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目标

2024-06-13

学科目标(精选十篇)

学科目标 篇1

毋容置疑,实现语文课程育人目标,要借助于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但是,师生间真诚、向善、求真的互动关系,显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黄老师提供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小王从“道歉”到“道谢”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和谐、真诚、包容、友善的师生关系在真实温馨的教学活动中的感人场景。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黄老师在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对学科育人目标的准确把握。首先,展现了教育中不可须臾或缺的爱与责任。对学生的造假行为,黄老师选择真诚面对并认真处理,显示了教师的大爱和责任。这无论是对于当事学生还是其他学生的人格养成,无疑意义重大。其次,牢牢地抓住了“鼓励”这个学生上进的永恒动力。黄老师对小王选择诗歌眼光的赞赏,以及对小王写作潜力的“相信”,强化了对小王语文学习的激励。第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展开了教导与指引。黄老师对学生“抄诗”的行为并没有停留在是非善恶的简单处理,而是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行为指引。在“借鉴”与“创新”之间,给学生提供了提高与进步的有效路径。

双目标双学科数值优化计算 篇2

双目标双学科数值优化计算

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双目标优化的`适应函数的构造方法.通过分析适应函数的等值线谱,分象限构造出相应的函数.算例选用翼型的气动/隐身双学科双目标优化,分别采用确定性及遗传两种优化算法,并与通常的线性加权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方法的良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作 者:吁日新 朱自强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3刊 名:航空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年,卷(期):23(4)分类号:O221.6关键词:适应函数 多目标和多学科优化 确定性优化算法 遗传算法

学科目标 篇3

【关键词】学科信仰  学科价值观  学科素养  学科育人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44-01

全校一线高中数学老师通过反复深入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的271课堂、分组讨论、广泛征集各位教师的意见,再经过学校组织的课程课标研究答辩,特形成以下研究成果:

一、数学学科信仰:万物皆数。

解读:(1)数学来源于生活。即通过观察、归纳、猜想,数学地发现。案例:斐波那契数列来源于兔子繁殖问题。

(2)数学应用于生活。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将现实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及方法解决问题,展现数学的无穷魅力。案例:利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计算等额本息分期付款每月所还房贷额。

(3)数学语言是世界上最简洁的语言,用一个图形就可形象直观的表达,用几个符号就能描述一件事情,用文字语言表述的定理公理,一个字不能多也一个字不能少。案例:最美数学公式ei?仔+1=0把数学中最基本最神奇的五个量:e(自然对数的底数),i(虚数单位),∏( 圆周率),1和0联系在了一起。

(4)模式化是处理复杂世界的一条捷径,算法是计算机蓬勃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案例: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可以根据算法写成程序:定区间,找中点,中值计算两边看;同号去,异号算, 零点落在异号间周而复始怎么办?精确度上来判断。

(5)数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群。案例: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生物数学、金融数学等。

(6)数学已成为开发高新技术的主要工具之一。案例:信息传输与信息安全(密码学群理论)、图像处理、药物检验、网络、Google搜索等。

二、数学学科价值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解读:(1)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2)数学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建立在思維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数学离不开思维,思维包含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空间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数学所有的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

三、数学学科素养:四大思想、八大能力。

解读:(1)四大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八大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地表达交流的能力、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数学思想方法更是数学贡献给人类一笔宝贵财富,数形结合直观明了,一图胜万言;分类讨论是辩证理性做事的基础;转化化归是人类创新应用意识的源泉。案例:函数y=f(x)的零点转化为方程f(x)=0的实根转化为函数y=f(x)的图像和x轴交点的横坐标,故函数零点的概念体现了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熟练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自对数学概念、结论的发生的背景、过程及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巧妙设计课题引入,让学生感受体会产生的背景;通过设计思考题、判断题,对概念进行深化。案例:集合的本质是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有的老师用下面的例子:所有女生站起来构成一个集合,用所有男生站起来构成一个集合,学生回家后身为大学数学教授的父亲问:饭桌上的筷子能构成一个集合吗?学生说:“不能,理由是筷子没有站起来”,学生认为集合的本质是“站起来”。

四、数学科育人目标:让理性思维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思维缜密、表达清晰、判断准确、善于创新的人。

解读:(1)数学思维的显著特征是理性,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案例:一位学生平时从不迟到,今天却迟到了,作为首席导师不能上来不问迟到原因就批评学生不守时时间观念不强,而要详细问明学生迟到的原因,并通过调研孩子的父母确认孩子说明的原因属实再做打算。

(2)数学学科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它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也是一种交流形式,而且是一种语言。用它的符号、图像、图表和术语,可以简洁明快而又深入地交流信息。案例:数学符号语言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通用。

RSS飞机多学科多目标参数优化 篇4

在传统的飞机设计中, 设计师们综合考虑气动布局、结构强度、推进装置三大因素, 在逐次迭代中进行优化折衷设计出满足任务要求的总体方案。然而, 随着对飞行性能要求的提高, 传统设计飞机设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飞机的潜能发挥[1]。在这种形势下,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随控布局飞行器”设计概念, 即从飞机概念设计开始就考虑飞行控制系统对总体设计的影响, 提高设计维度以提高飞机性能、降低使用成本。目前, 处于研究阶段的主动控制技术包括放宽静稳定性、边界限制控制、直接力控制等。

采用放宽静稳定性技术的飞机, 可以获得飞机配平阻力减小、重量减轻等收益。例如, 从文献[2]可知, 在采用放宽静稳定性技术后, L-1011的平尾面积由119.10 m2减小到74.32 m2, 重量减轻771 kg。从文献[3-4]可知, 目前对放宽静稳定性主要集中在飞行控制律的单独设计, 既没有综合考虑飞机的气动布局、结构重量等因素, 也没有涉及到对适航条例的分析、量化和提炼, 优化出来的飞机性能提升有限。

1 放宽静稳定性飞机设计

与飞机纵向静稳定性直接相关的是重心与气动焦点之间的相对位置。本文的放宽静稳定性飞机设计的主要思路是, 以某现役民用飞机为参考机型, 适当前移机翼安装位置, 改变全机重心与气动焦点的相对位置;同时, 结合机翼以及平尾的优化参数, 引入飞行控制系统以达到提高飞机巡航性能、降低结构重量和满足适航条例的目的。

2 多学科优化设计

多学科设计优化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MDO) 主要思想是在复杂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集成各个学科的知识, 并充分考虑各个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耦合作用, 应用有效的设计、优化和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系统, 来组织和管理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通过充分利用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以获得系统整体最优解。

优化流程如图1所示, 针对放宽静稳定性飞机 (Relaxed Static Stability, RSS) 的优化设计, 本文重点考虑飞机重量、气动性能、适航约束和飞行控制四个主要模块, 建立各个模块间的耦合关系, 并与多目标算法结合进行优化。

3 总体优化模块

3.1 重量估算

在概念设计阶段对结构重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是基于工程经验公式, 由于公式繁多, 下面只列举机翼的重量估算公式, 其他公式详见文献[5]。

根据文献[5]的重量估算方法, 机翼的重量估算公式总结如下:

式中WMZF为零油重量;b为翼展;Λ1/4为1/4弦长后掠角;NZ为最大载荷;Sw为机翼面积;tr为翼根处相对厚度;λ为梢根比;Aw为展弦比。

3.2 气动力估算

气动力估算部分主要进行的是气动阻力的估算, 根据文献[6], 在巡航状态下全机阻力为零升阻力和诱导阻力之和。

式中MN为飞行马赫数, Cl为转捩点位置, RW为浸润面积系数, Tf为飞机类型系数, 为翼型厚度的修正系数, Ne为发动机数目。

3.3 飞行控制系统

在放宽静稳定性之后, 随着重心与气动焦点之间的相对位置靠近, 飞机本体的稳定性将逐渐恶化, 由静稳定状态变为静中立状态, 再变为静不稳定状态。因此, 利用控制系统为飞机增稳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选用现代控制理论的状态反馈方法进行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7]。

3.3.1 短周期近似方程

取x=[Δα, Δq]T为状态变量, u=[Δδe]为控制变量, 巡航状态的短周期状态方程可以写为:

短周期状态方程中的各项气动导数, 主要根据工程实践总结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3.3.2 控制律设计

在本文论述的巡航点飞机运动状态方程, 在采用状态反馈控制之后为:

由式 (7) , 状态反馈闭环传递函数为:

可以看出, 状态反馈后的系统特征根不仅与系统结构参数有关, 还与状态反馈值K相关;通过调整K值可以改善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及误差。

4 适航条款的定量化研究

CCAR-25部的B部分实际上是一部试飞条例, 所有条款都要求民用飞机具有良好的飞行品质, 尤其强调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在本文中, 根据文献[8]和文献[9]的指导思想, 参考了美国军用飞机飞行品质规范[10]进行CCAR适航条例的定量化研究, 本文重点研究民用飞机的纵向操稳适航特性。

4.1 对于条款§25.181 (a) 的量化

CCAR中对条款§25.181 (a) 的叙述如下:飞机无论是处于松杆状态还是握杆状态, 短周期振荡都必须受到重阻尼。

对于此条款, 重点可参考美国飞行品质标准MIL-F-8785C[10]对运输类飞机短周期阻尼比ζ和操纵期望参数CAP的大小要求。因此, 该条款量化为指标如下:短周期阻尼比ζ和频率ωn。

4.2 飞行品质标准

表1给出了短周期阻尼比的飞行品质等级范围。

5 研究结果及算例

5.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 (1) 飞机的起飞重量; (2) 巡航飞行性能; (3) 飞机操稳适航性能。

约束条件: (1) 固定升力系数 (CL=0.512) ; (2) 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代价约束; (3) 飞行品质标准与适航条例定量评估指标。

5.2 优化设计变量

选取的设计参数有7个:机翼面积、平尾面积、机翼梢根比、机翼四分之一弦长后掠角、机翼纵向安装位置、翼根相对厚度与展弦比。

5.3 基于遗传算法的Pareto多目标优化模型

基于遗传算法的Pareto解是指多目标问题的一个“不坏”的解, 也叫有效解、非劣解或可接受解。对极大化问题而言, 此解的定义为:对于可行解X*, 当且仅当不存在可行解X, 使得:

(b) 至少存在一个j∈{1, …n}使得fj (X) >Fi (X*) 两个条件满足时, 可行解X*为一个Pareto解。

为了研究不同权重下的目标对飞机设计的影响, 将各个目标函数进行归一化并构造以下综合优化函数方程:

其中0≤μ1, μ2, μ3≤1, μ1+μ2+μ3=1。

5.4 优化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 推导出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关系, 并建立多学科的优化模型。利用150座级的单通道商用飞机作为算例, 进行优化计算。

分别对飞机重量、气动性能以及飞控模块权重 (μ1, μ2, μ3) 分别取为 (1, 0, 0) , (0, 1, 0) , (0, 0, 1) , (1/3, 1/3, 1/3) 依次表示为组合一、组合二、组合三、组合四, ,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根据以上计算所得数据, 利用CAD软件画出各方案的布局对比图, 可以更加清晰直观的进行总体设计方案对比。综合表2和图2, 该方法在保证飞机的优良适航性基础上, 对降低飞机重量、减小巡航阻力有明显的效果。以优化组合四为例:经过总体参数优化, 飞机的重量减轻了1.4%, 巡航阻力系数减小1.9%;同时, 虽然纵向静稳定度降低了32%, 但是是增稳系统使短周期的阻尼比和自然频率均得到了改善, 仍然为一级飞行品质。

6 结束语

本文的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放宽静稳定性飞机的设计, 综合考虑了结构重量、气动性能和飞行控制之间的关系, 优化设计结果显示了较好的综合性能, 证明本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是有效的;根据这种思路, 下一步可以进行引入直接使用成本模块的飞机全包线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针对放宽静稳定性 (RSS) 飞机, 提出了一种一体化参数化设计与优化方法。首先, 建立了放宽静稳定性飞机的数学模型, 并重点考虑了七个主要设计参数;在设计中, 引入了将适航飞行品质定性要求转化为定量指标的思路, 量化了与操稳特性有关的部分适航条例;同时, 还考虑了飞行控制系统对飞机设计的影响, 将设计参数、适航指标以及飞行控制参数进行了综合优化;最后, 运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了总体参数优化, 并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放宽静稳定性,多学科优化,适航条例,民机概念设计

参考文献

[1]陈迎春, 宋文滨, 刘洪.民用飞机总体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黄博, 王新民, 李俨, 等.放宽静稳定性大型客机电传控制律设计[J].飞行力学, 2010, 28 (5) :31-35.

[3]李乐尧, 李俨, 王新民, 等.放宽静稳定性大型客机纵向控制增稳系统设计[J].飞行力学, 2010, 28 (4) :25-28.

[4]王华友, 王维安, 高亚奎.放宽纵向静稳定飞机的平尾面积收益分析方法[J].航空学报, 2007, 28 (2) :290-293.

[5]Torenbeek E.Synthesis of Subsonic Aircraft Design[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2.

[6]张锡金.飞机设计手册——气动设计[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0.

[7]祁汭晗.现代控制理论的MATLAB实现[J].电气自动化, 2012, 34 (4) :5-7, 15.

[8]王立新.适航性条例、飞行品质规范和设计准则[J].飞行力学, 2008, 18 (2) :1-4.

[9]CCAR-25-R3运输类适航标准[S].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局, 2001.

各学科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篇5

姓名: 任教年级: 具体岗位目标职责: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5、教育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7、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8、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9、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0、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责任人签字: 校长签字:

年 月 日 数学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姓名: 任教年级: 具体岗位目标职责: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3、教给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法制所必需的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4、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熟悉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6、教育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7、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8、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9、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10、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1、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责任人签字: 校长签字:

年 月 日

科学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姓名: 任教年级: 具体岗位目标职责: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3、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4、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7、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8、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9、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10、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1、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责任人签字: 校长签字:

年 月 日

品德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姓名: 任教年级: 具体岗位目标职责: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3、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爱生命、爱自然的情感。

4、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5、教育学生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6、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7、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8、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9、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10、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1、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责任人签字: 校长签字:

年 月 日

美术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姓名: 任教年级: 具体岗位目标职责: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3、能根据美术课的特点及学生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灵活开展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布置适当,及时认真批改,重视教学反馈,及时讲评总结。

4、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美术兴趣小组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技巧水平,组织好学校的美术比赛。

5、教育学生爱护美术设备,保管好书画教具,提高使用率。

6、协助学校搞好宣传工作。

7、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8、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9、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0、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责任人签字: 校长签字:

年 月 日

体育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姓名: 任教年级: 具体岗位目标职责: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3、认真备课、认真上课,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4、切实组织好两操和班级体育活动,搞好运动队训练工作和校内外各项体育竞赛工作,以及其他各项体育活动(冬季长跑、会操比赛、阳光体育)。

5、协调德育处,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卫生教育和身体机能、素质的测定工作,使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与卫生保健工作紧密结合。

6、抓好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认真组织好规定参加的体育比赛,争取取得好名次。

7、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8、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9、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0、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责任人签字: 校长签字:

年 月 日

音乐教师岗位目标责任书

姓名: 任教年级: 具体岗位目标职责:

1、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听从领导,服从分配,有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3、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充分提高。

4、组织和开展好音乐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及课外活动,使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水平、能力逐步提高。

5、加强业务进行,积极参加各级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修养。

6、认真保管好音乐器材,摆放整齐有序,保持器材清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7、加强学习,积极进行教改探索,认真做好“磨练合格课”工作。

8、做好“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

9、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10、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责任人签字: 校长签字:

学科目标 篇6

关键词:目标;素质;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49-1

一、明确目标,有效学习,提高素养

(一)强化目标意识,落实《课标》的规定和要求

1.把教学目标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它不光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更是师生在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中的目标,课前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告之学生,这样既能使学生有目的预习,又能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序。在教学《我们爱你啊 中国》一课时,课前,我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一课的三维目标,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都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了六个生字,并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有小部分同学,不但读得有感情还会背诵呢!有的同学还收集了有关歌颂祖国的诗词、歌曲。这可真是一举多得。

2.明确教学目标的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实践活动,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文本范例为指导,进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实践。儿童受其身心发展和生活体验的局限,对文本不能作出更多的感悟和体会,若教者一味强调挖掘文本的深度,只能是为难学生或逼迫学生说出教者所要的答案,形成假性学习。

(二)坚持“两为主”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教与学就如同卖与买一样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和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只能是使课堂教学走向随意性和盲目性。凸显教师的主导性,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高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旨,开展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增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例如,当学生弄懂了詹天佑是怎样勘测线路的,我相机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具体描述詹天佑勘测线路时的语言、行动和思想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当学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或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指正。因此,只有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才能深刻地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者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探究,对文本空白处进行补白等等。在教学《爱之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感动的原因。交流指导朗读后,接着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一名学生站起来说,乔依在帮助老太太后为什么不接受她给的钱呢?教师问:“你认为乔依应不应该接受这笔钱?”一下子教室里沸腾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者再问:“既然你认为应该,那乔依为什么不接受呢?”学生再次研读文本,乔依无私而伟大的爱在学生心中定格。这样实质性的做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落实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可从语文的工具性着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从字、词、句、段、篇进行科学训练。以工具性为着眼的科学训练还不能满足于语文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地训练学生从文本范例中提取出写作特色、写作方法等,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此例文章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读-想-悟-背的四字学习法,帮助其科学化学习的内化过程,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

(一)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好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的内容。而突出语文的整体形象性,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证明,语文训练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而且要创设语言学习的环境,这样才符合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第二,语言的表现形式和综合性训练的关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如教学《烟台的海》一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认识、技能、情感三方面展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听和读着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说和写重在表达能力的训练,理解和表达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要求熟读的篇目,应该指导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语调抑扬,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人人过关;要求复述的篇目,应按不同的要求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要求练习的篇目,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语言练习,并在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总之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三)掌握反馈信息,进行矫正性练习

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

学科目标 篇7

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及冒险精神,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具备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的人才。对大学生进行对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1]。实习基地应成为学生自主训练,激发创新思维的基地。

一、实习基地的现状与不足

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学科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学科发展方向明确、教学规模适中、科研水平有一定提升、教师学缘组成相对合理,尤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与实践上有了较大的收获,但由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所处的地区性差异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我校海洋技术学科仍然有诸多改进与提高之处,尤其表现在培养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建设上。

1. 基地没有完全体现海洋技术人才培养特色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海洋高科技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的海洋技术专业目前偏重向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目前的实习基地中大多数是与淡水养殖相关的一些企业,如养殖饲料生产厂、鱼种繁育场等,而对于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等研究对象及一些海洋高科技研究的实习场所很少。

2. 实习基地提供的实习内容单调

培养计划中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不同的实习时间、内容是与理论讲授的内容相适应的,目前除毕业设计需要投入系统的研究过程外,其他的实习形式基本上都是观摩学习,浮于表面,对实习基地的整体没有深入的了解。

3. 部分实习内容档次低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程度与水平的一种检验方法,也是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体系优劣的考核,目前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数是由本专业理论课老师指导,绝大多数内容是在学校实验室中完成,研究内容基本上是理论课多个实验内容的重复,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思路少,完全是按照老师的完整方案执行。

4. 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基地较少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以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方向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以生物体为具体研究对象的,生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如盐地碱蓬的一个生长周期需要6—7个月,鱼从幼体长成成体也需要数月,而目前较多的实习单位是饲料生产企业、水产品养殖企业,以直接程序化操作为主,加上实习单位的管理章程、效益要求,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仅仅是看看、望望、逛逛,无法真正上手操作。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盐城工学院是面向地方建设的一所省市共建普通院校,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发展定位,在目前沿海大开发的利好形势下,海洋技术学科的发展前景广阔。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学科实习基地建设是重头戏之一,在海洋技术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业务单位和高校三个方面要共同参与基地建设;调整与提升现有基地层次,发展与完善基地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相互尊重、目标明确、效益兼顾,才能完成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1. 基地组成的层次性

实习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地组成的层次性,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可以组建不同内涵层次的单位。不同层次包括有单位的整体经济实力、研究实力、与海洋技术专业的相关程度等。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主要是给学生以加强专业知识的了解、明确专业在社会的应用状况,学时较少,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需要与海洋技术学科相近的即可,如水产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微生物研究所、滩涂湿地保护区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全面检查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所耗的时间较长,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就需要与专业科学较为密切的单位,如海洋化工生产企业、滩涂资源研究机构、海水养殖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等。

2. 发展方向的多元性

人才培养方向与发展的多元性决定了实习基地发展的多元性,海洋技术专业创新性人才包括创新应用型人才、创新研究性人才。由于自身的发展,实习单位在基地组成层次中可以易位,原来主要作为认识实习的单位可以发展成毕业实习单位,原来科研型单位可以发展成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单位,实习单位多元化与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校内基地是校外实习基地多元化发展的必要补充,校内基地的建设应当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实习指导教师也应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学到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完善校内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2]。

3. 实习内容的完整性

整合基地单位优质资源,同类实习基地要各具特色,采取学生在不同单位轮换实习的方式弥补实践内容单一的缺陷,保障实习效果,并对不能达到要求或效果不理想的实习基地及时予以淘汰。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实习内容的完整性显得更为重要。海洋技术主要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生长周期长,任务完成需要时间也长,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及与社会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如果研究失败,则付出的时间和经济上的代价就较大。因此,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时间要相互调剂,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周期或者研究周期相适应。

4. 实习过程的理论性

实习指导教师是专业实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实习指导老师的素质、水平是学生实习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理论老师更为重要。高水平的实习基地离不开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既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营情况[3]。

在校外实习基地指导的老师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较强,但及时给学生以专业理论归纳解释则缺火候,如果让校内教师充当实习指导老师,则理论强而实践弱,因此需要注重校外基地指导老师的培训工作,让校内指导老师可以作为带队老师直接深入到校外基地进行实践,通过理论、实践、提高、再应用,讲懂、讲通深奥晦涩的理论,提高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把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健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共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体系。

5. 基地建设的动态性

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物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从布局上看,有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教育实习基地需要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当地政府等多方面通力合作与共建,因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4]。

在当今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想实习基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校企双方就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最终实现学校、企业、社会都受益的“共赢”目标[5]。创新性实习基地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体系,优胜劣汰,去劣存优,校企共赢是保证其良性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潮, 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5) :137-139.

[2]阎玉科.论创新型人才特征及培养关键[J].江苏高教, 2004, (2) :87-89.

[3]申忠宇, 赵瑾.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sup.) :106-107.

[4]李志敏.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 :59-61.

学科目标 篇8

一、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取向

课程目标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组合体,具有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其内涵包括社会发展目标、学科发展目标和心理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是国家赋予课程目标的宏观价值导向;学科发展目标是学科知识赋予课程目标的科学价值;心理发展目标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决定着课程目标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课程目标的本体功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课程目标的三个结构要素各自有独特的内涵,又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首先,社会发展和学生心理发展是以学科知识的发展为前提和载体的,但同时也制约着学科知识的选取与组合;其次,社会发展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属于基础目标;最后,教育是通过育人来促进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而人的发展主要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因此,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本体目标和核心取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图1表示如下:

二、检视现行目标中学生心理发展逻辑的存在问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和加涅分别对教育目标和学习结果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经典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心理发展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布鲁姆的分类法概括性较高,加涅的分类法则更为具体。这两种分类方法在表述上虽有差异但实质指向是相同的,加涅提出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都可以归类到认知层面,情感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度体验,属于态度的主要成分。基于此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的心理逻辑,包括了认知发展的规律性、技能发展的规律性和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下面,以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为例,对心理发展的三个维度进行了现状分析,结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维度:学段分层不均,水平发展偏低

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和逻辑性特征,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布鲁姆将人的认知领域分为六个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识记”机械被动,思维参与少,属于比较低级的认知发展水平;“领会”除了记忆的成分,增加了大脑对信息再加工的过程,较“识记”略为高级。以此类推“,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思维水平逐渐提高,思维参与成分逐渐增多,属于较为高级的认知发展水平。

我国地理课程标准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年限是9年,普通高中阶段学习年限是3年,12年的学习时间仅划分为两个阶段,并没有凸显学生年龄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因此,目前的课程标准年龄划分有待细化,彰显学段层级。在新课程目标的实践中,教师特别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更多是聚焦事实性记忆,忽视“应用、综合、评价”等高级认知的发展。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的描述为例,可以看出目前的“知识目标”表述仅用到了“获得”“理解”“了解”“认识”等词语。如“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尚有不妥,初中生已经对这一现象具有感性的表象认识,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人地关系和地理环境的认识逐步趋向于科学与理性,能够具备对地理环境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而“了解”水平层次的目标滞后于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此,未来的课程目标对学生高级认知水平的关注程度还有待加强。

(二)技能维度:内容选择单薄,智力技能缺失

学习心理学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智力技能。智力技能的本质是应用概念和规则去办事。[2]加涅将智力技能称为“智慧技能”,并根据智力技能不同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概念、辨别、规则、高级规则和操作步骤。其中,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是“规则”,比“规则”简单的级别为“概念”“辨别”,由规则结合起来的叫“高级规则”,而“操作步骤”是最复杂的一种规则。地理学科智力技能包括地理思维技能、地理探究技能、地理表达技能等,地理思维技能包含概念、辨别等智力技能,地理探究技能是在运用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评价等的心智操作,地理表达能力不仅要求信息能准确地输入和再加工,更侧重信息的科学输出,属于高层次的操作步骤。加涅的智力技能理论启发了我们的教学要促使学生从基本的地理思维技能,逐步达成地理表达技能,提升学生的智力技能。

运用加涅的智力技能理论,审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技能目标,我们发现,在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中,关于地理技能目标的要求仅用了两句话表述,内容较少且形式单调;另外,目标内容偏于注重地理实践技能和地理图表技能,忽视和智力发展相关的技能,如地理思维技能、地理表达技能等。因此,我们建议在课程目标的修订中,应增加智力技能的内容要求和说明,为教师教学提供明确的指导建议,也为学生地理技能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向。

(三)情感维度:体验情感不全面,可培育性不强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从学生的情感发展来看,其情感包括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感。其中,社会情感是社会对个体情感发展的总体性要求,个体情感是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内在品质,二者相辅相成,体现着情感发展的全面性。学生情感的发展是一个由外而内、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意念转化为行动的外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品质的升华和素质的提升,并表现出相应的外在行为。另外,从认知和情感的关系上看,学生认知的目的不是停留在知道客体是什么,而是要将这种知识内化到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情感系统之中;只有成为了主体自身的价值、态度、信念的知识,才能达到安顿自身情感的目的,也才是主体的真正知识。[3]由此可见,学生情感的培育需经历亲自体验,才能得到真正的内化。

我国现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目标内容,从个人、家乡、国家、全球四个层面展开,视角由近及远,由个人过渡到全球,内容全面且梯度层次清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其美中尚有不足:首先,内容构成较偏重于社会情感的培育,学生个人体验情感的比例较少;其次,目标的可培育性不强,表现为目标细化程度不高,目标的理想培育效果难以达成。之所以说理想的培育效果难以达成,是因为不同情感形成过程的时间尺度有所差异,学生的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和体验性,通过高中三年时间的培育比较容易获得。但社会情感的获得依托于个人情感的发展,一般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社会化过程,如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等,这就对教学实践的培育效果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未来的目标修订应适当地平衡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的关系,并增加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同时细化社会情感要求,增强其可操作性和可培育性。

三、建构未来课程目标中的学生心理发展逻辑体系

(一)彰显认知维度的学段层级性与发展逻辑性

未来的课程目标修订,应该细化学生的年龄阶段,关注学生高级认知的发展。课程目标的学段分层要求在发达国家体现得较为明显,年龄分层要求很好地契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内容。如英国1999年的《国家地理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8个水平层次。另外,还有1个卓越等级,等级的顺序与学生的年级阶段一致,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学生的基本要求;美国1994年的《国家地理标准》分成K-4、5-8、9-12等三个年级阶段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4]我国未来的认知目标应逐步彰显年龄层级性,即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方式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要求的课程目标。我们可以尝试将认知目标分为四个层级(如图2):第一个层级为小学1 ~3年级,第二个层级为小学4 ~6年级,第三个层级为中学7~9年级,第四个层级为中学10~12年级,这样能够避免简单和重复,同时保证目标的螺旋式上升。

《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迁移涉及的认知过程具体描述为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并主张教育目标要拓宽到这些认知过程上。[5]走向未来的课程目标应该跳出单纯“记忆”“了解”的条框,用更全面和广泛的视角去诠释学生思维的发展,适当增加“运用”“评价”等思维内涵,逐步实现认知发展由低级水平走向高级水平的逻辑规律过程。基于此分析,笔者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目标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尝试修改,如表1。

(二)实现技能维度的内容丰富性与智力外显性

智力技能在课程目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大量的是智力活动,而智力活动主要是依靠智慧技能来完成的。[6]实现技能维度的内容丰富性与智力外显性,我们首先要明确“技能”的内涵。《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中列出的地理技能目标为:“把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价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技能培养目标。”从学生技能发展的水平来看,智力技能可以分为基础性技能、拓展性技能和探究性技能,每种技能都有丰富的智力构成。例如,地理调查观测技能是拓展性技能的一种,它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处理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些智力技能是锻炼和提高学生智慧技能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在课程目标中对其进行显化和拓展,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因此,我们期待目标的修订能够从技能目标的本质内涵出发,分析学生智力技能发展的特征,研制出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地理技能目标。基于此期待,笔者也尝试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技能目标进行了修改,内容如表2。

(三)注重情感维度的个体体验性与实践引领性

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所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7]“幸福”是一种情感。从情感的内涵看,学生的情感内涵丰富,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8]这些情感态度的培育都需要学生的实践体验。另外,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个体体验情感从理论层面、较为抽象宽泛的课程目标到具体教学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移植和照搬的过程,需要以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为前提和基础。因此,未来的情感目标应注重个体体验性与实践引领性。首先,体验性的情感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9],注重学生亲历知识建构过程的价值,注重学生与知识建构相伴相生的情意活动。此外,情感目标应适当地与个体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联系在一起,如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习得的学习态度等。其次,体现情感目标的实践引领性,除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在价值导向引领的基础上,适当细化情感目标,关注具体的内容要求,增强实践引领性。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尝试在现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内容如表3。

本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雨兼程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地理课程目标在课程实践中所发挥的指向性功能和对课程改革的促进深化等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对促进地理课程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确实需要研究解决。因此,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成为了当下地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提出了研制课程目标的建议,但如何实现课程目标的学科逻辑和社会要求,以及如何处理学科、社会和学生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仍是课程目标修订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希望能从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中得到更深刻的思维启迪。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2.

[2]姚夏倩,皮连生.语文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教学含义[J].教育研究,2000(4):47.

[3]石鸥,侯静敏.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02(8):12.

[4]王小禹,袁孝亭.国外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特征与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3):54.

[5]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0.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1.

[7]刘伟.关于情感教育目标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6):35.

[8]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11.

学科目标 篇9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生源特点

课程教学设计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分析学生特点、学习需求与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阶段性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形式,确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方案,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系统决策过程。其中,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与设计怎样的内容承载、呈现形式是关键和核心。

选择什么的课程内容不仅取决于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科系统本身,更取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以及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学生。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整个课程教学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1]106。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与可接受点,制约着课程教学的程度高低、内容组织、方法运用及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和生源特点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1.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规格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介于传统学科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既有本科人才的学科教育特征,又有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特性[2]。

首先,作为本科层次的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必须符合和达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其理论基础更厚实,知识面更宽广,学科知识更前沿,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更突出。这一规格特征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不仅要突出基础性,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凸显其学术性,确保所学知识与技术的高深性,使学生具有设计研发的潜能。

其次,作为以应用为本的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以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推动行业发展的实践人才,其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基于实践问题的集成创新,而不是学术理论原创。以较强的行业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又以较强的综合设计和研究能力区别于技能型人才。这一规格特征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必须体现行业需求导向和以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科的交叉复合与行业应用,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但又不简单照搬“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3],更强调针对岗位技能的系列训练。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格的学科本色和应用特色的双重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保证学生相对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与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又要面向产业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集成创新能力。

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特点。如果说,课程内容的选取更多地取决于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水平,以及由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规格决定,那么,课程内容的组织就更多地受制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兴趣广泛,约1/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约1/4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太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差,抗挫自控能力弱,数理抽象能力较弱;大部分学生虽然很想学习,但遇到困难后缺乏进取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大学本科专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又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基础、逻辑推理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由于部分学生常常缺乏这些基础和能力,造成专业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基础能力之间的矛盾。

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学科课程是大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态。学科课程是从一定的学术领域选择相关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知识组成相应学科教学的课程,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对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易于形成专业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学科教学一般遵循从原理到概念再到例证的逻辑结构,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易沦为学科知识的“旁观者”,而不是知识获取的“亲历者”,有碍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目前,从课程教学的实际来看,特别是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课程,教师还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采用“先基础后应用”的教学模式,基本原理讲得多、实际应用训练少,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而事实上,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学生虽然对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缺乏兴趣,但对于动脑筋、想点子设计和参与各种课外的实践活动,却是乐此不疲,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打破按教材顺序简单呈现知识的教学传统,设计出适应学生乐于“做中学”的教学内容,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材施教的内在意蕴。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的。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以及人类思维过程,杜威提出了著名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步骤如下: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大学学科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新视野。

1.促进学科教学与问题教学的融合与转化。在课程史上,课程内容是按照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系统来组织,还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经验以及知识背景等来组织,是争论最为激烈的课程问题之一,“也是所谓的‘传统教育’与‘新教育’的最大分歧所在”[1]117。作为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晚年杜威对偏执于学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主张都持批判态度,“人们喜欢用极端对立的公式进行思考。他们迷恋于把自己的信念归结为非此即彼,认为它们之间没有种种调和的可能性”[4]345,“如果认为只要抛弃旧教育的观念和实际便足够了,于是走上另一个极端,那么这些问题甚至还没有认识,更不用说已经解决了”[4]349。究其实,基于思维发展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也并不一概地否定学科知识的学习,反对的是教师把课程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直接提供给学生,主张要将学习建立在学生经验之上,强调学科知识的心理化,认为能够扎根于学生经验情境的学科课程可以导致“正规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算术、阅读、地理或外国语的教学”[5]129。

知识作为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离开学科内容只谈发展就势必退回到历史上的形式教育;相反,只有建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问题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课程教学。“一部教学发展史,说到底无非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价值,对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6]大学学科教学更是如此,大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各民族中比较深奥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关技能”[7],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学术性”和“高深性”,系统学习更是必不可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系统学习这些高深的知识,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基于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学有利于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相对统一。其设计思路是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的学科知识系统,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科逻辑为主线,通过分解、提炼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设计出课程教学的知识群;以任务为驱动,设计知识群和知识点所对应的阶段性任务或问题串;通过系列问题的教学过程与综合任务的解决,完成课程的学习研究任务,保证学生在系列任务解决中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基于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学设计方法。学科内容的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正如著名课程改革理论专家富兰和庞弗雷特所指出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变化,首要关注的维度就是学科内容和教材[8]。

(1)知识系统(知识树)的设计方法。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一门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概念体系,每门学科各部分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先后联系,“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强调以学科的基本概念为中心,使学科内容结构化”[8]129。因知识系统形状呈树形,故又谓“知识树”。从知识树的架构来看,树干是知识脉络的主架,即由核心知识点构成的链状主线;树根是少量的公理和原则;树枝是具体的应用知识。因此,根据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应梳理出树根、树干、树枝的相关知识群,形成课程教学的知识脉络和框架,明晰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的第一步。

“人类按不同的主题领域来组织人类的知识,这些领域又可称作学科”[9],学科知识在结构与组织上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点。为此,在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知识系统之后,根据知识的相关性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将核心教学内容所构成的自然知识群,划分成若干阶段性的教学单元。

学科知识来源于现实问题,又服务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每个学科都有自身尚未解决的学术前沿问题、蕴含着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以及运用理论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都为学科教学向问题教学的有机转换与结合提供了可能。围绕阶段性教学单元的目标,确定每单元的核心知识点(群),设计出以问题群、项目化、课题性等为学习研究单位的载体,这是基于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关键一步。这些问题蕴含着学科的重心所在,从而达到学生学习并掌握与运用这些知识的目的。亦即,阶段性的学习研究的载体,必须承载着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可观察的训练指标。显然,这些指标主要来自于行业发展、后续课程学习以及集成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以学科知识点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征,教学单元既要围绕课程核心知识确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科知识的相对系统性与纵深度,又要顾及知识的应用性与先进性,突出学生学习研究与发展的教学目标,要设计外延性与发展性知识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的能力成长,以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获取知识创新能力。既要处理好学科系统性的知识点之间、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为专业与行业服务的引伸性关系;既要通过经典性、核心理论与技术形成过程的学习研究,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并应用相关理论支持下的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理论的发展与新技术的研究动态,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课程内容通过这样的系统设计,保证了阶段性教学任务设计的完善性,保证了课程内容能涵盖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真正达到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学习与发展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2)驱动性任务(问题串)的设计方法。“理想的学习方式是让学习者运用其产出的知识,并且使用特定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解决有意义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形成所谓的‘情境性知识’,亦即在特定情境下完成有意义的工作而产生的知识。”[5]384一定意义上,“知识树”的课程内容体系还主要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生长;应用型本科教学则要适应学生乐于“做中学”的心理特点,以问题逻辑而展开,以问题的形式驱动着学生学习研究来获取知识、拓展知识,包括学习到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如对问题的敏感性,对解决问题的体验,经验化知识,合作、交流技巧等,而这些都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所必需的。学科逻辑是一种演绎的逻辑,是从原理、观点到程序、技术的过程。问题逻辑与学科逻辑不同,它是一种归纳的逻辑,就是通过收集和归纳社会生产、生活中发生的现实问题,设计出与本学科理论相关的教学问题,由系列问题或问题串构建学科基本框架,涵盖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基于问题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围绕任务来进行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通常是以专题、项目、产品、案例、习题等系列任务的形式出现,任务是学科逻辑与问题逻辑的结合点。

任务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设计成一个大的实际项目,也可是一个微型的案例。无论大小,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与技能点集成起来,以课题性研究式学习途径代替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传授,将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综合性的项目往往适用于教学目标非常专门化的、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课程。通常是围绕若干项目的阶段性任务灵活选取教学内容,可以是知识单元集成,或是整合若干课程的知识模块,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实现“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掌握知识点,在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完成项目实践”[10]。

系列任务的项目适合于前后关联性很强,又可分阶段独立完成研究任务的课程。

案例教学优在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包含有重要的学科理论与原理,且具有争议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何种类型的任务,首先其难度与复杂性要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在以核心知识为重点的前提下,设计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切合产业发展的前沿性的实际问题,便于引导学生了解、关注、研究学科发展的创新性研究任务,意在培养学生自学与发展性思维的能力。其次,要设计具有难度梯度综合化的研究问题,以供学生进行全面与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常常会使学习流于形式,停留在浅层思维层面,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实质性的研究,达不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研究问题还具有发展的特点,要引导学生逆向的、批判地学习与继承,不限定特定视角和特定学科视野,多角度设问、多方向切入、多途径解决,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结合个体经验积极动脑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容纳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风格,便于学生自主活动,注重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3.教师导学的设计方法。面对这些专题化、项目化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讲学转变为导学为主,传统的教材成为了教学设计方案,涵盖介绍核心学术观点,布置学习任务,确定讨论主题,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学生自学与研究的目标、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1)问题情境与目标的设计。在问题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清晰地向学生展现问题的情境或条件、核心问题与研究目标,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评价标准与形式。这些问题情境与学习目标的给予,可作为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时刻关注教学目标,不能偏离与违背教学目标,在选择评价标准时,也应以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为准则。

(2)知识点的提示。在问题学习过程中,提出研究方案、发展研究计划以及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以相应的内容知识为基础。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会一筹莫展,找不到研究切入点,设计不出科学的研究路线,致使学习研究活动受阻,更不可能有机会去运用和拓展知识,使研究不能层层深入,终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研究性任务时,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提示与引导,帮助学生把握思维活动的方向。所提示的知识点设计,包括任务探究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概念性知识、可供选择的条件、技术与参考文献等,这些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学。

(3)学习路线的提示。问题学习能否顺利进行,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理论储备,还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与研究路线,如果研究路线不科学,就会将研究引入误区而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以逐步呈现问题的方法给予提示,将有助于学生围绕研究目标,设计出科学的研究路线。

综上所述,以学科为主线,强调以任务为驱动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知识学习与问题探索融为一体,不仅改变了被动授受式学习的枯燥乏味,而且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研究性要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若都能在学科内容与项目任务的设计与转化上不断完善,必将有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117.

[2]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4.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08).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23.

[7]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

[8]Fullan M,Pomfret A.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J].Review of EducationalResearch,1977,47(02):361-364.

[9]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1.

学科目标 篇10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1.解读教材。教学目标的确立,来源于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体现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反映学科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品德教材教学内容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结构解读。它是指通过梳理教材,将知识“点、线、单元”都置身于其所在的更大结构或体系中,要懂得对教材进行整体理解把握。教师要读懂课标内容的指向性。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具体素材的选用,都严格体现新课标“内容标准”的要求,为落实新课标内容服务。不管哪册教材中的哪篇课文,都是与课程标准的内容中相关的年段要求一致。教师如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了解教材的编写依据,就能进一步理解编者在教材内容呈现上的意图,这样,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以及把准教学目标就不难了。

意蕴解读。它是指由外而内的透析或由此及彼的联想,把握文本思想的内核或言外之意。意蕴解读的要求比较高,有时教材虽然呈现出比较简单的内容,但要把握它的言外之意,是需要教师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的。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是它的三个分目标,但对于学生来说,它们构成了完整的目标体系,教师既要懂得把握目标的分解,又要正确把握目标的统一。

另外,教材虽然以单元的形式出现,但教师要有课时的概念,要学会给单元的内容划分课时,明确课时的落脚点,建构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这样,目标才会更明确。

【回应课标】

各个地区使用的教材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只要对照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不同版本的课本内容很不一样,但是在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上,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基础要求上,教师应依据教材,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

【了解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社会生活,它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教学的。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往的经历、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及学习习惯。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问题,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才能使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永恒的愿望”中“迈向和平的世界”一课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在六年级上册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也接触到这类话题。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与语文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这一话题的了解程度及他们的真实看法和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制度本课的教学目标。只有以学生为基础,从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教师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教学环节】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逻辑板块之间的环节不宜过多,否则会让人感觉只是为了教学设计而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应厚实丰满,但过程不宜太紧凑。教师应注意深究细节,把握细节情感的生成点。品德教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以情动人,教师应把握住细节中学生生成的情感,而不要过多地顾虑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教学方法】

教学品德课程时,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教育,同时也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为学生解决两个问题——我要学和我能学。很多时候,教师都以为“不要学”是学生的态度问题,其实很多学生是由于“不会学”才“不要学”的,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品德课程最常用的方法是资料的搜集调查。以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搜集调查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麻烦、不利反馈、不会反馈。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调查和搜集。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布置学生进行搜集和调查时,不能以一句“请大家去调查与某某有关的资料”应付了事,教师的指导应有针对性,可指导学生用表格式、调查式、问卷式、判断式等方法进行搜集调查。

【资源利用】

教师应精选围绕着教学目标、简洁易用的,具有生活性、科学性、典型性、时效性的资源作为学生的课程资源。

【评价反馈】

这里的评价反馈指课堂的即时评价。教师应通过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即时评价,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社区心理护理下一篇: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