日A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见下页表),不考虑相关的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一律为33%,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现有以下两种整体资产转让的方案:

方案一,乙公司支付本公司的普通股700 万股(每股面值1 元),公允价值为2 100 万元,另外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银行存款300 万元。

首先,计算该方案下乙公司支付是非股权支付额占支付的普通股票面价值比例=300÷700×100%=42.86%>20%,这属于应税整体资产转让。甲公司应在交易发生时按照销售资产来计算整体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整体资产转让所得=2 400-2 000=400 万元,其中包括存货销售所得100 万元,固定资产转让所得100 万元,无形资产转让所得200 万元。应纳所得税=400×33%=132 万元。乙公司可以按有关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其计税成本。

方案二,乙公司支付本公司的普通股760 万股,公允价值为2280 万元,另外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银行存款120 万元。

首先,计算该方案下乙公司支付是非股权支付额占支付的普通股票面价值比例=120÷760×100%=15.79%<20%,这属于免税整体资产转让。甲公司可暂不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应将所转让或处置资产中包含的与补价或非股权支付额的相对应的增值,确认为当期应纳税所得。整体资产转让所得=2 400-2 000=400 万元,“补价或非股权支付额”相对应的资产增值= 整体资产转让所得×(补价或非股权支付额÷全部交换支付额的公允价值)=400×(120÷2 400)=20万元,应纳所得税=20×33%=6.6 万元。乙公司接受甲公司资产的成本,可以按评估价确认其计税价值,在折旧扣除、成本结转、费用摊销时不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注:评估价即为公允价值,金额单位:万元。

从以上两个方案的所得税税务处理结果来看:方案二比方案一要节税132-6.6=125.4 万元,从节税角度考虑:甲公司将独立核算的分公司A整体转让给乙公司应该采用方案二。

总结:假设乙公司需支付的非股权支付额为a,则支付的普通股(假设每股1 元,公允价值为3 元每股)的公允价值为2 400-a,普通股票面价值为(2 400-a)÷3,非股权支付额a占所支付的股权的票面价值的比例=a÷(800-1÷3×a)≤20%,得出a≤150 万元,即当乙公司支付的非股权支付额不超过150 万元,支付的普通股公允价值不低于2 250 万元(普通股股数为750 万股)时,甲公司就符合免税整体资产转让,可暂不计算资产转让所得,只需将所转让或处置资产中包含的与补价或非股权支付额的相对应的增值,确认为当期应纳税所得,从而大大减少了当期因整体资产转让产生的企业所得说应纳税额。对于乙公司而言,无论是应税整体资产转让还是免税整体资产转让,接受企业换入的资产的入账价值和计税基础都是按评估价来确认的,两者是一致的,而且在折旧扣除、成本结转、费用摊销时不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5]。因此,以上两种整体资产转让方案对于乙公司所得税方面的影响是一样的。

二、整体资产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整体资产转让是企业重组中常采用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所得税的税收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事先做好整体资产转让的所得税纳税筹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促使企业达到重组后的资源配置优化,还可以避免或者减轻企业承担的纳税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提高纳税筹划意识,做好纳税筹划准备

纳税筹划是现代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的必要工作,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就应该注重提高纳税筹划意识,可以减少企业税收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企业重组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企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进行重组,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纳税,所以在企业整体资产转让中无疑要事先做好纳税筹划工作。

(二)深入了解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制定纳税筹划方案

企业通过整体资产转让进行重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许多纳税项目,企业要提前了解国家相关税收知识和优惠政策,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事先制定完整的纳税筹划方案。企业进行整体资产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时一定要在合法的范畴内进行,不能以避免或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作为最终目的,应该考虑到企业重组后的整体综合利益。在企业整体资产转让的纳税筹划中应尽可能地将货币性支出与非货币性支出的比例控制在税收优惠政策许可范围内,但绝不能为了少缴税而利用有关税法漏洞去骗取税收优惠,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三)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充分考虑企业的整体和长期利益

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过程中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不应该选择纳税最少的方法,而是应该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选择能够实现长期发展的纳税方案,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在企业的重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不能只关注于当前的利益,否则很容易掉入纳税筹划的陷阱,导致企业整体税负的增加。

参考文献

[1]陈丽花.整体资产转让的税务处理[J].财务与会计,2008,(21):45-46.

[2]魏育红.浅析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J].特区经济,2005,(9):95-96.

[3]罗甫,卜华.利用整体资产转让降低所得税税负[J].财会月刊,2008,(10):45.

[4]唐地源,李玉雷.企业改组改制中的税收筹划方法[J].齐鲁珠坛,2006,(1):43-45.

资产转让的税收筹划 篇2

阅读数量:5410

发布时间:2009-10-03

来源:吴奇的博客

某房地产企业A,欲转让该公司在建的写字楼项目,已累计发生在建工程成本3500万元,经与另一房地产公司B协商,A企业以6000万元转让该项目。那么,A企业应如何进行纳税审报根据房地产企业纳税经常发生的情况,A、B企业均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方案。

出售方选择方案1

直接转让该项目,需要缴纳的各种税收为:

营业税金及附加:6000×5.5%=330万元

土地增值税:A企业取得转让收入6000万元

减:已发生在建工程成本3500万元

减:加计扣除3500×20%=700万元

减:营业税金及附加330万元

增值额:1470万元

增值率:1470÷3500=42%

土地增值税:1470×30%=441万元

企业所得税:(6000-3500-330-441)×33%=570.57万元

出售方选择方案2

转让该公司的全部股权,使股权差价与项目差价大致相等。

在转让股权的情况下,只有在公司控制权的转让而不直接涉及在建工程的转让,因此没有涉及该项目的税收。但由于转让股权产生了股权转让收益,根据国家的规定企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若属于个人,则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6000-3500)×20%=500万元

股权转让差价应当按20%的所得税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营业税 土地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合计

方案1 330万元 441万元 570.57万元 1341.57万元

方案2 0 0 500万元 500万元

比较方案1和方案2,从A企业最终纳税款可以看出,对于A企业,选择方案2,才能达到最佳节税目的。

假设写字楼项目最终建成后,可以实现全部销售收入9000万元,同时B企业接手该在建工程后,为完成写字楼项目又发生成本1000万元。那么,对于B企业来讲,选择方案1和方案2,纳税结果有何区别?

收购方选择方案1

直接收购该在建项目,所要缴纳的各项税收为:

营业税:9000×5.5%=495万元

增值额:9000-7000-1400-495=105万元

增值率:105÷7000=1.5%

土地增值税:105×30%=31.5万元

企业所得税:(9000-7000-495-31.5)×33%=486.26万元

收购方选择方案2

B企业按照A公司的意愿,收购A公司股权,收购的前提是保证A公司的利益不变。即使股权差价与项目转让差价相等,B企业收购股权需缴纳的各税税收为:营业税:9000×5.5%=495万元

土地增值税:由于B企业以收购股权的形式进行交易,与土地开发和收购等成本没有直接联系。因此,B企业发生的在建工程成本是A公司原来成本,3500万元与B企业原来发生的1000万元之和4500万元。

土地增值税:(9000-4500-4500×20%)×40%-(4500+4500×20%)×5%=1170万元

企业所得税;(9000-4500-495-1170)×33%=935.55万元

营业税 土地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合计

方案1 495万元 31.5万元 486.26万元 1012.76万元

资产转让的税收筹划 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已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壮大,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跨国公司通过内部交易来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数量不断增多,投资规模也有显著的扩大。跨国公司的投资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方面享受了我国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例如:2008年以前的内外资“双轨”形式的企业所得税就给予了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极大的优惠,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还利用转让定价等避税手段来转移和再分配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以达到减少税收负担增加利润的目的。跨国公司的这种规避税收的行为不仅使得我国税款大量流失、财政收入减少,同时使一些企业在不公平的环境中利用受损,而且给投资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2008年1月1日我国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告别了以往的企业所得税“双轨”时代。新的企业所得税还规定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在新的企业所得税制下,跨国企业无法再享受之前的稅收优惠政策,因而其想通过转让定价等手段转移利润而规避税收的动机将更强烈。2008年在全国开展的转让定价调查中立案174户,结案152户,弥补亏损7.5亿,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5.5亿元,补税入库4.23亿元,这一年全国调整补税超过千万元的案件就有23件。这些数据直观上说明我国税务机关在反避税中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从侧面我们不难看出跨国公司通过转让定价手段来避税的现象仍然大范围的存在。此外,从很多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期间多年连续亏损却反而每年增加投资额的这种矛盾的现象中我们可以推断转让定价的避税手段在这些企业中是极有可能被运用了的。

二、转让定价的含义及其发展演变

转让定价是指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在购销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等各种经济交易活动中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不按照市场交易原则进行交易,而是以高于或低于市场正常交易价格进行交易的行为。

转让定价是一种经营策略,最初只是存在于企业内部,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托拉斯等垄断组织迅速发展,为了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分权经营的管理模式开始产生并随后不断发展。在分权经营的管理模式下,不同的部门为了实行其部门内部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内部转让价格的方法来转嫁其部门成本,从而使得有些责任转移到别的部门,而该部门的自身利益却得以增加。转让价格是转让定价的组成因素之一,随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内部转让价格逐渐被规范,内部转让定价这种企业经营手段也得到了发展。

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转让定价由企业内部的经营策略演变成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一种常见手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资本输出大大增加,与资本输出紧密相关的跨国公司开始出现。随着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转让定价的避税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其利用。企业总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不论是在一国内还是国际间,“利益”都是企业实行内部转让价格或是跨国转让定价的内在驱动力。为了实现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全球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跨国公司通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分公司以及与东道国伙伴建立合作或是合资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这些公司或企业在拥有一定独立性的基础上又是相互关联的,跨国公司通过这些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组织取得所得,这为国际转让定价创造了条件。所得税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以及各国税率、税负的不同使得跨国企业通过转让定价使利润从高税负国流入低税负国从而减轻税收负担成为可能。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理性经济人通过转让定价来减少成本或费用而增加利润的做法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无论是基于税收或是非税收目的的转让定价动机,跨国公司采取转让定价的这种经营手段都严重损害到了东道国的利益。

三、有关转让定价的国内文献回顾

徐海康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独资企业具有更强的利润操纵能力,小规模外商投资企业更倾向于以账面亏损、资本弱化等方式进行转让定价。

罗萍、吴献金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与出口值、进口值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来源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形式和动机进行分析发现:税务动机是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主要动机,来自不同所得税税率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可能存在相同的转让定价形式。

何玉润通过对转让定价的分析得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是其转让定价主要考虑的因素。

四、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给我国带来的危害

毋庸置疑,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直接造成了我国税款的严重流失。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动机之一是税负最小化,而被操作的税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所得税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了普及,在我国企业所得税被定义为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种。它是以企业的利润为基础计算缴纳的直接税,适用的税率是比例税率,因此,计税基础越大应纳税额就越高。由于跨国企业通常在不同的国家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等,且国与国之间的税制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企业所得税的避税空间很大。在实物交易中,关联企业常采用“高进低出”或是“低进高出”的手段使利润得到转移;在劳务交易中,关联企业则通过多报、少报或是不报劳务费用来影响企业净利润从而影响税负,有些企业甚至将境外发生的费用等转移到境内进行摊销,以此来转移利润规避税收;在无形资产的交易中,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衡量有较大的难度且难以统一,因而管理上困难比较大,关联企业之间常低价或是无偿地转让无形资产,从而大大减少应纳税款;在贷款业务中,关联企业则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利息的方式转移利润等。总之,在关联企业的各种交易活动中,各种形式的转让定价方式最后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到所得税。

损害了我国投资者的利益。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转让定价获取的不正当利益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侵吞了原本属于中方合作者的合法利益。这会打击中方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破坏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的不当转让定价行为,造成了外商投资企业之间以及中外投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使合法竞争的企业陷于不利地位,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这还给以我国投资环境不佳的假象,影响了我国引进外商政策的实施。

五、结论

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不良影响远不止上述内容所提到的,为净化投资环境,保护合法投资者的利益以及维护国家利益,我国必须对外商投资企业滥用转让定价的行为予以规制,打击这种避税行为。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税制,从制度上扼制这种行为;另一方面,要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加税务管理人员的稽查水平,从而提高对转让定价行为的税收征管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静波.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税收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

[2]高正章.国际税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

[3]艾华,侯石安,高亚军.税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

[4]徐海康.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及政府转移定价管理研究,

[5]罗萍,吴献金.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动机实证分析.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政策建议

一、关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简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急速发展, 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在不断增加, 尤其近些年来, 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逐渐成为企业占据消费市场、争夺消费群体最有力的竞争手段。因此制定合理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确定方法对于其转让定价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业界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 市场法和收益法, 前两者对于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包含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本文仅针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收益法对无形资产价值确定做一系列的讨论。

二、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规范分析——基于收益法的角度

(一) 关于无形资产的价值确定思路

根据笔者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研究和分析发现, 其价值确定的总体思路和方向与有形资产基本相同, 可以反映在如下公式中:

使用该无形资产生产商品的全部收入-产品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折旧等

=销售商品的正常营业利润-“正常的合理的投资利润”

=调整后的无形资产营业利润×调整倍数

=无形资产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 在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最后阶段需要确定无形资产价值的调整倍数, 这个调整倍数的确定既没有理论基础, 也没有相关的理论分析, 主要基于当事方的主观判断, 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 关于无形资产在转让时的价值确定

1. 直接计算出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

当使用某一无形资产与不使用该无形资产相比, 商品价格或销量有差别时, 可直接计算超额收益。

2. 将关联交易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计算超额收益。

如果产生总收益的资产中除无形资产外, 其他资产可以单独评估其价值为已知时, 则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计算:

企业年超额收益=企业年收益-其他可单独计算的有形资产价值之和×行业平均利润率

运用超额收益法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确定时有两个难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超额收益的预测。由于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其未来能带来的超额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二是收益年限的确定。收益年限即无形资产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年限。虽然部分无形资产有规定的使用年限, 但很多情况下是可无限期延续使用的。

(三) 关于无形资产在许可使用时的价值确定

无形资产所有者将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给受让人, 这种情况需要对对无形资产许可使用权的价值评估。在无形资产许可使用中, 许可使用权的收费通常不是一次性付清, 而是按照利润分成原则从使用商标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中提成。所以, 对无形资产使用权价值的评估同时也是对无形资产提成率的评估。笔者根据分析将其计算公式总结如下:

无形资产的许可价值=Σ (各年使用无形资产的产品销售利润折现额×利润提成比)

无形资产的许可价值=Σ (各年使用无形资产的产品销售利润折现额×收入提成比)

利润提成比率=销售收益提成率×销售净利率

利润提成比率的确定是以使用无形资产生产产品销售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在公司利润总额中所占据的比重为基础的, 有的情况下容易直接计算得出, 但在不容易区别超额利润和正常利润的情况下往往要采用迂回计算利润提成比率的方法。例如:

1. 边际贡献折现法:

2. 投资当量提成法:

将各个企业的各种收益指标与同一产业的平均值进行比较, 然后据此就可以确定企业的产品价值是否附带有无形资产创造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企业的收益率并不是很高, 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的产品价值不附带有无形资产创造的价值。

三、小结和建议

从维护本国税收利益与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的角度出发, 针对目前国内外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现状,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应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调整方法单独加以说明规定

随着无形资产的含义不断延伸,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活动也日趋复杂化, 这就要求我们有更加细化的立法和更具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 不能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一并解释, 对无形资产的不同交易情况也应区别对待。

(二) 在原有无形资产调整方法基础上进一步研发相应的调整原则和方法

应根据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在原有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调整方法上进一步研究适应新形势的调整原则和方法。如:建立可比受控交易数据库, 提供免费查询服务;制定转让定价报告范例, 避免征纳双方的成本浪费;签订成本分摊协议, 降低双方争议等, 使转让定价制度更加完备。

(三) 加强税务部门与海关部门, 资产评估部门直接的协作

海关部门的估价制度和资产评估部门的资产估价与税务部门的转让定价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税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与海关部门和资产评估部门的协作, 相互促进, 相互学习, 共同研究解决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相关问题,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OECD:transfer pricing guideline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ax administrations.2010.

[2]http://www.transferpricingwatch.com/.相关资讯整理.[OL].2013.

[3]王海粟.王通律.汤湘希.无形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

公司法,股权转让税收筹划 篇5

甲和乙两个居民企业成立了一个企业C,最开始每家入股200W,各占50%的股份,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企业除了最开始的400W实收资本,又积累了100W的盈余公积,300W的未分配利润。此时,甲想把自己的50%的股份以500W的价格转给第三人,那么如何转让才能交税最少呢?

一,直接转让。这种方式下,需要缴税(500-200)*25%=75W。这种转让方式,交的税是最多的。

二,先分后缴。把300W的未分配利润全部进行分配,甲公司此时收到150W的收入是股息、红利所得,根据规定,企业的股息红利所得是不收所得税的。甲公司转让股权的应纳税所得额是150W,此时应交税150*25%=37.5W,这种方式要比直接转让股权少交将近一半多的税。

三,撤资之后再入股。甲公司先从C企业中进行撤资,收到200W的原始投资,200W的股息红利所得((300+100)*50%),这部分都是不交税的。然后C公司再给甲公司100W的补偿,这部分需要交税100*25%=25W;最后,第三方再和C公司签订协议,约定以500W入股C公司,拥有50%的股权。这样操作整体只需要交税25W。当然,这么操作有最重要的一点,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企业撤资必须符合《公司法》关于减少注册资本的有关规定。如果没有了这个前提,那么本文所说的一切也都不会成立了。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股权转让的税收筹划的操作,下面我们来讲解两种比较小众的节税操作。

1.利用税收洼地达到节税的目的。

利用低价将股权转至低税率地区,然后再以市场价将股权转出,利用税收洼地达到节税的目的。这样操作最难的一步是如何将股权低价转出,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我们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达到低价的目的。

(1)根据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视为有正当理由:

(一)能出具有效文件,证明被投资企业因国家政策调整,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导致低价转让股权;

(二)继承或将股权转让给其能提供具有法律效力身份关系证明的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对转让人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

(三)相关法律、政府文件或企业章程规定,并有相关资料充分证明转让价格合理且真实的本企业员工持有的不能对外转让股权的内部转让;

(四)股权转让双方能够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合理性的其他合理情形。”

(2)通过使用利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筹划

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股权的公允价格并不能轻易取得,“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也较多元,故可通过筹划市场价格方式达到节税,如同期交易价格,可在PE/VC参与进来前就进行股权转让,或在股权价格未明显上涨前就进行股权转让。也可通过直接降低股权的评估价格来调低市杨价格,以及通过合理的会计准则(方法)来降低目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来筹划股权的市场价值基础。通过设计相关业务交易,实现股转涉及利润的合理输出,延缓业务收入的入账时间,降低股转时间节点的综合评估值,降低纳税额度。

(3)创造特定情形下的交易价格

如利用司法拍卖、仲裁、股权质押司法划扣等方法,达到交易价格的合理性。同样理由还有,特定环境下国家政策、行业政策重大调整来降低目标企业股权价值,以及企业资金困难、企业遇到危机情况下的股权转让,这些都是构成合理低价的方法。当然此类方法应在合理限度内使用(税务认为股权转让价款不公允,会重新核定交易应纳税额)。

2.递延纳税筹划法

满足特定条件的股权收购可以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以达到递延纳税的效果。

根据财税〔2009〕59 号文件,资产重组业务符合并选择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无论是收购企业、还是被收购企业的股东,均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作为新投资的计税基础。尤其根据《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48号)的最新规定,企业享受特殊性税务处理只须在年度汇算清缴时进行申报并提交相关资料,大大放宽了特殊性税务处理的适用条件。加之,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发布的《关于资产(股权)划转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20第40号),对有关资产(股权)划转适用“免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相关问题予以了细化和明确。股权划转“递延纳税”政策扩大到所有性质企业,企业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可以积极争取适用该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34号)第五条“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的税务处理”规定,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损失。

资产转让的税收筹划 篇6

关键词:企业国有资产;资产评估;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

一、企业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资产评估行业围绕“调结构、优质量、强专业”,着手于对行业执业环境的改善、评估人员执业地位的提高以及评估服务领域的扩大等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行业仍面临多头管理、多种资格并存、行业间执业标准不统一、市场需求与行业现状“剪刀差”以及尚存不公平、无规则竞争等问题,需要继续加强建设。

二、企业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资产评估的应改进的措施

1.评估行业统一管理

由于目前该行业存在多种评估制度并存、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导致许多资产评估项目都“精准度”不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评估体系,所以会出现同一个项目以这个标准评估可能是1亿元,以另一个标准评估却可能是4亿元的情况。从国际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趋势看,统一管理是方向。在我国统一管理也成为必然趋势

2.加快配套准则规范建设

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对于服务产权交易、完善经济秩序、维护资产所有者和投资者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行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法律规范,再加上行业多头管理、评估市场人为分割,多种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并存、行业监管薄弱在国有产权交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领域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交易价格显失公平、资产所有者权益受损、法律责任不清等问题,亟待制定专门的资产评估法律。在我国现行评估法律法规框架中,除了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外,其它规定散落于公司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之中,制定一部高质量的资产评估法势在必行。

3.规范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

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红薇强调指出,评估行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点在于诚信。评估行业作为高端专业服务行业,在发展中更要重视“德”的作用。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品德修养,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作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评估行业的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诚信。行业协会要为会员塑造一个诚信的平台;认真把握德与才的关系,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能力,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和实践来构建诚信,打造一个诚信的行业。

4.加强评估技术理论研究和数据库建设

资产评估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

成本法是以生产费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其评估思路是:先计算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然后减去各项损耗,其中包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损耗,经济性损耗。在运用成本法时要注意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和可用性,以及形成资产价值的成本耗费是必要的、有效的、平均的。

收益法是以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也称之为收益折现法。是通过估测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将其按一定的折现率或资本化率折成现值,来确定该项资产的评估值。在风险报酬率既定的情况下,一项资产的未来收益越高,该项资产的价值就越大。在运用收益法时要注意资产的收益是可用货币计量或预测的,而且资产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也要能用货币计量。

市场法,又称为市场比较法、比较法,是以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该方法是基于资产定价的替代原则。其评估思路是在资产市场上寻找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的参照物的成交价,对被估资产与参照物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最后形成被估资产的评估值。因市场法是被估资产的市场行情来确定的,因此只有多个交易案列才能反应市场行情。在运用市场法时被估资产必须要有充分发育活跃的资产市场,同时,参照物及其与被估资产可比较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收集到。

在资产评估的过程中,评估者要根据被估资产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必要是需同时采用集中方法评估一项资产。要加强配套数据库的建设,做好数据挖掘和利用。

5.加强协同监管和信息披露

继续推动资本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的结合,形成协同监管效应。行业执业质量检查作为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好。加大对评估机构违规信息的披露力度,使相关各方及时了解评估执业的不良信息,同时针对质量服务好的评估机构,开辟“绿色通道”,鼓励评估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专业服务。

三、小结

通过运用政府监督和市场监管等多重手段,逐步引领资产评估行业不断完善化、规范化、国际化。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根据特定目的,遵循评估原则,依据相关程序,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被估资产的现时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及建议,为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提供更客观、更真实的价值参考,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业文库.

[2]上海证券交易所网.《上市公司2009年度并购重组资产评估专题分析报告》 2010年4月.

[3]上海证券报.[我国拟立法规范资产评估行为制定统一行业准则],2012年3月21日.

资产转让的税收筹划 篇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获得全球利润最大化并实现其全球经营管理的目标, 利用各国之间税率的差异以及各国涉外税收法规和国际税法的漏洞, 通过种种合法手段, 将应在高税负国纳税的利润转移到低税负国, 从而规避或减少税收负担。其中最为典型的规避方法就是转让定价。另一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跨国公司为了增加其竞争优势, 纷纷投资于各种无形资产 (诸如人力资本、特许经营权、市场营销渠道等) 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有形资本, 使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价值的比重在不断攀升。然而, 由于无形资产的独占性、无可比性、不确定性等特性, 使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存在三个困难之处:估价上的拆分困难、寻找可比交易的困难及追溯调整的困难。因此, 当无形资产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对象时, 其转让定价问题更具有隐蔽性、更难以正确处理。

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企业, 与国外关联企业间存在大量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提供劳务、融通资金等方式的交易往来。而且, 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将研发 (R&D) 基地移至中国, 而不再是简单地以生产制造为主。这意味着更多的跨国公司无形资产会在中国出现。随着跨国公司无形资产在我国的不断涌现, 必将产生相应的内部转让定价问题。而这将给我国造成很大的危害:第一, 减少我国税收收入、损害国家的财政利益;第二, 侵吞中方合资、合作者的利润;第三, 违背了跨国纳税人税负公平原则及国际税收分配公平的原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转让定价税制的框架, 但是关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规制问题几乎空白, 既无系统的理论研究, 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

二、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规制的现状

1991年4月, 全国人大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是我国转让定价的首次正式立法, 标志着中国在涉外税收管理中开始实施转让定价税制。1998年4月, 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 (试行) 》详细、系统地对转让定价税收作出了规定, 大大充实了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内容, 但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规定非常少。2007年3月, 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新《企业所得税法》) , 其中第41条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 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劳务发生的成本,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分摊。”该款明确将无形资产纳入到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范围, 规范了转让定价调整的范围。自此我国才有了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税收规制问题。

2009年1月, 国家税务总局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有关反避税的规定进行了解释和细化, 制定了《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的适时出台, 标志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 我国终于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反避税体系, 反避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规范、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办法》首次对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税收规则做了详细规定。第十条 (二) 确定了无形资产转让和使用的范围, 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 (著作权) 、专利、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 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第二十二条 (一) 可比性分析要素应包括无形资产的类型、交易方式、期限、范围、预期收益等;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六条分别规定了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和交易净利润法适用于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在第七章成本分摊协议管理中, 有大量关于关联企业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的规定。

三、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规制存在的问题

诚然, 尽管《办法》与其先前的转让定价立法相比, 已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规制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但与OECD、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立法相比, 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规定过于粗略、含糊

由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面临三个困难, 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的转让与使用往往难以找到相对应的参照标准来确定交易价格, 因此转让定价调整变得相对困难。鉴于此, 美国国内法典 (以下简称IRC) 第482.4节和482.7节及OECD转让定价指南中都用大量篇幅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作出单独、详细规定。而我国转让定价税制调整的对象主要是有形资产, 对有形资产的转让定价规定相对详细, 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规定大多是参杂在对有形资产的规定中, 并且只是作了粗略、含糊的规定。由于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 因此, 笼统地将有着不同特点和显著区别的两类资产放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纳税调整, 这不仅会使关联企业在以无形资产进行内部交易时难以制定合理的关联交易价格, 还会使税务机关在处理跨国公司利用无形资产内部转让定价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

(二) 未对无形资产加以明确的定义

美国IRC§1.482-4 (b) 规定,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发明、公式、程序、设计、模型、专有技术、方法、版权、文学、音乐、艺术创作、商标等六大项近三十种, 同时还指出只要某一项资产具有独立于个人劳务的潜在价值并且其价值的衡量不是通过它的物质形态而是通过一些无形的因素确定的, 那么它就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OECD转让定价指南6.3—6.7节将无形资产定义为“即使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没有账面价值, 但本身是具有相当价值的资产”, 并将无形资产划分为营销型无形资产和贸易型无形资产两大类。

而纵观我国的转让定价立法, 并未对无形资产加以明确的定义, 只有《办法》第十条 (二) 对无形资产进行了间接的外延上的界定:“无形资产转让和使用的范围, 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 (著作权) 、专利、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 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然而,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无形资产的种类会越来越多, 我国无形资产所涵盖的外延就会显得太窄。如果只是通过对无形资产的间接列举而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会造成跨国公司在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转让定价时可以钻法律空子、而税务机关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就会显得无可奈何的尴尬局面。

(三) 尚无有关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归属的规定

无形资产的开发活动通常涉及到关联企业内部多方的参与。因此, 对各国税务当局来说, 确定无形资产开发成果的归属是防止跨国集团利用开发活动转让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IRC§1.482-4 (h) 将依法拥有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一方视为无形资产价值的所有者, 对价值形成作出贡献的其他方被视为给所有者提供帮助, 因而可以获得适当的收益分配。作为协助商的其他各方有权取得他们协助活动的价值补偿, 但不能分享无形资产所有权。该法规的目的在于对跨国公司内部转让“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所有者进行识别。与美国情形不同的是, OECD指南对跨国公司内部转让无形资产产权问题没有进行专门的规定, 但是, 在分析市场促销活动由不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企业承担时, 该指南则对如何制定内部转让价格问题提供了专门的准则。该指南认为, 决定销售商和受让人的市场份额不是以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权为依据, 而是根据以相似情况下独立销售商或受让人从无形资产所有者那里获得的收益作为估价, 以此判断是否符合正常交易价格的标准。

界定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归属是进行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的首要问题,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 然后才能制定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所要遵循的原则、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及对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策略。而我国在管理跨国公司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内部贸易方面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 对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归属也无详尽的规定。

(四) 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的规定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美国IRC§1.482-4详细阐述了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 并对如何判定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重点介绍了三种方法: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可比利润法和利润分割法;OECD指南指出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交易净利润法和利润分割法。

《办法》第23条、第26条分别规定了可比非控制价格法和交易净利润法适用于无形资产的关联交易, 但这些规定是包含在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融通资金、提供劳务四种方式的转让定价方法的规定中。这种一揽子规定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关联企业和税务机关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的准确把握。

而且, 对于国际上公认的最适合确定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方法———利润分割法, 《办法》只是指出该方法通常适用于各参与方关联交易高度整合且难以单独评估各方交易结果的情况, 更别提针对该方法如何具体调整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作出相应规定。

另一方面, 随着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价值比重的不断攀升, 跨国公司越来越经常以一次性支付使用费方式内部转让无形资产。美国IRC§1.482-4就对以一次性支付使用费方式转让无形资产时如何确定正常交易价格做了详细规定, 还借助美国学者Ednaldo A.Silva建立的模型规定了如何确定有限期间和无限期间转让无形资产的正常交易价格。而我国目前的转让定价法律法规都没有对以一次性支付使用费方式转让无形资产的定价方法加以规定。

(五) 缺乏无形资产转让的事后调整规制

由于无形资产的转让价格包含开发成本费用及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两方面, 而后者的确定在很多程度上只是一种估计。因此, 无形资产转让时估计的价格往往与实际价格存在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 税务机关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事后调整就成为一种补救措施。通过建立事后调整制度, 可以使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调整尽量准确, 这样, 既能保证国家的财政利益, 又能维护关联企业与无关联企业的公平竞争。因此, 在美国于1986年公布的“超级特许权使用条款”中规定了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定期调整制度后, OECD的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与OECD、美国对无形资产转移事后调整的规定相比, 我国对是否允许特殊情况下的事后调整的规定还相当的少。只在《办法》第七十一条粗略做了规定“成本分摊协议执行期间, 参与方实际分享的收益与分摊的成本不相配比的, 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补偿调整。”其他的法律条文中也并未见到事后调整的规定。

四、完善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立法的建议

完善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立法, 不仅需要充分借鉴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 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通过不断的摸索一步步实现。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 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本文针对上文提出的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逐条提出笔者认为完善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立法的建议。

(一) 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进行单独规定

鉴于无形资产与其他特别纳税调整对象 (有形资产、提供劳务和融通资金) 有着明显不同的特性, 加上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 有必要对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进行单独、详细的税收规制。

(二) 准确界定无形资产的定义

由于无形资产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展, 那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抓住其共性, 从内涵上加以界定, 而不是通过逐项列举来进行定义。我们可以把美国或OECD扩展后的无形资产定义在相应法规中加以补充, 使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涉及无形资产的税务纠纷中不至于陷入被动地位。具体可参考美国或OECD关于无形资产的界定方法, 从以下三个方面定义无形资产:一是独立于个人劳务存在;二是具有可衡量的价值;三是其价值的衡量标准是无形因素而非其物质形态。

(三) 明确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归属

关于无形资产所有权的归属界定方法, 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如果无形资产是受法律保护的, 无形资产的开发者是受控交易中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如果该项无形资产不受法律保护, 无形资产的开发者是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只有受控交易中的一方纳税人被视为无形资产的所有者, 其他参与开发方均视为协助方。通常, 无形资产的所有者是承担了无形资产开发的大部分直接、间接成本的纳税人。如果不能判定哪一方承担了无形资产开发的大部分成本, 可以考虑其他因素, 诸如, 开发活动的地点、执行独立研发活动能力等, 来决定哪一方是无形资产的所有者。

(四) 细化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

1、单独规定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 以区别于其他三种特别纳税调整对象 (有形资产、提供劳务和融通资金) 。

2、重点阐述利润分割法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调整

对于国际上公认的最适合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使用的利润分割法, 在立法时有必要对此方法进行重点阐述, 如适用该方法的前提条件、可比性分析的重点、使用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优缺点等。并可借鉴美国和OECD的做法, 大量介绍关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的案例, 所选用的说明案例的条件尽量从简单到复杂、从现实情况一步步增加到现实的复杂因素, 使税务机关能更深刻地理解该方法, 有助于其在转让定价调查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

3、重视完善非特定转让定价方法的立法

对于一次性支付使用费方式转移无形资产的定价方法在今后的立法中也要加以考虑, 包括确定有限期间和无限期间的无形资产转移的正常交易价格。

4、明确无形资产的各种定价因素

在无形资产转让价格的确定上, 可借鉴美国转让定价税则的有关规定, 详细列出确定无形资产转让或使用正常交易价格应考虑的因素, 如转让条件、收费方式、同业间或类似财产的通常收费率、转让者与受让者的同业竞争等因素。对不同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创造成本及内在价值的估计, 给出相应的判断标准。

5、坚持独立交易原则, 引入总利润原则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众多, 关联内部交易频繁, 如果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对每笔交易价格逐项审核, 工作量较大, 加之如何界定关联企业本就并非易事。因此, 在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立法中, 在规定坚持独立交易原则的同时, 可引入总利润原则。具体做法是:对无关联企业或与关联企业来往较少的企业, 一般按正常交易原则;对与关联企业内部贸易频繁且难以确定这些交易是否合理的, 可采用总利润原则, 责成企业提供关联各方的有关资料, 并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将总利润分配给关联各方, 然后据此征税。

(五) 制订无形资产转让的事后调整制度

鉴于中国的税收征管力度薄弱且效率较低, 不可能在每个纳税年度都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进行核定。我国可采用延长定期调整时间如三年或五年核定调整一次, 或采用不定期调整的方法, 即当税务当局发现原先核定的数额与事实有较大出入时自行确定调整。

参考文献

[1]黄黎明.美国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及启示[J].涉外税务, 2000, (06) .

[2]秦勇.论完善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制度——基于税制角度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08) .

[3]杨斌.美国和OECD转让定价规制比较研究 (系列论文) [J].涉外税务, 2001, (10) -2002, (05) .

[4]饶尚.美国转让定价税则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关联企业税收筹划中转让定价的运用 篇8

关联企业之间的税负可能因享受的税收优惠不同而不同, 我国由于存在区域性及产业性的税收优惠, 从而为关联企业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思路为:

(一) 当关联企业之间的税率不同时, 一个企业在向关联企业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时, 收取较低的价格, 即采用转让定价。

(二) 当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盈利和亏损的差异时可以利用转让定价的方式来规避税收, 即将利润转移到亏损企业, 但若亏损企业适用的税率较高时, 则不适合采用。

二、关联企业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税收筹划的常见手段

关联交易服务于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 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不具有公允性, 因此通常缺乏商业实质。比较常见的几种转让定价税务筹划的方法有:

(一) 产品购销

关联企业的利润受产成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购销价格“高进低出”的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 受关联企业拥有的营销渠道来提高或压低企业产品价格的影响;在货物购销过程中, 企业的销售成本受关联企业控制的运输系统来向企业收取较低或较高的费用的影响;企业向关联企业进行转让业务时, 采取了加工方式时, 压低企业的加工费。

(二) 劳务提供

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劳务来调节利润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降低或提高提供的广告、科研、设计、维修等劳务活动来调节利润;另一种是总公司向各个子公司收取管理费来调节利润。

(三) 无形资产

通过转让无形资产的使用权来降低税负的方法, 一般很难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 因此关联企业会调整特许权使用费的高低来调节关联企业在进行无形资产转让业务时的利润。

(四) 贷款往来

关联企业在借贷业务中可以通过改变借款利息的方式将利润转移, 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具体操作有通过贷款利率的高低来影响子公司的产品成本费用;利用各国对利息是否征税的规定来避税。

(五) 租赁业

关联企业通过对租金的调整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关联企业一方将自己的生产设备租给另一方, 并在相关规定的范围内收取高额租金, 实现关联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对于承租人, 既可以避免长期拥有设备而承担的风险又可以利用租金冲减利润;对于出租人, 租金收入可以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对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税收筹划的建议

(一) 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税收筹划的控制

1. 税收筹划成本控制

关联企业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税收筹划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但是筹划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发生, 即税收筹划成本的发生。企业税收筹划成本按其性质, 一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 显性成本包括进行税收筹划发生的直接费用, 如中介费等;而隐形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的概念, 它是指在税收筹划过程中未实际发生的成本, 而是放弃一种税收筹划方案而可能产生的损失。对显性成本的控制, 主要追求的是节约原则, 力求以最小的货币支出获得最大的筹划收益, 或者在既定筹划收益下付出最小的成本。对于隐性成本的控制,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需要借助各种信息以及人力资源对宏观经济形成准确的判断。

2. 税收筹划风险控制

税收筹划是企业税负变化中的选择, 即一项经济事项的处理可能有多种筹划方式, 我们要从中选择企业负担最小的一种, 但是这种筹划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源于企业对税收政策不熟悉, 对税收筹划条件的认识与判断不准, 如税收优惠条件的变化、不可抗力等引起的税收筹划方案的收益损失;税务机关对经纪业务处理的认定与纳税人的认识不一致等。其风险表现为企业无法取得预期的筹划结果, 或者付出远大于收益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关联企业在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系统时, 也要充分考虑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税收因此筹划所带来的风险, 并将应对措施纳入其中。

(二) 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的素质

税收筹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 筹划人员要具备实务处理经验和很高的业务素质, 且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制定出有效合法的税收筹划方案。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流程是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的分析, 找到业务发生的各个阶段所涉及的税种, 并根据相关税收法规的规定从多种选择中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的操作方案。所以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应熟悉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 具备财务、会计、税收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及时关注和学习国家出台的税收新政策, 精通现行税收法律法规, 保证企业税收筹划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

(三) 积极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

税收筹划是建立在税法规定的漏空或者空白的基础上, 具有不违法性, 所以我国税法对具体的税收事项通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税法的具体解释权赋予税务行政执法机关。由税务检查部门对相关事项进行实质性判断, 因此企业在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税收筹划时制定和实施的税收筹划方案, 企业一方面要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 另一方面自身要研究有关税收法律的规定, 争取得到税务机关的指导和认同。一般情况下, 如果企业拥有良好的纳税形象, 始终依法纳税, 税收筹划方案比较容易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否则一旦企业的筹划行为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或恶意避税行为, 就必须为该行为支付违法或违规成本, 企业不但不能节税, 反而会加重税收成本。因此, 应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 避免因程序不当而丧失应有的权利。

(四) 建立有效的税收筹划实施机制

税收筹划是一项紧密细致的规划性工作, 需要依靠自上而下的紧密配合才能成功, 因此其顺利实施首先必须依赖有效的实施机制。一般可将税收筹划工作的实施分为决策层和执行层两个层面进行, 并明确各方职责。

决策层可聘请具有丰富筹划经验的专家担任总会计师, 其既是执行层中总揽全局的领导, 又是决策层中具体组织筹划的核心人员, 起到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桥梁作用, 负责对各执行层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和税收筹划方案的组织起草工作。执行层由办税人员、会计和财务负责人组成, 可指派一名熟悉税收政策和涉税事物处理的人员主管本单位的税收筹划工作, 其既要负责本单位税收筹划的具体执行, 又要将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和集团筹划部门汇报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以保证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同时完善筹划方案。执行层其他相关人员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业务中发生的各种涉税事项积极思考, 并配合筹划主管人员做好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关联企业在进行合理避税时认识到利用转让定价税收筹划的重要性。文章从关联企业如何利用转让定价进行税收筹划, 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叶金育.转让定价纳税筹划浅析[J].财会月刊, 2010年5月.

[2]崔岩, 殷琛.关联交易税收筹划的新思路[J].财政监督, 2010年8月.

[3]余建国, 陈仲韬.浅论关联交易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 2007 (21) .

资产转让的重新定性问题研究 篇9

重新定性是指发起人与SPV之间的资产转移由于不符合“真实销售”的要求, 而被重新认定为担保融资或其他属性的交易。资产证券化的重新定性, 本质上就是确定资产转让是否构成了“真实销售”。在证券化中, 发起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愿意对证券化资产承担一定的风险, 向特殊目的机构提供一定的追索权;特殊目的机构出于利益的追求和风险的规避, 在证券化的过程中也会倾向于保留一定的追索权。但是, 当存在不合理的追索权时, 发起人对资产仍有较大的控制权或者承担过于大的风险, 就会有重新认定的风险。

一旦, 真实销售被重新认定为担保融资, 对于发起人来说就无法实现资产移出资产负债表;对于SPV来说就无法实现风险隔离;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可能被当成无担保的贷款人, 或者被认为创设了以投资者为受益人的担保权益, 投资者成为有担保的贷款人。

二、资产证券化与融资担保比较

一般来说, 资产证券化中的出售和担保融资区别不是很明显, 例如证券回购就采取了买卖的形式, 但是真实的目的是以交易的证券作为担保。但是, 二者还是有些差别的, 具体如下:

1、对于发起人来说, 真实出售的优点是:

(1) 采用真实出售的资产转移方式, 可将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 并可以使自身不再受基础资产信用风险和投资者追索权的影响。 (2) 发起人在破产时不能将这部分资产列入破产财产进行清算, 这样就保证了证券化交易的安全性, 增大了证券化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从而可获得较为有利的发行价格和发行条件。但真实出售对发起人的不利之处表现为: (1) 它必须提供较大的折扣作为对投资者丧失追索权的补偿; (2) 丧失了对证券化剩余资金的索取权; (3) 在资产转移时就必须确认销售收入并缴纳所得税——除此之外它还可能要缴纳营业税、印花税和预提税等。

与真实出售相比, 发起人以担保融资的方式转移资产具有如下优点: (1) 可延迟纳税并规避资产转移过程中的部分税收; (2) 可将自己不愿出售的优质资产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中; (3) 在转移资产时可获得更多的资金, 减少价格折扣并保留剩余索取权。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 (1) 由于证券化资产没有移到表外, 发起人必须以自有资产为证券化现金流作担保, 就意味着它没有能够彻底转移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 (2) 发起人的资信和破产风险会影响证券化产品的评级, 这将不利于吸引投资者。

2、对于投资者来说。

如果资产转移为真实出售, SPV对基础资产就拥有所有权。当发起人破产时, 证券化资产不能作为其破产财产进入清偿程序, 因此, 真实销售保证了投资者不受发起人破产风险的影响。不过, 真实销售使投资者丧失了对发起人的追索权, 这是该方式对投资者不利的地方。

反之, 当资产转移为担保融资时, 如果发起人破产, SPV或投资者只能以受担保的债权人的身份参加破产清算, 因此投资者获得的款项受发起人破产风险的影响但在这种转移方式下, 投资者保留了对发起人的追索权。也就是说, 投资者对资产转移方式的偏好, 取决于他们对破产风险隔离机制和保留追索权的权衡。

三、重新定性的认定标准

⑴追索权。在美国法院的判例中, 法院将转让的资产不能偿付SPV的价款时, 对发起人的追索权视为担保。比如, (1) SPV对应收账款带有完全追索权的出卖, 并且扣留一部分卖价作为应收帐款不能支付的准备金, 以及要求发起人在应收账款迟延履行60天以后回购账款。 (2) 在资产转移时, 发起人担保了一定的报酬率, 并且在应收账款违约时, 由发起人买回。 (3) 买卖双方声称是买卖, 但全部取回的基础上才支付该部分扣留。

存在上述的追索权条款, 该资产转让很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担保融资。不过, 尽管对于发起人的追索权将被视为担保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如果仅仅有追索权而没有其他因素表明担保融资也不排除交易的真实买卖性。

⑵发起人保留对应收账款的服务以及收入的混合。许多法院认为发起人继续充当转让的应收账款的服务人就说明该交易是担保融资而非买卖, 尤其将应收账款的收入与其日常营业收入混合时。但是, 如果发起人是基于与SPV的代理协议来管理该账款且该代理费用符合一般标准, 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仍是买卖。

⑶发起人对收取的款项中超过债权的部分的权利。在超额担保的情况下, 由于发起人对于应收账款中超过预期的款项仍享有权利, 这表明当事人的交易时一项担保而非买卖。

⑷买回选择权的保留。发起人通过自己或第三方代表自己回购重新获得其应收款的利益时, 表明这种交易时担保而非买卖。

⑸SPV能够单方改变应收账款销售协议的价格条件, 视为交易认定为担保融资的因素。

⑹销售协议的用语和当事人的行为。当其他因素表明这是一项担保融资时, 法院会对“买卖”、“完全转让”的用语加以特别的注意。对于销售行为的定性来说, 协议的用语和当事人行为胜过完全追索权的条款。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它可以改善金融市场的结构, 分散金融风险。但是, 它又与担保融资区别不太明显, 在实践中资产证券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就是被重新定性的风险即将它定性为融资担保。

关键词:风险隔离,重新定性,融资担保,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1]、甘勇著:《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比较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18页

[2]、胡鹏翔著:《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第158页

[3]、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年版第95页

受赠住房对外转让时的纳税筹划 篇10

[案例解析]北京的黄先生2006年9月继承了一套普通住房性质的A住房(当时的评估价格为50万元),2009年1月将该房产卖出售价100万元。那么,他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能核定征收,必须要以财产转让收入减除受赠、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转让收入-受赠时契税)×20%=(100-50×5%)×20%=19.5 (万元)(为了简化计算不考虑其他税费)。按照《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地税个[2006]348号)的规定,对于纳税人未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有关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额的,可以采取核定征税。核定征收率暂按1%执行。即如采用核定征收方式,个人所得税=100×1%=1 (万元)。受赠的住房再次转让时需缴纳19.5万元的个人所得税,而正常转让相同价格的二手房只需缴纳1万元的个人所得税,两者相差甚远。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关于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8号)的规定:对出售自有住房并拟在现住房出售1年内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纳税人,其出售现住房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先以纳税保证金形式缴纳,再视其重新购房的金额与原住房销售额的关系,全部或部分退还纳税保证金。

假设在2009年2月份黄先生买了一套价值100万元的B住房(系普通住房,100平米),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关于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黄先生出售住房一年内重新购房,而且购房金额等于原住房销售额,应该全部退还纳税保证金。个人购买普通住宅,在3%税率基础上减半征收契税,黄先生购买这套房屋的成本为100+100×1.5%=101.5(万元)。同时黄先生应该得到19.5万元的退税。

2009年3月份黄先生将B住房以100万元的价格卖出,这时黄先生应该缴纳的个税为0,也不用缴纳营业税。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08号)的规定,对转让住房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纳税人可凭原购房合同、发票等有效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允许从其转让收入中减除房屋原值、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纳税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房屋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房屋原值和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其实行核定征税,即按纳税人住房转让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具体比例由省级地方税务局或者省级地方税务局授权的地市级地方税务局根据纳税人出售住房的所处区域、地理位置、建造时间、房屋类型、住房平均价格水平等因素,在住房转让收入1%~3%的幅度内确定。由于黄先生拟转让的房产没有发生增值,黄先生选择据实征收个人所得税比较好,因为选择据实征收,黄先生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0;如果选择核定征收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万元。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08]131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8]174号)的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 ;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黄先生应该缴纳的营业税及附加为0,因为住房的销售收入为100万元,购买房屋的价款也为100万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先生买卖B住房的收益为-1.5万元,因为买B住房成本101.5万元,而卖出B时只得到100万元,但通过这样的买卖可以退还当初将受赠的A住房转让时的个人所得税19.5万元,这样总体算下来,黄先生的收益为19.5-101.5+100=18 (万元)。

以上的分析是假设房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得出的,现假设房价有所上涨,假设黄先生以110万元的价格将B住房卖出,这时应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为(110-100)×5.5%=0.55 (万元),缴纳的个税为110×1%=1.1 (万元)。这是黄先生买卖B住房的收益为110-101.5-0.55-1.1=6.85 (万元)。通过这样的买卖可以退还当初将受赠的A住房转让时的个人所得税19.5万元,这样总体算下来,黄先生的收益为19.5+6.85=26.35 (万元)。

现假设房价有所下跌,假设黄先生以90万元的价格将B住房卖出,这时应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为0,缴纳的个税为0。这时黄先生买卖B住房的收益为90-101.5=-11.5 (万元)。通过这样的买卖可以退还当初将受赠的A住房转让时的个人所得税19.5万元,这样总体算下来,黄先生的收益为19.5-11.5=8 (万元)。

假设黄先生以82.5万元的价格将B住房卖出,这是应该缴纳营业税及附加为0,缴纳的个税为0。这时黄先生买卖B住房的收益为82-101.5=-19.5(万元)。通过这样的买卖可以退还当初将受赠的A住房转让时的个人所得税19.5万元,这样总体算下来,黄先生的收益为19.5-19.5=0 (万元)。也是说本案例中B住房只要能以82万元以上的价格卖出,黄先生就有收益。

[筹划点评]本案例筹划的难点是黄先生买的B住房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卖出,因为黄先生买B住房的目的是要求退还卖A住房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上一篇:语码转换之语用下一篇:中文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