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

2024-08-06

中学物理(精选十篇)

中学物理 篇1

一、把握数学的运用尺度, 更好地体现物理本性

物理中有大量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的, 有大量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 既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数学知识, 又能更深刻地体现物理的本质, 把握好一个“度”, 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对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公式和图像等, 一定要使学生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弄清它们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不能单纯地从抽象的数学意义去理解物理问题, 要防止单纯从数学的观点出发将物理公式“纯数学化”的倾向。这就是说, 要注意不能把物理意义淹没在数学表述式中,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物理概念, 才能防止公式运用中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对于力做功问题的教学, 只有让学生理解公式中力、位移、夹角的物理意义, 才能使学生理解负功的含义, 也才可能正确比较功的大小。再如, 对于电阻的定义式R=U/I, 只有让学生明白了电阻的物理意义, 才不会出现说成“R与U成正比, 与I成反比”的错误。

2.在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时, 一定要使学生弄清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例如, 真空中库仑定律的公式只适用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点电荷, 如果从“纯数学化”观念来看, 上式中当r→0时, F→∞, 但这样的讨论在物理上是毫无意义的, 这时Q1, Q2的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 库仑定律描述不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利用数学的逻辑性强等特点, 促进学生对物理的学习

充分利用数学这一强有力的工具, 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数学概念、图像等帮助学生理解某些物理问题。抽象思维在物理学中很重要, 而在物理学习中进行抽象思维的时候, 数学是不可缺少的非常有力的工具。例如, 通过数学中极限的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 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再如“直线运动”一章的学习, 可利用位移—时间, 速度—时间, 加速度—时间等的各种图像, 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别, 叙述其运动特点, 这样利用图像的特点, 使学生加深了对位移、加速度等概念的理解, 自然也就掌握了各种运动的特点。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推导物理公式的能力, 从而扩展物理知识,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 学习完动量定理后, 可引导学生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导出动量定理, 再引导学生理解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即牛顿第二定律只表明外力对物体的即时作用力的瞬时效果) , 动量定理反映了外力在这段时间里的积累效果累积效应)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 又可以帮助他们领会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利用数学的逻辑特点, 使物理知识系统化。当数学赋予物理工具的时候, 也就把物理纳入它的应用范围。将数学的逻辑性特点应用于物理, 可将物理知识串珠成线、成面, 使物理知识系统化, 浑然一体。例如各种物理复习资料中的知识框架。

三、利用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 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进行的是抽象思维, 当将其放之于物理应用这一载体, 抽象的东西便可形象化一些, 使其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 “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一节, 需要用到大量的圆的知识, 简谐波要用到三角函数的知识等, 这样就为数学知识的应用创设了具体情景, 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枯燥, 自然就会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 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学科间互相渗透交融的喜悦, 必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创造物理与数学综合应用的机会,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综合型的人才, 为学生创造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机会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物理教师应当抓住物理学科和数学学科相互渗透的特点, 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要用到一定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这样使两种学科互相促进互为提高。例如在物理实验中要引导学生把实验观测和数学推导这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观察、实验的感性材料为依据, 运用数学方法 (包括公式和图像) 来对其进行计算、分析、概括、推理, 得出经验规律, 并进一步抽象为物理定律。

中学物理 篇2

物理实验的学习步骤和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

(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

(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

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如:

①线性关系:Y=a+bx ②反比关系:Y=a+b/x ③幂关系:Y=axb 改直:logy=loga+blogx ④指数关系: Y=aexp(bx)改直:Iny=Ina+bx 以上各式中x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同时又是被测量,a、b为常数。(2)两个被测量之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3)经验公式的理论分析不宜过于复杂。3.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

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读出,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故障的排除等三个方面。

(1)基本仪器的作用。中学物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有:米尺、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弹簧秤、温度计、气压计、安培计、伏特计、变阻箱、万用表、示波器。

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是:

①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范围允许极限和精密程度; ②对某些仪器如电表等,在使用前,必须调节零点,或记下零点误差; ③牢记使用规则和操作程序; ④正确读取数据。

中学物理中的物理模型 篇3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模型

一、物理模型的概念及功能

物理学所分析、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往往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此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按其设计思想可分为理想化物理模型和探索性物理模型。前者的特点是突出研究客体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将物体抽象成只具有原物体主要因素但并不客观存在的物质(过程),从而使问题简化。如质点模型、点电荷模型、理想气体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等等。后者的特点是依据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假想出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属性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如原子模型、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等等。

人们建立和研究物理模型的功能主要在于:

一是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从中较为方便地得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是可以对模型讨论的结果稍加修正,即可用于对实际事物的分析和研究;

三是有助于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认识,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之目的。

二、中学物理教材中经常碰到的几种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就它在实际问题中所扮演角色或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1.物理对象模型 即把物理问题的研究对象模型化。

例如质点,舍去和忽略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具有所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個有质量的点来描述,又如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理想变压器、理想电表等等,都是属于将物体本身的理想化。

另外诸如点光源、电场线、磁感线等,则属于人们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用理想化的图形来模拟的概念。

2.物理过程模型 即把研究对象的实际运动过程进行近似处理。排除其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的一些次要因素的干扰,使之成为理想的典型过程。

如研究一个铁球从高空中由静止落下的过程。首先应考虑吸引力,由公式F=GMm∕r2可知,铁球越接近地面,F就越大,其次还要考虑空气阻力、风速、地球自转等影响。这样考查铁球下落运动过程就显得十分复杂,研究起来十分不便。为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上突出铁球下落的主要因素,即受重力作用,而忽略其它次要影响,并把重力视为恒力,通过如此简化,使研究问题简化,其研究结果也不致影响到基本规律的正确性。从而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典型的运动过程,即自由落体运动。这种物理模型称之为过程模型。

教材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弹性碰撞;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绝热变化等等都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

3.物理条件模型 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就是在建立了“忽略空气阻力,认为重力恒定”的条件模型之后才得出来的。力学中的光滑斜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也都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了。

4.物理等效模型 即通过充分挖掘原有物理模型的特征去等效具有相似性质或特点的现象和相似运动形态的物质和运动。如将理想气体分子等效为弹性小球,并用弹性小球对器壁的碰撞去解释和推导气体压强公式,用单摆振动模型去等效类比电磁振荡过程等等。

5.物理实验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然后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得出实验结论。

如伽利略就是从斜槽上滚下的小球滚上另一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实验——在无摩擦力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从而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不可缺少”的结论,为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再如在研究电场强度时,设想在电场中放置一个不会引起电场变化的点电荷,去考查它在各点的F∕q值等等。

6.物理数学模型 即建立以物理模型为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进行对客观实体近似的定量计算,从而使问题由繁到简。如单摆的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得大于50,使弧线计算转化为三角计算等等。

三、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有力手段之一

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问题,在实际上都涉及许多因素,而模型则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这一重要属性。

如“质点”模型,在物体的宏观平动运动中,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对同一物体来说其上各点都相同,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可不考虑的,故可将运动物体质点化,即用质点模型来取代真实运动的物体。

2.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与相应的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相依托

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进程中,从汤姆逊模型到卢瑟福模型的飞跃就是生动的反映。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建立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而它是建立在反映光粒子性的“光子”模型之上的。

诸多的事实都在说明大凡物理现象、过程、规律都直接与之相应的物理模型关联着;一定的物理模型又是最生动最集中地反映着相应的物理概念、现象、过程和规律,二者密不可分。

3.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的建立,使许多抽象的物理问题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电场线对电场的描述,磁感线对磁场的描述。分子模型对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原子核式结构对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解释;光子模型对光的粒子性的理解等等,凡是学物理的人都会感受到物理模型所给予的无可争辩的重要作用。

四、物理模型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掌握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这一根本方法

物理模型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部分,属物理概念的范畴。学习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各种物理模型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即对一个具体的物理内容、现象或过程能反映出一幅鲜明的“物理图景”,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讲清各物理模型设计的依据。物理模型看上去是独立的,但设计物理模型的思想是相通的。

2.讲授物理模型要前后呼应,触类旁通。运动学中建立的“质点”模型,发展到质点动力学中,万有引力定律中,以至物体转动问题中,还可引伸到单摆中的摆球,弹簧振子中的振子,甚至帮助我们建立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

3.物理模型思维贯穿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某个物理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刻和提高,物理模型也必将随之完善和准确。例如对于光本性的问题,人们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电磁说、粒子说到波粒二象性,在此发展过程中光的模型也随之一次次地得到深化。

4.在平时的例题教学中也是处处体现了物理模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解答各类物理习题,学生能否依据题意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是解题成败的重要环节。如果解题者所理解的题意中的物理模型与命题者的设计模型一致,题意就必然变得清晰鲜明,习题的难点便会随之而突破,这种例子是垂手可得的。

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 篇4

一、何为物理模型

物理学所涉及的研究问题往往十分复杂, 为了便于研究分析这些复杂问题, 物理学研究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 将这些复杂问题进行科学化抽象处理。在此过程中, 用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征的理想结构, 去描述实际的物理过程、现象或事物。而这种类似理想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对象模型, 比如, 质点、轻杆、轻滑轮、理想气体、理想电表、均匀磁场、纯电阻用电器等;二是条件模型, 如光滑表面、恒力、真空等;三是过程模型, 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等。纵观这几种物理模型, 它们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形象性、科学性和假定性等特征。物理模型是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是物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石,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构建的策略

(一)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法是构建物理模型的重要方法之一, 是将所研究的物理现象进行理想化处理并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的一种方法。理想化的方法很多, 如将物理形态自身理想化, 比如理想弹簧、刚体等等;还有是将所处的条件进行理想化, 如光滑、绝热等就是在此方法上建立起来的;另外, 就是将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 如等压过程、理想过程模型主要就是由此方法构建起来的。用理想化方法构建的物理模型是在理想状态下才有的, 在现实物理问题中, 却是不存在的。

(二) 类比法

许多物理现象中, 彼此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同的物理属性, 于是人们推测某些现象之间存在着另外的物理属性, 进而可以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 这种构建的方法就是类比法。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应用广泛而且效果很好。

案例1.一个质量为M, 长为L的箱子,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箱内有一隔板将箱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左边储有质量为m的压缩空气, 右边为真空。由于隔板和箱壁间的接触不紧密, 致使从某时开始气体从左边泄露到右边。待到平衡时, 箱子移动了s距离, 请问s为多大?

解析:这是一道力热综合题, 其实质是“平均动量守恒——知识模型”的类比应用。很多学生为此感到很困惑。下面我们来进行分析。

待到平衡时, 气体的质量中心相对于箱子移动的距离为L/4, 设气体的质量中心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则, S+S'=L4, 系统平均动量守恒:M tS-m tS'=o, 联立以上二式, 解得:S=4m (ML+m) 。

物理现象的相似性是类比法构建物理模型的基础, 也是关键, 物理现象之间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也为利用类比法构建物理模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当然, 用类比法进行物理模型构建也并非完全有效的, 有时还会造成错误地结论。比如,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 就曾有人将机械波与电磁波类比, 进而得出电磁波与机械波一样也需要媒质来传播的错误结论。可见, 由类比法构建出的物理模型, 其正确性与实用性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 归纳法

归纳法是归纳与演绎的结合。所谓归纳, 就是通过个别认识一般的主要思维方法, 而演绎则是通过一般认识个别的方法。用归纳法构建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物理模型的构建中, 可以先根据由大量的物理实验和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归纳出相应的物理定理、定律, 进而再从这些归纳出的物理定理、定律出发演绎出新的物理规律。例如, 通过大量实验观测, 利用归纳法建立起来的基础物理模型, 来建立经典力学中牛顿三大定律, 又从三大定律出发演绎出了一系列力学定理、定律 (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 而这些定理或定律又都符合客观实际。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并非是随意的, 而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 物理模型要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认真把握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做出正确的抽象。其次, 要抓住主要因素, 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应该抓住其主要联系来建立模型;同时物理模型的构建要以实验为事实基础, 不断发展完善, 真正体现物理模型的实效性。

摘要:物理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可以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效果,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很多, 有理想法、类比法和归纳法等等, 根据不同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物理方法构建物理模型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1]郑梅芳.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 2001 (11) :17-18.

[2]储文君.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化方法[J].现代物理知识, 1999 (2) :15-17.

中学物理实验拓展 篇5

结论:原来冷却过程主要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内部的对流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开水先结冰。

实验一:点亮的辉光球

实验器材:辉光静电球 日光灯管

实验步骤:

第一步:辉光球通电后,看到静电撞击在玻璃上

第二步:用手接触辉光球,看到静电汇集成一束

第三步:用手抓住日光灯管的一端靠近辉光球,发现日光灯管发亮

第四步:改变手抓住日光灯管的位置,日光灯管发亮长度改变

实验原理:

辉光球通电后,能产生静电,玻璃是绝缘体,静电撞击在玻璃上被反弹回去;人是导体,用手接触辉光球后,辉光球内的静电可透过玻璃进入人手,再经过人体流过大地。

日光灯管也是导体,有静电流过时会发光,用手抓住日光灯管靠近辉光球时,静电透过玻璃流过日光灯管再经过人体流入大地,日光灯管发光。

注意事项:辉光静电球和日光灯管均为玻璃制品,实验过程中需轻拿轻放,打碎后玻璃划伤自己。

实验二:单机电动马达

实验器材:电池一节 铜导线 强磁铁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强磁铁吸在电池的负极,将铜导线折成心形,底部折成环

第二步:心形铜线套在电池上,尖端与正极接触,环与强磁铁接触

第三步:松手后,铜导线转动起来

实验原理:

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池底部的强磁铁能产生很强的磁场;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开始转动。

注意事项:铜线直接连接在电池的正负极,铜线中电流过大,容易过热,单机电动马达不可长时间工作。

实验三:烧不坏的手帕

实验器材:手帕 酒精 打火机 镊子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手帕浸入到酒精中

第二步:用镊子夹起手帕,待酒精不滴时,用打火机点燃手帕

第三步:手帕燃气熊熊火焰,待燃烧完全后,观察手帕完好无损

实验原理:

手帕是纯棉制作,燃点比较低,在正常情况下很容易点燃;

浸了酒精的手帕含有一部分水,酒精燃烧时,水蒸发会带走燃烧产生的热量,手帕达不到燃点,所以无法燃烧。

注意事项:酒精极易燃烧,做实验过程中,点燃手帕前确保手帕上的酒精不再滴落;点燃后的手帕要原理酒精和其他易燃物。

实验四:扎不爆的气球

实验器材:图钉 硬纸板 气球 打气筒

实验步骤:

第一步:把气球压在一个图钉上面,气球爆炸

第二步:把图钉插在硬纸板上面制作一个钉子板

第三步:气球压在钉子板上面,气球安然无恙,加大力度,气球不爆

实验原理:

将气球压一个图钉上面时,气球的受力面积为一个图钉尖的面积,非常小,导致压力比较集中,压强比较大,气球被扎爆破;

当气球压在钉子板上时,气球的受力面积是很多图顶尖的面积之和,压力也分散在每个图钉尖上,压强比较小,气球不容易被扎爆。

注意事项:气球爆炸时,容易将图钉崩开,为避免图钉被崩开时伤及无辜,实验过程中可用胶带将图钉固定在桌面上。

实验五:浮沉子

实验器材:口服液瓶 矿泉水瓶 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口服液瓶中装适量的水

第二步:将口服液瓶倒过来口朝下放入装水的矿泉水瓶中,盖上瓶盖,口服液瓶

漂浮在矿泉水瓶上部

第三步:手用力捏矿泉水瓶,口服液瓶沉入水底;松手后,口服液瓶又浮了起来

实验原理:

口服液瓶在水中受到两个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

未捏矿泉水瓶时:重力等于浮力,漂浮;

捏矿泉水瓶,又有一部分水被压入口服液瓶:重力大于浮力,下沉。

注意事项:口服液瓶中的水大约装半瓶(需要自己调整),以保证刚放入时,口服液瓶漂浮;按压矿泉水瓶后,口服液瓶沉底。

实验六:非牛顿流体

实验器材:马铃薯淀粉 水槽 水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马铃薯粉和水按照2:1的比例混合匀浆

第二步:用手轻轻的按在匀浆上,可以轻松得把手按到底部

第三步:用力捶打在液体上,液体没有溅出,而且瞬间变硬

实验原理:

非牛顿流体的黏性随着表面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突然承受手的巨大压力时,非牛顿流体黏性迅速增加而变硬。

注意事项:马铃薯粉与水的比例大约为2:1,具体情况需自己调整,水多或水少都达不到效果。

实验七:反应迟钝的球

实验器材:空心球 钢珠 蜂蜜

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钢珠填满小的空心球

第二步:将小空心球放入大空心球中,并向大空心球中注入适量蜂蜜并密封

第三步:将大空心球从斜面顶端释放,观察到神奇的现象

实验原理:钢珠的惯性大,蜂蜜的惯性小,放在顶端时蜂蜜先滚;蜂蜜先滚在前,钢珠滚在后,蜂蜜等钢珠;珠超过蜂蜜滚在前,蜂蜜滚在后,钢珠等蜂蜜……

注意事项:大、小空心球要适合:小空心球的直径约为大空心球的3/5;

蜂蜜适量:将塞满钢珠的小空心球装入大空心球后,倒入蜂蜜到大空心球的一半。

实验八:反重力球

实验器材:空心球 强磁铁 塑料管

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两个空心球中各放一个强磁铁

第二步:塑料管装入适量的水,将一个空心球放入管内,封闭塑料管两段

第三步:将另外一个空心球吸引在塑料管外侧,倒置塑料管,外侧空心球沿管向

上运动

实验原理

由于磁铁的作用,塑料管内外的两个小球吸引在一起;

管内小球在管底部时,受到水的浮力而向上浮,同时带动管外部的小球向上滚,看上去外部的小球自动向上滚。

注意事项:强磁铁不要太大,否则管内空心球无法带动管外空心球向上运动。

实验九:吞吐鹌鹑蛋

实验器材:锥形瓶 烧杯 鹌鹑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鹌鹑蛋放在锥形瓶口,鹌鹑蛋比瓶口大,无法落入瓶中

第二步:将锥形瓶放在热水中一段时间,然后放入冷水中,发现鹌鹑蛋被满满吞

入瓶中

第三步:再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发现鹌鹑蛋又被锥形瓶吐了出来

实验原理:

将锥形瓶从热水中拿入冷水中时,瓶内气体遇冷收缩,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

将锥形瓶从冷水中拿入热水中时,瓶内气体热胀,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将鸡蛋压出瓶子。

注意事项:如鹌鹑蛋不小心被吞入瓶中,可将锥形瓶倒过来口朝下,放在热水中浸一会,鹌鹑蛋会重新回到瓶颈处。

实验十:能量的传递

实验器材:塑料槽 强磁铁 钢珠

实验步骤:

第一步:每隔一段距离,在塑料槽内固定一个强磁铁,固定三个

第二步:在三个强磁铁的同一端都放入3粒钢珠

第三步:用一个钢珠靠近最前面强磁铁未放钢珠的一端,观察最后一个强磁铁上的钢珠被快速射出

实验原理:

钢珠被吸引撞击在第一个强磁铁上,并将能量传递给磁铁另一端的钢珠,这样依次传递;传递过程中,磁铁的吸引力使钢珠传递的能量逐渐增大

注意事项:最后一个强磁铁弹出钢珠速度非常快,所以做实验时不要把轨道对准同学,以免误伤。

实验十一:电动陀螺

实验器材:电池一节 铜导线 强磁铁 铁架台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一个圆形磁铁吸引在铁架台的横杆上

第二步:将圆形磁铁吸在干电池负极,在电池正极固定一个磁铁柱和两个钢珠,电磁陀螺

第三步:将电池放在盘子和铁架台的磁铁之间,用铜导线接通电池的正负极,电

池陀螺转动且不倒

实验原理: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池底部的强磁铁能产生很强的磁场;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导线被握住转不动,电池转动。

注意事项:铜线直接连接在电池的正负极,铜线中电流过大,容易过热,电动陀螺不可长时间工作。

2.激光顺水流到手里

水的折射

安全贴士:雷射笔使用时,注意不要直视,以免对视力造成损伤。

雷射笔使用完毕后,要放在孩子触碰不到的地方。

.制作反重力的水

水的表面张力附着在网格中,创造出一个“膜”,形成密封的状态。当牙签戳进去的时候,水会包围牙签,但因为牙签可以被水穿透、密度也比较小,所以会浮到最上方。

1、穿透土豆的吸管。

这个实验借助了空气的力量,通过空气的作用力将土豆扎穿。我们将吸管的一端用手指堵住,吸管内空气的唯一出口就是扎入土豆的那一端,吸管内空气体积在插入土豆的那一瞬间变小,对周围的压强将增大。

但这个力不足以大到可以推开手指和吸管壁,只能从相对比较薄弱的土豆中冲出去,所以我们就能够用吸管将土豆穿透。

2、平衡鸟。

平衡鸟之所以会平衡,是因为添加回形针后,重心由鸟身体中部前移到鸟嘴巴,也就是说整只鸟实际的重心在嘴尖这点的下方。

把鸟嘴巴放在手上,就像一个篮子挂在手指上一样,鸟就能够稳稳的被托住。

平衡木运动员,能在平衡木上完美展现各种高难度的体操动作,也是因为运动员能很好掌控自己的重心,所以能够达到平衡状态。

3、奔跑的铁环。

在本实验中,我们拉长橡皮筋然后松开下面,由于弹性橡皮筋向上收缩恢复原状,铁环与皮筋之间有静摩擦力,会随着皮筋一起上升。

而我们用手遮挡住逐渐变短的皮筋,从视觉看上去好像是铁环在自己上升。

4、智取纸币。

将纸币用手指快速敲打下来,是运用了惯性的原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是会让物体保持静止或者迅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抵抗运动状态被改变的性质。

在快速抽取时,当纸币移动的加速度大于摩擦力能提供的最大加速度时,硬币和瓶子的移动速度相对落后,重力加上惯性,因此就不会移动。

5、轨道怪坡。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重力。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的重心都有向下运动(落下或滚下)的趋势,让它的重心不断降低。

而本实验中,当两个操纵杆平行的时候,小球重心与两木杆平行,所以小球由木杆高处往低处滚动。

当木杆较高处慢慢分开时,小球在木杆开口最大地方,重心比木杆最低处更低。所以小球趋向于向木杆开口更大、重心更低的方向滚动,形成“怪坡”现象。

6、悬空硬币桥。

本次实验,运用了一个基本力学原理:力矩。力矩在物理学里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支点转动的趋向。

硬币受到向下的重力以及下一层硬币的托举力,而且下一层硬币最右侧边缘成为该硬币的支点。当未悬空部分的硬币力矩小于悬空部分的力矩时,硬币就会掉下来。

当在该枚硬币上面继续叠放一枚硬币后,增大了未悬空部分的力矩,使得这枚硬币不会掉落。

以此类推,如果将整个U型结构看成一个整体,悬空部位的硬币的力矩小于未悬空部位的力矩,所以整个U型结构能有一部分可以悬空而不掉落。

7、纸币妙扣回形针。

当轻轻拉动纸币两端回形针会滑到一起,但是这个时候回形针还在纸币上。如果再用力一拉,回形针会克服它夹紧的力。

由于是突然别在一起,回形针的弹力就把3个回形针弹出去,它们就能串在一起了。

生活中你把钥匙放入钥匙扣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会有咔嚓一下的弹力。

8、迟钝的硬币。

这个实验要归功于牛顿第一定律。牛顿说过,运动中的物体习惯保持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习惯保持静止状态——除非有外力施加在它们身上。因此硬币想做的事情就是“赖着不走”。在这个实验中卡牌受力瞬间被移开后,硬币失去了承载物,而此时硬币几乎不受力,在惯性作用下“赖在原地”,后在重力作用下掉落杯中。

9、投石器。

当我们压住初级版投石器的筷子时,力被存储到了弯曲的杆子中间,当我们松开手,杆子恢复成直线所产生的力,就会把物体投射出去。

当我们压住升级版投石器的筷子时,皮筋发生变形,变形储存了能量,这种能量使得皮筋有恢复成原来状态的趋势,这种能量称之为弹性势能。当我们松开手,皮筋释放弹性,所产生的力使得物体被投射出去。

10、马德堡半球。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现代物理

G633.7

物理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也带动社会迅猛发展,物理教学必须要跟得上时代步伐,将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代物理知识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据有关调查中学生所掌握的科技知识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且学生较少关注和参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活动,其实验能力也较差。

2.我国现行教材基本上都是经典内容,新的教材虽做了一些改变,但这些变化都集中在增加学生生活、社会性物理知识的应用和提供学科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方面,在现代物理知识的吸纳方面做的不够,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局限在经典物理中,远落后于现代物理和科学社会的发展。

3.现代物理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独特作用。物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在生活中诞生,为应用而发展。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与大自然、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现代物理的广泛应用,可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物理有用性的认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4.有效地讲授现代物理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物理知识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可能性

有些人认为,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即20世纪以前的物理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而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可能去接受理解高深的物理知识理论,中学物理与现代物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难以逾越。笔者认为在中学传授一定的现代物理知识已具备一定基础,但要讲究传授的方法、途径。

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经典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可以说已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现代物理相关知识的可能性,再者,高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布鲁纳曾强调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出基本结构就是最能反映其本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划。学科的结构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这种基本理论,可联系各种相关现象,从而理解各种相关现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课程的核心,也是教学过程认识的基点。他还认为基本学科是可以提早学习的,并且必须提早学习,因为早年学习一些观念和作风影响着人们的一生。这些为我们进行现代物理知识教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现代物理是刚发展起来的新理论体系,虽然对绝大多数一般的学习者来说他是深奥和抽象的,要用到精、专的物理学理论及相应的数学物理方法,并非一般初涉物理学领域的人所能掌握的。但我们可把有关知识的基本结构和方法论教授给初学者(中学生),他们是完全能够掌握和理解的。布鲁纳就认为,“凡是用现行手段教授的一切题材,都可能用单纯的形式,更早地教给儿童。”

三、现代物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途径

1.将基础知识拓宽延伸。

现代物理知识追根溯源都有它最初的端倪和最原始的理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的科学进步得如此之快,以致大多数原始论文很快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而显得过时了,但是另一方面,根据原始论文来追踪理论的形成过程,始终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例如通过激光冷却技术使人们实现了操纵和控制单个原子。同时依靠这种新的手段,人们在分子原子物理学领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通过冻结原子降低温度,1995年两名美国科学家康奈尔和维曼以及德国科学家克特勒分别在极为接近绝对零度的条件下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称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是爱因斯坦在75年前所预言的一种特殊物质状态。这被物理学家认为是20世纪末物理学上的最重要的成就。我国也于2002年由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铷原子云中实现了BEC。这项技术也可用于涉及新型的原子钟,其精确度比现在最精确的原子钟(精确度达到了百万亿分之一)还要高百倍,可应用于太空航行和精确定位。

激光制冷是通过激光光子的能量直接束缚被冷却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来降低温度的,是微观对微观的物质行为。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如果正在进行中的原子被迎面而来的激光照射,只要激光的频率和原子的固有频率一致,就会引起原子的跃迁,原子会吸收迎面而来的光子而减小动量。与此同时,原子又会因跃迁而发射同样的光子,不过它发射的光子是朝著四面八方的,因此,实际效果是原子的动量每碰撞一次就减小一点,直至最低值。动量和速度成正比,动量越小,速度也越小,温度也就越低。因此激光冷却的实质是原子或分子在激光的作用下的减速。

在学习了原子跃迁后,有机地进行渗透这些内容,学生就不会觉得现代物理遥不可及,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更了解了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通过物理事件或物理现象讲授有关知识

当某些理论很深奥、抽象难懂时,可以用一个事件的阐述,使学生了解有关知识产生的历史和过程,从事件中领悟知识原理。

3.让现代物理知识、思想及应用渗透在STS问题中

如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了海啸,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数之众,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给人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对于海啸,目前人类没有能力阻止其发生,但可以通过预警和防备来减少死伤,海啸的预警就用到了物理知识。

4.拓宽物理教学的空间,将物理教学延伸到校外。

因为物理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与之相关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科技类网站,让学生自己浏览,如中国科技网、科学在线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新事物,多注意报纸、新闻,特别是科技类的报刊杂志,通过阅读了解各种动态。

中学物理创新教育初探 篇7

一、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创新氛围, 唤醒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更新观念, 站在教改的前列, 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体, 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探索。让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思考、探究、交流、应用, 自觉地去发展创新。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成现实中的创新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

教育, 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才能,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共同创造出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保护和培养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激活创新思维

好奇心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 是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原动力。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地球引力, 瓦特受水开时掀起壶盖的启发而发明蒸汽机……这些例子都与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并善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并用学生能理解、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去引导他们, 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 发扬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其次,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善于提供一些学生既感兴趣, 需要动脑筋思考才能解决的信息, 同时也使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挑战的信息。师生共同合作, 去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 要经常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 “你真棒!”, “谁还有不同的解法?”“根据这个情况, 你还想知道那些问题?”等等, 这些充满激情的鼓励性语言,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善于发现, 敢于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敢于、善于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不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 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驳问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 也是动力, 它蕴涵着创新的萌芽。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角度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途径, 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备的素质。能培养学生不迷信书, 不迷信教师的敢说敢想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师应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敢疑, 敢问, 敢驳, 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当然, 学生质疑驳问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这要靠老师多方指导。

中学物理教学初探 篇8

一、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 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 学生思维活跃, 有兴趣学习。相反, 呆板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互动过程中。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 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 对于学生不同于教材和教师的想法要及时回应, 并且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 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物理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教师还要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 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 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物理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进行角色转换, 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 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 培养审美感受力

物理学不仅仅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它还处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有着巨大的魅力。物理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并且挖掘物理素材, 并通过美的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 创设美的意境, 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 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 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 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2. 提高审美鉴赏力

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 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 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 不论从形式上, 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 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变复杂为简单, 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 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 自由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三、实施简约备课

所谓简约备课与课堂教学评价中的“简约”:一是将备课与课堂教学评价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不是制定出两个评价标准, 而是运用一个标准对备课与上课进行评价。二是对教学活动的纵向发展 (目标导控———导入设计———主要学习任务明确———主要学习活动展开———目标达成反馈) 过程进行评价。摒弃求全责备型的评价标准, 以宽容的态度对教师与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而不是评出优劣。

备课与课堂教学的几个要素说明: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与归宿。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人的发展, 而不仅是学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将进行调整, 认为过程与方法不必单列, 其实方法也是知识, 即程序性知识, 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因此教学目标不用菜单式而用整合式。将非学习心理的学生意志品质、社会公德等内容融于教学过程中, 且不必每课都有, 要实事求是。目标不一定要课课陈述。2.导入设计, 为学习任务的展开服务, 为学习欲望产生服务的学习活动。3.主要学习任务指涉及学习重点难点的学习任务。4.主要学习活动指涉及学习重点难点的学习活动。5.教学目标达成反馈 (即时性或延时性) 是对学生关于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情况的了解。

对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评价都以这一流程为标准。该评价适用于教师的常规课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全过程, 学生与教师行为的相互整合性评价以双主体论作为评价的指导思想, 评价时采用过程与结论并重原则, 特别是评价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及质量。

四、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介, 如工具、感性材料、知识经验等, 来反映客观事物。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极大地扩大了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使人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人类积累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思维创造的,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鉴于思维的重要性, 物理学科又是一门抽象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重要。因此, 我们要把握初中生的思维发的特点。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 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从少年期开始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到高中阶段基本上可以掌握辩证思维。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 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初中生逻辑思维三种形式的发展呈迅速上升趋势。概念和演绎推理到初三已发展到占优势水平, 归纳推理到初三发展到基本成熟水平。

中学物理创新能力培养 篇9

那么, 我们怎样用素质教育理论来指导物理教学的改革, 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创新性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就是在人脑中创造新事物形象的过程, 想象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科学创作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核心和关键。教师可根据物理学科各章节的不同内容, 设计一些问题和情景, 通过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想象、思索, 进行想象力训练, 并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探索的成分, 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种从事科学创作的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之后, 应根据教学内容多开发探索性的试验, 将实验主动权放给学生, 让学生自选仪器、自行设计、自行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等物理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通过探索性试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的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 是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 它只强调聚合思维, 而不讲发散思维。教师要对物理教学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使知识在教学中传导是双向的, 增大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 物理学中直觉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它有三方面的特征:整体把握性、瞬时性、灵感或顿悟。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主张自我发现、自我选择, 这对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是有帮助的。

四、强化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以逻辑严密著称, 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归纳、演绎和类比, 使学生掌握应用数学作为语言和推理论证工具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思维训练的问题,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信心是指向某种目标的心理倾向;毅力是指按既定目的, 克服困难, 以调节内外活动的一种倾向。作为物理教师就应该竭尽心智,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树立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只有这样, 才能在物理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加强学法指导

一套适合学生自身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且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 我们应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及每个学生的特点, 加强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 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提高一题多解的能力。中下生和女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总体上要比优等生和男生差, 我们更应重视对他们的培养, 发展其特长, 挖掘其潜力, 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 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研究。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不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学生和家长只注重学习分数的高低, 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1993年教育部发表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 基础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学中。中学物理作为基础学科, 目前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物理,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8 (.04)

[2].孙启民.新课程实施:在反思中前行[J].基础教育参考.2004 (.06)

[3].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不等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 .2004 (.Z1)

中学物理 篇10

一、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主要区别

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区别。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少,课时多,所以教学进程相对较慢,老师有时间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对学生提问,并通过课堂演练题目的形式边讲解、边讨论、边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每一章节或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安排课堂练习或习题课,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大学物理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介绍各种类型的习题,课堂上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当堂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有很大的困难,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总结和归纳。中学物理教学以物理知识点的传授为主,将知识点讲深讲透;大学物理教学以物理思想和知识整体结构讲解为主,主要是物理思想、方法的运用。中学物理中的许多物理现象都可通过实验进行演示;大学物理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不进行课堂演示实验。

2. 教材的区别。

从教材的种类来看:中学物理教材种类少,只有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两种版式;而大学物理教材种类多,据我们调查,现在各高校比较流行的大学物理教材版式有十多种。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虽然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但都是五大部分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不是非常紧密,物理中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学生已在数学课上学过,所以难度较小;而大学物理教材的内容虽然也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加深和拓展,而且与高等数学知识的结合比较紧密,大学物理中要用到的高等数学知识,有许多内容学生在高等数学课还没学过,所以难度增加了。

3. 学习目的和目标上的区别。

虽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学习中学物理的目的,但大多数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学习比较刻苦、自觉。虽然大学物理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学习大学物理的目的,但现实情形是,刚考入大学的许多新生(因为大学物理一般在大一开设)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标不确定;一些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目标是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及格,拿到学分即可;作业只是应付了事;上课不认真听讲,个别学生甚至随意旷课。

4. 学习方法上的区别。

学习方法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得好,事半功倍;掌握得不好,事倍功半。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要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问题的分析。物理理论是高度概念化和定律化的知识体系,中学物理由于数学上的局限,很多物理概念无法用数学公式形式表示出来,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稍复杂一点的问题就要设法化为用初等数学可以解决的形式,学习的难点在数学技巧上,所以要多做计算练习,熟能生巧。而大学物理由于微积分的引入,各类物理问题大都可用相应的公式形式表示出来。

5. 学习心理上的区别。

在中学,接二连三的小考、大考、联考、模拟考,迫使学生紧张地并超负荷地学习。考入大学后,部分新生存在“休整”心理,所以思想上产生了一种惰性;部分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在中学里,学校的老师,家长对他们是保姆式管理,在大学里,基本是自我管理,生活、学习、工作等事情主要都得靠自己来安排,使他们产生了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部分新生由于中学物理没有学好,对大学物理产生畏惧心理。

二、如何做好教学的衔接

1. 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逐渐适应、过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已习惯了的教学方法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已习惯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慢节奏、少容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若一开始就进行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往往不能适应,不仅影响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要使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最后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2. 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大学物理的第一堂课,应将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区别,学习大学物理的目的,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评定方法告知学生,同时介绍一些好学习的方法和经验,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有许多的不同。

3. 研究中学教材内容,由中学物理知识过渡到大学物理知识的学习。

物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学物理的部分知识是在中学物理基础上的提高,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首先简要复习中学物理知识,随后指出中学物理知识的局限性或特殊性,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课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中学物理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较多,如圆周运动,中学研究的是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但当速率变化时,圆周运动的规律如何?中学学过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相对速度问题,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相对速度如何求解?恒力冲量的定义式和恒力做功公式中学里都学过,变力冲量和变力做功如何计算?但在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复习中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目的是要由此引入大学物理新内容,重点是讲解大学物理知识。

4. 精心选择例题和习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大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例题和习题的数量大大减少,但这并不是说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不需要例题和习题,而是要精选例题和习题。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和布置作业,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但由于大学物理教材中习题配置的一个共同性问题,用中学物理知识能完全求解的习题过多。所以,我们精选习题布置作业的原则是:完全用中学物理知识求解的习题一律不布置,凡是布置的习题要么规定必须用大学物理的新方法去求解,要么含有大学物理的新知识,以达到通过做作业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的目的。

5.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

为了克服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课堂演示实验,使学生觉得大学物理比较抽象、深奥的问题,应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物理教学,充分利用多媒本教学的优点,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声光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上一篇:文化教育素材库下一篇:建筑钢结构设计技术