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2型糖尿病

2024-08-26

单纯2型糖尿病(精选十篇)

单纯2型糖尿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治疗方法分为中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其中, 中医治疗组50例, 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46~73岁, 平均 (51.8±8.9) 岁, 病程 (4.7±3.8) 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2例 , 男性40例 , 女性32例 , 年龄47~74岁, 平均 (52.7±8.6) 岁, 病程 (4.8±4.1) 年。

1.2 方法

1.2.1中医治疗组服用中药 , 成分有山药、丹参、黄苓、茯苓 、生地等。同时辅以针灸治疗, 穴位主要有:肝俞、胰俞、胃俞、肾俞等[2]。1个疗程半个月长, 治疗2个疗程。

1.2.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上述中医治疗的基础上 , 通过口服降血糖药 (如格列齐特片) 80~240 mg/ d进一步控制血糖。

1.3 观 察指标

痊愈:空腹时的血糖<6.2 mmol/L, 餐后2 h血糖<8.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5%, 血脂正常 , 相关的临 床症状消 失;显效: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空腹时的血糖<7.21 mmo1/L, 餐后2 h血糖<10.06 mmo l/L。血脂:TG<1.46mmol/L, TC<5.94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8%, 相关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有效:经过治疗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空腹时的血糖<8.3 mmol/L, 餐后2 h血糖<11 mmol/L。血脂:TG<1.69 mmol/L, TC<6.46 mmol/L, 相关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过治疗后, 各项指标无法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9.81%, 而中医治疗组有效率为67.95%。见表1、2。

两组病情程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 见表4。

注:* 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剂型一直在不断发展, 希望达到简单用药且治疗效果好的目的。虽然西药具有服用方便、降糖效果好等优点, 但是其通常价格昂贵, 作用单一, 且不良反应比较多。

而中医治疗主要立足于整体, 起到调节脏腑的作用, 特别是对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以及缓解相关并发症有一定的效果。中医疗法主要采用口服中药, 并辅以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便易操作、疗程较短、没有不良反应, 加之中药配合治疗效果明显。中药与西药相比不良反应小, 用药更为安全。但是治疗效果没有西药快速且明显, 降糖效果还有待证实[3]。

注:*P<0.01, 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由此可见, 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都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想到将两者结合起来 (即中西医结合疗法) 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扬长避短, 提高治疗效果。笔者选取该院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医治疗组。

目前, 在众多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法中,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有效缓解病情。随着现代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一定会日渐明显, 值得推广到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兆根.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对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3) :3655-3656.

[2]梅君.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0) :290-291.

2型糖尿病怎么治疗 篇2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著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手段的联合治疗。专家说,治疗讲究个体化用药,患者应到正规医院,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科学选择、安全使用降糖药。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糖尿病现在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糖尿病注意事项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错误的对待

1、忽视药物治疗

由于对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又担心长期用药对肝肾带来不良反应,有些患者拒绝用药,完全采取非药物治疗。事实上,治疗糖尿病靠的是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结合,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均须药物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建议,在糖尿病患者诊断明确之初即应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加用二甲双胍。

2、不当联药

口服降糖药分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原则上不宜联用。倘若两种同类药物联用,可能会引起彼此间竞争性抑制而导致“两败俱伤”,结果是增加了不良反应而不是降糖效果。诸如“消渴丸+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均属此类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3、不复查

服药后,患者一定要经常检查血糖,以了解服药效果,并以此作为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的重要依据。临床发现,许多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的疗效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即磺酰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一旦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

4、频繁换药

一般说来,降糖药物须达到有效的剂量和一定的时限药效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比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2~4周才会达到最佳降糖效果。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就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这样做法十分轻率。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用药剂量,当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时,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联合应用。

如何治疗2型糖尿病

1、饮食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既要饮食控制,又要营养充足,以保持理想体重。脂肪要适量控制含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饮食治疗应按病情、生活习惯、体力消耗及经济条件个别制定。

2、运动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状态,对治疗糖尿病有很大的帮助。但运动疗法不能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始,根据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能力。

3、药物

一类为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使血糖下降来治疗糖尿病。另一类为双胍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肠道回收葡萄糖和促进葡萄糖在组织中分解而起到降糖作用,常有消化道反应

4、胰岛素

应用胰岛素的指征,老年糖尿病95%以上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的Ⅱ型糖尿病,一般说来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但是临床约有20%的老年糖尿病人饮食疗法及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控制,而需要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时的病情监测项目主要有尿酮体、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三多”症状及低血糖症。

5、教育

糖尿病教育,只有了解一定的糖尿病知识,才能更好的控制糖尿病。

6、监测

消瘦型2型糖尿病如何治疗 篇3

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存在超重或肥胖的问题,但也有少数患者消瘦,体质指数低于19,称之为消瘦型糖尿病。对于这类患者,首先应该查找导致消瘦的非糖尿病因素,如肿瘤、结核、甲亢、阿狄森病、胃肠疾病、慢性发烧,以及神经性厌食等病症。

应该说糖尿病人偏瘦一些是个好现象,因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就是腹部脂肪增多,产生胰岛素抵抗。若是腹部脂肪减少,可使胰岛素抵抗减轻,有利于病情恢复。但部分患者长期消瘦,导致抵抗力降低,对病情控制就不利了。消瘦常见原因有饮食控制过严、运动量过大、操劳过度、治疗不认真、急性感染、药量不足或方法不对等。李女士就是因为操劳过度所致。

对于消瘦型糖尿病,最好的治疗是用胰岛素加饮食调控。消瘦型糖尿病对胰岛素特别敏感,调整胰岛素用量时要从小剂量开始,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增加,以防低血糖发生。胰岛素用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标准体重计算出胰岛素用量,分次注射,然后调节饮食量,适用于肥胖病人;另一种是按照最大标准饮食量进食,然后调节胰岛素用量,适用于消瘦病人。无论何种方法,总是要固定一点,调节另一点,避免两点同时调节,使血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平衡。李女士属于偏瘦型糖尿病,为了增加体重,可按最大标准饮食量进食,然后调节胰岛素用量。胰岛素用法:最好是早餐前、午餐前用短效诺和灵R,晚餐前用预混诺和灵30R。每天早、中、晚餐前和睡觉前各测一次血糖,发现哪一段血糖高,就调节血糖增高时间的前一次胰岛素剂量。切记,此时若血糖高只能是增加胰岛素用量,而不能减少饮食量,否则体重无法增加。

单纯2型糖尿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37例, 男20例, 女17例, 年龄 (55.5±11.2) 岁, 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1], 排除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胃肠道疾病及其它影响脂代谢的疾病。近1个月内未行降脂治疗, 未服用其它影响脂代谢的药物。正常对照组15人, 为同期门诊查体的健康人, 男9人, 女6人, 年龄 (50.6±8.6) 岁。

1.2 方法

脂肪餐耐量试验 (fatty tolerant test, FTT) :参照国内外研究, 采用60g黄油 (其中脂肪占81.4%, 约50g ) 作为脂负荷物。全部受试者试验前2周普通饮食, 试验前1d素食, 禁食12h后次日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8mL, 进食脂肪餐 (15min内吃完) , 餐后分别于2、4、6h各取静脉血4mL, 试验完毕。试验期间可少量饮水, 禁用其它食物及药物, 禁止吸烟, 可休息或漫步, 禁止剧烈活动。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表示方法用undefined。均数比较用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统计处理在SPSS 11.0软件上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脂肪餐耐量试验餐后TG、FFA等代谢状况比较 (表1) 。

2.2 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IMT比较

对照组为 (0.77±0.21) mm;糖尿病组为 (0.98±0.37) mm, 两组相比p<0.01, 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由于机体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均处于餐后状态, 且有研究表明餐后TG水平是早期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故餐后各种代谢指标的变化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我们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脂代谢特点主要表现为TG和FFA水平的显著升高和清除时间延长。国外的研究由于使用的脂肪量偏大, 餐后TG多在6h达峰, 8h未回到基线水平。国内的研究结果多与我们的研究相一致。我们的相关分析显示, TG-AUC与餐后4、6hTG均显著相关, 以餐后4h的TG相关性最好。因此我们认为监测中国人餐后4h的TG水平可大体反应餐后TG代谢的情况。

FFA是餐后血脂研究分析比较少的环节, FFA是TG在脂蛋白脂酶的作用下水解而来, 目前的临床及实验室对FFA的研究多集中在糖尿病的病因学上, 对糖尿病患者餐后的游离脂肪酸代谢情况国外研究较少, 国内未见系统报道。

我们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空腹高FFA血症, 脂肪餐试验后两组FFA均显著升高, 2型糖尿病组FFA-AUC高于对照组, 但未达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组FFA-AUC与餐后4hFFA相关性最好, 与空腹FFA无相关性。国外的研究采用混合餐方法发现健康男性高脂饮食后FFA餐后2h降低, 后显著升高, 餐后8h仍未见回落, 其低谷与胰岛素分泌高峰相一致, 是由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刺激胰岛素大量释放从而抑制了FFA的生成和释放[3]。我们的研究由于采用单纯脂肪餐的方法, 对胰岛素释放的刺激较小, 且避免了大量碳水化合物摄入对脂代谢的影响, 餐后脂肪动员加速, 从而观察到FFA迅速升高的现象。同时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餐后FFA总水平显著升高, 可能由于糖尿病患者饥饿时无法很好的动员肝糖原释放, 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 从而导致游离脂肪酸的大量释放以供能。另一方面由于高脂饮食后, TG升高, 在肝脏脂蛋白脂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的FFA, 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餐后TG代谢缓慢, 且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故餐后FFA升高的更为显著。

2000年Carlsson对游离脂肪酸升高与心血管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非糖尿病受试者的父母, FFA较高者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和45%, 显著高于FFA水平较低者 (分别为16%、16%) , 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子女的FFA水平与其父母心血管病的发生相关, 故FFA升高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显示空腹及餐后FFA与IMT显著相关, 其中餐后4、6h的相关性最强r=0.556h, r=0.488, FFA-AUC与IMT亦显著相关, r=0.318, 但多元逐步回归未能入选入方程。

综上所述, 单纯脂肪餐耐量试验可准确客观的反映受试者餐后TG、FFA等指标的代谢情况, 避免了混合餐的干扰, 易于操作, 耐受性好, 对餐后4h血脂指标的检测可简化该试验。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确的餐后高TG、高FFA和低HDL-C等血脂代谢异常, 且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BMI、TG-PR、TG-AUC与颈动脉IMT显著相关, 可能是早期糖尿病AS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观察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代谢有着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将扩大病例, 并结合相应基础临床研究, 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of Diabetes Mellitus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Geneva, World Health Org., Dept.of NoncommunicableDisease Surveillance, 1999.

[2] Nina Mohanlal, Rury R Holman. A standardized triglyceride and carbohydrate challenge. Diabetes care[J]. 2004, 27 (1) :93-94.

[3]Distinctive postprandial modulation ofβcell function and insulinsensitivity by dietary fats:monounsaturated compared with saturat-ed fatty acids[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8, 88 (3) :638-644.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篇5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性卫生问题.糖尿病动物模型可以部分模拟人的糖尿病状态,广泛应用于对糖尿病病因与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与分析.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理学、遗传学及生物学等特性方面与人类极相似,是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方面是不可替代的实验动物.文章旨在对自发糖尿病动物模型,特别是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作 者:万玉玲 刘晓明 WAN Yu-ling LIU Xiao-ming  作者单位: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州,510260 刊 名:医学综述  ISTIC英文刊名:MEDICAL RECAPITULATE 年,卷(期):2008 14(14) 分类号:Q95 关键词: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动物模型   非人灵长类动物  

单纯2型糖尿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为2010 年10 月~2014 年12 月入住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的72 例T2DM合并肺栓塞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37)。 对照组35 例患者中,男19例,女16 例;年龄27~73 岁,平均(53.28±6.55)岁;临床表现:呼吸窘迫12 例,心悸9 例,胸部疼痛7 例,咳嗽或咳血7 例;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入院治疗时间为3h~2 周,平均(3.29±0.21)d。 观察组37 例患者中,男22例,女15 例;年龄29~72 岁,平均(55.82±6.93)岁;临床表现:呼吸窘迫13 例,心悸11 例,胸部疼痛8 例,咳嗽或咳血5 例;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入院治疗时间为2 h~2 周, 平均(3.18±0.17)d。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研究均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者知情同意参加研究。

1.2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6.5%或空腹血糖(FPG)≥ 7.0 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 11.1 mmol/L;②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诊断为肺栓塞;③无已知再发危险因素;④临床资料完整者;⑤对本研究中抗凝药物无过敏体质者[4]。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先天性血液疾病者;③近3 年来有肺栓塞发病史;④恶性肿瘤者;⑤严重肝、肾等脏器损伤者;⑥严重精神疾病患者;⑦不愿配合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肝素(天津市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批号:H20010300) 抗凝治疗, 初始给药剂量为3000~5000 U, 静脉注射, 之后按照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调剂给药剂量, 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的1.5~2.5 倍范围内,待APTT水平稳定之后,改用皮内注射的方式给药,每隔12 h给予250 U/kg的剂量。观察组则给予华法林(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123)进行抗凝治疗,给药剂量为3 mg/d,给药方式为口服。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 周。

1.5 相关指标评定及测定方法

1.5.1呼吸功能评定

采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呼吸困难量表对呼吸功能进行评定,0分为未发生气促症状;1分为在剧烈运动时发生气促症状;2分为爬楼或爬高时出现气促症状;3分为与同龄人相比,步行时发生气促症状;4分为步行90 m后由于气促而被迫停止活动;5分为无法离开房间或穿衣时出现气促症状。MRC呼吸困难量表分值越高,表明呼吸功能越差[5]。

1.5.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采用Speetor方法对患者衣、食、住、行等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完全自理为1分,需借助外人帮助为0分,满分为6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ADL越佳[6]。

1.5.3 6 min步行距离(6MWD)测定

按照ATS指南,在平直地面上画出一条长度约为50 m的跑道,嘱咐患者在跑道内以最快的速度往返步行,并记录患者6 min内步行的实际距离大小,每隔10 min测定1次,共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

1.5.4凝血功能指标测定

抽取患者全血1.8 m L置入含有0.2 m 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采血管中,将其立刻混匀之后送检。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APTT、国际标准化值(INR)]均应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R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测定分析,在标本抽取后2 h之内检测完毕[7]。

1.5.5肺功能指标

采用IOS肺功能测量仪(MS-IOS)对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FEV1%)及用力肺活量(FVC)]水平进行测定分析。

1.5.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测定

血清标本TNF-α水平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进行检测,应用型号为SCP00型R&D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书进行检测;MCP-1水平采用ELISA进行测定,应用型号为STA00C型R&D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书进行检测。

1.6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肺功能相关指标、MRC评分、ADL评分及6MWD、血清TNF-α及MCP-1 水平、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加以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 或P <0.01), 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P < 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FEV1、FEV1%及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 < 0.05)。 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FVC:用力肺活量

2.3 两组治疗前后MRC呼吸困难量表评分、ADL评分及6MWD比较

两组治疗后MRC呼吸困难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及6MWD长于治疗前(P < 0.05); 两组治疗后MRC呼吸困难量表评分、ADL评分及6MW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 0.05;MRC: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MWD:6 min步行距离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 及MCP-1 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 及MCP-1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 或P < 0.01),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2.5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PT、APTT均显著长于治疗前,INR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5 或P < 0.01),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PT:凝血酶原时间;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APT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3 讨论

近年来,T2DM的临床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由于T2DM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因此T2DM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且趋于年轻化,往往反复发作,致死率及致残率均处于较高水平[8]。 T2DM合并肺栓塞也处于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之中,所以应对其进行及时治疗。

T2DM合并肺栓塞是由肺动脉或分支血管被阻塞,肺循环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主要包括肺血栓栓塞(PTE)、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综合征以及空气栓塞等类型。 在引起T2DM合并肺栓塞的因素中,由静脉或右心系统产生的血栓占99%以上[9,10,11,12],因此通常所说的肺栓塞就指的是PTE。 T2DM合并肺栓塞最理想的治疗结果是有效消除PTE,及时地缓解临床病理性症状,确保机体有充足的血液循环容量,预防再生的出现。 创伤在肺栓塞成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其具体形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晰,这可能是由于组织损伤之后产生一些物质而造成的。

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机体内生理或病理性变化,所以在临床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能够对疾病的发展、进展加以了解。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流动力学监测在疾病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筛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3,14]。 T2DM合并肺栓塞患者一般多存在血液循环方面的变化,血液黏稠度水平上升,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发生异常性改变等情况,对于T2DM合并肺栓塞造成影响,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充分地重视。 所以,监测此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16]。

目前,临床上治疗T2DM合并肺栓塞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溶栓、抗凝、介入等途径,其中抗凝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目前,最为常见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及肝素两种。 华法林是双香豆素衍生物类抗凝药物,其可与维生素K竞争性地和肝脏相关的酶蛋白之间相结合,从而阻碍维生素K的利用而出现抗凝功能。药理学研究已证实[17,18],华法林主要通过凝血酶原的减少而发挥作用,对于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复律、肺血栓等具有非常理想的临床疗效。 然而,T2DM合并肺栓塞的治疗窗范围较窄,在临床上调整给药剂量时极易引起血栓加剧或出血,因此华法林治疗T2DM合并肺栓塞一直备受关注[19]。 血流动力学的一些参数,如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直接地提示病变部位、变化程度及采用华法林治疗的局部效果。 本研究结果提示,华法林可能通过本身的抗凝作用,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肺部血液循环也明显好转,从而对肺和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T2DM合并肺栓塞患者慢性炎症的特征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以及CD8+淋巴细胞在气道腔、肺实质以及气道壁等部位的聚集,这些炎性细胞会释放出不同的炎性因子,如TNF-α、MCP-1 等因子,这些炎性因子从循环系统之中趋化炎性细胞、放大炎症效应以及诱导结构改变, 同氧化应激与蛋白酶等共同作用,促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在众多炎性细胞因子中,TNF-α 是细胞因子发生级联反应的初级因子以及触发成分,能使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肺组织的核因子-κB(NF-κB)活性显著增大,且会诱导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的表达,而该因子会参与炎症过程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的黏附与浸润过程,从而引起肺部上皮组织受损,且会诱导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20]。 MCP-1 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T2DM合并肺栓塞炎症标志物,其在气道单核细胞的迁移以及募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单核-巨噬细胞是参与疾病炎症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可促进T2DM合并肺栓塞的发生与发展[2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 及MCP-1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 或P < 0.01),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此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华法林与肝素均对T2DM合并肺栓塞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及凝血功能产生影响,但华法林影响更大,说明华法林治疗T2DM合并肺栓塞效果更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华法林单纯抗凝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肺栓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2例T2DM合并肺栓塞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37),分别给予肝素与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肺功能相关指标、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呼吸困难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6 min步行距离(6MW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FEV_1%)、用力肺活量(FV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RC呼吸困难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及6MWD长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MRC呼吸困难量表评分、ADL评分及6MW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及MCP-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显著长于治疗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与肝素均对T2DM合并肺栓塞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及凝血功能产生影响,但华法林影响更大,说明华法林治疗T2DM合并肺栓塞效果更显著。

单纯2型糖尿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41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8例;年龄29~75岁, 平均 (48.3±8.8) 岁;住院时间1~14 d, 平均 (4.7±2.3) d;其中咳血或咳嗽严重者11例, 胸部疼痛者8例, 心悸7例, 呼吸窘迫5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7例;年龄30~75岁, 平均 (48.8±8.1) 岁;住院时间1~12 d, 平均 (4.5±2.5) d;其中咳血或咳嗽严重者10例, 胸部疼痛者6例, 心悸8例, 呼吸窘迫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肝素 (肝素钠;生产厂家:苏州新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1010;规格:2 ml, 1000 U) 治疗, 静脉注射, 初始剂量为5000 U, 随后可依照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对给药剂量进行相应调整, 但需控在正常剂量的2倍以内。在患者凝血酶水平趋于稳定之后, 可以改为皮内注射, 250 U/ (kg·12 h) , 治疗时间7 d。观察组给予华法林 (生产厂家:河南中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1011;规格:2.5 mg) 进行抗凝处理, 口服用药;2.5 mg/d, 治疗时间7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血流动力学指标

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

1.3.2 呼吸功能评测

以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 (MRC) 制定的呼吸困难量表[4]评定患者的呼吸功能, 其中未出现气促情况者计0分, 仅在剧烈运动时有气促情况者计1分, 在爬楼时有气促计2分, 与同龄人行走速度一致而出现气促者计3分, 步行距离超过90 m出现气促且被迫停止计4分, 穿衣或离开室内便有气促计5分。分值愈高则其呼吸功能愈差。

1.3.3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ADL)

以Speetor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衣、食、住、行) 进行评估[5], 其中可自理项计1分, 不可自理项计0分。分值愈高则其生活能力愈佳。

1.3.4 步行测定

在空旷平直区域画一长50 m的走道, 告知患者以最快速度进行步行往返, 以测定其6 min步行距离, 需间隔20 min测1次, 在测3次后取其平均值。

1.3.5 肺功能指标

以IOS肺功能测量仪对患者的肺部功能进行评测, 包括用力肺活量 (FVC) 、1 s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及1 s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 (FEV1%) 。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降低, 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远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ADL、MRC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ADL、MRC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ADL、MRC及6 min步行距离均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3所示。

3 讨论

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的出现多是由于患者的肺动脉血管或其分支血管因意外而被阻塞, 进而导致其肺部循环功能出现障碍所致。在发病类型上主要包括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及肺血栓栓塞等。有相关研究表明[6], 在引发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的诸多因素中, 98%以上是由于静脉、右心系统形成血栓所致。故而, 临床医学中所指的肺栓塞便是肺血栓栓塞这一类型。实际上, 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的理想方式是消除其肺部血栓栓塞, 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缓解, 并确保其机体内有足够的血液循环容量, 从而有效避免血栓再生出现。目前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的方法有多种, 包括溶栓、抗凝、介入等途径, 其中抗凝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其中尤以肝素及华法林为主。肝素是一种抗凝剂, 是由两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7]。华法林是双香豆素衍生物类抗凝药物, 其可与维生素K竞争性地和肝脏相关酶蛋白相结合, 从而阻碍维生素K的利用而出现抗凝功能。药理学研究已证实[8], 华法林主要通过凝血酶原的减少而发挥作用, 对于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复律、肺血栓等具有非常理想的临床疗效。然而, 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的治疗窗范围较窄, 在临床上调整给药剂量时极易引起血栓加剧或出血, 因此华法林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一直备受关注。而血流动力学的一些参数, 如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则能够直接地提示病变部位、变化程度, 以及采用华法林治疗的局部效果。由本次研究可知, 在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肺功能改善情况上,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患者行华法林抗凝处理, 可显著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肺功能, 可有效促进其身体康复。

摘要:目的:探析华法林单纯抗凝对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41例。对照组采用肝素抗凝, 观察组采用华法林抗凝。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功能指标、呼吸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测定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肺功能改善情况上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ADL、MRC及6 min步行距离均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患者行华法林抗凝处理, 可显著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肺功能, 能促进其身体康复。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抗凝,肝素,华法林,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功能

参考文献

[1]霍志荣.华法林单纯抗凝对2型糖尿病合并肺栓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 (4) :64-68.

[2]赵玉苗, 许爱国.创伤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意义[EB/OL].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4, 8 (4) :53-55.

[3]娄莹, 刘红, 韩璐璐, 等.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肺栓塞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28 (4) :256-259.

[4]邬超, 王玉超, 杨晓红.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治疗华法林用量与疗效个体差异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2) :170-171.

[5]王丽萍, 王在义.华法林在肺栓塞抗凝治疗中的影响因素[J].国际呼吸杂志, 2013, 33 (8) :632-636.

[6]刘丽华, 陆思静, 刘忠.溶栓与抗凝疗法对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3, 42 (11) :1288-1290.

[7]韩文忠, 郑小平, 陆强, 等.不同时间给药对华法林抗凝疗效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6) :791-792.

单纯2型糖尿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0例患者, 均按1985年WHO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 且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疾病, 血压正常。眼底检查按全国统一分期标准[3]分为: (1) 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169例, 其中男97例, 女72例, 年龄40岁~72岁, 平均年龄58岁;病程6年~18年, 平均病程11年;空腹血糖 (8.1±2.6) mmol/L, 餐后2 h血糖 (10.8±2.9) mmol/L。 (2) 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组 (non-diabetic retionpathy, NDR) 225例, 其中男138例, 女87例, 年龄40岁~75岁, 平均年龄57.5岁;病程1年~10年, 平均病程6.5年;空腹血糖 (7.5±2.0) mmol/L, 餐后2 h血糖 (9.6±2.2) mmol/L。 (3)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例, 不进入本研究。

另设对照组100例, 男67例, 女33例, 年龄30岁~73岁, 平均年龄48岁, 均无糖尿病及心、肝、肾病变, 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体检者。

1.2 方法

1.2.1 眼底检查

由经验丰富的眼科主治医师负责, 经2.5 g/L的托吡卡胺充分散瞳后检查眼底。

1.2.2 血液流变学检测

静脉空腹抽血4 m L, 放入备有肝素钠抗凝剂的抗凝管中反复摇匀, 抽血后4 h内完成检测。测定的指标主要有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全血还原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和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等。仪器为北京众驰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ZL 6000全自动血液黏度仪。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进行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血浆黏度又明显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组 (P<0.01) 。见表1。

注:q、P为NDR组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DR组与对照组比较检验值;q2、P2为NDR组与DR组比较检验值。

3 结论

血液流变学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循环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在人体内, 血液的流变性是调节和控制血液在血管内正常流动, 以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血液供给和各种物质转运的重要因素。DR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低切、高切黏度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 提示DR患者血液的流动性、红细胞的聚集性、变形性的变化是广泛而明显的。全血还原黏度是将全血黏度校正到相同红细胞比积的基础上, 本文观察组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能力、变形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说明全血黏度升高可能是由于DR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使葡萄糖渗透到红细胞内, 使其渗透压升高, 改变了红细胞的液态流动性, 导致红细胞内黏度升高、变形能力下降。另外, 由于血浆中脂质成分增高及纤维蛋白升高, 表面负电荷减少, 使血浆黏度升高, 聚集黏附机会增加, 导致血流减慢、组织缺氧发生酸中毒, pH降低可促使红细胞聚集, 血液的黏滞性进一步加重[4]。

DR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视网膜血管的损害, 而血液流变性与此种损害有关, 衡量血液流变性的常用指标是血液黏度。本文DR组和NDR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 而DR组又高于NDR组, 说明血液黏度的升高在DR病变中起一定的作用。通常, 低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能力, 高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血液黏度越高, 其流变性越差, 血流也越慢, 于是红细胞容易在微血管或毛细血管内集聚, 一方面导致局部组织缺氧,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管壁的通透性升高;另一方面使血浆中蛋白、脂质等物质渗出, 在视网膜上就表现为渗出斑[5]。

对于DR, 尤其是增殖型DR, 迄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故积极预防和早期发现DR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本组结果来看, 血液流变学检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早期监察手段, 对发现异常者及时予以治疗纠正, 必将有助于减少DR的发生和发展, 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景文.临床眼底病彩色图谱[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5:79-80.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320-2321.

[3]全国眼底病协作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J].中华眼科杂志, 1985, 12 (3) :113.

[4]朱慧琴.112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5 (3) :180.

单纯2型糖尿病 篇9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1) 诊断标准为我国眼底病学组于1984年制订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I期:有微血管瘤或合并小出血;II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III期:有黄白色软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IV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合并玻璃体出血;V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VI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 并发生视网膜脱离。 (2) 签署知情同意书, 能接受随访观察。

1.2 排除标准

(1) DRIV期以上患者; (2) 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及其他眼病; (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4) 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病变, 严重内分泌功能紊乱及精神类疾病患者。

1.3 一般资料

筛选66例DRI~III期患者, 全部病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随机分成对照组33例 (51只眼) ;观察组33例 (54只眼) 。其中对照组, 男15例 (26只眼) , 女18例 (25只眼) ;年龄41~87岁, 平均62岁;病程5~10年, 平均7年;DRI期15例, DRII期10例, DRIII期8例。观察组男16例 (24只眼) , 女17例 (30只眼) ;年龄36~82岁, 平均59岁;病程4~10年, 平均6年;DRI期14例, DRII期10例, DRIII期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病眼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方法

2.1 一般治疗

(1) 血糖的控制:遵照医嘱及个体化原则, 给予降糖药如瑞格列奈口服及注射胰岛素。 (2) DR的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三七总皂甙注射液 (哈尔滨圣泰制药有限公司) 50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点, 每日1次, 共28天。

2.2 中药熏洗疗法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洗疗法。中药组方如下:野菊花30g、防风20g、荆芥20g、薄荷20g、蝉衣25g、密蒙花20g、玄参30g、生地24g、麦冬24g、石斛20g、丹参20g、女贞子20g、川芎20g、红花20g、三七10g、葛根20g。将上药打碎成末, 用透水、防漏的布包紧, 放入煎锅中文火熬成汤液, 将汤液倒入壶中, 壶口放置自制冷却管, 使蒸汽从管中放出, 熏蒸眼部。待壶体温度适宜时, 将中药液倒入盆中, 用药液清洗眼部。最后将布包取出, 仰卧或半卧, 将布包放置眼部。一般熏蒸时间为10~15分钟, 清洗眼部3~5分钟, 放置药包15~20分钟, 每日1次, 共28天。

2.3 观察项目及方法

2.3.1 视网膜的改变

根据眼底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fundus fluorescein angrography) 检查判定疗效。

2.3.2 视力评分

运用国际视力表进行评估, 满分3分。3分, 治疗后较治疗前视力提高3行以上;2分, 治疗后较治疗前视力提高2行;1分, 治疗后较治疗前视力提高1行或不变;0分, 治疗后较治疗前视力下降。

2.3.3 血液流变学

治疗前后静脉采血检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1) 视网膜病变疗效标准:DRI期:显效:微血管瘤明显减少, 出血点减少;有效:微血管瘤减少, 有散在出血点, 或微血管瘤未增加, 出血点减少;无效:微血管瘤增加, 出血点增加, 或伴有渗出。DRII期:显效:硬性渗出明显减少, 血斑减少;有效:硬性渗出减少, 或硬性渗出未增加, 血斑减少;无效:硬性渗出增加, 血斑增加, 或伴有软性渗出。DRIII期:显效:软性渗出明显减少, 血斑减少;有效:软性渗出减少, 或软性渗出未增加, 血斑减少;无效:软性渗出增加, 血斑增加, 或伴有新生血管生成。 (2) 自觉症状的改善标准:显效:无视物模糊及目珠干涩;有效:偶有视物模糊及点状阴影, 或目珠干涩, 滴眼药能缓解;无效:视物模糊、点状阴影及飞蚊症, 或目珠干涩, 滴眼药不能缓解。

3.2 结果

3.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改变情况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下同)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情况比较

见表2。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下同)

3.2.3 自觉症状的改善情况

见表3。

3.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4。

4 讨论

DR是DM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10年以上DM发病率高达40%~50%, 20年以上90%的患者会出现视网膜病变[1]。已成为世界四大致盲病因之一[2,3]。

本病属中医“消渴”、“视瞻昏渺”、“暴盲”、“云雾移睛”、“血灌瞳神”等范畴。古代医家早已对DR进行了阐述, 认识到其危害性, 如《证治要诀》中记载, “三消久之, 精血既亏, 或目无所见, 或手足偏废, ”认为精血亏损是DR主要病机。是糖尿病发病日久, 阴精亏虚, 目窍失养所致的变证, 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以阴虚燥热或肝肾亏虚为本, 久病致气阴两虚, 目脉瘀滞, 最终发展为瘀血, 痰瘀胶结, 变证丛生[4]。治宜补气养阴、疏风清热、活血化瘀。方中玄参、生地、麦冬、石斛、女贞子滋阴、清热、补肾;丹参、川芎、红花、三七、葛根活血化瘀、疏通脉络;野菊花、防风、荆芥、薄荷、蝉衣、密蒙花疏风清热、明目退翳, 上药共同起到治疗DR的作用, 虚实、标本兼顾。中药熏洗, 属中医外治方法的一种。在药物温度高时, 借助热力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使散发在空气中的药物因子易于吸收;当温度适宜时, 进行冲洗, 使药液直接与眼部皮肤接触, 达到直接吸收的作用:最后将布包中的药渣充分利用, 一方面增加药物停留在眼部的时间, 另一方面使眼部吸收的药物成分得到充分的利用。

熏洗疗法治疗DR的机理包括: (1) 抗菌、抗病毒、促进炎症吸收。野菊花、防风、荆芥、薄荷、蝉衣、密蒙花等中药, 药理研究显示, 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对多种细菌和病毒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扩张眼部血管, 加速血液循环, 增加眼部细胞的代谢, 提高眼部代谢产物的排出速度, 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吸收[5,6,7,8,9,10,11]。 (2) 改善眼内微循环:通过中药熏洗疗法, 眼部产生一定的压力, 房水的生成增加, 循环加速[12]。本次研究显示, 通过熏洗疗法, 观察组患者视网膜的改变、视力及自觉症状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患者血流变指标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 说明局部中药的熏洗不仅能改善眼部环境, 更能使药物通过眼部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对于整个机体内环境的改善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治疗DR的同时, 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告知患者定期复查眼底, 严格控制糖尿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DM的基础认知教育外, 重点教会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指导患者控制饮食总摄入量, 以清淡、低糖、低脂饮食为主, 科学分配, 根据活动量调节。培养患者积极面对人生的心态, 以心理上的安慰、疏导为主, 让患者能够控制自身情绪。

总之, 中药熏洗法能够辅助治疗糖尿病眼病, 且价格低廉、效果好、无副作用、操作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承芳.眼底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23.

[2]余华宁, 许青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眼科新进展, 1999, 19 (4) :258.

[3]严娟.糖尿病合并精神抑郁症52例临床观察和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0 (6) :578.

[4]高宏杰, 杨迎霞.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2012, 14 (8) :251.

[5]窦红霞, 高玉兰.防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 2009, 26 (2) :15.

[6]王志东, 梁容瑞, 李宗芳.中药野菊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09, 15 (6) :906.

[7]钱雯, 单鸣秋, 丁安伟.荆芥的研究进展.中国药业, 2010, 19 (22) :17.

[8]李祥, 邢文峰.薄荷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南药学, 2011, 9 (5) :362.

[9]艾自明, 任慧霞.蝉衣多糖的提取及理化性质测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 31 (1) :56.

[10]崔颖, 张永旺.密蒙花研究进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7 (2) :65.

[11]严京, 高健生, 接传红, 等.密蒙花方改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症状及其用药安今性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3 (11) :773.

单纯2型糖尿病 篇10

关键词:二至丸,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一种的微血管病变,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视物模糊、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黄斑水肿等眼底病变为主,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起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导致失明,严重威胁患者健康[1]。近年来,随着我国糖尿病人群的逐年增多,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也有升高的趋势[2]。本研究运用二至丸加减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8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本试验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包括男14例,女11例,年龄37~82(66.2±3.5)岁,病程0.9~28(6.6±1.2)年;对照组患者包括男15例,女10例,年龄35~80(65.9±4.5)岁,病程1.1~25(6.9±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羟苯磺酸钙分散片一次0.5g(2片),3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二至丸加减治疗加减进行治疗,女贞子15g、旱莲草10g、山茱萸30g、泽泻10g、茯苓15g、石斛10g、决明子10g、白芍10g、茺蔚子10g、密蒙花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两剂。疗程为4周。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判断患者矫正视力;采用VETS-Ⅲ型电生理检查仪检查患者视网膜震荡电位。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矫正视力和视网膜震荡电位。随访半年观察两组的复发率,并注意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指导》指定本研究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视物模糊、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眼底检查结果及视网膜震荡电位无明显异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眼底检查结果及视网膜震荡电位显著缓解;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前减轻,眼底检查结果及视网膜震荡电位较前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剧的情况,眼底检查结果及视网膜震荡电位较前没有缓解。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8.0软件来分析试验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字2检验及字2校正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后,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而在此基础上联合二至丸加减进行治疗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88%。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的提升,两组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和视网膜震荡电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矫正视力和视网膜震荡电位无明显差异(P>0.05),而经过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矫正视力和视网膜震荡电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见表3。

2.4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随访期间,观察组22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有4人出现病情反复,疾病复发率为18.18%;对照组中的19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有9人出现病情反复,疾病复发率为47.37%,对照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好发于糖尿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患者,以糖代谢异常为基础,并发视网膜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的紊乱[3]。而视网膜在中医里属于“水轮”,与肾相表里,肝肾同源。只有肝肾之阴上注滋养瞳仁,眼才能得视。如肾阴亏虚,肝失所养,精血不能上荣于目,则易发本病,治当滋阴补肾、养血柔肝、祛风明目[4]。

本试验用方由二至丸加减而来,方中以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为君药;以山茱萸、泽泻、茯苓、石斛、白芍滋阴补肾、养血柔肝为臣药;以决明子、茺蔚子、密蒙花祛风明目为佐药;以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功兼佐使,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当有良效[5]。

本研究发现,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矫正视力、视网膜震荡电位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采用二至丸加减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和视网膜震荡电位,还能够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且药物安全性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艾小雄.益脉康分散片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3):535-536.

[2]张磊,肖家翔.护网明目散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4):31-33.

[3]徐寒松,孔德明,李雪梅,等.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9):567-569.

[4]周欣.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上一篇:机组煤耗下一篇:绘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